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2024-07-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精选5篇)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篇一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我来填一填:26分

1、与千万位左边相邻的是()位,右边是()位。

2、从右边起,每()个数位分一级,个级的数位有(),表示多少个();万级包括的计数单位有(),表示多少个()。

3、一个数四舍后所得的近似数是50万,这个数千位上的数最大只能是()。4、7050090是由7个(),5个()和9个()组成的。这个数读作()。

5、比最大的四位数多1的数是(),比最小的五位数少1的数 是(),它们的差是(),和是()。

6、把9999、10001、10000和101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7、五百零四万零九百是()位数,其中“5”、“4”、“9”分别在()位、()位和()位,这个数写作()。8、854629354是()位数,最高位是(),8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4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9在()位上,表示(),3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4在()位上,表示()。二.我来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6分 1.个位、十位、百位……都是计数单位。………………………………()2.7040600读作:七百零四零六百。……………………………………()3.一个一万、一个一千和一个十组成的数是10000100010。…………()4.2001103 〉 20万。……………………………………………………()5.五千八百万零九十写作5800095。…………………………………()6.与“十万”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分别是百万位和万位。………………()7.9080000千克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908千克。………………()8.读404000时,一个零也不读。………………………………………()三.我来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8分 1.()个一百万是一亿。

① 10 ② 1000 ③ 100 2.九万零四十写作:

① 90004 ② 90040 ③ 900040 3.下面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数是:

① 230570 ② 405700 ③ 1030000 4.用2个1和3个0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五位数。

① 3 ② 4 ③ 5 ④ 无数个

四、.我来改一改:6分

1.800700 读作:八百万零七千。

改正:

2.40050000 读作:四千零零五万。

改正:

3.七十万零五 写作:707005 改正:

五.我来连一连:〖把下面的数和正确的读法用线连起来:〗6分

12340000 一千二百万三千四百 12003400 一千零二万三千四百 10203040 一千零二万三千零四 10023400 一千零二万零三百零四 10020304 一千二百三十四万 10023004 一千零二十万三千零四十 六.我来写一写:8分

1.八千一百万零四百八十。写作()。

2.一个数,由3个百万、5个万和7个百组成的,这个数写作()。3.由48个万组成的数是()。

4.一个七位数,最高位上是9,第五位是4,百位上是3,这个数写作()。

七.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6%

960000 87840000吨

7800000 58700000米

八.有一个数,它的千万位和千位上的数字都是9,其余各位上的数字都是0。1.把这个数写出来: 2.读出这个数:

3.这个数是()位数,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4.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篇二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里,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和儿童必须手拉手平衡向前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自己导学的职责。走进课堂,在儿童展开“真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蹲下身子到儿童中去,在儿童“真学”出现状况的时候,“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可以说,教师的精准导学是促进儿童“真学”更上台阶的重要保障。

【教学目标】

1. 通过互帮互助,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示意图的辅助,厘清文章脉络,自主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略读课文,自主捕捉文本动作描写的相关信息,在阅读比较中真正理解语言,培养捕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反复阅读,试着读懂麻雀的心,感受麻雀“强大的力量”,自由表达真切感受,了解文本的表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预热激趣,真学启航

(课件出示)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围绕这句话展开自由的交流,营造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

1. 猜想汉字,渗透文化

2.猜想结果,直入课题

(出示狗和麻雀的图片)

师:如果这只小小的麻雀落到了庞大的猎狗面前,你猜想,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

生:麻雀被狗给吃掉了。

生:麻雀妈妈飞下来保护它。

师:这是课文中的结果。你们都读过课文了吗?读过几遍?

生:三遍。

师:老师以为你们都没读过课文,看来你们已经先行一步了。除了刚才的两种结果以外,还可不可以有另外的结果?

……

第二板块:厘清脉络,读懂猎狗

1. 比较阅读,读懂猎狗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课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过三遍了,那现在我们就到课文中看看,那只小小的麻雀落到庞大的猎狗面前结果怎么样。

生(读第六自然段):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去。

师:是的,这是课文中的描写。谁会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生:猎狗被吓到了,它正在往后退。

师:老麻雀竟然把猎狗吓跑了。再来看看,前面猎狗可不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师:请你读读这三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一开始猎狗是很凶的,后来它居然被老麻雀吓跑了。

师:好的,你看出了其中的变化。同学们请注意,当几句话集中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比较。看一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第三句话是写猎狗慢慢地向后退。

师:他发现了,在第二、第三句话中猎狗的动作都是“慢慢地”,但第二句话中是“慢慢地走近”,猎狗是想———

生:猎狗是想吃掉小麻雀。

师:慢慢地后退是———

生:是被老麻雀吓到了。

师:其实这“慢慢地”,除了二、三两句话里有,第一句话里有吗?

生:也有。

师:我们发现猎狗那个时候的动作都非常慢,它走近猎物是——(生:放慢脚步,悄悄地)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么样的猎狗?

生:这是一只聪明的猎狗。

师:很聪明,训练有素。当它接近猎物的时候呢?“慢慢地走近,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我们看到的是一只———

生:凶猛的猎狗。

师:是啊,同样是“慢慢地”,我们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含义。到了第三句,出现了两个“慢慢地”,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要不拿掉一个吧。

生:我觉得两个“慢慢地”显得猎狗更加害怕。

生:猎狗更加害怕,它被怔住了。

师:实际上这三句话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我们一起看。第一句:放慢脚步、向前走;第二句:走近、嗅了嗅、张开、露出;第三句:愣住、慢慢地向后退。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它们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

师:你的发现真有价值,这三句话描写的都是猎狗的动作。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它前面是想———(生:吃小麻雀)后来是———(生:被吓退了)课文中除了写到猎狗以外,还写到了谁?

生:小麻雀。

生:老麻雀。

2. 巧用导图,厘清脉络

师:那么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

(在学生浏览、思考的基础上,教师板画思维导图,请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自己说说这个故事)

生:一开始,猎狗想要吃小麻雀,但是老麻雀落下来救小麻雀,把猎狗吓退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图进行补充,写上圆圈里的字,完成思维导图)

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帮助,我们就非常容易地了解了整个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对猎狗的动作描写读懂了猎狗,那这篇文章我们更要读懂的是谁的心呢?

生:老麻雀的心。

第三板块:略读课文,读懂麻雀

1.捕捉信息,交流感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默读的时候,一定要拿起笔,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细细体会,等会儿试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感受。

师:交流好的小朋友可以转过来了,没交流好的继续。如果交流有困难的话,可以借用这个句式。

(课件出示)

师:我们的学习已经进行到了一半,还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小朋友,举手的时候享有特权,你把手举得高高的,手掌心朝前,五指张开,如果这样我还没有看到你,你就向我发信息,晃动你的手掌。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参与学习。

生(读课文中的句子):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师:请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有危险,但还是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生:我有补充,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害怕猎狗,可还是勇敢地飞下来保护幼儿。

生:老麻雀明明知道落下去跟猎狗展开搏斗的话会被猎狗咬死,但它还是奋不顾身地飞下去,保护小麻雀。

……

师:这么危险的时候,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你会用哪个?

生:千钧一发。

生:危在旦夕。

生:危机四伏。

师:在这样危在旦夕的时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那么小的麻雀,怎么就像石头呢?

生:因为麻雀落下来的速度很快。

生:因为它是很坚定地落下来的。

师:没有丝毫的犹豫。

生:因为它是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

生:因为母爱的力量很伟大。

师:母爱的力量很伟大,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略作思考):因为它充满了母爱,所以它落下来时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生:它落下来的时候还扇着翅膀。

师:扇着翅膀还像石头吗?

生(马上回应):哦,应该是没扇翅膀,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

生:它是这样冲下来的。

师: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这样下来了。

生:它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师:是的,就算付出自己的生命,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师:这么强大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力量,来体现这种急切,来体现这种速度。

(生集体朗读)

师:后面说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绝望就是———(生:没有希望)什么是没有希望的?

生:救出小麻雀,没有希望。

师:救出小麻雀是没有希望的,但它还是绝望地尖叫着,它用自己的动作告诉猎狗———

生:不许伤害我的孩子。

生:别靠近我的孩子,不然我就跟你拼了。

生:只要我还在,我是不会让你碰我孩子的一根羽毛的。

生:别碰我的孩子,你有什么事冲我来。

师:你看,它就这样义无反顾地飞下来,想拯救自己的孩子。你还找到另外的动作描写了吗?

生:“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我从老麻雀的动作中感到它非常紧张。但它仍准备着,跟猎狗战斗。

生:它就算自己牺牲了,也要拯救自己的幼儿。

……

2. 比较阅读,整合信息

(课件集中呈现)

师: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四个句子都呈现在屏幕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先写了老麻雀———(生:落下来的动作)接着写老麻雀———(生:扎煞羽毛,绝望地尖叫)然后写老麻雀———(生: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最后写老麻雀———(生:呆立着不动)如果重新排序,先写后面的三句话,然后再写第一句,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生:如果第一句排在最后,那样的话,麻雀是怎么出现的呢?

师:如果老麻雀不出现,作者怎么看得到后面的这一切呢?实际上这位同学是在提醒大家,观察是有顺序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

生:如果它“扎煞羽毛”这些动作是在树上做的话,那猎狗早就把小麻雀吃掉了。

生:如果先直接写它扎煞起羽毛,那你怎么知道是谁扎煞起羽毛呢?

师:对呀,如果先写它扎煞起羽毛,这个“它”,我们就不知道是谁了,这个观察非常细致。

生:如果老麻雀想救小麻雀的话,应该立马就飞下去。

师:对啊,哪有那么多思考,哪有那么多另外的动作。

生:而且它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在树上待着。

生:它怎么可能在树上准备着一场搏斗呢?

生:它很爱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树上犹豫。

师:所以必须是按这样的顺序。你再看看这四句动作描写,你会看到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的话。

生:勇敢。

生:母爱。

生:坚强。

师:每一处动作描写传递出的都是老麻雀的勇敢,是老麻雀的母爱,是老麻雀爱的力量。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爱的力量传递出来。

(生分组朗读)

第四板块:直击感受,真情表达

1.聚焦个性感受,理解“强大的力量”

师:在课文中,除了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之外,还有一位猎人,就是“我”。他看到了这一切,忍不住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师: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啊!这种力量让猎狗———(生:愣住了)这种力量把“我”———(生:感动了)这种力量也会让我们深有感触。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

(生抒写感受)

师:写好的小朋友可以自己读。还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抓住机会,我们的课堂已经接近尾声。没有发言过的小朋友请高高举起你的小手,张开你的五指,向我发出信息。

生:这是一种奋不顾身的母爱,老麻雀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心里只想着孩子。

生:母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生:这种强大的力量是母爱的力量,老麻雀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师:请每个小朋友把自己写的读出来,让你的声音传递你的情感。

2. 链接原文结尾,深化“强大的力量”

师:课文原来是有结尾的。

师(朗诵):是啊,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老麻雀,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

生(集体朗诵):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

(师在思维导图中间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师:如果大家对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感兴趣,那么可以继续去阅读他的《猎人笔记》;如果大家对麻雀的心感兴趣,那么可以继续去阅读林清玄的文章《麻雀的心》。在刚才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们读懂了麻雀的心。

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篇三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不仅都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2、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

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让学生课前查阅陆游的有关资料,课堂上简介作者。)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剩余时间,小组内比赛背诵。)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爬山虎的脚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5

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需要 6

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品读感悟。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3、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好)

三、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学完,我还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8

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蟋蟀的住宅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的才能。文中大量才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查字典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3、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根据所学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划一下平台、大厅、卧室)

三、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随机指导“搜、抛„„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AO)慎(shèn sèn)重 即(jí jì)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鼓励学生把书中描写的蟋摔的“大厅”、“平台”、“卧室”画了出来,而且还把想象出来的蟋蟀的“储藏室”、“卫生间”等也画了出来,把对课文的理解、孩子的童真童趣用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并把他们的创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让他们结合课文一一介绍画画的意图和独创之处,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可以分成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魏格纳 推测大陆不断漂移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读感悟。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本节课,我通过自读、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地图、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 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语文园地二

主备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在课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使学生能合理地表达出观图后想到的内容及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

2、通过习作,学会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乐于观察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在我的发现中进一步掌握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乐于表达的习惯;积累花卉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学习《胸有成竹 》进一步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本组课文讲得就是观察和发现等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图,比比谁的眼力好)

二、探究观察方法

1、看大屏幕(花瓶图),用“我看到了„„”练习说一说。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快,发现得多,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三、运用方法,用心体验

1、运用已总结的方法,观察另两幅图,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2、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3、自由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4、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四、再看图片,升华感悟

一张小小的图片,在我们留心观察中,变得丰富多彩,相信此时你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说说本节课感受、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或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五、总结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处处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世间万物的众多奥妙!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共同体验了“留心观察”的妙趣,受益匪浅。本次习作,就与观察息息相关。

二、明确习作要求,指导习作。

1、自读本次习作提示,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拓宽学生写作思路

本次习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口头作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每双眼睛里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学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认真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现在就请你把自己独特的发现告诉大家吧。

(1)按提示有序地说说自己的发现:

最近你观察过什么事物?是在哪里观察的?怎么观察的?

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观察对象的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有趣?

(2)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老师做适当的点评。

(3)老师指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

(4)题目可用《观察日记X则》,也可自拟。

三、独立写作

学生凝思试写,自读自改

四、总结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可你们知道吗,该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就是说,优秀的文章均是经过数次修改而成的,16

本节课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改。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三、评价典型习作

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由学生自己在班上朗读,并说一说自己这样写的理由。

2、明确评改要求:

(1)找出别人作品中的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

(2)在文章中或文章后写出自己的评改意见。

3、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借鉴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重新誊抄一份。

五、佳作欣赏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事物在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点点滴滴信手拈来,就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第四课时(发现积累)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句子、谈体会

(1)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几句话。

(2)细读选取的三个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周围事物的。

(3)指两名同学读对话部分,并说一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找句子、学方法

(1)从学过的课文中找类似的语句,并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

(2)说说自己平日积累的类似的句子,让大家品评。

二、学习“日积月累”

1、熟读背诵“花名歌谣”

(1)自己试读,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查字典。

(2)看看有几种花,有什么特点?找出12种花名并写一写。

(3)朗读歌谣,开展背诵比赛。

2、自编歌谣

1)用短文中的歌名或其他花名,仿写几句歌谣。

2)朗诵自编歌谣,大家品评修改。

三、学习“成语故事”

1、朗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与可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杆杆生动传神的竹子?

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胸有成竹”的意思吗?

3、让学生说一说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

4、读写结合

(1)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运用这个成语。

(2)小组内说说其他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4.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篇四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单元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7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及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四、单元教学安排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第1课时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公顷和平方千米P34——P35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以及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1)师随手拿起一个卡片,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45()。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

(3)黑板的面积大约是3()。

师:刚才同学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约2()。

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二)探索发现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认识公顷

(1)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3)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师:关于公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有关资料 3 的图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

b、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大约40()。

c、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0()。

2、认识平方千米

(1)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

推导: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那么大约多少个鸟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延伸

a、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平方公里。

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三)巩固发散

1、单位换算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千米=()公顷

3公顷=()平方米

5平方千米=()公顷

20000平方米=()公顷

800公顷=()平方千米

2、P34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边长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0000里面有100个100,因此需要100个。

2、P35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里面有5个20,因此有5个“鸟巢”那么大。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千米

第2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练习六P36——P3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2、通过练习,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常用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牢固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难点:能熟练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P36——2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2、P36——3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3、P36——5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一般城市的面积是平方千米,屋子的面积是平方米,花园、公园、果园、体育场等是公顷。

(二)指导练习

1、P36——4

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想法。

教师指导:先算出游泳池的面积25×50=1250(平方米)算一算10000里有几个1250.估算时,先确定是大于5小于10的数。

2、P37——7 独立计算,订正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3、P37——8 独立完成,指名订正。

教师指导:此题要求排列名,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三)检测评价

1、P37——6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活动:P36——1 教师给出学校操场平面图,学生计算后,比较是否达到1公顷,课后再到操场参观,感受大小。

3、课后活动:P37——9 回家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四)板书设计

5.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 篇五

《位置与方向

(二)》同步试题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化泉小学 张垚杰(初稿)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菊娣(修改)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一、填空

1.丽丽面向北站立,向右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丁丁面向西站立,向左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豆豆面向南站立,向左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齐齐面向东站立,向右转40°后所面对的方向是()。考查目的:确定方向,并能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表述。

答案:北偏东40°;西偏南40°;南偏东40°;东偏南40°。

解析: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可对“南偏东40°”与“东偏南40°”这两个答案提出质疑:“它们表示的方向是否相同?”再利用图示比较分析,加深理解。2.以学校为观测点。

(1)邮局在学校()方向,距离是()米;

(2)书店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3)图书馆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4)电影院在学校()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考查目的:根据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

答案:(1)东北,1000;(2)西,北,30,800;(3)南,西,15,400;(4)东,南,20,600。

解析:本题给出了角度,并用一条线段表示200 m,要求学生以学校为参照点,说出其他几个地方的确切位置。通过练习,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3.下面是雷达站和几个小岛的位置分布图,以雷达站为观测点。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1)A岛的位置在()偏()()方向上,距离雷达站()km;

(2)B岛的位置在()偏()()方向上,距离雷达站()km;

(3)C岛的位置在南偏西35°方向上,距离雷达站60 km处。请在图中画出C岛的准确位置。

考查目的: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某个点的位置;并能根据描述在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答案:(1)东,北,30°,48;(2)北,西,20°,60;(3)见下图。

解析:该题描述点的位置需要学生自己测量角度。在第(3)小题的解答中,应提醒学生在图上标出角度和距离,画线段时则可将“雷达站到B岛的距离”作为参照。4.看图回答问题。

(1)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2)如果每小格的边长为400米,从商店到学校再到小青家共()米;

(3)如果每小格的边长为400米,小青每分钟走80米,她从家里出发到汽车站需要()分钟。

考查目的:确定方向计算距离,并结合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答案:(1)西,南,34°;东,北,34°;(2)3600;(3)40。

解析:第(1)小题是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关键要确定以哪个点为观测点;第(2)(3)小题是结合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练习。5.看图回答问题。

(1)下图为某路公交车的行车路线。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偏()的方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偏()的方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贝贝从幸福路站出发坐了4站,他可能在()站或()站下车。

(3)京京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站或()上车的。

考查目的:依据路线图描述方向,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答案:(1)西、2,北、1,西、北、4,南、西、4;(2)光明街,电影院;(3)光明街,育才路。

解析:依据示意图,用数学语言描述路线,要注意强调在每个观测点上标注十字坐标的方法。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二、选择

1.图书馆在剧院的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那么剧院在图书馆的()。A.东偏南30°方向500米处 B.南偏东60°方向500米处 C.北偏西30°方向500米处 D.西偏北30°方向500米处

考查目的:相对位置的理解。

答案:D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解析:可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即相对位置所具有的方向相反,角度和距离相等的特点。

2.如图,山东省在北京市的()。

A.西偏南方向 B.东偏南方向 C.西偏北方向 D.北偏西方向

考查目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答案:B 解析: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北京为观测点,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画出坐标图加以解决。

3.以学校为观测点,广场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下图中正确的是()。

考查目的:根据数学语言的描述确定方向。

答案:C 解析: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在确定观测点的前提下,利用十字坐标得出正确结果。4.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家在广场东偏北60°方向上,距离300米处 B.广场在学校南偏东35°方向上,距离200米处 C.广场在小红家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300米处 D.学校在广场北偏西35°方向上,距离200米处

考查目的:根据示意图,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答案:C 解析:该题给出了角度和表示比例尺的线段,并添加了十字坐标,降低了答题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5.小林是北京人,学习了本单元的知识后,他在院子里立了一根竹竿,中午时影子与竹竿在一条直线上,下午某一时刻影子向右移动了30°,这时的太阳在()方向。

A.南偏东30° B.南偏西30° C.北偏东30° D.北偏西30° 考查目的:联系生活实际确定物体所处的方向。

答案:B 解析:小林身处北半球,中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在正北方;下午某一时刻影子向右移动了30°,就是向东方移动了30°,那么太阳就是向西移动了30°(如下图)。该题需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对于学生方向感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三、解答

1.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1)小彬家在广场西南方向1200米处;

(2)小丽家在广场北偏西20°方向600米处;

(3)柳柳家在广场东偏北30°方向900米处。

考查目的: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答案: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解析:需对学生加强确定位置作图方法的指导。通常先确定方向,再画出表示相应距离的线段,最后完善各种标注。

2.一艘军舰,从起点向东偏北60°行驶72千米后向东行驶36千米,最后向北偏西30°行驶24千米到达终点。

(1)根据上面的描述,把军舰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2)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军舰按原路回程时所行驶的方向和路程;

(3)如果从终点返回起点用了4小时,这艘军舰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考查目的:画出简单的路线图并进行描述,结合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答案:(1)如下图。

(2)返回时,先向南偏东30°方向行驶24 km,再向正西方向行驶36 km,最后向南偏西30°方向行驶72 km回到起点。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3)(千米/小时)。

答:返回时的速度是33千米/小时。

解析:第(1)小题需加强对作图方法的指导,重点理解因参照点的变化,所以每个点上都要标出十字坐标。第(2)小题说明返回时的路线,让学生体会方向的相对性。第(3)小题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3.豆豆上学:

(1)看图描述豆豆从家到学校的路线;

(2)如果豆豆每分钟走60米,豆豆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分钟?

(3)学校8:00开始上课。一天早上,豆豆7:30从家出发走到商场时,发现没带数学课本。于是他赶回家取了课本后继续上学。如果豆豆每分钟走60米,他会迟到吗?

考查目的:看图描述路线的练习,利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答案:(1)豆豆每天从家到学校,先向正东方向走300米到商场,再向东南方向走150米到公园,接着从公园向北偏东30°方向走200米到医院,再向正东方向走310米到广场,最后从广场向东偏北20°方向走180米到学校。

(2)(3)

(分钟)。

(分钟)。29分钟<30分钟,答:豆豆不会迟到。

解析:路线描述时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第(2)(3)小题结合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其中第(3)题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4.张华从家往正东方向走600米到红绿灯处,再往西北方向走300米到书店,最后往东偏北30°方向走450米到学校。

(1)画出张华到学校的路线示意图;

(2)已知张华从学校回家每分钟走100米,根据路线示意图,完成下表。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考查目的:根据描述画出路线图,并通过描述返程的路线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答案:(1)

(2)

解析:该题没有给出一条线段表示多少距离,需要学生根据题中条件计算得出,渗透了比例尺的知识。5.小小设计师:

(1)要求设计4个游玩项目,画出示意图,并描述各个馆的位置;

(2)设计一条参观路线,说一说怎么走。

考查目的:综合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375教育资源网 答案:该题开放性较大,建议依据学生完成情况做出等级判定。例如:

(1)

海盗船在旋转木马的正西200米处;摩天轮在海盗船的东北方向300米处;太空飞船在摩天轮的西偏北30°方向200米处等。

(2)路线如上图所示,从入口往正西方向走100米到达旋转木马;再从旋转木马往正西方向走200米到达海盗船;从海盗船出发,往东北方向走300米到达摩天轮;从摩天轮出发,再往西偏北30°方向走200米到太空飞船;最后从太空飞船出发,往正西方向100米到达出口。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习题。先是按自己的想法开放地设计各个项目的位置,再把它们的相对位置描述出来,这是“某地在另一地的什么方向上,距离多远”的具体应用。让学生设计参观路线并描述怎么走,是描述路线的具体应用。

上一篇:用力只能合格,用心才能优秀读后感下一篇:公司党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