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2024-11-01

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8篇)

1.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篇一

如何运用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他对学习内容的前期了解,要有效备课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才能在教学中采取适用的教学策略。我的学情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班级进行摸底考试,看一看学生对某一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分层次,以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中下生提问并弄清学情。

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整体面貌,学习习惯。上课时 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和计划,绝不只管自己讲,不管学生接受,同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习惯和投入的多少。

三、我的学情分析不但是这一课内容的学情分析,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关的科学,要学会很好地应用身边的知识为我们的教辅桥搭路。

例如教学《原子的结构》一课。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种类发性改变,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这样的知识,并很想知道原子是不是永远不能再分了呢?这样的疑问下来建构的,再上这一课之前,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一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过关,否则后继的教学会受到严重影响,在物理知识中原子的结构作了简单介绍,只知道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但三者在原子中的关系需要在本课题中完成。特别是三种微粒在原子中的电性和电量关系、质量关系、空间位置和所占据的体积的关系是原子构成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分散难点,分段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过看模型、看动画的方法找到原子中的两大部分:原子核核外电子,搞清楚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再来分析,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分成质子和中子,能过读表牢记氢原子中无中子。再来构建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的电性关系,一定要着重强调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在此基础上再构建电量关系,通过读表获得在任何一原子中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在此,给学生说清楚质子与质子数目的关系。然后由学生来总结原子带不带电的问题,找到其中的原因,并总结原子不带电的两条必要因素:(1)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质子的数目与电子的数目是相等的。原子内各种微粒的质量关系通过读表得出:电子的质量很小,对原子来讲轻若鸿毛,1个质子与1个中子的质量几乎是相等的对原子来讲重若泰山。再此基础上再来描绘原子中原子核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和电子所运动占据的空间的对比关系:一只蚂蚁与体育场的区别。

只有层层递进,一步一个脚印,跟据学情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才是有效的。

2.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篇二

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 甚至大专院校在教师培训环节上也都在采用说课的形式.一节精彩的说课, 要进行学情分析, 就必须对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诸因素加以分析, 其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物理说课及特点

所谓说课, 就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学理论为依据, 根据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特色, 针对某一具体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智能水平, 由任课教师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口头表述该内容的教学思路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形式.

说课的目的在于对教师进行全面了解、综合评价, 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备课、上课, 而轻视教师同行间的教学讨论与思想交流.实践证明, 说课活动是考查教师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能体现教师的基本素质, 有利于推动教材、教法的研究, 促进教师间的教学信息交流, 从而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 物理说课的原则

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物理说课应体现物理学科的科学性, 做到突出观察实验, 并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首先, 物理说课论述的物理知识应该是科学的, 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的分析, 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或表达, 还是实验或练习题的内容、数据等, 都应当是正确无误的;无论是数学推导还是逻辑分析, 都不应犯科学上的错误.例如, 有关密度的概念, 应当说“物质的密度”, 而不应说“物体的密度”.

其次, 说课教师所介绍的针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科学的.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科学认识方法, 物理学也不例外.物理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反映本学科的认识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总结、实验的设计等均应符合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脱离学生实际智能水平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愈灵活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众所周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物理说课也应该体现出物理学的实验基础, 尤其是中学物理学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说课不仅要阐明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而且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在试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 物理说课的内容

1. 说教材

首先, 要驾驭教材, 说清教材结构.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它以理论概念为基石, 以物理学的规律为主干, 建立了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及其分支的严密的逻辑体系.由于物理学的这一特点, 决定了每种物理教材都有一定的知识体系, 任何一个单元不能脱离这一知识体系而单独存在, 而应是相互联系的.因此, 在说课时, 必须简单介绍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 编者的编写意图, 在此基础上重点说明所授内容在整册教材乃至整个物理体系中的地位及依据.

其次, 围绕教材内容, 说清教学的重难点和目标.物理教学中, 目标包括三维教学目标.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 应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2. 说教法

即说明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依据.恰当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讲练结合法、探讨研究法、自学讨论法等.说课时要说明具体选择哪些方法, 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 说学法

即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亦即学法指导.学法, 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之一.对中学生来说, 恰当的学法有助于他们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助于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 “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的学法指导, 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再发现”的过程, 教给学生利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说课时要阐明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引导学生感悟观察实验的方法、科学猜想的方法、实验验证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概括的方法等.

4. 说教学手段

好的教学方法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多种教学媒体运用于课堂.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说课应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需要, 准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

5. 说教学过程设计

说教学过程设计是说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说课教师在规定时间内, 说明实施这一课题教学的方案.如应怎样引入新课、如何设计试验、如何启发引导、传授知识, 怎样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

二、说课中的学情分析

教学, 顾名思义, 它包含教和学两个过程, 充分显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地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 即进行学情分析.而说课这一教学研究形式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所以, 在说课活动中进行学情分析是必然的.

(一) 说课中如何分析学生能力

智力因素中的各种能力构成了物理学习的能力, 而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各种功能则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完成.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实验、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物理学始于实验, 尤其是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因为观察实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观察时要积极思维, 进而在观察活动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如用手推一物体使它运动, 那么手离开不久, 物体就会停下来.表面上看, 好像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然而, 只要深入思考一下, 物体之所以停下来就是由于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而摩擦力是不易直接观察到的.原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 观察实验还需要注意力.只有保持长久不变的注意力, 才能保障观察实验准确无误地进行.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对初学物理概念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 才能达到对概念多方位的本质认识.如磁场方向的描述可用概念的变式加以认识.“磁感线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的说法其本质的一致性, 它们都是根据磁场的基本性质得出的.

物理规律的掌握需要有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 应学会用比较概括的方法, 理解物理规律并掌握.在比较中弄清事物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从联系中认识规律.这样, 一方面突出了某些规律的相似性, 借助类比加深印象, 并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是中学物理的概念、规律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要将所学过的规律形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理论体系, 必须具备很强的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就拿组建概念这一小网络来说, 必须对新概念进行综合贯通, 努力寻找出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知识点, 使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已有概念网络得到延伸和扩展, 形成完整的网络, 便于知识在运用时提取所需的信息, 这无不需要分析概括能力.

人和人之间由于遗传、环境、早期教育等因素会形成智力上的差异, 而在差异已经形成的情况下, 抓好包括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可以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得到积极的发展,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 而兴趣可以看成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情感与意志又相互加强, 相互补充.因此, 可以说情感是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集中体现, 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下面就情感功能中的美感分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结合.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它主要是愉悦人身心的和谐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 更是激发活动热情的一种动力.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过:“科学家研究自然, 除了这样做有好处, 还因为从中得到乐趣, 而他之所以从中得到乐趣, 那是因为它美.”而物理学的美, 最典型、最精辟之处, 就是简洁明了的简洁美.在纷乱繁杂的自然表象中, 概括出简洁明了的规律, 就是一种科学美.

(二) 如何培养学习方法

学生能否学好物理, 学习方法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具体的学习环节,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有具体的学习方法.下面就学生在进行阅读材料, 做观察实验、听课、做作业和练习活动时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说明.

前面已经说过观察实验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而观察实验不仅仅局限于新课的学习, 在预习、复习、作业练习、总结提高以及课外学习都可以广泛应用.可以说, 学生的很多的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实验中获得的.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例如, 在实验操作这一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细致的习惯.做实验前, 首先要把实验器材按要求合理地装配、连接或摆好.其次, 对仪器调整, 即在测定前要将每个测量仪器和装配好的系统进行校准, 调整好后再进行操作.这不仅能减少因仪器安装不合理而造成的失误, 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阅读大量材料.中学生毕竟年龄还小, 要形成一种好的阅读习惯, 大多数学生阅读材料都是囫囵吞枣, 一代而过, 根本起不到阅读的作用.为了使阅读不做无用功, 教师可以试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即在阅读材料时, 可以把材料的主体框架记录下来, 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读完之后,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摘抄下来, 以备将来之用.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又可以积累大量资料.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如实验观察, 阅读材料等, 但仍要听课,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听课的重要性.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点, 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 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听课方法, 做课堂笔记是其中的一种.做笔记也要有技巧, 不能只记不听, 或者只听不记, 或者是只记教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这样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边听边记, 当然也不能把教师所讲内容全部都记下来, 这样也没有必要, 要有选择地去记.例如, 可以把当时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 课后向教师、同学请教, 或自己琢磨.这样一来, 既把握好了课堂, 又可以积累一些重要资料, 对将来的复习考试也有很大用处.

课后作业和练习实质上是课堂学习的延续, 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作业的目的是通过解题实现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学会用它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说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说题”这一途径, 培养学生条理性的解题方法.说题要求学生说清物理情景、解题思路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等, 最后“猜测”出结论.要做到这一点, 学生必然要有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 进而将其条理化, 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物理概念、规律的深入理解, 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

总而言之, 教师在说课活动中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时, 要从多方面分析和观察学生现状, 并能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申锦仪.关于数学学科“说课”的思考[J].数学教学, 1997 (6)

[2]查金根.谈谈我对物理说课的点滴认识[J].物理教师, 1999 (1)

[3]阎金铎, 田世锟.中学物理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3.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人本教学理念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工作的必要环节。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情况较为复杂,普遍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对这些不同的个体,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与家长工作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学情分析便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下面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工作中的学情分析进行深入研究。

一、“学情”与“学情分析”的概念

学情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认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等情况,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能力特点与差异。近几年来,在教育模式的转化下,学情的重要作用也逐渐的凸显出来,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措施,才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而学情分析便是基于这一基础产生,关于学情分析的研究有两种称谓,即“学习者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者分析”理论强调,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对学习者身心发展特征、起点能力、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几个方面,包含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也包含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教学对象分析”理论认为,分析对象应该包括学习者特点、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目标技能、学习态度与预备技能几个方面。

这两种观点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后者更加注重学习者起点能力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近年来虽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教师职业素养缺失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能力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与知识素养几个层面,其中核心素养便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的去研究、了解学生,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素养缺失的情况,一部分教师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将学生当做一种负担,导致学情分析仅仅是一纸空文。

2.教师对学情分析缺乏理性认识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虽然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学生性格、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但一些教师对于学生却依然从自己内心的固定印象进行分析,更有甚者,为学生贴上固定标签,学情分析并未真正落实到实处。

3.教师实践探究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要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级别,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小学阶段很多教师的资历较短,其实践探究能力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就导致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进行学情分析的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的预习、作业以及已知能力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掌握有用的学情,同时根据累积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要注意到,作业是学生的直接反馈信息,批改作业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夠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作业,对作业进行及时、准确批改,梳理记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还要重视课堂预习,把握好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应用熟练的方法来掌握与学习相关的知识。

2.解读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未知”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着其不同的特征,不同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为此,教师必须要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对比学生新旧知识的相关性,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考虑到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一些不同,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还需要抓住课文的核心价值与典型意义,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巩乃斯的马》这一课,通过草原上暴风雨中马群奔腾的壮观场面的呈现,体现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渴求。但是,小学生的阅历很少,而这篇文章离小学生的生活较远,特别是对于居住在西北、城市以及乡村的孩子而言,以他们的生活阅历,是很难想象这种场面的。考虑到这一问题,在上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来查找资料,课堂上播放马群奔腾场面的图片、视频,待学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课文学习,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3.考虑到教材编写者意图,分析学生的“需知”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均是教材编写者苦心筛选的结果,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均起着积极效果。因此,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学情分析。

例如,《翠鸟》选入教材之中有两个原因,第一,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第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因此,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考虑学生学过的与动物相关的文章,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看学生是否热爱生活?如果学生并不理解热爱生活是什么意思,那么即使再强调作者如何热爱生活,学生也是难以理解的。在全面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4.挖掘学生的需要,分析学生的“想知”

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照课堂教学的起点,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沟通,认真调查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查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口头调查形式,书面调查即为学生发放调查表,搜集学生的学习困惑及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而口头调查形式就是学生提问,教师记录,该种调查方式互动性较强,可以在课堂中开展。

四、结语

现阶段下“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中的体现就是学情分析,截止在目前为止,学情分析已经引入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学情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进行分析前,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从学生的“已知”“未知”“需知”“想知”出发点来设计教案,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当然,学情分析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信随着教师在学情分析方面的不断努力,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安玫.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

4.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 篇四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1

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今天领导安排我坐在这儿做经验介绍,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教学经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只是结合十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历,和一些零散的个人看法和心得,来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的多余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框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等;评价过程又有过程和终结两种。评价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评价,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评价要做到:一是评价要适时。有时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尝试到胜利的欢乐;二是评价要客观,避免使用言过其实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三是不能打压、责备、挖苦、简单行事。

在我们听课时,时常觉得我们的教学正在被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扭曲着。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的赞扬声,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刚开始,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令人生厌。看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觉得表扬来得实在太容易,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的同学有口无心,鼓掌也随心所欲。得到的小奖品不珍惜随处乱扔。这样的奖品太廉价。

不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对学生一味的盲目肯定,不严格要求,姑息迁就,甚至回避缺点,回避问题,使学生形成不恰当的自我评价。造成学生的是非观念模糊。降低和歪曲了事实的标准性,使被评价者获取错误信息,同时也混淆了其他学生的视听。

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合作学习加温;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探究学习走得更远,走向更高。所以,评价到位、适时、恰当,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课上学生各抒己见,加上教师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评,才是认真地,学,的先机。化。在新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一直进行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研究,在这方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成果展示都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和规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从学生针对导学案进行提前自学到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再到针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集体合作探究,直至获得成果进行有序展示,这些都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规范,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一环节所要研究的是怎样采取更有效的、更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学堂,并尽量缩小两极分化,使每个学生都优收获这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重点。

我们南学,洋思,,北学,杜郎口,人们几乎都都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把课堂讲解变为课堂点拨,是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教师不再独占课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只是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点。缩短了教师的讲话时间,这便要求教师的,点,要做到,六要,:

①要少

②要精

③要适时

④要到位

⑤要有激励性

⑥要有指导性。

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讲,自然是课堂上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的讲解和反馈。这里的讲解应做到,在形式上:

①有始有终

②声盖全堂;

在内容上:

①少讲过程,多讲方法

②少讲这么做,多讲为什么这么做?

③少讲题面,多讲寓意、引深、变式等。

努力提高学生讲的时效性。防止形式主义,浪费时间。

新模式下的教学原则:

1、压缩教师讲课时间、变讲课为点拨的原则。

2、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变听为讲的原则。

3、立即落实、反复落实的原则。

4、科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原则。

5、学习形式科学、多样、有效原则

新模式课堂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预备知识回忆、明确任务等

2、任务引导,自主、合作、展示、点拨等形式学习新知识。

3、练习、学生讲解、教师点拨等形式跟踪落实。

4、巩固检测、师生总结

当然,我校的,以评导学,以点导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还是在以教师的评价、教师的点拨下的学生充分展示和自主学习。教师这种,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每种课型总结提出具体的教学流程:

新授课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明确任务,任务引导,激趣引思,学情反馈,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巩固检测,课堂总结

复习课课堂教学流程:知识梳理,精讲点拨,测评达标,质疑反馈

作品讲评课教学流程:作品展示,小组讨论,师生点评,完善改进,鉴赏总结

二、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次教学,是依据素质教育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改变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

我们龙源学校学生的来源遍布全市的`城区和各个乡镇,接近90%的学生来自农村,我们一位副校长曾笑称我们学校是,建在城里的农村学校,,学生家庭文化、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千差万别,并且每学期伊始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来自全市各个地方的不少新生加入,其中有一些新生来自于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山区乡镇,导致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相对较弱,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班级里面既存在着能做动画、编程的电脑高手,也存在着连键盘指法、鼠标使用都成问题的困难学生。

在教学中要让每位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溶入课堂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分层教学

(一)深入了解,科学分组

针对我校的实际,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具体差异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合作小组划分,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发了一份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在调查表中设计下列问题:

1、你在原学校是否开设过信息技术课程?都学过哪些知识?

2、你家里是否有电脑?

3、你是否觉得信息技术课应该讲解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

4、在以前是否接触过课本知识内容以外的计算机知识?

5、除了以前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你还掌握哪些知识?

6、你以前参加过信息学奥竞赛、机器人大赛、电脑绘画之类的活动吗?另外还可以通过个别谈话,调查班主任等方法把学生的底子摸清楚,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及爱好进行动态编组,首先把学生按照通常方法分组,把那些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较高的学生分到8个小组去担任学习小组长,同时他们共同成立小组组成奥赛组、电脑绘画组和机器人组。

(二)细化任务,分层教学

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一项学生的作业,作为学生自我学习并完成的任务。这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如:学习,认识Windows及附件,的那一课,设计一个自己完成的图画作品的任务;学习文字输入和Windows"写字板"时,设计写作自我简介的文章的任务等等。

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对每组组员(大多数的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基本的要求;对每组的学习组长(技能水平高的少数学生)的教学任务提出较高的要求。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部分内容时,普通层次的大多数学生只要掌握一般文字处理就可以了,但可以让高层次的学生利用WORD2000自主创作一份电子板报,主题自拟,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

(三)互助交流,合作探究

每组知识水平相对接近的同学在层次较高学生的带领下,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任务,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配搭,互相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到高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要设计多个高层次的知识目标让其来完成。

例如,在幻灯片制作中利用超级链接做古诗集,我让各小组自由制作,然后课后在她们的相互合作中每位同学把古诗集上传到了教师机,来集中对比反馈,展开竞赛,这样,他们有的组制作李白诗集、有的组制作杜甫诗集……忙得不亦乐乎,各个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使每一个小组都有互相学习的榜样,课堂学习氛围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结果形成了全班比,小组比的热闹景象。

再如:对于Word文字处理部分的学习,在设计好自己动手制作"板报"的作业任务之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分组时一是要求自愿,这样可以保证协作的效果好;另一方面要求不同水平的组尽量搭配协作,这样可以促进能力较差学生的进步)。

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学生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那些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好适时的鼓励,激发其兴趣,提高水平。

(四)全员参与,体验成功。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汇报学习的结果,教师可对学生的方案提出适当的建议。教师也可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把完成的各种作品上传到教师服务器中。学生通过学生机的浏览器或者电子教室进行集体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亲历过程,体验成功。

三、多元化评价

(今天谈的评价,仅仅是指在课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课堂评价是制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新型的课堂需要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题,从学生的参与面、活动状态、活动形式、达标程度等内容入手,制定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是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

针对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应制订出适合每节课的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2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从三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当我看到学生们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学习时,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们一起分享这欢乐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地发展。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拥有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教师已经不再是从前无所不知的圣人。现在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人机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感慨地说:“老师,网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3

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首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其次,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4

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在21世纪,不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将被定义为新世纪的文盲。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而信息技术教学却显得有些滞后,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其次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开展有效性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著名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能够引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反应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信息的鉴别与评价》时,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先让学生看一个“虚假短信”的短片,看完后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故事当中收到短信的人,你会怎么做呢?在讲《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事先让学生欣赏优秀的班级电子报刊,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要做一个属于你们自己班级的电子报刊,你会怎么做呢?通过以上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教师创建的情景,跟着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2、规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要使用到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刚刚接触,需要时间适应,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规范性,使学生容易适应;切忌教学方式混乱,演示操作不一致,使学生无所适从。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统一作业的保存命名(班级+座号+姓名)和提交方法(使用学生端提交作业);在共享案例和欣赏作品的时候,统一案例和欣赏作品的共享方式(只读)和存放位置(网上邻居èTeacherè共享文件夹);第一节上机课便分配小组(4人一组)并选出小组组长;教师在演示操作时,还应该注意操作的规范,操作速度适中,操作方法简单一致。这样学生才会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曾经有一位实习老师,在讲WORD段落的操作时,演示了三种方法,通过菜单、工具栏、标尺和右键来操作,结果那节课很多学生无法完成任务,下课时,学生跟我说,实习老师讲得太复杂了,操作太快,记不住。其实,教师只需要演示一种操作,其它操作可以留给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信息技术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谈到生活中的新鲜事时,学生马上会竖起耳朵来听,这些内容学生爱听、乐学。把这些新鲜事组织到教学过程当中,不但能够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也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一举两得。

例如,在讲信息的基本特征时,我安排了几个校园生活当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①小李中午从图书馆看书回来后,告诉小明已经有《读者》可以借了,小明下午去借的时候却没有借到(时效性);②食堂第三窗口李阿姨打菜比较大方,没两天,排在她窗口打菜的队伍就比别人长(传递性);③小张的父亲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贵子女因攀爬围墙,摔到头部,急需2万元手术费,请尽快把钱汇到农行,帐户:123,户名:张网,联系电话:123123(真伪性)。像这样的案例源于生活,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合理安排任务,巩固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融入到任务教学之中,强调“做中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巩固知识,自主探究,维持学习兴趣,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如何做到合理安排呢?首先是任务的设计不仅要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而且要联系实际;其次是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例如在《多媒体作品加工与表达》这一节,布置任务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接触PowerPoint少,基础差,我分为4个课时来讲,并分别设置以下几个任务还让学生巩固知识。

①以“江南。PPT”为例,建立一个有四张幻灯片,名为“班级-座号-姓名”的演示文稿;

②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自定义动画效果,并保存;

③打开你演示文稿,为它添加幻灯片切换效果(鼠标点击或自动播放),并保存;

④打开你演示文稿,添加超级链接或动作按钮,实现作品的交互性。

任务的布置与上课内容相适应,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情,难度适中,逐个深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巩固。教师还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以后,自主探究,精心制作出更加优秀的多媒体作品。

5、“小老师”协助教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习好、操作强的同学充当“小老师”协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一节课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教师无法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同学,“小老师”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学习,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现和观察,我在每个班级中选取几名能力较好的学生,让他们当班级“小老师”,很快这些“小老师”便发挥作用了,使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小老师”不但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还可以指导其他同学学习和完成任务,并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6、量化评价标准,点评学生作品,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目前信息技术教学非常注重教学评价,在评价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潜能、学习成就,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量化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自评中自我肯定、改进提高,在互评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强化激励效果。教师的点评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习成果的肯定,激发学生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量化评价标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自评、互评观念,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评价氛围;在课堂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作品的互评工作,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互评、交流学习气氛中获得进步,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一节课结束,教师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观察,认真钻研,因材施教,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到知识。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5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信息技术课中的学情分析学习心得6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篇五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中学生散文的学习情况,分析他们学习散文时的学习期待以及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调查的结果,对中学语文课堂当中的散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与策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加强课余积累。从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实验班1002班和普通班1009班。1002班共65人,发放问卷10份,收回10份;1009班发放问卷25份,收回25份,经过统计和数据的分析,现将问卷作如下分析:

(三)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1.你平时喜欢学习散文吗?

A.十分喜欢 B.不喜欢

C.有点喜欢

D.很讨厌 1002班:A 40% C 60% 1009班:A 45% B 20% C 30% D5% 情况分析:从两个班的情况可以看出,有多同学十分喜欢散文,部分 同学对散文有点喜欢,只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不喜欢或是很讨厌散文,而且实验班的同学较普通班的同学对散文的学习期待较大。2.你对散文的定义有清楚的认识吗?

A.不清楚 B.很模糊 C.不知道什么是散文D.有清楚的认识 1002班:A 60%

C10%

D30% 1009班:A 10%

B 70% D20% 情况分析:对散文的定义不清楚或很模糊的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同学对此散文文体没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只有少部分同学了解什么是散文。

说明在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同学们的文体意识很淡薄,只是对散文单纯的喜欢,至于什么是散文以及如何来尝试写散文,很多同学不了解。在初中,同学们已接触了一些写人写景的散文,对散文文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准确来定义散文,同学们的意识中很模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强化文体意识,让学生认识散文的写作特点,明白什么是散文。

3.在学习散文时,你对以下哪一类散文最感兴趣?

A.抒情散文 B.议论散文 C.叙事散文 D.哲理散文 1002班:A 20% C 33.3% D 20% 1009班:A 35% C 40%

D 25%

情况分析:同学们对议论散文都不感兴趣,而抒情性散文、叙事散文所占比重较大,部分同学喜欢哲理散文。

这和高中生的阅读心理有关。刚升入高中,同学们正处于心理不断成熟发展的阶段,情感丰富,对理性有一定的追求,所以对抒情类以及哲理类的散文较感兴趣。据了解,同学们在初中主要训练的是记叙文,因而学生对叙事散文还是有一定的喜欢度。高一刚接触议论文的写作,很多同学不能把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所以在学习议论性散文的时候就会觉得很难,也就没有学习兴趣。4.你能理解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总特点吗?

A.不理解

B.有点认识

C.根本不懂

D.很清楚 1002班: B 80% D 20% 1009班: B 65% C 10%

D 25% 情况分析:大部分同学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总特点只是有点认识,少部分同学很清楚,而还有一些同学根本不懂。

对于散文这一总特点,同学们思想当中处于模糊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对整体散文结构的把握,从结构和中心、主题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并贯穿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来。5.在学习散文时,你最喜欢的是它的哪个方面?

A.语言之美 B.感情之美

C.结构的自由

D.意境之美

1002班: A 20% B 20% D 60% 1009班: A 16% B 24% C 16% D 40% 情况分析:多数同学喜欢散文的意境之美,对散文的语言以及感情的喜欢次之,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喜欢它的结构之自由。

散文通常是以营造意境的方法来吸引读者,而这一点同学们有很深的体会,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美的意境,带领同学们进入文本,在此基础上把握散文的情感、。可以从语言入手,体悟情感,营造意境,完成对散文的整体学习。6.你在学习散文时会关注什么?(可多选)

A.内容的真实性 B.语言的生动性 C.表达的多样性 D.情感的真挚性 1002班:A 33% B 40% C 10% D 60% 1009班:A 16% B 44% C 36% D 60% 情况分析:情感的真挚性成为同学们首要的关注,其次是对语言、内容、表达的关注。从中可以看出,散文学习贵在情感,即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实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同学们要着重把握的一点,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7.对于抒情散文老师会不会引导你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感情呢? A.会

B.不会

C.根本不

D.偶尔 1002班: A 70% B 10% D 20% 1009班: A 36% B 4%

D 32% 情况分析: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抒情散文的教学时还是能够注意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渗入的思想感情。

8.你学习散文时有哪些方面的障碍?(可多选)A.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不准确

B.不了解文章内容 C.不知道作者说什么

D.不清楚写文章的目的 1002班:A 70% B10% C 10% D 50% 1009班:A 48% B 24% C 16% D 44% 情况分析: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散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写作目的是同学们在学习中的盲点,即为对散文“神”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据此情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体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中心和写文章的目的,这才是学习一篇文章最基本的东西。

9.你平时喜欢读一些散文类的课外书吗?

A.喜欢

B.不喜欢

C偶尔读些

D.没时间 1002班: A 30%

C 70%

1009班:A 20%

B 4%

C 48%

D8% 情况分析:多数同学喜欢读散文类的课外书,只有一部分同学偶尔读些或是不喜欢读,说明高一年级的同学对散文的阅读期待还是很高的。

你所知道的散文大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况分析:余秋雨、朱自清、刘心武、林清玄、冰心、季羡林、巴金等在几位作家中,喜欢余秋雨及季羡林的比较多,由此说明,现如今高一同学的阅读量很广,能够对文化散文有自己的一定认识,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展现。

10.你在学习一篇散文之前会主动预习并提出问题吗? A.偶尔会

B.从不预习 C.预习,并对其中不懂得地方标注出来 D.经常这样做 1002班:A 70%

B 10% C 10% D 10% 1009班:A 32% B 36% C 4% D 8% 情况分析:同学们偶尔会在学习文章之前主动预习并提出问题的占多数,一部分同学还能够对不懂的地方标出,可以看出很多同学的阅读习惯还是很好的,也和他们对散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11.你会在学习散文文时,有不懂的会上网查一些作家和文章的背景资料吗?

A.每篇都会查

B.经常会查 C.偶尔会查 D.从未查过 1002班: C 90% D 10% 1009班: A 32% B 36% C 48% D 28% 情况分析: 多数同学读不懂的地方偶尔会去上网查一些资料,少数每篇都查,还有部分从未查过相关资料。说明同学们还不能够运用一些有利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12.在学习散文时,你会和同学交流吗?如研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来不会 1002班:A 20% B 50% C 30%

1009班:B 56% C 24%

情况分析:同学们在散文学习时大部分都能够和同学探讨一些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一方面说明散文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惑,另一方面说明高一的同学已初步具备小组交流、讨论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去解决一些问题。

13.在你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大吗?

A.不大,我可以自学掌握

B.很大,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师引导 C..不太大,个别地方需要指导 1002班: B 20% C 70% 1009班: A 16% B 16% C 48%

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散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同学们认为教师教学时只是个别地方需要指导,所以在散文教学时,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满堂灌。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多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然后教师在学生不懂或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有劲。

14.请写出你喜欢的一些散文文篇目,并简但说明理由。

《荷塘月色》、《背影》、《春》、《故都的秋》、《千年一叹》、《道士塔》等同学们对散文的喜欢,多是因为以下几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用词准确,充满生机活力,有一定的文学性。

从中可以看出,经典的写人写景散文仍具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老师对这些文本的解读要准确到位,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味经典的独特之处。还有很多同学喜欢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敢于追求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同时也体现了同学们的课外阅读面之广,这也正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当中所要提倡的。15.你对老师的散文教学有什么建议?

1.多介绍一些好的课外散文,补充文章的背景知识。2.别只讲文章结构,多体会下感情,多和学生交流。3.在讲课时多分析文章中心、主题、创作手法、意境等方面。

可见,现如今的高中生已有了更深层次的阅读期待,并且现在的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期待的正是老师在讲课时所缺乏的。教师要打破以往教学的死套路,不能只为了应试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多从学生的这些实际期待入手,多些引导,少些生搬硬套,多些感情、主题的探讨,而不是散文的结构等一些表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的三维度中,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把握。

(四)调查情况小结:

本次调查,通过对高一同学在散文学习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对教学活动提出一些建议:散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讲给学生基本的东西,另外还要注意对文章感情、主题、意境的把握,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使散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语文素养、提高文本阅读能力的多彩课堂。附调查问卷: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的学情调查 班级:

姓名: 请同学们认真填写问卷,在要选的选项上划对勾,谢谢合作!

1.你平时喜欢学习散文吗?

A.十分喜欢

B.不喜欢

C.有点喜欢

D.很讨厌 2.你对散文的定义有清楚的认识吗?

A.不清楚 B.很模糊 C.不知道什么是散文D.有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散文时,你对以下哪一类散文最感兴趣?

A.抒情散文

B.议论散文 C.叙事散文 D.哲理散文 4.你能理解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总特点吗?

A.不理解

B.有点认识

C.根本不懂

D.很清楚 5.在学习散文时,你最喜欢的是它的哪个方面?

A.语言之美

B.感情之美

C.结构的自由

D.意境之美

6.你在学习散文时会关注什么?(可多选)

A.内容的真实性 B.语言的生动性 C.表达的多样性 D.情感的真挚性

7.对于抒情散文老师会不会引导你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感情呢? A.会

B.不会

C.根本不

D.偶尔 8.你学习散文时有哪些方面的障碍?(可多选)A.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不准确

B.不了解文章内容 C.不知道作者说什么

D.不清楚写文章的目的 东西。9.你平时喜欢读一些散文类的课外书吗?

A.喜欢

B.不喜欢

C偶尔读些

D.没时间 你所知道的散文大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在学习一篇散文之前会主动预习并提出问题吗? A.偶尔会

B.从不预习C.预习,并对其中不懂得地方标注出来 D.经常这样做 11.你会在学习散文文时,有不懂的会上网查一些作家和文章的背景资料吗?

A.每篇都会查 B.经常会查

C.偶尔会查 D.从未查过 12.在学习散文时,你会和同学交流吗?如研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A.经常会

B.偶尔会

C.从来不会 13.在你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大吗?

A.不大,我可以自学掌握

B.很大,整个过程都需要老师引导 C..不太大,个别地方需要指导

6.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 篇六

《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分析方案

一、分析学情目的。

本学情分析方案主要是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具体情况,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操作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拼、撕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对象:四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工具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方法: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

工具:微信、问卷星软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问卷星上设计好问题,通过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数据,最后再根据回收数据的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精准教学。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围成;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角的度数;内角和的理解等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是掌握较好的。只有少数学生仍然缺乏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三)调查结果启示

7.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学情探究 篇七

一、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前学情探究

课前学情探究是教师在进行学情研究的第一步, 而课前学情探究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学期学情探究和第二阶段的课前学情探究。

1. 上学期学情探究。

上学期学情探究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是教师对学生前一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用于本学期学习计划和学习侧重点的制定。这个阶段包括学生上学期成绩、学习表现、学习情况以及学生智力情况以及学生非智力情况等的分析。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学情探究工作:第一个方面是对学生非智力情况的探究, 也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分析, 平对学生的非智力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把握。重点标注存在的问题点、难点以备本学期教学内容安排时做重点注意;第二个方面是学生智力情况的探究, 也就是对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等情况的摸底。将班级的整体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对班级内学生智力和知识水平层次进行划分, 将智力相对集中的学生层次作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主方向, 而智力相对差的学生层次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方向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第三个方面是教师对于教材和课标的研究, 对本学期的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师期望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和制定。这个过程中除需注意学生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外, 还需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2. 课前学情探究。

与上学期学情探究不同, 课前学情探究只是针对于一节课、一个阶段的学情的研究和分析, 其范围比较窄, 但具有针对性。需要结合对于总学情分析中各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情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总体学生学情情况进行分析。其课前学情分析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课程内容的制定;对于可能存在的知识难点和重点进行划分, 设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总体课堂教学情况和个别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预估, 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 从而实现学生分层次教学等。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课中学情探究

在课堂上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是学情分析中的关键点。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总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准备学情情况分析的表格来进行逐一的记录, 是教师直观获取学情的方式。而在课中学情分析中, 也分为学情及时处理和事后处理两种方式。这需要根据学情的具体事件情况来进行分析, 譬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而这个兴趣是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缺乏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事后学情处理, 制定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来渐进的进行教学;而如果学生只是对本节课缺乏学习兴趣, 则教师就需要通过提问和增添课堂兴趣等方式来处理这些及时性的学情问题, 再事后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兴趣性问题的反思和重新制定等。

此外, 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进行分层次问题的提问, 每一个层次的问题针对每一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提问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其学习情况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超出本层次学习水平, 则教师可以在下次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提高教学目标;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低于本层次的学习水平, 则在课堂富裕时间里进行部分知识内容的强调和巩固, 并在之后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注意学生学习难点的教学方法设计。

三、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后学情探究

课后学情探究包括课后学情总结和学习成绩和作业情况的分析。课后学情总结是教师根据课堂中发生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价, 利于总体学情分析和总体计划的制定, 同时也影响着下节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此外, 课后学情探究中还需要对学生作业情况和学习测试情况进行分析。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可能出自于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学习习惯不好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问题, 这些都会通过作业以及考试成绩等作出反应。

8.确定阅读教学内容的学情依据 篇八

依据之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

人们阅读和学习文章,理解和领悟文章内容和情感,离不开学习者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只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如何认真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努力寻找出文本同学生情感共鸣的有效契合点,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比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是历来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其“文本价值”非常丰富。单是写作缘由,近年来,就笔者所见,就有十几个角度。这些新的解读角度,对于文本的研究自然非常有意义。但是,很多解读角度,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是那么的遥远,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如何能引起强烈的阅读兴趣呢?如果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去考虑其“教学价值”,效果就可能会大不相同。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正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多情善感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的心理秘密,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排遣的无端的烦恼,甚至还会莫名其妙地伤感,却又觉得无人理解,难以找到诉说的对象,往往会产生一些不明原因的孤独感。观照课文,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有谁理解呢?出门时“妻拍着闰儿哼着眠歌”,而回家时“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内心苦闷而不能入眠,连最亲近的妻子都不能理解,又会有谁能理解呢?万般无奈之下,想出去排解一下,却又未能排解掉。这不正契合学生的情感体验吗?以此为契合点切入课文,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距离,在心理上产生了“共鸣”。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学生自会去用心阅读,全心体悟,进而引导他们去揣摩作者写景抒情的手法。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领悟、欣赏文章,应该比让学生去结合高深的这思想那意义的效果要好得多。

依据之二: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水平

学生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是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尺度,而学生跳的起点,就是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现实中的学生,绝大部分的阅读量很有限,阅读经验很欠缺。学生阅读经验不足,认知能力又从何而来?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只顾文章内容而不顾学生实际的情况可以说比较普遍。将所能得到的有关文本学术研究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的现象不是大有人在吗?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过一节《归去来兮辞》的展示课。设计的主要环节是,以课文为中心,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的身世和相关社会背景,引入学生学过的《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学生未学过的《读〈山海经〉》等两首课外诗,结合朱光潜的“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等评价,让学生讨论认识陶渊明其人;结尾拓展:“如何看待都市里的蛰居族——新时代的隐者,如宅之一族?”且不做其它评析,一节课的时间,光是这些环节就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了。作为一篇骈体文,在几乎没有预习和准备的情况下,文字方面的障碍就已经够学生受的了。即便是教师,第一遍接触文章,能解决文言词句,读懂基本内容,就已经不错了,遑论高一年级的学生?

这样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对学习没有多大意义,反而还会造成畏难心理,久而久之必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要想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能够切合学生的基本阅读经验和认知能力,就应当努力去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多年来,笔者每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都要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统一测试、单独测试、当面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来源、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教学和练习、书写、朗读能力、文言文阅读基础等等状况,尽量全面细致地进行学情摸底,制定出至少为一年的教学设想规划,作为设计每篇课文教学的学情依据。

依据之三: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现实

入选教材的文章作者的生活面、见识面都肯定要比中学生宽广得多,尤其是文言文,所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本来就很遥远。如果仅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或者是作者生活的角度实施教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隔膜感。只有努力使其和学生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拉近和学生生活的关系,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可联系现实中的教育状况,对文章进行当下的解读,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对现实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

有了认识现实的价值,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兴趣就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再如鲁迅的《祝福》中对人情冷漠的描写。联系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别人将要跳楼,围观者不仅不去想办法阻止,却幸灾乐祸地欲寻求刺激;“小悦悦”事件;公共场合不法分子违法乱纪,人们往往冷眼旁观等等,不仅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生活的现实的距离,比那种只是声讨封建礼教的做法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更深入地引导学生对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专制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反思,进而激发起他们立志建立真正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责任意识。

当然,依据绝不止以上几种,还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的欲望,审美的需要等等。不管依据有多少,总归一点,教学首先要努力研究教学对象——学生,包括他们的心理、经验、生活环境、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等,研究得越是全面细致,才有可能设置更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更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而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研究性报告基本格式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