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椰树的优美散文

2024-09-23

感谢椰树的优美散文(精选2篇)

1.感谢椰树的优美散文 篇一

大海、椰树、顽石和我散文

我坐在孤岛上,五尺见方,金黄色的沙像极了一汪清潭,随着海风,泛起涟漪。身边仅有一颗椰树,树下有一颗顽石,树上的椰子会定期的掉落,顽石会帮我破开椰壳,她们一向待人温和,凡是我的请求,她们从未拒绝,即使我只是个陌生的人。为数不多的椰树叶子会帮我遮出些许荫凉。我坐在那,看天边云卷云舒,看大海静如铜镜,看天边太阳东升西落,看海鸥高声啼鸣,看鲸鱼翻江倒海,看鲨鱼追寻猎物,看大鱼吃掉小鱼,看小鱼畏缩的躲在浅滩...

当乌云笼罩,当海风肆虐,当天边下起如帘般的大雨,这是大海的情感在沸腾,海不再平静,他举起手臂,掀起滔天巨浪,涌向孤岛,涌向顽石,椰树会示意我攀上去,蹲在她的肩膀上,以免我被大海的情感吞噬,海已不再是海,顽石已不再是顽石,在这一刻,他们是人!在雨中,相拥,舞蹈,互相倾诉彼此的思念,我蹲在椰树上,那炙热的情感感染我,泪如泉涌,视线被泪水阻碍,听力却出奇的好,我听到了私情密语,我听到了至死不渝,我也听到了我,一个陌生人,她笑着讲诉我第一次开椰子被溅了满身的.椰汁,衣服喝了,她喝了,唯独我没喝。她笑我第一次下海,还没游出几米,就被海水冲上了岸,她在笑,海也在笑,笑声如雷,传播千里。

风停了,雨停了,海水重归平静,我爬下椰树,沙滩上是大海留给我这陌生人得赠礼,一两条在沙中扑腾的鱼,三四只挥舞铁钳的蟹,五六只透明的的虾。我感谢大海的馈赠,随后将之放回大海。

2.感谢椰树的优美散文 篇二

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 写法多样, 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是指中心集中, 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握一篇散文作品必须先把握住它的线索, 把握住线索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点, 然后顺着这条线索便可弄清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形散神聚”地组织材料的, 从而领会作者精巧的构思。

什么是文章的线索?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 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 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 如果线索不清, 文章必然杂乱无章。抓住了散文中的线索, 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 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实质。下面, 笔者就从散文的线索方面来简要谈谈散文的写作。

一、以情为线索

文章是表达作者情感的, 散文中最常见的线索是感情线索。感情, 在生活中时时发生着变化, 我们可以用感情去串起生活的画面。例如, 我们要做一篇以“爱”为话题的习作, 有位学生把题目定为《我的三次小挨打》。他以爸爸的严厉之爱为线索串起三件事:“我”偷伙伴的小赛车被爸爸按在床上打, “我”害怕爸爸;“我”迷上网络游戏被爸爸甩了一耳光, “我”痛恨爸爸;“我”在公交车上勇敢地揭发小偷被爸爸亲昵地捶了胸脯一拳, “我”明白了爸爸的严厉是一种爱, 正因为有了情感这条线索, 三件事才环环相扣。我们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就是这样的:“不大喜欢、不太舒服———不觉动了情———赞美———梦变蜜蜂”。以情为线索写作, 关键在于确定情感的波动线, 比如由厌恶到喜爱、由忽视到喜欢等, 再围绕着每一种波动的情感选择材料。

二、以物为线索

物在文章中有时起象征或点明中心的作用, 与情节展开有密切关系。生活中, 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事物往往最能体现伟大的情感。以“物”为线索, 会让中心更明确, 情感更真挚。例如, 写以“爱”为话题的习作时, 有个学生确定了《伞》这个题目。他以“伞”为线索, 展现了自己与爷爷之间的祖孙情:上幼儿园, 爷爷接“我”放学, 把伞打歪了, 还说“大伞喜欢歪着走”;上小学时, 爷爷为“我”打伞, 望着雨,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上初中了, 爷爷病了, “我”给爷爷打伞, 爷爷说伞歪了, “我”说“大伞喜欢歪着走”。一把伞, 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情串联了起来, 把原先松散的材料组织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整体, 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融合在了“伞”中。我们学过萧乾的《枣核》就是这样:作者以“枣核”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文章在起笔写朋友再三托“我”为他带几枚枣核, 对此, “我”感到很“蹊跷”设置了悬念;继而写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 当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时, 她却又故弄玄虚, 加强了悬念;最后, 我踏访朋友的后花园, 朋友说“离乡越久, 思乡越切”, “最近, 老想起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所以才托你带几枚种子, 试种一些”, 这才解开了悬念。几枚枣核, 引出耐人寻味的故事来, 这就是线索的魅力。我们接触过的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运用时, 要选择一些思想内涵比较深刻的物, 比如一本带给我们启迪的书, 一句简单却又饱含哲理的话, 或者外婆的小竹篮, 这样才有深意。

三、以景为线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在读者的眼中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凝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有感情的事物。以景物为线索, 文章的意境就会变得幽远起来。如以“爱”为话题的习作, 一位学生作文的题目是《黑夜里, 那消失不了的光明》。他以雨中的灯光为线索, 文章开头描写雨下得很大, 吵得“我”无法入睡, “我”朦胧中感觉到对面屋子里闪烁着灯光。然后写又一个雨夜, “我”早已入睡, 雷声却把“我”从梦中惊醒, 一丝微弱的灯光让“我”起身, “我”又看到了对面屋子里若隐若现的灯光。又是一个雨夜, 当“我”做作业觉得很累时, 抬头看到了对面屋子里的灯光, 感觉到一种光明在身体里蔓延开来, “那黑夜, 那黑夜里的灯光, 永远闪烁着, 闪烁在我的心头”。三处雨中的灯光, 将“我”的成长故事串联起来, 意境优美, 主题深刻。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这样:作者看到自己的小弟弟身患绝症非常悲痛, 徘徊于庭院中, 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 睹物释怀, 由花儿自衰到盛, 转悲为喜, 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以景为线索写作, 通过景物描写, 在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 景物描写应该随着心情或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此外, 散文还可以时间为线索, 通过时间的变化来贯穿全文。如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就这样写的:“大约在8岁的时候……;大约在18岁的时候……;到了28岁的时候……;到了38岁的时候……”。可以行踪为线索, 如游记散文多以游览路线为线索。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 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 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可以思绪为线索, 通过联想或想象, 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 表达主题;以某句话、某种行动为线索, 文章以一个人物的一句个性化的话语或典型性的行动来串联材料, 构成有机整体。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 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线索, 连起吴吉昌为了完成总理嘱托而遭受的种种折磨, 显示了吴吉昌同志忠于党, 献身科学, 而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散文的线索很多, 这里不在一一举例说明。需要注意的是, 线索应该为材料的展开而服务的, 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上一篇:交通个人总结下一篇:《为镇江喝彩》广场文艺演出主持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