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满分作文

2024-11-26

挫折满分作文(精选8篇)

1.挫折满分作文 篇一

没有风雨,我们怎么能看到彩虹?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总会有困难等着我们。只有面对困难,不被困难吓倒,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继续推进我们的梦想。

生活中总会有障碍,这需要我们面对困难,而不是害怕它们。当我只有九岁的时候,我学会了武术。起初,因为我是个女孩,我有很好的基本技能。然而,当我学会侧手翻时,我总是做不好。当我转身时,我的腿不能伸直。当我着陆时,我的脚不能很好地掌握,我经常摔跤。屡遭失败后,我灰心丧气,放弃了。然而,教练鼓励的话语总是充满我的`耳朵。周静雯,不要放弃。你会成功的。我被一次又一次地鼓励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焰。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取得了成功。不断的失败以换取成功的喜悦和不放弃的希望已经成为我们成功的支点。

2.挫折满分作文 篇二

关键词:扣题,拟题

纵观1992年到2005年全国各地典型的300多篇中考满分作文, 可以归纳出以下九项中考满分作文诀窍———

一、扣题满分诀窍

中考作文时要紧扣题目要求去写。如果偏离题目要求去写, 即使写得再好, 也不可能得到好分数。所以, 要做好审题工作。审题时, 要领会好题目的内涵和要求, 不要仅停留在字面上, 还要对题目作引申思考。例如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我想唱一首歌》, 如果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去写我喜欢哪首歌, 为什么喜欢, 怎样喜欢等等, 那就不符合原题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想会知道, 这题目应写成通过对某人、事、物的描写, 歌颂人或物的崇高品质, 例如通过写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事迹歌颂他们的奉献精神等。这才切合题意。

二、拟题满分诀窍

作文的题目力求新颖别致, 引人读文。其方法有:

1. 反常法。即拟出似乎违反常理的题目。如《没有“异想”哪来“天丌”》、《欲速可达》等。

2. 公式法。即用数学公式的形式写成的题目。如《素质教育≠耍花样》《8-1>8》等。

3. 谐音法。即借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拟成的题目。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要重理亲“文”》等。

4. 引用法。即引用歌名、古诗、谚语俗语或成语等拟成的题目。如《爱拼才会赢》《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等。

三、开头满分诀窍

开头力求像“凤头”那样美好, 能引人读文。方法有:用整句开头, 用描写开头, 弓用歌名、诗词名开头, 直截了当开头, 用悬念开头, 用“题记”开头等。

四、选材满分诀窍

选材宜小不宜大。小了才能写得细腻生动感人, 太大了因篇幅有限只能泛泛而谈因而不生动。选材时还要选那些新奇的材料, 不要选那些众人皆知的材料。选材时可选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因为自己熟悉的材料容易写且有真情实感。

五、立意满分诀窍

确立的主题要正确新颖。方法有:

1. 确立有时代特征的主题。

如当前的和谐社会、节约社会, ”神六“飞天, 预防禽流感, 社会公德, 素质教育, 减本增产, 环境保护等。

2. 确立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主题。自己在生活中悟出的道理, 只要是积极向上的, 就可以写。

六、结构满分诀窍

文章的结构形式也要新颖别致, 并能很好地为内容服务。比较新颖的结构形式有:

1. 标题型, 正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2. 日记型, 用日记形式写。

3. 证明型, 用数学上的“已知”“求”“解”的形式写。

4. 证明书型, 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方式写。

其他的还有戏剧型、书信型、童话型、寓言型等。可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

七、语言满分诀窍

语言力求在通畅的基础上生动活泼, 有文采。其方法有:使用整散结合、长短相配的句式;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应用群众的口头语言;仿拟一些名言名句等等。

八、结尾满分诀窍

结尾要做到像老虎的尾巴那样漂亮有力。其方法有:画龙点睛式结尾 (即结尾点题) ;呼应开头式结尾;自然收束式结尾;描写景物式结尾等。

九、文面满分诀窍

文面要干净, 书写要工整。字数篇幅以超过原题要求一些或写到剩下一两行为好。

不要太短 (字数不达到要求) , 也不要太长 (超出试卷之外) 。

3.满分作文批判(二) 篇三

2008年《在自然中生活》(重庆考生)一文中,这位考生一口气竟引用十几处诗文名句:“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是日也,天朗气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流韵翠绿,鱼跃鸥飞”,“悄怆幽邃,斗折蛇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梧桐夜送雨声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点岚光横爽垲,一泓瀑布争喧尘”,“清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还不包括以下截取和化用的句子:“如余音绕梁,辗转于此”,“览物之情,寄乎于诗”,“虹销雨霁,彩彻区明”,“农家极夫游之乐”,“苍松翠柏,亭亭如盖”,“晚雀倦飞而知还”,“碧玉妆成,丝绦垂绿”,“三径未荒,桃李犹存”,“暗香浮动”,“半露素心,朵朵凝娇羞”,“在自然中生活,汝可识之乎”,“花树载途,夹道数百步”。

短短八百多字文章,竟有近四百来字的诗文引用。殊不知真正属于考生自己的话还能剩下几句?我甚至怀疑,倘不是时间和字数的限制,该考生会不会把所有的名句都拿出来“晒一晒”。此文与其说是一篇文章,倒不如说是诗文集锦。无论这篇作文连词缀句的功夫有多好,不管剔除了诗文之外还写了些什么,仅从这些上下几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引用来看,着实有些不着边际了:居然能把王羲之的兰亭、杜牧的阿房宫、王勃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一锅煎”,居然又把曹操在观沧海时、柳宗元在小石潭边、苏轼在长江边、陶潜在桃花源中、贺知章在早春的所见所闻放在“一个罐子里煮”。这哪是什么优秀之作?纯粹是诗文“杂烩”。要知道,上述种种物象无论在情还是在境,都难以兼通相融!

再仔细查考,我们发现该文与四川同学的一篇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心有花树,满城风景》何其相似。我们这里姑且不论这篇作文是否涉嫌抄袭,也姑且不论阅卷老师有没有将其发现出来,甚至也姑且不论这位同学是出于怎样的审美驱动下笔成文的,我们要追问的是:为什么这样的文章被判上了满分?为什么它能作为范文被推荐到公众的眼皮底下?如果这样的文章成了美文的典范,诗文焉有不泛滥成灾之理!

4.挫折成长中考满分作文 篇四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三层楼那么高,一棵连着一棵。我们走进了树林。

没想到,接下来还有更大的难关在等着我们。树林之后竟然是一片荒草丛,这里根本没有路。我们只好手拉着手,一点点地往前移。终于,我们走过了荒草丛,进入了后山深处。

“真是太美了!”一个小伙伴说。原来,后山深处竟然有一个池塘,旁边长满了奇花异草,有无数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这里简直就像一个世外桃源。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尽情地玩耍。

玩尽兴了之后,我们都想回家了。可是荒草丛再一次阻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由于荒草丛太高太密了,我们都找不到回去的路了。这时大家都一起想办法。最终我决定采用小伙伴的方法,根据太阳的指引,我们拉着绳子,慢慢地往外走。

当我们走出荒草丛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又迷路了。这时又有小伙伴说:“我们可以用北斗星指引方向。”我们大家都同意了。我们又沿着北斗星指引的方向,左折右转地走出了森林。脱险后大家都很高兴,虽然回家后不免被家长责骂了一顿,但这次经历却让我永生难忘。

5.挫折成长中考满分作文 篇五

这个学期一开始,我们便进入紧张而又如火如荼的学习生活。在这学习中,我们还肩负着小升初的重担,顿感到“压力山大”。所以,一次次的考试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随着第一、二单元考试的结束,我们都长舒一口气,心想能休息一下。可是过了几天,邱老师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试卷改出。我们的心有一次忐忑不安起来,心咚咚的直跳。当课代表以一种诧异的眼神望着我,我立马拿过试卷,一看,刺眼的分数映入眼帘,八十八分!只罢我的心五味杂陈,脸涨得通红,非常沮丧。有的人欣喜若狂而我和一群考砸了的,在一旁唉声叹气,唉,是该反省反省了。望着旁边手捧着高分的试卷,看着就羡慕。再看看自己的试卷,深感无奈与懊悔。走在回家的路上,凉飕飕的风刺痛着我的心。回到家中,这个事情小心翼翼的告诉了父母,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丝毫没有怪罪我的意思,反而耐心的与我分析试卷上的问题。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意。暗暗的下定决心:“我不能被挫折所击倒,相反,我应该努力的学习,犯下的错误应该改正,吸取经验与教训,不犯同一个错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挫折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同幸福等美好的品质同在。没了它,我的生活将变得空洞;没了它,我的世界就变得孤独。遇到挫折,不要逃避,要勇敢的面对,越挫越勇。成长的路上,只有经过挫折的磨砺,与挫折为侣,才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顶天立地。

6.小升初满分作文:遇到挫折 篇六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家里舒舒服服地看电视,忽然听到一阵欢笑声,我禁不住诱惑,跑了出去,原来是几个同龄的伙伴正在骑自行车比赛呢!看着他们得意的笑脸,我气极了,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学骑自行车。果然不出我所料,家人听了后,不由得张大了嘴,因为从小我就娇生惯养,爸爸不相信地揪揪自己的耳朵:“我没在做梦吧!”我扑哧一声笑了;哪有人在梦里说“梦”呢?接着,我严肃地说:“我已经决定了,别想改变我!”

终于,家人同意了,在爸爸的“监督”下,我开始了“骑车旅程”。当然,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就摔了个狗吃屎。两只脚抬在天下,下巴扑在泥土上,路人见了,哄堂大笑。我忽地一声爬起来,头一甩:“再来!”可是这一次,依然如故,甚至更严重:前面有人,紧急之中我勒紧了前刹车,人一下子飞了出去。爸爸飞也似的跑到我旁边,心疼地说:“你没事吧,摔疼了没有?”接着,又哭笑不得地摇摇头:“我说你何苦呢?”我的决心呢,却在困难中更坚定了,我两手叉腰,阔步走到自行车前,伸出一只手:“我就不相信我治不了你了。”说着,又爬上了车。哎,这次可不如意了,车子一歪,掉在了玻璃堆里,鲜血直流。爸爸心疼地咬牙切齿:“这是什么破车啊,敢伤我女儿!”我小心地包扎好伤口,不顾家人的阻拦又爬上了车。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一次比一次熟练!

7.从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谈写作 篇七

细读田雪妮同学的这篇佳作, 其意蕴丰富、思想深刻、文采飞扬, 令人赞叹。希望这篇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行文、语言表达等方面给有志于在高考中金榜题名的莘莘学子以启示。

一.审题立意有高度。审题立意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 如同修一条高速公路, 建一处高层建筑, 初期的勘察设计非常重要。今年江苏高考作文沿袭历年风格, 是命题作文。通常讲, 这种形式的作文, 在审题立意方面的难度不会太大。然而, 这也容易麻痹一些人, 认为在这方面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如:有人写个人学习生活中的“忧与爱”, 有人写父母对子女的“忧与爱”, 有人写社会上不同人“忧与爱”等等。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写或写不好, 而是说如果在审题立意方面过于随便、过于轻泛, 就会导致千人一面、万人同腔的平庸之作泛滥。

语言本身是思考的工具。写作不只是关乎语言表达, 也应该关乎思想认识, 作文理当具有较高的思辨要求。一些论者认为, 要本着“塑造现代公民”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呼吁“作文要有思想”。西方有哲人说“我思故我在”, 作文应是个人心灵的流露, 思想的结晶。有些考生片面追求词汇华丽, 结构工整, 但缺少一种鲜活的生活体验, 没有心灵的感悟, 导致文章无病呻吟, 肤浅单薄。

田雪妮同学的作文写对“茶文化”的“忧与爱”, 使她的文章在立意上脱颖而出。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 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七碗爱至味, 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一句平实素朴的“不如吃茶去”, 蕴涵着多少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禅意啊!国人早已视饮茶为生活的一大乐趣, 饮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越来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越来越多的人很难静下心来给自己泡一杯香茗, 倾听自己的心声, 品味茶带给自己的平和与安静。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 虚妄和浮夸迷惑了多少人的双眼, 还有多少人能“褪去铅华, 闭门喧嚣, 再为自己沏一盏茶”?数千年茶道的辉煌早已属于过去, 中国茶文化似乎在走向没落, 因此, 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 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出于对茶文化的熟稔与热爱, 出于对茶文化的式微所引发的忧虑, 作者心中的“茶文化”与“忧与爱”这个题目自然形成了碰撞, 因此在审题立意上自然就多了几分大气, 多了几分优雅, 站到了一定的高度, 才使得这篇文章与众不同。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骆冬青教授这样评价这篇佳作, “以轻灵的抒情文字述说一种文化的忧与爱, 颇难驾驭。作者以精微的刻画, 渗透深挚的情思, 首尾呼应, 神完气足, 妙在‘过程’的展开曲折有致。能够将简单写得丰富、复杂, 将感受变得微妙、绵长、强烈, 正是文学的妙用。而概括、点醒处, 要言不烦, 则又是此文精思所在。”而很多考生的作文不缺华丽新鲜的词语, 不缺优美动人的修辞, 唯独缺少的是思想。

二.选材行文有力度。一篇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然而, 有了灵魂而没有实体支撑和附着, 写作目的是不能实现的。这篇文章在选材方面能紧扣文章主旨, 运用丰富的想象, 选择最典型的素材来表达对文化传承的“忧与爱”。这里可以听到“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的声音———“如碎玉落进深涧”, 也可以看见茶叶在壶内与开水融合的场面———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可以体会“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的粗犷, 可以领略“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的悠闲, 更可以看到作者精微的“刻画”、深挚的“情思”、精妙的“点醒”以及微妙绵长的“感受”。作者选材精当, 行文自然有力。全文内容紧紧围绕“喝茶与思考”来展开, 文中隐藏着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喝茶的过程, 即“拂茶盖———撮茶叶———观茶情———端茶杯”;一条是思考的过程, 即“茶水之缘———爱茶之深———忧茶之切———忧爱交错”。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相互融合, 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给人一种强烈的力度感。

三.语言表达有深度。这篇文章的实际字数只有770余字, 却能受得阅卷老师与专家的青睐,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作者语言表达功底深厚。首先, 文中描写性的文字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出特定环境下的真切意蕴。例如, 写冲茶的情景, 开水是“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的;写茶叶在杯中半沉半浮的情景, 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等十分生动传神。其次, 文中那些概括性、点醒性的文字写得要言不烦, 恰到好处。这些精辟的句子, 都是作者深度思考的结晶。其作用, 要么开启下文, 如“茶与水的相遇, 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要么承上启下, 如“既爱, 又怎能不忧”;要么照应主题, 如“爱茶, 却也忧茶”等等。此外, 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使这篇文章充满迷人文学意蕴, 一些典型动词选用也非常精彩, 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阅读积淀有厚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 要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而对于“三点一线”生活范围狭窄的学生来说, 阅读更是写作的源泉。所以, 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田雪妮同学不仅阅读美文佳章, 名著经典, 还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她的课外阅读面很广, 而且背诵的名句佳段也很多, 因此她的作文一直比较有特色。她写作多为议论类的文化散文, 知识丰富, 语言凝练。市四模考试作文题为“已经拥有”, 她写的是昆曲, 引经据典, 尽情挥洒, 发挥自己丰厚的阅读积淀, 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获得较好成绩。高考时, 她厚积薄发, 写出这样一篇满分作文, 体现了她的写作积淀。

作者喜欢茶文化, 茶文化是她作文素材积累中的一块亮点, 因此当考场上茶文化与“忧与爱”碰撞时, 电光石火, 文思泉涌, 妙手偶得。“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精髓她颇有心得;“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 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 素琴无弦而常调, 短笛无腔而自适, 纵难超越羲皇, 亦可匹俦嵇阮。”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对“茶”“酒”的描述, 她烂熟于心。真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腹有诗书气自华”。

客观地说, 写出一篇满分作文, 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然而, 优美的文章是艳丽的花朵, 她需要用智慧和心血去浇灌。鲁迅先生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有一言应记取,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告诉我们, 写好文章没有捷径可走, 全靠自己的努力。

附:忧与爱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 (10) 班田雪妮

茶与水的相遇, 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 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 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 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 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 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爱茶, 不仅仅是喝茶。新茶, 老茶, 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 关乎茶的一切。

爱茶, 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 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 共饮一壶, 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 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 禅居深寺的老道, 品茶, 自得其味, 一杯清茶, 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 茶叶已完全舒展, 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 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

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 满怀忧愁地叹息?

既爱, 又怎能不忧?

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 都讲究四个字:和、敬、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 谁又能褪去铅华, 闭门喧嚣, 再为自己沏一盏茶。

他们互相炫耀, 自己茶叶的尊贵, 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地担忧,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 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 素琴无弦而常调, 短笛无腔而自适, 纵难超越羲皇, 亦可匹俦嵇阮。”真的, “茶不求精”, 只要“壶亦不燥”即可, 品茶即是品人生, 又怎能不令人担忧, 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 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

爱茶, 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 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 最终无言, 就都化进杯中, 啜饮, 细品茶中的苦与甜。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 茶已凉了, 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 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 露着一半热爱, 卷着一半忧愁。

8.从高考满分作文看作文评价 篇八

满分与完美——理性

写作是感性的,而对于作文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增多说明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满分”的认识更加理性了。

有人说,高考作文60分就是满分,满分就意味着完美!完美就意味着增之一字太多,减之一字太少,挑不出任何毛病,这种说法实在太理想化了。从满分作文中找几个瑕疵或者错误还不是很容易?就算是国内顶级文化学者、散文小说大家的作品中,错误也是有的,所犯毛病有时也并不比一篇高中生的作文高级到哪去。满分作文一定是完美的,这是一个误区,以绝对完美的标准衡量一篇在非常紧张、非常匆忙中完成的高考作文,实在是苛刻得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在紧张的1小时内,写出一篇非常优秀的作文,有人字斟句酌、挑三拣四,你恐怕会跟他急。有些阅卷老师不敢贸然打满分,恐怕也是怕人家说自己没水平,找不到文章的错误或问题,所以碰到极好的文章,也不敢打满分。

作文评分是可以量化的,是可以测量的。但是如果理解成一定可以精确量化就大错特错了。1987年,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正式成立了“高考作文评分误差控制课题组”,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研究归纳出影响作文质量的18个因素,分别归属于三大类,即语言表达、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再加上书写就构成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完全符合标准的就可以得满分,作文出现满分是正常的,也是这个标准正常的体现,如果这个标准制定的满分只是个象征符号,又有什么意义呢?高考作文阅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满分作文的评定经过若干个阅卷老师,层层审查最后才确定,从公开的满分作文来看,绝大部分是经得起推敲的。

满分作文一定不是完美的。满分作文为什么会得满分?因为满分作文一定有其“亮点”,能让阅卷老师在千万份卷子中一见到它就会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当笔者看到2003年甘肃省文科考卷满分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时被深深打动了,在结构上,该文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了四个小标题,四个小标题连起来,又恰好是文章的总标题。四个小标题下,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我”的家庭生活发生变化的过程:丧母——父亲再娶——“我”与后母的隔膜——后母带“我”去看日出——“我”重新发现并找回家庭的爱;一条线索是“我”的感情和认识变化的过程:情感上由迷茫、忧郁转为清新、明朗,认识上由偏执转向理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有些语句也是耐人咀嚼:“我站在堤岸上看海,那些蓝色的波涛向我涌来。我深深地理解着堤岸的悲哀:想远远退开,却又动弹不得。”“一个孩子站在广阔的芦苇丛中,没有云,没有风,没有走出去的方向,只有寂寞来来回回穿行的声音。”“我感到背后隐隐的痛,转过头,惊奇地看到了一双金色的翅膀。”文章的语言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当然,作为考试作文,该文章还有不恰当之处,例如:文中“我却总也找不到出口”中的“却”字结合上下文意就显得多余;第一节里的“割离”改为“割裂”,表达更准确。这些瑕疵笔者觉得应该理性地认识,它是完美基础上的瑕疵,可谓白璧微瑕。正如有的考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后也为自己的失误感到惊讶,在高考中能够不紧张的又有几人,笔者认为理性地对待这些缺憾,是对未来人才的爱护,这样可以让考生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而不是畏首畏尾,担心出错。这样带来的将是整个高考作文的创新、自由与繁盛,长期下去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高考作文更加接近作文本真。

满分与违规——创新

2003年陕西考生吴斌凭借一篇209字的《无题》诗得了满分,很快引起了争议。诗应该说是一首好诗,扣题也比较准确,有相当的文采,但对照高考作文不少于800字这一基本要求,显然有违规的嫌疑,这样的“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

满分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文体创新。高考诗歌满分也不是从《无题》始,2002年诗歌《选择》同样也得了满分,而且每年都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诗歌文体。从考题来看,对诗歌这种文体没有做限制,但对字数却做了不少于800字的规定,从题目要求来看还不够准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对考生的诗歌作文,阅卷指导小组有明确规定:诗歌按行数计算(含题目和小节之间的空行)。绝句和律诗更不受字数限制。凡是诗歌作文,全部集中起来,先给指导委员们传阅评审,后集体讨论,最后定分。这一点,高中毕业班的老师和学生都是清楚的。

有人说一篇“违规”作文怎能得满分?并指出能无视“规矩”的考生,不是优秀的选拔对象,如果这样的作文得满分,对其他的考生不公平。

把高考作文写成诗歌的考生是无视“作文要求”的存在吗?笔者认为还没有哪个考生胆子大到这个地步,与高考过不去。《无题》诗的作者吴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高考前老师曾说过,高考作文阅卷诗歌不是按照字数计算,而是按照行数计算,另外诗歌也是他一贯擅长的文体,有风险也要写。看来吴斌也算是敢于吃“螃蟹”的人,我们是不是也该为他的勇敢与自信而喝彩,为他打破常规力求创新而鼓掌呢?

这首诗歌得了满分,把它拿出来给大家看,的确有过人之处。其他考生可以拿来作一个对照,自己是否能够写到这个水平;此外高考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考生也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能不能写出这样的水平,能不能拿到高分,当然,绝大多数高中生并不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诗歌这种文体。

把“违规”这样的罪名加到一个高中毕业生的头上,不免有失包容。这对以后的高考作文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考生只求四平八稳,最后只能是千人一面,毫无创新可言。

满分与“疑似抄袭”——包容

每年高考过后,一定会有几篇满分作文陷入“抄袭门”。抄袭是将整句、整段、甚至是整篇文章完全照搬,整篇文章没有丝毫独创性的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甚至文题、人名、地名也是照用不误,这样的文章只要能够找到原文,就可以确定是抄袭了。而模仿是一种再创造,学生作文常常从模仿入手,目前作文教学也是基本以此为重要方法。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实际上就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如何区别两者,有人认为根据有关版权法的规定,90%文面相同的就可以确定为抄袭。笔者以为对于学生作文的抄袭判断,还是应该从“量”与“性”相结合的角度去判别。找到原文,根据文面雷同的程度、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进行比较,判别一篇作文是否为抄袭作文对于语文教师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如何确认抄袭作文呢?笔者认为:一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搜索原文。判别抄袭作文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找到被抄袭的原文,网络为原文查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各省阅卷组可以组织专人对疑似抄袭作文进行查询。二是尝试实行满分作文公示制度,各省可以及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不必要等到高考积分过后,甚至是录取之后,再回头算账。这可以大大减少对于阅卷、积分、招生的影响。三是细化作文评分标准,对抄袭作文的判定做出明确的说明,让阅卷老师有章可循。如浙江省高考阅卷组2007年发给每位阅卷教师一份《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重拳出击“套话作文”。其实“套话作文”也就是在题材、主题、语言上抄袭成分较重的、又不构成抄袭的作文。这种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行走在抄袭和模拟之间的“疑似抄袭满分作文”,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是要多包容。一名学生平时阅读积累多了,遇到自己能够进行“变题”写作的作文试题,有什么不可以轻车熟路地争取高分呢?如一度争议颇多的海南高考满分作文《最美丽的鸟》一亮相,就有人指称其是“克隆”的一则寓言,情节、立意与波兰寓言《猫头鹰和它的孩子》极其相似。还有人反映《最美丽的鸟》抄袭自刊物《故事会》中的《爱的误区》,“揭发者”都说,这篇满分作文与上述两篇文章几乎一模一样。细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作者受到两篇寓言故事影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但是作者还是做了一定的改动,根据自己的记忆适当加以修改,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对它有所取舍,语言也是自己的,故事开头也有较大变化。另外考生能结合现代家庭生活,做了丰富合理的想像,改成了猫头鹰要找保姆,这应该说是有一定创新的。笔者以为确定为“模仿”更为准确。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有的是直接体验,有的是间接体验,看到一则材料拿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可。否则我们整日强调的课外阅读究竟用来干什么呢?能够在高考中运用课外阅读材料,也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做到的,前提是这个考生要进行广泛的阅读,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另外还要求考生对阅读内容要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对模仿或借鉴要包容,随意指称他人为“贼”,岂不也成了“智子疑邻”的宋国富人。

满分作文的日渐增多说明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老师的教育理念更加包容,更加成熟,不拘泥于固有的一种标准去考察作文,不再视满分作文为“雷池”,作文评改中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真正有才识的考生。高考作文表现出理性、创新、包容精神,对高中作文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开创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上一篇:票据的案例分析下一篇:春节前后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