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解读

2024-06-26

第一课时解读(共13篇)(共13篇)

1.第一课时解读 篇一

第一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关于规则的概念和有关规则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制定规则的名称、目的、要求、程序、结果、违背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这是学好本章至关重要的一课,可

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则的基本含义、作用及其存在形式。

(2)过程与方法:在尝试制定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初步理解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要过好生活,就应该重视规则,用好规则。(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尝试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亲身感受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规

则,体验制定规则的程序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尝试制定游戏规则。●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合作学习●教学准备

少数民族的风俗资料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

“同学们拿出笔来,请在笔记本上自由地画圆、画方,随便画几个都行。我们再请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画方。”(教师不做任何提示和要求)学生在笔记本和黑板上画完后,让同学们前后左右地(分组)进行比较与评价,看谁

画得最好,分析原因。

用圆规、尺子的同学画得圆、画得方,比较规范;没有用圆规、尺子的同学画得既不

方又不圆。

【提问】老师只要求你们自由地画圆、画方,为什么有些同学自觉地拿出圆规和尺子

来画呢?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圆规是画图形的专用工具,尺子(矩尺)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工具。没有规矩不成方

圆。

(进一步深化)规矩是指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自觉地拿出圆规和尺子来画图的同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教学)

【板书】

一、关于规则的故事] 【播放】FLASH:身边的规则,结合图7-1 请学生阅读课本王丽与表姐的对话,思考:规则只对小孩子制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来看看身边,看看生活中的规则是否都是针对孩子制定的? 【说一说】在下列公共场合中,有哪些规则?它们是为谁指定的? 学校、电影院、公共汽车、公园

【总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规则时时影响生活。而且规则不仅仅是针对小孩制定的,他对谁起到制约作用是根据他的内容类确定的。

【板书】1。使用范围:根据内容确定。

【活动】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介绍一个场合的规则,一个没有说完整的,队员可以补充。

【思考】规则只规定我们不能做什么吗?

【板书】2.表现:规定不许、不能做什么──禁止性规定;或允许、能够做什么──

非禁止性规定。【展示】图7-2各类规则 【读一读】朝鲜族的风俗

【比一比朝鲜族中的这些规则与我们在前面图片中看到的规则有什么不同呢? 【板书】3.类型:成文的规则(明文规定)──如国家(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国家机关)制定或颁布的一切规范性文件或标志性符号(必须遵守──维护正常生产、工作、学习

和生活秩序的需要)。

不成文的规则(约定俗成的规则)──多是自发的行为规范被众人反复不断地长期遵守,变成风俗习惯(入乡随俗──尊重、理解、学习、有选择地借鉴)。“展开想像的翅膀”: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制定一则拔河比赛规则 【范例】拔河比赛规则: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轮回淘汰赛。

每队上场队员由男女生各10人组成,共计20 人参加比赛;要求参赛队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

比赛双方以猜币 或抓阄形式定场地方位,统一服从裁判指挥,听到哨声方可开始或结束;不得抢拔,不得越线,不得中途加人。

以赛绳上的标志超过某队起步线为准,每局结束后均须调换场地继续比赛,以3局2胜确认胜 利一方,确保比赛的公正性。

【智慧结晶:你认为规则是什么?

【板书】规则是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叙述】(1)社会团体和制度或章程都是广义的概念,社会团体大到整个社会和各个国家,小到学校班级和一个家庭;制度或章程可以是全球规则和国家法规,也可以是校规班

规和游戏规则。

(2)当社会团体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问题或矛盾时(如我们刚开始玩击鼓传花),或产生某种需要时(如贾府里为玩得热闹而又紧张、幼儿园为帮助幼儿能用完整的句子叙述一件事情、老师为让学生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就想到玩游戏搞活动,并根据自己的目的制定规则。

(3)规则由社会团体的核心成员制定,并经社会团体成员讨论通过。或经社会团体成员讨论后,由社会团体的核心成员制定。

(4)规则制定出来后,社会团体成员必须遵守。【总结】规则是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一般包括禁止性规定和非禁止性规定;成文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规则。每个社会团体都有自己的规则。而每个人又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团体里,要过好生活,就离不开规则,“没

有规矩不成方圆”。

【作业】规则无处不在,它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在下列作

业中任选一项内容完成你的自选作业。1.尝试制定活动规则(满分为15分)。

以小组为单位(3-5人),首先选择一项你们认为社区或学校、班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选择一项你们最喜欢的竞技运动或户外活动),然后讨论制定解决问题或进行活动的规则。

制定规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制定此项规则或组织此次活动的名称、目的、规则内容(制定的规则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或活动目的的实现,要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操作方式和评

价结果)、违背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

2.看课本第36页方案二:制定考试规则(满分为5分)。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制定考试规则。制定该规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应注意的问题、考试采取的形式、考试应体现的原则和必须遵守的规则、违背考试

规则应承担的责任等。

3.人们共同制定规则,往往会意见不一致,这又需要制定规则的规则。谁能举例说明

这样的规则?(满分为5分)。

4.剖析1-3条约定俗成的规则(满分为10分)。

分组列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及规则要求,或说出自己家里、学校、当地有哪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规则。简介这些规则与人们的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有什么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这些“规则”是被发

扬光大,还是逐步消失?

5.以“我的一天”为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满分为5分)。一天中,你曾经经历过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用、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这些规则,你的生活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有什么不便。

6.交通规则(满分为10分)。

查找10个以上的交通标志,简单介绍这些交通标志表示什么意思?违背这些规则可能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假如你居住在城市中,请了解一下,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规则又有什

么新的规定? 7.喜爱足球的同学可以选择课本第37页活动题。对法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课 本第38页活动题,并简单介绍有关法庭和法律的一些常识性知识(满分为5分)。8.收集一些有关太空探索、太空交通规则方面的资料,并简单分析其发展历程和变化

原因(满分为5分)。

●教学提纲

第一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一、关于规则的故事

1.概念:规则是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2.表现:规定不许、不能做什么──禁止性规定;或允许、能够做什么──非禁止性

规定

3.类型:成文的规则(明文规定)──团体成员必须遵守

不成文的规则(约定俗成的规则)──入乡随俗

4.适用范围:根据规则的内容来确定

●问题研讨

关于规则的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可结合参考资料中的内容加以解释,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不需让学生死记硬背。但需要在课上通过各种体验性活动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更需要创设学生参与和运用这些概念的情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制定规则,体验任何规则的制定都是有目的和要求的,都是为一定目标服务的。

2.第一课时解读 篇二

(一) 通过抓作者的两个写作意象 “梅花与雪”体会外貌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 通过比较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习恰当运用对话与比喻的方法。

(三)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感悟他用 “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体会人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一) 通过 《梅花魂 》与《钓鱼的启示 》入课, 理清文章内容。

1. 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木笛 》读题:预习了课文, 朱丹通过十分激烈的初试, 复试, 终于在高手如云的对手中取得二选一的资格, 朱丹第一次拿出木笛, 文章是这么写的: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读, 这个句子你重点关注那几个字, 为什么?

当朱丹因为没有按终试的要求吹奏欢快的典子, 被大师取消终试离开考场时, 文中又有一句“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些字? 为什么?

入夜, 当朱丹冒着大雪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看到那些孩子们, 看到那雪中的烛光, 朱丹又拿出了木笛, 读: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这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当那位大师听到了朱丹如泣如诉的笛声, 决定录取朱丹时, 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读, 这一句你又关注了哪几个字, 为什么?

读这四个句子:

朱丹轻轻走进屋,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 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 转过身, 默默地走了。

朱丹伫立雪中, 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小心地”说明了什么?

(二) 一般参加终试的选手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穿着, 文中的朱丹是怎么打扮的。 请你找一下画下来。

话音未落, 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 他看上去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 仿佛开在树枝上。

读孩子这一句你关注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打扮? 我们学过《梅花魂》外祖父的一段话还记得吗?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作者为什么让主人公朱丹把自己装束成一梅花? 这一株梅花又是从哪一排腊梅盆景中摘下来的?

我们学过《钓鱼的启示》, 作者说那个夜晚, 虽然四周无人, 但距离开放捕捞鲈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在放与不放之间他们选择了什么? 作者还当他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他的话: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但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木笛这一文中朱丹面临了人生中怎么样的抉择? 他是怎样做的呢? 打开课本自由读一遍, 思考:他面临怎么样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三) 讨论 (对话) 。

你从课文哪些写了朱丹放弃了终试, 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这个日子这么重要?

出示对话: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师读引语, 大家读内容;男女生对读。

如果作者这样写, 你看有什么不同。读一下。

过了一会儿, 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

很久, 很久, 考场一片沉寂。

谈不同的语感 (破折号;强调了原因;孩子有时把一句话的分开来, 用上标点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为什么这个日子朱丹不能吹奏欢快的曲子? 因为……因为……还因为 (作者赵恺在5岁那年他的父亲就是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死的, 这里的朱丹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其实就是他自己。 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就是他看到在12月13日国难日里, 有很多人……用他的话来说他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成长的人。 ) 你看:

师: (课件加音乐) 屠杀持续了40多天, 近1000个小时, 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一个生命在消逝……

(课件屏幕继续呈现:)

屠杀持续了 (师引读) /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

屠杀了我们300000万同胞, 约12秒就有1个生命消逝……

短短的12秒钟, 在南京城就有一个国人鲜活的生命结束了, 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 这是什么?

(四) 研究意象 “雪与笛声”。

不对,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我们的大作家没有写啊? 但我们读了却感到这个日子无比的感痛, 凄凉, 是不该吹欢乐的曲子的? 作者在后面用了很多笔墨写“雪”, 你看:

“入夜, 南京城开始飘雪。 朱丹披着雪花, 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 仿佛一片幼松林。

顷刻之间, 雪大了, 一团一团, 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写“雪”。 结合自己的经验想想雪一般象征什么?

如“《江雪》中的“雪”;林冲雪夜的雪;忽如一夜东风来, 千朵万朵梨花开;

读句子, 思考:作者给我们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孩子不对啊? 坠落的雪花为什么纷纷扬起? 有风吗? 有什么力量使雪片纷纷扬起?雪在天地间翩然回旋是什么力量? 没有风是什么力量? 笛声。 这时在纪念碑广场上只有笛声, 在天地间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声音只有笛声, 这里所有的人只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笛声, 这就是朱丹的笛声。

出示:并放音乐。

笛声凉凄切, 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同学们在静静地倾听, 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引读“笛声, 生:悲凉凄切。 师:犹如。 生:脉管滴血。 师:寒冷。 生:凝冻着这声音。 师:火焰、生:温暖着这声音。 师:孩子们。 生静静地听着。 师:他们似乎听懂了这。 生:如泣如诉的笛声。

(五) 研究比喻。

就是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让天地动容, 让雪片纷纷扬起, 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那是什么力量让朱丹如此动情? 如此悲伤? 如此凄切? 读:出示:“临近石碑, 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像曙色萌动, 像蓓蕾初绽, 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走近一看那是什么?

是烛光, 是孩子, 是一群自发的孩子?

统计数据调查内容人数百分比 (%) 摇摇你有没有预习A.有76 27.1那一片在雪中的烛光, 作者比做了 (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 曙色?萌动后是什么?、蓓蕾?初绽后是什么?这难道仅仅一片烛光吗?是什么?力量, 是责任, 精神。朱丹的那笛声仅仅是笛声吗?是的, 就是心中的力量, 就是那种民族责任, 就是那种梅花般的精神, 让朱丹不肯在这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吹奏欢快的曲子;因为这个日子对南京的人们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中国人来说不能忘记, 对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来说不能忘记,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终试。

实用文课程?B.没有 (六) 小结, 升华中心, 余意未尽。

人生的抉择是痛苦的, 悼念亡灵是悲伤的, 但我们更要化悲痛为力量, 文中是不A.是内还容有单一薄个也在抉择?7025

摇摇坐在在学主习考实席用正文中的B., 文是体一感位差声名远扬的7外0国音乐大25师。

时遇大到师的什问么题也是没什说, 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 那神色, 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 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 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大师说:“不, 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 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 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

说完, 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默读: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紧握的是谁的手? 他这觉得朱丹是一个 (德艺双馨的人才) ;朱丹的手中, 紧紧握着木笛。 将在艺术道路上吹更多更好的曲子。

关于国耻日

韩国:把8月15日定为光复节, 首都汉城遍插国旗, 全国纪念, 放假一天。 而且那一天所有的餐馆都贴着:我们今天不欢迎日本人来就餐, 我们不为日本人服务。

法国:战后每年11月11日, 法国停战节, 纪念死难者, 如同国庆节一样隆重。

以色列:每年犹太历7月27日, 以色列“灾难和英雄”大屠杀纪念日, 广告和娱乐活动停止, 降半旗, 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波兰:波兰11月1日亡灵节, 全国警报长鸣两分钟, 行人肃立, 车辆停驶。 人们到墓前志哀, 连儿童都异常安静。 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沉痛的悼念活动。

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把德国入侵苏联的6月22日纪念日作为“缅怀和哀悼日”, 全国默哀一分钟, 降半旗, 文化单位和广播、电视停止娱乐活动和节目。

小结:忘记大屠杀, 就等于第二次屠杀。

板书

木笛———————朱丹

梅花雪笛声烛光

3.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篇三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4.第一课时 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较好地结合课文理解。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达到有一定的情感。

3、精读第1、2自然段,体会三亚迷人的风光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搜集材料。

1、说到看落日,最值得去的地方当数三亚了。你知道三亚吗?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图片补充。(有一首歌曾唱到: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三亚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她以以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通过美妙的文字感受这富有诗意的三亚落日。

5、读题——三亚落日。

二、初读指导

1、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美了,相信很多同学课前已经读过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选择你拿手的一段就行了。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2、在初读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要想读好,哪怕只是读流利了都很难。难读的是什么?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朋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2)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树冠悄无声息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

3、再次指名读。

4、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其他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板书

5、小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具备的。

三、再读感知,精读第一段

1、文章要为我们介绍三亚落日,在一开头就写到——出示第一段。像这种在文章开头就点明题旨,总体概括全文意思的方法,就叫“开门见山”。

2、指名读,评价。在指名读

3、理解诗意。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诗的韵味,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3、该怎样读出这种诗意。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 试想作者再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四、精读第二段

1、作者在开篇就用极具诱惑力的笔触将我们的心吸引到了美丽的三亚。三亚究竟是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领略三亚的热带风情。

2、欣赏完了摄像机记录的三亚风情,再让我们走进文字,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三亚风情。自由细读第二段,读个两三遍,再告诉老师你读出了什么?

3、集体交流。(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

(1)【美】

作者具体写了三亚什么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们的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②置身于如此美景中,我不禁想把他永远印刻在脑海中。

(2)【喜爱】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文章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活灵活现的动词描写,就是想表达一种愉悦欢快的情感!哦,描写手法原来是一种形式,它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的!哦,境由心生,言由心生。假如,作者观落日的心境是落寞孤寂的,那么,语言的表现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番味道了

五、总结:三亚,真是个有诗意的地方。在这里看落日一定是更有诗意。

六、作业

5.第一课时指导 篇五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开一个表彰大会,表彰谁呢?我们每个人的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辅导,爸爸妈妈鼎力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学习中,有那么一些幕后英雄,它们默默地、毫无怨言地为我们的学习服务着,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在你们的身边有哪些默默地帮助了你们的学习伙伴。

——书包、文具盒、字典、钢笔、橡皮……

师:今天我们的大会就是表彰这些毫无怨言的默默为我们服务的学习伙伴。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些幕后英雄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请这些小英雄作自我介绍。——一阵沉默。学生纷纷说:“他们不会说话。”

师:那么就请它们的小主人帮它们说,你们愿意帮忙吗?自我介绍该怎么说呢?请看一篇例文。

二、读懂例文,明确写作要求。

师(出示例文):默读例文,想一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在例文上标出有关句子,并板书:外形特点、名称、作用、情感。

相机指导:

1、师:在介绍外形特点的时候,都具体写出了铅笔刨刀的什么?

——颜色、样子

师小结:(1)写样子时,先介绍整个儿看是一座小房子,再分别介绍小房子的每一个部分。这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介绍的。(2)有些学习用品的外形不是很有特点,比如像字典、笔盒,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下它们的长度啊、宽度和高度等。

2、师:你还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还介绍了文具的名称:铅笔刨刀。

师(画出有关句子):小作者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告诉了我们文具的名称。——文章开头就直接告诉我们文具的名称。

师小结:我们在帮自己的学习伙伴作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在开头直接说出自己的名称,可以在中间说,也可以在结尾处说。

3、师:你还认为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文章写出了铅笔刨刀的作用。

师:不单是告诉我们铅笔刨刀的作用,还讲出了使用方法。我们在介绍学习伙伴的时候还可以说一下它对我们学习上的帮助。

4、师:文章最后一句其实表达的是对学习伙伴的情感。

小结:读了这篇例文,对你将要作的“自我介绍”有什么启发?

6.《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教学 篇六

《和时间赛跑》 (小学语文S版) 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感的散文, 朴实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课文主要讲了“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 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 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 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比较模糊,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领悟“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的含义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以, 整个教学可以抓住“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这一主线, 引导学生围绕题目“和时间赛跑”质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他怎样和时间赛跑?”三个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从课文中和联系生活实际, 找出“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来感悟时间的流逝, 感悟为什么要珍惜时间。通过自读课文, 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 读出自己的感悟, 架起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 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最终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时间。

生字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本节课设计生字词教学从整体入手, 从长句子中提出生字, 用生字形成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小诗。让词语与文本阅读接轨, 在阅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 可减缓字形教学和生字教学的坡度。围绕“时间”一词, 让学生说出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名言等, 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积累语言, 内化语言, 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赛、慰、庭、寸、沿、狂、喘、吁、暑、惯、益) , 正确读写“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讨论没读懂的问题,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养成主动思考和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 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获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这一启示, 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概念比较抽象, 因此, 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搜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教学内容】

全文初探, 整体感知, 重点探讨课文第1耀8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互动:

1. (播放钟表嘀嗒嘀嗒响的录音) 师: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谈话:你想到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告诉我们什么? (时间很宝贵)

一、揭题质疑, 引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篇与时间有关的课文。

(板书:和时间赛跑)

2. 齐读课题。

质疑。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谁为什么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通读顺。

(出示要求: (1) 把字音读准, 把句子读通顺。 (2) 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 想不明白的地方做记号。)

2. 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

3.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

(1) 爸爸妈妈理解我的心情, 可不知道怎样安慰我, 只是说:“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2) 以后, 我每天放学回家, 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3) 我看到鸟儿飞过空中归窠 (k佶) , 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4) 我狂奔回去, 站在庭院里气喘吁吁的时候, 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 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我跑在太阳前面了。

(5) 从那以后, 我就时常做这样的游戏, 有时和太阳赛跑, 有时和西北风比快,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6) 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 使我受益无穷。

4. 出示词语:

赛跑安慰庭院沿着狂奔暑假习惯一寸一寸气喘吁吁受益无穷归窠滋味形容

5. 将上面的词语加上一些

词连成一首小诗。出示:

和时间赛跑

疼爱我的外祖母去世了,

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

爸爸不知怎么安慰我,

他说, 时间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在庭院里看太阳一寸一寸沉进山头,

看沿着同样路线飞过的小鸟变了样子,

我气喘吁吁地狂奔回去,

跑在了太阳前面。

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

我几天就做完了。

和时间赛跑的习惯,

使我受益无穷。

6. 齐读小诗。

7. 把标出的生字再读一遍,

选择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桌子上写一遍。特别注意“庭、惯”两个字的写法。

8. 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节读全文。

要求:注意听字音是否读正确, 句子是否读通顺。

9.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 () 因为外祖母去世这件事, 知道了 () , 后来他和 () 赛跑, 和 () 比快, 提前完成 () , 养成了 () 的习惯。告诉我们, () , 你就可以成功。

1 0. 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 理清前面根据课题质疑的问题。

(林清玄是台湾的作家。他为什么和时间赛跑?他怎么赛跑?)

课文写了几件事情?

[板书: (为什么)

时间永远不会回来

(怎么)

和太阳赛跑

和西北风比快

提前完成作业]

三、提出问题, 交流讨论

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同桌讨论)

2. 指名交流。

四、重点探究, 自读自悟

1. 品读第四自然段。

(1)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第四段, 思考爸爸说了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时间带走了什么?

(板书: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生命)

(3) 理解感悟:时间带走的仅仅是“作者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和“外祖母的生命”吗?

(4) 带着自己的理解, 读爸爸说的这番话。 (生齐读)

(5) 思考:作者的爸爸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为什么先说昨天, 再说童年, 最后说外祖母的一生呢? (指名回答)

(6) 师小结:昨天悄悄地过去了, 童年悄悄地过去了, 一个又一个童年过去了, 悄悄地, 一生也过去了,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无情地带走了每个人的昨天, 每个人的童年, 每个人的生命, 把所有的事物都带走了, 带走一切的一切!永远不会回来了……带着这样的理解, 再来读这段话。 (生读第四自然段)

(7) 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要求听清老师强调了哪两个词? (强调:永远、再也)

(8) 指导学生品读课文反复出现的4个“了”字, 谈体会。课件出示对比的两段文字: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昨天过去,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时间过去, 就永远不会回来。”爸爸说。 (师生对比读书)

2. 品读第六自然段。

(1) 默读第六自然段,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汇报, 读出理解)

(2) 师小结:无论是你的昨天, 爸爸的童年, 外祖母的一生, 也无论是沉下去升起来的太阳, 还是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小鸟, 它们都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 (出示:用诗歌的方式呈现第四、六自然段) 一起读:

昨天过去了, 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 是个孩子,

现在想回到童年却办不到了。

你将来也会长得像爸爸一样大, 像外祖母一样老。

时间过去了, 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 一天真的过去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 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小鸟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 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

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 它们一定也变了。

五、仿写练习, 拓展升华

1. 师:读着读着, 我们仿佛把课文读成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时间》;读着读着你也许想起了身边的很多事物也永远不会回来了。

2.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 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出示:仿照第六自然段的写法, 用几句话写一写在你眼里哪些事物跟昨天不一样了。)

3. 生书写, 师巡视。

4. 指名汇报。

5. 总结:

7.让第一课时绽放精彩 篇七

【关键词】第一课时 低年级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72-02

每当观摩阅读教学现场或实录时,总是被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给吸引,他们大多浓墨重彩地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有的特级教师们会两个课时上完一节课。在敬佩之余内心总有个疑惑,第一课时该怎么上也能上得精彩纷呈?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把四十分钟的一堂课上得高效呢?在多次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以《咏华山》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向四十分钟课堂要效率。

一、精巧构思,诗文相映成趣

(一)整体性

《咏华山》是一首文包诗,诗文共同描述了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本课的重点是对“啊!华山真高哇!”的品读与感悟及诗与文的对照理解。在以往的执教中,通常是用“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解决非重点段”的套路。分段朗读后理顺课文,结合第一幅插图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把三、四自然段简单读评一下,算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样的教学把二段从文本中割裂了出来,既破坏了整体性,又削弱了重点性。该如何巧妙地呈现整体呢?

【片段一】:初读课文,仔细看插图

师:看插图中的小孩儿是谁?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寇准!第四自然段讲的。

师:图中的大人是谁?

生:先生!

师:这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山?

生:华山!

师:这些都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第二幅插图,他们站在山顶,看到了壮丽的景色,寇准情不自禁地念了起来,先生一听连连称赞,称赞什么?

生: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他们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景色?看看课文第几自然段讲的?”

生:第二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把华山的高写具体,怎样来赞美华山的雄伟壮丽的。

这样设计充分挖掘了两幅插图的作用,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把今天的课时目标明明白白地亮了出来,条理清晰,段落分明。

(二)衔接性

《咏华山》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包诗课型,如何把诗与文巧妙的衔接一起是上好这一课的关键。按照常规学习,先和学生逐句分析第二自然段,然后出示古诗,就诗论诗,讲解“与”、“齐”、“举头”、“回首”等字的意思。再回到前文,让学生找找哪两句话就是这两句诗的内容,最后对应读诗文。这样的设计割裂了诗和文的衔接性,硬生生地成了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教学,未体现文包诗的独特之处。那么“同步进行”就是一条快捷、方便又精致巧妙的路。

先自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句话中哪个字最能突出华山的特点,学生找到“高”,并引出中心句“华山真高哇!”。围绕“高”再次示标:课文是怎样把高写具体的呢?通过图文对照先学习第一句话,体会登华山之艰难,感叹华山之高。然后打破常规顺序,先学习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和学生可以边画边讲,趣味感十足,课堂氛围变得活泼,对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片段二】:

先板画一座华山,引导学生看图。

师:华山的前后左右远近都是山,有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

生:没有。

师:他们都在哪?

生:在寇准和先生的脚下。

师:课文里怎么说?

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教师板揭示“……都……”)

师: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了,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1:华山是最高的。

生2:华山第一高。

师:是啊,华山真高哇!再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比华山高?

(学生面面相觑,看看图,又读读课文,一会一只只小手就举了起来。)

生1:有!蓝天比山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2:图上画着呢,蓝蓝的天在山上面呐!

生3:课文里也写了“除了蓝天”就是说华山不和蓝天比,因为蓝天太高了!比华山还高呢!

师:大家都是爱动脑经的小朋友,“除了蓝天”就是说只有蓝天比华山高。一起读好这句话,咱们来感受感受华山的高。

(学生特别带劲地高声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老师用十个字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

(板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值得关注的是,这里不能说诗句,只告诉学生是十个字,因为此时还未出现诗句这个说法,只是为诗文对照做铺垫。语文教学斟字酌句必须严谨。接着让学生再读第四句话,分半句对应读这十个字,一对应学生马上理解了“与”是“和”的意思,“齐”就是“等高”的意思,明白第四句话就是这十个字的意思,无需多费唇舌,诗与文巧妙衔接,浑然天成。在此基础上用同样方法学习“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反应积极,一点就通,难点一一突破。文的分析与诗的理解仿佛两条齐头并进的路最后交织在一起,精致又巧妙,一举两得。

二、扎实双基,字词落到实处

何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低年级教学恰恰是打好双基的时候,只有把学习的技能教明白了,学生才能凭借技能去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双基的重视。因为文包诗,所以课文段落编排上有些特别。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但因文中插入两句诗,句首又都缩进两格,学生会错误认为是两个小节,而教师往往会忽略此处,何不利用小小的冒号进行一次双基教学?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就告诉学生共有四个自然段,别担心学生理解错误或不解,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马上把这个疑问解开。

【片段三】 :

(老师数句子,学生读句子。第二句只有一个字“啊!”,学生数的时候会把它和第三句“华山真高哇!”一起数作第二句。)

师:小眼睛看仔细,第二句是什么?

生:啊!

师:“啊!”只有一个字,为什么说它是一句话?

生1:啊后面有个感叹号!

生2:感叹号也表示句子结束。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这么仔细。原来一个字是一句话,就叫独字句。

这就是语文的基本知识,细节中见本领。在数到第六句话时,绝大部分学生读到“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就结束了,此时老师引导继续读,学生会半信半疑地接着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因为看到了句号,读到这学生又停住了。老师要求读下去,学生的疑惑就更大了。读完“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马上映示完整的第六句话,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句首缩进两格,但前面有个标点符号,这个符号表示还没结束,后面还有内容,所以下面两行就是这个符号的内容。学生的疑惑瞬间解开,一下子就记住了,以后再碰到这个符号,定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技能。这就是把技能教给了他们,把双基的基石打扎实了。

此外可以用对比朗读体会“真”在语境中表示“确实”的意思;用动作示范来理解“举头”、“回首”;用先画一朵云,让学生读句子找茬,补画云朵来感受“朵朵”的多,再次加深了“量词重叠表多数”这一基本知识的印象,这些都是把字词落到了实处。此外,文中出现的二类字和生字,也通过词语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并用连词成句读来简化识字的心理过程,达到随文识字的目的,处处体现了字字落实的精神。

三、丰富板书,句篇水到渠成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低阶段学生来说,板贴一个大大的红苹果远比板书“红苹果”三个字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所以要提高课时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把文本的重难点用精美又巧妙的板书来呈现,为教学锦上添花。要提高板书的含金量,可以紧扣以下三点:

(一)抓中心、显结构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共有六句话,一、三、四、五句话是对“啊!华山真高哇!”这句中心句的具体描写。每句话与中心的关系以及每句话讲什么,文本结构在板书上一目了然。上课时每讲完一点就朗读中心句,为学生理清了思路,潜移默化地为将来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突重点、解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意思。第二自然段采用了现代文与古诗两种形式叙述和赞美华山的高,特别之处就在于古诗的意思就包含在了现代文中,指导学生借文悟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板书精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将现代文与诗句左右句句对应展示,用一个“高”字衔接,架构起两者之间的桥梁。诗句展示在“咏”字下方,“咏”字含义不言而喻,难点一望而知。

(三)扣字词,巧背诵

很多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会在“到底是出示字词还是句?”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其实可以尝试“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个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自然段就浓缩在九个词语、两句话中。通过学生自己读,同桌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一句多读,由词到句,由句到篇,为背诵铺设台阶,降低整段背诵的难度。此外别小瞧了这九个词语,其中包含了七个二类字,两个生字,比起以往单纯的读词识字,这样的方法简化了学生识字的心理过程,通过随文识字完成学会有关节段的生字词,初步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目标。

文本结构、重点段落、教学思路、教学目标都体现在了这小小的板书上。

8.诗词 第一课时 篇八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确:“朝奏”“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7)诗中有没有对偶句,请找出来。

“云横秦岭家何在”与“雪拥蓝关马不前”。

(8)诗中“横”和“拥”字用得较有意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明确:“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9)说说你最欣赏哪句首,为什么?

《别云间》

(1)创作背景:《别云间》一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当年夏季,作者在家乡被捕,此诗写于解往南京、告别家乡之际。本诗除对故乡表示依恋之外,着重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屈的顽强斗志。

(2)诗句分析。

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三、四句言志,面对山河破碎,而自身已无用武之地,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希望复仇再起,反映的是一种激昂慷慨的壮美风格。

(3)关于诗歌的一些知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中有绝句和律诗之分,绝句中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之分。本课三首诗都属于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前两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尾联是对偶句。

译文参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早走进古老的寺院,

刚刚升起的太阳已经高高地照在树林之上。

弯曲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的地方,

见那禅房正藏在花木丛生的深处。

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

水潭中的影子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自然的所有声音到这里都沉寂下去,

只能听到鸣钟敲磬的声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

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

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

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别云间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

今天又做了俘虏。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9.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篇九

课型:新授课

授课人:郑秀侠单位:枣庄市第三十五中学

课题:第五单元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内容和学情分析:

1.学生在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中,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燃烧现象和它燃烧产物有一定的认识。

2.在第四单元第三节《氧气》学习中,通过炭在空气和氧气燃烧、铁丝在氧气燃烧及石蜡燃烧,让学生理解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但对燃烧的条件没有深入的学习探究。

3.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现象很熟悉,火的认识不足。不能从正反两面认识。对生活观察力不强,导致对燃烧与灭火的经验上认识有偏差。

学习建议:

1.2.。

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

2.能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3.知道如何促进燃烧的方法

4.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重点:从化学角度分析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分析理解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准备:多媒体;试管,酒精灯,滴管,坩埚钳,镊子,镁条,稀盐酸等。学习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学习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新闻报道视频比增加事实的可信度,磷的燃烧视频可减少对教室对污染。

四.学习用具:酒精灯,蒸发皿,水泥块,棉花球,石块,木块,烧杯,蒲扇,火柴,白磷。

多媒体

五.学习过程

七、教学反思

10.《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谈 篇十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梅花魂》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文章叙事细腻,用词妥帖,但篇幅较长。写梅花、说思乡两条线索清晰,其内在的联系需要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梅花魂在文中有多层涵义:一是梅花的秉性;二是民族魂,亦即民族气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祖国的眷恋,是梅花品格与他的爱国情怀的融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第二层含义学生很难理解,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据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采用分类学习的方法理解“朵朵幽芳、风欺雪压、顶天立地”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以重点词语、句子为依据,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梅花魂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含义,感悟人物情怀。(4)摘录令人回味的词句。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意图:(1)词语分类教学,解决新词量大的问题,抓重点句反复品读,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2)“总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和“细细品读、层层感悟”相结合,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两课时的教学完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3)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感悟这一学习难点相结合,让学生收集关于“归国华侨”的爱国故事,提升学生对文中“梅花魂——恋国情”的感悟。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1)课前预习,整体感知;(2)检查预习,学习词语;(3)词句相连,品读感悟;(4)抓住节点,分层展开;作业过度,后继有据。主要是完成对“梅花魂——民族魂——爱国情”的理解。从梅花魂到民族魂是课文学习的难点,设想本课时的教学是要为后面“思乡爱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总体设计上还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感悟“梅花魂”。

课前预习,是把整体感知移前,增加课堂的容量。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思乡的几件事情,细细品味”,则为下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基调,把第一课时学习是为了铺垫下一课时的学习感悟这一意图暗示给学生。

捡起数瓣花——词语教学

如果说课的整体设计是一棵梅,郇么词语就是这树上的一朵花,而这堂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捡起了几片花瓣。本篇课文新词的量很大,所以,在课堂中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词语分类学习。在检查词语自学情况时,首先出示的是一组直接描写梅花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清白秀气

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这里,从指名学生读词开始,重点指导“缕”的读音,接着以“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清白、秀气;梅花——遭到风欺雪压,却始终——顶天立地”引读结束。紧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

不甚在意分外爱惜泪眼朦胧

训斥刮去抹净

眷恋衰老珍藏

针对这一组词,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抹”的读音上。并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词语成为学习的切入点。在出示第二组词语后,通过找反义词“不甚在意——分外爱惜”,然后从“分外爱惜”的是什么切人,让学生找出写外祖父“既不甚在意又分外爱惜”的句子,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找到句子: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展开后面的教学。还有,像“稀罕”一词的教学也是这样,在出示了句子“一枝梅花,有什么稀罕的呢?”后,在稀罕的后面板书了一个“?”,然后让学生找出“到底有什么稀罕呢?”再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稀罕在什么地方。

三是词语学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如课堂中在学习“秉性”这个词时是这样安排的:

①出示句子;②齐读后提问:秉性是什么意思?③句子中哪句是具体写梅花的秉性的?让学生完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四是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在学习了梅花的品格后向学生提出:“此时,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梅花的品格?”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受了民族魂的时候又提出:“此时,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都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而设计的,同时也避免了通常课堂上要问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某某说”的定式。

横斜几棵枝——句子教学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文中又有许多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些句子,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较好地感受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堂中出现了最最着墨的有这样3个句子的教学。本意是想设计成支撑本课时的骨架,就像横斜的梅枝,勾勒出树的姿态。

一是从“有什么稀罕的呢?”导入。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出示后随即从具体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句子。

1“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

(1)做一个“拉下脸来”的动作。

(2)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拉下脸来”?

(3)“顿时”是什么意思?

(4)从外祖父这“顿时拉下脸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

(1)同学们,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外祖父的第一次训斥!

(2)从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训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换位体验:谁也学着外祖父的样子训斥一下?现在,你就是外祖父,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指导读好训斥的话。如:你训斥得很响,很生气。可是,同学们想想看,外祖父是一个老人,他训斥的是谁?所以,这训斥中除了“生气”、“责备”还应该带着什么?(齐读)

3“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这些动作。

(1)这里,你留意了外祖父的哪些动作?

(2)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小结读。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梅花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板书:大发脾气),外祖父对这墨梅图真是分外爱惜。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分外爱惜”!这三个细节的感悟,随机进行,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从为了解开“稀罕”的疑问导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一句的教学,和上一句有所不同,主要是采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加深理解。引读是这样安排的:

(1)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说梅花是最有品格的,因为——

(3)梅花是最有灵魂的,也是因为——

(4)梅花是最有骨气的,还是因为——

三是为了理解“民族魂”而导人。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句子的学习和前面又有所不同。这里,设计的是从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人手的。先是让学生说说收集来的有气节人物,再多媒体播放,播放过程中配以《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音乐,教师同时作画外旁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读:

(1)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2)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不正是这朵朵梅花吗?他们在凝视我们,他们在告诉我们——

生: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小结作业:课后题两次出现的关于思乡的作业练习。

11.《泉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设计理念】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自然事物有观察的欲望。教学中通过图片、多媒体投影等方式让他们感受济南的泉的特点, 并说说自己的所见和所想, 从而激起他们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有效阅读中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和提高体验能力。通过阅读来调动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谈论;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语言表达的主动性, 从而丰富认知与情感。在对话交流中, 让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会表达生活中的美及对美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记、理解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对泉水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行文脉络和语言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和感受泉城泉多、水美的特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会学会用, 学会迁移, 在阅读、理解和表达中提升学生对祖国自然美的热爱与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巩固旧知, 联系导入

谈话1:上一个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什么? (《虎门销烟》) , 就这个题目, 我们怎么理解呢? (“虎门”是地方, “销烟”是事件。) 我们其实还可以补全———林则徐虎门销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泉城) (生读课题)

谈话2: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 (这个城市以泉出名) , 那么我们知道哪个城市被称为“泉城”呢? (济南) 由这个题目, 我们推想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二、自主阅读, 问题探讨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 边阅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写了哪些泉?是怎么写的?每个泉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用“先……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概括。)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从而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 学会概括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三、具体研习第一自然段

1.问题探讨:小组讨论, 说说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培养他们质疑的能力, 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学法点拨:我们要得出这一段写了什么, 就要分清楚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最终得出第一段的内容。 (三句话, 分别写了济南有七十二泉, 泉多;济南的泉美和济南的泉著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句子的主要内容, 能够整体和局部地分析段落, 学会概括段意。

3.品读“这些泉有的……秋雨潇潇”这句话, 探讨问题:

(1) 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 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共有4个小分句, 写得比较优美逼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等。)

(2) 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栩栩如生呢? (四个分句都是比喻句, 显示出作者观察仔细、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准确凝练。)

(3) 作者是从泉水的哪些方面写的呢? (前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泉的样子, 后两句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泉的声音, 是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写的。)

4.拓展延伸。

小结:同学们, 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首先认真观察了泉水的形态, 仔细聆听了泉水的声音, 并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以及生动的表达, 把泉水写得栩栩如生, 让我们过目难忘, 记忆深刻, 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 老师觉得还有一点很妙 (以诗歌形式出示这段话) , 就是这段话读起来朗朗上口, 就像一首小诗。范读 (作者用了四个“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让句子更加的工整, 读起来也更有气势!) 、指名读、齐读。

过渡:想把这美妙的泉水记在心里吗?

(1) 朗诵比赛。自己先朗诵, 先在小组内比一比, 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 参加全班比赛;

(2) 再读第二句, 感受“有的……有的……”句式特点;

(3) 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来写一段话, 用上“有的……有的……”句式。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踢足球, 有的在打篮球, 有的在跑步, 有的在跳绳, 可热闹了。”) 如果四年级的我们还写这样的句子, 能不能代表我们的水平?我们能不能也像泉水的作者一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引导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修改?

(相机出示:“操场上, 同学们有的在你追我赶地踢足球, 好像一匹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有的在你拍我抢地打篮球, 好像一只只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在比赛跑步, 个个如离弦的箭;有的在玩花样跳绳, 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设计意图】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借助这样的仿句造句练习, 提高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腻精准描写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谈论:同学们想想除了在操场上我们可以用“有的……有的……”进行造句, 还可以针对其他场合和对象用吗? (小组讨论, 如用学过的“台湾的蝴蝶谷蝴蝶真多呀, 它们……”写生活所见, “天上的白云姿态万千, ……”)

四、课堂小结

12.推敲第一课时 篇十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13.《穷人》第一课时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舒适

搁板

魁梧

蜷缩

黧黑等。

2、初读课文,初步感受穷人的“穷”,运用“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并学习描写环境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苦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关心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穷人,去感受他们美好的心灵。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穷人》。板书: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你对他有所了解吗?齐读课后学习连接: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检测预习、学习生字

(师:字词的掌握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搁板

魁梧

黧黑

蜷缩

包裹

抱怨

倒霉

挨揍

保佑

勉强

寡妇

撕破

忐忑不安

寒风呼啸

波涛轰鸣

狂风怒吼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1)注意字音:

搁板

蜷缩

勉强

(2)注意字形:

(3

理解“忐忑不安”

(师: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棒,好,下面我们走近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穷人又具有怎样的形象?)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讲了他们一件什么事?

四、交流展示: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寡妇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1)学生自由说,相机引导(师:概况课文内容既要求全面又语言简练)抓住主要人物所做的主要事情来说说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一、二自然段

(一)自由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做好批注,把你的感受,体会写在相应句子的边上,一会我们来交流。

1、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说一段话

句式:从哪里感受到,感受到上什么,连起来说,说一段话

(二)第一自然段预设

1、句子1:屋外寒风呼啸——一阵阵的浪花。

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可怕。

2、还从哪里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最后一句话)

3、第一自然段你还能读出什么,(桑娜的勤劳,能干)

(三)第二自然段预设

(师:课题是穷人,但是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你从那里感受到了穷?)

句子1:孩子们没有鞋子——菜只有鱼,(吃、穿)

2:渔夫、桑娜的忙绿

3:屋内的摆设

句子二:丈夫不顾惜身体——

(1)理解勉强,(将就、凑合)从勉强你感受到了什么?

(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但是,在她的心中也是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孩子都还健康。)

(2)平静的读一读:桑那沉思:——

(3)当她听到风暴的声音,他再也

不能平静了,他开始:

读:他现在在哪——(读出急切,读出焦虑)

a)

读好这句话(读出害怕,读出担心)

b)

这样恶劣的天气,丈夫还没有回来,他只有来祷告上帝

c)

读:他现在在哪——

d)

从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那(深爱自己的丈夫)

读:他现在在哪——

四、小结写法

1、作者环境刻画的越恶劣,越可怕,就越能表达啊出桑那家的贫穷,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如此可怕的环境下,他的丈夫还要出海打雨,说明他家的食物不多了,可能面临着蛾肚子的危机了,从侧面的环境描写刻画了桑那家的贫穷。

2、环境刻画的恶劣,也表达出了他们的勤劳,能干,生活的艰辛,反映了渔夫的生活的艰难。

五、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上一篇:琴行音乐培训与幼儿园合作协议下一篇:初中教研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