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共17篇)
1.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篇一
会议通知
医务人员: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于2018年4月10日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工作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地点:券桥镇卫生院三楼会议室
二、会议时间:
三、参加对象:全体村医,加卫生院各科室人员
四、会议内容: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4月10日下午三点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手足口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2、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哪些人?
手足口病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可传染该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3。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4。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的免疫系统较完善,**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5。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五、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6。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7。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8。患儿在家中治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遵照医嘱留家治疗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贪睡等异常行为,一旦有上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向医生求诊。9。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10。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11。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手足口病重在防疫 专家指出,手足口病传染性很强,可通过唾液、疱疹液、毛巾、水杯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广大民众需做好卫生消毒等防疫工作。
第一,讲卫生,晒太阳,多通风。环境卫生差及个人不良卫生**惯容易诱发手足口病,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惯,要勤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食生食等;手足口病毒害怕高温和紫外线,如果每天能进行30分钟日光浴(也就是晒太阳),也能有效杀灭病毒。
第二,服用益生剂类药物(如整肠生等)等可有效防疫手足口病。整肠生等益生剂可促进原藉菌(双歧杆菌)的增殖。双歧杆菌是人肠道内重要的微生物种群之一,它直接参与身体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和抗感染过程。整肠生等益生剂可有效抑制EV71病毒的活性,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可以使用整肠生等益生剂进行防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静介绍,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多数患儿甚至可以自动痊愈。因此民众不必恐慌。但未来几个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必须把防疫工作做好。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急性传染病,最近几年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为了让医务人员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县疾控中心要求,于2018年4月10日在我院办公室召开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中心主任传达区疾控关于手足口病防治的精神,介绍2018手足口病防治形势,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置在主要位置。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责任心要强,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和转诊。防保科对手足口病的报告和时限,基本的预防知识,指导患者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常识做了进一步部置。还负责对本辖区的小学和幼托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对确诊的病例及时规范进行隔离治疗和疫点消毒工作。通过此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为防止手足口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2.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篇二
1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 平均3~5 d。
1.1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 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 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1.2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 (尤其是<3岁者) 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 (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护理对策
2.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 患儿应及时就医, 避免与外界接触, 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每天空气消毒, 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 防止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
2.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 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 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 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如果水的摄入量确实无法保证, 应予静脉输液治疗。
2.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 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 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 或涂鱼肝油, 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要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感染。
2.5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总的来说, 还是要提高患儿本身的抵抗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 一般情况下5~7 d都可以痊愈。
3预防
3.1 个人预防措施
3.1.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3.1.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并妥善处理污物。
3.1.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1.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1.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 疾病流行期间, 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 并专辟诊室 (台) 接诊疑似手足口患者, 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 (台) 就诊, 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3.2.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2.3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3.2.4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3.关注手足口病:重在预防 篇三
由于措施得力,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手足口病发病率逐月下降,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是,手足口痛从未消失。步入三四月份,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进入了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专家教我们如何远离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感染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膜炎、脑干脑炎、弛缓性麻痹、心肌炎,个别患者可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消化道(粪一口)传播。早期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含有病毒,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向周围环境播散病毒,患者的粪便中含有较多的病毒,患者的粪便可以污染水源而向周围环境播散,病毒可通过污染生活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或污染饮用水、食物,易感儿童通过触摸、食用这些污染物而经手一口途径感染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亦可感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疾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耐热,在40℃的条件下可存活1年,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更长,因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常见于4~9月份,高发期为5-7月;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感染获得相应免疫力,手足口病多“袭击”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
如何预防孩子受到手足口病侵害
目前尚没有疫苗有效预防手足口病,重要的是注意个人卫生,遵循15字口诀:洗净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
4.手足口病宣传总结 篇四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
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010年3月份以来,我市手足口病发病数出现增多现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了将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普及全市人民群众,我中心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现简要地总结如下:
我中心积极应对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印发宣传资料13余万张,分三路下发一是派发到各个社区共计900余张、折页3600份、宣传品62000余张。二是下发到各学校、幼儿园共计海报300张、折页900份、宣传品20000份。三是下发到医院和各村卫生所海报260张、折页1000余份、宣传品50000余张,通过张贴和分发宣传资料,已经全面覆盖我市,做到了家喻户晓,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还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分别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在都市
110、人民台:春天里手足口病要预防;江城晚报:家长多注意防手足口病隐形传播、预防
手足口病保幼儿健康、预防手足口记住这5招、手足口病抬头家长要注意;江城日报:春季慎防儿童手足口病。电视台:预防手足口你我共行动、手足口病不可怕等等一系列的媒体宣传,全方位向全市人民宣传预防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防范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防病意识。
手足口病的预防是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宣传力度,群策群力,就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我们决心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5.手足口病宣传片 篇五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而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据专家介绍,周围环境差的儿童患手足口病的机率远远高于家庭环境较好的儿童。目前我县正在开展的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对预防手足口病起到很大作用。将开展整洁行动与手足口病防治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强城乡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集中清理卫生死角,清除暴露垃圾和污水坑塘,做好家庭、居民区、流动人口聚集地以及中小学校、托幼机构环境卫生,切断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感染3岁以下的儿童,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若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到医疗单位就诊。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6.手足口病症状及预防 篇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及轻微、但传染度颇高的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致,0—6岁以下儿童易得。夏秋之交都有发病,9月市高峰期。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CA16和EV71最为常见,要注意卫生,注意清洁可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口、喉咙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口腔内还有一些小水泡,没有并发症的患儿,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和皮肤继发感染,极少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1、保持空气流通。
2、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沾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3、保持双手清洁,并用正确方法洗手。
4、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5、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7.浅谈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七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诊治,预防,体会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许多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1]。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 可导致死亡。常发生在4~7月, 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2,3,4]。为了保证患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针对手足口病采取了综合的诊治及预防措施, 并严格控制类似传染病的发生[5,6]。本文回顾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并经临床确诊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8例, 其中男患儿38例, 女患儿30例, 均在1~7岁内。本文中6个月~1岁12例, 2~3岁36例, 4~5岁16例, 6~7岁4例。患儿来自农村20例, 来自城市48例。上述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7,8]。
1.2 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节多见。该病流行期间, 常发生幼儿园或家庭聚集地方, 此病毒传染性强, 传染期长, 病原类型多, 可多次感染, 而隐性感染比例大, 传播途径广和传播速度快等, 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病情控制较困难。
1.3 临床特点
本病具有:①流行病学的特征;②患儿发热:多数为中等程度的发热, 偶尔会有高热;③皮疹出现:主要为手足掌部疱疹, 在疱疹基底部位绕有红晕, 少数患儿疱疹发生在臀部;④手足疱疹基本与口腔疱疹同时出现, 也可先于口腔疱疹。所有患儿年龄均在6个月~7岁, 5岁以下患儿居多。
1.4 临床治疗
按临床表现分4个阶段进行治疗。①手足口病:a.患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b.充分休息, 要给予营养及易消化饮食。c.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d.对发热、呕吐、腹泻患儿给予相应处理。e.可适当选用抗病毒药物。②神经系统受累阶段:a.控制颅内压, 给予甘露醇。b.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c.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d.对症处理, 如隆温、镇静、止惊等。e.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严重并发症。③心肺复苏阶段:a.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b.呼吸功能障碍时, 应及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c.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患儿生命体征。d.抬高头肩保持中立位, 置胃管及导尿等。e.选用有效药物对症治疗。④生命体征稳定阶段:a.做好呼吸道管理, 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b.选用支持疗法, 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c.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1.5 疗效评定
经过用药后可凭体温下降及皮疹消退时间来评估疗效[9]。患儿1~3 d退热为显效;4~5 d退热为有效;5 d以上退热为无效。患儿1~3 d退疹, 没有新疹出现及没有并发症者为显效;4~5 d皮疹好转, 没有新疹出现及没有并发症出现者为有效;5 d以上患儿体温没有下降, 皮疹没有好转, 病情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
在本组68例患儿中, 经用药治疗后, 患儿退热、退疹显效43例, 占63.24%;有效24例, 占35.29%;无效1例, 占1.47%, 总有效率为98.53%。
3 预防措施
适龄儿童要做到,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春夏肠道病毒容易感染发生的季节, 教育儿童要讲究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 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食物, 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本病流行期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保持居室空气新鲜, 对儿童衣服和被褥要勤晒。哺乳的母亲要勤换内衣勤洗澡, 喂乳前要清洗乳头。若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4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 并有逐年增多趋势[10]。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部位之皮疹,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以夏秋季多见。年长儿及成人也可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 或无症状。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 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 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 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破溃后成浅溃疡, 于1周内自愈。此病主要由肠病毒71型以及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所致,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该病夏秋季高发, 传播主要途径经呼吸道飞沫, 肠道 (粪-口) 传播[1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皮疹, 更危险的状况则是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发症, 从而导致患儿死亡。到目前为止, 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大多用抗病毒治疗。通过前瞻性的对照研究, 临床应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两药合用治疗手足口病具有协同作用, 可以减轻病毒引起中毒症状, 促使疾病尽快恢复及降低并发症。
8.做好预防,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 篇八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都有小儿手足口病发生,并多有死亡病例。研究发现,柯萨奇CA16与EV71为主的肠道病毒可以通过饮食、触摸、飞沫、喷嚏、咳嗽等多种渠道感染人,也是导致手足口病传染的主要原因。疾控专家提醒家长,要注意家庭及个人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传播渠道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如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传播。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特点是“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尿黄。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的特点。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手足口病患儿需要隔离2周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预防手足口病,应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弛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感染手足口病一要到医院诊治,并按医生的嘱咐服药,并卧床休息。必要时可服用中成药,如小儿咽扁冲剂、清开灵口服液、板兰根冲剂等口服药物。取西瓜霜或思密达涂搽口腔患处,每天2~3次。
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个人要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流行期间除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可参考使用以下中药组方,金银花6克、芦根10克、板蓝根10克、淡竹叶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9.小学手足口病预防方案 篇九
一、成立组织
为确保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太平镇回龙寺小学手足口病预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组 长:李 颖
副组长:胡有钦(安全专干、副校长)
贾付刚(总务主任)
成 员:席荣阁(学前班班主任)
苗国侠(一年级班主任)
程文举(二年级班主任)
张小波(三年级班主任)
陈海灵(五年级班主任)
组长全面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督导检查各年级、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落实情况;成员落实各班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各项措施。
二、广泛宣传
为引起广大师生对手足口病防控的重视,学校将采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危害、了解有效的防控方法。
1、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县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教职工进行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知识培训。
2、向学生发放宣传单,为让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家喻户晓,除了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外,还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方法。
3、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图板。
4、利用晨会、主题班队会宣传,每天早操之后,红领巾广播台要向全校学生宣传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方法;各班召开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的主题班队会,让手足口病防治人人皆知。
三、制定措施
1、学校重点对一年级以及学前班的学生进行重点预防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实行每天晨检制度,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
2、幼儿园手足口病疑似病例一旦被卫生部门确诊,要立即停课隔离,并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立即对教室、桌椅及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3、采取各项制度进行预防。
清扫制。坚决消灭教室和校园的卫生死角,切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染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消毒制。值周教师每天对各班教室、寝室、厕所等人员活动密集场所进行一次消毒。
晨检制。每天早晨,各班班主任、辅导员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检查,看其手、口、足有无异常,并如如实登记。
报告制。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要及时将每天的检查结果上报学校;学校再汇总,依情况及时上报。
督查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值班领导成员、教师,每天都要对各班的预防情况进行督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案。
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谁负责的原则,要对工作不力、对学生生命造成危害的教职工进行责任追究。
 
;四、做好其它传染病的预防。如做好对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防治;同时教育好学生防溺水、防雷电、防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太平镇回龙寺小学
XX年4月7日
10.小儿手足口病怎么预防 篇十
手足口病症状【1】
1、一般症状表现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除了手足口外,也可以在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尔看到在躯干和四肢出现疱疹,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3)个别小孩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1)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湿罗音。
(2)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症、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频繁抽搐、昏迷、脑水肿、脑疝。
(3)循环系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3、手足口病初期症状
潜伏期为4~7日,起病以低热、口腔溃疡、口痛为主,伴有流口水、食欲减退等。
症状重者可以出现高热,体温38℃~40℃。
11.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篇十一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疫情 预防控制 对策
手足口病是近年来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1]。主要传播对象为5岁以下的小儿。绝大部分患儿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少数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泛,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3],因此,积极做好农村小儿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存在的问题
传染源难以控制:在手足口病发生和流行时,多数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很难区分和辨别传染源。尤其是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还多。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并未采取积极的就诊及隔离措施,导致病源扩散。
健康教育知识少:由于农村家长对于健康知识了解的不多,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甚至对病情重视不够,对预防和控制的措施不了解,往往会导致患儿发病后出现了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环境卫生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卫生整洁重视不足,加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极易造成孩子出现胃肠道疾病。即使出现了胃肠道症状,患儿家长也不会认为是由于不卫生造成的。
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疾控部门对幼托机构及学校的监管权力有限,尽管已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但部分单位未重视,使得晨检登记管理不规范,晨检工作流于形式,消毒程序也欠规范。同时由于在农村村落较为分散,也给疾控部位的监管带来了难度。
医疗环境相对落后:由于农村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相对落后,很多诊疗机构未设立专门的手足口病的专门诊区,患儿就诊后,很容易造成诊疗机构的交叉感染。不利于疾病源的隔离和控制[4]。
预防和治疗措施
针对手足口病发病峰值前移,为了在今后更长时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流行,应积极提出手足口病的预防预案。医疗机构要成立手足口病专家组,研究分析发病特点与病毒变异情况,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早期的卫生宣教活动。组织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学习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开展专家讲座进农村、学校等活动。医疗机构设立手足口病专桌。及时诊治,减少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让手足口发病率尽量降到最低点。
日常预防措施:加强身体锻炼,提供合理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乐观的心态,提供小儿的机体免疫力。对于农村小儿来说,幼托机构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平时要加强晨间检查,注意观察密切接触者有无发热、皮疹等情况,减少与其他班级并班、集会或集体活动。对毛巾、水杯等加强消毒,衣服、被褥在阳光下暴晒。孩子每天用的图书要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孩子们可接触到的地方,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加强室内开窗通风。
发现患者后措施:一旦发现疾病,应积极治疗,患者及时隔离治疗,可根据患儿的特点进行区别治疗,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治疗时应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与患儿交谈,不具备交谈能力的患儿采取肢体语言,减轻其紧张心理,争取配合治疗。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及时向家属介绍本病的传播途径,孩子的唾液、尿、便等要放于指定地点,消毒后再倒入厕所,同时要消毒便盆,告知家属要注意卫生保健,引导患儿平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免疫力。口腔有糜烂,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局部可以涂金霉素软膏等,以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对被患者接触污染过的物品要予以加强消毒。对患者的鼻咽分泌物、粪便也应消毒。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是近年来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中比较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做好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政府及卫生机构做好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做好家庭的卫生保健。一旦诊断明确,立即消毒隔离,及时实施有效对症治疗、护理、预防措施。只要充分掌握好手足口病的相关特点,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的预防工作,是可以防止手足口病的。
参考文献
1 秦新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42-143.
2 王松丽.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疗效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2,25(2):95-96.
3 李玉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528例临床特点与救治[J].中国实用医刊,2010,15.
12.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120例, 其中男70例, 女50例, 年龄为7个月~8岁, 平均为 (4.7±1.2) 岁, 病程为1~8 d, 平均为 (3.5±2.5) d。
1.2 临床表现:
120例患儿口腔及手足臀部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疱疹, 口腔疱疹首发的有62例, 占51.7%;手或足部疱疹首发的有37例, 占30.8%;臀部疱疹首发的有21例, 占17.5%。全身症状以发热多见, 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的有94例, 其中37.1~38.0℃有70例, 38.1~39.0℃有17例, ≥39.1℃7例;发热持续时间为1~6 d, 平均2 d, 热型不定。此外还有部分患儿出现咳嗽、恶心、呕吐、易惊等症状。少数患儿出现有心、脑等并发症。
1.3 临床诊断:
对患儿疱疹检查, 行心电图、血常规及生化检查, 联合专家会诊, 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心肝肾等存在疾病者。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年版, 其中11例患儿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
1.4 临床治疗:
患儿入院后隔离治疗, 给予饮食护理和口腔护理, 利巴韦林针10~15 mg/ (kg·d) 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发热者降热治疗, 补充维生素;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重症患儿对相应并发症对症治疗,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本病为病毒所致, 常规使用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做好隔离, 加强口腔和手足臀部疱疹皮肤护理, 预防继发感染。
1.5 治疗效果评定:
根据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级:痊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消失, 疱疹消退, 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阴性;有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明显好转, 疱疹消退但仍存在散状疱疹, 实验室检验结果呈阳性;无效:治疗5 d, 手足口病症状未有减轻或加重。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20例患儿行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118例有效, 治疗有效率为98.33%;在本次治疗中未出现死亡病例, 患儿最后均康复出院。
2.2 流行病学特点:
(1) 地域分布:城镇34例, 占28.33%;农村86例, 占71.67%, 城镇患儿与农村患儿比例为1∶2.53。诊断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中有87%来自农村。 (2) 年龄分布:本组120例患儿年龄分布如下:1岁以下6例, 1~2岁56例, 2~3岁31例, 3~4岁14例, 4~5岁8例, 5~6岁3例, 6~7岁2例, 其中1~3岁患儿一共87例, 占72.5%, 可见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3岁的小儿。
2.3 患者预后:
120例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均无后遗症。住院天数在5~10 d, 平均住院天数为6.5 d, 发热患儿住院后平均热天数为1.9 d。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 以发热、口腔及手足臀部疱疹为主要表现, 一般出现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 重症患儿可引起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 威胁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其传播速度快, 传播途径有三种: (1) 密切接触, 接触带有病毒的玩具、毛巾、牙具、衣物等会被感染; (2) 接触分泌物而感染:接触带有病毒的唾液及粪便被感染; (3) 饮食传播:误食或误饮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被感染。
该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时间性, 就本组来说, 大多集中在4~8月, 占91.4%, 与肠道病毒在湿热环境下生存能力与传播能力强有关;该病还有空间差异, 农村较城镇发病率要高2倍多, 与农村环境卫生较差、卫生观念不足有关。因此对于5岁以下特别是1~3岁的小儿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同时医疗卫生人员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知识教育。
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儿童日用品、食物及饮水的消毒, 且要保持房间的空气流通。其次, 减少儿童在肠道病毒好发季节在公共场所的出入, 加强对儿童自身卫生的管理工作, 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的好习惯[1,2]。再者, 为儿童多补充维生素, 强调饮食营养的合理搭配, 提高儿童自身免疫力。最后, 尚在哺乳期的婴幼儿, 加强母亲的卫生管理, 勤换衣物、勤洗澡, 保护婴幼儿免受病毒的侵扰[3]。
手足口病应用利巴韦林抗病毒等综合治疗, 120例患儿在接受了我院的治疗后, 118例患儿达到有效治疗等级, 其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8.33%, 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可见手足口病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 说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同时对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减少探视的人数, 以免扩大传染范围。
综上所述,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小儿易感的传染病, 对发病的患儿要做到早发现, 早隔离, 早治疗, 特别警惕重症。尽可能提高治愈率, 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和预后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儿应用利巴韦林等治疗, 118例患儿达到治疗有效标准, 治疗有效率为98.33%。手足口病患儿通过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结论 小儿易患手足口病, 传染速度快, 对患儿的身体影响大, 应早发现, 早隔离, 采取有效措施治疗和预防, 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临床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杨秀慧, 严彦生.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 2008, 21 (3) :129.
[2]吕崇江, 黄丽.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 :229-231.
13.中班预防手足口病教案1 篇十三
设计意图:近期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开始上升,本市手足口病的发病较往年提前出现高峰。所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卫生意思很有必要。于是我们设计了这节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发病症状。
2、能说出预防疾病的方法。
3、增强学生预防疾病的意识.教学准备:
手足口病的教学挂图、收集有关此病的资料.教学过程:
1、疾病概述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学校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2、预防措施 讨论:怎样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去人多的公共场合多吃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多运动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了解洗手的正确顺序: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把好“手”关,教会学生正确洗手方法。
(一)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6)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三)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四)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五)擦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3、延伸活动将所述的预防方法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并用简单文字写出图画内容,制成宣传品。
教学反思:
近期全国手足口病疫情开始上升,本市手足口病的发病较往年提前出现高峰。所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和卫生意思很有必要。
14.怎样预防幼儿手足口病教案 篇十四
活动班级: 授课教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手足口病并知道怎样预防手足口病。2.教会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最近你们每天在入园的时候老师不光要检查你们的嘴巴还要检查你们的小手,每天保育员老师都要用消毒液擦桌子、拖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预防手足口病)是的,现在有的地方小朋友因患了手足口病就不能上幼儿园了,不仅影响学习,还影响长身体呢。今天老师来告诉你们什么是手足口病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二、基本部分 1.PPT课件讲解
什么是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疱疹性疾病)介绍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小朋友,看了手足口病的症状,你们害怕吗?其实,小朋友们不要害怕,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讲究卫生,就不
会得手足口病。下面阿姨就来告诉你们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小朋友,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洗干净小手对预防手足口病特别重要。下面小朋友都把小手伸出来让我看看,(检查)。你们会洗手吗?下面老师教你们如何正确洗手。
2.教幼儿正确洗手:
教幼儿搓手的方法: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告诉幼儿什么时候要洗手:在吃饭前、入厕后、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后、绘画、玩玩具后、体育课和室外活动后、从外面回家后等)一定要洗手。
15.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 篇十五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94—01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治疗及预防措施有所了解,而中医药对治疗、预防这些传染病有独特效果,现逐一介绍如下:
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发热,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舌乳头红肿。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
中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危害已明显下降,但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1 邪侵肺胃: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咽喉疼痛红肿,肌肤丹痧隐约可见,舌质红苔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
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2 毒在氣营: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的白点,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淤点。见疹后1~2日舌苔黄燥,舌质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无力。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3 疹后阴饬:丹痧布齐后1~2日,开始皮肤脱屑,此时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但留有低热,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
手足口病
16.手足口病健康教育知识宣传 篇十六
一、手口足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中以EV71及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最为常见。
二、多发人群及季节
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三、传播途径有哪些?
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主要以粪便、口或呼吸道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渗出液传播,即儿童大便、唾液、牙杯、毛巾、玩具、奶具、内衣及床上用品等。
四、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1、轻型
急性发病为:发热、手、足、口腔及肛门可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疼痛等症状。
2、重型
可出现肌肉痉挛、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五、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以下几点可降低被感染的可能。
1、家长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室内勤通风,勤晾衣被,注意家庭卫生。
2、家长接触婴幼儿尿布、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家畜、家禽要圈养,避免与人混住一处。
4、婴幼儿使用奶瓶、奶嘴使用前应充分清洗。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其病应早发现,早治疗,即可全愈。
六、84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1、不易过多使用。垃圾、粪便使用1:10比例浸泡1小时,衣服、被单1:100浸泡30分钟晒干,厕所、地面、墙1:50喷洒,用量每平方米四两。
17.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篇十七
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我园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手足口病”疫情,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我园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我园幼儿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园实际,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应急预案级别
西樵中心幼儿园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分为3级,分别为: Ⅰ级应急预案:当幼儿园出现1例手足口病时启动。
Ⅱ级应急预案:当一个班同一日内出现2例手足口病例时启用。Ⅲ级应急预案:当幼儿园一周内出现5例手足口病例是启用。
二、各级应急预按启动的工作措施
(一)Ⅰ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1、隔离追踪
①及时隔离患病幼儿,教师及时通知家长接走孩子,并马上就医。在家长未前来接走孩子前由第一位发现病情的老师陪同孩子在医务室进行隔离(患病幼儿床上用品隔离),家长接走孩子,并把床上用品带回家清洗消毒,然后,该老师进行自身消毒,如衣物、手部等。
②各班级独立活动,不与其他班级有交流活动及接触。③疫情班级的餐具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全园暂停使用体育器械,暂停开展区域活动、功能室活动、集体性活动,各大型玩具
暂停使用,并彻底消毒。
④全园暂停离园交班。
⑤全园各班对班内幼儿进行相关检查,电访追踪缺勤幼儿情况,落实患病排查,严格做好每天的五检二测。每天做好患病幼儿的病情追踪及缺勤追踪。
⑥患病幼儿痊愈后,达到隔离时间要求,到西樵镇防保科开具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2、卫生消毒
①班级消毒:保育员第一时间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消毒完毕后要进行自身衣物、手部等的消毒,否则不能接触班级其他孩子。
②消毒范围:该班级场所地板、走廊、桌椅、柜、毛巾、杯子、上下途径的楼梯扶手以及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等全部消毒,暴晒班级玩具、书籍、幼儿床上用品等。
③各班、场室做好通风工作,确保全天空气流通。
④疫情班级在发现疫情当晚起连续三晚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其他班级艾熏消毒(晚上紫外线灯消毒),第四天开始全园每晚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灯每周用酒精擦拭清洗)。
⑤坚持落实项清洁消毒,疫情班级途经的楼梯每天多次消毒(尤其扶手),疫情班级保育员老师及楼梯途经的相关班级保育员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班时间,保证完成晨早清洁消毒。
⑥各班幼儿暂停使用毛巾,暂停水果餐;各班彻底消毒幼儿拖鞋,将鞋架放置走廊,根据天气进行暴晒。
3、宣传教育
①广播、班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向全体家长发放防控宣传资料,严格执行接送孩子不进入到活动室内。
②做好患病幼儿家长的沟通工作,做好休息退费的登记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③组长或副组长立即召开幼儿园防控会议,各班落实工作。
4、上报
①立即做好上报工作,程序为:
班级老师→保健员→西樵镇疾控中心、谭主任→园长、学前协会 ②保健医生写好病例工作小结,及时上交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审阅后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二)Ⅱ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执行Ⅰ应急预案工作措施,并加强做好以下7项:
1、隔离追踪
①按照要求对疫情班级进行停课处理。
②严格执行家长接送孩子不进入幼儿园,接送在园门进行。
2、卫生消毒
①班级消毒:保育员第一时间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其他保教人员在做好家长、孩子的安顿工作后,参与班级的消毒工作。
3、宣传教育
①印发班级停课通知,班级教师、园领导对停课班级家长进行思
想疏导工作,稳定家长情绪,做好停课退费的统计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4、上报
①邀请疾控中心人员到园进行全体教职工的培训指导,实地检查指导。
②保健医生写好停课小结,及时上交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审阅后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③主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任写好复课小结,及时上交学前教育协会。
(三)Ⅲ级应急预案工作措施
执行Ⅱ应急预案工作措施,并加强做好以下13项:
1、隔离追踪
①按照要求进行全园停课处理。
②全园各班对班内幼儿进行相关检查,电访追踪缺勤幼儿情况,落实患病排查。停课期间,每天做好幼儿的电访追踪,对患病幼儿做好病情追踪。
2、卫生消毒
①各班保育员使用含有效氯消毒液进行班级彻底消毒,并在2小时内完成,其他保教人员在做好家长、孩子的安顿工作后,参与班级的消毒工作。
②后勤人员负责幼儿园内各处消毒。
③消毒范围:班级场所地板、走廊、桌椅、柜、毛巾、杯子、上
下途径的楼梯扶手以及孩子能触摸到的地方等全部消毒,暴晒班级玩具、书籍、鞋架等一切物品;幼儿的床上用品、拖鞋等由家长带回家清洗消毒;杂勤人员负责大型玩具、公共设施、功能室等;厨房人员负责对厨房场地、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其中,疫情班级的餐具与其他班级分开清洗、消毒。
④确保全园各场室全天空气流通。
⑤全园场室连续三晚用过氧乙酸喷洒消毒,晚上紫外线灯消毒(紫外线灯每周用酒精擦拭清洗)。
3、宣传教育
①印发全园停课通知,各班级教师、园领导对各班级家长进行思想疏导工作,稳定家长情绪,向全体家长发放防控宣传资料,做好停课退费的统计及后期退费工作(落实退费手续)。
②组长立即召开幼儿园防控紧急会议,邀请疾控中心人员到园指导开展消毒工作。
4、上报
①做好复课前准备工作,彻底对全园进行消毒。
②复课当天保健医生把好晨检关,各班把好进班关,务必细致做好检查,严格落实五检二测。
③患病幼儿痊愈后,达到隔离时间要求,到西樵镇防保科开具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④对复课后缺勤的幼儿做好追踪工作。
三、应急预案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吴凯静(***)
副组长:谭玉玲(***)
郭小慧(***)
梁丽丽(***)
组
员:符丽群(***)
区伴贞(***)
姚本豪(***)
四、具体人员的职责
组长:负责指导全园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是幼儿园的第一
责任人。
副组长:负责落实预防手足口病的各项清洁、消毒、幼儿五检二测督促落实,资料的统计与上报。
组员:检查各级部门预防手足口病的落实情况。
五、人员分工
区伴贞:
1、负责大班级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负责手足口病期间各项宣传工作。
3、负责大班级资料收集。谭玉玲:
1、负责中班级、后勤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及时提供清洁、消毒的一系列物品的供应。
3、配合园医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
4、负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符丽群:
1、负责小班级清洁、消毒、幼儿每天五检二测工作的落实检查。
2、负责有关手足口病的各阶段资料收集整理,并提供检查部门的检查。
3、配合园医做好上报工作。姚本豪:
1、及时了解、反馈家长意见。
2、负责幼儿园安全卫生工作。郭小慧、梁丽丽:
1、把好晨检关,发现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的幼儿,要将其送到隔离室,等待家长前来接走就医。
2、负责配置消毒使用的溶液过氧乙酸,并对各场室进行消毒,督促落实搞好园内的环境卫生及消毒。
3、督促落实各班开展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教育。
4、检查各场室24小时的通风工作。
5、督促各班对患手足口病幼儿落实病情追踪,对缺勤幼儿进行追踪、了解具体情况。
6、检查班级各项相关登记、记录资料。
7、有疫情,按上报程序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
8、收取手足口病幼儿病愈返校证明,有证明方可准许进园。
后勤人员:按要求对各室进行消毒,协助搞好园内的环境卫生。各班老师:
1、对本班幼儿开展有关手足口病的知识教育,抓好幼儿洗手等个人卫生教育,并落实。
2、做好教室24小时的通风工作。
3、对突然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的幼儿,送到隔离室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送幼儿到医院就医,患手足口病的需在痊愈后取得防保部门开具的返校证明方能回园。
4、负责班级场室、用品等的清洁消毒。
5、对患手足口病幼儿进行病情追踪,对缺勤幼儿进行追踪、了解具体情况。
6、做好五检二测,填写各项相关登记。
7、有疫情马上上报保健医生。
8、加强幼儿身体锻炼。
中心幼儿园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11-11
手足口病年初计划09-01
手足口病监测总结11-08
医院手足口病培训总结10-17
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10-17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08-13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12-11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12-23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07-17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方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