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2024-12-10

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精选15篇)

1.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一

调查地点:中南民族大学

调查对象:大一学生(不分性别)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原因:了解大一学生自主理财的情况

调查人数:70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加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财商”也是大学生活中一个必不缺少而重要的知识,为了掌握大一新生对“财商”的认识与“理财”的概念,故此在中南民族大学随机的对大一同学进行面对面的问答与大概的统计,并整理和分析了调查结果。

在问答时,主要通过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来问的:

1、一个月消费在多少之间?

2、在名牌与非名牌之间更倾向哪一方?

3、有没有储蓄的想法?

在问答中,根据有效数据分析:6%的同学月消费为1000元以上,73%的同学月消费为500-800元,21%的同学月消费为500元以下。在对名牌与非名牌之间的选择调查中,79%的同学倾向与两者之间。再继续调查了上述的第三个问题,90%的同学都回答没有储蓄的想法!

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大问题:(1)现在的大学生消费都趋于500元-800元之间,虽然不是很高但也不能说低。(2)现在的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与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所以导致消费支出上涨。(3)大学生的储蓄观念淡薄,这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理财,不小心也会成为所谓的“月光族”。

而且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的消费多半的支出在电话费与服装方面。在被调查的大学衙,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月用于手机费在50-100元之间,而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月用于学习上的花费在20元以下,2%的大学至此项花费不足10元,就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所以应该课后买辅导书加以充电,此外也要有许多大学生复印与学习有关的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知识,这是一项积极的消费,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有意义的消费。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在服装方面的消费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不可小看的支出,再加上她们对名牌的倾向,所以一些女生每个月平均下来用于衣服的消费在100-300元之间,也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所以从整体调查来看,有些消费是必须的,例如火食费等,但有的可以避免的消费我们应该尽量克制,要知道对于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我们眼中的一元钱胜似于他们心中的十元钱。如果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不盲目地与他们攀比,不过分地追求时尚流行,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支出消费,在消费时谨记要勤俭节约,那样也会对我们的思想道德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能做到简单的记财与预算提高消费质量,把再一笔钱花在刀刃上的话,那么对于在大学生活中的“财商”来说,我们可谓是赢家了。

2.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二

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主要针对综合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而专门针对农林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农林院校由于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及办学特点,在生源结构以及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我国教育现状致使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教育欠缺和滞后的情况。为了准确了解农林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开展了本次调研。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在校大一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次心理普查涵盖了某农业院校18个学院的7863名2015级新生,施测率92.97%。在回收的7310份问卷中,剔出无效问卷151份,有效问卷共7308份,有效率为92.0%。

(二)研究方法

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大学生的身心状况能被较为客观地反映。按照UPI指导语严格进行,根据筛选标准,筛出第一类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可能有心理问题,应该引起关注者,第三类为心理健康者。同时查阅以往的数据,利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201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见表1)

(二)不同年级新生心理问题的比较(见表2)

四、讨论分析

(一)农林院校的部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

农林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有明显的贫富差距,来自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考入大学后面对新环境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大一新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抑郁、强迫、焦虑、迷茫等负性情绪

大学生是风华正茂的一代,但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大学校园伤人以及自残事件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其中大一新生作为新鲜血液,更受到了普遍重视。他们刚从高负荷的高三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理想和目标暂时还比较模糊,置身新的生活环境,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通过约谈归纳,发现导致大一新生产生焦虑、自卑、迷茫等负面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性格特点、教育方式对子女具有重要影响;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一旦面临新的环境和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对大学期望过高,缺乏较好的心理缓冲策略。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学校、老师以及朋辈的帮助和引导,就能够比较顺利的渡过适应期,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五、建议与对策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逐渐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心的人员配备和建设。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中心。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电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社会热点和大学生面临的关键节点,举办各种专题讲座。

3.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健康普查中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访谈,了解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后心理状态的发展变化和在解决内心困惑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依靠的资源。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而有效的帮助。同时注重培训学生中的心理学爱好者,指导他们开展朋辈辅导,进行自助和互助。

参考文献

[1]张俊岭,梁树清,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浅谈高校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0期

[2]陈小露.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8期.

[3]柳忠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张世金,温汉华,从传播学角度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年14期

[5]张晓文,吴胜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肖建伟.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一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研究

高职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在文化课成绩、就业方向以及社会期待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区别,因此高职生历来被视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诸多研究结果也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2]。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其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我院大一学生适应期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心理教育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促进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對象

调查对象为山东某职业学院2015级新生5171人。有效被试4809人,其中单招生889人,统招生3920人;男生1793人,女生3016人;会计系1515人、经管系903人、机电系495人、食品系390人、建筑系467人、信息系674人、外语系365人。平均年龄在17~21岁。

(二)工具

该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此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按1~5分为5级评分。

(三)数据处理

采取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一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SCL-90评分标准,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即表示被试在该因子上表现为阳性症状。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的均分都在2分以内,表明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单个因子分超过3分表示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中度心理问题,共检出192人,占总人数的4%。排在前四位的因子是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见表1)。

(二)与中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我院大一学生各因子上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三)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单招生的检出人数为51人,占单招生总数的5.7% ;统招生的检出人数为141人,占统招生总数的3.6% 。从检出率看,单招生高于统招生,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生,二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

(三)系别差异

大一学生SCL-90各因子在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三、讨论

(一)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SCL-90测评检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共有192人,占总人数的4%。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说明大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全国大学生水平。这一结果与张丁香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从检出情况看,排在前四位的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结果显示强迫症状排在第一位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常模的样本主要是本科生[3],也可能是本研究中的大一学生已处于第二学期,大部分学生已度过适应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减少,有较好的灵活性适应性。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活跃期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人际环境和关系质量,因此人际关系敏感问题成为最突出的心理困扰。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各问题时,大一学生受经验限制,缺乏处理方法,情绪波动大,易呈两极分化趋势,因此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单统招、性别差异

统招生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高于单招生,可能是参加高考的压力,统招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比单招生要大[2],同时对自身人际关系质量的要求也比单招生高。单招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诸因子的得分略高于统招生,说明单招生在处理问题时比统招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但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谢德光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1],可能是因为谢德光等人的研究并未做年级的区分,而本研究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但笔者认为我院从学生一入校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对单招生与统招生并没有做区别对待,同时积极开展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学期学生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因此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从各因子得分情况可以看出,男生分数均低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这一结论符合辛自强等人的研究结论[4]。男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各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除了女生因生理特征产生特有的细腻、羞涩、依赖等心理素质的影响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原因。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就业方面男生比女生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这种性别差异导致了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较为明显[5],有研究者指出整个社会也似乎比以往更加强化了男性的支配地位[6]。

(三)不同系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不同系别的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各系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方法、专业等各方面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影响作用。

四、建议

首先,对男女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深入了解各系学生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提升系部管理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渗透,这对培养具有优秀心理品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德光.高职单招生与统招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02):44-47.

[2]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05):735-737.

[3]仲稳山.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03):251-253,256.

[4]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5]李芬.大学生就业中的劳动力市场排斥——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7(05):59-63.

4.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四

—大一新生学习上的心理问题

对于新生心里学习方面的现象及原因解析

1.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常表现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大一新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与

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过分热衷于社会性工作及文体活动;学习的注意力分散,课堂上不专心听课,或看小说、杂志,或戴着耳机听音乐,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课后沉迷于电子游戏或打扑克之中。2.学习适应困难。具体表现为:听课困难:这类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又不能适应大学里边

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注重点。大学教师一般都是上课来下课走,与教师对话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十几个课时下来便无法听懂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

3.学习疲劳。在观察了解大一新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在长时间的紧张学习之后,本来能解决的学习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而造成的。中学时代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已不能跟上大学学习的需要,学习上的压力感挫折感带来焦虑、失望,而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学生中常出现的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头晕、瞌睡、失眠、乏力、手足发冷、动作失调、感觉失调等症状。

采取方式

1.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

要素构成。

2.自信心缺乏而灰心丧气、一厥不振,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作为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的自信心不是一

下子就形成的,它形成之后又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培养。3.把学习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组织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确立

长远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确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对学习功力不足的学生是行之有效的。组织浅显易懂的前沿科学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5.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五

新生心理普查是大学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2003年11月对全校2003级新生开展了心理普查,普查采用了大学生人格问卷调查表OJ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0份,施测率为98%。其中男生2855人,女生1555人;理工科学生2183人,医科学生1286人,文科学生941人。普查采用海南席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精神卫生测量软件进行统计。

—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整体情况分析

1、UPI测量结果整体情况。UPI的筛选标准共分三类(由于测量软件的限制,量表辅助题没有纳入统计的范围)第I类(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②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此类学生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尽快邀请他们到咨询机构面谈,了解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并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筛选。第U类(应引起关注的学生),即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①总分在20—24分之间;②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第U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面谈,或者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第U1类,即不属于I类.U类者,是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UPI测量统计结果(见表一)显示:第I类学生的总人数为513人,占11.63%,其中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人数为390人,占8.84%,对第25题做肯定回答的人数为123人(不包括总分大于.等于25分的人数),占2.79%。第U类学生的总人数为1091人,占2474%,其中总分在20-24分之间的人数为397人,占9.00%。第I.U类合计为1604人,占36.37%。第U1类,即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数为2806人,占63.63%。可见,2003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与国内其他一些研宄结果基本相吻合,但是新生中第I类学生所占的比例有些偏高。

表二反映四个关键题做肯定选择分布的情况,其中对第8题做肯定回答的学生为466人,占10.57%,对这部分学生要适时给予帮助和温暖,因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反映了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状况,这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幸的经历很可能导致扭曲的人格和不健康的心理。“想轻生”反映学生可能有自杀倾向,应特别引起关注,这也是进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鉴别的项目,对这个问题做肯定回答的学生为206人,占467%,比例有些偏高。

2、SCL—90测量结果整体情况^SCL—90量表包含90个评定项目涵盖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普查采用4级评分制进行统计(0、没有;、轻度;2、中度;、偏重;、严重),它表示被测量者的自我感觉介于0-4的哪一个范围内,数值越大问题越严重。SCL—90的统计指标有两现即总分和因子分,在总分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总均分(总均分二总分/90)SCL—90共分10个因子,每个因子着重反映被测量者某一方面的情况,因而因子分可以了解被测量者症状分布的特点。9个因子是:1、躯体化,2、强迫,3、人际敏感,4、抑郁,5、焦虑,6敌对,7、恐怖,8、偏执,9、精神病性,10、其他.从SCL—90的测评结果来看,2003级新生中总均分大于(等于)2,即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人数为605人,占总人数的13.72%,这一比例与UPI测量中第1类的比例11.63%基本持平。同时,我们对4410名新生的因子分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具体见表三)从整体上反映出我校新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分布的主要特点以及新生的整体心理卫生水平。从表三可以看出,首先,各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的水平,说明2003级新生心理卫生的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其次,按因子分的高低排列,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居前三位,偏执、敌对两个因子次之,这一分布特点与国内大学生常模反映的特点基本一致。

强迫症状主要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以及一些一般的感知障碍。新生从中学升入大学,面临一个全新的,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环境,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一时难以适应。譬如有的思想比较封闭,精神紧张,行为拘谨,在学习和生活上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害怕出现差错和失误等,这些是造成新生强迫症状突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新生环境适应和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其次是人际关系敏感,新生的人际环境与中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复杂和多样的人际关系,语言的障碍、个性的不同、自卑感、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等使他们人际交往面临许多障碍,从而带来种种心理困惑。可见加强对新生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抑郁的代表性症状是忧郁苦闷的情绪和心境,以及失望、悲观、缺乏活动愿望等方面的特征,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抑郁的症状在新生中表现比较明显反映出新生的一些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学校的不满意、对专业的不满意带来的悲观情绪,理想中大学与现实中大学的落差导致的失望情绪,缺乏新的学习动力、压力以及新的生活目标导致的茫然苦闷的心态,新的竞争产生的自卑感等等。总之,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还比较脆弱,适应能力还较差,情绪还不稳定,加强对新生群体的心理教育非常必要,意义重大。

(三)不同专业类别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2003级新生分为理工科、医科和文科三大专业类别,其中理工科有16个专业,学生2183人,占49.50%;医科有11个专业,学生1286人,占29.16%;文科有9个专业,学生941人,占21.34%从表六的统计可以看出,文科生的整体状况最好,这与文科生的专业特点有关,文科学生知识面较广,比较活跃,爱好广泛,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较少。当然,从统计也可以看出,文科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明显,文科生中第1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偏高(11.48%)医科生与文科生相比的差别不大,说明医科新生整体心理状况较好,医科是南华的特色,在招生中相对是热门专业,新生进入大学后存在一定的心理优势,加之医科生中女生较多。因此,认识医科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医科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医科生的心理健康。理工科与医科和文科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理工科学生第1、U类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医科和文科,其比例分别为13.06%和26.11%,两者的比例达到近40%.可见理工科学生整体状况最差,理工科是新生中的最大群体,应该引起重视。理工科专业分布广,相当部分专业新生是调剂录取,他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加上理工科学生中男生比较多。

二加强大学新生心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生教育从‘心”开始

从中学步入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作为新生,大学生活从“心”开始,作为教育者,新生教育也要从‘心”开始。加强对新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有效地缩短新生的心理“失衡期”,为其整个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其一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新生的心理教育应贯穿于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方面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为新生创造良好的入学环境。高校有必要为新生营造良好的入学氛围,为新生的心理创造一个适应变化的缓冲空间,从而让新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大学生活中来。这种环境的营造要分别从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来体现,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要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加强和新生的交流,给学生更多的关心、支持和理解,让新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把握新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传统的入学教育内容呆板,方法单一,忽视新生的心理规律,容易带来负面效应。譬如军训,从指导思想到方式方法,如果不考虑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很容易给新生造成心理伤害。因此,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遵循新生的心理规律。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高校要对新生及时地传播这些重要的信息,让新生对校纪校规、学校的一些工作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对于大学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可能让学生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为新生提供适应环境的机会,主要是为新生提供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以及为新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多让新生锻炼,多让新生参与,使新生能够尽快建立起新的人际环境。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帮助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并且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通过广播、橱窗、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学校的心理教育设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要邀请有关心理方面的专家举办系统的专题讲座对新生进行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承受、学习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新生能够接受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心理教育。此外,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二)防止贫困生成为“心困生”

调查显示,贫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这就是当前越来越受关注的贫困生“心理贫困”现象。许多贫困生成为‘心困生”,并进而成为“学困生”,最终成为“多困生’。“多困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焦点。“多困生”的主要矛盾是心理贫困。造成“心理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贫困生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缺乏综合素质培养,造成其适应能力差和人格方面的缺陷,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贫困生在学校面临种种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贫困生尤为明显,很多贫困生被家庭寄予厚望,而传统的观念是大学生被很多人视

天,这就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首先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人格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建立对贫困生的防御和保障机制,根据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对贫困生的关怀机制,对贫困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行积极导向,让贫困生从对生活的关注转为对学习的关注,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可以成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为贫困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帮助贫困生自强、自立。要给贫困生营造一个和同学平等交流的机会,多开展班、团活动,有意识地组织贫困生的参与,使他们更多地体会到集体的关怀。

(三)建立完善的新生心理普查体系

完善的心理普查体系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更加系统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普查体系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作。

首先要加强软硬件建设。新生心理普查涉及面广、覆盖面大、工作量大,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目前学校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加强硬件建设,主要是改善办公环境和办公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和先进的普查设备;加强软件建设,主要是要尽快研制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普查量表。其次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大学心理咨询师队伍。咨询师队伍的问题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难题。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积极引进人才,二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再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普查计划和制度,确保及时有效地完成普查。同时,要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之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要对心理普查的结果高度重视,对于普查显示有心理问题或需要邀请面谈的,要积极组织咨询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并且要进行长期的、积极的关注和帮助。

(四)努力推进大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创新

大学心理教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迅速发展也是近10年左右的事情,还有很多创新与发展的空间。首先是观念的创新。重视和加强心理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推进心理教育,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大学心理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不能把心理教育看成是德育工作的“点缀”,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同时,学校领导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推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和软硬件设施建设。

其次要推进心理教育的组织创新。心理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要有一个集教学、科研、人员培训、心理教育活动为一体的独立的组织实体作载体。同时,心理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全员参与的组织系统。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意识和心理教育能力。大学辅导员承担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工作在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联系密切,他优势,充分发挥大学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功能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拓展。

最后,要推进心理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心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结合,互助与自助相结合。在心理咨询方面,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较好地解决了来访者害怕被人知道的顾虑,在网上,学生和咨询师的交流就会更加坦诚、真实。网络心理咨询的技术己经基本成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咨询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此外,大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与家庭有关,家庭咨询的方式在大学生中同样可以开展。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互助作用,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成员来自于广大同学,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协会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6.大一新生思想动态调查问卷 篇六

大一是大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大学学习的基础时期,但由于大学和高中相比,在社会环境、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变化,使得大一新生在心理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协助老师更好地掌握新生的心理情况,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会就我院大一新生心理情况进行调查:

一.选择

1.你的学习目标是怎么样的?()

A.明确B 随机C 不明确D 迷茫

2.你现在的学习状态是()

A 很好B不错C一般D 不好

3.适应来自不同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

A、能 B、基本上能 C、不能

4.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你与班级以外的人交上朋友的?(多选)

A、都是老乡,聚会时交上的B.一个协会的,共事时交上的C、经常碰面,不知不觉就交上了朋友D、通过朋友认识的5.你有几个知心朋友?

A、没有 B、1—3个 C、4—6个 D、6个以上

6.你认为交友中最注重哪几个因素?(多选)

A、性格 B、兴趣爱好 C、道德品质 D、处事作风

7.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吗?

A、是 B、不是 C、不清楚

8.你的兴趣爱好有那些?()<可多选,也可自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篮球、足球 B美术、书法 C音乐、舞蹈 D、其它

9.一周会花费多少时间在兴趣爱好上?()

A、1-7h B、7-14h C、14-18hD、大于18h

10.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是否会占用你的学习时间()

A、会B、不会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以下9项能力掌握程度予以选择(填在括号里)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不清楚E 很差

1.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打理日常生活、合理管理钱财、科学支配时间)()

2.野外生存能力(野外识别方向、野外获取食物、野外搭建帐篷、意外事故求救)()

3.自我认识能力(认识评价自我、对照反思自我、修正完善自我、监控调节自我)()

4.有效交流能力(口头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学会寻求帮助)()

5.独立决策能力(会自己做决定、学会做小决定、会做合理决定、用技巧做决定)()

6.劳动创新能力(劳动中会动手、让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能力、实现人生价值)()

7.处理情绪能力(培养积极情绪、学会表达情绪、调适不良情绪、食补改善情绪)()

8.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创造信息能力、交流信息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9.和谐关系能力(与自己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第三部分:主观题(可全选也可任选其一)

7.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篇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测评的对象为某高校4723名新生。其中男生2076人, 女生2647人。

2.调查方法

以测试软件为平台,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调查。以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SCL-90量表, 即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了解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含90个调查测试项目, 10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其他等。

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主要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该校近两年来招收学生的心理状态良好且比较稳定, 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

通过均数差异性大检验, 发现该校2013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2012年新生相比略差, 但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该校201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这一点说明该校新生心理状况良好 (见表1) 。

以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为标准进行筛查: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需考虑筛选阳性, 需进一步检查, 这类人称为“超标人群”。2013年新生有轻微心理问题的超标人数比例 (除焦虑因子外) , 都高于2012年新生, 中度心理问题的超标人数比例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和偏执五个因子上高于2012年新生。与2012年新生相比, 2013年新生心理问题分数及比例略高可能与该校新生数量增加以及未在心理测评之前开展军训教育有一定关系。以往该校新生入校后会有军训教育课程, 对于新生更快地融入班集体、提高自律的能力有一定帮助。而与2012年相比, 该校2013年新生人数增加, 对外招生比例的增加改变了以往本地学生比例高达90%左右的现象, 外市学生占60%左右。大量外市学生的加入,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生总体的心理状态。

2.该校2013级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

由表1可见, 该校新生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的均值最高。2013年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与2012年新生心理问题表现基本一致。新生从高中生活步入到大学生活时, 面临诸多适应性的问题, 若缺乏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味地逃避、否认、克制和忍耐等, 就易出现强迫、敌对等症状。同时新生进入大学生活后, 渴望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但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人际交往, 缺乏交往技巧, 高期望与低能力造成心理上的极大落差就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

注:p>0.05表示差异未达到统计性显著, P<0.001表示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加粗字体是指2013年新生分数高于2012年。

3.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显著, 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通过对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发现女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生, 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见表2) 。通过比较发现, 女生量表总分高于男生, 而且除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状外, 女生在其他几个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除敌对因子) 。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上表现出更明显的问题。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因心理问题有身体上的不适及不安、担心、惊慌、恐怖情绪体验, 更容易过度要求、情绪失控, 产生失望、悲观、焦虑、压抑、敌对和猜疑等 (见表2) 。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也与男女生性别差异本身带来的身心特点有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独立意识、自我期望逐渐提高, 往往在学业和工作上对自己要求较高, 但也更易于敏感、多疑。而男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对自己要求较为松懈、处事更为随性。但传统的男性标准认为“男人就应该有泪不轻弹”、“所有的痛苦自己承担”, 在遇到问题时更倾向于个人解决, 不太喜欢求助, 长期积在心里, 就往往会通过敌对、偏执等行为表现出来。

注:*表示在0.05的水平上两者差异显著, **表示在0.01的水平上两者差异显著, ***表示在0.001的水平上两者差异显著。加粗字体为男女相比分数较高值。

三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 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 学生心理问题程度及数量较2012年有所上升, 心理健康状况在系部及性别因素上存在一定差异。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应该集中全校心理资源, 针对心理问题学生分类分层开展跟进工作, 如个体咨询、辅导员谈话、心理知识讲座等系统推进。同时应该与系部进行沟通反馈, 以便更好地持续跟进后续工作。由于学生心理工作的特殊性, 应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除建设强大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 还应该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教师团队的心理工作技能, 培养敏锐发现学生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工作团队, 充分发挥学生队伍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融于课堂内外, 力求心理教育多样化、趣味化, 让学生由被动关注心理健康到发自内心地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8.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八

【关键词】高职新生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也迅猛增加,而对占到大学生总人数近一半的高职生群体来说,无疑对其心理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较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不高,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有相当部分的新生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甚至适应障碍。每年因心理问题最终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较多,甚至因心理问题引发危机事件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为此,做好高职学生心理调查工作,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整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1993年樊富珉等人修订的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UPI)对某高职院校的新生通过网络版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统一施测。UPI问卷共60个题项,其中有4个测伪题,不计分,剩下56个是症状题,包括身心状况。除此还有一部分辅助题项,帮助了解被试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评价以及主要困扰的问题。该量表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用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结果

(一)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UPI的三类筛选标准,结果显示,在实测有效的3845名学生中,第一类学生,即可能存在严重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人数为557人,占有效测评人数的 14.49%;第二类学生,即可能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为 1051人,所占比率为27.33%;第三类学生,即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的学生人数为2237人,占58.18%。

(二)具有三种典型阳性因子的学生分布情况

60个题项中,除开4个测伪题,在这56各症状项目中,比较常见且比较典型的因子是轻生、失眠以及自卑。其中失眠因子达到了461人,占总人数的11.99%;自卑因子达到了320人,占总人数的8.32%。最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人数达到了77人,占了总人数的2.00%。对于这77名学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进一步排查核实工作,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危机的发生。

(三) 症状项目中十大问题排行

根据具体各个症状项目的人员分布情况,人数比排列在前十的症状项目及所占比例依次是:父母期望过高(38.44%)、对脏很在乎(36.96%)、爱操心(35.32%)、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4.02%)、总注意周围的人(30.72%)、在乎别人视线(29.44%)、缺乏自信心(28.69%)、记忆力减退(26.03%)、缺乏耐力(26.01%)、思想不集中(25.15%)。

三、讨论

UPI评定结果显示,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占实测有效人数的41.82%,其中可能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实测有效人数的14.49%,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比率为2.00%。与以往国内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比较发现,此次调查结果与国内以往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高职高专群体的调查结果类似。然而,研究者对大学本科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普遍低于高职高专新生。这表明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本科生普遍要差一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高度关注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至关重要。此外,在56个症状项目中,排列前十的症状问题主要涉及偏执、强迫等神经症症状,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和人际交往困扰等。这一排名结果,与赵建平(2012),牛丽丽(2013)的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表明这些症状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普遍性问题。因此,在后续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着重从以上方面作出努力,进一步加强高职新生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松, 秦素粉. 基于SCL-90的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6(5): 224-229.

[2]赵鸣.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5(5): 92-94.

[3]聂仁秀, 须 建, 陈艳丽, 董 鑫, 晏琳春等.医护专科新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8): 1267-1269.

[4]牛丽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 高职教改前沿, 2013, 27(1): 21-25.

[5]王礼申,张鸿飞,陈尚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韶关学院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 173-176.

[6]孙蕾,黄洪雷.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农业大学2011级新生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27(7): 88-92.

9.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 篇九

摘 要:历经寒窗苦读,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是所有学子的目标,然而从高中迈入大学,突然面对崭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一时间难以适应。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成为新生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适应不好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本文对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如何应对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对新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据问卷调查表明【1】,高达56%的大一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有极强的不适应心理。从高中迈入大学的门槛,意味着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大学教育环境,偏重于培养发散思维和综合能力,相对高中紧张的生活很多新生难以适应自由的学习环境,导致他们没有压力,无所适从。

(二) 自负与自卑心理并存   新生不能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一般在自我评价时出现自卑、自负的心理状态。有些新生自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不屑于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在学习方面更是自以为是。同时,与自负心理相反的是自卑心理。据专家调查显示【2】, 30%左右的大学生, 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部分同学家庭贫困、无特长等因素, 使得其自尊心受到严重创伤, 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转为自卑。

(三) 人际关系处理有困难   现在的大一新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在家过惯了众星捧月,习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里,首次脱离固定的家庭、同学——朋友关系的大学新生们往往失去了稳定联盟感和指引,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惯例被打破了,在大学的人际交往中,没有人去捧他,更没有人以他为中心。面对这种相对平等的交往模式,好多新生心态失衡了,有的新生在无法与人正常交往时选择了自我逃避,自我封闭,时间久了,会产生抑郁的心理反应;还有的新生在与人交往中由于焦虑而导致人格障碍【3】。

(四)学习、各种竞选、就业带来的压力感   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大学的学习没有人督促和管理,更多的是靠自觉,于是,大一新生担心自己管不住自己,害怕挂科,害怕拿不到学分影响毕业,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将来就业问题,因此产生了心理压力。

二、解决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为了让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在他们入学之初,应及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入学教育。如,“介绍校情校史”、“优秀教师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使新生对学校产生亲切感,进一步了解大学特征,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二)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大一新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4】,高校应基于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定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面向全体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不仅使新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缩短适应期,使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心关爱学生,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尽快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消除与新生间的距离感。多深入课堂与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发现和关注问题学生与贫困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加强对学生心态的监督、评价和预警。

(四)引导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涯,确立奋斗目标   对新生开展生涯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是帮助大一新生排解心理困惑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大学生成长历程的调查【5】,我们发现大学期间的目标确立,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发展,乃至毕业后的前途。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样化形式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启发学生对“我为何上大学”、“我在大学做什么”、“我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大学、认识个人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

(五)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   完善自己首先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人际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取别人之长,去己之短。其次,在与人交往时要有良好的心态,学会正确运用心理调适,宽待自己,接纳别人。   总之,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工作当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时发现大一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新生解决这些问题,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冯雪.大一新生心理问题应对及冲突[J].世纪桥,2011,(17).

[2]姚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3]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

[4]何未薇.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调适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10.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调查报告 篇十

关键词: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计划行动

一、调查背景

21世纪,是人才与信息齐飞的时代。打造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优秀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当前的重大任务之一。顺时代潮流,近几年我国各大院校急速扩招,准备早就一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来推动我国全面高速发展。然而,急速扩招不免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稂莠不齐,一大批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我意识差,没有及时、正确地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在大学阶段甚至在找工作时面对多种选择和各种机会仍然茫然不知所措,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目标所在,出现了“恐毕业”、“恐找工作”、“就业难”、“先就业后择业”、就业后仍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等现象。为此,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走向理想的职业人生。为了了解当前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我们小组成员采用网上问卷,纸答问卷采访专谈等方式,想我消极安阳师范大一新生进行大范围的随机调查。

二、大学生现状

1.自我认识模糊、矛盾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追求独立与个性,另一方面有摆脱不了现实的束缚。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说学专业和自己最喜欢的职业不相关,这里面的学生又分为两种。一类同学在入学前根本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和未来就业的方向,只单单凭借自身表面的认识和所报专业的强弱来选择;另一类同学这抱着一种无所谓试试的心态,他们都觉得当今找到和自己专业匹配的工作太难,随便报一个算了。这样就造成学习兴趣低,效率差,对于自己喜欢的职业技能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其中,难免造成所学杂乱不精,反而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两头不讨好,只能屈身大众性的工作中,这样就造成大学生贬值,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2.自我控制力弱

每个新生都是经历激烈的高考角逐才来达到学,尤其是考生众多的河南。各个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管的特严,有的几乎接近军事化管理。大一新生有一个管理特严的环境来打一个管理特轻松,这其中的跨度多么大!这就难免出现有些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几乎不知道如何来打发这些时间。这时,手机的新鲜变成了同学们消磨时间的挚爱。大学徐希特枯燥,既没有掩饰的督促和检查,有没有固定的自习时间让同学们来复习功

课,久而久之,大一学生抄袭作业的风气逐渐弥散,考前恶补成为一直能够习以为常的现象。一些学生也知道无所事事的坏处,也都制定过相应的计划去督促自己学习,然而大豆三天打鱼,两天上网。在意识的火热激情后就付诸东流了。

3跟风主义强

大一新生的跟风主义色彩特强!首先体现在今年高考报志愿上,河南今年创历史性的获得高考最大收益,省外出了一些知名院校,大都收获渺渺。很多优秀学生被卡在大学门前而被迫填报征集志愿,甚至复读,这都是大学新生报志愿时无主观意识,跟风的后果。其次这则体现在大学生兼职上。当代大一生要求独立,不仅是人身和思想上的自由,对于物质方面也强烈的独立感。然而,看似很空闲的大学,其实时间不限,一些学生只看到别人赚到钱,没看到别人私下刻苦的学习和努力,就牺牲大部分学习时间去赚取了少部分的钱,却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间和不菲的大学费用。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在开始还是没能力去做兼职,虽然参加的人很多,但大多在学习上还是有和大的欠缺。最后这体现在考研上,“找工作难”,几乎成为每个考研大学生的借口,然而事实上“就业难”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再者,大一的你就大言不惭的喊出考研,却光说不练,只跟周呼声走,凭着感觉走,不知道就业的具体形式,不知道考研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捂上眼睛,两眼抹黑。

归结到底,缺乏良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当代大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当今激烈的社会角逐中无法走得更妥当,走得更远。

三、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首先,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对大学生关注跟不上潮流。据中华英才网对“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的跟踪调查显示,目前有7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大多数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很肤浅,多数停留在想法层面,做出实际规划(写出个人职业规划书)的不到10%;60%以上的高校没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70%的学生大四才开始考虑职业规划。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5年2月发布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45% 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投资为零。虽然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新鲜事物,但是在国外它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大学对职业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然很浅薄等现象,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意识很浅薄,就业能力很差。其次,由于全国各大院校的扩招,而学校硬件上和教师资源上却跟不上,使得大学生“人满为患”,大学生接收不到全面系统的教育,在加上社会发展不协调,就业的供需关系不平衡,使得大学生自身价值不高,社会价值受贬,使得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的又一重大问题。再者这与我国的企业类型有关,当前我国大多都是一些小型的加工企业,生产一些低档,技术含量降低的生活用品,对大学生的需求少。大型企业太少,其中一些大型企业只招收名牌大学的优秀人才,招收范围太小。同时,大学生的急剧扩增使得一些企业故意调高门槛,先是用铺天盖地的招聘宣传吊死大学生的胃口,然后从人山人海的大学生中挑那么几个最优秀的,既满足了对人才的需求,还赚了一大笔报名费。一些大学生虽然有机会进入大城市企业,然而大城市的残酷渐渐冷落了大学生的心。“房奴”、“蜗居”、“蚁族”等网络名词几乎宣告了大学生那个就业的死刑,使得无数大学生痛不欲生。风过留声,也自然给大学新生心中留下了阴影!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思维性格的一种大因素。父母对大学生活不了解,没有给儿女提过很好的建议,更无从谈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类建议。即使偶尔提过,大学生本人只是随口应付一下,没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对于每个父母来说,儿女上大学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儿女能找到一份得体的工作更是父母这辈子最最关心的事。大多数父母都以自己的儿女为荣,自然对儿女的期望特高。每每打电话总是问长问短,尤其是在督促学习方面,然而往往只是督促,却没打算干与儿女自己的学习计划。儿女不和父母谈,父母又不提,使得双方彼此都不了解当前现状,无法及时的解决当前现状。大学生自身感觉大学学习得到的使用技巧太少,这使得很多人倍感焦急,每每生活在自我的压迫中和对父母的愧疚中。临近毕业找工作时,父母几乎比自己还忙,这样使得每个做儿女的宁可欺瞒父母,也不告诉父母实情。然而一次次的失望使得一次次从新点燃的希望熄灭,使得一次次的计划被打断,使得生活在异乡的学子在沉重的压力和城市那繁华夜色下残酷现实中无法自拔,只能寄身于临时工作,逢年回家看看,在无奈与一丝希望中祈求机会的来临。长此以往,“就业难”的狂风便悄悄弥散于社会。

3.学校原因

近年来,全国各大院校的扩招,而学校硬件上和教师资源上却跟不上,使得大学生“人满为患”,大学生接收不到全面系统的教育。再者,学校为了仪式扩招,开设新的专业。表面上专业名称很时尚、很具有前景,但往往细细对比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授课内容单调枯燥,无法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一大批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自我意识差,没有及时、正确地做好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在大学阶段甚至在找工作时面对多种选择和各种机会仍然茫然不知所措,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目标所在,出现了“恐毕业”、“恐找工作”、“就业难”、“先就业后择业”、就业后仍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等现象。

4.个人原因

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矛盾,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目标所在,开始没打好计划,使得大学发展越来越来不受自己的掌控,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偶尔,制定一个计划,却由于自制力差没耐心,实行几天后,看到没出啥成绩,就对计划置之不理,弃之不顾。然而计划大都需要长时间的实施,才能看到成效,一时的努力是毫无作用的。考研是追求而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手段,只单单为找工作儿去考研,只是徒劳,到头来还是空欢喜一场。没有长久而有科学的职业生涯计划,没有持之以恒的实施,大学生想要在今后的人生中走得够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提出建议

1.学校应该从大一新生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宣传和实施工作,全面撒网。

由于各大高校的扩招,使就业工作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的主要尺度之一,每所大学都将大四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却忽略了大一至大三的就业后备军的培养。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簇就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地越早,同学们就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验证、调整自己的规划,使其更加合理地指导毕业生的选择。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各年级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就设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利用四年时间不断修改、完善,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职业。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

才是真正的就业,才是我们就业工作的重点与核心,而不是简单的“找到工作”。

2.学校及其相关单位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仍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因而也就不懂得怎样进行规划。尽管有些学生曾经努力思考过这一问题,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长远性,再加上自身的自我超越意识不强,他们往往知难而退,规划的执行力也往往不够。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系统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大型讲座,设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定期聘请专业职业规划顾问到学校为同学们解答相关问题、规划职业生涯。加大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力度,使职业生涯规划深入人心。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同学们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根本,也是搞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3.同学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的就业活动应该具有主动意识,积极参加,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同学们职业规划不应该在学校的宣传下从大四才开始规划,而应该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应该有主动意识。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平时获得信息及各种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多关注中学校的相关讲座、课程,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就业网中的职前教育课程,还可以通过与不同学校间同学的交流获得更多地了解,网络上也有很多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相对系统、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面对各种不利条件,同学们更应该主动、积极地战胜困难,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走好自己规划的每个阶段。不要在抱怨中生活,而应在艰苦中努力。在确定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后,就要克服离市区较远、锻炼机会较少和形式单一等不利条件,并坚决将其完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为同学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学校就业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坚定的基石。

4同学们应该坚定信念,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获得收获。

职业生涯规划再好,然而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也是永远无法获得收获的!所以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用超人的毅力创造人身的奇迹。还有我更想起了李开复的一句话:做最好的自己。人的本质和信念是永远都不要去模仿,去寻找最能体现自己价值和人生的未来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事情,认真去做。

五、谢辞

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机会去思考、去搜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离我们已不再遥远的话题,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既而有决心去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感谢小组同学的积极配合,因为你们的投入与付出,使我们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最后,希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坚强与拼搏,创造出我们的人生价值。

11.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十一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激;适应

为准确掌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研究大一新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新生心理健康工作,2008年 10月10日—11月15日,对西安某高校2008级新生进行了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为进一步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学生人格,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1.测试对象及个人信息统计

本次普测对象为全校08级本专科生,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应测人数5292,实测5212,测差率98.48%。其中应测本专科生4764,实测4726,测查率99.20%;应测研究生528,实测486,测查率92.04%。

男生2792,女生2412; 大专生485,本科生4236,研究生483;独生子女1304,非独生子女3889;大城市444,中小城市977,小城镇731,农村3047;文史类383,理工类3957,文体艺术类857;汉族5074,其他123。

2.普查工具

本次普查采用教育部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由4个量表组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主要了解学生在近一年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引起压力的事件;《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主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

3.数据统计方法

心理咨询中心统一回收数据,采用光标阅读技术以及spss统计软件包。

4.调查统计结果

4.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筛查量表(CCSMHS)(5182人)统计结果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该量表旨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2个维度: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其中检测作答可靠性的题目维度为考察被试做答是否认真,是否存在掩饰倾向。 此量表筛查标准一,指在各维度症状较为严重,明显,需重点关注;标准二,指在各维度上可能存在问题,需引起关注。此次调查08级新生共筛查出399名学生,比例7.65%。研究生有27名学生,比例为5.56%,并与该校07级学生进行了对比。

4.2 08级学生心理适应状况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查学生在入校后对大学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职业选择和规划、情绪调整、自我评估等方面的适应状况,以及对大学生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总体适应水平。

4.3 08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新生在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方面所感受到心理压力的水平进行调查。分为心理压力很小、较小、中度偏小、中度偏大、较大和很大六个维度。表示其相应的心理压力水平,同时反映出对其心理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如表4:

5.结论

5.1 从调查结果来看,08级新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但仍有7.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倾向,与07级7.22%相比有增加趋势,研究生中有5.56%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倾向;各个专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分布

5.2 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抑郁,自卑,焦虑,躯体化,性心理,人际关系,偏执,依赖,精神病性

5.3 08级有3.7%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和07级3.06%相比也有增加的趋势,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择业及满意度上适应能力差

研究生中有2.88%的新生适应能力很差,不过总体比本专科生适应能力强,主要表现在学习、校园生活、人际和择业上不适应。

5.4 08级有13.56%的新生存在各方面的压力,承受压力比较大

新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源依次为家庭、生活事件、发展及社会交往,有12.26%学生对事件多评价为负性的,对事情的评价负性多于正性。研究生中有20.16%存在很大压力,主要压力源依次是家庭,生活事件、发展及社会交往。(家庭指的是同家庭有关的一些问题对受测者心理影响比较大;生活事件指的是同生活变故密切相关等事件产生很大的压力,发展是指同个人发展和同性生理发育成熟密切有关的一些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

[3]王福林.大学生主要压力类型及其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9(1).

12.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有5044人, 筛除无效数据后, 共得到有效数据4818人。其中, 男生2, 546人 (52.8%) , 女生2, 272人 (47.2%) ;汉族4228人 (87.8%) , 少数民族575人 (11.9%) , 民族缺失15人 (0.3%) ;独生子女学生有1112人 (23.1%) , 非独生子女学生有3619人 (75.1%) ;家庭所在地是大城市的学生369人 (7.7%) , 中小城市的学生1039人 (21.6%) , 小城镇的学生1013人 (21.0%) , 农村学生2363人 (49.0%) ;在读专业理工类3, 454人 (71.7%) , 文史类1006人 (20.9%) , 文体艺术类323人 (6.7%) , 未填写的35人 (0.7%) ;最小年龄15岁, 最大年龄31岁, 平均年龄19.32岁。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教育部统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简称CCSMHS) [1]。该量表从12个侧面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 主要涉及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全量表共有104个项目, 每个项目采用5点记分法。要求被测试者就每个题目中描述的症状, 按出现的频率进行点记分:“0=没有, 1=偶尔, 2=有时, 3=经常, 4=总是”。该量表只计算分量表分数, 不累加全量表分数。该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4—0.893, 结构效度的相关系数为0.320—0.741, 全部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本次调查安排在2008级新生入学一个月后 (2008年10月) , 以院系为单位, 进行大学新生团体心理测量。测量的主试人员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兼职教师和经过培训的院系辅导员担任, 参加测试的新生以每100人为一个测量团体, 整个测量持续一个月时间。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均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软件CSPA1version110和SPSS11.5for windows上完成, 答题卡数据应用光标阅读机自动输入计算机。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 新生CCSMHS评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由表1可见, 被测新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12个维度均分都要小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并有显著性差异。

2.2 新生心理健康不同水平的分布

根据心理健康量表12个维度的T分, 划分为“症状较明显”、“可能有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4个水平, 石河子大学新生各维度在四个水平上的分布如下 (见表2) :

2.3 不同性别新生CCSMHS评分比较

从样本的不同性别 (男生2546人、女生2272人) 群体各分量表均数比较显示 (见表3) , 男生在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各维度得分高于女生, 并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依赖得分均高于男生, 并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CCSMHS评分比较

城镇生源 (n=2421) 与农村生源 (n=2363) 群体比较显示 (见表3) , 农村学生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得分均高于城市学生 (p<0.05) 。

2.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CCSMHS评分比较

近年来, 独生子女学生比例不断增高, 他们的心理特征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由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各分量表均数比较可见 (见表4) , 非独生子女学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等10个维度得分均比独生子女学生高 (p<0.05) , 其余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均无差异显著性。

2.6 不同专业CCSMHS评分比较

不同专业群体各分量表均数比较显示 (见表4) , 文史类和文体艺术类在躯体化、强迫、冲动方面比理工类得分要高 (p<0.05) ;文史类在焦虑、自卑、偏执、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得分要高于理工类 (p<0.05) ;在社交退缩方面, 文史类比文体艺术类得分要高 (p<0.05) 。

3. 讨论与分析

3.1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被调查本科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 这可能与该校为新生近期开展了多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从各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心理干预有关。

本调查还显示, 从心理健康量表12个维度上“可能有症状”和“症状较明显”的学生比率分布, 可见, 大学生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抑郁、强迫、躯体化和自卑等。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中“抑郁”症状人数最高, 排在第一位, 占被调查人数的14.8%。排在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强迫、自卑和社交退缩, 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5%、13.2%和12.7%。

大学新生的消极情绪中“抑郁”症状人数最高, 排在第一位。情绪和行为一样, 是外显性反应, 是识别心理问题学生的重要途径。因此, 学生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 借此了解学生生活中的变故、挫折和压力, 同时多组织集体活动, 增进同学间交流和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社会资源, 并增强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责任。

躯体化, 是指心理障碍的躯体表现。因此, 要善于观察学生, 不要因为躯体不适而掩盖学生的心理困惑, 要多关心学生, 鼓励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心。

进入大学后的自卑心理也是学生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进入大学后, 很多同学不再是受老师和同学们重视的对象, 失去了往日的赞誉, 并且, 同学之间的能力表现、家庭状况也存在差异, 不少同学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 缺失了认同感, 无形中心理上就产生了消极态度。而在大学阶段, 正是不断完善个性、形成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我的重要时期, 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整合、自我认同, 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良好自我形象, 将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成才产生巨大影响。

3.2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3.2.1 性别差异分析

从不同性别群体来看, 男生在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方面得分要比女生高;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依赖方面得分高于男生。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优于女生, 这与陈明、陈景武的研究结果不一致[2], 可能与女性的人格特征内分泌[3]以及其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有关。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这部分群体, 引导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2.2 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

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比较结果显示, 家在农村的学生除冲动因子外, 其它方面均比家在城镇的学生得分要高。这表明农村生源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生源学生。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相对落后, 他们承载了父辈们更多的期望, 也就增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进入大学后, 面临生活环境巨大的反差, 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陌生的人际交往环境以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 相当一部分农村新生一时难以适应, 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社交退缩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 心理辅导工作应着重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增强其自信心;同时, 学院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 减少其生活压力。

3.2.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结论与以往的观点不同, 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要好, 反而一些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更需要关注。目前学界有两种明显分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少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中不存在任何值得注意的“特异性”, 只要教育得法, 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将会发展良好[4]。笔者支持后一种观点, 即非独生子女更易产生心理问题。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该校独生子女大多不是来自农村, 他们较多是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 具有更广泛的兴趣、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思想上较注重现实, 更能适应环境变迁。

3.2.4 不同专业差异性分析

不同专业群体各分量表均数比较显示, 文史类和文体艺术类学生在躯体化、强迫、冲动方面比理工类得分要高;文史类在焦虑、自卑、偏执、依赖、精神病倾向方面得分要高于理工类;在社交退缩方面, 文史类比文体艺术类得分要高。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1) 在社会职业需求的大环境影响下, 当学生在其生活的校园里感受到不同专业的社会信誉和学校重视程度的差异时, 学生对专业和自身的认同、自我评价等都会受到影响。当前社会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社会对人文学科专业的不重视, 学生就业困难, 导致了文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情况产生怀疑和恐惧, 使其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5]。本调查发现学校理工科的学科优势突出, 社会信誉好, 毕业学生就业形势好;而文科起步较晚, 在社会和学校的影响相对较弱, 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比较困难。这种环境氛围, 构成了一个隐性的压力源, 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 文科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一定关系。 (3) 由于艺体类学生擅长于用形体活动、艺术表现来传递、表达和排解自己的情绪, 在人际交往方面比文史类学生更自信、主动、积极, 因此, 他们在社交退缩方面的平均分偏低, 并且跟文史类学生的差异明显。

4. 结论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一是被调查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原因可能是, 该校非常重视新生入校教育工作,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常规内容, 提高了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 开展了一系列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二是要关注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如:男生、农村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文史类与文体艺术类学生等, 根据不同群体特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帮助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健康情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 邓丽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M].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2005:28.

[2]陈明, 陈景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 2007, 21, (2) :171-173.

[3]张强, 陈丽钰等.大学生毕业前心身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 (2) :83-86.

[4]罗道全, 李玲.大学新生心理状况调查[J].教育与现代化, 2005, 01:56-59.

13.大一新生电脑普及率问卷调查策划 篇十三

一、活动背景:

21世纪是知识、信息飞速运转以至于爆炸的世纪,计算机能在最短时间,最广范围内实现信息的飞速传播,利用、处理信息的巨大功能史无前例。计算机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在数据处理,辅助设计、辅助教学、上网娱乐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计算机已经在科学、国防、教育等多个领域里代替了人类的部分工作,成为人类的“大脑”与“手”。

对于饱含青春激情、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们,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对新兴事物的探索精神,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在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休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尽管计算机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受各方面客观因素限制,如家庭经济条件、安全条件,或者计算机对于个人本身或自身专业的意义不大,校园寝室网络设施问题等等,使得校园计算机的普及率具有很大的变数,不尽相同。

二、活动目的:

当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发挥他的巨大魅力,当计算机日益成为大学生活必不

可少的工具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大一新生电脑的普及率,反映不同性别、专业、家庭经济条件的大一广大群体电脑普及率的情况,反映社会善于接受并运用新兴事物的主力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借以反映大一新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借以了解大一新生购买计算机的总体品牌倾向和高校信息化进程。

三、活动主题:

“大一新生电脑普及问卷调查”

四、活动时间:

2010.10.8——2010.10.12

五、活动安排:

1、前期安排:制作关于计算机常识宣传和对此次问卷调查宣传的海报和展

板,海报和展板介时分别张贴和摆放在学校东门口处,各寝室楼下张贴海报。由计算机协会和院实践部共同负责。

2、10月8日上午7点十分——八点二十,中午十一点——十二点半,下午

一点半——两点,四点半——六点半由计算机协会和院学生会实践部共同组织在校东门口进行问卷发放和填写回收。晚上由各系学生会实践部分别下各系寝室进行问卷发放和填写回收。

3、10月9日拟定和10月8日活动安排相同。

4、10月10日将所有问卷上报于合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并由学生社团

联合会组织部、实践部等部门协调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分析。详细分析不同性别、专业、父母收入家庭经济情况的群体的电脑普及率情况。

5、10月11日,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部、实践部等部门继续进行详细的问

卷调查分析,并编排此次问卷分析报告。依据性别、专业、父母收入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逐个详细分析电脑普及率的差距及原因,得出大一新生群体总体电脑普及率情况,还可另加分析大一新生合理消费情况和购置计算机品牌倾向。

6、10月12日,由学生社团联合会公布此次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和问卷分析

报告。将问卷调查总结和分析报告上传于合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并以广播台和海报的形式公布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六、活动组织:、主办:合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承办: 合肥学院学生会实践部、合肥学院计算机协会

协办:合肥学院各系团总支;

合肥学院各系学生会实践部

注:没有安排到次活动具体调查的部门抽掉2—3人协助市场部关于这次活

动的调查和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

七、宣传工作:

1、校东门口张贴和摆放关于计算机常识宣传和对此次问卷调查宣传的海报

和展板。

2、各寝室楼下张贴关于计算机常识宣传和对此次问卷调查宣传的海报。

3、问卷调查活动期间,院广播台“阳光旋律”给以大力宣传支持!

八、活动经费:

1、调查问卷表1000份(0.5元/份)计:500元

2、海报20张(3元/份)计:60元

3、工具费用(如:毛笔、排笔、颜料、纸张、策划、总结打印,胶水等等)共计:100元。

4、条幅一条 计:50元

总计:710元

九、活动总结:

1、问卷调查表回收后上报于合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

2、学生社团联合会将问卷调查总结和分析报告上传于合肥学院学生社团联

合会的官方网站。

3、并以广播站和海报的形式公布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

十、注意事项:

1、调查活动前,召开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将人员安排到位。

2、调查表回收工作要做好。

3、调查人员到各宿舍调查要佩带协会工作证

14.大一新生心理状况调查表 篇十四

的确,在大学里什么人都有。下面所提到的大学宿舍最让人“讨厌”的3类人,准大一新生要做好心理准备!

1、熄灯以后不睡觉

熄灯睡觉时声音非常大,不是玩游戏就是外放短视频音乐。别人好声好气的跟他说把声音关小一点,他会说全宿舍就你自己睡事还不少,都半夜十二点了,大晚上弄什么声音,有这种室友在这宿舍里根本不想待。

自己睡觉,不准别人吵他,别人睡觉,他又弄出很大的声音。宿舍不是自己家,影响别人休息时间是很没有礼貌的,长久以往势必会发生矛盾,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2、经常叫别人帮忙带饭

有部分同学经常不爱自己去买饭,食堂就在寝室对面,就是不肯离开宿舍,无论要等多久,依然会叫室友打包回来。帮他打包就算了,有时候还会忘记给回饭钱。

一次两次是理所当然,再说,别人帮你是出于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懂得感恩,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3、不爱宿舍卫生

“宿舍是我家,美化绿化靠大家”。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呢?宿舍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有责任去爱护好宿舍环境,但是有些同学就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平时就很喜欢乱扔东西,垃圾桶里的垃圾都快像山那么高了,也不会去倒一次垃圾,更不可能会主动去打扫卫生了。有些同学就会侧面的提醒他,叫他注意一下宿舍卫生,他就会说自己在家里从来没有做过这些事情,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如果遇到一些不爱干净的室友,也的确让人很烦恼。所以我们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对于这些室友,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文编辑:小杰

15.做好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工作 篇十五

一、新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 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从中学到大学的, 不仅意味着学习环境的改变, 同时更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话。从小学到中学, 周围是熟悉的生活环境。但跨进大学之后, 同班级甚至同宿舍的同学都有可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 语言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而86%的新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前, 是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 更没有背井离乡单独生活过的。他们基本上是在家庭的“细心呵护”和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下生活和学习的, 而到大学之后, 生活全靠自理, 学习全靠自觉。这种生活、学习等综合环境的变化, 使这些缺乏独立生活经验、长期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大学新生难以适应, 无所适从。

(二) 心理的挫折感

大学新生在刚迈进大学校门时, 兴高采烈, 豪情壮志,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亲朋好友的祝愿以及同学们的羡慕之情, 优越感和自豪感写满脸上。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 大部分学生又会产生挫折感。一些学生在与见多识广的同学交流时, 发现自已的知识又少得可怜, 于是自尊心严重受挫;有些同学是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 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别人, 生活费也常常无着落;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大一新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三) 学习的茫然性

在中学时代, 读书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读大学。进入大学后, 紧张的心情自然会因目标的实现而放松, 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人生目标, 且大部分学生早已习惯于在老师的包办下, 被动地学习, 而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偏重于思维的发散、课余的自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不少新生感到非常的困惑和吃力。调查表明, 在入校之后, 有73%的新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节, 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正轨。对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中, 28%的同学表示, 没能选上自己喜欢的专业, 且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 这使得学生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学习兴趣;有67%的新生选择“学习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在课余时间的利用上, 有38%的同学选择了“上自习”, 42%的同学进行“娱乐活动”, 还有18%的同学选择“参加社团”, 这表明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安排是相当丰富的, 但我们同时又可以发现娱乐活动所占比重过大, 有一部分大一新生并没有将大学中的学习问题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 加强思想的教育, 充分发挥党、团的作用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更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因此, 在新生入学后要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他们, 要进行团的知识教育、党的知识教育, 抓入党积极分子、抓团员意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只有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 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 介绍校情、系情, 尽快熟悉环境

当新生踏入大学校园以后,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我们应该首先向新生介绍校情、系情, 以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开学以后, 可以利用学生尊敬专家的心理, 请专家教授做报告, 让专家引导学生,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科的重大价值, 增强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以增加其自豪感和自信心。对班级的分班情况、课程的设置、学习的任务及将来的培养目标等, 都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还要组织新生全面系统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这是以后生活学习的重要保障。

同时, 我们不要忽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大部分同学在读大学之前, 从未出过远门, 要教育学生如何保存好自己的钱物, 遇到突发事件, 不要慌乱,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既可以减少辅导员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 还会给学生一种无微不至的温暖感。在学习上, 可以开展师生座谈会、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 让新生了解学习方式的改变, 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介绍校园环境, 是为了让新生更好的了解环境, 从而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环境, 这是新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过渡的第一步。

(三)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

学生刚入学时, 只身来到异地, 举目无亲, 独立生活能力又比较差, 许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且大部分新生还存在着一种封闭心理, 谁也不愿去找, 闷在心里, 积存的向题多了, 就会给其情绪、思想、学习造成压力, 时间长了还可能诱发心理疾病,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辅导员“主动出击”。

了解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新生的姓名和籍贯, 我们要争取在新生入学后的一两天内, 能叫出绝大部分学生的姓名, 这也可以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我们要在学生入学前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把每个学生的相片等有关情况都热记于心, 能见到照片就能想起姓名。在新生报到的那一天, 辅导员守候在报到点, 就会发现对大部分新生都已非常熟悉, 一半以上的同学在走到面前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姓名, 报到时又能把一部分同学的姓名和本人统一到一起, 可能还有部分记不住的, 到时转一转宿舍, 也就清楚了。

辅导员还要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接触, 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或晚自习时间去学生宿舍, 和学生聊天, 同时多留心那些特殊学生和贫困学生。在与学生交谈中, 还可以观察学生的性格, 以确保对每位同学都非常了解。在组织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积极参加, 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学生有心里话也愿意和老师讲, 也能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因不了解情况而使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 抓好新生军训工作

军训对大学新生起着比较强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军训中, 我们辅导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 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其次, 要和教官密切配合, 对新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借助军纪,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 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上进心, 磨练其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气。同时, 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 现如今的大学新生中独生了女居多, 体质状况特别是耐力水平普遍下降, 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在军训期间要主动的与后勤、医护、救助等部门密切联系和配合, 做好沟通服务, 全心全意为新生服务。

(五) 重管理, 认真挑选班干

班干部是学生和老师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有一个团结有力的班委会, 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和保障。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赵婷婷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音乐系041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 音乐教育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提高学生的音乐课堂素质, 使学生平衡发展, 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学生;素质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教学方法, 已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 就如何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力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其音乐素养和音乐素质, 笔者进行了如下有益探索。

一、对情景的探索

我们经常说:“兴趣所致、乐此不疲”。因此,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 培养情景不仅可以把学生的视觉调动起来, 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奇景的效果,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得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例如, 在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 如果单纯地放音乐, 让学生欣赏, 孩子们不但理解困难, 而且也不感兴趣。因此, 就可以按照教学规律, 精心创设审美情景。通过电脑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 同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学生们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 感受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仿佛置身于树林之中, 和小动物们一起观察紧张而又愉快的比赛。在这个童话的音乐氛围中, 孩子们感受到了单簧管有小兔子一样的性格:活泼、伶俐、动作敏捷;大管吹奏出来浑厚低沉的音色, 画面的音调正合乌龟爬行的形象一致;长笛则发音灵巧, 像小鸟的叫声, 富有歌唱性, 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不同乐器所表达的不同效果。然后可以再次再次布置情景, 让学生戴头饰、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调动起来了, 他们处于一种新奇与有趣的氛围中, 课堂气氛也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便能融洽有序。

二、对师生融合的探索

课堂教学对所有参与者都具有生命价值,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教学中, 要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 从而构建一种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 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 要不断变换自己的校色, 时而走上讲台, 时而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共同讨论, 共唱一首歌, 同奏一首曲, 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例如在讲《小红帽》一课中, 可以改变插秧式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按圆形或半圆形坐下, 老师扮演成小红帽的妈妈, 与学生共同参与, 随着音乐载歌载舞, 课堂气氛就会达到高

在新生入学之前, 我们辅导员要认真阅读学生档案, 从中了解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从而确定临时负责人。在开学初的一段日子里让他们协助老师做些工作, 比如发放教材、通知事情等等, 考察他们的素质。同时, 班级新生来着五湖四海, 要想把这些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集体, 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活动, 增加大家互相接触的机会。比如新生自我简介, 各种文娱、体育活动等, 这些活动都尽量让每位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以便于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 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骨干。在军训结束后, 通过学生们的就职演讲, 班级同学的民主选举, 再结合该学生的办事能力, 最终确立班级干部人选。在确定班级干部的时候, 尽可能让较多的同学担当班级干部, 以起到一个自身约束的作用, 使班集体迅速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在班委会成员确定之后,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 可以对全部班干部进行常规的培训, 对其学习、工作方法、干部素质等提出要求;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在每次开展活动之前, 让学生干部上交活动计划书, 汇报准备情况, 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当然, 这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是最好的了。由于入学时问短, 同学间之间了解的也比较少, 选出的学生干部可能也有的不是很合适, 我们可以在一意学期或一义学潮,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演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如此教学, 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就会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三、对启发引导的探索

为了提高音乐课堂情趣, 可以针对学生好奇心强, 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以启发引导为主, 唤起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和情趣。教学中, 可以通过节奏练习“拍拍看”, 音符回忆“认认看”, 识谱大王“唱唱看”, 竖笛演奏“吹吹看”等几个环节,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自主学习。在《知了》一课中, 可以模拟知了的叫声激发学生的情感, 并启发他们进行再创作。如在旋律的长音处加入短促的衬词, 在歌曲的开始处加入带有渐强记号的知了叫声, 也可以加入朗诵和声势表演。

为了让孩子们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 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对音乐表现的各种手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去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涵。

四、对动静结合的探索

音乐课有不同于文化课的特点。由于儿童天性好动, 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 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感情, 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 边唱边跳, 编拍边奏, 动静互补、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动与静达到和谐统一, 静中有动, 动而不乱。尽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直觉上协调起来, 以帮助他们准确掌握节奏, 充分领会意境, 深入体验歌曲中的美感。例如在训练学生附点节奏时, 为了能准确地感知X·X (知了) 节奏, 可以教学生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拍手、点踏、拍”;并在X·X (小知了) 节奏中, 让学生用骑马的动作来表演, 用手拍击哒·哒。孩子们愉快地边读边拍, 很轻松地掌握了附点的时值。接着进行卡农节奏游戏, 让他们听着音乐进行声势表演, 并随之“拍拍看”, 孩子们迅速的反映, 准确的节奏, 协调的动作, 层次分明, 配合默契, 使节奏训练达到高潮。

通过以上分析, 我深深地感受到, 让学生主体参与, 自主学习, 不仅是音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 只有突破了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 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学形式活泼多样, 才能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促进小学生主体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

[2]张建萍.童声合唱队的训练[J].《江西教育》.1996. (06) [3]余静姝.学习主动性需要培养[J].《云南教育》.2002. (23)

年之后再次通过民主竞选, 这时班干部就能基本确定下来了。

(六) 加强心理辅导, 重在预防

目前国内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还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新生入学后, 我们应积极拓展心理防范范围,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和预防, 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室、班级心理委员、学生会心理部等等,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有相同的心理问题的学生, 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 可组成心理小组, 进行特别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 则应进行定期的个人心理回访。尽量做到有问题, 早发现, 防患于未然。

因此, 我们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 因人施教, 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 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好有着过硬专业知识同时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一新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日新月异的时代, 优胜劣汰的生活环境, 强烈的竞争意识,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迅猛改变, 使得大部分的大一新生的心理负荷和心理承受力之间出现失衡, 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研究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及如何如何有效的对心理进行调适, 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道路巡查违纪的检讨书下一篇:小陈小学课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