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2024-10-12

本科生教育学论文(精选13篇)

1.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一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了给毕业后学前教师工作经历奠定基础,必须拥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这一技能包括了学前教育使用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及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方法就是让他们多参加音乐教学模拟活动、音乐必修课、音乐选修课以及音乐实践活动等。提高演奏和演唱能力为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要将学前所需的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为成为更好的学前教师奠定优秀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拥有了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仅仅能够提升学前教师的个人魅力,还能够保证学前音乐教育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几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受到了学生音乐素养、生源质量、高校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并不强。所以,要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状况进行细致分析,将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作为音乐教育技能的核心培养目标,探索相关的途径,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其与学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

要以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点,将音乐学科的特点及其教育特点相结合进行考虑,然后全面性地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将这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

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具有四方面的意义:(1)引导学前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和演奏,认识音符等简单的音乐技能和知识。(2)培养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感知。(3)让幼儿能够使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体会快乐。(4)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在大胆的表现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培养出艺术活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感受美、表现美,让他们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能够体验创造和自由表达的快乐。”这是在《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的内容。这种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前以音乐技艺为重的学前音乐教育模式,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育则是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身心的全方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学前音乐教育就能够让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进行表达、交流、创造,进一步挖掘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具有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学前教师能够以学前音乐教育目标为引导,进行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的挖掘,这样才能够让音乐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并提高音乐素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1.非专业性

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不同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因为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套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形成的,将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看得过于重要。学前音乐教育实际与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之间严重脱节,学生们因此没有明确学习目标、没有相应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前音乐教育内容的了解。众所周知,教师要具有相应的分析、编排作品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作品特点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顺利组织学前音乐教育活动,正因如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重视的,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行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他们往往不需要掌握过多的高难度的演唱技巧、演奏技巧、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知识,这样看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难度。

2.综合性

综合性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对于音乐的学习中选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求“通”,但是不要求“精”,保证音乐教育的精益求精。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知识架构、文化素养、学习能力都比较强,因此要在音乐学习的“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适当的综合性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优秀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

三、?W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前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其中良好的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技能和知识。主要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表达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创编能力、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这些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是最重要的。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技能是要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够形成的。二是要拥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要具有能够良好的掌握演唱、弹唱、演奏、音乐基础理论(其中包括调、调性、节拍、和声、曲式、调式、节奏、旋律、织体)等技能和知识,能够将这些内容转变为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实践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这样看来,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则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演唱和弹奏基础技能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学前使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以钢琴或者声乐的某一种技能为主要训练内容,最重要的是要全方位进行综合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学习能力。正因如此,要注重音乐与不同的表现方式之间的结合。学生们在课堂上如果能够这样运用音乐教育,就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要素,为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音乐课要从基础开始学习,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管是在钢琴、声乐、舞蹈,还是视唱、乐理等方面都应帮助学生们改变以往的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幼儿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紧张感,要注重包容开放的教学氛围营造,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体各个器官在这样的方式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验、创作音乐,便于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体验。学生们在即兴创作的时候会采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够将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加以开展,利于个性化成果的产出。

在思想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加以肯定,是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事项,奥尔夫教学法提出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综合性教学内容、互动式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相关课程的全面渗透、面向未来职业是高校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教学理念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得到彻底贯彻,教学指导应该循序渐进,让学生们能够即兴创作,对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加以关注。

参考文献:

[1]徐少涵.接受美学理论对大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启示[J].北方音乐,2015,(16).[2]胡建华.审美教育视域下高职音乐欣赏教学探析[J].歌海,2014,(02).[3]代显梅.鉴赏者的资质:霍桑的接受美学思想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3,(04).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6JW1013;佳木斯大学基础研究类(社科类)项目,课题编号:2016JDMS62。

2.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二

一、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专业认知程度低

大部分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 在此之前对该专业的了解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了该专业。大多数学生表示家长们认为, 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培养教师, 教师的工资待遇好, 社会地位高, 是比较理想的职业, 因而鼓励孩子选择该专业。由此观之, 学生在进入教育学专业前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 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整体情况仍不太乐观。

2、专业情感态度消极、矛盾

专业情感态度消极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的满意度、自豪感不高。究其原因, 首要在于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该专业, 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本来就不热爱和认同本专业,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 逐渐了解到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空泛、理论性强, 认为该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几乎没有专业优势。同时, 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狭窄, 职业前景一般,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优势不大也影响着专业的情感态度。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则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 享受担任教师的惬意。另一方面, 由于就业领域更多的局限于小学教师和心理辅导等工作, 从而又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充满担忧。

3、专业行为不坚定

学习目标模糊, 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坚持性是专业行为不坚定的主要表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学专业社会适应性不强,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以至于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 对自己的学习和对未来的发展缺乏明确的规划。同时学生关于职业的选择抱着不确定的态度。

4、专业认同动力不足

现阶段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动力明显不足, 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和坚持性,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本专业主要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以求职就业为目标的功利意识较浓厚。尤其在“读书无用论”的渲染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 学生的心态浮躁焦虑, 内心存在不确定感, 难以真正的沉下心来进行专业学习。

二、提高教育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形成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家庭中的压力、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社会评价、就业期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必须从多方面寻求对策,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1、提高教学吸引力,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地适应专业学习, 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持续的学习行为, 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教育学专业大部分本科生被调剂到本专业, 最初对该专业并不感兴趣。然而, 由于受到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等影响, 逐渐培养起对本专业的兴趣。因而, 教师应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满足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如讲课比赛、专业知识讲座、社会服务、合作学习等活动来增强该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2、增进专业认知, 赋予孩子自主选择空间

专业认知是专业认同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对专业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时, 学生才有可能认同该专业。然而, 在专业的选择过程中, 孩子并不了解该专业, 而是受到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盲目地做出了决定。因而, 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还原孩子的选择权, 在帮助孩子分析性格、志趣、能力的基础上, 广泛的收集有关报考专业的知识, 提高孩子对该专业的了解。专业选择应有助于孩子扬长避短, 避免盲目地扎堆于“热门专业”或强加给孩子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的专业。

3、优化培养模式, 完善课程设置

本科阶段教育学专业更多的旨在为中小学输送教师, 但学生由于学科基础知识薄弱, 教师技能不扎实等而遭到用人单位的否决。这与教育学专业不明确的培养方向、单一的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的课程不无关系。因此, 优化培养模式势在必行。目前一些学校开始实行双学位的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保证自己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同时辅修一门具体学科专业, 结业后授予双学位学士。在加强教育学本科生学科素养的同时, 还应强化实践教学, 侧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重视学生的定向与分流, 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综合实力。

课程设置规定了人才发展方向, 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效果息息相关。因此, 调整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体系应是当下我们应该思考和改革的重点之一。高等师范学校或综合型大学教育学系应妥善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设置弹性课程, 让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课程。通过专业选修、跨院合作等方式规避与弥补学科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根据学校实际条件, 构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课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和可替代性小的专业课程体系。

4、拓宽专业就业渠道, 做好高校与社会衔接工作

就业因素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学专业学生本应有多种发展可能, 但现实的情况是, 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出路。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对教育学专业不甚了解, 他们对教育学专业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过去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认识上, 因而并不青睐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并吸收他们为中小学教师。因此, 增进学生的职业期待、拓宽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应是题中之义。高校应做好与社会的衔接工作, 强化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针对性, 深化用人单位对教育学专业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专业介绍、宣讲、网络宣传、通过校校合作建立中小学实习基地等方式实现其态度转变, 提高教育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顶明, 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08) :18.

3.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三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泛化,重点不突出、不聚焦;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等。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是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目前本科生对目标年龄适宜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的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2)学习辨别10以内的序数。”中班幼儿对于序数的概念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此次教育活动第一项目标设立为“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对于尚不明确序数概念的幼儿来说,此目标制定显得过难。另外,幼儿也只有在了解了序数的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序数和基数加以区分,在概念混沌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区分序数和基数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

2.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

例如,中班数学教案“森林宾馆”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并能初步说出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数学活动的兴趣。”其中第一项目标制定即略显笼统、抽象、不具体,可落实可操作性较弱。

3.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不聚焦。

例如,“空气”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空气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喜欢探索,对探索活动感兴趣;(2)让幼儿互相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体会活动的乐趣;(3)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三个目标的表述即显得过于笼统,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关于空气的探索活动,一是应着力促进幼儿探索有关空气的特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探索欲望等。

4.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

关于目标表述的角度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培养、发展幼儿的能力,也可以从幼儿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关键是角度要统一。比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目标表述为:“(1)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初步感知对称美。(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很显然,目标1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幼儿应该做到什么,而目标2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启发幼儿的问题。

5.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

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是指将目标表述成具体要做的活动、内容。比如,活动目标“手工制作小红花”、“制作手工折纸小狐狸雷克斯和小老鼠,画出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这种目标表述的主要是幼儿要做的活动内容,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没有表述清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之间相互混淆了。实际上,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内容本身并不等于目标,不能用内容代替目标。如果将上述目标改成:“通过手工制作小红花,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画出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这样才可以说明活动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二)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内容“拼盘化”、混合化,内容“超载”以及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欠缺。

通常,在设计活动时学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不太强调针对一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类似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主题、突出目标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一次活动内容安排偏多,内容有“超载”现象,活动内容选择呈现“拼盘式”的特点,无法就一项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学欣赏与阅读活动,活动的主旨是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喜欢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故事阅读、手工制作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很显然,这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太多,一次活动包含了故事阅读、手工、绘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活动。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学生常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活动,甚至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其中,结果导致各个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呈现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混合”,而不是真正有效地“整合”、“融合”。

此外,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学生大都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水平,但对于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教育的核心概念则缺少深刻、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所设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不足。

(三)活动准备上存在的问题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说,除了要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还要对幼儿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已知,引导他们掌握未知。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普遍能够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做比较充分的物质材料准备,但在经验准备上,往往略显欠缺。

(四)活动过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设计的思路不十分清晰,层次性体现得较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活动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各个环节之间的递进性不明显,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

nlc202309031026

例如,在中班“彩色流星球”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用橡皮泥和材质制作流星球。教师先请幼儿观察流星球是如何制作的,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说了很多方法之后,教师又提问说:“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的方法,那你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把橡皮泥和纸条连在一起的。”这种提问方式,一是没有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有效、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反馈,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未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启发幼儿思考的作用,缺乏层次性。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问“你们看看这个流星球是用什么做的?流星球上都有什么?”其次提问幼儿“怎样把橡皮泥揉成球?”“怎么把纸片变成纸条?”接下来再问幼儿“怎样把纸条与橡皮泥连在一起”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起到启发幼儿逐步思考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1.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活动。本科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因而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常出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的情况,结果导致活动设计得不适宜,往往超出或低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2. 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活动设计时,从目标写作,到具体的活动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性,体现层层递进和逐层深入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因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性以及教师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有所欠缺。

3.对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领会不深。

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数学以及艺术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这种独特性,否则即会影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比如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由于学生对幼儿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握不清楚,导致其设计的数学活动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活动设计经验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欠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验欠缺。这种经验欠缺一是表现在平时看得少、学得少,日常积累少,所掌握、积累的活动设计资源有限,因而也就难于利用经典成熟的活动设计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表现在做得少,即平时自己设计练习的机会少,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针对本科生设计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教育干预解决对策:

1.日常课程教学——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

依托日常教学课程,尤其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以及五大领域教法课等,对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比如,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整体了解;通过《幼儿园课程概论》这门课,帮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和一般要求,掌握从大的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通过五大领域教法课,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各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不同领域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法特点。另外,在每门课程的讲授中,都注重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性,从而为学生制定更有层次性的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学习——丰富经验,发现差距。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形式,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设计资源,另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具体而言,案例学习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对幼儿园教师实际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何进行有效、适宜的活动设计。

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机会,收集幼儿园课程计划、教育活动设计实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帮助学生明确优秀的活动设计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三是筛选期刊杂志和书籍等资源中典型的、成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优秀活动案例设计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3.教育实习——校、园教师“双指导”。

教育实习是对本科生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干预、培养的最好时机。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行幼儿园教育实习期间,请本科生每人设计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若干个,同时,请幼儿园老师和学前专业老师共同配合,形成“双指导”,对学生设计的活动进行评议,发掘其中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在实际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检验和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在幼儿园老师、学前专业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之下,在不断设计、实施、反思、改进和再设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计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各领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改进和提高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

4.专业技能大赛——激发内在动力。

具体做法可以是,请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并进行现场说课或模拟课堂,然后由本专业的3-5位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设计方案进行集中评议。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设计比赛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同时更重要的是,竞赛的形式较易激发学生改进自身活动设计能力的动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帮助其不断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4.教育系本科生学年论文规范 篇四

为了使我系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发展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做好撰写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特制定我系本科生学年论文撰写规范。

一、学年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组成一份完整的学年论文,应该字迹工整,表达流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文字数不得少于2500字。用A4纸打印。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标题姓名

2、中文摘要

3、关键词

4、正文

5、参考文献

6、英文部分(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二、具体要求

1、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1行,段后1行,单倍行距。姓名用小三号、宋体。

2、摘要用四号黑体,居中,中间空两格,段前0行,段后1行,1.5倍行距。正文用小四宋体,1.5倍行距。摘要字数不超过400字。(摘要是对整篇论文的概述,具有相对完整性。)

3、关键词三个字及内容用小四号黑体,约3-6个,中间用“;”号分开。(选择的关键词要反映论文主题。)

4、正文中的标题用宋体加粗四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0.5行,单倍行距。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5、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规定:

参考文献四字居中放置,使用四号黑体字。段前1.5行,段后1.5行,1.5倍行距。内容使用五号宋体字,间距20磅,并标出序号,如[1] [2]。

如果引用的内容是论文(或论著)中作者引用他人的语句,需要标明原出处。

专著:注释编号.作者.专著.书名[M].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4]张伟伟.儿童游戏论[M].太原:太原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7-8))

期刊:注释编号.作者.期刊.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6]张伟伟.积木游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14(2))

论文集:注释编号.作者.论文名称: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页码: 学位论文:注释编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写作:页码

([5]张伟伟.积木游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1:7-8)互联网:注释编号.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文献作者3名以内的全部列出;3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等”(英文加“etc.”)(参考文献是指写论文时阅读并引用过其中内容的论文。)

6、英文部分:

标题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居中,段前1行,段后1行,固定值20磅。摘要用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居中,段前0行,段后1行,单倍行距。摘要的具体内容用小四号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关键词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1.5倍行距,加粗,约3-6个,中间用“;”加一个空格符号分开。

7、页码置于页面底部中间位置,以“-1-”的形式标出。

三、选题说明

学年论文的题目由学生自拟,可以根据自己经常思考的、感兴趣的或学科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题目,也可以参照读过的论文及论著确定题目。

四、论文管理事项

5.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书 篇五

我叫xiexiebang,是XXX大学2011级的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值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未来工作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自荐材料。

我是一个性格乐观开朗、有集体荣誉感,有责任心的人,这种性格使我能从容自信的面对学习、工作与生活,我具有爱心和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勇于超越自我是我的人生信条,具有远大的目标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我的人生追求。XXX大学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我们化学专业又是省级名牌专业,学风严谨,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已经使我在各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充实与提高。

我一直牢记学院的校训“ 厚德博学”,我本着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抓好学习的同时,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四年我广泛的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对文学和心理学很有见解,我的计算机操作也很突出。大学期间,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所有必修及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在09年度获得学院“三等奖学金”,同时,我还顺利的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在学习之余,我积极参加学院的一系列活动,连续两年在学院的辩论赛中取得“优秀辩手”的荣誉称号,并在10年带队并指导学弟学妹再次取得佳绩,这些活动让我充实的同时还让我有了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期间,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并在09年荣幸的被学院推荐参加党校学习,并在党校担任学生干部,由于表现突出,在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处在考验期的中共预备党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深深地懂得实践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在学习之余通过做家教,带辅导班,做促销等一系列方式锻炼自己,几年的积累已经让我有了很多的领悟和认识,在人际交往和活动策划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下岗职工家庭,艰苦的家庭条件磨练出我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坚韧个性。虽然我很平凡,但我不甘平庸。未来的道路上布满了机遇与挑战,我正激越豪情、满怀斗志迎接。我坚定地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付出总会有回报!我深深地懂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明天的辉煌,只有不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挖掘内在的潜能,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只是个应届的毕业生,也许我没有很多阅历,不是最优秀的,但请相信:我会是最有潜力的,我对未来很有自信,给我机会,我就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进一步学习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我十分希望能在贵单位谋求一份相应的工作。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大四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忠尽责做好本职工作。诚恳希望得到贵单位的接约或给予面试的机会,以期进一步考查我的能力。

此致

敬礼!

6.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六

一、本科生学业导师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机构职责不太清晰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很多高校的现实选择,但也有不少高校对其必要性的认知存在异议并没有推行该制度。目前已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国内高校大多形式重于实质,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陷。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表现在组织者或管理者对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认识既不到位,也不统一。很多观点认为,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和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职能交叉,与教师的概念内涵相近、工作职责相似,没有必要加以严格区别。班主任(辅导员)、授课教师可以同时承担学业导师的工作任务,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学业导师。另一方面表现在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不太清晰。有不少高校虽然意识到给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的重要意义,但究竟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还是由学院或系来具体落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论。管理机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职责模糊、不清晰。

2.导师资格缺乏标准,选聘方式有待商榷

有些高校明确规定,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必须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些高校规定学业导师可以由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老师担任。也有的高校鉴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规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熟悉教学的管理人员甚至是在校的研究生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对于本科生学业导师,不少高校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在导师的选聘方式上,不同的高校做法也不尽相同。有的高校是由学校遴选或指定,有的是由学院或教学系酌情确定,也有的是由本人申请组织部门审核后确定,等等。在学业导师的选聘方式上,几乎没有学校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

3.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

关于学业导师的管理制度,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总体上看都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管理制度只对一般的管理内容进行简单的规定,有的只原则性规定了工作组织程序,制度本身既不系统,也不完善,在实践运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如何选拔导师,导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业,指导的过程如何保障和监控,指导的幅度和层次如何确定,学业指导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考评,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如何兑现激励等内容都需要在制度中加以明确。

4.考核评价不尽合理,激励保障不能到位

目前,实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高校,对于该项工作的考核手段和措施大都不尽合理和科学。考核和评价往往只是走过场,有的只有他评,没有自评;有的只有自评,没有他评;有的虽然包含自评和他评等内容,但评价的过程组织并不科学严谨,评价的指标和项目也比较粗糙、简单。还有的高校虽然推行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但只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布置,至于是否去做,做的效率如何、效果怎样,并没有认真考评甚至没有考评。有的高校虽然考核评价工作做得相对细致深入,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奖惩配套措施,或者虽有奖惩,但是激励保障措施不到位,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没有评价,难以兑现奖惩,没有考核,难以兑现激励。激励保障、奖惩措施不能及时到位,反过来又会阻碍考核评价工作的深入持久。

二、加强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体制的模式创新及其路径选择

1.加强领导,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组织领导工作是该工程的基本保证和保障,也是最终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推行,需要在学校层面成立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部署学业指导工作的领导机构。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既要包含学校相关领导,也要包含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还要吸纳学院或系相关工作的负责人,校内各方齐抓共管。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的日常管理。

2.细化标准,推行合理的选聘方式和流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和选聘方式是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证。不同的学校,实际校情不同,学业导师的确定可以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建议对学业导师设置AB角,A角由资深的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B角由相对年轻的教师或学业综合素质较高的研究生担任。这样的导师配置,既保证了学业指导工作的严肃性、严谨性,也能体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活泼性、灵活性。学业导师的选聘不能简单由组织机构指定配置,应当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防止该项工作走入极端或误区,双向选择的过程既要体现民主,也要保证集中。

3.健全制度,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和平台

完善的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制度不仅包含具体规范的条款式规定,还要包括一些必要的将来形成档案的重要资料,如学业导师工作手册、工作记录本、考核评价表、导师申请表、具体的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发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在管理系统中构建双向选择模块,确定指导层次和幅度,明确沟通渠道和频率。以“学业导师+学生”为核心,架构授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家长、社会力量“四位一体”的学业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导师+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为中心,架构学校(院系)、班级(年级)、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学业外素质教育导向监管平台(如图所示)。本科教育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学业导师、授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共同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的职责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联系的。推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教育管理要坚持“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方针,采取家校联动、多方协同的方式,利用两个导向监管平台,以学业能力教育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旨在最终实现综合素质教育效果的全面提升。

4.科学考评,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和机制

7.高校本科生实施双学位教育思考 篇七

1 实行双专业教育的意义

学习双专业能为学生带来许多优势。首先, 能够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优势, 随着高考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每年发布的数据可知: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 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 是2001年的6.13倍, 而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达727万, 加上13年未就业的大学生, 预计就业人数810多万, 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学生选择修读双专业, 丰富了知识面, 同样也增加了技能, 在应聘中明显具有了竞争优势。其次, 弥补了高考志愿的遗憾, 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未能录取到自己想学的专业, 又或者是有的学生在学习所选专业之后, 发现现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这时修读双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最后, 有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修读双专业, 他们选择第二专业的标准简单, 既满足了自身需求, 也拓宽了就业渠道。

实行双专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教育创新, 也是高校的教育体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表现。对社会而言, 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逐渐从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而高校的双专业教育正是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伴随着这样一种趋势, 高校修读双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高校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双专业的教育体制的过程中, 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 双专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 选择的盲目性

高校虽然实行了双专业教育,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这种培养方式, 学生在选择修读时缺乏一定的信息。特别是选择第二专业的时候, 家长和老师会站在热门专业的角度给他们建议, 而学长、学姐则是站在辅修课累不累、难不难的角度给他们建议, 这对学生在选择第二专业并没有什么较大的作用。其实, 作为学生, 更应该考虑的是第二专业与本专业的关联性和交叉融合性, 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之间构成的双专模式不仅能够节约学习时间、降低难度, 更有可能在两个专业的交叉融合中创新。若是跟风专修热门专业, 或者存在投机心理只为拿到双学位证而选择简单易修的第二专业, 这是很盲目的。

2.2 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管理

很多高校对已选修双专业的同学都存在缺少指导和管理的现象。修读双专业的同学, 除了要掌握主修专业之外, 还需要学习第二专业的学科知识, 了解更广的专业领域, 同时对于各专业之间联系的理解和把握也要更深刻, 以此完善个人的综合知识体系, 这样他们就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忙碌甚至有些杂乱的生活, 并且失去了很多放松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有初入新一门学科的不适应, 无法兼顾主修和辅修而导致成绩下降的心理落差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将给双专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有的能自己克服, 舒缓压力, 坚持修读, 有的则中途而废, 而大多数则抱着混张文凭的心态。这样势必会影响双专毕业生的质量和社会对高校双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

2.3 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

修读双专业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算是一个“特殊群体”, 高校的各学院之间的一般都存在相对独立性, 而面对这一特殊群体, 要想实现跨学院管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对于开设第二专业的院系来说, 很难重视第二专业的教学管理, 因为若要重视起来, 必须花费老师的大量精力, 实际上, 老师有精力更偏向于花在主修专业学生上, 这样会更容易看到他们的工作成绩, 因此, 则选择忽视或者回避对第二专业学生的管理, 同时降低对第二专业学生的要求;而学生本身所在院系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同样不重视学生第二专业的表现, 而只重视本专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若要重视, 学院就要和其他多个院系进行工作协调, 这样工作量大且又有难度, 若院系不配合, 那么工作难度将会更大。因此很多高校虽然实行了双专业教育, 却缺乏主修专业所在院系与辅修专业所在院系之间统一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 学生的第二专业学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与鼓励,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降低了他们对第二专业学习的要求, 其结果导致了双专业的教学质量不佳, 双专业毕业生满足不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教学指导

首先, 加强教学指导。对于有意向修读双专业的同学进行指导, 为了使同学更多了解双专业, 学校应开展类似双专业交流会等一些活动, 请负责相关工作的老师讲解有关学校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 端正学生的入学动机,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需求和能力, 选择是否修读双专业。同时, 应加强对已修双专业同学的指导, 许多主修专业成绩很优异的学生在选择了双专业之后, 会出现了成绩直线下滑的现象, 双专业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多, 若不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很容易干扰主修专业, 所以应加强对这些同学的指导, 提醒他们在学习双专业的同时不能忽视本专业课程, 同时, 要鼓励学习双专业的同学,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 避免他们以双专业课业繁重为借口, 不求上进。

3.2 优化培养方案

高校在进行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 要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优化培养方案。首先, 应注重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学科交叉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其次, 建立相应的免修制度。对于主修专业跟辅修专业相重复的学科, 以修读主修专业课程为准, 免修对应辅修课程。再次, 建立学分冲抵制。双专业学生课业繁重, 学校可建立学分冲抵制度来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即用修读第二专业的课程学分来冲抵主修专业所要求修的公共任选课学分。最后, 建立双专业负责中心。为了解决跨学院管理难的问题, 建立一个双专业负责中心, 专门指导管理双专业学生, 这样不仅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还能调动双专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产生归属感, 有助于他们积极适应双专业的学习, 保证心态的平衡。

3.3 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

双专业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这个群体可能包括各个不同学院的学生, 他们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主修专业的课表, 因此, 为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应合理安排双专业课程时间, 有的学校采用了在学生本专业课表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双专业课程, 也就是所谓的跟班上课, 有的学校采用在周六周日专门开始双专业课程, 有的学校针对修读双专业的学生专门在寒暑假设置小学期等, 但应该注意的是,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 都应本着保证教学时间充足的原则, 只有教学时间足够了, 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3.4 控制生源质量, 择优录取

学校还可以通过控制生源质量, 择优录取来实现双专业的教学质量, 比如规定只有主修专业每门课程成绩都合格的同学才有资格修读双专业, 通过设置一定的门槛, 选择有精力、有能力学习第二专业的学生, 同时也尽量避免接收那些动机不纯, 只为混得一张双专业文凭的学生。

双学位教育是教育体制创新与完善的重要表现, 它适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我们应积极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在有精力和有能力的情况下修读双专业, 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各高校也应在双专业教学实践中, 吸取经验, 改善不足, 力求完善双专业制度, 精益求精, 为大学生学习双专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双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黄玉飞等.高校双专业教学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 2005, (5) .

[2]边士洪.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0, (2) .

[3]张文睿等.高校"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与实践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2, (6) .

8.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英语专业 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之前,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2015级、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课程方面,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7.2)、语法(6.3)和翻译(5.8)。“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8.3)、中西文化对比(7.5)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6.4)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7.1)。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实习环节(6.4)和计算机基础课程(5.9)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本部分为单选,按百分比统计数据)中,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38.7%)、英语语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识(19.6%)三个方面,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44.2%)、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6.7%)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18.9%)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前景不乐观等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缺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为广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本文为沈阳大学“大创”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跨学科视角的英语专业学生从业规划》(201611035000077)和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项目《基于汉语国际教育视角的中国文化之异质语境传播研究》的成果。

9.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九

中药药理实验室余林中

本实验室自批准为南方医科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以来,积极工作,精心指导,充分利用中药药理学科优势和从事中药现代研究的实验技术与仪器设备资源,为学有余力的本科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中医药研究项目的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兹将前期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基地开展的项目

1.科研知识讲座由本学科教师根据自己长期的科研实践、近年的主要科研方向与研究成果,针对新入基地学生的专业、学习经历等具体情况,开展了有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知识讲座。

2.科研基础训练初入基地的学生大多缺乏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培训,基地对新进学生开展科研基础训练,为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科研项目实践由教师指导,并根据进入基地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个人兴趣、时间等自由组合,参与或独立承担研究项目。

二、进入创新基地的学生情况(数量、专业年级)

进入创新基地的本科学生91人次,包括

1.中药学专业2004级22人次;

2.中药学专业2005级52人次;

3.临床医学2004级9人次;

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专业2004级8人次;

三、创新基地取得的主要成绩

1.科研知识讲座

主要讲座包括:

(1)中药药理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2)方剂配伍规律与组成原理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3)影响中药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因素分析

(4)中药清热解毒治法研究思路与实践

2.科研基础训练

主要训练包括:

(1)中医药科研选题与申请

(2)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3)中药药理基本实验技能

3.科研项目实践

已开展并完成的项目有:

(1)新功能食品(膳食纤维)通便作用评价(黄能辉、刘星星、李科成、李夏西)

(2)益智颗粒急性毒性评价(黄能辉、刘星星、李科成、李夏西)

(3)益智颗粒改善学习记忆功能研究(黄能辉、刘星星、李科成、李夏西)

(4)牛大力对小鼠抗疲劳的实验研究(冯计开、麦琴笑、曾超贤、林武鹰、冯静仪)

(5)葛花异黄酮类化合物解酒作用的研究(刘斌、赖

三、薛俊杰、刘文昌)

(6)锦灯笼果实生品与其炮制品抗炎作用的比较(黄能辉、梁镇标、叶文雄、钟明宇、梁锡辉)

(7)大头陈药理作用初步筛选研究(彭文艳、张明明、张 琴、邵 帅)

(8)江南卷柏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卢烈梅 赖国华 陶剑郑飞)

(9)鼠曲草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赵博欣、黄德浩,万翔、张世卿、曹大正)

(10)黄鹌菜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AST活性的影响(李桃、严晓灵、袁品贤、郑凌冲)

(11)水线草的解热抗炎作用研究(李勋、吴卓莹、黎金凤、杨佩梨、崔雪仪)

(12)新鲜墨旱莲汁促毛发生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赵阳阳、吴炳彦、梁贵琴、陈敏、伍彪)

四、问题与建议

中药药理实验室作为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是中医药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科技创新实践的依托基地,在科研促进教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创新基地一年多的运行过程,我们提出如下几点问题与建议供教务部门参考。

1.丰富创新教育基地的创新实践培养内容

创新教育基地工作已引起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验室应根据自身条件与学科特点,结合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实验室开放、各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学生感兴趣的自选项目等为主要内容,为优秀的本科学生提供更好的自主学习条件、丰富的研究资源,营造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各项功能。

2.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积极性

创新教育基地是一个师生互动、以自主性实践、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创新实践环境。最大限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发挥创新教育基地的功能。指导教师主要是以兼职身份参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活动,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指导教师的劳动应该行到尊重。建议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活动计算相应的个人教学工作量,并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学生在创新基地完成的项目,提交研究报告,经认定后可以获得创新学分或素质综合测评加分并给予相应奖励,临近毕业的相关专业还可将研究项目作为毕业专题来完成。

3.加强创新教育基地建设投入

10.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十

关键词: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培养模式

为职业教育培养既有教师素质又有工程师素质的复合性“双师型”人才是职技高师的办学特色。因此,该类院校教育技术学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的定位

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学主要培养在职业教育及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和教育软件开发的“双师”素质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学习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传播学、设计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注重数字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核心能力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够胜任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教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学校或企事业的信息技术服务、远程教育实施、企业培训、数字化教育软件开发等职业岗位。

发挥职技高师办学特色,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双师型”教育技术应用人才。职技高师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培养从事教育资源和过程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双师型人才介于技术型和工程型之间,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即可以在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作用,又可以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育技术应用人才既可以成为职业学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又可以成为社会信息管理机构和企业中具备教师资格的高级信息技术人员。

拓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学生的就业取向提升职业胜任能力。按照职业教育信息化任务的要求,职技高师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至少包含着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公共课教师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职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进一步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或技术研究型人才。师范性、学术性和技术性相统一是“双师型”人才的标志。师范性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职业教育专业理论、基本教学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设计、实施和改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学术性要求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技术性要求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程序、规则,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生产实践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横—纵交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横—纵交叉”培养模式,是指人才素质培养的横向和培养过程的纵向结合过程中将人才培养分为三种职业方向。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总和,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提出了这一培养模式。

人才素质形成的横向维度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知识掌握方面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实验课程;技能训练方面包括四年全学程不间断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师技能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包括“两课”社会实践活动、创业与就业指导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等。三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职业能力的主线。

人才素质培养过程的纵向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2+1+1”的人才培养过程。1~4学期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学习,5~6学期完成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7~8学期完成职业岗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以及毕业设计活动。

三、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

开展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属于评价考核范围,其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双师素质。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通过学院教育技术专业技能项目测试,设置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双师”技能测试项目,其中专业技能测试项目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平面创意设计、网络基本操作技术、摄影技术、平面动画设计、摄像与编辑技术、数字教育软件开发技术;教师技能测试项目包括教师授课技能和粉笔字。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项目测试结合学生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教师技能)竞赛活动进行,既活跃了专业文化氛围又促进了学生专业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瑞.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9,(5):39.

[2]郑忠梅,韦海梅,曹贤中.地方普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87-88.

11.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 2009年之前, 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 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 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 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 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 (2015级、2016级)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 , 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 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 在课程方面, 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 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 (7.2) 、语法 (6.3) 和翻译 (5.8) 。“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 (8.3) 、中西文化对比 (7.5) 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 (6.4) 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 (7.1) 。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 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 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 实习环节 (6.4) 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5.9) 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 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 (本部分为单选, 按百分比统计数据) 中, 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 (38.7%) 、英语语言能力 (26.8%) 和西方文化知识 (19.6%) 三个方面, 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 (44.2%) 、缺乏实际教学经验 (26.7%) 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 (18.9%) 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 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 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 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 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 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 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 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 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12.本科生教育学论文 篇十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只是音乐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依靠感觉。

A.歌唱活动B.演奏C.视唱练耳D.欣赏教学

2、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

A.真正把德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品德教育为核心

B.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C.真正把音乐作为目标,体现以欣赏音乐为核心

D.真正把创作作为目标,体现以创作教育为核心

3、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决定着音乐教育的()。

A.内容和方法B.质量和层C.目标和手段D.技能和技巧

4、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音乐教师的主要任务。

A.课堂教学 B.课外辅导C.培养音乐人才D.小组教学

5、达尔克洛兹是()音乐教育家。

A.德国B.瑞士C.英国D.出生德国的瑞士籍

6、奥尔夫音乐教育所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属于()。

A.键器乐B.打击乐器C.弦乐器D.管乐器

7、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

A.多写活动 B.欣赏教学C.器乐教学D.课外活动

8、()是一种集体的艺术形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学校中最常见的课外音乐活动形式之一。

A.合奏B.合唱C.独奏D.独唱

9、课外音乐活动应以()为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A.集体活动B.小组活动C.个别活动D.音乐社团

10、课时计划又称()。

A.教学大纲B.教案C.教学计划D.备课笔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参与活动原则”要注意()。

A.要把“动”引到音乐课堂上来

B.要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

C.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D.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E.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2、学校音乐教育是指()。

A.课堂教学B.合唱训练

C.合奏训练D.课外活动

E.业余音乐学校

3、中学生合唱队员应具备的条件是()。

A.发声自然松弛,声音洪亮有控制、音色平稳、圆润

B.发声清脆高亢、富有个性有控制

C.有较好的听辨音高的能力和节奏模仿的能力

D.音域宽广、自然音域在十度以上

E.有较好的听辨音高的能力,有很强的创造力

4、贯彻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发展原则应注意()。

A.传授音乐知识、技能与发展音乐能力,二者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B.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鉴赏音乐作品

C.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注意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要善于诱导、帮助学生克服前进中的层层障碍

D.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E.抓住重点,使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5、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A.节奏训练B.律动、歌唱、语言节奏

C.视唱训练D.乐器合奏与即兴创作

E.乐队训练

三、辨别题(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影响。()

2、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

3、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谋求合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合作,而是要赋予合作学习更多更广的内涵。()

4、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事先预设”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赋予课堂教学以开放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

5、具有音乐志趣的学生,往往会对音乐事物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志趣阶段的音乐兴趣可以导致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6、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7、对课程的认识与研究经历了由“知识本位”到“人本位”的发展过程()

8、以审美为核心,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我们音乐课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它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9、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就达到了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10、为了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条件和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要求。()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音乐与相关文化:

2、音乐风格:

3、音乐新课程:

4、音乐教学模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怎样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六、论述题(共20分)

音乐教学中,怎样使用多媒体手段比较合理?为什么?

2012级音乐本科班《音乐教育学》试题答案(A)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D;

2、B;

3、C;

4、A;

5、D;

6、B;

7、B8、B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ABCDE;

2、AD;

3、ABCDE;

4、ABCDE4;

5、AD。

三、辨别题(判断下列观点的对、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

2、对;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9、错;

10、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涉及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各个方面的学习,其特点是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参与性强。

2、音乐风格:在音乐领域里,主要是指某部作品,在音乐思想、创作原则、艺术个性、表现手法和技法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典型特征。

3、音乐新课程:音乐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通过音乐的审美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音乐课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并根据音乐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功能,将中小学课程的价值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

4、音乐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音乐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组织音乐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课后备课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2)教学后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结合课堂教学的观察,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方案和操作程序,进行全面的小结,并将经验与教训记录在案

(3)案例研究教师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案例,并对案例 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吸取精华

2、怎样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所谓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指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提倡学科综合”是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音乐课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音乐这条主线,融合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音乐与人类生命延续的轨迹和人与自然及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增强学生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效益,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审美空间,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六、论述题(共20分)

音乐教学中,怎样使用多媒体手段比较合理?为什么?

1、阐述教学媒体的作用(可以参考下面的内容:在使用教学媒体时,教师要注意:要注意教学媒体播放出的声音质量,要有美感,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的教学素材其内容务必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3、要明确,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而不是教学媒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因素,教学媒体是替代不了的。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已成为现代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缺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集成性、同步性和交互性,声音图画结合、视频音频交融,为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违背了音乐艺术本身的特性,学生需要的是通过亲自的体验、表现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多媒体的教学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1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指导 篇十三

教育实践作业是对学生已学学科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训练,旨在加强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培养训练学生认识、观察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每位学员的教育实践作业必须在教学点指定的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一、教育实践作业的形式、内容和要求

1.形式。(1)教育教学调查;(2)学校实践(指在学校进行的属于学校管理业务和教学业务的实践,包括教学实习);(3)教育机构实践(教育机构是指学校之外的相关教育单位,如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等)。

2.内容。(1)小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调查;(2)小学教学实践操作及要求;(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4)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5)小学各科教学实践;(6)班主任工作实践,如学生个案调查及研究,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等;(7)其他实践,如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课外活动组织实践,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

3.要求。(1)要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教育实践形式为教学实习,必须是在新理论新方法的指导下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探索,而不能将常规的教学活动当作教学实习。(2)确定实践形式和内容后,必须制定具体、完善的实践方案。实践方案的项目包括:实践的形式、内容,实践的目的、意义,实践的地点、对象,实践的方法、步骤及时间分配等。实践方案应随实践报告一并提交。如果是教学实习,还应提交实习教案。(3)完成教育实践报告的撰写。教育实践报告的内容包括:实践的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实践对象、实践过程、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收集到的主要材料及其分析、研究结论及自己的收获与体会等。实践报告不得少于3000字。因教育实践强调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不能将教育实践报告写成一般的工作总结。例如,实践内容为“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必须说明所依据的理论、所使用的方法以及本设计与评价的创新之处。(4)为确保教育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须提交实习单位出具的教育实践鉴定意见(如果实践形式为教育教学调查,可不提交调查单位的鉴定意见)。

二、作业程序和时间分配

1.确定一个适当的选题,即确定实践形式和具体的实践内容(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所谓“适当”,是指选题是有意义的,是你较为熟悉和感兴趣的,是你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选题要得到指导教师认可方可确定下来。

2.制定实践方案。实践方案的项目已见上文。实践方案要具体,完善,不能仅有粗枝大叶的几条。一份较为具体完善的实践方案大约需要二三百字。实践方案应与选题一并确定,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3.到实践单位进行实践活动(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这是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做好记录,并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要随时对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这个过程也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就应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应该知道怎样运用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来写作教育实践报告。其标志就是写出实践报告的提纲。提纲应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

4.教育实践报告的成稿(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首先写出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按指导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后,再交指导教师审阅。如果指导教师认可,就可定稿。如果指导教师不认可,就要继续修改,直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能定稿。

5.将定稿的教育实践报告连同教育实践方案、教学实习教案、实践单位的鉴定意见书一并提交给指导教师。

三、特别提示

严禁未经实践而杜撰或抄袭教育实践报告。如果在教育实践成绩的审定中发现此种情况,其教育实践成绩将判为不及格。如果有此种情况,将百分之百被发现。指导教师将指导学员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包括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并进行严格的监控。

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指导提纲

一、教育教学调查报告的性质

教育教学调查是要求运用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调查法研究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与机关、单位内部人员为解决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调查,和新闻从业人员为取得新闻效应而进行的调查有所不同。它属于科研性质的作业,要求调查者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结果的表述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也比事务性和新闻性的调查报告有更高的要求。

二、调查的内容、对象、方法和结果

调查的内容范围为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每位学员都必须有明确的调查目的,一般应在某一方面选定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值得关注的现象,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或现象本质的揭示展开调查。

调查对象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一所或若干所小学、教育主管部门、某个特殊群体,如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教学研究者等,都可以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也应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每位学员首先应确定自己的调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其次是选用适宜的调查方式,如访谈法、开会法、问卷法等,既可以单用一种方法,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它方法。资料(指文献资料)调查法只可作为其他调查方式的辅助,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认为抽样调查方法和问卷调查方式是比较科学的调查方法方式,建议选用。

调查的题目、对象、方法确定后,要制定较为具体、完善的调查方案。对调查得到的资料的整理非常重要,需要一定的技术或技巧。采用抽样调查和问卷法,收集到的往往是一系列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最好运用简单统计的方法,用图表来显示。

调查的结果要求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调查报告应具备如下格式和内容:题目及署名;问题的提出;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及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

三、调查报告的文体规范

本作业的调查报告属于科研报告类文体,必须符合作为科研报告的调查报告的文体规范。一篇调查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看调查方法的运用以及对调查材料的处理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充实,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提出的思考与对策建议是否切实、深刻。

调查报告的题目可用单题形式,也可用正题加副题的形式。单题和副题一般包括调查的范围、对象、内容和文种(即“调查”字样)四个要素。正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对所调查的问题及目的意义、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方法的介绍。介绍问题是要表明你的文章是有现实意义、有价值的;介绍调查时间、地点、对象是要表明你文中的材料是真实可靠的;介绍调查方法是要表明你的调查是科学的。对问题及目的意义的介绍要概括,对调查时间、地点、对象的介绍要确切,对调查方法的介绍要具体。这部分内容在文章开头,不一定非要分条列项地介绍,不必占用很多篇幅,用一两段文字介绍即可。

• 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安排调查材料。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占用篇幅最多。报告的内容是否充实,主要看这一部分。但也不是材料越多越好,对材料要有所取舍,以必要、够用为原则,以能充分说明问题为限。如果插入图表,应注意文字说明与图表的恰当配合。

• 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既可以边安排材料边进行分析(夹叙夹议);也可以先安排材料后集中进行分析(先叙后议)。写作调查报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而空发议论。

• 对调查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意见、建议。

后两项内容是文章的闪光点,表明你的认识深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无定法,在符合调查报告的一般规范基础上,具体应怎样结构文章,是相当灵活的。

上一篇: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下一篇:大一下半学期学生会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