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2024-09-10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17篇)

1.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一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教学难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探索、启发式。运用辅助工具是多媒体课件。

等腰三角形是一类特殊的三角形,因而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在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教材专门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来研究它。这个单元的重点之一就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同时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大纲对此的要求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灵活应用”是大纲中“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四个层次中的最高要求)。在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后,推理依据增多了,学生所接触到的题目难度也会明显加大,证明思路不再那么简单。

近几年的许多中考题目常以等腰三角形为命题背景,结合四边形、相似形、圆、函数等相关知识点出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压轴题目。所以要求学生能掌握并灵活应用。

学生刚刚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对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有着独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并能够灵活应用它进行有关论证和计算。发展学生的动手、归纳猜想能力;发展学生证明用文字表述的几何命题的能力;使它们进一步掌握归纳思维方法,领会数学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再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关于数学内容间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2.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以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本课首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和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出示这两幅图主要是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到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追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既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动手操作与探究实践

教学新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与此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三角形。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点,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各部分名称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在这里,我着重放手让学生去抓“三条线段”、“围成”这两个关键词对概念进行理解,让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从而验证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掌握程度。接下来告诉学生,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一个三角形,我们可以把这个三角形叫做三角形ABC。作三角形的高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作平行四边形高的方法,并思考: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作三角形的高?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到每个顶点所对应的边,强调顶点与边要一一对应。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强调,这为后面作高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知道作高是过点向对边作垂线,明白这两点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作刚开始画的三角形的高,走访时,发现有少数学生忘记画垂线的方法,画出来的高作的不是垂线。订正时,抽几份不一样的作业进行对比,首先,让画错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然后,抽个别学生进行阐述,你是怎样作高的?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你作的是不是高?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错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和验证。学会作高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操作概括出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知道在三角形内有三条高,找关键词进行理解,根据学生的理解再次作已知底边的高(教材上的练习),本题中出现作已知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的高,很有几位学生无从下手,想当然的去做。其实,你只要找到已知边所对应的顶点后就会发现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这点要提出来重点讲解。

接下来就是游戏环节,我设计的是通过男女生各选一名为代表进行比赛,女生拿四边形男生拿三角形,谁拉动谁获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不管男生用多大的力气,还是拉不动而女生轻轻一拉平行四边形就变形了,说明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环节减除了学生的疲劳,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带着这么高的兴致去完成练习,学生很容易。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再次走进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为了前呼后应,再次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学生会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上都用到三角形,原来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四、不足之处

自认为课前准备较充分的我,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再加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作三角形的高时,指导还是不够到位,学生又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三角形的高;二是在画三角形高时,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和不向底边作垂线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三是过分依赖教案,生怕讲错,导致重、难点不够突出。四是课堂上,由于内容涉及过多,又怕时间不够,教师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归纳。

3.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技能目标:通过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体验“做数学”的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彩色纸条若干、课件、红、绿圆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发现问题

师(电脑出示例3图):看,小明正准备去上学呢!这是他上学的路线图,看一看,他上学的路线有几条?

生:有三条。

师:走哪条路距离最近?

生:走中间这条路距离最近。

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自表述。)

师:同学们很爱思考,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说得都有道理。请同学们再看看图,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线围成两个什么图形?

生:围成了两个三角形。

师:小明上学的这几条路线围成了三角形,每一段路正好是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提出猜想。

师:老师准备了些纸条(a.10厘米,15厘米,20厘米;b.10厘米,10厘米,20厘米;c.10厘米,12厘米,26厘米),谁愿意把这几组纸条分别当作三角形的三条边使它们首尾相接在黑板上摆出三角形?

(学生踊跃上台摆三角形,用第一组纸条能顺利地摆出三角形,而用第二组和第三组纸条摆不出三角形。)

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生1:两条短的边太短了,围不起来。

生2:那条长的边太长了。

2.动手操作,发现结论。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纸条摆三角形,每摆一个,就把自己摆的结果和所用纸条的长度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把你的发现记下来。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填写记录表。然后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并展示记录表。)

汇报要求:a.哪些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b.哪些情况下不能摆成三角形?c.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

生2:最长的那条线段小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任意两条线段的和一定要大于第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4:三角形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

生5: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

3.深入思考,完善结论。

师:三条线段中只要其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说说黑板上的第二、三组线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1:第二组线段中10厘米加10厘米等于20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第三组线段中10厘米加12厘米比26厘米小,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读书上的结论,说说“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

生1:“任意两边”就是随便哪两边。

生2:“任意两边”就是任何两边。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红绿灯:请看下列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出绿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请亮出红灯。

4厘米,5厘米,6厘米;4厘米,6厘米,4厘米;3厘米,3厘米,6厘米;16厘米,28厘米,11厘米;47厘米,52厘米,9厘米;13厘米,13厘米,13厘米。

师:说说判断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如果较短的两线段加起来比最长的那条线段长,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小明上学路线的问题吗?

2.找朋友:在下列所给的线段中,哪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5厘米 8厘米 10厘米

3.动脑筋。

学校的木工师傅有两根木条的长分别是70厘米和100厘米,他要选择第三根木条(整厘米),将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你能帮助他确定第三根木条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吗?

四、整体回顾,总结评价

请给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公正的评价。

情感自测题(在相应的表情上打√)

教学反思:

以上是根据教学设计进行的教学实践。从练习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已经掌握,90%以上的学生能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课后反思,我有几点体会。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设计时我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充分估计,我“怎样教”是围绕学生“怎样学”来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愉快、主动中得到了发展。学生能掌握和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围成三角形。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几个爱思考的学生还在课中告诉我:如果较短的两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边的话,短的两条边接不起来,最多只能和较长的边重合,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由此看出学生探究学习潜能是不可估量的!

2.学习是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在学习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在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小组活动中少部分学生不敢大胆操作,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为学生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3.数学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情境的创设、教师欣赏的神态和鼓励性的语言与课末学生多方位的自主评价,都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手段。这些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新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只有寓教于乐,理智与情感融合互补,学生才能学得愉快,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作者单位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

4.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篇四

(三)》教学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等腰三角形的第三个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等腰三角形两个课时的基础上,认识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学生在初一已经初步认识了等边三角形的知识,了解了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探索得到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集体讨论,我做最后订正。使学生能感知知识的起点,前后的承接。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思考更多的解题方法,把这个定理的证明设计成开放式题形,激发学生的求胜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改以往直接给出结论的传统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结论,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自然、好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数学教育既重视证明又重视猜想的正确教学观。另外,在选取例题的过程中是源于教材胜于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纵观本节课的收获有: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得以发展。

不足之处:

(1)小组发言之后,小组评价不及时。(2)报告厅的黑板小板书设计不详细。

5.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 篇五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回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年龄在增长,他们的学习困难也在增多,学生一年一年在升级,而求知的兴趣却在逐渐减弱,不少数学学得不错的学生在长大以后却远离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原因是什么呢?

从学生的方面来讲,这主要是部分学生在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概念,结论,判断不是在研究事实的过程后形成的,而是听教师讲解后知道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的参与,更缺少积极的思考,确实依靠自己的实践去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教师的方面将,可能已经将教材将明白,难点,重点归纳清楚,课堂上尽量减少学习的困难,让学生走一条平坦的路,但这样学生就的不到积极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全面的积极准备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果实中来,主动思考教师为他们准备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依靠自己的分析,独立思考获取知识,这中知识才是最宝贵的。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中,两个班级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其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观察图中的全等三角形;

3证明得出的全等三角形;

4证出垂足就是底边上的中点、角平分线上的焦点;

5归纳结论

通过此过程学生也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但是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不是很强;于是在三年六班上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热情、理解能力,改变了教学方法,注重强调过程,于是设计:

(1)出示不等式三角形(可用几何画板)。

(2)画出同一边上高线、中线、角平分线、观察三线位置。

(3)慢慢拖动三角形一顶角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展示汇报,可相互质疑。为此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相互交流中掌握了知识。

6.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我首先出示两块三角板,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有一块三角板边不同于另一块,有两条边相等的,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与之类似,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折纸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还可以,但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剪出来以后,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总结出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两次折纸用时较多,中间我又简单地补充了怎样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所以后面练习的时间很紧张,有关习题没有当堂完成。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3月5日

一、处理不及,只好留着今天完成。

这一节知识点饱满,上课时根本来不及,又加上昨天中午英语考试,根本是一点时间也和不上,所以昨天留了个尾巴,今天才算上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教材的安排是首先呈现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测量边的长度,发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两条边相等,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利用折纸这个活动,来进一步的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等边三角形的编排与之类似.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活动上。先是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图示,理解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在等腰三角形的操作中,学生做得很好,在做等边三角形时,有些学生看图不细,点的位置不正确导致做的效果不好。从这点也反映了学生看图能力有待加强。三角形做出来之后,充分地让学生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因为我在这给学生留的时间较充裕,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总结出来。但也是因为这里用时较多,所以在练习时时间很紧张,没能当堂完成。

二、交代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

7.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生本,课堂,三角形的面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生本课堂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种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打破了过去师生之间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带着对生本课堂的向往,我尝试着用这种课堂模式教学了《三角形的面积》,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为新知学习牵线搭桥

教学片段:

1.板书面积,明确本节课要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2.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

3.和学生一起整理出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回忆推导过程,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揭示并板书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反思】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堂上,我从学生最近的认知发展区域入手,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接下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牵线搭桥,做好铺垫。

二、努力实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教学片段:

1.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2.猜测:怎样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都能根据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联想到将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强化“转化”的数学思想。

3.学生在小组内选择教师提供的平行四边形,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其他不同大小的三角形验证自己的猜测,并思考: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4.小组合作交流后,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或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其中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2)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小组汇报展示后,通过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教师的及时追问得出: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割出来的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5.比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它们的面积时,都要用底×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教师追问:为什么在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

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此,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

……

【反思】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我努力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自己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联系以及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并在学生汇报后,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这样的语言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整节课中,我不仅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努力通过一次次的追问,尽可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从回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到猜测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再到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想法,到最后交流汇报得出结论。虽然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操作,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次次追根究底的“为什么?”当学生对学生进行提问,却没能将问题更深入时,“我有个问题,可以问你吗?”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更接近知识的本质核心问题,既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更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8.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点滴 篇八

关键词:反思;创新;关注;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87-01

数学教学,应该是结合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认识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应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经常进行课后反思教学。基于此,我在上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后做了以下课后反思。

一、数学学习要经过多实践,才能有创新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这一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针对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进行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实践活动,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去认识三角形内角和是接近180度的这一抽象的概念。接着提醒学生眼睛的观察和量角器的测量都具有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并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探究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探寻新知识的过程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的,有用正方形和长方形对角一折,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有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角的等等,各种方法我都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最终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在此过程中对于学生错误的探索方法老师采取鼓励的方法,要肯定学生即使以错误的方法去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正确的结论的一种辨析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到关注和肯定。

二、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学习,在共同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么多的个体联合在一起,就要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设交流合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所以在“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度时,让学生动手去做,把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看看结果会怎样,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了解其他同学的撕法和拼法。并针对出现问题的小组老师要及时引导并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知识概念。在折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折不出来,就要求同桌的同学帮助他,把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孤军奋战变成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集体协作,让更多的学生都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交流机会,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9.《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环节来辅助本节课突破重难点::

1、学生掌握了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提问导入:“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图形有关系,可以让我们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有过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经验,因此今天我在抛出问题之后,只是稍作考虑就想到了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们通过讨论活动,得出方法,很高兴,同时也找到了解决今后类似问题的思考方向。

2、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节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准备了三组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想到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看着老师给出示的几组图形,然后把它们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图形来。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发现: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长方形,这样,我们只要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除以2 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了。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畅所欲言中巩固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然后进一步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代换了,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本节课的重点就算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完成了。

3、练习时,设计的梯度是由易到难,主要是先让学生学会熟练的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来,然后再给出已知面积求高或底的题目,这样的升华是让不同的 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个全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因此比较有代表性,更能检测出本节课学生理解的程度。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喊得是轰轰烈烈,练习完成的也很不错,几乎全班同学在结束的时候都已经熟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知道是怎么来的了。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环节:课上没有强调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抛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认为是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因为我们三角形的面积是有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来的,所以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我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的时候没给学生讲透彻,这两个图形必须是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2倍的关系,否则是无法比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和一个小小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然后来判断他们的面积大小是不是老师给出的那个结论中的话,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也正是因为我在新授环节中没能给学生讲清楚,因此才在快下课的时候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重新“灌输”!哎,看来教学这个东西,在课前必须是实实际际、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行啊!

10.《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篇十

我所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特性P59-60的内容.学生通过以前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为后面三角形面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主要采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自主推导出定义,建立学习成就感,信心。

根据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安康夜景三桥图与金字塔图请学生欣赏,通过观察找共同点(三角形)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感受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精神,唤起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中心环节,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1、特点:(1)通过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感受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和交流,从中活跃课堂气氛。

2、定义:(2)通过“火眼金睛辩一辩”的开展,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在学生不同说法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老师适时用反例引导纠错),为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做好铺垫。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体现。让学生在主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字母表示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看展示的那么多三角形不易区分,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下一个环节比高矮。

4、高的教学

通过“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给三角形比高矮,生动形象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上台找高共同小结定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之间联系,学以致用,便于更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2):自主学习,验成果,通过学生试画,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冲突、自省中提升认识,体会高的依存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有效突破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五)、练习:加深巩固画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高。

(六)、找一找,拉一拉

通过让学生两次拉的亲身体验感受四边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七)、全课小结:帮助系统梳理知识,回忆强化所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上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我让学生试着找高完成后,学习画高后没有更正,这是一点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及时订正。

一、是三角形有三条高,高不是唯一性的,两个三角形在那里比高矮这个情境设计有问题,如果设计成某动物住房子能住下吗?的情境就会好一些,这是这节课的硬伤。以后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

11.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三角形;全等教学;策略;运用;反思策略一:置疑设景,激发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这一章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去识别全等的三角形,还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思维方式。利用初中生所特有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利用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三角形的存在和应用,带领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例如,元旦联欢会,为活跃气氛,班委会想让班级每个同学自制一个小彩旗,可怎样才能使全班的彩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呢?

策略二:手动心思,验证思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引导下学生自发地学习和探索,更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此时此刻,教师可利用早就让学生准备好的学具,开始手动心思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东西——纸,经过折叠、剪裁以后,亲手制造出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三角形。怎么才可以称作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就是可以通过平移、翻转、对称等方式得到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经过自己亲手制作全等三角形,学生对三角形全等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再找,找我们身边的全等三角形,尽在手边的三角板,远在家中的自行车等,从而验证了自己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定义的理解。也为后面的全等的证明打开了思路。这样,教师对学生已经捕获的这些基本印象进行雕刻塑形,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正确的数学概念。通过具体事例、现象的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良好的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

策略三:尝试探究,拓展思维

在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熟悉以后,接下来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想学生真正地掌握三角形的全等,学生不仅仅要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去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真正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起来。三角形全等就是两个可以完全重合的三角形,那么全等的条件是什么呢?最少需要多少个条件才可以将三角形的全等确定下来呢?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后,要将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引导学生由简入难,正反结合地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首先是满足一个条件,让学生动起手脑,做出满足条件的全等三角形,然后是两个条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利用“几何画板”和手中的纸图作图探究,举出反例来说明已知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画出尽可能类型的反例,并引导学生将举出的反例进行分类,初步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为下一步已知三个条件画出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根据问题的研究进程,学生会想到:是不是已知三角形六个条件中的任意三个条件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已知三角形全等呢?进而过渡到:满足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是不是能完全得到所需的全等三角形呢?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同学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给予适当点拨,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出可能的分类情况, 按已知三角形边和角的个数可分为:三边、三角、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个别小组还能提出边和角的位置关系中,两边一角可继续分为两边及夹角和两边及一边对角,两角一边可继续分为两角及夹边和两角及一角对边。对学生的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此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将知识分类,也尝试了失败与成功的感受体验,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性,也通过难易正反不同的方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策略的运用,教师要本着灵活机动,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侧重于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果抛开了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不能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不能很好体现学数学的宗旨——为生活实践服务,也就脱离了数学教学,乃至素质教学的宗旨了。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只有这样,这些策略的运用,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我的第二个反思。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历经观察、探究,的全过程,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是这些策略的根本出发点。

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真正掌握数学,就要掌握如何去思考,逻辑思维是数学的生命,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毫无生命力。只有通过自身的感受、思考,才可以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真正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探索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参考文献

[1] 史善良.创新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能——新课程标准下提升初中数学活动效能策略刍议[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09期

[2] 魏红星.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策略初探[J]. 考试周刊 2010年13期

[3] 李万胜.注重三个特性,培养三种能力——浅谈初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 考试周刊 2010年54期

[4] 钱春定.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06期(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三滩中学730615)

12.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导入阶段]

上课伊始, 教师投影出示被遮住一部分的三角形 (如下图) , 让同学们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 为什么?

生1:图1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揭去盖着的纸片, 一看, 果真猜对了。学生喜形于色)

生2 (大声回答) :图2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教师揭去盖着的纸片, 一看, 果真是个钝角三角形。学生乐不可支)

生 (异口同声) :图3是锐角三角形。 (教师揭去盖着的纸片, 一看, 不对了。这时有三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 一个是直角三角形, 另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还有一个是锐角三角形。学生感到惊异)

师: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 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随堂指导)

生: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因此只看见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 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学生面露笑容)

师:一个三角形可以有两个锐角, 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有没有一定的规律?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多少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问题———三角形内角和。 (学生情绪高涨)

师生实验演示, 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巩固阶段]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大三角形 (如下图) 。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如果我们把它平均分成A、B两个小三角形, A、B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1:90°。把180°平均分成2份, 每份应该是90°。

生2:90°。

生3:180°。原来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就增添了一个平角, 因此每个三角形仍然是180°。 (学生热烈鼓掌)

师 (投影出示三角形C和D) :三角形C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D的内角和也是180°, 现在我把C和D合在一起, 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180°=360°吗?为什么?

生 (高举小手) :错了, 错了, 仍旧是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后就消失了一个平角。 (气氛热烈)

……

[反思]

1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三角形的认识”是新课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的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P82页的例3,教学难点是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和探究三角形三条的关系。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动手实践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静态为动态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所以,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抓住学生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或用学具摆出一个三角形,并进行展示。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比较,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体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设计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①课前准备4根长度分别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③提出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由这一个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分析数据。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化混浊为清晰

在讨论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一时之间课堂上同学们就 能与不能争论开来。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静下来,让全班的学生选出这三根小棒围围看。结果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都是用吸管或是较粗的小棒来围的,这就使误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让认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连接起来的话,就和10厘米重叠,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两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使他们信服,于是我借助了这两位同学的小棒让他们在投影仪上展示,结果发现真的是无法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又借助投影仪演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相等,不能围成三角形”。

反思:从本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胆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问题,想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也正是经历了从混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才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探索成功的喜悦。

14.三角形的外角教学反思 篇十四

讲课要“少而精”,要围绕重点内容讲透,不要贪多。我在讲这节 课时,把外角和定理也设计进去了,还有配套练习,因此,对前两条性质的巩固处理得很匆忙,导致部分有囫囵吞枣的感觉。

归纳、对比对于知识的掌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

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捷径,并熟练应用。本节可中有的学生尽管知道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确仍旧习惯性地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外角,费时费力,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就是缘于这一点。

15.《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五

苏教版四年数学下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1~3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例1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并抽象出图形,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2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具、学具准备

1.每组小棒、方格纸、三角板、钉子板各一。

2.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 生活激趣,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呈现篮球架图片。

谈话:在我们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上你能找出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学生会答出: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圆形。

2.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这当中的一个图形——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3.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你在我们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

请学生欣赏宜昌长江大桥、高压线杆、自行车、房屋的人字梁、雪花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师: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可真是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篮球架的图片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 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活动一: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师: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应用,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做三角形,教师巡视指导。

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直接沿着三角尺的边画三角形。

④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

⑤用硬纸板剪的。

……

展示学生制作的三角形,并指名说说做的过程和想法。

师: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的图形。

(2)画三角形。

请学生先在头脑里想一想三角形的形状,然后在作业本上画出三角形。

(3)说明并板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5)完成想想做做1。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同桌互相说说各部分名称,再指一指。

提示:以图中的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学生由不同发现了相同,在做数学中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1)设疑。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吸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不过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失败”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的观点是只有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有点为难了,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的长度相等时,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对此表示反对,还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大于长的小棒时才有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不是口说无凭吗,那就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

(3)合作探究。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①各小组测量4根小棒的长度。

②小组合作,任意取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且记录好每次选用小棒的长度以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③汇报交流结果。

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第一种:10厘米、6厘米、5厘米,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它的两边之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计算,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第二种:10厘米、6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种: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验证,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四种:6厘米、5厘米、4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计算,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引导小结。

师:通过这四种情况,你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后,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发生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各自在书上画三角形,同桌互相检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读题后,自己作出判断,指名在全班交流。

3.拓展:

(1)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

(2)为10厘米、4厘米两根吸管再配一根吸管围成三角形,还可以配多长的吸管?有多少种方法?有范围限制吗?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 课内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注意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练习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巩固了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16.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六

这节课我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最熟悉的红领巾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剪、拼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水到渠成,显现了今年的课堂技能竞赛活动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有效课堂”这一主题。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提高了效益。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掌握得也比较扎实。

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是深化了课程改革。可是我认为,课程不管怎么改也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自己跳着摘到果子,而不是为学生架好了梯子让他们去摘。本节课学生直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17.“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篇十七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课本第80、81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2.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难点:画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1)(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幅建筑工地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观察到哪种平面图形最多?

(2)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3)引入课题: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去更加深入地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好吗?(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教学教材P80-81例1、例2)

1.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画一画:请你在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和同桌边指边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

(2)摆一摆:每根小棒相当于一条线段,请同学们动手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找一位学生上投影前摆一摆,并说一说是怎么摆的?

(3)看一看:老师这里也画了一些图形,它们是不是三角形呢?(课件出示,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4)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才更准确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看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三条线段”“围成”,并板书。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根小棒的教具在实物投影上摆放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成”。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补充板书)齐读一下三角形的概念。

2.认识三角形的高。

(1)提问引入。

上学期,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高,能画它的高,那么三角形有高吗?(三角形有高,也能画它的高。)

(2)看书自学。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打开书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和你的想法一样吗?(指名朗读)

(3)教师板演。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想想怎样以A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

(4)学生画高。

请同学们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然后和同桌说一说刚才画的高是以哪条边为底画的?

质疑: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为什么?

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合作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时学生互评互议,总结画高的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谈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5)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作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学生试画,画后发现高是另一条直角边。

(6)课件出示钝角三角形,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学生讨论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钝角三角形画高的方法。

3.创设情景,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

(1)大图形和小图像的较量。(到手操作)

(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些物体中哪有三角形?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作游戏的方法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的得以调节,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愉快的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1.填空:

三角形有( )个顶点,( )条边,( )个角。

2.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教材86页第1题)

3.学校的椅子坏了,课件演示,怎样加吲它呢?(教材86页第2题)

4.(课件出示)小明画了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说他画的对吗?为什么?(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进行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会评价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初步学会评价,实现了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作业设计

教材86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评析】这两道题是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上一篇:供热工程监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员工实习期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