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2024-11-10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精选12篇)

1.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一

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初探

摘要 当前,在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十分必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发挥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建立“目标控制、制度控制、过程控制、机制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环节,并配套可行措施,提高认识。贯彻执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紧抓好;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改革创新,完善体制”这一基本思路,就能达到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效率和成果的目的。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要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国际先进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自身就必须建立起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资产质量,保证资金安全,确保金融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审计作用的发挥。加强审计管理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增强审计工作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审计工作符合有关审计章程、审计准则和其他适用的审计规范而制定和运用的控制政策和措施。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较为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总行及各级审计部门都担负了对所属各机构和审计机构的审计监督管理职能。以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为提高审计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审计管理的手段不够先进科学,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不够全面系统,对所属审计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对审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由此导致审计管理的效果不明显,审计的总体质量不高。因此,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实施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成为履行管理职能的一项重要前提。2.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制定了《内部审计章程》和《内部审计准则》,为审计机构和人员开展审计监督活动、执业行为提供了严格的规范标准。但是,审计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准则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则是准则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导致了实际执行结果与准则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形成一定的审计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对于规范审计执业行为,引导审计机构强化审计质量管理,培养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推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审计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措施。内部审计区别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服务内向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监督、评价职能外,还具有建设性职能。这一职能对于发挥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改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发挥审计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有利于加强对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二是有利于充分运用审计信息的资源优势,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改进经营管理发挥建设性作用;三是有利于加强审计部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力度,防止有章不循、屡禁不止的现象;四是有利于引导审计人员注重审计成果的加工利用,分析形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及解决途径,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五是有利于提高审计结论定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建议。

二、审计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粗放型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被集约化发展模式所代替,商业银行越来越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审计工作的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但是,金融形势的多变也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国际一流商业银行对其的要求相比,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表现是:

1.审计项目的选择立项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审计计划的制订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年度审计计划的确定要具有科学而准确的依据。但目前,审计部门没有建立全行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制度,审计项目的选择多侧重于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的客观依据。在地区差异上,由于各分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不同,风险状况不同,在确定审计项目上应有所差别。但目前审计工作计划主要是由总行统一制定,各级审计部门遵照执行,根据各一级分行自身实际风险状况确定的审计项目非常有限,没有体现各分行的实际风险差异。

2.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存在不足。一是审计规章制度的标准化不够;二是审计规章制度的系统性不强。现行的制度规定零散、形式多样、内容庞杂、分布广泛,不宜收集、保管和掌握;三是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够完善,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审计人员在把握制度的尺度上存在差异;四是规章制度的修订、更新不及时。随着审计业务的发展,有些不适用的规定没有及时清理,新的制度又没有及时补充,致使审计制度的制定滞后于业务发展,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3.审计报告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有些审计报告在形式上千篇一律,缺乏重点,特别是审计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缺乏深入的剖析,审计结论不明确或没有审计结论,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明显不足。

4.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有效。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是审计管理部门对所属审计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审计项目的质量和审计工作管理水平的综合考评和考核。审计质量的考核结果应作为评价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绩效工资的发放、内部资源的分配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实行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考核的组织程序还不规范,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之间的挂钩程度还不紧密,导致了考核评价的效果不明显,未对审计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5.审计人员的管理存在不足。对审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审计专业人才的晋升通道不畅通;管理人员的聘任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评价体系;审计人员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机制不完善;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受到局限,人员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应当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抓紧抓好。

三、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基本思路

针对审计风险点,以审计制度规范为控制标准,以完善审计操作流程为核心,以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的有效性为目的,加强审计的组织、管理,整合和完善现有的审计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一系列质量控制政策和措施的总和,也是实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活动过程,它包括目标控制、制度控制、过程控制、机制控制和人力资源控制等几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控制。审计质量的目标控制取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评价和建设职能,内部审计担负着促进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审计对象合法合规经营,揭示和纠正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违章行为,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审计建议等任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充分行使审计职能,发挥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审计部门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和界定审计职责,认真行使审计监督的权利,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按照既定的控制目标,审计部门在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要把握好全行的宏观政策,在对全行业务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重点的确定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跟进银行改革发展的进程,关注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一些苗头性风险;二是根据案件发生的重点区域,关注重点行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内控执行情况;三是围绕全行的中心工作,关注决策层以及上级和外部监管部门重点强调的工作和风险区域。

2.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是指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体系,使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有章可依,照章行事。审计质量的制度控制是一项全面控制,是对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的各个因素建立全面的控制标准。它包括审计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考评;审计项目的确定、组织、实施、追踪、考核;审计技术、方法手段的运用和创新;审计信息的传导沟通及交流反馈;审计队伍的组织管理;审计基础建设和基础管理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建设应体现标准化、系统化,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以岗位说明书为载体的制度规定,限制和减少以文件形式印发的规章制度,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制度控制要实行动态管理,审计管理部门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制度规定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不断地补充、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过程控制。管理学理论明确要求,质量管理和控制应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仅表现为一系列的控制政策和措施,更表现为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活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始终,充分体现动态的过程控制理念,对审计计划、组织、考核、追踪和信息披露等审计程序,实施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管理,提高控制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过程控制以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为主要内容。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是按照审计项目的程序,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审计准备阶段控制、取证阶段控制、报告阶段控制、终结阶段控制等几个方面。

4.机制控制。机制控制就是建立内部审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建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将资源配置、岗位职务晋升和薪酬分配与审计人员实现的经济增加值(即挽回的经济损失)、风险责任以及所承担工作的难易、复杂程度直接挂钩,形成激励有力、约束有效的内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审计人员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到工作中去。

质量考核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在考核内容上应反映每一位员工日常工作量和工作的难易复杂程度,以审计项目质量为重点,突出对履岗能力和岗位作业质量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应以上级对下级考核为主,自评和互评为辅,突出下级对上级负责,兼顾团队支持协助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标准上应力求清晰、明确,突出量化考核,避免程序繁琐,便于操作比较;在考核时间上应以日常定期考核为主,按季或按年汇总结论,对日常考核结果应建立绩效考核台账,实行积分累计制管理;在绩效挂钩上,应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体现激励约束作用。

5.人力资源控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是现代质量控制管理的核心。从质量标准的制定到控制程序的实施都依赖于人的参与和实践,质量控制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的业务素质和主观努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促使银行的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力资源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持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的根本保证。人力资源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对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二是建立审计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序列;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四是严格执行审计岗位准入与退出制度;五是建立审计风险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

四、构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可行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内部审计是现代商业银行建立安全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抵御各种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关键防线。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发挥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越高,银行内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纠改能力就越强,审计作用的发挥就越充分,内部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将其当作一项全行性的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各种资源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确保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全体审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肩负着所有控制措施的组织实施任务,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这是体系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精心组织,持续推进。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全面。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审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规划设计和年度实施计划,在工作安排上要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组织开展各项审计监督活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在审计实践活动中要不断摸索和研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不断地总结、改进和完善,形成质量控制的模型和指标控制体系。对质量控制的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调整更新和补充完善,形成定期检讨和修正的动态机制,增强控制政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以及控制活动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3.创新方法提高效率。随着审计业务范围扩大和审计职能任务加重,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新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现场检查和事后核对等方法,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使得审计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应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方法,转变到采取以非现场审计为主,辅之以现场审计的审计模式,实现审计程序的网上实时或及时跟踪检查,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可以信息共享的审计成果数据库,使审计系统真正具备检测准确、反馈迅速的工作能力。同时,审计部门应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强化控制手段,应用管理科学中新的研究成果,发挥科技优势,丰富和细化控制方法和体系,增强质量控制的效果。

4.顺应时代,完善体制。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要求,参照国外股份制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模式,应当完善内部审计体质,有效发挥独立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保证审计质量控制能力的增强。

2.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二

一、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 其中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可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一部分, 其涵义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 目的是通过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最大程度的保证所实施的审计活动符合审计规范的要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 (2001修订版) 中, 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 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 提高它们的效率, 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控制风险, 增加价值, 是企业管理者延长的手臂和眼睛。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非常必要。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中定位的特殊性, 要求其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 商业银行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总行垂直管理下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使审计活动能够独立于其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和机构而言, 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并将审计结果直接报告给董事会, 使审计建议更易得到重视和采纳。因此, 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更好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 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出色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 整体风险较高, 而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加深, 业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拓展到基金、保险、信托、租赁和投资银行等, 更加加剧和分散了银行业风险, 同时, 来自于外部监管的各种要求更多, 也更加严格。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 不仅要履行监督职能, 还要履行评价和建设职能, 审计模式已经从以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为重心的帐项基础审计和以内部控制测试评价为主的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管理咨询审计, 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事后查出问题, 还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事前提出建议;不仅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更需要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这种既要充当警察, 还要当好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的职责要求, 使内部审计承载了更艰巨的任务, 也对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才能够确保出色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更好的为管理服务。

(三) 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7号关于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诚然, 只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 审计风险就必然存在, 但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说明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规避审计风险, 但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审计风险最小化却是可为的, 而降低审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 就是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通过规范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活动的质量, 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

三、影响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不能满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客户需求更加多元, 也催生了银行业的加速发展, 审计人员面临的金融审计环境更加复杂, 要想做到审计有深度、成果有价值, 必须以审计人员熟悉业务为前提。因此, 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审计人员由于审计任务重, 真正用于学习业务的时间不多, 加上学习渠道单一,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甚至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滞后于业务发展, 制约了审计人员查证能力的提高和审计敏感性的增强。

(二)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运用受到限制

商业银行除了众多的物理网点外, 还通过电子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半径, 并利用发达的服务网络处理业务, 数据网络化、电子化程度相当高, 其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 业务数据海量的特点, 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审计需要。因此, 商业银行开发了计算机审计系统, 通过为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审计接口, 传输审计数据, 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 逐步扩大内部审计电子化运用范围。但由于新业务层出不穷, 相关业务系统上线速度快, 而审计电子化率相对滞后, 制约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 使部分业务审计效率不高, 审计针对性不强, 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 审计流程的事中控制不严格, 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

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考评5个阶段, 其中, 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和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 属于事中阶段, 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项目考评则是事后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的最终评价, 是事后控制阶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事中和事后各流程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商业银行也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要求, 为规范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了依据, 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对审计执行情况及结果进行适时监督和检查还存在不足, 难以利用事中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偏差, 导致项目实施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审前准备阶段分析研究不充分或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把握不准确, 审计方法不够有效、审计发现缺乏深度等问题,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四) 激励约束机制不科学, 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

激励与约束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 有效的激励本身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而有效的约束则为激励提供有效运行的条件, 二者相辅相成, 协同作用, 缺一不可。可见, 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审计项目质量考评难量化、难考核、难评价, 责任追究难落实, 无论是对项目整体质量还是对项目人员的考评更多的是以定性考评为主, 主观性较强, 如果考核操作不当, 可能导致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 既不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不利于有效约束审计行为, 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

四、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是衡量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 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作用的发挥。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 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因此, 需要对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重点改进:

(一) 加强审计项目全流程的管控, 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

1. 建立覆盖审计项目全流程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符合审计规范的程度, 如何衡量质量控制的实现程度, 一是需要建立衡量的标准, 要细化明确审计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具体要求, 便于审计活动有规可循, 有标准可衡量。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审计项目整体评价和审计组人员工作业绩评价。其中, 审计项目整体评价指标至少可包括审计项目实现总体目标的程度, 审计成果显著性, 审计结果反映被审计机构现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审计程序合理性, 审计项目难度和工作量等, 并将上述指标细化分解为项目实施和报告质量控制指标;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可至少包括是否完成所承担的工作, 审计发现是否充分和有理有据, 是否应发现而未发现或避重就轻和隐瞒不报, 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和可借鉴、审计建议是否合理和可操作等, 对评价指标还应根据审计活动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考评权重, 通过量化考评,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对有显著成果的给予正向激励, 对应发现未发现重要风险事项或违反职业道德隐瞒不报的进行责任追究。通过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实施考核评价, 在审计机构内部形成“争先创优, 奋发向上”的氛围, 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充分、有效的开展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

有效的审计准备是实施好审计项目的基础, 而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准备工作的重点。对审计调查, 应做到充分收集和研究审计对象及审计事项的特征, 深入分析相关业务数据, 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或公示等灵活多样的审计调查方式, 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 提炼重要线索, 以较好的确定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思路和查证方法, 合理确定抽样量和样本。对审计方案, 要通过有效的前期调查, 提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 抓好审计测试的关键环节, 提高测试质量。

审计测试是形成审计证据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首先要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针对审计重点、审计样本量、审计内容的复杂程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为审计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其次, 要确保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执行审计程序。在审计取证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 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 有效执行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 准确、完整地记录审计过程、结果和审计证据。再次, 要强化复核。专业小组长、主审、组长既要严格履行审中三级复核制度, 还要组织开展审计证据的分析和评价, 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必要时进行补充测试。只有抓好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才能确保对重点问题查深查透, 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

4. 加强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

审计报告阶段是审计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 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阶段, 报告撰写人要善于对审计发现进行分类归纳、深入分析审计发现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严重性风险, 形成审计结论, 并就相关审计建议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讨论和沟通, 确保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审计报告应执行审计组内部讨论和所在审计机构审议的报告流程, 强化质量控制。其中, 在审议流程中, 应保证审议人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审计报告和发表意见, 确保审议不走过场, 并建立督办机制, 保证审议组的意见得到有效落实。

5. 严格审计全过程的复核。

审计复核是发现和纠正审计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都要严格落实审计复核制度。审计复核包括两个层面, 即审计组内部复核和独立于审计组之外的督导组复核。审计组内部复核即通常所说的专业小组长、主审、组长三级复核, 包括复核工作底稿、复核审计程序的执行等。督导组复核是来自于机构内的审计组以外人员的复核。对于督导组, 审计实施机构可在机构内部组建覆盖各专业的督导人才库, 每次根据审计的专业需要从督导库中抽选专业人才组成督导组, 督导组人员不能是审计组内部人员, 以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对审计组项目进度、审计方案编制与执行、审计取证过程、审计程序遵循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复核。

(二) 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数据电子化程度高的优势, 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针对系统分支多以及新上线系统多的两“多”情况, 建立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团队, 加强对系统数据转换为审计数据库的研究, 使计算机审计技术紧跟业务发展步伐;并做好计算机审计模型的开发和推广, 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深度方面的作用。

(三) 抓队伍建设,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 通过专业化管理培养专家型人才。

审计人员熟悉和了解业务, 是做好审计项目的基础, 但审计人员精力有限, 个人的专业知识不可能覆盖所有银行业务, 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各审计分支机构应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组建若干专业团队, 明确审计人员的专业主攻方向, 通过专业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术业有专攻、专业钻研有深度的专家型人才。审计项目分别由专家团队承担, 切实改变审计人员样样都懂, 但不甚精通的状况, 以使审计系统整体专业水平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2. 丰富培训形式, 提高培训实效。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日新月异, 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更多, 作为内部审计人员, 必须秉行“终身学习”的信念, 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 审计机构也要留出时间, 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涵盖业务知识、国内外先进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依托于案例的审计思路和技巧等各方面, 并通过专家授课、审计人员互动学习、网络学习、短期脱岗跟班学习等, 拓宽培训渠道, 提高培训实效, 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3. 开展业务跟进, 增强审计主动性, 提前做好审计准备。

商业银行业务的加速转型和发展, 使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 需要内部审计建立持续的业务跟进机制, 提前研究, 为实施审计项目储备好资料、技术、方法和人才。业务跟进可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和流程跟进。不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 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 其制度依据、流程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模式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审计工作应予以持续地关注。二是审计技术和方法跟进。通过主动地加强分析和研究, 梳理关键控制点, 配套研究审计技术和方法。三是与业务部门建立日常联系制度, 时常听取业务部门对业务发展情况、风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讨论会, 紧跟业务发展的步伐。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有必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而审计项目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 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和必要性入手, 以审计项目流程为主线, 浅析加强内部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对策, 以供相互探讨和学习。

3.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三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审计;质量管理;控制

一、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审计可以检查评价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能保证油气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能够使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能够使油气田企业发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发展,能够使整个油气田企业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其次能够识别、评估和报告风险,内部审计具有没有自己的特别利益这一优势,通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能够站在油气田企业整体利益的高度相对独立并客观地识别、评估和报告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能够对油气田企业决策层或者经营层直接负责,这样有利于高层及时掌握油气田企业内部的风险情况,为油气田企业应付和化解各种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能够促进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在财务、预算、工程等部门有不同的工作阅历,这样对油气田企业生产流程比较熟悉,管理水平相对也比较高,拥有这些优势能够帮助审计单位进分析和解决业务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提高整个现代油气田企业的工作效率;最后,能够引导形成健康的油氣田企业文化,每个成功的油气田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市场的文化,内部审计在油气田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树立正反典型、客观评价、提倡鼓励等方式来实现,这样油气田企业内部员工知道该提倡什么,该鼓励什么,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内部审计是一种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价活动,它的评价会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有助于现代油气田企业形成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进而形成健康向上、重管理和效益的油气田企业文化。

二、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为了更好适应油气田企业的现代制度,只有不断内部审计质量,从观念、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方面进行彻底整顿,才能使油气田企业走困境,使内部审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更好为油气田企业长远发展服务。

1.转变内部审计观念,提高油气田企业领导以及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会计电算化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加上油气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和外部约束机制的加强,仅仅在账务层面的舞弊行为不断减少,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领域,而是向着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经营和管理等多个方面扩展,其根本目的是改善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油气田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重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为油气田企业管理者服务。

2.健全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层次和独立性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及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开展,首先应当把内部审计工作放在油气田企业比较高的地位,也就是内部审计机构里说的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就更强。根据我国当前的油气田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应当在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根据油气田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经营特点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董事会的领导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于特殊的油气田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但是一定要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是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为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提高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可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注重提高内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其次,积极组织业务培训班来组织内审人员进行理论学习,从而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能力,确保审计质量,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再次,油气田企业要严格把握招聘环节,招聘时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素质而且具备资格证书的人员,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并且在上岗之前要经过专业培训,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更好使用会计电算化,从而更好为油气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对于油气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领导者应当注重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决策者的科学决策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多贡献,使油气田企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学武.中国石油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

[2]饶庆林,谭文浩.现代油气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油气田企业经济,2010,10:29-32.

[3]胡雪英.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内部审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朱薇薇.吉林油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四

薛晓儒 储文胜

摘要:随着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本单位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做法,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进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题词:信息化 审计

质量

控制

信息化是由一位日本学者上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目前对信息化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定义和解释,信息管理学把信息化定义为“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基础之上,社会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通过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在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上的大幅地提高,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水平的过程。”信息化的范围较为广泛,如国家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城市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的信息化等。在本文中讨论的信息化是指企业的信息化。

所谓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on),是指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 1 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生产信息化。就是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目的。经过多年实践,长庆油田现在实现了“井站一体、电子巡井、远程管理,精确制导、智能管理”的油田管理新模式,在油田生产动态分析、信息采集、油井远程控制起停、超压、超限报警等方面全部取消了人工操作,并在主要生产区域应用油水井和站库视频监控、GPS车辆管理和外输管线泄漏自动报警系统,实现了油田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有效的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和增加了产量。

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初期发展阶段,企业通过开发或者采购商品软件,如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销售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来实现对企业管理的某一领域信息进行管理,以满足企业某一个或某些部门的职能需要;但这样的问题是产生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 指导下、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计划为主线,针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一管理,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ERP是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作为中国石油“十一五”信息化的核心--ERP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必将使公司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产生质的飞跃。

三是,企业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信息化。SCM--就是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控制、运输、分销、服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等。主要作用是协调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链关系,有效减少原材料库存积压和提高资金周转;CRM--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等经营环节的信息有序地、充分地、及时地在企业内部和客户之间流动,实现客户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软件系统。CRM的作用重在完善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致力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信息化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

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相关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信息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实务技术,对审计查证作业过程、工作效率以及查证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㈠审计对象发生变化

审计对象是指审计所要考察的客体,即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和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企业信息化,尤其是ERP的实施,它通过流程重组,实现了企业的管理变革;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流程控制,实现了绩效的动态监控;通过系统优化,实现了管理的持续改善。这些都使得企业的财务收支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活动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审计面临的对象更为复杂。

㈡审计线索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审计中,审计证据都是以纸介质进行保存的,审计线索也十分清晰。审计人员通过跟踪审计线索来收集审计证据,审核有关经济业务。而企业实行信息化后,企业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审计证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会计的业务处理也实现了自动化等,这些都导致了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审计调查取证的难度。

㈢审计技术方法发生了变化

审计技术方法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在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它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信息化,生产数据、会计数据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部分业务的控制实现了自动化,没有人员签字的痕迹可循。业务处理的隐蔽性以及电子数据的“不可见性”,审 计人员是否能够应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取证、分析;如利用软件获取原始数据、并应用工具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筛选、比较、分析。这些工作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也是目前审计人员的开展审计工作的难点。

㈣审计风险的变化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系统软件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管理软件的完善等都增加了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控制的难度。

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

企业信息化条件下,绕过计算机系统就无法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基于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完备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思考 针对信息化对审计工作带来的诸多变化以及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所产生的不小的影响,那么,企业内部审计如何转变观念、顺势而为,化被动为主动、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所谓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 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特别是内部审计,审计信息化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审计信息化使审计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进行准确、高效地收集各种电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在审计环节上设臵疑点控制,实行适时监控;通过直接汇总查询各项财务数据,并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抓住审计的重点;直接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查询、筛选,摘取审计疑点,寻找审计线索。审计信息化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信息化对审计工作管理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应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发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实现对信息数据的获取、筛选、比较、分析和对审计项目的管理;逐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克服信息化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必由之路;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开发审计专用辅助审计软件,是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确保审计行为规范化和审计质量的有效手段。

㈠开发应用具有自身特色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借企业信息化东风,积极推进审计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促信息化、以信息化应对信息化,研发 基于严格的内部控制、严密的组织流程、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其规范审计行为、统一专业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质量控制。笔者认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应通过如下功能,实现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

⒈严格的审计流程,规范的审计程序

系统设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以审计准则为基础,严格按照萨奥法案和404条款的要求,使系统中设计的所有审计流程,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系统中严格的审计流程,包括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成员的安排、审计通知书、审计查证记录、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写审核等,都必须按照系统设臵的顺序执行。有效的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随意性,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同时,在系统中,设计审计业务办理进度的实时导航图,能够引导审计人员很快熟悉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和了解业务办理的进度。

⒉严格的权限管理,明确的人员责任

在系统中,应按照审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分工,对用户在系统中的权限进行严格的管理,以保证审计的内部控制之落实以及审计人员责任的明确。

所谓权限管理,一般指根据系统设臵的安全规则或者安全策略,用户可以访问而且只能访问自己被授权的信息资源。系统不良的权限控制体系,必然留下系统漏洞,给黑客可趁之机。很多 7 软件可以轻松通过URL侵入、SQL注入等模式,轻松越权获得未授权数据。甚至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删除,造成巨大损失。

⒊严格的全程审核,减少审计人员失误

审计全程审核,就是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如审计计划录入、审计方案、审计查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只有在审核通过后,在系统中才能进行下一步审计工作;同时,对于审计业务管理中的特殊规定,在系统中也要能够体现。如在系统流程中,按照内部管理规定,设臵“三级会审”程序,对于审计业务处理中的重大事项,审计人员必须启动“三级会审”程序,只有审计人员、科长、主管业务处长同时在系统中审核签字后,审计工作才能够进行到下一步审计环节。审计中各个环节多重审核的设臵,有效的达到内部牵制,减少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失误或偏差,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⒋实现自动控制,避免人为操作差错

在系统中,对于审计方案、审计查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等的内容和格式进行规定,审计人员如果要素填写不完整,无法正常保存,使以前传统审计模式中的人工检查变为自动控制,保证审计各个环节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同时,前期在审计方案中录入系统的审计项目名称、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等信息,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在填写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底稿时这些信息能够自动获取,以减少人工录入差错,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⒌通用多样的接口,实现资源共享 审计管理系统应当具有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接口程序,如合同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造价管理系统、ERP等,既减少了信息的重复录入,又避免了信息录入的差错和获取信息的滞后与信息不全,增强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效的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接口程序的开发,充分利用了信息传递快捷的优势,使审计的实时监督成为可能,实现了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

⒍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支撑审计成果应用

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中,应开发审计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使得审计管理人员在审计管理中,能够通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快速的了解审计项目的完成情况、审计成果的分类情况以及个人的工作量及审计成果,极大地方便对审计项目的管理。同时,通过审计成果的分析,应用分析结果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查证。

⒎灵活多样的沟通功能,方便项目的过程指导与控制 在审计系统中,增加视频会议功能和短信通知功能,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沟通、协调和控制,如提交的审计报告需要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业务主办人员可以在系统通过发短信的方式予以提醒;如重大审计业务办理需要执行三级会审制度,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使身处异地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沟通,除在系统中形成的会审纪要之外,并可使会审情况以视频音像资料方式自动予以 9 保存。通过这些方法,加强对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及业务指导,从而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⒏档案电子化管理,以利于查询利用

审计档案管理也是审计管理的重要环节,由于审计资料在审计管理系统中比较规范、全面,因此,对于系统中每年度审计数据保存,存档,也实现了审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解决了电子取证数据难以归档的难题。

⒐强化系统安全,保证信息质量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信息系统安全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一个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如果安全存在严重漏洞,审计信息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高保密性、可控制性、易审查性、抗攻击性等4个方面。因而,既要从技术方面重视(如应用户合法身份的确认与检验、网络中的存取控制、防火墙等技术,对计算机病毒、黑客等进行防范),也要从制度上加强管理(如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系统备份恢复方案等),确保信息安全。

⒑集成审计工具,方便开展审计工作

审计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有所体会。但我们发现:审计工具大的如审计辅助系统,小的如针对个别情况开发的脚本工具。在审计应用时,同时打开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又要打开管理工具,操作比较麻烦,也对于审计取证的归集也带来了不方便。因此,对 于审计工具的开发,作为审计管理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进行集成,以方便审计工作的开展。

㈡逐步开展IT项目审计,确保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安全可靠基础之上开展审计项目,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的开展已经无法再绕过计算机系统,像传统审计那样开展审计项目。因为,被审计对象无论是生产数据还是管理数据都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如果系统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漏洞,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审计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逐步开展IT项目审计,通过审计摸索经验、锻炼队伍,为正常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力措施之一。

实践证明,对于管理系统,审计从系统的管理、应用、维护、安全四个方面入手,对系统的制度建设、软硬件控制、岗位职责的分离、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数据资源控制、安全控制、系统维护控制以及灾难恢复控制等(如图)进行审计,能够取得较好的审计成果。

统是费系国家计构收4.过了定机鉴。否经督测量监的检3.权限增加、变更或撤销是否经过有效审批2.检查行了合是否进位分工理的岗和职责划分5登.检软记查硬清被件单软硬完信,件整息确的是认记否录1.否建检查善管立了是理制完度理灾序物安复程2.体制建实控否全是统风机1.系理立管 险制 系统管理查病毒检检查3.难恢检查数据控输入制2.数据处理控制1. 6.操5.防作系4.防墙统检火查系统应用通讯IT审计系统安全出数3.控制系统维护5.检备份查数情况据4.检查费率设置的正确性3.是否定期对应用系统日志进行检查是程变更2.流制控否有效护统维系1.规划8.号用安、户全口帐控令制据输7.第访问三方是到有否得效监控 11 ㈢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条件下,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控制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种类较多,一般把这些工具分为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审计工具和面向数据的辅助审计工具;

面向计算机系统的辅助工具主要是通过平行模拟、集成测试、程序编码检查、脚本程序等来检查应用系统逻辑、系统设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漏洞等;如我们在审计中应用的绿盟远程安全评估系统是一套通过了公安部鉴定的专用硬件平台的安全扫描评估系统,通过模拟黑客攻击,收集和测试网络的信息和远程安全风险,确定安全漏洞的存在,并以直观的方式报告给使用者。

面向数据的辅助审计工具包括对通过对获取信息系统的数据,将其转化为满足审计数据分析需要的数据形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如中国石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

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方法相结合而开发的有针对性审计工具,因而对系统数据的采集更全面,对数据的分析功能更强大,因而能够更有效的提高了审计项目的质量。三 结束语

虽然我们对信息化条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本 身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应用的一个发展过程。信息化不仅是审计对象的生产、管理的信息化,也是审计工具、审计管理的信息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准确把握审计工作的新方向,努力寻求对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将计算机技术与审计思路相结合的能力,才能不断的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长庆油田审计管理系统用户手册》—长庆油田审计处

5.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五

(一)质量目标:代建服务完全实现建设方对于本工程项目的功能需求和质量要求;工程施工达到设计及国家相关质量要求,并最终一次性100%验收合格。

(二)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本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我司将落实并实施以下的措施,以措施、以行动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1)组织保证 A、B、C、保证管理人员到位,各司其职,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度。

明确质量控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责任落实到人。选择符合质量各个工作阶段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力量。

D、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参与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落实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

(2)技术保证 E、我方将严格执行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与本工程项目有关的法规、规程、规范、标准、规定及其合同、设计文件和产品技术文件上的质量要求,在技术规范上保证工程质量。

F、按照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执行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并分别对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及安全生产负责。

(3)人员素质及培训保证

我方历来重视对职工的职业能力培训,已造就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管理队伍。我方将选派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政治觉悟高的有资质和

岗位证书的人员上岗,还将立即对管理人员进行各类针对性、适应性的岗位培训,在人员素质因素保证施工质量。(4)工程项目分步质量控制措施 4.1设计准备阶段质量保证

对本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做详细调查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建设方案。充分反映甲方的意愿,确立工程项目后续阶段的质量要求和质量目标。4.2 勘察和设计阶段质量保证:

A、严格把关勘察和设计业务承包单位的工作,确保勘察、设计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促使勘察工作高标准、无纰漏的完成。

B、确定项目质量的要求和标准,编制详细的设计要求文件,作为方案设计优化任务书的一部分。

C、审核各设计阶段的图纸、技术说明和计算书等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设计规范、有关设计质量要求和标准,并根据需要提出修改意见,确保设计质量获得市区有关部门审查通过。4.3 招标阶段质量保证:

A、严格审查招标代理机构资格,选取最适合招标代理机构。B、对招标代理机构的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保证招标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C、与招标代理机构制定详细的招标过程质量保证。

4.4 施工过程质量保证

A、审核承包商质量保证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监理单位严格执行项目的质量目标和相应的保证文件。

B、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的各项活动做全面的构思和安排。

C、组织技术交底,避免发生技术错误或操作错误。

D、控制物资采购。采购前按照先评价后选择的原则,由熟悉物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的人员,对拟供方做出综合评价,再选择合适的供方。E、严格选择分包单位,对分包单位进行资格文件审查,考察已完工程和施工工程质量,对分包单位做出综合评价,决定是否可作为合作伙伴。F、严格进行材料、构配件实验和施工实验,严禁将未经检验和实验或检验和实验不合格的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投入使用和安装。

G、实施工序质量监控,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遵守工艺规程。H、组织工程质量检验。

I、重视设计变更管理,接到设计变更要求,立即组织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进行审查,并由设计单位负责修改。4.5 竣工验收阶段质量保证:

A、做好工程竣工阶段的质量保证,坚持竣工标准,凡达不到竣工标准的工程,不予竣工验收。

B、做好竣工预检,组织项目部的人进行预检工作,对缺漏或不符合要求的部位和项目,确定整改措施,制定专人负责整改。

C、做好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和档案的整理,对技术资料进行整理、编目、建档,移交建设方。3 时间保证措施:

(一)时间保证目标:按计划工期完成并竣工交验,确保项目在20个月内完成。

(二)时间保证措施

(1)组织措施:

A、建立进度控制目标体系,明确项目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由符合进度控制岗位资格的专人负责进度控制工作。B、确立规范的工作模式、操作程序和业务制度。C、建立项目进度报告制度及进度信息沟通网络。

D、定时组织建设、施工和监理参加每日、每周、每月的例会,审查进度完成情况。保证每个进度节点的按时完成。

(2)管理措施:

A、采用工程网络计划方法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控制。B、选择合理的合同结构,以避免过多的合同交界面影响工程的进展。C、分析影响工程进度的风险,并在分析的基础桑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以减少进度失控的风险。

D、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进度控制。(3)技术措施:

A、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编制进度控制工作细则,指导项目管理人员实施进度控制

B、审查承包商提交的进度计划,并监督其按照计划完成工作量。C、掌握项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进度计划。D、选择先进可靠、技术成熟的施工方法。(4)经济措施: A、及时办理工程预付款及工程进度款支付手续。B、对应急赶工给予优厚的赶工费 C、对工期提前给予奖励。

D、对工期延误收取误期损失赔偿金。(5)合同措施:

A、对工程实行分段设计、分段发包和分段施工。

B、严格控制合同变更,对各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和设计变更,项目管理人员要严格审查后再补入合同文件之中。投资控制措施

(一)投资控制目标:投资控制有力,工程建设各阶段费用支出有计划,有控制。对文化馆改建的需求做深入的研究,以最优化的方案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投资控制措施:

(1)前期决策阶段投资控制:

A、决策阶段对项目建设作出科学的判断,在满足文化馆全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优选出最优投资方案,有效的控制投资。

B、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文化馆改扩建涉及到的全部内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做好建设方案必选和投资估算。

C、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项目的建设标准和投资控制目标和扩初设计文件,对照扩初图纸认真校核概算的工程量和进行价格分析,对设计概算进行评审,提交评审报告(包括:测算分析、差异分析明细表和投资分配明细表),对投资控制目标提出合理化的调整建议。

(2)设计阶段投资控制:

A、首先实行设计招标,进行限额设计。在满足改建需求的条件下考虑经济因素,选择优秀的设计单位、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B、精心拟定设计合同,设计合同应一次性全部满足本次改扩建的要求,避免设计变更频繁造成的工程造价增加。

C、设计费的支付和工程结算联系起来,预留一定比例的质保金,根据工程结算造价,核对限额设计施工合同预算造价,对超额设计部分根据设计合同对设计单位作出处罚。在工程结算不超出限额设计施工图预算的情况下(业主提出的变更增加造价除外)才给予支付设计质保金。(3)招投标及施工阶段投资控制:

A、做好招投标工作,加强合同管理。公开招标,选择优质招标代理机构,签订招标代理合同的同时,明确招标代理责任的延续性,对编制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的缺陷负责。预留一定比例招标代理费待工程结算不需要招标代理承担造价责任才给予支付。,于参与投标的单位应要求其具有丰富的改扩建经验。B、做好工程变更管理。凡事工程变更资料,都应该有甲方代表、施工方代表和监理单位的签字或盖章,涉及到涉及上变更的需要涉及单位盖章和有关设计人员的签字才能生效。做到一次一签证,一事一签证,签证要有依据,不得随意签证,送审后不能签证。

C、严格控制现场计量程序和方法。将计量与支付程序相对分开,由不同的部门与人员分别办理,并由承包人、监理和代建人三方签字后生效。(4)竣工结算阶段的投资控制:

A、积极配合办理竣工决算,提供必要的、详细的工程资料。做好监督、审查工作,避免工程量的重复计算。做到每一笔工程费用有据可查,竣工绝酸奶报告的可信、可靠。

B、严格审核各合同段的工程费用、计日工费用、奖惩金额、索赔费用、保险理赔费用、材料款等,完成交工结算支付审查报告。

C、对于未按照图纸要求完成的工程量、未按照规定执行的工程变更一律核减费用。

D、对于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照合同款履行的费用一律核减费用。

6.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六

近些年,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在我国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学生都选择学习会计专业。截止到 年,我国已有将近16 万人取得了全科证书.在这一职业兴起的同时,会计师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就被社会和群众广泛关注起来.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弊端。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总是惯性遵循信息不对称假设,这样的假设也表明了其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程度.审计中,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极大可能会利用到信息不对称而进行寻租[1],致使审计质量准确性不够,产生不利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不一致。

目前大多数企业经营模式老套、经营手法单一,在时代发展中,对于经济业务的管理也略显力不从心,致使会计记录和有关财务报表经常出现实质性的错误,严重者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造假,给注册会计师一些不全面、有误差的信息。随着会计审计能力的不断加强,部分企业针对审计工作找到一些对策行为,对弄虚作假的部分加以隐藏,并且这种对策行为还都有一定的技术性和操作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时候,无法进入到公司内部的财务部门,不能了解到企业具体的财务信息以及实际运营状况,所以,很容易被企业牵着鼻子走,导致审计的结果不够完善。

(二)注册会计师工作素质较低。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素质包括两方面内容:技术能力以及道德素养[2].拿技术能力素质来说,审计工作需要较强的技术性,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拥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储备量,这一点在目前还很难完全达标。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高度的人大都在从事其他的行业,而大部分专业过关的人却在文化层面上有所欠缺,导致无法胜任高层次的工作.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报名、考核以及后续的执业资格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成立所需条件的检查都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和一些发达国家同在一个比较平台的时候,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以及审计业务的成熟程度还远远不够,发展规模以及业务能力还有提升空间。其次,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同类型人员相比,专业技能的差距也甚为明显.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局限性。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业务的时候会受到很多局限,比如有关制度规定:注册会计师不能以个人名义接受任何委托[3].

简言之,会计人员如果想从事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就要加入一个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表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与被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审计与委托关系。这样的制度可以说是利弊结合,优点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步骤、审计信息以及审计意见能够保持独立性。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在于,假设事务所在接业务时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独立性、工作人员的完成质量以及被审对象提供的信息是否属实等情况没有考虑在内的话,就容易出现审计的错误,对审计内容的质量问题也存在隐患,同时审计双方还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私心而随意增减成本,这样极有可能使审计工作产生风险,造成财务的去向不明确、审计不达标[4].

二、改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被审企业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

企业向社会提供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以及各种服务性项目,其目的是盈利.目前,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加之网络时代下信息扩散迅速,企业的各方情况会在最短的时间曝光给社会大众。对于企业来说,信誉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为市场竞争提供有利条件、为维护与客户关系提供依据。所以,从这一点出发,企业要意识到信誉的重要性.信誉具体体现在企业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一份可信的审计报告,会使社会大众增强对企业的信心,使投资者对企业充分信赖,从而展开更多的合作.反之,报告虚假不真实,使企业形象受损的同时,还会遭到其他方面压力的打击,对企业日后的运作十分不利,甚至会使企业面临毁灭危机.

(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国家发展以及就业情况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明显要求,主要是技术能力素质以及道德素养素质[5].对于技术能力来说,审计工作者要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处理日常审计工作。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开展相关培训学习活动,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培养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道德素养来说,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应该本着公平、客观的心态处理审计内容。同时,对于审计任务的胜任程度以及对于审计内容的保密程度也属于职业道德素养的范围。另外,职业行为以及技术守则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评价的一项参照,有利于判断其工作质量,对其进一步规范,以防管理宽松之下产生错误的工作信息.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的具体实施,能够让社会大众增加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程度,也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查质量严格控制,加强监督。

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运行当中要注意的重点。事务所对审查工作要全面管理、严格控制,达到审计质量的完美呈现。质量控制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显,就是保证审计结果符合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素质的加强,人力物力的支持,有关项目的制度守则,业务执行的实际情况等等.各方全面协调,保证审计工作的良好完成。

提高审计质量,还要做到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监督,创建上下级明确的进度体系,一层一层,由下而上的进行监督,企业本身和会计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都在监督范围当中,通过严密的监督管理,主抓审计质量问题。同时,让社会大众加入到监督的行列。在相关审计工作中,让群众具体参与,给出意见,发现违反审计规章制度的行为及时投诉和揭发,用这样的监督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审计效果,使审计质量有所提高。借此,可以使大众对审计人员更加信赖,对审计工作大力支持.

三、结束语。

审计工作繁琐复杂,且相关事物众多。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以及专业能力都尤为总要。其中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进行,比如对审计对象了解不全面、审计信息不充足、审计人员与被审方弄虚作假、监督力度不够等等。这些弊端的背后,都显示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还不成熟,有可提高的空间。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产生的种种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被审企业加强审计质量的管理.被审企业只有对自身的报表内容加以管理,才能使审计工作有效开展。二是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审计结果的实用性。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审查质量严格控制,加强监督.强有力的监督制度能在审计工作中对各方因素起到警惕作用,保证审计工作的良性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韩冰。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6):99-100.

[2]吴爽。浅议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J].大观周刊,,(22):22.

[3]巴玉,王中艳,陈淼等。我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J].企业导报,2010,(2):134-135.

[4]路纪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D].江西财经大学,2010.

7.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早期的某些管理办法得不到及时改善,至今商业银行对内控管理的改善仍不能消除 “ 重经营轻管理” 的观念,执行效率和内控效果受到内控制度本身制约。而且银行在发展中仍面临着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比如:新业务内部流程控制失效带来风险、员工道德缺失引发操作风险、外部人员欺诈、以及外部市场风险等。经过长期深入研究和大量实践,可通过实施如下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沟通等方式提高基层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坚持诚实守信、合规操作的原则,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应认真分析市场风险,自觉规避操作风险。随着银行业务逐步市场化,操作新业务的员工除了要识别已出现的风险,还要努力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提出有关业务制度流程修补建议的方法。

注重高管层关于银行内部风险文化的建设。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调整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内控文化标准: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有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廉洁自律的标准,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因此,高管层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但要增强自身内控意识,还要把内控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向各级管理者强调,加强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对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的治理机制进行改革,使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改变商业银行股权高度分散和投资者数量多的现状,我国积极响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号召,改善内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提高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约束力,优化监事会内部和外部结构,充分发挥其监督与制约作用。

增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调控作用,强调政府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必要性是改革外部治理机制的重点。为改善公司治理的外部状况,政府应在金融业向自由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体系。通过使用规范市场竞争的各种方法,提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例如:重视直接融资等类型的竞争性产品市场的发展;增强对各种独立中介评级机构的监管力度;指定各商业银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等,通过这些政策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公司的管理结构得到优化与改善。

三、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對流程的设计进行严格操作,提高应对操作风险能力。目前基层内部员工的违规操作已不再是操作风险仅有的表现,银行内部员工、外部人员以及内外勾结的欺诈行为也是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部分。

业务操作流程设计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是导致操作风险最重要的原因,所以事前对每个操作环节的精心设计是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重心所在。对新业务操作流程的设计尤为重要,银行应该做到边执行边修补,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透彻分析。比如:为防止银行内部员工或外部人员为进行非法转账而私下办理虚假结算账户,银行应该专门设立与办理业务人员相分离的部门,此部门人员的任务是实地考察结算账户的真实性,要求其出具相关证明后再予以办理;对大额支票转账业务进行办理时,银行应在转账前直接向付款客户确认后再予以办理,从而防止其他人员进行非法转账;为防止网上交易出现操作失误,银行应该对网银结算手续进行严格操作,中间不得由银行内部人员经手,而是在第一时间把网银密匙直接交给客户等。

四、实行风险导向内审

建立银行与银行间审计监督网络,开设银行内部风险导向系统。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其中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是银行实行的重点,可对我国现有体制下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进行判断,同时对新业务的风险评估要高度重视,每种业务和每个环节关键性存在的风险点是审计重点,银行必须保证经营业务的整个过程由审计充分覆盖。

风险导向型的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行,一是各银行内部审计数据及分析系统的建立,从而实现动态跟踪和调查各分行各支行以及营业网点的业务流程;二是在政府部门的影响下,实现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互通。通过建立银行间的审计监管网络,形成各银行间业务数据的自动对接与风险提示。

五、建立银企互通机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的密切衔接,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接触正在逐步实现由单一柜台实体渠道向多渠道的转变。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发展趋向全面化,银行需要与客户之间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让银行能及时了解客户的动态,同时客户也能随时掌握自己在银行业务的办理状况 ;能有效防止银行内部或客户内部或者第三方以及他们之间串通对银行的欺诈行为。

六、总结

发展业务、开拓市场与监督约束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保证各项经营工作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J].经济导刊,2011;8

[2]戈咏.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5;3

[3]李韵.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深析[J].财贸研究,2006;1

8.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八

第1条,从大的、著名的设计院中考察选择勘察、设计单位,不仅考察其资质等级、业务范围、质量能力及信誉,还要考察其过去工程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以及同类工程经验,

第2条,采用招标方法选择勘察、设计单位,多角度审查比选方案,鼓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并采取奖励措施,

聘请专门研究单位和专家对方案进行咨询研究,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最后选择优化的方案。

第3条,由工程技术部组织对设计工作进行评价,勘察、设计的质量标准须达到设计任务书要求和合同要求,设计文件清晰、直观明了、易于理解,各专业协调无矛盾,设计文件完整齐备,有相应的概预算和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设计成果正确,深度符合有关规定。

9.浅谈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 篇九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可见,审计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传统审计迈向现代审计的必由之路。由于电子数据固有的高科技性、无形性和易篡改性等特征,信息化在给审计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潜在的审计风险。因此,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证据的法律定位及其特点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为审计结论提供合理基础的全部事实”。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及有关单位的信息系统中获取的大量电子数据,这些电子数据只要是能够直接或者通过分析后间接支撑审计结论的,都可以成为审计证据,一般称之为电子证据。此外,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也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子证据。

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电子证据并不是证据的种类之一,如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七种。但在诉讼程序中电子证据是被认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四条,以有形载体固定或者显示的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数据资料,其制作情况和真实性经对方当事人确认,或者以公证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证明的,与原件具有同等的证明效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行政机关执法中,还是在诉讼程序中,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其法律地位是明确的。至于电子证据属于七种证据中的哪一种,是否应当单独作为一类,目前在理论上尚无定论。

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证据,具有区别于传统纸质证据的显著特点:一是无形性,电子证据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看不见、摸不着;二是高科技性,电子证据依赖于信息技术而存在,专业性较强;三是脆弱性,容易丢失和被篡改,且不留痕迹;四是一定程度的可恢复性,某些情况下,数据被删除或破坏后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恢复。只有准确把握电子证据的特点,才能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审计风险。

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是审计人员查清事实、得出审计结论的方法和途径之一,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程序、审计取证的方法和标准、审计定性和法律法规的适用等与传统审计方式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简言之,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不能够替代任何原有的工作程序,审计证据应当达到的标准也不能有任何的降低。

首先,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机关获取审计证据应当符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国家审计准则第八十三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延续了原《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审计署2号令)中审计证据合法性的要求,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获取和使用电子证据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进入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并获取电子数据,明显违反了法定的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电子数据因为不符合审计证据的合法性要求,是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使用的。又如,审计人员获取电子证据没有记录其采集和处理过程,不能证明其来源正当且未经过修改的,同样属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其次,信息化条件下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电子证据必须与审计事项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是真实可靠的,并且达到一定数量,足以支撑审计结论或者与其他证据共同支撑审计结论。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证据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够发现问题线索,但该问题是否真实存在,往往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调查才能发现。例如,通过分析银行账户的交易明细发现某账户交易异常,且存在某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特征,但这并不足以得出该账户被用来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结论,因为资金流动异常的背后,其交易背景或财产关系并不明确,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查与资金相关的交易行为是否真实合法,并获取其他审计证据,与账户交易明细的电子证据相互印证,才能得出审计结论。

最后,电子证据存在的疑点必须被排除。如果电子证据与纸质证据之间、电子证据与电子证据之间相互矛盾,或者电子证据与审计认定的事实相互矛盾,则必须继续调查,找出存在问题,对疑点做出合理解释,使审计证据之间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链条,才能做出审计结论。收集证据时切忌只关注对预期的审计结论有利的证据,对相反的或者不利的证据视而不见,或者有意隐瞒。审计人员应当把获取的所有电子证据提交给审计组组长、业务部门和审理机构进行审核,如实告知证据中存在的疑点,经过审核无误后,电子证据才能够作为审计证据使用。在诉讼程序中,司法机关对证据也有类似要求,其目的同样是要排除证据中存在的疑点。

三、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风险分析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流程一般是从被审计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获取原始电子数据,对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通过分析和计算发现问题线索,进行延伸调查,得出审计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的环节主要有:

第一,获取的原始电子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采集原始电子数据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起点,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始电子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存在漏洞,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不够完善,系统中存储的数据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二是数据采集时由于操作不当或者系统之间兼容性不好,导致数据丢失或者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采集到的数据可能与这些数据的原始状态存在巨大的差异;三是采集电子数据时没有将采集过程做好记录,日后在作为审计证据使用时受到质疑,审计人员不能证明这些电子数据的来源合法,且未经过人为修改,面临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使用的风险。

第二,电子数据转换和清理过程中产生数据丢失、出现错误的风险。在分析计算电子数据进行之前,需要把原始电子数据进行转换和清理,包括转换数据类型、转换数据表结构、对冗余数据进行删除,对空值和缺失数据进行修补,对冲突数据进行取舍等,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由于操作失误导致转换和清理后的数据发生丢失或者产生错误的风险,影响电子数据质量。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而审计人员又没有发现,那么后续的所有分析都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偏差。

第三,计算分析过程中发生逻辑错误的风险。审计中最常用的分析计算工具是SQL语句,如果语句存在语法错误,则不能通过编译器的编译,系统会提示错误且无法出现查询和计算结果,这种错误一般不会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影响审计质量。但是如果SQL语句存在逻辑错误,如缺少某个查询条件、查询条件设定错误、或者对数据表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再如,将银行账户交易明细中的以元为单位的发生额转变为万元时,本应除以10000而除以1000,或者将其他币种的交易额误以为是人民币等,则系统能够进行运算并输出结果,这种错误难以被发现,某些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反复进行检查也无济于事。语句逻辑错误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致命的,一旦发生,便会导致“差以豪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过程中必须高度注意的。

第四,复核审理过程中不能发现审计过程和结论存在错误的风险。根据国家审计准则,除直接对某一事项进行查证的审计人员外,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等均负有各自的审计质量责任,应当对审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复核、审理和审定。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数据分析的专业性较强,往往由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完成,但是负责复核审理工作的审计业务部门和审理机构一般没有专门对电子数据分析进行复核审理的工作人员,其计算机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果审计分析中应用到的技术超出复核审理人员的能力范围,那么后续的质量把关环节便形同虚设,导致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的风险。

四、完善信息化条件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风险,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第一,科学评价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的可靠性。信息系统是电子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环境,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上的,因此,采集电子数据前必须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科学评价,这一点在国家审计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审计实践中,由于时间有限,审计人员一般不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的信息系统审计,但是只要从系统中采集数据,就应当关注和检查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对此,审计人员可以根据经验做出基本判断:一般来说,会计核算和资金交易方面记录基本准确可靠,其他仅在被审计单位内部使用的电子数据可靠性相对较低,如银行信贷系统,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同一信息系统内部的数据可靠性也不一致,一般情况下关键数据比较可靠,非关键数据可靠性较低,如银行信贷系统中记录每笔贷款的金额、余额等的信息较可靠,而企业的报表数据等信息可靠性较低;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中保单的保额、保费较为可靠,而代理人等信息可靠性较低等。

第二,采集的原始电子数据应当以有形的形式进行固化。原始电子数据是审计分析查证的起点,为证明其来源合法且从被审计单位采集后未经过人为修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采集的原始电子数据应当以有形的形式进行固化。如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光盘,同时在光盘上贴上标签并盖章、或者另附纸张说明材料注明光盘中数据内容等。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将原始电子数据进行了备份,数据丢失无法找回时可以读取光盘中的数据重新进行计算分析,也可以使计算分析的全过程进行再现成为可能。

第三,详细记录电子数据采集、转换、清理和分析过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在电子数据采集、转换、清理和分析计算的过程中,对每一工作步骤进行详细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之一,这样既可以界定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也能够使整个审计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其他审计人员接手继续开展工作和复核审理人员的检查,提高工作效率。国家审计准则第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采集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作为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记录电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如果缺少相应的记录和审计工作底稿,一旦发生行政诉讼,审计机关提供的电子证据可能会不符合司法机关对证据的认定标准,面临败诉的风险。

第四,尽量避免仅依靠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如前文所述,电子数据分析只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途径,在发现问题线索后,应当进行延伸调查以印证电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如通过分析税务机关的电子数据发现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企业不符合规定的条件,但实际上该问题能否成立、电子数据是否存在偏差、是否存在审计人员尚不掌握的其他情况,在电子数据中无法找到答案,这就需要就这一问题与税务机关和该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证实问题存在后写出审计取证单,交有关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印章,审计取证工作才真正结束。因此,在审计实践中一般应在电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其他证据,尽可能的地避免仅通过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电子数据分析的结果没有与被审计单位及有关当事人见面,缺少交换意见的过程,为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建议除调查案件线索、因保密等原因不宜直接取证的情况外,其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审计结论都编制书面的审计取证单,交有关单位和人员认证,这也是国家审计准则要求之一。

第五,强化复核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意识。人的能力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审计的起步阶段、复核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更是如此。审计机关要针对复核审理人员系统性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组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审理机构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敏感性。复核审理人员也要积极自学,深入信息化审计工作一线,向电子数据分析人员请教,与他们一道研究数据分析方法和风险防范措施,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充分发挥审核把关作用。

此外,审理复核人员应当不断强化为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一线服务的意识,防止仅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的错误倾向,遇到证据不够充分等情况,不能简单地退稿了事,而应当在把好质量关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向审计人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与审计人员一道分析研究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共同化解面临的困难,提升审计成果。

10.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十

关键词:科研经费审计监督高校

一、前言

科研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科研活动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持。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科研经费数量不断增长,主要来自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纵向科研经费以及各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经费,还包括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的配套资助。高校经费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建立了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保证了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严格管理,为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帮助。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制度不完善,导致科研成本信息失真;有的缺乏严格监管制度,导致科研资产浪费严重或者大量流失;有的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导致大量的科研经费游离于监管之外;有的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不规范,导致大量科研经费被挪作他用,科研人员违纪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严重的违法事件。例如2014年10月,浙大原教授陈英旭将科研经费900多万转入自己的私人公司,被查处后判刑10年。山东大学刘兆平教授采取虚开发票的方式,骗取科研经费300多万, 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并不是个案,根据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显示,高校科研经费中被用于科研本身的仅占40%左右,其余大量的经费游离于科研项目之外,这些现象已经充分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审计质量的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起到了监督和信息反馈的作用。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和制度建设的不规范,高校的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大多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1、建立多元化的审计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漏洞较多、难度较大,很多案件都涉嫌腐败违法,单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形成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全面监督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其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进行全方面监督,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到项目结题实施实时控制和管理,及时发现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并合理划分风险等级,高风险级别的要重点审计,例如科研项目预算的真实性、科研经费的预定开支等,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整改,对于涉嫌违纪违法的,不能瞒报,要及时向纪检部门反映情况,并积极配合纪检部门的工作。另外,由于高校经费大多来源国家财政拨款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因此要发挥社会团体和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反映的重大案件,进行重点审计,形成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多元化审计机制。

2、事后审计改进为全过程审计

传统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也就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发现问题也无法及时修改。而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促使经费使用的合理化和效益化,并不以惩处为主要目的。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将事后审计改进为全过程审计,对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状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在项目结题后再对项目合同经费决算状况进行审计,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灵活性。当然,由于高校科研项目众多、科研经费数量多,审计人员少,要想对每一个科研项目、每一笔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难度很大。高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制度,查找科研经费中存在的问题。这里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审计部门可以与财务部门联网,通过互联网来追踪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充分体现内审工作的灵活性,对异常情况进行重点关注,争取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另外,还可以实行重点科研项目的年度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多、社会影响力大的科研项目在结题前,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面审计,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素质

与其他审计项目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建立轮岗制度。审计人员长期任职于一个部门,对其他岗位和专业比较陌生。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果不了解其他专业,无法有效的进行科研经费审计。因此,审计人员要定期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工作一段时间,来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以及专业特点,从而可以多视角的进行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目前,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不断涌现,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科研经费审计的政策,同时也要强化自身的业务技能,高校应该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也可以引入熟悉高校科研状况的优秀会计师参与到科研经费审计中来,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4、加强内部审计的目标控制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必须加强效益审计,对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重点审查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合理性,科研项目在立项是否经过认真调查,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估,结题项目是否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科研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及时转化,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的价值与科研经费投入的价值以及科研项目的预期研究价值相比较,以确定其经济效益,并提出审计建议,从而促进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结语

总之,作为高级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是我国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进行科技创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大审计力量,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的效益,保证我国科研事业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卓平.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探讨[J].审计月刊,2011,10(02).

[2]郝名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重点和难点[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21).

[3]姚瑞红.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14(16).

注:本文系珠海人文医学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11.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高性能砼 质量控制 砼施工 施工技术

摘要:高性能砼在高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施工中很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本文从高性能砼试配、拌制要求、施工方法、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介绍了高强砼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高性能砼是一种新型高技术砼,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变形小,耐久性、抗渗性好等优点,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工程的部分剪力墙及框架柱砼强度等级为C60,属于高性能砼,如何做好高性能砼的配制与施工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点。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工艺特点,在坚持采用本地原材料和目前生产工艺的原则下,试验C60高性能砼,并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精心组织施工确保高性能砼达到要求。

1、C60高性能砼试配

⑴高性能砼原材料质量要求

①水泥:为了降低水化热、提高砼的和易性、减少泌水性、减少砼的早期收缩裂缝和减少砼的干缩及徐变,应选用非早强型(非R型)普通硅酸盐、低碱、低水化热水泥,强度等级为52.5.

②粗骨料:选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以石灰岩等石质为主的机制碎卵石,且采用二级破碎的5-20mm粒级的粗骨料,针片状含量等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

③细骨料:应选择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中砂,细度模数控制在4.2~2.8范围内,砂硬度高,级配曲线合理,含泥量不应超过2%;

④掺合料:考虑使用“三掺”技术,掺合料宜采用细掺料(需要比水泥熟料具有更大的细度和更好的颗粒级配),为保证砼性能需掺加一定量具有较好活性的硅粉、粉煤灰和磨细矿粉,硅粉中的极细颗粒具有良好的微填充效应,可以使砼的孔结构充分致密,从而保障砼的强度和耐久性,磨细矿粉应细度细、烧失量低。

⑤外加剂:为了减少用水量,改善砼的流动性和密实性,选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其能满足配制一般要求的高性能砼,且掺量少;

⑵试配的技术要求

高性能砼必须经试验室试配并经现场试验确认后,方可正式使用,超出的数值应根据砼强度标准差确定。

12.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篇十二

摘要: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面。质量影响的因素繁多,在施工过程中稍有疏忽,就极易引起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而产生质量问题或严重的工程质量事故。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常见的质量问题事先加以预防;对出现的质量事故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施工项目;施工质量;质量控制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特点

1.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可变性

許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 "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1)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3)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5)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6)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现场管理跟班不严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处理的目的: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 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

(三)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上一篇:公园管理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国画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