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傅喜传》原文及译文

2025-02-02

高中语文《傅喜传》原文及译文(7篇)

1.高中语文《傅喜传》原文及译文 篇一

高中语文《吕諲传》原文及译文

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力于学,志行整饬。孤贫不自业,里人程氏财雄于乡,以女妻諲,亦以諲才不久困,厚分貲赡济所欲。故称誉日广。开元末,入京师,第进士,调宁陵尉,采访使韦陟署为支使。哥舒翰节度河西,表支度判官,性静慎,勤总吏职,诸僚或出游,諲独颓然据案,钩视簿最①,翰益亲之。翰败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中丞。所陈事无不顾纳。帝复两京,诏尽系群臣之污贼者,使三司处其罪,御史大夫李峴及諲领使。諲于权宜知大体不及峴,而援律过之,当时惮其持法。然以峴故,多所平反。

乾元二年,擢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⑻諲引妻之父楚宾为卫尉少卿,楚宾子震为郎官。申人马尚言者,素暱于諲,为人求官,諲奏为蓝田尉。事觉,帝怒,杀尚言,以其肉赐从官,罢諲为太子宾客.数月,拜荆州长史、澧朗峡忠等五州节度使。諲始建请荆州置南都,诏可。于是更号江陵府,以諲为尹,以湖南之岳、潭、郴……凡七州,隶其道。初,荆州长史张惟一以衡州蛮酋陈希昂为司马,督家兵千人自防,惟一亲将牟遂金与相忤,希昂率兵至惟一所捕之。惟一 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自是政一出希昂。

后入朝,迁常州刺史,过江陵入谒,諲伏甲击杀之,诛党偶数十人,积尸府门,內外震服。

諲为治,不急细务,决人事刚果不挠。始在河西,悉知诸将能否,及为尹,奏取材者数十人总牙兵,故威惠两行。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揆恐帝复用,即妄奏置军湖南非便,又阴遣人刺諲过失。諲上疏讼其事,帝怒,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諲苦羸疾,卒,年五十一,赠吏部尚书,諲在朝不称任职相。,及为荆州,号令明,赋敛均一。其治尚威信,故军士用命,阖境无盗贼,民歌咏之。自至德以来,处方面数十人,諲最有名。荆人生构房祠,及殁,吏裒钱十万徙祠府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六十五》)

(注)①簿最:财物出纳的总账册。②任职相:称职的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分赀赡济所欲赡:赡养。

B.而援律过之援:引用。

C.决大事刚果不挠挠:屈服。

D.又阴遣人刺諲过失刺:打探。

(答案)A

(解析)赡:供给,帮助,周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亦以諲才不久困②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①诏尽系群臣之污賊者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C.①素暱于諲②故内惑于郑袖

D。①逐揆出之,且显条其罪 ②存者且偷生

(答案)B

(解析)B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以:动词,相当于“以为”/连词,相当于“用来”。

B之:结构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C于:介词,相当于“同”跟”/介词,相当于“被”。

D且:连词,相当于“并且”/副词,相当于“暂且”“姑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少孤贫的吕諲。学习勤奋,品行端庄。同乡富豪程楚宾欣赏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并不吝钱财资助,后吕諲果于开元末中得进士。

B.吕諲生性谨慎,勤于政务,在同事出游时仍坚持办公。但在审理投降叛贼的群臣时。却不如李岘懂得变通,执法过严,令人惧怕。

C.在朝廷辅政时,吕諲并不称职。他任人唯亲,岳父、妻舅均被委以重任,还因太监马尚言的请求任命马尚言为蓝田尉,终因用人失察被罢为太子宾客。

D.在地方执政时,吕谨不拘小节,但处理大事刚毅果断,知人善任,号令严明,恩威并施,治内太平,深受民众拥戴,荆人还为他建了生祠。

(答案)C

(解析)任命马为蓝田尉错,“委以重任”“用人失察”也不恰当,吕諲的错关键在徇私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翰敗潼关,諲西趋灵武,肃宗才之,拜御史申丞(4分)

(2)惟一惧,斩其首以谢,悉以遂金兵属之,乃退(3分)

(3)諲之相,与李揆不平,既斥,乃用善治闻(3分)

(答案)

(1)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諲向西奔赴灵武郡,肃宗认为吕諲有才能,授予御史中丞的官职

(2)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

(3)吕諲做宰相的时候(居于相位的时候),与李揆不和睦。被外放后,反而因为善于治理而出了名

(参考译文)

吕諲,河中河东人,少年时就致力于学习,志趣行止有条理。孤苦贫穷没有自己的家业,邻人程氏财力在乡里称雄,(他)把女儿嫁给吕諲为妻,也是认为吕諲有才能不会长久居于困窘之境,慷慨地把家产资财分给吕諲帮助他干自己想干的.事,因此(吕諲)的声誉一天比一天传得广。开元末年,进入京师,进士及第,调任宁陵尉,采访吏韦陟安排他做支使。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土表(举荐吕諲)做支度判官。(吕諲)个性沉静谨慎,勤奋地全面负责公务,各位同僚有时

外出游玩,唯独吕諲恭顺地守在公案旁,查按账目,哥舒翰更加亲近信任他。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吕谩向西奔赴灵武郡。肃宗认为吕谩有才能,授官御史中丞。凡他奏请的事没有哪件(皇帝)不顺从采纳的。皇帝平乱收复两京后,下诏书将曾经降贼妁群臣全都拘囚起来,让三司衙门治他们的罪,御史大夫李峴以及吕諲受领使命。 吕諲在因事变通识别大局方面比不上李岘,但在引用法典方面超过李峴,当时的罪臣们害怕吕諲执法。不过因为李岘的缘故,被平反的人很多。

乾元二年,(朝廷)提拔吕谨做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门下省。吕谩引荐自己的岳父楚宾做卫尉少卿,楚宾的儿子楚震做郎官。有令叫马尚言的宦官,平素与吕谩关系密切,替人向吕諲求官,吕諲奏请皇上让那人当了蓝田尉,事情败露,皇帝恼怒,杀了马尚言,把他的肉赐给侍从官吏,罢免吕諲的相职将其降为太子宾客。几个月后,(吕諲)又被任命为荆州长史、澧州朗州峡州忠州等五州节度使。吕諲于是建议改置荆州为南郡,皇上下诏书同意。于是改称江陵府,以吕諲为行政长官,将湖南的岳州、潭州、郴州等共七个州,归江陵道管辖。先前,原荆州长史张惟一用南蛮头领陈希昂做军府司马,指挥一千多家兵自我防卫.张惟一信任的将领牟遂金与陈希昂作对,陈希昂率兵马到张惟一处捕捉牟遂金。张惟一害怕了,斩了牟遂金的首级谢罪,并让牟遂金的士兵都归属陈希昂,陈希昂才退兵。从此荆州政令全由陈希昂说了算。后来陈希昂入朝,调任常州刺史,路过江陵谒见吕諲,吕谨埋伏甲兵杀了陈希昂,诛杀党羽几十人,尸体堆积在府门外,朝廷內外都震惊慑服。

吕諲理政,不拘泥于细小事务,决定大事却坚决果断。当初任河西支度判官时,各将领是否有才能他全部知晓,等到做了行政长官,奏请朝廷提拔了几十个有才能的将领统管牙兵,所以说他会恩威并施。吕諲做宰相的时候,与李揆有矛盾,被外放后,反而因为善于治理而出了名.李揆害怕皇上重新起用吕谩,就上奏胡说在湖南置军不适宜,又暗中派人打探吕諲的过失。吕諲上疏指控那事,皇帝大怒,将李揆逐出朝廷,并且逐条公布李拚的罪行。吕谨体弱患病,死了,时年五十一岁,被追封为吏部尚书。 吕谨在朝为相时不称职,等到做了荆州行政长官后,号令严明,征收赋税公平均一。他治理政务崇尚威严守信,所以军士们乐意为他效命,(荆州)全境没有盗贼,百姓歌颂他。 自肃宗至德牟间以来,处理一方军政事务的有几十人,吕諲最有名望。荆州百姓为他建立生祠,等他死了,官吏们凑集十万钱将生祠迁到江陵府衙西边。

2.高中语文《傅喜传》原文及译文 篇二

【甲】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①,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②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③,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注】①邑金:封邑的收入。 ②波臣:水族臣民。 ③常与:时常在一起的。此指水。

14.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周 昨 来 有 中 道 而 呼 者 周 顾 视 车 辙 中 有 鲋 鱼 焉。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鹓刍鸟发于南海”与“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中的“于”意思相同。

B.“仰而视之曰”与“激西江之水而迎子”中的“而”用法相同。

C.“其名为鹓刍鸟”与“子何为者耶”中的“为”意思相同,都可解释为“是”。

D.“惠子相梁”中的“相”与“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中的“活”用法相同。

1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7.下列句中加点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18.【甲】【乙】两文中庄子都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其用意分别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4.周昨来/ 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 车辙中有鲋鱼焉。(3分,每处1分)

15.B(3分)

16.【示例】(1)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2)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6分,每小题3分)

17.【示例】(1)“恐”“搜”写出了惠子害怕庄子来取代他的相位,从而做出全城搜索的举动,体现了惠子看重功名,心胸狭窄的形象。(2)两个“将”表明监河侯不想借粮食给庄周,又假装仁义空口许诺,体现了监河侯虚伪吝啬的形象。(4分,每小题2分,结合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8.【示例】【甲】文中庄子讲鹓刍鸟的故事,既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又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乙】文中庄子讲涸辙之鲋的故事,讽刺了监河侯在别人困难时不肯出手相助,只会用貌似慷慨的大话来敷衍的虚伪之态。(4分,【甲】【乙】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翻译: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3.《咏雪》原文及译文 篇三

篇一:咏雪原文及翻译

小编寄语: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人对于雪的赞美。

咏雪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全文翻译: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篇二:《咏 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及注释(刘义庆)咏 雪(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雪骤(俄而雪骤:一会儿雪越下越大了。

俄而:一会儿。骤:急,大。)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后乃至(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尊君在不(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相委而去(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下车引之(引:拉。)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 刘义庆,南朝宋人。《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课文分析】

《咏雪》: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问题研究:1.《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有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

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2.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

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正”门内为好。4.故事的结尾亦有争议。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纪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我们不赞同这个说法,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课后练习】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第一问是开放性的,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选一两个。第二问:“儿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第二问见“问题研究”。)篇三:《世说新语两则》原文、译文、作者简介、习题及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字词解释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7岁升任尚书左朴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2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撰有《世说新语》八卷,今本作三卷,还有36门.《世说新语》可能就是他和门下文人杂采众书编纂润色而成,是志人小说集。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遗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继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的教科书”.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世说新语两则》试题一

一、语言运用

1.解释下列加重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4)差可拟

(5)去后乃至(6)太丘舍去

(7)入门不顾(8)与友期行

(9)时年七岁(10)尊君在不

(11)相委而去(12)下车引之

2. 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则是无信

C.相委而去 D.下车引之

3.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待君/久不至B.即公/大兄/无奕女

C.与儿女/讲/论文义D.元方/人门/不顾

4.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1)即公大兄:(2)尊君在不:

(3)君久不至:(4)君与家君:

5.下面诗句你觉得哪一句最美妙,请写几句赏析文字。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1)《咏雪》:

(2)《陈太丘与友期》:

7.翻译下列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9、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飞雪的比喻吗? 10.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元方入门不顾。

11.《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12.你从《陈太丘与友期》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课外选读·故事两则

王冕读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②,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③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⑤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⑥。(选自《宋学士文集》)陆少保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⑦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⑧不买。子侄以为言⑨,元方日:“不尔⑩,是欺之也。”选自《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窃:暗暗地。②已:止,罢。③已而:过后。④曷:何,怎么,为什么。⑤依,投靠。⑥恬若不见:安然得好像没有看见土偶。⑦直:通“值”,价钱。⑧遽(ju4)辞:立即推却。遽,急促。⑨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⑩不尔:不这样。

13.翻译下列句子。

(1)曷不听其所为?(2)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不尔,是欺之也。

14. 简析这两则故事的选材和立意。

15、请举出与这两则故事类似的古人事例各一个,各用一句话概述。

16.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世说新语两则》试题二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朝代)人_ _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 _”、地点“_ ___”人物__ __事件“_ 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太丘舍去()...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òu)B.公大兄无奕女(yì)C.尊君在否(bù)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C.君与家君期日中 .....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4.诗词原文及译文 篇四

行路难

(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

凉州词

(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咏煤炭

(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

虞美人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

破阵子

(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弹奏着塞外曲。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

5.《隋宫》原文及译文 篇五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隋宫》赏析: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作者简介:

6.《题画》原文及译文 篇六

原文:

题画

沈周〔明代〕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译文:

拄着拐杖悠闲漫步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未落山的太阳斜斜的挂在小桥的西边。

轻声低语却不小心惊飞了溪鸟,它们啼叫着飞入那乱云的深处。

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者简介:

7.《无衣》原文及译文 篇七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无衣》赏析:

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釐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釐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

从对此诗主题的理解出发,“七”和“六”俱为数词,也可以看作虚数,极言衣裳之多。而“子”则为第二人称的“你”,也即缝制衣裳的妻子。这样的理解,应该是符合诗的本意的。

全诗分为两章,字句大体相同,唯两起变动一个字:“七”易为“六”;两结也变动一字:“吉”易为“燠”。这主要为的是适应押韵的需要。从全篇来说,相同的句式重复一遍,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之妙,读者在吟诵中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情韵。

《无衣》创作背景:

上一篇:最新植树节宣传标语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师课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