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1.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一
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王珉
(2013年2月20日)
同志们,刚才政高同志作了讲话,化明同志作了报告,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近年来,全省上下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可以说,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成为全省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农业、农村工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肩负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双重责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是一切农村生产经营的核心,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确保根基的稳定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证农业的基础地位,严守耕地的保护红线。一方面要管住土地。严格土地的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的用途管理,为新增建设用地进行总体规划,对农用地布局安排进行合理调控。另一方面要搞扩建,在守住红线的同时,实现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工程,努力推动根基的保护从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转变,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提升、强化现代装备建设,确保农业根基的稳定性,走出一条节约型、内涵
式发展的新路子,让同等面积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把重要农产品供应的能力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二、稳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分工分业的释放和农民分户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更加便利,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已经日益成熟。我们如果不在农业上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没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我们现在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小规模生产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不健全。因此,我们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的同时,整合好各地的农业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以健全农村的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具体讲就是,在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其收入分配权的基础上,守住农村承包经营权这条底线,牢牢抓住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如果形成对深加工的依托,我们的农产品就不会碰到卖不出去的风险;还有我们水稻的机械化,如果能有效地依托合作化,才能真正达到机
械化的水平。
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证明,解决农村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跨出农村来看农村。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点,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能够改变发展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更好的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才有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的凝聚共识,在县域工业化上有新的突破,解决好农村的产业体制问题;在城镇化上有新的作为,解决好农村转移人口适龄化的问题;在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的跨越,解决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有新招法,解决好农村与城市的差别问题。
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继续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断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改革发展之路。一是积极探索如何改革集体土地的增收制度,让城镇规划区以外非公益性项目的用地发挥效益,使农民能够分得开发的地。二是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进行确认,有
效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三是积极探索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村级公共服务的社会管理建设改革,村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等。我们要着重思考,深入研究,找到下一步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抓紧制定进一步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探索农村改革的新思路。
五、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事业
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没有一个好的收入,一切都无从谈起,随着经济拐点的到来,农民收入平稳上升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形成交点,农村进入高成本时期,这给农民增收带来了更大的阻力。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充分挖掘农业的增收潜力,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性。
二是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随着农村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涉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村危房的改造、村容村貌的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等农村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也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村乡制度的并举、水平标准的统一,还要推动
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是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当前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变得多样,对我们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有序发展社会型组织,强化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深入推进乡村的政务公开,强化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不断夯实农村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对“三农”工作的引导,特别是要结合今年要进行的两委换届工作,选好配强农村的发展带头人,不断推进我省农村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2.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二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3.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4.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四
2011-8-3 同志们:上午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开会,专题部署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的目的是要部署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会上还要对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要求进行培训。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的又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各地要从关注民生、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信息化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需要。近几年,我省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22.6亿元,为1264所乡镇卫生院和15069个村卫生室改扩建了业务用房284.3万㎡,并配备了常用医疗设备,使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和服务环境显著改善。在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民生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益。实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实现精细化管理、可视化交流、数字化监控、智能化预警和上下联动,有利于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和纵向业务合作,有利于实施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预防、保健、管理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管,促进乡村卫生机构加强内涵建设、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2、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在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的卫生统计、疫情报告等信息系统,可同步报送信息、实时形成统计表格、准确分析工作进展,使卫生管理工作由单项管理逐步转变为实时监督、综合管理,大大提高卫生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当前,用信息化手段对农村基层医改进行实时监测,可及时了解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以及基本药物的采购、使用、零差率销售执行等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反馈,有利于及时、准确找出存在问题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强化医改监管效率,巩固提高医改成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绩效考核也是保证医改健康发展的需要。
3、信息化建设是便民利民的需要。从我省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来看,该信息管理系统可对全省新农合的业务开展情况、基金筹集使用情况、农民受益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管,并对参合农民看病就诊的医药费用进行及时结报,深受群众欢迎。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流程,必将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比如,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区域医疗卫生管理平台,可实现区域内的预约挂号,并通过短信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实时查询检查化验结果等资料,优化就医流程,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同时,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的电子健康档案,可方便群众实时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并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通过系统指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的方式,有针对性的浏览健康教育知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个人健康的管理。
4、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需要。农村基层医改实施以来,所有人员通过竞聘上岗,队伍结构有了显著改善,业务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仍然偏低,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心卫生院,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的医疗服务中心的职能还应进一步强化。运用远程教学、远程会诊、医疗服务记录浏览、人机对话等信息化手段,可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能够共享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拓宽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是提高农村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5、信息化建设是健康档案电子化的需要。2009年以来,我省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但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已建成的纸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变成了医务人员用不上、群众看不到的“死档”,健康档案的功能无从发挥。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其优势在于能通过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服务,及时对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各项信息内容进行更新,医务人员实时查询、使用;同时,便于卫生部门及时掌握农村居民健康状况,有针对性指导、促进农村地区加强妇幼保健、预防接种、慢病防治等工作,努力使农村居民“少生病”,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国家提出今年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 50%左右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认清形势,迎难而上
1、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建成。全省建立省级新农合管理平台和87个县级新农合管理平台,并率先在全国编制五大数据字典(行政区划、医疗机构、疾病诊断、诊疗项目、新农合药物的名称和代码),并通过标准和唯一代码的运行,实现全省新农合信息系统和所有定点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内跨区域的新农合即时结报。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对于我们抓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价值,概括起来主要有:分级负责是加快工作进度的主要方法;统一建设标准是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是有序推进工作的保障等。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倾注了大家智慧与心血。借此机会,对各位的辛勤劳动和默默奉献表示衷心感谢!
2、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全省绝大多数的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实现了门诊和住院业务的计算机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还与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配置读卡器、推进新农合“一卡通”系统刷卡报销和管理,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看门诊或在卫生院住院治疗就能实现即时结报。霍山、庐江、铜陵、颍上、五河等地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定远县等地建立了视频诊疗培训系统;天长市等地正在积极筹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这些地方的开拓进取意识和做法值得表扬。
3、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去年国家给我省安排了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按每个村卫生室4500元标准给予了补助,这对加强我省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来说是很好的机遇。近年来,我省已通过民生工程、一体化村卫生室设备补助等方式,支持各地为村卫生室购置电脑、读卡器、打印机等设备,国家在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上所提出的硬件设备配置,我省已基本具备。因此,我们可利用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重点支持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建设和村卫生室信息管理系统改造升级。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将另行下达,待下达后我们再作部署要求。
当前我省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任务繁重。今年年底前,全省要初步建成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中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和数据中心,并实现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各地以市为单位,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50%左右。而到目前,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开刚刚起步,全省农村居民电子健康建档率仅5.2%,这两项工作的实施进度离年度目标要求差距巨大,下半年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基础薄弱。我省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还无法满足全面掌握卫生信息的需要;已建成的卫生信息系统纵向联系功能强,系统横向之间信息不能互通,“信息烟囱”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尤其是乡村医生,电脑知识基础差、应用水平低。进展缓慢。截止7月底,各地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承建商招标确定尚未完成,大多数地区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子系统的软件尚未开发,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迟缓。另外,还存在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缺乏,政府投入不足等问题。
同志们,实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农村卫生工作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对我们工作能力的新的检阅和考验。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根本目标,积极而勇敢地迈出加快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完善县(市、区)范围“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网络。
三、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 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和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要满足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业务运用需要。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我们要有足够思想准备,同时,要坚持原则、抓住重点,扎扎实实做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1、建设原则。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建设原则:
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以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必须能与县(市、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新农合、公共卫生、药品管理 等信息系统以及各级平台的互联互通。要实现互联互通,必须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凡国家已出台的关于区域卫生综合平台建设的技术规范、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等,各地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没有相关规范的,要按照我厅相应文件规定执行。同时,各地在签订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建设合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出现平台建成后无法与外部系统和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
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今年年底前,各地要基本完成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搭建,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或升级改造等工作;初步建成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中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子系统和数据中心,村卫生室电子病历管理子系统。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建设,满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在岗培训等业务管理需要。今后,随着省、市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建设的展开,逐步做好县级平台与市、省级平台的衔接工作,最终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
各地要按照工作目标及工作部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力有序推进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当前,要利用2010年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支持,着力抓好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明确职责,分级负责。我厅负责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和村卫 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标准及软件开发标准的制定、工作实施进度的督查等工作。日前已下发农村卫生信息建设系统功能和软硬件配置要求的文件通知,对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和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基本功能、软硬件配置基本要求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地要结合实际贯彻执行;我们还将下发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帮助指导各地开展工作。
市、县级卫生局要负责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硬件、软件的招标采购等具体工作。招标采购应符合政府招标采购有关规定,硬件设备和软件的主要技术参数应满足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要求。截止目前,已有天长市、肥东县、铜陵县、休宁县、潜山县、石台县、迎江区等14个县(市、区)书面上报了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承建商。尚未完成招标任务的地区,要尽快组织实施,为信息化建设工作任务的完成赢得时间。
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及村卫生室信息系统建设,各地要在保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可用的机房、网络等基础条件。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建设原则上与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体平台保持一致;各地要充分考虑现有基础条件,积极利用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拓展,采取补缺补差等方式,抓紧建设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改造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避免造成投资浪费;淮北、蚌埠、淮南、铜陵等4市已建成了市辖区的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该平台已有的硬件设施、网络环境等条件,建立市辖区的县级综 合卫生管理平台;鼓励其他各市统筹协调农业人口较少的市辖区,在市里建设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以节省投资,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2、当前的工作重点。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面广、项目内容多,我们要采取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策略原则,确保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要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各地应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制定当地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案,要采取倒排工期的方式,明确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购置、软件开发改造,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录入人员培训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加强工作的沟通与衔接,促进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化建档工作有序展开。
二要加快县级平台建设。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是实现辖区内新农合、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前提基础。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的建设,要优先设计其功能规范和技术架构,然后结合资金落实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实行分步建设、逐步拓展、逐步规范。硬件设备可根据建设工作需要分步采购。各地要按照我厅要求,着力加快县级综合卫生管理平台建设。
三要优先开发或改造以电子病案为基础的农村居民健康管理系统。确保今年年底前农村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左右。有的县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各地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同时要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系统建成后 立即发挥效益。
四要规范经费管理。各地要按照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软硬件购置计划,精细测算所需各项经费;如有资金缺口,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配套支持。严防因超标准、超规模建设而导致“半拉子”工程,影响农村卫生信息化及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进度。
国家下拨的项目经费,各地要专款专用、专帐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同时要做好信息系统建设财务等档案管理,以备审计等工作需要。
五要加强监管考核。各市卫生局根据我厅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进度要求,加强对辖区内的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度的督查,并统筹协调督查中发现问题,积极推进工作进程。各县(市、区)卫生局要明确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购置、软件开发改造、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录入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责任包保到人,确保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按期推进并及时运转,顺利完成农村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的建档任务。
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将是今、明两年我厅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工作进度、工作质量是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依据。我们将采取不定期抽查、建立实施进度月报制度等措施,及时了解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进展进展情况定期通报。
5.在全省采购会议上的讲话 篇五
同志们:
今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县推广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的第一年,也是关键一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主题是研究部署全省政府采购信息一体化建设及推广实施工作。这是我省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专题性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1个市和14个列入20**年试点的县(市、区)财政局的分管局长,采购办、信息中心和集中采购机构(或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领导,同时还有40多名从各地选调的政府采购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一起列席,参会代表规格之高、会议规模之大在政府采购系统前所未有,这充分说明了省财政厅党组和省政府采购中心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刚才俞小青副处长传达了4月22日-23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精神,接下来还将商讨我厅研究拟订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库注册及诚信管理办法》和《集中采购机构考核方案》,这对我们始终牢固树立“依法采购、廉洁采购、科学采购、和谐采购”的理念,厘清下一步工作思路,明确今后工作重点,非常必要。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
大家知道,政府采购信息化或电子化是当前国内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网上采购市场和网上政府已初步成形,美国、欧盟、韩国、巴西和印度等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也方兴未艾,正越来越受到了广大供应商和采购人的欢迎,并被国际社会所推崇,WTO政府采购委员会已正式将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内容修改写入了新版的《政府采购协议》。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早于20**年4月就提出要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运行的一体化。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文指出,要进一步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各级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快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和推广实施工作,推动浙江政府采购工作再上台阶。
(一)政府采购信息化是政府采购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省从开始试行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规模已经从19的4.75亿元增长到20**年的437.97亿元,采购范围涵盖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100多个品目,仅省本级,现在一年实施的采购预算项目就达一万多个,涉及的采购审查、确认等业务三万多笔,采购金额近58亿元。同时,政府采购业务范围、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拓展、延伸。截止20**年底,全省已独立设置了87个集中采购机构,培育发展了138个中介采购代理机构,当年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达到27020个,专家数量6512个,监管形势的日趋复杂,监管难度不断提高,传统的采购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它的不足和局限,人少事多、效率低下的问题会十分突出,采购单位意见不小。如果我们继续按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操作方式和服务能力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不仅与政府采购改革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而且也很难满足广大采购人和供应商对政府采购提出的新的要求。而政府采购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站平台和信息系统这一载体,将采购机构和监管部门有限的工作人员从大量的具体采购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从事规制管理和市场监管,以及对重大项目的组织、监控,着力提高采购人和供应商自我管理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对传统采购方法的简单改变,即从电子信息代之以原来的纸质信息,由人工流转变成网络流转,而更是对采购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的重大改革,涉及到政府采购制度重建、流程重塑和职能重整等诸多体制和机制问题,加快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既是改革的要求,也是改革的内容。
(二)政府采购信息化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财政管理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绩效评价等各项改革,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重点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分类定额标准,细化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加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效益。这一切均需依托于财政信息化。而政府采购信息化作为财政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政府采购业务和流程的电子化处理,同时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采购信息和交易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通过政府采购信息化,可以使财政支出“精确”、“细化”到每一个政府采购项目,从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执行情况、采购资金支付、资金节余和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从采购执行机构,到项目所采用的采购方式、参与的供应商、产品的产地价格等采购过程中的每一项记录都有迹可询,达到对政府采购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有效地建立起一整套采购项目信息数据和产品服务价格数据,以此为据,可以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货物和服务的预算定额标准,准确细致地编制单位部门采购预算,客观有效地监督评价预算执行成效,安全高效地支付采购资金,严密及时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政府采购信息化不仅是实现政府采购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有效途径,是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政府采购信息化是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政府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透明组织认为:“没有几种行为比政府采购产生的诱惑更大,或提供腐败的机会更多”,因为政府采购,花的是“公家”的钱,买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因此,中央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始终作为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之一。改革之初,虽然我们政府采购的体制、机制很不健全,制度办法也相对有限,但靠广大采购人员个人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我们没有辜负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的期望。但十年后的今天,不必讳言,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采购人员对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办法和工作机制,已逐步产生了“疲劳”,有的甚至进入了“休眠期”,政府采购领域产生商业贿赂和腐败行为的风险正日益增大,我省个别地方也已经出现了采购贿赂案件,因此靠改革初期建立起来的道德自律机制显然已不符合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创新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手段和办法,严格监控采购权力运行过程,把采购决策、执行、结果等权力运行流程的全过程进行公开、透明,用信息化的手段,真正赋权力于制度,以透明促规范,从靠道德治腐、制度防腐提升到用技术反腐,使采购人员和监管人员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惩防并举,从根本上铲除产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所以说,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政府采购领域“惩防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政府采购信息化是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透明意识,并全面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目的是要求各级政府及部门以服务促管理,实现从“管理为先”到“服务为先”的转变。而政府采购制度作为一项现代公共管理制度,一直以促进政府采购活动的透明、法治、公平正义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理念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集中体现。但是今天,如果我们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去审视当前的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依然存在着管理多服务少、采购信息不透明、采购活动不依法、采购结果不满意等现象,广大供应商和采购人对政府采购的反映、呼声不少,这背后实际是广大民众对“服务型政府”的强烈诉求。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就旨在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从过去单纯的政府上网发布信息和上网实施采购,向提供全面的政府信息化服务的方向转型。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透明法治的要求体现在采购监督管理、操作执行的各个环节,寓管理于服务,努力为各类采购当事人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和低廉的采购服务,丰富和完善政府采购信息的获取渠道,方便社会公众在充分了解政府采购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民主监督,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总之,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政府采购和财政管理改革、在反腐倡廉工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二、准确把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内涵,坚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政府采购信息化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必须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服务并服从于财政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发展的大局,始终将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统筹起来考虑。因此,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内涵,坚持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一)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政府采购信息化,通常所指是采购人及其采购代理机构,在基于规范的政府采购业务流程和一系列政府采购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通讯技术,向广大供应商实施电子采购,并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一种新型的政府采购组织形式和采购方式。与传统政府采购相比,它打破了政府采购物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节省采购交易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和透明度,有利于采购双方更加方便、快捷、规范地实现采购交易,更好地促进廉政建设、提升政府采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我们认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政府采购交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政府采购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三是政府采购业务的规范化和系统的人性化,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网上采购交易和监管等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管理,还应当包括对大量政府采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采购业务和流程的标准化和电子化改造,以及电子采购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内容。
可见,政府采购信息化不局限于电子信息替代纸质信息,或网上采购这一个内容;电子化政府采购也不等于政府采购信息化,但电子化政府采购一定是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二)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内涵
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对传统政府采购方式方法的变革,更是对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操作模式的重大改革,需要对现行政府采购的管理理念、工作职能、机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重新定位和厘清,其本质是一项重大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具体表现在:
1、政府采购信息化的前提是规范化。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实质是政府采购业务规范、制度重建和流程再造的过程。没有对政府采购基本业务和操作流程的统一规范,以及对相关开发技术、数据接口、业务要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就不可能有信息化,也无法实现一体化。
2、政府采购信息化的重点是电子化。政府采购信息化的重点,是要搭建一个虚拟的“网上政府采购市场”,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的电子化处理,并对采购交易全程的各个环节、各种资源信息进行电子化管理。其精髓是突出强调了政府信息的可获得性,采购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性,交易的规范性,以及监管部门、采购机构与采购双方的及时回应互动,改变了传统的采购组织形式,从而提高采购效率和政府服务水平。
3、政府采购信息化的优势在精细化。通过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对每一个政府采购项目及其采购交易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让政府监管部门和所有采购当事人随时、随地、方便地查询到项目采购情况和结果,并可对采购项目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基础信息数据。如财政部门、采购机构和采购单位,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今年预算安排了多少采购项目,多少已经执行还有多少没有执行,已经执行的是采取什么采购方式,由哪些供应商参与,最终成交金额是多少,节约预算金额有多少,有多少已经支付、多少没有支付等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科学理财。没有信息化,要精确掌握到每个单位的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采购情况,是不可想象的。
4、政府采购信息化的生命在人性化。即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人性化,保持良好的人机界面,方便所有系统用户的操作应用,使系统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系统服务。否则最先进、最科学的系统,如果没有人会用、想用,政府采购信息化只是一句空话。同时政府采购网站平台应当最大限度地方便采购单位和供应商获取政府采购信息、参与政府采购交易和享受政府采购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系统开发和提供采购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采购当事人的意志”为中心,而不是“政府意志”,由广大采购当事人或公众来决定要不要政府服务,服务多少,以及服务什么,而不是政府想提供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只有这样,政府采购信息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5、政府采购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这包括网站平台的一体化、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基础资源的一体化、技术标准的一体化和服务体系的一体化等,从而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数据的全省共享。这不仅要求政府采购管理平台与操作平台的一体化,还要求省、市、县三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一体化,整合全省建设力量,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信息一体化,也是下一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的基本条件之一。
6、政府采购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保护干部。政府采购不能出问题,也出不起问题。实行政府采购信息化,就是要利用“机性”的优点克服“人性”的弱点,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同时通过对政府采购业务的程序化、电子化管理,从过去面对面的交流、人盯人监管转变为远程的人机互动和视频监控,可使采购人员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采购想法都在系统中留痕、留声、留影,既规范行为,实现依法采购,又保护干部,促进廉洁采购。这也是政府采购的最大政治资产。
(三)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政府采购信息化的特点和国际政府采购制度发展规律,结合浙江政府采购发展现状,我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建立一个以浙江政府采购网站为平台,以采购执行、采购管理、在线服务和决策分析为主要内容,覆盖全省各级采购用户(包括政府采购单位、集中采购机构、社会中介代理机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和其他采购当事人)、各种采购类型(包括集中采购、分散采购、单位自行组织,以及协议定点采购等)、整个采购过程(从采购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执行、采购委托、项目组织、文件备案和资金支付等)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目标是:让各类采购当事人通过使用同一个公共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他们的采购需求、获取采购信息、实现采购交易;同时,打破各类采购机构自成一体、封闭操作的现状,整合采购资源,实现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对各级采购单位、所有采购项目、整个流程的电子化管理、透明化运行、规范化操作和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政府采购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达到“一网实现、全程服务、实时监控”的目标,为建立全省统一开放、透明规范、竞争有序的区域性政府采购市场奠定基础。
三、目前我省政府采购信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推广实施的主要步骤
由于我省的政府采购信息化是采取“以省为主、分级组网”的原则进行建设和运行,即由省财政厅(采购监管处和信息中心)和省政府采购中心为主统一规划、先行建设,在省本级成功试运行后再逐步推广到市县应用。为此,我借此机会,将省本级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情况及下一步推广实施步骤,再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以便大家对此项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感性的了解。
(一)省本级建设和运行情况
我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20**年10月就以市场化建设、运作的方式开通了浙江政府采购网站,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政府采购专业网站,但当时功能比较简单,主要以采购信息发布为主,随着政府采购工作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显示出其不足。
20**年,随着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全面启动,我们开始对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按照“一个平台、两大系统”的总体构架和“全省统一、分级负责、适当超前、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率先启动了政府采购内网业务系统(简称内网系统)的建设,并作为“金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开发实施,20**年下半年在省级800多家采购单位中全面试行。“内网系统”具体包括采购预算执行确认、文件备案管理等五个应用子系统,经过近四年多的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可靠,并已完成与省级财政预算指标管理软件和国库集中支付软件的数据一体化衔接。20**年,省级单位纳入内网系统管理的政府采购预算金额达100多亿元,执行确认58亿元,财政部门年累计处理各类政府采购管理业务近3万笔,大大提高了政府采购行政管理效率,得到了采购单位的普遍肯定,信息化管理成效明显。
20**年,省财政厅和省政府采购中心从政府采购改革和发展整体考虑,以省政府浙政发〔20**〕27号出台为契机,加速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内网系统”成功开发应用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和整体设计以网上采购业务和全程采购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外网系统”及“网站平台”建设,统一省级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平台,着手开展“外网系统”的开发建设,具体包括了专家管理、协议定点采购和网上招投标管理等15个应用子系统,按计划将用5年左右时间,分三期分别建设完成,其中一期以政府采购网上监管业务为主要内容,二期以网上采购交易业务为主要内容,三期以网银业务及与周边省市政府采购系统和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信息交互业务为主要内容。外网系统相对独立于其他财政管理系统,但纳入“金财工程”进行统一管理。
“外网系统”的一期项目于20**年下半年通过公开招标,由杭州中软安人公司中标并开发建设,其中专家管理系统(包括网上注册登记、自动抽取和语音通知、考核评价等功能)、网上委托及业务跟踪系统、协议定点网上采购系统(包括竞价采购、协商采购和直接订购三种类型)、集中和分散委托采购项目的信息管理等4大应用子系统,于20**年上半年在省级单位和相关供应商中全面试行,顺利实现了采购人与供应商的网上实时采购交易,以及其他业务系统的多用户协同化办公,标志着我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又取得重大进展,使政府采购操作和监管手段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信息系统基本得到了广大供应商、省级采购单位、采购专家和各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认同,同时也得到了财政部领导的肯定,并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采购”的魅力。一期项目中的其他应用系统也于近期初步开发完成。
(二)下一步推广实施步骤
按照省财政厅制定的《浙江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实施方案》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及《20**-推广实施计划》,对下一步全省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工作计划作如下安排:
1、全面动员部署(20**年7月中旬)。召开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同时举办信息化专业人才培训,让各地全面熟悉和了解省本级已应用实施的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2、开展采购业务需求调研(20**年7月中旬-8月上旬)。选调部分市县采购业务和技术骨干组成“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小组”,全面疏理各地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制度规则;通过与省级系统的比较,重点分析提出各地的差异性需求;求同存异,去伪存真,保留符合电子化发展方向的各类个性化需求,初步形成全省统一业务需求。
3、统一全省需求,组织开发建设(20**年8月上旬—9月下旬)。将初步形成的全省统一业务需求征求各地意见,汇总审定后转化为全省统一的业务开发需求,以此作为“全省统一版”开发需求,并委托杭州中软安人公司组织开发建设。
4、全省统一版的试用和市县推广版的开发(20**年10月)全省统一版开发完成后,在省本级首先试用。试用完善后再由各地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在“全省统一版本”的各功能子系统中“按单点菜”,重新组合形成适合当地基本业务规范的“市县推广版”。或经分类合并后,组合确定3-4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县推广版”。
5、全面推广实施(20**年11月-月)。各地选择确定“市县推广版”后,再由杭州中软安人公司按年度计划分组进行推广实施,即由各地“分灶吃饭”。列入第一批试点的市县,应在20**年底前完成网站平台的部署,3月底前完成内外网系统的部署(其中市级应在20**年底前完成部署)。其他市县按计划在年全部部署到位。
四、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全面完成今年政府采购信息系统推广实施任务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向市县推广实施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大部分市县通过近几年的金财工程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已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信息条件和人才队伍。今天,我们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就是要研究落实年初确定的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实施方案,20**-2011年推广实施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完成好省里确定的年度推广实施任务。对此,我再提四点要求。
(一)以政府采购信息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首先要按电子化、规范化的要求,对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办法和工作规则进行重新审视,对现有的采购操作流程进行重新疏理。把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或与信息化不相适应的采购流程和规则制度进行大胆地破除,按照“依法、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进行重塑、再造,用信息化这一手段,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和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这次培训班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了解省里已经开发实施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化流程的基础,各地对照分析本地区与省里或其他地区差异性的采购流程和规则,研究提出满足“信息一体化”要求的全省相对统一的基本采购流程和业务规则,并随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而贯彻执行。希望各地早作研究、准备,积极应对、完善。
其次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挥采购人和供应商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采购的买卖主体是采购人和供应商,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不是政府采购的主体,而是政府采购的监督者、代理者。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采购人和供应商无疑是两支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力量,如果没有采购人和供应商的积极参与,政府采购信息化也将失去活力和动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应当始终坚持以“采供双方的需求”为中心,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为目标,把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成为一个采购人和供应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尽量减少财政部门和采购代理机构对具体采购活动的参与,实现采购人与供应商在系统确定的规则、标准、流程下的“自我交易”,让“政府采购”真正成为采购单位管理公共支出行为的一种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使政府采购这一好制度发挥出好效果。
第三要转变职能,创新思路,以适应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实施信息化后,可以肯定地说,政府采购所面临的形势、面对的工作都将发生很大变化,财政监管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及时转变职能,创新思路,重新定位和厘清政府采购的管理理念和机构职能,与时俱进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财政部门要从传统采购条件下的现场直接监管为主,向电子采购条件下的远程间接监管为主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主要职能定位应当是:研究制订政府采购的规则制度,落实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制度和技术为手段,强化对各采购当事人的监督考核。集中采购机构也要从具体采购事务中脱离出来,利用政府采购信息系统来规范和管理日常采购活动,在抓好集中采购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的前提下,腾出精力和人力加强对政府采购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采购流程的监控和采购信息的审查,配合财政监管部门加强对供应商和政府采购市场的管理。因此,集中采购机构的职能定位应不再限于是采购项目组织者,还应当是采购服务的提供者和市场监管的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背景下的集中采购机构不仅是一个采购代理机构,还应该是一个专业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并将承担起对政府采购市场的参管职能。
(二)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合力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信息一体化建设工作
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政府采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不仅涉及面广、协同性强,还需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如单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力量显然难以承担。因此在建设之初我们就基本确定了“以省为主”的指导原则和“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希望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既要突出省财政厅和采购中心在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中的“战略引导能力”,又要发挥市县财政部门的“统筹整合能力”和集中采购机构的“创新执行能力”,三力合一力,共同推进政府采购信息一体化建设工作。
政府采购信息化的生命力和认同感源于政府采购管理和交易的全省一体化,以及基础数据库和采购交易信息等资源的全省共享。这就要求各地必须按照“全省一盘棋”、“财政和采购一盘棋”、“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一盘棋”的思路,来进行系统的开发设计。在保证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系统和采购交易平台全省统一的前提下,要妥善处理好政府采购系统与财政其他业务系统的整体建设问题,部分市县还应处理好与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系统的衔接问题,即既要统一“条”、又要整合“块”,同时还要注意各市、县、区的均衡发展,力求做到条块结合、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省的一体化和资源共享。已经自行开发建设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的个别市县,应当主动做好与全省系统管理平台的信息交互和系统衔接;没有开发的地方应不再予以立项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否则财政部门应当不予以安排经费。
在政府采购信息建设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应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35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组织,明确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牵头作用,这是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和财政部门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要发挥各地集中采购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因为集中采购机构在政府采购活动的第一线,对操作执行环节的情况和细节更了解、更清楚,并且对其他采购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要强化广大采购单位、供应商和采购中介代理机构的参与作用,因为他们才是信息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和感受者。
同时,要以战略的远见、国际化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态度做好政府采购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推广实施工作。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并把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与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结合起来,与下一步的长三角政府采购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统盘考虑起来,与反腐倡廉工作和转变工作作风统一起来,与将来可能加入的WTO《政府采购协议》协调起来,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为公共财政改革服务,为开展GPA谈判研究服务。
(三)加强需求调研,求同存异,加快全省统一版和市县版的开发建设
系统统一的前提是需求统一,而需求统一的基础是业务统一。我省政府采购经过十年的改革探索,已由初创阶段进入到全面发展阶段,各地政府采购事业蓬勃发展,但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极不平衡,这在客观上给政府采购信息一体化带来难度。因此,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抓紧开展政府采购业务需求调研,统一和规范基本业务流程,加快全省统一版和市县推广版的系统开发建设。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抓紧成立全省信息化工作小组,培养适应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在此,希望各地能顾全大局,把本单位真正懂政策、钻业务、有技术的业务骨干选派出来,通过参与对全省信息系统需求调研和技术研发,同时使之成为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业务需求调研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全省信息化工作小组要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充分征集各地的真实想法和意愿,集思广益,把市县的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统一到全省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来。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吸收各地好的做法,群策群力,确保制订的采购业务需求既能普遍适用,又科学合理。同时也要敢于打破或修改一些有悖于政府采购法律精神和电子化发展方向的规则制度、业务流程,促进政府采购业务的不断优化。杭州、义乌、海宁等已经开发建设信息系统的地方,希望能对全省的信息系统多提意见,毫不保留地把你们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传给全省,发扬光大。当然,全省统一版和市县推广版肯定不能满足全省所有市县的个性化需求,对此,个别市县确需增加个性化需求内容的,在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安全体系统一的条件下,可以自行组织“二次开发”,同时将有关需求报省财政厅备案,以便全省业务需求和市县版本的统一管理,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延续性。同时应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电子化的互动和联络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系统实施应用后出现的问题和新增的业务需求,保持系统需求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完善,确保全省信息系统的先进性。
要积极发挥承担本次系统开发建设和推广实施任务的软件开发公司——杭州中软安人公司的主力军作用。在20**年剩余的时间内,能否按时、保质地开发完成这么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软件,有组织、有步骤地完成好推广实施计划,开发公司的任务很重,责任很大。希望“中软安人”能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的公司精神,调动一切资源力量,适当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努力提升团队整体技术力量,集中精力,加强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20**年的系统开发和推广实施任务。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始终把系统安全和人性化操作放在系统开发的首位,深刻理解采购需求,严把产品测试和质量审核关,保证将审查确定的业务需求优化后能完整、准确地体现在系统中,力争使上线运行的每一个产品都安全可靠、优质好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今年推广实施任务的完成
政府采购信息建设工作事关政府采购改革发展的大局,也是政府采购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和集中采购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要将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和系统推广实施工作列入部门的主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应当主动关心、支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并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指导解决在推广试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财政政府采购管理部门、信息中心和集中采购机构应明确职责分工,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人员,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地要抓紧成立政府采购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具体落实1-2名政策业务熟、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志来负责此项工作,按规定落实好需由市县财政承担的软件二次开发、硬件设备购置、系统运维服务和培训等工作经费,确保机构、人员、资金落实到位。
20**年的推广实施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列入试点的市县务必要尽早部署,及早准备。一方面,要及时按全省统一的要求修改或调整相关的制度规则和业务流程,抓紧培养和储备政府采购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全省统一版”的推广实施和本地化应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担起当地信息系统推广实施的主要责任,组织好试点单位的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和经费保障;积极支持和配合软件开发公司的系统推广工作,为系统推广提供必要的场地、资料和环境保障,主动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财政厅和政府采购中心应加强对试点市县的指导、服务。年底,省金财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对市县推广实施工作进行考核、检查,确保20**年推广实施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6.在全省物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全力以赴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物价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去年工作,表彰价格监管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这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价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刚才,庆奇同志作了工作报告,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都赞同。希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锐意创新,真抓实干,推动我省价格工作再上新水平,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一年,也是我省价格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监管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各级价格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和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全力做好各项价格监管和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为“四大亮点、“五大突破”。“四大亮点”:一是在扩内需保增长中彰显作用。积极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出台并实施了20条扩大内需的价格政策措施,开展了“扩内需保增长十项行动”,有力促进了结构调整,优化了消费环境,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卓有成效。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稳妥推进电价、水价、污水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成效显著。坚持价格惠民,解决了群众广泛关注的停车保管、物业服务、交通运输、有线电视收费等十大价格热点难点问题,赢得社会赞誉。四是在贯彻《规划纲要》中积极有为。先行先试,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省政府批转,出台了贯彻规划纲要深化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承担了全国价格改革试验基地的重大使命。“五大突破”:一是电价改革取得突破。承担全国电价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电价改革,珠三角已有五市实现了同网同价,商业电价大幅降低,向工商业用电同价迈出重要一步。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取得突破。承担全国医药价格改革试点任务,率先试点药品差别定价政策,推动医药企业自主创新。三是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取得突破。承担全国环境价格改革试点任务,积极推进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全省市县城区和应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建制镇污水处理费开征率和最低收费标准达标率均达到99%。四是创新政府定价模式取得突破。承担全国价格机制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开展有线电视收费政策评估,打破了“一价定终身”。五是构建价格服务体系取得突破。承担全国创建价格综合服务窗口试点,开展惠农政策进千万农户活动,维护农民利益。
物价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既巩固了广东作为全国价格改革排头兵的地位,也为全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全省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奋进、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也凝结着全省物价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对我省的价格工作,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满意的,国家主管部门也是充分肯定的。汪洋书记批示指出:去年全省价格工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成绩可嘉。望继续努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新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物价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对获得全国和全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价格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过30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争议,认为搞市场经济,物价放开了,还有必要进行价格管理吗?物价机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面对这些疑问,我们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物价部门究竟应该管些什么,怎么管,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虽然目前大部分商品价格已经放开,但并不意味价格工作功能的削弱,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重、要求也更高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对新时期价格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做好价格工作是纠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当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如教育、医药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需要政府加以监管,以保障公平公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定位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市场监管。基本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也同样有物价管理,如日本和加拿大对处方药品均实行价格管制。而在一些非竞争性、带垄断性的市场,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就需要政府纠正市场偏差,协调行业发展与公众的利益。即使在已经形成竞争、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的领域,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也不能放任自流,仍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监管。这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纷纷出手救市,就充分体现了政府有形之手的重要作用。价格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这样定位并不等于政府就要无限制地干预市场,市场配置资源这种基础作用是规律使然,违背了这种规律就会出现失误、偏差,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次,做好价格工作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加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叠加效应大、放大功能强,更使价格运行复杂多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时期,往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时期;反之,国民经济就会失调,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如果价格过高,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就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反之,如果物价过低,企业就不愿意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消费者也会因为预期物价进一步下降而不扩大消费,经济就没有活力。因此,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将价格总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是政府宏观调控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目标。当前,受流动性宽裕等多种因素影响,社会通胀预期有所抬头。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明确要求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应当看到,如果通胀预期过强,就会增大价格上涨压力,引起价格波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价格监管,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把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尤为重要。
再次,做好价格工作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矛盾凸显期,一些与民生相关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价格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 水平的改善,关系到社会大局的稳定,甚至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稳定。前几天,温家宝在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深刻指出:“从我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我懂得,两个问题可以危及社会的稳定以至政权的巩固,一个是贪污腐败问题,一个是物价问题。”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从古今中外历史来看,凡是贪污腐败,物价上涨的时期,往往是政权风雨飘摇,即将崩溃的时期。所以物价问题,是一个政权是否巩固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晴雨表。去年3月,委内瑞拉因为货币贬值引起物价飞涨,特别是食品价格和无酒精的饮料价格上涨了73%,引起很多群众不满。查韦斯为了巩固政权,赢得人心,下令军队接管全国大的所有食品加工企业。这样做法是不是很妥当我们不去评价,但物价问题对政权巩固的影响可以略见一斑,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当前,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许多问题,往往通过价格问题反映和表现出来。价格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社会矛盾。做好价格工作,努力化解价费矛盾,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价格工作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价格工作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政权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历次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都保留并加强了物价部门。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价格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价格工作,稳定物价机构。各级物价部门要牢固树立“有为才有位”的观念,努力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价格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价格工作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价格环境。
二、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今年是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扩大消费、扩大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强调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核心,突出“三促进一保持”这一重点,注意把握好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惠及民生五个基本点。这都对我省的价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各级物价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力争在实践科学发展上有新思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突破、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有新成效,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五个力促”。
(一)力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推动力。我省拥有的中小企业数量、产值居全国之首,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广东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更加需要。价格是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灵敏信号,通过运用价格杠杆,能够有效引导资源流向,推动形成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价格激励机制,对技术先进的创新企业出台价格优惠 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要对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全省“现代产业500强”和“自主创新100强”的重点项目和企业,运用价格杠杆进行重点扶持。要进一步运用药品差别定价政策,对新药、专利药、首仿药以及先进制药技术进行扶持,促进药品研发创新。对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给予价格政策鼓励。要继续推进提升价格话语权工作,把省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专业市场和知名品牌逐步纳入价格指数发布范围,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二)力促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我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建立起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变化、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于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加快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步伐,通过实施阶梯式电价、水价等节能价格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进环境价格改革,加大污水处理收费改革力度,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促进环境治理和保护。同时,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服务业发展,推进工商业用水、用电、用气同网同价,创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低成本环境。要加大差别价格政策实施力度,探索试行重污染行业差别排污费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力促消费增长。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最根本的要靠拉动消费,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引擎”。我省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省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弊端充分显现出来。今年,我省已出台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价格作为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因素,其水平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消费。因此,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定,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努力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消费增长。要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完善房地产、汽车、旅游、通信等重点消费领域的价格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加强价格监管,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引导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优化消费环境。要千方百计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惠农政策进千万农户活动、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农业生产等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拉动农村消费。
(四)力促民生改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快,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集中和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去年,我们兑现了十项价格惠民行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今年,我们要继续坚持民生至上,着力构建价格惠民的长效机制和普惠百姓的民生价费政策体系。要加快推进医药价格改革,降低部分药品价格和高端医疗设备检查费,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加大医药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药价贵、看病贵的问题。要加强教育收费管理,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降低或直接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减轻群众教育费用负担。要推行城市公交低票价政策,新出台一批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价格优惠政策,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补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低收入困难群众,缓解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
(五)力促价格稳定。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是价格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流动性宽裕等因素影响,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仍存在上涨压力,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全省物价部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以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强化价格检查、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与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有效性。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既要高度关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蔬菜、食用油及水、电、油、气等价格结构性上涨压力,也要高度关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防止片面夸大通胀预期,引导社会理性投资和消费,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为推进价格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三、着力加强重大价格问题研究,不断提升价格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当前,价格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注度和敏感度高,价格改革的体制机制制约更加明显,对价格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而且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理论问题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的学习研究,通过学习和深入思考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发展的能力。特别要注重对重大价格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实践提供有益指导,使价格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要重点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一)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和温家宝都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切实管好、管到位,把不该管的真正放下去。省委、省政府也一直在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到价格领域,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是要处理好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找准政府价格监管的边界。只有合理确定价格监管范围,才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经过30年价格改革,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基本建立。但由于对价格监管的边界问题认识还不够到位,导致现实中一些应当放开的价格没有及时放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价格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因此,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管什么的问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政府“积极、有限”的价格监管思路,找准政府的市场角色。二是培育和鼓励行业组织参与价格监管。行业组织是政府、企业、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国外素有“第三政府”、“第三部门”之称。但在我国,行业组织无论是数量、内部治理还是政府事务管理参与程度等,相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都明显薄弱。近年来,我们对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参与、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价格监管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和实践,但还比较粗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真正培育起行业组织的价格自律、价格协调、价格服务等功能,摸索行业组织参与决策的有效途径,从而减少政府对行业价格的直接管制,通过间接监管提高管理效率。
(二)价格形成与监管方式的关系。经济学理论根据竞争程度强弱把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形成具有不同特点。但在实践中,由于体制机制制约和经济活动多样化,难以准确分类,对价格形成的特点认识也不到位,监管上容易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此,对这个问题要研究、要突破,要逐步建立分行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当前最迫切的是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垄断行业价格监管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且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稳定和谐。要明确价格管制的目标,是促进垄断行业良性运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大胆创新监管手段,对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既要管成本,也要管利润,抓紧研究制定具体的控制指标和核算办法,将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可以考虑借鉴国际通行做法,设立价格调节准备金,调节该行业准许收益外的盈亏以保持价格稳定。对可竞争环节,则要引入竞争,并在竞争基本形成后及时放开价格管制,通过市场竞争促使价格合理形成。二是市场价格监管问题。这部分商品或服务竞争充分,供求基本平衡,能够由市场形成价格。政府一方面应充分尊重价值规律,遵循一般不干预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对一些不正常的价格现象进行适度干预。目前像家电、手机等商品的价格形成基本符合规律,例如新推出的手机,价格可能高达五六千元,但一段时间后就降至一两千元,甚至几百元。房地产市场虽然也形成了竞争,价格却长期居高不下。房价调控很复杂,涉及土地、货币、税收、规划等多个领域,不可能只靠价格手段。但物价部门在其中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确实值得认真思考研究。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普通商品房的价格调控监管办法,同时要抓紧出台限价房价格政策,进一步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的审批管理,强化对保障性住房价格的调控监管。
(三)价格改革与利益平衡的关系。经过30年的价格改革,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汪洋书记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意识形态问题,而现在是利益格局问题,价格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改价格其实就是改利益格局。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纠结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要理清楚不容易,要从中找到平衡点就更困难。有些领域的改革,尽管推进了较长时间,但仍然进展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平衡利益关系问题上处理得不够到位。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在推进价格改革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哪些利益关系,如何找到利益调整的平衡点?我认为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价格既要使生产者有利可图,保障市场供应,促进行业发展,也要控制在消费者的承受范围内,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保持工农产品、上下游产业以及不同区域商品之间的合理比价。例如,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明显的“剪刀差”,物价部门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理顺工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第三是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收入水平不同,消费需求和承受能力也不同,定价办法也要有所区别。可以探索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采取阶梯价格、差别价格、价格上限管理等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价格优惠、价格补贴等措施照顾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
(四)价格改革与舆论引导的关系。价格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当前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如果不重视舆论引导,不积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去年底,一些省市召开的水价调整听证会引发了媒体热炒,表面上看是质疑听证会,实际上是对政府调整水价的政策意图不理解,从而产生不满情绪。这几年价格宣传工作卓有成效,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其中要感谢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在日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如何占领舆论先机、占据舆论阵地、引导舆论导向和运用舆论宣传技巧等问题。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于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立足长远发展,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要调水价、电价、气价、油价,调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这些都难免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增加群众生活负担,群众可能不大理解,容易有抵触情绪。如何处理好“做”和“说”的关系,通过价格宣传的正确导向,降低负面影响,为价格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都亟待我们认真研究。
同志们,价格工作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一、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和当前面临的形势
(一) 2014年我省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概况
1、运行特点
(1) 机械工业产销保持了中速增长的基本运行态势且高于全省工业。2014年, 我省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虽然8、9、10、11四个月连续小幅下降, 但12月底略有回升, 达到了12.98%, 高于全省工业3.17个百分点, 在全省14个工业行业中位列第二, 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运行态势。
分行业看:农业机械行业完成932.01亿元, 同比增长12.92%;汽车行业完成6542.88亿元, 同比增长11.34%;机床工具行业完成2109.62亿元, 同比增长18.96%;电工电器行业完成6440.98亿元, 同比增长10.34%;工程机械行业完成1137.83亿元, 同比增长0.16%;重型矿山机械行业完成2179.70亿元, 同比增长18.18%;石化通用机械行业完成2765.46亿元, 同比增长12.14%;仪器仪表行业完成842.79亿元, 同比增长12.38%;机械基础件行业完成5111.28亿元, 同比增长15.05%;内燃机行业完成579.91亿元, 同比增长11.48%;食品及包装机械完成78.41亿元, 同比增长27.90%;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697.35亿元, 同比增长46.44%;文化办公设备行业完成9.28亿元, 同比增长23.97%;其他机械完成1562.24亿元, 同比增长10.63%。
(2)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2014年, 我省机械工业外贸出口累计完成265.07亿美元, 同比增长11.3%, 高于全国3.29个百分点, 贸易顺差127.9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国际竞争力保持上升势头。
(3)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温和增长。2014年, 我省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17.02亿元, 同比增长17.11%, 累计增幅高于全国4.39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仍然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4) 研发投入有所增长。2014年, 我省200家机械行业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同比增长12.08%, 累计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3.28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5)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绩凸显。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 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增强, 为满足用户的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传统产品升级加快。如在机床产品为中, 2014年数控金切机床累计增幅高达20%, 高出普通机床14.87个百分点, 占比也达到了25.45%, 数控化率不断提高。
2、重点行业情况
(1) 汽车行业。2014年全国汽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为12.07%, 利润总额累计增幅为17.94%, 产、销分别为2372万辆和2349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7.26%和6.86%, 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1992万辆和1970万辆, 同比增长10.15%和9.89%;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80万辆和379万辆, 同比下降5.69%和6.53%。我省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为11.34%, 利润总额累计增幅为7.58%。从产量上看:载货汽车完成66.8万辆, 同比降低13.92%;基本型乘用车 (轿车) 完成58.8万辆, 同比降低2.81%;客车完成1.2万辆, 同比增长持平。由于我省商用车占比较大, 所以景气指数低于全国。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辆左右, 更新需求正在逐年增加;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新购车需求也呈现逐年增加之势;另外, 出口也有一定增长空间。因此, 2015年我省乘用车产销量会有所增长, 商用车增幅将在2014年持续下行的基础上逐渐趋稳。
(2) 农机行业。2014年, 我省农机行业整体呈现平稳发展的增长方式。但随着更多国外企业的涌入, 竞争形势将更趋严峻。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为12.92%, 利润总额累计增幅为5.4%。主要产品产量:大型拖拉机4.12万台, 同比增长18.21%;中型拖拉机13.00万台, 同比降低11.89%;小型拖拉机53.7万台, 同比降低27.43%;收获机械12.37万台, 同比增长3.29%。
近年来中小型普通农机产品在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刺激下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 目前社会保有量已经很大, 如无明显的技术进步和质量的提升, 市场难以回暖, 但大型农机产品和高档农机产品仍有上升空间。预计农机行业2015年产销增速仍将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3) 机床工具行业。2014年, 我省机床工具行业依然低迷, 机床主机企业多数仍处于煎熬之中。2014年主要产品产量:金属切削机床完成16.5万台, 同比增长8.55%;金属成形机床完成2.2万台, 同比增长4.76%;铸造机械完成6.8万台, 同比降低9.33%。我省机床行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 产品也以中小型机床为主, 相对于大型、重型机床, 2015年会略有好转, 各种高效、专用、特种加工设备, 以及能替代进口的高端机床、切削刀具、功能部件、数控系统、伺服系统等都会有良好的表现。
(4) 工程机械行业。经过连续三年的持续下滑后, 2014年形势仍未好转。由于社会保有量大、开工率低, 多数产品订货形势短期内难以回升, 市场需求难有好转。挖掘机和装载机等代表性产品全年产量均已回到深度负增长状态, 工程机械行业仍然处在严冬期。到12月底, 我省工程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增幅仅为0.16%;主要产品挖掘机完成28907台, 同比降低13.94%;装载机60398台, 同比降低8.53%。
工程机械行业已经过连续多年的深度调整, 预计2015年仍难以实现明显增长, 但继续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
(5) 电工电器行业。近几年来, 电工电器行业一直延续缓慢回落的发展态势, 这种不温不火的发展势头今后还将继续。主要产品光缆增长较快, 同比增长68.85%, 发电设备同比增长13.16%, 交流电机同比下降6.47%。
电工电器行业占全行业的21%, 是我省第二大子行业。2015年, 伴随着新能源和核电装备的适度增长, 以及因电网重点工程启动带来的输变电设备需求扩大, 整个行业有望维持平稳运行的主基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偏紧、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此背景下, 行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机械工业利润增幅持续回落并低于产销增幅。在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2014年4月起, 我省机械行业利润累计增幅开始低于产销, 到12月底低于销售收入5.43个百分点。14个子行业利润总额增幅有12个低于销售收入增幅, 有9个在两位数之下。这虽是转型升级的阵痛, 但也是行业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二是产品价格指数仍在低位。受需求不足的影响, 机械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到2014年12月机械产品累计价格指数已连续35个月低于100%。三是应收账款持续增加, 企业资金更加紧张。由于国内承兑汇票的泛滥和三角债的蔓延使部分行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资金紧张状况加剧。2014年应收账款持续高位并逐月增加, 到年底已高达2822.19亿元。
(三) 当前面临的形势
1、从国际上看, 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 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对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步伐加快。在新一轮发展中, 美、英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如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发布了《工业2050战略》等。发达国家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 并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 而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 是制造业的升级和以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其目的是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
二是新兴国家也在加快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印度推出了“印度制造”战略, 宣布一连串吸引外资的重大政策, 并改革劳动法律和税收, 简化审批程序, 意图利用本国的人口数量和成本优势, 吸引外资在印度投资设厂, 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厂”;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也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 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 英国提出制造业数字化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德国提出“工业4.0”, 其目的都是在人类迈入信息时代的前夜, 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 重塑制造业竞争力;通过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虚拟制造信息技术与实体制造技术融合, 实现智能制造。
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在未来一个时期, 围绕市场、技术、资本、产业转移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国际贸易摩擦频发,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这都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向高端装备制造转变。同时,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蓄势待发, 生产方式加快向智能化、协同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演进,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也为加快我省机械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从国内看,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面临与以往明显不同的发展形势, 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但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是国内宏观环境向好。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 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创业创新等支持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 更加宽松公平、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
二是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 产品门类齐全, 加工制造能力巨大, 并具有较强的性价比优势。今年国家一批新重大项目的启动和加快推进京津冀、“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 必将为机械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三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成为全社会共识, 马上出台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将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年内开工建设的济青高铁、菏泽至日照城际铁路和济青高速扩容等项目和石济铁路客运专线、青连铁路大莱龙铁路改造等8条在建项目, 也为我省机械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适应和困难问题, 又要看到宏观政策环境带来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 努力做到对形势动态把得准, 对问题不足理得透, 对前景方向看得清。统一思想, 凝聚共识, 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定信心, 迎接挑战。
二、2015年行业重点工作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也是为“十三五”起步奠定基础的关键之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经信工作会议、中机联四届二次会员大会精神, 科学认识新常态下机械工业新特征, 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持续推进攻高端、夯基础、强管理, 继续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全力做好行业10项重点工作, 促进全省机械工业稳定健康发展。
发展的预期目标是:产销增长10%左右, 利润增长与产销同步, 出口增长8%左右。
(一) 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全力稳增长
去年中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经信工作会议都结合我省, 特别是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实际, 对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 实现创新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王瑞祥会长在中机联四届二次会员大会上结合全国机械工业发展情况, 对新常态下机械工业主要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 贯彻落实好上级一系列会议精神, 对于指导今年的行业工作意义重大。
1、要科学认识新常态的表现形式。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表现为, 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 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这种新常态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趋势性变化, 同时也是引领行业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2、要理性看待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从增长速度看, 全国机械工业已由“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变为目前9%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山东机械工业已由“十五”、“十一五”期间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变为目前13%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行业运行进入中高速增长期, 同时, 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新的课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是我们思考谋划行业和企业发展不能偏离的大原则大逻辑, 要认真学习, 深刻理解, 主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 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科学判断上来。
3、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速的调整换挡, 全力稳增长。新常态给我们的普遍感受就是经济增长的换挡减速, 给行业的直接感受是机械工业各子行业之间、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化正在加剧。我们要主动适应行业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这种变化, 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 做好调查研究, 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困难行业和企业,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摸清真实情况, 把握动态, 同时针对新常态下行业的市场需求、存在现实问题等在广泛调研基础上, 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相关对策和工作建议。今年, 协会将在继续扩大网上直报企业范围的基础上, 建立各子行业排头兵企业动态管理大数据库, 以加强对全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 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稳增长措施的决策依据。
(二) 继续实施创新驱动,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去年, 我们提出了“以创新驱动助推机械行业转型升级,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的行业工作总要求, 突出强化了“三个创新”, “三个突破”。在坚持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 今年, 我们将按照新常态下出现的新特点新要求, 赋予新的行业指导工作新内容。
1、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新常态下,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在新的发展时期, 全行业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加快实现由“跟随模仿”到“赶超跨越”的转变, 努力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创新驱动”转变。要持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 力争在培养创新能力、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协同创新、扩大覆盖面等方面有新的进步。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基础制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努力提高标准化水平。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实施协同创新, 建立创新联盟, 搭建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提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能力。加强行业人才智力支撑, 加快培养和引进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重大产品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 充分发挥机械教育集团的作用, 加强校企联合, 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2、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中机联会议上指出, 新常态表面是增长速度的换挡, 本质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的转换。能否实现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和发展模式转型, 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 要坚持优化增量和调整存量并举,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从国家层面上, 要通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政策措施、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条措施, 助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今年, 我省机械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是:按照“一行业一对策”的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努力把转型升级对接到项目、企业和具体措施上。围绕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 加强与财税、科技、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的衔接配合, 深入落实省经信委确定的2015年技术改造导向计划, 加快凝练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广泛开展行业对标挖潜专项行动, 指导帮助企业收集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 对照完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 加快缩小与标杆企业的差距。要大力推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通过总结典型经验、查找差距、加强咨询和推广服务等渠道, 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产业链延伸、附加值提升。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进展和成效, 与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 做好节能环保产业及产品推广等相关工作, 做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积极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信息, 创造条件。
(三)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我国的两化融合与德国的工业4.0是世界上两个制造业大国提出的具有可比性的两大战略, 都是一脉相通的, 两化融合是中国版的工业4.0, 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转型升级。在产品研发设计方面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设计效率的同时, 要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 使装备成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一部分;在经营管理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纵向和横向的集成, 实现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 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在生产制造方面实现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 提高生产的柔性, 提高资源的利用。向物联网、智慧企业、智慧产业迈进。工信部苗圩部长指出, “德国工业4.0战略与中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 》, 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协会专门成立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及两化融合推进中心。中心将按照省经信委的工作部署, 深入落实《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2014-2018年) 》工作任务, 着力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机械行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服务工作,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机械行业列入“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单位”的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组织力量联合攻关, 解决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中的难点和共性问题;开展企业信息化技术诊断、管理咨询等服务工作;为企业 (特别是中小微企业) 提供信息化总体方案的制定, 并指导实施;组织全行业的信息技术业务培训, 构建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协作平台。
(四) 持续推进攻高端、夯基础、强管理
要主动对标国家和政府部门新一轮的工作任务, 依托高端制造等专项行动部署, 针对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基础装备、军工装备等国家重大专项, 调整着力点, 确定目标方向, 整合资源, 协同研发, 力争取得关键领域的实质性突破。要持续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零部件、共性基础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应用, 夯实产业基础;要着眼于整机和关键零部件配套协调发展为重点, 瞄准替代进口的基础技术及产品, 集中力量进行攻关, 实现重点突破。
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已被赋予新的内容,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企业管理创新, 已经在降低企业成本、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改善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出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行业内广大企业, 在建立并切实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 一定要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 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新突破。要大力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控制、质量信用评价与品牌推进战略, 促进机械产品质量品牌不断上水平。
(五) 全力做好行业10项重点工作
1、加强调查研究, 做好行业统计工作, 提高经济运行分析水平。加强对行业运行情况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 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困难行业和企业, 要进行深入调研, 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和信息沟通, 适时提出引导性的思路意见。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分析, 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企业诉求, 提出建议,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统计工作, 特别是要继续扩大行业重点企业直报统计范围, 也希望各相关企业予以支持和配合, 以利于建立快捷的行业统计样本数据库, 为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提供支持。
2、组织开展全省机械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和全省机械行业“金蓝领”培训工作, 举办全省机械行业基层管理人员 (车间主任、班组长) 管理技能提升培训班, 为行业高技能人才搭建一个开拓视野、展示才能的平台, 在全行业营造重视职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引导广大职工提高钻研技能、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3、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工作, 培育区域、行业和企业品牌。积极参与做好山东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工作。组织推荐我省企业参加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质量效益先进企业、用户满意产品、全国机械工业杰出质量人评选工作;组织开展2015年全省“质量月”活动;承接省质监局有关地方性强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工作;继续组织做好山东省机械制造业基地的考察认定, 引导相关工业项目向制造业基地集中,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业集聚度, 发挥经济集约效应, 打造区域品牌。
4、组织开展机械工业现代化企业管理示范工程、信用等级评价等工作, 向中机企协推荐“现代化管理企业”、“管理进步示范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达标企业”、“信用等级企业”等行业典型, 不断提升行业企业管理水平。
5、适时组织召开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统计工作、科技与信息化、宣传工作等相关专业会议。做好山东省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山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等专业协会的换届工作。
6、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在充分总结“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 统筹考虑机械工业新常态的特点和趋势, 瞄准先进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 重点针对行业的主要矛盾和亟需突破的问题, 编制好我省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规划要集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途径, 使之成为今后五年行业工作引导性的发展蓝图。
7、组织好“2015第十届中国 (山东) 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今年恰逢山东装备博览会10周年, 组委会在认真听取并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已经进行了精心部署和安排, 争取在招展方式、服务水平、组织用户和经销商到会采购及业务洽谈等方面都将有新的提升和突破。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网上平台建设正在进行, 建好后, 还要认真做好有关企业的网上展示工作, 让装备博览会在线上线下同放异彩。
8、认真落实《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2014-2018年) 》工作任务, 开展两化融合培训和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工作, 把两化融合工作真正推向深入。
9、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瞄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扎实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产能转移。推动企业探索创新“借船出海”、“联合出海”等商业新模式, 加强行业间的协同合作, 为企业引资引技引智牵线搭桥、开展咨询。组织行业内有关单位赴欧洲、东盟等区域开展项目洽谈、技术合作、对标学习等相关工作;组织行业企业参加国际性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开拓海外市场空间。
8.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 篇八
1.加强饲料质量安全抽样检测工作。
2015年,我们对省内饲料企业的抽样检测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完成农业部下达的706批次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合格率为99.2%;完成省局下达的701批次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合格率为98.4%。根据部、省抽样监测结果,我省已下达案件查处通知,市县饲料管理部门依法对辖区内不合格产品的饲料企业进行了严肃查处。
2.扎实开展饲料行政执法与专项整治行动。
2015年,我省各级饲料管理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4万人次,检查饲料生产企业1032个次,检查饲料经销门店6276个次,检查养殖场(户)13701个次,下达整改通知1483份,查处违法违规案件98起,查获违法违规饲料233吨,涉案金额78.2万元。
3.全面开展饲料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局《关于加强兽药饲料安全生产的通知》精神,我办开展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检查了安全防护设施与警示标识、生产作业现场、粉尘控制、危险品管理等。
4.全面推行《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
为了全面推进《规范》实施工作,我们首先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规范推进工作小组。制定《湖南省推进〈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其次是强化宣贯工作:①制作了一期以饲料质量安全宣传为专题的板报;②编制2000份宣传手册、2000份彩色挂图、宣传手册、宣传挂图和《制度规程记录材料》,分发给饲料生产企业和基层管理部门,受到广泛好评;③下基层进厂区宣传。第三是强化培训工作。采取培训、集训、轮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企业自学与各地轮训相结合方式,为基层饲料管理人员和饲料企业负责人举办了三次全省范围集中培训,邀请农业部专家到培训班进行授课,参训人员近800多人。第四是抓好示范创建、发挥带动作用。我们对创建部、省两级示范企业做出详细的部署和安排,要求示范企业要经得了同行的检验、时间的检验、市场的检验。
5.严格规范饲料生产许可行政审批工作。
我们按照“网上政务”的统一要求,开展网上政务审批发证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饲料企业生产许可证与产品批准文号现场审核与检验项目的时间要求,年内对近百个饲料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申请进行了材料审查与现场审核发证工作,办理了89个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企业的产品批准文号1883个。各个环节未出现超时亮红灯事故,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6.按照规定开展年度备案工作。
按照规定,我办对全省2014年持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了年度备案审查。全省2014年底生产许可证持证企业有507家。通过年检备案的企业441家,未备案企业44家,有24家企业未通过年度备案予以注销。
7.切实开展饲料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我办在省饲料工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举办了“饲料检验化验员”、“饲料厂中央控制室操作工”、“饲料机械设备维修工”共3期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共有194名从业人员通过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8.开展单一饲料生产许可条件调研和制订。
近年来,我办先后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7个单一饲料生产许可条件的制订任务,为完成好这一任务,我们先后到相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生产企业及生产现场第一手材料,将许可条件确定为先进、适用的程度。年内开展了酒糟生产许可条件的调研,完成了单一动物油生产许可条件的评审。
9.其它工作出色完成。
一是和湖南农大联合举办湖南省首届“生猪安全生产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高峰论坛”;二是与举办“2015中国饲用植物提取物发展及应用高峰论坛”;三是组团参加部畜牧业司举办的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暨畜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四是搞好《湖南饲料》杂志编辑出版发行和湖南饲料工业信息网站的维护管理工作;五是审核饲料行业地方标准报批稿。
二、“十三五”饲料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饲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深刻把握好中央和省委对“十三五”基本特征和发展环境的新判断,始终把“五大发展理念”与“十三五”饲料工业发展任务紧密结合,并贯穿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努力实现饲料业结构更优、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发展,让饲料工业真正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二)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我省饲料业发展而言,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都表现在结构方面,有效供给没能适应需求变化,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明显改观,导致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我们饲料行业从2012年开始遇到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整个饲料行业的产能已经是极度过剩了。因此,我们要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优化饲料产品结构,引导饲料企业发展现代养殖业,推广饲料加养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科学谋划“十三五”我省饲料业发展。
具体实施四大战略:一是实施科技兴饲战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快饲料工业科研与开发,以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和农副产品加工剩余物的高效利用为重点,开发非粮饲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快研制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优质环保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鼓励大中型饲料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实施质量安全战略,强化饲料安全监管。重点抓好饲料监管体系和监测体系建设,制订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严厉打击违禁添加行为,对“瘦肉精”等目录外的违禁添加物,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三是实施“蹄形突破”战略,加快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促进中部、东部、南部、西部等不同地区饲料工业协调发展。四是实施持续发展战略,自觉履行环保责任。科学利用饲料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注重饲料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治理,减少粉尘排放。积极回收利用余热、余能及各种可再生资源,科学使用设备设施,实现节能减排。
三、2016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提升管理水平。认真组织在辖区内开展全覆盖的现场检查。同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工作计划。要通过创建规范示范企业,使其发挥带动辐射作用。
2、严格行政审批,杜绝无证生产。饲料生产企业申报生产许可证时,要提供符合《规范》要求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记录表样,凡是未实施《规范》或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不予核发饲料生产许可证。
3.强化日常监管,落实监管责任。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该整改的要下达整改通知,并及时回头检查,该行政处罚的要立案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4.加强质量监测,确保产品安全。以饲料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卫生指标、饲料添加剂安全限量为重点,继续组织实施农业部和省本级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饲料生产经营和养殖环节的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进行隐患排查和风险预警。
5.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惩处。加大抽样检测力度,确保检测经费和现场抽查到位。强化“检打联动”,对在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添加和使用“瘦肉精”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饲料生产企业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同时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
6.加大执法力度,严查违法案件。凡是监测不合格的企业和有违法行为的企业都要立案查处,坚决杜绝“有案不查、以收代罚、执法不严”的行为。保证案件查处情况的信息畅通,对涉及面广、涉案货值大,影响恶劣的案件,要逐级报告。
【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8
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04.20)09-01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2
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09-16
全省学生军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31
全省非公经济组织党建会议上的讲话09-16
**局长在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讲话08-07
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的讲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