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免费更新版】

2024-10-12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免费更新版】(3篇)

1.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免费更新版】 篇一

作为 一名应试生,肯定在苦思怎么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就要看大家有没有下苦功夫了,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当然,我们学习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样,才能轻而易举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关于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考试的复习方法可以交给大家的。

1.结合各地考试政策,深入研究试题

从考试形式来看:全国范围内,各省市的招教考试出题渐趋规范。建议考生从各地考试真题入手复习,考生要在短暂的学习中发现规律,并且学会运用这些规律,便易获得好成绩。

2.模块学习、突破难点

随着招教考试的日益规范化,考试虽然是有难度的,但题型、题量却会可以通过认真复习加以把握。因此,考生应结合各省市的真题强化分块学习。要善于分块学习,并且要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有所侧重的复习。本次考试重点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三个部分。考生分析自己的弱项在何处,并且短时间内集中攻克,坚持每天练习来巩固知识点的记忆。

3.仿真模拟、提升应试能力

将三个科目内容全部看过一遍,对整体的知识体系有把控后,可以先进行

一、两次的自我模考,来检验自己的正确率以及做题速度,发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积极改正。临近考试时,还可以进行一次模考,来调整心态,树立信心,成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来源于自信。

4.选择合适的教材

招教考试的教材多种多样,考生应选取编排体系合理,试题答案正确率高的教材来学习。如果购买了质量不高的教材,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更会导致考试的失利。

5.选择有培训资质的教育机构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把握出题规律、掌握复习重点、理清知识脉络,可以借助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指点。如果条件允许,选择一家有声誉的辅导机构,通过常年从事招教考试培训的专家指点与讲解,学习的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上面给大家总结的关于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考试的复习方法,希望大家可以抽出时间来看看,总有一个是适合自己的。不过,要想取得好成绩,还是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只要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复习上,肯定会有回报的。

2.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免费更新版】 篇二

一、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1880~1961)。格赛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格赛尔的观点源自于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1929年,他首先对一对双生子T和C进行了行为基线的观察,确认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肌肉协调和运用词汇等训练,而对C则不作训练。持续了6周,其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赶上了T的熟练水平,即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赛尔断言,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是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格赛尔对爬梯实验的解释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和争论。格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格赛尔和伊尔克,1949年)。例如,幼儿在完成如跳和系鞋带动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不同,应归因于他们遗传上的不同,而不应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幼儿的发展、成熟和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内部的既定顺序进行的。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模拟题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讲师——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积极行为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表现出淡化,这些观点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社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因此,他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新行为主义的重要特点是,承认在S—R之间有一个机体的内部过程作为中介,而不是S对于R的简单的、直线的决定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以及接受流行歌曲的传播等,观察或模仿所起的作用更大。通过攻击性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班杜拉坚定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看法。社会学习理论开始注意到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主张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经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随着儿童早期发展和早期教育的要求,新行为主义的这些观点和技术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他们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观点则应当坚决加以反对。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奥地利的西蒙·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第一次从精神动力学或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幼儿的发展和行为进行了描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

弗洛伊德学派认为,婴儿的所有活动都是“本能冲动”(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倾向)以及原始的反射,是由大量不受约束的精神能量所组成,这些精神能量几乎不顾一切地追求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欲望的满足。最初阶段的婴儿会以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追求其欲望的满足,例如,一个处于饥饿中的婴儿不会等待,马上就要吃奶。

2.自我

婴儿在生活中也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马上得到满足,当婴儿在饥饿啼哭时,母亲正在做其他的事情,婴儿愿望的满足总是被推迟或拒绝。在生活中婴儿逐渐知道了不能随时随地排泄。成人的要求与儿童之间会发生冲突,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不断冲突导致了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的发展。“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是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马能提供能量,而骑手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路途前进,但有时候,骑手也不得不沿着马想走的路行进。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高部分,超我在儿童早期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成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否则个体就感到焦虑。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弗洛伊德对三种人格水平,本我、自我和超我发展的描述为儿童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解释,又通过五个阶段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及表现,解释儿童人格发展的特征。

(二)埃里克森(E.H.Erikson)埃里克森(1902—1994)是一个出生于德国的精神分析学家,他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并特别地强调幼儿的发展。他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平行的,在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发展危机或任务,而这一危机是每个人在这一阶段必须解决的,而17岁之前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儿童都有主要要完成的任务。

3.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复习资料【免费更新版】 篇三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

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婴幼儿身体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l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l/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l/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二、幼儿动作发展

儿童出生后。开始只能躺在床上乱动,以后才逐渐会走、会跑、会跳,会用手灵巧地拿东西,这是动作的发展过程。儿童动作的发展是肌肉和骨筋活动的发展,但是它和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动作接触周围事物,认识周围事物,产生及发展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同时也表现着他们的心理活动。儿童动作的发展在3岁以前已基本完成,以后只是向更准确、更有组织、更匀称协调的方向发展。3岁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规律地按一定顺序发展的。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l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首坐起。l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扶着能站立。l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l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l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l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虽然主要由身体发育的成然而产生,但是也与环境影响有关系。例如:行走动作,是随着腿、腰部骨骼、肌肉发育而成熟的,儿童到一定时间,就会扶着东西站立和行走。但是独立行走的动作,却是在成人的帮助下,练习越多越熟悉。有些动作,没有相应的环境和练习,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印度狼孩卡玛拉由于长期在狼群中生活,没有行走动作发展的环境。到l4岁时,走路还没有2岁儿童稳。到l7岁死去时,始终没有平稳地走或跑过。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帮助儿童完善动作,提供动作练习的机会,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儿童动作作发展,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

2.从大到小

这是指儿童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

3.从简单到复杂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伸手、踢踢脚、转头等,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进一步发展到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

4.从不随意到随意

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从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儿童的动作,最初是不随意动作,无目的、由客观刺激引起,加头随着光线的方向转动,有东西接触儿童的手,儿童的手就去抓摸。以后,随意动作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客观刺激不在眼前或没有直接接触儿童,动作也会出现,而且通过动作,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如儿童在“藏猫”的活动中,主动地把头转来转去寻找“猫”。这就是一种随意动作。

上一篇:全县三级干部会讲话下一篇: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