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1.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一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使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增强了新的因素,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主要线索,本章分别在第三节、第七节中讲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的内容,以后还有这方面的内容。
重点分析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
近代中国是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时期,1840-19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的是资产阶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就意味这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产生了。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在领导革命时会动摇妥协,无法完成革命任务,最终革命领导权会转移到无产阶级手中。所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重点之一。
中国的无产阶级自产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所受压迫最深,因而革命性,再加之其他的自身优点,这就决定了它必将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最终会取代中国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并不生疏,但是,对产生这种两面性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且,学生缺乏有关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态度即阶级性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的形成时,较难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与他们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所以,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必然会形成既矛盾又依赖的关系。理清其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形成过程。从中华民族工业的最初投资者的身份入手,来分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势力尤其是同中国封建势力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布以及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的地位、待遇,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课内探究活动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制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
在教学中溜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难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综合方法;教学用具:相关的历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国外资本主义开始在通商口岸建立企业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派掀起了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即可。)由此导入新课。
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让学生回忆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告诉学生,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向西方国家那样发展成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在少数地区、少数部门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的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分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由于西方商品的大量涌入,造成中国大批手工业者失业和农民破产(中国农民的经济来源一为农耕、一为纺织,当洋纱洋布涌入后,农民通过纺织而得的收入大量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其入不敷出,最终破产。),这就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商品生产,这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可能。强调受外商获利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起来。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文字,由学生制作民族工业出现表。要包括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时间、主要分布地区、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身分。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地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工业的分布与外国经济的入侵有着密切联系。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情况的补充材料和引文,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规模、资本情况、与外国企业的关系(就此点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制造缫丝和加工面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是自欧美引进的,缫丝业更是与出口密切相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关系等问题。从中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势单力薄,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而且,其发展必须依赖外国企业。中国最初投资近代工业的人是官僚、地主和商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教师要强调中国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
通过分析中国无产阶级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与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盟;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境遇的补充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受到的压迫最深,所以革命性;通过回忆中国境内的近代企业的分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高度集中,便于宣传和组织。
通过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早期工人的斗争方式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民族工业出现一览表、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2.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二
一、历史探究活动课是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最好素材
探究活动课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来说, 日常课堂教学, 逻辑结构严密, 知识体系庞大, 易束缚学生的个性, 也使许多学生产生畏惧、甚至枯燥的心理。而探究活动课由于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 丰富学生知识信息;通过自由的分析归纳问题, 他们感受到了自由分析、归纳问题的快乐;通过写小论文进行交流, 他们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轻松与热烈的氛围中, 有效地调剂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减轻了日常学习中带来的某种压抑和烦恼, 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同时, 探究活动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如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就必须阅读相关资料, 形成自己的认识, 并形成文字, 这离不开相应的阅读、分析、口头 (书面) 表达能力的发挥。故探究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二、探究活动课教学流程设计
在实践教学中, 本人简要归纳了探究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具体如下:
1. 列出探究活动课学习目标、探究问题
课前教师之间相互讨论, 学习, 根据本节活动课三维目标及学习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形成的探究问题分配给各小组长, 小组长把任务具体化分配给组员, 并在小组范围内制定学习方案, 团队协作与个体主体发挥互相结合, 任务明确, 责任到人。
2. 搜集资料, 小组汇总
小组成员依据所引领的问题、学习要求探究教材和查阅有关资料, 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作出对问题判断, 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维。这一环节是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的关键。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自学教材、查询资料, 学生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 使学生学习更深刻。
3. 课堂上小组组织教学、展示问题
探究活动课上小组委派一名代表对本组所引领的问题进行解释, 其他本组成员进行补充、完善, 展示形式可多样化, 如:学生主持的专题课, 制作地图粘贴画、教具模型, 模拟历史人物 (自编、自导、自演) , 撰写历史小论文、随笔,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等。并提出本组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点, 其他小组可对另一小组提出质疑、补充, 对小组盲点无法解释, 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引导, 释疑。实现了学生注意力有教师从外部控制 (被动) 转化为学生从内部自起控制 (主动) 这一飞跃, 这有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团队精神。
4. 教师引导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的兴趣与想法不强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因此, 教师应重在科学理性的引导, 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潜能, 鼓励每一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对他们的正确发言要做出明确的肯定, 对错误说法要含蓄地表示怀疑和鼓励, 对难点要做出点拨。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经过热烈的争执和讨论, 对问题做出判断和解答并加以扩展和引申, 从而提升他们学习能力。
5. 归纳总结
经过师生共同探讨, 学生自己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得以系统化。
6. 感悟、反思阶段
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而不是对学生所掌握历史知识的量化考核。探究活动课开展后让学生通过对知识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达到以上目的, 故学生在探究活动课开展后通过个人总结发言、撰写课后小结学习中得与失, 有助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
三、探究活动课中的一些原则要求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要克服随意性, 因此课堂教学提高的设计需遵循下列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即探究活动课的实施, 自始至终都要贯彻教育主体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自主权, 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对学生进行五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 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学生的嘴, 使他能说;四是解放学生的空间, 使他能走向社会;五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使他能自己支配。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 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在活动中, 能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活动的, 尽量让他们自主组织,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便于活动能够成功进行。
2. 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探究活动课的基础, 使学生参与社会性的历史保护、调查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历史的乐趣, 然后让历史现象成为学生可以把握的东西。同时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学校空间, 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乡土化原则
探究活动课的实施, 在农村中学校园内受到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设施、场地、图书资料、活动器材等必需品。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利用本地资源, 发挥社区优势, 条件许可时, 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3.刍议人教版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三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课改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要求,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真正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继而才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适度性。教学的生活化所强调的是借助于不同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并合理应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并非万能的教学形式,其自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在教学活动中滥用。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必每堂课或者每个教学环节均生活化,应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第三,科学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生活并非历史,不可脱离历史这一实际背景来实施教学。不可混淆概念,以免学生得到错误结论。而实践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若和学习实践脱离,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历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开放性。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就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借助于开放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形式等,为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有趣、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举办讲座、讲故事比赛、辩论会以及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新课导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个基调,同时也是能否拉近学生和课堂教学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各种史料的组织为专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因强调生活化而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应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感能够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还会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心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知识积累的优势来进行创新教学,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角色,主动融入学生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在互动中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强化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三,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其内容应该和生活相联系,尽管历史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学习历史仍旧可为生活服务。即便历史不可复原,但在生活中仍旧可借助于某种方式,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和教学有关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同时还应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真正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而生活化教学主要有开放式教学、情景化教学以及问题探究式教学等,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例
如在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向长辈就以往生活情况进行介绍,并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些服饰所产生的变化。接着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综述,并针对这种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成效。
4.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 篇四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建议: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5.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五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_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_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_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_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_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_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__。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_、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6.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六
一、课前“对话”———直面史料,探究提问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这部分史料应是师生首先要用足用好的。
学生课前与教材“对话”,围绕本课教材提示的“主要探究问题”、“重要概念”, 自习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分析思考与之相应的教材史料,总结并提交自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孔子及其弟子为何被称为 “儒家”?他们喜欢被称为“儒”吗?对于前一问,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21页的“学思之窗”可以得到基本解决。至于后一问,有学生推测认为“他们不喜欢被称为‘儒’, 因为当时的‘儒’在社会上是一种从事丧葬礼仪的低贱职业”。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缺乏史料的进一步证明, 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
教师与教材“对话”,依据课程标准、 学生的课前疑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理解知识可能出现的认知差异,科学的选取史料,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前“对话”,师生都对《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课有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和认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深入展开做了充足准备。
二、课中“对话”———基于史料,释疑再探究
1.合理统整。一是教师整合学生提出的疑问,使问题结构化并形成“问题群”,以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教师从知识结构、整体课程角度出发,补充学习议题。
例如: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知识模块。教师通过收集、归类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补充史料,整合设置了如下五问题。
(1)孔子出生于何时何地?大时代环境怎样?
(2)孔子家境如何?酷爱学习?学习什么?
(3)孔子的知识主要从哪里来?
(4)孔子以知“礼”闻名后,创办私学, 作为教师的孔子,受欢迎、被尊重吗?对孔子本人产生了哪些影响?
(5)孔子的“礼乐”思想践行了吗?推广了吗?
补充史料:周公受封于鲁,因其功劳和威信,周成王特许鲁国可以郊祭文王。 这样鲁国不仅有了祭天子的特权,还立有文王的庙,这样鲁国就成为除中央政府外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封国。到了鲁昭公时(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讲“周礼尽在鲁矣”。
教师通过合理整合,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以史料为依托,在交流对话中解答问题,逐步深入理解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实现了有效学习。课后反馈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2.小组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学生自己课前发现的问题,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巡视并适当加以引导。
例如:“sturdy”小组特别关注孔子 “仁”的主张,课前预习时就收集了相关史料,在老师提出什么是“仁”,这一话题后。 “sturdy”小组讨论最热烈,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明看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仁”这个字。许慎《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融洽、亲和。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千心为仁,即取博爱之意。”
简言之“,仁”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如书本“马棚失火”这一事件中,孔子首先关心人,而不是问马。
“think”小组提出疑惑,补充了一点: 统治者行“仁”,就是要勤政爱民,“为政以德”。
“learning”小组再次质疑,又补充了一点: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不同于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巡视监督者、 引导者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与史料对话,生与生对话实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学习,简约而高效。
3.激励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和学生个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法,及时对各个学习小组及个人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个性的发展。
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
(投影幻灯片)
(1)请从教育对象、目标、方法、 内容四个方面归纳书本中提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2)仔细观察《孔子讲学图》,其反映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3)谈谈对你特别有启发的教育思想?
问题(1)的解答,一方面,使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调动学生展现个性与自我,积极参与课堂“对话”, 体现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理念。为问题(2)的解答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2)是图片型试题,在近些年高考中频繁出现。教师重申了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 主动解析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感受历史学习。
问题(3)的开放性让课堂更热烈。学生学得自愿,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三、课后“对话”——阅读史料,升华并反思
1.学生:一是课后通过材料题的解答,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孔子》一课的理解。二是以作业和书面提问的形式反馈老师,实现师生间的再“对话”。
2.教师:一是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二是教师课后自我对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针对学生对“中庸”思想的误解,教师在下一节课中引入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庸,庄重是自傲与顺从之间的中庸,谦懂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材料二:(孔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通过中西方“中庸之道”思想的对比, 明晰孔子的“中庸”思想。
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挤的时间长一些、做的题目多一些等, 一般都有“收获”,即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历史知识。但记得快忘得也快,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兴趣的提升,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教学只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只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要, 设计出多样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创新设计使教师处于“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促使教师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7.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七
关键词:资政新篇 洪秀全 洪仁玕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斟酌和商榷的地方,不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材料。教材中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抑或说是编订者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将教材编得很简单。相对于史学而论,则需要商议一下,是否要适当补充教材的“未达之意”。鉴于多种因素,教材没有涉及本该要写的,无论从史学或教学上看都极其重要的内容。
对于这些“未达”内容,笔者认为这需要适当补充。在这里,主要拿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中有关内容为例,来探讨一番。
在讲述到《资政新篇》这个内容的时候,评价这套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的时候提到“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那么当时的形势为何?而在查阅一定资料下,当时《资政新篇》未能实行,并非只是迫于形势,而是根本无实践可能,在当时根本未得到认可,带着疑问来探寻下《资政新篇》的具体内容和限制其不能实施的因素。
《资政新篇》一万一千字的治国方略,完全出自洪仁玕的努力。在此就不再过多地赘述,来看看这个新方案是怎么出炉的?
笔者主要总结了三种状况:
1.天朝内部状况:内讧。1856年经历了“天京变乱”,局面就岌岌可危。
2.寻求新道路的要求。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造成了太平天国寻求新道路的需求,洪秀全初衷是好的。
3.西欧资本主义东渐的产物。这种提法在之后也被否定了,众所周知,西欧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累积矛盾的集中爆发。
当时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了《资政新篇》的大放光彩呢?笔者主要从两个人物着手,首先来看洪秀全。
《资政新篇》的某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如兴办铁路交通、制造火车轮船等,确实是由于当时的形势危急而未能实行。但是,对于最根本的借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文化等措施,却是由于洪秀全并不认同而得不到实施。比如,他在“准卖新闻篇或暗柜”一条上批“钦定此策杀绝妖魔行未迟”。由于当时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洪秀全虽批准刻印颁发,实际并未实行。
到1862年又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将《资政新篇》取消和否定了。
再从细处来看看,洪仁玕在文件中缺乏系统的政治架构。所以,洪秀全对文件中的有些内容是有异议的,这些异议反映了洪秀全与洪仁玕两人对未来社会秩序构建的不同取向,前者倾向于农本社会,而后者则倾向于构建开放的工商社会。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并不只是受战争形势的压迫,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洪秀全本人不赞同而不能实行。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既不可能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也就不可能彻底挣脱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政新篇》的不能实施也有很大的局限来自于这政策的局限性。
首先,游离于农民这个庞大的基础。陈旭麓先生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就有详细阐释。其次,对于土地问题有无在《资政新篇》中出现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不利的,太平天国的本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而《资政新篇》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丝毫不提,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另一种,李泽厚先生则认为正是一种高明的显现。其认为,洪仁玕本就是将土地问题作为补充条陈向天王提出的建议,不须重复已规定的纲领或制度。
再来看看《资政新篇》的制定者洪仁玕,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没有实际斗争经验,对军事缺乏研究,在他的著作或者谕示中很难发现有发动群众以及农民阶级参加革命运动的号召。
2.对列强的幻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洪仁玕还不能够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性和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同时又能洞察列强在华的险恶用心。后来,一系列血的事实使洪仁玕逐渐看清了这些“文明”国家野蛮虚诈的另一面,得出了“挞妖买通洋鬼,交为中国患”的结论。
3.得不到支持,还受到地方势力的反对。洪仁玕到来后,建议洪秀全对部下实行文明夺权,却进一步恶化了最高领袖和主要将领的关系。纸上谈兵的结果,未能加强中央,反而加快了太平天国的自杀。干王没有实际的军权,靠着洪秀全帮着他发号施令,当时又有多少人愿意听从呢?或许这就是一介“文人墨客”的可悲之处吧。
4.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洪仁玕早年在香港留下了很多文献,集大志与抱负于一身。在真正实践中,笔者发现洪仁玕渐渐也被“同化”,成了洪秀全发号施令的一枚“棋子”。到了最后,甚至推行起自己曾激烈反对的“恶政”来。归根结底,洪仁玕身上所透出的两面性,其根源在于他的“家天下”思想。从他初期的雄心壮志到末期的郁郁不得志都完整呈现了这个悲剧人物,而这个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所导致。试想一下,若是当时的农民阶级成功实践了这部先进的方案,又会是如何?
这么看来,《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可以说由于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客观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政新篇》并未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据此史学界通常只把《天朝田亩制度》看做太平天国的正式纲领,而《资政新篇》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
终究,在那个时代,《资政新篇》夭折了。教材上用“天国悲剧”作为子目的标题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对于“天国悲剧”,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肯定它的历史功绩,但对它的失败不必扼腕叹息。
结合教材来谈,《资政新篇》不能实行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一句话“迫于当时形势”的问题,不能将其他可能性抹杀了。而教师也应该斟酌教材语言,不能有这种“本本主义”的思想。教材只是一个工具用书,它并不是完全科学的。在实际教学前,得仔细揣摩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历史中很多常识是需要注意表达的正确性,缺漏抑或改变都会严重改变历史的真实性,而这也正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求真性。
教学设计必须跳出“教教材”的窠臼,努力把有关史实及当中的细节展现出来,给学生感知和思考的形象素材,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对充满生机的年轻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在备课的时候注意教材中的“未达之意”,对于改写的内容,对于出现遗漏的信息,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敢于求真,善于求真,不能被大流所同化,没有了思辨精神。笔者觉得除了历史专著等史学研究之外,对于历史教材的掌握更要灵活使用。就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在模块式教学下,教材不像通史般连贯,很多知识点都贯穿在各个模块中;抑或教材中仍有些许和史学不符合的错误,抑或是和史学内容表述有差距、不完整的内容等,都需要我们教学者先去研读,先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
历史教学是不能脱离史学研究而独立存在的,希望从这个案例出发,在今后的历史备课中,注意到这些细微而蕴含巨大宝藏的内容,能将他们发掘,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担当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德民.做一个有思想、负责任的历史教师[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龚奇柱.《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一课的教学[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1983(7).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郭洪新.太平天国倾覆揭秘:一位新闻记者对太平天国历史真相的独家访谈[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5]鲁东海.必须重视“了解”环节的教学设计——以《太平天国》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2013(9).
8.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设问法、比较法、联系法和创设情景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讲授新课】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陶朱公)等。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2)商业的艰难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合作探究】1:秦汉时期商业有所发展的原因是是什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3)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1)原因和条件: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合作探究】2: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4、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合作探究】3:两宋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
【合作探究】4:北宋交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交子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交子出现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2)发展:
A、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B、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徽商: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如安徽绩溪湖里村人“红顶商人”胡雪岩。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以家乡的文物景观现身说法)
晋商: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 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合作探究】6:引用《木兰辞》中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提问:木兰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把东西买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木兰能在短时间内把东西买齐,说明了什么?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政府的行政管理。集市地处交通便利之处。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2.古代大都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合作探究】7:阅读课本P13唐代长安城平面图和历史地图册P17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问:观察下图,说一说北宋东京城和唐代长安城相比较,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方面有什么变化? 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分布范围在逐步扩大。商业活动方面: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合作探究】8: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
(1)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2)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3)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4)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表现为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1)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合作探究】9:影响商业发展有哪些因素?
(1)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3)中外交往、民族交往
(4)交通发达、统一通用的货币等(5)人民的辛勤劳动
【合作探究】10:政府对商业实施怎样的管理?(1)商周: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3)汉:城市设“市”,政府设专职官员对市进行管理,市区与住宅区分开,市的活动有时间限制。(4)东晋南朝:商业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5)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合作探究】11:隋唐时期商业概况
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运河的开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政府开明的政策 表现:金融方面:柜坊和飞钱出现
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
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
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 【合作探究】12:宋元时期商业概况
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
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⑤海外贸易发达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练习巩固】
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4、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5、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B、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成年男子结婚不久就外出经商,有的人几十年都不回去。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一个大商人能够得到许多同乡的帮助,在帮助的过程中,这些同乡也学到了经商的本领。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
9.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九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 学习目标
1.了解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相对论、量子论的意义。
★ 主干梳理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 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成就:
①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和。②物理学: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
③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
(3)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 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
(1)标志: 年牛顿发表,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2)特点:以 为基础,以 为表达形式。(3)意义: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②经典力学体系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牛顿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牛顿力学体系,人们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1.历史背景: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1)提出:,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2)内容:相对论包含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和 也会随着物体运动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 状态。
3.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 时空论,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 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诞生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诞生: 年,德国物理学家 提出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由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发展:
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 效应。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 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与 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3)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问题探究
归纳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思想、个人等方面考虑)
★ 巩固练习
1.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创立量子力学
2.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哪一理论的内容
A.万有引力定律 B.狭义相对论 c.惯性定律 D.广义相对论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B、经典物理学所适用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C、相对论的提出证明经典的物理学是完全错误的
D、量子理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4.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5.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力学体系的关系是
A.完全继承 B.完全否定 C.有否定、有发展 D.没有任何关系
6.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A、牛顿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量子论、相对论
8.有人说,如果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A、达尔文 B、法拉第 C、居里夫人 D、爱因斯坦
9.达尔文进化论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主要原因是达尔文进化论 A.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 B.说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演化而来的
C.打破了上帝造人的神话 D.改变了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10.下列活动冲击了封建神学,推动了生物学进展的有:
①文艺复兴 ②宗教改革 ③启蒙运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 ⑤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 ①③ D.①③④⑤
11.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B.选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D.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 主干梳理
一、(一)文艺复兴运动;实验;近代;168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实验;数学。
(二)20世纪初;质量;空间;时间;分布;绝对;发展。
(三)1900;普朗克;光电;原子;量子论;相对论。
★ 问题探究
归纳近代科技产生、发展的原因。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是近代科技产生的前提和根本推动力。(2)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为近代科技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3)思想:思想的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扫清了精神枷锁。(4)风气: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科研精神也有利于科技的发明和发展。(5)个人: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10.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篇十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4)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5)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6)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知识结构】
【真题解析】
例1:(2008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王权利受法律约束,而法律由议会制定。从题干所给材料来看,议会的决定最有影响力,议会掌握国家权力,英王只是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答案是C。
例2:(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试题)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许多代表性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与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
A.强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B.限制君主的权利
C.宣告脱离殖民统治D.解放黑人奴隶
解析:比较三个文献内容,“强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是《人权宣言》特有的内容。答案为A。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为“地理大发现”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A.哥伦布 B.克伦威尔 C.瓦特 D.林肯
2.“英国人的幸福莫过于冬天晚上回家,穿着毛裤坐在壁炉前读莎士比亚。”这说明英国人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下列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
A.《神曲》B.《哈姆雷特》
C.《最后的晚餐》D.《俄底浦斯王》
3.“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这个规定最早出自()
A.1789年的法国B.1640年的英国
C.1776年的美国D.1689年的英国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们都()
A.扫除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
B.用暴力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C.确立了民主制度
D.发动了战争
5.1776年初,在北美大地流行一本小册子《常识》,其中有一句话是“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A.北美人民强烈要求英属殖民地独立
B.北美人民与印第安人矛盾很深
C.北美人民要与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分手”
D.北美人民要摆脱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
6.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以下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历程直接说明了这一点()
A.美国B.法国C.英国D.中国
7.以下名词中,缺乏历史积极意义的是()
A.大陆会议B.欧洲反法同盟C.新贵族D.工业革命
8.某同学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有关启蒙运动、《人权宣言》、罗伯斯庇尔等的资料,由此你可以判断他学习和探究的主题是()
A.法国大革命B.科技与思想
C.工业革命D.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
9.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以下发明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蒸汽机B.珍妮机C.火车机车D.轮船
10.在一次“再现英国工业革命成果——‘旅行者号机械模型组合”的比赛中,小华应将仿制的蒸汽机装配在下列哪种模型中()
A.火车B.帆船C.飞机D.汽车
11.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这里的“瓦特转动了世界”是指()
A.研制汽车B.发明电灯
C.改良蒸汽机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2.以下内容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影响的是()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B.伦敦被冠以“雾都”的称号
C.乘坐火车旅行D.新航路开辟
13.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中后期的北美都在反对英王,它们取得的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
A.结束了英王的统治B.建立了共和国
C.建立了国会D.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4.有人说:欧洲特别是西欧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15.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成功结合的典范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6.下列说法,你认为前后联系不正确的是()
A.印第安人说:哥伦布是把欧洲殖民者带来美洲的恶魔
B.意大利青年说:拿破仑是我国进步的推动者,但也是我国人民所遭受灾难的始作俑者
C.美国人说: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D.法国人说:法国的历史是由克伦威尔来撰写的
二、非选择题
17.近代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事件名称。(各写出一例事件即可)
(1)古代战争使欧洲文化影响世界:
(2)欧洲人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欧洲人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浪潮:
(4)欧洲人的思想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发展:
18.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请回答:
(1)17世纪、18世纪,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英、法、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各自通过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成果?
19.搜集和整理材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参照范例,为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拿破仑制作卡片。要求:每张卡片至少提供三条关键信息。
参考答案:
一、1.A 2.B 3.D 4.B 5.D 6.A 7.B 8.A 9.B 10.A 11.C 12.D 13.D 14.C 15.D 16.D
二、17.(1)亚历山大东征 (2)新航路开辟 (3)工业革命 (4)文艺复兴
18.(1)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人权宣言》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
19.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3)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知识结构】
【真题解析】
例:(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试题)他领导和完成了南美的独立战争,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现在南美北部诸国中,有他的雕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城市和国家,他就是“解放者”()
A.玻利瓦尔B.华盛顿C.圣马丁D.卡斯特罗
解析: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队,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解放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走上对外殖民道路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新航路的开辟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D.工业革命
2.欧洲奴隶贩子进行黑奴贸易的直接原因是()
A.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美洲
B.美洲种植园主需要劳动力
C.英国、法国等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
D.欧洲进行工业革命的需要
3.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A.黑人奴隶B.工业产品C.工业原料D.机器设备
4.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满载黑奴的船只不时驶过,干这种勾当最早和后来居上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和法国B.葡萄牙和英国
C.荷兰和法国D.西班牙和葡萄牙
5.罪恶的奴隶贸易路程中,有很多生病的黑奴会被扔进茫茫大洋,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关于欧洲殖民者“三角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出发地和归宿都是欧洲 ②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 ③目的是促进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在()
A.17世纪中期B.18世纪初期
C.18世纪上半期D.18世纪后半期
8.仔细观察下图,请你说出该图描述了哪个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A.葡萄牙B.西班牙
C.英国D.法国
9.下列史实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野蛮性与残暴性的是()
①《辛丑条约》签订 ②朝鲜战争 ③“三角贸易” ④克莱武在印度的活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0.18世纪中期,殖民头子克莱武获得英国议会表彰,理由是他 “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其“贡献”是()
A.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在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机车
C.抢掠殖民地大量的财富
D.镇压了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1.如果给上图人物写传记,下列哪一句可以用到()
A.率领印度起义军抗击英军
B.率领起义军抗击西班牙军队
C.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
D.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
12.世界近代史上,首先为美洲摆脱殖民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的国家是()
A.美国B.墨西哥
C.印度D.古巴
13.“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说这话的应当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玻利瓦尔 D.章西女王
14.右图是一个大洲的示意图,最早在此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英雄是()
A.华盛顿B.拿破仑
C.章西女王D.玻利瓦尔
15.著名电影《章西女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D.巴西人民的反葡斗争
16.殖民抗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地的殖民抗争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争取独立的运动主要受下列哪些事件的影响()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法国大革命 ④英国工业革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7.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下列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角贸易
B.法国大革命——颁布《人权宣言》
C.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D.工业革命——英国殖民印度
18.以下历史人物中,抗击过同一殖民国家的民族英雄是()
①华盛顿 ②玻利瓦尔 ③林则徐 ④章西女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如果让你搜索与“民族解放”相关的历史资料,你可能会舍弃()
A.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B.拿破仑对外战争
C.毛泽东与开国大典 D.“南美的解放者”与玻利维亚的独立
20.某同学在网上搜集“火烧圆明园”、“三角贸易”、“日不落帝国”等关键词,他想了解的是()
A.殖民主义的罪恶B.国际工人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D.科技革命史
二、非选择题
21.按要求列举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上四次规模宏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1)美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右图人物的事迹在南美洲被人广泛传颂,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他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父母是土生的西班牙血统贵族。1799年,他的父母双亡,他前往西班牙学习。1804年,他又回到欧洲,成为拿破仑的随从官。他非常钦佩拿破仑的才能和功业,但他反对拿破仑称帝,鄙视其个人野心,并引以为戒。他以后虽然建立了很大的功业,面对人民的拥护,决不称帝,终身认为对他最好的称号就是“解放者”,这个称号比任何帝王都高贵。
请你回答:
(1)他是谁?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他与华盛顿有哪些相似之处?
(2)有人说拿破仑也是一个“解放者”,这两个“解放者”有何不同?
(3)他的哪些品质令你欣赏?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地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田种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B 5.B 6.D 7.D 8.C 9.C 10.C 11.A 12.A 13.C 14.A 15.B 16.B 17.A 18.C 19.B 20.A
二、21.(1)①美国独立战争 ②拉美独立运动 (2)③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22.(1)玻利瓦尔。他与华盛顿一样,都勇敢地领导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压迫,建立新国家。(2)说拿破仑是解放者,主要是他领导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把人们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了;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队,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把南美洲人民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了。(3)玻利瓦尔热爱祖国、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不图私利、努力探索、艰苦奋斗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推荐阅读: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1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含解析08-3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09-18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测试09-03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教案09-19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2009-25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综合作业(三)人民版必修1课件07-01
人教版高中绘画教案06-21
高中美术人教版教案09-29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