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2024-07-08

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4篇)

1.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一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2.八上地理水资源课件 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而本章以自然资源为题,仅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作为学习内容,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过土地资源后,本节承担着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的任务,这一目标的达成,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的课程性质高度吻合。

依据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对教材的分析,特确立以下目标。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和主要水体;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尝试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渗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激励性评价促进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评价,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并学会欣赏他人。

3.重点和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策是重点和难点。原因一是学生很容易从材料中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以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水紧张?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下学生很难作出全面的解释。二是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用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语言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只有一年学习经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受过节约水资源的教育,但是否已经内化为行为?根据日常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还很不够,所以课堂中一定要从心灵打动学生,促使今后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经过学生的家乡山东济宁,多数学生都知道,能够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强,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成功的幸福体验。

三、教学方法设计及依据

根据初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笔者十八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地理的课堂应该是多维、互动、活动性的课堂。在课堂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师生、生生互动,充分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进而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的`“四维”育人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通过“教学目标问题化”,设疑激趣,促使学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要学”,“探究中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上课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释放,最终实现地理学科特殊的教育功能。

以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三个学习小组为一学习小队的基本评价单位(一个班额50人的班大约要分成4个学习小队),建立起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课堂中既有教师的评价,更有学习小组、小队的自评、互评,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落实初中地理新课标对课堂评价的要求。

四、教学流程设计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一张几乎干涸的黄河照片)

师设疑:考考你,你认得这条河吗?可以给个小小的提示,这可是一条大名鼎鼎的河。

学生迷惑,猜测,一般会认为是一条内流河,教师出示答案:黄河,并进一步给出学生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感知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为什么缺水这么严重?和人口多有关,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的主线就是:为什么我国水紧张?怎样解决?笔者认为,学生能够设疑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本身就是学习能力的体现。

(板书)学习目标:1.水紧张的原因

2.对策

(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但是多媒体不能取代板书,原因有:第一,漂亮的板书本身就是对学生美的陶冶;第二,多媒体的展示有即时性,某个需要的内容不可能在屏幕长久的、突出的展示。)

师讲:为了解决我们的学习目标,我们需要一个预备知识,什么样的水才能算是水资源?水资源主要储存在哪里?用三分钟自学课本p61和p62的图3.6地球上的水,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组设有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等职务,职务不固定,按期轮流,这样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时都是参与者,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按学习小组发言,不完整处其他小组补充,得到以下结论:水资源仅指淡水资源,人们使用的水主要来自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河水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

(这个知识点的落实,使学生认识到河流流量可以反应水资源的多少,而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因此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降水多,河流数量多,流量大,反之缺水,将水资源多少的知识迁移到已经学习过的降水分布的知识,难点得到突破,并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学生转入水资源紧张的探究学习)

学习小组内探究,探究的结果记入学案,要求组长组织组内交流,记录员及时在学案上记录,联络员可以到其他小组调研,教师巡视指导。(这是一个组内生生互动、组组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习资料,搭设脚手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完成探究过程,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探究活动步骤:

第一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的1、2、3题的要求。

1.观察学案上的图1,你能找到某些地区缺水的原因吗?

我们小组的发现:

图1 长江、黄河年流量曲线

(该图反映了河流的流量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多,冬春少,因此水资源也存在夏秋多,冬春少的分布规律,那么在春季农作物返墒时会感到用水紧张;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会将长江年径流量与黄河年径流量比较,得出水资源有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比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丰富的结论,应该高度肯定学生的结论,并且表扬他们善于使用比较、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学习方法)

2.观察图2、图3,你能找到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吗?哪些地区缺水现象严重?

我们小组的发现:

图2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图3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水资源和耕地

(图2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由图3可以看出南北方水土匹配不合理,北方严重缺水。通过1、2问题的探究,目的让学生发现我国的缺水现象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哪些规律?)

3.有关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我们小组还有新的发现:

(根据前期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分析地理现象时要多问为什么?寻找原因时要站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分析。本问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总结:我已经用了哪些方法分析问题?还有哪些地方没有想到?于是自然想到人为因素造成的缺水有:人口多,经济发展迅速,水浪费,水污染等。

第二步 各小组竞争选派代表发言,要求其他小组倾听,评价,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问题每个小组都展示,所以3个问题需要4个学习小队竞争回答,其他小队对答案作出评价。成果展示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总结,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也是欣赏别人、肯定自我的过程。通过组间竞争和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与他人交流,并学会欣赏他人。最后根据各学习小队的表现选出“最闪小队”)

第三步 达成共识:(多媒体展示)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第四步 寻找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途径,请同学们提供“金点子”,四个问题分配到各学习小队,每队解决一个难题并出一套方案,并说出理由。

问题一: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春季用水紧张,夏季汛期的水白白流入海洋也很可惜,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问题二: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北方耕地多水少用水紧张,怎么解决?

问题三:你知道有哪些水浪费的现象?你有什么建议?

问题四: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你能为避免水污染做点什么?

(本活动结束在小队中评选“智多星”)

第五步 教师在多媒体上记录学生的答案,再总结,屏幕展示:

师讲:同学们通过努力,完成了在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达标了呢?老师想现场采访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进入检测反馈环节)

1.你能打开心扉跟同学们交流自己或家人存在的浪费水的现象吗?

(打开心扉,反思自我)

2.如果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代表“跨流域调水”,另一个圆代表“南水北调”,你能通过圆的大小、位置说明他们的关系吗?说明画图的理由。

(辨别两个概念的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3.现在山东省济宁市的水价格是2.90元/立方米,如果政府打算提高水价,你认为制定合理的水价格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说明你的理由。

(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2、3题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评出本节课的“地理之星”。在地理课堂上通过评选“最闪小队”“智多星”“地理之星”,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作业布置:

用漫画、诗歌、调查(文字长短不限)、DV等等你能想到的形式反应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立足现实,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地理问题。形式的不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

五、教学反思

3.八上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三

地理试题(60分钟,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对中国地理位置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我国领土跨寒、温、热三带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C.我国全部位于低纬度地区D.我国地跨南北半球 2.读中国的行政区划及邻国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省的简称是藏 B.②省的行政中心是济南 C.③是我国临海东海 D.④是陆上邻国蒙古

3.《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中唱道“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那我国最早“迎来日出”与最迟“送走晚霞”的地点是()①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②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③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④曾母暗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同时濒临黄海和渤海的省是()A.辽宁,黑龙江 B.山东,浙江C.内蒙古,黑龙江

D.辽宁,山东

5.1月哈尔滨和桂林的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影响主要因素是()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 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后,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读1980~201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增长曲线图,完成6、7题。

6.1980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是()A.人口数量开始减少B.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C.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不变D.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7.十八届五中全会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平衡男女比例失衡B.缓解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问题 C.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D.解决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 8.读图,说明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

A.东部地区

B.山地、高原区 C.中、高纬度地区

D.内陆地区

“祖国在我心中”,结合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分布示意图,完成9--10题。9.成语“得陇望蜀”故事中涉及()A.①、②省

C.③、④省

10.贵州省位于我国地势()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 C.第三级阶梯 D.第二、三级阶梯 B.②、③省

D.①、④省

11.下面四图为我国四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代表蒙古族的是()

[2016·葫芦岛] 读“我国地形类型构成比例饼状图”,回答12--13题。

12.A代表的地形类型是()A.山地

B.盆地C.高原

D.平原

13.图中A、B、C所代表的三种地形类型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关于这一地形特征对我国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 ②利于基础设施建设 ③在林业、牧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④在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

14.图中D类型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

D.大陆架上 读中国西北局部图回答15--16题。15.位于①和②之间的东西走向的山脉是()A.阿尔泰山 B.昆仑山脉C.天山山脉

D.太行山

16.②所在的地形区是()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C.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

17.下列自然景观描述与其对应地形区的组合,正确的是()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区 B.“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内蒙古高原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 D.“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青藏高原 图1是我国局部地区图,图2是某地作物种植景观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我国哪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经过图1中甲山脉()A.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B.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 C.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19.图2所展现的耕作场景,可能是图1中的()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20.图1中四地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应错误的是()A.①地区中温带、半干旱区B.②地区暖温带、半湿润区 C.③地区暖温带、半湿润区D.④地区亚热带、湿润区

穿衣指数是根据天气的阴晴、冷热、风力等情况,来提醒人们适当着装。下图为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该日期最不可能是()A.3月21日 B.5月1日

C.7月21日

D.10月21日

22.造成全国穿衣指数如图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差异 B.地势高低

C.海陆位置

D.风俗习惯

23.下列四幅地图中,能反映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的是()

()

下图是我国两个地区主要山脉、河流分布图,读图完成24题。

24.关于两地区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M山脉为长白山B.M山脉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C.N山脉为祁连山D.N山脉是我国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25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高原、盆地 B.高原、丘陵C.高原、平原

D.平原、丘陵

二、综合题(共50分)26.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分上海、桂林、凉山、哈尔滨四个分会场,分别以“光、水、火、冰”为创意源点,充分发挥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和城市特色,打造出了主题突出、造型震撼的梦幻舞台。读图,回答问题。(15分)

A B

(1)四个分会场中,濒临东海的是______,“山水甲天下”的是_______,(2分)(2)陆上邻国:AB(2分)

(3)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的“火”就源于彝族的________节;凉山所在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_。(2分)(4)小品《天山情》是春晚舞台上首个少数民族小品节目,从小品的名字可以判断,表演者是________族同胞;该小品体现了民族团结,我国民族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5)凉山和上海最先迎来新春的是________。(2分)(6)哈尔滨被称为“冰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7)同一时刻,桂林和哈尔滨形成“水”“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7、我国辽宁舰航母编队,在一次跨海区训练中,沿台湾东面海域南下。读此 次航行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这次跨海区训练,依次跨越了渤海、______海、____海、西太平洋和南海。(2)这次训练,先后经过的海峡有______海峡、______海峡。(3)列举图中我国两个邻国:________、__________。(4)台湾岛西隔海峡与省相望。

28.[2016·淄博] 图17-14是我国31°N地形剖面图,请参照图17-13,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图17-1

3图17-14

(1)①代表的地形区是________,当地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_。

(2)①地与②地相比,夏季气温较低的是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②地与③地相比,冬季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原因是;

(3)②地属于我国温度带中的________带,干湿地区中的________区;(4)A地附近水能资源丰富,请根据其地理位置说明原因。

29、读我国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B

A

D

C(1)图中山脉是山,A地位于(地形区),位于第级阶梯,该地的地表特征是、。

(2)B省的简称是,C省的行政中心是,D省简称(3)①是我国最大的内海八年级阶段性检测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

1——5 BBADC

6--10 BCABB

11--15 CADCC 16--20 BAADD

21--25 CADAD

二、综合题

26、(1)上海

桂林(2)蒙古

印度(3)火把节

川或蜀

(4)维吾尔族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5)上海

(6)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7)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

27、(1)黄海

东海(2)宫古

巴士

(3)日本、韩国、菲律宾(4)台湾海峡

福建

28、(1)青藏高原

(2)①

地形

北部的秦岭阻挡了冬季风(3)亚热带

湿润

(4)位于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29、(1)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2)冀

济南

4.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篇四

_______年_____ 月_____日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星球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为新生,对地理学科相对陌生,但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二.教材分析 1、“与同学们谈地理”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调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地球和地球仪”

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主要探究两个问题,一是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二是地球仪告诉我们什么。

3、地球的运动

主要内容是自转——时差 公转——四季、五带,这部分比较抽象知识的教学主要是用事实说明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现象说明,轻原理分析

4、地图

学习方法是: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一是制图,绘制(或部分绘制)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二是用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5、海陆分布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把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动眼读图,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图,从而进一步掌握世界大洲大洋图。

6、海陆的变迁

重点内容是探究海陆变迁,注重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用实证分析和推测。

7、天气与气候

重点内容一是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对天气的认识;

二是初识天气预报

8、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学生不仅要会读气温曲线图,还要会根据数据画气温曲线图。并且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9、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从图中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通过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柱状图;降水的分布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分布图来反映。

10、世界的气候

从与天气的对比中理解气候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11、人口和人种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影音资料,讲一些有关宗教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宗教知识的兴趣。

12、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1)比较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

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四.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上一篇:高峰岛一日游作文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下册鞋教案鄂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