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24-09-15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2篇)

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一

1、李刚从家到学校要用14分钟,他用同样的速度从家到少年宫要走几分钟?(4分)

2、学校综合楼建筑工地2个星期共用了182包水泥。(4分)

(1)、平均每天用水泥多少包? (2)、照这样计算,把下表填完整。

用水泥的包数 234 598

工程施工的天数 45

3、一瓶药水的规格是600毫升, 这瓶药水给一个8岁的儿童喝,至少能喝多少天? (4分)

4、在歌咏比赛中,评委老师给小倩打出的分数如下表。(5分)

评委 江老师 丁老师 李老师 卓老师 方老师 王老师 刘老师

评分 90 89 62 88 92 86 98

按照比赛规则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你能算出小倩的最后平均得分吗?

5、学校买来8盒同样的钢笔,每盒12支,共用去48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4分)

6、丽丽整理了四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结果如下表。(5分)

身高(厘米) 120~129 130~139 140~149 150及以上

人 数 7 16 12 8

(1)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一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图

年 月 日

(2)这个班身高在( )厘米人数最多,( )厘米人数最少。

(3)丽丽身高是142厘米,按由高到矮的顺序,大约排第( )名。

(4)冬冬身高正好等于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他的身高大约有( )厘米。

2.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二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篇三

一、借助拼音拐杖

1.前面是谁?按拼音写词,再邀他一起走吧!

qín láo()的大爷dǎlāo( )着随fàn làn()的洪水jūnyún()piāo fú()在河面上的shū cài()叶。

2.朋友还有其他叫法呢,按拼音组词进行区别。

系xì()鲜xiān()

jì( )xiǎn()

二、感知祖国文字

1.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合适的意思。

(A.第一位;B.帽子;C.像帽子的东西)

茅庐(A.照管;B.拜访;C.看)

2.上车可别坐错了位置哟,用“怜”组不同的词,再帮它们找个合适的座位。

①这个穷苦的小孩真()!

②我们决不能()那些恶人。

三、积累运用词语

1.朋友丢了东西,帮他补上。

循()蹈() ()砍()伐

身先()()慕名()()

惊()骇()()山()岭

2.车上来了几位拳击手,帮这几位朋友找相反的训练对手。

①我们要自觉()各项制度,决不能违犯

②过去,张虎不爱卫生,同学们都讨厌他;现在改了,大家都()他了。

四、句子集会演练

1.趁乘车的空闲玩个“变相”魔术吧,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格罗培斯设计出最佳路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

②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为句子减肥: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会模仿吗?来一个模仿秀吧!

①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但是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践拓展

1.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等。我最佩服的人是___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2.班级活动遇到难题,我要求大家一起想办法,就用格言“_____________”来说服大家。

3. 从6月1日起,我国限制使用塑料方便袋。你怎样看待这一决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上树掏鸟蛋,你看见了,会怎样和他对话?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内阅读评价

1.本学期,我们欣赏了竺可桢爷爷关注的________、格罗培斯设计的________;认识了《三顾茅庐》的________、孙中山的秘书及夫人________;通过《特殊的葬礼》明白了________的重要,从《苹果里的“五角星”》知道了________……收获可真不少!

2.《江南春》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最能引起人们遐 想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天鹅的故事》完成阅读理解。

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①“呆呆地”写出了什么情景?

②冰面变化的过程是:裂开一条小缝→_______ →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了老天鹅是在_______。

③参加破冰的天鹅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天鹅的声音比做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破冰场面_________。⑤为什么把老天鹅称为“破冰勇士”?

七、课外欣赏

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也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九十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见“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1. “枢”指门上的转轴;“蠹”是蛀。结合上下文理解“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

2. 华佗由门闩晃荡联想到了什么?

3. “五禽戏”是华佗观察了哪些动物的运动姿态后发明并编出的拳法?

4.从哪里可以看出“五禽戏”有益身体健康?

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

纸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浮力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11.浮力

浮力概念

沉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影响

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体积比较大的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的物体沉

纸船中放硬币的数量与纸船的体积及放置技巧有关

《曹冲称象》

5.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教学内容:第1~2页,第3页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容量和1升。教学难点:感受1升水有多少。教学准备:

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矿泉水瓶:这两个瓶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瓶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瓶子的容量比较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观察这三个水壶,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壶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左边水壶的容量大,右边水壶的容量小。3.练一练第1题:

出示三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观察这三个水杯,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杯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

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有几个?

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有多高?

淡蓝色的。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15厘米。

2.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 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

5.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的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1.出示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学生读一读)

2.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3.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感知1升的多少

1.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2.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学生看量杯的刻度)。3.出示1升的饮料包装(形状不同,但容量都是1升)。比较:哪个饮料瓶的容量比1升多? 4.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学生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

五、应用拓展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80L、2.5L、1.2L水有多少,以及他们的用途。

2、练习一第1题 通过第一杯水倒入第二杯,再把第二杯水倒入第三杯中,你能发现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通过1L的容器进行比较,判断这几样物品的容量。

4、练习一第3题

借助1L的容器概念,进行判断。

六、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容量和升 容量

6.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六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教学伊始,合理地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片、色彩鲜艳的简笔画、有挑战性的竞赛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识字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识字充满期待。在《识字8》的教学中,我便用学生喜欢的猜谜导入新课:

“上学肩上背,放学肩上背,别看个儿小,学问真不少。是什么呀?”在学生猜出谜底后,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漂亮的小书包,同时出示:“包——书包”,顺其自然地学习了“包”字。随后,在复习了“草字头”“食字旁”“三点水”“火字旁”“提手旁”之后,故意神秘地说:“这些偏旁部首都争着要跟‘包’字做朋友,它们和‘包’字站在一起会拼成什么新字呢?”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侧着小脑袋思考着,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二、生生互助,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是识字教学中最关键的一部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助合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识字的质量和速度。操作这一环节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目标,指引方向。没有目标的合作学习是盲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一样。因此,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是自主互助识字成功的关键。识字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整个识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我根据《识字8》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确定了以下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拼一拼,读一读。每个学习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拼字卡片,先拼一拼,再读一读拼成的新字,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书。(2)想一想,说一说。一边轻轻地读字词,一边想象它所表示的事物是什么样的,并在小组中交流。(3)看一看,记一记。仔细观察每一个生字,想个好办法记住它们。

有了明确的要求后,各学习小组的识字活动便得以有序地进行。我会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并适时加入某个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帮助与指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高效。

2.教给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还必须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和技能。(1)关注字音。提醒学生在自主拼读时特别注意前后鼻音、三拼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复韵母音节等,做到读准字音。(2)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可运用“联系生活法”理解“花苞”“水泡”等描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词语;运用“身临其境法”理解“难受”“兴奋”等表示人类常有情绪的词语;此外,还有“近义词法”“反义词法”“联系插图法”“查字典法”等等。(3)引导学生集思广益,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识记不同的生字,并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如:换一换、加一加、改一改、歌诀法、字谜法等等。

有了这些识字技能的支撑,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识字。下面列举《识字8》教学中两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片段:

【片段一:读准字音】

生1:“苞”“炮”“饱”“泡”这几个字的韵母相同,所以我觉得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声母,“苞”和“饱”的声母是“b”,“炮”和“泡”的声母是“p”。请跟我读。(该生领读,其他组员跟读两遍)

生2: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都和“包”很像。(其余组员纷纷交流自己的发现)

【片段二:识记字形】

生1:我会记“水泡”的“泡”。因为水泡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加个包。

生2:我来说“花苞”的“苞”。因为花苞是花草类,所以用草字头。

生3:我会说“炮”,“大炮”的“炮”。因为炮要用到火药,跟火有关系,所以是火字旁。

生4:我会说“饱”,“饱满”的“饱”。因为吃了东西才会饱,跟食物有关系,所以要用食字旁。

生2:这几个字是由不同的部首和“包”做朋友组成,“包”表示它们的读音,部首表示它们的意思。老师以前讲过,像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

除掌握识字技巧外,还要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如交流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挑选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是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交流;交流时要做到吐字清楚、表达完整,对不同的观点要乐于接受。

三、反馈交流,点拨总结

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小组自主互助识字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对知识缺陷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学生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对自主互助识字成果进行反馈。一是口头展示,具体做法是: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就本组中的“得意之作”或产生争议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进而在全班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二是书面测试,其测试内容以“给生字注音”“生字与音节连线”“辨析形近字组词”为主,以检测所有学生的识字情况。教师再根据反馈的实际,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总结,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在本节课的反馈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饱”这个字十分熟悉,但对“饱满”一词的理解不够到位,因而生成了下面的互动片段:

师:(多媒体出示几幅颗粒饱满的果实图)看看图上的几种果实,他们都是怎样的?

生1:圆圆的,鼓鼓的。

生2:胖胖的,像小朋友吃撑了肚子。(众生笑)

师:这样的果实就可以称为——(出示卡片:颗粒饱满,生齐读)其实,“饱满”这个词不但可以表示果实长得好,还可以表示人的精神好。

生3:老师,我知道了。我们上课时坐得很端正,听得很认真,很有精神,就叫精神饱满。

师:对,说得真好。那么,我们除了上课时精神饱满,还有什么时候也是精神饱满的呢?(学生纷纷高举小手)

生4:我们早上上学时精神饱满。

生5:我们早上做操时精神饱满。

生6:我们每周一早上升国旗时精神饱满。

生7:我们上体育课时也是精神饱满的。

7.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七

1.人,其中男生女生人。上期及格人,占优秀人,占﹪,班平均分。

其它情况:

二年级的小朋友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优秀率达到﹪,班平均达到分

(3)基本技能: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探索两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写法和运算方法。在操作中探索使两个物体同样多的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

2.经历1~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二)空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在折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力。

(三)实践活动

在“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等活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

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单元考试 7次。

(5)作业批改:详批 全部次,略批次,查次(详、略只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知识体系:

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乘法口诀、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并用口诀求积、求商。②空间与图形——直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线段,厘米和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除法的计算及解决问题

难点:1.认识并使用常用的单位厘米、米。

2.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用计算的解题方法。

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教研课题:

(2)参与集体备课次,相互听课节,上研究课题

(3)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教师指导。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8.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八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 通过其重点难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多少首先是建立在学生会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因此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辩论, 解决实际问题等环节, 让学生真正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 (或少多少) 其实就是求两个数的相差数, 运用减法将大数减去小数的进行计算。

一、预设生长, 开放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 我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和谐师生关系, 通过手势、眼神、语言不断地鼓励孩子敢于交流, 敢于创新, 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的一开始, 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地时候, 这是一定要抓住时机进行热身训练, 一系列的口算过后, 迅速出示两条彩纸, 彩纸颜色艳丽, 很能吸引学生, 但从肉眼上不能直接看出长短, 提问让学生怎么比较长短的时候, 很多同学都想到了要将一端对齐后看, 并让学生根据两张纸的长短用我们以前学过数学的知识说一句话, 学生很自然想到了红纸条比黄纸条长一些, 黄纸条比红纸条短一些。当追问到:你是怎么知道的?红纸条比黄纸条具体长多少呢?你能来示范一下吗?学生非常自然地想到将一端对齐后将一根长地彩带折过来后, 多出来的那段就是比另外一种颜色多的长度。随手而来的彩纸, 形象的实物操作, 让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生动演示出来, 让知识构建成为可能。

二、预设生成, 开放学习内容

1. 提问。

课堂中例题出示, 展示情境图, (红花片13个, 蓝花片8个) , 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似乎有点难, 如果实在不会, 我们也可以先提问让学生仿照着提, 事实证明千万不要小看他们, 有时候他们的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学生能根据条件提出譬如以下的问题来:

(1) 两种花片一共有多少个?

(2)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

(3)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问题提得很好, 老师就要适时表扬, 谁都喜欢表扬, 只管说好话, 能表扬到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好, 我就是这么做的, 学生们上课听到开心的很, 情绪会传染, 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让他们愉快地成长, 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 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 我的学生很愿意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2. 摆演。

当学生借助小花片一一摆放的时候, 他们其实无意中已经在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了, 如果没有做到这样, 也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将对应好的和没有对应好的拿出来比较, 看上去很明显, 如果对应的话, 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多了多少, 反之, 就不清楚。

理解数量关系后, 我们需要尝试着将这样的句子连贯的说, 反复说才能让自己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时候一边提醒学生反思:红花片比蓝花片多了5个, 那么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呢?逆向思考能够让学生思维更加严谨。学生会思考到其实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几个, 实际就是两种花片相差5个, 直接点题, 学习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3. 抓摆。

展开开放式学习, 学生同桌合作, 两个同学抓一把花片, 数数有几个, 并比一比多少。学生合作时观察到有些同学是用一一对应比较后得出结果, 有的直接就能说出谁比谁多了几个?这时及时抓住学生中的学习资源, 让这些没有排就算出结果来的同学交流得出:实际上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只要将大数减小数就可以得到相差数了, 算理算法自然水到渠成。

开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 发散思维, 开放的学习内容重点体现在课堂实践和习题的设计上, 教会学生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题目看似简单, 但每次都贴近生活实际, 恰好在他们够得到的高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

三、预设理念, 开放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和对事物作出反映所具有的独特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以及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情上和生理上所产生的种种反映总和。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只有不同之分。每个学生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风格, 或喜沉思、或喜交流、或爱自学、或需指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我允许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灵活地动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殊对象的共性,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 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 从而取长补短, 灵活运用各种各式更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课堂中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联想、发现;自主尝试、探究;自主讨论、交流;自主归纳、总结;自主练习、提高,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我听见就忘记了, 我看见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我们在学习情境中就应该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 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9.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九

(主备:吴冬梅 审核徐立良)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2.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3 月31日 总 40 课时 )

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一、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了解吗?是哪几部?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

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二、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你们都看了吗?

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

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

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

9.鼓励学生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 4月1日 总 42 课时 )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奈”、“恭”、“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奈”。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 4 月2日 总 43 课时 )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3.小组合作,演一演这一情境。

4.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5.妈妈安慰:试请学生上台表演。

6.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情境1.A同学是四(3)班的班长。这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仅以三票之差落选了,她愣愣地坐在教室里发呆……

情境2.邻居王奶奶的儿子考上了托福,即将去美国留学。最近几天,王奶奶总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很失落……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创设生活情境,融会贯通灵活交际

导入:针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上的许多小烦恼,学校即将开通一条“小烦恼热热线”,让大家能有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烦恼,更主要的是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们的节目,来与有烦恼的同学们进行空中交流,从而达到安慰他们的目的。

1.选出嘉宾。

2.划分场内外观众听众,交待参与办法。

开始:(播放音乐)伴着悠扬的乐曲,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小烦恼热线”今天与大家见面了。你的心情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不顺心事。当你不开心时,不妨参与我们的节目,把你的烦恼说出来,我们会尽量帮助你的。

接进电话:

嘉宾与观众、听众交流,教师总结。

……

结束:时间过得真快,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了,还有那么多朋友们想参加与我们的节目。希望与你们明天相约在“小烦恼热线“,感谢嘉宾的参与。

五、总结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

板书设计::

有同情心

口语交际 学会安慰

多说鼓励的话

10.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

一、填一填。

(第7题4分,其余每空1分,共27分)

1.一个数的百亿位和千万位上都是9,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2.在○里填上“>”“<”或“=”。

36亿○360000

2010000○210万

46×99○46×100-46

40009999○40010000

502×48○48×520

(480+40)÷5○480+40÷5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8厘米,另一条边长1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厘米。

4.一个双层书架,从上层拿26本书放到下层后,还比下层多8本,原来上层比下层多()本书。

5.一个五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6万,这个五位数最小是()。

6.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65°,另一个锐角是()°;在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底角和顶角的度数和是130°,顶角的度数是()°。

7.在□里填数,在括号里填所运用的运算律。

(1)18×35+18×65=□×(□+□),运用了()。

(2)9×8×125=□×(□×□),运用了()。

8.已知A×B=64,那么(A×10)×(B÷10)=();已知甲÷乙=50,那么甲÷(乙×5)=()。

9.在一张长35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周长减少()厘米,剩下纸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根据上面的排列规律,摆第6个图形需要用()根同样长的小棒。继续摆下去,第100个图形是()形。

11.用两根6厘米长的木棒和两根9厘米长的木棒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是()厘米,如果把它拉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2.按规律填一填。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5555=12343210

22222×55555=()222222×555555=()

二、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2分)

1.下面的数中,需要读的“零”最多的是()。

A.30300303      B.30033003      C.33003003

2.在同一平面内的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3,5),点B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5,5),点A在点B的()边。

A.左

B.右

C.上

3.毛毛在计算12×(☆-26)时错写成了12×☆-26,他算出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

A.260

B.286

C.312

4.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的长分别是10厘米和8厘米,它的高可能是()厘米。

A.7

B.10

C.12

5.一个表演方阵,每排7人,有7排,最外层有()人。

A.49

B.28

C.24

6.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01X,王老师的生日是()。

A.1月10日

B.10月1日

C.11月1日

三、计算。

(共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240×20=     500×60=     30×70=     400÷80=

10×200=

280+320=

630÷3=

15×20=

2.列竖式计算。(9分)

450×28=       136×27=       603×14=

3.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58+176+242    5×64×25    201×35    317×17-17×17

四、动手操作。

(共9分)

1.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把梯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2分)

(2)把原始位置的梯形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上平移3格,画出最后的图形。(2分)

(3)把图形甲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再向下平移()格就能和图形乙拼成一个更大的长方形。(2分)

(4)如果原始位置的梯形中点A用数对表示是(5,2),那么梯形按第(2)题平移后点A的对应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分)

2.在下面的直角梯形中画两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梯形。(2分)

五、解决实际问题。

(共27分)

1.演出团要买36套演出服,商店有三种上衣,售价分别为63元、60元、58元,有两种搭配的裤子,售价分别为57元、42元。买36套演出服最少花多少元?最多花多少元?(4分)

2.赵阿姨买了一个衣架,衣架的形状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5°,它的顶角是多少度?按角分类,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4分)

3.丫丫准备用一周时间看一本315页的故事书,前4天每天看48页,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多少页才能按时完成?(4分)

4.11月9日是消防安全日,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到公园发防火宣传单,每个同学发的宣传单份数一样多。四年级有154人,五年级有203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发了735份宣传单。每个同学发了多少份宣传单?(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5分)

5.王伯伯家原来有一个正方形鱼池(如图),后来他扩建鱼池,把鱼池的一组对边各延长了12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增加了120平方米。原来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5分)

6.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在距离中点10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5分)

答案

一、1.90090000000

2.> < = < < <

3.40 4.60

5.55000

6.25 80

7.(1)18 35 65 乘法分配律

(2)9 8 125 乘法结合律

8.64 10 9.40 300

10.13 平行四边

11.30 30 54

12.1234543210 123456543210

二、1.A 2.A 3.B 4.A 5.C 6.A

三、1.4800 30000 2100 5 2000 600 210 300

2.(竖式略)12600 3672 8442

3. 58+176+242     5×64×25

=58+242+176

=(5×16)×(4×25)

=300+176

=80×100

=476

=8000

201×35

317×17-17×17

=(200+1)×35

=17×(317-17)

=200×35+35

=17×300

=7035

=5100

四、1.(1)

(2)见(1)中的图。

(3)90 2(或270 6)

(4)(9,5)

2.(画法不唯一)

五、1.(58+42)×36=3600(元)

(63+57)×36=4320(元)

答:买36套演出服最少花3600元,最多花4320元。

2.180°-25°-25°=130°

答:它的顶角是130°,按角分类,它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3.(315-48×4)÷(7-4)=41(页)

答:剩下的平均每天看41页才能按时完成。

4.图略 735÷(203-154)=15(份)

答:每个同学发了15份宣传单。

5.图略 120÷12=10(米)

10×10=100(平方米)

答:原来鱼池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6.10×2÷(55-50)=4(小时)

(55+50)×4=420(千米)

1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科教学反思 篇十一

1、《乘法》

《乘法》单元已教学结束,总体感觉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完这个单元后,也留下了一些困惑。如:计算课的练习量多少才算恰到好处?还有,如何才能保持学生在计算课上的学习兴趣?

2、《升和毫升》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水槽、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等;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汤勺、饮料瓶、1升食用油等。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我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让他们准备: 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几升的容器,几百毫升的容器;几十毫升的容器,几毫升的容器。家中的锅、盆、杯、大小不同的碗等。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凭借实物,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有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带来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然后引导学生感知1升到底有多少?先认识1升的量杯;再出示棱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正方体塑料盒,倒入1升水正好装满,让学生记忆长

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其次,让学生找出容量正好是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再次,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判断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选取一些比1升大的容器,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最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如,大瓶雪碧2.5升,大桶色拉油容量5升,一桶纯净水18.5升,一个大的汤碗容量约1升,电水壶容量约5升,一个热水瓶容量约2.5升,学校发牛奶的桶约20升左右,水盆容量10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几百升„„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学得生动、扎实。

3、《三角形》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一思想。

我在组织《三角形》的教学时,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图形,从红领巾、自行车的车架、屋顶等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然后利用学具让学生拼搭这样的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类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有一类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而也有三条边都不一样长的。所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设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讨论交流,探索分类的办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本课教学凸显了“提供载体,引导探究”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学生在完成探究任务时,既有效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又学会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实实在在,一举多得。

4、《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

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勇敢地发表见解,大胆推理,勤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发散性提问:“假如„„那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还有哪些可能?”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这类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认识梯形时当学生探索出“这几个四边形都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时,我将提问向知识的深度、广度发散,并同时尝试着激发学生们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这几个四边形都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但长度不相等,那假如„„?假如什么呢?我们可以推理什么呢?(谁能猜猜老师想提什么问题呢)”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举起了手:“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会怎样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假如长度也相等的话,另一组对边也会平行,就有可能是正方形了。”“也有可能是长方形。”“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多么新颖的提问啊!给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学生对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它们之间的异同处也更加明晰了,思维的覆盖面拓宽了,还使学生初步习得了一种假设、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梯形了吗?”“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有些同学还刻意地把“只有”两个字说得格外重些,这说明他们对本知识点理解地很深刻。

6、《找规律》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我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我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记得当时,有学生说我的毛衣上的图案有规律,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人的两只脚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7、《因数和倍数》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教材是通过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并写乘法算式来引入因数和倍数。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下的改动,例题从12个相同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开始教学,学生对这个活动已经很熟悉,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不同的拼法,都能顺利地拼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因此,我要求不用12个长方形拼,而是在脑子里“想像拼”,不能想象的就在本子上“画拼”,“拼”好后,我也要求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拼法,这样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样的操作活动,虽然看起来不热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参与到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可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可以得到12的几个因数?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在汇报时,重点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虽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好像削弱了好多,但根据试上这课时的情况看,这样的设计比直接让学生自主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学习效果要好一些。直接探索36的因数有哪些,放得太开,学生无从下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找因数,有的没有找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后接着去找36的因数,那么他所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这样的思考更有针对性,目标也更明确,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做得更好。

8、《素数和合数》

这节课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及判断方法,是在学生理解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将来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好坏。学生应掌握本节中诸多抽象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探究,自我评价,安排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机。

本节课教师应注重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让学生自主的把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素数、合数的意义的理解。其次,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逐步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更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教学中让同学们学号反应、自我介绍、动脑筋出教室等游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这样做,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9、《统计》单元

我们也许都在不断的反思自己,是自己的不努力,还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对?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总是不尽人意?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基础问题,读不明白数学语言,理解不了数学问题,何谈解决数学问题,一切的不明白,我们不能只用两个字来形容——无奈!更多的是应该敢于直面现实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走出困惑,与学生一道品尝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年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等方面,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我们四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至于理解一些与学生实际较远的问题,学生感觉很是困难。在学习本单元时,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全班学生组织到操场,实地考察有关数据信息、并展开兴趣活动。首先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必要性”,然后在此经验上理解、解答统计数学问题,进而引发学生运用统计知识服务生活的欲望,这样,就使所学知识有血有肉,真正走进学生生活空间,培养了学生自觉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10、《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而把具体的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是比较难于理解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喜欢的、熟悉的儿歌《数青蛙》入手,用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制造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从而产生了

“用字母表示数”的悬念。这正符合新课标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我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让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从中进一步体验到用字母表示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价值,使学生产生符号感的思想,从中受到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熏陶,激发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中注意精心设计发展性练习。一是深度的拓展。想想做做3,从只有一个字母,跨越到含有两个字母,认知的思维已走向深入;二是广度的拓展。“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想方设法提问的过程中,势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反思检索自己的已有知识模块。这样,学生既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使学习呈现出一种整合性的态势,知识的范围已走向宽泛,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最后落实悬念,首尾呼应,课尾再掀思维高潮。进一步增强了知识体验和情感体验,树立了敢于探索、勇于发现的勇气和信心。

12.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二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初步掌握用递等式进行脱式计算的过程和书写格式,并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会用递等式表达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主动检查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5-5+27 6×3÷2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二、新授

1.谈话:同学们很厉害,对学过的知识记忆深刻,小军和小晴一起在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时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能不能帮忙解决。

2.出示例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自主观察。

3.提问:你能看图说说,图中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1)出示问题(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通过交流,板书学生所列的分步算式,并要求他们结合列出的算式说说思考的过程。

(3)引导综合算式。

介绍:像刚才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元”时,列了两道算式,并一步一步地去解答,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道算式叫“分步算式”。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道含有两步运算的算式。

结合解题思路边介绍,边板书。写出求3本笔记本价钱的算式5×3,将5×3 看作一个整体,并与20相加,即5×3+20,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

(5)初步理解运算顺序,介绍书写格式。

提问:用这道综合算式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应该先算什么?

师明确:用综合式计算时,一般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并用递等式表示。先在原题下面,即第二行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与“20”要照抄下来写在相应的位置(第二行的第一个数字与上一行第一个数字对齐),板书: 5×3+20

=15 + 20 讨论交流:接下来该算什么?你认为15+20的结果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明确:接着对齐第二行的“=”,在第三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教师边说边板演)让学生照样子完成教材中的填空。(6)认识混合运算。

提问:观察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都是根据所求问题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再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不同的是分步算式有两道,一道乘法,一道加法;综合算式只有一道,里面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混合运算的计算。

5.引导学生解答教材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1)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2)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

(3)鼓励:试着列出综合算式,如有困难,可以先列分步算式。(4)讨论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

要求学生根据确定的运算顺序,试着用递等式计算。6.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引导比较:观察2道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像这样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经验一起去闯关,出示第一题,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让学生完成计算。

组织交流:16×6的积要写在“-”的前面还是后面?4×15 积要写在“+”的前面还是后面?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思考,标出每题的错误之处并改正错误

说说每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 讨论后得出:计算混合运算时,一要弄清运算顺序,二要注意正确书写每一步计算的过程。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4.“想想做做”第4题

(1)观察每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每组的两题中,参与计算的数安全一样,但运算的符号不一样,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

学生分组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说说分别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板书设计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上一篇:2019市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二上数学连加连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