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卡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24-08-10

惠农卡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精选5篇)

1.惠农卡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篇一

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都是通过政府对其进行统一管控的,也是目前我国计划经济的发展产物。不过,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相对比较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基层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控工作方面的专业性相对比较差,而且重视程度也相对比较轻,导致工作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控工作,就要进行各个方面的管控,无论是从招聘或者岗位的设置以及工资分配等等都要进行严格的管控。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基层事业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控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管控措施。

一、基层事业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管控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少不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满足,因此,这就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有着进一步的要求。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要想在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现状下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就要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不断的提升,保证服务于人民的质量。

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工作的管控,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整个时代进步的需要,保证基层事业单位中的工作者能够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关键性工作。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来说,其与其它职业的工作者一样,都有着专门的职业发展的规划,而且对于自身的岗位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期待,在不断的发展和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规划,也是相关工作者对工作保持热情和责任的关键因素。对于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来说,自身的其职业规划以及前途与整个单位的发展息息相关关,要对工作者自身的归属感以及荣誉感进行相应的提升,保证工作的热情,进而实现自身的职业规划。

二、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晋升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

很多的基层事业单位的岗位在晋升的空间选择中都相对比较有限,而且对于工资来说也是相对比较低的,这就导致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热情不足。在对岗位进行分配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方面的岗位没有进行等级的细化,而且对于职务来说,不同的等级自身的职务也是相对比较单一的,这就会促使晋升的机会比较少,很多在基层是事业单位工作的工作者虽然努力的工作,不过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小,或者在其整个工作的生涯中都没有晋升的机会,那么其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除此之外,对于同一个职务级别的工作者来说,没有其工作年限以及业绩的分化,那么工资中的绩效综合就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很多的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对其产生激励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县级以下的基层事业单位来说,对于岗位的管控还会遭到同级别的行政部门的影响,很多的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晋升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工作者就会晋升的相对较快,所以,很多的岗位设置等等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编制模式对工作的积极性有所影响

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其自身的编制主要是说人员的数量相对稳定,而且组织结构和职务的配置也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各个级别的编制体系对款项进行合理的确定,并且通过财政的部门进行款项的发放,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编制岗位以及行政性质的编制岗位。但是在很多的基层事业单位来说,编制的体系对于个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炫耀的资本,很多编制体系对于工作者来说就是国家的工作者,认为对于自身的工作来说,就是铁饭碗了,认为只要是不违法乱纪大部分情况都不会解除劳动关系。在此种状态下,很多的工作者在长期的懒散工作状态下,就会导致整个单位的内部工作积极性下降,而且很多的相对比较优秀的工作者在工作努力的状态下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加上编制体系的约束,导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促使基层事业单位内部出现问题。

(三)相关管理体系还需完善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基层事业单位对于人力自愿的管控还是非常重视的,对于自身的工作管控成效以及品质的管控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对于现在的发展来说,管控体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由于大部分的管控工作者对自身的工作无法进行精准的定位,而且对于工作的绩效来说,很多都是通过考勤来进行考核的,人力资源管控的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和现代人力资源管控工作相符,而且,对于人员管控的方面,专业性的缺少也是一大重要问题。

三、优化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采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应用,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仅转变了原有的生活模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总的来说,在各个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其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利用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在基层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薪资发放、薪酬统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基层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二)利用合理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成采用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最终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人力资源经济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激励措施,利用此来对工作进行协调与控制,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价值,并可以巩固基层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其是现阶段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时应规避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转变被动工作的状态,激发出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并对事业单位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间的关系进行明确,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可以与单位发展同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性。此外,事业单位还应进一步发掘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潜在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基层事业单位中的重点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想顺利开展激励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激励机制可以对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从而保证其公平公正性,充分满足基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可以转变单位内部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并可以保证工作效率,为基层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动力。构建激励机制时应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分别开展。精神层面可以利用激励机制为内部员工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可以更加关注单位发展,并与单位发展方向一致。同时还应利用人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来增强单位内部员工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保证基层事业单位可以稳定发展。物质激励指的是通过相应的薪资奖励、绩效管理等方式使员工薪酬分配更加合理,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同时可以根据员工具体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此来增加员工的工作动力,使员工工作更加积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基层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四)重点关注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工作

基层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人才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与人力资源管理效果、事业单位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基层事业单位要想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应不断强化人才培训工作,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使其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得到良好的管理结果。在进行人力资源人才培训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在进行管理性人才培养时应为其提供更多培训及深造的机会。只有将更多的学习机会、交流機会提供给管理型人才,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再将所得到的管理经验与自身单位发展需要相结合,制定出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同时,基层事业单位还应不断强化自身评估,肩负起自身责任,并将更多的管理经验融入到自身工作中,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每个人的素都得以提高,组建起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团推,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具针对性,满足基层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第二,人才选拔工作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因此应提高人才选拔工作的重视度,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应做好专业素质、工作能力考核工作,同时对其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进行综合性评估,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第三,可以采用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应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手段并对原有培训方式中的不足进行调整与优化,保证培训工作效果的同时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及职业道德,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推动基层事业单位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控的工作对于基层事业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要加强对其自身的创兴和完善,保证基层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使其可持续性的发展。

2.惠农卡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篇二

【关键词】保山市 公务卡推广成效 问题及建议

一、公务卡结算方式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公务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银行信用卡。公务卡是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现代电子支付工具,是银行传统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金融产品。公务卡结算方式是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在公务活动中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单位财务制度由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后报销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有16项:分别是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公务接待费、专用材料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其他交通费用等。

二、保山市公务卡推广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务支出管理,进一步推广公务卡结算制度,切实减少公务支出中的现金提取和使用,提高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建设“阳光财政”。保山市从2009年10月开始推行公务卡结算,成效显著。截止2013年末,全市1063个预算单位已经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全市办理公务卡4.50万张,累计制订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办法615项。2013年,全市公务卡清算资金14.17万笔,清算资金3.80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6.47%和36.57%。

(一)减少了政府开支现金环节

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结算,财务部门不需要从银行提取现金、也不需要保管现金,内部职工也不需要提前借款用于公务活动;既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职工用款;不仅减少了使用现金的风险,也省去了许多手续上的麻烦。有效的克服传统现金结算方式的不足。

(二)增加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

公务人员的公务支出,大部分使用公务卡进行结算,公务卡的使用额度一般为5000元~50000元。报销费用时,在什么时间消费的,消费了多少钱,用于什么项目,刷卡小票都写得清清楚楚,极大地提高了公务开支的透明度。

(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

传统的结算方式,公务人员出差等公务活动,必须先填借款申请,经相关领导审批同意后,要到财务室借款,带大量的现金外出风险较大。公务活动结束后,公务人员又要整理发票报销,冲消个人借款。手续繁杂,工作效率低。公务员使用公务卡结算减少了这些环节。只要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可以直接消费,方便、快捷。实现了支付手段的无纸化和信息的电子化,将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公务卡结算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四)推进源头防治腐败工作

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公务消费用现金结算,容易出现四种情况:一是“虚开发票”。二是搜集一些自己没有实际发生的发票报销。三是借用现金长期不还,挪用、贪污公款。四是千方百计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使用公务卡结算后,贪污公款的可能性相应减少,从源头上有效防止了腐败的发生。

(五)有效地降低了行政成本

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对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规定》、《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防治腐败,加强财政预算监督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卡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公务消费过程中由于使用现金结算的漏洞。防止公务人员浪费、贪污问题的发生,减少行政管理费用开支,从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约财政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

(一)存在问题

一是用卡消费环境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如:保山辖区客运站售票采用现金结算,不能刷卡结算。部分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作为收单机构结算账户的特约商户,没有开通信用卡受理功能,农村地区可以刷卡的商店、餐馆、旅馆不多。部分单位内部招待所、食堂、培训中心等内部接待场所没有安装POS。二是部分公务人员用卡意识不强,休眠卡比例偏高。2013年末,休眠卡18,109张,占比为40.21%。原因是部分公务人员对公务卡的知识了解不全面,不知道怎么使用,也不了解报销流程,习惯使用现金结算方式,害怕个人信息不安全等。三是有极少公务人员个人征信意识不强,刷卡后多次逾期还款。

(二)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用卡环境。继续推进银行卡在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对于以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作为收单机构结算账户的特约商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开通信用卡受理功能。加大農村地区POS和ATM等自助设备的布放力度。对于单位内部招待所、食堂、培训中心等内部接待场所可以安装POS,进行刷卡结算。二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广泛宣传公务卡及有关金融知识,消除公务人员对公务卡使用存在的顾虑,增强用卡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党政机关国内发生的公务差旅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费支出,除按规定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者银行转账外,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

参考文献

[1]《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

[2]《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3.2011农贷、惠农卡检查方案 篇三

2011年农户贷款及惠农卡业务风险排查实施方案

各分理处、网点支行、营业部:

为了加强农户贷款及惠农卡业务管理,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贷款风险,促进农户贷款及惠农卡业务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上级行的相关制度要求,并结合省分行、人民银行、银监局检查内容,特制定本检查实施方案。

一、检查时间

本次农户贷款及惠农卡业务检查时间为2011年10月14日至2011年10月17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周末不休假。

二、检查范围

本次农户贷款及惠农卡业务检查重点对2011年以来新发放的农户贷款及惠农卡,对检查出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全面查找风险隐患,切实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三、检查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本次排查由客户部负责并组织人员成立检查组具体实施,按照要求和分工开展检查工作。检查组组长由客户部主任石磊担任,副组长由客户部副主任周向东担任,成员为:杨刚强、毛晓瑜、彭建成、王浩、腾继中、夏明、杨建国、徐勇。

检查组分为两个工作小组。第一组,组长:杨刚强,成员:彭建成、腾继中、徐勇;第二组,组长:毛晓瑜,成员:王浩、夏明、杨建国。

被检查营业机构分配包干。第一组:烈面分理处、赛马分理处、万善分理处、万隆分理处、中心分理处;第二组:营业部、天桥支行、建北分理处、飞龙分理处、乐善分理处。

2、认真组织,精心检查。本次检查,内容较多,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情况或问题要及时报告,对发现的问题,检查组要实行登记管理。对今年新发放的农户贷款要逐笔、逐户检查,检查率达100%,上门实地检查率达50%,电话检查率达100%。

3、全面总结,切实整改。要对检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要求各机构认真落实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各营业网点要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确保检查收到实效。

四、检查的具体内容

(一)惠农卡

1、各机构是否将惠农卡相关政策告知客户,包括收费项目、潜在风险、使用技巧等。

2、开卡人是否符合惠农卡开卡条件,是否核实并留存相关开卡证件资料(身份证件和户口本复印件)。

3、卡片发放是否按照要求建立相关登记簿,是否本人领卡并签字,是否核实领卡人身份的真实性并留存相关证件。

(二)农户贷款业务检查

1、发放贷款操作情况:(1)新发放贷款准入条件;(2)信贷业务的担保情况;(3)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多人贷款一人使用的情况;(4)“三法一指引”执行情况。

2、贷后管理情况:(1)贷后检查,在取消了个人贷款首次跟踪检查规定后,管户经理对农户贷款是否每半年到现场检查一次;(2)定期检查,重点检查信贷资金用途情况和客户整体经营、财务状况以及风险状况的变化,重点客户贷后管理落实情况;(3)到(逾)期贷款催收情况,对到期贷款是否及时向借款人、担保人发送催收通知书;(4)风险预警报告制度执行情况。

3、信贷管理系统维护情况。信贷系统贷后管理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客户基础信息录入是否齐全,是否真实。

4、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信贷档案是否按照《信贷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进行整理归档;档案专职管理人员是否落实;信贷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到位;信贷资料是否齐全,有无缺漏、遗失等情况。

5、对2011年2季度市分行及县支行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重点检查是否按照通知要求逐一整改到位,是否形成了整改报告。

4.公务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四

徐洪新

中国财经报网 2013-05-18

公务卡改革的积极作用

公务卡是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它既具备普通信用卡所具有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又具有财政财务管理属性,是财政财务管理规范与银行卡结算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工具和手段。

公务卡改革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延伸,是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即将原来以授权支付方式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的业务改为通过公务卡方式支付。

推行公务卡,就是要求预算单位在公务小额支出中全面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协助财政部门实现对公务小额支付的全程监控,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在行政机关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是贯彻落实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强化行政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堵塞税收和财政支出漏洞、降低行政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公务卡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每一笔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有助于从源头上堵住财务管理的漏洞,在源头防治腐败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公务人员在支付招待费、差旅费、培训费、办公费、会议费等公务支出时,基本上不再使用现金支付,改为公务卡支付结算。但是,现阶段公务卡不可能禁止住公款消费中的所有腐败行为,在推行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目前预算单位人员对公务卡改革认识不足。受传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员在潜意识上还无法完全接受使用公务卡。加之目前公务卡结算方式还不能完全取代现金支出,一些单位和人员存在对公务卡改革的拖延、抵触情绪。相关人员不按要求及时办理公务卡,即使有使用条件,购物时不使用购物卡的现象在许多单位仍然存在。

二是公务卡用卡环境不理想。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尉氏县城公务卡受理环境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公务活动场所不能刷卡。如小规模烟酒副食商店、日杂门市部、书店、过桥过路收费、到欠发达地区出差等,都必须用现金支付。这些都会对公务卡推广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这些领域的发票也是今后票据审核的重点和难点。

三是目前公务卡作用具有局限性。目前公务卡只有个人卡,没有单位卡,支付信息由代理银行提供。现阶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单位零余额账户无法受理委托扣款,公务卡结算方式也无法实现委托扣款,在消费与还款环节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超期而产生利息与资信。特别是资信责任可能造成个人信用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弥补,诸如影响贷款、出国等。

四是公务卡使用的执行和监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采用公务卡结算方式,公务费用报销时,持卡人除了提供发票等原始凭证外,还应提供消费交易凭条,作为会计原始凭证入账,而在实际执行中,持

卡人往往不习惯提供消费交易凭条,代理银行提供个人刷卡消费对账单有时会不够及时。因此,财务部门无法监督到真正的公务卡使用轨迹。另外,公务卡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公务卡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职能划分还没有明确。

进一步完善公务卡改革的建议

县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站在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认真实行公务卡改革,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细节监督,保证公务卡制度的有力执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预算单位对公务卡改革的全面认识,从思想上接受并积极使用公务卡,提升刷卡消费意识,切实提高公务卡使用率。

改善公务卡刷卡环境。一要抓好硬件环境建设。单位实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代理银行应建立健全银行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电子支付系统、普及POS机刷卡网点,确保预算单位公务卡消费方便、快捷,消费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单位财务部门。二要抓好软件环境建设。代理银行要保证预算单位免费用卡并享受公务卡各种优惠,保证发卡行的利益不受损害,保证商家不因安装POS机等刷卡设备而增加成本,提高商家提供刷卡服务的积极性,为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创造良好的刷卡环境。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做到报销手续完备。持卡人办理公务卡支出报销业务时,要填写报销审批单,并附相关财务报销凭证、银行卡消费凭证,按照单位规定的财务报销程序报请审批,并在发卡行规

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篇五

双重预防机制有关知识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和省安委办《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以及省煤炭厅《关于全省煤矿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文件中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了推动全省煤矿企业有效构建双重预防机制,促进全省煤炭行业正确理解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现对构建煤矿双重预防机制若干问题进行归纳解答。

1.何为“双重预防机制”和“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合称为“双重预防机制”。

安全质量达标(80%)、全风险分级管控(10%)和隐患排查治理(10%)合称为“三位一体”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2.“双重预防机制”是如何提出来的?

2015年12月,总书记在12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016年1月,国务院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要在高危行业领域推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2月9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4月28日印发的《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国务院安委办2016年10月9日印发的《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7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晋政发〔2017〕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晋安办发〔2016〕113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工作的通知》(晋安办发〔2017〕42号)等文件中均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3.为什么要提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总书记多次指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要将安全风险逐一建档入账,采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把新情况和想不到的问题都想到。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针对安全生产领域“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强调安全生产的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要强化风险意识,分析事故发生的全链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防范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变成事故隐患、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演变成事故。煤矿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预防、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的事故分几类? 煤矿企业的事故一般分为八类:

①瓦斯事故:瓦斯、煤尘爆炸或燃烧,煤(岩)与瓦斯突出,瓦斯窒息(中毒)等。

②顶(底)板事故:指冒顶、片帮、顶板掉矸、顶板支护垮倒、冲击地压等。底板事故视为顶板事故。

③机电事故: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在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④放炮事故:指放炮崩人、触响瞎炮造成的事故。

⑤水灾事故:指地表水、老空水、地质水、工业用水造成的事故及溃水、溃沙导致的事故。

⑥火灾事故:指煤与矸石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造成的事故(煤层自燃未见明火逸出有害气体中毒算为瓦斯事故)。

⑦运输事故:指运输设备(设施)在运行过程发生的事故。⑧其它事故:以上七类以外的事故。

5.事故是如何发生的?

每一次事故造成的具体原因是不同的,但如果你认真研读每次的事故调查报告,你会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指造成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场所的不安全因素。

注:如果我们把事故作为“果”,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因。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和外部监管上的缺陷。

注:如果我们把直接原因作为“果”,间接原因就是造成这个“果”的因,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二因。

可见事故是由事故隐患(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

6.何为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7.隐患一般分几级?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一般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或者虽然不能立即整改但不影响矿井生产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8.何为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的工作过程。

9.何为隐患治理?

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

10完善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闭环工作机制要重点做好哪几件事?

一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号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三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

四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对查出的隐患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重大事故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11.隐患是如何发生的?

所有的隐患都是由于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造成的。风险管控失效或者弱化表现为如下一种或多种情况: ①未进行风险点排查; ②危险源辨识不全; ③风险分级错误;

④未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⑤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12.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包括: ①排查风险点; ②危险源辨识; ③风险评价和定级; ④策划风险控制措施; ⑤效果验证与更新等。

13.何为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注: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变电所、中央水泵房等是风险点;在掘进工作面进行的割煤、支护、出煤、供电、检修、局部通风、冒顶处理以及掘进工作面中的掘进机、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司机、胶带输送机司机、刮板输送机司机、顶板、瓦斯、煤尘等也是风险点。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场所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14.何为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造成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指瓦斯,状态危险源是指瓦斯浓度、温度等,针对瓦斯浓度,《煤矿安全规程》明确了控制标准,企业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确保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处于受控状态,如管控措施有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称为“受控状态危险源”,如管控措施失效,状态危险源(如瓦斯浓度)不符合规程规定,此时的状态危险源叫“非受控状态危险源”(即隐患),出现了隐患,企业必须要采取整改措施,如果整改无效就有可能造成事故。

15.何为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注: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16.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

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17.风险和隐患是一回事吗? 风险来源于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险源或各种危险有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而隐患是风险管控失效后形成的缺陷或漏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可认知性,要强调固有风险,采取管控措施降低风险;

隐患主要来源于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要强调过程管理,通过全面排查发现隐患,通过及时治理消除隐患。

但两者也有关联,隐患来源于风险的管控失效或弱化,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隐患。

18.风险与隐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和隐患的递进关系:风险在前、隐患在后。

安全生产领域形成共识:把风险挺在隐患前、把隐患挺在事故前。

19.何为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注:危险源辨识基本方法为:工作任务辨识法和事故机理分析法等

20.何为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认的过程。

21.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很多,各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即先把整个作业活动(任务)划分成多个工作步骤,将作业步骤中的危险源找出来,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其后果。若现有安全控制措施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应制定新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危险性仍然较大时,还应将其列为重点对象加强管控,必要时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加以保障,从而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②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主要是依据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A.国家、地方的相关安全法规、规定、规程、规范和标准,行业、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及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B.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C.行业及企业安全生产的经验,特别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引发事故的各种潜在不安全因素及成功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成功经验。

D.系统安全分析的结果,如采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找出的不安全因素,或作为防止事故控制点源列入检查表。

③风险矩阵分析法(LS)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它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将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分为若干级,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定性分为若干级,然后以严重性为表列,以可能性为表行,制成表,在行列的交点上给出定性的加权指数。所有的加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而每一个指数代表了一个风险等级。R=L×S;R:风险程度;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S: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性,重点考虑伤害程度、持续时间。

④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 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

⑤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风险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种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它是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的改进。风险程度R,R=M×E×S。其中M 为控制措施的状态;暴露的频繁程度E 增加了职业病发病情况、环境影响状况两项影响因素;事故的可能后果S,包括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M、E、S 分别制定了其取值标准。

22.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23.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风险一般分为四级,分别是重大风险(红色风险)、较大风险(橙色风险)、一般风险(黄色风险)和低风险(蓝色风险)。

注: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高的两级定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24.何为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25.何为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

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安全到岗工程、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①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②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③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④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等。

26.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是同一项工作吗?

风险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工作主体都要求全员参与,工作对象都要涵盖人、机、环、管各个方面,但风险辨识侧重于认知固有风险,而隐患排查侧重于各项措施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风险辨识要定期开展,在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发生变化时要开展;而隐患排查则要求全时段、全天候开展,随时发现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的漏洞和薄弱环节。

27.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28.安全风险分布图有几类,怎么绘制? 至少应包括三类:

一类是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生产设施、作业场所等区域存在的不同等级风险,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在总平面布置图或地理坐标图中,实施风险分级管控。

一类是作业(行业)安全风险比较图。企业中的部分作业活动、生产工序和关键任务以及各地的不同行业(领域),由于其风险等级难以在平面布置图中标示,要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采取柱状图、曲线图或饼状图等,将企业不同的作业(工序)或各地区不同的行业(领域)的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标示出来,突出工作重心。

还有一类是区域整体安全风险图,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综合分析下一级行政区域的整体风险等级,逐级绘制街镇、县区和城市等各层级的区域整体风险图,确定监管重点。

29.“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要注意什么问题?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既产生又依赖大量安全生产数据,要克服纸面化可能带来的形式化和静态化,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安全风险清单和事故隐患清单电子化,建立并及时更新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数据库;要绘制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图,并将重大风险监测监控数据接入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化预警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综合平台,尽量实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信息化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管理避免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和运行效果。

30.企业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管控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 一些企业往往将风险辨识评估任务直接分配到某个或几个部门,由部门的几名员工各自辨识本部门存在的风险,然后将风险辨识结果进行简单汇总形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没有体现全员参与,没有做到全覆盖。一些企业在风险辨识评估过程中,选取的辨识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覆盖全流程、全区域。有的片面理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就是预防和控制人身伤害事故,而对设备事故、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等其他事故类型的风险辨识评估不充分、不全面,甚至没有开展风险辨识评估。一些企业因风险辨识不深入,导致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没有针对性,工作职责得不到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难以发挥作用。

3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管控风险、排查治理隐患、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思想共识,推动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促使企业形成常态化运行的工作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实基础。

32.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是什么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从源头上消除、降低或控制相关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强化与深入,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同时,分析、验证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减少或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共同构建起预防事故发生的双重机制,构成两道保护屏障,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33.“双重预防机制”如何在遏制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作用? “双重预防机制”着眼于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紧盯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是一个常态化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基础。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重大危险源、人员暴露和管理的薄弱环节入手,按照问题导向,坚持重大风险重点管控;针对重特大事故的形成过程,按照目标导向,坚持重大隐患限期治理,有针对性地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34.“双重预防机制”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什么?

“双重预防机制”就是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

第二道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可以说,安全风险管控到位就不会形成事故隐患,隐患一经发现及时治理就不可能酿成事故,要通过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类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35.构建“双重预防机制”要把握哪几个原则?

一要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

二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三要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

四要坚持持续改进原则。持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与更新完善,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不断深入、深化,促使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36.“双重预防机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是两个平行的体系,更不是互相割裂的“两张皮”,二者必须实现有机的融合。

第二,要定期开展风险辨识,加强变更管理,定期更新安全风险清单、事故隐患清单和安全风险图,使之符合本单位实际,满足工作需要。

第三,要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修订完善制度规定,保障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

第四,要从源头上管控高风险项目的准入,持续完善重大风险管控措施和重大隐患治理方案,保障应急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

37.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有没有简便方法?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建立企业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长效机制,方法没有复杂与简便之分,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差别。一些中小企业员工不多、技术力量不足,怎么办?企业要强化全员培训,让全体员工都接受并自觉践行风险优先的理念,学习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的基本方法。可以聘请专家开展首次风险辨识,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制度,通过岗位风险告知卡、隐患排查清单等简便措施,确保每一个员工能理解、会上手、有任务。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对本企业存在的高风险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中小企业切忌走入花钱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一大堆文件后束之高阁的歧途,提倡用简单的制度、明确的职责管控本企业的高风险,排查并治理本企业的大隐患,有效防范伤亡事故发生。

38.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一是组织推动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牵头组织,健全完善标准规范,细化各级安委会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率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落实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是监督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及有关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上一篇:中学生水浒传故事下一篇:工商局企业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