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师对话语文(13篇)
1.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题。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臶。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则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将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臵园中,确是妙法。
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套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运用的最妙的要推西湖的三潭印月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之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臵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景观,宜静观盘桓。
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模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
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原文中没有说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
答案:A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借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建设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B.中国园林模仿自然,参以诗词画的情调,还运用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在世界造园艺术中是最具有艺术价值的。
C.颐和园有谐趣园、北海有静心斋、苏州拙政园有枇杷园、留园有揖峰轩,都是中国园林中的大园中套小园的典型。
D.中国园林讲究巧妙安排建筑物,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中国园林会给人以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夸大其词,只能说是“独树一臶的”。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家谱漫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
答案:D 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解析:A项,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的内容”。答案:A 6.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由于国家主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所以家谱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D.中国传统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延传家族历史。
解析:D项,以偏概全,从原文中的“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可知,并非所有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
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衡中西以相融 何家英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A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属于无中生有;B项说法绝对,原文“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D项强加因果。
答案:C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解析:A项“传统为‘体’,创新为‘用’”是作者所批判的观点,作者的观点应该是“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B项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并没有轻弃晋唐人的“艺术形式”;D项“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中“晋唐以后”错,应该是“晋唐时期”。
答案:C
2.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二
一、引导美, 展评价语无形之魅力
王崧舟老师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1) 是的, 正是由于王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使得他课堂上的评价语都是如此润物细无声。如他在执教《枫桥夜泊》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当上课伊始, 老师让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老师开始在在巡视中插话“这个同学在一边读一边划, 这说明他已经把感觉落到诗上了。”学生开始勾画了, 这时老师继续引导“有些同学不仅划了而且写了, 说明他又有了自己新的想法”。
这是多么巧妙、多么自然的学法指导。也许在这之中有学生并没有动笔勾画, 有学生也并未意识到要进行批注, 但经过王老师的不经意引导, 几乎所有学生都动笔勾画起来。可想评价语并不是要求老师的评价语有多么的优美, 而在于老师的语言是不经意, 但又处处布满玄机。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也许对于学生来说;一切优美的、含义深刻的教学用语皆情语!正是老师这巧妙而又自然的设计, 才有了学生对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 语文课堂也才充满了人性美!
二、点拨美, 显评价语巧妙之魅力
老师的循循善诱是引导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的重要导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2) 点拨考验老师的教学智慧, 老师的点拨点从哪里出发, 学生的思维点就在那里生根。点拨是学生理解重难点的关键, 以王君老师执教《爱莲说》为例:
王老师的点拨层层深入, 步步为营。先是用解释的方式引导学生细品“独”字, 并联想到“独立寒秋”, 以此来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然后点拨比较“隐逸者”与“花之隐者”的不同;最后肯定学生的发现并总结, 这次不仅总结了讨论的主题, 而且顺势追问:“在周敦颐眼里, 陶渊明是美的, 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不仅解决了牡丹和菊都是莲的反衬这一问题, 而且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一举两得。也正是王老师逐层深入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豁然开朗, 拨开迷雾见蓝天的心境, 为后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诗意美, 现评价语多姿之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3) 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 (4) 而像诗一样的评价语, 我想没有哪位学生能抵抗得住这种诱惑吧!诗意语文的倡导者董一菲老师就有如此优美的、诗意的评价语, 让她的语文课飘荡着诗意的芬芳。以其执教的《边城》来看:
“我不仅欣赏你的这种敏捷的思维, 精彩的表达能力, 我更喜欢你的手势, 非常的感人。”, 这一连串真诚的、诗意的语言, 倘若是董老师的学生都会心醉于她美妙的语言, 感受到董老师评价语中弥漫着的浓浓的诗味。“平伯先生曾评价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说:‘痴’是情的最高境界, 于是贾宝玉被称为“情痴”。‘痴’之前加上一个‘娇’字, 这是翠翠独有的。”, 如果说娇痴是翠翠独有的, 那么对语文的“痴”, 对诗意的“痴”, 则属于董老师的。诗意的评价语会激起学生对语言锤炼的追求, 对语言推敲的执着, 对语言魅力的追寻, 对语文美的寻觅。为了学生的语文,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请在课堂中多一些诗意的评价语吧!
四、互评美, 表评价语多元之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 (2001版) 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 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 是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题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5) 可是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互评却是流于形式, 学生之间不敢讲真话, 但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评价不仅是老师的, 也是学生的, 更是真实的。如其执教《沁园春·长沙》:
先让钟雪飞同学读课文, 显然这位钟雪飞同学在之前读了一遍课文, 但不是很好, 老师并没有因此而直接说出, 而是请另外两名同学再次朗读以让钟雪飞点评以此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可钟雪飞并未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反而大胆的质疑了其他同学像念经一般, 这时另外的同学也站起来反驳“毛泽东的诗就应该抑扬顿挫”, 从而老师给予评价:你读的很认真, 但没有读出大气之感, 并让他再试一次。这一次有了大的进步, 老师给予了表扬, 并趁机表扬了另两位同学。真可谓是一个都没有落下!也许学生的互评、自评并不是客观的但绝对是他们心中最想说的, 互评的魅力也不在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吹捧和贬低, 而在于能让他们在评价中有所进步, 看到自己的不足。也需要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 也许正是李老师的那句“你读的很认真, 但缺少了大气”加上学生间的互评, 多元性的动力, 才有了后一次钟雪飞的巨大进步吧!这也让我们深思:即使在互评中, 老师也不是旁观者, 而是助力者。
五、幽默美, 示评价语多彩之魅力
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健康的品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它能促使师生和谐, 创造美好的课堂环境。国外把幽默感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 可见幽默的评价语至关重要。蒋军晶老师的课堂总是生动活泼、欢声笑语, 如《文成公主进藏》疑问:
这是一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 蒋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调动了本身严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感受到了他的和蔼可亲, 也让孩子们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勇于发言。“老师不会的你们要帮帮老师”, 这样的语句完全置老师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在接下来老师专门空出一些连词及动物名称让学生帮他, 使学生记住了讲故事的诀窍, 后面环节让学生再次讲述课文的大概内容时, 学生纷纷举手, 不亦乐乎。可以说没有蒋老师幽默风趣的教学用语, 就不会有学生课上的踊跃发言。因此, 幽默的评价语是智慧的火花, 是思维的启迪, 是教学过程的助推器, 是教学的艺术, 也是使课堂温馨而不失灵气的灵丹妙药。
3.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三
《异闻录·师溪旧事》有云:“不破不立,立则必破”。破立,即是置于绝境的事物发愤图强,而后重获新生。“破立”的观念也能很好地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代语文名师间的传承与突破关系。这三代语文名师分别是“那一代”、“这一代”和“新生代”。“那一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语文名师;“这一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语文名师;“新生代”是指活跃在上个世纪末的语文名师。
历来对语文名师的研究中,对个别教师的研究与反思比较深入,但对于一个时代名师的“群像研究”却较少涉及。2008年,李海林发表了一篇题为《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的文章,在教育界立刻引发一场“关于语文教师代际传承”的专题讨论。这次讨论可作为现代语文名师“群像研究”的一次新的尝试,为后来对语文名师的代际研究开辟了一片土壤。本文主要着眼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三代语文名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承接与突破,探索语文教育在几代语文名师们的“破”与“立”的较量中所呈现的新的局面。
一、“那一代”:先破后立的完美蜕变
文化大革命结束前,语文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比较薄弱,语文界也处在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时势造英雄,当时出现了以吕叔湘、叶圣陶、于漪等为代表的一批名师,即“那一代”。他们勇于探索,推动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三十年变革。
(一)先破: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
改革开放伊始,语文教育界的混沌的局面亟待打破,首先站出来的是两位教育泰斗吕叔湘和叶圣陶。1978年,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的文章,指出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费”问题,认为亟需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随后,叶圣陶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长篇发言,强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作用。二位教育泰斗的发言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在教育界立即“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后立: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两位教育泰斗高瞻远瞩,打破了语文教育的混沌局面。所谓先破后立,就是既然已经“发声”,就要寻求可以长久立足的方法。于是,出现了一批享誉国内的特级语文教师,包括: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张孝纯、欧阳代娜、宁鸿彬等。首先,针对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那一代”十分看重课堂教学的效益,力求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宁鸿彬首创的“卡片辅助教学法”等;其次,针对叶圣陶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说法,“那一代”也作了相应回应。钱梦龙的“两性统一”,认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魏书生也更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最后,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革命化政治化”倾向,张孝纯提出“大语文教育”、于漪的“教文育人”等。可以说,“那一代”们的“先破后立”是上个世纪语文教育史上一次完美的蜕变,也是后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楷模,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对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这一代:“不破不立”的教学尴尬
“这一代”主要以李镇西、韩军、程红兵为代表,可以说“这一代”是在“那一代”的光环下产生的,李镇西在《于漪们的意义》一文中也提到,许多年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学法学习,是从读于漪读钱梦龙读魏书生开始的。确实,盘点“这一代”的代表人物,能够发现一些跟“那一代”相似的地方,如“程红兵类似于于漪,韩军类似于吴心田”等。
2004年的《教师之友》第1期刊发了一组题为“那一代”的文章,对于漪、钱梦龙和魏书生(“那一代”)在语文教育界久负盛名的名师展开批评,透视了“那一代”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的缺失,但此争论未能得到较好回应,无疾而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是生存在“那一代”的余晖当中的,他们提出的理论与上一代语文名师总有些类似,例如黄玉峰的“爱、人性和关爱”与于漪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一脉相承;严凌君的“自由、民主、平等”也和魏书生的民主教育不谋而合。“这一代”在理论探索中,并没能让语文教育改革取得飞跃性的进步,可知在“这一代”身上,传承着前辈的血脉,无法彻底推翻“那一代”,就像他们无法彻底推翻自己一样。
三、新生代:“破而不立”的教学困惑
“新生代”活跃在世纪之交,李海林老师认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似乎还不十分明显”。但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都着眼于渗透文化意识,摒弃语文教育中意识形态追求,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新生代”语文名师如:蔡朝阳、干国祥和郭初阳等。
“新生代”在新的情势下能够敏锐地洞察到现代教育思想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病,并且能够直击要害,其一,对教学权威的蔑视:郭初阳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干国祥的多元解读;其二,对当代应试教育下语文教育的批判:如:蒲白认为,很多特级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除了解题技巧和应试对策之外,他们拿不出什么;其三,教学内容上,郭初阳等摒弃对意识形态的过分追求。可以说在“破”上,“新生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生代”语文名师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来,这是非常可贵的。
但是,现在社会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本身的特点,使“新生代”发展陷入困境,“新生代”们虽然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但是却无法解决传统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只重批判,不管建设,使其陷入“只破不立”的教学困惑中。这种困惑集中体现在教学的外在悖论和内在冲突上:外在悖论是“多元共生”的语文教育格局和单一的教育方法无法融合;内在冲突是教育是“规训人”还是“解放人”,即如何在课堂机制中解放学生。这些困惑使得“新生代”没能在对话中达成共识,教育思想也就没从多元走向统一。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代语文名师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那一代”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混沌期“先破后立”,初步完成了语文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一次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完美转变;踏着“那一代”脚步而涌现的“这一代”传承着前辈语文教师的血脉,继续发扬传统教育中的精华部分,但是对新时期下的教学缺乏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践验证,所以陷入一种“不破不立”的教学尴尬之中;“新生代”对传统教学提出尖锐批判,为语文教学呈现一种新的思路,但是由于时代发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新生代”还是无法解决传统教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使其陷入“只破不立”的教学困惑中,所以如何在当今多元共生的环境中去寻求语文教学的独特出路是至今仍然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艳.“那一代”与“这一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海林.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J].语文教学通讯, 2007,(29).
[3]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09,(3).
[4]景诵,白尘.于漪:一个曾经的偶像[J].教师之友,2004,(1).
[5]卢军.钱梦龙:方格之内的圆融[J].教师之友,2004,(1).
[6]蔡朝阳.魏书生:技术主义和权威人格的末路[J].教师之友,2004,(1).
[7]李海林.论语文教师的代际传承——兼论历史叠影下的“第五代”[J].语文教学通讯, 2007,(29).
[8]蒲白.语文特级教师缺什么[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1,(3).
4.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四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五)(2015·广州一模)我国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为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订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下面的我国部分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①③工程均采用的运输方式是()A.管道运输
B.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C.水陆联运 D.高压输电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③工程为西电东送工程,②工程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④工程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均采用高压输电方式。
[答案] D 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剧沿途部分地区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有关这些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些地区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上升 ②这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这些地区有大量海水侵入
A.①②④
C.③④⑤
B.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 ④工程沿线部分地区地势低平,且工程实施后,河水水位上升,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并且这些地区在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进而加剧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答案] A 3.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彻底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解析] ②工程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该工程利于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以气代煤并不现实;该工程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工程可缓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答案] C(2015·福建泉州质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库开闸放水,27日到达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颐和园团城湖,北京市正式通水。江水进入团城湖后,还要通过9个提升泵站加压,“爬高”100多米,把来水最终送入密云水库。读图,完成4~5题。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走向发生较大的弯曲,最主要的原因是()A.避开海拔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 B.避开密集的居民点,减少移民 C.避开大面积耕地,保护有限耕地 D.避开交通线,减少对交通的干扰
[解析] 读图中等高线可知,弯曲部分主要是为了避开海拔高的山地,使水能自流而下。
[答案] A 5.南水北调的江水最终抽水送入密云水库的主要目的是()A.调节气候
C.降解污染物
B.调蓄水源 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 水库具有调蓄水源的作用,水库储水,对输水量进行调节,保证四季均匀供水。[答案] B(2015·河北衡水4月质检)杭州市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结合下图及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该工程()A.为保证水质优良,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 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 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 D.因地势原因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
[解析] 该工程沿途多采用管道输水,受外界影响小,从而保证水质;输水线路九成以上走隧洞,说明建设难度大,千岛湖只是杭州补给水源之一;该工程线路经过的地区优势并无逐级抬升,不必逐级提水。
[答案] A 7.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 B.极大改善沿线水质,使水价降低
C.将千岛湖作为取水口,将会减轻下游地区所承受的水环境污染压力 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
[解析] 从上游的千岛湖取水,从而减轻了下游地区所承受的水环境污染压力;因水流多走管道,所以对沿线水价的影响不是很大;取水工程不会造成千岛湖的水污染;该工程和长江口的海水倒灌无关。
[答案] C 青藏高原拥有庞大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的设想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读下图,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解析] 雅鲁藏布江属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大,所处纬度较低,不会发生凌汛,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递增。
[答案] D 9.“藏水北调”工程不会()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解析] 藏水北调工程沿途地质条件复杂,会诱发沿线地质灾害,水资源的调入,会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但不会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冰川融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答案] B 读世界三个国家跨流域调水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地和供水区的气候类型一致的是()A.图1
B.图2 C.图3
D.图1和图2 [解析] 图1为美国西部的北水南调工程,是从北部温带海洋气候区向南部地中海气候区供水;图2为埃及的西水东调工程,水源地所在的尼罗河下游与供水区的西奈半岛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图3中的中线和东线工程都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输水到温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 B 11.图2调水线路施工中遇到最大的技术难题为()A.开挖尼罗河水道
C.输水隧洞穿越运河
B.沿途荒漠生态保护 D.西奈半岛输水渠
[解析] 穿苏伊士运河工程是埃及西水东调工程中的最大单项工程,也是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
[答案] C 读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建设规划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中亚三国出口天然气管道和沿线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滨里海输气管道输送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陆上天然气资源 B.跨里海输气管道、纳布科输气管道沿线气候环境更恶劣
C.土库曼斯坦—印度输气管道的环境意义主要是促进沿线降污减排 D.中亚—中国输气管道天然气消费地主要是我国新疆
[解析] 滨里海输气管道天然气资源由土库曼斯坦里海大陆架和西部陆上气田、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组成;跨里海输气管道、纳布科输气管道沿线受西风影响较大,气候相对优越一些;土库曼斯坦—印度输气管道可以为沿线提供大量优质的天然气资源,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程度。中亚—中国输气管道天然气消费地主要是我国东部沿海。
[答案] C 13.东、南、西、北4个方向天然气外输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利于中亚()A.发挥中亚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的发展 B.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C.增加中亚资金流出量,进一步发挥区域协调效应 D.保护植被,根本上改变区域气候特征
[解析] 国际天然气跨区域调配中,中亚具有的是资源优势,经济、技术优势主要是在天然气输入地区;增加中亚资金流入量;天然气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保护植被,改变区域气候一些性状,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气候特征。
[答案] B
二、综合题
14.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电东送工程三线目的地大量输入能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据图分析,西电东送工程三条路线的电力构成有何差异?(3)西电东送工程对能源的输出地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西电东送”工程三线目的地是我国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三大工业基地,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短缺。第(2)题,北线电力由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等能源基地火电构成;中线电力主要由长江上游水电构成;南线电力由珠江上游水电和西南火电构成。第(3)题,“西电东送”工程对能源的输出地影响主要在于经济意义。
[答案](1)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缺乏;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2)北线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火电为主);中线由水电构成;南线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水电为主)。
(3)促进能源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5.(2015·河北衡水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条长达1432千米的输水干线,自丹江口水库蜿蜒向北,途径豫、冀,直赴京津。它将向沿线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或县级市提供生活、工业 用水,兼顾农业用水量总计95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总水量的六分之一。它将为北京市2000万人口每人每月增加约62立方米水资源,相当于11.3万瓶550毫升装矿泉水,缓解首都之“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之中线工程。2014年的深秋,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材料二 下面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北两段的线路走线及沿线区域图。
影响?
(1)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的线路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对调水有何有利(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该工程对北京的主要影响。
(3)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水量和水质,简述该地区在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需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试分析加高水库大坝对上游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线路分布。根据所学知识、等高线分布特征及图示线路走向分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线路主要沿南阳盆地、伏牛山麓、太行山麓分布。有利影响主要有:自南向北可自流输水(地势南高北低)和受水范围大(山麓地带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第(2)题,本题考查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状况(工业、农业、城市用水),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地面沉降,使“地下漏斗”缩小。第(3)题,本题考查措施类分析。注意审题,两个方面分析。在生态保护方面: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地生态和水源区禁止滥垦滥伐。在城市发展方面: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施梯度水价;对民众进行节水教育,增强节水意识。第(4)题,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答题时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对上游地区的影响。可从移民及地质灾害的角度答题。
[答案](1)特点:大致沿山麓地带分布。影响:山麓地带处于平原地带的西部最高处,可居高临下,控制范围广,受水范围大;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可自流输水。(2)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局面,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北京生活用水,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减少地下水开采,缓解地面沉降(或减少地表水的过度使用,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3)水量方面:保护水源区的植被,涵养水源;在城市发展中节约用水,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价,实现阶梯水费政策。水质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城市中的污水排放;防治水体污染。
5.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五
心得体会
堕却乡荒坝小学 赵敏
听了名师的课,我忽然觉得上课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当上课达到一定境界时,它会像一幅美术作品,像一段美好音乐,甚至像一出戏剧那么感人。当然,名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课堂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能使我们潜移默化的丰富的理论知识。
在短短的两天里,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后,他们的课堂风采一直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久久回味。我的心中也荡涤着做老师的幸福,那就是在课堂上与孩子们“心灵感应”般的真情对话,呈现出和谐的、焕发生命光彩的课堂,产生着令人震撼的课堂生命力。我深深地感悟到在21世纪要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合格的老师,如何做优秀的老师,要走很长的路。
他们更让我明白,有爱才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爱。一个不能去爱自己学生的老师,任其有多么渊博的学识和超强的能力,也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好老师的。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的老师,除了她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精湛的专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老师心中有爱,有着对自己的学生无私而博大的爱,这也是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我发现,这些名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整个观摩课和讲座过程中,他们始终热情洋溢,面带可亲的笑容,语言亲切朴实。其中王文丽老师的一段话让我感触最深,她说:“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但是我们能让他成人。在大智慧的包容下让学生尽情发展,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听完课和讲座回来,我的心如潮水般不能平静,我真的愿意一试名师们超常的教学手段,哪怕有所失败也在所不惜同时,使我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们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6.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六
得体会
罗桥小学
程细丽
2014年11月1日和2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名师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来自全国的几位名师给老师们讲授了语文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知识,帮助老师们把语文教得更好。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受益匪浅。
什么是微课?什么叫做翻转课堂?我的了解真的不多。宋运来老师的微课程作文:《急吼吼》让我大开眼界。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也是让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找不到教作文的好办法。他们常常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话都说不清楚,一篇作文怎么有那么多的错别字。我教三年级的语文,我也抱怨过,抱怨孩子们错别字太多,字数太少,语句不通顺。我也在思考应该怎样让孩子们写作文时有话可说,而且说得通顺,但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孩子们不爱写作,老师也害怕教写作。
宋老师的微课程作文是这样教的:他把急吼吼这个小男孩上学迟到这件事情分成三部分,即起床、穿衣和上学。每一部分都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他让孩子们从自身情况出发,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说话,比如在起床这一部分,他先问孩子们是谁叫他们起床的,有的孩子说:妈妈。这时宋老师会引导他说出完整的句子:妈妈叫我起床的。我觉得宋老师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非常好。他的这种做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我马上就想到了我班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在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文。如果我不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期待他们直接写出好作文,那是不现实的。
张学伟老师在他的讲座《语用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中也提到作文,他说作文可以通过听写、扩句和续写等方式来练习。他提倡以围绕语言运用的活动来组织教学。他在讲座中提到几个语用课例,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对学生写作文也有很大帮助,如下:
一、补白——抓住空白,合理想象。例如《第一朵杏花》
听了竺可桢爷爷的话,小男孩想(); 第二年,春天来了,小男孩(); 三十年后,小男孩已经成了一位生物哲学家。当他回想起这件事,他想,这第一朵杏花。
二、扩点——重点词句,想象延伸。
这次学习给我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思路。我根据我班孩子的情况,总结出以下教作文的方法:
1、让孩子们多听写,多默写。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可以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提起笔都是错别字。通过听写、默写可以让孩子们在作文中少写错别字。
2、多给孩子们说话的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多给孩子们时间表达运用语言。比如让孩子们补充课文,让他们扩句和续写等等。让孩子们从词语、句子开始,慢慢地会写一段话,甚至一片文章。
3、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留意写作方法。比如这个单元主要讲动物,那么教师在教这个单元的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关于动物的写作手法,并在课堂上多训练。
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对教语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我认为教语文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句,能理解课文意思,会做题。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张学伟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刻。他说教语文不教课文,用教材不教教材。教语文不是停留在课文上,而是运用课文让学生学到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以便提高学生的能力。正如丁雪飞老师在她的讲座《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学语文教学改课的地气》中提到的要发展学生。她说翻转课堂必须有以下条件:
1、每一位学生家里都要有上网的电脑设施。
2、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充裕的课外自由支配时间
3、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学的自律精神。
看到这三个条件,也许我们老师会认为翻转课堂在我们这样的乡村小学无法实现,因为我们许多孩子家里还没有电脑,我们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律能力又不强。然而,我认为我们可以适当引用。没有电脑我们可以把孩子们需要做的事情打印在纸上,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我们可以先再课堂上进行,等孩子们养成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家完成。
翻转课堂在那些方面翻转呢?丁老师做了详细的解释:
一、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
二、在主角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翻转;
三、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翻转;
四、在学习方向上,由习惯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学”的翻转;
五、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
六、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七、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八、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答题训练向听说读写综合的翻转。
丁老师对翻转课堂的解释很全面很具体,她把翻转课堂和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作比较,使我们对翻转课堂的理解更深。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翻转课堂呢?我们真的必须像丁老师说的那样,做到以上八点吗?我认为要一步做到以上八点是很难的,毕竟老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以丁老师讲的为依据,慢慢地做到以上几点。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学着放手,给孩子们时间,让他们更好地发展。
7.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篇七
一、误区
1. 追求形式的浅层对话
有些老师由于受传统观念或者习惯的影响, 往往不自觉地把对话理解或者演绎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师问生答。在这种问答式的对话中, 学生基本上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常常被一个接一个的连环问“牵着鼻子走”。显然, 这种做法不可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格局, 它势必削弱对话者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还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的对话形式, 有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 有时连简单的小问题也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这样做势必导致对话过程的表演化和对话内容的浅层化, 这样的教学行为无疑在本质上背离了对话教学的本质。
2. 偏离主题的无效对话
目前, 有的老师过分地放大“对话因生成而精彩”。基于这样的观念, 课堂上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的现象:有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还有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这种对话的实质是无效对话, 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 更为严重的是, 本该落实的目标没有落实, 本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 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培养精英的个别对话
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多数的学生自由地参与,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和知识背景的差异, 再加上教师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不当, 课堂中的对话主体往往呈现出精英化的趋势, 一部分善于表现、思维敏捷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显得特别活跃, 而大多数学生则缺乏深度参与热情。于是, 对话就演变为少数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和锻炼能力的天堂。
二、对策
1. 尊重学生, 平等对话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 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之间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平等是交流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与别出心裁。教师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
2. 精选话题, 激发兴趣
话题的确定要恰到好处。有的话题太浅或太小, 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话题太深或太大, 学生觉得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等, 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 话题的选择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 让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较好的话题, 才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样学生投入了, 学得快乐, 教师教得也轻松。有时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定,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 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 以免脱离文本。另外, 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 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 师生互动、碰撞智慧
教学中, 重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 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每小组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序的学习合作, 在学生交流中互相评议, 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即教师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 凭借教材中的言语, 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的生命活力, 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裁剪, 真正把教材当作例子, 把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兴趣、经验、感受等作为教学新的生长点,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4. 生本对话、思维深刻
在课堂中,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如果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 想得越深, 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学生对文本也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对话, 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才能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这样学生就产生了与教师、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 师生对话才能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 学生才能在对话中超越, 才能在对话中成长。
8.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对策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对话教学 现状和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主导现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了,新课改的提出使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小学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小学可以说是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开端,只有在开始的时候就接受到正确良好的教育才能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和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语文,对我们来说是我们国家的语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考试成绩,更要在生活中对语文有一定的理解。因此更加需要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费时而且负担重,效果甚微,所以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愉快的喜欢学习语文,并能轻松的提高听说读写,为学生的发展铺垫一个好的开始。
1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
1.1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成果
近年来,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一直在各个学校实践,大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能够把这种教学方法不自觉的应用到教学中去,课堂上也越来越能够尊重學生,宽容学生,开始愿意去了解学生,使得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在课堂上更加愿意融入进去,使得课堂氛围有了明显改变。并且能够主动地帮助学生思考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得到了空前的融洽,打破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不再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传统学习方法。教师和学生能够做到彼此成为朋友,教师愿意了解和帮助学生,让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产生动力。
1.2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不足
然而,实施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新的教学方式的实施都需要一定时间考验的,当我们回望这一段新课改路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在实践中,我们有很多地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通过对话教学的实施,使得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得到了改善,但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对话教学的实质,只是在表面做文章,脱离了对话教学本身的意义。首先,对话教学倡导的是师生平等,是在对等状态下的教学方式。教师虽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并不具有决定权,只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学生的对话问题脱离教师的预计,很多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提问,一问一答,虽然看似互动,但实际上是在教师的牵制下进行的对话学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会提问,也不敢提问。其次,是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揣摩作者的用意,而是很仓促的进行阅读,然后提问,导致学生没有对原文进行很好的理解,对话也就成为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的形式,对于学习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仅学不到知识,还浪费了时间。最后,对话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精神上的交流,然而很多教师没有能够从根源上理解对话教学的含义,而是表面理解为谈话和对话,只在形式上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完全围绕着对话产生,问题答完了知识点也就讲解结束了,然而很多小学生回答的知识过于肤浅,教师根本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只是平淡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2 实施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对策
2.1 创建良好的教学平台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现状问题不但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现阶段我们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强学校和各部门领导对于对话教学的力度,加强对对话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专门设立针对教师在实践中所曝露问题的讲座,开展对教师的专题培训。多多设立公开课,整理和发扬对话教学中我们做的好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2 改善浅显的教学形式
在语文对话教学中,我们要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帮助学生在小学期间得到全面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教学,耽误了孩子还浪费了时间,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在对话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口头朗读的教育,朗读是语言的艺术,是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朗读成功的与作者,与生活进行联系,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揣摩文中的魅力。然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联系阅读,还要联系写作。写作是书面形式的对话,是表达自我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就是一个锻炼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过程。因此,要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精心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乐于表达对生活的理解。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最主要的角色,所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新课改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性格和特点,结合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对话。
3 结语
从现在社会来看,对话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他是一种教学精神和原则,他体现了现代教学中对民主和平等的渴望。不仅使语文在教学形式上得到了改变,更在教学思维上得到了改变。因此,我们不要怕在对话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加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完善对话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为最终根本目标,以帮助学生在小学学习中奠定着结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小学期间能够在语言文化中学习到他的魅力和精髓,使以后的学习更加的容易和轻松。帮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有着一个健康的,完整的理解。并且使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自由活泼的成长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向好.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对策[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35):83.
[2]季正梅.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0):48-48.
9.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九
中心思想:
表现了季老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和深深的关爱之情。
对话好词
1.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们。旧时也指聚众行劫的群盗股匪。
2.滚瓜烂熟: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3.能文能理:什么都会。
4.中西贯通:中西都会。
5.古今贯通:从古到今什么都懂。
6.偏科: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
7.贯通:①全部透彻地理解领悟。②首尾连接畅通。
8.鼓励:激发,勉励。
9.随便∶不加限制;不受拘束。
10.拘束:过分约束;束缚。
11.通顺:不具有逻辑或语法错误,阅读起来顺畅的[文章等]。
12.别扭∶彼此意见不投合。亦指争执之事。
17.喜欢∶喜爱。
17.困难∶处境艰难。
17.容易∶可能性大。
16.重要:具有重大影响或后果的;有很大意义的。
17.鼓励:鼓动激励,勉人向上。
10.与名师对话语文 篇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话”业已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师努力实现与学生成功对话的同时,作为对话第三方的文本的处境却显得有些尴尬。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对话:
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案例1:一问一答的“文成公主” 师:这篇文章是写谁的? 生:是写文成公主的。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唐朝的时候。
案例2:“五彩池”的门票多少钱
师:《五彩池》这篇课文上完了。如果想让你为“五彩池”做广告,你该怎么写广告词呢?
生1:我的很有趣:去五彩池玩只要——两元。生2:这门票也太便宜了。二十元还差不多。师:你们觉得呢?
生3:我看两元钱完全有可能。咱们杭州不是很多景点都不要钱了吗? 如果把文本比作丰润学生精神和语言生命的水,那么,在这两则案例中,师生的对话似乎都存在着缺水现象。前者中的文本被学生分成一滴一滴只是为了给老师看,没有畅游的投入交融,师生之间的对话是那么贫乏枯燥;第二个案例中这堂课似乎符合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对话”的本质——民主参与,然而,当师生把“水”放在一旁,放任孩子自由对话时,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语言与精神是否因为得到润泽而成长呢?此时师生对话的意义何在?案例中的师生虽然都在“水边”,但却总是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在水一方徘徊。看来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正确认识文本在对话中的地位,并通过有效的策略实施人与文本的对话,才能使文本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营养。
二、与文本的对话——溯游从之,水乳交融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里,文本仿佛承载着前人文化与智慧的生命之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溯游从之,水乳交融,与文本亲近、碰撞、交融,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丰润自己的精神生命,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发展。此时,文本也因为有了师生的汲取、融入而充满生生不息的活力。
1.对话的开始:文本是源,溯源而上
伽达默尔以为,当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就仿佛被悬置了,即使作者本人也无法真正理解作品。甚至有人提出“一切解读皆是误读”。既然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文本,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是否需要“读懂文本”这个过程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交流的常识来说,要与对方对话,首先必须理解对方的话语。文本不仅传递文本所描绘的内容、表达的感情,也通过它经典的语言风格、表达形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读懂文本,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方法,引导孩子逼近文本这个源头,并由此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1)构建阅读背景。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容易导致学生解读时出现障碍。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手段,采用各种形式,激活与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感悟,为对话做好内容上的准备。
(2)确保读书时间。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调动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2.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流,交流相融
正如前文所说的,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被人完全读懂。这虽然给阅读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但也为对话创设了广阔的空间,阅读的乐趣正在其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就是文本的情思与读者的生命交融流淌的过程。教师应创设民主与平等的氛围,选择各种阅读策略,让孩子们尽情地与文本对话,与智慧的心灵交流,从而绽放自己独特的情思浪花。
(1)开放话题——交融在个性对话中。
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对话的话题,师生围绕着话题各抒己见,并从相互的交流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案例《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因为话题的狭窄僵化,失去了学生与文本心灵的相融、观点的碰撞。
作为对话的话题应具备开放性、概括性、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其中,开放性决定了对话教学中孩子真正能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理解来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如果案例中的教师能引导孩子讨论“文成公主最感动我的是什么?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使师生的对话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进行,相信孩子们的发言会更加精彩而有个性。
我们发现,阅读课在疏通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面意义;在理解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在品读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形式。
(2)感性想象——交融在情感对话中。
文本不仅通过语言传递作者的思想观点,同时也蕴涵着作者当时复杂的感情。在品读课文阶段,调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通过感性化想象,引导与文本的对话,不但能体验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心绪,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此时孩子融入文本,而文本也融入孩子的生命。
(3)鼓励质疑——交融在观点碰撞中。
鼓励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大胆质疑,不仅培养他们求真的精神,有时还能生成让人意想不到的亮点。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对话精神的同时,要防止将误读、随意篡改文本当作多元解读的现象。文本虽然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但它还是有规定性和底线的,只是一个相对的封闭体。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对偏离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特感受”进行引导、点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对话的结果:文本是海,学海无际
对话教学追求的结果,是师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协同发展,培养对阅读的终生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说,无数文本仿佛是万流归并之海,学生精神生命生长的大海。老师应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精神和语言,引入更高地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这些努力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所要追求的结果。
4.对话的关键:文本如生,生生不息
了解文本仿佛一个生命体,也能与人对话,对对话教学的意义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我们要尊重文本,尽一切可能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在引导与文本对话中,我们应鼓励孩子们以自己的观点赋予文本新的内涵,尽力从文本中发掘永恒的美好的东西,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文本能否流传活下去,它既不取决于教科书的编者,也不取决于教师,它取决于孩子们的心中能给予它多少意义的认同和生长。
11.语文教师与教材文本对话问题探析 篇十一
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我们身边很多老师认为教材是神圣的,迷信权威,迷信教参以及网络媒体教学设计。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权威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教参怎么讲,我也怎么讲,这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常见的现象。更有很多老师认为在教学时只要能够“照本宣科”就行了,教学中的许多细节以及深一层次的细节往往被忽视。正因为如此,学生只能照着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
有位教师在对话《浅水洼里的小鱼》时就做得很好,他没有过分地迷信教材,课前深入与文本对话。该课的单元意在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调动学生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而《浅水洼里的小鱼》则将情感体验具化到一条条被困于沙滩的小鱼身上,使学生明白,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一条生命,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道理,并对每个生命个体抱有爱心。这是编者的意图,是编者把作者的作品纳入教材体系后,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再一次定位。笔者以为,在教者们对文本的对话过程把握中,必须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也需要引领学生揣摩,但学生能揣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因此,只要学生能理解到“保护动物,珍爱生命”就算达标了,不强求他们理解到同情弱者这样的层面,其原因就在于教者真正走进了教材,结合了单元的知识深入解读了教材文本。作为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多推敲、多琢磨、多思考,仔细研读教学参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怎样处理意义更大、价值更高,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它所呈现的知识点是否完整,现实情况有没有变化……面对教材的悬疑,教师只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从而真正走进教材。
二、拔高教材,文本对话泛政治化
课文作为静态的文本,作为受观照的客体,对它的阐释会因解读主体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毋庸置疑,语文教学中要无时无刻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思想教育,但是如果把每篇文本都贴上政治的标签,贴上政治的防伪标志,这也无疑将是教育的黑洞。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教《去年的树》一课时,接近尾声,教师让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堂上学生众说纷纭:
生1: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牺牲自己。
师:你的体会真特别,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2: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师:对,老师也有同感,所以我们要从小懂得保护环境。
生3:《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案例2]
《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小作者惊叹的语气,使学生在了解农业科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为达成此目标,教师设题:农业的变化大吗?从哪里能看出来?这么大的变化怎么来的呢?让学生体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在现象点击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进行文本对话时故意拔高了文本的高度,泛化政治。对《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就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而这位教师却非要与环保联系起来不可,这篇课文如果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作者,就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看法。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她生于1913年,卒于1943年,很显然,在那个时代,人们是还没有考虑到爱护环境这一点的。当然,我们从文本中解读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并不为过。新美南吉是一位儿童文学家,她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鸟儿和大树之间的凄美的童话故事,告诉人们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情谊”。因此,在解读此文时,我们必须从一元走向多元解读,而理性课堂中的例子(案例2)却是合乎情理的,符合了教学的目标,文中阐述的是科学知识的渗透,同样是写与大自然相关的文章,而教者并没直指学生应热爱大自然或者保护环境的话题,我们说该堂课显然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要根据教材,不能泛化政治,拔高教材。
三、过于依赖教参,对话缺乏尊重
不少教师不是在教课本,而是在教教参。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并不会自己想着怎么理解它,而是先要看看教参是怎样写的。给学生讲时,不管学生理解不理解,都拉到教参的说法上来。而有些比较传统的经典课文,更是几十年传下来都是教参上那套讲法,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也没有人去质疑。所以,实际上中国万万千千的老师和学生学的知识,只是编教参那几个人的。试想,这样如何还能够自主,如何还能够有创新,学来学去都是一个模子,一副腔调。大家都是围绕那本书和编书的那几个人的看法发表意见。过于依赖教参,很容易造成不是老师在教学生,而是教参的编者在教学生。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得不到提高、得不到根本改变的原因,学来学去,都是教参在掌握着话语权,课本再改,课程标准再新,有教参在,一切都还是老样子。老师和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教学实体——老师和学生的灵性被扼杀殆尽,即缺乏对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尊重。
例如《珍珠鸟》这篇课文,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把重点放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上,认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守信。对话中产生这种观点没错,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时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例如,有学生提到这是人类对鸟的“囚禁”,还有学生提出要尊重生命,其实,从文本内容来看,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很显然,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建构文本的意义是独见的,是有思想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因此,在对话此文时,教师必须从文本出发,既要尊重文本,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语文课堂早已被课前精心的准备教案所束缚,语文课堂越来越有作秀味道,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在教学形式上翻花样,为了赢得第一,不惜精心策划形式,学生又难以理解接受的“剧本”,“新瓶装陈酒”自然是难辞其咎了。
12.对话型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篇十二
一、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素质教育改革新概念的引导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将自己从“主体”转为“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中的朋友, 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中学习。这是对话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前提。在对话的过程中, 对于同一章节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时同学之间的见解还是相互对立的, 有的甚至是教师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这时候教师就不应该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完全的否决, 让对话无法继续进行。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掌握理解上的不同之处, 让真理在分析中全面的显现出来。
比如在教授《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对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点评, 其本意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中通过鲁庄公反衬曹刿形象的这种表现手法。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龙王三太子并没有错。”这时学生之间就会发生争论,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认为文中李靖是个祸害乡民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 教师不能够立即给这位学生以否定, 而是应该让他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理由:“单从文章上看, 他说龙王父子为霸一方, 然而没有具体的实例, 在原文中没有说服力。龙王三太子向哪吒挑衅是因为哪吒动摇了龙公的秩序。”学生听到这位同学说的, 就结合动画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一起讨论, 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也对其展开讨论, 同时顺势指出学生在评价一个人物时, 要放在共同的环境下讨论, 比如封神演义、动画片、课文中的哪吒可能会有不同的形象。这种畅所欲言的对话探讨, 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多元化的了解, 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种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激发思维共同成长。
二、互相尊重的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即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程度, 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效率。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量越多, 理解的程度越深, 其感悟也会越多, 这样就为对话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授《春晓》这篇五言绝句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就要有一个教学思路, 这首诗虽然很短, 却非常有意韵。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播放《春晓》这首诗的美文朗读, 通过音乐、朗读来引出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把文字具体化,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这首诗中出现的意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 然而同时能够感受到这首诗的美感。教师通过让学生领悟到文本本身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对文本的品读和感悟就能够达到顺理成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的阅读文本, 比如从某一个角色进行理解、从文章的思想进行理解、从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等。学生能理解到阅读文本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思想, 他们就会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尽自己的理解去想象文本中展现的世界。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文本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就畅所欲言。可以说, 正是通过这种文本阅读的方法, 才能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 教师可以在与学生共同阅读文本时激发学生的思维, 熏陶学生的情感, 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展开激烈的观点辩论
观点是学生阅读文章后, 得出对某一个问题的绪论, 学生深入地阅读了文章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 并引导学生辩论观点, 让学生在观点针锋中了解自己的思考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时, 教师就可以围绕柴进这个人物引出观点, 让学生思考如“柴进是一个势利眼的人吗?是不是他有了更厉害的林教头做朋友, 就嫌弃了洪教头的棍棒功夫呢?”这些话题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同时也要求学生去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况来进行思考,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既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了一个唯物辩证的鉴赏,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这些话题, 就可以给课堂教学内容一个可以深入的切入点,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以一个观点展开深入文本核心, 并由此展开想象,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果能够有效地实施这种教学方法, 教师就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总结
13.语文名师档案 篇十三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40年来,靳家彦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是“导读式教学”的创立人之
一。在课堂教学上,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导读法,主张“生活—认识—表达”的作文训练程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曾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主要著作有《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
1简介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语文特级教师,曾任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40年来,靳家彦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是“导读式教学”的创立人之
一。在课堂教学上,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的导读法,主张“生活—认识—表达”的作文训练程序,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曾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主要著作有《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导读论》等。
2经历
靳家彦老师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从事语文教育四十余年。他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授予他“人民教师”的金质奖章,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拔尖人才、模范教师、十佳学科带头人等。他曾任天津市南开小学校长,同时还有多项社会兼职,兼任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
3成就编辑
在课堂教学上,他倡导“语思统一、口书并重、内外相通、以读为本”,突出“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努力做到“文品、人品、师品”三者完美统一。优秀课例曾荣获天津市一等奖,全国整体改革课一等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项目一等奖。代表课《跳水》、《田忌赛马》、《有这样一个小村庄》等多次在中央及地方电视台播放。应邀赴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及大专院校讲学、作示范教学。在教育科研上,他一直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研究,构建了“导读式”教学模式。先后出版了《小学语文导读法》、《导读式教学新探》、《导读原理与艺术》、《导读理论与实践》等专著18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语文》、《语言训练操作性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与名师对话语文】推荐阅读:
高考生物《与名师对话》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27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12-20
与人生对话08-06
【名师大讲堂】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六)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11-13
与时光对话作文10-28
党课心得-与信仰对话07-04
与孔子对话高中作文09-24
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10-15
人与土地的对话作文08-26
母亲与孩子的对话作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