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精选4篇)
1.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 篇一
1.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回到“九二共识” 2.“一国两制”体现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A.改革开放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和平共处D.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A.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一个中国D.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4.“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最早开始于()A.澳门问题B.香港问题C.西藏问题D.台湾问题 5.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台湾事实上是主体地位 6.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
B.台湾完全享有自治权 C.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8.关于台湾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9.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A.用武力方式
B.通过政治谈判方式解决,力争和平手段,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C.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D.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10.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这些条约不包括()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这是()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
A.江泽民
B.胡锦涛
C.习近平
D.李克强
12.叶剑英把我们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
A.台湾必须统一与中国
B.一个中国
C.为台湾和平统一于中国创造条件
D.共同对抗美国的分裂活动
13.1983年6月,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阐述了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第一条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
A.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祖国统一.D.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14.1985年3月,()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B.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D.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早提出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邓小平
16.()年()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A.1986 5
B.1987 11
C.1993 4
D.1988 17.“九二共识”的内容主要是()
A.两岸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的交流,有助于两岸共同发展 B.两岸在进行事务性交往中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完成努力奋斗 D.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18.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首次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告台湾同胞书》
19.“一国两制”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创造性构想,首先用于解决于()
A.台湾问题
B.香港和澳门问题
C.钓鱼岛问题
D.南海问题
20.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新世纪的三大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任务中,是核心。
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共同发展 2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和最重要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2.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B.不干涉他国内政C.独立自主D.发展经济 23.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A.贫富差距B.民族矛盾C.宗教问题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4..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朱德
D.周恩来
25.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哪个国家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A.缅甸B.越南C.印度D.泰国 26.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是:
A.一极化
B.多极化
C.两极格局
D.三足鼎立 2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
A.互不侵犯B互不干涉内政C.国家主权平等D.平等互利 28.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
A.德国统一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C.北约东扩D.海湾战争 29.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中国属于()
A.第一世界B.第二世界C.第三世界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 3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1.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必须反对():
A.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和强权政治
B.树立新安全观,维护世界多样性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推行单边主义 3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不包括: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 33.当今的时代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战争与和平D.安全与发展 34.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35.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不包括()
A.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B.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C.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D.树立新的安全观
36.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7.新安全观的核心是()
A.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B.和平共处世代友好 C.团结奋进互利共赢
D.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38.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坚持协商的方式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对中国外交陆续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核心是()A.冷静观察,沉着应对B.韬光养晦C、有所作为D.决不当头 40.“真正不结盟”战略提出者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江泽民
答案:1-5 ABCDA
6-10 DBDBC
11-15 BBCAD
16-20 BBBAA 21-25 ACDAC 26-30 BCBCD
31-35 DDBDA
36-40 BAABC
2.毛概第十一章练习题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概念是在()
A.2002年十六大 B.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C.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 D.2005年2月胡锦涛重要讲话 2.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中共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
A.经济更加发展 B.民主更加健全 C.科教更加进步 D.社会更加和谐 3.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纲领
4.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
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 B.自由人联合体
C.重建个人所有制 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阶级基础 D.社会基础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根本任务 B.根本原则 C.本质属性 D.基本要求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纳入()A.经济建设的内容 B.政治建设的内容 C.文化建设的内容 D.社会建设的内容
9、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A.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B.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实现科学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 C.更好地坚持民主法制 D.推进改革开放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经济学依据是()①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④劳动者创造了价值规律并利用价值规律为人类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具体内容 B.方针政策 C.指导思想 D.行动纲领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B.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C.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也是为了应对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趋势的无奈之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主要是指()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B.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C.在新世纪新阶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D.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重要保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其中主要是指()
A.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法律保障 C.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D.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为以上“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内涵特征或基本思路中,社会公平正义极为重要,它是()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B.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要义 D.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公平正义就是()
A.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 B.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C.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诚信友爱就是()A.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C.全社会形成普遍的团结认同 D.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7.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A.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B.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C.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D.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8.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 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 D.生态良好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三、辨析题
1.稳定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科学的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均衡的社会。
四、简答题
1.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是什么?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4.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五、论述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材料 1 新世纪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动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神可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2006 年 10 月 18 日)
材料 2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审核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 2006 年 10 月 18 日)请回答:
(1)根据材料 1,分析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根据材料 2,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突出解决的重点是什么?(3)为解决材料 2 中反映的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材料1 惠山区堰桥街道城塘村村民王涌明,因长年患重症失去劳动能力,去年全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5万元,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家老小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令老王暖心的是,今年3月,惠山区在无锡率先启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程,3000元临时救助款如及时雨,为窘迫的家庭送来了甘露。暖心的,绝不仅仅王涌明一家。就业培训政府买单,百姓收入一路攀高,“五保”老人安享晚年,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这一年里,老百姓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幸福感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综述》,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材料2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重庆市江津区的徐云贵老人,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来,老人2007年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却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2007年,全国2448个县(区、市)里有7.3亿像徐云贵一样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6%,累计受益人次接近2亿。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材料3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材料4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B 5D 6C 7D 8D 9C 10A 11A 12D 13B 14A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BD 6AB 7ABCD 8ABCD 9ABD 10A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等于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社会,但稳定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社会。在历史上,有的稳定是以牺牲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者的关系既是前提与保证的关系,也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因为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4.[答案要点] 此说法是不准确的.(1)和谐社会从根本上是要做到利益均衡,这毋庸置疑。由于分配不公、城乡及地区差距大、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利益上不均衡的情况确实需要及时调节。但如果认为和谐社会仅仅是实现这个目标则是片面的。(2)和谐社会除了调节利益关系之外,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实现有序,整个社会体系都在制度个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才符合和谐社会的主旨。(3)和谐社会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就是人与自然的。由于 dui 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导致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日益受到自然的威胁,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和谐社会必然要解决的。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第一,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答案要点]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答案要点]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面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答案要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必要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5.[答案要点]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部署,提出了如下的主要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⑥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3)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4)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5)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6)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8)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3.[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就其理论意义而言,第一,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就其实践意义而言,第一,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第三,它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六、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①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存在各种挑战和风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经济等科技等方面还处于劣势。为了应付这些挑战和风险,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的发展,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已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②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凸现,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化解各方面的矛盾,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通过和谐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③ 从执政党来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坚持立功为民、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党所承担的三大历史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突出解决的重点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例如就业问题、上学问题、看病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
(3)①针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应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② 针对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 |„„ 以及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发法制还不健全方面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③ 针对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问题,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④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性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应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完善社会管理,保证社会安定有序。⑤ 针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社会团结和睦,对内增强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答案要点](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3.毛概复习资料选择题 篇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贡献最为突出的是(D)。A.陈独秀B.李大钊C.蔡和森D.毛泽东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本质的区别是(B)。A.革命的对象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D.革命的动力不同 3.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在:(D)
A . 1953 年
B . 1954 年
C . 1955 年
D. 1956 年
4..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的“两个务必”,是指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C)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C.谦虚、谨慎、不骄、不躁D.密切联系群众
5.(C),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开拓创新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B)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 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高级形式是(D)A.统购包销B.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C.经销、代销D.公私合营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D)。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宏观调控下使(A)。
A.市场在社会主义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B.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C.计划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辅助作用D.计划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 12.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C)。A.非对抗性的 B.人民内部矛盾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D.革社会主义的命,是第二次革命
13.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是(D)A.1978年B.1991年C.1989年D.1992年
14.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即新三步走,第一步是(A)。A.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B.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十分富裕。D.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5.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指(A)。
A.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B.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为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 C.股份制经济D.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16.加强党的建设,要摆在首位的是(A)。
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D.制度建设
1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首先是从解决哪个问题开始的(A)。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南沙群岛问题
18.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其原因是(C)。
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B.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特别行政区除高度自治外与大陆各行政区没有什么分别 E.特别行政区属于大陆
19.列宁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这说明(C)。A.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受教育程度限制的 B.文盲与受过教育的人不能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C.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D.文盲没有表自己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2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B)。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还不完善 B.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D.人口多,底子薄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1.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ABCE)。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C.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毛泽东晚年思想E.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BCD)A.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B.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 C.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 D.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 E.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ACD)。A.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C.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BCDE)。A. 股份制B.私营经济C.个体经济 D.港澳台投资经济E.外资经济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ABCD)。A.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E.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6.当前,整个国际态势处在(ABC)
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D.基本和平、部分动荡E.总体战争、局部和平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强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ABE)A.经济建设是核心B.改革开放是动力C.改革开放是主体 D.四项基本原则是根本E.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 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BCDE)
A.民主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E.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主要依据是(ABD)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B.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C.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
D.敌强我弱的形势,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E.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10.台湾问题是(CD)。
A. 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B.殖民主义侵略下来的问题 C. 中国内政问题D.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 E.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A)。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把马克思主义同外国经验相结合 C.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
A.统筹兼顾B.劳资两利C.公私兼顾D.四马分肥
3.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B)。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的(B)。A.对象不同B.领导阶级不同C.前途不同D.动力不同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C)。
A.在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 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A)。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 C.以按资本收益分配为主D.以劳动者贡献为主 8.政体是指(C)。
A.政治体制B.国家性质C.政权组织形式D.国家结构形式 9.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中共中央D.最高人民法院 10.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
A.一党制B.多党合作制C.多党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B)。
A、社会主义革命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无产阶级革命D、民族主义革命
1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D)。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3.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标志是(C)。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反”、“五反”运到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1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B)A.经销代销B.和平赎买C.统购包销D.加工订货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D)。
A.党的先进性B.党的领导C.执政兴国D.执政为民
16.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
A.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B.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C.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7.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D.坚持从严治党
18.陈独秀右倾主义的最主要错误是(C)。
A、害怕工农运动B、反对土地革命C、放弃革命领导权D、一切服从国民党
19.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D)。A.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5分,错选、漏选、多选均不得分,共15分)
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ABE)。A.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先进生产方式的前进方向D.先进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 E.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AE)。
A.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确立B.目前我们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优越 E.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不发达阶段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E)。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邓小平的 “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ABD)。
A.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第二步.从1991年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第三步,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宽裕
D.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E.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完全实现现代化
5.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E.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BCDE)。A.加工订货B.统购包销C.经销代销 D.个别公私合营E.全行业公私合营
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ABDE)。
A.国有经济B.集体经济C.私营经济
D.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E.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分
8.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因为(BCD)。A.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 B.它们的基本立场和方法是一致的C.它们具体的理论观点是一样的
D.它们对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认识是一样的
9.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观点的有(ABCD)。A.民主是一个多义词,首先和主要的是指国家制度
B.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民民主就等于没有民主
D.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0.邓小平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的论述主要有(BCD)。A.计划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C.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E.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试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是在(C)时期。A.建党B.大革命C.土地革命战争D.抗日战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B)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A.普遍真理B.基本原理C.基本原则D.基本立场 3.党的(D)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命题。A.十二B.十三C.十四D.十五 4.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D)A.中央文件B.宪法C.生产力D.实践
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解放思想C.求真务实D.开拓创新 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A)
A.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C.资产阶级专政D.工农民主专政 7.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D)A.共产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8.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D.十一届三中全会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B)A.定息B.国家资本主义C.公私合营D.四马分肥 10.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B)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B)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1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A.根本任务B.优越性C.根本目的D.发展动力
13.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C)A.创新B.实事求是C.发展D.廉洁 14.认清中国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的(A)A.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B.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 C.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D.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国际环境 1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 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16.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计划和市场的属性(D)
A.计划和市场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B.计划和市场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 C.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
D.计划和市场属于资源配置范畴
17.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B)A.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结合 B.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C.把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有机结合
D.把坚持人民内部民主和对敌分子专政有机结合 18.我国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是(C)。A.互不干涉内政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19.军队建设的中心是(C)
A.正规化B.革命化C.现代化D.年轻化
20.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有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段话充分说明(B)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具有先进性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改善党的领导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1.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ADE)
A.实事求是B.解放思想C.与时俱进D.群众路线E.独立自主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ABCDE)等内容。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解放思想E.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4.我国的改革是(ABC)
A.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B.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改变原有的社会形态E.对原有经济制度的改良 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ABCDE)
A.构成公有制经济的重要部分B.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C.国家和集体享有所有者权益D.属于公有制经济成分E.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重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正式提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 “四位一体”,“四位一体”指的是(ACDE)的有机统一。A.物质文明建设B.法制社会建设C.精神文明建设D.和谐社会建设 E.政治文明建设
7.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BCD)
A.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8.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ABCD)。A.不屈从B.不结盟C.不划线D.不对抗
9.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必须贯彻讲政治这个根本要求。讲政治就是要坚持(ABC)。A.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B.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上,保持清醒和坚定C.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上,毫不含糊、不动摇D.用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0.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BCE)
A. 精简机构,转为职能B.加强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C. 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D.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E.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A.邓小平B.毛泽东C.周恩来D.刘少奇 2.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要求是在(B)A.十三届四中全会B.2000年广东考察工作时 C.“七.一”讲话D.十五大报告
3.1978年5月,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质就在于(D)。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
A.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辛亥革命后新兴的资本主义企业
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C)A.革命对象不同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D.革命原因不同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7.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D)A.新民主主义时期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8.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A)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9.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C)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D)A.人口多,耕地少B.自然资源贫乏C.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 D.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A.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全实现 C.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D.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人民温饱生活的实现 12.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3.改革的目标是(C)
A.建立市场经济B.建立民主政制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建立充满活力的国有企业 14.中国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经济体制是(A)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体制 C.高度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D.高度分权的市场经济体 15.建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理论基础是(C)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
16.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B)
A.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机结合B.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C.把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有机结合D.把坚持人民内部民主和对敌分子专政有机结合
1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首先是从解决哪个问题开始的(A)。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南沙群岛问题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和灵魂是(C)A.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D.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
1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C)的和谐 A.社会主义奋斗目标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C.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本质 20.“三通”是指(A)。
A.通商、通航、通邮B.通讯、通邮、通航 C.通话、通邮、通航D.通商、通航、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BCD)结合起来。A.中国实际 B.中国实践C.中国历史D.中国文化E.中国国情 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E)A.体现时代性B.具有针对性C.把握规律性D.讲求实效性
E.富于创造性
3.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BC)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ABCDE)
A.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B是从实际出发的内在要求 C.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D.是认清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基础和前提E.是防“左”防右的有力武器 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BD)A.全方位B.多层次C.少环节D.宽领域 6.当前,整个国际态势处在(ABC)
A.总体和平、局部战争B.总体缓和、局部紧张C.总体稳定、局部动荡D.基本和平、部分动荡E.总体战争、局部和平
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BCDE)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经济命脉C.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D.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E.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BCDE)
A.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E.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中 “安定有序”是指(ABCDE)。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C.社会秩序良好 D.人民群众安居乐业E.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4.毛概1-7章试题 篇四
习题册
(2021年版)
1-7章试题
学院 计信学院
学号 B20040927
姓名 曹坤鹏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写
第零章 前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二.判断题:
1.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对)
2.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对)
3.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
4.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对)
5.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对)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以后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理论
4.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哲学体系的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在(七大)、瓦窑堡会议、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党的七大.遵义会议
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并为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7.中共七大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刘少奇()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
8.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 单词决议),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10.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主要的法宝是(实事求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实事求是
11.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群众路线)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统一战线
1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公有制作为社会目标
.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
1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党建基础.政治基础
15.毛泽东思想强调,(思政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
.军事工作.文化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二.判断题:
1.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西方国家不仅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它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新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对)
3.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错)
4.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对)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对)
6.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对)
7.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对)
8.独立自主,就是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对)
9.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误是第二位的。(对)
10.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就没有发展了。(错)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封建社会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前资本主义社会
2.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4.中国革命的首要象,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5.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是()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6.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
.认清中国的国情.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7.以()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坚持党军队的绝领导 .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
.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
1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工人问题 .农民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属
11.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的标志是()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象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1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
13.1939年,毛泽东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归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是()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
1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
.无产阶级专政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地方自治
17.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的著作是()
.《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18.()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
19.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放在首位。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理论建设
20.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方针是()
.既联合又斗争.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发展进步势力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是指()
.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
.亲日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顽固势力的斗争采取的策略是()
.有理、有利、有节.坚决打击.彻底消灭.团结-批评-团结
23.“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联结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这一观点的主要误是()
.忽视了反帝国主义的必要性.未能区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
.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不承认中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联盟.工农联盟.非劳动者联盟.劳动者与非劳动者联盟
25.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的“二次革命论”是()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观点.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观点
.教条主义观点.经验主义观点
二.判断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不大。()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3.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4.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5.为了早日实现革命目标,中国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
6.“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而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长期的。”()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0.中国革命战争只能采用武装斗争形式。()
1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1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资本主义。()
14.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5.“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16.“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
17.中国共产党在一大上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8.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9.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智慧源泉。()
20区别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
1.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2.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固定不变的社会.过渡性的社会.独立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和平赎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四马分肥
5.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之后,()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人民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社会主义社会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体系.资本主义社会体系.共产主义社会体系
7.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是()
.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9.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
.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0.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革命性和妥协性.唯利是图的一面和促进生产发展的一面
.积极性和消极性.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的含义是指()
.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13.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5.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16.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的办法。
.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没收.公私合营
17.新中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统筹兼顾.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四马分肥
18.“四马分肥”中的资方红利大体占企业利润的()
.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1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是()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20.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
2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2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算起.从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开始算起
.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开始算起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始算起
2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民群众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2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是()
.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
26.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的方针是()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赎买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这是遵循的原则)
27.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28.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29.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是()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30.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
3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的,是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
32.从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主要任务是()。
.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
.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实际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最显著的特点是()。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我国不能离开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地进行.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一边改造一边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搞工业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就能完善成熟
35.我国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赎买.统购统销.公私合营.合作化
36.1956年年底,全国99%的工业企业和82%的商业企业,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这标志着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企业属于()。
.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半社会主义公私合营性质.半社会主义合作化性质
37.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资本主义性质.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人民民主专政。()
3.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没收政策。()
4.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5.三大改造的失误在于不应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的总路线。()
7.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8.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误的,因为70年代末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剥削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
10.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2.后来的改革证明当初三大改造搞了。()
13.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合作化。()
14.“四马分肥”是改造手工业的基本原则。()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领导实质上是共产党的领导。()
注: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实质是共产党领导),这是(,)
.由于无产阶级的特性和中国革命历史要求决定的.毛泽东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的发展
.由于无产阶级是“天然的领导者”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在本质上是()
.知识分子的领导 .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的领导 .共产党的领导 .先进农民的领导
答案:
答案解析
[注释]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虽然中国的资产阶级继续参加革命,但已经不是领导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洗礼,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所以,从实质上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选项为。
16.“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7.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及软弱性两面性。()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
19.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财产,通过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并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20.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的著作是()。
.《论十大关系》 .《矛盾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
.以工业为基础,以农业为主导,以工农兵为序
.全面发展,综合平衡
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
.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6.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党的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统筹兼顾的方针
7.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为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
.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
8.毛泽东提出,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9.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的关系。
.完全统一.完全立.既统一又斗争.彼此融合1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11.《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基本方针是()。
.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以苏为鉴”
12.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说法误的是()。
.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是性质相同的矛盾
.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
1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
.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可能比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我国仍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判断题
1.毛泽东提出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抗性的矛盾。()
3.《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所以,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前一个时期探索的否定。()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97年召开的党的()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深刻阐述了其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2.()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革命与战争 .改革与开放 .结束文革
3.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理论渊源.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观条件
4.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共十五大
5.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一届二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四中全会
6.邓小平在党的()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二大开幕词 .十三大开幕词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7.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8.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 .如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 .富强、民主、文明
1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1.()是邓小平理论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南方谈话.十五大
12.()基于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
.四项基本原则 .党在初经阶段的基本路线
1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走向共同富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论人民民主专政》
15.邓小平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改革.革命.和谐.科学技术
16.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
.改革、开放、发展.改革、发展、稳定.富强、民主、文明.经济、政治、文化
17.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新论断的是()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18.“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实行两种制度.实现两岸三通.放弃使用武力
19.“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
.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
.国与国之间争端问题.历史遗留问题
二.判断题:
1.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2.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3.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
4.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
5.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8.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
9.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0.邓小平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被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3.江泽民同志认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
.实现民族复兴.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4.我党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六大
5.江泽民同志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
.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6.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7.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有益补充
8.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为最高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
9.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两手抓,两手都硬.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0.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稳定.发展
1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判断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核心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3.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5.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工业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
7.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中国梦。()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四大基本目标。()
9.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
10.坚决反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十七大 .十六届三中全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3.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是(),.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4.()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6.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领导 .以法治国 .人民当家作主
8.()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9.科学发展观强调,()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和谐社会 .建设文化强国 .建设民主政治
10.科学发展观强调,()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 .党要管党 .传统文化建设 .以法行政建设
1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1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13.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4.中共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共产主义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17.()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科技创新.良好的生态环境.强有力的军事实力.稳定的政治环境
18.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独立自主、求真务实
19.科学发展观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的根本任务和永恒的课题是()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20.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到2020年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进入21世纪,党中央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布局。这是为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判断题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5.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军事实力的考验。()
6.安定友序,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起来的。()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9.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0.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民。()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 .新纪元 .新阶段 .新时期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了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是坐标,“()”是灵魂,“强起来”是底色。
.新目标 .新思想 .新发展 .新格局
3.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______需要和_____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美好生活;不充分不平衡 .幸福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幸福生活;不充分不平衡 .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是(),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的必然结果。
.社会基本矛盾发展 .社会生产能力增加
.社会生产关系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6.()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______、战略布局是______。()
.“四位一体”;“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五位一体”;“五个全面” .“六位一体”;“五个全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
.道路、制度、理论、文化 .政治、经济、理论、制度
.道路、制度、文化、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
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化。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
10.()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11.()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
.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战略思维.人民立场
12.()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与时俱进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
.“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五位一体”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4.()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5.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16.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的最好时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起始时期.关键时期.结束时期.探索时期
17.在世界大变局中,()成为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推动力量。
.美国.中国.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18.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治理不平衡不充分.治理不充分不平衡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创造性的回答。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0.()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四个自信”.“四个意识”
二.判断题
1.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
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和平与发展已经不是时代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4.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第一大经济体,新时代的中国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繁荣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这些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7.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8.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是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发展的变量和催化剂。()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的历史追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复兴之路》.《开天辟地》
2.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人为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人为本.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的奋斗目标
.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两个一百年”
6.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
.改革开放的道路.科学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态文明的道路
7.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0-2035年.2025-2040年
.2030-2045年.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8.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二个阶段,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0-2035年.2035-2050年.2030-204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
9.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创新型国家.世界一流强国
C.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我们党原来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提前15年,即在()实现
.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
1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12.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
.绿色环保低碳.绿色低碳循环
.低碳环保循环.绿色环保循环
13.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
.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力量.全体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力量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的奋斗者的力量
14.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天下”情怀。
.把中国和世界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把中国梦的目标与实现途径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15.中国梦的主体是()
.人民.国家.民族.家庭
1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的新发展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17.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8.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9.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中共十八届五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开放是()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是()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2.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
.发展不平衡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
23.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水平的独立自立自强
.集合优化资源.释放内需潜力
24.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
.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高水平的独立自立自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
25.()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战略
二.判断题
1.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世界的梦,与世界的梦息息相通。()
2.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凝聚力不断提高。()
3.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先后提前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4.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5.人民幸福,就是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6.十九大将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战略目标调整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上,江泽民的新“三步走”替代了邓小平的“两步走”。(误)
8.习近平“两步走”战略步骤的总体安排是: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2020 年到 2035 年在经济建设方面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10.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11.创新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3.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误)
14.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
15.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
.十九大.十八大.十七大.十六大
2.坚持加强()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方向发展。
.党.人大.政府.政协
3.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之中。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四位一体” “五个全面”
.“五位一体” “五个全面”.“四位一体” “四个全面”
4.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推动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速度.高质量.低速度.高增长
5.坚持使()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政府 市场.企业 政府.市场 政府.政府 企业
6.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需求结构.需求侧.供给侧
7.我国经济发展要统筹发展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困难和问题,做好应最坏情况的准备,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效率.速度.效益.安全
8.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加快实施()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速度.开放.绿色
9.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的转变。在各行各业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以质取胜向以价取胜.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
.以劳动力取胜向以速度取胜.以资本取胜向以速度取胜
10.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激发和保护()精神。
.厂长.企业家.车间主任.管理者
1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大人力资源培育力度,建设()劳动者大军。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
.革命型、技能型、创新型.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
1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建设()一流企业。
.世界.中国.公有制.民营
1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持续推进(),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两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
.“一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两补”
14.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15.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信息化经济体系.建设工业化经济体系
.建设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已经由()
.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低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发展阶段.低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发展阶段
二.判断题
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
3.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7.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9.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1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1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1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一、单选题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有机统一。()
①党的领导 ②人民当家做主 ③依法治国 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①②④.②③④.①③④
2.()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改革开放
3.()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改革开放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社会主义
5.()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制度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这一制度中,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宗教问题.协商民主.民族问题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0.人民政协的主题是()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团结、民主
11.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坚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二、判断题
1.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前者是国家权利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一、选择题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文化事业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
.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要求,首要的是()。
.旗帜鲜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克服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倾向
.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拒绝一切来自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网络话语权
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要坚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主导.企业主导.政府主导.民众主导
6.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立足社会层面的要求是()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明确把()确立为根本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党的领导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8.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根本任务。
.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立德树人.凝神聚力.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基础.文化渊源.文化基因.文化血脉
10.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二、判断题
1.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4.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
5.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6.文化是一种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时空的普适性精神力量,因此,要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完全没有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8.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9.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10.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民生.教育
.改革开放.收入
2.我们的发展是以()为中心的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经济.人民.改革.国家
3.()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离开了()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文化.民主政治.经济.社会
4.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育强国.体育强国
.科技强国.军事强国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立德树人
6.()是人民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
.就业.收入.健康.住房
7.()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素质教育.收入分配
8.()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
.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素质教育.收入分配
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
.党委领导.体制创新.政府负责.法治保障
10.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
.人.制度.治安.社区
二.判断题
1.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能够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后顾之忧,这样既能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2.人民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4.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实到
城乡社区。()
5.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高于劳动生产率提高,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6.“新时代枫桥经验”,党建统领是根本保证,人民主体是价值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是主要路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并举”是重要手段,共建共治共享是基本格局,平安和谐是目标效果。()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2.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①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②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③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的大国责任担当
.①②③.①②③④.②③④.①②④
3.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文明发展道路
.生产发展、生活幸福、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安全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发展生态文明、怎么发展生态文明
.为什么发展生态文明、发展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发展生态文明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建设.生态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18年3月.2018年5月.2018年7月.2018年9月
7.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④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⑤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①②③④⑤⑥.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⑥
8.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做好以下哪几个方面()。
①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②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③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④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⑤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①②③④⑤.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①②③⑤
9.“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态文明的核心是()。
.坚持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坚持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0.()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11.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其中,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是()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
二.判断题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3.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要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向“沙进绿退”的根本转变,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6.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7.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8.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9.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0.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提高环境治理水平,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康”一词最早出自()。
.《诗经》.《尚书》.《礼记》.《春秋》
2.()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误的认识是()。
.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是“同一水平小康”,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
.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居于引领地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党的十九大把()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道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进行全面部署,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统筹城乡.精准脱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重要判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升为(),确立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相协调的现代化。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8.“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以德治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外开放
9.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贫富差距问题.共同富裕
.绝贫困问题.外开放
10.到二〇三五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上两项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判断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2.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4.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一水平小康”,是没有差距的小康。【】
6.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独具特色、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7.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
8.中国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9.中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0.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创新
2.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
.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独立自主.解放思想
3.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十六届三中.十七届三中.十八届三中.十八届四中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科技和教育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农业和工业现代化
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十.十一.十二.十三
6.()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竞争是国家间根本的竞争,()稳则国家稳。()
.制度.经济.政党.文化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 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法治国
9.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生态文明制度
二.判断题
1.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
()
2.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4.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指南针、定盘星和压舱。
()
5.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6.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治理是制度的实践,制度的实践过程就是治理。()
7.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8.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
.7.8.9.10
2.习近平法治思想思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一体建设。
.法治政党.法治社会.法治民族.法治团体
3.以下哪像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废止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4.()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法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新时代
5.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主要制度.重要制度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所决定的。
.国家制度.国家性质.国家政体.国家国体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相结合。
.以君治国.以人治国.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8.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社区
9.只有始终坚持()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目的。
.以人民为中心.以宪法为中心.以政党为中心.以国家为中心
10.践行法治必须把社会()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自由法治.和谐友好.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1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2.()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民主集中制.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1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法律 法规.宪法.条例
14.()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判断题
1.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5.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
.社会革命.政治革命.自我革命.文化革命
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
.政府.党.人民.群众
3.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提高党执政能力.党防范风险能力
4.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的()能力上。
① 自我净化 ② 自我完善 ③ 自我革新 ④ 自我提高
.①.①②.①②③.①②③④
5.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原则是()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要治党.党要管党.党要理政
6.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针是()。
.管党治党有力.全面从严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7.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是()
①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②先进性建设
③纯洁性建设 ④牢记使命建设
.①②.②③.①②③.②③④
8.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布局以党的()为统领。
.思想建设.纪律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
9.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标志着()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境界
.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10.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的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中央的权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1.习近平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铁
.碳
.钠
.钙
12.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
.不忘初心建设
.民主集中制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
.号召力建设
13.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
.密切联系群众 .为群众办实事
.艰苦奋斗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14.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
.生活纪律
.政治纪律
.廉洁纪律
.群众纪律
15.加强()是全面从治党长远之策和、根本之策。
.制度建设
.组织建设
.作风建设
.思想建设
二.判断题
1.治国必先治党,治党不必从严。()
2.中国共产党从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3.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时效性。()
4.反腐败有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5.勇于革命是党鲜明的品格和重要优势。()
6.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项建设。()
7.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是全党的根本政治担当()
8.党内制度建设把握方向,以党章为根本依据()
9.目前腐败存量不少,增量仍在发生。()
10.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建设现代化军队.信息化建设.机械化建设.党军队的绝领导
2.我军鲜明的特色和政治优势是()。
.艰苦奋斗.党军队的绝领导.作风优良.军民融合3.()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训练.改革.实战.开放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向()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武器装备.训练实战
5.()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武器装备.党的领导.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6.党军队绝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奠基于()。
.南昌起义(发端).井冈山根据地.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定型)
7.()是党军队绝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
.政治委员指导.军委主席负责制.党委领导.军队司令领导
8.()是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制度。
.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政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党政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
9.()是党指挥枪原则落地生根的坚实基础。
.支部建在排上.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营上.支部建在最基层上
10.()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
.作风优良.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党指挥枪
11.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其中,作为人民军队立军之本的是()
.政治建军 .改革强军 .科技兴军 .依法治军
12.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是()
.政治建军.改革.科技.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13.推进强军事业、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必须牢固树立的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是()
.凝聚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 .攻击力标准 .战斗力标准
14.()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政治建军 .党的领导 .依法治军 .军政军民团结
15.自2016年起,每年4月15日,是我国的()。
.中国航天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国家精准扶贫日
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提出()。
.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大安全” .国家安全道路
17.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土安全
18.习近平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为根本。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土安全
19.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始终把()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把握,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国家安全合力。
.人民安全 .政治安全 .经济安全 .国家安全
20.()是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
.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坚持科学统筹的根本方法 .坚持党的绝领导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
2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起初是为解决()
.台湾问题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外蒙古问题
22.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坚守()原则,处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
.“一国” .“一国两制” .“两制” .独立自主
23.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九二共识” .“两岸一家亲”
24.()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发展 .独立自主
25.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了“一国两制”的()。
.法律体系 .法治体系 .制度体系 .安全体系
二.判断题
1.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习近平强军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3.习近平强军思想标志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4.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样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时代课题。()
5.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6.党军队绝领导是指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7.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8.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利益至上是国家安全的准则。()
9.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0.“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11.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南北问题.和平与发展
.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应当推动建设()、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
.什么样的国家
.什么样的社会
.什么样的政党制度
.什么样的世界
3.当今的美国与二战后初期实力相比,是一个实力呈下降趋势的大国;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是反美国单极独霸世界企图的主要力量。
.欧洲大国.日本 .俄国.印度
4.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反霸权主义、维持世界和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中国政府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
.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政治互信.经济融合6.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7.在中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大国外交是()
.首要.关键.基础.舞台
8.40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国际经济形势出现何种变化,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外开放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确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基础是()
.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
.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9.中华民族有着众多利益,但其根本利益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0.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
.零和游戏.竞争优势.共同发展.优先发展
三.判断题
1.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他国、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力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
4.广交朋友,诚待天下,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5.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实力弱,没有争霸世界的能力,需要韬光养晦。()
6.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中央外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7.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倡议,还是要搞以中国为首的“中国俱乐部”。()
8.中国人讲爱国主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尽量少的承担国际责任,以免拖累中国的发展。()
9.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10.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会世界带来动荡和威胁。()
一.单项选择题
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
2.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中,居第一位的是()的优势。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
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党的领导.党的自身优势.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5.实现伟大梦想,最根本的是必须深入推进()。
.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家政权建设
6.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7.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在人民民主专政.关键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在党.关键在凝聚中国力量
9.党的领导决策核心是()
.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党的总书记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中央书记处
10.党是政治方向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引的政治方向就是(),最终奋斗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民主主义.三民主义
11.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领导力量。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12.党在()中发挥统领作用,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国家政治体系
.政府
1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根”和“源”,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心脏”和“引擎”。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把()明确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抓住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
.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
.一劳永逸.与生俱来.永远拥有,永远成功.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判断题
1.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4.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由国家宪法所确立的,是被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5.把党的领导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彰显了我们党的高度制度自觉、制度自信。()
【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推荐阅读:
毛概18版选择题12-21
2024毛概选择题题库09-10
毛概第十四章习题08-25
毛概第八章习题答案08-27
毛概第十一章课件09-29
毛概习题上08-29
毛概习题解答09-12
毛概复习重点资料12-13
毛概复习题及参考答案08-16
本科毛概考试复习题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