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暑假读论语有感(共11篇)
1.小学生暑假读论语有感 篇一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
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2.小学生暑假读论语有感 篇二
关键词:《论语》,“仁”,人性
当今社会, 激烈的竞争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 紧张的节奏扰乱了人们平稳的步伐, 身心疲惫了的人们追寻一种人性的回归, 渴望一个精神的家园。仰望历史的苍穹, 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将光芒在大地尽洒, 为人们照亮了前进的路, 这颗明星是《论语》, 路的尽头写满了“仁”。自古以来, 人们就把《论语》视为修身养性, 齐家治国的经典, 不过对于《论语》思想内涵和精神核心的理解则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细细品味《论语》, 思考当今社会, 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仁”。
纵观全书, “仁”在《论语》中一共出现108次之多, 以问答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反复论述, 将“仁”广义地解释为综合了人类所有美德而形成的一种人性。然而“仁”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性呢?一言以蔽之, 海之尽头天为岸, 人之尽头“仁”为峰。在笔者看来, “仁”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完美巅峰。
大凡研究孔子思想的, “仁”总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 因为“仁”在孔子看来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 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 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 是孔子其他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没有“仁”就没有儒家思想。
既然“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那么“仁”的含义一定是丰富的。究竟什么是“仁”呢?首先从字形结构上入手, 《说文》中讲:“仁, 亲也。从人从二。”段玉裁注《说文》, 具体说道:“仁者人也, 读如相人偶之人也。以人意相存问之言。……人耦, 尤言尔我亲密之辟, 独则无耦, 耦则相亲, 故字从‘人二’。”这里通过对“仁”字形的分析, 得出“仁”的基本含义是指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表明“仁”是一种社会性的概念。儒家崇尚“仁”, 将“仁”看作是人性的巅峰, 足以见得“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阐释和发展。在通读《论语》并用心分析理解后, 笔者认为《论语》中“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 也是最重要的内涵即“仁者爱人”, 这是孔子“仁”说的核心。“爱人”思想在《论语》中还有两处, 一是“节用而爱人” (《学而》) , 一是“君子学道则爱人” (《阳货》) 。在孔子看来, 仁者拥有太多美德, 不胜枚举, 但是在众多美德中, “爱人”是一种极致表现, 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则关系必然融洽, 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人人“爱人”的基础之上, 则社会自然太平。所谓“爱人”实际上是将“仁”的基本内涵具体化, “爱人”有四重境界, 即“亲亲”“尊尊”“尊贤”和“泛爱众”。“亲亲”是指家族之内的“爱人”,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连他的家族之内的人都不能爱, 他就不大可能去爱其他的人, 所以, “亲亲”被视为“爱人”的起码要求也是“爱人”最基本的体现。与“亲亲”这种原始社会反应血缘关系的自然之爱相对, “尊尊”是阶级社会反映政治关系的人为规定的情感,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进步, 从原始向阶级社会转化的一种表现, 也是“爱人”的又一重境界。在“尊尊”之上, 孔子认识到贤者对于社会政治的重要作用, 所以他还主张“尊贤”, 这也是从政治角度对“爱人”的一种阐释。此外, “爱人”最高的境界是“泛爱众”, 将“亲亲”推而广之, 扩大到“尊尊”“尊贤”, 直至达到“泛爱众”, 即爱包括社会地位最低贱的奴隶在内的一切人。这是孔子重人, 重民思想的突出表现。当时, 社会尚未开化, 天命鬼神观念弥漫, 宗法等级制度森严, “人”的概念十分淡薄, 正是在这种蒙昧的状态下, 孔子先时代而为, 推行仁政, 主张泛爱众, 并突出强调对底层民众的关怀, 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其次, “仁”的另一个内涵是一种自我修身功夫与道德修养准则。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只有每个人都加强自我修养, 从自己做起, 人与人之间关系才能融洽, 社会才能发展。因此, 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修身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但孔子却将其精髓总结为两层相对的意思,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颜渊》) , 也可以说是一种“忠恕”思想。“忠”指前者, 是说要成全他人, 自己希望得到的也要努力帮别人去得到, “恕”指后者, 是说推己所厌及于他人, 不恶加于人。在“忠恕”的影响下, 当自己与别人发生利害冲突时, 必然会“克己”。正是这种自我修身功夫, 才使“仁”得以行于世。“忠恕”观念可以称得上是加强自我修身功夫的指导思想, 而具体方法则离不开道德修养准则。《阳货》对于这方面有明确的回答:“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 信, 敏, 惠。恭则不悔,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这段对话将“仁”者的五种基本道德修养一一阐释, 当然, 除此之外, “仁”还包含了“忠”“孝”“礼”“义”“直”“敬”等等。
最后, “仁”还有一个内涵是孔子理想的一种社会秩序。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 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社会动荡不安, 在那种背景下, 孔子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天下归仁”,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孔子主张“仁”, 通过“爱人”, 通过教化人民提高自身修养和重视个人道德准则的建立, 实际上是以“仁”为准绳为社会的发展构建起一个坐标, 在“仁”的光环的笼罩下, 社会发展到一种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孔子希望通过“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仁”的社会, 即以个人之爱为出发点, 逐渐推进形成社会之爱, 人类之爱, 从而达到“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目的。
在深入了解领会“仁”之后, 我们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个疑问, 既然“仁”可以被看作是人性的完美巅峰, 在这个巅峰之中包含了“爱人”“修身”“理想社会”等丰富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仁”呢?《子路》中有具体的回答:“子曰‘刚, 毅, 木, 讷, 近仁。’”“刚, 毅, 木, 讷”四个字极其简洁, 却将仁者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四个字将仁者的品质概括得十分到位。“刚”指的是刚强, 仁者因为坚持“仁”的原则, 所以不会做出蝇营狗苟之事, 必然胸怀坦荡, 在任何情境下都不显露屈服之色, 其所表现出的高度自尊和坚强可以称得上是对“刚”的最好诠释;“毅”指的是一种果敢, 仁人志士在追求“仁”的远大理想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 而克服困难是果敢坚毅, 不屈不挠, 勇往直前的毅力都是仁者所特有的表现, “毅”体现着“勇”的品格, 仁者之“毅”来自于对“仁”的理想的热烈追求, 而不是盲目之勇;“木”指的是木讷, 以木来形容仁者品格, 比喻性很强, 能够引发人们很多联想, 木有许多特点, 根基坚定难移, 树干坚挺, 质地朴实, 生命力顽强, 一个“木”字传神地表达出忍者的种种品格形象;最后一个品格“讷”指的是言语谨慎, 仁者因为心中有一把“仁”的标尺, 时刻以“爱人”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在遇到问题时, 从“仁”的角度出发自然有诸多思虑, 思虑在心必然言语谨慎, 孔子在《学而》中也有类似论断, 不过是从反面来说明,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孔子看来, “讷”是仁者的一个重要品格。
《论语》这部经典将人们带回到了孔子生活的那个遥远的年
也宜墙角也宜盆
田秋藤 (河南省安阳一中语文组455000)
摘要: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 在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宝钗、黛玉两峰对峙的话, 那么湘云就是书中第三主人公。在大观园中湘云以其乐观豁达、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言语豪爽而自成一格, 她是性格最完美、真实、立体的一个。但笼罩在整个家族, 整个社会头顶上的阴影, 同样的笼罩着湘云, 她和众姐妹一样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她的形象对于深刻的揭露社会矛盾和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广泛的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史湘云;性格;悲剧命运
numerous sisters are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tragedy equally the destiny Her image played the influential role regarding the profound exposition
读红楼的次数越多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起来, 史湘云是诸姐妹中活得最明白的。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大智大慧的“真明白”, 是“真名士自风流”。
史湘云, 是曹雪芹怀着诗情画意, 浓墨重彩地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如果把一部《红楼梦》比作一首交响乐, 那么, 构成史湘云这一乐章的, 应是高亢明快的旋律。她的丰采、个性、气质给人以开朗、爽快、磊落的感受。“宝钗没有她真情, 黛玉没有她浑厚”。[1]
一、乐观豁达襟怀坦荡
生活中的湘云是个真正懂爱的人。她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快乐, 珍爱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 珍爱朋友也珍爱亲人。比起红楼女儿的爱情来, 她的珍爱显得越发的博大而纯洁。她爱着大观园中的姐姐妹妹, 也爱着“爱哥哥”, 她爱着疼她怜她的贾母, 也爱着那些从小和她一起玩大的地位低下的丫鬟们。她同情并且关心着自怜自艾的林黛玉, 这份心肠是其他人中不多见的。
湘云总是最开心的, 有时候觉得她是个透明的人儿。她的一切都是简单的, 她的想法不经大脑脱口而出, 她的爱与恨更是直接地表达出来。她的简单成就了她的智慧也让她变得格外的可爱。大观园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而活, 宝钗为了自己的将来, 黛玉为了自己的爱情, 凤姐为了贾府的权势, 探春为了家族的兴衰, 而湘云为了什么呢?她只是过着快乐一天是一天的日子, 因简而明, 因明而乐。
二、才华横溢行为仗义
她还是一个热情豪爽心直口快极爱说话的人, 是“话口袋子”, 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旧红学家中有人在评价史湘云时就曾说过:“百花丛里出群难, 占断豪情便大观”, [2]又说“闲代, 在与先贤的精神对话中, 在“仁”的光环的笼罩下, 用心品味着, 感悟着, 理解着, 学习着。“仁”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责任, 一种社会理想, 一种人生观。“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 尽管时代更迭, 社会变迁, 曾经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也随之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 而岁月却沉淀下来了“仁”的精神实质, 仁者爱人之心, 自我修身功夫和道德修养准则以及理想社会秩序在现代的社恨闲愁不上心, 豪情一往转难禁”, [3]都着眼一个豪字。一次看戏, 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 恐怕得罪人, 只是不肯说出来, 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 像林姐姐。”为此得罪了黛玉。
湘云不但性格像男儿, 还颇好着男装, “不独不见其陋, 且更觉轻俏妖媚, 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 [4]将她豪中有秀的性格衬托得形神兼备了。而我们看惯了大观园里的粉黛胭脂。乍看到湘云的英姿飒爽不由会觉得眼目一亮。
湘云的男儿气还表现在同情弱势, 喜欢替人打抱不平上。第五十七回, 写邢岫烟寄宿懦弱无能的迎春处, 受尽二姑娘房里的丫头、婆子们白眼, 只好当了棉衣给她们打酒买点心吃。湘云知道后, 动了气, 说:“等我问着二姐姐去!我骂那起老婆子丫头一顿, 给你们出气, 如何?”说着, 便要走出去。乐于扶持弱小, 的确有点她自己所推崇地“名士风流”味道。其实湘云很像武侠小说中人。总觉得她应该和柳湘莲一样仗剑江湖, 做个江湖儿女才是最合适的。这一节总会让我在红楼沉闷的空气中长长舒一口气, 好像大观园上空阴霭的天空终于也留下了一片晴朗!
三、湘江水逝楚云飞
像史湘云这样美丽而旺盛的生命, 也毫无例外的遭到毁灭, 如此可爱与众不同的湘云, 也免不了有着惨淡的命运和结局。她的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作者取湘云这个名字, 想来也不是信手拈来的。曹雪芹在取名字的时候, 就早已安排好了这个悲剧:《楚辞·九歌·湘夫人》:“九疑缤兮并迎, 灵之来兮如云非, 帝子乘风下翠微。”“塞汀州兮北若, 将以遗兮远者。”《九歌》的《亡湘》是笼罩着相当凄惨而又缠绵的气氛。这跟史湘云“湘江水逝楚云飞”的悲剧遭遇完全合拍。[5]
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折是在七十六回, 那年仲秋节的月明之夜, 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她们虽强打精神, 寻欢作乐, 又是击鼓赏花, 又是饮酒赋诗, 又是说笑话, 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她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 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月感怀, 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 席散人归时, 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亲历贾府重大变故, 受到宝钗冷落, 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她同那个社会条件下其他的闺中女儿一样, 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所引《红楼梦》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史湘云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
[2]邱炜菱.红楼梦分咏绝句[M].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北京:中华书局, 1936.
[3]周澍.红楼新咏[M].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北京:中华书局, 1936.
[4]庚辰本第20回脂砚斋夹批.
[5]萧兵.湘云一名之由来[J].北京:红楼梦学刊, 1981 (2) .
3.悟论语--读论语有感 篇三
——傅佩荣《论语新解》
然而面对论语这样的大著作,各式各样的书籍实在太多,为此我经过了大量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关于傅佩荣教授,而书中这样介绍他,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当然我在此所讲的是主题是论语,而非孟子。这本著作体现了傅佩荣教授的对人生的思考,能使我们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人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首先我觉得傅佩荣教授讲得很好,想要了解孔子,了解论语,必须要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讲,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时难以想象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吧!
关于对论语的解读,傅佩荣教授将其分篇解读,分为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治长篇等等,会将我感悟最深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句子分享。1·首先,在学而篇中,我认为最终重要的是那最熟悉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向我们传达了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和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理念与观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我想这句话所想要强调的是,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其次与朋友相呼应,然后在学业有成而为首重视的时候,可以坦然自处。
2·其次关于孝悌,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论语》这段说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不得不说,时代在变,思想在变,这句话或许早已不适合现在,但我觉得这种这种孝悌之心是非常重要,尤其在现代的经济社会更为重要,更为可贵。
3·在为政篇中,我觉得这句很重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在此,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身为法学专业的我,不得不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虽说古代与现代背景不同,但我对法制不论古代与现代都持肯定态度。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用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约束他人的行为,即使立法,也是皇帝也可以任意制定和废止,对皇帝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这样的治国可以算作是“人治”,这时法律没有稳定性,甚至是朝令夕改,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与司法机关,法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榨人民的工具,人民当然无所适从。而在现在我国的法治社会中,拥有了专门的立法机关人大,人民立法取代了王法,独立的法院代替了原来的附属审判机构,确立了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防止了专权,充分的实现了人民的权利。法治的作用巨大,第一,确保公民实现权利。法治对于权利的价值就表现为依法束缚权利以放弃对权力的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的追求和实现权利的法律才是符合人类理性的。是否确保公民实现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实际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步入法制社会的标准之一。第二,营造信用的社会氛围。法治所倡导的信用已不简单是对个人人品的要求,而是指当事人或交易主体能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有能力承担义务,具备“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虔诚态度”和“责任能力”。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将在法律约束下,信用将会成为做事的标准之一,实现信用的社会氛围。第三,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因为法确认了一种能够为各社会主体理解和认同的秩序架构与秩序规则,来限制人们相互间的非理性行为。而法治就是把这种构架与规则当作治理之本,这样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构建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人治是不能实现人民享有权利的,所以必须法治;德治是没有强制力的,无法从行为上约束人,所以必须法治;法制拥有许多作用,所以不能没有法制。总而言之,在当今这种社会形态下,我们是离不开法治的,法治的意义是重大的!
4·在为政篇中的另一句,我也对其印象深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其实就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始终感觉自己想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太多的无奈和无助;还有很多人为金钱或其他诱惑,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准确地定位,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不懂得积累自己的资源。资源大致有:人脉、知脉、金脉。每个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定位不清楚会导致自己积累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好好利用,被浪费。另外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并不深入,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又好象什么都做不了。集中精力地职业发展,专精深,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现在市场营销都讲究细分,如果经历的行业很多,各种资源收益很少,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你就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轻易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行业好去哪里,什么产品热门做什么产品,结果追逐金钱失去自我。钱不是目的,只是获取职业快乐的手段或工具而已。给自己准确定位,你就会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最终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用人单位不敢招聘你,怕你流失;上司不敢培养你,因为你的心不定,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另外在求职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也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你,得不到好的工作。你的同学或朋友都已经做到总监或经理了,你还长期在基层岗位工作;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也失去了自我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那么你可能经常换工作,有太多的试用期,花太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很多朋友往往一年半年在找工作,损失不仅仅是时间金钱还有自信心。别人已经专注在某个领域发展,你却还在寻寻觅觅,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等比别人差距就越来越大。想追逐金钱到后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目前竞争压力很大,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毕竟有太多的顾虑;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迷失了方向,走了太多的弯路;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导致自信心的下降。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定位多么重要。
5·最后,还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泰伯篇的那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而最后那一句的“偷”字,代表风俗的刻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搬家或者移民,不免和昔日的好友疏远。如果在官场上,能不遗弃旧日的朋友,自然不会刻薄无情,百姓也会跟着学习。适当会烦的美德也给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启示。
6·还有一句,“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
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我觉得我们从中得到的更重的是爱护身体、戒慎行为的道理,这告诉我们,要一生都爱护身体,并在行为上不要有偏差。
4.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篇四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2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3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dqu;这句话,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dqu;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他*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4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5前者说,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一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后者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什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高,是因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为它不弃一颗颗小树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的身边的良师与益友,学习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耻下问的例子。例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到处收集有关资料,甚至常常问当地农民。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即会作诗,每写完一首诗都去读给邻居家不识字的老奶奶听,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能比得上一个有文化,聪明的识诗人。
朋友,让我们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6《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7《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评论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做作业遇到了一道不会的题目,我绞尽脑汁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当我准备向同学请教时,忽然想到如果同学嘲讽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连李思敏都不知道怎么做吗?”于是我立刻打消了向同学请教的念头。可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到了该交作业的时间,我只好空着交给了老师。课 后金 老师找到我,火冒三丈地对我说 :“你怎么这么粗心啊?居然漏写题!”我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这才压低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没关系,可以问同学,《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会的多向同学请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就虚心 向 老师、同学请教,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类似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8这个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讲的是君子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静,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为下雨,两个表演者不能来了大家都慌了,“怎么办呢?马上就上场了,又少了两个人”。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大家别慌,一起想想还有没有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办法了。有人说:“我们不要他们了,自己演吧!”“不行,我们演的是话剧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说。突然,我想到了我两个闺蜜。我在家时,也让她们陪我练过,只能让他们上了。我给大家说了一遍,大家都说只能这样了。我拿起了三把伞,向外跑去,还好她们家离学校很近,不一会儿,我带着她们回来了。我们换上了服装,让她们两个练了几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虽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掌声依然热烈。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我真聪明呢!
所以说,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冷静想办法,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9《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0我国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不问出身与家境,提出“仁”的学说,并留下了《春秋》一书,他与弟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他就是孔子。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到了来自于《论语十二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十二则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到做人三个方面教育后人。学习要按时复习;被别人误解而不生气;积极向他人学习;思考与学习要共存;珍惜时间……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每一则都让我惊叹于先人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论语》不仅要读,更要应用于实际中。
每一天老师教授的东西复习过了吗?思考了吗?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吗?很多知识总是学过后堆积在脑海里,每天不断吸收着新的营养,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的面前却仅仅只是一堆文字,这些知识应该在问题面前能够及时“跳”出来,进行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积累在脑海里,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知识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活,活学活用,让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创立的学说,也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对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个字应该印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能够想起。
《论语十二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汉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1《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2《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3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4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5《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5.读《论语心得》有感 篇五
以前我对《论语》很熟悉,但是对于于丹我却不是很了解。但是《论语心得》这本书使我对她有所了解,甚至成为我所敬佩的人之一。而我也很幸运地能够在这样一位师范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的带领下去发现《论语》的真谛,让古圣先贤智慧的光芒照亮了我一个平淡的假期。
本来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许多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他们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
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我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但是现在于丹提醒了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我一想起这句话就不觉心惊,好像忽然发现自己做过那么多留下悔恨的事情,只愿今后不会再这样不谨慎地处世了。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总是放不下,怨恨一时难以消除。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看了这段话,我顿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因为一件很久以前的事情而那么久都不开心,原来是自己放大了伤痛而已。一个“恕”字可以使自己拥有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读完《论语》这部书后,我觉得贯穿全书的思想就是注重心灵。那个有抑郁症的喜剧演员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现代人很大的启示。在纷繁的社会里,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的人们,在职业角色的外衣下,我们还有多少空间留给心灵呢?为什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我们生活得不够欢欣,不够幸福?那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总是看物质太多,看心灵太少。这大概是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部分。我开始试着抛开与物质的纠缠,听一听心的声音,按照最真实的想法去行事,体验真正的快乐。那句话已深深烙在我心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同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
6.读《论语》有感 篇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与孔子的爱好是相同的,也非常喜欢古人的言论,喜欢沉浸在古人的文字里,不能自拔。譬如千年前的《论语》、《老子》、《庄子》和《孟子》,总爱不多日子里看上一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前一遍漏下的语句,这一遍总能补上;前一遍还懵懵懂懂的内容,这一遍总能理解感悟。对于古代经典著作,这应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压力,坐在车子上,可能就可以把一本经典古书浏览一遍,多次浏览,可以达到精读的效果。它们都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非常精短的言论,暗含着深刻广博的内容,读起来不费力,又可以有很多收获,真是一举两得。
今天坐在公交车上,就把《论语》看了一遍,很多经典的语句,又一次显现在眼前,给予我很多启示,真的非常开心。愈读愈觉得孔子真的太伟大了,在为学为人为政等方面独领风骚的能力简直是无人能敌。孔子是个中庸的儒雅的君子,凡事都要遵从仁道孝道,遵从中规中矩。他品德高尚,言行合理,思想全面,堪称古往今来的君子典范。他的人格魅力是难以想象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后人的心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古往今来的中华知识分子为何完美无缺,均是继承了孔子的遗风。
孔子与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一生不算多么得志。尽管他被奉为一个绝对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但是却不被统治者利用,甚至成为他们迫害的对象。因为孔子奉行的高尚的仁义治国在当时的战乱时代“不合时宜”,很多血性的统治者认为孔子讲的仁义根本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空话,他们还是喜欢用很多法制来治国,用武力的手段强迫民众听话。孔子一生坚持的主张并没有得到发扬光大,应该是苦闷的。总想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实践,却没有机会。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子对为政存在着美好的理想,却总是事与愿违,这不能不说是孔子一生的不幸,是所有儒雅知识分子的不幸,是儒教思想的不幸。
但孔子的思想在千年后的今天,却被我们奉为经典,不遗余力地实践,愈是实践,愈是发觉他的先见。人是应该遵从一定的规矩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正因为很多规矩,人才不断地文明,与禽兽相差甚远;一个国家还是应该仁义遍行天下,唯有仁政才可以春风化雨,浇灌民众干涸的心土,生长出愉悦幸福的花朵。一个伟人和他的思想能够永永远远地传承下去,正说明了他是正确的,跟着他走可以实现他所期望的结果的。孔子的诞生,是我泱泱中华的大幸。
7.读《论语》有感 篇七
寒假,学校布置“亲子阅读”任务,要求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虽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可实在提不起我的阅读兴趣。
在爸爸的陪伴下,我硬着头皮往下读“学而实习之,不异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异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
一句话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
爸爸说:“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8.读《论语》有感 篇八
行管八班:罗洁B13130826 放假回家,家里的人除了些暖人心脾的寒暄唠叨,都会上下的打量我一番,说着,瞧瞧这半年大学念得,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我也私下里细细揣摩,觉得除了形体上稍稍发福,也觉得眉宇间,或是谈吐间,丝丝微微地改变!脱离了寒窗苦读,脱离了日日夜夜无尽的书山题海,现在的我也就“放浪形骸”了吧,多多少少融入点了社会人的浮躁或是些名利场上的初涉,懂得些曾经大人们一直苦于追求编织的关系网还是念念有词的人际关系论!其实总觉得变得有些复杂,或者用书本里文绉绉的话来说就是“眼神不再那么清澈”了吧!还有一块,就是总会觉得年岁在长,可是心里却越来越枯竭干涸,我寻思着是怎样的原因呢······
本想是为了完成班主任老师的作业,才拿出久违的纸质图书来敷衍了事,可是当再一次触碰到那白纸黑字的读物,总觉得有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是有多久没有好好的再静下心来,嗅一嗅油墨香,品一品行间字了呢。一直以来的空虚感受,当触碰到薄薄的纸页便放佛触电一般,夸张点来说,通过了各路血管点到了心脏,那块快枯竭干涸的地方······不用多说,好像也就自然解开了一直以来的困惑······
现在读《论语》,和当初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每读上一条就觉得格外的惊喜,同时更是惊讶于这古人的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也开始若有所悟,孔子为何穿过这般年年岁岁,放到今日,还是被大家推崇为圣人,或是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的一种信仰。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整本论语最为出彩的地方还是那些些小语段传播出来的大智慧。从如何做人,到人格塑造,再到治国安邦,都给世人留下了启示借鉴。
对于如何做人,孔子就提出要通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就拿最熟知的“一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地把它
改正,这更是勇敢。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犯错时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在错过过太阳之后,仍能看到美丽的星星,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读了《论语》对这句话的领悟更透彻了。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靠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人生的前进永无止境。
9.读《论语》有感 篇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它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语录,其中的许多话也成为格言流传于世。《论语》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等20篇,只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以及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道理。
在这20篇中,我最喜欢《八佾第三》一篇。“八佾”是如今在孔庙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礼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但孔子不是叫大家跳舞,而是代表了文化精神。他的内容讲“礼”,“礼”就是孔子一生做学问之所在。
我最喜欢其中一句“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问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把孝说成是能养活父母。就连狗、马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不尊敬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又怎样区别呢?”
这让我想起了东汉时期的大孝子黄香,他在夏天用扇子扇凉父亲的枕头和凉席;冬天,有用自己的身体捂热被窝。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10.读《论语心得》有感 篇十
【论语十篇】是我们学校发给我们五、六年级的书,里面内容丰富,我很喜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来读读,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处讲学,有一天,他正坐车赶路,却被一个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小孩子抬起头来,镇定地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决定考考他,就问道:“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树不长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萤火,枯木。”说完,小孩又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要不咱们赌一盘吧。”小孩马上拒绝了,说:“天子好赌,就无心治理国家;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的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读书;小孩好赌,就会挨揍。赌一博原来时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一听,顿时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于是拜他为师。这个7岁的孩子就是项橐,从此,这个7岁的孩子名声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我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
11.读论语有感 篇十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了孔子这位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着他传授给后人弟子的做人道理。
这个假期里,每当空闲无聊时,就捧起一本薄薄的,名叫《论语》的书来细细品读。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但它却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影响着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
《论语》一书,融政治、道德与教育为一体,而中心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普遍意义的原则。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自哉?”所说的是:居于执政地位的人,却不能尽到领导的责任,这种情况任何人也看不下去。正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个作为公司安全员的党员为了阻扰记者拍摄,口出狂言说出“反对我就是反对党”这句“雷语”。而“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分量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是足量的,这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但他却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而说出不顾身份,令所有的党员承担不了,人民群众承受不了的话语,这不就是任何人也看不下去的事情吗?
《论语》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要数“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之”,意思是说:对于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无意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位歌星低调帮助流浪狗,改善了它们的生活,最后因为一封感谢信,让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在大家的表扬声中,他只说了一句:“行动比说的更实际”。这种行为不就是君子所为吗?通常行动比言语更困难,但先行动再说不就更令人赞扬吗?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以“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为例,孔子说: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而作为正处于叛逆期的我,与父母难免会有争吵之时,对于《论语》所表现的孝道,我也不断反省自己,不时更正对父母的态度。毕竟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小学生暑假读论语有感】推荐阅读:
小学作文 读《小学生之友》有感07-31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08-09
小学生作文:读夸父追日有感10-14
读小学英语作文有感07-13
小学生读《吃狼奶的羊》有感作文07-18
读《小学语文有效学业评价》有感10-02
四年级小学生读《可怕的科学》有感作文11-18
读海底两万里有感小学作文09-15
读鞋匠的儿子有感400字小学09-27
读《小学数学趣题探幽》有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