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率

2024-08-24

毕业生就业率(精选7篇)

1.毕业生就业率 篇一

近日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3%。在上海已有的25个现代学徒制专业试点学校里,学生入校就等于入厂,招生就意味着招工,中职毕业生们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热捧。

目前上海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其中职业高中28所,中等专业学校54所,中等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11.24万人;高职高专院校32所,在校生14.2万人。近年来,上海已成立现代护理、交通物流等9个行业职教集团,以及嘉定、徐汇等13个区域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800多家,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中高职院校累计为企业培训职工约30万人次,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

上海中职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高位,源于学校办学质量的大幅提升、特色品牌的打造。日前第三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又向社会公布了,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上海电力工业学校“火电厂热力设备运行与检修”等61个专业榜上有名。这些专业就业率、就业质量高,且大多适应上海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示范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61个专业详见下图):

2.毕业生就业率 篇二

一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经过多方的努力,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去年相比略有提高,今年绝大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填报灵活就业表和用工证明的毕业生人数有所下降。

二是随着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和下基层优惠政策的逐步出台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毕业生择业观念明显转变,赴基层就业人数有所增多。2008年通过自愿招录到基层支医、支教、支农和扶贫开发及到村上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有7100多名。

3.毕业生就业率 篇三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就业率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种新情况,一方面是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抱怨就业难,就业竞争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满意的毕业生。形成了“过剩”和 “短缺”同时存在的现象。我们在对这种现象调查中发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学生在校时一味读书,忽视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进行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没有打造出专业学习之外的生活、工作能力。不明白在职场争夺中发挥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能力,而是那些被他们所忽视的综合素质,即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沟通合作、持续学习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不但是大学生求职成功的关键,更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大学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大比拼。所以学生要想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 诚实守信

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就是是否诚信。

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求职成功,有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向招聘单位提供虚假的自荐材料,夸大、美化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工作经历。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伪造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把第一份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并愿意为此付出心血的事业。因而择业时急功近利只考虑报酬、薪水。很多时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安下心来踏实工作。这种状况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诚实守信品质产生质疑,以至于单位不愿意招应届毕业生,就是招了因为害怕他们频繁跳槽也不敢委以重任。

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或就业信息不丰富有关。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除了从学生入校第一天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外。还要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早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认清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避免学生在毕业时措手不及的现象。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要有一颗“平常心”,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根据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结合就业现实,理性地选择一份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一旦选定了就应该彻底收心,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 吃苦耐劳

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20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很快得到了改善,艰苦的生活环境随之快速消失。再加上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然就欠缺。这从他们的择业观上便可窥一斑。有的人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找工作愿留大城市,找单位讲究舒适度,在单位愿到办公室。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就是暂时就业了,往往也经受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很多用人单位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毕业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现在很多单位用人越来越趋于理性,那些只是拥有高学历,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拈轻怕重的,越来越没有市场。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重、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都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

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要把这一宝贵财富永远记在心上,更要将其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沉下心来,从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干起;扎扎实实,从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上做起,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坚持下去,必会大受其益。

3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具有长期、动态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更受雇主的欢迎,因此它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在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仅仅将知识和学习视为谋取职业的外部手段,与自身的长久发展和精神提升分离。这样的倾向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更新换代迅速的现代信息社会。对现代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不仅仅是专业的,还有非专业的,大学的学问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去旁听其他院系的课,或去图书馆去查阅一些非专业的书籍,读的书越多视野越开阔,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就会越深,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另外还要经常去听一些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识新观点还可以了解发展的新趋势。懂得如何学习,比知道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4 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即实际操作能力,它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才的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在人才招聘中颇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本身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而,很多学生基础理论水品高,实际操作能力差、书本知识掌握熟练,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实习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从大学到社会的连接点。大学生实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实习。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意识地多参加校、系、班级组织的艺术、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既能从中经受环境的锻炼、丰富自身人生经验,也能增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友谊,更能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其次是假期实习。利用假期去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还可以去做一些兼职,近距离地去观察一个机构或组织是如何运转的,他们在内部管理上是如何维持的,对外又是如何争取资源以及开展活动的。在此期间一定要腿勤、嘴勤,多问多看多学,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有利于突破书本知识局限,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主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自觉跳出封闭的庭院教育高墙向社会学习,在市场中淘金。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应用性技能性的培训教育,增强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

5 沟通合作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沟通合作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团队精神。包括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无论是求职,还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客户交往,都要求个人能主动、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别人了解自己,也有利于与别人进行合作。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培养。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合作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常常和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大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广告宣传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还能和学校内外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小到借一间教室,大到去企业拉赞助,都需要与人沟通合作。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沟通合作能力一定能得到快速提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方面的资源,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大学生自身在日常学习之外,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提高和丰富自己的阅历,除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赵云昌.当前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讨,2010(1).

[2]孙慧敏,张小村,张安涛.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王桂香.从大学生就业难谈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

4.毕业生就业率 篇四

2009年06月22日 09:10

摘要: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信息来自于近日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而到了高职高专法律大类,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29%。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多人在问: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

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让用人单位觉得一些法科毕业生“不可用”

临近毕业,就读于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肖复告诉记者,全班就业情况确实像那份就业报告所言———不太理想。

“除了上研究生(论坛)的以外,全班目前签约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签约的大都是去公司从事服务或文字工作,与法学专业基本无关。”肖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同时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王耀是北京一家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考虑过要聘请专门的法科专业学生,但后来由于连续引入了几笔规模较大的投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开始考虑招收几个专门学法律的学生,这样,陆续来了一些人,但都不理想,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们走了。”王耀说。

在试用这些法律专业学生时,王耀发现,诸多问题让他觉得这几个毕业生“不可用”: 首先是本身所学的法律专业功底不够扎实。“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法律专业上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

曾经的“热专业”遭遇“冷就业”———在高考(论坛)刚刚结束、招生咨询即将开始的当口,此信息的发布让不少考生家长颇感“震惊”。

信息来自于近日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仅法学一个专业失业人数在全部本科专业小类中排名第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法律大类就业率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此外,法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仅为47%,排名倒数第二,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法学大类本科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工作;而到了高职高专法律大类,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29%。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很多人在问:缘何会出现今日这般局面?

法律专业功底不扎实、实际工作经验欠缺、法律以外的知识储备不够,让用人单位觉得一些法科毕业生“不可用”

临近毕业,就读于北京一所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的肖复告诉记者,全班就业情况确实像那份就业报告所言———不太理想。

“除了上研究生(论坛)的以外,全班目前签约的人数不到三分之一,签约的大都是去公司从事服务或文字工作,与法学专业基本无关。”肖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中的法律问题无所不在,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但同时因种种原因却导致法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王耀是北京一家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原来没有考虑过要聘请专门的法科专业学生,但后来由于连续引入了几笔规模较大的投资,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我们开始考虑招收几个专门学法律的学生,这样,陆续来了一些人,但都不理想,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们走了。”王耀说。

在试用这些法律专业学生时,王耀发现,诸多问题让他觉得这几个毕业生“不可用”: 首先是本身所学的法律专业功底不够扎实。“来这里的学生包括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很多法律专业上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

“法学教育就业率低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所推行的法学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主撰稿人王伯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国外,学生通常是在结束了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才开始进入法学院。

“而我们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法科毕业生一本在培养,二本在培养,三本也在培养,甚至高职也在培养。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从事法律工作,一个很显著的证明就是对于很多不合格的法科毕业生来讲,通过司法考试比高考还难。”王伯庆说。

“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也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当前很多学校设立的法学院的门槛太低,那些不符合条件的院校所开设的法学专业大量招生,使得那些办学条件优越、师资雄厚的法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反而成为问题。”王伯庆认为。

据介绍,近年来,各大高校在大肆扩招时都把法学专业作为主要扩招专业之一。很多学校迫不及待地建立法学专业,力图迅速成为综合性大学。因此,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法科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非常明显。“各个律所需要的人终究是少数,而进入政法系统如法院检察院则更难。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的法科毕业生蹉跎在求职路上,最终的结果是,大量的法科毕业生做了文秘等与法学无关的工作。”王伯庆说。

而法学专业之所以会成为各大高校扩招的重点,王伯庆认为有两点原因:法学听起来比较动人,一提到法学,人们总是和律师检察官法官联系起来,高考生的家长们也按捺不住报考法学的冲动,于是在法学专业的就业已经很不理想的情况下,高考学生们依然是“飞蛾扑火”;而学校对法学的招生也是趋之若鹜,因为相比起理工科来,法学专业的建立无需实验设备,专业师资要求也偏低,扩招很容易。

在功利性极强的报考和办学思维模式驱使下,法学教育随之陷入了不良循环。

“很多法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去读研究生,读了研究生还是找不到工作就去那些刚成立法学专业的学校当老师,从而培养出更多找不到工作的法学学生,形成自我繁殖、自娱自乐的局面。”王伯庆说,这样的自我繁殖,对于法学教育整体上的损害是致命的。

从长远来看,法科毕业生就业低迷的状况会改善,但前提是,那些粗制滥造的法学教育必须被清理掉

曾经辉煌一时的法学教育如今已经褪去光环,走下神坛。未来的法学教育又该如何发展?

“应该努力开拓法学教育的就业空间,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律师和政法机关上面。法科毕业生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状态,包括为像同性恋这样一些容易受到歧视的团体提供法律服务,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还应该明确一点,并不是每个学法律出身的人都能获得高薪报酬,有高端的高薪工作,也有低端的低薪工作。”**说。

王伯庆对于法学教育的改良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首先,需要适当压缩当前法学本科整体招生规模,法学教育的重心向研究生阶段转移;其次,对现有的缺乏法学教育优势的大学所开设的法学专业,强制其减少招生量;再次,设立一个预警系统,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提前告诉考生当前哪些专业就业形势不好,防止盲目填报法学专业。

“法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恶化让一些人觉得,中国的法学教育已经饱和了,应当

‘砍’。事实上,在中西部的很多城市,法律人才非常欠缺,一些县城甚至连一个受过正规法学教育的人都找不到,但这些地方恰恰是法科毕业生不愿意去的。”**说。

5.毕业生就业率 篇五

上海发布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明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市教委昨天公布《上海市2010年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8项市级指标中包括了14项量化指标,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2010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等。 这一指标体系参照国际通行体系,将对全市教育起到引导、监控、评价作用。

上海市于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4月,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上海教育现代化内涵及指标体系研究”重大攻关课题,最终形成一份40万字研究报告。

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分为市级和区级两大部分,市级指标体系包含教育布局结构的合理程度、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程度、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社会满意度9项一级指标,主要反映上海教育与现有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青少年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状况,教育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有效程度等。

在体现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些普适性指标上,上海现已基本达标,2010年及其后将长期保持稳定,如0到6岁婴幼儿教育普及率98%、义务教育完成率 99%、高中阶段入学率99%、残障儿童入学率98%等。体系设立了横向可比指标,其中一些指标上海还需继续强化,稳步提高。如体现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指标,20上海市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为4206人,到2010年将不低于4700人。另据国家规划,201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以上。“十五”期末,上海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5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 14.5年。

指标体系还设定了一些地方特色指标。上海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将以公办学校就读为主,依法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数据显示,去年在沪就读的外来流动儿童有40.1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61.6%。到 2010年,随着大批民办学校转为公办,本市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和在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义务教育免费就读比例将提高到90%以上。

专家认为,指标设定从实际出发,并非一味求高。在社会关心的初次就业率上,2010年指标就略有降低。初次就业率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指标体系显示,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 88.78%,到2010年这一比率要力争保持在85%左右。

6.毕业生就业率 篇六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 (2005-2010) 》指出, 未来10年, 我国护士需要将增加百万, 预计到2015年。我国医生护士比应达到1∶1, 即232.5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1.5万人;将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 要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 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一方面, 社会用人单位对中医本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护士改行比例较大, 所以, 在提高就业率方面采取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措施, 使他们明确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要求, 提前做好思想、心理、专业、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准备;协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医护理本科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2005级本科实习的应届毕业生100名, 年龄在21-22岁, 均为女性。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该问卷经预实验校正的中医护理本科就业观问卷进行调查, 经验证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统一发放、收回、编码。共发放100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系统进行处理。

二、结果

1.职业方向

72%的护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 8%的希望考研继续深造, 15%的希望从事教育工作, 5%的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2.就业地区

湖北省毕业生中, 48%的护生希望在武汉市工作, 18%的希望在其他大城市或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作, 15%希望回地级市工作, 27%的其他省市的毕业生希望回到该省城工作, 2%的希望去西部工作。

3.就业态度

52%毕业生积极应聘, 31%希望家长、熟人和学校提供机会, 10%今年就业不成明年再说, 7%找不到工作无所谓。

4.其他

注重待遇77%, 注重发展前途32%, 综合考虑65%。

三、问题

1.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加上护理的特殊行业性质, 录用要求逐年升高, 而待遇逐年降低, 由大量指标制转变为代理制、招聘制、合同制、临时制、少数指标制, 使得毕业生产生不稳定感, 不能积极应对招聘机会。

2.中国经济二元化结构使得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过于集中。毕业生供求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城市、大医院人员严重超标, 西部、社区、乡镇、艰苦的地区缺少医务人员, 造成我国护理毕业生人才过剩的假象。

3.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评价的偏差, 用人单位不能按地区、岗位安排就业人员, 倾向选择高学历、名牌院校毕业生, 过于强调外形,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性, 择业中希望一步到位, 在多次招聘会中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心, 存在等、靠、要的想法。

5.毕业生人力资源资本较浅, 自我推荐能力不强, 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未进行精心策划和准备, 面试中缺乏实际经验、应变能力不强, 在用人单位高要求而毕业生低能力二者形成较大的反差。

6.毕业生就业选择态度上的盲目性、就业方向较单一, 对国家本世纪医疗卫生发展政策认识不足, 只看到医院, 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 没有看到就业形式呈多元化趋势, 对国家将大力发展前景的乡镇医疗机构、中医院、社区卫生机构, 医疗保健机构, 家庭卫生机构等不重视。

7.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学校、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方法不断获取招聘信息, 如学校不能经常到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用人需求信息, 而是被动的等用人单位找上门, 毕业生不能及时在就业网上查询或主动与辅导员联系等。

四、思考

1.政府化

政府应加快地区改革步伐, 加大相关就业政策落实的力度, 尽量缩小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别, 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改革, 根据地域经济情况的不同,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不同做出必要的政策倾斜等。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等有利时机, 创造条件, 引导并吸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

2.全面化

调整中医护理本科招生结构, 使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全国各种层次需要。在过去招生模式下, 政府制定对西部、老区、乡镇、社区等地区的生源定向式培养政策, 如适当降低录取分数、读书期间免收学杂费, 入学前把相应优惠政策告知大家, 录取后签订必要的合同, 毕业时要到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对主动去的毕业生给予经济奖励, 服务到而一定期限后解决相应待遇等, 这样即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也可改善西部、乡镇、社区、艰苦的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

3.国际化

拓宽国际就业合作市场, 在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新世纪, 中医护理走出国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 通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不断把护理本科高级人才输送到国外, 是一条解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崭新渠道。按照国际本科护士培养模式调整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 使毕业生能满足国际用人市场的要求。

4.一体化

构建实习就业“一条龙”模式, 学校应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工作, 因为实习是就业的基础、就业的铺垫, 要不断征求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培养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和实习计划, 按其要求安排实习学生, 按社会需求调整中医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在巩固现有的基地上大力开发新的基地, 由省内到省外, 有国内到国外, 以实习促就业。

5.全程化

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 仅仅靠毕业生自己努力求职来提高就业率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只有通过学校建立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在学生进校后每学年要渐进性、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 加强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激励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提高职业素质水平, 明确就业市场的严峻性, 降低期望值, 根据学校、学历、技术能力、身高、特长、经济情况、志向等因素实事求是, 增强自信心, 放弃等待观望的思想。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并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寻找就业信息, 参加各种招聘活动, 发挥就业指导对市场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 帮助毕业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6.社会化

医院应改善护士待遇, 目前在社会上护士得不到应用的重视, 可以说护士是“缺而不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医院里一直有重医轻护的偏见, 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地位和重要性被人们忽视。医院应从学科发展, 护理工作需要出发, 适当降低用人的外形要求, 切实改善护士待遇, 关心他们的成长, 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文化水平高, 知识面宽, 有一定的外语、计数机、文献检索能力, 能应用西医和中医护理技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对医学、护理、心理、人文知识方面的问题有较深的思考, 并能用批评性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促进护理学科向更高、更新层面发展, 使我们护理人才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 所以用人单位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逐渐担任医院工作中的重要角色。

7.多元化

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部分从事护理临床, 部分从事护理教育、预防保健、体检中心、社区医院、自主创业等, 还有的毕业生继续深造。所以, 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充分认识当前择业制度, 并做好走向市场的心理准备, 确定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以及朝该目标努力的具体措施, 提高就业成功率。

8.综合化

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包括:专业思想、道德行为、应变能力、交流技巧、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知识等。学校和临床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竞争力, 教育护理学生把握好就业机会, 积极大胆向社会推荐自己。

摘要:提高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做到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 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善, 使广大毕业生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 社会用人单位及时找到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医护理,就业率,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邵丽霞, 孔禾, 乌云等.护理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 23 (2) :201-203.

[2]郝继伟, 陈超然, 黄志红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 (21) :332-333.

[3]郑确辉.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 (25) :47-49.

[4]简爱华.护理院校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 (22) :356-358.

[5]刘文清, 王晓湘.本科护生毕业前就业态度调查与分析[J].西南国防医学, 2008, 18 (3) :409-410.

7.毕业生就业率 篇七

专业课教师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工作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扩招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的师资和配套教学资源普遍不足,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社会的岗位供给普遍偏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责也要与时俱进,发生相应的转变与拓展。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上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传统的意义下,就业指导工作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或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其人员主要由学校和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构成,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停留在就业技巧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层面,不能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引导,无法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充分调动非专业人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潜力,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专业课教师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中的优势

1.专业课教师优良的社会资源

专业课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工作,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在社会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可利用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实习基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缩小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同学、学生、校友是大学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课教师从教多年,在从教的学生中有威望,与校友、同学的联系广泛。专业课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获取有关单位的用人信息,再将用人信息提供给本专业学生,同时也可以直接将毕业生的信息推荐给用人单位,签约成功率高。对于考研的同学,专业课教师因其业务钻研,学术交流等,跟各个学校的同行都有联系,学生经过老师的引荐,在复试中成功的机会就会非常高。

2.专业课教师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

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育人具有更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98%的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专业课老师。专业课教师熟悉所教学科的专业特点,在社会中的地位、优势、长处与不足,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和课余交流中,通过沟通和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技能特点,因材施教,很容易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单位选择施加影响。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专业课老师与企业的接触密切,从而可留心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时期,除了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因此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也较高。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思想与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以及个人发展加以积极引导,则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专业课老师不仅要传授课程的相关内容,还应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一些创新项目和竞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同时,专业课教师因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和共同合作,对专业的最新进展等了解透彻,可以将这些新的东西渗透到课堂中,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中,让学生参与完成企业的项目,通过这些努力,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不会与现实脱轨,不仅让学生对专业课有较新的认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专业课教师有助于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应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因此,学生就业指导对象不应局限在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阶段,而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一年级开始,一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专业特点、所学内容、研究前沿、就业前景以及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尽早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二年级进行初步的职业定向教育,例如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业有IT业,统计方面的工作和继续深造等,对于不同的定向就应该指导学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努力。这时可以考虑由专业课老师根据不同的职业动向来建立导师单独指导制度,对各职业动向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年级加强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四年级时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途径和就业咨询指导。因为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较高,是可以全程参与这些指导的,从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專业课老师对学生升学深造的援助力度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升学深造,而升学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学生利用大四半年多的时间进行考研复习,若考取不成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可依靠专业课老师的力量,提高考研的成功率。升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与独自一人作出没有把握的盲目抉择比较起来,得到能为自己提供正确进路的指导教师的帮助、听取老师的正确意见,不失为一条捷径。对此,教师应全力以赴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教师应在学生入学后尽早告知他们对自己未来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使那些有条件和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及时确立自觉的升学意识,做到方向明确,准备充分。专业课教师要根据所报考院校的特点和要求,承担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三、结语

上一篇:悲伤的QQ心情说说下一篇:乡镇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