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

2024-07-13

历史成语故事(共19篇)

1.历史成语故事 篇一

妇好及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于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和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与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墓葬在1976年发掘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水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这些雕刻作品供佩戴、插嵌装饰而用,非独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创作中已具备较准确地掌握头部五官位置和身体比例,并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头部的写实能力;注重发式、冠式的服饰等已显示人物不同社会地位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而其中人物面部无表情、双目突出的特点又正是当时流行的雕刻装饰手法的体现(这在许多青铜器的兽面纹饰中较普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2.历史成语故事 篇二

历史故事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 历史在依靠故事传承的同时也在丰富着历史故事,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历史故事的运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因其特殊性, 在历史教学中对其的选择与运用有较高的要求, 历史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史学知识, 还要能结合当下, 融会贯通。本文将对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探讨。

一、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当前教育背景下, 授课教师如果选择好历史故事, 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故事的选择应尊崇以下几点原则。

(一) 内容生动, 形式多样

作为教师, 首先要了解学生, 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 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 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 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 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 主题明确, 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 如果没有好的主题, 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 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 逻辑清晰, 让听者听而不乱, 学而有味。

(三) 紧绕大纲, 情境教学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 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 抓住时机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选择讲历史故事, 必须使故事紧扣本课内容, 在学生好奇心与兴趣高涨的时候推出课程内容, 能加深印象, 便于接受。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课程的中间穿插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 有时会遇到理论性较强, 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 以故事来突破重难点, 便于学生消化理解。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一节课进入10~20分钟后就会产生注意力分散游离现象, 在这个时候, 如果教师穿插一个历史故事, 便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 以保证上课效率, 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讲课质量,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 教师还可以以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束, 以故事收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师的教学中, 常常出现草草收尾的现象, 这样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 故事的趣味性也大为减半, 会出现结束一节课, 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之感的结果, 如果老师再留下一两道思考的问题, 或设置一个悬念, 更会给学生新鲜感, 在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动脑能力, 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二) 掌握语言魅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所以教师的语言也要准确, 一个字两个字的差别往往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历史故事的叙述需要充分调动演讲者的表情, 肢体语言以及心理暗示, 在讲述历史故事时的语言要生动。我们都知道, 只有声情并茂地讲演才会给听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 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要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绪, 在讲到历史英雄时, 可以慷慨激昂, 在讲到奸臣贼子时可表现得厌恶鄙视, 这种情绪也能带动学生, 让他们明白是非观, 区分善恶, 这对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 因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严守师德, 不夹带私话, 做到客观公正, 以免误导学生。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处理语速和节奏, 语速太快, 学生听起来吃力, 语速太慢, 影响学生思维能力, 注重语速与节奏的把握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很大。

三、结论

如何使历史这门学科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 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 而一直是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习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和运用策略, 并对其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进行掌握, 结合当下, 融会贯通, 以古鉴今, 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创新历史学科教学方式, 以期实现发展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 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 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本文主要侧重于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和运用策略, 并对其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进行相关探讨, 以显示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 2009 (06) .

[2]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09 (04) .

3.巧用历史故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 篇三

一、巧用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大部分高中生在小学时代都喜欢听《上下五千年》中的历史故事,也爱看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剧。而历史故事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故事。运用历史故事是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途径去展现历史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历史。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对学习历史有高度的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巧用历史故事就是其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讲到“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县尉和县丞,逐步削弱旧贵族的势力范围”的内容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改革家在变法前,担心人民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他又下令把赏金增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城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这说明政令一旦下达,就要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而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就有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推行县制,用中央委派的官员来治理地方。这样巧用历史故事能够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巧用历史故事能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死的、静态的、抽象的,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如果教师再以机械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沉闷,没有吸引力。要想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教师应活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内容时,我运用了以下案例:罗莫洛生活在罗马共和国早期,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罗莫洛生前立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将其家人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样判呢?这样,原本沉闷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就活化了,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三、巧用故事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利用故事教学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去选用素材。所选用的历史故事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文化大革命”这一史实时,向学生讲一些当时造反派如何造反的故事,学生们是听得饶有兴趣,但这有什么教育目的呢?学生听了又有什么益处呢?可见,所选取的故事内容要与教材息息相关,要为教育目的服务。如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内容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英勇无比。经过四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被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必然对民族英雄戚继光产生无比敬佩的心情,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故事。由于有些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且难记,若把其改造得有滋有味,则可使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如可把“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相关内容做如下编制: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堆放着大量美元,突然,砰砰!两声巨响,通天(北)大门微微拉开,红太阳光芒照射进来,黑暗顿时变光明……这个奇特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这段历史知识。如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把历史故事编排成历史情景剧进行表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且记忆深刻。

4.四字历史成语故事 篇四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zhong)两处地方驻有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5.古代历史成语故事 篇五

在赵国,他和赵胜(即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季节两人交了朋友。

后来孔穿要回鲁国了、邹、季两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着走了不少路,总是恋恋不舍。

临别的时候,邹文、季节竟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孔穿只躬身向他俩轻轻一揖,就转身而去。与孔穿同行的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

孔穿说:起初我以为他们都是大丈夫,想不到这两个人却如此婆婆妈妈,“人生则有四方之志”,怎么能儿女情长、长期聚在一起呢?”

成语志在四方形容志向远大,不受当前环境的约束。

★ 历史简短成语故事精选

★ 历史成语故事

★ 初中生古代成语故事

★ 关于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 历史成语故事简介

★ 历史帝王成语故事

★ 历史成语故事初中

★ 小学生必读历史成语故事

★ 揭秘古代历史五年级作文

6.历史人物成语故事 篇六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 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7.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历史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初中的历史教学不适合太过深奥,应该利用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而这些决定了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以及地点,这也决定了历史的课堂教学充满叙事性和情节性。所以。利用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老师充分的传达历史意义,又能在短时间内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历史教学之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初中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阶段正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认知特点还主要依靠直观地感受,而并非极高的抽象思维水平,同时,他们也正是由儿童向青年期过度。于此同时,他们不能十分专注的面对一件事,注意力集中程度相对短暂。

3.同时,历史教科书在初中的编排体例也决定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比如,在现在的中学教科书里面,通常会有宋体的正文,但也会加入一些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另外相关背景还会运用楷体的小字进行很大篇幅的介绍。就像《春秋战国的纷争》,文章中的正文篇幅很小,小字和导言部分的历史故事却占了极大地比例。同时,课文中还插入了一些著名历史故事的图片。这样的编排使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也从另一方面凸显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二、历史故事的选取策略

1.尽量符合或接近历史真相。老师在教学时要尽量多的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所教授的历史内容贴近现实,有凭有据,而并非在海量的历史故事面前毫无选择。尤其是对于野史和传奇类故事来说,更要仔细认真查阅资料,避免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随意改变史实,不追求历史真相。

2.尽量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联,有针对性。鉴于历史教课时间比较短暂,但是历史故事却不可斗量,因此老师在选用历史故事时要尽量结合课本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在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中,就涉及了嫦娥奔月、夏桀和商纣、姜太公和周厉王的暴政引发暴动等四个故事。通常而言,老师在讲历史故事时不用过于精细,往往选取重点细节就可以,节约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3.尽量结合现实,以史喻、论今。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了解到意义之所在,以此来为更好的生活服务。因此,老师要站在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受益,同时更有积极性。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演绎历史故事的时候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提高演绎才能。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要适当的进行历史故事的编演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绎,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以此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差距感。

1.合理地处理和构建历史故事情节。历史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是成功吸引学生的关键。这一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所以老师在进行历史故事教学时,开头部分一定要精彩并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故事的内容不能太空洞,要具有很强的故事节奏感,有详有略;对于故事的结尾,要么前后呼应,要么留下悬念,总之要能让学生兴趣十足。所以这对老师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既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又要不脱离现实,合理把握故事情节。

2.选择好合适的讲授时机。由于课堂教授内容比较多而上课时间有比较短暂,所以需要老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合理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帮助学生提神醒脑。通常情况下,老师会把历史故事放在课堂教学真正开始之前,以此实现导入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时也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在一堂课快要结束知识讲历史故事还能有效调整学生的心态和情绪。

3.注意历史故事的语言表述策略。在初中历史教学时,老师需要有十分强烈的语言技巧,以此刺激学生的反应,从而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历史老师在提高日常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当今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且得到了历史老师教学时的普遍运用。而作为历史老师,要科学合理恰当的选择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安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效率。

8.历史成语故事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故事;创设;灵动课堂

新课改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发展的本质需要。

一、以历史故事为引,激发学生“想动”的学习欲望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不乏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的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承载着历史,传承着历史。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中,单纯的讲解历史知识,枯燥乏味,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将历史故事巧妙的引用到课堂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案例1: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中,单纯的讲解三个朝代的兴亡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感。教师巧妙的将武王伐纣的故事引入其中: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热,《封神英雄榜》大家都看过吗?

生:看过。

师:那你们觉得这部电视剧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生:殷商的灭亡,周国的兴盛。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吗?

生七嘴八舌:知道,就是周武王讨伐殷商大王的故事,在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

教师会心一笑,经过对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解,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效果甚佳。

二、以历史故事为例,提供学生“能动”的课堂情境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需要牢记的,故而,这也是令很多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死记硬背显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取。善用历史故事,将历史故事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能动”的课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

教学案例2: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华夏之祖》一课时中,教师可以通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的故事作为引子,进行课堂授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吗?

生:从电视中看到一点,好像女娲是远古的神,当时天上破了一个大洞,女娲炼七彩石补了这个大洞,人们才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说的很对。那么盘古开天的故事有谁知道呢?

生:不知道。

师: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象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盘古也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哦,原来如此。但是这是神话故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

师:这位同学问得好,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华夏之祖》。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呢?

同学们兴趣盎然,两眼只盯着教师的嘴巴,期待着精彩的下文!此外,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知晓了“大禹治水”与“禅让”的故事,教师可以适当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表演小故事,如此,课堂效果不仅极佳,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不但学习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深刻,从而创造出灵动的课堂效果。

三、以历史故事为力,激发学生课堂“敢动”性

不少历史小故事都具有激励人的作用,例如“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等等,都在不断给人们源源不断的精神激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不主动,显然,课堂效果就很难提高。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

教学案例3: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中,面对学生的不积极,可以适当添加几个名人励志的故事,其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

师:同学们,我为大家讲一个“毛遂自荐说楚王”的小故事。

生欣欣然,聚精会神。

师:“毛遂自荐说楚王”的主角是毛遂,据中国典籍《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勇敢,敢于推荐自己推荐担任某项工作。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如果课堂上不积极主动,怎么能学好知识,做有用人才呢?

生幡然醒悟,若有所思。

之后的课堂中,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竞相发言,灵动的课堂让学生们在历史的世界中更加自由的畅游。

由以上可知,将历史小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以创设灵动的历史课堂,大大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不是轻而易举的,是有章可循的。在遵循课堂教学知识的前提下,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适当引入历史故事,让历史故事为课堂教学所用,如此才能打造灵动的历史课堂。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希冀通过对此文的论述,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昆.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D].苏州大学. 2011

[2]冯秀芹.浅析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6)

9.历史成语故事150字 篇九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 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10.中国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篇十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1.历史成语故事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故事;应用探讨

兴趣对于初中阶段的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来说都至关重要,而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历史故事毫无疑问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历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引来让学生熟知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并且历史故事的讲述也符合历史知识的传授规律。历史本来就是由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组成,而历史故事恰到好处地以高趣味性的优势涵盖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乐于接受,并且很多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还能够让学生发人深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科学的历史观。

一、历史故事的选取原则分析

1.趣味性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要以趣味性作为基本的前提之一,历史故事的选取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的欲望,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历史故事的选取也要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通过故事能够迅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的历史情境之中。

2.主题明确

明确的主题是一个优秀历史故事成功的一半,明确的主题能够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对即将展开的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起到一个课程铺垫的作用。历史故事要紧紧围绕着主题层层铺开、娓娓道来,这样有利于整理学生的思绪,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3.紧扣课程内容

历史故事的选择一定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而进行,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教学辅助作用,而不是随意地选取与课程教学内容不相关的内容,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视听上的混淆,也容易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外,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相对于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既紧紧围绕,又相对发散,这样学生会通过历史故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策略探讨

1.合理安排故事的穿插时机

历史故事虽然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但是历史故事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够喧宾夺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历史故事的穿插时机,既要让历史故事调动情绪、激发兴趣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被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而分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根据本节课的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历史小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引,以故事的方式设置历史背景,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即将讲述的历史时代。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一般学生会在20分钟左右以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会明显下降,此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入历史故事来作为课堂的缓冲,缓解一下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的大脑能够稍事休息,此时历史故事的选择同样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只不过是更加突出历史有趣的一面,然后继续开始课堂教学。

2.服务于课程教学难点的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学生很难深刻地体会,例如战争、政治等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文字的描述,无法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历史概念为核心进行逐步的剖析,则学生势必会越听越难理解。例如,在讲到近代史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词很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真正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如果不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则有关这个部分的很多习题,学生必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发生在清末的民间小故事来讲述沿海殖民统治区的世态人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故事来展现历史的另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历史,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内涵的深度理解。这样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让历史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趣味横生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让历史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历史故事的帮助,通过有效的历史故事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涵,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历史故事的选择和引用,充分发挥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课堂的辅助作用,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时海萍.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09(4).

12.历史成语故事 篇十二

一、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历史故事的情节是历史故事的重要基础, 一个完整有趣的历史故事需要有吸引人的开头、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结尾, 因而合理设计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策略, 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对历史故事的情节构建, 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 历史故事的开头要引人入胜, 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时, 就采用了诗词开头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我利用杜甫的诗词《忆昔》为学生引出了关于开元盛世的历史故事, 诗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因而通过杜甫的诗词,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 课堂氛围愈加高涨。

其次, 历史故事的内容要简洁明快。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因而不应当过分地占用教学时间, 历史故事的内容需要短小精悍, 切合教学内容, 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在学习《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课时, 我利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故事, 通过该历史故事, 学生对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也更加透彻。

最后, 历史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 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结尾向学生传达一定的思想观点, 从而启迪学生。例如, 我在进行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十九课《抗击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教学时, 我向学生讲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故事, 在故事的结尾我突出了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赞扬, 学生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理解了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故事的时机运用策略

历史故事与历史教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因而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运用历史故事, 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历史故事的运用时机,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导入阶段, 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活动中。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 我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出了教学内容, 突出了明朝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国力, 扩大政治影响, 于是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加强与海外的联系。通过这个历史故事, 学生更快地进入了课文学习中,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个阶段是补充阶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历史故事, 丰富课堂内容,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课堂知识转化为简单的故事来理解, 提高学习质量。例如, 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这一课时, 我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了“废丞相, 设三司”、“八股取士”、“厂卫制度”等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表现,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历史教学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收尾阶段,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的结尾往往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 因而教师应当提高对课堂结尾的重视程度, 避免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通过历史故事来进行课堂收尾, 可以把控课堂气氛, 为学生设置教学悬念。例如, 在七年级岳麓版初中历史第二十二课《盛世危机》的教学中, 我利用康熙皇帝的相关历史故事来进行结尾, 并让学生根据历史故事来对康熙皇帝做出评价。通过这样的结尾,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 表达个人观点, 进而培养其综合能力, 使其对本堂课的内容有所总结。

三、历史故事的语言使用策略

教师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历史故事的语言艺术, 从而提高历史故事的艺术魅力, 使其更加引人入胜, 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时, 我为学生讲述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取材内容,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表达了对英雄传奇的赞美之情,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 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具有文学魅力的语言来讲述该历史故事, 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进而加强学生对明清时期小说和艺术的理解。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初中历史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还将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完善教学方法, 采用恰当的策略为学生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 从而让历史知识深入人心,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孟庆建.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3) :102.

[2]王芳东.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4.

13.古代历史少年成语故事 篇十三

古代历史有很的少年,也有很多想过成语故事,我们看看下面吧!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难兄难弟

史料记载:“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文德,争之不能决,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太丘名陈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俩的功德都很高,难以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哭竹生笋

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家里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较困苦。即使如此,他的母亲仍然想方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鼓励他结识一些读书人,以便将来出人头地。

有一年,县试(在县内举行的考试)时,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没有多余的钱财住客栈,孟母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还缝了很大的被子给那些考生盖。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我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只能做这点事表示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母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他知道母亲含辛茹苦,才把他培养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对母亲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许多天,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忽然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母亲想喝汤,非常高兴,因为母亲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身体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马上又发愁起来,因为当时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天才会发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母见儿子这副表情,便说:“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这节气哪儿来的竹笋呢!算啦!”

孟宗马上告诉母亲:“您别着急,我会尽量想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应起来容易,可是最近这两天这么冷,寒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出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一想到母亲要喝笋尖汤,他马上来了力气,于是扛起铲子、锄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终于走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爷,可怜可怜我吧!我母亲病得那么重,若是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哪!”他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期待笋尖汤,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我挖一挖试试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着笋尖为止。”

寒冬腊月,土冻得像铁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铲铲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哭了好一阵子,当他睁开泪眼往地上瞧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变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呀!笋尖啊!笋尖啊!”孟宗惊叫起来,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哈哈,心中窃喜。原来真的是新鲜笋尖!母亲的愿望终于可以满足了!问题是,刚才还什么都没有的土坑,怎么会在突然间长出新鲜的竹笋来呢?太不可思议了!难不成是上天的赏赐?“嗯,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谢谢老天爷!”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回家去做笋汤。孟母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非常吃惊。她喝了儿子给熬的笋汤之后,病没过多长时间就痊愈了。

14.历史故事成语 篇十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碏 ,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子是“大义灭亲”。

15.历史成语故事 篇十五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特征。作为传承记忆手段之一的故事, 其借助于口头传播, 可以在其传播过程中对价值观念、民族文化加以传递——这样的作用往往有着“历史记录”的意义。但故事与历史相比, 其往往更注重描述事件过程, 并对其趣味性、生动性方面加以“锤炼”。故而更加能体现教学效果, 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 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往往更加符合故事性教学方式。由于其求知欲旺盛, 故而很容易记住故事, 记忆一些抽象性的概念也正好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办法。调查显示, 讲故事的授课形式更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于故事来做到“事半功倍”。

2. 讲故事能使复杂、抽象变为具体、清晰。故事的特色在于将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加以叙述, 尤其是能够生动描述细节。借助于历史故事, 能够把很多传统方式讲解的历史课中难以记忆的内容有效地变为故事情节, 在“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记忆。而在对故事的理解过程中, 学生往往可以“不知不觉”地重现历史事件场景, 从而加深理解。

3. 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人类往往会用神话故事解读难以追溯的历史, 而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很习惯借助于故事来进行记录。为数不少的历史故事一方面体现了事件过程, 另一方面也穿插着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对人物、事件的评价。甚至可以说, 讲故事也属于传授知识、经验的手法之一, 也正因为此, 故事方才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二、引入历史故事的原则

引入历史故事教学中同样也需要遵循原则, 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掌握了解课程内容, 从而选取历史故事中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者。选取时也应兼顾其趣味性和真实性。以此来在保证故事实际性、合理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去结合历史与现实, 以求真正做到生活中“以史为鉴”并对上课的效率加以提升。同时, 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还应讲究针对性, 以求真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历史, 并不失时机地提升其独立思考、思辨方面的能力。

三、历史故事的分类

1. 按历史学研究的阶段分期分。目前, 中国大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多以历史研究学中“分期理论”作为基础, 将历史以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阶段来划分。为此, 也应将初中历史故事同样按照上述方式加以划分, 从而不至于混乱。

2. 按故事的中心内容分。历史故事一般可分为“人物中心型”和“事件中心型”两种, 前者多以故事主角的经历来展开事件, 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听者了解特定的历史人物, 并从人物的角度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的状态。后者则讲究对事件过程和细节加以描述, 主要对历史客观性、真实性加以强调。而这样的故事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场景, 并在其间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3. 按故事与史实的关系分。此方法可以将故事划分为史实性、传说性、虚拟性三种类型的故事。一般而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多采取前者, 然而因为各种故事往往都有着夸张和虚构部分, 其中很多细节真实性根本难以证实。所以教师可以一定程度上调整故事内容 ( 前提是保证整体合理) 。由于这样的故事来源在于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其中情节和人物都有据可查。故而教师可以对其叙述方式在讲述时做出相应调整, 以之来有效加强学生的把握能力。传说性故事则多属神话范畴, 难寻来源和相应文献, 仅仅是口头传说而已。传说性故事则是真实程度难以考证的民间传说, 但史料价值却不可低估——为数不少的传说的基础实际上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一些相应的事件, 故而其在历史教学中也是“用得上”的。而虚拟性故事则多为虚构故事, 但其往往会借鉴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故事的背景或人物。此类故事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在此类故事教学中按照自己所需来对内容加以“整改” ( 前提是保证内容合理) , 从而使得其可以和历史事实相互符合。甚至可以说, 这一类虚拟性故事实际上就是基于真实历史而开展的“再创造”活动。

四、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1. 内容生动, 激趣动情。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这一活动的目的, 在于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 所以必须在有效地保证生动性的前提下进行内容选择。故而, 应选择故事中具备相应故事情节者作为课堂讲授对象。从这一点可见,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是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

2. 主题明确, 结构清晰。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故事要讲究条理清楚、情节清晰主题明确。在教学中有必要将整个故事的框架讲清, 并尽量清楚地描绘其中的景象。同时, 应有效地关注是否有鲜明的主题, 以及故事内容是不是真正以这个主题作为中心。

五、结语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课程往往很缺乏重视程度——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教学问题。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引入一系列历史故事, 往往可以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和提升课程所具备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 而这些“故事”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 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由于初中学生是刚刚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 故而其难度设置应把握分寸, 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从而活跃课堂, 故而,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教学模式效果颇为显著。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提问[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3) .

16.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六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源于真实的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枯燥乏味的氛围中去。而故事性教学法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把历史事实呈献给学生,则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能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郑和下西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搜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对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知识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时间、到过哪些地方、历史意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通过有悬念的历史故事将新课导入进来

一堂课的开始对于上好一堂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起来。而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上。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例如在讲授岳麓版七年级《西周的分封》一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讲述与周武王相关的故事。例如《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及周武王是如何推翻商朝建立西周,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理西周的呢?通过悬念设置来讲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再将相关的课本知识导入进来。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历史学习更充满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刻。

三、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往往成功的课前导入只能短暂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节课整整四十分钟,要想让学生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改变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全民族的抗战”时,学生要能说出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叙述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抽象地用理论性的语言描述,则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如杨靖宇,王二小、南京大屠杀等故事片。“抗日战争”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教师讲述这些主题的历史小故事不但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学生,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四、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课堂结尾。潦草敷衍的结尾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加深学生印象。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隋唐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时,教师可以举出隋唐时期的历史故事,比如唐三彩制作的故事、诗仙李白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五、总结

17.历史成语故事一年级 篇十七

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18.成语——历史长河中的珍珠 篇十八

那么,如何提升成语教学效果, 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掌握成语知识呢?以下是我的教学一些心得:

一、爱成语,探索成语教学方法

1.认知成语。成语是一种文化语言积淀,大多成语包含故事性,如诗似歌,韵味有致,读来音韵和谐。苏教版语文课本刻意在每册书的编排过程里均设定了成语专项。编排有致, 设计科学,适合同学们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习惯带领学生们品读成语,就像诵诗一样,形式多样,边读边品味它的内涵,边读边体会它的韵味。孩子们在认知环节里,兴趣不断被激发出来。

2.描绘成语。有的成语是诗,有的成语是画。有些成语连贯起来就是一轴精美的画卷。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成语后,利用学生喜欢绘画的天性,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常用画面展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记忆成语,也有利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比如,苏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系列成语:烟波浩渺、万里无云、游人如织、一帆风顺、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等,意思无需逐字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彩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学生在玩中收获知识。

3.讲述成语。有些成语的故事性非常强。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机会, 帮助同学们编排成语故事。先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将成语故事讲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把成语故事展现出。如此不但这样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语言组织水平,还锻炼了孩子们勇于展现自我的勇气。比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成语,特别适宜用故事的形式来进行记忆,如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郑人买履、叶公好龙等等,大多都是寓言故事,也有的是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这些成语都是有趣的寓言故事,假如教师在讲授之后再让学生声情并茂的将故事讲述出来,效果会更佳。

二、学成语,讲究成语练习方式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册书每一单元都有定量的成语编排,教师可以将这些资源渗透到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散和集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融合,既能实现记忆成语的目标,又能协助学生加强记忆和运用。

1.渗透教学。成语教学是一个按部就班、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对教材各单元有整体把握,了解成语都涉及到了哪些课文内容,教授课文时,将成语渗透到课文当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 《少年王勃》 一课时,我将这些成语应用到少年王勃身上:才思敏捷、笔下生花、 力透纸背,少年英才、鹤立鸡群、后生可畏等等,既能辅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成语知识。

2.拓展延伸。单元教学中涉及成语,教师首先予以指导、解释,再由学生诵读、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与成语有关的链接内容。因为孩子们对教材有了整体感知,因此领悟成语应是得心应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里存在一系列成语:精妙绝伦、栩栩如生、梦笔生花、浑然天成、斗酒百篇。我将这些成语渗透到这一节的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上,拓展了同学们的理性思维。

三、用成语,设计成语实践活动

课本上的成语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获取更多的成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或者涉及成语实践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猜成语比赛和成语故事大会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让学生广泛、轻松地搜集、整理及运用成语。

1.在广泛阅读中汲取成语能量。 老师可以定时定量组织同学们进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要求他们边读书边积累成语。然后每周固定时间安排孩子们开展读书会学习活动,形式多样,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例如,指导学生阅读 《水浒传》 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部分的时候,学生读完相关内容后记住了仗义疏财、抱打不平等成语的意思。

2.在生活中采集成语的雨露。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无论是社会也好, 还是大自然也好都是学问的源泉。例如,天有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关于四时变化的成语;喜逢佳节,教师也可请同学们谈一谈喜迎节日的成语。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应用。

19.历史,或是故事 篇十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部“历史剧”。直观看来,它的舞台就充满了历史感。友人观赏完曾和笔者抱怨:“这舞台设计也太简陋了吧,简直空空的啥也没有呀。”确实,这次的舞台设计可谓相当简洁,空间不大,纵深很深。木制的地板与两侧搭建的阳台会令我们想起莎士比亚自嘲为斗鸡场(cockpit)的、空空如也的环球剧场,而第一幕第一场亨利四世王召见朝臣时舞台上燃烧着的蜡烛,又像是在提醒我们其继承自黑衣修士剧院(Black Friar Theatre)的正统血脉。从服装上来说,这次的演出服装也摈弃了这几年RSC喜好的现代风格,力求准确还原伊丽莎白时期戏剧演出的服装风格。毕竟,让历史上的英国皇室摇身一变,穿西装打领带,腋下再夹一个公文包,到底也有些不伦不类。音乐也颇有“返古”的意味,喇叭、小号、军鼓、竖琴,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常见的乐器。可以说,这次整体设计似乎有意与现代写实风格割袍断义,更接近伊丽莎白时期正统的英国戏剧。就是在这样一个舞台,我们目睹了亲王哈尔的剧烈转变,目睹了亨利四世如何做着篡权夺位的噩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恳求理查二世的原谅与救赎;我们跟随着那个胖骑士约翰·福斯塔夫,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与他一起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中国,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既不像他的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如他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那么为人所知。似乎英国皇室七百年前的历史,对于隔着一整块欧亚大陆的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也太过隔阂。从课本上了解《亨利四世》的文学或戏剧系学生,由于接受意识形态视角的训练,通常也只是把它理解为莎士比亚为“没落旧贵族”所写的墓志铭,“深刻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没落旧贵族之间的深刻矛盾”。这样的隔阂,使得历史似乎一直以冷漠之姿拒绝着我们,而实际上,正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让我们拒绝去了解、去解读、去经历。

可是当看完后,我们却发现,这些活在历史中不可一世高高在上的人物,这些帝王将相、朝臣弄人、这些权术阴谋,竟然可以这么熨帖我们的心灵。这些角色将他们最隐秘的内心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我们面前,我们才发现,这些充满隔阂的“历史”,竟然是这么精彩的“故事”。亨利四世在权臣面前阴狠而暴戾。哈利·珀西因为私自扣押战犯,亨利四世开始质疑他的忠诚,他几乎失去理智,愤怒地将信使的信件揉成一团朝珀西脸上扔去,甚至不顾君王的体面,将珀西推倒在地,骑在他身上命令他立刻将囚犯带来。似乎不这样做,亨利四世就不能凸显他作为君王的权威。然而,隐藏在几近疯狂的暴戾背后,却是他惶惶不可终日对篡权的忏悔,那沉重的皇冠桎梏着他,令他难以安眠。

导演格里格利·多兰(Gregory Doran)对于这段独白的展现巧具匠心。紧接在福斯塔夫和快嘴桂嫂拌嘴之后,导演并没有安排快嘴桂嫂下台,而是让她直接睡在了舞台上。亨利四世披着巨大宽松的睡袍,光着脚,拿着一本圣经,径直走到了舞台边缘坐了下来。心事重重无法入睡的亨利四世质问睡眠为何独独眷顾他的臣民,却无视他柔软香氛的床榻;而在他的身后,臣民之一的快嘴桂嫂,正在她“烟熏的茅屋”里,享受着酣畅淋漓的甜蜜睡眠,还不时打呼噜。这样直观的对比,直接将这个被失眠困扰的君王的内心,投射到每个看戏人的内心。代替道德和价值判断“亨利四世在历史上究竟是功是过”的,是观众对亨利深切的同情。在不到一米的距离下,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得到亨利颤抖的呼吸。这种同情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只是每个观众作为“人”在那样情境之下,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而已。

就像我们意外地看到,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贪杯好饮,几乎可以被称为“恶棍”的福斯塔夫,竟然噙满泪水地和自己的情妇桃儿道别的时候,我们很难不去相信他的真诚。观众们习惯了福斯塔夫的欢笑和夸夸其谈,却忘了这位落魄贵族也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桃儿在帮福斯塔夫温存擦汗时,他脸上惊讶的表情还令我们觉得可笑。可是当音乐响起,桃儿坐在福斯塔夫腿上时,福斯塔夫对她说道:“不要向我提醒我的结局。”福斯塔夫抚摸着桃儿后背的手逐渐迟缓,眼中适时泛出泪光。二人相拥在一起沉默许久,只有音乐,不缓不急地诉说着离别。酒馆外,肥胖而老态龙钟的福斯塔夫蹲了下来,泣不成声,桃儿从酒馆中飞奔而出,再一次紧紧拥抱着她不成器的情人。原本应是无比滥俗的桥段,此刻却无比真诚,惹人落泪。

与桃儿的这场感情戏也表现了福斯塔夫的迟暮(“我老了,我老了”),而这种迟暮在福斯塔夫最著名的一段独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荣誉能够替我重装一条腿吗?不。重装一条手臂吗?不。解除一个伤口的痛楚吗?不。那么荣誉一点不懂得外科的医术吗?不懂。什么是荣誉?两个字。那两个字荣誉又是什么?一阵空气。好聪明的算计!谁得到荣誉?星期三死去的人。他感觉到荣誉没有?不。他听见荣誉没有?不。那么荣誉是不能感觉的吗?嗯,对于死人是不能感觉的。可是它不会和活着的人生存在一起吗?不。为什么?讥笑和毁谤不会容许它的存在。这样说来,我不要什么荣誉,荣誉也不过是一块铭旌。(《亨利四世》上部第五幕第一场)

福斯塔夫在表现这段独白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惴惴不安,充满恐惧。他表现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对人类无可避免的结局——死亡——的恐惧。他直接朝着台下的观众——追逐荣誉、为名利所累的我们——抛出了他一连串的问题。他的自问自答、他对“荣誉”一词的夸张发音引起阵阵笑声,却不能遮盖这些问题可怖的本质。这个落魄的贵族骑士,其实比任何人都明白,战争与荣誉的本质。而亲王哈尔,这位英格兰未来的王,则明白了王冠的本质。

此时的亲王,不再是出场时那个受荷尔蒙支配的精力旺盛的公子哥,在酒馆里和两个妓女分享一张床。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要利用我的放荡的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我的旧辙”(《亨利四世》上部第一幕第二场),把沉甸甸的王冠,把沉重的承诺,戴在自己的头上,放逐了自己曾经的“父亲”,福斯塔夫。在最后一幕最后一个场景中,亨利五世身穿华服,头戴冠冕,手持权杖,对福斯塔夫的谄媚视而不见。他慎重、庄严、甚至颇为冷漠地对福斯塔夫说:“我不认识你,老头儿。”然而,他的眼神却闪烁其词,他的声音仿佛有些哽咽。他用他颤动的嘴唇,宣布福斯塔夫只是他做的漫长的一个梦。我们很难知道,放浪形骸、自由不羁的亲王,和威严冷酷的新晋君主亨利五世,哪个才是真实的他,抑或两个其实都是。我们只知道,在酒馆里和福斯塔夫玩的“国王和王子”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戏中戏式的预言。只是这场戏,必有落幕的一天。

除了这些主线人物之外,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各彰异彩。哈利·珀西极其冲动且神经质,动辄失控对着空气大喊大叫,却赢得我们阵阵笑声;快嘴桂嫂明明叫快嘴(Mrs Quickly),却总是表现得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乡绅赛伦斯(Silence)虽然少言寡语,在酒席上我们却发现他能歌善舞,并非人如其名一般的沉默。他们不是配角,他们是在自己的故事里独一无二的主角。没错,故事。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莎翁历史剧中的帝王将相、权属阴谋、政权更迭,我们试图从宏大叙述中、从历史洪流的神圣与庄严中,梳理出一个严肃的主题,以史为鉴,明镜高悬;可是,无论是理查二世令人动容的井水之喻,还是亨利四世的唯利是图、暴虐和不为人知的脆弱;无论是亨利五世作为一个国王和战士对战争和荣耀的追求与反思,还是亨利六世作为一个与生俱来的诗人和哲学家,却勉强要扮演一个无实权国王的无可奈何……其实全部都是,人之常情。我们的诗人透过他历史剧中的人物告诉我们,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原本就已经是最严肃的主题。

上一篇:小学生描写秋天的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工程建设指挥部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