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绩效评价报告(精选7篇)
1.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一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公民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初委托人,作为全体公民利益代表的各级人大将资金委托给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而各级政府又将资金委托给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部门进行管理和分配,最后将资金落实到使用单位,并将项目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支农资金的监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采用的绩效评价理念,对支农资金进行有效的事后监督,以此来提高项目各代理方的“绩效责任”,从而提高财政支农项目的综合效益。
二、根据支农项目总体目标科学制定绩效指标
由于农业项目存在特殊性,某些项目初期投资大、见效慢,某些项目则是不具有经济效益,而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对支农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首先必须经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等确定财政支农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这三个方面,然后分别从经济性、效益性、环境性、适当性、社会性、长期性等多个角度,把总体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层次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这样就可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全面性,避免出现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和长期效益的片面的绩效评价。同时还要按能否量化分为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三、适时调整绩效评价指标并进行有效的绩效测评和奖惩
绩效评价标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某些周期长的支农项目来说,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期到的问题和偏差,这就需要从长远利益考虑,适时地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增强委托-代理各方的紧密协商合作,在项目实施中逐步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弥补委托-代理契约中的不足。
推行绩效评价还应该引入相关的奖惩机制。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使得目前所实施的绩效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即使评价结果不好对代理方也不会引起什么严重的后果,除非是出现严重的挪用挤占行为。因此,要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约束力,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绩效评价力度。
四、运用平衡计分卡对支农项目实施绩效评价与管理
平衡计分卡强调“将战略传播到组织的各个部分,使部门和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同时能够定期地对战略进行系统性评估,以及提供反馈以促进战略学习和改进过程”这一思想对于目前财政支农项目运作中各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部门利益最大化而忽略项目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可以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和衡量支农项目的绩效(见图)。
1. 项目委托人的角度:
实施财政支农项目最终目的应该是解决“三农”问题,“三农”是其最终的顾客。因此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总目标来具体细化绩效测量指标。
2. 代理人的角度:
对代理人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项目质量、成本和工程进度等方面。项目的规划者应具体规定测评指标,明确项目实施各方的主体责任。
3. 财务角度:
一般来说,财务角度进行的绩效评价标准应该是投资利用率等经济性指标,但由于支农项目的公益性质以及农业项目的特殊性,支农项目的财务绩效测评指标应该以是否有助于费用的节约,从项目的整体绩效和各代理方的行政绩效和企业绩效多方面综合进行测评。
4. 学习与成长的角度:
基于奖惩和激励的各参与方,尤其是代理方具有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的要求。财政支农项目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各参与方不断地开发新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而提高效率本身对于参与各方来说也可以降低自身的成本,争取更大的效益,从而增强各方的满意度,实现多方的共赢。
五、推行项目绩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改变“一刀切”的绩效评价要求。
我们在推行绩效评价的同时还要努力降低评价成本,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建议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标准,对于超过一定数额以上的项目才要求实行绩效评价。同时,根据不同的项目进度实施评价,灵活处理,增强绩效评价的可操作性。而对于财政困难地方,省级政府应给予绩效评价经费支持,切实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2. 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
我国目前的预算申报审批程序存在许多缺陷,导致有些项目事前制定的责任主体与事后评价的责任主体不一致,责任不明晰,增加了绩效评价的难度。而因存在资金下拨时滞导致许多项目资金在年底集中下达,还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就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这使得绩效评价难以操作实施。这些操作中出现的困难说明,我们要在明确项目责任主体、科学制定预算、规范预算执行等基础上才能有效实施绩效评价。只有各方面的配套环节做好了,才能保证绩效评价能切实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保证评价的公平、独立。
摘要:文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而采用的绩效评价理念,对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从制度创新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
参考文献
[1]崔元锋严立冬:财政支农项目“企业化”绩效管理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2.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二
关键词:绩效评价 财政资金 评价体系
经过近几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绩效评价机制基本确立,评价方式、方法基本完善,财政资金从分配、使用、评价、分配的决策管理机制基本建立,绩效评价工作在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支出决策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发挥。
为进一步开展实施绩效评价,我县财政局于今年2月组织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科室、区(镇)财政所绩效管理人员开展了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培训,共同学习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规定及相关业务操作。现就开展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基本涵义及必要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按照政府行为的效益、效率和效果原则,以政府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综合指标体系与标准行为作为评价依据,对财政支出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研究绩效评价工作,设置专门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开展了绩效评价试点。全国大部分财政部门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各自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并围绕财政管理的重点领域,以项目支出评价为突破口,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一)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完善预算制度,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有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在“三农”、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以便统筹兼顾,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是建设高效、责任、透明政府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绩效也日益关注,对纳税人资金使用越来越关心。中央明确要求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责任政府”、“阳光政府”、“阳光财政”,强调关注民生,体现民意。而绩效评价关注产出效果、目标实现程度,理应为高效、责任、透明政府建设尽分内之责。
(三)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更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分配更合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既是改进和加强各部门、各单位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各部门、各单位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加强资金管理、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有利于从目前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模式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矫正过去注重财政支出量的增长而忽略质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从而避免财政资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使财政支出更好地反映政府阶段性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迫切需要。为适应公共财政框架建设的要求,我国推进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财政管理改革,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资金分配的规范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使用上“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支出管理中也缺乏必要的跟踪问效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式
(一)财政部门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组织者,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预算分配的主体,负责安排各项财政支出并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二)根据财政支出的范围,分四个层次进行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包括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责任部门分别为: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责任部门通常是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由于财政支出项目是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项目支出内容十分广泛、项目间差异大、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因此,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合理安排财政经费、提高財政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责任部门通常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作为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为财政支出的总体效益,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责任部门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财政部门,评价对象是各个政府部门使用财政经费的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和,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责任部门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监督机构、财政政策研究机构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是部门财政支出效益的综合反映。
(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当前常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比分析一个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制定多个备选方案,通过分析各个方案的成本收益选择最优支出方案的方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使用过程中只计算项目有形成本,在既定效益的情况下分析成本费的高低,最终确定成本费最低的方案来完成项目。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不便计算效益而易于计算成本的项目。
3.综合评价法,该方法根据相应权数以多种指标计算为基础计算出最终综合评价值,其精确度较高、较全面,是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方法,操作难度较大。
4.公众评判法,对于一些不能用指标直接计算效益的项目,可采取选择相关专家进行评判并让社会公众接受问卷调查来确定项目效益的方法。
(四)合理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由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组成。
定量指标又包括通用和选定两种指标。在综合全面性绩效评价和公共支出的项目绩效评价中普遍应用的是通用指标,其中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以及公众关注指标均为通用指标的组成部分。选定指标包含绩效和修正指标,它是在搜集、了解有关信息、资料的过程中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及财政支出的特定目标所设置的。
定性指标是针对不能对其进行量化评价的内容而设置的,它对评价对象进行语言客观描述和分析以反映评价结果。以上所述的两个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动态的、可发展的。
三、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
虽然各级地方政府财政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监管,下大力气确保了民生支出以及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事业的发展。但在资金使用管理上由于缺少绩效评价机制,财政监督不到位,还存在可行性研究不够,资金使用分散、投向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改革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确定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革方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在做好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完善绩效考评工作。
2.明确范围、先易后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由易到难可以分为项目效益评价、单位效益评价、部门效益评价和综合效益评价四个层次。
3.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对支出项目的考评,要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实行综合评价。
(二)健全组织机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地方财政局统一组织管理,负责研究制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统一规划评价工作并组织实施,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人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级公共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各主管部门、支出项目单位等是财政支出评价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根据不同的考评范围,分别负责对财政支出、部门支出、单位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工作。
(三)制定管理办法
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准则,为保证绩效评价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实行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绩效评价的目的、内容、范围、评价方法、指标设定、工作程序、组织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事宜,使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并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管理办法。
(四)建立考评体系
绩效评价考评体系由评价指标和評价标准构成,它明确了财政支出效益量化的范围和标准,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性保障。评价指标可以在现行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借鉴经验,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相结合的原则,考虑项目指标的简便易行和适用性,可将评价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及补充指标。评价标准是对考核指标的量化,是准确衡量绩效的尺度,经济效益指标可以表示为收益、成本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社会效益指标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评价标准并非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价对象不同而调整。
(五)强化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研究和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不仅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而且对项目具体执行行为和各有关责任人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反映出的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工程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要依法进行处理,以增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六)建立健全信息支持系统
在西方国家,评价机构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公共支出评价数据库,为评价各类支出的投入水平、效益状况,开展支出绩效历史的、横向的分析比较,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应充分借鉴并吸收国外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利用的经验,结合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实践,做好评价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工作,开展评价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研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信息支持系统。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整合评价数据资源,实现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效率,在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将绩效评价信息平台与财政预算专项资金项目库衔接,更加科学有效的为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闫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商业经济.2010(10)
[2]财政部预算司.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中国财政
[3]饶洁.如何构建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财政金融
3.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三
根据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青建办字【2016】67号)要求,现将我办2016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如下:
一、专项资金和项目基本情况(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根据财政部等财综字【1998】157号文件规定,自1998年起,设立征收政府性基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散装水泥事业,主要用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设施、装备建设或改造项目建设以及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科研、新技术开发、示范与宣传推广等。
(二)专项资金安排项目基本情况
我办2016年由财政局批复散装水泥专项资金514.07万元,其中未安排项目支出13.87万元,安排项目支出500.2万元,分别为散装水泥推广、综合利用节约宣传14.7万元、城市“禁现”管理平台运行维护费37.5万元、城市“禁现”预拌砂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19.4万元、城市“禁现”、执法检查及会议费20.6万元、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直销配送中心扶持资金30万元、散装水泥、预拌砂浆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市场调查18万元、退还预缴散装水泥专项资金260万元、预拌砂浆、散装水泥物流配套扶持资金100万元。
项目目标为统筹推进散装水泥发展,散装水泥生产580万吨,散装率保持在90%以上,全年使用预拌砂浆150万吨。
二、绩效评价结论
我办大部分专项为跨年度项目,拨付专项资金时间滞后于预算年度。2016年支付专项资金177.72万元,其中使用2015年结转资金43.33万元,2016年当年预算资金134.39万元。其他2016年预算资金需在2017年按照项目完成进度进行支付。
以上项目绩效目标均超额完成:组织散装水泥宣传周及全年常态化宣传报道;散装水泥生产634万吨,完成预期目标的109.31%,散装率达到92.9%,完成预期目标的102.9%;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增至32家,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市实现全面城市“禁现”,砂浆使用量达到155万吨,完成预期目标的103.33%。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发挥散装水泥基金的引导作用。专项资金注重预拌砂浆新兴产业发展,对建成项目的企业自投资金补贴1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7000余万元投资到环保节能领域,为我市扎实推进城市“禁现”预拌砂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二是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程序,强化管理措施。预算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有些采用联合市财政现场核查等办法,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合理,发挥效能。
三是按照市财政局要求,逐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合同、内外监督等纳入管理体系中,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4.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四
一、专项资金和项目基本情况
(一)专项资金基本情况
1.资金基本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12号)、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青岛市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施方案》(青政办字[2010]119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城乡建筑领域节能减排,2015年我市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5200万元,专项用于我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其中,《青岛市财政局关于批复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5〕1号)安排预算数为2000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中绿色建筑推广应用、住宅产业化、绿色建材推广应用转入预算数分别为1000、2000、200万元。项目承担单位为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2.绩效目标。2015绩效目标为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30.00万平方米,实现节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万吨。
(二)专项资金安排项目基本情况
1.实际安排项目种类1个,项目数量15,项目承担单位1个。2.各项目绩效目标如下:
-1-(1)市南区远洋山庄完成节能改造面积3.43万平方米。(2)市南区青大教师宿舍完成节能改造面积4.26万平方米。(3)市南区太平角四路、黄县路及三部四局老干部宿舍完成节能改造面积2.55万平方米。
(4)李沧区健发小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7.99万平方米。(5)李沧区郑庄老社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5.63万平方米。(6)李沧区金麦花园完成节能改造面积3.44万平方米。(7)李沧区青峰路社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3.70万平方米。(8)市北区夹岭沟小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4.85万平方米。(9)李沧路小学换热站一期完成节能改造面积3.30万平方米。
(10)李沧区晟业家园小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5.70万平方米。
(11)李沧区文安路小区完成节能改造面积14.00万平方米。(12)李沧区二航校完成改造节能面积3.62万平方米。(13)李沧区胜利花园完成节能改造面积7.00万平方米。(14)李沧区百通花园完成节能改造面积24.02万平方米。(15)市南区弘信山庄完成节能改造面积6.51万平方米。
二、绩效评价结论
(一)专项资金整体评价结论
1.专项资金计划投入5200万元,实际到位5200万元,资金到位率100%,支出资金5200万元,资金使用率100%。
-2- 2.截至2015年底,实际完成改造面积130.00万平方米,节煤约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万吨,整体绩效目标已全部完成。
(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论(按项目分别编写)1.各项目预算安排数、预算执行数、资金使用结构。(1)市南区远洋山庄预算安排数137.02万元,预算执行数137.02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2)市南区青大教师宿舍预算安排数170.40万元,预算执行数170.4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3)市南区太平角四路、黄县路及三部四局老干部宿舍预算安排数102.00万元,预算执行数102.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4)李沧区健发小区预算安排数319.60万元,预算执行数319.6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5)李沧区郑庄老社区预算安排数625.20万元,预算执行数625.2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6)李沧区金麦花园预算安排数137.60万元,预算执行数137.6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
-3- 造。
(7)李沧区青峰路社区预算安排数548.00万元,预算执行数548.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8)李沧区夹岭沟小区预算安排数594.00万元,预算执行数594.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9)李沧区李沧路小学换热站一期预算安排数132.00万元,预算执行数132.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10)李沧区晟业家园小区预算安排数228.00万元,预算执行数228.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11)李沧区文安路小区预算安排数560.00万元,预算执行数560.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12)李沧区二航校预算安排数144.80万元,预算执行数144.8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13)李沧区胜利花园预算安排数280.00万元,预算执行数280.0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4-(14)李沧区百通花园预算安排数960.80万元,预算执行数960.80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15)市南区弘信山庄预算安排数260.58万元,预算执行数260.58万元,到位及时率100%,全部用于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2.各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市南区远洋山庄完成改造面积3.43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25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35吨、SO2约5.14吨、氮氧化物及粉尘2.56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7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252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600万元,拉动产业约120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2)市南区青大教师宿舍完成改造4.26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32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90吨、SO2约6.40吨、氮氧化物及粉尘3.20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13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523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760万元,拉动产业约152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3)市南区太平角四路、黄县路及三部四局老干部宿舍完
-5- 成改造2.55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9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69吨、SO2约3.80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90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8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34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450万元,拉动产业约90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4)李沧区健发小区完成改造7.99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6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482吨、SO2约12吨、氮氧化物及粉尘6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10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557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1430万元,拉动产业约286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5)李沧区郑庄老社区完成改造15.63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172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895吨、SO2约23.44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1.72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20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414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2800万元,拉动产业约560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6)李沧区金麦花园完成改造3.44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 -6- 现节煤约25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35吨、SO2约5.14吨、氮氧化物及粉尘2.57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7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282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620万元,拉动产业约124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7)李沧区青峰路社区完成改造13.7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026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36吨、SO2约20.52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0.26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42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584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2460万元,拉动产业约492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8)市北区夹岭沟小区完成改造14.85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109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740吨、SO2约22.18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1.09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19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67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2670万元,拉动产业约534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9)李沧区李沧路小学换热站一期完成改造3.3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247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10吨、SO2
-7- 约4.94吨、氮氧化物及粉尘2.47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8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40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590万元,拉动产业约118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0)李沧区晟业家园小区完成改造5.7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426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52吨、SO2约8.52吨、氮氧化物及粉尘4.26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19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67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2670万元,拉动产业约534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1)李沧区文安路小区完成改造14.0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048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88吨、SO2约20.97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0.48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31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48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2520万元,拉动产业约504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2)李沧区二航校完成改造3.62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27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52吨、SO2约667吨、氮氧化物及粉尘2.7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 -8- 提升20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594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650万元,拉动产业约130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3)李沧区胜利花园完成改造7.0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521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30吨、SO2约1287吨、氮氧化物及粉尘5.2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39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1146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1255万元,拉动产业约251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4)李沧区百通花园完成改造24.02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178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443吨、SO2约35.60吨、氮氧化物及粉尘17.80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63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2400户居民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4320万元,拉动产业约864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15)市南区弘信山庄完成节能改造面积6.51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实现节煤约48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00吨、SO2约9.60吨、氮氧化物及粉尘4.80吨,切实推动建筑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提升17栋老旧建筑面貌,改善650户居民生活条件,-9-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城市;三是降低建筑采暖能耗35%,提高供热企业效益,确保供热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完成投资约1160万元,拉动产业约2320万元,有效促进就业及经济发展。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为确保按时完成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市城乡建设委会同市财政局等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市场化”激励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场运作,属地管理”原则和具体实施流程。即:投资企业取得社区居民和供热单位同意后,自行投资改造,改造完成并达到国家标准后政府按标准予以奖励;在实际工作中,市建设、财政、房屋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计划下达、落实奖励等;各区市政府作为辖区内改造项目的组织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申请受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激励和吸附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我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我市节能改造建筑存量大、居民需求迫切等实际情况,建议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更多居民受益于节能改造。
附件九: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绩效报告
-10-
一、专项资金整体绩效情况 设立时间:2015年
财政局下发《青岛市财政局关于批复2015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5】1号)
设立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建科[2007]206号)、《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关于开展2013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的通知》(建办科函[2013]715号)、《青岛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青财综【2008】55号)《青岛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72号、《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设定用途:主要用于绿色建筑及被动式建筑奖励;对经过查验和认定合格的建设工程,进行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监测及咨询;被动式建筑技术研究及示范;建筑节能调研等。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1.安排概况:
2015年预算共安排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支出11项,包括:绿色建筑推广专项经费;住宅产业化;新型墙体材料基金返还;
-11- 青岛市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督平台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展示展厅租赁费;国家、省、市三级建筑节能专项检查;贯彻条例宣传培训;建筑节能调研;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监测及咨询;被动式建筑技术研究及示范;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低碳宜居城市形态研究及示范。
2.各项目绩效情况: 2.1 绿色建筑推广专项经费
该项目预算安排1000万元。经财政局批准(青财建指【2015】272号)将此专项经费转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2.2住宅产业化
该项目预算安排2000万元。经财政局批准(青财建指【2015】272号)将此专项经费转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2.3新型墙体材料基金返还
新型墙体材料基金返还依据为《青岛市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青财综【2008】55号),对于市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经过查验和认定合格的建设工程,进行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
新型墙材专项基金主要用于:
1、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生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贴息和补助;
2、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新产品、新工艺及应用技术的-12- 研发和推广;
3、新型墙体材料与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农村新型墙体材料示范房建设及试点工程的补贴;
4、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的宣传、培训;
5、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与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有关的其他开支。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5年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预算2600万元,实际返还4986.66万元,超额完成目标。
主要经验做法是:
1、监督员在监督过程中事前告知墙材专项基金返还程序,发放《青岛市新型墙材专项基金返还程序告知书》,使建设单位尽早了解专项基金返还的政策和程序。
2、建筑工程在建筑节能认定通过后,监督员提醒建设单位办理专项基金返还相关手续,督促其尽快向我办申请结算专项基金。
3、安排专人主动与建设单位联系与沟通,督促其抓紧申请,确保节能认定的项目墙材基金及时清退。
2.4青岛市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监督平台及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展示展厅租赁费
该项目预算安排70万元,实际执行57万元。根据《青岛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第7条规定: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民用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民用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研
-13- 发推广、民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民用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建设、农民自建住宅节能、民用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和奖励等。
我市自2008年起开始建立“大型用能监管平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该平台的建成,有利于对全市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的用能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掌握第一手数据,为今后的用能限额制定及用能加价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步节能改造的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2.5国家、省、市三级建筑节能专项检查;贯彻条例宣传培训及建筑节能调研
以上建筑节能专项工作经费,预算批复530万元。项目的绩效目标为:
1、通过检查,督促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提升我市建筑节能工作水平。检查结果将向全国通报。
2、将及时纠正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中存在的问题,为项目验收及国家补助资金到位奠定基础。
3、督导,督促既有居住建筑改造进程及其他工作任务落实,发现建筑节能及墙材革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市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4、对全市建设项目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情况、各地墙材革新情况、墙改基金征收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节能工程质量。
5、对建设项目的建材应用、建材质量等情况进行检查,可以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使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通过开展现场咨询、印发各类宣传材料、举办有关技术讲座和论坛、在媒体上进行报道等活动,加强舆论引-14- 导,提高社会对建筑节能工作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促进全社会建筑节能减排。2015年,预算执行单位严格遵守上级要求,大力实施压缩开支、简政放权,实际执行26.68万元。
2.6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监测及咨询
该项目预算安排1200万元。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对既有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后,每年可节约标煤20万吨,节能量达到20—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2.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000吨,减少粉尘排放量2000吨,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良好的作用。通过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为节能量审核、制定能耗定额、建立能效交易机制提供有力支撑,充分激发了节能改造市场需求。
搭建分项计量能耗监管平台的初投资为大型公建年运行能耗费用的2%~3%,平台的运行管理费用不到大型公建年运行能耗费用的万分之一。通过这个平台促进了节能运行和节能管理,在不增加任何其它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降低运行能耗5%~10%。通过这一平台促成建筑节能改造和节能运行后还可以产生10%~20%的节能效果。在青岛市全面建成监测系统后,可以使占我市用电30%的大型公共建筑用电量降低5%~10%,相当于我市的建筑用能总量降低2%。同时成为进一步开展大型公共建筑的各种节能改造节能管理工作的定量管理平台,对动态地掌握建筑能耗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广各类建筑节能先进技
-15- 术,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于2015年12月按规定实施了政府采购,目前款项支付已进入流程审理阶段。
2.7被动式建筑技术研究及示范
该项目预算安排500万元。按照2015年全市新建100万平方米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相比现行65%节能标准的建筑和燃煤锅炉集中供热,节约标准煤6090吨,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同时,每年可节省供热成本1070万。并于2015年12月按规定实施了政府采购,目前该笔支付款项进入流程审理阶段。
2.8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该项目预算安排为200万元。经财政局批准(青财建指【2015】272号)将此专项经费转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2.9低碳宜居城市形态研究
该项目绩效目标是为了揭示青岛市不同街区形态建筑能耗水平分布规律,建立城市形态与城市能耗之间的关系,探索城市形态特征对城市建筑能耗水平的影响机制,明确青岛低碳宜居城市形态关键指标,提出面向低碳宜居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为低碳宜居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基于青岛市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分析,开展本项研究工作。
根据项目情况,预算共安排200万元开展低碳宜居城市形态研究工作,并形成《青岛市低碳宜居城市形态样本选取报告》。2015按规定实施了政府采购,目前该笔支付款项进入流程审理阶段。
-16-
5.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五
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
西平县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公办学校276所,其中,小学253所,初中23所。2017共投入资金4129万元,改造薄弱学校68所。其中有土建项目的学校59所,有设备购置类项目的67所,校舍建设面积13477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面积29435平方米。购置学生用饮水设备73台,学生用床1530张,图书105700册,图书架335组,课桌凳12556套,教师办公桌椅4000套,教师用计算机648台,体音美器材2278(台、件),新建学生计算机室25个,新建科学实验室52个。截至目前,所有项目按照省定时间节点已全部完成任务。
二、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本次绩效评价目的是对2017年度全面改薄补助资金开展绩效评价。通过对财政补助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考察项目的规范性、绩效目标设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总结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经验,评价绩效目标的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确保项目组织实施顺利开展。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2、组织实施
通过查看相关档案资料、填写全面改薄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资金使用情况自查表成效自查表、效益自查表,对项目进行综合考评,对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相关建议。
3、分析评价
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组织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监督;实行项目建设公开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制度,所有项目均实行了公开招标,有完备的招投标手续,履行了合同管理,聘用监理公司进行工程质量监理;招标实施前,对所有项目都由财政局评审中心进行了评估,最大限度发挥了资金效益,防止了资金浪费;严格执行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坚决杜绝未竣工验收备案就投入使用现象。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全过程、日常化的监管机制。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检查,确保勘察设计、招标、施工监理、资金使用、预决算审计、竣工验收等各项工作都依法依规、规范有序进行。
根据上述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总体制度执行有效,项目质量可控性强,资金使用合规性,项目监督规范。
三、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投入情况分析
1、严格资金管理。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及资金下达情况,我县制定了《西平县2017—2018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
义务教育学校276所,受益学生74906人,义务教育辍学率得到合理控制。
四、综合评价情况及结果
经综合评价,全面改善项目工程的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城乡学校日趋均衡,校际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进一步优化了县教育资源配置,参加调查的家长、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对国家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的努力感到满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绩效评价总得分为100分,其中:投入得15分、产出得60分、效益得25分。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加快资金下达以便县区根据资金下达情况对全县项目进行整体把握,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由于我县是非贫困县,上级奖补资金较少,县财政面临“全面改薄”和教育均衡发展等大笔投入,压力非常大,建议上级加大对非贫困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6.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六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即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既是营运资金管理政策成效的考评又是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更是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有效工具。然而,目前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其现有评价方法及指标存在问题、探索改进方法的研究并不多。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 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的研究较为成熟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1)现金周期。Gitman等(1974)将现金周期作为管理的重要因素引入营运资金管理研究。Hager和Hampton·C(1976)认为,现金管理过程始于采购终于销售收入的实际收回,通过原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产成品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等重要财务指标构建了现金周期指标。该研究仅讨论了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以及其作为一项综合指标在营运资金管理中的意义,并未具体深入地分析现金周期指标的内涵,因而没有明确给出现金周期的明确定义。VerlynD·Richard和Eugene J·Laughlin(1980)明确界定了现金周期指标的含义。他们认为现金周期是现金在实际支出后经过了一系列活动、投资形态转换后,以销售现金形态收回的净时间间隔,即“经营周期”用“应付账款延期支付期”弥补后的“剩余时间间隔”,可以反映公司除供售自发融资外,额外的、非自发的筹资状况。该定义较好地揭示了现金周期的本质,分析了该指标的作用及优势。可见,采用现金周期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简单、直观、明了,但该指标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2)加权现金周期。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认为,在原材料采购到销售账款收回的整个经营周期中,各项目所需资金数额是不同的,而Richard和Laughlin等人的研究并未考虑这一因素。由此,他们提出了加权现金周期概念。在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模型中,以各项目资金占用量与销售额之比作为权重,考虑了各项目的每日消耗量,将存货项目划分为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分别计算加权周期,并单独考虑了应付账款的影响。显然,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营运绩效。但加权现金周期的计算需要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资金占用额数据,从而较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不便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3) 净营业周期。Hyun-Han Shin和Luc Soenen(1998)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中采用了净营业周期指标。与通过分别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现金周期指标不同,净营业周期指标以这三个项目所占资金的合计数额作为分子,以销售额为分母,因而更为实用;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相比,所需数据则更易为外部投资者获得。另外,实证研究表明,合理减小净营业周期可以提高股东价值。(4)营运资金周转期。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1997年开始的1000家美国最大企业营运资金调查中,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净营业周期的计算公式相似,变现效率为经营现金流量与销售额之比。自2003年开始则不再采用变现效率指标。该调查还对各企业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以及应付账款周转期进行了研究,指标中的分母均为净销售额。综上,像评价资产利用效率一样,上述各项指标的主要目的都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显然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亦如此,即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也应该是其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
(二) 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研究尚不系统波士顿咨询公司自1991年开始对营运资本生产率进行研究,以单位营运资本所产生的净销售额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收益性。显然,较之于绝对值指标,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更有利于不同公司、不同期间的比较。同时,考虑到营运资金周转期中的营运资金范畴,波士顿咨询公司建议考察未减去应付账款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以避免利用应付账款操纵营运资本生产率。George Stalk Jr与Harold L Sirkin(2005)对营运资本生产率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该指标是用以度量企业运营业绩本身的指标,反映了提高绩效的努力成果。区分了营运资本管理成果指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表明这两类指标的作用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方面,评价指标则由各单独项目指标发展到综合指标。其中,现金周期指标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综合性效率指标建立和改进的基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评价的主要研究则是提出了营运资本生产率指标,从而完善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这方面的研究尚不系统。
三、国内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关于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较为系统由国外研究可见,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固有缺陷使其难以基于全局视角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基于此,郁国建(1999)介绍了一种新财务比率———购销周转率,将应收账款、存货及应付账款作为整体进行考察。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购销周转天数越短越有利。显然,这一比率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解决了单一指标难以考核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是否最优的问题,但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应收账款周转期等指标,从而不能准确反映这些项目的真实状况。杨雄胜等(2000)建议将“应收账款周转期”改为“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各项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从而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实际状况;将“存货周转期”改为“存货平均占用期”,以某种存货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权重计算整体存货占用期,避免高估存货周转效率。显然,这些改进较好地反映了营运资金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准确考评。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已经发展成一个新研究领域王竹泉等(2005)在分析跨区分销企业后,认为企业应该把营运资金管理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的管理上,应把保持分销渠道畅通、提高分销效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由此提出了建立新型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思想,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构成。显然,从其使用的各具体评价指标看,重点改进的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性评价,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其他方面则涉及较少。刘树海等(2008)研究了基于流程管理模式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性、分权性、及时性以及和谐性等基本原则,建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包括流程稳定性、收益性、流动性及和谐性。廉菲等(2011)借鉴了刘树海等人的研究,构建了包括流动性评价、和谐性评价及收益性评价方面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其中,流动性评价主要借鉴了王竹泉(2007)提出的流动性指标,和谐性评价采用了平均付款期、平均生产期、平均账龄等增加权重因素改进后的指标,收益性评价采用的是各渠道收益增加额指标,但该指标的准确性有待考察。显然,此类研究增加了对营运资金管理收益性的评价,拓展了基于渠道的绩效评价体系,但并未改进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指标。王竹泉等(2012)在研究了已有体系中各渠道指标与总体指标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后,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中的“全年销售成本”改为“全年销售收入”;改进了传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计算方法,将其重新定义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之和;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为各渠道增值额的确定提出了建议。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进而结合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践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仍然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而非直接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考虑营运资金管理问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使其评价更具综合性上述研究表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涉及多方面因素,因而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了9项关键指标,借助沃尔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此外,郁国建(2000)指出,包含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评价体系才是有效的,在构建中应注意顾客信用、管理水平等指标,并且应该考虑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法从早期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逐渐发展为评价内容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同时,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一)规范性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研究中,大多使用资料法、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一般通过观察法、调查法提出问题,结合资料法对现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运用比较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进一步分析现有指标的缺陷,通过逻辑推理,改进指标。如,George Stalk Jr等(2005)运用比较法,区别了营运资本生产率与以往的效率性指标,阐释了营运资本生产率这一指标的性质;郁国建(1999)归纳总结了传统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杨雄胜等(2000)通过分析指标的内涵,指出了传统周转率指标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见,规范性研究方法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一直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可以预见,在新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视角下,规范性研究方法仍然可以作为主要方法发挥作用。
(二)案例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案例研究方法一般用于新旧指标的比较以及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等。从现有研究看,大多使用解释性、评价性、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既有单案例研究也有多案例研究。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应用模拟数据案例,对比了现金周期与加权现金周期指标的信息处理结果,凸显了加权现金周期指标构建的意义。通过模拟数据处理,使评价指标的应用方法得以简单、直观反映。李争光等(2011)选用3家2009年上市的家电企业,应用其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说明了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步骤,分析评价了其数据处理的结果。田原(2012)选用银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应用营运资金按要素、渠道划分的两类周转期评价指标,与行业平均、竞争对手绩效状况进行了比较,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可见,案例研究能够更直观地表明改进后的绩效评价指标较之传统指标的优势,可以更具体地阐述评价方法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应用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更好地反映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三)实证研究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其他因素为解释变量,一般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判定各变量对绩效的影响状况。宫丽静(2008)选取了215个沪深两市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2006年度报告数据作为样本,基于供应链视角,采用单变量线性回归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样本分析,以战略合作伙伴选择、供应商数量等指标作为自变量,以经营、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资金周转期以及整个经营过程的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因变量建立线性模型,逐步检验假设。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多以企业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该方面的研究可以有力地说明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绩效的推动作用,可以体现指标使用的实际价值。如,Hyun-Han Shin等(1998)采用净营业周期指标,选用58985家企业研究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净营业周期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崔雯静(2012)选择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对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系列实证分析,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各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间的关系。可见,实证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中广泛采用了规范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较好地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构建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有关影响因素等;另一方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研究领域不同研究阶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严谨性问题。
五、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思路一方面,现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多是直接从营运资金管理本身出发,即在既有营运资金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而没有从营运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出发;另一方面,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研究,从而有可能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实际要求相脱离。因此,基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应该从价值链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从而从企业基本理财目标出发来探索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的本质,进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思路。
7.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12.4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420-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江苏省财政厅2012年度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01)。
作者简介:王莹(1987—),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通信作者:沈建新,研究员。E-mail:sjxjaas@126.com。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的公益性支出,是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2011年我国农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从政府口径支出的资金数额为773.79亿元,在该类经费支出中约占88%。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成为财政改革和科研经费管理中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科研项目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但资金归口部门不同,绩效管理方法各异:财政部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3年制定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规范》,对如何进行科技项目考评作出了明确规定,2013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了项目、部门和财政的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科技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及《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等。虽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工作,但实际操作中缺少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财政部只有宏观层面的指标框架,科技部至今没有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更加缺少针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研究。本研究根据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分析主要的绩效表现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
依据科技专项资金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全过程以及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原则,分析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项目是科技专项资金的载体,考评专项资金的绩效应该围绕项目进行。项目的运行过程可以概括为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四个环节。投入包括资金、原有的科研条件、科研人员等,考评科技专项资金的绩效应以经费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和影响作为主要的评价对象:产出指科技活动的成果,影响则是成果的扩散、转化在社会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从投入到产出的运作过程,是产出、影响的形成诱因,表现为管理形态[1],实用而重要,亦应为绩效评价系统不可或缺的内容。绩效评价作为项目监督管理的手段和资源配置的依据,通过逆支出的反馈回路,在对已实现的产出和影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揭示项目运行中的问题,将评判结果用于未来资金投入的决策,这也是绩效评价的职能和目的。
资金贯穿项目,科技专项的绩效评价要同时反映资金在运作、产出和影响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简称“3E”原则)。效益性指科技专项产出的科研成果,有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率性原则关注的是科技专项运行中的生产效率,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2],如何在既定支出下实现更高的产值和更好的服务;经济性原则要求在科技专项的既定目标下,资金支出应尽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优化支出的结构。资金投入一定的情况下,科技专项资金的效率越高,产出的成果越多,影响力越大,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高。科研产出一定的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率越高,支出越具有经济性。
2绩效评价的主要方面
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多目标、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将构建层次型评价体系,全面、有条理地反映绩效水平,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目标层是绩效评价的目的,即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准则层是围绕目标层对绩效主要方面的描述,由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可知,评价系统要素包括管理、产出和影响;指标层是反映准则层要素特性的具体指标。
2.1管理效率
管理绩效是项目绩效的一部分[3],评价对象是运作过程中的管理形态。在设置管理绩效指标时,一些研究混淆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将制度的健全性、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等财务管理因素列为管理绩效,实际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管理绩效衡量的是项目实施和交付的短期内的表现,关注的是按时交付,满足质量、成本等要求[4],这是结果;而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众多,如项目目标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完备、制度是否完善、操作是否规范等,这些是导致结果的诱因,不是直接的绩效表现形式。从结果出发,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是项目能否按时按质完成以及执行中的经费使用效率,因此将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管理绩效定义为管理效率,从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效率2个方面考察。
2.2科研产出
科研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研究活动,科研成果是项目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类型项目的研究重点不同,科研产出的成果也有所差异,只有明确科研项目分类,才能建立有效的、针对性的指标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研项目的分类,科技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3类,其中应用研究以为物质生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科学技术支撑为主,能通过成果转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间接影响,成果的主要形式有论文、专著、专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等[5],产出具有多样性,涉及不同方面。本研究以应用研究型农业科技专项为对象,其他类型项目则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nlc202309041203
2.3经济效益
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的科技专项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专项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活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将专项产出停留在论文、专利等文字层面的成果上,思想结晶只能被束之高阁,便丧失了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真正意义,因此,经济效益是评价科技专项必不可少的方面。评价经济效益要分为微观和宏观2个层面。对于专项承担主体来说,利用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收入是直接效益,计算投入产出比能准确得出投入资金产生的实际货币价值。宏观层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社会经济效益,衡量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货币价值和社会公众所能获得的利益。
2.4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评价是站在公众角度评价专项的社会效果。作为农业科技专项中的公众主体,农业劳动者从专项实施或成果中受益,改善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就业机会,这些往往难以衡量,但是可以通过农民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可获得性来体现。科技专项成果的影响面越广,农民越容易获得品种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中受益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角度来体现社会效益。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考虑,在对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合同书、验收申请书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参照相关部门发布的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多目标、多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为目标层,设立二级指标,确定管理效率、科研产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个准则层,选取16个定量指标组成指标层(表1)。
管理效率(A1)选取了3个指标,主要反映项目运作中可用的资金数和项目完成时的执行情况。经费是科研活动运行的保障,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的投入通常按一定比例在项目开始时、中期检查或是验收时分批划拨,因此,资金能否按时按量到达是项目运行中重要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项目运行中实际耗费的资金量是对投入的准确衡量。在此用到位率和实际支出率2个指标考察资金使用。支出确定时,采用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反映项目是否按时结题验收,表现项目完成的经济性。科研产出(A2)是科技活动结束后的直接成果,体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依据应用研究型项目的产出,统计成果、专利、审定品种等产出内容的数量,综合评判论文和获奖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在能力。另外,人才培养虽然不是科技活动的直接目的,但却是项目运行中的潜在效益,积累了团队和个人的科技实力,这里用研究生的培养率指标来表达。经济效益(A3)选择了科研投资收入率来描述微观经济体即项目承担单位所能获得的直接经济回报,将新增产值和新增农民收入分别与投入相比,表达农业科技发展成果的外溢性对宏观经济的有益影响。社会效益(A4)主要针对的是项目成果的推广面和影响程度。通过科技服务、咨询等形式,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让农户得到技术、品种,才能实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选择了科技服务次数、农民培训率和成果推广率3个指标。
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与确定上,考虑到科技产出的多样性,指标应有所针对。有反映即期效益的科研投资收入率、新增产值与总投入比等经济效益指标,也有反映潜在效益的人才培养率指标;有统计专利、品种审定等数量的绝对值指标,也有相对值指标,如采用成果产出率直观反映每万元支出所能带来的成果产出。同时,兼具数量和质量评价的综合评判指标,如论文h指数和获奖成果率的计算。指标的统计口径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专项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总额。
(2)资金实际支出率=实际支出资金实到到位资金。
(3)技术经济指标完成率=实际完成的技术、经济指标数量项目合同中的预期考核指标数量。
(4)成果产出率。项目期内科技成果数与相应的科研经费支出额之比,成果形式包括新产品,自主选育或引进推广的农业品种,产生的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公式为:
成果产出率=成果数量项目经费。
(5)论文h指数。目前,评价论文主要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来间接体现论文的质量,缺乏对论文影响力的直接衡量。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Jorge E Hirsch提出h指数,以简单的计算同时衡量个人论文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力)[6]。将科技专项类比于个人,用h指数评价专项产生的基金论文,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更能综合体现科技专项在论文上产生的绩效。论文h指数的定义为:获得某科学基金资助的总计N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至少为h次,而其余N-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均小于或等于h[7]。
(6)专利。反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另外,动植物新品种权、新药证书同发明专利性质相同,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也计入专利授予数量。
(7)获奖成果产出率。科技奖励是对项目创新水平、科技含量的有形衡量,获奖级别越高说明该项目的创新点、成就越高。但相同的资金投入、不同级别奖项的含金量不同,资金产出效率自然不同。为了体现相同科研经费下的奖励质量,将各级别奖项基于国家级科技奖励平台进行修正,使各项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获奖成果产出率定义为:
获奖成果产出率=国家级奖励数量+0.473 9部级奖励数量+0.021 1省级奖励数量项目经费[8]。
(8)人才培养率=参与项目的研究生数量项目参与人数。
(9)科研投资收入率,指科研技术转让合同、技术服务在统计年内平均每年所获得的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与相应的科研投资经费总额之比,公式为:
科研投资收入率=科研成果转化收入项目经费。
(10)科技服务次数。项目单位对项目服务对象组织的科技下乡、培训、指导、函授、讲座、展览、科技普及等工作次数。
(11)农民培训率=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项目经费。
(12)成果推广率。对于种植类项目,定义为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示范推广面积与总投入比;对于畜牧类项目,定义为畜禽种苗在核心区、示范区的繁殖数量与总投入比。公式为:
nlc202309041203
成果推广率=种子种苗推广面积或畜禽种苗繁殖数量项目经费。
4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设置是绩效评级指标体系中的关键步骤,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评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根据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点,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通过对测评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将主观评价以相对客观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对农业科研领域较为熟悉的财务管理专家和项目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填写权重调查问卷。26份有效问卷中,通过一致性检验的问卷共10份,经过Yaahp 6.0层次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5创新意义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如下创新意义:(1)评价对象上,针对农业科技专项,体现农业科技产出特性。(2)评价思路上,综合项目全过程和“3E”原则。从项目投入、运作、产出和影响的过程,深入挖掘和描述农业科技财政专项的绩效表现,同时考评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3)评价指标上,指标选择体现针对性。一方面,基于评价基本思想,指标能够准确反映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如管理效率指标考虑真正能反映管理绩效的因素,剔除影响绩效表现的管理因素。另一方面,指标设置具有多样化和定量化特点。以绝对值、相对值和综合评判指标对科研活动产出进行量化评判,直观、具体地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水平。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农业科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科学研究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振乾,余小方.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 中国软科学,2005(4):63-69.
[2]刘瀛弢. 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0(6):106-114.
[3]马辉,杜亚灵,王雪青. 公共项目管理绩效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软科学,2008,22(7):49-53.
[4]Munns A K,Bjeirmi B F. The role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achieving project su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6,14(2):81-87.
[5]李功越.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11(11):132-135.
[6]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7]赵星,高小强,何培. 科学基金h指数:基金论文成果数量与影响力的综合衡量[J]. 中国科学基金,2009,23(1):15-18,22.
[8]胡慧英,申红芳,廖西元,等. 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科研管理,2010,31(3):78-88.
【资金绩效评价报告】推荐阅读: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11-09
教育项目资金绩效评价报告08-30
方正2016扶贫资金绩效评价自评报告10-31
资金绩效自评报告10-2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绩效考核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09-07
绩效评价报告07-30
农业项目绩效评价报告11-14
粮改饲工作总结报告(粮改饲绩效评价)11-04
绩效评价方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