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2024-06-16

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精选7篇)

1.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一

4.1 积极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虽然这几年来,我国光缆电缆技术有很大发展,有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在发挥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比例仍是很小的,国内有近200家光纤光缆厂,但大多产品单一,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有资料统计,1997~1999年国内企业申请光通信专利的有132件,其中光纤38件,光缆只有19件,而同期外国公司在中国申请光通信专利达550件,其中光纤光缆37件。还有资料报道:从1997年以来,国内光通信核心技术专利是90件,我国自主申请的只有9件,仅占10%。实际上我国的光纤光缆技术应该说与国际水平己差距下大,因此我们作为世界第二的光缆大国,应该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争取创造更多的光纤光缆专利。

4.2 开发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与使用环境、施工技术相配套的新产品

电信网络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光缆电缆产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难发现,光缆的结构越来越依赖于使用的环境条件及施工的具体要求,在海底光缆、浅水光缆、ADSS及OPGW光缆的开发中,会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而今后光缆建设的重点将会随着接入网、用户驻地网的建设不断展开,新一代的光缆结构和施工技术也会基于如微型光缆、吹入或漂浮安装及迷你型微管或小管系统的全套技术而有一系列新的变化,以便有限的敷设空间得到充分、灵活的利用。这当中也包含了若干光缆设计、制造工艺、光纤光缆材料、施工安装方面的新的技术课题。一些国家或公司已取得了一些经验,正逐渐形成新的系统技术专利。我国的用户众多,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具有很多的特色,对接入光缆也会有更多的要求,为我们研究和创新接入网和用户驻地网光缆结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应该说,

多数光缆技术我们是跟在国外最新技术的后面,虽然紧跟了先进技术,但自我创新的成份太少。今后应当在这方面下些功夫,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在有中国特色的接入网及用户驻地网中多采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光电缆产品。

4.3 利用已有设备与技术,改善HYA市话电缆的相应特性,为数字业务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已经敷设的铜电缆,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利用其特性开通数字新业务。而现有的HYA电缆,虽然亦可开通ADSL等一些新业务,但是容量有限,当ADSL数量增大到一定限度后还是会出现干扰问题,而且还会影响以前开通的业务。因此,对新敷设的铜电缆,希望能提出一些新的宽带指标要求,为将来开通更多更好的新业务作好准备。现有的市话电缆生产厂商应深入研究自身的生产工艺,在不改变(或不大改变)生产设备的情况下,认真设计和精心制造,把现有电缆的技术水平提高一个档次,以提供更宽频带的电缆,为更多更好地开拓数字新业务提供高质量的通道。

4.4 改进光缆电缆的施工和维护方法

目前,为了适应城市施工的特点,国际上较重视不挖沟的方式施工光、电缆,采用小地沟或微地沟技术安装光缆,同时对光缆网进行自动监测,保证光缆网络不中断通信维护。与此相适应的是需要开发相应的元器件、工具和设备,并且要在体制上作一些改进与之相适应。ITU对NH开发光缆用浸水传感器、光纤自动测试时的光纤选择器以及美国提出的1s告警、3min内定位的指标及意大利提出的光纤纤芯与光缆护套指标综合监测等方案都十分重视。在现代化的光网络中,这些方式已经起到明显的作用。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光缆网络工作的可靠性,在施工和维护中降低成本、节省劳力、节省时间,逐步推广新的施工方法,逐步完善光缆网络的自动监测维护系统和提高光缆网络的不中断维护水平已势在必行。

4.5 冷静地审视当前电信市场的发展,促进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产业的发展

2001年下半年以来,光纤光缆需求下降,这当然与世界电信行业的整体下滑以及宽带网络泡沫的破灭

有很大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受到从1999年下半年起由于光纤紧缺而各大公司扩产过多的影响。据资料介绍,在2000年,全球光纤厂商的投资额达到26亿美元,为1999年的6倍,按推算到2002年全球光纤的产能将达到1.65~1.75亿光纤公里,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加上当前电信基础建设的不景气,光纤过剩的现象不可避免。

光纤光缆及通信电缆的市场走势虽然受到国际经济大形势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与整个电信行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但应看到,在挤出了网络泡沫的水份之后,随着光纤网络从骨干网的扩建到接入网、城域网的扩散以及向用户驻地网的不断延伸,光纤光缆及宽带数字电缆的市场必将增长。据KMI预计,2003年世界光纤市场将开始有较大的增长,而到2004年的市场规模将超过敷设量最高的2000年。

应该看到,信息通信业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网络经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仍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信息网络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趋势。因此我们应树立信心,在全球经济好转、通信市场复苏及我国西部开发等有利条件下抓住机遇,促进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技术与产业取得更大的进展。

4.6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发展光缆电缆技术与产业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重大策略,国家制定了有利的政策,政府对发展通信等行业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西部是一个地域复杂、分布较宽、通信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大发展中,通信要先行,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光纤光缆及通信电缆的先进产品来配合发展的需求。因此,符合条件的产品将会在这里找到很好的市场。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巨大工程也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ADSS、OPGW等型式的光缆及各种电缆相配套。因此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的各种技术、产品及成果都会在西部开发中得到发挥。同时西部现代化的建设对我们的产品提出了许多新的难题,光纤光缆和电缆行业在开发大西部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好的改造和创新的机会,促进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 高压断路器故障及产生原因论文

★ 中文简历写作石沉大海的四大原因

★ 线路改造计划书

★ 旅游线路计划书

★ 通信 求职信

★ 通信论文

★ 政府通信格式范文

★ 笔记本显卡故障

★ 故障分析报告

2.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二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SS)是指利用通信卫星实现为手持移动用户之间或手持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提供区域或全球范围的话音、数据、短信等服务的通信系统。

2 高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根据卫星运行轨道类型,目前国际上的卫星移动通信可以分为: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低轨(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1 高轨卫星移动通信发展

GEO移动通信卫星是最早研制的移动通信卫星,由于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GEO系统单星覆盖范围大、星体相对固定,只要3颗卫星就可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覆盖。目前,GEO系统的典型代表包括海事-4(Inmarsat-4)系统、舒亚拉(Thuraya)系统。Inmarsat-4系统共有4颗在轨卫星(含1颗备份星),可覆盖除南北极外的全球所有地区,其推出的BGAN(宽带全球区域网)业务可以在全球范围同时提供语音和宽带数据服务,共享IP数据最高速率可达492kb/s;Thuraya系统则是由中东阿联酋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移动通信系统,共发射了3颗卫星,覆盖范围包括欧洲、中东、亚太、北非等地区,其多模手持终端可同时兼容卫星、GSM和GPS业务,不但可提供9.6kb/s的卫星数据传输,还可提供达60kb/s的地面移动数据包业务(GMPRS)。

随着业务需求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GEO系统也在发展升级,主要表现有:

(1)在加强通信能力方面,从最开始采用容量较小的全球波束;然后采用区域波束,并通过频率复用技术来扩大容量;再到如今采用多波束成形技术可实现上百个点波束。并且为更好地支持手持移动终端,GEO卫星必须克服其由于长传输距离造成的强信道衰落问题,也就对其功率和天线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发射的GEO移动通信卫星都采用了超过10k W的大功率卫星平台和口径约20m的大型可展开天线。

(2)在改善业务灵活性方面,星上处理和交换、数字化多波束成形等技术,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分配卫星波束、功率和带宽,实现了对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新一代GEO系统采用的辅助地面组件(ATC)技术,通过采用与地面系统一致的工作频段和空中接口,实现用户终端可根据网络覆盖状况,自动地在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之间进行无缝切换。

2.2 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发展

与GEO卫星不同,LEO卫星单星覆盖面积较小,且相对地面在高速移动中,因此LEO系统的空间段需要在若干个轨道面布置十几到几十颗卫星,并通过星间或星地链路构成星座方式,才能实现全球覆盖的连续通信。目前,国际上成功运营过的LEO系统包括:美国铱星(Iridium)系统、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和美国轨道通信(Orbcomm)系统。前二者的工作频率在1GHz以上,主要提供话音通信和中低速率的数据传输业务;Orbcomm系统工作频率在1GHz以下,主要提供低成本、低速率的Email、双向寻呼和传真等窄带数据通信业务。由于市场定位和商业运营等一些原因,以上三大LEO系统在上世纪都历经了一段时期的没落,目前,这些系统都通过部署和启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计划“强势回归”。其中,全球星系统完成24颗Globalstar-2卫星的发射,轨道通信系统完成18颗OG-2卫星的发射,铱星系统也计划在2016年开始IridiumN EXT卫星的发射。相比于第一代,第二代的LEO系统无论是传输速率还是系统容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呈现出宽窄带应用结合的特点。例如,铱星系统在原有窄带语言的移动数据速率由一代最高128kb/s发展到二代最高可达1.5Mb/s,同时还将提供最高达8Mb/s的Ka频段宽带业务。

此外,多功能融合也成为LEO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原有话音和数据业务基础上,LEO系统都在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功能,包括第二代铱星系统计划搭载可将GPS定位精度提高至厘米级的iGPS有效载荷,以及面向航空通信和监测业务的ADS-B载荷;第二代轨道卫星则通过增加AIS载荷,提供海上资产的跟踪和管理业务。

3 高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分析

从上述介绍来看,GEO系统和LEO系统在技术上各具特点,各自的业务方向也不尽相同。首先,从技术来看,GEO卫星具有的星体相对固定、单星覆盖范围广、单星信道数量多等优势,使得它成为全球大多数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首选。但同时,这类卫星也存在着制约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的不利因素,包括存在两极通信盲区、特定地形通信困难、系统顽存性弱、传输时延长等。而LEO系统在这些方面正好与GEO系统互为补充:由多颗卫星组成的LEO星座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并保证在高纬度和高山峡谷等复杂地形区域下通信不间断;同时,若部分节点损坏,系统整体不失效,仍具备全球通信能力;此外,LEO系统的时效性更佳,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可靠传输。因此,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

从业务来看,表1给出了2013~2015近三年排名前五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年报收入情况,以及SIA给出的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收入情况[4]。

进一步结合各家的具体收入情况,可得到以下分析:

(1)GEO系统和LEO系统的并存发展趋势。尽管表1的数据显示以Iridium为代表的LEO系统总体比以Inmarsat为代表的GEO系统运营状况差,其主要原因是Inmarsat较早占领的海上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每年为其贡献超过50%的收入。但就目前发展来看,新一代LEO系统正在利用其全球无缝覆盖的优势积极拓展海上业务;此外,还在飞越北极航线的航空器监视和通信方面,对GEO系统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2)以M2M业务为主的Orbcomm收入近年来呈快速增长。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M2M被认为是其四大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基于M2M的应用市场正在全球范围快速增长。利用卫星通信的广域覆盖性和自主灵活性,若与多种具有感知、信息采集功能的地面物联终端有机结合,可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与传输系统,将在远程设备监控、实时资产管理、工业自动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3)目前,主要的几家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全球卫星移动通信总收入中的占比较低,大约只有一半。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的一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迅速,少数几家老牌公司或组织并不能完全垄断和把持市场,卫星移动通信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4 我国高低轨卫星移动通信发展定位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卫星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在轨卫星数已成为全球第二。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日益加快,对外交流和国际贸易等活动的逐渐广泛,卫星产业承担着国家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支柱角色。但就目前来看,主要优势集中在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领域,而在应用空间最大的卫星通信领域严重滞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2.54万家直接对外企业,分布在184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超过6,600亿美元,各类外派劳务人员超过70万人。通过对我国国民经济18个主要应用行业的调研和统计分析,预计我国未来卫星移动通信覆盖范围需求将从国土扩展至全球,潜在用户数量达到300万,公众用户产品年市场容量110亿元。为保障我国海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全球化的经济利益,建设我国自主可控、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既是迫切需要,也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高发,如“98”抗洪、“512”汶川大地震等均暴露出单纯地面通信系统的脆弱性,卫星移动通信在抢险、救灾和应急通信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同时,目前我国的地面移动通信网仅能覆盖15%的国土面积,许多落后边远地区的地面基础通信仍然缺失,若采用传统地面通信方式覆盖面积巨大的偏远地区及领海,经济压力巨大。针对这些地面通信系统的“短板”,在统筹规划建设我国的自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时,需要同时考虑以我国及周边地区作为高容量热点区域,这不仅是我国新时期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有效解决我国边远地区通信、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威胁和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

而由于GEO卫星和LEO卫星在设计思想、技术手段、应用领域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分别代表了卫星移动通信领域内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另一方。因此,LEO卫星系统和GEO卫星系统作为互为补充的关系,应当要协调发展。

由于GEO系统单星即可提供服务,可考虑先以我国及周边地区为主要覆盖范围,逐步向全球中低纬度覆盖的发展思路。而LEO卫星系统即可作为其补充,提供全球范围无缝覆盖的通信保障,尤其是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峡谷等特殊区域。此外,LEO系统还应发挥其在航空、航海通信与监视等方面的优势,提供在全球范围的实时ADS-B和AIS应用服务。在未来卫星移动通信发展中,可以考虑以LEO系统发展宽带互联网接入能力,除我国及周边热点区域外,应满足可全球动态调配,实现为突发事件应急区域的用户提供宽带通信服务;GEO卫星系统则服务于普通区域,吸收更大用户容量。

5 结束语

在卫星通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卫星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无所不在的个人通信的必要手段之一,其中需要包括高轨和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同步发展。卫星移动通信在我国尚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当以实现卫星通信的高费效比,开展移动通信、宽带接入、航海航空通信和管理等多种业务,努力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着力用户实际需求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1]庞之浩.今日移动通信卫星发展.数字通信世界,2015(03):63-69

[2]刘思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现代电信科技,2014(7):23-28

[3]吕子平,梁鹏,陈正君,韩淼.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展望.卫星应用,2016(1):48-55

[4]http://www.sia.org/state-of-the-satellite-industry-report/.

[5]张更新,甘仲民,牛鑫.论高低轨道在我国未来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数字通信世界,2006(10):56-59

3.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铁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203-01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铁路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我国的铁路通信行业,随着铁路产业的发展,正不断扩展和完善。自1997年以来,铁道部对我国干线铁路先后进行了6次提速和近年来高速客运专线的建设,铁路通信信号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1 铁路通信技术的概述

铁路通信是以畅通、便捷、绿色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但是因铁路运输作业分散在铁路沿线和各车站、车场上,支叉繁多,彼此互通,通过直观方式来实现统一调度难度较大。为实现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必须用无线通信,因此,铁路通信必须同时采用有线和无线 两种通信方式,实现通信链路的冗余备份,提高可靠性。

自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提高,通信设备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已广泛采用电话、电报、数据、 传真、图象等设备并利用传输线路有架空明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及光缆开通载波通信,使用了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红外通信,以及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用于提供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服务。

2 铁路通信技术的特征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运输部门,其日常的稳定运行决定了国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须有一个四通八达、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铁路通信系统。从集群通信的角度来看,铁路通信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1)铁路通信是以畅通、便捷、绿色现代交通运输为重点,主要功能是实现列车和机车车辆运行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保证行车的安全和效率。铁路长途通信一直采用的是以架空明线和电缆为传输媒质。通信用的终端设备除了安装在铁路主管部门及铁路管理机构外,还安装在铁路沿线的机务段、客运段、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车辆段,以及沿线各养路工区,行车调度,车站值班室。此外,铁路沿线每隔

1 km-2 km,还设置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信系统,以满足行车事故应急通信和铁路沿线维护用通信的需要。

2)铁路通信是在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中,利用各种通信方式进行各种信息传送和处理的技术与设备。它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是实现行车和机车车辆作业的统一调度与指挥,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及改善劳动条件等。因此,在铁路通信业务中,要确保各种调度电话、专用电话、站间行车电话等畅通。

3)铁路通信是一种建立无线电通信、有线电通信和各级自动化指挥系统等各种通信保障网络。铁路线路是机车车辆和列车运行的基础,铁路的发展需求决定了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铁路的大发展给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挑战 ,同时也为铁路通信技术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

3 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優化网络结构

量质并重地加快网络建设,根据运输安全目标,适度超前发展传输网、数据网和办公网;合理建设电话网和宽带接入网。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相匹配,根据铁路信息化规划和新业务要求,按照综合化、宽带化、通用化的要求,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信息容量,优化网络结构,为实施运输安全生产指挥工作提供网络化基础平台,推动新型通信业务在铁路的应用,为运输信息化提供如下的技术保障。

1)采用IP技术构建覆盖全国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面向铁路内部应用提供服务的综合数据通信网(DCN网)。与此同时在数据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会议电视网,结合基层站段安全指挥中心建设,把会议终端延伸到基层站段。

2)进行调度中心远程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并建立全路各专业技术资料库,力争拓展应急联动有线网络覆盖范围,实现指挥调度通信网络数字化,逐步推广大容量数字程控调度,进一步提高调度通信服务质量。

3)切实加强对无线列调的质量监督,实现对提速区段所有通信设备的远程监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区间中继设施的可靠性,推广采用具有远程监控能力的光纤直放技术,光纤数字直放站是利用数字中频技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后进行光传输的直放站类设备,具有节能模式,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研究综合使用区间中继设备提供多业务的技术装备。

4)适应机车交路资源的利用和优化调整,逐步实现长干线统一的、 系统功能强大的、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的综合无线通信系统,并研究地区的频率规划方案,做到点线结合,扇形辐射的新模式,既要减少司机的频率、振幅、位移、加速度等振动参数,又要实现具有频率、位移和应力约束的结构优化,减少或避免列车运行途中的频率或制式转换。

3.2 发挥好GSM-R维护龙头职责

以GSM-R为龙头,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的部署,全面推进铁路通信装备的技术进步,围绕客专铁路建设来全部实现CTC和GSM-R网络覆盖,线路检测和养护维修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这里分为两大部分:①构建GSM-R移动通信无线传输平台,实现核心网整体布局与建设,为运输指挥和沿线铁路站段的日常维护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保障;②沿线通信运营商无线网络建设与GSM-R共享基站资源(机房、铁塔等),列车乘客和沿线居民可以享受到无线网络带来的便利。

GSM-R初期注意事项:①调度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指挥通信系统均参与列车运行控制;如在武广高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高铁等;②调度控制中心不对列车运行控制,如东南沿海铁路、合宁客专等,只提供无线列调通信和数据传输服务。

3.3 铁路系统视频综合监控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我们需要以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铁路信息网、数据网和行业专网上的各类视频监控系统有机的融合到一个统一的视频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下。应用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重点线路将全面覆盖设备监控系统,如,青藏线格拉段线路视频监控系统的成功建设、各客运专线和200 km/h客货共线的铁路在建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②根据大型客运车站的区域划分,建立监控系统,如实时监视各售票厅的购票旅客聚集程度、动车组站台;③对编组站到发场和编组场作业区、各信号楼等进行全天监控。

4 结束语

铁路通信技术是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司乘人员的劳动条件和节约劳力的有力工具,我国铁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还不久,当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时机,抓住时机完成这一改革,既是铁路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又对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培超.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科技资讯,2010.

[2]毛文铎.浅析铁路通信工程应用接入网技术[J].信息科学,2010.

4.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历史 篇四

报告人:唐思静学号:201054080306

我国的通信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进入到现在业务种类丰富多彩、服务质量节节高升的时代。回顾了我国通信产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根据其发展状况,可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电报到无线电话,从人工控制到程控交换,从架空明线到光纤传输,从固定通信到移动互联网,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通信技术和产品服务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繁衍”,中国通信产业这几十年来“跨越式”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1949年以前—通信产业萌芽阶段

解放前我国通信的发展还停留在电报和无线电机的层面,通过引进国外的电报设备到自行开办磁石式电话局,再到成立沈阳国际无线电台。在不断的摸索中,我国的通信一步步发展起来,为后来的腾飞式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出面,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1900年,南京首先自行开办了磁石式电话局。

1906年,因广东琼州海缆中断,在琼州和徐闻两地设立了无线电机,在两地间开通了民用无线电通信。这是中国民用无线电通信之始。

1920年9月1日,中国加入国际无线电报公约。

1928年,这一年全国各地新建了27个短波无线电台。

1933年,中国电报通信首次使用打字电报机。

1946年,中国开始建设特高频(超短波)电路。

二、1949年—1978年通信行业起步阶段

这期间我国通信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服务于党政军各部门的通信需求展开的,普及范围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的电话电路开通。

1954年,研制成功60千瓦短波无线电发射机。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1970年,960路微波通信系统Ⅰ型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8年,当时约占世界1/5人中的中国拥有的电话机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1%,电话普及率仅0.38%,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0%,在世界185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第一的中国居然排在了161位,甚至不如一些非洲国家。

三、1979年—1985年改革开放,通信发展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但由于我国通信建设起步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对通信历史定位不准的错误思想认识,导致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在当时形成严重的供需失衡状态,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当时对通信的建设大多采取的是查漏补缺式的应急建设。在此期间,我国从上到下对通信高度重视,掀起了以“通信定位”为主题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深层次的讨论研究,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邮电通信是社会生产力”,并且制定了一系列优先发展通信的政策、措施,奠定了我国通信产业“高起点、大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发展经济、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信入手,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4月1日,第十七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提出了“邮电通信是社会生产力”的观点。这次会议标志着通信开始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向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手段的转变。

1980年,64路自动转报系统(DJ5-131型)研制成功

1982年,首次在市内电话局间使用短波长局间中继光纤通信系统。-256线程控用户电报自动交换系统研制成功并投户使用。-我国自行设计的8频道公用移动电话系统在上海投入运营。

1983年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模拟寻呼系统。-438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84年4月8日,我国的DFH-2(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定点高度为35786公里,4月16日定点于东经125°E赤道上空。通过该星进行了电视传输、声音广播、电话传送等试验。我国开始在长途通信线路上使用单模光纤,进入了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

1984年5月1日,广州用150MHz频段开通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寻呼系统。程控中文电报译码机通过鉴定并推广使用。首次具备国际直拨功能的编码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HJ09型)研制成功。

1985年,上海贝尔公司组装第一批S-1240程控交换机,广州与香港、深圳、珠海开通电子邮件。深圳发行了我国第一套电话卡,共3枚,面值87元。我国正式经国际卫星组织的C频段全球波束转发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北京至南极无线电话通话成功。这是我国电信史上最远距离的短波通信。

四、1986年—1995年通信产业快速发展阶段

这期间是我国通信产业快速起飞发展的阶段,也是变化最大的阶段,几乎所有的通信基础设施都来自于这期间的建设和发展。

至1995年底,全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510万门,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通信网之一;数字微波线路超过7万公里,卫星通信地球站21座;移动通信网发展迅速,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363万户,无线寻呼用户数达到1743万户,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漫游;数据通信网初具规模,公用分组交换网、公用数字数据网的端口容量已达到15万个, 可通达700多个城市。

我国电信网完成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过渡,基本实现了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长途干线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的光缆干线建设,建成投产了南沿海、郑西成、西兰乌、京汉广、京沈哈、(杭)福贵成、京呼银

兰、京太西、汉渝等长途光缆22条,达到3.7万公里。实现了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中“三纵五横”规划目标。到“八五”末长途传输数字化比重和局用电话程控化比重分别达到了94%和99%。

1987年11月,广州开通了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

1988年3月27日,我国分别发射了实用通信卫星。

1989年5月,我国的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通过鉴定,并于11月正式投产使用。

1991年3月,第一个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模型网在北京完成联网试验,并于通过了技术鉴定。

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通信网于在浙江省嘉兴市首先开通。

1994年10月,我国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

五、1996年后通信业务发展百花齐放

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进行试点。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8年,邮电部在全国推行邮政、电信分营,成立了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经营和管理全国电信业务。

1998年3月,国务院撤销邮电部,将其并入电子工业部重组为信息产业部。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为随后一系列的电信产业改革奠定了最基本的体制基础。

1999年2月,信产部开始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同时,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和铁通公司获得了电信运营许可证。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中国卫星通信7雄初立,也形成了电信市场分层竞争的基本格局。

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中国网通前身)

1999年4 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200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正式挂牌。

2000年4月20 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国铁通)。中国电信市场七雄争霸格局初步形成。电信、移动、联通是市场中三个大玩家,而网通、吉通、铁通则一直扮演着陪练的角色。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正式成立,掀开了中国通信业新的一页。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移动通信资产整体剥离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通信企业,标志着我国通信业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

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的方案出台。拆分重组后形成新的5+1格局,包括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分拆方案确定,新中国电信集团(南)及中国网通集团(北)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6月吉通并入网通集团。

2004年1月29日,国务院正式决定,铁通由铁道部移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并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独立运作。至此,终于形成了电信六强争锋的局面。

2006年9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国家邮政局下属各省级机构纷纷实行政企分开,预示着困扰人们多年的邮政政企不分格局彻底告终,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2008年5月,运营商重组正式公布

2008年5月23日,运营商重组方案正式公布。中国联通的CDMA网与GSM网被拆分,前者并入中国电信,组建为新电信,后者吸纳中国网通成立新联通,铁通则并入中国移动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将并入中国电信。

2008年6月2日,中国电信1100亿收购联通CDMA网络。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订立相关转让协议,分别以438亿元和662亿元的价格向中电信出售旗下的CDMA网络及业务。同日,中国联通上市公司宣布将以换股方式与中国网通合并,交易价值240亿美元。

2008年7月27日,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签订最终协议。两家运营商就C网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总价1100亿元维持不变。而后者旗下的两家公司澳门联通与联通华盛也将并入中国电信。

2008年9月16日,中国联通股东特别大会批准与中国电信就有关CDMA业务出售而订立的CDMA业务出售协议以及合并中国网通集团的议案。中国电信也在股东大会上通过了所有有关并购联通CDMA业务的决议案。

2008年10月1日,中电信10月1日全面接收CDMA网络。中国电信全面透露了接收C网的安排,并表示,已经制定了详尽的从联通搬迁C的方案,保障CDMA通信服务不受影响,预计C网的迁移工作会在3个月左右全部完成。

2008年10月15日,新联通正式成立,网通推出历史舞台。新公司定名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香港上市公司名称由“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更改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月7日14:30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

2009年11月12日,铁道部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署了资产划拨协议,将铁通公司的铁路通信的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剥离,成建制划转给铁道部进行管理。

2013年12月,通信部发放4G网络牌照。

六、小结

5.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五

宿迁学院通信工程081/22011-6-2

21.说明RS-232C数据信号线和控制信号线的逻辑电平有哪些规定;TTL电平如何转换成RS-232C规范接口?

2.RS-422/RS-485通信接口在RS-232C基础上性能有哪些改进和提高;TTL电平如何转换成RS-485规范接口?

3.说明IC总线的工作原理;用时序图说明IC总线的数据传输过程;图示数字温度传感器AD7416与IC总线的连接;

4.图示SPI接口的工作原理;图示A/D转换器TLC2543通过SPI接口与单片机的连接;

5.CAN总线的技术规范;CAN总线接口的组成;CAN总线接口电路图;

6.LonWorks总线节点的组成;3150 Neuron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其部件功能;

7.USB系统基本框架的组成,基本框架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USB 2.0支持3种速度模式;

8.USB通信的逻辑结构;USB总线协议,USB总线协议组成的结构关系;

9.FT245BM芯片功能框图,FT245BM芯片内部主要部件的功能;FT245BM与单片机的连接图;

10.什么是RFID技术;RFID的基本组成;Temic系列非接触式读卡器射频卡系统组成:基站芯片U2270B短距离紧密耦合型典型应用电路;

11.无线数传模块PTR2000的引脚功能、3种工作模式。PTR2000的客房温度监控系统的原理图及主要部件的型号和功能;

12.IEEE 802.11标准协议规范:IEEE 802.11各工作组及其主要任务;

13.嵌入式系统直接接入因特网三种常用方式及特点;嵌入式系统通过网关间接接入因特网的三种代表性的方式及特点;

14.图示CS8900A以太网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图示8位模式下嵌入式以太网系统原理图;

15.图示DCS系统基本结构,说明组成DCS系统五个部分的主要功能;

16.图示门禁系统的组成框图,说明门禁系统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17.图示TM12864ABA液晶模块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18.图示FM24C256铁电存储器芯片的内部结构;图示FM24C256芯片的接口电路。

6.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六

短波通信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因其自身诸多的优点, 如设备简单、使用方便、低成本、传输距离远等, 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卫星通讯的出现给短波通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并不能取代短波通信在无线电通信中的地位。尽管卫星通讯其在传输的信息量及质量方面都优于短波通信, 但是其设备过于复杂, 成本投入也非常的高, 而且机动性较差。在太空中, 卫星平台很容易受到干扰和阻塞, 如果在军事中信息受到干扰和阻塞, 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极其残酷的。而短波通信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电离层对电波的反射而进行, 即使在核爆的条件下受到的影响也是短时的, 有限范围的, 而且电离层很难被摧毁, 因此, 其抗干扰和抗毁坏性都比卫星通讯强很多, 能够确保信息稳定的传输。在目前的无线电通讯中, 短波通讯仍是最可靠和最有效的。

2 短波通信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促使着短波通信的数字调制方式从以往传统的以话语模仿为主转变为目前的数据传输为主。在目前, 短波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语音编码技术

通过语音编码, 能够将模拟的语音信号转变成为方便在信道中传输的数字信号。语音编码的目的是在保持一定的算法复杂程度及通信时延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所占用的通信容量, 确保能够用较低的传输速率来实现高质量语音的传输。语音编码技术按照对数据源的压缩方式的不同, 又可分为参量编码、波形编码以及混合编码。参量编码在发射端对表征语音进行分析, 从中分析出特征参量, 然后将分析出来的特征参量进行传输, 最后在接收端对特征参量进行编译而合成语音。因为在传输的过程中, 参量编码只是对语音的特征参数进行传输, 因此所需要的传输速率比较低, 但是它的语音传输质量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 加之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因此, 在对通话质量要求特别高的情况下就不太适用。近些年, 伴随着参量编码复杂度的降低以及微处理器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对于低速率的语音编码通常都是采用参量编码的方式来实现的。

2.2 高速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调制调节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信息在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调制调节技术的优劣对于通信系统的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 目前调制调节技术主要有并行和串行两种传输体制。串行体制通过提高码元速率和调制维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并行体制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 (OFDM) 调制技术。

2.3 差错控制技术

数字通信差错控制技术是指对信道中产生的差错通过编码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 以达到提高数据传输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主要有前向纠错和自动请求重发。前向纠错方式其实时性比较好, 能够有效的纠正随机和突发错误。自动请求重发方式, 更加强调的是检查信息错误的能力, 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接收端对接收的数据进行检测, 如数据存在错误, 通知发射端对所发数据重新发送, 直至接收端接收到正确的数据为止。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对错误起到很有效的纠正, 但是必须在有双向通道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而且因为存在着多次重发的情况, 很容易造成信号的延时。

2.4 最低限度通信技术

短波通信中抗干扰技术一直是人们努力研究的方向。最低限度通信技术就是确保在电磁干扰强烈的状况下, 通信信息能够及时准切的进行传输。它采用时变信道的弱信号检测与接收技术、干扰识别与抵消技术, 通过降低通信速率的方法提高通信抗干扰和抗噪声能力。

3 我国短波通信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以来, 我们国家加大了对短波通信的重视程度, 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短波通信装备的研发,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短波通信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着一些差距。笔者认为, 为了使得短波通信能够更加广泛的被运用, 还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3.1 完善频道管理系统

在短波通信中, 是否能够做到及时的选频及换频对于通信质量的优劣及通信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频率自适应技术就是对通信信道进行实时的探测, 进而选取最佳工作频率, 确保通信信道能够实现信息的良好传输。目前, 我国区域内的频率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网络化, 能够方便的为网内的通信线路提供实时频率信息。由此延伸考虑, 如果将区域内的短波通信也用过网络进行组织和管理, 将通信网络的基站与频率网络的控制中心进行合并, 能够很好的解决目前频率管理系统和通信线路互相独立的弱点。

3.2 加强电台设备的通用性

为了使得电台设备更加的通用, 达到更好的资源共享效果, 短波通信设备必须要向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方面发展, 以此降低系统、网络接口等方面的影响, 增强设备的兼容性。

3.3 抗干扰技术综合化、智能化发展

避免电磁干扰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频率跳变的方法。但是一般的频率跳变方式很容易受到电离层的影响, 而且会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 因此满足不了未来通信的要求。为了有效的解决电磁干扰, 必须要综合的运用各种抗干扰技术, 实现抗干扰措施的综合化、智能化。

3.4 加强自适应天线的研发

自适应零位天线能够及时的处理所收到的信号, 对天线振子的相位做出调节, 改变其方向特性, 使通信方向的增益最大, 使波束的零位对准干扰方向, 以躲避电磁干扰, 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通信的质量。

4 结语

在当今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发达的今天, 短波通信在通信行业仍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为了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短波通信也应该逐渐的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方面的发展, 以此提高其适用范围, 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屹洁.第三代短波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电信快报, 2011 (01) .

7.我国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思考论文 篇七

关键词:铁路通信;GSM-R技术;应用;发展

1 GSM-R系统的结构

GSM-R技术是调度和指挥铁路日常运营的专用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基于分组数据的通信方式。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基站子系统,BSS借助无线接口直接连通移动台且承担着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与无线资源管理工作。BSS主要是由编译码和速率适配单元(TRAU)、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弱场设备这几个功能实体构成的。第二,网络子系统,网络子系统又涉及网络交换子系统、移动智能网子系统以及通用分组无线业务子系统。一是,其中网络交换子系统主要是由VLR、MSC、HLR、AUC、IWF、GCR、SMSC、AC与IN等功能实体构成,进行交换业务与用户数据的安全和移动管理。这些实体是借助No.7信令协议来实现之间的通信;二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子系统,GPRS子系统是分组无线业务的重要部分。GPRS子系统主要包括两层结构:一是核心层,核心层主要是由SGSN、GGSN、DNS和RADIUS的功能实体构成;二是无线接入层,无线接入层主要包括基站、PCU与终端等结构。为了降低投入成本,GPRS无线接入层组网必须高效利用GSM—R系统所提供的设备资源;跟GSM—R系统同用一个频率资源;利用GSM—R系统的基站来完成无线覆盖,不增设单独的GPRS系统基站。GPRS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为无线用户提供分组数据承载业务。第三,运行和业务支撑子系统,OSS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系统与网络设备维护管理系统两个系统。第四,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是用来接入GSM-R网的移动台和无线固定台等设备,具有让用户直接使用的功能。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 GSM-R技术在我国铁路通信中的应用

2.1 调度命令传送

TDCS系统通过查找机车编号以及对应的目的IP地址,将其调度命令适时发布,具有强大的功能,此时GSM-R系统经过GSM-R网络组成的数据链路将调度指令传送到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上,从而实现运行机车准确、及时地接收到调度指令。这种调度命令是铁路调度指挥中枢系统发布的,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是列车运行指挥系统的关键环节以及列车信号传输的层级管理。

2.2 列车调度指挥

GSM-R系统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还包括使调度与司机之间进行顺畅的通话,从而有效指挥各种列车的顺利运行。调度与列车司机的通话是否顺畅,决定了列车运行的有序和安全,由此可以看出GSM-R系统在行车通信系统的重要地位,其有效的应用提高了列车运营各部门之间的通信畅通度,进一步促进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

2.3 机车同步控制

铁路的列车运行具有特殊性,需要多个机车牵引,那么就要求多个机车的运行例如加减速、制动等一系列行为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铁路指挥部门必须同步操纵这些数据,GSM-R系统的应用极大地实现了各个机车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等要求,提高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4 多种旅客服务功能的应用

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GSM-R技术可以便捷、高效的为旅客提供售票以及相关的查询等服务功能,实现列车运行动态的实时更新。另外,GSM-R技术的应用还具有跟踪货运的服务,通过对货车的定位实时掌握和了解所运货物的精确位置。此外,GSM-R技术在我国铁路通信系统中还具备按近连续式传输机车信号、无线列调、区间移动通信以及据实况进行GSM-R场强合理覆盖的功能。

2.5 多优先级抢占呼叫权

铁路通讯网络不仅要具备列车自动化控制作用,还要具有紧急呼叫系统,若某个无线电信道出现拥堵的情况,可以及时建立新的高优先权的通讯连接,中断低优先权呼叫,保障铁路通讯系统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3 GSM-R技术的发展

关于GSM-R技术的今后的发展,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要全面、系统的考虑GSM-R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性,以安全、稳定以及高效实用为目标进行铁路移动通信的构建,并适时改进不适应现代铁路运输需求的移动信息传送平台。其次是为了保障铁路通信系统在电磁复杂环境里的稳定和有序,GSM-R系统可采用空中无线管控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构建一个无干扰、无污染的环境。另外,还应充分运用。例如GPRS技术等先进的技术,优化数据信息传输容量,灵活配置各种资源并实现各种类型数据信息的传输。最后是建立健全铁路网络运营维护管理机制,实时研发GSM-R技术的新应用、新业务,比如构建调度命令、站场图形等,促进铁路事业的深层次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目前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通信系统做保障,GSM-R技术作为专用于铁路日常运行管理的关键技术,对铁路的高效、安全、快捷运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铁路运营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其的分析研究,为铁路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晟阳.融合GSM-R技术的铁路无线列调系统[D].西安工业大学,2012.

[2]吴端坡.GSM-R多普勒效应与切换掉话分析及车载分析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4.

上一篇:寂寞的中秋夜作文下一篇:花园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