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2024-09-26

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精选16篇)

1.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一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我姓戴,以后你们叫我戴老师!”

开学第一天,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新老师。但愿新老师对我们“仁慈”一点儿,不要对我们那么严厉,我在心里悄悄地祈祷着。

新老师还没来几天,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她好像精通“管学生兵法”一样,一个个“圈套”把我们耍得团团转。不信我讲给你听。

做学生的大概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做作业吧?当如山的作业抢占了我们所有玩耍时间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恨得牙痒痒的。如果没有作业,我们的生活该有多美好啊!

你听,戴老师又在布置作业了:“同学们,登记一下作业:1、抄第一课词语2次。2、家听第一课词语。3、预习第二课(书、预习本都写)4、背第一课第3、4自然段。”

听到这,同学们纷纷抱怨道:“老师这么多作业啊!”“老师,布置少一点啦!”……

“这样啊!那第三、四自然段自己喜欢那一段就背那一段吧!”戴老师摊着手板“妥协”道。

就这样,大家纷纷感到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个个都认认真真地背起来。后来老师告诉我们:“作业不多,只要高质量的完成,就行了。小学要先打好基础,中学才学的轻松一点。”

这就是我们的戴老师,能够让我们心甘情愿去钻这些“圈套”的老师。

2.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二

本次习作,请你写一写老师的节日。一是了解教师节的来历以及意义;二是把教师节里发生的事情写清楚;三是感受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我们的关爱;四是表达真情实感,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快乐直达舰

一、扩展思路

写老师的节日,能写的内容可多啦!你自己以及他人是怎样过教师节的?大家如何庆祝教师节,场面如何壮观?你和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在这一天里,你回忆起与老师的什么事……只要与教师节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写!

二、习作指导

怎样写好老师的节日?

精选感人事件。

在老师的节日里,都发生了哪些事?其中什么事使你最感动?你可以把这一天所发生的事件在头脑里再放一遍“电影”,然后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令人感动的事来写。如一个同学在教师节的信息活动中,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贺卡,发送给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不仅提高了使用电脑的水平,而且表达了对老师的爱戴,这个事件就很有意义。

具体描写事情。

你选择的最令人感动的事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把场面写“活”。特别是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你感动的具体情节,老师的动作、语言等,更要写明白。如一位同学在教师节回忆老师:“记得三年级时,我的性格还很内向,看着别人积极举手发言,却没有勇气举起手。缪老师注意到了我,便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似乎在鼓励我:‘勇敢点,不要害怕。’我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发言,缪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好像在夸:‘好样的!’从那以后,我一改内向的性格,不再害怕举手发言,并且交了许多知心的朋友,成绩也一路提高。”你看,小作者对老师的神情——“慈祥的目光”“赞许”,还有“望”“点头”等动作描写得多么细致啊!这样,我们也仿佛亲眼见证了老师对小作者的关爱和鼓励。

写出真实感受。

事情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有什么想法、表现,你应该在习作中如实地写出来。如上一位小作者回忆了老师的鼓励使自己改变以后,接着写了自己的感受:“缪老师,如果没有你当年对我的鼓励,怎么会有今天大胆的我呢?”语言不多,但心理真实,准确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

三、注意事项

在记录教师节事件或描写活动的场面时,要有侧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选自己感触最深的情节详细介绍,并恰当地加入自己的感受;其他内容则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以突出重点,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快乐练兵场

一、读短文,回答问题

难忘的教师节

今天是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是老师们的节日,也是我们感谢老师们最好的时机。

吃过早饭,我很早就来到了学校,我边走边想:班长昨天放学后叫了一些同学,留下布置教室,说是要给老师一个惊喜,他们会怎样布置呢?我走到教室一看,“哇,真漂亮啊!”那么短的时间,教室就被他们布置得这么漂亮,真是快!

接着,其他的同学也陆续到了教室,等待着老师的到来,好向老师祝贺。

“来了,来了!”有一个同学喊着。全班同学立刻紧张起来。“3——2——1——”“哗——”一些同学手拿五颜六色的彩带碎片撒向老师。我们立刻站了起来,一起喊道:“老师,节日快乐!”我看到,平时上课神情非常严肃的徐老师,此时却笑得非常灿烂。接着,许多同学给徐老师献花、献礼物和贺卡。

接着,班主任刘老师来了。刘老师一到门口,那些同学又向老师撒彩带碎片,刘老师开心极了!唯独英语老师没有上当,刘老师还戏言英语老师是“精猴”呢!

今天的教师节,真的令我很难忘!

1.本文重点选择了教师节里哪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布置教室为什么既快又漂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老师祝贺时,小作者详写了哪位老师到教室的情景?略写了哪两位老师到教室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向老师祝贺”这一细节中,小作者重点抓住了人物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描写,表现出了师生的______。

二、快乐百花园

1.按要求再写几个词语。

A.有关老师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有关尊师的:尊师重教程门立雪能者为师德高望重良师益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__”画出下面文段中描写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语言的句子。

身为班长的我见老师走远,便通知同学们:“同学们,快拿礼物啊!”同学们听到我的号召,纷纷拿出礼物放在讲台上,然后又迅速而安静地回到座位,拿起书安静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老师回来了,看见讲台上琳琅满目的礼物,他惊呆了!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老师的眼睛湿润了,我们的眼睛也湿润了。

3.下面的文段中回忆了老师关心“我”的________件事,______、________等词都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心理。

教师节里,老师妈妈关心我的情景一幕幕在我脑海里闪现。记得在幼儿园里,我总不爱吃饭,是老师天天耐心地陪着我一起吃,让我感觉到饭里有了老师的温暖而不再挑食。读二年级时,我的手受伤了,是老师一边安慰着我,一边带我去看医生。我感觉手不那么疼了,心里暖暖的。我偷偷地看一眼老师,她真像我的妈妈啊!

三、进入情境训练

1.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教师节的来历以及意义,了解教师都做了哪些工作,你看到老师做了什么,感受到老师做了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你觉得自己的老师哪方面让你最喜欢?

2.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师节日的祝贺。如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句话,为老师画一张画,为老师做一件有益的事,给老师做贺卡、做花、做一件雕塑、做一件拼插造型等等,然后把这些活动写下来。

四、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

3.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三

那些年,我的业余创作虽然建树寥寥,却一直坚持,从不间断。

那年,我勤工俭学家教所带的一名学生,在杂志上成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

所以,迈出师大校门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我不紧张。

我反而有些踌躇满志——我以为,凭借如许本领,我一定能在作文教学上,所向披靡。

我甚至坚信,我将带领第一批弟子,摧枯拉朽般轻而易举搞定他们写作中的一切困难——那不就是些纸老虎么?

从讲台左边踱到讲台右边,我实在掩盖不住自己浑身散发出的那种叫做“意气风发”的强大“王者之气”。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的第一批弟子,在一段时间的写作学习训练之后,并没有像我所想象的那样写作水平一路高歌猛进。他们中只有一小部分在作文上取得了进步,而大多数人听课时貌似收获颇丰,可是一旦动笔去写,就咬碎了笔头,抓破了头皮,勉强写出来,也是乏善可陈,流于一般。

尤其是一些文笔很好的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当中还是在考场上,经常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偶尔正常发挥一回,竟很激动——原本就具备那样的水平和能力,到现在却连拿个作文高分,竟然都成了一种幸运!

这叫什么事儿嘛?!

我拒绝接受如此骨感的现实。

于是,作文评讲课上,我针对学生的错漏、不足,可谓挥斥方道、激扬唾沫,外加痛心疾首,真真怒其不争!恨不得以身替代之,甚或只想着学了华佗当年治孟德头疾的法子——打破你的脑壳,把这些个写作的方法、思维、技巧……一股脑儿全都硬塞进去!

学生们听课听得非常有感觉,不少人不时面露恍然大悟的神情,恍若被我引领着打通了任督二脉,进入了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境界,而不少学生也确实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背地里,我偷偷抹了把汗,长长舒了口气。

没想到,另一件事立即将我好不容易才构建起来的美好图景,轻而易举地撕裂了,就像一根漫不经心的针,云淡风轻地动了动,就将一个阳光下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轻轻的,啪的一下,破碎了。

——有几名高三学子跟我学考场作文。在平时的讲解和训练中,他们似乎都很有收获。可在模拟考试中,他们的作文却发挥不稳定,甚至时不时地被打回原形——他们应有的写作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如此状态下,他们怎么可能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从容把握各种毫无规律可循的作文题?

与此同时,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更是极其沮丧地发现,给学生训练用的部分作文题目,我自己也写不好,甚至有个别题目我连门都摸不着,完全找不到下手的方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事情,到底该是怎样的呢?

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常常深夜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痛苦的徘徊中,我终于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都说要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必须积累一桶水——很明显,我自个儿肚子里的货,不够用了。

原来,我并没有真正认清自己的位置,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能耐。

是时候给自己充电了。

于是,我重新开始学习。四处听课学经验。放下狂妄自大,摆正心态,挤得出时间就去听课,虚心向前辈、同事学其长处,分析总结自己的不足。

——是为知己。

琢磨。研究考纲,解读考试说明要求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把握国家设置高考作文的根本目的,把脉国家对培养高中阶段考生能力的具体指向。

——是为知彼。

总结。沉下心来,更理性更系统地梳理自己的写作思维,渐渐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系统的考场作文思维体系。

实践。收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一个接一个强化训练,去分析,去寻找突破口,进而从大量高考题中总结分析其隐藏在重重迷雾背后的规律……

这一过程很累,但我衣带渐宽而不悔——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实践,我的考场作文写作能力、水平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崭新的境界。

此时,回首,灯火阑珊。

此时,我已能从容面对我和我的弟子们曾经共同面临的痛苦一在考场上发挥不出应有水平。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出在最基本的环节——“审题”上。

是的,问题的根源,不在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在于最初的材料解读过程中——源头就出了问题,涓涓溪流又何以汇聚成那滔滔大势?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审题?

在我的解决方案中,首先是——整体把握材料。

这种把握,由两个密不可分的思维模块构成。

其一,把握材料内容。即,从头到尾速读材料至少三遍。这是一种全局观的体现,也是往后一切动作的根基。

其二,总结材料。这包含如下几个基本思维过程。

首先,找“事”——总结材料主要内容。

这个动作很简单,却是我考场作文审题思维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请注意,我们首先要找“事”,这个“事”,就是材料中的事情本身,而不是我们带着对材料内容的主观判断去评论、分析、评价后得出的结论!

在构建自己系统思维体系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不能正常发挥应有水准的作文题,后来究本溯源,根本问题几乎都是因为没能把握好材料内容——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我们常常是拿到材料就急不可待地想要一步到位抓住材料背后的道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得出的结论模棱两可,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那个道理,只是似是而非地含混着,将就着,匆忙动笔。

如此一来,中心不明,主旨不清,就算得了如椽的大笔、生花之妙笔,却失了立足之本,落脚之根,文章又能好到哪里去?

饭,要一口一口吃,若是一口就想吃成胖子,却又没有那百年不遇之天分才情,缺少了那一剑封喉的厚积薄发,岂可成事?而这一思维环节,做的就是对材料内容、“事”的浅层信息总结、概括。

若是啥事都没弄懂,基脚都没打牢实,又岂可妄谈锦绣文章?

万丈高楼?不过空中楼阁。

之后,找出用材料通过“事”、具体内容所直接描述、表达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深,一般局限在材料内容之内,很容易总结归纳出来。而这个结论,一般情况下应该都不是我们真正要找的。

可偏偏许多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就坏在这里——我们时常把这种只适用于材料内容的道理,当作了普适性真理,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挖了个大大的坑,然后把自己陷了进去,义无反顾。

然后,从材料本身体现出的表层道理中,找出支撑这个道理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或者说,找出材料背后某一个普适性道理,并用一句话写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明确而清晰的中心、主旨。

自己有多少斤两,每个人基本上还是心中有数的,是为——知己。

学会真正理清材料的内容,学会谋定而后动——动笔作文之前这“整体把握材料”的根本目的,就两个字一知彼。

这一步踏实了,写作能力有多强,基本就能拿稳相应的分数。

4.我的启蒙老师小学写人作文 篇四

王老师有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一头卷卷的长发,真是漂亮极了。她说话细细柔柔,声音悦耳动听,说话时不时喜欢用手比划两下。每当看见她的背影,我都倍感亲切。王老师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容不得半点马虎,记得有一次,我二年级,发考卷,卷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98!虽然分数对我来说已经不错了,但仔细一看,都是因为错别字扣了分,王老师肯定又要批评我了。这不,来了一个同学说:“王老师叫你去她办公室,快走吧!”我垂头丧气地走进办公室,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丢两分马?她用手指着错题说,因为你粗心,你本来可以考100分的,就因为粗心丢了两分,几天丢两分,明天丢三分,以后丢的分会越来越多的所以,粗心这个坏习惯一定要改掉!我希望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养成认真细心地学习习惯。”说完王老师微笑着用和蔼的目光看着我。

这就是我最敬爱的王老师,她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的成长道路,她总能无私的为我们付出,却不求回报,四年来,她的严谨认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5.我的老师小学写人作文500字 篇五

从小到大,我们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老师,这些老师各有特点,有的温柔、有的严肃、有的幽默……

我喜欢的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潘老师,从刚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到现在,老师一都陪伴着我们,老师长得很漂亮,中等个子,瘦瘦的身材,乌黑亮丽的长发,有时披肩、有时扎一个马尾松,弯弯的眉毛下嵌着一又和善明亮的眼睛。

潘老师是一位温和心细的人,对我们就像对自已的孩子一样,让我们感到很亲切。老师讲起课来有声有色,娓娓动听,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老师对我们的学习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每次的作业都会批改检查,发现问题就认真讲解,同学们都很尊敬她。

在学习上如果我们表现不好,老师偶尔也会生气,前几天我们在上课时,有一位没有认真听讲的同学被老师看见了,大发雷霆严厉地批了他,因为很少看见老师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们也吓了一跳。之后,老师继续上课,课程中同学们的精彩回答问题让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啊!老师您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6.我的老师-小学写人作文550字 篇六

邹老师有一头棕色的头发,两弯淡淡的眉毛,一双小但有神的眼睛,可别小看这眼睛,课堂上万一有同学不听讲,她就会把如同利剑般的目光投射到那位同学身上。如果他还继续在说小话,那邹老师就会把眉头一皱,然后从鼻子里重重地发出“哼”的一声,好像在说:“你居然还不认真听讲?”如果那同学实在太调皮,她那小小的、像樱桃似的嘴巴就大显神通了。她平日温柔的、如潺潺流水般的语调会突然提高,语速也会渐渐加快,正如水流湍急的黄河,呼啸奔腾,直到那位同学认真听讲后,才能使她的语速语调恢复正常。

虽然邹老师上课很严厉,但她也会露出爱孩子的温暖一面。记得上星期四晚上补习班,回家时已十点多钟了,我哭着向妈妈倾诉了作业来不及做完的情况。第二天,邹老师不知怎么的知道了这件事,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轻轻地微笑着对我说:“孩子,你上课外班太辛苦了,是吗?”我看着邹老师,委屈地点了点头。邹老师看着我的眼睛,那声音轻轻地流过我的耳畔:“孩子,这样吧,你课间把作业都写完,晚上就不用做了嘛!”看着她那微笑着的脸庞,听着她那温暖的话语,一股暖意与一个坚定的信念从心中升起:我一定要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在课间把作业做完!

7.我的实习老师 篇七

俞老师是我们班的实习老师。她扎着一个马尾辫,乌黑乌黑的头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衬得细嫩的肌肤越发显得白皙。走起路来,马尾辫在身后一摆一摆的,充满了青春活力。她的脸蛋儿圆圆的, 眼睛明亮有神,口鼻却生得灵巧秀气。她的双颊上泛着红润的光泽,一笑起来,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迷人的小酒窝,十分可爱 , 眉宇之间又透出一种亲和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俞老师整天笑眯眯的,十分和蔼可亲。 每到课间,她都和我们说说笑笑,大家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但老师也有一反常态的时候。有一次自习课上,毛哥看书不认真,老师的威严便马上显露了出来。她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那目光就像一把冷箭,寒气逼人, 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不用说,毛哥立马专心致志地看书了。

俞老师的粉笔字写得特别好,简直和印刷体不相上下。记得俞老师第一次在黑板上写字,同学们都惊呆了,老师的字太美了,让人打心底里佩服,我们一次次地送出一阵又一阵掌声。

为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俞老师可有一套了。她在班级发放奖励卡,根据我们的日常表现,每周评选出三名优秀同学。同学们都想早日获得这张卡,因为那可是表现优秀的象征!以说,奖励卡的发放,在我们班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同学们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儿,不甘落后。我也很努力地获得了这份荣誉。

俞老师还偷偷地告诉我:我特别像她小时候的同桌,眼睛小小的,也十分爱看书。俞老师希望我一直读下去,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男孩儿。 拥有了这 个小秘密,我一下子觉得和俞老师之间的距离好近。

虽然俞老师带我们班的时间不长,但我们都很喜欢她。

8.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八

我的数学老师朱老师眼睛大大的,戴着一付眼镜。

我很喜欢上数学课,但是我上数学课的时候总是不太认真,没有上语文课的时候那么认真听,我觉得我的数学成绩不太理想。

我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我会做的题因为太马虎就会写错,每次考试数学,朱老师看我的卷子就会说我太马虎。我心里总会想没事,马虎不算大问题。一回到家,妈妈就会批评我。

我们数学老师体育很好,我们在第二节下课跑步的.时候,朱老师和我们一起跑,而我们数学老师还是穿着她那双高跟鞋,有的时候我感觉我们数学老师很辛苦。我们穿着运动鞋跑步有时候都会偷懒,可我们数学老师绝对不会偷懒,停下来的时候她就在原地跑,后来我就跟我们数学老师学,我们数学老师停下来,我也停下来,如果她不停下来,我也会在原地跑。后来时间长了我跑两圈,也不觉得累了。

9.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九

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阅读课,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班是全校少数可以上宋老师阅读课的班级,真是十分幸运。宋老师的阅读课包罗万象,从侦探小说到科学知识,还有艺术美学等等,我觉得宋老师是选书高手,每本书都十分有趣,深深吸引我,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喜欢宋老师阅读课的原因。

记得有一次宋老师为我们介绍一本书-大黄猫的秘密,老师详细的为大家导读,其实在老师介绍之前,我已经看过了,但经过宋老师的介绍后,我才发现原来在图片和文字里暗藏玄机,阅读完此书后,老师让我们发挥想像力,自己设计明信片,寄给自己或亲友,最后宋老师将全班的明信片集结成册,我好骄傲我的明信片竟然被老师选为封面,就这样,宋老师让阅读一点一滴渗入我们的心里。

宋老师凭着一身不凡的阅读教学功夫,活灵活现的说故事技巧,启蒙我们阅读的能力,使我们成为一个会思考敢表达的人,更为我们诠释阅读世界的美好,在我们的心灵留下幸福的感觉。

10.我的老师 篇十

她中等个子、很瘦、高颧骨、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这大概是常常熬夜的结果吧!在深陷的眼窝中, 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目光是那么的严峻。只要她一皱眉, 皱纹就会爬到额头上。那头黑黄的卷发中已增添了不少银丝。她很少笑 (至少我看是这样的) , 总是保持着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她虽然才四十多岁, 看上去却像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岁。

顾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要是有同学上课不听讲, 她便会向他投去严厉的目光, 那种感觉, 简直比挨批还难受。说她严厉, 一点儿也不过分。

顾老师虽然很严厉, 但是却有一颗慈母般的心。那天中午, 我们中队委在办公室商量中队活动, 顾老师让我们把王臻叫来。我们以为王臻又惹事了, 要挨批了。果然是他和刘文沪打架了, 新的皮夹克撕了一个大三角口子。然而, 出乎我的意料, 顾老师不但没有斥责他, 还让他把衣服脱下来, 找来针线, 缝了起来。一针、两针……顾老师那双干瘦的手忽上忽下, 不停地动着。这时, 从她平时严峻的眼睛里, 流露出来的却是慈祥的目光。此时, 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正在尽自己的义务。她一边缝着, 一边问王臻:“你妈妈呢?”“她和爸爸不好, 我小时候, 她就不和我们在一起了。”

广播时, 大家都进教室了。不一会儿, 顾老师拿着缝好的衣服走了进来, 一边帮王臻穿衣服, 一边叮嘱他以后要注意。当时同学们都很惊讶, 后来才知道, 由于爸爸妈妈闹不和, 王臻从小就失去了母爱。顾老师用爱抚温暖了他的心。

还有半年的时间我们就要毕业了。但是, 在这一年半集体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我是不会忘记的。曾经教育过我, 一直在我身边的顾老师, 我更是不能也不会忘记的, 特别是她的严厉, 她的慈母一般的心……

【作者体会】

在六年级, 我写了两篇关于老师的作文。另一篇题为“我想念的一个人”, 写的是启蒙老师——赵老师对我的关心。

在写《我的老师》时, 我把顾老师和赵老师作了认真的比较:赵老师的特点是“慈”, 即使在批评我们时, 也忍不住自己偷偷地笑;顾老师正相反, 特点是“严”。顾老师刚接班主任时, 我们很不适应, 觉得她太严厉, 作业留得“花样”也多。因此, 同学们私下议论说:“她那目光像把利剑。”可是, 渐渐地, 我发现严厉的顾老师也有慈爱的一面。于是, 我就把“严中有爱”作为我这篇作文的中心。

确立了中心以后, 通过什么来表现它呢?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顾老师的目光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于是, 我便抓住了她的目光来突出中心。既然要写“严中有爱”, 首先要突出“严”——写目光的严峻, 我写道:“顾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要是有同学上课不听讲, 她便会向他投去严厉的目光, 那种感觉, 简直比挨批还难受。”更要突出“爱”——写目光的慈祥:“这时, 从她平时严峻的眼睛里, 流露出来的却是慈祥的目光。”在此基础上, 我把顾老师对失去母爱的同学那种爱抚之情直接描写出来:“此时, 她好像变了一个人, 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正在尽自己的义务。”

这样, “严中有爱”的特点更加鲜明。

在这篇作文中, 对顾老师外貌的描写, 我下了很大功夫。我把外貌的描写与内在的精神结合起来。我主要抓住了她的三个特点:一是她“很瘦、高颧骨、眼窝深深地陷了下去”, 接着点出, “这大概是常常熬夜的结果吧”!这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写照。二是 “在深陷的眼窝中, 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目光是那么的严峻……”这样写, 紧扣着“严”字。三是“只要她一皱眉, 皱纹就会爬到额头上”。“那头黑黄的卷发中已增添了不少银丝”。这样写, 不仅把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好老师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也为下面写“母爱”做了铺垫。

我之所以能把外貌特点与内在精神交融在一起写, 是与平时的积累分不开的。特别是“素材小卡片”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平时, 我把身边的亲人、邻居、各位老师和四十九名同学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难忘趣事以卡片形式记下来。顾老师“严中有爱”的特征便自然地跃于纸上。

11.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十一

当我还在襁褓中时,奶奶就一边抱着我,一边吟诵古诗。在奶奶有节奏的哼读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梦乡。直到我开始牙牙学语,无意识地跟着奶奶一起发出诗句中的字音,奶奶又是欣喜,又是自豪,见人就说:“我们家的宝宝,说第一句话,就是背古诗。”看着奶奶的笑脸,听着奶奶的赞美,小小的我觉得背古诗是件快乐的事。

美好的童年生活在奶奶的呵护下,在古诗的伴随中一天天度过。春天的清晨,在送我上幼儿园的路上,我和奶奶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秋天的黄昏,林间散步,我们一起脱口而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日雪后,打开窗户,奶奶又教我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一首首诗句如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引领我走向诗的国度。

读诗,不仅让我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更让我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每年中秋,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奶奶做的月饼。奶奶忙完厨房的事,坐到桌前,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背有关月亮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一马当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奶奶拿起酒杯,仰望明月,吟诵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妈妈也诗兴大发。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欢乐的氛围中。

12.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十二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里,我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老师,有幽默的、负责的,还有严厉的、和蔼的。但是,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我的启蒙老师林老师。

林老师上课非常认真,为了让我们上课看清楚,每节课都会板书一整块黑板。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那一天,她拿粉笔的.手缓缓地裂开,血流了下来,一滴、两滴、三滴,渐渐地,黑板上也沾染上了血的痕迹,手上的血和粉笔灰混合在一起。同学们都盯着老师的手,一位同学忍不住了,站了起来,关心地问:老师,您的手没事吧?老师楞了一下,微笑着摸了摸那位同学的头,用轻柔的声音说:没事。说完,用抹布擦了擦自己的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写板书,好像手从来没裂开似的。下课后,一位同学告诉我,老师的手一到冬天就会裂开,可她依然坚持写整面黑板的板书。我沉默了,老师为了我们的学习,不辞辛劳的给我们上课,还得忍受着十指连心的疼痛,我一定要认真地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去回报林老师!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犯了错,在课间玩耍时,失手伤到了一位同学。林老师把我叫去了办公室,她满面怒容,眼睛睁得比铜铃还要大,里面似乎可以喷出火来。她严厉地批评了我,我觉得十分委屈。后来,班长跟我说:林老师替你向被你伤到的同学道歉了,这件事情才平息下来。此刻,我悔恨的眼泪夺眶而出,我错怪了她。

13.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篇十三

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四个半”语文老师。所谓“半个”,绝非不称职,恰恰相反,很优秀,只是他的编制不在“语文组”。

我的小学时代,处在上世纪中叶,可谓“初级阶段”的“初级”,家里贫困,频繁迁徙,不断辍学,换的老师多。粗略计算,语文老师不少于12位。然而,只有一人,因为一句话,永久矗立在我心间。我记得他姓王,身材高,年轻,戴一顶有护耳的蓝色棉军帽,面容清癯。一次布置作文,他声情并茂地朗读报纸新闻:某山乡,一位姓吴的老师跳进河里,双手托起一个落水少年,学生得救而自己却被激流卷走。老师望着泪眼盈盈的我们,要求写一篇感想。发作文本的时候,他说:“你写得好,如果投到少年报,都可以发表了。”我没有流露出狂喜,但我的内心被震撼。那年我10岁,读四年级上学期,因为掉课太多,刚转到外祖母家附近的区镇小学临时借读。我不懂如何投稿,但我知道,老师是说我的作文可以印上报纸让人阅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我的小心灵中是神圣的。从那一刻起,我内心里无比自豪,不仅对语文课和作文产生了浓烈兴趣,做其他事情也劲头十足。之前,我在偏远乡村没学过数学,这里有老师要给我补课,我一点信心都没有。现在我想,既然语文老师肯定了我,那么我的数学也不应差到哪里去。我变得勤奋起来,进步果然不慢。后来多少年,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立刻想起这位语文老师的话。他是第一个鼓舞我的老师,给了我很高的起点。就是那句话,多年滋润着我的精神,充实着我的人生,成为恒久的动力。它昭示一条真理:教育者最出色的本领,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持久的自信。

初中阶段,我同样经历了多位语文老师。虽然,他们大都在岁月的雨雾中逐渐身影朦胧,但有一人的形象却异常鲜明。那是一位转业军人,中年,个子不高,身体结实,爱穿军裤,一口湖南方言。先教了一学期数学,接着担任班主任,改教语文,讲课生动。仅这一点就令我特别佩服。至今我还记得,有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一个少年划着小舢板替父亲夜巡航道,发现航标灯的红色玻璃被风浪打碎。他急中生智,取下红领巾罩在灯上,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航标,使航船避免了巨大危险。语文老师绘声绘色地渲染黑夜暴风雨袭击大江的氛围,用高度尖厉的乡音,呼唤跟激流搏斗的小主人公:“艾戈尔卡———”,“艾戈尔卡———”,那声音,那姿态,至今清晰地留在我脑海里。当时,我和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对爱祖国、爱人民的少年英雄钦佩得五体投地。我发现语文老师人很和蔼,倍感可亲,听他的课就像夏天在清凉的溪水中畅游,惬意极了。然而不久发生了变化,不知他受到啥刺激,脾气变得暴躁。一天早饭后,我走到教室门前,看见一位姓孙的同学向他请教什么问题,他突然大吼道:你像什么话?一身新衣服,居然还申请助学金?我被吓了一跳,迅速瞥了孙同学一眼。他确实穿了新的罩衣,但是,是极劣质的土布做的,早晨的阳光照在染成灰色的粗布纹上,非常难看。我知道,那种布价格极低,粗糙刺眼,一般孩子嫌丑是不愿穿的。这不正说明他应该获得贫困补助吗?我脑子里正替孙同学委屈,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一幕,让我惊心动魄,如坠万丈深渊。

孙同学大声哭了。一边急得跺脚,一边呼喊,黑红的布满雀斑的脸上,显出极度绝望的神情,声音凄厉:哎哟,天啊……像是遭到雷击而发疯的孩子。仅仅几秒钟,迅速撕开前襟,三把两下将灰布罩衣脱掉,扔在地上,一个令人震惊的形象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他里面的棉袄和裤子,布满大小窟窿,到处翻露着白色棉絮。毫不夸张地说,完完全全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他原本用一身粗布掩饰着自己的困窘,在受到心中敬佩的语文老师、班主任的冤枉斥责后,一时急得不知如何辩解,不得不当场剥下那点可怜的人身尊严。围观的学生很多,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但我心里感到一阵刺疼。我不敢设想,如果他不用廉价的土布粗衣遮掩自己,干脆以乞丐的状态坐在课堂,会是什么情景?我突然对语文老师产生了反感。我想,接下来,如果他以班主任和老师的身份压制对方,哪怕再批评孙同学一句,我就要打抱不平,跟他理论理论。但是,接下来,出现了更奇怪的场面。

语文老师完全傻了,仿佛停止了呼吸,变成一座雕塑。孙同学不再啼哭,好像痴呆了,泪眼婆娑地望着老师。两人距离不到三米,互相凝视着啥也不说。所有人把目光投向语文老师,眼前事件的突然逆转,使他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他的学识,他的威望,刚刚遭遇的尴尬,他会说什么?如何发作?全场鸦雀无声,静静地等待。然而,语文老师没有开口。大约对峙了两分钟,他抬头望望初冬的阳光,看看身边小路的石阶,一步一步后退,直退到一个土台下面,转身朝校务室默默走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产生了复杂的感情。不管什么原因,他一时冲动伤害了学生。当事实真相突然摆在面前,权威的谴责被证实为明显的冤屈,他等于在众目睽睽之下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也许太过惊异,一时反应不过来;也许突遇尴尬,被弄得不知所措。从道义上说,他的形象大大受损,面子上实在下不来。但他没有恼羞成怒,没利用权力和身份强词夺理、文过饰非;没有婉转解释、开脱责任;也没有见风使舵、转移话题。场境极其难堪,他控制住常人难免的自我护短情绪,选择了服从内心的良知和理智,无声地承担过失,中止错误,默默撤离现场。过后,孙同学没有再受到任何一点批评,更没有被取消贫困补助。直感告诉我,这位老师性格倔强,但是个老实人、正派人,态度很真实。多年后,特别经历了历史上一些“运动”,看到有人给蒙冤者平反时,还要盛气地说:现在落实政策是对的,当初处理你也是对的……我立刻就会怀念起那位语文老师来。在事实和真理面前绝不花言巧语自我护短,发现错误立即止步。那,需要多么纯正的人品和伟大的心理素养啊!

高中时代,我的故乡走上教育发展新台阶。由“第一初级中学”升格的县内唯一高中,调来各地初中的“尖子老师”。让我意外惊喜的是,新来的语文老师中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先生,早就和我熟识。说来有趣,一年前,全县中、小学举行诗歌朗诵竞赛,选出5名获奖者赴地区参赛,其中仅有的男老师是他,唯一的男学生是我。领奖台上,我认识了来自二中的语文老师郑楚文先生。他中等身材,高平头,一对剑眉,目光灼灼。那神态,让我立刻想起鲁迅先生的画像。初赛之时,人多闹嚷,互不注意。到了地区赛场,我才认真听了郑先生的朗诵。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酷似中央广播电台男主持人的低音播出,深沉的思想和激情澎湃而来,引得听众无限倾慕和内心共鸣,爆发出海潮般的掌声。郑老师再次获奖,被推举为赴省参赛选手,并受命准备在省城作“当地人如何学普通话”的典型发言。连续五天,除了比赛和小组讨论,其余时间他和我待在简陋的招待所。老师平易和蔼,学识渊博,谈吐不凡。那年我15岁,见到这样的长者,心底格外敬佩。散会前夕,夜半寒潮骤至,一时无法联系上服务员。老师先把他的毛衣加盖在我身上,后来干脆将两床夹被叠在一起,和我共睡一床。一切来得那么自然,他把慈父般的关爱给了一个刚刚认识的异校学生,怎不令人身心同暖!临别时,我感慨地说:您要是我的语文老师多好啊!谁能料到,仅隔一年,愿望真的实现,简直太神奇了!

我和郑先生的重逢,也有点传奇色彩。一个星期天下午,学校附近有人围住干涸的野湖议论,湖底有鱼,但天冷泥黑,不敢下脚。我和几个同学从校外归来,站在旁边看热闹。忽然,有个中等身材的男人走来,一声不吭地脱下长裤,用水草系住两条裤腿,毫不犹豫地跳下淤泥,抓了鱼就装进裤腿。于是,很多人模仿,下水抓鱼。谁这么勇敢?新来的老师……,上岸后,我们互相认出了对方,他特别高兴,把我领到他的平房宿舍。老师博学多才,器宇轩昂,什么高层次场合都能侃侃而谈,不卑不亢。却也非常谦逊,绝无“骄”、“娇”二气,质朴得像个道地农民。这也是我喜欢亲近他的缘故。

新老师的到来,适逢一轮教学改革,他的授课带给学生全新的境界。不仅对字词注释清晰,板书工整漂亮,而且授予查阅工具书的方法。经常突破课文范围,引导我们从思维的混淆开始讨论,然后追踪时代、历史、社会、生活事件,不断澄清思考的混乱,一路走得蜿蜒曲折,但有收获感。对重要观点条分缕析,更使我常常超越以往的认识而得到新的领悟。有一学期讲鲁迅杂文,他用许多故事引起学生对鲁迅小说、散文,直至故事新编的兴奋,整整半年,大家课外阅读的心思全都沉醉在鲁迅的艺术世界。美好唤醒兴趣,这使不少同学超出了一般中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最初,我只知道他擅长讲演、朗诵,后来才了解到老师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说,学语文不要死记华丽辞藻、典故出处,而要训练思考能力,灵活表达感情,学会作文。他分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在鲁迅作品中有哪些反映,举办演讲比赛,要求获奖者把讲稿改成文章,出壁报贴在墙上。然后组织语文老师对各班壁报和文章评比,请学校颁发奖状、奖品(笔记本、搪瓷茶缸等)。有一次,他给我的作文《黑色的金子》打了一百分,令我惊讶不已。我深知评分有些过头,一时陷入不安与沉思。那年我16岁,已不像10岁时那么简单。我反复琢磨,老师为什么要如此破格地表扬,把鼓励推到极致?以往,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认为作文不可能有满分。我非常清楚,顶多只能说比较好。他这样做,是对我提出了更高要求。接着,他把我的作文推荐给校刊《红花》,并署名写了超过原文三倍篇幅的评论,同时发表。他的文字显示了奔放的天性和独特魄力,本身就是极好的范文。这时有老师告诉我:郑先生常用笔名投稿,发表过不少短评和杂文。又说:只有本身会写的人才能这样打分,如果没有实力,别人会笑话他乱评分的。至此,我领会到这个分数的多重涵义。它不仅决定了我报考文科,而且,有了不辜负一位恩师百分之百的大爱和信任的奋斗动力。也许有人会质疑:说不定,那只是这位当地权威教师一时任性的疯狂举动?不,40年之后,在地区一次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他介绍说:“我的方法就是敢打分,打足打够,用大纸抄了贴在墙上……”接着说出我的姓名,回忆他评分的初衷和心路历程。凑巧的是,现场有一位中学领导说,您讲的这个学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原来您是祖师爷呀!一时,全场欢呼“祖师爷”,纷纷拱手致敬,老爷子陶醉地笑了———这件事,有人打电话告诉了我。那时他已经退休,在家乡市政协编辑诗刊,发表了大量诗歌,还专门为当年的作文教学作了三首《七绝》。其实,一位本身会写的语文老师,哪怕他不讲课,只要生活在附近,就可能成为学子的榜样。何况,他一直在授课和批改我的作文呢!至今,半个多世纪之后,我还记得他那评论文章的内容,还能背诵出它第一段精美的文字。

好的教育是愉快的、容易获得反应的活动。高中阶段,我被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有非语文老师以辉煌的形象进入心间——那就是数学老师、班主任郑立民先生。顺便说一句,在国家困难时期,两位郑先生都是县内受到政府特殊照顾的高级知识分子,其权威级别是齐名的。后者在当年教学改革中,讲授《代数》、《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等课程很有名气,也曾深深吸引我认真听课,把习题做得十分细致,但他主要不是以专业光环照亮我的道路。那时,实行勤工俭学,建土高炉炼钢,砍柴,种地,劳动很多,他起早摸黑地带学生下乡,总是处于疲惫奔波之中。一个隆冬的周末,我患了重感冒,独自睡在校后山坡宿舍。班上同学大都回家或外出了,我高烧两天,在恍惚中抵御孤独。深夜,班主任走进寂静的学生宿舍,手抚我的额头,轻声问了几句,立刻把我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走下山坡。路灯稀疏,光线昏黄,石阶很高,老师背着我走得很艰难。我伏在他背上,感到随时可能会滚下山坡,但我已经没有力气讲话。老师是一位残疾人,早年患病落下后遗症,头颅偏向一侧约15度不能复原,无论上课还是睡觉,只能扭着脖颈痛苦地望着一边。此刻他就侧头斜视路旁,用脚摸索着一级一级的石阶下山,背上压着我百来斤重的身体,每走一步都颤巍巍的。他的喘息深深地刻录在我的心中,至今声犹在耳。那时,我们的校医室在山脚校门旁边,只有一位体育老师兼做医生。郑老师喊开校医的门,要求给我注射退烧针剂,服药,然后又背起我上山。在返回宿舍的路上,我透过他的后颈凝望前面,只见灰蒙蒙的夜空中,晃动着大山的轮廓。我心底跃出一句话:师恩如山!听说我一天没吃饭,他把我放在床上,转身又下山,去离校5里多路的餐馆端来一碗猪肝汤。上山下山,来回四趟,那一夜他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啊!其实,老师平时就对学生特别好,比如过中秋节,他用自己的钱买来一篮子月饼,给班上学生每人一个。我们在劳动工地吃得哈哈大笑,却没有人道过一声谢。这回当我头痛欲裂、伏在他脊背上,我的心随他的喘息声起伏时,才深刻体会到无比亲切的伟大情怀。我病好以后,担任了学习委员,负责收发作业本,跟班主任的接触愈加频繁。令我惊奇的是,他是数学老师,却热爱文学。下乡劳动期间,他安排我编油印简报。他亲自刻写领袖诗词、古诗词,字字准确,竟然不需要对照原文。我这才第一次知道,他能背诵大量诗词,心里特别钦敬。回想起来,我对诗歌的喜爱,最早源于这位数学老师的影响。他没要求我主攻他所教的专业,而是鼓励我学习文学,他的根据是:语文老师肯定了我。毕业那年,我开始试着投稿,每见报刊社来信,他就把我叫到宿舍,客气地说:“你看完以后,可以让我看一下吗?”不管是修改建议还是退稿信,我都乐意给他看,他帮我分析成败原因,研究如何耕耘“希望的田野”。他教给我数学,又额外辅导作文,就传授知识而言,他是我的1.5个老师。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6年内,除了家在县城的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学校住读。我家远在40里外的偏僻乡村,不通车船,只能步行,家长从未见过老师,连口头道谢也没有过。多少年后,我一想起来就感到内疚。只是有一年,我听到一个小故事,心里才稍得安慰: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朔风阵阵,眼看就要下雪了。郑老师跋涉在公路旁,十分疲惫。天快黑了,照他那个速度步行,半夜也难到家。这时来了一辆拖拉机,紧紧跟着,贴近他身边行驶。他本能地躲闪、靠边、让路,拖拉机不开快车反而停住。他感到奇怪,驾驶员问他是不是一中的数学老师,表示要把他送回县城。他非常惊奇:你认识我吗?坐进驾驶室后才知道,那个拖拉机手是我的弟弟,因为平时听我讲过很多郑老师关怀学生的故事,偶然望见,里一动,根据头部残疾特征而认出了他。于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替我报谢了一次师恩。

对许多人来说,进入大学就不再有语文课,而我却幸运地听了一年类似的课程。一篇篇散文讲解,每3至4周作文一次,有不下5位老师接力批改和讲评作文,给我难忘的智慧与鼓舞。不过,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位主讲老师的奇葩人生。课讲得生动,有点大腹便便的样子,脚常在讲坛后一踮一踮,颇具幽默感。他对我的作文多次高度评价,大段大段朗读,我对他由衷地尊敬和感谢。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在课堂上“关注”一位年轻助教,背后感叹其“基本功太差”;那助教则在辅导自习时“回敬”,并悄悄搜集对方的“言论”。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他们用双关语“互掐”,让学生咀嚼庸俗的嘲讽。一场政治运动不期而至,主讲老师成了××分子,被开除公职,送农场劳动。“十年风暴”中,他跑回原址,举着标语牌呐喊要平反。他的对手镇守山寨,人马不少,正严阵以待。他被迎头痛击,逃回农场。长夜漫漫,风雨如磐。好不容易熬到“文革”落幕,他随拨乱反正的黎明大潮重返单位。岂料对家仍处于“优势地形”,有更多“小兄弟”簇拥。而他,已过知天命之年,孑然一身,一无所有。也许他感到生命有限,来日无多,唯一的出路是“投诚”,于是甘拜对手为主人。多种场合唱赞歌,执鞭随蹬,开始了以生存需要为目的的“归顺”和实用依附。凡“主公”厌恶者,尤其“退下来”或“栽了的”,他敢在大庭上抨击,在广众中嘲弄。逐渐地,他成为说话有底气的“元老”,被安排在主人身边做学术丛刊第二主编。他笑吟吟地撤出教学科研战壕,优哉游哉,很乐意“归顺”后的待遇。只是退休前申报正高职称时,把编印同事的论文填写为“有4部专著”,被评委嗤之以鼻,闪电否决。朋友告诉我,他去世那天,一位老同事哭得很伤心……。也许,人生有不少误会、误判,性格悲剧或命运喜剧的发生不足为奇。但一个“文人相轻”的故事,情节竟会这样发展,如此结尾,实值得研究。有人说“他晚年似乎过得滋润”,有人说“他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作为昔日的学生,我不信他连专著的定义也不懂,听了心里有点痛。说实在的,这位老师对我学习作文有过鼓舞和好的引导作用,我是难忘的。只是,每次忆起他的时候,总会想象他成了长眠者却并不能平静地长眠,悲凉的心绪不禁弥漫开来,挥之不去。

14.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十四

我的大姐姐老师

缘分……果然是深不可测,变幻无穷的东西。

开学了,我背着小书包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前跑。“哎呀”我的屁股和大地来了一次亲吻。我顿时泪水汪汪,摸着摔疼的屁股站了起来。泪水覆盖了我的眼睛,模糊之间,我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身影。她像天使一样,向我伸手,似乎想拉我起来。“你没事吧?小妹妹?”她用她天籁之音来询问我的情况。为了看清她的样子,我急急忙忙擦干了我的眼泪。当我看清她的模样时,我仿佛看见了仙女:一头青丝披在肩膀上,衬得那抹身影更加瘦小。精致的五官吸引了我的视线:修长的眉毛令她看起来更明艳动人。小小的瓜子脸令她那清澈乌黑带有关切的大眼睛显得更加美丽。我脑里蹦出了几个形容她的词语:明眸皓齿?不,她简直美若天仙,沉鱼落雁。我扶着她那纤纤玉手站了起来,糟糕,要迟到了!我连忙对她说了声谢谢,然后飞奔去学校。

呼,幸好没迟到。我整理好仪容,走进庄重的礼堂。里面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一本正经地读书。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我缓缓走进学校,拿起枯燥无味的书本静静地看着。“咳咳,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以为见习老师,从今起,她会教六一班(我在的班级)”一位亭亭玉立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大姐姐……我顿时呆若木鸡,傻了眼。以后……她就是我的老师了……

15.小学写老师的优秀作文:我的老师 篇十五

读六年级时,遇见了刘老师,他外表像是穿便装的大学生,带着有点严肃的脸,初次见面感觉有点很难相处,但他的第一堂课却打破了我的想法。 第一堂课,他只是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让我们互相了解,没有丝毫上课的感觉,就是来交朋友的那种氛围,然后他也讲了几个笑话给我们听,虽然不是那么的搞笑但比起只讲上课内容不苟言笑的老师们要好很多。

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发呆,被他发现了,按照以往其他老师的情况,肯定是罚站,但是他却说下课到他办公室,并不是教导我不能上课发呆,而是问我为何发呆,是不是他讲的内容不够吸引人。然后了解到我家庭不是那么富裕,我发呆是总是在想着以后学费该怎么办,他微笑的说,你要认真的读书,学费是大人该考虑的问题,你如果要考虑,是得考虑怎么报答你的父母。

16.和语文老师们谈谈我的写作 篇十六

本刊的主要读者是全国的语文老师,他们也是刊物的主要作者。三十年来,我通过这份杂志结识的语文老师可以说数以万计,能称之为朋友的少说也有上千人。许多朋友都知道,我的身份比较复杂:一个身份是编辑,每月都要主编三本刊物;一个身份是教师,每学期至少要讲一到两门课;一个身份是写作者,业余喜欢写点小说。因为写作属于我的业余爱好,所以在与朋友们的工作交往中,我一般都很少涉及这个话题。其实,语文老师中有很多朋友都是很关注我的写作的,其中有不少人还发自肺腑地喜欢我的小说。他们不仅认真地读我的作品,而且还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作品写评论。这让我十分感动,也让我对他们充满感激。还有许多老师,曾经通过书信、邮件或电话,针对我的某些小说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想听听我的想法,希望跟我展开比较深入的讨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能及时地回复,没能耐心地解答,没能细致地阐释。为此,我一直觉得对不住这些热心的老师,对他们心怀愧疚。今天,在我即将离开杂志社的时候,我想在我主编的最后一期刊物上,和长期以来对我的小说给予关注的语文老师们谈谈我的写作,也算是集中还一次债吧。

我之所以决定占用本刊的宝贵版面来谈论自己的小说,是因为我觉得我要谈到的问题,并不只是关于我自己,也不只是关于小说,它实际上涉及到了有关语文教学的许多方面,包括语言学习、课文讲读和作文训练。

1.写有意思的小说

我这里所说的有意思的小说,是相对有意义的小说而言的。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性,有教育性,有指导性;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美的小说。在这种小说中,意义和意思这两个元素不仅都有,而且两者是水乳交融的,是严丝合缝的,是浑然一体的。这种完美的小说,虽然古今中外都有,但老实说并不多。许多貌似完美的小说,粗看上去似乎意义和意思都有,但不能细看,一细看就会发现,其中的意义和意思并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它们经常是两张皮,要么牵强附会,要么生拉硬扯,要么风马牛不相及。我不喜欢这种小说。它们很像蹩脚的裁缝师傅缝制的衣服,虽然两块布连在了一起,但针脚线头都能看出来,让人觉得刺眼。这种小说很不自然,读起来别扭,难受,有时候还感到肉麻,甚至起鸡皮疙瘩。

我们经常读到这样几种小说,一种是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显然是最差的小说了。如果我们还把它称为小说的话,这种小说不写也罢,也不值一读。

至于另外两种小说,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有意义没意思的这种。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小说差不多占据了小说的大半个世界。但是,就我的审美趣味而言,我也很不喜欢这种小说。原因是,这种小说过于追求所谓的意义,有的故作高深,总是削尖脑袋往哲学的象牙塔里钻;有的则假装激进,笔锋一转就溜上了政治的跑马场。说实话,这种小说没什么读头。如果仅仅为了获取某种思想,我们还不如直接去读那些哲学原著和政治文件。

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那种有意思的小说。有意思的小说是从情调和趣味出发的,它不求宏大,也不求深刻,或者说,它不怎么重视意义的建构,只求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这种小说不端架子,不板面孔,也不怎么作秀,更不装神弄鬼,往往显得很低调,很平实,有时候还有点世俗,因此让读者感到亲切,轻松,好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思!

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看,我认为有意思的小说比有意义的小说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有意义的小说虽然也写生活,但它往往只把生活当作材料,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提取意义,这有点像那些磨豆腐的人,他们并不看重黄豆,眼睛只盯着豆腐,一旦豆腐磨出来,那黄豆就没用了,成了一包不值钱的豆渣。而有意思的小说则不同,它更看重生活本身,至于能不能从中发现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这生活本身显出情调和趣味来,这又好比那些热爱黄豆的人,他们虽然没把握从黄豆中磨出豆腐,却能够把黄豆处理好,或者炒,或者煮,或者泡,将它变得光彩夺目,有滋有味,香气扑鼻。文学说到底还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有责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所以我说,有意思的小说离文学的本质更近。

再从美学上来讲,我觉得有意思的小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如果说有意义的小说属于理性审美主义范畴的话,那么,有意思的小说就应该归为感性审美主义了。与传统的理性美学相比,当下流行的感性美学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出于对感性美学的崇尚,有意思的小说开始重新梳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特别看重生活本身的审美价值,从而将文学的兴奋点和着力点转移到了日常生活的感性层面上,尽力去发现、捕捉和传达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调和独特趣味,进而彰显出感性生命的无限丰富性与多种可能性。

2. 《酒疯子》 与方言运用

《酒疯子》 是我自己十分看重的一篇小说,发表在我国最好的文学刊物 《收获》 2013 年第2 期上,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还被五种小说年度选本收入。 《酒疯子》 是我的第一篇用家乡方言写成的小说。它是我的一次探索,或者说一次冒险。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那里的方言土得掉渣。土还不要紧,更要命的是俗,通俗,粗俗,甚至庸俗。当然,在离开老家之前,我也没觉得它有什么不好,因为我就是听着它说着它长大的。十七岁那年,我到武汉上大学,突然遇上了普通话。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嫌弃家乡方言了。与普通话相比,它实在是太土太俗了。我曾经还为自己生长于那样一个方言区而感到脸红和自卑过。在城市里,我很快学会了普通话,并及时将它用到了学习和生活中。从此,家乡方言被我紧紧地关进了喉咙深处。

后来我学着写小说,自然用的都是普通话。即使写我家乡的农村生活,我也不用家乡方言。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我阅读的作品几乎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它们是我写作伊始不可避免的参考与借鉴;二是我没有读到过一篇用我家乡方言写成的作品,因此我无法从中找到现成的经验;三是我一直看不起家乡方言,所以不好意思用它写作,好像城里人娶了一个丑陋的村姑,不愿意把她带出来丢人现眼。

大约是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了,或者是自己的年纪有点大了,我这两年的心境发生了巨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我对城市产生了厌倦,突然对家乡充满了好感。我一有空闲就往老家跑,一回去就不想再到城市来。与此同时,我对普通话也开始厌倦了,觉得它听起来那么华丽,那么空洞,那么虚假,让人心烦,让人肉麻,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我忽然发现,家乡的方言原来是那样朴素,那样实在,那样真诚,给人一种一言难尽的亲切感。我甚至开始在城市里用方言说话了。我把妻子喊成了媳妇娃子。百无聊赖时,我就说无球聊儿。要是碰到一个荒唐的人或一件荒唐的事,我会忿忿地说,扯卵蛋!说着说着,我还发现我的家乡方言非常有意思。它虽然土,虽然俗,但说起来带劲,有味,过瘾。

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心境中,我开始了 《酒疯子》 的写作。我决定抛弃普通话,完全用我的家乡方言来进行叙事。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叙事语言的转换给我这篇小说带来了一系列的转换。动笔之前,我的构思已基本定型。因为叙事语言由普通话转换成了方言,所以原来建立在普通话之上的构思不得不推倒重来,否则就会与叙事语言不搭调,甚至格格不入。随之而转换的是叙事角度,我把原定的第三人称改成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转换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在此之前我也多次尝试过第一人称叙事。重要的是,这回的第一人称叙事凭借的是方言,因此叙事立场也必须发生改变。以前,我虽然经常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并尽量用农民的口吻来展开乡村叙事,但叙事立场总也摆脱不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说到底还是一种精英立场,致使小说在叙事中出现许多裂缝和破绽,导致叙事无法进入到生活的深处。这一次,由于方言的介入,小说的叙事立场实现了根本性的转换,即从精英立场转到了民间立场。这个转换的意义太大了。

在我看来,精英立场和民间立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立场。从精英立场出发的叙事,突出的是精英意识;从民间立场出发的叙事,彰显的则是民间意趣。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叙事美学与叙事策略。简单地说,精英叙事强调的是有意义,而民间叙事追求的是有意思。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是有情调,有趣味,有美感。在 《酒疯子》 的原初构思中,我本想正面描述村长黄仁是怎样贪财和劫色的。到了动笔的时候,因为叙事立场的转换,我便突发奇想设计了一个酒疯子,让他借酒装疯,以毒攻毒,巧妙地把村长黄仁的鬼把戏重演一遍。这样一来,这篇小说就避免了直白,避免了沉闷,避免了一目了然,或者说有了悬念,有了幽默,有了曲里拐弯,换一句话说,就是有意思了。

3. 《姑嫂树》 的来历

我的小说差不多都是有生活原型的,纯粹的想象与虚构几乎没有。这篇 《姑嫂树》 也不例外,它是我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演绎而成的。故事的提供者是我的老师王先霈教授,他是著名文艺理论家,曾经担任过湖北省作家协会的主席。王老师是我的恩师,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关心着我的创作,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给了我许多有效的启迪与指导,而且还经常为我提供写作素材。

有一天,我打电话找王老师说点事。事说完,我正准备挂电话,王老师说,我给你讲两个故事,你可以写成小说。他先讲了一个外国的,说一个单身男子临死前特别想行一回房事,家人就找来了一个妓女,满足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然后这个男子就安然地走了。接下来,王老师又讲了一个国内的,讲一个已婚女人和一个未婚女子被两个流氓劫持到一个公园里,两个流氓要分别对她们进行强暴,当时是夜晚,又地处偏远,在反抗无效和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已婚女人对那个正要对未婚女子下手的流氓说,你放过她吧,要睡也来睡我,她一个黄花姑娘,你把她遭踏了,她今后怎么嫁人?那个流氓还没丧尽天良,听了已婚女人的央求居然起了恻隐之心,真的放过了未婚女子!这两个故事,我听了都很有感觉,当即对王老师表示了谢意。

后来,我先根据王老师提供的第一个故事写成了 《送一个光棍上天堂》,并很快在 《花城》 杂志上发表了。这一篇写得很顺利,因为我作品的情节、人物和立意与王老师提供的原始故事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太多的加工与改造。不久,我又根据王老师讲的第二个故事开始创作 《姑嫂树》。

《姑嫂树》 的写作就没有第一篇那么简单了,它让我动了许多心思。原始故事中的那个已婚女子虽然很感人,但让读者受到感动之后却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让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我想了好几个方案,最后决定在那个未婚女子身上做文章。我想,如果那个未婚女子早已不是什么黄花闺女,那么那个已婚女人的献身与挽救还有意义吗?经过这么一假设,我的眼睛和我的心不禁豁然一亮,构思一下子就从迷茫走向了明朗。与此同时,我还灵机一动将已婚女人和未婚女子的关系设计成了嫂子和姑子的关系,这一改变无疑对小说主题的表达与强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回过头来看,虽然小说 《姑嫂树》 与王老师提供的故事相差甚远,但原型故事对这篇小说的意义却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只有作者心知肚明。小说写成后发在大型文学双月刊 《长城》 杂志上,位于短篇头条,发表之后广受好评。

4. 《侯己的汇款单》 与写作者的良心

《侯己的汇款单》 曾获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后来,作为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评委之一的评论家王干先生,主编了一本 《华文2005 年最佳获奖小说》, 我的《侯己的汇款单》 也被收入其中。该书的编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晓苏的 《侯己的汇款单》 对人的善恶冷静地铺陈,令人惊竦的同时忍不住去做有关良心意义的思考。”读到这句话,我似乎有点儿明白我这篇小说之所以获奖的原因了。我想,评委们一定是在我这篇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写作者的良心。

事实上,我一直都是因为良心在写作。作家们在谈论写作的时候,往往都会涉及到为什么而写这样一个问题,有的说为人民而写,有的说为艺术而写,有的说为真理而写,答案丰富多彩。假如有人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为良心而写。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好多事情让我感到良心不安,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好像不写出来我的良心就永远无法安宁。

我经常在作品中拷问良心。就拿 《侯己的汇款单》 来说吧,我实际上写的就是一个良心被狗吃光了的故事。一个名叫侯己的老人,被不孝的儿子儿媳赶出来一个人生活。为了生活得好一点儿,他就只身外出打工,想挣点儿钱回来买一口铁锅,打一张木床,再缝一个枕头。“和儿子儿媳分家时,儿媳给他分了一口破锅,锅底有一条口子,每次煮饭都朝灶膛里渗水;分给他的那张床只有三条腿,他只好用几块砖支着,可睡在床上心里总不踏实,老担心床会歪倒;分家时没给他枕头,他每天晚上睡觉都用一个老南瓜垫在脖子下面,可那老南瓜太硬,挺得脖子疼。”侯己出去挖了两个月煤,终于挣到了五百块钱,他本来可以把钱带回家,但他害怕在路上被人偷了抢了,于是就自己给自己寄了一张汇款单。侯己没想到汇款单比他走得快,等他回到家时,汇款单已不幸落到了贪婪的儿媳手里。为了取到汇款,侯己不得不层层地托关系,找门路,送人情,还没把汇款取到手,那笔钱已有一半属于别人了。后来,当侯己千辛万苦取到钱时,可恶的儿媳却以与儿子离婚相威胁,把侯己剩下的一半钱全要去了。小说结束时,侯己只剩下了一张已经作废的汇款单,“汇款单皱巴巴的,侯己用手指轻轻地抚着它,想把它抚平,但抚了半天还是皱巴巴的,侯己就继续抚,抚着,抚着,两颗老泪突然落在了汇款单上。”可以坦率地说,这篇小说是我根据发生在我老家的一件真人真事写成的,侯己的原型事实上就是我的一位农村舅舅。在侯己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自私、贪婪、无情,良心好像真的都被狗吃光了!那次回老家听到这个故事后,我的良心非常不安,很快就写下了这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我在这里反复突出良心这个关键词,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良心就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只是为了强调良心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想,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一个没有良心的写作者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必须是真诚的,必须进入普通人的基本情感领域,必须在关注人们的物质生存困境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精神生存困境。一个写作者要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他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而我认为,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心。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那他还会有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吗?

《侯己的汇款单》 中写到了三个铺子,药铺、杂货铺和剃头铺。一开始我把三个铺子的老板都写成了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其实就是这样。后来我把剃头铺老板改成了一个良心尚存的人,他给了侯己许多关心和帮助。我之所以这样改,是想通过这个人物表达我对良心的渴望与呼唤。当时我想,如果侯己身边连一个有良心的人都没有,那他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啊!

5. 《麦芽糖》对社会现实的介入

《麦芽糖》 荣获过第四届湖北文学奖。这篇小说与我以往的创作不大一样,它是一篇深度介入社会现实的作品。

当时,文坛上正流行私人化小说,有一种说法叫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强调个体感受和私人体验,主张书写和展示作者生命深处那些隐秘的情感诉求和幽暗的人性欲望。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没错的。但是,这个本来符合文学创作规律的写作主张,后来却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被一部分写作者误读了甚至歪曲了。他们过分地关心自我,迷恋自我,放大自我,好像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事情,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无关,与时代无关,与他人无关。结果,一股私人化写作的思潮在文坛上一下子泛滥开来,涌现出了许多小资作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展览私人生活宣泄个人欲望的作品。

而我认为,写作固然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但更要关注他人的内心。我想,一个写作者个人的内心不管多么丰富,多么深刻,多么广大,但与那么多的他人的内心比起来,都是单调的,轻浅的,狭小的。所以,写作者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走进社会,走进时代,走进他人的内心。只有这样,写作者遮蔽的视野才有可能被打开,沉睡的良知才有可能被唤醒,这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在这个急剧转型的社会,在这个异常复杂的时代,人们的内心深处原来是多么的苦涩和不安!与此同时,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于是就会抑制不住地为他人写点什么!《麦芽糖》 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 《麦芽糖》 这篇小说中,我有意创造了麦芽糖这个核心意象,我想让它给人们苦涩的内心带来一点甜头。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他在乡村靠熬麦芽糖和卖麦芽糖苦苦营生,陪着父亲,守着老婆,带着孩子,过着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而他从前的三个同学却是个个都有作为,一个留学美国,还娶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洋老婆,一个在省里当记者,拿着记者证四处采访,还有一个在县城开公司,腰缠万贯,财大气粗。但是,这三个同学虽然在异国他乡风光无限,可他们的父母却在农村老家备感孤独。与同学们比起来,我小说中的主人公越发显得没有出息了。然而,这个没有出息的人却能每天给他的父亲抓背扣痒。让人感到可悲的是,父亲一边享受着这份天伦之乐,却要一边埋怨自己的儿子没有出息!在这里,我着力展示了人们内心深处望子成龙的理想与儿孙绕膝的愿望的矛盾冲突,表达了我对传统农耕文明的凭吊和对古典家庭温情的呼唤。我希望我的这种写作能够让他人不安的内心稍微得到一丝宁静。

6. 《花被窝》 的人性立场

《花被窝》 发表于 《收获》2011 年第1 期, 随后被 《小说选刊》 和 《小说月报》 陆续转载,同年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后来获得第五届湖北文学奖,还被改编成话剧和广播剧。

这篇小说和我的许多小说一样,也有其生活原型。它来自于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对婆媳之间,媳妇原来对婆婆很不好,不仅恶言恶语,而且还克扣吃穿。后来媳妇有了外遇,因晒一床花被窝让婆婆发现了秘密,从此改变了婆媳关系。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两个村妇之间,一个是少妇,三十出头,一个是老妇,七十好几了。她们之间本来没有故事,虽然同村,但从不来往。少妇很风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老妇年轻时也风流过,并且出门与人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少妇从此与老妇亲近起来,平时一有空就去看望,逢年过节还送这送那。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很有意思,便将它们整合成了这篇 《花被窝》。

当下为数不少的写作者,大都站在两种立场上进行写作,一种是政治立场,一种是道德立场。从政治立场出发的写作,采取的主要是图解策略,积极配合主旋律;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写作,往往喜欢跳出来说教,目的在于维护某种传统。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立场都不是纯正的文学立场。纯正的文学立场应该是人性立场。我的写作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立场出发的,不太关心政治与道德,只想从人性深处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小说写一个名叫秀水的农村留守少妇,与修电视接收器的李随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生了特殊关系。他们一次偷情不小心弄脏了花被窝,秀水洗了花被窝晾晒时被婆婆发现。事后秀水怀疑婆婆秦晚香发现了她的秘密,担心婆婆将这个秘密告诉外出打工的丈夫而毁了这个家。为了封住婆婆的口,秀水硬着头皮把被她早先赶出去独居的婆婆接回来与自己同住。因为一床花被窝,原来糟糕的婆媳关系突然得到改善。

不过,秀水只是表面上对婆婆殷勤周到,内心却是极不情愿。后来,秀水偶然听说婆婆年轻时候也有相好,并且约会时还扛一床花被窝。这个发现让秀水一下子把婆婆当成了自己的知己,一种莫可名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又是因为花被窝,婆媳两人终于心心相映,实现了真正的理解与沟通。

《小说选刊》 转载这篇小说时评论说:“一床热烈而浪漫的花被窝,象征了人性中复杂难解而又微妙美好的一面。”事实上,我这个作品要探求的正是人性的奥秘。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幽暗的、诡秘的、矛盾的深潭,其中蕴藏着无限的风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就应该勇敢而大胆地到那个人性的深潭之中去探险揽胜。 《花被窝》 主要探讨了人性之中的性爱问题。性爱,包括偷情,都是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欲望,从人性的立场来看,它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只有动机上的善恶之别。如果发自于恶,它可能结出罪恶的丑之果;如果发自于善,它则可能开出善良的美之花。秀水的出墙和婆婆的越轨,显然都与恶无关,所以给人与人之间带来了同情、理解、宽恕、包容等诸多的正能量。很显然,我通过一床花被窝,对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进行了不露声色的解构,极力地张扬了人性。

7. 《回忆一双绣花鞋》 的主题创新

《回忆一双绣花鞋》 首发于《钟山》 2012 年第6 期, 《小说月报》 2013 年第2期转载,获得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评委会在评价这篇小说时,认为作品在主题的提炼上有重大创新,它揭示了某些反面生活的正面价值,打捞了那些消极故事的积极意义。

小说写的是一对乡村老年夫妻共同回忆一双绣花鞋的故事。丈夫叫温九,妻子叫金菊。这双绣花鞋,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在二十二年前送给温九的。金菊当时就断定送绣花鞋的女人是温九的相好,却又一时猜不出是谁。她要温九老实交代,温九却死活不说。为此,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还把当年的妇女主任秋红找来调解。秋红也要求温九说出送鞋的是谁,可温九仍然守口如瓶。然而,温九给了金菊一个承诺。他说,等我满了七十岁,我就把送绣花鞋的人告诉你。因为这个承诺,金菊等了二十二年。由于有悬念,有疑团,有盼头,所以金菊在这二十二年的等待中,过得很兴奋,很充实,很精神。在温九过完七十大寿的第二天,他终于把谜底告诉了金菊。原来,送绣花鞋的居然是妇女主任秋红。因为岁月的洗礼,因为情感的沉淀,因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即使秘密揭开之后,金菊对秋红也失去了恨意,对温九更是在原谅中还暗含了一丝欣赏。昔日的风流与浪漫,经过时空的珍藏与发酵,最终也能化为甘醇的美酒,让人陶醉。

文学评论家李遇春教授在评论这篇小说时指出,一个民间日常生活故事,经晓苏讲出来后,读者虽然无法理喻什么微言大义,比如传统道德叙事视野中的伦理重建主题,比如现代启蒙叙事视野中的文化批判主题,但却能领悟到民间底层视野超越了宏大叙事模式的生命况味。这对民间乡村老夫妻之间一辈子相濡以沫的温情,虽然少不了争吵和斗气,但彼此的忍让、宽容和接纳,正好凸显了民间话语超越宏大叙事的力量。温九的回忆是有意思的人生回忆,没有意思的回忆是不值得回忆的,那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思的人生。他从民间化叙事的角度阐述了 《回忆一双绣花鞋》的创新意蕴。

文学评论家夏元明教授也发现了此作主题的新意。他说,温九年轻时的一段情事,一直等到二十二年后才真相大白,而其间所有的回忆、讲述,贯穿的都是温九和金菊的日常生活细节,并且是充满情爱和情趣的幸福细节。似乎金菊几十年如一日,同温九相濡以沫,恩恩爱爱,都是为了等待终于有一天温九会告诉她那位送鞋的人到底是谁。一个偷情的故事在岁月的推移中,竟然演变为夫妻二人的一个盛大的节日,一个仪式,一个庆典!小说写绣花鞋的秘密在其次,重点却是借揭穿这个秘密来写温九夫妻几十年的幸福生活。

8.关于短篇小说文体

我写过长篇小说,写过中篇小说,但写的最多的是短篇小说。从1985 年发表短篇小说 《楼上楼下》至今,三十年来,我一共发表短篇小说近三百篇。显而易见,我更喜欢短篇小说这种文体。

在我看来,短篇小说是一种十分迷人的文体。假如说长篇小说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八旬老妪,中篇小说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半百徐娘,那短篇小说就是一位三十刚出头的少妇。它表面上静如止水,风平浪静,欲说还休,实际上动若脱兔,暗流汹涌,思接千载。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或者是短篇小说,它们都属于叙事文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叙之事,二是事之叙。叙之事指的是叙事内容,即我们常常所说的故事;事之叙指的是叙事形式,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立场、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叙事语言,还有叙事美学。长中短三种文体的小说,虽然都离不开叙之事和事之叙这两个基本元素,但由于它们各自的体格不同,所以在叙事上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态。

作为八旬老妪,长篇小说的叙之事便是她丰富的、纷繁的、曲折的阅历,其事之叙通常采取追忆的形式。她因为饱经风霜,所以倚老卖老,叙述的时候不急不躁,一张一弛,时纵时横,显示出宏大而厚重的叙事风貌。这种叙事一般带有明显的线型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线型叙事。作为半百徐娘,中篇小说的叙之事即是她鲜活的、独特的、复杂的状态,其事之叙大多运用坦陈的形式。她因为风情万种,所以别开生面,叙述的时候搔首弄姿,直言不讳,口若悬河,显示出热烈而酣畅的叙事特点。这种叙事一般带有鲜明的面状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面状叙事。

作为三十刚出头的少妇,短篇小说的叙之事往往不太长,不太大,也不太完整,甚至不太确定。要么是故事的一个侧面,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倒影,要么是故事的一个回声。我把这些故事层面的因素称之为可能。短篇小说所要叙述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各种可能性。与此相适应,短篇小说的事之叙主要选择了暗示的形式。这种叙事策略与少妇身份密切相关。因为她是闷骚型的,所以含而不露,即便是欲念丛生,激情万丈,心旌摇荡,也要尽量克制,努力隐藏,使劲遮盖。叙述的时候,经常运用隐喻和象征,言此意彼,声东击西,闪烁其辞,模棱两可,欲言又止,似是而非,雾里看花,半明半昧,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出混沌而暧昧的叙事格调。这种叙事显而易见带有点式特征,我把这一形态称为点式叙事。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比起来,短篇小说这一文体更加难以驾驭。

首先,短篇小说是一种限制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是线型的,线是自由的,可直可曲,可缠可绕,可松可紧,收放随心,无拘无束。中篇小说的叙事是面状的,面是敞开的,可宽可窄,可明可暗,可实可虚,铺展任意,游刃有余。短篇小说的叙事却不同,它是点式的,所有叙事只能在这个规定的点上进行并完成。所以说,它是一种限制性叙事。短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其难度不言而喻。唯其如此,它才更需要作家的智慧与才华。作家只有选择到一个巧妙的角度,设置好一个特定的时空,他的叙事才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短篇小说是一种可能性叙事。长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阅历,或者叫历史,处于过去完成时态,属于必然性叙事。中篇小说的叙事重点是状态,或者叫现实,处于现在进行时态,属于当然性叙事。短篇小说叙述的重点则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或者是走势,或者是方向,或者是念头,处于将来发展时态,属于或然性叙事。或然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把或然性叙事又称为可能性叙事。短篇小说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了完成这一重任,作家在写作短篇小说时,必须要开放。观念要开放,故事要开放,结构要开放,语言要开放,主题更要开放。只有这样,可能性叙事才能成为可能。

另外,短篇小说是一种意思性叙事。在前面,我曾经把小说分为有意思和有意义两种。长篇小说重在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与总结,力图打捞历史的意义。中篇小说重在对社会现实的展示与分析,力求发现社会的意义。短篇小说则特别关注那些被正统历史和主流社会所有意或无意忽略与遮蔽的存在,有时是生活的一个暗角,有时是人性的一道裂缝,有时是晴空的一声霹雳,有时是雨天的一抹阳光。这些都是有意思的存在。短篇小说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将这些处于沉睡状态的意思唤醒并激活,让情调和趣味展翅飞翔。

以上从八个侧面谈了我的小说写作,但愿能为语文老师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上一篇:给妈妈说说心里话下一篇:家长会意见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