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内容

2024-11-04

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内容(精选4篇)

1.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内容 篇一

高寺镇中心校

2017“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组织广大中小学生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语 文、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内容,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神话寓言等经典读物,通过课堂学习和晨会、班会、队会、综合实践等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演,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参赛范围

全镇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形式

各单位要逐级举行“小小百家讲坛”讲演比赛,按照分配名额遴选出优秀讲演选手,并上报讲演光盘及讲演稿,初选后上报至周口市教育局,周口市教育局将组织人员进行复评,并在对获奖选手进行市级表彰的基础上,上报省教育厅进行表彰,省教育厅将为获奖选手颁发获奖证书,为其辅导教师颁发辅导奖证书,获奖作品可在省教育厅网站及相关媒体集中展示,讲演稿择优在《小学生学习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发表。

四、活动要求

1、本活动为纯公益性活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学校和学生收取任何费用。2.讲演作品要侧重于讲,突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接收单纯的诵读作品。

3.报送视频时长,小学组为3—5分钟,中学组为5—8分 钟,视频片头、光盘,外观请注明演讲题目、演讲者姓名、演讲者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每个演讲视频单独刻盘,一式两份。讲演作品文稿请同时报送纸质稿和电子稿。4.报送作品时需填:写《20 1 7“小小百家讲坛”活动 汇总表》(见下页),并将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电子信箱。5.所有作品严禁抄袭,一旦发现,取消作品获奖资格,同

时取消所在单位优秀组织奖评审资格。6.报送截止日期为20 1 7年5月20日。

2.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参考 篇二

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出题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 我们的大中国是一个拥有 5 千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与之相应,中华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精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

中华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的魂。我们的国家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中华精神。但是,传承中华美德和精神文化不仅要从大处着手,更重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我们才能让中华美德与精神文化得以提炼与升华。

在今年,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很多人都喜欢用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每天能够清扫出5吨垃圾的事例作为反面素材来举例。可是你们不知道,这与几年前的19吨垃圾相比,已经少了14吨了,这也是一个道德方面不小的进步了。我们总喜欢用这些负面的素材来举例,来批判人们的素质是多么的低下,可是我们在谈论别人的不是时是否做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呢?

3.校园“百家讲坛”活动策划书 篇三

读书,读生活,读人生。而如今,人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具趣味性,更为与时俱进的读书方式。而通过“百家讲坛”这种方式品书,不失为一种完美的选择。

二.活动目的:

为在全校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全校同学读书的热情,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到读书与口才的重要性,通过“品书”活动,增加读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给同学们提供展示和表现个人读书品位与演讲天赋的舞台,以展现我校同学积极向上,活泼大胆的青春风采。

三.活动宗旨:

丰富读者精神生活,创造校园读书氛围

四.活动主题:

校园“百家讲坛”,主讲三国和武则天。

五.活动时间:

5月26日晚七点

六.活动主办单位与承办:

策划主办单位:思源文学社

赞助单位:、安徽房产网

七.参与对象:山东师范大学思源文学社社员

八.活动内容:

以类似于“百家讲坛”演说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对一个历史人物或当今知名人物(本周主讲关于武则天和三国的故事)的评说。

九.活动流程:

1,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

2,宣传(展板,海报,飞信,其它)。

3,活动报名。

4、在东方红广场旁边的朝晖亭进行演讲

十,展板宣传事宜

1,活动主题:校园“百家讲坛”

2,活动方式:以演说的形式评论三国或武则天。

3,活动报名时间:5月26号前

4,演说要求:内容真实,思想健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5,活动地址:东方红广场旁边的映月亭

十一,注意事项

1,所讲内容要积极健康;

2,报名的同学积极准备;

4.百家讲坛之杜甫 篇四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李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譬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非常自然的想起来,我们说从杜甫的诗,我们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人物,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件小事,总是那样的饱含深情的关怀,所以他的诗,我们在千百年之后,我们去读,仍然止不住会掉下眼泪,他的魅力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

诗圣也有童年,也有小时候,也有成长,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样,杜甫小时候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多样的,而且是很活泼的,他写的诗说“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诗,他写的很具体,说什么呢?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写什么呢?关于凤凰的诗,跟凤凰有关的,或者以凤凰为题目的诗,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在给皇帝的一篇奏章里边说道:“臣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换句话说,我从七岁那年开始写诗,到现在三十九岁,这三十多年里面写了有千余篇的诗文,那应该说每一年的还是挺高的,换句话说,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不是虚的,他非常的勤奋,创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说杜甫就是一个十足的身体发育不良的读书童呢?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诗,回忆他的童年,这诗写的很有意思,说:“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什么意思?我记得我当时十五岁的时候,壮的像小牛犊子一样,院子里有一颗梨树、枣树,一天之内,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呀,这肯定是夸张了,没事你上树下树干嘛,但是梨树、枣树,我们知道也不高,换句话说就是他身体好,因为写这个诗的时候的杜甫,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少年的时候,上树下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很怀念那时候健壮的自己,但是作为我们来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个活泼的,健康的,有文化修养的这么一个童年,这么一个少年。

正因为杜甫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文学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体、心智,特别是在文学素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而家乡巩县对于杜甫来说,显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着他去认识,去闯荡。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漫游是大多数文人都要有的经历,一方面漫游是年轻的诗人们,扩充知识丰富生活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漫游也是青年文人结交权贵,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从十九岁开始,杜甫走出家乡,开始了他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

他去哪儿呢?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就是去洛阳、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吴越,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绍兴这一带地区,寻访古迹拜访名人,捎带手地参加了一次科举,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他没考中,但也没在乎,那意思就是还年轻,机会多得是,这次参加科举是什么呢?是在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杜甫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不要紧,接着漫游,他接着到哪儿去漫游呢,到齐赵,就是现在的山东与河北的南部地区,他的父亲当时正在山东的兖州做兖州驷马,所以二十多岁的杜甫漫游的时候,不存在经济问题,我们原来讲过李白的收入,李白的漫游,那都需要什么做基础,车马钱总该有吧,吃饭的钱总该有,穿衣裳,有时候还要请客,不能老别人请你,你也得回请一下,这都需要钱,所以杜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在做官,他可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那简直是**潇洒,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们总说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轻的时候,也有浪漫的时候,也有狂放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他写这诗的时候是在盛唐之盛的时期,盛唐最黄金的时段,他是一个年轻人,一次科举没考中都不在乎,接着漫游,他相信在后来的时光里面,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这种自信,不但来源于自己的才能,也来源于这个时代。

有着出众才华的杜甫,确实对他人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惨淡落选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他还年轻,才华与学问也还可以继续长进,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还多得是,在这段时间,二十五岁的杜甫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负,也看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雄厚实力,杜甫在经历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并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假话。天宝五年即公元745年,三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都城长安,参加了一次决定自己命运的特殊考试,那么,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考试,这次考试会让杜甫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吗?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考试呢?是一次制举,不是科举,不是常规举行的科举,由皇上亲自选拔人才,当时史书上说,皇上要选拔人才,说“上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本事,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来考试,可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耍了一个手腕儿,耍了一个什么手腕儿呢?他说这些人没见过世面,别上来考试直接见了皇上,把皇上吓着,各省市州县你们自己选拔,选拔上来以后,我们从这儿再进行一个考试,考完了以后然后再交给皇上,再进行终审,这次考试的结果就是一个都不录取,李林甫说什么呢?说野无遗贤,人才早就录取完了,现在天下已经没有人才了,可喜可贺,对皇上说,真是可喜可贺,唐玄宗居然就相信这种鬼话,我们原来讲李白的时候说过李林甫这个人,但当时是说什么呢?说李白没有能够从政,他自己主观上确实有问题,李林甫固然一无是处,坏到底,但是也犯不着在唐玄宗的跟前给李白进谗言,当时是这么说的,但是你说这个李林甫坏不坏?那是真的坏。

唐玄宗任命李林甫做宰相,那是为己所用,没有一个皇帝用宰相是为了坏自己江山的,这个是肯定的,作为唐玄宗来讲,他用李林甫是因为李林甫有一个特点,李林甫特别善于揣摩皇上心里的意图,你高兴什么他就说什么,说的话全都像心里头的小虫子一样,他好像知道皇帝想什么,所以这样一个宰相,对皇帝来讲那是太舒服了。唐玄宗把权力都交给他,天下大事你就去办,我信任你,然后自己乐得纵情声色,可是有一样,皇上把权放出去,他要收回来也容易,他任命一个宰相容易,他要罢免这个宰相也容易,可只有一样事情他做不到,就是当这个宰相,尤其他是个奸相,羽翼丰满之后,他借着皇上这棵大树做尽了坏事,政局为之败坏的时候,要想挽回整个的政局那就不容易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李林甫的坏就主要坏在这个地方,而且他坏吧,这个人还没有文化,因为李林甫是李唐王室的宗亲,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通过科举进来的,他老念错别字,他选拔人才的时候看到文书里面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念“杕杜”,这两个字大家可能平时见的不太多,这是《诗经》里面的一个诗篇的名字,什么意思呢?是高大而特立的海棠树,“杕杜”他一看,他就问旁边的官员说,这个“仗杜”是什么意思呀?他以为是仪仗队的那个仗,旁边的官员很怕,他就不敢回答,低着头不说话,亲戚家生了个儿子,他写了一封信表示祝贺说“闻有弄璋之庆”,生了个儿子弄璋,我们知道民间生个男孩叫什么呢?叫弄璋,璋是什么?玉器,玉器借代的是什么?借代的是德行和政治,就说你这个孩子能当官,生个女儿叫什么呢?就叫弄瓦,瓦是什么呢?用陶制的纺锤,人家这孩子将来做家务可以。他把这个“璋”写成了反犬旁的“獐”,那不就成弄小野兽了吗,所以,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李林甫身上,他就是这么个人。

那么,杜甫这次就很倒霉,就撞到李林甫的手上,不过话说回来,杜甫他参加科举失败了,因为制举因为李林甫的原因又失败了,你注意,科举的面比较大,而且基本上是按期的,比如说一年或者两年,按期举行,这个机会比较大,制举呢?可能三年举行一次,也可能十年举行一次,而且录取的人很少,所以你注意,杜甫参加这次制举考试的时候,当年也有科举考试,但他没有参加科举,我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虽然跟李白不一样,李白是彻底不参加科举,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有选择,这个选择表现了杜甫的一种性格,什么呢?我开始参加科举,后来我不参加科举,参加制举的那就肯定在一个方面有特别才华的人,自诩甚高的人才有可能参加制举,但是,随着制举也可能一跃而登天,但也可能什么也没有,风险和机遇都是存在的,到了后来,他连这个制举都不参加了,他直接就写文章献给皇帝,这条路要走通就更困难了。

当时的文人为了求官,除了参加科举和制举以外,还经常采取向高官自我推荐的办法,比如李白就曾经向当时宰相张说的二儿子,也是唐玄宗女婿的张垍推荐过自己,只可惜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那么,与李白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杜甫,会不会也向张垍这样的大人物推荐自己呢?杜甫在长安的求官会成功吗?

当时的文人,知识分子要想求贤达,就必须找一些中间人物,这些人不能完全是官僚,他必须首先自己是官僚,而且他还是在文坛上有一定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力的人,张垍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父亲张说本来既是高官宰相,又是文坛的宗主,所以他的儿子们,就自然而然的跟文士的交往比较多,所以杜甫们,李白们才会给他写信,才会给他写诗。杜甫三十九岁这一年,天宝九载给张垍写了一首诗《赠翰林张四学士垍》“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夸张垍,什么意思呢?您简直就是皇宫里面的文曲星,我们就是全靠你了,到了天宝十三载的时候,过了一年以后,他又给张垍写了一首诗说“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才小辱题写。”这什么意思呀?前面说“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睽”您呀吹捧我,你吹嘘我的时候,别人都很羡慕,大家都眼看着在您的吹嘘之下我就青云直上了,可是没想到,这个仕途上的事不好说,您是吹我了,可是我从这梯子上没爬上去,说到底是我自己本事不行,辱没了您对我的提携。

这个诗是很重的一条材料在哪儿,就说证明张垍提拔过他,不像礼拜那样说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是什么呢?水中月,镜中花一样,杜甫给张垍写了求助的信,张垍帮他了,这个诗可以作为这条材料来用。那么,我们说张垍到底帮他什么了,让他在诗里面回忆的时候,这么样的兴奋,这是一个很大的忙,帮了他很大一个忙,事还得从头说起,就是在唐玄宗天宝九载的时候,有一个道士叫王悬翼,这个道士跟唐玄宗说,我见到轩辕黄帝老子了,我见到他了,这都是骗人的鬼话,而且在宝仙洞里头,谁知道这宝仙洞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一本秘籍,叫《妙宝真符》,这时候唐玄宗已经都七十岁了,只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就是怎么样能长生不老,所以凡是这类很荒唐的道士,来给他说这一类的消息的时候,他都非常的重视,他马上派了一个大臣,去这个所谓宝仙洞,去找什么所谓的《妙宝真符》,派谁去找的这本书,就是张垍的哥哥张均,我们都知道张说有三个儿子,都做大官,杜甫不是找的这个老二吗,老大当时做什么官,刑部尚书司法部部长,很大的官,那还能找不着吗,一找就找着了,找着这些大臣就开始给唐玄宗拍马屁,李林甫还表示愿意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捐给这个道教界的人士,以便能让皇帝长生不老,唐玄宗也不能闲着,马上就在当时首都长安的南郊,举行大型的祭奠活动,在这个活动的当口上杜甫写了三篇大文章,献给皇帝,这就是后来提到的三大礼赋。分别是《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杜甫本来就有着极高的的文学才华,再加上精心细致的准备,自然使督抚的这三大礼赋不同凡响,在三大礼赋中,杜甫对唐玄宗寻找《妙宝真符》的活动,进行了极其热烈的称颂,文辞华丽,气势恢弘,那么,献上这么重要的三大礼赋之后,唐玄宗会对杜甫另眼相待吗,杜甫在长安的求官还将有怎样的经历呢?

唐玄宗一看非常高兴呀,这文章来的太及时了,整个就是给他粉饰这次活动的,史书上记载说“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我看完这个文章以后,马上就说让这个人在集贤殿书院里边等待我的诏书,让宰相给他出题目,测试他的文章,这个意思在哪儿呢?要准备选拔他,任命他了,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关于这个事,杜甫在两首诗里面都有过记载,有一首诗叫《莫相疑行》,怎么说的呢?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想我当初的时候,这是回忆的,想我当初献上这三大礼赋之后,一日之内声名显赫,我写文章的时候,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们,是不是就相当于咱们现在这些院士们,就围的像一堵墙一样看他写文章,很骄傲呀,不管人家是不是围成一堵墙,他反正自己认为人家是围成一堵墙,这种感觉很重要,就是很有人物感。可是,下面这首诗就不好了,说什么呢?说:“气冲星像表,词感帝王尊,天老书题目,春官验讨沦”又说:“竟与蛟螭杂,空闻燕雀喧,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实验了半天,大家也都觉得我这文章写得也不错,皇上也觉得我这人还行,可是总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麻雀呀,小鸟呀唧唧喳喳的,最后我这个事就没成,通俗一点就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整个这个事是有一个过程在哪儿呢?就是先献了三大礼赋,非常的合乎这个时机,皇上看了以后很高兴,马上下命令,让他在集贤殿书院里面待诏,让宰相负责出题目,测试一下这个人的实际水平,测试完了以后,品评文章完了以后,结果并不好,什么结果呢?史书上记载,八个字叫“送隶有司,参列选序”,什么意思呀?就是档案、材料,求职的东西都放在档案材料里头,备选,将来有机会了电脑里边调出来再说,现在当下兑现,不行。按理说文采如此之高,还得到皇帝的赏识,自己在这场测试中又表现神勇,杜甫走向政治的前台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可是最后,为什么会是“送隶有司,参列选序”这样一个奇怪的结果呢?这岂不是如同被打入了冷宫一样,其中的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按道理这是皇帝亲自下的这样一个诏书,这样一个指示,关键还是在宰相的身上,所以李林甫他要不死,这杜甫就很难抬头,当时的宰相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林甫,一个是陈希烈,陈希烈虽然这个时候已经跟李林甫不对付了,但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他基本上还是听李林甫的,他是排在李林甫后边的,关于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直接的材料说明,是李林甫把他给弄掉的,像上次,我们就可以说,因为史料里面直接就记载,一个都没录取,但这次的情况不一样,这次没有直接证据,我们就可以又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就干吗宰相这次不录取他?那我们就在想,他上次不是说了吗“野无遗贤”嘛,可巧了,杜甫就是当时那个“野无遗贤”里面那“一贤”,这时候怎么又有“遗贤”了呢,如果把杜甫录取了,李林甫就等于扇自己的嘴巴,所以,如果要把这事,彻底做绝一点,那这次还是不录取,但是不录取,这是皇上亲自打的招呼,也说不过去,那就来个什么呢?来个备案,我又不是说不用你,但我现在也不是利利索索的用你,就把你先放着,先放一放,别急,杜甫是很着急的,可是对李林甫来讲,这可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问题,他得跟上一次的那个决定,可能得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做这样一个推测。

还有,就是唐玄宗可能对这个事也不是特别地重视,换句话说,不就是献了个三大礼赋吗,不就是在他祭奠活动的时候,献上这三篇文章歌功颂德吗,说不定落得下场也就跟李白一样,做一个以诗文陪皇上**的角色,他毕竟不是选拔有关国家重大军事、政治方面的这种人才,所以可能唐玄宗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去办理,交给宰相去办理,至于怎么办,办什么结果,那对唐玄宗来讲可能并不重要,杜甫肯定是很难过的,可这不是我们要说的,我们要说的是谁帮他的忙?我刚才特别说的是张垍的大哥取的那个什么什么宝符之类的东西,就是说他献这三大礼赋时机非常重要,活动已经举办完了,过了一年以后你写这个有什么用呢?活动还没举办呢,你就写这个也没用,就是活动举办的时候,祭奠活动举行的过程当中,献了三大礼赋,这就是拍马拍的刚刚好,这需要有知情者通风报信,我们有理由相信,结合前面那首诗,他很感谢张垍,认为在张垍的吹嘘之下,他才能够如何如何,那么,可能就是张垍给他通风报信的,给他提供的这个重要信息。那么,我们说,后来有很多人就说,杜甫给这些权贵都写过诗,都写过信,像什么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他觉得这个诗人好像没有自己的政治原则,可是你知道杜甫跟李林甫的女婿关系特别好,李林甫这女婿姓杜,叫杜位,他们两个是什么呢?同宗同族的兄弟,所以他有时候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就会在杜位他们家度过,但是后来李林甫死了以后,朝廷认为这个杨国忠说李林甫里通外国,皇上就把李林甫的家都给抄了,把李林甫生前的官爵全部都夺了,然后把他的坟也给抛了,掘了,给他换了一口小点的棺材,用一般老百姓的葬礼把他安葬了,杜位就倒霉了,就被贬了,那么,杜甫一直在这个过程当中,杜位当时煊赫的时候,他跟杜位有交往,杜位后来被贬了,他跟杜位之间也有交往,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你不能说他跟这些权贵有关系,拍马屁,他没办法,他要生活,他要在仕途上发展,当时宰相就是李林甫,你不拍他你拍谁呀,当时宰相就是杨国忠,你不拍他你拍谁,至于说他在权贵当中的交往,是不是全部都是功利性的目的,那也不一定,像杜位的交往,那有同宗同族的兄弟这样一个成分,同时还有一个情感成分在里面,所以,我说杜甫他的伟大在什么地方?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不跟小人打交道,不跟奸佞的人打交道,关键在于他在这个黑暗的世道里面,跟这些奸佞的小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本人并不沉沦。

我们经常说出污泥而不染,他是入污泥而不染,你比老说出污泥,你出来了当然就不染了,可是你是入污泥而不染,他越是跟这个黑暗的现实接近,越是了解这个黑暗的现实,他就越来越坚定自己光明的理想,这是反过来的,他不是说越接触黑暗的现实,越跟这帮小人打交道,越跟这帮坏人打交道,他越变越坏,恰恰相反,他越跟他打交道越认为自己应该坚持自己光明的理想,所以他深入黑暗现实越深,头脑就越清醒,头脑越清醒对于现实人生的抨击就越激烈,再换句话说,就是他知世而不世故,这是杜甫的一个特点。

杜甫在长安的这些年,仕途上没有什么收获,可是在生活上却度日如年,为了求官的方便,他曾经把家搬到了长安,可求官的一再失败,让他又无法再长安久住下去,天宝十载,四十四岁的杜甫拖家带口,搬到了距离长安城二百四十里的奉先,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蒲城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次踏上了求官之路,此时,杜甫的命运似乎出现了转机,因为朝廷任命他担任河西尉,大概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这么一个职务,这是一个从九品的职位,是唐代品级最低的官职,生活窘迫,迫不及待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杜甫,会欣然接受这个小官吗?他在求官这条路上还要走多远呢?

唐代的官职是这样,分品级,品级中又分正品、从品,然后又分上下等,比方说八品,它就有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他这是个从九品,很低微,简直就是开玩笑,对杜甫来说,因为什么呢?杜甫的志向是什么呢?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什么意思?我的志向是什么呢?我要辅佐像尧舜这样的圣人,这样的君王,我要做了他们的辅佐大臣,我就会使天下风俗淳,那就跟李白是一样的,李白说“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两个人都想做宰相,宰相当不了,太难了,可以理解,可是也不至于当个从九品吧,这个对于诗人来讲简直具有反讽的意味,非常残酷,要是搁李白的性格那就拂袖而去了,省了这道麻烦的手续,可是杜甫不行,他这一家老小还等着张嘴吃饭呢,所以他得等一等,他没有就这个官,他等了一会儿,等了那么些时间,又接受了一个职务,叫京兆府兵曹参军,是个什么官呢?就是太子的卫戍仪仗部队当中的一个参谋属官,具体管什么呢?管理一些兵甲器仗之类的事务,也不大,从八品下,但比刚才那个大一点,好歹反正算是个官,所以杜甫就写了一首诗叫《官定后戏赠》,写给自己自我解嘲的诗。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他说我要不做河西尉,你想河西尉那个位置是跑腿的,是基层干部,我不愿意一天到晚迎来送往,到上级部门跟着看人家的脸色,我也不愿意去盘剥老百姓,因为那个催租催税的都要这个人去做,我就是想做京兆府兵曹参军,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京兆府兵曹参军它是在京城里面做官,它是个京官,刚刚那河西尉等于是个地方官,我觉得这个官比较清闲,起码这个俸禄可以让我能喝到酒,说明这个俸禄很低微。所以,我们说杜甫他在长安这十年历尽波折,求了不知道多少人,看了不知道多少脸色,跑了不知道多少路,但是所获得的,和所付出的成巨大的反比。

他当了京兆府兵曹参军之后,他离开长安会奉先,探望他的妻子和儿子,就在这个月,天宝十四载的十一月,在他从长安回奉先的途中,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间是十一月九日,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不相信,一直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确认这个消息,所以杜甫从长安到奉先家总去探望妻子老小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一首长诗,这首诗一共五百字,一百句,在这首诗里面没有提到安史之乱,所以可见当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城,但是,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呢?正是在这首诗里面,他写了一个辉煌的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动荡不安,他就在这首诗里面写了那个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时也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揭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的社会本质,不公正的社会本质,这两句名言就在这首诗里面写出来了,而这首诗也成为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一个总结。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涩,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在长安等了十年,等来了一个小官,也等来了一个摧毁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但是在十年当中,他朝着诗圣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就面临着政治上和生活上的抉择,他继续在朝为官还是隐居山林之间,还是像李白那样去参军,还是做别的抉择,那么,所有的这一切,他在安史之乱当中的命运留在下一讲,接着讲,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第2讲 杜甫为官之谜

唐玄宗的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的755年的11月,当时担任京兆府兵曹参军的杜甫请假,从长远到奉先去看望他的家小,就在这个时刻,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任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20万反唐。

身兼三振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掌握着东北、华北广大地区的军政大权,统领的兵力的总数达到十八万余人,超过了唐朝当时边镇总兵力的1/3,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发动判断,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那么,安史之乱究竟使唐王朝衰败到了什么程度,身陷战乱的杜甫将何去何从,这个八品芝麻官在仕途上经历着怎样的坎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杜甫为官之谜。

从数字上讲,安史之乱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八年,但是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重大的打击和它的危害,远远超过这八年的时间,这不是个时间的概念,还有一个数字,就是在天宝年间没有爆发但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全国的人数是多少呢?人口是多少呢?是5200多万人口,其中长安的人口达到百万,那是很大的城市了,一千多年以前,可是安史之乱结束以后的公元764年,全国的人口普查结果只有1700多万,也就是说有三千多万人在战乱当中失去了性命,所以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杜甫就是在这整个的安史之乱的苦难的进行当中,他随着老百姓一起颠沛流离,随着老百姓一起吃苦受难,随着老百姓一起跋山涉水,吃尽了苦头,历尽了苦难,所以才说他写的这个诗叫“诗史”,才说他是个诗圣,至于他为什么是诗圣,后面我们会进一步的讲到。

安史之乱爆发了,我们刚才不是说他回家探亲吗,在奉先县,现在就跟着大溜逃难,往北逃,因为我们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它那个兵是从范阳南下,然后向西攻洛阳,攻长安,这么过来的。那么,杜甫他们现在是什么呢?往北边走,在逃的过程当中真是狼狈不堪,这在杜甫的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体现,它自己本来有一匹马,结果兵荒马乱的,马人别人抢走了,他自己步行带着家人往前逃,还有一个他的重表侄子,叫王砅,这个人很仗义,杜甫没有马骑,一不小心栽在一个乱草坑里面,半天爬不出来,结果呢,家里人还不知道往前走,人又多,等到发现的时候,发现这个掌柜的怎么人不见了?这个王砅骑了一匹马赶回去十多里坑,把杜甫从这坑里头救上来,把自己的马换给杜甫,然后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拿着一把大刀保护着杜甫赶了十多里路,这才又把家里人赶上,就狼狈不堪。

走到一个地方叫彭衙,是个古城,小县城,下了大雨,一家人简直是没有办法走路,又饿又累,他有一首诗里面写道说:“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这说的什么意思?他那小女儿太小了,饿了以后不懂事,闹着要吃的,没吃的又咬他的手,又害怕听到那个虎狼的声音,躲到他的怀里头,他把小女儿的口遮住,不要喊叫,女儿也不懂事,跟他发脾气,他那小儿子稍微大一点懂事,也不知道从哪儿弄了两个苦梨子,给他这**吃,到了晚上的时候下大雷雨一家人就没出躲去。

他写这个诗是给谁写的?是给一个彭衙县的小县尉叫孙宰,多亏碰上你这个孙宰,把我们一家人迎到你们家里头,给烫脚的水,把睡熟的孩子叫起来,给他饭吃,这一家人才感觉到一点点人世间的温暖,所以就这么连滚带爬的,跑到哪儿呢?一路走过华源,就现在陕西省的耀县,走过三川,最后到达了鄜州,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富县,快到延安了。

他把家里人刚安顿好,杜甫就听说,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唐宋宗里横在灵武集成了皇位,在现在的宁夏省中卫县,所以他把家人安顿好之后,他的心里还惦记着谁呢?惦记着自己还到朝廷去,我们说他以前不是请假回家的吗?他身上还带着官职呢,京正兆府兵曹参军嘛,虽然是个八品官,但人家也是个官呀,家里人安排好了就应点卯去报到,但是呢,这会儿不能到长安去报到了,得到北边去报到,所以他途经延安,途经现在的陕西省的衡山县去投奔皇帝,结果呢,没有投奔成。

半路上让叛军给抓住了,抓住以后就押回长安,这一关就是整整一年,你现在想想看杜甫真的是够倒霉的,好不容易把家里人从战乱当中带出去,走了那么多的路,结果现在呢?自己又回到了这个虎狼穴,所以我说这个陷贼,就指的是这一年,这一年来讲对于杜甫的情感上,思想上的影响很大,他写了好多的诗,通过这些诗我们就知道,杜甫这个诗人在陷贼时期,在贼寇控制下的长安,他在想什么?他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他写了一首很美的诗叫《月夜》,有月亮的晚上,很有诗意,他怎么写的呢?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阑干。”

什么意思呢?他这个写法很独特,他从对面写过来。说今天晚上,我想在鄜州的,我的妻子看着月亮想起了她自己的丈夫,可是她身边的儿女太小,她的小孩子不懂得他们的母亲为什么看着月亮流下了眼泪,然后他底下写了两句,形容他妻子在月光的笼罩下那样一种容颜美艳的风采。

这实际上是说什么,他处在长安,非常非常的思念他的家人,所以他想像他的妻子在月光中非常的美丽,但是在逃难的时候,杜甫的诗里面,凡是出现他妻子的形象,不是瘦妻就是老妻,我们说只有在这首诗里面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妻子的形象。他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简直像嫦娥一样,非常的美丽,他想“何时倚虚幌,双照累阑干。”什么时候我们两个人才能面对面的坐着,靠在床仗以上对面流泪,相互倾诉离别之后的思念的苦衷。这个诗写在离乱之际,但却是冠以《月夜》这样一个非常赋有诗情画意的题目,反而给人带来一种离乱之苦。

还有一首诗,大家都很熟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他因为自己内心里面很伤心,很提心吊胆,他看见那个花朵上的露珠感觉花在流泪,看见鸟在枝头总是处在惊恐的状态当中,其实鸟本身并不惊恐,他仿佛看见鸟也是惊恐的,因为他本身也是惊弓之鸟啊。连着三个月了没有一点家里的消息,要跟家里人联系太难了,他发愁的一天到晚不知道怎么办,头发都拔断了,都挠光了,要扎根錾子都扎不住。

这两首诗在离乱当中,见出诗人的真性情,因为我们说现在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在史书上都有很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在安史之乱当中的唐朝人,他在情感上,在情绪上,在思想上有什么具体的变化和表现,这个是正史里面很难告诉我们的,杜甫给我们提供了一段有关这种苦难的感性的历史,让我们可以目睹当事人的具体的情和时代情况的变。

杜甫不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也是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杜甫用诗歌记录下了贼寇控制下的长安破败的景象和种种人间惨状。那么,被叛军关押了一年之久的杜甫,怎样逃脱了牢笼,他又将如何继续着自己的仕途生涯呢?

他在这期间,也碰到了一些患难的朋友,譬如说当时的大云寺的主持叫赞公,这是一个和尚高僧了经常的接济他,杜甫经常饿肚子,没吃的,就到朋友家里去,一去就去一天,早上吃完吃中午,中午吃完吃下午,可能中间还有酒喝,那你没有办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写了一些诗是写给朋友的,一方面是感谢朋友给自己吃的东西,一方面是感慨世乱飘荡之际也还有这种人间的真情,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真情,你老在这长安呆着也不是个事,所以杜甫瞅了个机会就逃出来了,他逃得挺容易啊,那么些人怎么都没逃出来呢?那么些人就是人家名气比杜甫的大,官做的比杜甫大,所以看得就比杜甫紧,杜甫你想当时才是个从八品下的官,而且他的诗歌创作,诗文创作在当时的文坛上名气远远不如王维和李白,所以可能对人家来讲,就不属于重点看护对象,瞅个冷子就跑出来了。

跑哪儿去了呢?就跑到了现在的陕西省的凤翔县,当时的皇帝唐肃宗,就在凤翔办公,皇帝他没有在自己正式的首都办公,临时在另一个地方办公,这个地方叫“行在”,就属于临时办公地点,他去见了这个唐肃宗,他见唐肃宗的时候那就更狼狈了,因为什么呢?刚从虎穴当中逃出来,是个什么状态呢?“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先说的是公事,自从那年潼关破了之后,我跟家里就断了消息,多亏今年夏天这草长的高点,才能逃出来,大家可能不了解,就是唐代的长安和洛阳是首都,所以在绿化方面是非常注意的,所以草木都非常的繁盛,就因为草木繁盛他借着这个草木的遮蔽才能逃处理,可是他是什么呢?他见到天子的时候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怎么着呢?这胳膊都露出来了,穿的是草鞋,特别地狼狈。底下还写道:“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难,杀戮到鸡狗。”说我对家里人不抱什么希望,听说这帮叛军见狗杀狗,见鸡杀鸡,那人就更不能留了,所以最后他感慨什么呢?说:“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我自从给家里写封信,十个月过去了,你现在要是给什么朋友发一个E—mail,发一个短信,他十个月都没给你回,十个月以后才给你回回来,你肯定觉得非常奇怪,但杜甫现在都没有奇怪的感觉,只有什么呢?只有担心的感觉,担心突然来一封信,他说什么呢“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这会儿突然来一个消息,谁知道是个什么消息,要是全家全都惨遭不幸了,那还不如永远都不要听到这个消息,所以他把这个离乱人的心态写活了,实际上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唐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通过这种非常微小的,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全部给表现出来,最后说了一句:“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弄不好我们这家子可能就剩我这一个死老头子了,就是这么想的。

虽然说这颗心还操着家里面的心,但是既然来到了朝廷,那就得关心国家大事,他做了什么官呢?就是到皇上这儿报到,皇上给他一个官叫左拾遗,还是个八品,虽然还是个八品,但是内容不一样,因为他前面做那个官是个基层官员,这个做的虽然是八品的官员,但属于中央的官员,就是给皇上提建议的,是个谏议之官,能够亲自参与一些重大的事件的商讨和讨论。

杜甫在经历了政治的失败,生活的劳顿,人生的磨难之后,事业终于有了转机,左拾遗虽然是个级别较低的官职,但可以接近皇帝,参与议论朝政,这让杜甫心存感激,真心实意的打算履行职责不负皇恩,那么,杜甫能否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为官之路真的会峰回路转吗?

他刚当这个官半个月还没出呢?就碰上一桩事,什么事呢?就是当时的宰相叫房琯,这个房琯是唐玄宗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了,当时唐肃宗继承了皇帝位之后,唐玄宗就默认了这个事实,但是需要传位的一个诏书呀,当时就派房琯,还有另外一位大臣贾至,带着这个传位的檄文,诏书就送到了唐肃宗哪儿去,后来房琯就在唐肃宗的身边也做了宰相,做了宰相之后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当时主动向皇帝请缨收服两京,长安和洛阳,可是房琯这个人是个书生,不懂军事,不会打仗,他盲目地模仿春秋战国时候的战车作战的方法,弄了两千乘的战车用牛拉着,把步兵和骑兵夹杂在一起向敌人进攻,那安史叛军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用火攻,纵火一烧,唐军大败。而且他前后隔了没有两天就连败两次,这个失败完了以后,他负荆请罪,向皇帝,但是唐肃宗鉴于种种的考虑,因为唐肃宗当时之所以用房琯就是为了拉拢人心,因为房琯是唐玄宗的旧臣,用了房琯一大批原来效忠于玄宗的人就有可能跑到他的麾下,再加上房琯是当朝的名士,所以用了房琯等于一石几鸟,达到政治目的,所以没有予以追究,这件事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这失败了以后,完了,房琯反而给拿起来了,怎么回事呢?他是个名士个性孤高,以名士自居,天天搁家里头与一些文人高谈阔论,他有一个弹琴的琴师,叫董庭兰,这人琴弹得好,大家就都巴结这姓董的,因为巴结这姓董的间接地就巴结到了房琯的身上,这个董庭兰借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就遭到了房琯的政敌的弹劾,皇上就震怒,因为什么呢?这个时候唐肃宗的政治基础已经比较稳定了,他身边有一帮,当时拥立他继皇帝位的,他身边也有一帮人,这些人就要打房琯的牌,所以借着董庭兰贪赃枉法的事,就抨击和弹劾房琯。这个事其实说白了是谁跟谁的矛盾?是太子党和玄宗党的矛盾,就是唐肃宗和唐玄宗不对付,说白了,其实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说新皇帝继位之后,跟太上皇原来那帮人到底怎么摆平关系的问题,房琯这个事件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凡是知道这内情的人就不知道轻易的往这上去撞,可是杜甫是谁呀?杜甫咱是左拾遗,就是给皇上提意见的,这是一。第二,他跟房琯是布衣之交,俩人原来都是老百姓的时候,朋友,同学,关系特好,那这个时候不得有点君子之道吗,人家都不让房琯当宰相了,咱作为房琯的人不得替房琯说话吗,所以,这时候杜甫就给皇上提了个意见,叫“罪细,不宜免大臣”。你说董庭兰作弊,董庭兰贪赃枉法,可是董庭兰是他手下的一个琴师,又不是房琯贪赃枉法,你给他弄这么一个罪名,因为这个小罪名免掉宰相之职,这是什么呢?小题大作,他提这么一个意见。

那你想,唐肃宗哪是光因为董庭兰贪赃枉法要免掉他宰相之职,他有一系列的大动作在后面,他大怒,马上就要召集有关部门,要处理杜甫,我处理不了房琯,我还处理不了你杜甫呀,多亏当时另外有一位宰相叫张镐,出面就跟皇上说,说你要把杜甫给法办了,以后就没人敢给你提意见了,这皇上才算暂时把这个怒气压下来,可是这个很有意思,说到这儿就是什么呢?其实像李白和杜甫这样的人,都不适宜做官,都是书生,我们前面讲李白,大家感觉好像李白一天飘来飘去的,很浪漫,其实这跟浪漫没关系,就本质上对待政治的态度都特别天真,就像对待他们的艺术一样来对待政治,那哪行啊。

好了,这不是皇上给他饶了吗,他还不饶呢,他给皇上写了一封谢罪的信,就是多亏您没办我,我谢谢您,可是这封信写的也真不怎么地,他怎么说呢?他先把房琯夸了一通,他说房琯这个人:“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房琯大嗯之小那就是大儒,少年时代就是醇儒,就是做大臣的料子,当时的人都认为房琯能做宰相,皇上您果然顺应民意,就让他做了宰相,这实际上是打皇上的脸,那不等于说皇上你眼瞎了吗,但是这对杜甫来讲,他讲的是真话,他还在为房琯辩护,接下来他就说我做错了,说什么呢?说:“„„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衂,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这话说得挺严重的。什么意思?我看着房琯功名未就,怕他受打击,又看您小题大作,为那么点小事就要给他免了宰相,我就一着急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把您给得罪了,索性的是您度量大,气量大,把我给免了,可我告诉您,您这举动,不仅使我三生有幸,天下的人都会因此感激你。

这话听着就特别别扭,实际上他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则,你知道,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他不是说有时候放弃原则,他是在原则的前提下做一定的润滑和妥协,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可这哪是杜甫的做派呀,杜甫是一个政治的,不讲妥协的这么一个知识分子,这么一个左拾遗老在跟前呆着,对于唐肃宗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他是个叫真儿的人,你还不能跟他叫真儿,你跟他一叫真,他就跟你上纲上线,像刚才那些话都是很有原则的,你还没法说什么?怎么办呢?你要说给他罢免了,或者给他免官了都不好看,显得皇上没水平,给他放长假,让他回家去。

那么就给他放了一个长假,这绝对不是皇恩浩荡,而是皇上实在是不愿让他在跟前呆着,这是一种疏远的表示。从现在的史料我们能看到,得到左拾遗这个官职是在当前的5月16号,6月1号上的这个谢罪的,就刚才写的那个东西,这不才半个月吗,就惹皇上不高兴了,然后又过了两个月,闰8月1号的时候,杜甫从凤翔启程往北去,到鄜州看望他的家小,那从凤翔要到鄜州多长了路程呢?660多里,这杜甫就发怵了,靠脚板走是肯定走不到了,所以当时硬着头皮跟当时的一位将军叫李嗣业,要借一匹马,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的时期,战马是军备物资,战备物资,所有的马匹都由国家和军队统一来调配,所以他专门为这个给李嗣业写了一封信,其实就是一首诗:“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我头发都白了,才是个八品官,我现在要回家去,我老婆天天在家哭着,我孩子在家里面见不着我,我就求你了,给我一匹马,还是得好点的马,不然怎么走得到呀。还算行,李嗣业给他拨了一匹马。

所以,算起来他本来是要找皇上的,半路上让敌军给抓起来扣押了,现在总算是,不管是皇上处于什么目的,总能回家去看看,你想想看一年了杳无音信,他不像我们现在,虽然你出国了,或者是出差在外地,时间再长,经常打电话能听见你声音,实在不济了发个照片呀,发个视频都能看到,那个时候十个月的时间,一年的时间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杜甫渐渐感觉到了唐肃宗对自己的冷淡,这一时期杜甫的诗中开始表露出对自己这种尴尬处境的不满和忧虑,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诗人的浪漫,书生的意气,让杜甫的为官道路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那么,这些苦难与挫折又能带给杜甫怎样的收获呢?

回到家了,回到了当时的鄜州羌村,他写了一组诗,这一组诗奠定了杜甫从一个与其他的盛唐时代的诗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一般性的诗人向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前进了一步,换句话说,他能够成为唐王朝在由盛转衰之际的时代的代言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长安十年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开始,到现在,写这个《羌村三首》和《北征》,就象征着他朝这条路上又迈出了成熟的一步。这《羌村三首》,我们选一首来看看,就是写他刚到家的情形,完全是写实的,拍成电视剧都完全有可能,就这么写真。他怎么写的呢?说:“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时分,他们家门口那个鸟雀叫个不停,原来有客人回来了,其实不是客人,是他们家掌柜的回来了,但是时间太久了,门前的狗、鸡、鸟什么都不认识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一出来给他家里人吓了一大跳,很奇怪,你还活着,这多奇怪,哪有这么说话的,可是放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就完全可以理解。“惊定还拭泪”,开始是吃了一惊,很奇怪,接着就痛哭起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活着回来是件偶然事件,死了才是必然的,这简直就是悖谬人情啊,什么叫“生还偶然遂”,这是当事人自己写的,还不是别的作家在写他,然后还奇怪的是什么呢?是“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陕西北部的小山村,都是拿小石块垒起来的围墙,咱们这个子高点的,站在那儿脑袋就能露出来,爬满了,都在这儿看新鲜,早就知道他们家掌柜的一年多了没消息,今天突然回来了,看见他们两口子面对面的在那儿掉眼泪,大家也跟着掉眼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晚上起来,晚上坐在床边上,他的夫人拿着蜡烛照照他,摸摸他的脸,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好像还活在梦里面一样。这是非常写真,这是刚到家时候的情景。

在家过了几天之后,杜甫写了一首长诗,杜甫的诗集里面有两幅剧巨作,一幅是我刚才讲过的《咏怀五百字》,还有一篇就是《北征》,它叫个《北征》,实际上就是由凤翔往北去,到鄜州去探亲这叫北征,往北边走,其中有一长段写到他回到家里以后,看到的情景。他说:“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回到家里的茅草棚一看,老婆穿得实在太破旧了,两个人抱头痛哭啊,听到山边的涧流溪流,好像跟他们一起哭一样,“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看那小儿子,平时多疼爱啊,颜色白胜雪,那小脸长得太白了,贫血,没有营养,他不是干净的白,他是不正常的,看见他爸爸了,不好意思转过脸去哭,为什么?太脏了,“垢腻脚不袜”脚上没袜子,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脸面了,看见爸爸觉得自己太脏,那说父亲看见儿子这样他心里能不难过吗。床前两小女,为什么特别说床前两小女呢?有两种解释,一种指的是我们睡的床榻,还有一种解决是坐具,那就是说他这两个女儿更小,个子更小,“补绽才过膝”补满补丁的裤子,连膝盖都没过去,为什么呢?没钱呢,是不是,衣服太短,连膝盖都没过去,“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看着家里深太苦了,他好歹不是当了几天官吗,就把那包打开,给老婆买的化妆品,把那包打开买的被面,买的床帐。哎,马上不一样了,你注意这儿说的就是瘦妻了,“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讲什么意思呢?那化妆品一抹,“瘦妻”变成漂亮妻了,那女孩还是小闺女,什么都不懂,跟着母亲学,拿着梳子在头上乱梳一通,也学她母亲把那化妆品拿来,满脸就那么抹,而且也抹些脂粉,把那个化妆用品搞的乱七八糟的,眉毛画的很宽,为什么呢?唐朝的时候女子画眉,画阔眉,画出眉毛那形状有点冬青树叶子的形状,所以这诗还有点民俗学的意义在里面,能看出当时人的化妆的样式。

最后说了几句:“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什么意思呀?就说我回来以后看见孩子,我就忘了我遭的苦难,可是这孩子也挺烦人的,太小,不懂事,拽着他爸爸老问这路上碰到什么,见到什么了,问着问着不耐烦还拽他的胡子,可是你想,孩子都这个样子,他怎么忍心呵斥孩子,为什么呢?他说“翻思在贼愁”,我老想着什么时候国家把这贼给灭了,他心里惦记这个事,所以想到这儿“甘受杂乱聒”,孩子再闹再乱我都不在乎了,我都忍了。这写了一个穷困的,没钱的,没地位的一个知识分子,但他有良心,他爱他的家人,他希望早点见到他的家人,他也爱他的君主,他也爱他的国家,但是呢,他本人没有回天之力,他只能在诗里面,表达这样的一种缠绵不断的忧国之情。

所以我们讲到这儿,回顾一下,杜甫诗的创作确实有一个历程,在早年的时候我们知道,写的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那是代表了在盛唐时期的那个年轻的杜甫,朝气蓬勃。到后来,长安十年的时候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还写了《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代表他在长安十年期间,接触到上层社会的黑暗,对他们的抨击,但那时候,你注意我说的是抨击上层社会的黑暗,因为杜甫长安十年求官,主要的活动在哪儿呢?活动在上层,但是经过安史之乱,经过他这一系列所遭受到的种种的人世间的苦难之后,他把眼睛开始向下看,虽然到现在为止,他的《北征》,他的《羌村》写的是自己家庭的苦难和生活,但是,对于一个时代的投射,对于一个时代的回忆,对于一个时代的反映,不就是从这一个小家庭里面才能看出来的吗,杜甫是在写自己,也是在写别人,也是在写大家。那么,杜甫现在放了这么长时间的假,应该回去了吧,因为从唐朝的休假制度来讲,每十天休假一天,叫巡假,遇到节假日还能再放假,譬如说,你的父母在五百里以外居住,那么五年给你一次探亲假,十五天,如果住在三千里以外,每三年给一次探亲假,三十五天,请病假最长不能超过一百天,超过一百天,开除,这次皇上给他批了多长时间的假,三个多月呀,这就不是什么好兆头,是皇上不喜欢他的一个表现,但是,杜甫还是坚决地消假之后回去上班,那么等待杜甫的将会是什么呢?这就是下一讲我们要讲的杜甫次辞官之谜,谢谢大家!

第3讲 杜甫辞官之谜

上一讲,我们讲到杜甫最后回到了长安,做了左拾遗,那么,在这个前后,唐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当时任太上皇的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应该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能很多当时的大臣,很多当时的诗人都认为盛唐王朝的复兴只在咫尺之间,盛唐王朝的阳光会再次地照射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那么事实果真是如此吗?我们说这离事实的真相差距还很大,为什么差距还很大?主要的是由于唐肃宗和他的父亲唐玄宗之间的矛盾。收复长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杜甫满怀喜悦的带着家人从鄜州回到了长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杜甫迫切的希望为朝廷兴旺效力,然而,一场在唐朝新老皇帝之间展开的政治斗争正拉开序幕,那么,期盼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杜甫在此起彼伏的矛盾漩涡中,能否找到稳定的支点,他的仕途将如何延续,杜甫的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彩虹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讲述杜甫辞官之谜。

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是28岁,等他做皇帝的时候已经是46岁,他做太子一直做了18年的时间,太子做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跟皇帝的关系越紧张,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是非常紧张,唐肃宗李亨做太子的时候,他有四个字的原则给自己,要做到什么呢?要做到仁、孝、谨、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复杂政治环境当中,你要把这个太子给做稳了,用我们的俗话说,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得非常像,换句话说他也不是一种虚伪的表现,是现实的需要,作为一个太子,作为未来的君王,你不可能是一个飞扬跋扈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一个君子,但是如果他本人就不是个君子呢?他就得装成一个君子,所以,我说的俗话就是,那你就得把这个孙子装到底,这从他本身太子的生存环境来讲没有错,可是错在哪儿呢?就是他这孙子装得时间长了以后,他就真的成了孙子的性格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以后,那种懦弱的,那种无能的,那种谨小慎微的,那种目光短浅的,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因为做太子和做皇帝毕竟是本质的不同,做皇帝首先要为天下社稷,百姓着想,做太子你可以搞宫廷斗争,他搞的时间长了,做了18年的太子,性格就养成了,这在后来唐肃宗的一系列处理重大的国家问题上,都表现出这个特点。

往近了说,在处理跟他父亲的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出这个特点,这父子俩还挺会演戏的,唐玄宗当时跑到四川去了,让太子在中原地区主持大计,好了,儿子趁机做了皇帝,而且也在他的领导下,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功不可莫呀,所以唐玄宗一回来以太上皇的名义下诏,给他儿子加了个封号叫“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好皇上呀,好儿子呀,他这儿子也不含糊,马上给他父亲回敬了一个更高的称谓“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反正你总比我高,可是我们知道,这都是面上的工作,这是一层温情脉脉的很薄的一层纱,它的底下才是实质的表现。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有从**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

唐玄宗作为太上皇命运如此,跟随他的那些人,命运能好到哪儿去呢?下面就该开刀了,虽然不一定都是赶在唐玄宗去世以后,但是,因为唐玄宗当时已经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所以,拿着开刀的是谁呢?无非就是房琯、贾至、严武,包括杜甫,当然杜甫跟人家前面三个人比,那官就太小了,处理最开始的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的春天,房琯主要有四条罪状,哪四条罪状呢?第一,当了宰相之后“率情自任,怙气恃权。”排斥“温让谨令”之士,重用“虚浮简傲”之徒,“升其亲友,悉彰浮诞之迹。”换句话说,这宰相做得不稳重啊,净提拔一些高谈阔论,没有实际才能的人,净排斥一些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净提拔自己的亲朋好友,换句话说什么正经事情都不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第二条是丧我师徒,打败仗我前面已经讲过了,连败两阵,而且都是败的比较惨烈的,作为宰相打败仗。第三条,宰相已经被罢免了,我前面讲了皇上要罢免宰相,杜甫不是出来替他辩护吗,后来皇上虽然没有追究杜甫的责任,但是宰相是罢掉了,罢掉了之后房琯还担任什么呢?担任一个虚衔,叫太子太师,这官很大,太子太师等于什么呢?等于是太子的老师,品级很高的,一二品的大员,但是没有实际的权力,现在连这也没了,一捋都捋没了,罢相之后你做太子太师依然什么呢?“乃多称疾疹,莫申朝谒,违太子奉上之体。”说你这个不当宰相也罢了,可你还是大臣呀,老不上班,称病在家,跟一些人在一起谈诗论文,有失君臣之礼,说你可以还给我皇上提意见呀,谁想给他提意见,真提意见抓起来,这是第三条。第四条是什么呢?与旧党严武等人“潜为交结,轻肆言谈有朋党不公之名。”这些人一天到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钻来钻去,肯定有朋党的嫌疑,结党营私,就这四条罪状贬为邠州刺史,也是个县级市的市长,贬严武为巴州刺史,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个很小的官,也是八品,但净管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事务。

这杜甫就很伤感了,为什么呢?他贬官的时候,离开长安的时候那门是金光门,这个很有反疯的意味,当年他从长安逃出来,去投奔唐肃宗的时候,逃的时候逃的那个门是哪个门呢?也是长安的金光门,现在被皇上贬出去了,也走的是金光门,但是他想这次离开长安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像房琯、严武这些人,都跟杜甫是布衣之叫,就是原来大家都没做官的时候是好朋友了,实际上杜甫能做官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这些过去的老朋友,你想房琯做宰相,给杜甫一个七八品的官,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所以,现在对杜甫来讲,这是一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整个皇帝对这一层的人,都展开了一个清洗的过程。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是杜甫个性的一大特征,杜甫在诗中也称自己是“乾坤一腐儒”,这是对他自己这种近乎于迂腐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杜甫能否承受住官场失意的打击呢?政局飘摇,宦海沉浮,他的信念会有所改变吗?被贬官之后的杜甫还会遭受怎样的境遇呢?

杜甫到华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华阴县,华山的所在地,做了一个小小的司功参军,官不大,事情多,而且特别麻烦,他写了一首诗,这诗里面说什么呢?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薄书何急来用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什么意思?正是七月份的时候,最热的天气的时候,吃饭我都吃不下去,晚上睡觉那蝎子就从墙缝里爬出来了,苍蝇多的不得了,束带发狂,就是老在腰里扎带,因为他穿着官服呀,发狂大叫,这些文书来来往往,来来往往就没个完,远远的看到山里的青松长得蓬勃,郁郁苍苍,想着什么时候不做这个官了,到山里面去在那个冰面上奔跑,多畅快呀。

这实际上诗人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就是他的志向跟李白一样,都是想做宰辅之臣,哪里耐烦做这种小吏,天天今天一个申请报告,明天一个总结报告,后天又是一个汇报,没完没了,一天都没有诗情画意,写的都是公文,这对杜甫来讲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再加上他是被贬到这儿来的,而且他心里很清楚,朝中那些跟他志同道合的房琯一干人等,现在统统地也都被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短时期内他是不可能回长安了,所以想到这里天气又热,烦燥不安呀。实际上我们说杜甫他的不做官,就是不做小官,他也包含着古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之士的情结在里边,跟陶渊明很像,不为五斗米折腰,你天天让我打扮得人模人样的接待,受不了,这实际上为他后来辞官,已经打下了一个伏笔,不管怎么说暂时的这官还得做,因为你得领俸禄,领工资还得养家糊口,所以这时候可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烦闷,也可能是离家太久,我们前面讲了,杜甫的家在洛阳,从他天宝十四载离开洛阳之后,他就已经四五年时间都没回过家,所以他回趟洛阳。

杜甫被贬为州县小吏,这对于志向高远的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残酷的现实让杜甫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面对日落西山的腐败朝廷,和自己日渐惨淡的仕途,情绪烦燥的杜甫决定回洛阳老家,看望家小,而就在杜甫探家结束回长安的时候,当时的战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正月,安禄山已经死了,这个安禄山死的也挺惨的,他自从反叛之后就双目失明,性情很暴躁,身体也不好,身体很胖,行动都不便,所以他身边的人很怕他,他手下的大臣、将领,经常都受他的鞭笞,老挨他的揍,在这种情况下身边的人,人人自危,当时整个战争的形势对安史叛军也不利,所以当时手下的大臣就和他的儿子安庆绪商量,安庆绪心里也发毛,为什么呢?因为安禄山有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这个安庆绪就担心将来他不能继承大位,他操心的是这个事,手底下一帮大臣、将领就撺掇着安庆绪把他老爸干掉,这安庆绪又找到安禄山身边的一个贴身侍卫,伺候他生活起居的,叫李猪儿,李猪尔答应了,晚上的时候趁着安禄山睡觉,一刀砍在安禄山的肚子上,鲜血直流,史书上记载肠子都流在了床上,安禄山眼睛看不见,手摸不着刀,只好摇床栏子,床杆,大声喊有家贼,流血过多,躺在床上死去了,当时还不敢声张,要把他床底下挖一个大坑埋起来,过一段时间说安禄山得了重病,后来又说他去世了,然后安庆绪继承了他的位置。

安禄山死了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9年,唐朝大将郭子仪率兵围困驻守邺城的安庆绪,并在相州,即河南省安阳市附近,与安史叛军展开决战,双方损伤惨重,郭子仪被迫退守河阳、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是去洛阳探亲吗,到老家吗,返回来的时候,沿路就看到战乱之后的情景,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三吏”、“三别”就在这个时候写的就是说郭子仪率领的九路节度使来围困安史叛军,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溃退,大溃退之后,郭子仪把军队驻扎在了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的孟县附近,在黄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长安的路上,回华州的路上,就从洛阳出发,一路走回来,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当时在河南的新安这个地区征兵,征到一个小孩子孤儿,这孩子没有家人照顾,还很小,杜甫很同情他,还鼓励了他一番。《潼关吏》是要告诫当时戍守潼关东大门的唐朝军队,要他们不要再犯哥舒翰的错误,至于《石壕吏》我们一会儿再讲。

那么“三别”就是所谓的《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新婚别》是说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己的丈夫送前线。《无家别》是说刚刚在前面的战场上溃退回到家的战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经荡然无存,却接到了官府的文书,要求他再次参军。《垂老别》你说一个老人家里没有孩子了,也被征到兵要去作战,跟自己的老太太,老伴儿告别,上前线。

我们在这儿重点的来看看《石壕吏》,因为《石壕吏》一直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名篇。石壕其实就是河南省陕县的石壕镇,它正好处在从洛阳往西要回到陕西华县的路的当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很有意思呀,晚上杜甫住在这个石壕村,突然听到有官吏进来捉人呀,这哪是征兵呀,他说的是捉人,老头一翻墙就没影了,老太太出去应付,为什么呢?家里就剩下老头一个男人了,那个《垂老别》不就是老人去要当兵吗,所以老太太去应付,(杜甫)他是在那儿听,因为老太太开门在门外头说话,大家可能有疑问,杜甫怎么没给抓走呀,杜甫是世家子,什么是世家子,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所以杜甫说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我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什么税也不用交,我也不用去服徭役,服兵役,这是第一。第二,我碰到这种情况也没事,他享有豁免权,所以他能在这儿听,而不是被抓走,他听见什么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见暴喝一声,老太太就哭了,然后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家这情况你倒是看看,还能不能再派出一个人去,怎么回事呢?就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符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他说什么呢?说我就三个儿子,他们都围困邺城,邺城的战斗是非常酷烈,酷烈到什么程度?城里人没吃的,一只老鼠要卖到四千文钱,一个儿子给我写信他说那俩兄弟都战死了,我们读到这个诗就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他实际上征兵反映了一个社会情况,唐朝的时候征兵有制度,一般是有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了,他三男都已经上了前线,而且两个男孩都死了,老太太说什么呢?说活着的人只不过是苟且偷生,谁知道指不定这命什么时候就丢了,死的人我现在都不想了,没了,就当这儿子我都没生过。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我还得给我们家保留点骨血呀,没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这孙子在,他母亲就在,那意思是如果连这孩子都没有,可能这妈妈也给你们抓走了,她都没法出去,因为什么呢?家里太穷了,没有个象样的衣服穿出去,出不了家门,这就是我们家的情况,你看抓谁吧。“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我老了,我是一个老太太,没事,你们要实在完成不了任务,我跟你们去,我连夜跟着你们去,为什么连夜跟去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刚才讲郭子仪的军队驻扎在哪儿呢?驻扎在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县,我晚上连夜跟着你们回去,第二天早上还能再给河阳的唐朝的军队做早饭。

这个诗的主题非常的复杂,你知道吧,他是“有吏夜捉人”可是他不是在捉人,他是在什么?他是郭子仪的军队发生那么大的溃退,他在邺城那儿发生溃退之后,退守河阳,洛阳还能不能保住,这很危险了,洛阳是什么地方?是东都啊,东都失守了,哪儿就危险了呢?长安就危险了,所以郭子仪他是不是愿意晚上大半夜的派这些人跑去捉人呢?他也不愿意,所以老太太说,晚上我就跟你们走,早上还能给军队做早饭,这是处于国家的大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死了,一个儿子生死未卜,但是我依然跟着你们去,杜甫写这个诗的时候,当然是很沉痛的,就说老百姓活的这么难,可是只要国家需要,她还能去,但是有一个漏洞,老头干吗爬墙跑了呢,就是因为还得留下来一个人,来照顾这个小孙子,来照顾儿媳妇儿,因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旦去前线了,就回不来了可能,我回不来可以,但是总希望家里面有个男人家,能够更好的照顾家里,所以后人在评这首诗的时候说,这个老太太有丈夫气,家里面的事情老头翻墙走,肯定是她让走的,早就商量好了,有什么事来了你就先跑,要死我就先去死,但是家里面你来照顾。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老想着这样了,就别给老太太真抓走了,没有,到了晚上的时候没声音了,恍惚之间还听见有人在哭,其实是错觉,老太太真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剩老头一个人了,这时候杜甫怎么想?这家人怎么过呀,过两天再打败仗了,又有人来抓壮丁,那是不是给老头也抓走,这家人不就完了吗,但是《无家别》里边,当战败的战士刚回家以后,他的家不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吗,我前面讲的,5200万人,最后剩下1700多万人,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家庭在战乱当中被摧毁了。但是,我们的老百姓还是非常坚决的支持这场正义的战争,有一个关键的在哪儿?本身郭子仪的这个战争是一个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说,“三吏”“三别”它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他由以前的盛唐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情绪,到后来揭露统治者上层的黑暗,到后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这样一种情怀,再到后来他的眼睛开始向下看,深入到民众当中,其实也不是他深入到民众当中,杜甫已经完全变成了这个阶层的,虽然他还是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他所想的,他所写的,他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所以,我们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这“三吏”“三别”包括以后所写的一系列的诗篇,都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包括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一个真正的,无私的仁者的情怀,这仁者的情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尤其是自己还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他有个特点,他的眼睛越朝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的越低,深入的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

杜甫一直用诗歌记录着**中的大唐,鲜活真切的词句,千年之后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情境,字里行间抒发着对苦难人民的无限悲悯之情,然而,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却以身居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而无力回天,无奈绝望之极,最终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好了,“三吏”“三别”写完之后,他回到了华州,这时候又有个困难等着他,4月份的时候关中地区发生了大旱,旱灾,杜甫写了两首诗,一首诗叫《夏日叹》,一首诗叫《夏夜叹》早上热来晚上热,天明的时候旱,天黑了还旱,说什么呢?说:“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天上飞的鸟都热死了,水里的鱼都游不动了,为什么呢?没水了,在泥巴里头乱蹦,他就想到这旱灾就跟现在的安史乱军一样,不是糟践人吗,他想到这个心里头就特别难受,所以他在诗里接着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天天看见大太阳,把我这肠子都快蒸熟了,太热,但是我热没事,关键是“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我想起那些拿着刀枪戍守边疆的战士,那比我不知道艰苦多少,我在办公室里坐着,可他们在炎炎的烈日底下还要戍守边疆,还要打仗,想到这些杜甫的心里边就特别难过。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有这么几个关键字,就是杜甫最后辞官而去,“关辅饥,辄弃官去。”就是关中地区爆发大规模的旱灾,杜甫弃官而去,不干了,走了,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旱灾的原因,但是有必要澄清一下,杜甫的这收入问题,我们以前一直有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老觉得杜甫特穷,老是没钱,走到那儿都得靠别人,杜甫好歹这不是也当过几天官吗,这官的俸禄到底是多少?他跟李白不一样,我前面讲李白一直都没做过官,杜甫零零碎碎的,官不大,做的时间又特短,但做过,他做的什么官?就是这八品官,我们就来看他这八品官拿多少钱。

唐朝一个官员的工资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禄米,给你食物,发大米,发粮食,这是一部分。第二部分是土地,给你土地,你把这土地租出去叫别人来种,然后你从里面提取提成,第三部分是什么呢?叫俸料,这里面包含比较复杂,先说第一部分禄米,八品官每年供给的实际的禄米是60石,合现在7000多斤,如果没米可以拿盐来代替发。第二是土地,唐代的官给土地分为两种,一种叫职分田,还有一种叫永业田,永业田指的是有勋爵的,有封号的,这个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那个职分田是什么呢?就是你做官的时候给你这田地,你不做官了国家就收回去,这职分田,我们算低一点就一九品官,给你250亩地,然后这个田里面的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就是你这250亩地,你在这里边每亩收六升粮食归你自己,算起来一年下来也有1800斤粮食,这又是个概念。第三是俸料,包括什么?包括月钱,包括食料,吃饭用的钱,包括杂用,还有什么呢?还有一部分是雇佣奴仆的钱,有仆人,到后面我们讲到杜甫在四川的时候,他身边的仆人还不少呢。这笔钱一品大员总共这几部分钱,就是俸料算下来一个月是三万一千文,五品官每个月9200文,杜甫这八品官一个月下来是2550文,换句话说杜甫一年有7000斤,加上刚才那1800斤,8800斤粮食,然后还有2000多钱的实际发下来的现金,而按当时天宝年间粮食的价格,每斤粮食大概是20到30文,他这2500多块钱能买一万多斤粮食,很大的数字,杜甫很有钱,很有钱还在诗里面装孙子,骗我们呀。

情况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呢?杜甫做官的时间非常倒霉的时间,他从天宝十四载开始做官,一直到他去世大历五年前后,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期,延续的时期,我刚说那物价,一斤米20文到30文,那是天宝年间开天盛世的时候,安史之乱的时候,一斗米七千到一万文,我刚说了那一只老鼠还4000文呢,就是围邺城的时候老鼠卖4000文,你猜一斗米多少钱?七万文,你就算算杜甫做这官,拿那2500块钱,只够买半斗粮食,可他家里有儿子,两个儿子,原来有小儿子,饿死了,有两个儿子,两个闺女,他跟他的夫人,可能还有些仆人,根本不够用,大家说,你说的是钱,国家给他8000多斤粮食呢,发生大饥荒了,他自己地上都产不出粮食来,国家怎么能发给他粮食呢?正因为没粮食,粮食才贵了呀,如果都能发8000多斤粮食,还会那么贵吗?所以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这样的家庭就遭了难了,他没办法再在关中地区呆下去,而且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政治上的一系列的变动,使得杜甫感觉到在政治上没有前途,那么,在政治上也没有前途,这个地方又发生大的饥荒,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又陷于战乱,在这儿呆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他总得养活家里人吧,不然怎么办呢?所以杜甫就毅然决然的离开长安,他写了一首诗,叫《立秋后题》,立秋了以后写了一首诗说:“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不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这话说的很有意思,就说我平生所想要的生活,叫做独往愿,就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罢官亦由人,就说我不做官,我辞官,由我自己,为什么呢?我自己能作主,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何事拘形役”,我可不愿意为了做官,而受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我要做个自由自在的人,换句话说作为一个诗人的杜甫本质就是这样,杜甫,你回顾一下,他从一开始在长安求官求了十年,求来了一个河西尉,九品,在他的坚持下换了一个京兆府兵曹参军,是个八品,还没做几天呢,安史之乱就爆发了,爆发了就逃难,逃难中间又让人家贼军给抓住,抓了之后又关一年,逃出来,好不容易逃到朝廷给了个八品左拾遗,还没干几天呢,又把皇上给得罪了,得罪以后又放了一个长假,等他再回到长安的时候,没等几天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不光他一个人,那一干人等全部都被贬了,贬了之后,长安、洛阳又发生大的战乱,整个发生旱灾,物价飞涨,他自己养活不了家里人,你说在这种情况下,杜甫怎么可能再写出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诗,他肯定就得老老实实的,踏踏实实的写那些反映我们老百姓生活的诗,就说他这个现实主义的诗人,不是说那个时代硬塞给他的,是他在这个里面生活有所感发,他一方面是个穷人,同时他一方面又是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又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这样一个大诗人,所以身处穷困之地,心怀远大的志向,又拥有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他不做诗圣谁做诗圣,他的诗不能称为是诗史,谁的诗能够称为诗史呢。再者说,这还只是杜甫苦难的开头,后头的路还长着呢,这就是下一集我们要讲的杜甫逃荒之谜,谢谢大家!

第4讲 杜甫逃荒之谜

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关中地区发生旱灾,杜甫在华州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唐肃宗在朝廷中排除异己,现实的政治,令杜甫如此失望,一个小小的官职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更谈不上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所以,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逃亡秦州,那么,督抚为什么要去秦州呢?到了秦州杜甫窘困的命运能得到改变吗?

上一讲,我们讲杜甫因为在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同时也由于在政治上不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原因,辞官离开了长安,那么他此管离开长安之后去哪儿呢?因为首先有一个谋生的问题,他去哪个地方呢?他去了秦州,秦州是哪儿呀,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的天水市,他去天水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当时的秦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这个城市距离长安700多里路,将近800里,人口十多万,比起长安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近百万人口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那么我们说,他为什么要去秦州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我们说安史之乱的时候,长安和洛阳是首都,在战争的时候,往往首都是敌人首先打击的地方,所以首都在和平的时候很繁荣,但是像长安、洛阳一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什么呢?就是一个战争汇聚的地区,那么战争爆发,人民流离失所,土地价格上涨,粮食上涨,物价上涨,所有一切东西都上涨的情况下,生活就会陷于窘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在长安呆不住,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个偏僻有一个条件,就是他得远离中原地区的战乱,秦州符合这个条件,这是第一。

第二是什么呢?就说他选择秦州这个地方,从地理的条件上来讲也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秦州距离长安的距离不是特别长,他在秦州既可以观望长安的动态,如果长安或者是洛阳地区战乱平息的话,他还可以随时回来,如果战乱不能平息,并且进一步的波及到周边地区,他在秦州呆不下去了,他还可以从秦州去哪儿呢?再往西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因为我们知道秦州这个地方就拿现在来说也是西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他干嘛当时不选择去南方呢,为什么老往西边走呀,不是越走越穷吗,这里面也有原因,为什么呢?这就跟安史之乱所波及的地区有关系,这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它波及最广的时期往北是个边界,往北是哪儿呢?北边是到了范阳,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还有哪儿呢?还也云中,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往南最后一直波及到现在的湖北襄阳,往东波及到绥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往西波及到哪儿呢?就是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中间的地区是以太原为中心的。

那么,我们注意到了这个范围恰恰和我们现在的京广线,陇海线是重合的,它就好像是一个长方形的底下的一条边和右边的一条边,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如果要去南方,就必须沿着现在的陇海一线,也就是长安、洛阳、郑州、开封这一线才能到南下去,这不正好中间有很多地方都是敌占区,所以很不安全,再说当时的南方固然很富庶,但是南方的其他节度使,藩镇,对于当时的战争形势也是观望的态度,形势也非常的复杂,所以总的来说去秦州这个地方,可以进可以退,而且这个地方比较偏远,离战争比较远,有利于以后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杜甫来到秦州,可是面对地瘠民贫的秦州,杜甫不知该怎样生活,要想在这里过上安稳的日子,只凭杜甫单打独斗恐怕不行,所以杜甫为了生存,不得不向亲朋好友伸出求援之手,对于杜甫来说,他毕竟是一个读书人,又是一个诗人,求援是一种难以启齿的事情,那么,杜甫最后是采取什么方法向朋友求援的呢?给予杜甫援助的人又是谁呢?

我们这次是讲杜甫在逃难,在逃荒,实际上他就是在逃荒,发生灾荒不就是在逃荒吗,但是你往那儿逃这得讲策略,你不能乱逃一气,再加上杜甫去秦州,也还有一个内在的原因,就是那儿有他的一个远方的亲戚,你注意,这个杜甫他跟李白在漫游的时候都有这个特点,杜甫虽然做过一点小官,但这回他是辞了官走的,李白压根儿就没当过官,没做过官还要漫游,还要生存,那就得靠什么呢?靠朋友,靠一些世交,这个时候他来到秦州固然有那么多优点,可秦州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呢?就是地瘠民贫,黄土高原,出产很少,你想它就十万来人,本身经济就不繁荣,这怎么办呢?他就靠他的一个祖侄,本家侄子,也就是说是他们杜氏家族里面的,不是他的亲侄子,叫什么呢?叫杜佐,靠这个人,这个杜佐跟杜甫一样都是襄阳的度使,所以他肯定不是秦州本地人,但是从杜甫的诗里边能看处理,这个杜佐很善于经营,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杜佐,他在秦州可能有自己的一个小庄园,里边种的瓜果蔬菜,草木繁盛呀,总而言之,虽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是吃穿不愁,这一点对杜甫来说,吸引力太大了。因为现在杜甫迫切需要解决的首先是什么问题?是肚子问题,所以他看见这个杜佐在这儿混的挺好,经营的不错,他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可能也能经营的不错,可是现在当下先得要吃饭呀,这吃饭就得去给人家要粮食,他是长辈,这杜佐是个晚辈,杜甫也好歹是做过官的人,又是个大知识分子,脸皮又薄,可是还得开口说话,怎么办呢?先写一首诗吧,谁让咱就会写诗呢。

这诗怎么写的呢?说“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这说的什么意思?就说前两天咱们见面的时候,你曾经说起过你们家的米好像差不多了,收割了,收获了,现在白露的这个节气已经过了,这米还没送来,我知道你没忘这个事,你为什么现在还没送来呢?你想把这些米舂的更细一点,这个米舂的越细蒸出来就越香甜,然后他就给人家分析,他为什么吃舂得细的米,他说这个米舂得细了以后,蒸出来的这个米饭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非常圆润的珍珠一样,在那个汤匙里面滚来滚去,他说你看,我已经看见仿佛那个米粒在汤匙里面滚来滚去,我老人家没别的爱好,就好这一口,就喜欢吃这个,我没催你,你还在舂这个米呢,我知道你没忘,你想他这个给人借米,拉着一张脸皮这也确实是不好说,可是你得要,要我们是诗人,我们的要法跟别人不一样,你们就是伸手就要,张嘴就要,那太俗了,杜甫用诗来要,这诗其实就是一个借条,就是一个便条,我要说的是什么呢?他连个借条都能写的香死个人,那么你想他的诗歌创作到了什么境界。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写诗写的好,曹丕认为写文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曹丕说文章这种事情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在杜甫看里,诗当然要言志,诗言志嘛,歌以咏志,但是呢,诗也可以用来充当很多的功能,换句话说这诗写到杜甫的时候,就没有不能写的题材,一张借条,一页笔记,一封书信,甚至可以用它来算帐,就说诗真正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和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所以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一方面是说他的家族从来就是一个诗的家族,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说明诗在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占据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你瞧,就是一张便条,咱们也给杜甫这诗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解决了难以启齿的求援问题,也赋于诗歌表达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就是说诗歌在杜甫的手中,不仅仅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实际生活功用的文学形式,那么,吃的问题暂时解决了,这是否预示着杜甫在秦州的日子会好多一些,等待杜甫的又将是什么呢?

除了跟人家借米,你还得住地方不是,杜甫刚来到秦州的时候,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就在那个郊区的一个小破屋里头,这个屋子特别破,下雨了以后外面也下,里头也下,然后满地爬的都是蚯蚓,总而言之,这不是久居之地,怎么办呢?因为他刚来对秦州这个地方不熟悉,他还得找个熟人陪他去看什么呢?看楼盘,就得看楼盘,不然怎么办呢?他请的是谁呀,就是咱们还记得当时杜甫让叛军抓住以后,押回长安,我曾经说过有个和尚叫赞公,曾经接济过他,给他吃的,这个赞公怎么又跑到秦州来了,好好的不在长安呆着,难不成也是因为灾荒年跑这儿来?不是,赞公在长安是大云寺的主持,大云寺是什么?当时唐朝全国各地都有大云寺,是皇帝下诏书敕建的寺庙,所以赞公他属于衙门里的和尚,是个什么呢?可能也是个处级,局级的和尚,他到秦州来可能是被贬到秦州来,他的生活依然能够维持,就是因为什么呢?除了香火钱之外,朝廷给他还有钱,拨款,这老头在这儿住着。

杜甫见了他之后,可算见到亲人了,赶紧帮我看看这楼盘怎么样?这个赞公也难得非常热心,我现在说的这些情况,都是从杜甫的诗里面得出来的,杜甫当时并没有写一本《寻楼记》、《借米记》,没有,全是从他的诗里边表现出来的,这两个人就去找,去哪儿找呢?杜甫听人家说在秦州以东六十里有个东柯谷,那个地方挺不错的,就央求这赞公陪着他,两人也不说是跋山涉水吧,但你想想杜甫这回也40多岁的人了,这赞公年龄也不小,两个人去了之后,到了都月上枝头的时候,这才回来,累得确实够呛,问题是还没看到合适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刚到秦州的时候的惨状,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住的,所以杜甫刚来秦州的时候亲情不会太好,杜甫当时有一首诗,就写他穷到什么程度,这诗因为写穷写的好成为一个名篇了,他怎么说呢?说:“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君道属艰难,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说什么意思呀?说我呀,人家都是求仙访道,不是有一种辟谷之术嘛,就是不吃饭,不吃荤的,他说我不是因为要求仙访道饿肚子,我是真的很饿,我饿呀,可是找不到吃的,我这口袋里头没有一分钱,为了防止我的口袋特别的不好意思,我给它里面放一文钱,看着这空口袋,让这口袋面子上还算过得去,他本来是说没钱的,他非要给里边放一文钱,为什么呢?就是说我这张脸没所谓了,可是,别让我这口袋面子上过不去,所以说什么呢?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宝贝看着我这口袋,不然这口袋就太没脸面了。但是你想想看,这叫黑色幽默,是自嘲的,我们今天在这儿讲这句诗的时候,多半是一种调侃的,欣赏的,甚至有点半开玩笑的谈这首诗,但是你想,作为当事人来讲,他饿着肚子咕咕叫,然后拄着个拐杖还得出去找楼盘,我们在这儿说是楼盘,哪儿来的楼盘呀,他是想找个地方,看那么地儿能不能盖个茅草屋,就连这样的地界他都找不来,杜甫本来就拙于谋生,他就不是个像李林甫一样能经营的人,他要能经营,能算帐,他就不是什么呢?就不是杜甫了。所以你说这怎么办呢?家里头乱哄哄的,饿成一片,他自己还老得琢磨着怎么来赶紧把这个家庭问题处理掉,脑子里还在盘算另一个事,这就是杜子美,杜甫,盘算什么事呢?还在盘算着国家的大事。

大家说,你都已经从长安出来了,官都不要做了,还在这儿盘算什么国家大事啊,他在盘算,什么呢?就说中原地区安史叛军在作乱,我现在到了秦州,为什么呢?秦州算是到了陇西地区,离哪儿比较近?陇西地区是吐蕃到长安,中原地区的一个通道,那就说你现在内乱是有,可你别忘了,还有不省油的灯在那儿等着你呢,谁呀,吐蕃,吐蕃以及周边的少数民族的聚集区,那天天都虎视眈眈的盯着,唯恐你这里头不出事,你出一点事趁机就要通过陇西的通道进入到长安,后来果然的印证了杜甫的这段预言。

杜甫毕竟是杜甫,他在秦州除了考虑生计的大问题,同时还在考虑国家的大事,这一时期,朝廷在与安史叛军的交战中屡遭失败,吐蕃军队就趁着唐朝无暇顾及西部边境,屡屡侵犯边境,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于是杜甫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往西走到同谷去,那么,杜甫为什么会选择同谷,他到同谷之后又会怎样呢?他在同谷是否能够改变他目前窘困的现状呢?

好了,不管他关心国家大事还是家庭小事,秦州是呆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秦州没有靠山,杜佐也不能天天给他送这个米,赞公也就是陪他转转看楼盘,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得确定下一个目标,又该去哪儿呢?这个回长安是不现实了,就从长安出来的,怎么办呢?接着往西走,往西走到哪儿呢?有一个叫同谷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的成县,其实比秦州更穷,但是它那儿有一个县令,杜甫原来有过一段旧交,杜甫给他写信,他可能给杜甫写了一封特别热情洋溢的信,一下就把杜甫给蒙了,决定到那儿去,但是这封信现在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通过杜甫写的诗,我们能感觉到,这信写的非常的热情,所以杜甫就决定到同谷去,他去同谷之前写了一首诗叫《发秦州》,说明为什么要选择头谷,这优点在哪儿?又说自己为什么离开秦州,这缺点在哪儿,他给自己得找点理由,在诗里边写:“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就说我听说同谷这个地方特别好,第一气侯相对很暖和,到那儿省了衣服钱了,这当然是一种非常幽默和夸张的说法了,就是不用做很多的长袍大褂的,天气暖和,第二,听说他那儿有个地方叫栗亭,有很多的良田,而且听说那儿的蜂蜜特别好吃。

秦州为什么不好,他也举了几个方面的例子,第一秦州是我刚才讲了,从中原到西域去的一个交通要道,往来人口太多,杜甫说我自己是个很疏懒的人,就不愿意应酬,应酬一多,我就烦得很,这是第一,但是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如果很有钱应酬多了还是好事情,主要是第二,是什么呢?地瘠民贫,出产很少,还有一个顾虑,就是怕陇西地区发生战乱波及到他的身上,他就举了这个同谷的好处,那就去呀,在去的路上,杜甫还写了一首诗,想像着他到了同谷以后能受到很好很热情的接待,他怎么说呢?他说:“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食蕨不愿余,茅茨眼中见。”要求很低,说什么呢?说这个佳邑,就是指的特别好的地方,同谷那个主人,你想同谷的主人肯定指的是那个县令,至少是县尉,对我特别的热情,我还没见面呢,觉得比见了面还让我感动,为什么呢?他来的这封信怎么说的呢,叫“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他这信我看了之后,上面写的甜言蜜语,让我很感动,我的要求很低,只要有野菜吃,有小茅屋住着我就满足了,他是这么写的,但是你想,人写的时候,想肯定是想得非常好,肯定潜台词说不至于老让我吃野菜吧,他也不至于老让我住在特别特别难受的那小茅草屋里头吧,好,你就来吧,野菜也没得你吃。

他来到同谷之后,也很奇怪,因为我们现在就做一个推测,他来到同谷之后,按道理,按杜甫写诗的习惯,因为杜甫他是一路走来,一路的求告人家,给人家借大米,写一首诗感谢人家,你给人家借一杯水你也得感谢人家,他得有一个记录,记载,像帐本一样记载下来,可是他到了这个同谷之后,就没有一首诗里面提到同谷县的主人,你看我们现在说杜佐,恩公,这都是他感谢人家写的东西,可是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起码在杜甫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人物,姓名都没有出现过,连一个字都没有出现,显然的,他到这儿以后发生了一些变故,可能是这个人工作调动调走了,也可能是这个人改变注意了,总而言之,他来了同谷之后还不如在秦州呢,那就太惨了,他来同谷之后住在哪儿呀?同谷县城七八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凤凰山,山下有一个凤凰台,凤凰台底下有一个万丈潭,万丈潭的边上有一个飞龙峡,飞龙峡的底下有个凤凰村,为什么我说这些地名,你听这些地名都是什么呢?都是万丈深渊一样的地名,就是不是什么好去处,所谓穷山恶水,但是如果你带着审美的心情去看的话,那当然是非常雄奇壮丽,可是对于一个饿的快死的人,成天就想找一个地方住的人来讲,这种地理环境真没什么好的,可是好楼盘你住不起呀,一万多块一米的你能住得起吗,你住不起,你只能住在万丈潭飞龙峡的凤凰村里。

他有一系列的诗,写了七首诗一组,来形容他的惨烈的状况,这诗的名字叫什么呢?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第一首“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狂飙为我从天落”那个诗的句子实际上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写的什么意思?说“有客有客字子美”说我这个客人当得太惨了,我杜子美来到同谷,乱发垂过耳,什么意思?头发,说没理发,错了,古人是不理发的,就是说头发都没有整理,原来说是“荤欲不胜簪”大家还记得吧,这儿不是“不胜簪”的问题,而是懒得簪了,因为什么呢?肚子都吃不饱你还簪个什么劲儿呀,吃什么?吃那个橡树的籽,那个橡籽拾回来以后磨成粉,然后蒸着吃,那个吃下去之后消化严重不良,不是粮食呀,但是不吃这个又吃什么呢?“中原五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说我在寒冷的东风里,拾这个橡仔,这多大一把年纪了,白发,一头乱发,什么也顾不得了,皮肉都冻皴了,哎呀,这个苦吃的,这是第一首,他不是一共七首吗,我们不可能全念,但是第二首写得也很惨。

说什么呢?说“长铲长铲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什么意思?我拿一把木头柄的铲子,去铲什么呢?去找这个黄独的苗,黄独是什么呢?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山芋,雪太大了,他到这个同谷的时候,已经都是十一月份了,雪太大,他半天找不着这些野生山芋苗在什么地方,这个苗找不着,你怎么找着这个野生黄独呢?下这么大的雪,穿的衣服太短了,裤子太短了,每次都想把这个裤子往下拽一拽,可是老拽不下去,因为什么?它本质上就是短的,你怎么拽呢?你穿的短裤能拽成长裤吗?你拽不成,下着大雪,没办法,采不到黄独,山芋都采不到,饿着肚子,拿着这个小铲子回家了,回到家一家人还在等着他拿回来煮山芋呢,煮什么呀,煮铲子吗,你想他是个读书人,我们现在回顾一下杜甫以前干的什么事情?他从年轻的时候衣食无忧,一直要考科举,一心要做大事,一心想做宰相,一心想做大官的一个人,哪里会做这些事情呢?但是现在就是这么窘困,你说怎么办,他把它写到诗里边,我们就能感觉到当时诗人所遭遇到的那种惨状。所以在同谷这个地方就呆的特别地艰难,实际上已经挣扎在**线上。

由于生活陷入绝境,杜甫不得不再次逃离,开始了一年终的第四次迁徙,那么,这一次的迁徙又将是哪里,杜甫逃荒一路漂泊,体验了人生的苦难,所有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又有怎样的帮助呢?

怎么办呢?还在往西走吗,往西走都走到哪里去了?那得想个办法,杜甫最后终于又圈定了一个地方,是哪儿呢?就是成都,这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招儿了,圈定成都可以说是他当时选择秦州时候的一个潜在的选择,我刚才不是已经讲了吗,有可能的话,从秦州还能回到长安,如果没可能,那就一直一头扎到成都去,成都这个地方的选择,应该说是很明智的,我们说成都,第一它远离长安、洛阳这个战乱地区,第二,它的物产特别的丰富。第三,它古迹名胜众多,对于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来说,这个选择是非常合适的。可是,有一样,大家说如果这样,杜甫干嘛一开始不到成都来呢?我们始终要注意一点,就是杜甫他的心思并不是只是在吃饭上,谋生上,杜甫这一生是要做点事情的,他要做事情,他就不能离谁太远呢,就不能离长安和洛阳太远,我原来讲过李白找工作的时候,他有个基本的路线图,主要的集中在哪儿呢?山东、河北地区,为什么呢?这些地方离洛阳比较近,离长安比较近,他还在东南地区活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地方经济发达。

所以,他如果一开始就到这儿来的话,那就不对,那就完全是纯粹的逃荒、逃难,那么,他一方面在逃荒的过程当中,另外一方面杜甫始终在想,我什么时候在适当的时间里头我还能回去,但是现在看来不可能的了,所以只能继续向西走,进入成都,所以应该说如果说成都把所有的优势条件都符合杜甫的话,只有一个条件是最不符合的,而这个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对杜甫来说是致命的,那就是离政治的中心越来越远,离自己所奋斗的目标越来越远,虽然在四川、在成都,他有好些好朋友,那不管怎么讲,杜甫总算要离开同谷去四川,他有一首诗叫《发同谷》,在《发同谷》里面,他也两句诗写得特惨,怎么写的呢?说:“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别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说什么呢?就是从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这一年开始,这一年里头,他就搬了四回家,他在这一年的春天,从洛阳到了华州,这是一趟,从七月份他从华州到了秦州,这是一趟,十月份全家从秦州到同谷,这又是一趟,现在他终于十一月份,年底的时候要从同谷去成都了,你说谁家能经得起这么折腾,如果你买个房车,你折腾两年都没事,可是对杜甫来讲,哪能折腾得起,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未知的巨大的灾难或者苦难在等着他,等着他消化呢,他又消化不了,也就是说他一直在逃荒,越逃越荒,他一直在逃难是越逃越难,最后都快变成一个叫花子了。

但,我们说一个人他的思想情感是随着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在变化的,当这样一个朝廷的官员,一个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的人,一个曾经有过美好的前途的一个人,一个有那么强烈的理想愿望的人,因为种种的原因沦落到这样一个地位的时候,他的思想情感就更接近于一般的老百姓了,他就更愿意为一般老百姓写点东西了,换句话说他还不是为老百姓的问题,他自己已经变成了,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老百姓当中的一分子,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他表达的每一种情感,都让后人觉得那么样的亲切,都让人家觉得是在为我们而写作,反正得让杜甫赶紧到成都,不然这路上还会发生很多事情,他走了很长的路。

最后,当他跨过剑门关的时候,成都的平原在他的面前展开了,他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是他还得写一首诗,为什么呢?这首诗是献给成都的首长,因为他到成都了以后,还得靠人家呢,当时四川省的主持者是谁呢?是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翻译成现在的话叫什么呢?就是当时的四川分为东川和西川,他是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市的市长,实际上是主持整个四川军政事务的,但他是西川节度使,叫裴冕,裴冕这个人功高盖国,他是辅佐唐肃宗做皇帝的主要的大臣之一,不管怎么样,杜甫现在都顾不了了,他到四川来,首先是奔两个人来的,一个是他的好朋友高适,高适当时在四川的彭州做刺史,一个就是这个裴冕,应该说杜甫经过从秦州一直到同谷,再到成都的这个漫长路途当中,他的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家说,你这话我听着很别扭,他不是一直逃难,逃荒而来的吗,怎么又谈到他的山水诗创作?我刚才说了,他一路走来都是穷山恶水,可是,他记录了自己历难的路程,在写的过程当中,山山水水尽入笔下。以前我们接触到的盛唐的山水诗是什么风格。“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美呀,杜甫的山水充满了险恶,充满了乱草堆,充满了风雨,充满了一切不安定的因素,这是什么呢?这是有别于那种纯然的优美的山水庭园诗,他的山水诗是以丑为美的,写的都是最狰狞的,最崎岖的,最不为常人所见的险山恶水,但是他却在艺术上开了一个新路,什么新路呢?就是从审美的趋向上,开了审丑的这样一个范畴。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了,成都平原就在他的面前,他要在成都建一个怎样的乐园呢?谁又会帮助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集要讲的,杜甫草堂之谜。谢谢大家!

第5讲 杜甫草堂之谜

安史之乱之后,京都长安、洛阳,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成都因为地处西南,远离战火,因此它成了离乱时期,理想的避难之所,杜甫来到成都后,在浣花西畔建立了一个草堂,这里溪水长流,环境优美,成了杜甫一家人的安身之地,那么杜甫刚来成都时,生活特别艰难,他这个草堂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上一讲,我们讲杜甫逃荒之谜,杜甫是一路逃到了成都,杜甫选择成都有很多很多的好处,优势,现在他再也用不着让赞公带着他去看楼盘了,他一来先住在了成都附近不远的地方,叫浣花溪,现在的成都的杜甫草堂纪念馆,就在浣花西畔,这多美的一个名字呀,当时浣花西畔有个草堂寺,暂时住在那儿,下来杜甫就要建草堂了,我们说草堂之谜,首先得把这个草堂怎么建起来说了。

杜甫建草堂不能靠自己,得靠大家帮助,怎么个帮法呢?他就开始到处写信,其实就是写诗,向大家求助,他有个表弟王十五,十五是他的排行,唐人写诗有的时候如果比较亲近的关系,表示友好,不直呼其名,要不就是称他的官讳,担任什么官,要么就是称他的排行,这王十五算是杜甫的一个表弟,在他的家族里面排第十五,叫王十五,这位王十五在成都府里边当差,给他送来一笔钱,杜甫很高兴,当然很高兴,正缺的就是资金的缺口,收下来之后给他这位表弟写了一首诗表示感谢,这还没有完,他又向当时涪城县的县尉韦班,索要松树苗,他看着韦班家里面有那个大瓷碗,像霜雪一样白,就写一首诗要。

当时果园坊姓徐,叫徐卿的索要果树苗,换句话说,就是说你们都得给我,我要,为什么呢?我的草堂不然盖不起来,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个孩子长大他穿的是百家衣,吃的是百家饭,杜甫这草堂就是一个百家草堂,大家伙给凑合弄起来的,可是有一样,我凭什么给你这么大面子,你说一百棵我就给你一百棵,你说那大白瓷碗挺好的,你要一大堆我就给你一大堆呀?天下哪有这种免费的午餐呀,大家不是看他的面子,大家是看成都市市长的面子,是看剑南西川节度使四川王裴冕的面子,这个很重要,可是你要知道,这对杜甫来讲,他不这么做又能怎么做呢?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穷日子,已经不能再苦做穷下去的,他到了这个地方,好不容易落了地儿,那他赶紧把这个草堂建起来,给他的子女,给他的妻小一个栖身之所。

杜甫的草堂在朋友的资助和帮助下,总算是建立了起来,这个草堂暂时解决了杜甫的栖身之所,住的问题解决了,杜甫就怕精力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不到四年,却创作了二百多首诗,其中大部分都是田园诗,杜甫为什么要写这样多的田园诗?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现在杜甫成都草堂建起来了,整个是一个植物园呀,这个已经是很不错了,很像回事了,总算是杜甫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颠沛流离之后,可以安安稳稳的做几天花园主人,虽然这个楼盘算不上是花园别墅,但对于杜甫来讲,也就差不多了,很多的诗都能表明他的心情非常之好,我们很熟悉的:“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心情变了,自在娇莺,同谷那会儿娇莺也叫来着,可就不是自在娇莺,是困顿中的娇莺,这个诗他写了好几首,底下有一首叫什么呢?“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这诗写得非常妙,什么意思呢?就说我现在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爱这朵花,我马上宁可死去,为什么要死呢?就是花开的太快了,象征着时光就要流逝了,所以我想让这个花,里面长的繁一点的,繁花的那个枝朵,你爱落你就落,可是那个嫩蕊咱们商量着办,你能不能开的慢一点,心思很细,观察这些细小事物的变化证明心态很平稳,所以审美的心态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的心态,包括你自己所处的环境。我刚才讲他写穷山恶水那是一种心态,但写平静的田园之美这又是一种不同的心态。

还有很有名的诗,写雨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现在在电脑上打字,不用拼来拼去的,直接就打出来了,换句话说这两句诗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已经成为打字的时候里面的字库了,进入字库,它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成为象征某种哲理的著名的诗句,这就是什么呢?诗人的功力,他关注在写生活的平常事物的时候,却能够涌现出天才的诗句,也许他本人自己在当时并不觉得。

那么,我们说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杜甫,就是因为他在关注个人小家庭的时候,始终还能关注广大的国计民生,他这个特点跟李白是很相近的,当然两个人性格有差别,可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所以称之为伟大或者杰出,他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由小家而想大家,由大家而想家国,由家国而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累,就是要快累死了,饿死了,这个问题始终要萦绕在他的脑海里面,并且通过他的诗表现出来。

成都草堂虽然优美安逸,但是也会经历风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就是风雨飘摇中的草堂,那么,杜甫的这首千古名篇,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生活刚刚安顿好的诗人,为什么依然如此关注着下层民众?

这时候在写田园诗的时候,在很满足于自己美好的百家草堂的时候,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然我们大家以前一直有一个错误,老觉得写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正是杜甫全面倒霉的时候,活的最惨的时候,恰恰相反,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就是在他成都的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当中,他美丽的,美好的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他的诗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前面部分就是一般性的叙事,刮跑了,没了,这只是个引子,引起来事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他五十岁的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是在唐朝的时候,杜甫自己说的,五十岁很大的年龄了,结果发现南边村子那些小孩子不懂事,也许是不懂事,也许是比他还要穷的穷人家的孩子,他还卷走三重茅,有的家可能就没得卷,所以这些孩子把茅草抱回家去,肯定不是当玩具玩,赶紧回去吧自己家里面那个屋顶给盖起来,他说:“忍能当面为盗贼”只是一种戏谑说的说法,开玩笑的,能跟孩子当真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为什么呢?你们倒是抱走了,我怎么办呢,我当时这也是七家八家凑起来的一个茅草屋啊,诗到这儿一转不写了,开始写什么呢?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过了一会儿,这个风停了,风停了雨就下来了,他们家这被窝常年的没有换过棉花了,棉花都结成块了,像铁一样冰冷,小孩子很小睡觉不老实,睡觉有时候乱蹬被子,孩子一蹬那棉花变成一块一块,“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那上面卷走了,卷没影儿了,那雨点就打下来了,都打在了孩子的身上。可就是这样,杜甫没有再接着写他的孩子,这一节又过去了,他接下来写什么呢?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说其实,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没睡过一天好觉,经常是从深夜一坐坐到天明,为什么呢?因为一直在经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说:“自经丧乱少睡眠”他一下就从写自己家庭在夜雨当中的这样一个经历,上升到“自经丧乱少睡眠”,所以杜甫写的诗反映时代的大背景,但是一点都不让我们讨厌,很自然的就过渡过去,由小处见大处,这也是诗人的功力,“长夜沾湿何由彻”我老睡不着觉,何时这样的生活是个头呀,最后他迸发出一句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换句话说,就什么时候眼前突然能出现千百间的舒适的,光亮的大房子能让穷苦人都住进去,我们全家现在当下全部冻死,我都愿意。这个诗有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原来孟子讲过一句话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杜甫当然他这个诗句里头有这样的精神,可是有一样,就是孟子说那个话的时候,是首先要学会爱父母,爱你的子女,然后把这爱推广到别人的身上去,可杜甫现在是什么呢?是他自己现在都没有多大的能力来爱护和保护他的孩子,他却首先还是想到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母。所以,这样的一种仁者的情怀,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超越像孟子这样的先贤的,就是他现在身无分文,他的钱都是谁给他的?他的房子都是谁给他的?没有一样东西从根本上来讲,所有权是他自己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无分文的人,他辞官了,没钱了,首先还是想到别人,这可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这是在一个黑暗的雨夜里,这样一个充满仁着情怀的大诗人,他对这个人间世的一点温情的关怀,这个世间虽然有的时候对他很冷酷,但是,他依然用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情怀来关怀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诗圣”的地方,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前面说过,杜甫的这个草堂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就是因为有裴冕,高适这些高管做靠山,那么这些高官一旦发生人事变动,会给杜甫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

那么,杜甫在成都还经历了一些人事上的变动,后来他的一个好朋友,叫严武,到成都来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市市长,这时候严武多大年龄呢?三十四岁,比杜甫整整小十四岁,这个严武来了以后,他跟杜甫的关系非同寻常,所以杜甫特高兴,严武来了以后,就给他写了一首诗,邀请他到自己的府邸来玩儿,杜甫也很高兴,可是还没高兴几天呢,刚过了大概半年不到,这严武突然又被召回到朝廷去,这个杜甫心里很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写一首诗来送别严武,说“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走了之后,我可靠谁呀,别发愁,严武走了以后,谁来接替的他呢,是高适,高适担任成都市市长兼剑南西川节度使,那不是还有一个东川吗,那东川节度留后,它不叫节度使,等于副节度使,兼梓州市的市长,因为东川节度使的办公中心地点在梓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兼梓州刺史叫什么呢?叫章彝,为什么突然提到章彝呢?后面用得着这个人,后面我们再讲到他,这两个人接任了工作,一个在西川,一个在东川,但是那留后算是副节度使。

杜甫去送严武,那是情深意切呀,那是真的,一直给严武送到绵州,两个人才分手,分手是分手了,他回不去了,为什么呢?当时发生了一个大规模的**,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底下一个兵马使,相当于四川的一个军区参谋长,徐知道发生兵乱,他叛乱了,他叛乱之后他就把进出四川的所有关口全都给控制住了,弄得严武也走不了了,严武呆在巴州走不了了,这个杜甫呆在绵州也走不了了,那怎么办呢?回不了成都该去哪儿呢?他当时觉得这个梓州离成都比较近,所以杜甫就到梓州去了,到了梓州以后,那个章彝对他也很好,因为什么呢?章彝原来是严武的部下,所以看在严武的面子上对杜甫相当好,杜甫其实这时候就有了活思想,什么活思想呢?我前面再三讲过,他到四川是不得已的,他自己本身还想怎么样呢?老想着回到洛阳,洛阳是他老家,他老想到回到长安,长安那个地方才是真正乐业的地方,他在这儿仅能算是什么呢?安居,算不得乐业,他一想反正已经出来了,回不去了,不如买一只船南下,我直接沿江东下,我回长安算了。

就在杜甫犹豫是回成都还是回京城的时候,安史之乱发生了重大的转机,这个时期唐玄宗、唐肃宗父子都已经去世,唐代宗继位,唐代宗的广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63年正月,安史叛军的首领史朝义众叛亲离,自杀身亡,史朝义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安史之乱结束了,安史之乱的平息对于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就太高兴了,他马上写了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矿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的终点在哪儿呢?他的脑门子一直就转着这个洛阳和长安,这下可好了,我可能回家了,所以你看他用了一串的连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用这种快速的词汇来表达他的迫切心情,他开始积极地做准备。

就在杜甫准备起程回长安的时候,情况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唐代宗广德二年,也就是公元764年,朝廷下诏书任命严武回来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消息一传来,本来要回长安的杜甫决定返回成都,杜甫的这个举动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疑问,当初徐知道叛乱时杜甫被困在梓州,回不了成都,后来叛乱平息了,杜甫却不愿回成都,想回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杜甫不愿意回成都呢?

那么,在这个时候眼看着就要走了,又发生了一件使,我们前面说了,这个严武走了以后,不是高适当头了吗,高适跟他不是好朋友吗?怎么你现在不想回成都呀?这里面很有些门道,这个门道在哪儿呢?就是高适这个人在四川当头的时候,没当好,什么意思?史朝义不是死了吗,史朝义是死了,杜甫原来担心的那个吐番就开始攻击唐朝,兵力一直长驱直入,直至长安,把长安打下来了,打下来把皇帝赶跑了,另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后来还是郭子仪巧使妙计,这在让吐番的军队退出长安,可是有一样,高适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这边上就是吐番,吐番从长安撤走了,可是吐番在剑南西川这一块,把当时三个重要的军事重镇打下来了,这就很麻烦,等于说什么呢?等于西边的和吐番接壤的边疆地区通道就被打开了,这个作为成都市市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主要的责任,问题就在于杜甫在这个问题上跟高适有着对立的意见,后就在于杜甫到严武的幕府里边做幕僚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东西两川说》,就是分析整个四川的军政形势,他认为被吐番攻陷的西川一带的三个重镇非常重要,应该给予它们充分的军备物资和给养,但是高适认为这个地方山路崎岖,人家都住不了,敌人肯定不会从这儿攻打的,他们的意见是相左的,杜甫在这一点上对高适相当有意见,他不是在梓州呆了一段时间,没在成都吗?他在梓州呆的时候周围还有什么?阆州呀,还有什么别的地方,他都去转过。

当时有一个阆州刺史给唐代宗上了一份奏章,总论巴蜀的军事形势,请杜甫给代笔写这个,杜甫写了,总结了四点,哪四点呢?第一,就说巴蜀的军事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现在西山一线三个军事重镇都失守了,应该派得力的人才来驻守。第二,应该派一个经验丰富的军政老臣来这个地方主持军政大计。第三,应该把东川和西川合在一起来管理。第四,应该赶快选派一个大臣,担任东川节度使的头。他这个奏章虽然是代那个刺史写的,他的意见也在里面,可你想一想,这里面有个大问题,他这个奏章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当时担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适,一个就是章彝,而这两个人实际上都对杜甫不错,换句话说,杜甫就认为赶紧把这两个人换掉,派一个什么呢?经验丰富能打仗的来,他心目当中想让谁来呢?想让严武回来。

所以,杜甫在这种原则问题上,看来是不让步的,正在他犹豫着,杜甫回长安,回洛阳去,还是说继续呆在梓州的时候,朝廷下了诏书,将东川和西川合并为一道,任命严武为剑南节度使,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四川王,统一指挥整个的四川军政事务,杜甫听了以后马上就不走了,立刻回成都,这个举动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作为杜甫来讲,他希望严武来了以后能够真正保持四川的稳定,高适没做到这一点,不但保持四川的稳定,他还希望自己的这些见解能够在严武的幕府里面做幕僚的时候得到实现,他对严武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这个时候严武已经三十八九岁了,严武到了以后,就给杜甫加官,他给朝廷上奏章,表奏杜甫为什么呢?表奏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大家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啊,先说第一个,你到我的剑南节度使没有西川、东川了,剑南节度使里面做什么呢?做幕僚,参谋,第一。第二,我给你还挂着中央的职务,叫检校工部员外郎,工部相当于什么呢?大约相当于建设部,员外郎是什么呢?就是你不是正式编制,编外,工资拿一半,这个官是六品,六品一个月的工资是5500块钱,杜甫可能拿2000多块钱吧,赐绯鱼袋,绯鱼袋是什么呢?是一种荣誉勋章。

唐代宗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杜甫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严武也为他晋了职,封了赏,杜甫总算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对于个性比较狭隘的杜甫来说,他在严武的手下工作,两人能够合得来吗,那种朝九晚五的工作杜甫能适应吗? 但是,现在他说那不很好吗,成都草堂也建的这么好,安居了,他迫切盼望的严武也回来了,严武一回来也给他安排了一个位置,那他就甩开膀子大干,总算是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了,事实恰恰相反,非常遗憾。对于杜甫来说,那种早上上班一直上到晚上下班的这种规规矩矩的生活,跟他的个性非常的不符合,而且这里面七七八八的矛盾,让他在严武的幕府里呆的一点都不愉快,总结起来有这么几条。第一,他跟严武是老朋友,是布衣之交,原来在唐肃宗的朝廷里俩人还是同事,还是诗文之友,现在严武是官他是吏,严武是上级他是属下,这本身就跟杜甫平生的愿望相距甚远,杜甫不是想要做一个什么幕府里面的参谋,他志向很大的,这个幕府里边的参谋,跟原来做什么,华州司功参军那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严武虽然对他很好,很关心他,但是杜甫内心里面老是觉得特别扭,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说不出来,他有一首诗里面有两句,说的很好“白头驱幕府,深觉负平生”我花白头发的人了,五十岁的人了,我到这幕府里才做个参谋,真是辜负了我平生的大志向呀,这是他别扭的一个心理上的基础,第一。第二是什么呢?由于杜甫跟严武这种特殊的关系,他俩关系确实特殊,他五十多岁了,他的身份既是工部员外郎,这算是在工部里面挂了一个职,但是,他实际上地位很低,幕府里面的一个小参谋,而杜甫自己又是个才高而气傲的人。

史书上记载,督抚这个人“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旷放不自检”,这个人生活上不拘小节呀,好论天下大事,可是大而不当,这是一个评价。还有说他“性煸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这个人气量小,小心眼,心眼比较窄,气量不大,我们注意,原来讲李白的时候,李白也有这个毛病,就是跟同事不好处,他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他自己地位比较低,他才能比较高,又是严武的好朋友,所以那些比他年龄小的同事免不了嫉妒,免不了嘲笑他,他的心情就不好。第三,他对严武本身也不满,因为什么呢?原来他跟严武就是个朋友,互相写写诗,家里没米了跟人家要一些,人家接济他一些,没什么特别实质性的接触,但现在是上下级的关系,天天在里面上班,严武的做派他就看不惯,为什么呢?严武这个人打仗是非常厉害,他到了成都以后,三个月里面收复失地成效很显著,但是严武这个人有一个缺点是哪儿呢?严武这个人很大气,花钱无数,今天一句话说的让他高兴赏你一百万块钱,四川虽然很富饶,可是也架不住严武这么花钱,也架不住严武横征暴敛,他对内治理的时候跟他打仗的狠劲儿是一样的,所以,杜甫对严武的这些行为颇有微词,不像他想象当中的那样。

第四,就比较有意思了,就是传说当中,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之所以说是传说当中,就是说它不确定,什么意思呢?杜甫跟严武喝酒,大体上差不多,杜甫跟严武喝酒,杜甫喝醉了,喝醉了一只脚就踩在凳子上,然后就指着鼻子看着严武说,说你不就是那个严挺之的儿子吗,严武的父亲严挺之曾经在朝廷里做过宰相,说你不就是那个严挺之的儿子吗,严武看他一会儿说,那你不就是杜审言的孙子吗,然后周围的人看着这有点不对劲呀,就纷纷地过来劝说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严武就说你是不是想拔**的胡须呀?过了一会儿严武就说这大家喝酒都挺高兴的,为什么要谈论长辈的事情,这事情好像就弥缝过去了,但是有一种记载,《新唐书》里面记载说,严武当面没有说话,嫌恨在心,决定要杀掉杜甫及说的挺悬的,严武的母亲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迅速的派人通报了杜甫,然后杜甫买只船迅速的离开成都,离开四川,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什么呢?杜甫是在严武死了以后才离开成都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说他们两个之间有过冲突,虽然冲突的真相可能并不像刚才讲的那么栩栩如生,细节那么清楚,但是两人有过不睦,有过不痛快的事,而且杜甫自己在一首诗里说过,他这个人喝了酒以后,有点乱,怎么回事呢?

他这诗里面说:“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近辞痛饮徒,折节万夫后。”说什么呢?我这个人性格比较坦坦荡荡,性子直,喝完了酒以后,酒后失言,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跟那些喝酒的人打交道了,我就跟在你们大家后头,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走路就行了,这是个谦虚客套的话,但是说明酒后失言,酒后有时候说一些自己也不大清楚的话是有的。所以,我刚才讲的这四点,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时间长了以后,他跟严武的关系出现了一些裂缝,那么这期间,正好杜甫的弟弟杜颖,他一直在山东,来看望杜甫,杜甫很高兴,见不着他的亲兄弟,见了兄弟之后很高兴又引出他的思乡的情绪,他就这会儿已经有点打定主意想要回老家去,这个念头其实每时每刻其实都在缠绕着他,只是时机不到,为什么呢?手里没钱呀,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怎么走呀,赶巧了,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四月份,严武得了暴病死去,四十岁不到,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五月份他就买船南下,就离开了成都,当然后来杜甫见到严武的母亲还写了诗,表示了这种悼念的心情,到后来他还在诗里面把严武比作诸葛亮,他诗写的很好,他说“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您就是诸葛亮,四川的人民永远记着你,你来的时候增加了雪山的分量,因为你走了雪山的分量都减轻了。他自己从根本上来讲,他跟严武算得是善始善终,只是中间由于双方思想观念、做人方面有一些交错,发生了一些矛盾,但是无妨大碍,但是现在一个根本的问题出现了,严武得暴病去世了,他在呆在四川,再呆在成都就没有任何意义,再加上一门心思,我们的杜甫想要回到他那朝思暮想的洛阳和长安,因为他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安居,他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买船南下,沿江东下,那么那么说,杜甫是不是真的回到了洛阳,是不是真的回到了长安,换句话说,他在以后离开四川的道路,到底是怎么走的,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要讲的,杜甫死亡之谜,谢谢大家!

第6讲 杜甫死亡之谜

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已近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什么要放弃在四川稳定的生活杜甫最终流落何方,有关杜甫的死因流传着很多版本,那么,杜甫的死亡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一讲,我们讲了杜甫的草堂之谜,就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这一讲,来给大家讲一讲,杜甫去世前后的艰难岁月,也就是杜甫的死亡之谜,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逸的,因为他在成都这个地方有好几位做大官的朋友,做他的靠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都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但是,杜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成都呢?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成都对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呆在成都是不行,还要到中原地区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离开成都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杜甫离开了成都,带着一家人乘舟沿江而下,来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夔州,夔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四川的奉节县,奉节就是什么呢?就是李白写的那个“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那个白帝城,他到了夔州以后,运气相当不错,为什么呢?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对他特别好,这个好主要就表现在经济条件上,柏茂琳可能向朝廷做了请示,所以就把一百多顷的田地交给杜甫进行管理,这一百多顷的田地是属于官田,杜甫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任的人,他非常精心的管理这一百多顷的公田,杜甫既然负责着这一百多顷官田的管理,肯定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好处和回报,换句话说,吃饭总归比以前是要富裕多了,我们现在如果翻开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在夔州就带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可是就写了四百五十多首诗,杜甫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在夔州时期生活很富足,很安定。那么,因为这样一个缘故,给他的创作提供这样一个经济的基础,按道理说这样一个很富足的,相当于一个中上层地主的一个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杜甫现在的生活看样子比这个要好得多,应该是安心的在这儿住下来不就完了吗,没有,杜甫在夔州还是呆不住,他还想离开,我刚才说了,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杜甫一直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但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求索半生,但可以让这位诗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没完没了的颠沛流离中,杜甫总算是在夔州过了一段富足日子,那么渴望祥和安定的杜甫为何在夔州只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他执意要离开夔州呢?

为什么呀?大家禁不住要问,杜甫你不就是一直颠沛流离,就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吗,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理由,他认为在成都呆着尚且不是他的久居之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夔州,那么,他第一个理由就是他希望还是能够回到长安和洛阳去,他不是那首诗里面写着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死他都想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首都长安,因为那是他理想所系之地啊,这是第一个原因,就说主观上有这样一个想法。第二,其实杜甫对夔州这个地儿没什么太好的印象,主要是这风土人情有点格格不入,举两个例子吧,他写了一首诗叫《负薪行》,“薪”就是柴禾的意思,这诗里写了什么内容?说夔州这个地方的女子到四五十岁了都是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因为长的丑吗,不是,就是因为当地没有年轻男子,年轻男子都干什么去了呢?都当兵打仗去了,要么是当兵打仗一去不回,要么是回来了也都变成老头子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地的年轻男子成为了稀缺的物品,弥足珍贵,所以结了婚以后的家庭是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里面做家务,女子上山砍柴拿到集市上去卖,而且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去贩私盐,所以在杜甫的这首诗里面的女子,虽然头上插着银钗,鬓边插着鲜花,但是眼角挂着泪水,命苦呀,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奇怪的风俗让来自中原地区的杜甫看不惯。

他还在一首诗里面写道:“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地儿的风俗太奇怪了,我跟他们没法住在一块,为什么呢?每家都养着乌鬼,实际上就是我们说捉鱼的那鸬鹚,一种水鸟,家家户户都养着捉鱼的水鸟,所以顿顿食黄鱼,家家户户每顿都吃这黄鱼,那天天吃,谁受得了呀,尤其对于杜甫来说又是个北方人,这还没完,说什么呢?说“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今儿晚上出去散步,走到院子里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明天早上散步又窜出另外一条蛇,这就是说在南方潮湿地区,见到蛇对南方人来讲,对夔州来讲是很正常的,可是对杜甫来讲受了很大的惊吓,他说:“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这个地儿太奇怪了,没有水井,后面我们会讲到,夔州地方为什么不便于打井呢?因为山势峥嵘崎岖,不好打井,怎么办呢?从山顶上把那竹筒一根一根的连在一块,然后把那个水从山上引下来,所以没有水井,吃饭的时候,饭里面老有沙子,总而言之吧,像杜甫从小是在洛阳出生长大,长期活跃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他养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习惯,成都还罢了,我们前面说过,成都这个城市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它有九十万人口,是个大城市,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像夔州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所以那种异族的文化特色,那种地域的文化的特点,就特别的突出,这个对于杜甫来讲,确实很难接受。

我讲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他政治上的因素,也有他生活上的因素,使得杜甫就想离开夔州,虽然这个地方能给他提供不错的生活条件。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已是暮年,虽然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他仍就打算回到长安能够有所作为,那么,杜甫这一次会如愿以偿吗?他将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艰辛之路呢?

可是你知道,他想回长安、洛阳,这是他想,他倒也能回得去呀,一方面来讲,从杜甫的诗文能看出来,朝廷对杜甫这样的人不感冒,第二来讲,就杜甫个人的身体来说,也实在经不起做官,尤其是做些实际工作的折腾,这时候杜甫都快六十岁的人了,所以这就是个念想,他出了夔州就马上得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地方,他就把自己家里人老婆孩子先安排在湖北的当阳,他自己先去了湖北的江陵,为什么呢?江陵那地方的当官的好几位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好朋友归好朋友,我们也发现杜甫这一路上碰到的好朋友也不少,老朋友也不少,真正能够给他提供自始至终一条龙的这种生活支持和服务的很少,前面讲过的也就是成都和夔州这两个地方。那么,现在他不是在江陵这儿又周旋嘛,想得到支持嘛,半天周旋不下来,结果在当阳的孩子们就给他寄来口信,怎么说呢?他诗里面说:“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童稚频书札,盘餐讵糝藜。”什么意思呀?说我还在江陵这个地方跟我这当官的朋友在周旋,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可是在当阳的孩子们来了口信说了,我们每天都喝那玉米面糊糊,野菜糊糊,这个都喝不上了,快饿死了,那意思是老爸赶紧做决策,咱们到底到哪儿去呀,所以他收到这个信之后,心里面就非常着慌,没办法,赶紧把家里人又接来,沿江继续南下,经过了洞庭湖,经过了现在的湖南长沙,经过了南岳衡山,一路往南走,最后走到哪儿来了,经过了几千里,我们现在说的时候很轻松,经过了几千里,但是你想想,让咱们自己坐在一艘并非现代化的木船上,你走几千里的路,不得风湿病才叫怪了呢,刚才说了,他在夔州为什么不习惯,他本身就是个北方人,你叫一个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常年的生活在船上,他能不得病吗。

经过几千里的跋涉最后到了衡州,就是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他为什么到这儿来?他有一个特好的朋友,叫韦之晋,在这儿做刺史,衡州市市长,挺好的,走了几千里来投奔的一个人,那肯定是铁哥们,起码对他是赤诚相见,可是杜甫的命真的是太差了,他命真的不好,这就是造化弄人呀,怎么回事?他刚一来这韦之晋就调回到潭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做刺史去了,这也没事,反正我找的是你,我对潭州,对衡州都没什么兴趣,对你有兴趣,找的就是你呀。这位韦之晋到了潭州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他失去了支柱,这个对杜甫来讲的确打击非常大,好了,韦之晋去世了,总不能老在潭州呆着吧,还得去找个地儿。

往哪儿走呢?还得往南走,南边在哪儿呀?就是湖南的郴州,他干吗去郴州呀,就是郴州刺史是他的族舅,我前面说了杜甫他们家亲戚关系特别复杂,在他的诗里面总是出现一些姓崔的舅舅,因为杜甫的母亲家里是姓崔氏,但是是他的族舅,不是亲舅舅,好了,他就去投奔他这位舅舅叫崔伟,还没走到郴州呢,走到半途有个地方叫耒阳,就是现在的湖南耒阳县的方田驿,突然发大水,江水上涨,而且吹的是南风,我们都知道他朝南走,可要吹南风,那船就走不动了,这一发大水他这个船就静止在水上,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离郴州还有四十里的水路呢,这可怎么办?一饿有饿了五天,我们都知道发洪水的时候那水可不能乱喝,怎么办?还算好,这个耒阳县的县令姓聂,我们在这儿尊称他为老聂,他给杜甫一家人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并且送来了上好的牛肉和美酒,白酒,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吃了聂县令送来的牛肉,喝了他送来的白酒之后,一家人总算是从饥饿的状态当中翻过身来了,翻过身是翻过来了,可是从这儿开始,就有一个关于杜甫**的流传,跟耒阳有关,跟这吃牛肉有关,跟喝这个白酒也有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包括在现在的研究界里,也还存在一种争论,认为杜甫就是在耒阳去世的。

唐朝是个诗人倍出的时代,但也是诗人们非正常**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命等诸多传说,那么,关于杜甫之死又有哪些说法?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耒阳的县令在洪水退后,派人寻找杜甫,却没有找到,因为杜甫已经死去,就在耒阳城北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这个苦命的诗人,那么,这又会引出人们对杜甫死亡的哪些猜测呢?

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就是他到耒阳的时候,大概是四月份,不到五月份,可我们都知道,现在北京四月份天气就开始转暖了,那么在湖南那个地方,在南方,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这时候县令把牛肉白酒送给他吃,饿了这么长时间,杜甫和他的家里人肯定是吃了好多,吃了不少,也可能是吃的太急了,也可能是吃的有点太多了,总而言之,可能有点撑着了,引起了肠胃的疾病,所以去世了,古人对这个事有个比较文雅的说法,叫饫死,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第二种说法跟天气暖有关系,就说什么,送来的这个牛肉,因为他在船上,他也没有个冰箱,也没有个冰块把它冰镇起来,可能吃了一部分觉得剩下这部分,虽然说有点受热了,可能有点变质了,甚至有点变味儿了,舍不得扔掉,也吃了,吃了以后食物中毒,去世了,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什么?既不是饫死的,也不是淹死的,当时正在发大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论据说什么呢?说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不是做了太上皇吗,回到了长安,寻访开元天宝年间的旧臣,其中就提到杜甫,所以就追寻杜甫的寻踪,刚才这位好心的聂县令,害怕上面怪罪下来,怎么着,你给杜甫送的牛肉,你给杜甫送的白酒,最后让杜甫送了命,他害怕背了这个罪名,就说发大水,遭了大水给淹死了,这是三种说法。

可是,我们如果认真地去研究杜甫的诗文,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在耒阳去世,原因是什么呢?他有一首长诗叫《回棹》,就是调回船头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边,他给我们指出了他行路的一个路线图,就是他没有从耒阳大水退了之后,接着去郴州,而是调转船头回棹,回到哪儿,想要回到潭州,长沙,从那儿我们的杜甫想去哪儿呢?他想北上去汉阳,襄阳,也就是现在的武汉,甚而至于,也许他有一种梦想,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也想回到能够实现他人生理想的长安。但是,我们说他的身体的状况,早已经不允许再实现这个梦想了。

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那么,杜甫如何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旅程?究竟是什么让杜甫发出了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叹呢?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杜甫一步一步走向了**的边缘呢?

虽然他没有在耒阳去世,可是五十九岁的杜甫离他的**的界限是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可是这个宦官当权,藩镇割据,使得中央的集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各地的军阀不断的叛乱,吐番和回纥的军队不断骚扰,侵袭唐代的边境,甚至骚扰唐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使得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境内的政治经济的秩序,依然处在混乱的格局当中,所有这些都对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形势的杜甫来说,身心上遭到了很大的伤害,这个对他的精神上是个很大的刺激。第二,杜甫从四十岁以后,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这种飘荡的生活,给他的身体、肉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使他身患各种疾病,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资料,杜甫患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在他的诗里面叫做“消渴症”,这个消渴症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糖尿病,这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血糖很高,排尿很频繁,口老是很渴,老想喝水,杜甫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它里面说到长卿病,这个长卿是谁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患有糖尿病,所以他就用这个长卿病来代替说自己患的其实也就是这个糖尿病,我们前面还讲过,他在夔州的时候,夔州这个地方凿井很困难,所以家家户户没有水井,都是怎么样呢?从山上用这个竹筒一节一节地把水引下来,如果石头滑落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竹筒就会发生断裂,发生脱落,一断裂一脱落这个水就下不来,有时候这个水就断的特别是时候,正是杜甫糖尿病犯的时候,就是想喝水,可就是没有一滴水,怎么办呢?就得派一个仆人到山上去找断的管子。

他有一首诗写得特别好,怎么写的呢?他说:“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写得非常好,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水不是一直都供应不上吗,他就派这个人到山上去找水,找了一整天还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听到竹筒里面的水丁丁当当地滴来在瓮里面,听到这个声音之后,杜甫特别高兴,他感觉是什么呢?就好像是这个泉水从青云之上落到了他们家里,一路上都把山间的白云打湿了,本来是个挺烦人的事,本来是个挺痛苦的事,但是杜甫这么一写就很富有诗意,这就是诗人在痛苦的时候,也有一种诗意的痛苦,赋予了这个诗一种美感,我们在读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喝到了那个从山顶上引下来的水一样,无比的清凉可口,可是对杜甫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老是口渴,因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杜甫非常地嗜酒,特别喜欢喝酒,他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什么意思啊?说我不但得了糖尿病,我还得了肺病,为什么得肺病呢?检讨一下原因,我原来跟我两位朋友都特别喜欢喝酒,现在这两位朋友早就去世了,可是回想起来,我这个肺病肯定跟当年喝酒有关系,这是肺病。除了肺病还有什么病呢?就是风痹症,他曾经在诗里面说:“老妻忧坐痹,**问头风”什么意思?说我老婆很关心我,他老问我说“你今天身体哪个地方又发麻了吧,哪个地方又不太挺使唤了吧。”“他的女儿老问他说:“老爸你最近是不是又偏头痛了”,这是什么呀,他有这个风痹之症,换句话说,有时候太劳累了,做事情太专注了,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局部麻痹,甚至可能短期的有半身不遂的现象,老有偏头痛,或者得这个头风。还有什么病呀,还有疟疾,打摆子,有诗为证。说“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从冬天到春天,这疟疾就没停过,一直在打摆子,当时又没有奎宁,这病切得熬呢,熬到什么时候?这病走了这病人才消停,这是疟疾。还有什么病呢?还有,就是由于他有糖尿病,由于他有风痹症,由于他患有疟疾等等这很多种疾病,大家集合起来,折磨他,所以出现了很多非常糟糕的临床症状,其中一个是什么呢?右胳膊有点瘫痪,不好使了,由于瘫痪不好使,好不使用它,所以这个胳膊肌肉有点萎缩,他在诗里面怎么说呢?就是:“右臂偏枯半耳聋,悠悠伏枕左书空”这个胳膊废了,没法写字,耳朵也聋得差不多了,他说“我瘦书不成,成字读亦误。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这个意思就是说写出来的字不认得,家里人都认不得,墨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写出来的字跟点糖人似的,不好看,为什么?胳膊废了,所以就是他完全成了一个什么呢?百病缠身的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

总而言之,我们说什么呢?把不但在精神上遭受着离鸾之苦的琢磨,而且在肉体上也得忍受着长期以来病痛的压迫,与此同时,从公元761年,也就是杜甫五十岁那年开始,几乎每年他的一些老朋友都纷纷地离开了他,都去世了,算起来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来细细地看一看,在公元的761年王维去世王维原来在长安的时候跟杜甫同朝为官,虽然说说不上感情有多深厚,但是毕竟是同朝为官的官员,大家都是诗友,所以互相之间那种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王维在当时诗坛上名气也很大,一代文宗,所以王维的去世对杜甫来讲也是非常悲痛。第二年,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年轻的时候跟李白同游梁宋,纵马燕赵,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怀念李白的诗,想念李白的诗,思念礼的诗多达将近二十首,那么,李白也曾写过四五首诗给杜甫,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那是非常深厚,李白的去世对杜甫来说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到了公元763年房琯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能做官跟房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俩原来是布衣之交,老百姓的时候俩人都是好朋友,房琯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等到了公元765年的时候,高适包括严武都先后去世,我们都知道高适,李白、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特别好的好朋友,严武那就更不用说了,杜甫能在四川立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严武在这个地方做官,所以在去世的人里面,有他同朝为官的朋友,有他像对待兄长一样这样的诗友,像李白,还有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对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资助的,这样的一批官员、诗人都纷纷谢世,对于老年的杜甫来说,未尝没有一种兔死孤悲之感,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给他的朋友流露出将要不久于人世的那样一种感慨,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津思捐躯”说你们替我完成“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吧,我是不行了,等到你们做大官的时候,可别忘了我。这种非常悲伤的,非常绝望的,感觉不久于人世的这种感慨,多次在诗里面流露出来。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总结的哀歌,有评论说,李白的死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的死是现实主义,那么从杜甫最后的诗作中,我们如何感受诗圣最后的悲壮呢?

好了,现在杜甫从潭州出发,往北要去岳阳,在北去岳阳的船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完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杜甫有新的作品出现,这首诗应该是杜甫的绝命诗,也是他的绝笔诗,这诗说道“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做霖”。这个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中原地区的亲朋好友长久以来没有音讯,可是战火和鲜血我听说依然在京城蔓延和流淌,这个世道处处充满了险恶的陷井,所以做人做事千万要小心谨慎,这是第一个意思。他接着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这陇西、湖湘、巴蜀、河北等地是叛乱不断,干戈四起,但民生越来越凋敝,杜甫说自己,说我自己久病不愈,身体非常地衰微,我担心早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四处漂泊,再在这个船上漂泊下去,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只担心两件事说,他说我只恨我自己没有能力再我去世之前安顿好,安排好我的家人,我只恨我自己的功名、事业一事无成,我想到这些止不住是泪如雨下。我们都还想得起,李白去世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命诗,那时的李白虽然非常的悲愤,但他的决名诗里依然有着坚定的毫不退却的自信,他是自信到底的一个人。那么,在杜甫的这首绝命诗里,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那么,穷困一生的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一直等到他去世四十三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很多的办法,才把他爷爷的坟墓,才把他爷爷的尸骨迁葬回他的祖坟的所在地,也就是河南的偃师市,埋葬在了杜甫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身边。

第7讲 杜甫诗圣之谜

在前面的节目中,我们对杜甫的人生历程做了一番认真的梳理,了解了他跌宕起伏的求官之路,和苦难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所经历的政治挫折,贫穷,饥饿,疾病,逃亡,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与坎坷,才铸就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那一篇篇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这才最终成就了他“诗圣”的美誉,不过“诗圣”的这个头衔是后人送给杜甫的礼物,而当杜甫在世的时候,与他同时代的人究竟是怎样评价杜甫文采的呢?那时的杜甫是否具有像李白那样巨大的影响力呢?

咱们上节课给大家讲了杜甫死亡之谜,一代诗圣离开了人间,可是我们得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我们都知道叫做诗史,像历史一样,他这个人叫做诗圣,那是不是说杜甫在世的时候就像圣人一样享受着崇高的礼遇,获得了很多的光环,是不是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的追星族在追他们,像李白那样,我们前面讲李白的时候讲过的,有的人就跟着他追,他到哪儿就跟着到哪儿,真有这样的事情,杜甫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们的回答是,不是,绝对不是。

大概还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曾在一首诗里回忆道:“斯文催魏徒,以我似班扬”,什么意思?当时有两个很有名的文人,一个叫崔尚,一个叫魏启心,非常欣赏少年杜甫的才华,说他的才能能跟班固、扬雄相比,可是现在我琢磨呀,这也就是文学前辈,对一个文学少年的赞扬之语,这种赞扬多多少少得打一点折扣,而且这个诗写的时候,是杜甫向别人推荐自己,希望能够得到官员的提拔,而回忆他少年的时候,受别人赞扬的事,所以这个得打点折扣。杜甫青年的时候,我们知道,他跟李白、跟岑参、跟高适、跟王维、跟储光羲等盛唐的一批大诗人都有过交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射箭,骑马,关系都不错,可有一样,这些大诗人到目前为止,现存的诗文里头还没有发现他们有对杜甫的诗文,有直接的,崇高的赞誉的语句,这多多少少能说明一点问题。

一直等到杜甫晚年的时候,五十多岁的时候,我们想有三个文人对杜甫的诗有过比较好的评价,可是有一样,都不是当代的知名诗人,还有一个例子,也是挺致命的,有是盛唐的诗人,自己编选当代诗人的诗集,叫做唐人选唐诗,我们发现在盛唐编选的集子里面,包括在中唐的时候的人编的诗集里面,很多诗集没有人选杜甫的诗,有选王维的,有选李白的,但是没有人选杜甫的,这也很能说明问题,当然我们不排除有的人选了,但没发现,但就现在发现的来看,杜甫的诗当时没有能够广泛的进入唐人选唐诗的范围。这就说明什么问题呢?杜甫的诗可能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没有大到那种影响力,像谁一样呢?像王维,像李白,没有。

看来杜甫在生前的名气远远不如像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二流诗人,可是,在杜甫去世之后,特别是中晚唐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当时的著名诗人,开始极力推崇杜甫,一些唐人选唐诗的集子中也有了杜诗的身影,那么,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而第一个将杜甫称作“诗圣”的人,又会是谁呢?

杜甫的这个出名他有一个过程,他在世的时候声明不算大,甚而至于还有点寥落了,什么原因呢?杜甫的诗写的这么好,讲了这么多讲,你却告诉我们说他的诗不受欢迎,这里面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仅仅从文学上来讲,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就是盛唐的诗人,写诗,欣赏诗,欣赏什么样的?歌颂理想的,杜甫的诗,特别是他中年以后,大多数的诗是抨击现实,揭露黑暗的,盛唐人喜欢诗歌里面表现天才的创造力,比方说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喜欢这样的,杜甫的诗更注重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啊,这是从创作上来讲,还有格调上来讲,盛唐的诗人更喜欢明快的,乐观的,高昂的诗,杜甫的诗比较沉郁,比较委婉,比较浑厚,比较低回。

所以他当时的创作虽然在文学史上来看,我们现在来看,他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但是他可能跟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的理想有点错位,这当然我们既不能苛求杜甫去迎合时代,也不能渴求时代去迎合杜甫,但是从客观上来讲,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评价上的错位。我们这一讲的题目是“诗圣之谜”,这个诗圣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最早开始把杜甫跟圣人的圣联系起来的是谁呀?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是宋代有一个婉约派的大词人叫秦观。秦观写了一篇文章,叫《韩愈论》,在《韩愈论》里面他把杜甫跟孔子放在一起比,他说孔子的学说,孔子的思想是集他那个时代集大成的,杜甫的诗就像孔子的思想一样,也是集大成的,可有一样,这是针对杜甫诗的艺术成就来讲的,我们经常都说杜甫的诗歌是古典诗歌艺术集大成的人。

等到北宋、南宋了以后,很多的文人把杜甫比作周公,我们都知道这周公是孔子很崇敬的一个人物,还有的文人把杜甫的诗跟《论语》,跟《孟子》并列起来,认为都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千呼万唤始出来”,总有一个人会直接的把杜甫称为“诗圣”的,这个人是谁,就是明朝的一个文人叫王稚登,大家不太熟悉,但这不重要,他说了一段话,说“余曷敢言诗,问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什么意思?就是翰林供奉李白那是诗仙,杜甫不是做过左拾遗吗,杜甫是我们的诗圣,就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材料来说,是第一次把诗圣这个称号跟杜甫这个名字直接的联系到一起。

到后来,有一位很著名的研究杜甫的明朝时候的文人,也是大专家,叫王嗣奭,他在诗篇里面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说“诗圣神交盖有年”,从这儿以后,杜甫是诗圣的这个称号就算固定下来了。

按道理,中国诗坛群星灿烂,唐宋两代的大诗人比比皆是,诗才可以与杜甫比肩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单单是杜甫一人获得了“诗圣”的尊称,“诗圣”杜甫到底“圣”在哪里? 你说他是诗圣这没错,我们愿意相信,可是杜甫究竟是圣在何处,这就是最重要的。我们说第一,杜甫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有一首诗很能说明自己忠君的程度,爱国的程度,他在诗里说:“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什么意思?我现在所处的这个朝代,碰着一个好皇上,“生逢尧舜君”说谁呢?唐玄宗,像尧舜一样的名君,所以我不忍心离开这样的好时代,我要为这个时代奉献我的一切,而且我忠君,我爱国的这个本性,像什么一样呢?“葵藿倾太阳”就像向日葵围着太阳转一样,太阳到哪儿我到哪儿。我们还都记得,安史之乱一爆发,杜甫就带着自己家里人逃难,他从当时的奉先县往北跑到了鄜州,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的富县,他一到鄜州,把家里人刚安顿好,按道理这兵荒马乱的,还不得跟家人呆在一块,你跑了家里人也不知道你是死是活,你也不知道家里人的情况,没有,杜甫刚听说唐肃宗要在灵武,就是现在的宁夏中卫县要继位,他就把家里安顿好,他自己只身就去找皇帝去了,结果我们都知道,半路上让安史叛军给抓起来,押回长安,押了一年,一年以后,他捡了机会逃出长安,按人之常情而言,他应该这会儿回到鄜州去看看老婆孩子还在不在了,是不是?这是个本能反映,但是他说了“葵藿倾太阳,自性固莫夺”,这是我的本性,从来不肯动摇的,所以他的这种本能使得他没有回家去,他跑到了当时的凤翔,皇帝在那儿,他见到了皇帝。

所以,我说你理解杜甫就想,当时兵荒马乱的,那么多的大臣被安史叛军抓了之后投降了,还有很多盛世的文人在太平时期歌功颂德,安史之乱一爆发就隐居山林,或者躲到南方去了,杜甫算什么,区区一个八品小官,又是往北跑,又是往南跑,就为了找谁呢?不是为了找自己家里人,就为了找皇帝,可是当时的唐肃宗刚刚继位,说白了,这皇帝的位置能坐到什么时候,两说,这个皇帝能不能带领大家打败安史之乱的这个军队,两说,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皇帝即是国家,我找着这个皇帝我就找着这个国家,我找着这个国家我就等于支持了我们国家正义的战争,我支持了正义的战争,我反对分裂,我就是大大的忠臣。所以,我们说这个思想上我们能看出来,他是自觉的,人的这个思想行为,难就难在自觉这两个字,没有人逼他,皇帝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唐玄宗都跑到四川去了,他能顾得了谁,对杜甫来讲他说了“自性固莫夺”渗透到他的血肉里边,渗透到他的日常行为里面,他处处,时时,刻刻,他都想到皇帝,他想到皇帝实际上是想到这个国家,这是最难的。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这是一种执着的和坚定的一种信念,所以我们说这是杜甫之为“诗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杜甫忠言爱国的思想和行为确实是一以贯之的,从他历次的为官经历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所以杜甫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愚忠,而是一种生发在心底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与理想,可是当面对朝廷与官场中的种种腐败和丑恶时,杜甫又将如何应对,诗圣杜甫还圣在何处呢?

第二,表现在哪儿呢?就是关注国事,洞察时事,你光关注国事还不行,你得洞察时事,前边是说你的态度,后边是说你的本事,杜甫因为困局长安十年,他生活在下层,可是他要求官,他不得在上层活动啊,他在上层活动的过程当中,目睹了种种腐败和丑恶的行径,都写在他诗里面,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兵车行》,说“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些诗句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具体写的是哪件事?就是唐潮和南诏的战争,这个南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现在的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有贵州和四川的局部地区,也还包括现在的缅甸、老挝、缅甸的一部分地区,南诏在唐太宗的时候就臣服于唐朝,它自己是独立的,但是它臣服于唐朝。

这地方很重要,为什么要跟他搞好关系呢,这儿你不搞好关系,他要跟吐番联合起来唐朝的西南边境就很危险,可是当时的负责西南边境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这个人脾气坏,又急躁,还很多疑,他跟当时的南诏王没有搞好关系,关系搞的非常僵,结果发生武装冲突,这武装冲突一发生,你赢了也算了,他又打输了,一打输死了六万多人,他是杨国忠的亲腹,所以杨国忠跟唐玄宗说打胜了,还请功呢,他这儿请功不要紧,南诏王就火了,南诏王投靠了吐番,唐玄宗哪知道这些情况,他下令在长安,在洛阳,在河北一带广泛的征兵要攻打南诏,这当地的老百姓听说南诏这个地方,云南这个地方,多瘴疠之气,因为这个水土不服,都很害怕不敢去,听说打仗还没开始,十个人先死了八九个人,都传说呀,所以不敢去,不敢去怎么办呢?就硬抓,抓着一个壮丁给你带上枷锁,然后直接给你送到队伍里去。所以,那诗里边说得好“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根本不是戴上大红花,骑上大白马,欢送去参军的的场景,这整个是把人直接抓出去,跟投到死牢里头一样。那么,这样的一个情形,怎么可能打胜仗,所以杜甫是,首先关注国事,第二他洞察时事,他把这个问题一看就看到本质上,哪个是本质,第一,你这个战役本身就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战役理上都站不住,肯定要失败。第二,你这个征兵制度有问题呀,有的战士十五岁就当兵,到了四五十岁了回来之后还要接着当兵,你这制度有问题,影响士气。第三是什么呢?穷兵黩武啊,青年壮年男子都去打仗了,剩下一些妇女在那儿耕地,那能耕好吗,影响农业生产,农业生封建社会的根本,动摇根本了,你仗能得赢吗?再次,你在长安洛阳地区征兵,你还要收当年的租税,你把主要的劳动力都征走了,照样在收同样数量的租税,当地的人民怎么能够拥护你,你失去了民心,这仗怎么能打赢。

最后,说什么呢?“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是违反常情的一种呐喊,白居易原来在诗里面说什么呢?“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那是说想让自己的闺女当贵妃,去享福的,这个可不一样,生下男孩肯定死,为什么呢?长到一定岁数立马就拉走了,那么,使得人民发出这种有背常情的呼唤,证明这个王朝发生了重大的问题,也是失民心的,所以我们说,从这些方面来看,杜甫的诗圣也是一个很重要体现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见,关注国事,洞察时事,同样是诗圣的重要内涵,《兵车行》就充分反映了这一内涵,而我们知道,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历尽艰辛与苦难,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又是如何升华自己的情感的,对待黎民百姓,对待妻子儿女,诗圣的圣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杜甫之圣第三点,圣在推己爱人,心忧天下,他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几句“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这说的是什么呀?我将妻子儿女寄放在郊县,因为杜甫当时在长安做官嘛,物价太高,只能把家里人先安排在郊县去住,回家探亲,说我们一家人在风雪当中不能相聚,我现在急急忙忙的往家里面赶,就是想和家里人共患难,同生死,可是等到我刚到家里头的时候,听见一家人哭成了一团,怎么回事呀?他说幼子饥已经卒,他说最小的儿子饿死了,他一进家门就遭到了这么一个重大的打击,说“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作为一个父亲很失职,在外面成天这么忙,成天求官,成天在外面跑生机,结果我的儿子饿死了,作为父亲非常的愧疚,“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我自己即便不悲痛,可是我听见邻居在哭我的小儿子,我心里边也特别的不好受,谁又能想到今年是个丰收年,我的儿子还会饿死,这是前半段讲的这个意思。

接下来,笔锋一转,很自然地一转,变成什么呢?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算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什么意思?“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像杜甫在当时八品官,有一种豁免权,可以不交任何的租税,可以不服兵役和徭役,换句话说可以不承担所有这一切的苛捐杂税,他说,像我这样一个家庭,在丰收年里小儿子都饿死的话,那一般人家又会怎样呢?他就想到了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他就想到了现在还在戍守边境和边防的战士的家庭,那些家庭又该怎样呢?他最后结尾说“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我想到这些,我的忧患,我的忧虑就像终南山一样高,不能断绝。所以我们说这个,体现出他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呢?就我刚才讲的推己及人,他自己家庭遭了难,他自己处在穷困当中,但是他依然想到的是比他更加穷困,地位比他更低的人。这样的一种思想的境界,那远非身处富贵之地,然后才去体会贫穷老百姓不是这样的人能够比的,所以我们说这是诗圣的第三点。

第四点是什么呢?盛在关爱妻儿,不离不弃,杜甫一生就一个妻子,姓杨,杨氏,杜甫跟他的妻子可以说是白头偕老,他们两个可能差了最小有十岁,他们结婚之后,在杜甫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在诗里面找到他的妻子,他的儿女的影子,你譬如说在逃难的过程当中,他始终不忘要照顾他的妻子,照顾他的儿女,把饭要吃好,他说:“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孩子们逃难逃了一天都累坏了,朋友把饭做好之后,他把孩子们叫醒来,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吃饭,既感到快慰同时又感到难过,他在做官的时候,跟他的妻子,儿女好长时间没有通音讯,他在诗里面写道:“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我在长安做官,我的妻子远在鄜州,我给她写了一封信,至今没收到回信,已经十个月了,我不知道我的家还在不在。

在杜甫的笔下,他的妻子也非常的理解他,一首诗里写道:“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他的夫人给他写信,写了好几张纸,里边都写的是对他不能回家的的理解之情,有时候生活安定一点了,他也很愿意享受一种天伦之乐,有两首诗,其中的片断非常有趣,怎么说呢?“老妻华5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他夫人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棋盘,看起来他这个夫人还是很有修养的,信手画个棋盘,然后跟他对弈,他最小的儿子在那个小桌上敲那个针,绣花针,敲敲给他敲弯了,然后想去钓那个河里的小鱼,贫困的家庭也自有自己的快乐。“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我跟我的夫人,他老说这是老妻老妻的,其实他的夫人比他小很多,应该我们想还是比较漂亮的,他带上他的夫人乘着一叶小舟在江上游玩儿,看他的儿子在江水里边游泳,所以非常和睦,非常欢乐的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图景。

所以我们说,他在他的诗篇里头不但表现他这一个大家庭,他跟他的妻子,跟他的儿女共患难的情景,也有同欢乐的情景,所以,我们说杜甫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子女,也是尽可能尽到做一个丈夫,做一个父亲的责任。

杜甫诗圣的美誉,当然不止表现在上面的四个道德层面上,在诗歌艺术创作上,杜甫更是当仁不让,杜甫现在存世的诗作有一千四百多首,风格极其丰富多样,或豪迈奔放,或清新雅致,而更多的是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就是语言凝练质朴,感情忧郁苍凉,结构曲折迂回的一种风格,那么,在杜甫的这些诗作中,哪一首诗被称作“千古七律第一”,我们现在流行的成语之中,又有哪些出自杜甫的笔下,后人推崇杜甫为诗圣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最后,我们说杜甫的诗圣之圣,圣集成传统,开辟新风,这指的诗歌创作,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的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就是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代产生的律诗,成为后代中国古典诗歌典范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现在一提起来做诗,就是律诗,杜甫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光是律诗他就写了九百多首,占了一大半,而且我们都知道他很有名的一首《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被认为是“千古七律第一”,被认为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字字之中字字皆律”,那就是这个律诗已经写到最高境界,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不但是对以往艺术传统的集大成,也是开辟了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

第二,杜甫诗的语言锤炼到了极致,炉火纯青,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历历在目”,就从这儿来的,杜甫的诗说“将军下笔开生面”,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别开生面”,他说“明眸皓齿今何在”“明眸皓齿”,他的诗里说“炙手可热势绝伦”,“炙手可热”,他说“意匠惨淡经营中”“惨淡经营”。

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够凝练成成语呢?那得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把语言的艺术打造到了极致,才能成为千百年来传送人口的成语,你说他的语言到了什么程度。对于杜甫诗歌水平的评价,特别是对杜甫与李白孰优孰劣的比较,历来是后人饶有兴趣的一个话题,杜甫与李白,一个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一个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佳代表一个,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然而,两人又生活在同一时代,有着深厚的友谊,因而,对他们做一个谁高谁低的比较,似乎很有戏剧性,那么,杜甫与李白究竟孰优孰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他们两人的诗歌创作呢?

其实说到杜甫的诗圣,还得提到这个诗仙,一开始我们说杜甫的名气显然赶不上李白,但到了后来,对李白杜甫的评价可以说各有千秋,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一样,你比方说欧阳修特别喜欢李白,王安石更加偏爱杜甫,苏轼个人来讲特别喜欢杜甫,但是他的创作的风格又很接近李白。那么,一般来讲,凡是褒扬李白的多半是崇尚他的一种自由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一般褒扬杜甫的多半是被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所感染,被他集大成的那种诗歌艺术成就所吸引,所以就是说各有千秋,平分秋色。

上一篇:房屋备案证明怎么办理下一篇:生态旅游学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