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复习题(精选9篇)
1.社区护理复习题 篇一
社区护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残疾
2、健康
3、社会医疗保险
4、合作医疗保险
5、康复护理
6、社区护理程序
7、社区卫生
8、发育
9、儿童保健
10、社会老龄化
11、远期护理目标
12、近期护理目标
13、一级预防
13、康复评定
二、填空
1、社区护理应根据慢性病人的()、()、()制定治疗护理计划。
2、慢性病的发病原因受()、()、()的影响。
3、康复的目的在于提高病残者的(),尽量恢复其独立()、()和()的能力,使其能在家庭和社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4、家庭的权利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和()。
5、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最大限度保证及促进人们的健康。
6、从长远观点看,建立()是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7、集资医疗保健制度分为()、()和()三种类型。
8、护理模式中南丁格尔护理模式认为健康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9、在健康教育评估中,对健康教育者的评估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10、获得性免疫方法包括()及()。其中()有一定的免疫程序安排。
11、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制剂包括()、()、()。
12、社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妇女保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如()、()、()等,才能满足社区妇女群体对健康保健的需求
13、联合国提出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是:发达国家()岁以上者,发展中国家()岁以上者为老年人。此阶段的老人又可分为()老人;()老人;()老人。
三、单项选择题(选项中有四个被选答案或是五个被选答案,但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可能威胁生命的慢性疾病有()
A、各种癌症 B、囊性纤维化 C、高血压 D、支气管哮喘 E、胆石症
2、慢性病造成的永久性病理损害影响病人的()
A、食欲 B、排泄功能 C、身体功能 D、抵抗力 E、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
3、慢性病的护理重点为()A、预防及减少身体残疾的发生 B、保持良好的体位 C、健康教育 D、促进营养
E、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指导
4、保护和保持家庭基本结构稳定的是()A、家庭的弹性防御线 B、正常防御线 C、抵抗线 D、刺激源
5、接受居家护理的慢性病人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应注意()
A、定时翻身 B、注意营养 C、健康教育 D、保持良好的体位 E、改变家庭环境
6、全国首届社区护理学术会议是何时何地召开()
A 1988年、福州 B 1925年、北京 C 1914年、上海 D 1983年、北京 E 1996年、北京
7、公共卫生护理的开创人是()
A、菲碧奥拉 B、圣文森 保罗 C、威廉·勒思朋 D、丽黎安·伍德 E、露丝·依思曼
8、主要保健对象为产业工人的医疗保健制度是()
A、公费医疗制度 B、劳保医疗制度 C、合作医疗制度 D、自费医疗制度 E、医疗保险制度
9、在校大学生享有的医疗保健制度是()
A、公费医疗制度 B、劳保医疗制度 C、合作医疗制度 D、自费医疗制度 E、医疗保险制度
10、过程评价的优点是()
A、指评价发生在护理活动过程之中 B、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所达到的目标和指标的总评价 C、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D、按照社区护理标准实施社区护理计划
11、最早提出健康教育是在()
A、19世纪的家庭访视护理阶段 B、20世纪的家庭访视护理阶段 C、19世纪的地段访视阶段 D、20世纪的地段访视阶段
12、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
A、社区护士帮助改变不健康行为 B、自愿改变不健康行为
C、社区护士帮助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D、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13、菌苗在打开后,一般在室内放置不应超过几小时()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14、预防接种后局部反应,一般持续多久()
A、1—2天
B、5—6小时
C、2—3天
D、数小时—24小时
15、妇科肿瘤好发年龄是()
A、青春期
B、生育期
C、更年期
D、老年期
16、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明显跛行属于哪种残疾()A、残损 B、残疾 C、残障 D、以上均不是
17、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焦点是()
A、躯体健康 B、精神健康 C、功能状况 D、社会性资源 E、经济状况
18、造成我国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
A恶性肿瘤 B脑血管病 C心脏病 D意外事故 E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19、在进行社区护理计划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A、制定预期目标
B、指定护理干预措施 C、完成护理计划
D、详细记录
四、多选题
1、康复护理的目的包括()
A、维持患者健侧部分的身体功能 B、协助患者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 C、帮助家属了解患者的需要 D、协助患者完成独立自我照顾训练
2、属于婚姻家庭的有()
A、传统的核心家庭
B、双职工的家庭
C、丈夫离家的家庭
D、自愿单身领养孩子
3、下列哪些婴幼儿易发肺炎?()
A、早产
B、低体重
C、人工喂养
D、先天畸形
E、营养不良
4、下列属于单亲家庭的有()A、领养家庭
B、非自愿单身有孩子
C、鳏寡家庭有孩子
D、离婚家庭有孩子
5、与慢性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的有()
A、不良的生活习惯 B、环境因素 C、生物因素 D、医疗保健 E、经济状况
6、对哪些慢性病人,职业的影响会使病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A、事业成功者 B、A型性格的人 C、男性 D、女性 E、老年人
7、慢性病人评估的内容包括()
A、病史、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 B、家庭环境 C、社会经济状况 D、资源情况 E、日常生活情况
8、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包括()
A、加强营养 B、促进健康 C、预防保健 D、合理治疗 E、社区康复
9、在各种护理模式中,大家一致公认的基本概念有()A、人
B、环境
C、健康
D、护理
10、农村医疗保健基金管理类型包括()
A、村办村管 B、村办乡管 C、乡统筹乡管 D、乡企统筹共管
11、在各种护理模式中,大家一致公认的四个基本概念是()A、人
B、环境
C、健康
D、护理
12、护理模式中的系统模式的特点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有结构
D、有边界
13、社区护理评价的方法有()
A、直接行为观察
B、交谈
C、问卷调查
D、标准检查
14、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环境因素
B、生活方式
C、健康服务组织
D、生物遗传因素
15、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价包括()
A、躯体健康 B、精神健康 C、功能状况 D、社会性资源 E、经济状况
16、下列哪几项营养素缺乏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
A、铁
B、维生素B12
C、锌
D、叶酸
E、维生素D
17、家庭成员特征包括家庭成员的()
A、数目
B、职业
C、性别
D、年龄
五、简答题
1、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五个方面?
2、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
3、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
4、护理模式在社区护理实践中的作用有哪些?
5、社区护理主要干预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6、简述健康教育的步骤?
7、简述社区儿童保健的意义?
8、家庭护理的范围?
9、简述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
10、妇女健康的主要目标?
11、简述影响人口老化的因素?
12、导致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哪几方面?
13、简述慢性病的特点?
六、论述题
1、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请你剖析慢性病人常出现哪些心理及行为反应?
3、论述康复护理在康复治疗中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4、论述在家庭中,成年人的家庭角色有哪些?、全乡统筹统管 E
2.社区护理复习题 篇二
1 社区护理现状调查
1.1 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1.1 对象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 社区护士709人;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 社区护士79人;社区居民200人。
1.1.2 内容及方法
从社区护士年龄结构、学历及职称构成、学习及培训情况、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工作内容、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走访、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88份, 收回有效问卷750份。
1.2 调查结果
1.2.1 年龄结构
20~34岁者占33.2%, 35~49岁者占50.3%, 50岁以上者占16.5%。社区护士的年龄偏大。
1.2.2 学历及职称构成
中专学历者占63.2%, 大专学历者占29.6%, 本科学历者仅占5.2%;无正规学历者占2.0%。其中, 初级职称者占62.1%, 中级职称者占37.8%, 高级职称者占0.1%。社区护士的学历及职称偏低。
1.2.3 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年限
>10年者占22.3%, 5~10年者占50.5%, <5年者占27.2%。
1.2.4 学习及培训
98.0%的护士学习过医学基础知识及护理知识。52.0%的护士通过短期培训学习过社区护理、亚健康护理、老年护理等知识;而参加过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康复医学、营养膳食、心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培训的护士不足一半。
1.2.5 工作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社区护士进行较多的依次是治疗 (80.3%) 、健康教育 (50.4%) 、慢性病管理 (2.0%) ;进行较少的是保健康复、心理护理、计划生育等。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发药、简单的外科处置、少量家庭病床及少量慢性病病人的管理。
1.2.6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了解程度
完全不了解的占56.7%, 一般了解的占33.5%, 比较了解的占9.8%。
2 分析及讨论
2.1 社区护士年龄偏大, 学历及职称偏低
抽查的社区护士中35~49岁者占50.3%, 中专学历者占63.2%, 初级职称者占62.1%。调查结果还显示, 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工作年限普遍较短, 10年以上者仅占22.3%, 且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较差, 受社会尊重的程度也较大医院护士低。
2.2 社区护士学习培训不足, 社区护理功能没有充分体现
虽然98.0%的社区护士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 但一些年龄较大的社区护士毕业时间较早, 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 他们既缺乏科学系统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 又缺乏社区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缺乏健康教育、社区救护、人群心理健康护理、公共卫生护理、老年护理及临终关怀、营养学等学科知识;缺乏人际沟通技巧、康复知识、家庭访视及社区调查技能等。由于受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及范围的限制, 社区护士很少有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护理理念更新迟滞;他们中大部分人对社区护理工作概念不清, 核心价值理解不透, 缺乏人性化关怀的服务理念;护理服务模式仍然是坐等病人, 服从于医疗, 单纯“执行医嘱”的常规护理, 而不能主动深入社区进行社区人群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保健、慢性病病人护理管理、危重病人救护及转诊服务、病人临终关怀等方面工作, 甚至对社区护士独立开展社区护理服务 (如入户调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等) 持怀疑、排斥态度;不能充分体现出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重点, 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及维护健康, 预防疾病”的基本内涵, 达不到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应有的效果。
2.3 社区护理体制不够完善, 普及程度不高
通过走访得知, 56.7%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工作完全不了解, 这主要是由于社区护理体制形成滞后,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没有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 加之政府缺乏对社区护理的宣教所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 没有人员聘任权力, 不能按照社区护理工作的要求设立岗位, 使社区护理处于不规范、无评价、自发的状态。同时,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开展社区护理所需资金较难解决,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社区护理服务工作辛苦, 劳动报酬不合理, 也是导致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因素之一。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社区护理学科教育, 加大社区护士培训力度
3.1.1 建立健全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制度
社区护理是一项范围较广、所需知识面较宽的工作, 其工作内容不同于临床护理, 社区护士必须是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全科护士。然而, 调查结果表明, 目前社区护士的学历普遍偏低, 社区护理学科知识和技能比较薄弱, 接近半数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的规范化专业培训, 以致社区护理服务不能充分体现应有的功能和特色。因此, 加强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是护理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标准纳入护士管理条例, 迅速将社区护士继续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并将继续教育制度与社区护士准入制度相结合。在建立社区护士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快社区护士培训速度。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法, 将学分制与证书制结合, 长期与短期结合, 课堂授课与网上学习结合。一方面, 通过培训班、讲座、进修学习、远程教育等方式拓宽岗位培训的覆盖面, 有考核、有评价, 使培训真正收到实效。另外, 还可以组织社区护士定期到护理学院听课, 参加学术会议等, 尽快提高社区护士的社区护理理论和技能水平及对社区护理核心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成人教育等继续教育途径提高社区护士的学历水平, 使其系统学习社区护理学科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完善护理学知识结构, 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3.1.2 护理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 满足群众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护理教育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培养专门的社区护士, 可有效解决社区护士短缺的问题。
3.1.3 加强社区护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
社区护理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精神、“以人为中心”的全身心护理服务理念。因此, 社区护理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加快社区护理教材体系建设, 使其知识结构能适应社区卫生护理服务理念的要求。一方面建立科学实际的社区护理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课程体系, 另一方面根据社区护理的职能特点进行护理专业教材改革。可以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增添社区护理内容, 进一步完善护理专业教材, 使护生既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基本技能, 又具有社区护理服务能力, 护生毕业后既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又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3.1.4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建设
社区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社区护理服务能力的关键。因此, 要健全社区护理及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及人员培训, 实现社区护理服务与教学的双重职能。规范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有利于促进护生与社区居民沟通, 为护生提供深入社区宣传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知识及进行社区护理实践的机会, 培养护生的群体意识及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理念, 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给护生提供不同于临床实习的, 融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社区护理所需的人文学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实践场所。同时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更主要的是使社区护士通过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更好地完成社区护理工作职责;也为护理专业教师提供了深入社区实践和学习研究的平台。
3.2 完善社区护理服务管理体制,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必须依靠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广泛支持与参与, 其中建立健全社区护理服务管理体系尤为重要。卫生部门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区需要, 规范和界定社区护理功能和社区护理职责;建立社区护士准入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和评价体系, 并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社区护士必须明确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角色, 加深对社区护理内涵的理解。同时, 通过讲座、咨询、宣传栏、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社区护理核心内容的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 意识到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是有效而经济的康复途径。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产生信任感、依赖感, 乐于接受社区护理服务。只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社区护理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有序发展。医学院校、卫生部门、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实际, 借鉴国内外社区护理经验, 使社区护理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3.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护理 篇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和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家庭小型化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健康的重视、医院的规模以及人员的配置,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看病难的需求、服务到位的需求。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改变。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护理新途径,适应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势
可及性好:社区卫生服务贴近社区,方便社区内老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服务项目和方式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除了可以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外,还可以开展医师、护士出诊、家庭病床等其他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时又能提供家门口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增进居民健康的服务项目。
服务价格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费用、日住院费用均低于二、三级及专科医院。
医患关系易于融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群体较大型医院更为固定,医患之间的时间和机会较多,这样就利于形成融洽的醫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
就医环境方便、快捷:社区就医没有大型医院困难,不拥挤、排队等候时间不用太长,住院床位不紧张。另外还可改善因大型医院患者较多,医护人员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劳动,使有些服务不到位或落不到实处,导致社会评价不好。
建立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应从两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和投资,建立政府主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使各项配套机制完善到位,注重全科医生和护士的培养,并在他们的工资、待遇、培训、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规范。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不断的壮大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鼓励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2年卫生部联合11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组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可及性、便利性和价格等方面的优势,正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技术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恰恰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劣势。而大型公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两种医疗服务的最佳契合点,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大型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的供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可以为社区卫生机构配备更多更优秀的医务人员。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又能增强大型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也可以使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提升。优秀的卫生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的引入社区,为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优质资源的利用率:这样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了更多的患者;使常见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和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向社区分流,可有效节约大型公立医院门急诊和住院床位资源。也解决了患者到大型医院看病挂号难、排队等候时间长、医师接诊时间短、住院床位紧张,危重、急诊和疑难病患者住院困难的问题和缓解医务人员工作量和压力大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目前,大型医院由于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过于强调专业化,大部分医师对患者缺乏整体观念,在给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往往注重了专科的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问题,造成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误,导致麻烦和医疗纠纷。所以,大型公立医院与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人员双向流动,有助于提高专科医生的全科意识和全科知识,提高对疾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加强社区护理队伍建设
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基础,人群为服务对象,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掌握社区预防与保健的理念和实施策略;熟悉社区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掌握特殊人群保健和指导,熟悉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指导;熟悉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社区护理应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为重点,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的结合。而社区护理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高素质护士。这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①强烈的职业责任感;②尊重社区的人群、有爱心、同情心和耐心;③具有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能,能在不同的社区环境中为不同的护理对象提供健康服务;④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⑤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⑥寻求和利用科研成果能力。只有通过以上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广大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应尽快把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放到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的层面上,以此加快社区护理工作的进程[2]。
加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我国卫生改革的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保健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重视。另外,广大群众更需要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高度重视社区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晁杰,王亚平.三级医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论证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4).
2 包家明,曹敏娟.社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
4.社区护理学复习题第四部分 篇四
一、选择
1.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吸烟的相关危险因素属于上述的那类人群
A.乳腺癌B.脑血管疾病C.子宫颈癌D.关节炎
2.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等相关因素的妇女属于上述的那类高危人群
A.乳腺癌B.脑血管疾病C.子宫颈癌D.关节炎
3.当社区护士家访时发现访视对象心情不好,原有的戒烟方案可改期进行
A.打断技巧B.取得合作的技巧C.夸张的技巧D.灵活应变的技巧
4.加大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力度、注重饮水水源的保护属于
A.切断传播途径B.控制传染源C.人工被动免疫D.人工自动免疫
5.儿童定期接种卡介苗属于
A.控制传染源B.人工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隔离
6.社区护士进行家庭访视前首先应做的工作是
A.整理访视用物 B.确定访视对象
C.制定访视计划 D.分析访视对象问题
7.下列护理问题中护士首先应解决的是A.清理呼吸道无效 B.活动无耐力
C.有感染的危险 D.个人应对无效
8.疾病具有下列特征,即疾病是
A.机体某系统的单一反应过程 B.生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
C.机体动态平衡协调发生障碍 D.人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
9.临终病人病情趋于加重,经常表现为斥责医护人员和家属,这表明病人处于心理改变的A.否认期 B.协议期C.愤怒期D.抑郁期
10.由有着共同目标和兴趣、彼此依赖、团结合作并产生一致态度和行为的成员构成的社区称
A.生活社区B.服务社区C.功能性社区D.互动性社区
11.属于慢性疾病共同特征的是
A.慢性病潜伏期短 B.慢性病不易治愈
C.发病初期症状明显 D.不需长期医疗指导
12.符合护理目标制定原则的一项是
A.以问题为中心 B.有限定的地点C.主语一定是护士 D.一定有时间期限
13.属于护理诊断分类中现存的护理诊断是
A.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B.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C.潜在并发症出血 D.有外伤的危险
14.单纯母乳喂养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要,对个月以后婴儿,应添加辅助食品
A.3B.4C.5D.6
15.维持偏瘫患者整体健康,争取生活自理的关键是进行
A.平衡训练 B.步行训练C.上肢及手动训练 D.患肢肢体的主动运动
A、假设诊断B、分类C、解释D、核实
二、填空
1、社区护理健康对象包括。
2、居家护理主要有两种形式,即。
3、先兆临产的症状有。
4、21世纪人类健康保健的目标是
5、糖尿病病人饮食疗法的目的是。
6、我国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乙肝病毒感染及职业危害
三、名词解释
1、护理模式
2、护理经济效益
3、社区护理程序
4、残疾者
5、肌力评定
三、简答
1、新生儿访视时对其家长指导的内容有哪些?
2、居家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3、社区护士的任职条件有哪些?依据是什么?
4、社区护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5、试述冠心病病人居家护理内容?
五、论述
5.社区社区概论复习重点 篇五
1社区定义:社区就是具有一定人口和区域,通过一定社会联系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的特殊的具体化的社会。简而言之,即具体而微的社会或区域性的社会。2社区的要素:地域、人口、制度结构和社会心理
1、地域要素: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区域的大小或边界
2、人口要素: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
3、制度结构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社会关系
4、社会心理要素:社区成员的心理归属感
3社区理论 类型学理论
类型学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分类方法,在社区研究中运用类型学理论和方法,就是对现实的社会关系进行高度抽象确定出两个极端的社会类型并将其至于连续统的两端,然后将现实的关系和这两个极端类型进行对照比较,从而达到对现实关系在连续统中发展程度的科学认识。区位学理论
人文区位论与自然区位论的联系城市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社会文化区位论、新正统区位论等理论
社会行动理论
(1)社会行动理论注重分析社区的领导层、决策过程、社会参与等问题及其与社区变迁的关系。其中心观点是:社区行动具有社会关联性,社区是一个社会互动的复合体,社区中的社会行动与区外的社会行动相关联,区内的各种社会活动也是相关联的。
(2)社区行动的类型:突发性的社区行动:突然爆发,基本无组织习惯性的社区行动:例行的、正常性的社区事件创始性的社区行动:有计划发展的,一般比较复杂(3)社区领导者的类型:非正式领袖、制度性的领袖、权利精英
五、类型学理论类型学理论最典型的特点:两分法、抽象性,古典类型学、新类型学的时代背景、观点及代表人物。
影响社区的人口因素
1.人口的数量:出生、死亡、迁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原始型 高 高 低传统型 高 低 高现代型 低 低 低
2.人口的质量: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3.人口的结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4.人口的分布:静态的和动态的5什么是社区文化
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
二、社区的类型
(一)从纵向和横向划分 纵向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传统社区。主要指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出现过的社区的残余形态。 2.发展中的社区。如我国的许多集镇和乡村。
3.现代化的社区。又称发达社区。表现为现代城乡一体。
横向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法定社区。即通常讲的地方行政区。界限明确地标示在地图上。 2.自然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最主要的是村落。
3.专能社区。指由于人们的专门活动而形成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区。如大学、矿区等。
4.虚拟精神社区。没有明确的共居地,但有认同感,共同的亚文化,如分散的犹太人。现在的网上社区。
(二)以空间特征划分 1.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共同体。主要特点是:
(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4)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2.农村社区
指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它有别于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是:
(1)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小。(2)经济活动简单。
(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影响较大。(4)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不如城市复杂。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重要,人际关系密切。
农村社区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形式流动性暂时——永久性定居——散村——集村——集镇2.人口少、密度低——多、密度增加3.生产和经济单一农业——多种农业——部分工业、商业等非农业4.社区结构组织增加,规范增多,复杂化5.总体趋势流动高,变迁快,现代化,城市化 3.集镇社区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中介性社区,其典型特征就是“二元化”或“双重性”。我国著名社会学费孝通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集镇社区作过界定。他认为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
传统农村社区的类型:
散村社区: 大都因地理环境形成或最初形成的小村落
特点:人数少;经济单一;关系密切;与外界
相对隔绝;传统和保守;流动少;变迁缓慢
集村社区:居住人数较多、较集中的村庄: 特点:人数较多;关系有亲有疏;经济有异质;与外界联系;有一定组织、制度;有服务;有流动
集镇社区:由集村发展而成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点:人数多且有异质性;农村经济多样化且有商业;关系相对疏远;组织和制度相对健全;功能多样;流动性大;由传统向现代过渡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
(一)实地调查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为田野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一直受研究者的重视。
(二)理论分析方法:1.人类生态学的方法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3.社会体系(系统)方法
社区建设的含义: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解决社区问题,强化社区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社区的人口、环境、服务、文化、教育、道德、保障、医疗康复、卫生、治安、经济、政治、科技、组织、管理等
城市区位结构的含义及意义:城市中不同类型活动、设施的位置、空间分布 及相互关系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准;影响城市功能、发展重要因素。
城市古典区位理论:A.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B.霍伊特的扇形理论C.哈里斯河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加,城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占主导地位,并在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城市化产生的原因:A.直接原因是工业革命和工业化B.重要原因是政治、教育、文化等的发展C.间接原因是城市的吸引力和容纳的程度。城市化的影响及城市规划:1.积极影响——推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2.消极影响——城市问题3.城市化对策——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两种观点:A.发展小城镇观点。B.发展大中城市观点。
我国城市化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社区研究: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社区研究,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区研究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的角度和理论:A.区位理论或人文区位理论:将社区作为空间现象或区域单位来研究、考察和解释社区空间分布是如何形成的,空间分布或环境特征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B.社会体系理论:将社区视为一个持久的相互作用的体系,社区中的社会关系形成组织与制度,又构成社区的要素,社区要素组成作为体系的社区结构
C.社会互动理论:着眼于分析社区中居民的互动或交往行为,及其与家庭、宗教、政治、教育、经济等制度的关系 2.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情境界定(托马斯)
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与分析人们的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
安全阀(科赛)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科赛这一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认为,社会之中有冲突不完全是坏事。科赛发现并弥补了齐美尔观点中的两方面缺点。
① 应看到,冲突和敌对情绪有多种表现。
(1)当敌对双方的关系因敌意而被割裂时,可由一个替代的对象用于发泄敌对情绪,安全阀机制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2)敌对情绪的表现可以有直接宣泄、转移宣泄和不需要对象的直接表现等三种形式。
② 应区别冲突和敌对情绪。发泄敌对情绪具有安全阀作用。此外,科赛注意到安全阀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一个结构松散的社会,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交叉影响的冲突,所以冲突并不是发生在同一断裂带上,加上由于人们参加各种组织,并在组织中追求各自的利益,因此不可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瓦解社会的一种冲突中去,因此这种结构的社会是稳定的。而僵化的社会不允许有冲突,如果再取消发泄敌对情绪的途径,造成敌对情绪的积累,一旦爆发必然造成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威胁。
②安全阀体制必须在社会结构中加以制度化。符号互动论:
米德认为,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互动,人们可以借助于符号理解他人的行为,也可以借此评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米德认为,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Me)之间的互动过程。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社会冲突论:
科塞: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达伦多夫: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结构功能主义:
认为社会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早期:孔德,斯宾塞,涂尔干
6.社区管理复习 篇六
3.社区体育的含义: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4.社区体育的基本特征:组织与活动的民间性和灵活性,活动范围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余暇性(需要占用较多的社会时间),较强的自由性和较弱的传习性,资源(主要是体育设施)的共享性和公共性,健身与娱乐一体化(低竞技性)。
5.社区体育的基本结构:从活动过程分析,社区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基本要素:
1)共同意识(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关系(社区成员及其人际关系)和社会感情(社区态度);(2)一定的(体育活动)地域(3)公共设施(服务设施)(4)体育活动(本身所包含的五个基本因素):①作为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的场地设施和必要的经费保障②作为体育活动主体的社区居民③作为服务体系的体育组织④实施体育服务的管理、指导人员⑤体育活动的内容、计划安排与组织方式
8.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1)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2)社区体育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将明显提高(3)社区体育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的现象仍将存在(4)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将继续存在(5)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6)社区体育需求差异增大、管理与服务的难度也加大(7)老年人仍将是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8)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决定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1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行组织管理体制: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领导体系、协调体系、操作体系三大组成部分,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次(如下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由前三层组成,90年代后发展到了第四层)。各体系、各层次具有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街道社区体协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主要的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活动点和体育辅导站是主要的活动性组织。
15.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要求(四个结合):政府参与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社区体育管理与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社区体育服务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社区体育专业队伍服务与群众相互服务相结合。
19.社区体育管理的含义: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体育的目标而对社区体育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组织协调的综合活动。
社区体育管理包含着以下多层含义:(1)社区体育管理是为了实现社区体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活动。(2)社区体育管理要使有限的社区体育资源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3)社区体育管理是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和管理者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使社区体育高效、和谐、有序地运行。
21.社区体育管理的任务,要求与管理要点:
任务:(1)制定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明确社区体育的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社区体育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对策与措施。(2)建立社区体育组织:为社区体育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3)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和开发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主要是指社区体育的“硬件”和“活件”(4)组织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站(点)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及经常性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为此,还要组织体育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训(5)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即加强社区体育“软件”建设
要求:立足特定区域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搞好单位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作和协调。培养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不断激励居民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区体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人为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
管理要点:
妥善处理社区体育组织与体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充分发挥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的作用。加强居委会一级社区体育组织建设。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以多种形式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构建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建立社区体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2.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含义:社区体育活动点(亦称晨、晚体育锻炼点)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的群众自发组织,利用一定的场地设施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松散性、区域性组织形式。
23.社区体育活动点的基本特点:自发性: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居民自发组织松散性:没有严格的组织,容易自生自灭归属异质性:虽然没有严格的组织,但其归属仍呈多元化
25.社区体育活动点的主要管理工作:1)制定活动点管理办法
2)做好活动点的注册登记工作3)抓好体育指导者的选拔培训工作 4)组织各体育活动点之间的比赛交流5)为活动点解决场地、经费等实际困难6)搞好社区体育的宣传发动工作
26.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7.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工作方式:义务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开展社会体育指导的有偿服务;开展经营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
28.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具体职责:
进行体育活动和各种身体练习的基础指导,使人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科学锻炼
进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专项运动技术指导,使人们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并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负责社会体育活动的保健指导、医务监督、安全管理等,并以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体育活动
负责制定担任指导的活动点的体育活动计划
负责有关体育健康咨询、体质测定与评价等工作
不但要负责担任指导的活动点和俱乐部等的组织管理工作,而且要通过讲座、教学等活动,将自发锻炼的体育人口
动员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开展体育宣传,发动尚未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众参加体育活动
对经营性和商业性体育设施进行指导和管理,包括健康管理、安全管理等
36.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存在的问题:体育志愿者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尚未成为全社会的一项自觉性行动;相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者服务,社会体育的志愿者活动还比较薄弱;体育志愿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7.我国社会体育志愿活动的发展和志愿者培养对策
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为不断优化和谐社会环境,弥补“有限政府”的职能空缺,必须从政策、资金、舆论、激励等多方面大力支持社会体育志愿者的组织建设与发展
大力发展高等学校的社会体育志愿者群体。高等学校是我国体育志愿者一个重要发祥地。应发挥高校的组织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人才培训优势和硬件建设优势,通过高校将体育志愿者活动逐步推广,覆盖全社会。
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者活动的法规制度。体育志愿者行动属于非政府组织的群众自愿活动,这种性质的活动在我国
现行体制下的生存空间及发展力度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以有效的保障。
建立和完善体育志愿者的激励机制。要使体育志愿者行动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志愿者的实际工作进行经常、有
效的激励。具体方式包括内在激励(获得心理满足感)和外在激励(刺激其荣誉感),调动积极性。
建立体育志愿活动的监督机制。学习借鉴国际上建立公益机构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政府社会监督、环境约束和公
益机构自律机制等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体育志愿活动监督机制,保证志愿者活动健康发展。
完善体育志愿者的培训体系。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体育志愿者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了解体育志愿服
务对象的性质、特点、方式及基本规律等,以便更好地为发展体育运动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
38.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体育的需求,服务体育发展大局,着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着力提升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模和水平,切实维护公民体育健身权益。通过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建设体育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39.建立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的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面向全民;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3)立足基层,确保基本;4)统筹协调,因地制宜;5)强化激励,健全保障;6)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40.建设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目标任务
政府搭台,广泛动员,建立完善的社会体育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引导社会投入,发挥社会功能,树立社会形象,展现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鲜明的体育特色;落实人员,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社会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保障健身权益,提高身体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服从建设体育强国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40.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的保障措施
制定科学的法规规划;完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维护志愿者队伍权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地方工作的指导。
42.我国社会(社区)体育经费筹集的基本方式:有计划地增加政府财政拨款;积极争取地方领导的重视支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争取专项补贴;加强经费管理,开源节流,扩大结转资金
43.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经费的主要使用范围:组织社会体育活动;培训社会体育骨干;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宣传;进行社会体育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组织管理部门经费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在使用范围模糊不清上,而是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使用比例倚轻倚重上。我们在社会体育经费使用上尚停留在组织活动层面且偏重于表面形式,而比较忽视对大众有效体
育需求的引导与激发,缺乏充分发掘社会体育内在动力和内在价值的有效手段与方法。
44.我国城乡居民体育经费的使用特点:体育消费层次停留在身体层面,精神性消费需求不足;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量和支出项目选择上差距明显;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与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45.提高社会体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基本方式:树立牢固的“成本观”,学会算账;加强计划性,强化“预算”约束;强化对经费使用情况的动态监督;优化经费和其他资源投入要素的配置;使经费的使用与筹集形成良性循环;抓好体育“特定事业”经费的使用。
46.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社区体育发展迅猛,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老年人体育需求加剧;民众体质有所下降,且呈逐趋年轻化倾向;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休闲体育逐步进入社区体育行列;人们价值观显著变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47.我国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前景:老年体育市场需求与规模巨大,且具强盛的发展后劲;学龄前儿童体育消费额度将大大超过老年体育市场;社区其他居民的节假日体育消费不可小觑。
48.发展我国社区体育产业的若干思考:
1)充分把握社区体育产业的特征。社区体育产业开发并不单纯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解决社区体育发展的资金困难,也不仅
局限于开展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们的身体、心理、生活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2)加深对社区体育含义的理解。社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许多产品与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因而不能将“社区”混同于“基层行政区域”,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3)加强对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特点的研究。如针对社区“一老一小”的特殊体育需求,加强
体育保健与医疗保健、家庭服务与个人服务相结合,根据社区体育消费特点,逐步探索一条发展社区体育产业的新路。
4)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用
5)促进社区体育产业与社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社区体育发展纳入社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使之成为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0.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即对城市学校、单位、街道三部分体育场地资源进行相互调节与互补组合,以达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对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来说,也就是要采取相应措施,综合利用社区附近学校、单位、企业等的体育场地设施。
51.城市体育场地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社会调控体系重建,社区功能增强,急需各类资源整合互补,以保证社区各项服务功能的实现
2)“单位体制”松动,单位服务职能外移,单位体育资源的管育和场地设施的维护需
要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获取一定的资金补贴
3)体育场地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可以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解决体育场地资源
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矛盾
4)我国社区发展起步较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居民体育需求的满足,急需进行体育场地资源整合52.当前城市体育场地资源整合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思想观念方面:“条块分割”思想顽固,尚未形成“大社区”意识
基础条件方面:部分场地设施条件差、位置偏僻,既无法有偿开放又不愿无偿开放
经费方面:有些场馆开放入不敷出,设备维修资金缺乏,管理人员工资待遇无法解决
管理方面:担心体育场地开放后运行秩序和安全难以保证
(二)解决对策
1)加快建立新的社会调控体系,加强社区建设宣传,增强社区意识
2)争取企业和社会投资,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为有偿开放创造条件
3)打破全福利性体育观念,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价格,实行有偿、低偿开放,引导体育消费
4)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互惠互利5)政府可以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学校、单位开放的体育场馆实行经费补贴,以保证开放场馆的学校、单位利益不受损失。
53.社区体育管理的目标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社区居民人数比例:这是衡量一个社区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社区居民体质与健康的发展水平:这是衡量社区体育成效的根本性指标,也是社区体育管理的终极目标之一;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开源节流,努力拓宽社区体育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社区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数量与质量:加强社会体育管理既要求不断提高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质量,更要求不断提
高现有场地设施的利用率;
社区体育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力资源的培训、配备与使用
54.社区体育活动筹划需要统筹考虑的主要因素
参与活动居民的有关特点:如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参与活动(比较集中的)主要目的等☆ 活动时间 ☆ 场地设施器材等☆ 经费安排 ☆ 参与活动和管理人员的组织
58.社区综合性体育活动和竞赛的组织实施
1)成立筹备委员2)确定组织方案:包括活动名称与目的;主办和承办单位;活动内容与规模等3)建立组织工作机构4)作出经费预算5)拟定活动日6)安排各分项活动:时间、参加单位或人员、竞赛规则和名次确定与奖励办法等7)严明纪律,表彰先进:各类“道德风尚奖”的设置,各种违纪行为的处理规定等8)做好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0.当前中国的社区体育服务存在着两极倾向:社区体育服务的纯福利性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商业化倾向。
61社区体育服务的改革措施:1)对于那些已有市场需求并具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重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使其逐步实现产业化,逐步返还扶持资金并对其它体育服务项目有所帮助
2)对于那些公益性、福利性较强的体育服务项目可以通过“基金”补贴方式维持
其正常运转
3)对于特困群体(弱势群体)的体育服务,可通过“基金转移支付”即“政府购买
服务”的方式保证他们能享受到应有的体育服务
62.目的:1)突出发展优先:通过市场机制为不同的社区体育服务项目创造一个统一的公平竞争的发展氛围,加快社区体育发展的步伐,使社区体育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2)维护社会公平,通过市场调整和政策引导,切实保障特困居民(弱势群体)的基本体育需求的满足。
63.社区体育“渐进式”发展模式的含义:是对特定时期社区体育发展在时间、深度、广度上所表现出来显著特征的概括。
65.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的意义
(一)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科学、客观地评价全民健身的效果,为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政府运用科学方法,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一项重要资源加以有效管理,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手段
(四)是加强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改善体质状况的重要举措
66.社区体育管理评估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一)社区体育管理的评估,是对社区体育工作及其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以衡量和鉴定其实际成效,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比较其优劣的一项专门工作。
(二)社区体育管理评估的重要意义
评估是贯彻管理封闭原则的具体措施,评估是衡量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评估的结果是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依据评估是比较鉴别,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基本途径,评估是将“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的有效办法
7.社区护理复习题 篇七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 拓展护理服务[1]。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21世纪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护理措施的实施者, 关系着社区护理质量。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缺乏,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工作中应大力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1 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必要性
1.1 社区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低, 数量不足[2]
据资料显示, 2000年, 美国社区护士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 远远高于医院护士中7.6%的比例。按照1 000~2 000人配备1名社区护理人员的标准,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数量严重不足, 现有社区护理人员中还有很多没有社区护士执业资格。
1.2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 我国相对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来说, 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 虽然已有少数高校开始着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 但数量相当少。王爱珍等调查近3年的55所高校护理专业开设比例达84.5%, 但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3]。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 他们缺乏社区护理专业素质培养, 导致综合素质不高。
1.3 国家重视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正处于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人口数量增长和老龄化的趋势, 生态环境改变等, 都将对社区护理人才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培养适宜的社区护理人才将是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4 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4]
社区护士主要是针对社区群体、家庭、个体提供一种综合性的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工作任务包括: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保健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 传染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防治、康复训练、居家护理及生活指导, 提供咨询, 精神心理卫生保健, 建立社区健康档案, 院前急救及转诊服务, 临终关怀及护理等。以上工作任务对社区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的能力, 还要具备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扎实的综合护理能力, 独立判断、解决问题能力, 预测与应变能力, 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2 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措施
2.1 开设社区护理专业, 招收社区护理专业学生
高职院校是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作为高校, 首先要更新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护士培养思路与定位。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加强护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从就业前景来看, 社区护理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 因此, 应开拓社区就业市场,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2.2 优化课程结构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5]。因此, 应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 开设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社区护理、预防医学、营养膳食等课程[5]。
2.3 改革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应与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办学, 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社区的实习、实训项目,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实际训练的机会。为此, 我校在团支部的协助下, 组织入学第二年的学生 (具备一定的医学、护理基础知识并开始接触临床学科) , 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敬老院为慢性老年病患者服务。
2.4 倡导人性化服务理念[6]
人性化服务提倡尊重、理解、关心患者, 它是赢得社区居民支持和信任的重要保证, 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 首先要帮助护生转变观念, 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 注意保持端庄的仪表, 讲究护理服务艺术。另外, 还应给患者提供一个优美、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
2.5 建立社区护理课程考核模式
除理论考试外, 应以社区实践考核或学生实习、见习情况
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应用初探
裘
(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为了发挥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的作用,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为学习、训练的参与者;其次, 要帮助教师过思想关、适应关和创新关, 成为教学改革的探索者;最后, 要合理应用新旧教学设备, 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心肺复苏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众所周知, 心肺复苏是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而抢救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施救者能否掌握抢救技术。因此, 心肺复苏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 并被列为学生的重点训练和考核项目。长期以来, 由于教学手段滞后, 学生对相关训练往往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师生对训练效果和掌握程度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因此, 传统的心肺复苏技能训练、考核手段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危急情况时的处置、急救能力, 我校先后引进了2套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此系统由计算机控制, 可模拟多种真实的急救场景, 实现多人同时教学、训练和考核。实践证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技能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是评判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但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去很好地加以利用。因此, 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结合学校已有的教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 笔者从3个方面探索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训练的积极参与者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学教育事业也获得长足的进步。然而, 各级医学教育单位却面临着2个相同的问题:一是学生越招越多, 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经费, 相应的教学设备不可能无限制添置, 指导教师也难以大量配备;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对学习、训练的态度不同, 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或
作为课程评价指标, 建立社区护理常用程序及操作技术评价标准。
为了加快我国的社区护理建设, 必须依靠各高职护理院校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大力培养, 提高整体社区护理人员素质, 从而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9-0086-03
观望逃避。要解决这2个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从2方面入手。1.1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激发其学习热情
学习动机由多种心理因素 (如学习意向、愿望、兴趣等) 构成, 通常表现为学生为什么而学习,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 乐意学什么以及学习努力程度。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学习动机教育,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训练过程中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是必需的, 但有时收效并不明显。个别教师甚至因此而忽略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更多地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可以随意设置特定的场景, 模拟多种急救现场氛围, 有助于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因此, 在讲完心肺复苏术的基本理论, 并安排学生进行初步心肺复苏术训练后, 利用交互式急救护理系统能同时进行多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的特点, 穿插一次心肺复苏术演示讲评课。如设置“抢救溺水病人”场景。首先, 学生在点击进入病例后, 可以看见一段简洁的并配以声音、图像和动画的情境介绍。这时,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迅速融入现场氛围。然后, 根据语音提示, 学生可以观察到“病人”出现心跳骤停的前兆———瞳孔散大, 呼吸、心跳骤停, 颈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这时, 要求学生按已学操作规程迅速实施抢救。通常会出现2种结果。一些学生抢救成功。当他们看到正在抢救的“病人”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 喜悦溢于言表。其他学生纷纷露出羡慕、赞许的眼神, 并跃跃欲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0) :721~723.
[2]方源, 郭爱民, 李静, 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营管理及卫生服务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 (17) :1389.
[3]王爱珍, 张晶, 姜峰, 等.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高职类专业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2) :50~51.
[4]陈锦治.社区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闫瑞芹, 沈宁, 蒋艳.我国护理事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 :75.
8.社区护理的概念与特点 篇八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社区护理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有其特定的理论、概念、工作范围及工作方法。它是医院护理的延伸,不仅为患病的个体提供服务,而且为家庭、群体和整个社区提供健康服务。社区护理是一种能适应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发展需要的新型护理模式,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实现以护理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家庭,变封闭式服务为开放式服务。社区护理在我国目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医疗卫生事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社区护理的概念
社区护理又称社区保健护理或社区卫生护理。加拿大公共卫生学会认为“社区卫生护理是专业性的护理工作,经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问的合作来开展工作,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是家庭、学校或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社区护士除照顾患者及残疾人之外,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以减少疾病对人群的影响。同时对居家患者及有健康问题的患者提供熟练的护理,帮助那些面临健康危机者获得健康。为个人、家庭、社区团体及整个社区提供知识,并鼓励他们建立有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美国护理学会定义“社区护理是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美国公共卫生护理组织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它是护士应用护理及相关的技巧,解决社区、家庭和个人的健康问题或满足他们的健康需要。”我国对社区护理的定义为: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这一“六位一体”的护理。
2社区护理的特点
由于社区护理是以家庭为单位,所以,使护理工作与医院内护理具有不同的特点。医院内护理主要是按分科和分级护理的办法,围绕患者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护理。医院内护理的设备齐全,护理分科很强,护理人才较多,护理工作主要是以护理人员之间密切配合的方式共同完成。
社区护理是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它强调以人的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护理,是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个体保健和群体保健融为一体,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快捷、经济、优质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转变。
2.1以健康为中心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导致对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变化。从而提出了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促进健康促进健康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需要社会动员,如政府动员,社区、家庭与个人参与的动员,非政府组织的动员,动员专业人员参与等,使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
2.1.2保护健康保护社区居民免受有害物质的侵袭。如合理饮食、饮水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性。
2.1.3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预料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防治,或尽早发现问题以降低其可能造成的伤残,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应采取三级预防。
2.1.4恢复健康使慢性疾病处于稳定状态,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和急性恶化,使身体功能逐渐恢复,减少残障发生。
2.2强调群体健康社区护理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和社区。其工作就是收集和分析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利用护理程序,解决社区存在的健康问题,而不是单纯只照顾一个人或一个家庭。
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各种疾病患者、残疾人群和临终患者,家庭、团体、各年龄阶段和社会各阶层的人群。
2.3预防保健为主社区护理的服务宗旨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按照我国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思想,相对医院护理工作特点而言,社区护理工作应该通过二级预防的途径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
2.4有较高的自主权和独立权
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护理对象繁杂,社区护士可以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预测和发现人群中容易出现的健康问题。与医院护士相比,社区护士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具有独立判断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社区整体进行健康护理,也经常进行居家护理。
2.5社区护理的长期性、连续性、分散性和可及性社区护理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是指在不同时间、空间范围提供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分散性是指服务对象居住得相对比较分散,使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广,对交通的便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提出了服务的可及性。可及性是指社区护理服务具有就近性、方便性和主动性,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6综合性服务
由于人群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社区护理工作除了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等工作为主外,还应从整体、全面的观点出发,从卫生管理,社会支持、家庭和个人保护、咨询等方面对社区人群、家庭、个人进行综合服务。
2.7多学科协作性社区护理是团队工作。因为工作内容繁多,工作方式多样性,所以社区护理需要利用社区的各种组织力量和多学科的协作,并需要公众的参与来开展工作。
3小结
9.《社区治理》复习题目参考答案 篇九
(注:论述题只列要点或提示,需学生自行展开论述)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2.地理社区:基于空间属性而形成的社区。
3.身份利益社区: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4.个人网络社区: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二、单选题
1.A 2.B 3.A 4.D 5.C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D
四、简答题 1.答:三者的区别在于人们之间联系的方式或属性不同。地理社区以空间地域为纽带得以形成,是最古老的社区;身份利益社区主要是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和身份团结起来,集体努力来争取群体的利益和维护集体身份;个人网络社区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愿望和志向等主观意识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2.答:传统社会的人格系统的行动趋向、社会系统的规范要求和文化系统的价值模式分别对应的情感是投入性的、权利义务是扩散的、利益目标是集体性的、价值标准是先赋性的和特殊性的。而相对应的现代社会则在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方面转变为情感的中立性、权利义务的专一性、利益目标的个人性、价值标准的自致性和普遍性。
3.答: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世俗化、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
4.答:社区问题的类型有:(1)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2)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3)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社会解组问题。
五、论述题
1.答: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强大;(5)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当代农衬社区的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5)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2.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2.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3.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扶持引导、社会积极援助下社区居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利用社区内的员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称为社区服务。
二、单选题
1.C 2.A 3.B 4.B 5.B
三、多选题
1.ABCD 2.ABCD 3.ABCD
四、简答题
1.答:(1)主体不尽相同;(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3)管理的范围不同;(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2.答:(1)治理是指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明确指出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存在的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之点。(3)治理理论明确肯定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治理之行为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自治的网络。(5)治理理论认定: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的权力,不在于政府下命令或运用其权威。3.答: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使得传统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面临日益眼中的危机。主要表现在:(1)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2)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空间日益扩大;(3)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4)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58-60,主要回答新管理主义的起源、主要观点及其对政府改革的七点影响。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行动策略:假定社区中现存的受迫害的和弱势的人群需要组织起来要求大社区增加他们的资源和平等对待他们。
2.街居体制: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产生并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法律还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
3.乡村管理体制:是在乡镇成为国家最基层政权组织同时,其下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法定关系界定为指导与协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1
二、单选题
1.B 2.B 3.B 4.B
三、多选题
1.ABD 2.ABC
四、简答题 1.答: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
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2.答:古代传统社会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有四点:⑴社区经济活动受社区需求的调节,同时囿于传统技术的低下,社区经济活动一般是环境资源依附性的。⑵社区的政治活动通常是由社区中的有身份的人士来主持的,他们形成了乡土社区的精英。⑶社区的社会组织是通过家族努力来形成和维系的。⑷社区中的普通民众一般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行为,习惯于社区中的家族伦理的规范和宗法势力的左右。3.答: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策略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路线、政策,通过组织群众,建立积极分子网络,发动群众运动,开展社区互助服务和生产自救等方式,实现城市社区的基层治理。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100-105,按照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展开论述,主要回答三个历史阶段的时间起讫,重要历史事件,以及体制特点。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2.政府失灵:政府为了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功能缺陷所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事与愿违的结果,最终导致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3.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中社会组织。4.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会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
二、单选题
1.B 2.B 3.D 4.D
三、多选题
1.ABCD 2.BCD 3.ABCD 4.ABCD
四、简答题
1.答:政府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是:(1)界定社区;(2)把握社区治理的政治方向;(3)完善社区治理的法治体系;(4)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5)规范社区内部公共物品的提供。
2.答:经济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有:(1)参与社区党组织建设;(2)参与社区治理活动;(3)提供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支持;(4)提供人力、智力资源。
3.答: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是:(1)拓展、提供各种社区服务;(2)协助政府提供公公和公益服务;(3)协助居民表达和维护自身权益;(4)动员和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4.答: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1)通过建立协调议事机构,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2)通过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3)通过社区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4)采取各种方式,动员各种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五、论述题
1.答:作为一种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突出优点就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能够自动地导向社会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并给每个经济主体以经济选择的自由。但是其局限作用和缺陷也不能忽视。因此,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把握。
具体地说,市场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越性: 第一,市场机制的动力是个人利益,通过追逐自由的利益竞争,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个人的决策是自由、分散的,众多的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对供求变化作出直接的、灵活的、有效的反应,从而能够使得供求关系实现平衡。第三,价格是市场信息的突出反映,每个经济过程的参与者能够通过价格变化来获取清楚而有效的信息,并对此加以充分有效运用,及时作出决策,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四,市场机制等价交换、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作为主要特征,因而有利于打破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起新的平等、自由、开放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正是由于这些优越性,市场机制成为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单纯的市场机制存在着一些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人们把市场机制的缺陷叫做“市场失灵”。具体地说,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市场的垄断。
第二,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第三,导致外部不经济行为。第四,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第五,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条件。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将市场缺陷与不足作为确立政府经济社会职能的基本前提。
2.答:社区党建即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委或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由社区范围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它是社区党组织各项工作和全部活动的总和,是基层党委、工委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实现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完成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区治理体系,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意义(适当展开论述):(1)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2)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恩想导向作用的需要。(3)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4)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在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3、村民自治是指全体农村居民为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实现对农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
4、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经验、技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状况,促进社会发展而无偿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行为。
二、单选题
1.B 2.B 3.A 4.A
三、多选题
1.ABC 2.ABCD 3.ACD 4.ABC
四、简答题
1、答: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
2、答: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有: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物;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
3、答: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担负的职能包括: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4、答:与其他服务相比,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志愿性;第二,无偿性;第三,公益性;第四,组织性。
五、论述题
1、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条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宪法》第一次确认了居民和村农民自治制度的法律地位。从80年代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政社分开,建立起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开始发育。进入90年代后,城市开展的社区服务逐步转向社区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城市社区的社区居民自治开始产生发展。此后,在社区自治中,中国社会的基层民主开始得到全面推进。在基层社区给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社区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宪法赋予我国人民的神圣权利。
(1)农村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
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村民自治机构和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绝大多数地方的选举工作基本做到了以省为单位统一部署,统一选举程序,统一届期,统一选举统计报表。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村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日趋规范化,村级民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民主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竟争性不断增强。但是,相比较而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法规尚且缺乏,滞后于实践的需要。(2)城市基层社区民主建设状况
目前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开展社区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已经存在。居民委员会建设开始走上规范化遭路。基于《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的人大还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为基层居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和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础。其次,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正在规范。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可以采取直接选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间接选举的方式,而且多数地方采取间接选举的方式进行。目前,居民委员会选举程序正在规范。
再次,居民参与意识正在增强。社区自治原则的确立,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此原则基础上构造出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和机制正在促进居民对社区自治的参与。在城市,社区自治应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3)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及意义
中国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尽管时间不长,但已展示其不可忽视的成就。首先,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法律的框架内享有自主管理社会的自治权,城乡居民通过社区自治组织行使民主权利,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管理。其次,促进了独立于国家之外的公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理念的公民社会的形成。再次是推进改善党和政府的治理。中国城乡基层自治制度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党和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
2、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在宏观上国家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在客观上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以及在此指导下国家的法律法规构建,国家的法律法规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存亡与开展;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则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
(1)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政策法规
目前在宏观上我国还没有对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和志愿者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综合的政策,也没有详细的,统一的法律规定,但在个具体部门的文件和法规中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对于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或活动的开展都提出了一些要求,对作为志愿者组织载体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制定了完整的法规,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另外,对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及其志愿活动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对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共青团中央联合一些部委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初步建立起管理制度,对其他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国家政策给予一定的道义支持。(2)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 在微观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主要涉及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志愿者的保护,志愿者的评估和激烈等方面,相对而言,这些事项更多的是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事务,而各志愿者服务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章程,这些章程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微观方面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以下适当展开论述)第一,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和规划; 第二,志愿者的招募、定位和培训; 第三,志愿者的保护;
第四,志愿者的评估和激励。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福利资助和福利政策的扶持、援助下,在社会资源技术的积极支持、帮助下,依靠社会居民的组织参与,动员社区内在的资源力量,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
2.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水准的干预和支持,以使人们能够实现最大的独立和控制他们的生活,为实现此目的,必须发展在各种设置中的广泛的服务。
3.社会关系网络是指社区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和支持的互动关系网络,一般是指一种非正式组织下的自然的交往关系。
二、单选题
1.B 2.A 3.A 4.A
三、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四、简答题
1、答:20世纪80年代社区服务基本特点: 第一,社区服务定性为城市社会福利的基层网络,是为了解决国家社会福利资金紧张、国家社会福利供应紧缺问题,通过动员街道力量,大力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供应,满足福利服务需求。
第二,社区服务是以社区中的孤老残弱、精神病人,烈军属等民政福利对象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接纳社区中非民政福利对象,向一般的社区居民家庭中的福利服务需求者提供有偿服务。
第三,社区服务主要以小型分散的福利设施为主,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四,社区服务以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第五,社区服务以社区居民参与组织和提供服务,同时动员社区志愿人员参加色社区服务,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服务。第六,社区服务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经济体的提留来筹集,同时实行有偿服务收费和接受社会募捐等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答,渠道单一,影响了服务水准和专业化程度。
2、答:
第一,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第二,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
第三,社区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的积极性,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兴办社区服务业。
第四,统筹规划社区服务,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把社区服务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社区服务中心给予财政补贴恶化政策优惠等。第五,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资金。第六,建立充满生机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赋予社区服务单位经营、用工、分配自主权。
3、答:照顾管理模式的基本工作程序包括7个步骤:
第一步是出版信息告诉潜在用户哪些照顾机构可以提供援助和服务; 第二步是决定评估的水平,以避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第三步是评估需求 第四步是照顾计划 第五步是执行照顾计划
第六步是监视计划是如何被传染的
第七步是评审以决定哪个计划需要定期评估。
五、论述题 1.答: 相同点:
两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基础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社会福利化的初期都表现为依托社区资源和组织,向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社区福利和服务。都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的社会外移,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个人和私有企业相结合的多元福利结构,都尝试着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建立一种承包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两者的社区支持基础是共同的。社区照顾中,都强调把社会福利对象留在社区中接受照顾,而照顾提供者都强调要依靠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福利对象的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关系网络的动员,也包括构建志愿服务网络提供给服务对象。
两者的服务对象具有共同性 不同点:
两者属性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是英国机构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它不是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不作为社区照顾的内容。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初始阶段很明显是社会福利服务,但是随桌经济改革深化,社区服务范围扩大到向一般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包括向下岗工人提供再就业服务等。
两者服务对象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最开始的社会福利扩大到一般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缺乏稳定性。两者运行机制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虽然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但是相关的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社会关系网络等之间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强调社会福利社会化时,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出项了一场泛市场化的趋势。2.答: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民间志愿者和私有机构等。而非正式组织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感情、血缘或亲属等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网络。正式机构组织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合作关系。正式机构的专业性比较强,对案主的问题评估和服务设计有针对性,服务手段比较先进而且有社会福利政策的资金保证、比较适合提供长期、复杂和深度的服务。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情化,比较适合提供感情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意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社区治安是指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部门、机构),依靠社会力量,强化社区控制手段,促进社区环境的有序状态。它包括法制教育、人民调解、治安防范、社会矫正、维持秩序和事故预防。
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指对社区内居住物业的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3、社区文化是特定社会区域中成员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社区居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风俗习惯、公共道德的思想形态,以及学习、交往、娱乐、健身、休闲审美等日常活动。
二、单选 1.A 2.B.三、多选
1.ABCD 2.ABCD 3.ABC 4.ABCD 四.简答题
1.答:社区治安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乡结合部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居民的生存财产没有保障,居民安全感普遍比较低迷。
第二、某些社区社会不安定因素突出,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下岗失业、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等问题引发的上访、诉讼,争执等事端频发。第三,某些社区管理松弛,人员混杂。
第四,某些社区危房众多,道路拥堵,杂物乱堆,事故隐患严重,居民尤其是老人、儿童的生活安全没有保障。
第五,某些社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严重,居民生存环境恶劣。第六,某些社区邻里关系紧张,第七,某些社区社会安全组织体系不健全,保卫人员配备不达标,应急措施不到位等
2、答:
第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鼓励多方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健全服务网络。进入竞争机制。
第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经费、基础设备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公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财政预算。
第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服务人员必须有执业资格,推进上岗培训制度,加块正规化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队伍的步伐。鼓励其他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3.答:原则:主体性、系统性、多元性、开放性。
五、论述题
答案:(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2)解决思路 :第一,要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 第二,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方面拥有自主权,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等。第三,理顺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
第四,探索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路径。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者: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2.社会资源:社会中存在的、对于某一社会成员或群体有用的所有财富的总和。3.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在利他主义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4.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式,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二、单选题
1.D 2.B 3.C 4.A
三、多选题
1.ABCE 2.ABCDE 3.ABCDE
四、简答题 1.答: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它对人的成长具有以下重要功能:第一、提供资源。社会环境向个体和群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所拥有或提供的资源不同,对人的成长的促进作用必然不同。第二资源竞争。社会环境并不都是积极地或直接促进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包含有生存与发展资源的竞争者,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关系尤为明显。第三、资源获取中介。个体和群体有时不能直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需要通过生存环境(直接生活环境、生活共同体等)去获取资源。第四、资源分配。人们从社会环境中获取资源,社会环境也就扮演着资源分配的角色。社会资源分配既包括分配主体(社会中掌握和向社会或成员分配资源的实体性机构,如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等),也包括分配机制(资源分配的指导思想和标准,资源分配的方式及其传送渠道或方式,如社会制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
2.答:(1)个案工作是一种从个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与受助者个人及家庭面对面,一对一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2)个案工作以感受到困难、适应不良或者有问题的个人及家庭为工作对象;(3)个案工作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个案工作的专业知识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技术;(4)个案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工作者的介入,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改善生活,增进幸福。
3.答:(1)社会工作着重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体系,也就是说协助的主要力量来自小组中的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力量。(2)小组工作者要了解小组成员,善于利用小组过程,并协助成员了解和利用小组过程。(3)努力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以便能自动自发地发挥功能而成为独立的个人或小组。(4)小组必须协助成员在小组结束时,再经历整个小组的过程。
4.答:社区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第一,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工作对象,重点是解决社区群体面临的集体问题,或居民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第二,社区工作采用宏观的角度分析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社区工作强调居民集体参与,它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合力解决社区问题;第四,在社区工作中既强调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又强调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为社区做贡献,促进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发展;第五,社区工作强调积极运用社区资源,重视社区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建设与作用。
五、论述题
提示:见书P230-P237,结合实际例子,分别论述五大阶段的含义、目的、任务等内容。
第九章
一、简答题
1.答:(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2)社区治理中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3)社区治理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2.答:(1)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2)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3)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4)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3.答:(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4)公民参与状况。
二、论述题
1.答:(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大致有三种方向: 第一种,是在各社区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机构和办事机构。第二种,是在社区建设中推行通过文件协议来规范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关系。第三种,是撤销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层面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的体制。(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首先,基层民主必须要有职业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居民增强集体意识、团结意识和民主意识,动员居民参与讨论集体问题,并集体行动寻找资源和采取策略,来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其次,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应该是基层政府负责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聘任的社区工作者,是一种受薪的职业人员,不应该是居委会的主任或委员;他的任务是深入基层居民群众,联系居民、动员居民、组织居民和教育居民,并且支持、资助居民民主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他应该接受系统的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和工作技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平均的薪水。
(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
首先,需要再次声明的是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不是说居委会工作的专业化。其次,社区工作专业化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现在我们的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有专门教授社区工作方法课程的老师,另外也有国外的基金会组织在中国做相应的工作方法的培训。再者,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制度,也应进一步修改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学历背景要求,不能什么专业的都可以当专职社区工作者,应该限制在与社会工作和相近的专业(如社会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等)。$ w7 W9 V.X/ A(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
开展社区经济活动需要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
第二,区分不同社区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区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
第三,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社区护理复习题】推荐阅读:
社区护理学复习题指南07-08
社区护理毕业论文09-07
社区护理考试试题10-15
社区医院护理工作计划10-18
社区妇女保健护理要点11-03
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08-31
2024 社区护理学 试题及答案09-21
内科护理复习题11-24
护理学基础复习题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