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飞故居观后感(共9篇)(共9篇)
1.王若飞故居观后感 篇一
王若飞故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诞生和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故居坐落在安顺老城北街,从繁华的北大街拐向临街一座古朴的门楼,在过道的尽头是小巧雅致的朝门,朝门檐下有一块黑底烫金字的横匾,“王若飞故居”几个大字是聂荣臻元帅所题。踏着方石板铺就的路面经过一条狭长过道朝门向右走进去,呈现在眼前的是座西朝东、青瓦层顶、红板壁、木窗户、石级阶梯、石板地面,由正房、左右厢房和对厅房围成的古朴高雅致的明清四合院。
在王若飞故居陈列馆,全体干部通过图片、档案文献以及现代声光技术,多媒体技术,绘画雕塑艺术等形式,认真学习了革命先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的生平事迹,进一步了解王若飞烈士光辉的一生及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2.阿炳故居观后感 篇二
10月24日,我和寝室6位同学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
到了我但想到点小的儿,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练习分不开的。
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3.老舍故居观后感 篇三
前年冬天,走进老舍故居。院落并不大,很简单。院中只有两口水缸,两棵柿子树。雪片打在柿子上,点缀着灰白的院墙。
初三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观看过话剧骆驼祥子,那是我第一次欣赏到话剧版老舍先生的作品。随后又借了老舍作品集,老舍先生的作品确实语言质朴生动,但可能由于时代原因,还是有地方不能看懂。
老舍先生的作品广受欢迎的原因就是他与市井中,三教九流的人都有交集,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他们的生活,举动等一切描写得清楚生动,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作为一个北京人,很多北京的土语我都是从老舍的书中才真正见识到的。
老舍先生作品的“接地气”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接地气并不完全一样。接地气说白了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然而在我看来,前者的“接地气”是刻意的,有些许矫揉造作的,是自己单方面的接近,才会给人带来接地气的感觉。而老舍先生的.“接地气”,是双向的,彼此接近,这样则会显得更加自然,是他发自自己心底的流露,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体现,从而让人爱看,想看。因此,老舍的作品,读起来让人感觉亲近,活泼,字里行间透着京腔京韵,纯朴自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此一位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最终却没能善终。自绝于人民听起来多么可笑。骨灰都没能够留下。我们无法想象那样惨绝人寰的苦楚,无法体会那样切肤的痛。
4.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篇四
篇一:参观钱钟书故居有感
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最近,我们寝室一行人来到了钱钟书故居,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怀着对钱钟书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参观了钱钟书故居。
在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我们看见了钱钟书故居的大门,其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 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来到钱钟书的书房,据说钱钟书在16岁时被父亲在此责打,才知开窍,此后便一鸣惊人。他在19岁时,因优异的中英文水平,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此后他更加努力,扬言要读遍清华图书馆。他还是忏悔在书上写下心得体会,被清华学子称为“钱批”。钱钟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与十足的干劲被外文系教授吴宓所看好,将他称为“人中之龙”。
这次来钱钟书故居感触多多,钱钟书对新中国、对中华这块热土和对安身立命基础的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大概可以从故居中看的出,他对知识文化的追求,此中的精神怎能不感动我们,其实这种地方都会激起斗志,激起我们的对知识的渴望,不谈报效国家这样的空话,勤勤恳恳的完成工作,大概是钱钟书能够达到这样高度的主要原因吧,然而做到是多么难,但我们要砥砺前行,不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曲折和苦头,不更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虽然参观时间很短暂,不能让我们全面领略到钱钟书先生的各个方面,但在这短短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仍然为钱钟书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才华所折服。我们要学习和继承钱先生刻苦认真的精神、简朴的生活作风,并将其发扬光大。篇二: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被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怀着对钱钟书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我们参观了钱钟书故居。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
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
——钱绳武堂。钱钟书故居系钱钟
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
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
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
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
西式建筑之特点。祖父钱福烔题名
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
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 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
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
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1926年钱钟书的叔父钱孙卿先生因子女较多,在征得其父同意后,于后园西北角添建楼房三楹;之后又接建楼房一楹,因园内有一树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书屋”。
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让
我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
力,更让我感受深刻的是
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
力。来到钱钟书的书房,据
说钱钟书在16岁时被父亲
在此责打,才知开窍,此后
便一鸣惊人。他在19岁时,因优异的中英文水平,被清
华大学破格录取。此后他更
加努力,扬言要读遍清华图
书馆。他还是忏悔在书上写
下心得体会,被清华学子称
为“钱批”。钱钟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与十足的干劲被外文系教授吴宓所看好,将他称为“人中之龙”。
春天繁忙的播种,预示着秋天丰硕的收成。经过几年的深造,钱钟书在文学与外文方面有了大大的提高,不仅获得了牛津大学学位与文学学士学位,还凭借出色的外文与中国文学而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
1978年有着超强语言功底的钱钟书,在外国用多种语言进行讲学,引起了国内外不小的轰动,一些外国人士认为诺贝尔奖惟钱钟书所有。这不仅让外国人对钱钟书有了新的了解,也让他们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钱钟书不因有才华而到处炫耀,而是低调做人,辅仁中学想将一座楼取名为“中书楼”,却被钱钟书婉言拒绝。钱钟书过世后,他妻子杨绛也应他要求,未开追悼会。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精神。
虽然参观时间很短暂,不能让我们全面领略到钱钟书先生的各个方面,但在这短短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仍然为钱钟书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才华所折服。我们要学习和继承钱先生刻苦认真的精神、简朴的生活作风,并将其发扬光大。
食科1108 杨琳云 0103110828 篇三: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钱钟书故居观后感
制药三班 张兰飞 1160214314 最近,有点伤感,亦有悔惜。矛盾的心情,错综复杂,缠绕在心怀。可能是,为了完成思修老师的作业,又或是为了放松自己沉重的心石。周六,我来到了钱钟书故居参观,可能心情不太畅然,没有懂得如何欣赏艺术美。只是对自己的迷茫大学生活有感而发罢了。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钱钟书故居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祖父钱福烔题名为“绳武堂”,匾为当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钱福烔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份守业,和睦相处,继 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的故居又名:梅花书屋。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刻的是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来到钱钟书的书房,据说钱钟书在16岁时被父亲在此责打,才知开窍,此后便一鸣惊人。他在19岁时,因优异的中英文水平,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此后他更加努力,扬言要读遍清华图书馆。他还是忏悔在书上写下心得体会,被清华学子称 为“钱批”。钱钟书过目不忘的本领与十足的干劲被外文系教授吴宓所看好,将他称为“人中之龙。这座古朴的建筑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优秀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感受深刻的是钱钟书先生深厚的人格魅力。
5.读《王若飞在狱中》有感 篇五
肖凡
《王若飞在狱中》是一名有着六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向我推荐的,该书由杨值霖、乔明甫、薄一波所著,于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王若飞同志是我党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与毛泽东、周恩来一同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遗憾的是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在与叶挺将军乘机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失事,终年50岁。本书主要记录了王若飞同志早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后,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坚持革命信仰,充满智慧领导党员群众开展狱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故事虽没有《红岩》悲壮,但详实记录王若飞同志在狱中开展斗争点点滴滴滴——朴实无华,引人深思,尤其王若飞在狱中三大品质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青年人继承和发扬。
面对困境,积极乐观
面对敌人审讯,王若飞主动大方的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而问其理由竟是为了方便开展狱中工作;恶劣监狱生活没有将其击垮,反而成了他磨练意志、锻炼身体、创作诗歌的最佳场所,在其狱中创作的《生活在微笑》一文有一句“死里逃生为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更是在狱中广为流传,鼓舞了无数斗士。
坚定信仰,传递力量
对于革命信仰王若飞不仅独善其身,更努力将信仰的力量进行传递,他不仅成功“赤化”贫苦出生看守们,就连国民党为秘密监督、甚至为毒害他精心选派的四任“室友”都被他的人格魅力一一感化折服,转而纷纷加入监狱斗争。好好的国民党的模范监狱,活生生变成了共产主义的大学堂。对于说不赢、杀不得、躲不及的王若飞,监狱方只好将其转监太原,消除影响。
利用环境,开展斗争
在实际斗争中,王若飞并没有选择简单粗暴,而是灵活地利用了狱中环境规则。如利用敌人文化水平有限,用拉丁文公然宣传马列主义;假借与亲友通信,组织狱友与国民党进步人士写信建立友谊。即便是在领导开展绝食斗争中,他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以零牺牲的代价,迫使敌人做出“改善伙食、去掉脚镣、阅读书报”的三大承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傅作义将军也不由的说“共产党员王若飞,那才是个人才哩”!
读完先进,对照自己,作为刚刚从事检察事业的新兵蛋子,该书不仅让我对先进党员的优秀特质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个人工作生活也有极大触动。在当前良好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单调繁琐文书工作,我往往提不起劲,静不下心;面对疑难复杂公诉案件,又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反思原因,不就是因为自身缺乏像王若飞一样乐于干事创业,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规则,并为追求真理至死方休的精神气。
6.任弼时纪念馆、故居观后感 篇六
早在几周前,看到学院党总支发布的通知里有去任弼时纪念馆、故居开展党员学习活动的内容,心里就暗暗有了小期待。x月xx日一大早,雨一直下,我步行来到西院上车地点,看到校车已经静候在那里,同事也已经到了不少,看来,有小期待的不止我一个人。
任弼时纪念馆在湖南省汨罗市弼时镇唐家桥村。从岳阳市出发,一路上大雨滂沱,十点多终于安全到达。任弼时纪念馆广场上有任弼时同志的雕像,我留意到说明中他的生命定格在46岁,直感叹真是天妒英才。
我们在一位解说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任弼时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参观分2个部分;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馆和任弼时故居。纪念馆陈列展出近200件珍贵文物,400多幅照片,分6个专题展示任了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建国四个方面的丰功伟绩,弘扬了任弼时同志的骆驼精神。我和其他党员老师一样,认真地听着,看着。首先,他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家庭。父亲是秀才和私塾先生,两位叔叔都是留过洋的大知识分子,应该说成长环境很好。但是这样一位家庭条件良好的少年,却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了革命这样一条艰辛的路,可以说是很难得了。在任弼时同志的革命历程中,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他的两次入监狱了,虽然最后都能脱险,却是对身体健康的摧残。那个时候的共产党人真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啊”!学习了解了任弼时同志艰辛而光荣的一生后,我还参观了其夫人陈琮英女士的生平事迹展览厅。尽管她没有丈夫那样的丰功伟绩,这位个子娇小的女性一直在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也让人肃然起敬。从纪念馆出来,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任弼时同志的故居。故居面积为36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外加一罩亭,有大小37间房,上进左侧7间房为弼时同志及父母一家居住。给我感觉非常大气又温馨,似乎庭院之间还存留着那个时代孩童们的嬉笑声。
7.王若飞故居观后感 篇七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为深切缅怀王若飞同志光辉业绩,学习他的崇高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化局等有关部门具体承担,在今年初对王若飞故居重新陈列布展之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王若飞塑像今天在王若飞故居顺利落成,这是XX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级各界各方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王若飞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的一生。他英勇斗争的事迹感人至深,是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坚贞不屈的楷模。他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讲党性,讲原则,襟怀坦白,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生活和工作在王若飞同志的故乡,感到很自豪,也感到肩负重任。我们一定要以若飞同志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牢记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教诲,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政为民;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继承和弘扬王若飞同志“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光辉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以繁荣、富裕、秀美、文明为目标,把王若飞同志的家乡不断建设得更加美好。
文 章来源8.《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篇八
宋庆龄故居的香樟书常年保持着香气。人们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是喜欢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早年参加过革命,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处受到排挤,而且还有外国的侵略,宋庆龄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她不畏强权,一身正气,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她对妇女和儿童非常关心。因为宋庆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宋庆龄的精神是令我们感动的。我对宋庆龄先生的也非常敬佩,虽然他已经离开但是她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9.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篇九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三位伟人。第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制度;第二位是毛泽东领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三位就是小平同志了,是他的思路,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客观事实为依据,按人民的意志为出发点,真心为人民的胸怀,使中国的人民正真的走上小康生活,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却没有实现过的――――即使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唐朝。
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细看记录片《小平您好》,其故事翔实生动,感人心怀。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看完影片,我很有感触,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许多时候是在小平同志正确,英明的决策下带来的。记得有首诗是这样的:
小平,您好!
―――――写在邓小平的故居
还是那条小路
留着你不朽的脚印
还是那条小河
留下你搏击的身影
参天的大树
路边的小草
在兰天下
在艳丽的秋日
谈论着
你走过的一个世纪
还有
那悲壮的一生
你从大别山移来的青松
依旧挺立云端
你在大西南播撒的.种子
今天已是如海的森林
还记得你住过的牛棚么
旁边已是科研基地
就连赤水边的山脚下
现在也高楼林立
汽笛声声
啊!
一曲春天的故事
红了东南
绿了西部
快乐了边远山区
幸福了中华广袤原野
我仰望着
仰望着你慈爱的笑
心中的话啊
一个世纪也说不完
道不尽
岁月
远去了
我却是那么
深情地
靠近了你
我
只能用一句话
向你问侯
小平您好
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但他们太多的是为个人的政治抱负,以及个人的英雄气慨吧?有多少人是正真为广大百姓生活的富裕,幸福而操心,心碎的?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想到的也就小平同志一人。
【王若飞故居观后感】推荐阅读:
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07-24
参观杨开慧故居感想06-20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06-21
刘伯承故居导游词07-18
小学生作文 游鲁迅故居07-22
湖南刘少奇故居导游词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