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4篇)
1.2024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2018-2024年中国四川省水电行业竞争调研及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水电行业相关概述 1.1 水电行业界定 1.1.1 水力发电的定义 1.1.2 水力发电的特点 1.1.3 水电站的分类
1.2 小水电的概念与界定 1.2.1 小水电的定义 1.2.2 小水电的分类
1.2.3 小水电的特点与优势
第二章 2016-2018年中国水电行业发展概况 2.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概述 2.1.1 中国大力发展水电的意义 2.1.2 我国水力发电的发展历程
2.1.3 我国水电装机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2.1.4 中国水电为经济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2.2 2016-2018年我国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2.2.1 2016年水电行业热点分析 2.2.2 2017年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2.2.3 2018年水电行业发展态势
2.3 2016-2018年水电开发建设的形势分析 2.3.1 2016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2 2017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3.3 2018年我国水电开发建设形势 2.4 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4.1 国内水电建设面临的问题 2.4.2 水电开发面临的不利因素
2.4.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电可持续开发 2.4.4 水电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4.5 水电开发规范化的建议
第三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1 四川水电开发的紧迫性和经济性探讨 3.1.1 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 3.1.2 构建和谐社会水电凸显优势
3.1.3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水能资源及开发状况 3.1.4 水电站的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3.1.5 “西电东送”的经济性分析
3.1.6 四川水电的加速开发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3.2 2016-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3.2.1 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特点
3.2.2 我国电力巨头抢滩四川水电资源 3.2.3 2016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4 2017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状况 3.2.5 2018年四川水电行业的发展形势 3.3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1 2016-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趋势 3.3.2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3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3.4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分析 3.4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探索 3.4.1 四川水电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背景分析 3.4.2 四川水能资源开发状况及潜力
3.4.3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3.4.4 四川水电可持续开发对策
3.5 2016-2018年四川部分地区水电站发展分析 3.5.1 雅砻江 3.5.2 金沙 3.5.3 古城 3.5.4 大渡河 3.5.5 溪洛 3.5.6 毛尔盖
3.6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6.1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存在的隐患 3.6.2 四川水电站管理问题分析
3.6.3 四川应好好利用国家对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 3.6.4 四川打造农村水电强省对策 3.6.5 推动四川水电开发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发展分析 4.1 2016-2018年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4.1.1 小水电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4.1.2 中国小水电建设开发的现状概述 4.1.3 我国小水电建设正迎来发展机遇 4.1.4 我国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
4.2 2016-2018年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概况 4.2.1 四川省小水电产业发展背景 4.2.2 四川小水电开发获金融机构支持 4.2.3 四川省出台政策规范小水电开发 4.2.4 四川小水电发展存在的问题 4.2.5 四川小水电发展促进政策的确定
4.3 2016-2018年四川主要市县小水电发展状况 4.3.1 南江县 4.3.2 珙县 4.3.3 锦阳县 4.3.4 马边县 4.3.5 石棉县
第五章 2016-2018年水电技术研究分析 5.1 水电机组技术分析
5.1.1 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增容改造技术分析
5.1.2 水轮机复合抗磨板和水泵复合抗磨密封环技术分析 5.1.3 水电机组励磁装置的技术分析
5.1.4 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5 非金属材料对水轮机、水泵抗气蚀磨损的防护技术分析 5.1.6 微型水力发电机组(含负荷调节器)技术分析 5.1.7 农村水电站机组过速保护技术分析 5.2 小水电技术分析
5.2.1 小水电站的更新改造技术分析 5.2.2 小水电工程径流计算技术分析 5.2.3 小水电站无压隧洞引水技术分析 5.2.4 小水电站技木改造工作需要加强 5.2.5 小水电设备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5.3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技术系统
5.3.1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状况 5.3.2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实施中的弊病 5.3.3 运行人员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 5.4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分析 5.4.1 农村水电自动化状况分析
5.4.2 农村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和主要设备选型解析 5.4.3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北魏家洲水电站)分析 5.4.4 水电站自动化改造案例(湖南鱼市水电站)分析 5.4.5 农村水电站自动化的发展策略
第六章 2016-2018年水电项目开发与建设的管理分析 6.1 水电勘察项目管理分析 6.1.1 企业项目管理的本质
6.1.2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的管理模式 6.1.3 水电勘测设计项目管理的三个阶段 6.1.4 水电勘察设计项目管理发展思路 6.2 水电项目的质量管理分析 6.2.1 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6.2.2 水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2.3 加强水电项目质量管理的建议 6.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政策研讨 6.3.1 水库移民和水电工程移民概况 6.3.2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内容
6.3.3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出现的问题
6.3.4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理论框架 6.3.5 水电工程征地移民制度设计创新的具体建议 6.4 水电开发企业的安全监管分析 6.4.1 水电开发企业安全监管的背景 6.4.2 水电建设项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6.4.3 加强水电建设项目业主安全监管的对策
第七章 2016-2018年四川省水电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7.1 四川岷江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发展概况 7.1.2 经营效益分析 7.1.3 业务经营分析 7.1.4 财务状况分析 7.1.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1.6 公司发展战略 7.1.7 未来前景展望
7.2 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发展概况 7.2.2 经营效益分析 7.2.3 业务经营分析 7.2.4 财务状况分析 7.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2.6 公司发展战略 7.2.7 未来前景展望
7.3 四川西昌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3.1 企业发展概况 7.3.2 经营效益分析 7.3.3 业务经营分析 7.3.4 财务状况分析 7.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3.6 公司发展战略 7.3.7 未来前景展望
7.4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7.4.1 企业发展概况 7.4.2 经营效益分析 7.4.3 业务经营分析 7.4.4 财务状况分析 7.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7.4.6 公司发展战略 7.4.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八章 四川水电行业投融资分析 8.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综况 8.1.1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现状 8.1.2 我国水电建设政策利好不断
8.1.3 低碳环境下水电迎来良好发展契机 8.1.4 中国水电行业投资重点分析 8.1.5 水电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8.2 水电BOT融资分析 8.2.1 BOT融资概述
8.2.2 中国水电运用BOT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8.2.3 水电项目BOT融资的优势分析 8.2.4 水电开发运用BOT融资的问题 8.3 四川水电行业投资状况
8.3.1 外资欲投资四川大中型水电站 8.3.2 未来四川水电项目投资规划 8.3.3 四川木里水电开发投资状况 8.4 四川省水电项目投资进展 8.4.1 四川通江水电项目 8.4.2 四川宜宾向家坝水电站 8.4.3 四川大渡河安水电站项目 8.4.4 四川绵阳水电项目 8.4.5 四川阿坝州水电项目
8.5 水电行业投融资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8.5.1 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8.5.2 水电企业投资效益保障
8.5.3 相对开放水电投资市场的建立 8.5.4 水电投资开发模式的选择 8.5.5 有效竞争水电开发模式的建立 8.5.6 水电融资结构的优化组合 8.6 水电行业投资开发的对策
8.6.1 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水电投资管理体制 8.6.2 引进战略投资者以缓解资本金不足 8.6.3 集中力量保障水电集约化开发 8.6.4 调整与优化建设资金债务结构 8.6.5 进一步拓宽融资方式与渠道
8.6.6 建立促进水电投资扩张的引导与激励机制 8.6.7 形成“多家抬”的投资分摊合作机制 8.6.8 水电投资开发应转向青藏高原 第九章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9.1 中国水电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 9.1.1 未来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显著增长 9.1.2 中国水电行业未来发展思路 9.1.3 中国水电中长期发展目标 9.1.4 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展望 9.2 四川水电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9.2.1 四川未来水电开发的条件 9.2.2 四川水电开发潜力
9.2.3 四川水电行业未来发展规划
9.3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业发展预测分析 9.3.1影响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9.3.2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9.3.3
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累计利润总额预测 9.3.42018-2022年四川省水力发电行业工业销售产值预测 附录
附录一:四川省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办法 附录二:《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图表目录
图表 各国小水电的容量定义
图表 2016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7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2018年四川省水力发电量数据 图表 水电阻容接线原理
图表 世界小水电站可更新、扩容的潜力估计 图表 中国小水电站更新改造的需求概况 图表 电站更新改造的时间曲线
图表 查明经评估可能改造、扩容项目的6个步骤 图表 皖河流域径流深对比表
图表 大龙潭电站径流、水能指标复核结果 图表 隧洞衬砌与非衬砌工程特性比较表 图表 水电投资成本变化趋势
图表 加拿大水电站的债券市场融资 图表 两支典型电力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图表 我国水电中长期规划 图表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规划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岷江水电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岷江水电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收入(分季度)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7年川投能源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资产负债率水平图表 2015-2018年川投能源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图表 2015-2018年西昌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西昌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17年西昌电力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西昌电力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西昌电力运营能力指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收入(分季度)2015-2018年明星电力净利润及增速
2017年明星电力主营业务收入分行业、地区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年化净资产收益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2015-2018年明星电力资产负债率水平2015-2018年明星电力运营能力指标
2.2024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第一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相关定义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基本情况介绍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原理介绍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业链条分析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业链环节分析
1、上游产业
2、下游产业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四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的赢利性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分析 第五节 国中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资金壁垒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技术壁垒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人才壁垒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品牌壁垒分析
五、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其他壁垒分析
第二章 2016-2018年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节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第三节 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亚洲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节 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北美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五节 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地区市场分析
一、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分析
三、欧盟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第六节 2018-2024年世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分布走势预测 第七节
2018-2024年全球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全社会消费品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总额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析
六、居民消费价格变化分析
七、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体制现状
二、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产业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一、人口环境分析
二、教育环境分析
三、文化环境分析
四、生态环境分析
五、消费观念分析
第四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运行情况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状况情况介绍
一、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二、行业创新情况分析
三、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应情况分析 第四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第六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运行数据监测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总体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产销与费用分析
一、流动资产
二、销售收入分析
三、负债分析
四、利润规模分析
五、产值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所属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六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格局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主要品牌分析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力分析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七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需求特点与价格走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消费特点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消费偏好分析
一、需求偏好
二、价格偏好
三、品牌偏好
四、其他偏好
第三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成本分析
第四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需因素
二、成本因素
三、渠道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五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现状分析 第六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影响因素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走势预测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平均价格增速预测
第八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区域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区域市场规模分布 第二节 中国华东地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分析
一、华东地区概述
二、华东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东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东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华中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中地区概述
二、华中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中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四、华中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预测 第四节 华南地区市场分析
一、华南地区概述
二、华南地区经济环境分析
三、华南地区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市场规模分析
第九章 2016-2018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情况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SWOT分析
一、行业优势分析
二、行业劣势分析
三、行业机会分析
四、行业威胁分析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环境分析(PEST)
一、政策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社会环境
四、技术环境
第十章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分析(随数据更新有调整)第一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企业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产品
三、运营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5、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一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国内投资环境分析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机会分析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增速预测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发展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增速预测
三、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值规模预测
四、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值增速预测
五、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供需情况预测 第四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盈利走势预测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毛利润同比增速预测
二、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预测
第十二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风险与营销分析 第一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政策风险分析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技术风险分析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竞争风险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其他风险分析
第二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企业经营发展分析及建议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经营模式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销售模式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创新方向 第三节 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十三章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品牌战略分析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二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战略综合规划分析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十四章 2018-2024年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发展策略及投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产品策略分析
一、服务产品开发策略
二、市场细分策略
三、目标市场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定价策略分析 第三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营销渠道策略
一、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渠道选择策略
二、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营销策略
第四节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价格策略 第五节
行业分析师投资建议
一、中国高阻隔高分子包装材料行业重点投资区域分析
3.2012年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三
(2012年2月9日在贵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李再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记“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的使命,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民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这五年,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牢牢把握贵阳发展阶段性特征,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排位前移的良好局面。2006年至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从617.24亿元增至1383.07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GDP从15731元提高到31712元;财政总收入从157.58亿元增至401.36亿元,年均增长20.6%;一般预算收入从61.58亿元增至187.14亿元,年均增长2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13.36亿元增至1600.59亿元,年均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34.96亿元增至584.33亿元,年均增长2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2010)》显示,在全球500个城市中,贵阳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了42位,提升速度排列第4位。
(二)这五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效益大幅提升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达5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一是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呈现投资大、成长快、效益好的局面。规划建设十大产业园区,其中,升格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示范基地3个、省级开发区4个,全市园区的产业承接力不断提升。开工建设了首钢贵钢新特材料、贵州广铝年产80万吨氧化铝及其深加工等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96个,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50亿元。通过抓存量、扩增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669.65亿元增至1436.62亿元、年均增长15.1%,增加值从228.91亿元增至365.23亿元、年均增长14.3%;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从173.65提高到226.01,工业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48%。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推进。发挥省会城市综合优势,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被列入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整体提升南江大峡谷、青岩古镇等9个国家4A级景区,成功打造“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等旅游品牌,旅游人数达到5250.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12.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1%、48.6%。“中国夏季会展名城”品牌效应初显,2011年共举办会展382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2亿元。城市金融要素加快聚集,贵阳市商业银行更名为贵阳银行,成功组建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引进花旗、中信、招商、浦发等一批国内外金融机构,2个村镇银行、43个小额贷款公司、116个融资性担保公司挂牌营业;上市公司发展到13家。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从1494.17亿元、1202.85亿元增至3603.65亿元、3012.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3%、20.2%。改貌货运中心站、石板农产品物流园建成营运,二戈寨物流园、西南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商贸流通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市服务业带动社会就业120多万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4%提高到48.3%。三是农业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市级累计投入财政性农业产业发展资金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04个,面积101.15万亩,经济作物占农作物的比重达60%;发展规模养殖基地1960个,畜产品年产量达到24.4万吨;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3家,带动农户10万户,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20%以上。
(三)这五年,是城乡建设加快推进、环境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功能配套、要素统筹,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编制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完成了中心城区控规、重点地区和主要节点的城市设计、77个专业规划以及一市三县城市总规和控规,实现了中心集镇和重点村庄规划全覆盖。二是城市空间大幅拓展。坚持以路网引领城市发展,“三环十六射”城市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完成投资330多亿元;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0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32平方公里扩大到2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展到12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69.2%。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把中心城区的客车站搬到金阳客运站和客运东站,花溪大道沿线汽贸市场搬到孟关国际汽贸城,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到石板农产品物流园,城区“内疏外拓”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城市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奥体中心体育场、观山湖公园、十里河滩湿地公园、筑城广场等城市精品工程投入使用,世纪城、温泉新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初具规模,国际金融中心、花溪大学城、多彩贵州城、城乡规划展览馆等重要城市配套功能项目开工建设。供电、供水、供气及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三创一办”等活动,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采取公交优先、错时上下班、专段号牌管理、尾号限行等综合措施缓解交通拥堵,对违法建筑、非法营运等实施依法整治,对户外广告、渣土运输、占道经营实行规范管理,城市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推进彭家湾、渔安安井等26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了中心城区综合管网入地工程,改造农贸市场177个,建成市政道路913公里。配合抓好贵阳至广州、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龙洞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开阳港、息烽港建设加快推进。累计投入县乡交通建设资金51.6亿元,实现县际高速公路通达率90%、通乡油路率100%、通村油路率83%。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10亿元,实施了6大类水利项目,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57亩,90%以上的农村人口基本解决饮水困难。完成村庄整治243个,农村危房改造6.72万户,新建大中型沼气池215口、户用沼气池13.55万口,农村广播电视户通率达90%以上,农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这五年,是环境保护从严有力、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的五年。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发展,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青山绿水。组建两湖一库管理局,成立全国首家环保法庭和审判庭,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亿多元。深入开展“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森林保卫战”、“除尘降噪”等专项行动,贵阳市民的“三口水缸”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以上,市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155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采石迹地恢复,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2.3%;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举办三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与联合国气候组织合作开展的“千村计划”项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被评为最佳案例之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生态文明社区、生态文明企业、生态文明学校在城乡涌现,被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和节能减排试点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全国十大低碳城市,“生态”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
(五)这五年,是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的五年。坚持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围绕破解发展难题推改革、立足提升发展速度促开放,全市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以及农村综合改革。625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核减到93项,成为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12家市级投融资公司筹集建设资金504亿元,市场化融资取得重大成果;完成国企改革211家,事业单位改制21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二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共与国内外61个大中城市开通航线80条,与日本惠庭市、新西兰北帕默斯顿市、美国沃斯堡市等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更加紧密。进出口总额从11.19亿美元增至37.69亿美元,年均增长27.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从0.7亿美元增至2.79亿美元,年均增长31.8%。累计引进内资项目8208个,实际到位资金2027.2亿元。务实高效、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六)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09.29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5%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81元,年均分别增长11.6%、16.5%;贫困发生率从10.4%下降到7.3%;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到89.19。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积极探索“政企并力、建储并举、公廉并轨、租补并行”的保障房供给新模式,4.3万户家庭纳入住房保障;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征缴扩面;13万城乡低收入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覆盖率达97.6%,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达91.6%、83.8%,城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学区化改革有序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获得“长安杯”,群众安全感从2007年的70.8%上升到84.3%。文化、体育、科技、计生等事业长足发展,全面进步,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中国舞蹈之都、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等称号。在过去五年中,国防教育、宗教、史志、档案、侨务、对台、气象、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工青妇等工作全面发展,社会组织在社会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先后成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首问责任等制度,优化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和公示制度,全面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办事,“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来件初始回复率达到100%。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56件、政协提案2517件,2011年满意率均达100%。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政务环境不断优化。过去五年,是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可喜成就的五年!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们唱响“主基调”,主攻“主战略”,更好更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为下届政府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年来,我们奋力加速、领跑“十二五”。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1%、57.1%、23.4%、20.5%、31.7%、37.3%、17%、23.5%,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排位中,位居第1名。全市人民在“十二五”第一棒奋力加速,跑出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一年来,我们协力争先、提振精气神。432万贵阳人民团结协作,46万绿丝带志愿者辛勤付出,广大党员干部奋力拼搏,全力冲刺“三创一办”,凝聚和提振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成功、圆满、精彩地协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的“特别贡献奖”;双双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贵州首届国际车展、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投洽会、第五届全国工商联执委会暨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筑城广场万人迎新活动等成功在贵阳举办。通过节会聚力、活动扬势,塑起城市人文新坐标,提振了贵阳协力争先的精气神。一年来,我们竭力创新、突破新领域。瞄准世界前沿,主攻科技创新,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皓天光电LED蓝宝石衬底材料成功下线,振华年产3000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全面达产,中航工业凯阳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试车台点火成功,海信平板模组核心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全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互联网企业朗玛公司通过中国证监会上市核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家,占全省的69.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2%。我们积极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变四级管理为三级管理,实现服务职能下移;组建群众工作委员会和群众工作中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变“中转站”为“终点站”;成立和谐促进会,增强社会矛盾化解合力;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开展“城市绿卡”发放试点工作,让新来这座城市的“客人”享受同城待遇。我们在创新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在突破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一年来,我们致力跨越、奠定新基石。把开局之年作为基础之年,着眼于新起点上的新跨越,完成1600.5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实施了总投资44.58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3.18亿元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9.3亿元的电力基础设施项目、13亿元的通信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提升支撑跨越的硬件基础。完成十大产业园区基础投资215亿元,占园区累计基础投资的87.7%;引进到位产业类项目资金224.74亿元,先后开工建设150个总投资700多亿元的工业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1000亿元,着力提升支撑跨越的产业基础。投入资金162亿元,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多干利民之事,进一步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筑牢民生网底,着力提升支撑跨越的保障基础。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确立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这是一条最根本的经验!
总结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转型速度不快,高新技术支撑不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综合带动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还需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工作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为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进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知,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坚实基础上取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努力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及省在筑单位,向驻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贵阳建设与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今后五年,是贵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攻坚期和加速期,是贵阳全面发力、奋力攀高、阔步领跑的黄金期和关键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黔中经济区战略规划实施等重大战略机遇,树立世界眼光,强化战略思维,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爽爽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努力铸就贵阳发展新辉煌。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实施“三化同步”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继续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提振信心、提升动力、提质转型、提速发展,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奋斗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实力更强、生态环境更好、幸福指数更高的生态文明城市,全力实现“一先二超一提升”的目标(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经济总量增长1.4倍以上、超1个省会城市、排到西部第6位、进入第二梯队,经济年均增长17%以上、超约7个省会城市、进入全国前列;市民幸福指数提升3到5个点,达到93左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战略重点:坚持六大发展,构建六大体系。(一)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绿色经济生态体系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低碳城市等目标,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发展理念,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引擎,采取最严格的手段保护生态、用科学的方式推进生产、用绿色的理念倡导消费,正确处理“转”与“赶”、“好”与“快”以及提速增量与降耗减排三大关系,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集群联动、市场需求带动、政策扶持推动,集聚综合要素,促进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绿色经济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可持续竞争力。通过五年努力,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突破3000亿元、1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7%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8%;单位GDP能耗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4%。
(二)坚持统筹发展,构建宜居城镇生态体系
按照“融入国际化、实现现代化、体现人文化、突出生态化”和“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阳特色”的要求,从打造新的战略支点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出发,超前谋划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三区五城五带”(贵安新区、双龙新区、北部新区;百花生态新城、花溪生态新城、天河潭新城、龙洞堡新城、北部工业新城;二环四路城市带、贵阳至遵义城市带、贵阳至安顺城市带、贵阳至毕节城市带、贵阳至凯里及都匀城市带),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间快速通达能力,增强省会城市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功能。通过以城带乡、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着力在空间形态、交通构架、服务网络、产业布局、政策创新等方面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构建空间优化、要素聚集、产业发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活舒适、文明安全、人文和谐的宜居城镇体系,推进宜居城镇生态建设,使城镇让生活更加美好。通过五年努力,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达到380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城镇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90%;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5%以上;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率达到80%以上,中心村村庄整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45%,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0%。
(三)坚持包容发展,构建自强文化生态体系
有容乃大,自强则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贵阳当自强”正奏响最强音。这种自强来自奋勇攀高的进取心,来自敢打敢拼的自信心,来自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围绕建设全国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区的目标,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包容理念,大力实施文化强基、文化惠民、文化保护、文化产业、文化诚信和文化人才“六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多样性文化和谐共生、原生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特色,以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核心,以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知”与“行”的内涵,推进自强文化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通过五年努力,市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文化业态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以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农家书屋覆盖100%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覆盖100%乡镇,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四)坚持持续发展,构建友好自然生态体系
注重用生态化理念发展产业、用产业化理念建设生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敬畏自然,更加尊重自然,更加善待自然,深入实施治水、护林、净气、保土工程,大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对资源实行有序开发、有偿利用,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加快构建以水生态、林业生态、气候生态、土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支撑,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的可持续自然生态体系,推进友好自然生态建设,让我们生存的家园更加美丽。通过五年努力,全市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控制在Ⅱ类以上,二级保护区水质控制在Ⅲ类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5%,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稳定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
(五)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生态体系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推进文化生活大众化、社会保障普惠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创新化、社会关怀人文化,着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体系,加快和谐社会生态建设,让人民群众在这座城市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更加阳光、更加幸福。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6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9000元、18000元,农村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以上,每千人医生数超过3人,大学入学率超过20%;群众安全感超过90%,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到93左右。
(六)坚持改革发展,构建协调政治生态体系
4.2007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2007年02月06日 11:39 来源:
2007年1月29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总目标,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建设,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全市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赢得了第16届亚运会主办权,实现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四年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14.5%,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068.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比2002年增长71.7%。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10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超7800美元。2006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比2002年增长82.4%;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2年增长79.5%。
(二)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培育建设了一大批带动力强、高增长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形成了东部、北部、南部三条产业带和汽车、钢铁、造船、石化四大产业基地。工业向技术密集型、集群化和适度重型化升级转型,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特别是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二。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10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比2002年增长一倍。商贸、物流、会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2006年实现增加值3503.52亿元,比2002年增长64.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8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速创九年来新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6年增速快于全市2.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4.6%。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1.13,比2002年提高46.6点,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4%,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生产总值电耗分别比2002年降低22%和11%。
(三)推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软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8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1%,我市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建立起一批创新平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动漫网游产业发展基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有力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四年来,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5%。
(四)加大城建力度,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重点建设机场、港口、新铁路客运站、地铁、高快速道路等一大批对广州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年新增高快速道路579公里,市政道路412公里,桥梁145座,隧道25座。2006年,白云机场国际航线达41条,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超3亿吨,地铁通车里程达116公里。基本形成了以海陆空交通枢纽为基础,层次分明、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有效提升了广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饮用净水工程和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人民防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五)加强环境建设,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完成“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一期工程。建成16条主干道林带、13个近郊林区、119处园林景观,完成613个采石场、采泥场整治复绿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五大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建成,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1.9%,完成28条河涌截污,对56条(段)河涌进行了综合整治,珠江广州河段及市内河涌的水质明显改善,成功组织畅游珠江,检验了珠江综合整治成果。国家建设部授予广州“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和重点企业脱硫工程建设,提前实施机动车排放国Ⅲ标准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中心城区限行摩托车,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91.5%。经过八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我市顺利通过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开展为期三年的城市管理年活动。查处一批违法用地,收回闲置土地346宗、618万平方米,清拆违法建设552万平方米。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02个街区成为卫生模范街区和卫生街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业户7万多家,基本完成289个室内肉菜市场、160个农贸市场和4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改革生猪屠宰管理体制,放心肉上市量大幅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建立了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提升了交通管理水平。一批货运市场迁出中心城区。加大了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一系列严打整治行动和“扫黑除恶”及禁毒专项斗争,加强对“两抢一盗”犯罪的有效打击,加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力度,刑事发案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全市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10.1%,其中“两抢”案件下降29.9%,流花火车站等治安重点地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会保持稳定。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特种设备的监管,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形势保持平稳。
(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246.74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6.2%和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7788.27元,比上年增长10%。四年财政共安排统筹资金6.9亿元支持中心镇建设,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产业和人口集聚及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支农惠农的各项措施得到了落实: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以来共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15万人;资助了2125名农村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中专和技工学校;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市、区(县级市)安排49.6亿元,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初中建设工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所有镇、村,2006年参合率达86.1%;四年共投入11.91亿元推进农村“五通”工程建设,全市行政村和一批自然村实现了“五通”,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600条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农村面貌有所改观。全面清兑了历史遗留的4.9亿元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款,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9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11户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初步构建起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国有资产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营行为逐步规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逐步增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取消了414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停止了14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成效明显,“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落实;全市事业单位基本完成人员聘用制工作;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外源型经济稳定发展。2006年广州地区进出口总值达637.67亿美元,增长19.2%,是2002年的2.3倍。四年来,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05.53亿美元,年均增长22.6%。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1家在广州投资。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有较大发展。加快推进各类国家级经济功能区建设,广州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在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75%的区和73%的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和教育强镇。投入23亿元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老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投入21亿元创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省、市一级普通高中学位所占比例从2002年的37.5%提高到2006年的82.6%。高考各项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比2002年增加了13所。广州大学城如期建成,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热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中国音乐金钟奖等大型文化活动在广州举行,进一步提升了广州的文化品位。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扫黄打非”斗争成效明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版权事业取得可喜成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产业发展迅速,我市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2010年亚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有序展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慈善捐赠、优抚安置、妇女儿童与老年人、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出色完成了对口帮扶和安置三峡库区移民任务。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关系和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有新的进展,“双拥”工作成绩突出。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统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成绩显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进展,广州国际友好城市达18个。成功举办了中法文化年广州文化周、里昂文化周和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系列活动,增强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5%。参事、文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九)积极解决民生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和援助工作力度,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末的3.6%下降为2.1%,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4.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等贫困群体救济力度进一步加大,低保工作实现了分类救济、“应保尽保”。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300元调整到330元;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从548元增加到624元;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从684元调整到780元,退休人员每月养老金从2006年7月起增加100元。筹集投入近15亿元,妥善解决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医保,以及“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等问题。实施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大幅度减轻了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了220个村卫生站达标建设。加快危破房改造,四年共拆除、修缮、改造危破房76.9万平方米,使11039户居民直接受益。在全国率先实行住宅用地出让“双限双竞”政策,规划建设新社区,投入15亿元建设廉租房,为解决中低收入和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创造了条件。对全市在册的141宗“烂尾地”和57宗“烂尾楼”提出了解决方案,目前已依法处理61宗“烂尾地”、47宗“烂尾楼”,解决了涉及5.2万人利益、长期困扰的历史遗留问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达36321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7.3%和4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0.66元,分别比上年和2002年增长8.5%和48.3%。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四年来,全市用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达56.9%。
(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绩。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四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460件,办复率达100%。政府法制工作不断加强,四年共完成地方性法规草案19项,审议通过政府规章34项。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实行市政府领导接听群众电话和政府部门领导接访群众制度。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强化审计、监察工作,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推进了政府系统的勤政廉政建设。
四年来,我们在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中,始终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春视察广州时首次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广州实际,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们始终狠抓经济建设不放松。一方面,立足当前,加强经济运行调控,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着眼长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生产力发展,推动广州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是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两手抓。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抓好环境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把改善民生,让群众安居乐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各项民心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促进广州的和谐安宁。
四是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化解各种矛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广州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认真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促进城市与农村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六是坚持勤奋务实和开拓进取。我们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作为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真抓实干的精神,不断提高统揽工作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广州的稳定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跨上新台阶的四年。广州的发展,离不开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和支持广州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国企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勤政廉政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治安等方面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2007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广州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也面对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承前启后,再接再厉,推动广州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战略部署,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区功能,完善社会管理,增强公共服务,繁荣社会事业,强化“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建设,把广州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面貌到2010年实现 “一大变”,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迎接第16届亚运会。到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迈出新步伐,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重点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把握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壮大汽车、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尤其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软件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提升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具有相对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业,为广州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推进南沙临港石化基地、造船基地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抓紧推进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国际物流园区建设,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推进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专业性品牌会展,提升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地位。建设大型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现有批发市场,重点建设一批交易方式先进、信息化程度高、辐射力强的现代化批发市场。制定实施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创意产业大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国内著名企业和本地企业建立以广州为总部的跨区域经营体系。认真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珠江新城金融商贸区建设,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围绕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开拓入境游国际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广州旅游。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管理和服务,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和投资参股等形式,实现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联接。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尤其要支持民营工业加快发展,逐渐增大其在全市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强。
(二)以十年时间建成创新型城市为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创新工作。
着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广州科学城和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组织认定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选择和支持一批原始创新技术项目,实行重点突破,在高新技术领域培育竞争优势。集中力量促进一批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引进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广州,以较快的速度跟踪、引进和消化世界一流技术,实现广州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广州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政务受理、投资服务、政务信息三大服务系统,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和镇机构改革工作。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领域,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和运用水平,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形成自主创新的人才优势。
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引入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优势企业和社会资本,实现大中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快有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推动更多的企业适时开展并购重组和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鼓励企业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制衡机制。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经营者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三)继续大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广州。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推进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统筹推进南沙新区、萝岗新区、白云新城、广州新城等新城区建设,以建设卫星城为目标,推进17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调整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疏解人口、产业和建筑密度,减轻交通负荷。整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高度繁荣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带动城市各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广州铁路新客运站、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穗深港客运专线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地铁工程建设,续建和新开工建设7条高快速道路、46条市政道路。继续大力改造电网和电力设施。推进饮用净水和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启动亚运会场馆、亚运村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积极推进“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切实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巩固和推进已关闭的采石、采泥场的整治复绿工作,加强林带林区、森林公园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森林围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步伐。继续推进脱硫工程建设;严格执行机动车国Ⅲ标准,从今年起中心城区全面禁行摩托车,切实控制机动车废气污染;加强餐饮油烟、建筑工地扬尘和工业粉尘、噪音等污染控制。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在建的6个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分期分批综合整治市内河涌,近期重点抓好29条与市民生活和亚运会主要场馆密切相关的河涌综合整治。建设白云湖,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健全气象监测网络,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城市。依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强化节能降耗机制,促进企业广泛采用清洁能源、先进工艺技术和新材料,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落后生产力。实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建立GDP能耗指标定期通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耗考核。继续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和国家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和危化品仓储企业,分期分批依法依规实行整改搬迁或关闭,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搬迁中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转型,实现新的发展。建设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完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强化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围绕今年实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动员全市力量,深化卫生街区创建活动,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卫生,尤其要突出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彻底清理卫生死角,切实解决“六乱”问题,营造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无证照生产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市场准入、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继续推进农贸、肉菜市场升级改造,努力保证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包括外籍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体系,从今年起逐步免收流动人员办理暂住证费用,全面实现流动人员信息化管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健全重特大事故预警和防控体系,强化对道路交通、消防、市政设施、危险化学品等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在认真总结三年来城市管理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城市管理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轨道。
(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心镇建设,促进中心镇健康发展,加快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扩大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农业园区基地的覆盖范围,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对外交流与经贸合作,充分发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向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新型农民。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耕地、林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继续推进标准化农田改造。强化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抓紧编制完善中心镇和中心村规划。扎实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村。加大对北部山区的扶持开发力度,改善山区发展环境。抓好重点水库、堤防的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利设施的整修,全面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措施和农民减负增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成年农民的技能培训,鼓励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中心镇就业落户。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切实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逐步建立以农民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要达到94.5%。严格执行建设征地“三条红线”的规定,认真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和再发展问题。
(五)提高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重点吸引外资投向软件、生物医药、物流、金融、会展等行业。认真实施《广州市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的规定》,加强对重点区域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外资来源多元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链条。
调整外贸发展战略。把握广交会转型的重要机遇,调整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实现出口与进口协调发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协调发展。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吸引跨国公司在广州建立采购中心,形成国内外贸易的快速通道。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出口主体多元化,支持符合国家鼓励出口政策的大企业发展。大力推动高端服务贸易,主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建立贸工互动机制,推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健全公平贸易支撑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支持和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加快建立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加强与国际流通集团的合作,增强对国际市场的辐射能力。继续推动境外研发和境外资源开发,加大对境外工程承包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经贸往来,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国际国内友好城市合作,促进互利共赢。
(六)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力争全市各区(县级市)和中心镇全部建成省教育强区(县级市)和教育强镇。建立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化投入的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好示范性重点职业学校。提高市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发展。完善助学机制,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教师待遇。
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本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卫生财政保障体系,提高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帮扶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办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完善城镇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将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事业持续发展。
加强和谐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继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以“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公民文明旅游活动。大力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200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示范村、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活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抓紧建设和修缮一批现代文化和历史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文化事业。办好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系列文化节庆活动。推进农村和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做强一批具有集聚辐射功能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全国和国际文化品牌。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以迎“亚运”为契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管理体系,加强社区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打造竞技体育品牌项目,提升广州竞技运动水平。做大做强体育产业,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重大赛事。
推动人口与计生、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的新发展。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加强人口与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双拥”工作,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复退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创新侨务工作方式,培育、保护和利用侨力资源。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广州”。认真做好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七)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进一步扩大和促进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继续保持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以上。加快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大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认真做好帮扶城镇“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低保家庭人员、“农转居”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等人群的就业安置工作,推进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管理。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和戒毒出所人员的帮教、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工作。
切实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解决社会保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财政支出比例上,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确保社会救助覆盖到每户困难家庭、每个困难群众。逐步提高低保标准,重点提高农村低保补差水平。巩固和完善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救济”。切实做好低收入困难家庭消费性开支减免工作,建立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生活救助应急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健全社保基金稽核制度和征缴管理体系。落实“农转居”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探索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服务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工资分配调控机制,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努力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积极落实调控土地供应和稳定房价的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建设新社区,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不断提高住房保障的普惠度。今年内解决全市2005年登记在册、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5643户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全市8.46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平安广州”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以及暴力犯罪,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斗争,加强“打黄扫非”工作,严格查禁赌博活动。动员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工作,构筑群防群治网络。今年要全部完成市区的治安视频系统建设,创新警务机制,提高警务工作效能,不断增强群众的安全感。
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功能,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努力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大城市路网建设力度,打通交通节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积极推进停车场建设。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力推行公交优先和快速公交,完善各种交通接驳,实行公交车、地铁票务一体化,并给予优惠价格,方便市民出行。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认真做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完善首办责任、领导接访、信访督办等制度,建立起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把群众反映的重大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大对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拖欠与截留征地补偿款、物业管理、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力度,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视政协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进一步密切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决策责任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依法实施政务公开,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制建设。积极配合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政府规章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加强政风建设。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广大公务员要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埋头苦干,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令畅通。要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上。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2024年辽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走访贫困学生09-13
2023-2024学年度揭阳市高三一模考试(文综)历史10-09
【教师资格认定】2016年洛阳市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通知09-21
资阳市2011年中考政治试题10-31
绵阳市实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08-11
简阳市清风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06-10
2023年江苏省丹阳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07-20
河南南阳市2005年毕业生就业政策出台08-04
洛阳市大学村官调研报告07-23
朝阳市乡镇工作计划范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