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7-07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共12篇)(共12篇)

1.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一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从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了地理教学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家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积极学习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饿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杜威的“按时---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但不管那一种,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几个行为。

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的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⑴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⑵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⑶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⑵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地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准确、清晰和可操作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06.单位: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姓名:王国美

联系电话:87111632

2.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施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鉴于目前地理学科地位和特点, 要真正落实好课程目标, 有赖于教师从教学实践的层面, 认真探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几点策略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能积极主动,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兴趣是成就学业的沃土, 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向活跃状态。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 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例如, 我在《热力环流》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在玻璃罩子里放一盘水和沙子, 然后用晶莹的灯光照射它们, 再用温度计测量沙面和水面的温度, 让学生观察温度的变化和差异, 再放一根香, 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围绕实验中的现象来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课尾, 引入唐代李商隐的诗词《夜雨寄北》, 追问为什么会出现“巴山夜雨”的现象。

二、创设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曾出现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有的表面上气氛活跃、花俏好看, 其实课堂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多, 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理论上似乎比较符合教育教学认知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但实际上在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调动个体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等方面仍然缺乏深度, 学生还是走不出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圈。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那种刻板的讲授教学方式, 只能把学生变成知识的接收器和储存器, 把学生思维活动禁锢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模式圈内, 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导致了大面积的学生厌学, 教与学的效果都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因此, 新课程教学首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而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的, 只有教学效果才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现代教学形式是多样的,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形式, 因此也就是“教无定式”了。那种以单纯的教学方式上课的教师, 哪怕他的教学语言有多么吸引人, 组织教学有多么细致认真, 长此以往仍然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渐生厌烦、丧失威信。教学形式应怎样创新, 本质上不是形式本身的创新, 而是最佳教学效果方式的选择, 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是我们要选择的。教学效果的尺度是多方面的,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是否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是否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体验者, 是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兴趣盎然地探究知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教学效果就是最佳的, 课堂教学也必定精彩的。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地理是一门趣味性、现实性较强的学科, 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通过这些多媒体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认识地理现象, 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中的“口授”。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地理教师应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加强智能开发,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的构建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地理带给他们的是一种莫名的“痛”,尽管背了不少东西,却仍然无法取得高分。这是因为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有着独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同时新课程的高考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一堂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这里我就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各个环节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给学生止下地理的痛。

一、备好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但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高考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备教材,即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地理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地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课型等的不同,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这是传统教学最真实的反映。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读书时间和练习时间。

我崇尚“慢教育”的理念,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一个个去讲,集众人力量,尽可能完善答案,最后再由一个同学进行总结,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掘教学亮点,促进学生思维高潮

“一堂课要有一个亮点”,这个亮点就是整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思维高潮所在。亮点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互动,也可以是个讨论,只有触动了这个亮点,这堂课才算完美。因为地理学科涉及知识面广,空间概念性强,有许多相当难理解的地理成因,地理运动过程,复杂的地理方位,学生很难听懂,容易产生厌学心理。通过一个教学亮点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及时有效的总结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例如:“你真细心,这个细节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发现的”,“你的生活阅历很丰富,回答的真不错”,“你的回答很专业,也很全面,不愧是好校的学生”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愉快的掌握了知识,更得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总之,新课改后的地理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空间,更易形成教师个性化特点,只要我们注重课标、课本、课堂、学生、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师生互动的融洽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素材的生活化、本地化等,一切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原则,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翔.论地理思维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3):4

[2]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01

[3]吴志军.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

[4]张超、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9]

4.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究 篇四

【内容摘要】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强化社会实践。

【关键词】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学习兴趣;问题设计;第二课堂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适应这一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们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研究。

一、帮助学生养成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在相当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听讲状态,如若学生听讲认真、发言积极、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较为亢奋;如若学生听讲懈怠、发言欠缺主动性、怠于思考,则教师的教学状态也难以被调动起来。而之所以出现后一种状况,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其学习兴趣的特定情境,因而直接导致学生在课上学习状态不佳,有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认真备课,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而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能够引发其地理知识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亦应当注重对自身教学艺术的提升,如若教师的授课语气过于严肃刻板,尽管能够确保课堂纪律,但同时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在教师威严的仪表下,怯于发表见解,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并且学生长期浸染在此种环境下,其也难以养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语言的诙谐性,尽量为学生介绍一些能够引起其兴趣的地理知识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所在,进而养成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气候这个版块的时候,我就把厄尔尼诺现象、蝴蝶效应等进行了讲解,顺便讲解了每一年每一次台风名字的由来,这些都让学生感觉到离现实比较近,因为经常听说,可是来源却不清楚,这样的小科普让学生对地理感觉很有兴趣,因此就会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时间长了,还有的学生会在课前预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会去查找资料证实,养成了良好的地理素养。

二、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课堂中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合理创设问题,创设启发性问题,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1.合理创设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之前,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合理性,以免因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未能从中受益,亦应当避免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丧失兴趣。因此,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课堂提问问题,必须在突出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结合其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并且通过对教师提问的作答,使学生能够从问题的思考和作答过程中真正有所受益。

2.创设启发性问题

教师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时,应当认真考虑将要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有所启发,能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有所锻炼。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必须改变以作答正确与否的评价模式,而是应当帮助学生分析其问题思维过程,使其认识到自身之所以作答错误的缘由所在,进而避免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3.提问角度应当新颖别致

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帮助其实现对习得的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回顾和巩固。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性,即教师的问题提出方式应当尽可能地新颖别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进而踊跃做答。

三、强化社会实践

高中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理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但是如果能够开展第二课堂,将实践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则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可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针对性地布置课外作业,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把学生带出校园到临近的工厂参观,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中,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如在讲授《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时,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入手,事先按不同任务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观测一天内沙子和水在早、中、晚三个时段的气温,通过仔细观察沙子和水的温差变化,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为教学亚洲季风气候的成因设下铺垫,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5.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五

密云县教研中心 彭金凤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有效教学的实现是地理课程改革成功的标志。而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提出的背景

2007年秋密云县各高中校全面进入课改的实施阶段。本次课改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将《地理教学大纲》改为《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一纲(大纲)一本(教材)”改为“一标(课标)多本(教材)”,这种情况要求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外延,才能很好地使用教材以实现课改目标。但由于教师多年的教学惯性,仍存在对教材关注多、对课标关注少,就着教材教教材的现象,在加之对课标理解的程度不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严重,以至于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避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走弯路、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特提出增强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2.研究的意义

摒弃无效教学、改善低效教学、进行有效教学,是扎实有效地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关键。而地理教师是有效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关键,如何做到“教(教学)、研(研究)、训(培训)”一体化,让教师在教学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而且对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我县地理教学水平、促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如在教材的设置上由以前的“一纲一本”改为“一标多本”(即课标只有一本而教材可呈现多本),因此现在倡导依据课程标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 “教什么”是教师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可帮助教师对“教什么”有更清楚地认识。

(2)进一步改进地理教学方式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教师们如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式,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而有效教学的研究又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发展,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有效地课堂教学才能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探索方法,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有效教学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设计的撰写、说课稿的撰写、课件的制作、说课的实施都将成为教师的基本功,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 “教、研、训”一体化的研究,教师们在做中学、在共同的研究中成长。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虽然,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逐步加强,2000年第9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登载了王羲的《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行为差异的研究》,2000年第10期《教学与管理》登载了沈小碚的《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2006年华中师大邓凯的硕士论文《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等,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侧重了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理论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从“教(教学)、研(教研)、训(培训)”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上个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不能只是教教材,而不顾及课程目标。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注重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三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学习心理学理论基础

现代学习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学习的心理过程,为探索构建新的教研活动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意义学习,重视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支撑;强调理解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意义;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和加工,意义产生于经验。因此教学有赖于学习主体和环境,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可借助于同伴互助形式对经验进行加工建构,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完成对经验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

社会认知学理论主张,人们从环境中获得学习,人类的机能活动是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为教师的有效教研活动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教学论是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教学(教研)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教材与学生(教师)、学生(教研员)与学生(教师)之间多项信息传递、互动交流和相互促进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先进教学论的共同特点是:主张发展性学习,通过教学实现知识与智能的统一;普遍重视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从而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指导学生主体完成学习过程并实现一般发展的理论,成为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教育学基础。

(三)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促成教学的切实转变,同时也为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提供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教研科研紧密结合,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积极构建有效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及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并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二)研究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三)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以我县07年秋季入学(我县首届进入课改学习的学生)的高中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下列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查询的方法,发现和总结他人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是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多吸纳他人经验和成果,并不断完善。

(二)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在该项研究中所占份量较大,本人和其他研究教师,在研究课标、教材、学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纳了此种研究方法,并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三)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被教师们用来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策略以及信息技术使用的策略的深入研究中。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2007年2月——2007年5月)

1.进行文献查阅,收集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

2.制定研究计划

3.组织研究人员:各高中校的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本课题的核心组成员。

(二)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6月)

1.2007年6月——2007年12月:开题论证,组织研究队伍制定研究方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2008年1月——2008年6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说课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3.2008年7月——2008年12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学课件及说课(按学时)设计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4.2009年1月——2009年6月: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3及选修5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同时进行课题总结,准备验收材料,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从教研工作角度,加强有效性研究

(1)努力探索“教(教学)、研(研究)、训(培训)”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努力提高地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对于教研部门来讲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我们重点要研究的问题,本人积极探索建立教学、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改变传统的培训由教研员唱“独角戏”的教学培训方式。每次培训通过学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参与式互动研讨等形式,对参训教师进行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专业培训,特别强调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使课改的成果与经验在研训中深化、推广与辐射,使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在研训中得到破解。大多的教研活动均由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师以课例形式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通过这样的研修方式使教师在参与中成长,并减少其他教师备课中的一些无效劳动,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2)以“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扎实开展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

①整合学科教研力量,成立地理大备课组及学科教学指导组

我县高中地理学科教研员仅有一人,在目前课改的情况下尤显教研力量薄弱,因此本期课改以来分别成立了以教研员为组长的高

一、高二地理大备课组,并聘请首附中教研组长、二中高一备课组长为备课组的副组长,协助教研员开展各项教科研工作;为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特别聘请了首附中、二中、北实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作为部分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在理解课标、分析把握教材、备课、上课等方面给与针对性的指导,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②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改革研究

一年多来多次组织课改研究课,对于每次的研究课活动较以往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和教师参与研究的范围,例如,每次研究课都事先(最起码要提前一个月)确定要研究的课题,并要求各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备课;各自研究准备后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由主讲人用课件向大家说明本次课的设计过程,其他参与备课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经过研讨形成初步的研究课方案;主讲人修改好自己的教学设计后进行试讲,并要求参与备课的教师一起听试讲课,课下再进行研讨修改,最终形成较为理想的研究课设计方案。通过研究——备课——试讲——再研究等过程,可以使研究课的设计更理想,而且多人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使更多的教师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提高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

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校本教研活动,发挥教研员的指导、服务作用

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最需要的是课程实施中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何确定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为此,在每学期末教研员会给各校教研组确定了要研究的主题,根据研究主题做好教学设计、撰写说课稿、做演示文稿等,每次的研究主题均由教研员规定统一的格式并说明要重点突出的内容,各校在明确主题的情况下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对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开展具体研究,最后形成的研究成果交给教研员,教研员再利用网络、电话或面谈等形式与各校进行沟通给与指导,以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成果,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使课改理念逐渐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渗透、落实,使参与教师在参与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教研员的指导、服务工作还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视导过程中,通过视导了解在常态下基层学校新课程实施情况。如查阅学科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料、随堂听课,参与并指导学科教研组活动,就新课程和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思考,与老师共同探讨、交流并解答、指导等。每次视导后将所了解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向学校领导集中反馈,为基层学校和学科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科课改情况提供专业支持等服务,即在研究、指导、服务中渗透课改新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注:教学视导也是教研员学习的过程,更是课改理念落实的过程、课改资料积累的过程,是促进教研员成长的有效途径。)

2.从教师教学角度开展有效性研究

(1)为教研组拟定专题,加强校本教研的落实

在每学期初即为各校教研组拟定了研究专题,如《如何深入理解课标》、《怎样制定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学生活动》、《怎样设计板书》等,要求各教研组要围绕上述专题开展活动,并结合具体课例实践落实。

(2)结合教学课例,加强集体备课

每学期各校开展的组内、学校、县级或市级的评优课或研究课活动,都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说课,重点说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板书的设计等,备课组教师在听说课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对教学的预设。

(3)加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每位教师均要按着新的课改理念,撰写1-2节的教学设计,并制作相应的课件,这一过程最初是在教师个人和教研组集体备课中完成,在县级教研活动中说课,说课的重点是目标的制定、教师及学生活动的设计、板书的设计等,其他听说课的教师再对此进行评价,然后说课教师再去完善,以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有效。

(4)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活动的质量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若从教师角度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应首先确定明确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能够达成目标的教师及学生活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和程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一问一答”,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开展有效性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也就是说地理学所研究的事物均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环境及我们人类本身,因此加强和实际的联系,用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说明地理的原理、规律等,极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有效性学习奠定基础。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提高参与度首先要从备课方面下手,做到备学生、备问题、备教法学法。

备学生:备课时首先预测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设计。要树立“头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重点研究“怎样点燃火把”。而且要认识到学生在知识与认知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人为本方能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以达有效教学的目的。

备问题: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因此,教师须从一些地理现象及事物的关联上,发现问题并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思考。在设疑时要注意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切忌将门槛设的太高,影响大部分学生有效参与。

备教法学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地理学更加关注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引”和“导”上下功夫,采取什么方式“引”和“导”,是教师备课时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实现有效学习。

(3)精心编制学案、精选练习

学案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参与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获取、归纳、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且学案和练习等同样具有检测反馈的作用,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有效程度。

三、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本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 1.初步构建 “教研训”一体化的教研工作模式

2.初步建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的模式,可操作性强

3.在研究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得到改进和提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初步形成了我县高中地理课改的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的资源库,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课题研究及课题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改进了教研方式,且有效性增强 教研、培训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教师能够效教学的基础,教研、培训工作的质量直接关效教学的效果,因此扎实开展适应当前课改需研活动和教师培训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项研究,重点开展了以教材教法分析、教学设示范说课、研究课等为主的教研活动,改变了研员唱“独角戏”的培训模式,将教师参与培改革培训方式的重要内容来研究。见右边示范动流程图

通过此教研活动流程图可以看出,开展示这类活动时,并不是某位教师说课,其他人只

反馈给教师教研员各校教研组实现有系到有要的教

上传给教研员布置研究主题各校教研组集体研究撰写教学设计写出说课稿做成幻灯片通过本计撰写、以前教训作为说课活范说课是听众

听听而已,而是在事先(一般为活动开展前的期末)知道要研究的主题后,在学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说课教师撰写说课稿等,将初步成果上交给教研员,教研员根据教师撰写情况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反馈给教研组,进行修改并做好说课的各项准备。县教研中心组织全县教师听教师的教学设计说课、并对其教学设计尤其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计、板书设计等进行研讨,提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思路,通过教研员、教研组、教师等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某一学时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鉴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师参与下的教研活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均从中获益,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较以前增强。2.教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创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所以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策略的研究,以使学生能够情绪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因此实验教师特别注重了课堂导入激趣策略、教学内容图像化策略、学习内容问题化策略以及板书设计结构化策略等的研究运用,这些策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教师采用了一

则资料(1992年中国一艘满载玩具鸭的船遇强风暴,鸭子散落海中随波逐流),提出“鸭子舰队将飘向哪里”来引入,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课堂,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兴趣;随后展示了世界海洋陆地分布图、海水温度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洋流模式图等,使教学内容以地理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凸现地理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实现课标要求;结合地理图像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最后以图文并茂的结构式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略),使本课的知识结构网络化,有利于实现课标要求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的学习策略改进,有效性提高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现代地理课程要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师在研究中特别注重了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如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搜集与地理内容相关的热点问题)、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展示学生预习的成果、注重将学习内容进行图文转换、重视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分析及应用、形成课后总结的意识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两年来的课改研究使笔者深深感到,有些工作与课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对各子课题的管理还有待于完善、课题研究的成果还不够显著,某些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等等,这些方面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进一步加强和各高中校地理备课组的沟通、联系和反馈工作

使课改实验工作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加强课改调研的分析、评估、总结。

(二)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学教研能力

继续组织广大教师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教研活动,学习新课程内容,领会新课程精神,准确把握课改目标,结合实际对新课程实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结合课题研究实验,开展课题研究教学观摩及优秀论文、课例、课件的评选,激励教师不断改革,勇于创新,争取多出成果。

(三)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但在各实验校的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教师较少(一个年级只有一名教师),致使校本教研制度不够完善,以后除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力度外,还要进一步研究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四)加强对各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将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重点。

参考资料:

6.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六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热点。以往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应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课改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打造有效性的高中地理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要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就要改革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和老师应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目标,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时,就改变了以往“注入式”一味教师讲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自主导学”,学生课本自己容易获取的知识教师不重复说,课堂侧重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课本图文材料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基本能分析到位,既掌握了方法又提升了能力。课中教学各环节紧扣,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反馈→教师点拨、归纳,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再加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逼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习《地球运动》一课,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地球运行的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并了解地球运行的模式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感受地理博物馆,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观察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去城市的街头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学习《城市化》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去县城街道实地考察感受“什么是城市化?”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得就特牢。最后,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切忌问题频繁或者数量过多,对于能力不一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次和针对性提问,要及时鼓励或者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行巧妙合理的教学导入

一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情绪,在整节课中起着调节带动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不仅仅只是将旧课引入转到新课,还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趣味故事或者新闻事件等形式导入,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导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学习必修1中“热力环流”知识点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导入:课前准备好略大一点的废纸盒、点燃的蚊香、冰块等材料,在废纸盒内两端分别放上点燃的蚊香和冰块,让学生直观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学生兴趣特高,也有助于他们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理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过多重复或者连续使用某一种方法,要及时创新和改进导入方法。其次,教学导入要有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导入时,首先要具有目的性,要快速确立课堂目标,目标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外,就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外县兄弟校教学交流,教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先向当地学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学生踊跃发言,一下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接着多媒体播放授课老师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图片以及堪称“中国最美滩涂”的景观图片,学生兴致很高。通过两地对照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这两地间的不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这节课学习。最后,教学导入要简洁明了且抓住重点。教师要把控好教学导入的节奏,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简洁适当的导入,还要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导入内容的冗长复杂。

4.营造良性互助的课堂氛围

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习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互助的课堂氛围,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见解,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改正。在这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效率才能得到更大提高。例如,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这样一来,不仅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重点的地理环境工程,并引导学生围绕“巨大的水资源跨流域调配对调出地区、流经地区以及调入地区的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正态或者负态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认识和理解跨流域调配资源的意义。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地理教师就要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以及新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断总结以往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7.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七

一、营造有效教学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情感融洽与师生交流积极两方面。民主性和平等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也应视作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地理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应尽量淡化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师的观念, 努力消除“自我中心”意识, 教师将自己放置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 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 创设适合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灌输的过程, 而是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语言要亲切、富有鼓励性, 态度要平等、民主, 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经常使用“这样行吗?”“你赞成吗?”“有没有别的意见?”“举个例试试?”这类语言, 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 包括课本上以及联想到的课外地理学知识, 并予以解答或组织讨论,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我上“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时, 有学生就问:“地球会爆炸?”“地球的年龄有多大?”“有火星人吗?”对于这些问题绝对不能以问题不符合课本、课标的要求而粗暴打断。其实不少问题与高中地理内容还是有关联的, 是学生感兴趣的, 比如火星人的问题。我在教学时, 让学生联系地球的宇宙环境进行讨论, 这样既巩固了课本知识, 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创设有效教学富于情趣、快乐的课堂生活

1. 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教学呈现的多样性:教师要精心收集各种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 如地理趣闻、诗歌、漫画、之最、之谜、景观等, 以多种形式呈现。二是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如信息收集、地理演讲、地理辩论、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方法的形式多样化:如对比法、发现法、情景法、探究法等。四是教学手段多样性:如挂图、投影、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展示等,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2. 有效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地理教学要在制造“认知冲突”上下工夫, 有了这种冲突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地转偏向力”时, 我并没有按照教材进行理论讲述, 而是布置学生阅读教材, 对“温州瓯江江心屿南北两侧河道深浅的原因”分析。同学们积极参与, 借鉴教材中的相关理论, 结合温州的实际, 展开了针锋相对、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辩论,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引入生活中的地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我们是那么亲近, 又那么有趣, 这样就能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求, 变“苦学”为“乐学”。其具体要求表现为:一要从平时的衣食住行入手,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二要从不同区域生活方式的对比入手, 领略人文地理景观;三要从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入手, 增强对地理有用性的认识。

三、给予有效教学自主、合作的学习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手段。所谓小组学习, 是把全班学生按均衡组建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 课堂教学时,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在一定时间内, 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应避免放任、随意和低效的讨论, 要加强指导, 让学生学会交流, 做到小组安排合理, 分工明确, 讨论学习时间适度, 学习内容有价值, 交流方式、学习结果有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案例:讲到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时, 我把全班分成四组, 每组担任一个角色, 即农业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普通市民, 让学生讨论如何开源和节流, 合理利用水资源。每个小组确定好了本组的小组长及发言人, 通过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后, 教师依次请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下是各组发言实录:

农业部门:改变灌溉方式, 采用滴灌、喷灌;种植耐旱作物……

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提高水价;建设水利设施;开发新的水资源, 如海水淡化……

企业老板:进行污水净化, 再利用;用化学方式净水, 合理分配水的使用, 不能滥用水……

普通市民:一水多用;节约用水;市民间交流节约用水的方法……

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 教师适时展示材料, 如观看北京市节水措施的视频、展示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等, 及时组织小组间的交流与研讨, 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

四、构建有效教学开放、广阔的课堂情境

教师是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教师既要冲破教材束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 如报刊资料、影视传媒、网络信息等, 引进必需的素材和知识,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教师要开放学习形式。传统课堂统一的教学模式, 划定了学生统一的学习方式, 富有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挥学生的个性,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 或独立学习, 或小组合作, 或自找学习伙伴, 读、画、议、练自主采用, 手、脑、耳、口、目充分地活动起来。

案例:在教学《人口迁移》时, 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提出如下话题:在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中,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位海内外人士参加。目前, 在海外的温州人有40万, 在国内创业的温州人有60万。那么, 当你们大学毕业后, 打算回家乡还是到外地发展?并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刚刚讲完, 就有很多学生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打算回家乡创业, 因为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没有家乡就没有我的发展, 而且温州的经济也比较发达。

生2:我想去上海发展, 那里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 工资水平高, 生活条件好, 有很多发展机会, 钱赚回来可以支持家乡的建设。 (学生笑)

生3:我想去杭州工作, 那里风景优美, 有“人间天堂”之称, 并且经济发达, 很适合工作和生活, 是个好地方。

生4:我想去美国纽约……

(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

师:不久的将来再次举办“世界温州人大会”时, 希望有我们同学的参与, 那时, 你们就是我们温州人的骄傲。 (老师刚总结完, 下课的铃声恰好响起, 学生的掌声也随之响起)

这种贴近生活的开放性话题,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来, 让学生有话可说, 踊跃发言, 情绪高涨。

总之, 课堂氛围应由专制变为民主, 给学生以融洽的课堂氛围;学习体验应由枯燥变为富有情趣, 给学生以快乐的课堂生活体验;学习方式应由接受变为发现, 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课堂教学应由封闭变为开放, 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建立起一种尊重学生天性,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灵性的教育模式, 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李仁科.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推进地理课程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6) .

8.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八

【关键词】高中 地理图像 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图像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地理图像运用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利用地理图像,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地理图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地理方面的概念图,或者是一些示意图、分布图,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地理图像的作用非常重视,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地理图像来展示地理现象、传递地理信息。

一、地理图像有效应用的方法

1.使用直观的地理图像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有很多地理知识我们不能直接的去感知,这就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时就要发挥地理图像的优势了。地理图案相对于地理文字来说,更具直观性,能够将文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而且更加的简单、直观。所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利用直观的地理图像,将知识进行剖析,有助于加深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2.使用趣味性的地理图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图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分析地理现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文字与图像结合起来,借助趣味性的图像诠释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转换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使用对比性强烈的地理图像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使用有强烈对比性的地理图像进行教学,因为这些具有强烈对比的地理图像可以有效的突出地理事物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现象很多是学生没有亲眼看到的,对有些地理概念十分的模糊,仅从文字中理解这个概念,学生会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难以将知识点理解透彻,老师用有强烈对比的地理图像给学生讲解,学生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更加透彻。

二、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地理图像能够直观的表现出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中使用地理图像时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接近生活。教师在使用地理图像的时候要与生活息息相关,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来讲述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领悟知识点;

第二,使用地理图像一定要准确。只有正确的引用地理图像才能正确的表述出教材的内容,才能帮助老师直观、清晰地讲解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第三,要选择简单新颖的图像。一些新颖、有趣的地理图像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从新颖的图像上掌握新的知识;

第四,使用图像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地理教学课堂中,一定要在恰当的时间使用地理图像,才能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图像理解知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高中教学中使用地理图像的作用

1.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

地理图像生动、有趣、直观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图像中所蕴含的的内容十分的丰富,而且又能直观的表现地理现象,所以教师结合地理教材边口述地理知识边结合相应的地理图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2.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地理图像是另一种地理语言,地理图像中所蕴含的丰富知识需要学生在仔细研究、探索图像的过程中将其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用图能力,让学生形成地理图像意识。当学生在读图、用图中学会图文转化、多图并用和一图多用等技能,就能掌握地理图像中展示出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新的地理知识。

3.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地理图像,将地理教材与地理图册的内容结合起来,使课本知识与图册知识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高中教材与地理图册的相结合,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求,丰富的内容和新颖的教学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中,教师将知识重点与图册联系起来,突出重点,也能使地理知识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得以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语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图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的地理图像、趣味图像和有对比性的地理图像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像的能力和使用图像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地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喜松. 论地理图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J]. 大江周刊(论坛),2013.09(06):222.

[2] 丘永平. 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5):156.

9.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九

论文:课改后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微

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 徐 波

【摘要】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个材潮学习需求,促关键进学生内在的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10-0012-01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内在的地理素养发展与全面发展研究有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避免副(负)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即为“服务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给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灌输,甚至是“填鸭”似的教学,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究其原因是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真正内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编码,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习主体――学生,学生将教师传递的信息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服务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突出地理教育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地理不同于别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教师联系现今所存在的具体问题,站在地理学的角度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可以联系目前西安市和咸阳市正在共同打造的“西咸一体化”项目――西咸新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西咸新区的房地产进行调查,探究“西成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离不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体谅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谈话时,应和蔼可亲、仔细倾听他们的观点,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如果学生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总之要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三、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问是一门“艺术”

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从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课堂讲课时候,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故事、多媒体、动画等手段,使原本抽象问题具体化、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教学论文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可以用flash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学生对于抽象的宇宙空间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地球公转和自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教师的提问也非常重要。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是内容性的问题,也可以是过程性的问题。内容性问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过程性的问题主要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提问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类型,避免只提内容性问题,多进行过程性问题提问。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是面向全体班级学生的,使学生感到有能力回答,有兴趣回答,准备问答,因而学生也会去主动回答。

四、进行地理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在讲海水运动时,可以先讲二战时德军由于掌握了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海水运动的特点,从而成功逃过英军的监视进入地中海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于洋流运动的方式的理解,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洋流运动对海上航行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还可以编些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在讲我国铁路干线时,通常由于线路较多学生难以记忆,这时可以利用地理顺口溜:“南北京广与京九,京哈京沪列在东,焦枝、枝柳和宝成,向南延伸交贵昆,东西京包和包兰,陇海兰新至北疆,沪杭一浙赣至株洲,湘黔株洲至贵阳,贵阳一昆明是贵昆”,这样的地理口诀还有很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动大脑自己编排,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主动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不能摆出一个知识权威者的姿态,而要适当的引导,和学生一起探索 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比如,在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时。可以先给出一些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而在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刚才所总结的知识进行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六、采取多元的评价标准

10.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有效教学这个教学理念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但是,当今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不如人意。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经验与访谈,针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注重高地理素养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重视生活实际与地理教学的融合;瞄准高考舞台,焕发地理学科新生机四个方面来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问题及成因 改进建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指“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从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描述,而在国际上,对有效教学的标准主要从以下方面评述:师生的互动,如共同参与活动、对话教学等;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适当的挑战性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关注全人发展、促进学习、呼唤效益意识、反思与创新四方面。基于以上研究,笔者主要在文中针对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的现状,推动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形成,有利于实现地理教育标目,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

一、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江西省章贡中学教育实习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听课以及上课逐步了解了初中地理课堂的一些情况,同时通过对地理科任老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与在其它中学教育实习的同学交流,经过分析发现当前江西省部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单一落后的地理教学模式

现今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因新课改的进行而在一定程度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然主宰着课堂。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40分钟的课堂里,老师授课输出知识时间约为四分之三,学生发言时间只占四分之一。这种情况下的师生互动只是一些简单的提问,整个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教学设计走,整个课堂成为老师掌控的“静态教案据”。

2、地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在笔者与科任老师及别处进行教学实习的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地理老师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由别的科任老师充任的,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不够,重难点不突出,缺乏治学的严谨性,课堂中出现对一些专业知识的曲解和自说自话式的解读,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对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的阐述错误和示意图的绘制错误,等等。这些都不利于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3、“生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缺失

“生活”在当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只是对教材简单组织后机械输出以及对考点的着重强调,教材中的活动多是略过或简单带过,整个教学过程呆板、枯燥,缺乏积极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江西省中学使用的是粤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该教材“让地理走进生活”这一章节中学生人物形象为“东仔”、“珠女”以及它的一些活动的设置都是与广东相结合的,这使得教材不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易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4、副科地位尴尬,不受学校与老师重视

地理在初中课程体系中,一向被认为是副科,并且相对与高中地理,初中地理考试压力小,因此即使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推行素质教育,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地理的学科地位仍然比较尴尬,学校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笔者进行教育实践的中学地理每周仅两个课时,每个地理老师要交6到8个班。笔者经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听课中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多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追求教学质量。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除了以上问题,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其它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了低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走出低效?针对它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

在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多是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虽然它有利于使较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接受地理知识,但是,如果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者长时间内只使用着一种教学模式,学生便会对这种互动性不高、单调的教学模式产生疲倦,注意力难以长久地集中。在这种单一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在课堂上自由地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何谈高效?

我国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即转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求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这对于改变初中地理单一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打破沉闷,创造活力课堂有一定的启示。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教师可选择多样化的地理教学模式。如粤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地图的运用,此章节教材比较简单,但知识较难理解,部分知识如依比列尺来选择合适的地图比较抽象,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达到目标,教师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进行建构,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模式设计如下:(1)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供探究的主题:如新学期学校又迎来了新同学,他们对学校的建筑分布还不了解,为了帮助新同学了解我们的学校,请同学们试着画出学校的简单地图;(2)制定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阅读教材,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制定探究方案;(3)各小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探究:首先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查找资料,了解地图的种类以及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图例、注记,然后通过在学校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学校的建筑极其分布状况,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画出简单地图;(4)交流并进行总结:各小组派出代表讲述本组地图制作过程,进行比较交流。教师适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你们画的是同一个地方的的地图,在图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与其大小却不同呢?以此问题来点拨引导学生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并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进而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通过学生对资料收集部分发言的总结来强化学生对地图图例和注记的识记,进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因地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以上教学过程模式的步骤中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及资料收集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不拘泥于课堂,学生可到办公室寻求老师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由学生进行自主后动,教师只在该过程中作为引导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利于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构建。

除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外,还有抛锚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等,新课程倡导讨论式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地理教师应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地理教学模式,打造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增强教学有效性。

(二)注重高地理素养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地理教师的的地理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七章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李家清《新概念地理教学论》一书中提到:现代地理教师的知识构成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素养性知识。这四项知识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地理科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即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以及除地理学外的其它领域如自认科学等的知识。基于此,要提高地理教师的素质与业务水平,从国家与高校层面来说,应该重视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完善师范生培养机制。除地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举行地理及地理教育方面的讲座,组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和教学技能大赛,与中学形成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地理老师等;从中学与教师自身层面来说,各学校间组织的地理教研研讨会、教学观摩等等,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进行学习与自我反思,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如参加社会时间案活动,阅读相关文献等。

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依赖于地理教师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仅仅注重培养教师的地理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是不够的。优秀的地理教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育研究者。有效就学的研究理应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与教育人员,尤其是农村教师,应投入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去,充分利用身边第一手教学教学经验与资源,同时动员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因地、因时制宜,寻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三)重视生活实际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生活是地理知识的源泉,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杜威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在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因此,我们理应将生活事实融入地理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存在,增加对地理学习的亲切性。针对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生活”却严重缺失的现状,可以从一下方面融生活于地理教学。第一:做到地理教学目标与生活的融合。布鲁姆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要正确领会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恰当表达三维教学目标,牢记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理念——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关注学生的感性生活,重视地理过程与方法,注重发展学生将地理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保护大气环境一节时,可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调查学校附近的有哪些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个是学生有保护大气环境迁移到周边环境,发展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第二,要将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融合。学校可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乡土地理资源,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后活动。同时也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若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可以从身边寻找地理教学信息,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地理教学素材。如粤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不能很好地切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其基础上适当设计与本土相切合的课后活动。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一节时,教师可结合赣州市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设计乡土地理素材将其与教材相结合;第三,学校与教师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地理活动课程。校内可设置地理角,由老师指导,学生负责收集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热点话题、地理在生活中的小妙用以及与地理相关的小故事和谚语,并鼓励学生投稿讲述自己发现的生活地理小常识等等,做成简报,供学生观看、讨论:也可组织学生在老师的实地观察学校周边的河流等地理事物。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

(四)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焕发地理教学新生机

针对学校不重视副科,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追求讲完,不追求质量的问题,为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第二十章提出,完善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对辖区内各中学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各中学对各科平等相待。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督学部门,对各科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并可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以此来促进初中地理老师追求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前,我国高考改革政策已经出台,未来高考将实行“3+3”的模式,除了语数外之外,考生自主选择三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入总成绩中。这一改革给地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若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学生成绩上不去,地理学科的生存空间将会被其他学科挤压。但这也不失为一次机遇,在“3+3”模式下,学生考试文理不分科,初中地理的高效课堂构建将为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高效的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提供优质的地理生源。笔者认为各初级中学应不仅仅局限于中考,切实地推进地理课堂教学高效发展,将目光放在地理学科的长远发展上。

三、结论

综上,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

2、注重高地理素养的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从国家、高校、中学、教师四个层面入手,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

3、重视生活实际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教育不可成为无土之木,应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素材,使地理学习背景化;

4、关注教育改革前沿,焕发地理教学新生机。各中学与老师应时刻关注国家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抓住其与地理学科的契合点。高考考试科目“3+3”的变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考试形式,初中地理教师应据此引导学生改变对地理学习的观念,面准高考舞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意愿。同时,各地方教育部门切实落实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教育督导制度,保证素质教育中地理教育的高效发展。参考文献

1.郝丽波.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3,19(4):75-76.2.李家清主编.新概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3.3.张彦顺.新课程下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形成原因及改进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

11.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一

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营造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和传承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的特点。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它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由课程的传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 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学生在知识的礼堂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生命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

二、量力而行,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对每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划分。如对“大气的运动”一节,我就将“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分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形成原理,第二课常见形式及应用。由于时间分配不紧张,所以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消化内容,教学效果显著。

三、因势利导,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例如: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讲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满洲里城市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满洲里城市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满洲里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它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满洲里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業用地分别在哪里?”我知道,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起了。接着我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满洲里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想不到这节课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教师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激励、活氛围;多用图、建联系;多引导、促探究;多设疑、创情境;多归纳、显规律;多训练、辅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使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12.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二

一、深入解读大胆创新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文本, 新课程标准更在教学中处于“纲领性、准则性”的地位, 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向标;而学生学情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 是备课的重要依据。要实现有效备课, 必须深入解读课程文本和学生学情, 大胆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 最终生成高效课堂。

案例一湘教版“地球的结构”的教学。这一教学的知识目标达成难度不大。但若按照图示法分别讲解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课堂气氛难免呆板。如何调动学生的质疑精神, 改善教学气氛, 从而达成有效教学?鉴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即使在信息时代仍然充满着许多未知, 而探索未知是每个学生都渴望经历的, 所以, 笔者大胆尝试, 打破教材内容排序, 备课中设计了一条虚拟的探索路线———地心之旅, 力图把学生带进一个“由天入地”的情境, 让学生结合课本“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和相关的文字信息, 在“旅行”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实践证明, 上述备课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整节课学生都沿着“地心之旅”由外到里层层深入, 沉浸在快乐的自主探究学习中, 当行程结束时, 所有的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表明, 在新课程条件下, 我们的教师应善于思考、敢于实践, 无论是课程资源的选择、活动的设计还是情境的呈现, 都可以超越教材、适度延伸、合理联想, 对教材交叉进行适当的取舍、增补、拓展和调序, 达成高效教学。

案例二湘教版“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中提供了两个案例———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教学。对这一内容的教学, 通常采用选择其一进行洪涝灾害形成机制和规律的探讨的方法。然而, 效果未必就好。以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 教材提供的是“淮河流域”图和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以及当地人类活动的情况简介, 在第一次课堂教学中, 笔者安排学生依据这些材料, 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但是该课堂环节却陷入“冷场”, 不管如何引导, 学生依然启而不发, 无法从多角度准确概括其成因, 最后成了笔者的“独脚戏”。

课后, 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得出这次教学无法达成目标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淮河流域”图重点只反映水系, 缺少其他相关信息;二是文字材料虽包含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内容, 但过于笼统、简单;三是“讨论并概括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主题太大, 难度过深。

于是, 笔者有针对性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处理。一是对“淮河流域”图进行二次处理。在原图基础上叠加“淮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划分地、洪泽湖、黄河故道、发源地 (桐柏山) ”等信息;二是增补了淮河流域的气候、水系、地形等文字信息;三是把“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 结合相关的气候、水系、地形等信息依次予以呈现。这些处理为学生搭建了思考的阶梯, 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地理事象的活动, 从而一步步接近学习目标。

有效备课既包括课前的准备, 也包括课后的反思。高效课堂不只是一个结果, 更是一个过程。教师唯有树立“用一生来备课”的理念, 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才能使备课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真正成为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 为学生照亮学习的路途。

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为了实现高效备课, 教师必须不断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 博采众长、虚怀善学, 进而深思慎取、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出台后, 全国现有四套高中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和中图社版教材) , 虽然四套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手法有所不同, 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备课时可综合不同版本中的素材, 借鉴一些简单实用或视角新颖的教学设计, 通过整合, 实现创新。

案例三湘教版“地球表面形态”中对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教学。常规的备课思路是:教师呈现景观—学生感受景观—学生分析景观。这种设计当然可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但有没有更好的课程资源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 对人教版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提供的是不同的河流地貌。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 采用了“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 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设置, 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 认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的发育”的正确策略。受此启发, 笔者在备课中结合湘教版的内容特点, 设计了两个情境——“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 选择长江和黄河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 (包含各种流水景观) 以及流经地区附近的有些陆地地貌 (如黄河部分河段流经半干旱地区, 有风力地貌) 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景观的成因。在课堂中, 学生欣喜地融入“长江之旅”和“黄河之旅”中去, 有效地探究了两个景观的成因。

三、还原生活实现共生

“学习, 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运用生活中的知识, 积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从而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生活”、探究“生活”, 实现“更好的生活”。

案例四湘教版“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中关于“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教学。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家乡的农业生产活动比较陌生, 不了解温岭是一个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许多的农产品是享有美誉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温岭农民的足迹已遍天下等学情,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对“生存之本———农业”形成直观的认识, 结合近年温岭农业“走出去”———在国内外创建了许多农业基地这一现状, 笔者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情境, 安排学生分析影响温岭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

1. 温岭农民在福建、广东、海南、缅甸等地建西瓜基地 (气候:光热优势) 。

2. 温岭农民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建西瓜、哈密瓜基地 (市场需求大) 。

3. 温岭农民在江西、安徽种植水稻 (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 。

4. 温岭农民在黑龙江种植水稻 (土地优势) 。

5. 温岭农民在福建三江口镇利用当地的优质滩涂资源, 发展滩涂养殖 (土地优势) 。

6. 国内外农业基地生产的“玉麟”西瓜每年冬季北运、夏季南运 (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需求) 。

7. 温岭草鸡合作社在天台采取订单式养鸡 (市场需求) 。

8. 温岭市政府为“走出去”农业提供免费检测与咨询, 持续实行奖补政策 (政府支持) 。

当学生看到这组材料, 由衷地对家乡的农业产生了亲切感和自豪感, 兴致勃勃地参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使这一原本较枯燥的知识学习顺利进行, 问题迎刃而解。

案例五湘教版“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中“工业和环境”有关“有污染的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教学。对这一教学内容, 笔者备课时选择了近两年台州民众的热点话题———“台州大石化”, 在课堂上安排学生理性探讨“大石化落户台州之利弊”。

这是一个关系台州民生的话题, 本身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当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一话题时, 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其中不乏精彩的见解。

关于“大石化的利”, 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台州地处浙江沿海, 经济发达, 具备建设大石化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学生2:台州当地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 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偏弱, 大石化属于大项目, 将有力地促进台州经济的发展。

学生3:大石化的建设既能为台州提供了石油和化工产品, 又能为台州的化工下游工业———医药、塑料的生产提供原料。

学生4:大石化的建设, 将带动其他建设, 比如道路、港口, 也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

关于“大石化的弊”, 学生有如下一些观点。

学生1:污染严重, 可能引起人口大量迁搬。

学生2:从短期来看, 台州的经济得益大;从长期来看, 台州的环境生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大气污染将影响台州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水污染将影响沿海地区的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捕捞业。

学生3:石化企业污染严重, 比如上海为了减少主城区的污染, 就把石化企业建在南部的卫星城金山卫, 而台州的大石化和路桥、黄岩、椒江等区距离太近, 污染严重, 后果不堪设想。

……

整个讨论过程气氛热烈, 笔者也适时加入其中。讨论这个开放性话题, 答案的正确、完整与否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讨论, 使学生懂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世界里的道理。备课中选择这类典型例子, 有利于缩短学生与生活世界的距离, 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上一篇:初中生如何学习历史下一篇:爱国节约主题班会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