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2024-07-19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精选11篇)

1.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一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学生姓名 ***

所在院(系)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

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 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

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开题人(签名):***

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二

陕西省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三十余所。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曾指出当前陕西高等教育存在“办学思路功利化、学科设置同质化、管理方式行政化”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例外,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新的形势,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为切实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实现地方院校的有效转型,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 在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需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领会转型精神, 积极主动探索转型思路

教育部出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意见,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许多高校恐惧不安, 认为转型是将本科院校降级为职业院校或专科层次的技术院校。2014年6月, 互联网上突现“XX省本科降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 众人争相转发, 一度引起社会热议。其中“陕西本科将为职业学院名单”的帖子广为流传, 相关院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惶恐不安, 四处辟谣。为此,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也特意发文辟谣。可见, 许多人将高校转型发展简单地理解为“降级”。实际上,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笔者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最关键是观念的转型, 需要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转型不等于放弃, 转型不是全盘否定, 转型不是简单的本科降级为专科;转型的重点是突出应用性;转型的目的旨在改变“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因此, 当前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读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内涵, 并将其广泛传播, 借助新闻媒介等, 让广大师生和亿万群众认识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与实质。同时, 国家和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应鼓励更多院校结合自身实力, 积极探索转型的思路与方法。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主动探索转型的思路, 助力于高校转型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陕西各地市都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地域文化优势, 选择合适的定位, 建立与地方政府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实现各高校专业间的错位发展。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师范生、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综合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分层次, 分方向加强学生技能培养, 大一、大二年级着眼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 大三、大四年级可以分若干个层次、多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非一味“求全”“求大”、追求“宽口径”和“广适应”。

大学应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应助力于地方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近年来, 依托中文学科组建的陕西 (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极大地提升了中文学科的综合实力, 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文化研究。鉴于此, 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应与地方文化建设紧密联系, 着力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培养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陕西省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丰厚, 陕南、关中、陕北之间存在文化共性, 也存在文化个体差异。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文化资源, 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密结合, 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等。例如, 陕西理工学院侧重汉水文化研究、安康学院侧重秦巴文化研究、商洛学院侧重商洛文化研究、渭南师范学院侧重秦东文化研究、榆林学院侧重陕北文化研究、咸阳师范学院侧重长安文化研究、宝鸡文理学院侧重关陇文化研究等。高校将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紧密联系, 把地方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 培养一批扎根西部, 面向基层, 致力于当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

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比重, 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倾向。许多毕业生“高分低能”, 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弱, 与社会期望值相距甚大。专业转型和改革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质量的灵魂是学生的创新能力。鉴于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 必须审视存在的问题, 重新定位, 必须重视培养的过程与质量。以师范专业为例, 第一, 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做到“量”与“质”的统一。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积极性与985、211高校不能同日而语, 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状况, 因材施教, 制定一系列措施, “逼”学生成才。如规定必读书目、划定背诵篇目等, 定期检查, 及时督促。第二, 加大师范生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三笔字”、普通话训练, 开设绘画、音乐理论等艺术素养类课程, 开设多媒体课件与制作等教育技术类课程, 围绕这些课程, 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 如讲课和说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三笔字”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和辩论比赛等, 以活动促教学, 以教学带活动, 共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 改变单一的理论课程,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努力探索课堂训练、校内实训、校外短期和长期实训等相结合的“三大课堂”联动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 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第四, 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

更新专业培养模式, 改变传统评价考核方式

专业建设必须注重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更新固有的培养模式。师范专业可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本科生培养工作, 尝试双导师制, 实现“校校对接”;综合性专业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参与培养, 实现“校地对接”。彻底终结“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案讲授一生”的历史;让“学生几本教材、几支钢笔, 上课记记、考试背背的时代”寿终正寝。地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管, 重视培养质量的落实。

专业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考核评价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固有的考核方式, 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 考试前熬夜突击, 狂背数日便轻松过关, 于是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学习的风气。如果不根除这种风气, 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因此,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不能再唯试卷成绩论, 应该结合课程的特点,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再唯期末考试定胜负, 应该根据课程需要, 开展多次形式多样的测试, 综合考量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评方式,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考评机制, 迫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加强专业技能的习得。

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 篇三

毕业论文规范包含的内容:

 格式项目齐备:题目,作者,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目、作者、摘要及关键词,论文主体,参考文献,致谢,附件(选)(字数:8000以上) 各个项目写作符合要求

 其他方面(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符合四川农业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

1.题目:一般不超过20字;可以有副标题;三号黑体。

2.作者:小四号宋体

张三/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班/200910

指导老师:× × ×讲师

3.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概括反映论文主要内容,不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信息。包含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论等。200字左右。

关键词:3—5个

小四楷体

4.英文题目、作者、摘要及关键词

5.论文主体

(1)前言(或绪论、引言):起着引出正文、便于读者阅读全文的作用。

写法:缘起目的(选题意义);综合评述前人相关研究工作;研究方法、技术方案、(拟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预期目标)

言简意赅,不超过主体的1/3

(2)正文

(3)结论:是从正文全部材料出发,经过判断、推理、归纳等过程而得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如:找到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和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注意: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而是更深一步的认识

(4)论文主体的文面格式 :层次序数(顶格)编排及字体、字号:0 前言(小三宋体加粗)×××(小三宋体加粗)

1.1 ××××(四号宋体加粗)

1.1.1 ××××(小四号宋体加粗)

内容:小四宋体

6.参考文献

20条以上,用[1][2]等标;

排列:参考文献可按作者或书名的音序排列,也可按时间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著作一律排在论文前。当文献信息超过一行时,从第二行起,缩进一个汉字的距离;

参考文献的标识代码:普通图书M、期刊文献J、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纸N、标准S、字典词典Z等。

参考文献著录方法:

普通图书:[1]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期刊文献:[2]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学位论文:[3]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论文集:[5] 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报纸中析出的文献:[6]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7.致谢

8.附件(选)

9.注释问题

脚注;每页重新编号,编号用①、②、…,其位置放在引号或所注字、词、句之后的右上角;用小5号宋体;著录方法同参考文献,只是需在后加上起止页码,如:

①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P13.②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P169—173.10.其他要求

论文一律用 A4纸打印并装订(左装订)成册。

版面页边距上空2.5cm,下空2cm,左空2.5cm,右空2cm。

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对齐,首页显示页码。

行距为1.5倍行距,字符间距为标准。

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四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写作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凡未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论文不合格者,不得毕业。

2.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坚决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论文中凡引用他人著述或学术成果,均应采用注释或列参考文献的方式,一一注明出处。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一经查实,该论文做不合格处理。

3.毕业论文的选题应严格限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之内,大致包括:语言学研究(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可具体到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某一文学典型、某一文学现象的研究等);文学理论研究;写作学研究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等。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以及本专业以外的论文不得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本方案提供了参考选题附后(有的仅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意在引导学生研究思路,提倡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精神,自主确定选题)。

4.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语言顺畅,格式规范。

5.毕业论文的内容容量应与所给予的时间及学分相应,本科字数不得少于6000字超过10000字,专科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超过8000字。正文前必须附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论文摘要位于论题及正文之间。在论文摘要下应有3-6个关键词。

6.毕业论文统一使用A4纸规格打印并按要求装订,同时提交论文电子版(采用WORD软件)。

7.毕业论文应包括:目录、正文(论文题目、论文摘要、关键词、文章内容、脚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目录(不少于十篇)及后记。对所引用的中外文参考文献资料,论文中必须注明所引用著作的作者、书名或论文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时间及版次,引用其它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单独列一页正文之后。后记放在参考文献之后单列一页。

8.毕业论文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技巧

选题如挖井 1.选题大小适中

2.选题要有价值(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三、古代汉语参考选题方向

说明:

1.可由指导老师提供参考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选题。

2.下面参考选题中有的只是论题范围,用作论题则范围过大,请指导教师注意把关。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近代汉语代词研究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二、语言学

1、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7、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8、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9、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10、汉语的借词

11、论使用语言和艺术语言

12、论20世纪中国语言理论教材的发展

13、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

14、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

15、论语言和新闻传播的关系

16、论中国的语言教育

17、论共同语的类型和发展

18、论社会观念的变化和语言观念的变化

19、论语言环境的类型和作用 20、论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的关系

21、论语言系统的结构

22、关于营业员语码转换的调查

三、现代汉语

1、论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及普及

2、论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3、论五四运动中的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

4、论书面语发展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现代化

5、论废除文言文与学习文言文的关系

6、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相互影响的考察

7、论广告语言技巧的变化趋势

8、论当前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及对策

9、关于校园普通话应用情况的调查

10、关于双语生活的调查

11、论一部文艺作品的比喻(比拟)语言艺术

12、关于身体部位的方言词的比较调查

13、家乡方言和周围方言基本词的对比研究

14、家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15、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16、报刊图书中的汉语拼音应用考察

17、“正词法”和汉语的书写改革

18、论网络时代的语言生活

19、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 20、普通话语音研究

21、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

22、网络汉语研究

23、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

24、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

25、现代生活中的新型句式研究

26、新词新语研究

27、外来词规范研究

28、字母词研究

29、成语研究

30、同义词反义词运用研究

31、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

32、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

33、汉字和汉文化

34、现代汉字学的研究

35、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研究

36、部件研究

37、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

38、如何整理异体字

39、如何整理异形词 40、规范汉字的研究

41、汉字的前途

42、“修辞与语境”浅谈

43、“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44、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

45、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

46、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

47、谈词语的“巧妙配合”

48、谈“成语的活用”

49、谈“叠用句” 50、谈“四音节语音段落”

51、谈“比喻” 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

52、词典释义研究

53、常用字字频研究

四、逻辑学

1、浅议条件句的真假情况

2、语言量词的辖域问题

3、脏话的语法特点分析

4、脏话的指向性分析

5、文学创作中脏话现象分析

6、流行歌曲的语言构造

7、脏话的社会解构

写作类(写作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老百姓“春晚”情节解读

2、“无厘头”喜剧的幽默表达模式

3、普通话测试中四川人易读错汉字的归类与分析

4、试论书法艺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传播的影响

5、浅论日韩影视剧对大学校园流行语之影响

6、《世说新语》悭吝形象浅论

7、中小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探源

8、《花间集》中的鸟意象

9、李白、杜甫生死观比较

10、《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分析

11、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

12、《红楼梦》诗歌用典分析

13、拜物意识的渗透--现代流行小说主题分析

14、论几米漫画文字的主题倾向

15、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16、当代诗歌创作中的游戏风格

17、日韩恐怖电影中的叙事模式

18、白先勇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色彩运用

19、武侠电影主题中的现代意识分析 20、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模式

21、试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心理刻画艺术特征 22、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探讨

23、浅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悲剧美

24、试论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形象

25、浅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形象

26、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特征

27、浅析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女性心理

28、中国乡土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

29、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语言特征 30、简析郁达夫《沉沦》的人物心理

31、论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

32、论皇甫枚《步飞烟》中的悲剧冲突与悲剧元素

33、论阅读者的再创造

34、论文学解读流程中的情感导向

35、唐人小说《尼妙寂》、《谢小娥》的叙述话语与艺术建构

36、论文学阅读的心理定势

37、《霍小玉传》之主题思想与人物性格

38、论模糊语言在写作中的运用

39、唐宋“公案小说”写作模式分析 40、《虬髯客传》肌理结构探析

41、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

42、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3、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44、试论李清照的词学观及其创作

45、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

46、网络小说写作得失论

47、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

48、论王海鸰小说创作特色

49、当代散文写作特色研究 50、论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51、从写作角度看陆机的《文赋》

52、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初探

53、叙述角度中的第二人称

54、从心理学角度看写作中的灵感

55、意境说

56、《长恨歌》主题分析(注:此《长恨歌》为唐朝诗歌)

57、《白鹿原》的语言艺术

58、《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写作理论

59、中国传统画论中显现出的写作艺术 60、受体意识对于写作的影响 61、试论“美文”的为文基础 62、戏剧中“冲突”出现的写作技巧 63、多元叙事主体笔下的事实还原 64、写作中指代方式的运用 65、都市言情小说的写作优势分析 66、试析新闻写作中的言语暴力现象 67、指代对写作情境的拓展 68、应酬之作的优劣势比较 69、试议散文中的意境与情境 70、概念陈述与描述的写作分野

“戏拟”手法在当代文艺评论中的运用 72、新闻写作中主体意识渗入模式分析

73、第一人称与全知视角的交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方式分析 74、苏、辛词中典故使用与情境出现 75、《儒林外史》中“曲笔”模式分析 76、简析当代“恶搞”类视频作品中的叙事元素 77、“莽汉”诗歌中的意象与文化符号 78、“莽汉”诗歌中的性别书写 79、“莽汉”诗歌中校园的色彩

80、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景设置与想象空间 81、《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82、《试论鲁迅文体风格》

83、《简论左联文学的取材和结构特色》 84、《演义小说的故事性叙事》 85、《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86、《论新写实小说》 87、《舒婷诗歌鉴赏分析》 88、《八十年代农村叙事-论路遥》 89、《万水千山走遍—三毛作品简析》 90、《上海的见证-王安亿和张爱玲》 91、论张爱玲小说对《红楼梦》的继承 92、论金庸作品中的“侠义”精神 93、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特点分析

94、从“超女”、“快男”等文化现象入手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95、论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 96、周星驰电影的喜与悲

97、论好莱坞电影中所蕴含的西方文化图式 98、论网络写作中的读者介入及其影响 99、论民工诗歌创作的特点和价值 100、从偶像剧的风行看受众接受心 文学类(文艺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文学理论史系列

本系列选取中外文论的重要理论人物与理论命题,从文化背景上透视其历史渊源,又从内在理路关注其理论价值。诸如:

1、孔子文艺思想研究

2、庄子的审美心胸理论研究

3、禅宗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

4、论以意逆志的诠释学意义

5、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谈谈“以意逆志”

6、谈谈”诗言志”和”文以载道”观的局限

7、比较陆机、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的异同

8、试论”写景”和”造景”.9、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10、中国文学思想中的文学与世界的关系

11、论朱光潜文艺思想的现代意义

12、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

13、柏拉图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4、论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

15、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西方后世文学的影响

16、黑格尔文艺思想研究

17、论尼采审美救赎观的意义

18、文学性问题与现代文论

19、论“远距异质”的比喻法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0、论元叙述理论对小说的影响

21、论英伽登文本层次论的理论价值

22、论叙述视角在故事讲述中的意义

23、论唯美主义内在的精神困境

24、新批评“细读”原则在现代诗学中的意义

25、论“像作家自己一样去理解其文学”之信念于现代阐释学的意义

26、“作品本体论”的得与失

27、米兰.昆得拉的小说理论与其创作的结合

二、文学基本问题系列

本系列针对古今中外文学现象集中讨论文学基本问题,诸如: 论语音层面在文学抒写中的重要性

1、论文学语言中的复义特性

2、论文学观念演变的原由

3、论文学接受是文学的再创造活动

4、互文性与文学的独特性

5、女性主义文学中的身体意识

6、博客与文学创作

7、网络时代的文学

8、文学经典的生成

9、论现代文学创作观

10、中学文学教育中的文学理论问题

11、文学作品:存在先与本质

12、就《包法利夫人》、《莎乐美》、《尤利西斯》谈文学的不同类型与特征

13、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性”

14、从通俗文学看文学与生活关系

15、论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16、论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

17、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看文学形象的创造

18、试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19、论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比较诗学系列

本系列以跨文化视野展开文艺问题研究。诸如: “虚一而静”论与“心理距离”说

1、精神分析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

2、比较诗学视野中的王国维境界说

3、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

文学类(古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一、先秦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古代神话研究

2、中国古代文学原型研究

3、盘古神话研究、略论昆仑山与西王母崇拜

5、《周南 关雎》接受史论

6、论《诗经》中的水文化

7、《诗经》与原始宗教

8、《诗经》叙事特征研究

9、《诗经》中女性美的标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诗经》对中国文学民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11、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

12、论《诗经》婚恋诗的民俗意义

13、论孔子的诗学思想、《庄子》中的畸人形象及其思想内涵

15、《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6、庄子文艺思想研究

17、《左传》与《三国演义》战争描写之比较

18、论《战国策》的叙事艺术对《史记》的影响

19、孔子诗论分析

20、孔子、庄子的审美观念之比较

21、《孟子》散文艺术汇评

22、论“三言”与庄子的立言方法

23、论《庄子》寓言中的人生意蕴

24、论《庄子》对神话的改造和使用

25、论《离骚》与《庄子》浪漫风格的异同

26、《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之比较

27、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比较研究

28、《楚辞》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29、《离骚》创作的时间与地点研究 30、《九歌》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段参考选题

1、《史记》与先秦历史散文的关系

2、汉朝四言诗与诗经的关系

3、建安诗歌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和发展

4、《出师表》与《兰亭序》的文化比较

5、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

6、试论谢眺诗变对唐代诗风的影响

7、汉乐府的叙事诗中的个案研究

8、《史记》的人物描写与春秋笔法

9、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0、曹植诗风的衍变

11、《古诗十九首》的人生思考

12、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13、论“建安七子”的文艺思想

14、王充《论衡》中的文艺思想研究

15、《史记》帝王形象述论 16、《史记》诸侯形象述论 17、《史记》将军形象述论、从《史记》“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史传艺术思想 19、陆机《文赋》的文论思想

20、论司马迁《史记》人物传记的进步倾向

21、论汉乐府中的人民自由精神

22、《孔雀东南飞》与中国叙事诗传统

23、试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它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24、论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

25、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6、试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

27、试论阮籍《咏怀》诗

28、司马迁《史记》对既有古史材料的利用、借鉴、摘取的研究。

29、《史记》、《汉书》文风比较研究。30、贾谊文赋的思想、艺术渊源和特色。

31、对建安七子的专人研究。

32、论阮籍《咏怀诗》

33、魏晋门阀制度与魏晋文学的关系。

34、东汉末期士风与文风的关系。

35、论“魏晋风流”。

36、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与此前、此后的相关文学和史传的关系。

37、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与当时佛、道信仰 38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研究。39杜甫对魏晋风流的继承和发展。40《文心雕龙》的文学观。41宫体诗中的女性描写。

三、唐宋文学段参考选题

1、冯延巳词研究

2、郑谷诗研究

3、漫游之风对唐山水文学的影响

4、论贞观诗风

5、论陈子昂诗歌主张

6、试论晚唐骈文复兴的原因

7、柳永词中市民情调分析

8、林语堂眼中的苏轼——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9、秦观艳情词分析

10、论杨万里的“诚斋体”特征

11、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

12、宋人咏王昭君诗文分析

13、西昆体何以盛行于宋初?

14、晏几道的爱情观

15、论苏轼“以诗为词”的得失

16、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17、岳阳楼诗文与洞庭文化

18、评陈子昂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创作实践

19、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20、唐代边塞诗的风骨(或再认,新评价)

21、谈李白诗歌的夸张

22、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

23、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

24、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

25、高岑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26、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27、试论王维的边塞诗

28、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

29、杜甫诗歌在诗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30、《长恨歌》主题新探

31、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

32、论《长恨歌》的艺术美

33、从新乐府诗看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

34、评韩、柳古文理论的语境功能 35、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 36、论杜牧的咏史诗 3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38、论李商隐的七律诗 39、论唐代描写音乐的诗歌 40、重评西昆派

41、论张先写影的艺术特色 42、论苏轼诗词散文的理趣美 43、论苏轼的婉约词 44、论宋元话本中的妇女形象

45、江西诗派评述

46、欧阳修散文风格论

47、李清照的词和词论 48、论严羽的辨证诗学观

49、论严羽诗论对明清诗论的影响 50、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及志趣

51、论苏轼对词体的创新

52、苏辛词风异同论

53、论辛派词人的创作成就

四、元明清文学段参考选题

1、论关汉卿杂剧中妓女形象的塑造。

2、从《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看伦理冲突中的科举士子。

3、试论《三国演义》毛评的人物品鉴。

4、《三国演义》周瑜形象浅析。

5、《水浒传》中的战争叙事艺术

6、“梁山好汉”道德评说。

7、论高启之死及明朝文人政策。

8、浅析《西游记》中女妖之欲求。

9、袁宏道山水游记与“性灵”说。

10、试论《金瓶梅》的道德理想。

11、话本小说的题材类型与线索结构关系述论。

12、论《儒林外史》与《围城》中的士风人情。

13、论《红楼梦》续书的情节设置。

14、《红楼梦》中伶人生存状况考察。

15、乱世名妓自风流-------论李香君与柳如是的政治节操。

16、《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比较

17、论关汉卿的历史剧

18、《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19、《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初探 20、论《水浒传》的招安结局

21、《西游记》与心学

22、论明代商业活动――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23、杜丽娘与崔莺莺之比较

24、清代小说中所反映的科举制度

25、《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形象论

26、《红楼梦》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27、薜宝钗论

28、清初散文三大家(魏、侯、汪)比较

29、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 30、简论《东堂老》的商人意识与文化意义

31、《四声猿》杂剧中的女性意识 32、元散曲的隐逸思想 33、论马致远的神仙道话剧

34、论关汉卿喜剧之“双壁”——《救风尘》与《望风亭》 35、“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36、《聊斋志异》的男权意识 37、论龚自珍诗文的萧声剑气 38、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39、《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40、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41、《西游记》的谐趣

42、论曹雪芹的悲剧观

43、论“意淫”与“皮肤滥淫”区分的文化内涵 44、陶渊明与曹雪芹

45、以人为本与权诈——治理大观园的两条路线 46、钗黛合一论

47、薛宝钗的诗与诗论

48、薛宝钗的二难处境及其对策辨析

49、论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及其文化意义 50、论黛玉的性灵之真

51、王熙凤论

52、探春论

53、妙玉与惜春之比较

54、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思考

55、论《儒林外史》中严监生形象及其意义

56、论王国维的意境理论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 题论说书艺术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空白艺术 论现代文学的“童真神话”书写

论当代文学对“童真神话”的颠覆性书写 四川乡镇文化与四川小说 成都文化与当代四川文学 川康地方文化与阿来小说 何其芳散文研究 《最小说》研究

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小题)

11、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及其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12、当代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分析。

13、样板戏中情欲叙事匮乏的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

14、汪曾祺的小说与抒情小说传统的关系。

15、以具体作家为例,试论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锋性弱化的形式表征及其原因。

16、当代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的不同形式表征及其原因的文化解读。17、90年代以来小说中情欲叙事泛滥的形式表征及其批判。

18、当代小说中的“乡下人进城”这一底层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形式表征和文化解读。

19、对“第三代”诗歌、“民间写作”、“下半身写作”中粗鄙美学的诗学分析及其批判性解读。

20、九十年代以来诗歌中的叙事性书写的诗学意义及其困境。21.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比较研究 22.视觉传媒与文学变革关系论 23.当代都市习尚与都市文学 24.全球化语境下的华语小说 25.论“京味小说” 26.台湾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 27.当代作家的民间立场论

28.20世纪女性文学个人话语的历史审视 29.多元竞华的文化寻根——寻根文学论 30.先锋浪潮下的苏童

31.论周树人到鲁迅的嬗变及其意义 32.试论郁达夫与张资平性爱题材小说的异同 33.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和忧郁与作家的生命体验 34.旧体诗词修养与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35.中西诗艺的整合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启示 36.论王鲁彦与鲁迅小说创作的异同 37.宗教体认对许地山小说创作的意义 38.汪曾祺小说的沈从文影响与自我追求

39.从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看鲁迅小说的当代影响 40.郭沫若四十年代的历史剧再现创作高峰原因论 41.赵树理的文学贡献与局限。42.试评王朔现象。

43.如何如何看待“重写文学史”现象。44.以余秋雨为例,分析文化散文的特征。45.辨证地评价“样板戏”。

46.如何看待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7.试析王安忆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关系。48.如何评价《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49.如何评价十七年代表作品《创业史》。50.如何看待海子诗歌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51、十七年文学的精神偏差现象研究

52、论十七年文学“恋爱”主题处理的乖谬 十七年文学人物二极对立处理方式的研究 试论十七年文学中女性情感的二难处境 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变奏

试论建国初期诗歌创作中的主观意识显现与扭曲 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精神关照意义 《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研究 对诗歌“审美疲惫”的当下思考 61.港台作家笔下的“文革”描述 62.郁达夫作品中流浪意向的文化心理内涵 63.80后的青春写作及文化背景 64.当代玄幻小说中的神秘主义 65.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当代小说变迁 66.《白鹿原》与新历史主义 67.当代知识分子小说探悉 68.北岛的悲剧意识论

69.当代“反腐”小说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70.论现当代“散文化”小说的道路 71.《呐喊》《彷徨》中女性形象论析 72.试论郭沫若诗歌中的“传统”与“现代” 73.论茅盾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74.巴金《寒夜》中人物的心理分析

75.祥子与高加林的苦乐人生——《骆驼祥子》与《人生》人物形象比较 76.曹禺《原野》与鲁迅《铸剑》的复仇精神比较 77.青春的花季和雨季——《边城》中翠翠的心理分析 78.心灵的城堡——钱钟书《围城》之我见 79.哲理精神对穆旦诗歌创作的影响 80.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81、“文摊文学家”——论赵树理的农民写作及其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82、论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

83、“侠之道”与民族大义——二十世纪两次“武侠热”文化语境探讨 84、论影视对“红色经典”的改编

85、何去何从?——试论二十一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 86、论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及当代散文化小说的发展 87、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观

88、政治与文学的联姻——论样板戏

89、老舍小说与“新写实小说”的市民形象比较 90、非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论陈染的“个人化”写作

文学类(外国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浅论西方文学的“两希传统”

2、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

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

4、从中西神话“大洪水”题材的异同看中西民族特性

5、由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看中西民族特性

6、中西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7、阿基琉斯的愤怒与史诗的结构艺术

8、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

9、从“互文性”上分析古罗马文学对古希腊文学的借鉴

10、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

11、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看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艰辛进程

12、在女权主义批评视觉下重构美狄亚形象

13、基督教的罪感意识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14、中世纪文学体现出的理性与原欲的对抗

15、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16、“智慧和爱”的引导——重读《神曲》

17、浅析列那狐形象

18、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19、试析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 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1、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22、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

23、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24、《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

25、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26、从夏洛克形象看莎士比亚的宗教种族观

27、对巴洛克风格的再认识

28、“三一律”对古典主义戏剧的影响

29、试析《伪君子》的结构技巧 30、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31、卢梭“返回自然”思想对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

32、“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3、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5、“怨”与“慕”:中西爱情诗比较

36、浅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37、“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38、试析《巴黎圣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39、善恶美丑的多重变奏——试论雨果小说人物的类型 40、恶之花:试析嘉尔曼

41、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42、浅析伏脱冷形象

43、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44、浅议东正教对俄国文学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45、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46、从《叶甫盖尼 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47、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48、试析俄国文学的“圣愚”形象

49、试论俄国文学体现的“忏悔意识”和“弥赛亚意识“ 50、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

51、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

52、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

53、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54、浅析苔丝的形象

55、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倾性转变

56、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创作的“冰山原则”和“硬汉性格”

57、浅析海明威创作的女性意识及女性人物形象

58、海明威作品中的“水意象”分析

59、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评价问题 60、格利高里 麦列霍夫形象分析 61、试析非理性哲学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62、人的自我回归:浅析现代派文学中的人本意识 63、浅议现代派文学体现的时间意识和死亡意识 64、寻找失落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追寻主题 65、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66、神话原型运用——现代派文学的神话倾向 67、浅论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 68、浅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69、浅析《荒原》中“水意象”的象征涵义 70、《荒原》的“死亡情结” 71、艾略特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72、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73、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浅析卡夫卡《变形记》的创作艺术 74、权力的图像:卡夫卡作品中的父子冲突主题 75、《喧哗与骚动》的神话象征结构 76、《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77、加缪的创作与现代“西绪福斯神话” 78、荒诞派戏剧的特点:以《等待戈多》为例

79、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以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 80、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81、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迷宫叙事

82、浅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 83、试论《百年孤独》的叙事技巧

84、拉美的孤独:浅析《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85、从《百年孤独》看“魔幻”与“现实”的结合 东方文学

1、浅析东方文学体现出的宗教伦理色彩

2、试论上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3、《吉尔伽美什》体现的史诗母题

4、圣经《旧约》中“语言创世”的哲学意蕴

5、试论《旧约》的文学意义

6、浅论《圣经》简约含蓄的叙事艺术

7、浅析《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

8、沙恭达罗形象分析

9、试论中古东方文学的特征

10、试论《一千零一夜》中爱情故事的思想价值

11、物哀与幽玄:浅析日本文学的审美特征

12、唐代文学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的影响

13、《源氏物语》的艺术特色

14、试论纪伯伦《先知》的艺术特色

15、试论纪伯伦《先知》的思想内容

16、试论近现代东方文学的特征

17、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

18、泰戈尔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

19、《吉檀迦利》体现的泛神论和泛爱论思想 20、《雪国》的艺术特征 教学法类(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

1、教学设计研究

2、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研究

3、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设计的研究

4、课堂教学层次化设计的研究

5、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设计与研究

6、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设计与研究

7、课堂教学中练习与作业设计的研究

8、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研究

9、语文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

10、语文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

11、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策略研究

12、语文课堂教学中监控与调节策略研究

13、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程序、教学结构设计研究

14、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

15、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研究

16、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研究

17、关于加强学习策略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

18、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指导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9、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反省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20、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关系之研究

21、语文策略性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探究

22、阅读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运用例说

23、加强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24、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5、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索

26、语文教学教法、学法一体化实践研究

27、语文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28、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9、关于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0、阅读教学中学习目标正确定位的实践与思考

31、阅读教材处理方式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2、阅读教学内容切入口选定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措施

3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34、阅读教学优化序列层次设计的实践研究

35、阅读课中教学设问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36、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师指导行为的实践研究

37、阅读教学中强化反馈矫正的实践探索

38、阅读课中教学节奏调控艺术的探索

39、文言文阅读教学基本课型研究 40、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策略研究

41、作文教学研究

42、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3、作文教学中命题形式的研究

44、作文教学中指导形式丰富性的实践研究

45、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46、把握作文选材的广度与深度

47、创新性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48、作文教学中规范与创新的研究

49、作文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50、“话题作文教学”的研究

51、改革作文评改方式,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实践研究

52、初高中语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实践与研究

5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思考

54、中学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再思考

55、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研究

56、中学语文新教材教学方法的探索

57、中学语文教材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58、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运用的实践研究

59、语文学科综合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0、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 61、语文教学中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62、语文学科自主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3、语文学科合作学习运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64、语文学科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的研究 65、关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几点思考 66、案例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67、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68、语文教学处理好目标预设与生成教学关系的策略研究 69、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理念提升与操作困惑的对策研究 70、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思考与认识 71、新课程背景下考试的命题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72、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研究 73、语文选修课专题讲座的研究

74语文创新性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75、新理论研究

76、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研究 77、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78、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79、模糊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80、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

81、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8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研究 83、复杂性理论视阈下的语文教学 84、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教育 85、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研究

86、试论语文隐性课程及其开发利用 87、主体参与式语文教学的探索 88、情境教学研究 89、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90、建构主义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91、四川省(或其他省)小学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2、四川省(或其他省)初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3、四川省(或其他省)高中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4、四川省(或其他省)职业院校语文教师需求状况之研究 95、大学生应聘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6、大学生应聘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7、大学生应聘高中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8、大学生应聘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工作之研究 99、我校大学生历年应聘语文教师工作情况之研究 100、历年语文高考题型之研究 101、历年语文高考作文之研究 102、历年语文高考优秀作文之研究 103、语文高考之研究

104、如何做好初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5、如何做好高中新生的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106、如何正确评价初中新生的语文水平107、如何正确评价高中新生的语文水平

108、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育思想之研究 109、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之研究

110、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案之研究

111、某位(或几位)中学语文教师成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经验之研究 112、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影响 113、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状况之研究 114、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状况之研究

115、中学语文教学中方言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16、现代科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117、社会传播中语言的不正确、不规范等的使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18、试论中学古文教学对现代文化构建的意义

119、试论语文教学对中华民族的自立和自强的重大意义 120、试论语文教学中多文化的渗透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21、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与语文教学对象的本体性存在的矛盾及化解

试论师生生理状况的变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学习负担的调查研究 城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研究 家庭教育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中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状况调查研究 开拓学生语文学习、应用空间的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语文教育艺术个性的形成研究 试论现代语文教育的利与弊

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语文教师的敬业精神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134、社会变迁中的四川农村语文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135、四川语文教育考试与语文评价制度创新研究 136、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育创新研究

137、社会变革时期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情况与语文教育的对策研究 138、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角色的研究 139、语文主体性教学研究

140、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41、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与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42、人格塑造与语文教育的关系研究

143、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四川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14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145、四川革命老区语文教育质量及特色研究 146、感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47、语文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心理研究 148、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说创作教学研究 149、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诗歌教学研究 150、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技文教学研究 151、后现代课程论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52、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153、感恩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

154、四川民族语文教育文化适应性和跨文化心理研究 15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创新教育研究 156、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57、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158、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159、语文个性化教育研究

160、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研究 161、学习型社会与语文人才观的重塑研究 162、中学语文教师学术生态研究

163、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164、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5、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66、浅议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育 167、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探微

168、论语文教师的审美能力与语文教学 169、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 170、语文学习内容的多元创生 17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172、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172、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审美教育 174、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175、理论语境下的语文对话式教学 176、当下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和对策 177、贴近学生实际,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 178、个性化写作的校本构建

179、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养成 180、中学语文教师的尴尬处境与形象重塑 181、浅谈“读”在语文教学“人文性”中的作用 182、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

183、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解读 184、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185、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86、浅谈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87、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8、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89、摭谈语文日常课与公开课的差异 190、语文教师更应走在课改的前列 191、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 192、让语文课堂充满个性 193、作文教学走向的理性思考 194、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 195、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模式探索 196、新课改视角下的语文教师素质 197、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198、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阐释 199、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多重角色 200、生命化语文课堂的建构 201、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 202、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203、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204、让学生走进语文课探微 205、教的个性与学的个性

206、语文教育新理念提出的背景研究 207、语文课程改革问题的哲学审思 208、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09、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诗歌鉴赏

210、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1、浅谈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212、努力实践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13、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其他类毕业论文选题:

当代四川文学与流行文化观察专题(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从<成都,今夜请把我遗忘>看四川休闲文化》)

四川地方文学文化名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多人共选,各做一题,如《“郭沫若”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和思考》,还可具体选择巴金、李劫人、沙汀、阿来、翟永明、郭敬明、何其芳、陈敬容、“三苏”、杜甫、李白等等名人进行具体调查和研究)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在中文教学实践中的开发与利用

论四川文学名人资源与四川品牌文化建设(可分解成若干具体题目)试析郭敬明的“仇乡”心态 注:

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五

20004年4月17日,常德电大组织了开放教育2004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答辩会。省电大副校长杜纯梓、教学指导中心主任缪富民两位领导亲临我校巡视,省电大中文部副教授李晓燕老师、王凤翔老师、王曦老师亲临答辩会场主持答辩工作。答辩严肃、紧张、有序地开展,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答辩情况总结如下。

一、答辩准备工作扎实认真

1.文本准备:答辩前一周,各指导教师在初审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均督促学生按省校要求将论文打印了一式三份,并认真填写了有关表格。

2.组织准备:

(1)4月15日,学校领导召集答辩委员会成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开会,就答辩的一系列工作进行了安排,明确要求,责任到人。

(2)4月16日下午,全体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到校集中,参加答辩前的动员会,由学校领导作了思想动员,由专业责任教师就答辩的程序、方式方法及相关要求作了具体的指导。

(3)4月16日晚上,汉语专业责任教师就答辩的准备情况向省校主持答辩成员作了具体汇报。

3.物质准备:答辩会场的布置、答辩文本、答辩次序的相关表格、记录工具等,在答辩前均已准备就绪。

二、答辩过程规范井然有序

答辩过程基本情况如下:

1.参加答辩的学生共57人,分成两组。答辩前,各组答辩主持人介绍答辩组成员,并简要说明了答辩的要求。

2.答辩人用3~~5分钟简要陈述自己的选题过程,论文的主要观点、论证思路及研究方法等等。

3.答辩委员根据学生的陈述及论文提出问题,并针对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4.答辩人当场回答提问,并对主持答辩教师的解说和所提意见作了认真的记录。57名学生全部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了答辩,两个组的答辩持续了一整天。

5.每组上午和下午的答辩各为一场,每场结束时,答辩主持人从论文和答辩两个方面进行了小结,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论文的要求。

三、答辩成绩评定客观公正

答辩结束后,两个组的答辩委员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和现场记录,认真地评定了每位学生的答辩成绩。本次答辩成绩评定较客观地反映了学院的实际情况,其中良好3人,中等20人,及格29人,不及格人数5人,不及格率8.8%。

四、学员答辩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从答辩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论文选题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方面,语言类方面的较少。学员对论文所涉及的知识基本了解,但论文选题过大,自己难以驾驭,故答辩时常常出现“卡壳”现象。学员在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环节尚待加强管理。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

6.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六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功能,在语言的传播上其所表现出来的失误值得我们去分析改正。

首先,信息传播中有的信息携带着错误的符号,当这些错误符号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受众的行为,使受众的行为标准发生偏离,做出错误的行为。因为网络追求实效快捷,拼音输入法的使用使错别字的流行不可避免,诸如“斑竹(版主)”、“瘟都死(windows)”、“酱紫(这样子)”等等,在某种程度上,网络书写助长了这种错误之风,然后因为某些错词流行面的广泛,就逐步发展为新词汇。

这些因网络产生的大众文化,以快餐的形式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传统的经典的词汇受众却无暇顾及或者说在逐渐忘却。特别是针对这一代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受众,他们对于经典的认识恐怕将大打折扣。

其次,细观新词语,我们发现,大量的词汇来自网络。而最新调查报道,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可以算是大众的精英阶层,但是相较于近10亿其他民众,比重不大。这样问题就来了,由2.53亿网民认可的新词,10亿民众买账吗?不可否认,自从有了网络,各种流行文化以及政策方针能够及时传递到文化精英的视野之中,多少影响到文化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但是如何对待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除了在媒介中传播外,绝大部分新词在生活中人们同样普遍使用吗?

笔者认为,新词语的定型需要传媒的检验,更需要普通大众的检验,毕竟传媒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观点。在现今的中国,网络的普及远不及发达国家,所以这些因为时尚或者新鲜而流行的词汇要想立足,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因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承方面有导向功能,而没有决定功能。

参考文献:

[1]景县贴吧.tieba.baidu.com/f?kz=486746556

[2]浅析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women.sohu.com/0511/file/0000,114,100296.html

7.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七

文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友情诗赏析》

写作意图:

友情诗,是建构在离别、怀念、追悼情境下的抒情言志之作。唐代,达到国家规模的空前统一,从贞观到开元,“遍观百家”、“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成为文人的共同风尚,“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建功报国成为文人的政治理想,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志向,使许多文人墨客成为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等。传统的友情诗在盛唐特有的时代文化中,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蔚为壮观,并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友情诗显透盛唐人广阔的心灵境界,不论在内容、技巧与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开拓与创新,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论文的前沿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上下五千年,连绵不断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歌。在诗史发展中,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唐代诗坛以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繁荣局面享誉千古。诗人辈出,巨星丽天;作品浩瀚,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形式齐备;技巧成熟,流派纷呈;名篇佳句,传颂不衰。唐诗以高度成就和独特魅力,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足堪自豪的瑰宝。

中国现代杰出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

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而当你置身于唐代诗歌的海洋时,你就更知道了什么叫做陶然忘返。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这是一个心声奏鸣的神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东方缪斯们翩翩起舞;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远古吹来的醉人熏风……

友情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以描写友情为主要内容的唐代友情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人世间情谊的可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宋.顾乐:“唐人多送别妙作。”(《万首唐人绝句选》)这些描写友情的诗中有真情,即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叮咛,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这些言愁悲别,慰人慰己的友情诗,结合友情给人带来的感情波澜和心灵震荡,以其淳朴的真情美而打动人心。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路径: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本论文的观点创新和介绍:

本论文拟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唐代友情诗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诗人们在抒发心中这些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文献综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圣人孔子,在其经典著作《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条便这样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把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看做是人生十分快乐的事,这集中体现了对友道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友情之作,从《诗经》的比兴托物,汉魏时的率真直抒到六朝的绘景写心。逐渐趋于成熟完美,到唐五代时达到了物我浑融,形神兼胜的境界。唐人友情诗意象的高度情思化包括三种情形:即情中景、景中情和情景的“妙合无垠”。这就使得友情诗的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了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友情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写作计划:

1、2007年9月2日至9月12 日查阅有关文献,收集资料2、2007年9月13日至9月15日拟订论文题目3、2007年9月16日至9月26日撰写论文写作提纲4、2007年 9月27日至10月30 日撰写论文初稿5、2007年11月1日至11月18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6、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0 日修改论文,完善论文格式以及答辩

前准备

7、毕业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 编选 山西古籍出版社

《唐诗十三论》吴湘洲 著 学苑出版社

《唐诗审美十论》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唐代送别诗一向营造的个性化》李英 著 北方论丛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二》

《试论唐代送别诗》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5期《唐代送别诗刍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蔡静波《中华活页文选》 中华书局

8.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八

我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XX届汉语言文学本科班的学生。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电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就要毕业了。三年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遵守校规,依时上课,按时完成课外作业,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电大业余学习条件艰苦,面对诸多困难与不便,我都一一克服了:一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和智力减退。我就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二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时做好工作,学习时努力学习,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我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的巨大动力。

经过了三年的电大学习,大大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学期间,我们学习了《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程,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对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了更深刻理解,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几年来,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汉语专题》、《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十多门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更加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对今后工作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9.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九

1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1.1当前教育理念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高中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教育注重创新,要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代接轨的人才,高中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代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创新出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迎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借以将高中学生培养成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丰富,同时具备现代化、信息化思维的优秀学生。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多元化,传统的只注重学生成绩的现状应该被摒弃,而是在注重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的桎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工作在一线的高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眼语言文学教学与信息化结合,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充分激发我们高中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将我们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1.2有利于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构建

对我们高中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有效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也能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高中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水平,在学习中也能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1.3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高中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喜欢现代的新鲜事物,以我为例,与传统的语文课学习相比,我更喜欢到网络中探究汉语言文学的世界,通过请教和研究,我发现汉语言文学素养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当中,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可以胜任更加多元化的工作,例如,文学评价、新闻撰写、微信运营、网络作家等等,可见汉语言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其就业领域是较为宽泛的。因此,作为高中生而言,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而将汉语言文学知识与信息技能相结合,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其进行应用,同时,这也是将自己培养成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现状分析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对专业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入,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为达到这个理想目标,就要调整现有的教育过程和教学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教学知识所具有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但是,现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这也成为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所出入[1]。

3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具体措施

3.1打造汉语言文学与信息一体化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中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明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掌握信息能力,从而,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宽信息获取渠道[2]。

3.2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也有了新的内涵,在教育的中,更加关注学生自身,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此,在眼语言文学教育中,要提高教育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特别要提高实践型教学的比重。例如,当前环境下,教育届正积极推进工学合作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的实用力度。除此之外,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育留白”,以此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信息化,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3]。

結语: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提纲 篇十

“汉语修辞学”课程辅导

(二)第二章 词语的锤炼

本章讲述的是语汇修辞。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成句子的基础。要把语汇准确地组合成句子,恰当地表达思想内容,就必须注意语汇修辞。在各种修辞手段中,词汇修辞的使用频率最高,可说是一种最重要的修辞手段。语汇修辞就是要求进行词语锤炼。

一、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1.准确朴实。要求文辞以明晰洁净为高明,而不以堆砌华丽的词藻为工巧。

2.简洁有力。要求文字简省,但蕴含深厚,感情鲜明,表述具有力度。

3.新鲜活泼。要求所选词语能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喜怒、褒贬等不同的感情,能给人以鲜活之感。

4.生动形象。要求反映生活,描写人物能做到细腻生动,真实可感。

二、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

(一)精心挑选,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1.确切理解词语的意义。这是恰当选择词语的前提。如果对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不很了解甚至误解,是不可能做出恰当选择的。古今中外名家的语言之所以准确,富有表现力,就是因为他们对所用词语的意义有确切的了解,并且认真斟酌选择。

2.准确选择动词,形容词。这是词语选择的关键。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生动逼真,就必须在动词、形容词的选择上下功夫。

3.名词和数量词用得好也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二)修饰点染

修饰点染,使描摹的人物更加细致传神,例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丰富饱满。

1.意义实在的词语常常被用来作为句中修饰点染的成分。

2.意义虚灵的词语有时也被作为句中修饰点染的成分运用,同样能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三)巧妙配合巧妙配合,能大提高表达效果。

1.相同词语的配合。可以使语言显得新鲜,富有趣味;可以用于不同的语境,表现不 1

同的感情色彩;可以增强语言的份量,提高语言的力度。

2.含有相同语素词语的配合。可以使相同语素所表示的意义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有同有异,它们配合运用,可以产生互相映照、衬托、补充等效果。

3.意义相同相近词语的配合。可以使词语的运用避免雷同,富有变化;可以使语意显得丰厚,感情显得浓烈。

4.意义相反、相对词语的配合。通过对比、映照、可以鲜明地表现是非优劣。

三、成语和成语的活用

(一)成语

成语是一种简练精美的固定词组。它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

1.成语的修辞作用

(1)意蕴深厚。成语是一个含义丰富深刻的整体,许多又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以及表现了人民群众实践智慧结晶的俗语,所以文化含量高,意蕴深厚。

(2)文字精练。成语多由单音词组成,而且很少运用表示结构关系的虚词,因而显得十分精练。

(3)生动具体。成语由几个词组成一个整体,带有描写性,自身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感受。

(4)风趣诙谐。很多成语表现为幽默风趣。

(5)新鲜别致。成语当中有许多其意义不是字面的语意,而是一种比喻义,但是人们在运用时,有时不取其比喻义而取其字面意义,因而显得新鲜别致,引人入胜。

2.成语运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理解要正确,切不可望文生义。

(2)运用要贴切,切不可生搬硬套。

(二)成语的活用

1.成语活用的方式

(1)易字:更换原形中的成分,这一种变体较多。

(2)谐音:实际上也是“易字”,更换的成分字音相同或相近。

(3)拆用:将原形成语拆开运用。

(4)易色: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

(5)易序:改变成语原形成分的顺序。

(6)别指: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体借用来改指另一事物。

2.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

(1)文字简洁。变体借助于原形的映衬作用,只需变动不多的字人们就可理解变体的意义,文字非常简洁。

(2)内涵丰富。有的变体将原形略加改动,便显得意味深长,给人以启示。

(3)色彩多样。成语活用可以表示褒扬、感叹、讽刺、贬斥等多种多样的感情色彩。

(4)富于趣味。变体和原形字面上相近或相同,但原形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变体说的又是一个意思。它借助于原形的映衬。显得饶有趣味。

3.成语活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理解成语原形的意义。

11.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十一

浅议《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作者:

学校:

年级:

指导教师: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

首先: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对比度最鲜明、最强烈、最精彩的要算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了。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去贺喜,进门却开口就骂范进是“现世宝”,最后将“贺礼”吃光喝光后“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当范进去找他借盘绕参加乡试时,却被他“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范进被他骂得“摸门不着”。此时的胡屠户是何等的高傲、自私冷酷、粗野霸道。然而当范进中举后,他马上又带着不同的贺礼上门去了,连连夸赞女婿是“天上的文曲星”,甚至范进喜极而疯需要他用巴掌将其打醒时,他忙说“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最后迫于无奈,连喝了两碗酒壮胆之后才“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范进回家途中,他一路上低着头为范进扯了几十回皱了的衣后襟,当他得了范进的赏银时,是如此的虚伪,如此的贪婪。此时,一个活脱脱的市侩小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是如此的前倨后恭,嫌贪爱富,一付奴颜媚骨与之前高傲的胡屠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更加增强了讽刺效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腐朽的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还有那拥有“万贯家私”的张静斋,在范进中举前从未曾听说过此人,然而在范进中举后,这位“大人物”却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送银子,又送房,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前从以前的门庭冷清到如今的门庭若市,这是何等大的对比。

还有那些与范进同处于社会底层的左邻右舍们,在那个病态社会的熏染下,心灵变得冷酷而扭曲。范进中举前,邻居无人借他一文钱,甚至于他与老母亲饿了两三天,也没有一个邻居送来一口救命粮。这是一群将自己深深隐藏起来的,冷漠的邻居。可是当范进中举之后,这群邻居却蜂拥而至,他们前来贺喜,看热闹,甚至于慷慨地从家里拿出鸡蛋酒米、鸡款待报子。范进发疯后,众人齐想办法齐动手一起救治“老爷”的疯病。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那只鞋,也有人特意去寻来“替他穿上”。众邻居极尽谄媚讨好之能势,丑态百出。

就算范进本人在中举前后的区别都是如此的强烈。中举前,范进生活落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受尽世人的白眼和嘲讽,尤其是其岳父胡屠户对他更是开口便骂,肆意羞辱。而面对“岳父”的责骂和羞辱,他已习惯于逆来顺爱,低眉顺眼的认为“岳父见教的是”。长期的科考失败让范进长期备受“希望”和“失望”的折磨,在这种折磨的交织下他“卑怯屈辱”的性格形成是必然的。终有一天他“中了”,却也“疯了”,这极度欢乐的一瞬转眼被逆转,让人在觉得可笑的同时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范进几十年赴考的辛酸悲苦。正当我们同情他时,事情又出现了转机——他醒了。醒来后的范进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所以,对平日惧怕的胡屠户也不怕了,称呼也由之前的“岳父”改为“老爹”了。作者通过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了,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作者就是通过这几组强烈的对比,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整个社会追求功名,向往富贵的普遍倾向。正是在这种恶浊的社会空气的引诱下,在由科举考试制度造成的社会环境中,范进才会那样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举业的成功。这种从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着眼去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表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现实主义特色。

其次,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掀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进行夸张,从而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作者却将范进发疯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而夸张的描写,通过“一拍、一笑、一跌”几个动作,将范进每一次赴试都充满希望和幻想,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以至于当他真的中举时他竟承受不住这巨大的刺激时的心理刻画深入木三分。发疯的描写是夸张的,可是范进的发疯又有其社会原因和心理依据,因而又是“真实存在”的。

再次,白描手法也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作者对讽刺对象从不直接评说,而是以客观的态度,描摹人物言行,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写来似乎非常冷静客观,但爱憎情感却十分鲜明,这是本篇讽刺艺术的突出之处。如张静斋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就很有特色。张静斋与范进根本没有什么瓜葛,连他自己也承认“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可是一听到范进中举,不用分说,就急不可耐地前来恭贺,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与范进称兄道弟,送了银子又送房子。作者对他无一贬词,完全是客观的描摹。然而张静斋那种虚伪面貌掩盖下的结交新贵,攀附权贵的居心,已经跃然纸上,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最后,细节描写生动逼真,也极具讽刺性。

文中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增强文章讽刺效果。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篇末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描写。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通过这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胡屠户贪婪而又虚伪的内心活动昭然若揭,他见财心喜,所以“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可他又不得不假意推让,推让的同时他又怕弄假成真,生怕到手的银子飞了,所以他的手慢吞吞的“舒过来”,却仍紧攥着拳头,刻画了他口是心非的嘴脸,一听范进是真心相送时,他就不再“客气”,“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此时,他的动作做得那么快,跟“舒过来”时的不爽快形成鲜明对比,作者用“攥”、“舒”、“缩”、“揣”四个字便将他那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

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纵观《范进中举》一文,吴敬梓正是借助对比、夸张、白描及细节描写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来体现出它独特的讽刺艺术。在讽刺艺术的刻画下,作者不仅写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因而《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就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小说行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字里行间却时时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痛。正应了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儒林外史》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

《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顾鸣塘)

上一篇:江苏公务员考试面试总结下一篇:执法工作督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