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2024-09-08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共19篇)(共19篇)

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一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报告新机制实施几年来,不仅有效减轻了我校覆盖的500多名农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而且引发了教育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期。表现在:

1.新机制高扬教育公平旗帜,保障了农村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总体偏低,许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来自于向学生收取的学杂费,农民负担十分沉重,上不起学成为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新机制从免除学杂费入手,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差距,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这既是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机制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矛盾,因贫辍学的问题从制度上得到了有效缓解。实施新机制以来许许多多辍学的孩子重新返回校园,多年来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控辍”难题终于有了破解的答案。

2.新机制强化了政府职责,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最大的公共事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一改革举措有利于增强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责任意识,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的及时到位,保障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使得治理农村学校乱收费有了制度保障。实行新机制之后,绝大部分农村学校除了代收课本费和住宿生住宿费外,其他方面都是“零收费”,农村中小学校长终于可以走出纷扰多年的经费困境,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抓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新机制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区域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不仅城乡发展的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而且人均收入的省际差异近年来也在呈上升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水平、大面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问题。国家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分地区、分步骤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这既弥补了传统上各地因杂费标准不一带来的经费省际差异,基本上做到了公用经费在区域间的均衡,又大大提高了农村学校的经费保障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不明确、总体保障水平偏低、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等突出问题,为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4、“免费新政”赢得民心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在我校实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不少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认为,这项政策让更多的孩子真正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我校的教师都说:“执行‘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后,教师再也不用为新学期收学费和为学生垫支学费而发愁,学生也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自卑,家长也免除了因无力交学费,忍痛让孩子辍学的愧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

当老师们问及学生家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否减轻了负担时,他们回答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他们排了忧,解了难,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如今娃娃不交钱也能上学了,他们打心眼里感激。一个对政策了解较清楚的农民扳着指头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的实施,每年小学生人均减轻负担约180元,初中生人均减少约280元,加上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按保守的估算每个农民家庭每个学生至少每年可节省200多元,这的确减轻了农民家庭的负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

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二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多年来, 西安市始终围绕实现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 促进全市基础教育的教育均衡持续发展。但是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主要做法与成效

1.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1)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努力确保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区县,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每年在安排财政预算时, 首先保证教育经费, 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十五”期间, 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9.70亿元, 年均递增14.58%,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市本级专项用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1.42亿元, 占市本级教育投入总额的85.2%。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中, 西安市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学校中具有农村户籍的学生, 2006年和2007年, 各级财政投入农村新机制资金约3.36亿元。

(2) 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中, 坚持以流入地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主, 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相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城市学校) 就读与当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及时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3) 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4—2006年市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 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改清欠、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改造、远程教育等, 此外, 还将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

(4) 加强教育经费的监督管理。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西安市相继制定了中小学预算、财务管理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 严格规范资金管理, 并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同时, 西安市本级和区县财政都开设了教育专户, 实现了教育资金拨付的“直通车”。

2.集中财力办大事, 促进均衡发展

西安市是一个教育大市, 又是一个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正处于发展中的城市。为了尽快改变农村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他们按照布局调整方案, 统筹安排财力, 统一规划, 集中建设, 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和预算管理, 以规划定项目, 以项目定投入, 资金随着项目走, 项目随着规划边走, 改变了过去校舍建设盲目无序, 多点投入, 使用效率低的弊端。

(1) 实施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年以山区为突破口, 启动了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6—2008年市级财政共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61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实行一次投资全部到位, 除校舍建设外, 还包括校园整体改造, 并配备生活及教学仪器设备等。

(2) 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十五”期间, 西安市用于危改工程的总投资达7亿多元, 改造项目共1954个, 改造面积188万多平方米。2006—2007年各级财政安排1.08亿元危改专款, 改造137所中小学危房, 市财政安排9000万元偿还2001年—2002年危改欠账。

(3)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001年开始, 西安市每年安排500万元专款, 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引导支持西安市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2005年投资5053万元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全市10个县区1784所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2007年又投入1573万元在9个区县的405所学校进行了远程教育工程建校。目前西安市“农远工程”已覆盖到了所有农村中小学。

(4) 实施薄弱学校治理工程。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西安市实行倾斜政策,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 按照分步实施, 逐校一次投入到位的办法对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改造和建设,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十一五”期间, 全市计划重点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80所 (其中农村学校56所) , 近两年来, 西安市已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21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任务。

(5) 启动区域内基础教育设施整体建设工程。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西安市从2008年开始, 采取以区县财政投入为主, 市级财政补贴的方式, 集中进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和建设。2008年市、区财政一期投资1.4亿元进行了未央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整体规划、集中建设试点, 并以此来带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6) 加强职教中心建设。近两年, 西安市十分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以建设区县职教中心为着力点, 全市共投资4800多万元, 用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陈旧的状况, 进一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扩大了办学规模。

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当前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新机制全面实施后, 西安市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经费保障机制运行良好, 缩小了城乡差别, 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总体水平的提升, 新保障机制公用经费基本能维持学校运转,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偏低, 区级财政无力按照相关标准予以补助提高;二是学校寄宿学生逐年增加, 应补助对象有增无减, 但县级财政财力有限, 造成部分贫困学生无法享受到政策实惠。

(2) 农村县镇中小学经费收入减少, 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实施新机制后, 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的“一费制”水平全面提升, 每生每学期平均上升25元;县镇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相对2006年前收费水平下降, 每生每学期平均下降75元。城镇中小学收入的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学校的运转水平, 县级财政每学期不得不从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补充学校公用经费, 维持县镇学校的正常运转。

(3) “危改”资金严重不足。而县级维修资金严重不足, 乡镇以下学校大规模修缮和校舍建设资金无法保障, 需进一步建立经常性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4) 县域教育事业发展受限制。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物价指数等预测, 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学校日常公用经费需求总量增长;完成新一轮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需新增校舍投入资金;全面消除危漏校舍、充实完善教学仪器设备和生活设施、完成远程教育工程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面促进西安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当前的经费投入标准明显满足不了县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寄宿制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据报道, 蓝田县某学校现在共有学生330人, 在编教师16人。如今农村的班额越来越小, 开设科目却不断在增加, 如信息技术、健康、远程教育等, 于是出现了一名老师跨年级教学的状况, 而多头备课、上课造成工作量大增, 有时很难用上课节数来计算。为了调剂师资配备, 学校所在的街办中心校规定, 对辖区内的所有学校的教师进行量化积分, 鼓励自愿支教行为。到目前为止, 学校每年都要聘任两位代课教师, 而薪资则由学校自己解决。

(5) 公办学校不太愿为农民工提供“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

公办学校承担了接收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 是出于对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的考虑, 更由于公办学校办学规范、教育质量有保障, 中央政府进行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力主”的制度设计。然而, 客观地来说, 处于“教育市场”中的公办学校, 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公办学校往往都不太愿意招收农民工子女。因而, 不少公办学校会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有的公办学校则采取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分校”、“分班”、“划块”的办法。此外。由于城乡地缘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城市学生和学生家长群体的广泛认同。因此, 公办学校还未从被动接收农民工子女到主动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态度转变。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1. 切实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尽快实施“全面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

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 对县以下、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 即既免学杂费, 又免教科书费和寄宿生活费。

为此, 需要构建以财政为主、以政策性金融和教育彩票为辅的多元投资模式。各级政府都必须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使财政投资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同时可以采用政策性金融手段来进行教育融资, 扩大教育资金的来源;发行教育彩票, 通过彩票来吸纳社会资金, 使其成为增加教育投入的新渠道;利用产业优惠、税收减免鼓励民间捐款、赠与等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 还可以由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经费。

2. 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规范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应通过因素法测算义务教育标准支出和标准收入, 并确立各级政府的经费负担责任, 同时要对转移支付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挪作它用。各级政府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积极筹措资金, 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规模, 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为了确保新保障机制教育专项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从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上来看, 教育资金专户应设在教育主管部门, 建立“校财局管”或“教育系统分级预算”体制, 同时建立财政、审计监管制度, 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资金, 严格实行专户管理, 各级经费保障资金全部纳入“基础教育资金专户”, 专户管理, 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新机制改革各项资金通过专户直接拨付各中小学, 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

3.制定适应新机制的学校人事编制制度及政策。

新的人事编制标准不符合山区教育的实际, 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很难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

建议按照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按班额标准和师生比综合标准重新制定教师编制, 同时给农村中小学有寄宿制的学校落实炊事人员的编制。建议全省出台规范统一的“校长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实施细则, 改变目前校长“有职无权”、“教师无竞争意识、无危机意识”的现状。

4. 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

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后, 义务教育教师p队]伍的�待遇与非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相差很大。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虑, 除了从事业留住人才外, 从待遇留人做起也很重要, 国0家_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职工的激励机制, 使其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稳定义务教育的教职工队伍, 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据此, 建议增加以下津贴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县财政按各校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把教师各种病事假及进修培训等发生的费用及其绩效劳务费等项目, 纳入财政预算;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 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5. 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确保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

(1) 市政府应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 不再以户籍人口的适龄儿童少年为基数来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而应以实际在校学生数为基数划拨义务教育经费。

(2) 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按照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进行登记统计, 按照其一定比例, 将农民工子女户口所在地的部分教育资金回收中央, 由中央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输入地政府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3) 可以逐步引入“教育券”制度, 作为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补充。输入地政府把对输入儿童每学期的投入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发给学生, 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可以凭“教育券”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取资金, 解决因为学生的频繁流动而无法准确分配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的问题。

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三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影响着经费保障机制的运行质量。现阶段,我国各省及其以下各级政府所制定的义务经费责任划分模式大致相同,而该种划分方式却没有将农村义务教育与各区域间的教育差异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此外,一般情况下,是由各级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项目经费。而分担比例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没有进行量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配套资金,有时会将公用经费或是学生人均学杂费标准低报,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减少的现象发生。再者,部分地方政府不能足额落实或是不落实本机财政配套资金,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率低的现象以普遍存在。

2.缺乏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政府进行义务教育拨款还不够公开透明,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直接经办人以及少数决策者知道,这就难以对经费拨款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就为贪污腐败的不良现象提供了温床,并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得以往教育经费被挪用、滥用等现象屡禁不止。

3.缺乏行之有效的预算制度

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学经费的预算是于政府定额定项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也就是先由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對学生人均经费支出项目以及拨款定额进行明确规定,再由学校在此框架下开展收支预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因为,省级所核定的公用费用与生均杂费都比较低,如若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就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致使农村学校农用经费不足,绩效管理与自主发展都受到制约,并逐渐加大农村学校的债务化解难度。此外,预算管理与采购行为相脱节,导致采购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对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与措施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的主体责任

针对于缺乏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所导致的经费运行无法保障的情况,笔者认为应将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与县政府主体责任予以明确,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运行问题。

(1)明确各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

首先,各地方政府在面对较为紧张的财政资金情况下,为了有效地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地投入应对财政支出进行一定的优化,以此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以及确保及时投入。其次,各地方政府应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制定出与国家财税体制相配套的机制,并根据该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予以明确。就当前我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政府投入来看,4个级别的政府即中央、省级、地(市)以及县级政府是其投入的最主要来源,这其中前两级政府承担起约80%的经费投入,而后两者分别承担10%。最后,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安排中,目前主要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区教育情况统筹安排该经费使用。

(2)明确县政府主体责任

为了切实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充分地使用,将该经费的管理者县政府主体责任进行明确至关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每年所拨付教育经费增长必须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其次,县政府应将执行中超收安排教育经费与新增经费纳入下一阶段投入中。最后,强化县级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明细社会公开,通过这一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县政府的主体责任在社会监督下得到良好落实,同时更有利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地使用。

2.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款与使用过程的监督工作

第一,国家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各地区及其下属乡镇的义务教育拨款透明度。第二,应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资金管理制度,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将义务教学详细拨款情况进行公开,将教育经费的拨款公开化与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监督。第三,应强化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力度。学校应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使用标准与范围,并每隔一段时间将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一旦出现私自挪用或滥用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及时进行责任追究。第四,应积极结构件义务教育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第五,应实行农村教育事业费专款专用制度。

3.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

首先,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各项公用经费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为学生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便利,而且还方便对公用经费的使用进行统筹规划。除此之外,各级财政部门还能够根据农村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检查与监督,避免公用经费被滥用或挪用的情况出现。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需求,合理加大公用经费的筹措力度,并保证能够确保农村学校的基本开支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1]聂劲松,彭天文,陈竖.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5,(5).

[2]于相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1)

4.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四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宣传

1、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向村民、学生宣讲政策,解答问题,向全社会进行深入集中宣传。

二是向每位家长介绍机制的具体内容,即收费的项目和仍然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

三是在繁华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一是开好“两会”。我校专门召开班会和家长会,校长和教师分片包干,检查落实情况,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与家长,教师要采取家访、电话等形式补告。

二是开学时搞好公示。我校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将机制基本内容、国家补助情况、按规定仍可收费的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主动接受当地群众监督。

三是开学后广泛再宣传。新学期开学后,各学校利用第一次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二、强化预算约束

按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规范我校预算编制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编制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预算一经批复不得随意调整。收入预算要积极稳妥,按照有关规定将各项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基本支出预算要按国家统一的“目”级科目进行细化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要充分论证,按轻重缓急原则合理排序,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明确管理责任

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组织本校按规定编制预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合理合规使用资金;组织编制决算,进行财务分析;定期向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状况。各学校要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强化对经济活动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督。

四、严格财务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支出的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各项支出要据实列支,严禁虚报冒领和挤占挪用,不得以“白条”以及其他不规范票据入账。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代收费的管理,严禁自立项目乱收费和向学生收取明令禁止的费用,严禁违规代收费,决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按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明确核算流程,规范会计行为,依法进行财务核算。

五、规范资金支付

对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和符合直接支付条件的公用经费资金,由财政局直接支付到收款单位或供应商,确保资金支付的高效快捷;无法直接支付的公用经费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资金,财政局将资金拨付会计核算中心账户,由会计核算中心根据教育局审核汇总的各中小学用款计划将资金支付到学校帐户。

六、加大监督检查

县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将加大对保障机制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凡违反规定的,教育局、财政局将按照有关政策法规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建立工作机制。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五

一、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的改革领导小组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钟阳胜常务副省长和宋海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财政厅、教育厅、发改委、监察厅、人事厅、编办、农业厅、审计厅等单位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

各市、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各项组织实施工作。

二、实施范围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本省农业户口(含城镇的农业户口)学生。

农垦、华侨农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财政隶属关系纳入所在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同步实施。

三、经费分担

(一)免除学杂费资金

小学288元每生每学年,初中408元每生每学年。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和其他14个地级市市辖区农村的免杂费标准,由各市根据当地“一费制”标准确定,但不得低于省财政补助珠江三角洲以外县(市)的标准。

免除学杂费资金,由省和地级以上市、县(市、区)财政按比例负担:

1.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由省财政全额负担;

2.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的县(市)及享受山区县待遇的梅州市梅江区、韶关市曲江区、云浮市云城区和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惠州市惠阳区以及享受转移支付政策的江门恩平市等53个县(市、区),由省财政负担80%,市、县负担20%;

3.东西两翼、粤北地区各市所属其他区,由省财政负担40%,地级市、市辖区负担60%;

4.珠江三角洲7个地级以上市的县(市、区,不含恩平市),由省财政负担10%,地级市、县(市、区)负担90%;

5.农垦系统按8:2由省财政与省农垦局共同承担,华侨农场由省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与其所在县(市、区)保持一致;

6.各地级以上市扩大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覆盖面的资金,由各地自行解决;

7.市与县(市、区)的分担比例由市政府确定,报省财政厅、教育厅备案。

(二)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生生活费

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补助标准,小学100元每生每学年,初中180元每生每学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恩平市除外)免费提供教科书标准由各市根据当地“一费制”标准自行确定,但不得低于省财政补助珠江三角洲以外县(市)的标准。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由省财政全额补助;珠江三角洲地区(恩平市除外)免费提供课本所需资金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

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助生活费,补助标准100元每生每学年,全部由省财政负担。

(三)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小学10元每生每学年,初中20元每生每学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恩平市除外)公用经费标准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标准不低于最低标准。

公用经费资金由县(市、区)财政承担。

(四)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改造现有校舍危房,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共86个县、市、区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承担;珠江三角洲地区(恩平市除外)的危房改造资金由当地政府负责。

(五)保障教师工资

省和各地级以上市应根据县(市、区)的财力和教育负担情况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县(市、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分担责任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严格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经费项目和分担比例落实分担责任。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安排本地区改革资金,加大对财力比较薄弱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加强资金管理

建立完善配套改革政策,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简化教育资金拨付环节,各县(市、区)开设改革专项资金特设帐户,对专项资金单独核算、集中管理、封闭运行,确保改革专项资金落实到位,专款专用。

(三)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在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要把落实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级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经费安排使用、贫困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骗取或挪用经费等行为,一经发现,对主要责任人先免职后查处。各级政府要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四)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1.推进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

2.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推行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坚决解聘不合格教师和超编教职工,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

3.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基础教育实绩考核和教育评估考核制度,停止义务教育学校等级评估,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改革中小学教材发行体制,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和价格,推行教科书政府采购,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全面清理现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坚决杜绝乱收费。

(五)加大宣传力度

6.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自查报告 篇六

保障机制的自查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县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我校紧抓改革机遇,认真把握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经费改革,全面规范地做好教育经费收支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进行自查,汇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经费预算,严格规范收支管理

1.严格按上级标准做好经费预算

根据经费机制改革精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按一般预算拨款编制预算。

2.进一步严格经费支出手续

学校根据县财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了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努力确保教学业务与管理、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等方面资金的落实到位。教师培训费按照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

二、严格规范收费行为,努力做好“义保”宣传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精神,每生每学期只收取15元的作业本费。学校积极宣传收费政策,每学期开学都张贴了收费公示,让广大学生及家长及时、充分了解收费政策。

三、加强财经管理,严格财经制度

学校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分学期分对学校的财、物进行清理,实行财务公开、校务公开,充分听取每一位教职工合理建议,力争把每一分钱都用于学校发展上。

四、经费合理利用,推动教育发展。

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学校公用经费能及时拨付到位,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上,严格遵守有关文件的规定。只用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上,培训费、设备添置费、维修费严格按规定支出。办公经费不用于补助和偿还学校债务。在开支过程中,学校做到了先预算,待预算批准后再支出,开支后及时报销的原则。

总之,我校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精神加强管理,扎实推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家长的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做实做好,真正办成让家长满意的民心工程。

位奇镇十里堡小学

7.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七

一、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不可否认, 随着国家政策对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和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 教育经费实现了快速增长。按照基本的教育规律要求, 一般来说, 特定时间段内的教育投入应与在校生规模保持同步增长,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考虑到教育质量要求、物价上涨等因素, 则教育投入的增长应高于在校生规模的增长, 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2009年,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779.4亿元, 比2000年增长2.9倍。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速更快, 2009年达到985.3亿元, 相比同期在校生规模, 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与此同时, 普通高中生均教育经费快速增加,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用支出为3757.60元, 比上年的3208.84元增长17.10%[1]。

但是, 目前高中教育仍然存在经费总量投入不足、家庭和个人分担比例偏高、学费负担地区差异明显和非政府资金投资规模偏小等现实问题。

1. 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涉及到财政实力、政策偏斜、发展策略和操作程序等诸多方面。多年来, 教育经费财政性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努力追求的方向。而1991年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1%, 发展中国家为4.1%, 印度为3.5%, 就连最不发达国家也有3.3%, 更不用说发达国家的5.3%[2]。即便在有限的财政投入里, 在各级各类教育“利益均沾”的份额划分时, 在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类型教育的利益博弈中, 高中教育所占比例不大, 经费总量与高中教育发展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以2009年为例, 我国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拨款为985.3亿元, 当年国家预算内教育拨款为12231亿元, 所占份额只有12.4%, 而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拨款达2191亿元, 普通高中不及普通高校的一半[1]。

2. 家庭和个人分担教育经费的比例偏高

隶属于基础教育范畴的普通高中教育实行“在中央政府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体制, 这种财政分担主体过低的财政投入制度, 在实践中易受制于地方财力厚薄影响且无刚性制度约束, 必然导致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虽然同属于基础教育, 但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从法理上说应该实行成本分担的财政投入机制, 这就导致了学生家庭和个人在教育经费分担上的天然合理性。但是, 教育成本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费制度不合理等诸多要素导致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个人分担比例过高, 导致一系列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大量存在, 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学者统计, 以县域城镇为计算对象, 扣除物价等因素, 学费再加上在校生活费、交通费、资料费和补课费等, 普通高中生一年的花费大概在5000~6000元左右[4]。而且, 高中阶段教育收费制度和教育费用支出占家庭开支比例不断加大的事实直接影响到家庭对高中教育投资的信心, 伴随着高等教育就业难现状的普遍存在, 导致部分家庭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 就停止了对子女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支持。

3. 学费负担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上海科学教育研究院的沈百福研究员按照京津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四个等级, 对全国31个省、市、区普通高中的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学费及学费占教育经费比例、生均教育拨款、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高中生均学费基本是发达地区高, 欠发达地区低;普通高中教育成本个人分担比例与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中部地区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分担比例最低, 导致了其普通高中经费总量中个人分担比例最高, 中部地区的农民家庭在高中学费方面负担最重;财政投入力度与普通高中经费个人分担比例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且, 运用SPSS软件, 根据影响学费的回归模型进行测算, 得出山西、内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几地普通高中生均学费偏高, 个人负担过重[4]。

4. 非政府资金的投资规模偏小

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进行普通高中教育办学, 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而目前民间资金和外资囿于制度安排和政策约束, 对投资高中教育的意愿也不强。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 而高中教育投资具有资金回报周期长、风险大、平均收益率低等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投资高中教育与办学盈利之间关系上的争论, 导致民间资本望而却步, 不愿投资, 或者是仅仅停留在资本的试探阶段, 不愿意开展大规模资本投入和进行深度的教育开发。2000年左右, 私人资本投资包括高中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比较活跃, 但这十几年的实践经历证明, 其办学效果差强人意, 资本的回收效益也与预期有不小的差距。利益诱致下的民间资本如何与高中教育的市场需求有机结合, 仍是一个需要借力于体制改革和环境改善的系统性课题。

二、普通高中经费投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普通高中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投入, 既有深层次的体制性因素, 也有政府财力不足的原因;既有国家政策层面上的管理漏洞因素, 也有监管者认识上的误区原因。

1. 定性层面: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不够明确

关于高中教育性质的争论是与教育作为服务业态的产品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息息相关的。根据萨缪尔森给公共产品进行的特征界定, 判定是否是公共产品, 一般有两个基本依据, 即是否存在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 则为公共产品;完全不具有这两个特征的产品, 则为私人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部分竞争性及排他性的产品, 也就是说, 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 则称之为准公共产品[5]。按照这个标准, 高中教育具有私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属性, 应该定位为“准公共产品”, 一方面, 普通高中教育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有私人产品的属性, 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 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收益;另一方面, 高中教育又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属性, 个人在接受高中教育后, 素质得到提高,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6]。长期以来, 一直纠结于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性质判断和高中教育的特殊性讨论, 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导致在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这也是责任主体出现缺位、错位等现象的源头性因素之一。

2. 认识层面:高中教育的地位没有引起重视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高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纽带位置, 但与此同时, 也导致部分人士把高中教育仅仅看成是“纽带”, 忽视了其作为一种教育层次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发展要求。义务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 社会舆论关注度高, 而且, 基于重视基础教育的惯性沿袭和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根本责任的国际惯例, 也由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受制于义务教育完成率的政绩考核需要, 所以不论在政策倾斜, 还是资金投入上, 义务教育均处于优先发展位置。1999年高校大扩招, 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序幕,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素质提升的内在需要和平衡市场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诸多考量, 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韧性和内驱力要远远强于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在没有总量增加的前提下, 既有的教育利益格局不能合理进行调整, 这就导致在这十几年的利益博弈过程中, 在教育投资的份额分配中, 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和冷落的境地, “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高中教育的形容。

3. 经济层面:各级政府财力的确有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各级政府财政实力有着大幅度增强, 但总体来说, 与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内在发展需要相比较, 有限的投资的确让高中教育发展捉襟见肘。有关数据表明, 2002~2007年, 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从1472元提高到3884元, 财政收入大大改善, 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人均财政收入比值却从2002年的1.16∶1, 降到2007年的0.71∶1[7]。导致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是财力有限, 而且, 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政绩观和GDP考核制度驱动下, 政府投资经济发展既有应有之义, 也是理所当然。排除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观和唯政绩论的情绪化评论, 地方政府把有限财力用于经济发展上, 的确无可厚非, 只是在处理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以及各种类型教育发展的关系上有所偏失罢了。

4. 体制层面: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

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存在着政策设计和操作程序上的漏洞, 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预算上的随意性和经费划拨使用时的贯彻不力, 这与地方行政性因素干扰和人为力量的介入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 在高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运转中, 经常存在无钱可用、移作他用、用不到位和利用效果极差等系列现象。

三、构建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为促进普通高中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解决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问题, 政府需要履行教育投入责任, 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 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扩大资助对象范围, 完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平衡高中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

1. 政府需要履行教育投入责任, 加大高中教育经费投入额度和力度

近年来, 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 但政府的主要责任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下一步发展中, 应该加大政府的投入责任, 保证普通高中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参照国外部分国家高中教育免费和广东珠海等地12年基础教育全部免费的做法, 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 可以考虑实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推行, 这是责任政府在教育担当上最根本的要求。

2. 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 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 是地方性准公共产品, 具有极大的外部正效应, 政府投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 这也是参考发达国家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有效做法得出的结论。目前, 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的范畴, 应该努力构建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鼓励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 需要教育体制的创新、保障政策的完善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创设资本流动和投入的体制环境, 空间广阔, 前景远大。

3. 扩大资助对象范围, 完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体系

虽然不少地区关于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有不少的实践探索, 但国家政策层面把高中阶段的资助政策依然排除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之外, 国家制订了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 但在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上仍处于空白。在教育发展依托项目进行运转的态势中, 高中教育在专项工程依托方面也处于空白状态。义务教育国家设有寄宿制学校工程、危改工程、“普九”工程等, 高等教育国家设有“985工程”、“211工程”等, 而普通高中教育国家没有一项支持事业发展的工程项目, 无疑, 在教育大发展格局中, 也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

4. 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 平衡高中教育发展地区差距

区域间经济水平与财政发展的不均衡是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为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差别, 促进教育公平, 应加大中央和省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使地方政府有能力增加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 缩小其与全国平均水平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国家教育发展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唐丽静.从财政学角度分析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教育财会研究, 2008 (6) .

[4]沈百福.我国普通高中学费的地区差异分析.当代教育论坛, 2006 (5) .

[5]Samuelson, Paul A.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 (November) , 1954.

[6]陈文娇.高中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7]沈百福.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评价.上海教育科研, 2009 (1) .

8.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八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自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自2006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学生流动性加大,现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要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关政策不统一、经费可携带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综合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教育领域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这有利于推动省级政府统筹教育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在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实现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总体要求

(一)坚持完善机制,城乡一体。适应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新形势,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统筹设计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强政策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前瞻性。

(二)坚持加大投入,突出重点。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优化整合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统筹解决城市义务教育相关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坚持创新管理,推进改革。大力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创新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学生流动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增强学生就读学校的可选择性。

(四)坚持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区分东中西部、农村和城镇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步骤,通过两年时间逐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情况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完善。

三、主要内容

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统称“两免一补”)。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免费教科书资金,国家规定课程由中央全额承担(含出版发行少数民族文字教材亏损补贴),地方课程由地方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贫困面由各省(区、市)重新确认并报财政部、教育部核定。

(二)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统一确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补助水平。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及中部地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为8∶2,中部其他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5∶5。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所需资金,按照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担比例执行。现有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高于基准定额的,要确保水平不降低,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中央适时对基准定额进行调整。

(三)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中西部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机制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照5∶5比例分担;对东部农村地区,中央继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

(四)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中央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及东部部分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人民政府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教育部门在分配绩效工资时,要加大对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

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同时,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项目,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四、实施步骤

(一)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确定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北方地区取暖费等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按每生每年6000元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同时,取消对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央奖补政策。

(二)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在继续落实好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同时,向城市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推行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适时提高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

nlc202309042253

(三)以后年度,根据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措施。

高校、军队、农垦、林场林区等所属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与所在地区同步完善,所需经费按照现行体制予以保障。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发挥省级统筹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省以下各级政府间的经费分担办法,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困难地区的支持。各省(区、市)要将实施方案、省以下资金分担比例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贫困面,于2016年3月底前报财政部、教育部。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和协调。

(二)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各地要结合人口流动的规律、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将民办学校纳入本地区教育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加快探索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并办好寄宿制学校,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加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管理。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城乡教师和校长交流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

(三)确保资金落实,强化绩效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经费分担责任足额落实应承担的资金,并确保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县域内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保障规模较小学校正常运转;加强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硬化预算执行,强化预算监督。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将绩效预算贯穿经费使用管理全过程,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推进信息公开,强化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级财政、教育、价格、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使用管理、学校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义务教育基础信息管理工作,确保学生学籍信息、学校基本情况、教师信息等数据真实准确。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本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执行。凡以往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国务院

2015年11月25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中国政府网内容整理)

9.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篇九

工 作 简 报

第3期(总第53期)

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3月19日

目 录

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王明方副书记作重要讲话

 我省开展2008年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义保改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 省财政厅、教育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 我省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四项制度”,2008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 黄山市全面部署2009年教育民生工程

10.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扎实开展这项惠及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努力推动治理乱收费工作工作的深入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年来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的文件精神,积极扎实的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现就我校开展此项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1、为使我校“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和“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顺利开展,组织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积极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等方面入手,使学校的教育收费工作以“三个代表”和“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并要求广大教师在深入学习领悟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件精神,树立正面典型,促使学校逐步形成依法治校、规范收费、勤俭办学、师德高尚及社会各界都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推动教育收费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从而开创我校教育事业改革的新局面。

2、为加强学校开展“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长效机制,规范办学行为,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校委会成员和社区群众代表为组员的学校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收费及监督实施工作。学校设立了举报电话、意见箱等,使学校工作做到了组织得力、责任明确,保证了教育收费的有效开展。同时我校还经常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指导思想,营造了“规范教育行为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几年来,我校根据学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并依据方案深入开展宣传,扎实付诸实施,在工作中充分接受社区群众和全校师生的监督,自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从未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教师也从未有强制学生购买或到指定地点购买教辅资料的现象发生。

4.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党的惠民政策的知晓率,提高其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师生利用节日、逢集日等有利时机,通过刷写、张贴标语,散发宣传材料,深入村户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宣传。在校则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作文竞赛、班队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同时我们还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宣传的过程渗透治理乱收费、乱摊派的工作宣传,让群众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到是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的重大决策;是保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几年的深入宣传,使这项民心工程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5、对于学校经费的管理使用,我校始终坚持经费使用规范化、透明化。提倡人人参与学校管理,坚持购物两人出行、报帐三人签字的管理,每学期都对学校的经费开支情况张榜公示,充分接受广大教师和社区群众的监督。使教育经费按规定的用途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教育收费工作的逐步规范,有力的保证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本服务区的在校学生巩固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及15周岁完成率均达到了100%,赢得了社会群众的一致好评。在今后我们将会力争把我校办得更好。

1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一

关键词:沙洋县;执法单位;编制和经费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编制情况

截止2007年底,全县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编制980人,其中行政474人,事业全额205人,事业差额9人,事业自筹263人,其他29人。全县行政执法单位实有人员999人,其中行政在职481人,事业在职518人(包括事业全额176人,事业差额12人,事业自筹313人,其他17人)。另退休人员83人,其中行政33人,事業50人。

1.2 经费保障情况

2007年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总支出4598.97万元,其中在职人员支出4462.01万元,人均支出44665元,离退休人员支出136.96万元,人均支出16501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3454.82万元,占总支出的75%,其中在职人员支出3345.25万元,占总支出的75%,人均支出33486元,离退休人员支出109.57万元,占总支出的80%,人均支出13201元。

全县行政执法单位行政在职人数为481人,离退休人数33人,支出合计为3030.54万元,其中在职人员支出2972.08万元,人均支出61790元,离退休人员支出58.46万元,人均支出17715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2910.21万元,占支出合计的96%,其中在职人员支出2853.75万元,占支出合计的96%,人均支出59330元,离退休人员支出56.46万元,占支出合计的97%,人均支出17109元。

全县行政执法单位事业在职人数为518人,离退休人数50人,支出合计为1568.43万元,其中在职人员支出1489.93万元,人均支出28763元,离退休人员支出78.5万元,人均支出15700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544.61万元,占支出合计的35%,其中在职人员支出491.5万元,占支出合计的33%,人均支出9488元,离退休人员支出53.11万元,占支出合计的68%,人均支出10622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编制问题。全县多家行政执法单位都存在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不符的现象。①人员不足。部分行政执法单位人员不足,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时效性与公正性。②全额编制人数少,不能从根本上提供经费保障。如畜牧兽医局及下属两个二级单位都具有行政执法职能,共有38人,属全额财政编制的只有19人,占人员总数的50%。同一个单位,同样的工种,全额财政编制的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按月发放,差额及自筹编制人员工资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经费不足。从经费保障情况可以看出,全县行政执法单位的经费财政拨款数占总支出的75%左右,其中:行政人员的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占总支出的90%以上,财政基本上给予了保障。事业人员的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占支出合计的35%,而在职人员财政拨款支出占支出合计的41%,公用经费仅占29%,三分之一都不到,项目支出就更少了,仅占11%。

(3)执法装备落后。各行政执法单位要开展执法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执法装备,如执法交通工具、执法办案仪器设备等,有的单位根本没有执法装备,有的单位的执法装备因为年限久长,故障重重,趋于落后,无法保证正常的执法工作,现在需添置一些尖端高新技术产品,如微型摄像机等取证设备,但碍于经费有限,无力购买。

(4)债务包袱沉重,严重影响了各行政执法单位的正常运转,如畜牧系统债务高达42万元之多,这些债务是因为经费不足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所形成。

3 建议

(1)人员编制问题。建议编办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的编制进行清理,对编实不符的情况,要不补足人员,要不减少编制;对编制类型问题,根据执法单位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全额编制人员,减少行政执法单位的财力压力;对政策性的配置人员,如城管部门按城区人口的万分之五来确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编制。

(2)经费问题。将各行政执法单位的收支纳入综合财政预算,行政执法支出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确保全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级财政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单位的财力投入,确保行政执法单位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因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规模小,增长幅度不大,财力有限,上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如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加大对我县的财力投入,解决各行政执法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项目经费。

(3)执法装备落后的问题。县级以及以上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各行政执法单位的项目资金支出,重在解决各单位的执法装备落后的问题,将执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二

一、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现状

1.全国层面。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教财[2015]9号) 文件的统计数据, 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 (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和教育费附加) 为22576.01亿元, 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社区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虽然《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6号) 文件中明确提出“各地要保障必要的社区教育经费, 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 落实社区教育经费。”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除了经济较发达地区按文件要求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 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即便是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标准落实了社区教育经费, 与国外社区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 人均不少于1元的保障标准仍然偏低。

2.常德层面。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 (湘发[2010]9号) 文件精神, 常德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 (常发[2011]10号) 文件。常德市2011年10号文件提出, 要“建立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市本级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社区教育工作, 区县 (市) 每年按照区域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自2011年10号文件出台后, 常德市本级财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每年安排了200万元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但是, 常德市下属区县 (市) 除了个别区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安排了少量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绝大部分区县 (市) 未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部分区县社区教育经费每年只有几万元。

(二)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原因分析

1.定位不清, 认识不够。当前, 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够, 定位也不清, 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 认为教育只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 没有树立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没有“大教育”的价值追求, 对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学习需求没有及时的呼应和对接。人类社会之所以需要社区教育, 就在于社区教育是一种社区生活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功能、地位决定了社区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其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带来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为全国所共享。[1]对社区教育功能定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政府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热情和积极性。

2.财政紧缩, 渠道单一。目前,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财政保障。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定位不清、认识不够, 各级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力度比较欠缺。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下滑, 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大环境下,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都有下降趋势, 而各类刚性支出又无法缩减。在这样的背景下, 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的确会面临一些财政支出的问题, 特别是对像常德市一样的中西部地区而言, 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更大,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更难足额保障到位。此外, 社区教育的推进由于过度依赖财政的投入保障, 经费保障渠道过于单一, 缺乏多渠道的保障机制, 这使社区教育经费在区县、乡镇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难以为继, 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在基层的推进和开展。

二、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现状

对于已经拥有较为稳定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地区而言,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已初具规模, 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对社区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还非常大, 但是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机制问题却十分突出。

1.主体单一。目前,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主要是以财政拨款为主体, 例如常德及下属部分区县基本上就是依赖于政府的单一拨款。单一的投入保障机制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的单一, 目前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基本上由同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实施完成。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均为体制内的政府部门,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

2.内容简单。社区教育经费评价主体的单一, 也直接影响了评价的内容。目前,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主要局限于经费是否到位, 经费是否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缺乏足够的关注, 特别是对社区教育经费的社会效益、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价。

(二)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问题原因分析

1.机制不健全。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做法和历史原因, 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内容简单, 没有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个人, 缺乏第三方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价。即便是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临时性的抽查, 抽查时间、抽查内容具有随意性, 没有建立常态的、定期的、过程性的评价机制。此外,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缺乏公开透明, 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检查评价结果一般只在本部门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布, 没有向广大社会公众公开。广大社会公众对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社会效益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知晓。

2.指标不明确。效果指标一般分成三类:一是效益指标, 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政治效益指标、文化效益指标。二是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 反映财政支出后获得的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三是可持续影响指标, 如项目实施对人、自然、资源带来的长期影响。绩效目标要指向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总体上来讲缺乏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 在绩效评价管理上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这便造成了社区教育经费评价内容过于简单、随意性大。

三、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对策建议

(一) 建立“三位一体”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应该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导, 市场创收为主体, 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财政投入为主导”就是要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财政投入是必要的, 但是并非采取“大包干”的形式, 应该将有限的财政投入对社区教育重点项目进行扶持, 对各级优秀社区教育机构进行奖励, 实现“以奖代拨”;“市场创收为主体”就是要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 通过对部分社区教育项目进行有偿使用的方式, 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批, 对部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教育项目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 以此作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来源。特别是财政经费保障比较欠缺的地区, 要强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社会捐助为补充”就是要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社区教育进行资助和捐赠, 资助和捐赠的方式既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器材设备, 甚至可以是人员师资、信息通讯等。为了激励捐助行为, 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出台一些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 建立“三评三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社区教育经费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遵循“多元、公开、科学”的原则, 建立“三评三结合”的评价体系。“三评”, 就是政府评价、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应该要有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 但政府部门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 在目前的情况下, 要积极发挥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作用。自我评价主要是要强化社区教育机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评价监督。社会评价主要是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个人, 在第三方社会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该回避具有利害关系的机构和个人, 要具有独立性, 同时要涵盖专家、普通社区居民等各层面的人员, 使第三方评价主体具有代表性。“三结合”, 就是评价指标要结合使用效益、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多元的评价主体需要多元的评价指标, 对社区教育经费的评价指标既要突出社会效益, 也要兼顾使用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指标, 同时在评价方法上要注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摘要: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与评价机制的现状不容乐观, 存在保障不足、渠道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简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导, 市场创收为主体, 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和“三评三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区教育,经费保障,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江蕾.我国沿海城区社区教育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6) :34.

1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三

收费自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现有12个教学班,在籍学生547人,在编在岗教职工54人。

二、收费自查情况:

通过对学校收费自查情况看,我校无乱收费现象。能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能认真贯彻国家、省、市财政物价部门的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按照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认真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公开收费标准,公开代收费项目,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增强收费管理的透明度,收费行为得到了规范,无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行为。学校收费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目前,只收取作业本费和非免费配套练习册款。

三、努力方向

1、认清形势,不断提高教育收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做好教育收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校首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将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做成学校的品牌,努力形成保持教育收费行为规范的长效机制,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采取更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手段,力争把教育收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2、坚定目标,把教育收费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学校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严格遵守有关教育收费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法制观念,努力把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和收费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学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合理编制开支预算,继续实行学校收费收入和使用情况定期公示制度,预防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控制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扎实推进教育收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3、展望未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教育收费工作

教育收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一个热点、焦点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关系到教育形象,关系到社会和谐,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教育收费工作,从大局出发,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强化措施,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使教育收费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为教育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14.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四

一、目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体系的现状和特点

目前消防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 一是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军费开支经费即部队经费,主要保障现役官兵的生活费、公务费、军政训练费和公用经费等, 其标准按照人民解放军同等现役人员待遇规定执行。 二是由地方财政拨款的经费称为消防业务经费,是保障各级消防部队按照《消防法》的规定执行消防任务时有直接关系的各项消防业务水电邮电费、会议差旅费、办公办案费和消防站点营房建设经费、消防车辆装备购置费、消防设施维修及执行重大临时任务等所需的费用。 由于上述两个经费来源及消防部队工作性质的影响, 决定了消防部队的经费保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显著的地方性

消防部队执行的是“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消防部队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就领导体制而言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就所担负的任务而言,也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部队日常的业务性开支即业务建设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安排。

(二)保障范围的复杂性

消防部队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防火、灭火等任务,随着工作职能的拓展,部队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地震救灾等各种突发任务,需要配备更多先进、优良的装备,这决定类了消防业务经费保障的复杂性。

二、当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业务经费保障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消防部队担负的防火、灭火、社会抢险救援等任务也随之加重, 一些基本的灭火救援装备已远不足以抗御严峻的火灾形势,消防部队需要增添大量新型精良的现代装备;此外, 受通货膨胀影响,物价持续上涨,部队日常行政办公和官兵伙食开支成本不断增加。 目前在部队建设任务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消防业务经费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很好地保障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的需要。

(二)不同地区经费保障水平差异性大

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各级财政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了消防部队业务建设经费地区间的差异, 与此同时,由于消防业务经费指标的模糊性和地方财政供给体制现状,导致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间经费保障的巨大差异。

(三)后勤队伍流动性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后勤所担负的工作任务逐年增加,后勤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多,任务繁重,造成工作上往往只停留在单纯记账、算账、报销等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部队开展的后勤正规化建设的要求。 此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财务专业技能得不到积淀,出现工作中断层现象。

三、落实后勤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的举措

(一)建立稳定、有效、可靠的政府保障机制

应发挥消防业务经费地方政府保障的优势, 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统一编制,在政策上提高保障力,针对现阶段消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明确并固定地方财政对消防业务费的保障项目和范围。

(1)确保经费来源常态化。 虽然近年来通过努力,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各级消防部队建立起了消防业务经费最低保障机制,但是随着全国消防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新《消防法》颁布以后,通过法定的形式为消防部队拓展了许多新的社会职能, 消防部队对新式装备的需求随之增长,这需要建立新的、更加高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因此,消防部队的发展必须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范畴,确保消防业务经费保障常态化。

(2)建立差别经费梯式保障体系。 地方经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防事业的发展, 这从客观上要求消防部队经费保障实施分层次的保障原则,建立起与消防工作需要相符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梯式保障体系。 由正常性、维持性经费的基本保障逐步转向推进现代化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队站合理布局等基础设施扩展建设保障。

(二)依法管理,发挥经费最大使用率

(1)合理编制预算。 要深刻理解现行财政体制管理办法,强化早编、 细编部门预算意识。 后勤部门要在支队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主动牵头其他部门,群策群力,按照部队建设任务,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本着保重点兼顾一般,保持经费综合平衡的原则,根据支队年度工作主要任务, 合理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

(2)严格执行预算。 强调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对已列入年度预算安排的项目,根据事业任务和进度对经费的需求,编制经费开支计划;对无预算安排的临时性任务所需经费,要做到先批示后列支,并按要求及时对经费预算进行调整。 同时,后勤部门要实行对经费开支的全过程管理, 即从经费预算分配起到经费具体开支后取得的事业成果,对整个经费支出过程实行跟踪问效的全过程管理,防止经费使用大起大落和突击花钱的现象,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落实制度,加快后勤正规化建设

(1)建立财务规章制度。 财务制度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建立健全各类财务管理制度, 使基层单位经费使用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后勤管理和经费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2)坚持党委理财。 要严格落实经费审批、集中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凡重大经费开支、大宗物资采购、重要基建项目,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审议; 要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跟踪问效, 切实增强经费开支的透明度。要注意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审批制度作为单位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包括事前的审批控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审批。

(3)优化监督职能。 强化监督职能,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满足于一般的号召, 而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把监督贯穿于后勤建设的全过程,并保持连续性。

(四)摸清家底,开源节流

开源,即广开路子。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 上级给予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全力克服经费的供需矛盾; 节流,即节制开支,堵塞漏洞,减少浪费。 杜绝滥发补贴、铺张浪费等现象,堵塞跑、冒、滴、漏,减少损失。 对自己部队的家底要做到心中有数,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证部队抢险救援、灭火战斗、训练、基层建设等主要任务的完成和生活必需等重点上, 把有限的经费用于保障部队重点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地方和项目上。

(五)以人为本,建立专业化的后勤队伍

加强后勤正规化建设,设施是重点,管理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是实现后勤正规化的前提和保证。

(1)合理选配。 要挑选政治思想好,军事素质好,作风过硬,热爱后勤工作,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后勤队伍。

(2)加强业务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后勤人员的自修和进修问题, 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后勤管理知识,一要把后勤管理知识纳入后勤训练计划,作为一项经常性内容,抓好落实;二要经常举办后勤管理短训班,系统地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三要经常组织后勤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管理,不断提高后勤管理的能力。 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1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五

这是一个盼望已久的福音,还是一份意味着更大压力的责任?对此,很多人大代表不客气地指出:“要把钱投到教育的软件和‘人’身上,而不是建房子、买设备。”“教育投入应该有‘明白账’,让家长、社会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关键要看这么多钱怎么用,能不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其实,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是学校、社会和民众的共同期盼。但是,这种期盼又是充满矛盾的。就高等教育而言,自从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结果和人们的期望相去甚远,甚至相反。运行模式的畸型变异,教学质量的急剧下降,学生就业的严重不足,高额贷款的严峻风险,都警示着人们,我国的高校正面临着办学机制的异化、教育定位的缺失、教学目标的迷惘和投入产出的相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像前十年那些破产的国有企业,“缺钱银行借,还款下一届,政府来买单,品质大滑坡”。

仅就与教育经费相关的现象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债台高垒,积重难返。早在五年前,也就是上一届政府履新之际,我国高校的贷款状况就已经到了濒临深渊的地步!据北京大学《高等院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称,截至2005年底,全国高校贷款额总额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如果计入工程建设方垫付的资金,保守估计,全国高校债务应为4000亿元。其中,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到了2011年末,这种趋势更是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仅以高等教育并不领先的山东省为例,78所公办高校银行贷款199.3亿元,校均2.6亿元。

二是本末倒置,避实就虚。巨额的贷款支撑下,高校的教育质量不升反降。许多大学除了多了几栋气派的大楼,多了几处豪华的花园,还是没有大师,还是没有培养出实用的人才。或是像羊拉屎一样到处是校区,如果有难以承担的债务就“拆西墙补东墙”;或是兼并弱小,卖地还债;或是卖了旧楼再盖新楼。设计寿命为100年的“西湖第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建成仅13年就被实施爆破,然后又去重建新楼。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则认为:“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正好举出了当前我国高校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层面。

三是被动应对,盲目扩张。“钱不够,靠扩招”的做法,是学生和学校为教育大众化共同付出的代价。一方面,不少高校的债务往往是由于被动应对招生规模的扩大,不惜代价地贷款征地、扩建新校区、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完善基础设施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债务被自觉不自觉地转嫁到学生(家长)身上,“收费年年涨,質量天天降”已成为难以摆脱的怪圈。受教育者付出的是“精英学费”,得到的却是“大众教育”,毕业后不仅到不了“精英岗位”,就连维持生计的职业都“一票难求”。老百姓在如此高的投入下对高等教育抱有更高的期望是无可非议的。而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又让老百姓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华而不实怨声载道。甚至可以说,高教投入越多,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四是领导错位,政府负重。据报载,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近日对政协委员们吐露:“现在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房地产商在办大学。”“高校的债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现在不少高校校长都背着一身债,满脑子想的就是债务,被人追得跟杨白劳一样,哪有心思去想办学的事儿。”这一说法,可以说是对高校管理体制和领导职能的绝妙讽刺。先借债,再找政府要政策,久而久之,政府就是再加大投入,也会不堪重负。不难设想,一位高校校长,脑子里成天思考的不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有用人才,想的是如何通过重组资产、扩招收费来化解债务,想的是如何把高校办得更像产业、更像企业,追求的不是人才培养最优化而是筹款牟利最大化。上行下效,这样的校长,怎么能带领全校上下引起对人才培养的普遍重视?据调查,在985高校、211工程院校这类所谓“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授不上讲台,已经是多年的顽症。

16.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六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市委、市政府决定,2013继续实施民生工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直是民生工程的主要项目,下面简要介绍以便于您的了解和支持。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有力保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

主要内容:第一,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第二,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第三,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并提高补助标准。第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五,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标准:全部免除中小学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初中725元/生.年,小学525元/生.年。为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初中180元/生.年;小学90元/生.年。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初中1250元/生.年,小学1000元/生.年。

祝各位家长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固镇县唐南小学

17.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晓卡 篇十七

答:第一,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第二,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第三,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并提高补助标准。第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五,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2、“两免一补”的涵义是什么?

答:就目前我省而言,“两免”指的是: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一补”指的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含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生活费。

3、我省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的对象包括哪些?

答: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初中的在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沿用往年做法,本着“强化政府义务、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由各地研究制定具体政策予以妥善解决。

4、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少?

答:2012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含取暖费)基本标准暂定为:小学525元/生.年,初中725元/生.年,实际执行中将以财政部、教育部进一步提高后的最新基本标准为准。

5、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2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4元/天、中学生5元/天,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

6、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2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为:小学生均每年90元、初中生均每年180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7、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收取哪些费用?

18.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八

一、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负重运行。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规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实际上财政拨款经费严重不足, 多数达不到必须支出的30%。财政所拨经费基本上够用于维持人员工资, 有的地方所拨经费还不够人员工资, 各项业务工作基本上没有业务经费支持, 办公经费更不用说。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了单位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大部分的人力和时间都放在创收上, 要靠自我创收去解决经费开支问题。导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效益职能得不到充分展现, 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病的中心工作, 也弱化了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能作用。

2、农村基层防保队伍生存状况堪忧。

做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一线的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 目前工资得不到有效保证。由于防保业务经费几乎没有财政拨款, 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形成了重医疗轻防保工作的局面, 极大地影响了防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些有技术、高素质的防保医生不愿意继续搞防保, 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3、地方财政投入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

2003年开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以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获得的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有了显著增强, 有数据表明大约增长了60%左右, 增长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地方财政投入的增长, 直接提高了政府财政投入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支出的比例, 但是, 地方财政投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了硬件建设经费的增长, 日常维持工作经费的投入, 工作经费的增幅并不大, 甚至没有增长。

4、地方财政投入的不稳定性较为明显。

地方政府财政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经费投入仅在2003年“非典’防控期间有大幅度增长, 之后逐渐趋于缓慢。目前, 大多数县级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政投入大多为应急性投入, 比如, 发生麻疹暴发点、布病暴发点、禽流感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防控等时, 经县级疾控机构的积极申请后政府才有工作经费投入, 这些都属于一次性投入, 有疫情了就给点, 反之, 没有就不给, 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由于缺少常规性投入, 每当有疫情发生或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任务时, 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要耗去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去争取工作经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 常此以往也会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主要原因分析

1、长期以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难以

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足够重视, 重医轻防”的传统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由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多数是非直接的, 工作业绩也是非显而易见的, 因此, 对于这项事业的重要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些领导都不甚了解。

2、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比较

重视自我创收能力的发挥, 其结果可能给政府及一些领导提供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认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创收能力强, 可以自我维持而减少财政补助, 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走入偏离卫生防病中心工作的恶性轨道。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角色定位不

准、不清, 直接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的开展和事业发展。目前,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名为全额实为差额事业单位的定位, 与其所承载的越来越重的社会公益性责任矛盾突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大多没有分开, 以前主要靠卫生监督收入来弥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的不足, 如今《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卫生监督收入锐减, 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经费不足的状况雪上加霜。

三、对策与建议

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抗震救灾”、“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后, 从国家到广大群众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 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广大人民群众已由被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 转变为主动要求得到公共卫生服务, 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各级政府要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 确实转变传统观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属于替代政府行使公共卫生服务职责的部门, 具有公益性质, 其所必需的经费是政府财政的责任, 公共卫生服务理应由政府买单。

2、准确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位。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公益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直接代表政府承担这项义务的专业性的部门。其履行的是包括从健康规划、公共卫生与疾病监测、评估分析、预警及大量常规业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任务, 这些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同时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一部分。

3、经常性工作经费缺乏的现状需要改变。

19.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情况 篇十九

关键词: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三、芬兰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情况

芬兰教育体系中的所有教育均免费,因此教育支出几乎全部来源于公共财政,私人支出仅占2.6%。其中,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普通高级中等教育支出几乎全部由公共资金负担。即使是私人支出所占比例相对略高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私人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低于5%。[16]

2011年,芬兰各级各类教育经常性支出(current expenditure)总计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5%。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常性支出为18.65亿欧元,占总支出的15.6%。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支出17亿欧元(占14.2%)、学徒培训支出1.7亿欧元(占1.4%)(见表5)。[17]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方式

除了大学教育完全由中央政府出资之外,芬兰的教育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市政府共同出资。市政府约承担基础教育、普通高级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多科技术学院总经费支出的60%,中央政府通过法定转移支付⑧约承担40%[18]。法定转移支付并非专项拨款,因此,教育举办者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分配和使用拨款[19]。其中,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央政府的法定转移支付约占42%,市政府承担约58%[20]。芬兰职业教育的拨款机制是“生均拨款+绩效拨款”。

影响教育举办者获得的转移支付额度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数量和地方财力。学生数量由各教育举办者估算并上报,学生单位成本由教育与文化部根据实际成本(支出)来测算。考虑到不同教育领域所需要的成本不同,单位成本的计算以不同教育举办者及其能够提供的职业资格为基础。因此,财政资助的额度受教育举办者提供的教育类型、不同教育领域的学生数量的影响[21]。学徒培训的生均单位成本,约为基于学校的教育的生均单位成本的63%。[22]

基于绩效分配的资金约占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总额的3%。绩效拨款基于如下指标计算:毕业生就业率、高等教育升学率、辍学率下降程度、职业教育与培训完成率(以取得资格证书为准)、教师的资格,以及人力资源发展的情况。[23]

关于学徒培训的成本,雇主根据相关的集体劳动协议(collective agreement)对学徒的工作场所培训时间予以支付报酬。不同职业领域支付报酬的额度不同,通常约为其所在领域熟练工人的80%。除非另有协议,学徒的理论学习时间雇主不予支付报酬。对于理论学习时间,学徒可获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24],包括每日津贴、家庭津贴、交通和住宿补贴。对于工作场所的培训成本,雇主可从政府获得培训补偿金(training compensation),以补偿其为学徒在工作场所的培训支出。补偿金的额度会作为每一份学徒合同中的一部分予以单独议定。[25]

(二)政府提供给私立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资助

芬兰的私立学校受《芬兰宪法》《教育和文化财政法》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等教育法管辖,只有在获得教育与文化部授予的办学许可权之后,才能够依法获得财政资助。总的来说,私立教育机构不允许收费,有权获得公共财政资助,有权颁发官方资格证书[26],但是与公立教育机构一样,私立教育机构必须服从教育与文化部的监管,遵守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国家核心课程安排、教育质量要求和结业资格指导等规定。[27]

公共财政给予私立机构的财政资助与给予公立机构的财政资助的原则和标准相同;给予就读于私立机构的学生的资助(福利)与给予就读于公立机构的学生的资助亦然。也就是说,不论机构属性,财政资助原则和标准统一[28]。学校所有权形式不影响财政资助,因为财政资助以教育领域为标准。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情况

1.学生资助

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中,连续就读至少两个月、取得学术上的进步且确实需要财政资助的全日制学生,均可获得资助。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助学金、住宿补助金、政府担保的学生贷款——前两种是政府资助的福利,无需偿还,会按月拨付到学生的银行帐户,其中助学金需要交税[29][30]。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住宿情况(form of housing)的不同,高级中等教育的学生每月可获得税前55~298欧元的助学金[31]。第二,家庭住宿补助金额度为房租的80%,每月的额度为26.9~201.6欧元[32]。第三,学生贷款由国家担保,无需抵押。贷款利息按一般的市场利率计算,贷款额度是每月160~300欧元,出国留学的学生是每月369欧元。学生若具备贷款资格,可自行选择一家银行贷款。从2005-2006学年开始,获得学生贷款且正常毕业的学生,可享受学生贷款的税款减免政策(tax concession/tax relief)。[33]

2.其他福利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可以获得免费校餐。如果教育举办者安排了学生宿舍,学生可以选择免费住校。如果不住校,且住所和学校的距离超过10公里,学生则每月可获得至少54欧元的交通补助。

四、总结与启示

芬兰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欧洲国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芬兰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及其与上下层教育的衔接,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市场需求做出的反应——学生能够自由地在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之间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选择;也反映了不同类型教育机构对市场需求做出的反应——教育机构能够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合作方式。

第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系统和完善促进了成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此外,职业教育与工作领域的密切联系,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使职业教育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更有吸引力。

第三,虽然芬兰是以公立教育为主且教育依赖财政拨款,但其对私立教育的财政资助在原则和标准上与公立教育相同。这一点保持了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对市场反应更快的私立机构及时地出现,从而地方政府可以充分考虑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其所短缺或不擅长的教育。

第四,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以非专项的形式,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教育举办者,对公共财政资助都具有自主权。教育举办者可以自行决定经费的分配和使用,以及决定提供的教育类型和领域、容纳的学生数量等,保证了教育资源的使用符合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公共财政对教育举办者的拨款中,包括一定比例的绩效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立和私立教育举办者之间的竞争,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注释:

⑧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补助。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 ,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参考文献:

[16][18][21][23][24][25][27][30][32]Cedefop. Fin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2:15-38 [EB/OL]. http://libserver.cedefop.europa.eu/vetelib/2012/2012_CR_FI.pdf,2014-08-02.

[17][19][29][33]芬兰教育与文化部[EB/OL].http://www.minedu.fi/OPM/Koulutus/ammatillinen_ koulutus/?lang=en, 2014-11-17.

[20][22]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0:6, 23-27[EB/OL]. http://www.oph.fi/download/131431_ vocational_education_and_training_in_finland.pdf, 2014-09-25.

[26][28]European Commission. Organis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Finland, 2009/2010:23-27, 95 [EB/OL]. http://www.catdem.org/cat/downloads2/organisation-of-the-education.pdf, 2014-07-30.

[31]Eurydice. National Student Fees and Support Systems, 2012/2013:31 [EB/OL]. http://eacea.ec.europa.eu/education/eurydice/documents/facts_and_figures/fees_and_support.pdf, 2014-10-09.

上一篇: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下一篇:《古诗》的优秀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