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普济禅寺的导游词(精选5篇)
1.浙江普济禅寺的导游词 篇一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普济禅寺,先请大家随便看看,5分钟后在这里集合,我为大家讲解一些关于普济禅寺的故事。
……(5分钟过去了)集合啦,请大家安静下来,仔细听我讲解。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是普陀三大寺之一。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是全岛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庄严巍峨,在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后几经兴废。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你们看那儿(手指过去),是放生池,池上有三座桥,东桥叫莲花桥,莲花是佛教专用花。西桥叫瑶池桥,由方石垒成,桥四周都有龙头。下雨时,龙头中就能吐出水来。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普济禅寺不开正门吧?因为乾隆曾夜游普陀,到普济寺时大门已关,乾隆要把门的小和尚开门,他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大怒,回到北京后就下令:“从此,普济禅寺的大门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才能开。”
下面我们就到普济禅寺的里面去看看吧。普济禅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殿内宽敞无比,建筑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故有“活大殿”之称。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四处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来问我,祝大家玩得愉快!
2.浙江普济禅寺的导游词 篇二
不久前, 笔者曾有《双剑合璧:导游讲解招式研究之一—以广州市佛教寺庵导游词创作为例》一文发表于同一刊物的前一期。本文是前一文章的续写或姊妹篇。一方面, 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通过导游讲解, 导游人员将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景点介绍给游客, 并指导游客进行观赏, 帮助游客获得旅游的乐趣。“游”是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而导游服务和导游讲解就是核心要素中的核心内容。因此, 导游讲解技能是导游人员应当具备的各项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应当引起业界重视。另一方面, 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璀璨壮丽的自然美景为题材, 以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游客为对象, 对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 用简要明快的语言进行的一种意境的再创造。导游讲解既是一个由导游人员、旅游观赏对象、游客、传递信息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专业系统, 更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互动过程, 也是一个对观赏对象进行艺术塑造的创造过程。所以, 导游人员不应该停留在导游讲解方法的单一运用上, 而应该把精力集中到艺术创作的高度, 致力于各种讲解方法的综合运用和讲解招式的开发。
实践证明, 优秀的导游人员是善于把握这些内在规律的, 能够巧妙地选择、加工和传递信息, 使导游讲解招式既适合实际需要, 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并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 使自己成为游客的注意中心, 把游客吸引在自己周围, 因势利导地对游客施加相应的影响, 使游客和导游之间能够达到心灵上的默契, 让每一位游客的需要都可以得到合理的满足, 令游客可以感受到旅游生活轻松愉快。旅游观赏对象纷繁复杂, 导游人员所面对的游客多种多样, 进行讲解的场合与情景场合各不相同, 而导游讲解本身又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导游人员的实际讲解服务不应该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导游讲解方法。导游讲解风格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导游人员的个人条件、工作范围、擅长的具体讲解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又决定了各人所运用的导游讲解招式应该是千变万化的。
导游讲解必然要面对“实”与“虚”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了做好导游讲解工作, 导游人员首先要熟悉旅游观赏对象, 掌握与旅游观赏对象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广博的知识。只有熟悉旅游观赏对象, 导游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向游客展示旅游观赏对象的本来面目, 提升它的文化内涵。在这些广而博的讲解素材里就包含有实和虚两个方面, 认识到这点很重要。因为这是揭示虚实结合法和触景生情法内在本质联系的关键。也就是说, 实本不离虚, 虚也不离实。有时为了充分展现旅游景物的文化内涵, 导游人员是要适时采用“避实就虚”招式的, 不应该将虚实结合法和触景生情法两者孤立对待。本文提出的“避实就虚”是导游讲解招式的第二招, 是导游讲解常用方法中的虚实结合法与触景生情法完美的组合。实践证明, 如能从两种方法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入手, 充分组合运用虚实结合法和触景生情法两者, 就可以收到不俗的讲解效果。
2“避实就虚”招式的分析
2.1 虚实结合法是基础
众所周知, 虚实结合法是一种将景点相关的典故、故事、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导游讲解的方法。这里的“虚”是指与景观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等;“实”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等。“虚”与“实”的结合, 可以使导游讲解情节化、故事化, 避免就事论事、枯燥乏味。“虚”与“实”必须有机结合, 以“实”为主, 以“虚”为辅;“虚”为“实”服务, 以“虚”烘托情节, 以“虚”加深“实”的存在, 努力将无情的景物为有情的导游讲解搭建舞台。在中国, 几乎每一个景点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广州华林禅寺有关于佛教禅宗达摩祖师“西来初地”的典故, 还有相关的“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慧可求法”、“只履归西”等;三峡风光中有“神女峰”的故事;杭州西湖有“白蛇娘子与许仙”的传说。导游讲解时, 尤其是讲解人文景观时, 如果虚实结合法使用得当, 足以展现导游人员文化素养, 使导游讲解更加生动风趣, 旅游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导游人员讲解时, 选择“虚”的内容要“精”、要“活”。所谓“精”, 就是所选的应该是精华, 与讲解的景观密切相关;所谓“活”, 就是使用时要活, 见景而用, 即兴而发。另外, 导游人员在运用虚实结合法时, 对应讲解的景点搭配什么样的典故、故事或传说, 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的准备, 加上形象风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情节, 导游的讲解定会产生艺术吸引力。
2.2 触景生情法是提升
触景生情法不是虚实结合法的简单重复, 本质上既相关又相异。大家知道, 触景生情法是一种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导游讲解方法。第一层意思, 所谓见物生情, 是指导游人员在讲解时, 不仅在介绍景物本身, 还要有感情投入, 并调动游客对景物的情感体验, 让游客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建立导游人员与游客之间双向的感情交流、双向的情感互动。可见, 导游人员的“情”生于何处呢?显而易见。触景生情法是以虚实结合法为基础的。触景生情的“情”是借助景物本身的“虚”与“实”两个方面所搭建的舞台, 构建和升华出来的。没有景物本身的虚实基础, 情就无所依靠, 无所出处, 无根无据。例如, 旅游团参观宽广的太和门广场、高大巍峨的太和殿时, 导游人员可以根据皇帝登基的历史典故, 描述皇帝登基的壮观场面, 导游人员还可以讲一点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时的历史趣闻。导游人员运用典故、故事和传说, 关键是通过感情的投入和声情并茂的讲解, 为“游客生情”搭建了舞台, 游客望着宏伟的太和殿, 听着煽情的讲解, 定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愫和感慨。另一层意思, 所谓借题发挥, 是指导游人员讲解时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 而是要依托游览所及的景物, 进行恰当的引申和发挥, 使游客产生联想, 帮助游客深入领略其中的妙趣。例如, 旅游团经过昆明市东站交叉路口, 看到风格独特的白水泥雕塑时, 导游人员可介绍这组圆环形雕塑由六个少数民族组成, 讲解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概况, 顺势借题发挥提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谐社会和幸福广东等正确观点, 这是正确观点的直接导入。触景生情贵在发挥, 借助于景物的本身, 既有感情的投入导致游客情感的生出, 也有正确观点的直接提出。如果这些“发挥”能够做到自然、切题和正确, 就能收到良好的导游效果。尤其是正确性, 需要导游不断学习, 充分把握景物的真实文化内涵, 切忌望文生义、凭空捏造或张冠李戴。
2.3 避实就虚是两者的完美组合, 缺一不可
导游讲解第二招, “避实就虚”的运用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第一步是用虚实结合法介绍景物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 景物的实体、实物、史实和艺术价值等“实”的部分都相对有限, 而典故、故事和传说等“虚”的部分则比较丰富, 也较容易展开讲解, 所以, “避实就虚”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空间。第二步是在实物介绍的基础上运用触景生情法讲解景物, 使到游客见物生情, 或导游人员直接借题发挥。既可以通过导游人员感情的投入, 声情并茂的讲解, 搭建情感平台让游客自然“生情”, 也可以使导游人员在景物讲解的平台上直接表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正确观点。一方面, 没有虚实结合的景物介绍, “情”就无处可生, “意”也无从表达;另一方面, 如果仅是导游人员凭空的“煽情”讲解, 或者没有导游人员无中生有的观点导入, 导游讲解也达不到理想的境地。所以, 本文“避实就虚”是继导游讲解第一招“双剑合璧”之后的第二招式。两者谁都离不开谁, 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
3“避实就虚”招式的演绎
无论是旅游参观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 还是景物的相关典故、故事、传说, 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趣闻轶事等, 广州的华林禅寺都是最适合作为教学示范的, 作为“避实就虚”讲解招式的现场教学基地也是非常合适的。以下是笔者撰写的广州华林寺导游词, 借此演绎“避实就虚”讲解招式, 以供业界参考。
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在广州, 在西来庵, 在华林禅寺。华林禅寺距今已有1 400多年历史。寺内存有五百罗汉堂、祖师殿、汉白玉舍利塔、五眼井等名胜古迹, 现寺内仍供奉21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供信众瞻仰, 弥足珍贵。
华林禅寺是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 (377~536) 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 (公元524年) , 遵从师父训谕到中国传教, 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 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 终于在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 来到广州, 结草为庵、潜心苦修。后人尊崇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 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一千多年过去了, 昔日还是珠江边的“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人们依然十分敬仰禅宗初祖达摩, 除称达摩登岸之处为“西来初地”, 称其初建草庵为“西来庵”之外, 今下九路一带的西来正街、西来后街及西来西、西来东、西来新等街巷均由此而得名。西来庵建成后, 历隋、唐、宋、元、明、清诸代多次修葺, 并经多次改建为砖木结构, 传灯不绝, 长盛不衰。该庵始建1100多年后, 至清顺治十一年 (公元1654年) , 由于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 顺治十二年 (公元1655年) 从福建漳州云游至此的临济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禅师, 发起募捐并组织重建寺院, 将西来庵改名为华林禅寺, 增设了禅房、僧房、大雄宝殿, 又开拓庭院, 广植树木, 引入流水, 营造起一座更清新、典雅、幽静的颇具规模的佛教丛林, 面积达30 000 m2。继宗符禅师之后, 其弟子离心和尚又继续修建, 苦心经营近十年, 致使华林寺僧侣云集, 香火鼎盛, 成为当时广州佛教的著名丛林之一。
清康熙四十年 (公元1701年) , 该寺奉康熙御旨于寺内建舍利殿供奉22颗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舍利殿内建有七级的石舍利塔。塔的位置就是在今华林寺前的街道中, 高约7 m, 六面七层, 每面有门, 刻有花纹, 玲拢精致。塔墓内瘗藏有22颗佛祖舍利, 从外到内依次用石、木、铜、银四重套盒贮放。“文化大革命”中, 华林寺遭到浩劫, 寺内原有的佛像、众多罗汉像被毁, 阿育王神塔亦不知去向。1965年, 白石塔被移置广州兰圃公园内。移置时, 人们才在塔基中心发现佛舍利子套盒。外层石盖上有“舍利子”三个朱红色的文字。1994年白石塔从兰圃移回华林寺, 安放在寺院的北端, 与寺门相对。虽经300余年的劫难, 白石塔仍保存完好, 风采依然。1996年, 原藏于舍利塔内的舍利子也由市园林局归还给华林寺。不过很可惜, 移交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原来22颗的佛祖舍利已经遗失了一粒, 现今仅存21颗舍利。
华林寺的导游词写到这里, 或者说是导游人员的讲解到此处原本就可以结束了。但是, 为了追求更好的、更加圆满的导游讲解效果, 我们应该运用“避实就虚”的讲解招式, 使景物介绍与典故、故事、传说, 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融合一起。具体做法举例如下:第一, 当讲到“林禅寺是佛教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 (377~536) 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 (公元524年) , 遵从师父训谕到中国传教, 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 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 终于在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 来到广州, 结草为庵、潜心苦修”这一段时, 可以运用避实就虚的招式, 讲解一下佛教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的典故, 重点讲解可选择初祖达摩、二祖慧可和六祖惠能的典故。仅初祖达摩的故事典故就有“一苇渡江”“慧可求法”“衣钵真传”“只履西归”等。有关六祖惠能的典故也很多, 也可以讲得非常精彩。第二, 在讲述这些历史典故或者传说的时候, 一方面, 要求导游人员的讲解要感情投入, 描述有声有色, 使到游客见物生情;另一方面, 导游人员也可以在讲解的最后直接加以总结或评论, 对景物直接加一点评, 提炼出正确的思想以提升观赏效果。例如, 在讲述“慧可求法”典故时, 可以强调学生对老师的无上尊敬之情, 以激励年轻人尊师重教, 效法先人。实践证明, 这种切题、自然和正确的见物生情、借题发挥可以收到良好的导游讲解效果。
参考文献
[1]余一明.《导游业务》课程改革与导游服务技能体系研究[J].经济师, 2012 (1) .
[2]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 150-168.
[3]余一明, 陈琪琪.旅游景区导游词创作“三步法”浅析[J].技术与市场, 2010 (7) :109-111.
[4]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导游业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9, 135-141.
3.江西翠岩禅寺的导游词 篇三
慧泉,在大雄宝殿后面,泉从地下裂隙中冒出,由于地下气体上逸,使泉水有规律地发出“咕、咕”声。泉水清沏见 翠岩禅寺 底,口感微甜,是上好的矿泉水。泉上建有“真源亭”,亭柱上镌对联:“慧灯常明照见五蕴皆空,泉水澄清洗涤不净尘劳”。 妙高台,台在寺前,北宋无尽居士张商英(尚书右仆射)游寺,寺僧保宁园玑迎于半途,二人问答组成了一首好诗,后题刻在妙高台上。 迎笑堂,在寺后峰上,不知建于何年,堂内以多道题壁诗而名闻于世。唐朝以来,先后有刘禹锡、牟融、曹松、欧阳修、岳飞等名人题诗于壁。堂前有九节筇、千年橘、鹤巢松。
4.横店大智禅寺导游词 篇四
在横店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刚吃好早饭,就急匆匆地赶去第三的景点——大智禅寺。进了大智禅寺,还真是清净得很,除了游客,只有几个和尚在慢悠悠地清扫着地上的落叶。往前走,踏上平坦的石阶。
几缕烟幽幽地飘上天,无不给人一种清闲的感觉。一看,原来是有人在上香啊。一见有人上香,几个旅客就急忙跑上去,买了几束香,点燃之后插到了香炉里,并虔诚地拜了几拜。上好香后,我们走进了一个佛殿里。昂头一看,哇!是一尊金碧辉煌的佛像,这时,有许多阿姨猜测起来:这尊佛像有多高啊?出了佛殿,趁着闲暇之余,几个游客就问起带路的导游来:“这尊佛像到底有多高啊?”导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尊佛像啊,有28。88米高。”
我们继续往前走,穿过了一片竹林,走在竹林小道上,两旁都是一整片的石壁,石壁上刻着许多人的名字,我一看,还真不少!听导游讲,这个是“功德壁”。只要给寺庙捐钱,名字就会被刻在上面。到了上车的时候了,我们原路返回,回到了车上。
5.无锡南禅寺景区导游词 篇五
南禅寺历经风霜,迭废迭兴,但总体来说,幸运大于不幸。北宋天圣年间重建,宋仁宗赐名“福圣禅院”。“八年以后,宋仁宗又为与南禅寺相对应的北禅寺赐名“寿圣禅院”。同一皇帝,给锡城两寺院,赐以“福圣”、“寿圣”之名,这是无锡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别是南禅寺赐福有福,经历代修复,面目一新。可见那天王殿,殿身辉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气势不凡;五戒堂,堂内庄严,净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绿,清澈照人。大雄宝殿中,如来形体雄伟,仪表安祥庄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颜,口欲启齿而又止,状若演法且未尽。诸佛罗汉,面貌慈祥多姿,形体丰满俊俏,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人之巧,绝非一股。
南禅寺是一座唐代创建的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久的一处古代建筑物。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距东冶镇7里。跨进李家庄,顺着一条黄土坡路爬上一个土崖,便可看到雄踞在这里的南禅寺了。南禅寺外观典雅,风度古朴、稳重、庄严,一望而知,这里千年风韵犹存。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处寺庙重建于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3间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衬托了正殿的雄健。
南禅寺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多,寺内现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5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南禅寺主殿--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端庄。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满布佛坛。全部塑像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寺内有我国唐代砖雕、石塔和石狮,这些都是先祖遗留给后世的艺术品。
【浙江普济禅寺的导游词】推荐阅读:
介绍浙江仙都的导游词10-13
的浙江灵隐寺导游词06-17
介绍浙江古堰画乡的导游词06-28
有关浙江太子湾公园的导游词10-25
浙江苏堤导游词08-23
浙江龙游石窟导游词11-29
浙江雁荡山导游词06-27
浙江西溪湿地景点旅游导游词10-01
宁波九峰山导游词-浙江导游词11-01
雁荡山观音洞导游词-浙江导游词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