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2024-09-15

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11篇)

1.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运用比较、词语搭配感受文中描写的小山村不同方面的美丽景色,使学生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使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

(17小山村)请大家齐读课题。

(一)复习生字词语

1.课文中的字词朋友你还记得吗?

(1)生生做抽读字词游戏。

(2)师生抽读字词。指导结满“结”的读音和轻声,关注学困生。

2.师:通过我们上节课对小山村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美丽)的小山村

二、新授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作者带着咱们游览了小山村的什么地方了吗?

板书:山坡上

山脚下

村前

过渡:你们一定没看够吧?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再次走进他的家乡---那个美丽的小山村。打开书,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你最想喜欢哪里的景色?为什么?(开始)

2、生自读,思考。

(二)品读,处理重点段落:(2、3、4自然段)

谁说说你最喜欢的是哪里呢?

1、山坡上的美景(第2自然段)

(1)你为什么要来这里呢?谁还喜欢这里?(指名)

(2)先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山坡上有哪些美景呢?)

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树上结满红的苹果、黄的梨。

师:这两句话那句话最好?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让人们感受到它们的颜色吗?(出示山坡上……)

练习指名

师:(指名后)从你的朗读中我可没听出来是“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谁能再读一读吗?

师:你除了发现漂亮的颜色之外,你还发现什么了?(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一片、结满)请你再读一读这段话。

师:哇!这几个词语朋友真是了不起!这一大片果树林到处都结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了?

今年苹果和梨又大丰收了。(师:能把这种丰收的美读出来吗?快试一试)

师: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这一大片果树林中,身边都是苹果树、梨树,一阵风吹过,深呼吸,你闻到了什么?你最想做些什么呀?(想摘)(想咬一口)

(师:那苹果和梨的味道多香甜呀!)

师:你们高兴吗?能把这种高兴快乐的感受读出来吗?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

发散练习: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象一下:这片山坡上除了有美丽的果树林,你可能还会看到什么呢?

(点击课件,出示“山坡上。”)先想一想,然后请你把句子补充完整。

总结:我不得不对小作者说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山脚下的美景(第3自然段)

(1)从这里你都看到了什么?(村庄和学校)谁和他一样也看到的这里(举手)那我可要问问你们了,你们看到的是……?

什么样的房子?(一排排的房子)

一排排什么样的房子?(一排排的新房子)

或:什么样的房子?(新房子)

什么样的新房子?(一排排的新房子)

同学们你们看的跟他看的有相同之处吗?你们能试着再读读吗?

(2)图片对比理解(新旧村庄和学校)

师:孩子们,以前的小山村可不是这样的(语调低沉)

点击课件,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坐在简陋的教室中使用着破旧的桌椅)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不起来,觉得他们太可怜了)

(高兴)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小山村有了新面貌,小朋友们也可以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听……他们学的多认真呀!

(3)体验喜悦之情,带着感受读书。

师:请同学们想想: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啊?(高兴、开心)

想一想,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和表情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村庄和学校呢?先练一练行吗?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介绍这里的新面貌?

自读、指名2人(1.高兴2.自豪)。

师:有了新村庄、新学校这里的人们生活多幸福哇!我们看到的就是新村庄新面貌的美。

3、村前的美景(第4自然段)

(1)还有哪些同学看到村前的美丽?你在这里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评读

(3)老师范读,请同学闭眼想象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进一步引导想象:一群白白的小鸭在绿绿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着,它们在想些什么呢?它们还会互相之间说些什么呢?

(4)原来小作者想让绿绿的河水、白白的小鸭告诉我们这里是什么的美?(自然环境的美)

(5)这自然环境的美是怎么得来的呀?

-----那里的人们都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告诉或学生说)

(6)让我们像小鸭子一样同桌之间自由自在的读这一自然段,比一比谁读得好,开始!(不指名)

4、升华感情:(处理最后一自然段)

总结板书:

师:刚才我们在小山村看了那么多照片,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们都在哪里看到什么了?{手势}我们从山坡上、看到近一些的山脚下又到更近的村前的美景,小作者由远处写到了我们的(眼前),我们看到的不光有满眼的绿色,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灰色。。。就像什么(图画---点击出现整图)他那么地喜爱他的家乡,都把家乡写得像画一样美了,他是怎么说的?(啊!……)

师:连我们也被吸引了,让我们也来夸夸他的家乡夸夸这个小山村吧!

(再读“啊!……”)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孩子们,你住在这么美的小山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很高兴、开心)

师:小山村多美呀!勤劳的人们一定会把小山村建设得更美。让我们充满感情地把整篇课文读一遍。

(三)学习生字:图

多美的图画呀!就让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留在心里吧!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上节课学习的图画的“图”字。有些同学写的就不是很漂亮。请你看看田字格的范字,说一说每一笔的位置,在认真的写一个。

1)学生认真看,指名说。

2)自己写。

3)评议。

(四)请你读一读《语文读本》中第46页《山村大变样》一文。

三、作业:

1、把《小山村》读或背给家长听,让你的爸爸、妈妈也了解小山村的美丽。

2、把你认为漂亮的地方画下来,介绍给同学们。

四、板书设计:

山坡上

果树林

17、小山村

山脚下

村庄 学校

村前

小河 鸭

2.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3.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三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6个,能够朗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插秧》这首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读的方法读熟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生字,一人读其他人听并正音。

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层面的朗读,使学生在互动互评中感悟儿歌的语言,理解儿歌。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知道大自然的景色是很美的。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更美的地方(出示课文插图),来感受以下美丽的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渎课文、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自学生字,(可用猜、问、拼的方法)。

3、同桌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

4、同桌互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6、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用字组成词语。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渎课文并练习背诵,师巡视。

2、把自己掌握的生字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小结:

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插秧

插 秧 镜 映 农 民

(镜子)(映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书写6个生字,能够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春天的美,自然的美,人在自然中的美,人的劳动是美的。

教学重难点: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措施:

1、教师正确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重点的指导生字的写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

1、采用学生自己读背,小组互查互评背诵课文,理解课文。

2、采用学生自己试写,小组交流写法,教师点拨等学习方式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指名读(侧重中、差生)。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中的生字,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写生字,先让学生自悟生字的笔顺。(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农”“民”“蓝”,可让学生数一数“蓝”字的笔画。

4、、学生书写练习,师巡视指导。

三、朗读课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让学生进行想像、创造,说一说水田还像什么?

3、教师设题:出示小黑板。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

水田是 , 。

四、课堂小结:

说出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插秧

4.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 篇四

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现代作家。代表作小说《生死肠》,散文集《桥》、《回忆鲁迅先生》等。1935年因《生死场》而蜚声文坛。1936年东渡日本。l940年在香港发表了代表作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病故,年仅31岁。

1: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2: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3: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4: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人关系密切,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说话风趣、幽默。

5: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

鲁迅先生呢?

走路的姿势

戴眼镜看字潦草的书信

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5.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买衣服 篇五

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情境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教材分析〗

教材中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能够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前面的买文具,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认识较大面额的人民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买衣服、找钱、换钱等一系列学生相当熟悉的场景,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动中,使学生不仅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而且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我区中心地带的一所普通学校的一年级执教的。人民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加之前面一节课买文

第 1 页 具中学生已经更进一步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并且也具备了一些参加活动的经验。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大面额的人民币相对生疏一些,这种经验的积累正是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的。购物的活动学生非常熟悉,学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去。〖课堂实录〗(一)引入

师: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学生一听,一下子高兴起来,一个个睁大眼睛,跃跃欲试。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评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师: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教师的话音刚落,眼前已经是小手林立,几位小售货员介绍之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开始了。)(二)活动一:认一认

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

第 2 页 生:(异口同声)付钱!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生:行是行,可是太麻烦了!

师:那么,大家还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呢?

(几个学生马上回答说:我见过100元的;我见过20元的;我见过50元的)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人民币。

(教师在教具中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学生各自选一张教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时而和组里的伙伴交头接耳,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发现。)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生1:每张上都有数字,你只要看数字就知道了。(这倒提醒了大家,几个学生马上在纸币上找到了数字。)生2:这些钱的颜色不一样,100元是红色的,50元是绿色的,20元是棕色的,10元是蓝色的。

第 3 页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3:咦,他们都有一个毛主席像。(这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旧版的100元。)

师:我这里有一张人民币,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 生:(异口同声)100元!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有一个数100。

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

(教师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师: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 生1:打车用10元钱。生2:10元钱可以买一个汉堡。生3:我的文具盒用10元钱。

师:10元钱如果合理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大家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可以干什么。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于50元这样大面额的人民币使用机会不多,因此把它留在课下。)

(评析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三)活动二:买衣服

第 4 页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学生有的睁大眼睛在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衣服,有的若有所思。)生1:我想买一条裤子41元,我拿4张10元,一张1元的。师:(不失时机地)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另一个男孩子灵机一动说:可以拿两张20元的,一张1元的。

(评析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生2:我想买一条裙子36元,可以拿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一张1元的。

她刚要坐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马上接着说:还可以拿3张10元的,3张2元的,然后满意地坐下了。

生3:我想买一件上衣59元,拿一张50元的和一张10元的,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同的掌声。)

师: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 钱呢?

第 5 页 生4:100元够,还得找回20元,因为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共80元。

(许多学生也满意地点点头。)师: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学生一下子高兴起来,一边指指划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师: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

(这里教师有意安排了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师:遇到困难了吗?(学生都争着说没有零钱。)师: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已经帮我们找到了办法。

(这个暗示很有效,学生立刻想到了找钱。)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有说有笑。)生1:我想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给你80元。生2:一共是73元,找你7元。

第 6 页(教室里喧闹了一会儿,渐渐安静下来,学生带着微笑回到座位上。)(评析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四)活动三:换钱

师: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立刻得到回应。)生:10张10元的。

师:如果不只是换成10元的,还有别的换法吗?(这下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生1:换成2张50元的。生2:换成5张20元的。

生3:换成1张50元的和5张10元的。生4:换成4张20元的和2张10元的。

师: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不一会,多种答案出现了:5张1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师:为了方便,把10元的也换一换吧。

(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之上节课的基础,活动进行得比较顺

第 7 页 利。)

(评析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下课铃响了。)师:请大家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去购物时,你可以帮着算钱,而且记在日记中。〖教学反思〗 1.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一件衣服的付款方式,再是两件衣服,然后提出找钱、换钱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

第 8 页 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最后,学生在经过大量的活动经验积累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把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记录购物的钱数,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点评〗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适合学生的购物活动,没有把人民币的认识单纯作为知识来进行传授。课上教师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所提倡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编者点评〗

1.这堂课从课题的提出到展开与应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了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同时也在活动中适当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和爱护人

第 9 页 民币的教育。教材呈现出来的内容不单是新颖的,它更是富有内涵的,教师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一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收获甚大。

不足之处是关于估算教学内容挖掘、处理不到位。如课本中说一说的第一个问题:妈妈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她给售货员100元,妈妈手里的钱够吗?就是一个很好的估算教学内容。买一件59元的上衣和一条36元的裙子,100元钱够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对算式59 + 36进行估算就可以解决。估算时,必须把59或36估得大一些:60+36=96,59+40=99,60+40=100。把上衣或裙子的价格估得贵一些,两者总价还没有超过100 元,所以妈妈付100元够了。虽然教师也安排了一个同样的内容: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但从学生的回答中看不出是怎样估算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有关估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6.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六

执教内容:北师版一年级下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课文内容见附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丁丁冬冬学识字”是本册一个集中识字的主题单元。学生在本单元中不仅要认识和掌握木字旁、草字头、竹字头以及带有这些偏旁的生字,还要从中感知汉字的表意特点,总结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一组很典型的体现汉字造字规律的生字,学生通过对带有木字旁字词的学习,发现和掌握木字旁的意义,感知“木”的表意特点,由此及彼,认识更多生字,为后面几个偏旁的学习做好铺垫。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基础,现在可以通过字理归类识字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汉字的表意特点。所以本课的教学着眼点不在于简单的多认几个字,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掌握规律,对整个汉字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促进学习智慧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木字旁的字12个以上,正确书写“材、休”。

2、学习和掌握木字旁,感知汉字表意的特点,初步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创设宽松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2、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生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体会汉字的奇妙,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2、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带木字旁的生字,体会木字旁的表意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在生活中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密切关系,感悟汉字的表意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在家里找找有什么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并制作成词语卡片。

教师准备:

1、CAI课件。

2、生字卡片三张。

3、摘苹果游戏用卡片十一张。

4、营造森林氛围小树教具四棵,树林教具两片。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揭示课题。

(一)引出学习伙伴丁丁与冬冬,出示小篆“木”字,认识它吗?猜猜古时候用它来表示什么?

(二)播放动画,演示木的演变过程。相机出识字卡“木”,板画大树,进一步感知“木”的本义。

(三)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已有知识经验(上册看图识字部分曾接触过象形文字),用学习伙伴带出小篆“木”字,结合动画进行演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形象的使学生感知到“木”的本义。】

二、认读词语,发现规律。

(一)创设情境,认识词语。

1、引入“树哥哥”,通过介绍复习旧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树哥哥,我来自广袤的大森林,我的树根深深的扎进泥土里,树枝向四面展开。在森林中还有许多我的好朋友呢!想认识它们吗?那就来猜猜吧!(树枝、树根)

2、出示图片,看图猜树。(杏树、松树、柏树、松树)

3、“树哥哥”介绍:我们这些树木长大后,被运进了加工厂,摇身一变就成了对人类特别有用的东西,你瞧!

看图识字,认读词语。(木材、木棍、木板、木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树哥哥”这一人物形象,利用它的介绍将枯燥的识词过程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看、听、读、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初识本课词语。】

(二)自由认读书上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三)自主探究,发现特点。

1、检查认读情况。

多种形式检查巩固:分行指名读、挑指较难的词语、开火车认读。

2、说说从这些词中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木”?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归纳小结:不论它是树的组成部分、树的名称、还是树木制成的各种木材,它们都与树木有关,所以这些字里都带有“木”。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更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其中规律,从而感知“木”的意义。】

三、拓展识字,强化认识。

(一)生活中找字。

1、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找什么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

2、结合实践作业,交流家里找到的带有木字旁的词语。

3、指名汇报并教读卡片上的词语。

4、全班交流:卡片上的字为什么也有木字旁?

5、出示老师所找到的词语,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衣柜 书柜 橱柜 书架

案板 梳子 水桶 杯子

门框 地板 木床 楼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发动他们在家里找找有哪些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并将其做成词语卡片在课堂上交流,不仅扩大了识字量,还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并对木字旁的表意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诗中找字。

1、引导诗中找字。

(1)师朗读第一句诗,学生找诗中木字旁的生字。

(2)交流:为什么“桃、李、梧桐”这些字也是木字旁的?看图感知。

(3)齐读本句。

2、学生自读,找出带木字旁的字。

(1)学生汇报,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也是木字旁的,看图感知。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进一步感知木字旁的意义。】

3、教学“林”字。

(1)黑板上的小树越来越多,一棵连着一棵,真像是一片小树林。

(2)出示“林”字卡,组词带读。

(3)与“木”相比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四、游戏识记,总结运用。

(一)摘苹果游戏,巩固识记重点生字。

杏:组词读。口表示什么?动画演示。

材:组词读。谁和这个字特别像?出示“村”,有什么办法区分?

柜:组词读。你知道生活中有什么柜子?

杨:组词读。它的第五笔是什么?

休:组词读。有什么好办法记它?

桃:组词读。换个偏旁能变成什么字?

【设计意图:将“摘苹果”游戏放在此处,不仅照顾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符合孩子先认后记的认知规律。用红红的苹果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在识记时,用不同的问题带出多样的识字方法,并渗透了“休”、“杏”等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到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密切联系。】

(二)总结特点。

1、苹果树上的字宝宝有什么特点?我们再请出本课其他带有木字旁的字。板贴:枫、柏、板、柳,组词读。

2、总结:我们智慧的祖先在造字时,就把与树木有关的字都请进了木字旁的家族中,这样只要我们一看到这个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大概意思了,了解了这个特点你就能认识更多生字了。

3、选字填空编儿歌。

(1)出示诗,全班一起填空。

春风吹,花儿笑,鸟儿树梢喳喳叫。(梢、捎)

小朋友,来植树,(值、植)

提着水桶把水浇,(桶、捅)

先种一株小松树,(株、珠)

再修围栏保护好。(栏、拦)

奶奶坐在树桩上,(桩、庄)

看着我们哈哈笑。

边汇报边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拍手读诗。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学生认记了大量木字旁字以后,对这一偏旁的意思已经牢固掌握,在这里创设这样一个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偏旁的特点(其余偏旁学生已学过)辨析同音字,从而巩固所学,拓展识字。】

五、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一)读帖。

1、出示“材”“休”,指导观察这两个字里的“木”写法一样吗?

2、木在左做偏旁时书写要注意什么?

3、小结:当木做偏旁的时候,不仅会变窄,还会将捺变成一点,这就是汉字中的避让,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更紧凑漂亮。

(二)范写。

边说口诀边范写:木子做旁真谦让,身体变瘦腾地方,一捺变点懂礼让。

(三)生写。

1、师带领学生边念口诀,边写第一个字。

2、观察自己的字和例字,看看有什么不足?

3、书写第二个字,改进第一个字的不足。总结方法: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

4、独立书写第三个。

(四)书写“休”。

1、师范写:休字在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先写单人旁,木的横在横中线之上,这一竖个子最高要紧靠竖中线,一撇一捺写舒展。

2、学生按照刚才“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写三个“休”字。

3、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材”和“休”是本课要正确书写的生字,在教学时我重点指导“材”的写法,通过观察—范写—书写—再观察—再书写的步骤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掌握书写的方法后再引导学生当堂运用此方法独立书写“休”。】

六、环保教育,总结升华。

(一)教学“森”字。

1、黑板上的小树一棵挨着一棵、一片连着一片,真像是一片大森林。

2、出示“森”字卡。这个字念什么?组词带读。

3、和林相比,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前准备的小树、树林教具做为奖励,适时地奖给他们,不仅鼓励了学生,还在黑板上营造了由树木到树林,由树林到森林的变化,将“木”“林”“森”三个字的字形与字义形象的展示了出来。】

(二)环保教育。

1、渲染情境,边叙述边去掉黑板上的小树。

2、如果人们继续伐下去会怎么样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播放音乐,和老师一起“种树”。

【设计意图: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

(三)总结。

“树哥哥”:同学们,这节课漫步在木的世界中,你们快乐吗?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你们能认识更多生字,和我们家族的小树一样成长的更加茁壮!

七、布置作业,课后拓展。

在报纸、广告纸等资料上找找木字旁的字,制作成一份剪报,想办法认识每一个生字,下节课来交流。

7.北师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1×1=1

1×2=22×2=4

1×3=32×3=63×3=9

1×4=42×4=83×4=124×4=16

1×5=52×5=103×5=154×5=205×5=25

1×6=62×6=123×6=184×6=245×6=306×6=36

15.7——9的乘法口诀

1×7=72×7=143×7=214×7=285×7=356×7=427×7=49

1×8=82×8=163×8=244×8=325×8=406×8=487×8=568×8=64

8.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9.北师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篇九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一】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将课下注释,作文重中之重。古诗词背诵必须确保全会。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着。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复习流程

第一轮:

1、先复习文言文,全力以赴做到更好。

2、在复习第四单元说明文,这是次重点。

3、其他三个单元抓基本篇目。

第二轮:

以单项训练和做模拟题为主。

七、时间预设

第一轮:

1、文言文复习(4课时)古诗词背诵(2课时)

2、第四单元(4课时)

3、其他三单元(2课时)

第二轮(预留2天机动时间,应对高中会考)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着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3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八、时间段与分工:

12.24--12.2825、26孙翠云27、28于波29、30包雅琴

12.31--1.419李翠霞23、24刘旭强

1.7--1.11第一单元姜守勇

第二单元包雅琴

第三单元李翠霞

1.14--1.15积累与运用刘旭强

1.16--1.17现代文阅读综合孙翠云

1.18文言文阅读综合于波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二】

一.复习总设想

(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2)、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复习总安排

第一阶段:从12月12日到12月25日,全面复习语文考试中的基础积累与运用、古诗文板块的考试内容。

首先,12月12日到12月15日,全面复习与系统归纳课文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这个时间段的复习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复习内容确定在教材中的实记知识,即拼音字词、古文诗歌的背诵记忆,力求做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切实掌握,另部分学生基本掌握。

其次,12月18日到12月24日,分专题复习“基础积累与运用”考试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二阶段:从12月25日到12月31日,进行“现代文阅读”板块的考试内容,我准备大胆取舍教材的复习内容,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①12月25日到12月26日,记叙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②12月29日到12月30日,说明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③12月31日,现代文知识考点、答题的规范和技巧复习;

另外,元旦节三天假期,精选记叙文、说明文各3篇作为假期作业,进行专项练习。

第三阶段:从1月5日到1月9日,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三、主要措施与方法

1、单元与综合练习结合,分工到人,适时训练,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2、分题型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三大块:

(1)积累运用。此项内容注意印发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积累,如古文阅读训练。语言运用、改错再做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减少失分。

(2)重点搞好阅读理解的复习。课内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语段,注重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落实一个“规范性”。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习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①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两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我准备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突重点,抓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②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期末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准备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细化,以帮助学生横向、纵向进行记忆和理解。

(3)作文训练穿插进行(每周2个左右)。作文指导以记叙文体为主,针对学生写作中不会具体描写,只会概括叙述的空洞弊病,加强训练,充分利用日记进行片段训练,分写人、写事两类进行训练,同时印发一些优秀作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另外,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三】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著。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著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6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4课时)。

4、作文(2课时)。

七、复习教案

第一、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名著导读。

一掌握名著导读的知识点。

1、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本册三本名著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老师设计几个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找答案。

3、问题的反馈。教师归纳答题的技巧。

如:

《爱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1、作家、作品。

A、《爱的教育》原名《心》,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9-13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

B、采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故事主题:真挚的爱。

C、全书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师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

2、问题设计。

A、《爱的教育》一书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B、读了《爱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C、《爱的教育》的故事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②对大自然的崇拜。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问题设计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诗给你印象最深?并谈谈你有体会。(如《纸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流传闻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了解其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寓意。

3、阅读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认识故事提示的寓意。

4、练习巩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B、你能从《伊索寓言》中说出一则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的故事吗?

第三、四课时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第五、六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第七课时

复习内容

1、仿写句子。

2、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第八、九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2、阅读训练(下发练习卷)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何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结合写作背景)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看文章的题目。

B、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分析人物的性格。

E、综合各段段意。

F、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第十、十一课时

复习内容

1、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第十二、十三课时

复习内容

1、本册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2、本册中各单元的作文指导。

3、一些常用文体的写作指导。

10.北师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语文喜欢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为教学的主体理念,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名,有6学习后进生。经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 定的汉字积累量,不过对偏旁部首的认识还不熟。汉语拼音巩固率一般,音序清 晰,这为本册的音序查字法打下了基础。写字姿势正确,但有4人因身体原因及习惯不良,需再加强写字习惯的督促。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较好。本学期计划进行每天中午半小时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再加大阅量。

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学段重点等)

二年级教材包括一个识字单元和七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二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课文3-4篇、口语交际(间隔安排)、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美观。

2、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3、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期目标) 1.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汉字25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巩固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六、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参与班级中的管理工作中来。

8、在拼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在语境中学习,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9、优化课堂行为,备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上完课后都能有所得,都有充实感。

11.北师版一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点 篇十一

一、填一填(28分)。

1、10个十是。

2、7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3、80、70、60、()、()、()。

4、35、40、45、()、()、60。

5、一个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

6,这个数是()。

7、在()中填上>、<或=:28-928-457+8()57+721()11-449()50100()6671-2()17+2

8、画一画,填一填。

2035()()

9、按规律填数:41436163

10、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下面各数排列起来.100 4 10 50 24 93

二、数学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七巧板是由7种不同的图形组成的。()

2、二十四写作204。()

3、个位是2,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6,这个数是28。()

4、比70大26的数是96。()5、一个数,从右边数第二位是十位。()

三、算一算(24分)

1、直接写得数。

12+60=34+5=29-0=

60+20+5=11-9=14-7=

83-40=

40-40+90=

76-5=

89-8=

12-6=

15-6-6=

2、竖式计算。

44+27=

60-34=

7+59=81-15=

四、数一数(10分)。

上图中有()个三角形,有()个正方形,有()个长方形,有()个平行四边形,有()个圆。

五、选一选。(10分)

1、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1)小强收了多少个?46个54个64个

(2)小彤收了多少个?46个54个64个

2、下面的图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六、解决问题。(18分)

(1)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2)再踢多少下就和同样多?2、买衣服。

(1)一件毛衣多少钱?(2)一条长裤多少钱?(3)毛衣比长裤多多少钱?(4)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七、智慧屋。(10分)

1、用1、5、3、6拼成的两位数中,比35小又比13大的有()个。

2、妈妈有4件衣服,搭配成一套衣服,有()种不同穿法。

3、小丽和小冬每人有15支铅笔,小丽给小冬7支后,小丽比小冬少()支。

4、小花参加数学比赛,她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都要握一次手,小花一共握了38次手。参加数学比赛的一共有()人。

上一篇:《今天我值日》教学反思下一篇:幼儿园春节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