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精选15篇)
1.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
中考语文复习方法总结
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与其盲目复习,高耗低效,不如明确复习目标,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做到低耗高效。为此,考生应认真学习和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精神,明确中考语文的考试方向,把握考试内容、重点、范围、题型以及各部分的考查要求,在老师的精心引领下,开展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的中考语文总复习。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综合的过程。合理的计划能使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横向复习。可将六册语文书以单元为单位,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分类进行整理,作横向归纳。使学生对初中语文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思维的阶梯。
第二步,纵向复习。可按照中考语文考查的内容,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板块进行专题复习。这一阶段复习,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分类强化复习。复习中围绕明确考点要求,理清知识要点,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来进行。这一阶段,应熟悉中考语文各类典型题型,有目的稳扎稳打强化训练,逐步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科学的解题方法,并将所掌握的知识系统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综合复习。在对有关知识点和专题内容进行纵向、横向的复习之后,结合最新考试信息,可做一些相关的综合冲刺模拟试题,以检验中考语文复习的效果,增加考试的实践经验,并做复习的遗漏补缺工作。
这是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点。在语文复习中要注意采用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都来源于教师平时的具体讲解传授;来源于考生平时学习中的感悟积累,并经多年的中考实践所证明了的。所以建议在组织复习时,一定要巧用这些技巧、方法,注重理解、感悟,把重心放在理解和运用及语言表达上,逐步掌握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提升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的分值占全卷(满分120)的%,鉴于此,阅读和写作内容的复习就成了重中之重。复习时要突出这一重点。中考阅读材料兼顾各类文体,而且都来自课外;阅读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作文题的类型不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以及其他形式,要求考生写作的文体常常是自由选择。这些特点,要求我们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如: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我们应在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相关知识后,可选择近几年中考试题中比较好的、有代表性的各类经典语段或文章试题进行测试,测试之后进行讲评。在讲评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让他们明白“写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巧妙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揣摩作者“怎么写的”;最后再引导学生综合领悟文章的思想深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写”。写作复习也需有针对性。
一、重视积累,灵活运用。知识积累务必求实,包括字词积累、古诗词名句积累、重要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对所积累的知识要重视运用,比如字词的积累不能死记,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体运用;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也要以理解为前提,这样在考试中出现理解性默写便能应付自如。
二、立足课堂,以“内”养“外”,温故知新。课堂是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要重视课堂和课本学习,在课堂上得“法”,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联想、比较、对比等方法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对已学知识实现再认识,要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
三、阅读训练要整体感知,明确考点,抓住要点,讲究表达,重视创新。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材料要加强整体阅读,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完成局部性分析。要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文体特点辨析其中的考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体验,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回答问题要针对提问按点回答,不可遗漏要点。对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要用简洁、准确、完整、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作文训练要强化文体意识,通过一定量的作文练习,写出规范的记叙文和议论文。通过阅读与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多种途径积累有意义的、新鲜的、有特点的作文素材。积累一些名言警句以提高说理能力。
五、关注生活,关注地域文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通过书报、电视等媒体,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代脉搏。关注本地区文化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材料。
2.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二
(一) 从试题导向来看, 紧扣课标, 淡化教材, 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试题材料新颖, 突出能力立意, 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 贴近现实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 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 但是每个考查点, 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 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 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 从命题思路来看, 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 有3点变化:
1. 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 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 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 减少文字阅读量, 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 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 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 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 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 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 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 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 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 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 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 淡化作文审题, 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减少了审题障碍, 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 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 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 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都有话可说, 有内容可写, 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 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 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 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 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 较好地把握了难度, 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 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 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 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 从考试结果来看, 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 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 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 如果折合成百分制, 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 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 为2 287人, 占考试人数的33.13%, 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 为22人, 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 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 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 从30分到100分, 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 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 72分以上为及格, 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 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 如第1小题, 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 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 填字、漏字, 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 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 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 (1) 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 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 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 (2) 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 (书写注释的内容) 、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 (3) 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 掌握不准确, 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 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 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 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 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 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 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 但是, 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 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 内容浮华, 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 鼓励学生背范文, 以备考场应试需要, 这种教学方法, 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 鼓励学生说假话, 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 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 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 不是可以规范的, 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 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 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 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 缺少诚信教育, 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 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 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 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 学生的每天、每节课, 每一个写字的机会, 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 加强指导, 持之以恒, 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 所谓“习惯成自然”, 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日积月累, 需要持之以恒, 需要循序渐进, 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 有没有耐心, 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 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 需要学生牢固掌握, 无论课程怎样改革, 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 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 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 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 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 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 掌握了学习规律, 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尽管我们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语文教材中的原题很少, 但是, 所有语文试题的考查点都来自于以教材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因为中考试题中不考课内阅读就省略教材中的自读篇目或者舍弃教材中的精美篇目去搞课外阅读训练。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 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既要走进去, 又要跳出来, 运用好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4.作文教学须求真务实, 遵循规律, 循序渐进。
3.中考语文复习课教学初探 篇三
一、掌握学情,激发情趣
正如我国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语文复习课,必须是根据学情,尽兴因材施教的复习课。因为复习课担当着查缺补漏的功能,如果教师没有通过了解学情,熟悉学生的知识缺漏和能力欠缺的情况,复习课就没有针对性,就不可能高效。一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是从学情出发,而不是教学模式的生搬硬套。教师在上复习课之前,只有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确定复习课要学什么(目标)、怎么学(能力与方法)、为什么这样学(意义与反思),才能避免复习课机械重复、枯燥单调、按部就班的现象。比如,同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他们对语音、字形、词义、病句辨析等方面的掌握,当然不尽相同,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运用祖国语言的情感。复习课虽然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归纳和整理,但如果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不从激励、宽容、兴趣等方面入手,忽视了情趣的激发,学生有可能对语文复习产生厌倦、自卑、泄气的心理,就不可能在复习课上让学生广泛参与,自主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的培养始终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教师在复习课中,如果没有运用“激励、唤醒和鼓舞”(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例如作文复习课,如果仅仅是枯燥的写法指导、套路点评,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缺乏对学生的宽容鼓励,缺乏创意新奇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必然失去作文的兴趣。
二、动静结合,追求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指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复习课,既要有“热闹”的探究,“动态”的讨论,也要有“静态”的思考和体验,默默的消化和吸收。“动”和“静”在生态课堂中是相辅相成的组成元素,并不是对立而不相容的。我认为,语文复习课的高效性在形式上可以呈现为动静结合,以及详略结合和讲练结合等。
所谓动静结合,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探究,设置消化、反思的过程,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一定都是热热闹闹的。动辄小组合作学习,无的放矢地争论探讨,在时间短、容量大的复习课上,不一定适合。比如,在散文阅读的语言品味教学中,可以先是个性化的浏览、默读、感悟,而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展开讨论,激活思维的火花,最后进行反思和消化。“动”和“静”总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而且,“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动”,思维上的“动”更重要,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此理。
这里所说的详略结合,就是说,复习课要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学生状态,确定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复习课内容的详略。有些老师的复习课,喜欢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势必影响复习的效率。比如在阅读复习课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习惯、兴趣、能力的差异,又要了解掌握学生在识记、理解、鉴赏、运用等方面的共性特点,才能避免炒冷饭,出现出力不讨好的教学现象。
至于讲练结合,是复习课上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当然,如果是单一的讲读课或练习课,另当别论,如果是综合的复习课,那么,讲和练就要做到辩证统一,见机行事。不问学情,不问课型的单一的“讲”或“练”,都是形式主义的复习课。按照国家新课程理念中关于教师角色的阐述,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适当的讲解引导很有必要。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讲解也是解惑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我们反对一味地“讲”,也反对一味地“练”,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说的,我们“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因此,复习课中讲与练的有机结合,考验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毕竟,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仅仅靠单纯的枯燥的练,是不能把学生的情感、志趣训练出来的。
三、掌握方法,突出能力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走回头路,而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或者同伴互助,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最终形成能力以及能力的拓展与迁移。这里要掌握的复习方法,主要包括复习的技巧,例如,如何对旧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对比、总结、分析,如何安排复习的具体内容、时间,做到温故知新等;还包括答题的具体方法、规律等。题目的题干往往有一定的问答要求或答题提示,评卷的参考答案也有一定的模式和得分点,因此,如何作答,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的,例如,品析修辞手法,先要判断所用的是何种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尽量使答题的表述方式规范化、简明化。另外是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赏析一句(段)话的语言特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哪些方面去赏析,写一篇作文,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审题、构思等等。当然,复习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能力的培养与迁移在复习课上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复习课最忌机械重复,沉溺题海,死记硬背。例如作文的复习,如果仅仅是为应付考试背诵“范文”,熟记素材与写作套路,但并没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这样的作文复习指导,也许只能让学生写出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缺乏新意,学生缺乏写作的激情与兴趣。枯燥无味的复习课,极容易让学生厌学、弃学,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学什么考什么的错觉,丧失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在考场上碰到新的问题就手足无措,败下阵来。所以,我觉得,能力的培养和迁移比简单的做题练习更重要。
四、注重细节、养成习惯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语文学习有必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细节的养成。比如,阅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检查校验的习惯等。同时,一些貌似细节的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错别字的删改、作文字数的把握、答题时间的分配等,有时候真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不当初。因此,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复习课上,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一些复习的细节、答题的细节等。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构建高效的复习课课堂,并非仅仅如上所述。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复习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
4.中考语文教学计划 篇四
本期教学时间约18周,用五周时间完成新课,十一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唐宋八大家等。
二、专题复习(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中考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有较大的进步.三、方法与措施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多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
4、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5、钻研命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上没有变化。试卷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题。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计划
积累与运用部分。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因此,我们在指导复习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篇篇背诵,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明确地告诉学生评分的标准,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另外的语言积累适当训练。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因此,在最后复习中,在选文上应尽量多选取相关类型的文章进行练习。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原文。
古文阅读部分。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方式:一篇是课内,一篇是课外,即两篇文章在内容或主旨上有相似之处。而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以九年级教读篇目为主。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对复习内容进行取舍、侧重。一般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同时进行断句训练。
5.中考语文复习工作计划 篇五
四轮复习是对初中语文六册课本及所有中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有序复习。
第一轮 整册复习(3月下旬DD4月中下旬):以考纲中确定的基本篇目为复习重点,复习按“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学生练习巩固——教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三个步骤进行。通过这一轮复习,指导学生总体把握初中阶段语文的基本知识与复习要点。
第二轮 专题分类复习(4月下旬DD5月中旬):针对考试试题特点,按积累运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写作训练六大块,进行体裁知识、语段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方面的整体复习训练。
第三轮 综合训练(5月中旬——5月下旬):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模拟考试,通过这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轮 即中考冲刺阶段的自由复习阶段(5月下旬——6月中上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
(二)板块专题复习
1、积累部分:
这部分的考试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具体做法:
(1)把近几年全国中考试卷中的默写题,按册收集、补充并打印制成若干a4纸的小卷
(2)每周用两三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让学生默写小卷。
2、阅读部分:
(一)文言文部分。
近几年文言文的考查主要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试题主要注重文言词句、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以课内外各一则,既有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又有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既有相同体裁的作品比较,又有不同体裁的作品比较,选材可谓丰富多彩,但文段内容或表现技法上是类似的。在出题形式上,它涵盖了所有的文言文考查的形式,以文言基础知识和对选段的内容理解为主,也有适当的延伸拓展,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抓好重点,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要拎出要点,规律。其次要选好课外的阅读篇目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第三,要把握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试题一般从横向(字、词、句、篇)和纵向(文章内容及批判继承等)两方面设计考题。第二方面应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具体做法:
第一轮:按篇复习法
时 间:3月下旬到4月份一整月
(1)每节课复习一至两篇课文,老师梳理该课的重点内容,如作者、背景、主题、结构、中心句、主旨句、关键问题、重点字词解释等。
(2)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可以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方面分类整理,要求学生用一本专门的语文大笔记本记录,从而对知识按一定的关系形成了“知识块”。
(3)根据各册的重点课文,选取和自编配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记忆。
第二轮:习题训练法
时 间:5月份上半月
搜集近几年的全国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打印制作成若干练习卷。通过近个半月的文言文阅读复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课文阅读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短期内提升阅读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部分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在题目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的。指导学生做题时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同时这也是我们检验解答效果的唯一标准。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因此复习时应要把握“考点”,要求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印发不同文体的答题技巧材料给学生)
时 间:5月下半月
(1)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进行复习。
(2)用两节课归纳一种文体的阅读知识点,命题趋势等。
(3)精选了这些文体的中考试题,一般选3—4篇,作为当天家庭作业完成。
(4)讲评试题时,注重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有一些问题,可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答题格式,教给学生。如复习说明文中带点字词的作用,一般按这样的格式答: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来意思;第二步,解释这个词放在句中表示的意思;第三步,分析这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如是生动说明什么特征,还是准确说明什么特征。有了这样的完整回答,一般就不会丢分了。
3、作文部分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反映。作文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点:1、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就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2、指导学生仔细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分标准。明确作文评分标准,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处。3、帮助学生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掌握各类作文题型特点。从这一两年的高考、中考试卷上看,话题作文已不再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所以后期作文训练还要加强命题作文的训练与指导。
具体做法:
时 间:从3月份至4月
周日作文训练
(1)每周周末布置一篇作文,统一印发800字稿纸,方便批改,随身携带。
(2)老师每篇作文粗略批改,每周一节作文讲评课,评点出问题所在(一、二、三若干点,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下次作文力图避免)。选取一些优秀范文,指出优点及可以借签之处。
三“补”措施
6.中考语文拿高分五大方法总结 篇六
(一)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
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二)学习语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
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三)要讲究学习效果。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四)打牢语文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五)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爱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百度搜藏
人人网
相关阅读
2010中考语文识字和写字复习2011-01-25
2011考语文一轮复习:熟语专练 2010-11-01
2011考语文一轮复习:成语专练 2010-11-01
2011考语文一轮复习:压缩语段 2010-11-01
2011考语文一轮复习:扩展语句 2010-11-01
7.中考语文制胜三法 篇七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中考就像拔河,教研组充分发扬团结协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未雨绸缪。利用集中备课时间,学习中考指导说明,研究潍坊近三年中考试卷,明确复习范围及知识点,根据中考试卷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主次轻重统筹安排。根据制定的复习计划,安排到每一天、每一节课。
二、重点把握三个阶段
1、梳理知识,系统归类。一是字词名句,逐一过关。首先是对字词梳理。要求学生逐册整理教材中的生字词,把梳理筛选出来的字词抄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既练书写又强化记忆。整理时还要将字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判断辨别,以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其次是古诗文名句整理。教研室指定的课内诗文与课外古诗词,可以先分册背熟,然后逐一整理重点名句,为后面的重点复习作好铺垫。二是古诗文赏读,分类掌握。首先要熟悉每一篇考纲所要求的古诗词篇目;并主要围绕名家名篇进行分项整理。在整理归纳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赏析评价。其次是根据近年来中考古诗文开放型题目的出现,我们将古诗文分类整理记忆。再次是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该熟练掌握翻译技巧:抓住句子中关键 字词 , 学会换、 留、删、补、调等方法;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的翻译;学会根据上下文推导,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想,进行意译。
2、重点突破,专题训练。对每一个重点,从理论上指导,然后精选试题,结合课文分板块专项复习各个考点,以加深理解、注重迁移、提高能力。一是按中考三大板块梳理近三年的中考试题,进行分类归纳。二是按“复习———方法———练习”的形式专项复习,方法指导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方法、技巧。三是梳理六册课本的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关联词语、成语运用等,梳理六册的古诗词,以名句背诵默写赏析为主,并加深理解。四是课内强化重点语段训练,文言文打破每册的界限作系统总结,现代文从整体上把握内容,局部揣摩,研究规律。五是作文提前布置,采用学生自改、学生互改、面批面改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最佳水平。
3、模拟测试,查漏补缺。沉着有效地进入模拟阶段,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根据平时模拟考丢分的情况,将丢分题分门别类,如句子丢分题等,然后进行讨论,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并从中找出规律来,进行巩固训练。
三、贯彻强化三个重视
1、重视语文基础教学。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触类旁通。
2、重视阅读能力训练。一是现代文阅读专题。现代文阅读题是试卷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师生的共识。我们将从认读、分析、鉴赏三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是认读层次。对语言运用规范的认识。如书写的正确、规范,包括错别字的辨识,根据汉语拼音写出准确汉字等。词义或句义的理解。对现代文阅读中的词义句义,要知道它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其次是分析层次。分析是现代文阅读最困难的,有时会遗漏,有时表述不到位。说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主要是提高分析能力。其实,分析能力说穿了也就是四点:整体感知能力;语言信息筛选能力;分解能力;概括能力。再次是鉴赏能力。一是能依据有关内容作必要的想象和联想,二是能对语言特点发表见解,三是对有关内容或表现形式作点评或谈感想,四是能根据有关情景作简单的创作。二是文言文专题。课内文言文考试的范围是初中教读篇目。要抓好重点,并选好篇目。选取教读篇目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往往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识覆盖面最广的,这样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篇八
(一)从试题导向来看,紧扣课标,淡化教材,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试题材料新颖,突出能力立意,注重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的有机联系,贴近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与水平;考查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整份语文试卷来看,涉及到课内的内容很少,但是每个考查点,都离不开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离不开平时语文学习中应获得的能力,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
(二)从命题思路来看,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今年中考语文试题在保持往年命题特点的同时,有3点变化:
1.整合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试题,突出试题检测的有效性。
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同一背景下设题,一方面有效节约试卷版面,减少文字阅读量,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重语文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所设的5道小题以“书博会”为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让学生在书香浓浓的情境中,去创作设计并写出感受,考查了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关于读书的重要意义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2.设置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今年文言文阅读增加课外篇目,设置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而且今后课外文言文的比例将逐步加大,最终将全部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旨在正确引导文言文教学方向,有利于改变教学中猜题押题、机械训练的现象,不断提高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设题主要涉及文言词语、文言句子、主旨把握、内容理解等内容。所设题目切中重点知识,而且所设的课外文言文句子在翻译上只要通顺即可。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外文言文试题中的得分反而比课内试题得分高。
3.淡化作文审题,更加关注真情实感的表达。
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减少了审题障碍,作文试题改变了以往考查话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的设题方式,设置了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为两选一,两个文题都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抒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既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
(三)从试题的科学性来看,语文试题的命制严谨、规范。
语文试题内容丰富、合理;表述严谨、流畅;问题清楚、明确;图形清晰、美观;形式灵活、生动;试卷布局合理、规范。试题命制坚持原创,屏蔽所有复习资料中的成题,全部由命题人员自编或者改编,较好地把握了难度,易中难的比例控制在7:2:1,有效地检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体现新课程中考命题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具备一定的区分度,试卷结构、考查点的覆盖面更趋于科学性、合理性。
(四)从考试结果来看,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业水平。
2011年牡丹江市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为6 919人,试卷满分为120分。根据统计,牡丹江市区语文平均分为84.79分,如果折合成百分制,平均分为70.66。从图1可以看出,90分~100分的人数最多,为2 287人,占考试人数的33.13%,110分~120分的人数最少,为22人,占考试人数的0.32%。低分人数比较少,30分以下的占2%。总体来看,语文考试成绩分布比较分散,从30分到100分,各个分数段人数呈上升趋势,100分以上人数相对减少。如果折合成百分制,72分以上为及格,及格率为80%左右。
二、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的丢分是因粗心、马虎造成,如第1小题,将所给的文字“用楷体字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一些学生因为马虎大意,出现了抄写错误的现象,填字、漏字,甚至写成错别字;在古诗文默写和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也比较常见,一些学生卷面书写潦草、字迹难以辨认,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可见学生在汉字的规范书写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存在问题。
2. 课内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主要表现在:(1)古诗文默写中出错率较高,本属于教材中客观性的内容,却因为记忆不清、掌握不扎实、书写错误而丢分。(2)文言文阅读中课内词语解释(书写注释的内容)、翻译丢分的学生较多。(3)一些学生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辨别不清,掌握不准确,造成混淆。
3.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须加强。如第4题、第9题,对于图表中的内容不能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进行概括,往往只概括图表中的部分信息,缺少对材料的全面把握。再如第16题,许多学生只是从原文中摘抄句子,不善于从文章中提炼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4.作文中套写、仿写现象仍然存在,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尽管近两年中考语文试题强化了对学生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一些套写、仿写、改写的文章,一些作文大段篇幅套用作文书中的华丽语言,内容浮华,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应试指导中为了学生得高分,鼓励学生背范文,以备考场应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抄袭,鼓励学生说假话,作文也自然就没有真情可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问题,对学生作文要求标准过高,用一些优秀作文或者范文的标准要求去“规范”学生的作文,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活的思想和独特的经历,不是可以规范的,被“规范”了的学生作文,一定是失去了血肉的模式化东西。此外,学生作文中套写、仿写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缺少知识产权教育,缺少诚信教育,应该引起语文教学的重视。
三、当前语文教学的侧重点
1.强化写字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让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前学生字迹潦草、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比较多的现象,语文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从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抓起,学生的每天、每节课,每一个写字的机会,都要注意规范写字要求,加强指导,持之以恒,不可松懈。其实语文学习归纳起来就两个字——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循序渐进,关键看教师有没有恒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决心。
2.夯实语文基础,研究学习规律。
教材中一些文学知识、字词、经典句子、优秀古代诗文等基本知识和常识,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无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知识是不可省略不可忽视的,不能因为新课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忽略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注和培养。三维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更不可偏废。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并在反复训练中不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学习规律,学生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师要不断研究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按照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3.加强对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
尽管我们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语文教材中的原题很少,但是,所有语文试题的考查点都来自于以教材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因为中考试题中不考课内阅读就省略教材中的自读篇目或者舍弃教材中的精美篇目去搞课外阅读训练。叶老先生很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发挥好教材这个“例子”的作用。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运用好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4.作文教学须求真务实,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9.一年级语文期中考的总结 篇九
一、卷面的具体分析
试卷中第一题:我会照样子填写声母。这道题主要考学生对生母的熟记情况,会默写就可以顺利答对此题。大总分的学生都能答对,失分很少。
第二题;我会看图写声母或韵母。这道题出得不好,学生失分较多。比如图1蜘蛛的声母是zh,图2公鸡开口则声母是o,但是一只没有开口的鸡,则声母可以是 (gong ji、mu ji、ji)到底哪个是标准答案?图4中可以是白鹅或鹅,则声母可以是(b、e),图8可以是乌龟也可以是龟,则声母可以是(w、u、g),在做题的过程中好多孩子因为不明白题意,因此做错的人特别多,失分也较多,也没有考出孩子 的知识点。
第三题:给音节标上四声,孩子们在hui的标调的位置出错的较多,iu并列标在后,经常念在嘴边,可真正考起来又错了。那些上课反复讲过的题目还是出现了错误。
第四题:照样子写出音节。在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多,因此也做得很好。
第五题:我会看图补充音节,并写上声调。看似简单,但孩在这道题上失分也很多。这类题目还需要多练习。对字母的分类还要再强化,比如:声母、韵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第六题:看图选音节填写在四线格里。此题粗心的孩子也会失分。
第七题:看图给拼音加上声调,重复上面再考声调方面的知识点,孩子在这方面把握不是很好。
第八题: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太、水、木、早”学生基本上会写。
第九题:看图选句子。难度较大,因为句子较长,图画不够清晰,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
第十、十一题读拼音写汉字、看图读拼音写汉字。主要考察学生的拼读、写字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已掌握了拼音,完成得不错,但个别学生拼读不认真,有写错别字。
第十二题:我会选词填空。这道题简单,出错较少。
第十三题:我会看图用拼音写出下面笔画的名称。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笔画名称的掌握情况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笔画名称,但用拼音写出来难度较大。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来考,学生会答得好,不会失分。
第十四题:我会看图用拼音补充句子。大部分学生能写出一句完整的话,部分学生句子中出现错别字和写错的音节,部分学生漏标点。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措施
在对检测试卷和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以下几方面需要重视:
1、对于汉语拼音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工具性,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的能力。
2、对于写字教学,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写字的姿势,并能按笔顺写字,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3、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4、在平时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巩固识字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0.从网上阅卷谈语文中考教学 篇十
今年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沧州市中考语文网上阅卷工作,现将我在评阅文言文部分的一点儿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今年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已不在课内选择素材,而是选自费衮的《梁溪漫志》,取名为“东坡还宅”。但从所出题目来看,考察的还是学生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从答题情况来看只要课内文言文知识学的扎实,正确率就很高。下面我将结合试题做出具体分析及应对措施:
首先,说说解词。第7题考查的“闻”“怆然”“即”“竟”四个词是学生在课内都学过的。平时在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做题时要先想想,在哪几篇文章中学过,再结合语境写出正确的义项。如“闻”能解释成“听”“听到”“听见”但结合语境只有“听到”“听见”才解释通顺,所以不能简单写成“听”。“怆然”出现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且“……然”的词语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般理解成“……的样子”。而试卷中本题的出错率相对较高,原因就是没有把“然”解释出来,可见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本次阅卷的评分标准相对宽松,在一个词有多个义项的情况下,只要有对的一项就算满分,所以可让学生答题把握不准时多写几个义项,提高得分率。对于翻译句子,一般是兼顾考查多个课内所学实虚词,这些实虚词必须翻译出来且准确,否则漏译一处扣一分。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于翻译句子一定要严格要求,字字落实,让学生明白翻译不等同于理解意思。
再者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如第8题节奏划分出现的问题:不审题目,多出划分要求,这样是0分,但可以少划,少划划对有分;用双斜线或逗号划分没分。还有第10题,要求一句话概括,所以必须简洁,超过一行的内容太繁琐的扣分。另外,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反正不考课内的了,平时重点讲讲字词,学学翻译就行了,内容不必精讲细讲,其实不然。如11题就是把课内外有关内容关联起来了,这道题既考查了联想能力,又考查了背诵能力,同时还考查了概括能力。学生只有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答对,因此本题笑话不少,学生记不清是哪两个人在散步,写杜甫与李白,白居易与李商隐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拿分唯一的技巧是写作者和他的朋友。最后学生不规范的书写也是一个硬伤,同样一道题,书写规范与书写潦草得分是不同的。
11.中考语文阅读练习 篇十一
①人们总是在说时光会冲淡一切的,淡到无影无踪,淡到你自己也会疑惑是不是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曾经的刻骨铭心真的可以淡如烟云?
②1952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到日本演出,偶然中听说有个擦鞋童为了能够听他的琴声,千方百计凑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票。演出结束后,他穿越了贵宾席,避开了社会名流的盛情簇拥,径直走到低档席,找到那位孩童,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孩童羞怯地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把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他。
③30年后,当他再次访日演出时,梅组因设法找到了那位孩童,这些年来,他的生活依旧清贫,充满了坎坷,但30年来他无数次地拒绝了许多想以高价购琴的人,当梅纽因再次问他是否需要什么帮助时,他仍和第一次一样回答:“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再听听您的琴声。”当熟悉的旋律再次从那把旧琴上流淌出来,当空气中再次充满那穿越时空的情感时,所有在场者无不泪流满面……
④世间有了音乐的流动,便有了永恒的情感!也许,只有音乐,才是世间无国界的语言。
⑤很多年以前,一叶扁舟静静地漂于湖上,俞伯牙端坐抚琴,琴声如流水般从他的十指下流淌出来,不止是简单的音符组合,伯牙全部的情感都已融入其中,钟子期闭目倾听,伯牙意在高山,琴声高昂激越,子期赞曰:“巍巍然如泰山,妙哉!”伯牙琴声一转,柔和悠扬,子期曰:“妙哉!洋洋然如江河。”一曲终了,余音未散,高山流水传为千古佳话……无论对俞伯牙还是钟子期来说,能够遇到对方,实在是他们的福气。那种肝胆相照、惺惺相惜的情感,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长叹又是多少人内心狂热的呐喊!子期死后伯牙谓世无知音,于是断弦破琴,终身不复弹琴!乐师好觅,知音难求!
⑥回头看我们所经过的岁月,确实有太多的东西淡去了,那只是因为它们本就没有真正感动过我们,本就没有进入我们的心。我坚信有一种情感永远不会被时光稀释,这,才是生命中的主旋律。
1第②段写梅纽因找擦鞋童,听到他羞怯地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您的琴声。”“梅纽因的泪水夺眶而出”,揣摩梅纽因此时的心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______
2第③段“当熟悉的旋律再次从那把旧琴上流淌出来,当空气中再次充满那穿越时空的情感时”,为什么“所有在场者无不泪流满面”?
答:______
3音乐大师梅纽因与擦鞋童和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可以删去其中一个吗,为什么?
答:______
4读过全文,作者认为什么东西才是可以“永恒”的?
答:_______
5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音乐作为立意的角度,表现关于“永恒”的人生感悟。
B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词,说明人类自古就有永恒的感情。
C作品中记叙和议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层层深入让主题逐步显露出来。
D文中写赠琴与摔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一种真挚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对擦鞋童热爱音乐,感到非常激动,同时还很感动。
2说明观众被梅纽因与擦鞋童的故事感动了,同时也说明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3不可以。因为两则故事一中一外,一古一今,说明音乐让人们有了永恒的感情。并且两者的关系不同,擦鞋童只是对音乐的热爱,而钟子期是对音乐的理解。
4真正感动我们心灵的情感,它是生命的主旋律。
12.中考前的语文复习 篇十二
一、复习目录。
目录是书本的纲目, 通过目录, 学生可以复习很多重要的知识。抄目录, 1.可以复习作者或文章出处的时代、背景;2.可以复习题解, 如《陋室铭》的铭、《爱莲说》的说;3.可以区别掌握文体知识, 如《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属于说明文, 《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属于小说, 《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属于书信体;《谈读书》《不求甚解》属于杂文。4.可以复习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说明文的对象;5.可据目录编写归类, 编写复习简表。
二、复习单元提示。
单元提示包含了每个单元的学习题材、内容、目的、要点、注意事项、方法等等。学生通过复习, 不仅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本单元的内容, 还能积累不同题材的不同学习方法, 为归类学习提供便利, 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预习提示。
新编教材的“提示”是每课的学习要领, 通过复习, 1.可以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2.可以把握作品的主旨;3.可以把握文章的内容;4.可以把握作品的结构;5.可以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6.可以掌握文章的顺序、线索;7.可以找准“文眼”;8.可以把握作品的风格。每篇“预习提示”堪称一篇言简意赅的文学评论, 通过复习、品味, 学生会提高文学评论的写作水平。
四、复习课前的小注释。
课文注释几乎篇篇有, 但知识点多, 可谓包罗万象。中考许多考试内容都出自注释。复习注释, 1.可以了解作品的出处;2.可以了解作家简介、作品简介;3.可以了解写作背景、写作目的;4.可以了解引用资料, 诸如典故、成语、古诗文名句等;5.可以了解重点字词的音、形、义;6.可以复习文言语法;7.可以掌握古文特殊的读音, 如“吴广者, 阳夏 (jiǎ) 人也。”及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实词;8.可以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如称谓、官名、礼仪、风俗等等。
五、复习课文。
教师对课文的复习, 应以初三课文为主, 初一、初二课文为辅;以精读篇目为主, 自读篇目为辅。学生可采取粗读法、跳读法, 读法应根据原先听课时的情况自行决定。最省时的方法是按体裁分类复习。复习记叙文, 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复习说明文, 抓住说明的三要素, 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复习小说可紧扣小说的三要素, 掌握每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人物的身份、性格, 刻画人物的方法, 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场面的具体作用, 熟悉小说的情节, 还要把握小说的种类、线索等;复习散文, 可根据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记人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特点, 分别把握散文的顺序、线索, 写何景、抒何情、状何物、叙何事、记何人、阐何理、用何种表达方式、引用何资料等;复习诗歌应区别古体诗与近体诗、散曲与新诗的特点, 区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要背诵一些名篇名句等等。
六、复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
通过复习, 学生可掌握写作的目的、写作的范围、写作的要求、写作文体的注意事项。
七、复习“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
每册都有十首古诗词背诵。这些古诗词都是名家名篇。学生通过背诵这些古诗词, 既可以增强语感, 又可以提高学识修养。古诗文的默写是中考语文命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学生不仅要背熟古诗词, 还要会正确默写。在中考默写中, 如果学生一字写错, 整句就不得分。
八、复习“名著导读”板块。
导读的名著, 大都是教育部推荐的文学名著。新课改以来, 中考命题中新出现的一种考试内容, 即主要考查名著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学生只要用心复习, 这一考题就会迎刃而解。
九、复习“附录”。
通过复习, 学生可以掌握较系统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十几种常用修辞格;掌握复句常用的关联词等等。
十、复习“思考和练习”。
13.初三语文中考总复习资料总结 篇十三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3、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希少。
4、无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5、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6、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7、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
8、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9、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
10、踉踉跄跄: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11、声色俱厉:说话的声音和颜色都显得非常严厉。
1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3、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14、臭名昭著:形容坏名声尽人皆知。昭,显著。
15、沸沸扬扬:活动纷繁,非常热闹的样子。
中考语文容易读错的字
鏖战áo;剥皮bāo;薄纸báo;蓓蕾bèilěi
包庇bì;麻痹bì;复辟bì;濒临bīn
针砭biān;屏气bǐng;参差cēncī;驰骋chěng
鞭笞chī;踟蹰chíchú;奢侈chǐ;整饬chì
炽热chì;憧憬chōng;惆怅chóuchàng;踌躇chóuchú
创伤chuāng;啜泣chuò;辍学chuò;瑕疵cī
歼灭jiān;缄默jiān;矫正jiǎo;校对jiào
中考语文常见错别字举例
莫明其妙(名);不加思索(假);费寝忘食(废);再接再励(厉)
变本加利(厉);掩旗息鼓(偃);别出新裁(心);谈笑风声(生)
抑扬钝挫(顿);不知所错(措);改斜归正(邪);错落有志(致)
无精打彩(采);沓无消息(杳);痛心疾手(首);出类拔翠(萃)
14.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学计划 篇十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那么教学计划要怎么写才能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以考纲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教学内容
1、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重点字词、作文、名著阅读。
2、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阅读。
3、哈市历年中考题及其他省市中考真题,模拟中考。
三、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
以“标”为标,以“本”为本,夯实基础,过好教材,梳理课本,进行拉网式复习。全面复习与系统归纳各册所要考到的知识点,力争每一册的知识点都要做一次过关考查。(七、八年级的复习可以简略一点,九年级稍微详细)这一环节是xxxx中考语文复习的起始环节,分四大版块:
1、积累运用,过好写字、识字、识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关。
2、综合性学习,过好学科融合、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综合运用语文关。
3、阅读,课内:六本书,三十六个单元,按照四大文学样式分类逐项进行复习。人教版7—9年级语文课本,戏剧占约三十六分之一;小说占约六分之一;散文约占三分之二,这里的散文是大散文,包括三大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数量约103篇,背诵25篇(段),外国散文约15篇,是复习的重头戏,背诵任务,特别是古代散文的背诵可与诗歌的背诵分庭抗礼;诗歌的复习任务仅次于散文,但默写却位居四大文学样式之首。诗歌分五类:一类,背诵并默写约15首;二类,只背诵约21首;三类,课内学习,不要求背诵的约22首;四类,课外背诵每册十首,六册,共60首;五类,课文后附录,综合性学习里的.共约33项。此外,还有少量的童话、神话、寓言、新闻类的复习任务。每册书后都有附录,在积累运用、综合性学习考查里都会辐射附录里的相关内容做为复习的一个单位,还有课文后附录的知识框也应进行拉网式复习。
4、写作,作文已占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复习应基础、能力、应考并重,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卷面整洁习惯,认真审题习惯,快速拟题习惯,快速构思习惯,下笔成文一气呵成的快速作文等习惯。
第二阶段:
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归类整理,作好专题,查漏补缺,切实提升学习复习效率,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
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模拟训练,掌握答题技巧,熟悉考试技术,作好一切应考准备。本阶段主要是在“专题复习”和“过教材复习”两个环节之后进行的考前“实战”模拟“演练”,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仿真”训练。
四、主要措施及方法
1、狠抓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基础知识考点的范围,始终以考纲作为复习指南。
2、重点搞好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复习。要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习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3、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对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文言文篇目要求学生都要过关,重点要求学生能默写一些重要的名段、名句,懂得文言实、虚词的释义,翻译句子和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其写法。
4、对于作文的复习要以抓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中心,要把作文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每周都要布置专题作文让学生训练,并要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工作,特别要做好“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开放性作文的强化训练。
5、复习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注重实效,要理论联系实际,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复习时应讲知识要点、题型、思路、规律、方法和学生中的难点问题。要求学生练要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布置的练习要有典型性、指导性、灵活性。
6、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每课时都要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要抓“突破口”,不盲目“开快车”。
7、在专题知识的测试阶段中,做好学生的成绩统计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做好点拨。
8、在综合测试的阶段中,要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指导学生分析答卷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并从中找出规律来,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突出“测—评—练—讲”的模式
9、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循环复习工作,让学生及时做好笔记,对于一些常见的错误要做好归纳总结,力求要逐一解决。
15.浅谈中考语文作文写作技巧 篇十五
一、善于引导,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作文写作提不起兴趣,一是不知道写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写。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也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凑字数、逻辑混乱、语言不通等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措施来激发学生进行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还可以做到让学生有情可抒。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社会等生活资源给学生提供话题资料,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教师设置一篇有关家乡的作文,可以不使用《我的家乡》这类传统的题目,而用《请到我的家乡来》。前者题目范围过大,不利于学生找到切入点。而学生看到后者之后,就会联想到家乡的景色、家乡的风土人情等等。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这种命题方式也是中考作文中常用到一种方法,如2015年,贵州黔南的中考作文就是以珍惜为话题。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应该重视这种命题方法。例如在母亲节,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有关妈妈的话题作文。命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满文军主唱。其中展现母爱的电影镜头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由此可见,教师采用合理的引导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优化文章构思
文章构思是衡量作者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站在独特的视角下,看待生活,从而使学生能够巧妙地构思作文。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也开始灵活起来、多变的命题方式。如2015年,湖北武汉的中考作文是以“成长”为话题的材料作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只注意到了故事的主体“树”,而忽略了关注树成长的旁观者“人”。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避免学生作文跑题。构思武汉中考的这篇作文,学生可以以陪伴者的成长经历为主题,也可以以“成长需要等待”为主题,这两种立意能凸显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每年的中考文章中都会出现雷同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根据话题选择写作材料时,总是千篇一律。按照作文写作的内容来分,其写作材料不外乎人、情、物、事等,作者若想写出新颖的文章就应该对材料多分析。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分析话题。比如2015年河南中考作文是以“感动”为中心词的半命题作文形式,规定了学生的立意指向,扩大了学生的选材范围,可是学生在选材构思时还是出现了雷同的现象。因而教师应该给学生点出这个命题材料中的关键点“微”,情感上的“微”,没有具体的重量之分,而事物上的“微”则有广义和狭义的对比,学生若要选择情感上的“微”,就应该注重情感的深层表达,如果选择事物上的“微”,就应该重视广义下事物的选择,如书包就能体现作者新颖的构思,如泪水,与”微”搭配就显得很牵强。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