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2024-09-19

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精选8篇)

1.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篇一

附件1:

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新闻宣传方案

一、宣传主题

锁定“长江·回眸五年看巨变”主题,用多种新闻手段反映长江水运发展高层机制自2006年建立以来,交通运输部和沿江七省二市通过召开两次领导小组会议,推进《“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实现长江水运大发展;长江水运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

展望“十二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美好前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和有力举措等,为开好第三次领导小组会议、部省合力谋求长江水运再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宣传方式

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宣传媒介,采用会前、会中、会后三阶段集中宣传。会前以中国交通报、中国水运报为主;会议期间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和地方主要媒体进行报道;会后以行业媒体和地方媒体为主进行跟踪报道。

三、宣传组织

(一)会前宣传造势(会前一个月内集中推出)。

1、中国交通报。

报道采取《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新闻网》、中交视讯整体联动的方式,以报纸为主,实现立体宣传,营造氛围。会前报纸上刊发的所有文章(专题)前挂统一栏头——“心手相连为长江·××”(栏头特别艺术制作);报纸刊发的所有内容、中交视讯播发的所有视频同时在网站专栏上挂载。

(1)心手相连为长江·数说。

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阐述2006年部与沿江七省二市共签《方案》以来,长江水运货运量、运输效率、航道服务能力以及沿江外向型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变化。(2500字)

(2)心手相连为长江·合力。

阐述长江水运发展协调机制建立以来,部与沿江省市充分发挥机制作

用,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研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推进航道治理、港口建设、船型标准化、沿江物流发展、水运保障及干支联动工作,使长江水运发展逐步从部门抓向政府、社会合力抓的巨大转变。(2500字)

(3)心手相连为长江·高端访谈。

访部领导、部分省(市)领导,请他们谈高层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长江水运发展及当地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每位1000字)

(4)心手相连为长江·巨变。

内容:反映“十一五”期间,沿江七省二市通过加大协调领导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省际间和本地区水运发展协调机制,着力于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注重水运与临港经济协调发展,使长江黄金水道在调整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带来的巨大变化。

形式:分省(市)以专题报道的形式出现。报道规模除四川、云南为半版外,其他省(市)均为一个整版。

(5)心手相连为长江·声音。

沿江航运、厂矿企业(如长航集团、民生轮船、武钢集团等)对于“十一五”期长江水运大发展的切身感受,进一步完善的建议。(1500字)

2、中交视讯。

用专栏的形式播放七省二市的视频宣传片。内容为自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来,长江沿线七省二市、沿江厂矿及航运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精心谋划辖区内水运经济大发展、做大做强水运业务所取得的成绩。

3、中国水运报。

中国水运报刊社“一报一刊三网”联动,结合中国水运报刊社正在开展的“内河水运行”大型采访活动,综合运用访谈、专栏、专题、专(特)刊、画刊等多种形式。

(1)访谈。

依托“内河水运行”主题采访活动推出的“高端访谈”、“专家访谈”、“社会看内河”等子栏目,摘选集纳国家有关部委、长江沿线七省二市政府以及交通运输厅(委)有关领导、与长江有关的大型企业及行业协会有关领导的访谈,作为会议前期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刊的形式刊出。

(2)专栏——“聚焦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暂定名)。

主要内容:集中反映2009年《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出台后,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就。(采取向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沿江七省二市有关部门约稿以及派出记者采访相结合的方式,为此专栏提供一系列文章。)

(3)专刊—— “坚实的脚步”(暂定名)。

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十一五”期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展成就。(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沿江七省二市有关部门几个层面展开采访;形式包括专访、专题、画刊等。)

(4)专刊——“春天的强音”(暂定名)。

主要内容:交通运输部以及沿江七省二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和有力举措。(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沿江七省二市有关部门几个层面展开采访;形式包括专访、专题、画刊、署名文章等。)

(二)会中宣传报道。

1、中国交通报。

(1)会议头版头条消息。

(2)《“十二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的解读。

(3)会议发布的有关政策和研究成果报道。

(4)会议侧记。

(5)会议花絮。

2、中交视讯。

中交视讯将派出3-4人现场报道组(2-3个机位,1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和会议录制。录制内容用于制作会议期间的《交通资讯》栏目中的交通要闻(时长1-2分钟,每日滚动播放,连续播放一周)及会后的《新闻会客厅》栏目的素材。

3、中国水运报。

(1)一版:会议主消息,配发会议通栏照片及评论员文章;交通运输部与沿江七省二市签署《“十二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配发照片;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迎来重大政策机遇

(2)二版:《“十二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解析。

(3)三版: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相关政策解析;会议期间的其他消息及新闻照片。

(4)四版:沿江七省二市领导会议发言精粹,配发照片。

4、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给予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争取会议内容上中央一套的《新闻联播》及中央四套的专题节目《今日关注》。

5、地方媒体由地方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6、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由徐副部长发布。

(三)会后宣传报道(会后一个月左右)。

1、中国交通报。

报道采取《中国交通报》、《中国交通新闻网》、中交视讯整体联动的方式,以报纸为主,实现立体宣传,营造氛围。会后报纸上刊发的所有文章(专题)前挂统一栏头——“心手相连为长江·××”(栏头特别艺术制作);报纸刊发的所有内容、中交视讯播发的所有视频同时在网站专栏上挂载。

密切跟踪长江沿线省市落实会议精神的动向,适时予以报道。所有稿件纳入“心手相连为长江·再出发”栏目。

2、中交视讯。

做一期《新闻会客厅》(时长30分钟,每日滚动播放,连续播放一周)。针对本次会议重点内容和与会代表关心的问题,请水运局领导与所谈话题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做客《新闻会客厅》,畅谈会议精神、效果及具体推进的措施和要求等。

中交视讯的所有节目将通过布设在全国各地的大屏幕终端滚动播放及中国交通新闻网上载播1年。

3、中国水运报。

(1)开辟贯彻落实“长江水运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精神专栏,对交通运输部部属各单位以及沿江七省二市相关部门,贯彻落实的举措进行报道。

(2)全力做好“内河水运行”大型采访活动,并将采写的全部稿件,汇编成册。

4、地方媒体。

由地方有关省(市)负责组织实施。

附件2:

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部属单位宣传联系人名单

姓名单位联系电话/手机

1、高妞

2、任舫

3、王榕

4、陈岩

5、顾磊

6、熊昌军

7、石斌

8、张小刚

9、丁德娟

10、冯书明

11、吴诚三长江航务管理局新闻中心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办公室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宣传处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政治处安徽港航管理局人事处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宣传处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记者站湖南省海事局办公室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宣传处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云南省航务管理局党群工作处027-82766037/***021-53857628/***021-23116485/***025-52853219 /***0551-2870384/******027-83460342/******023-89193132/***028-85526213/***0871-5129419/***

2.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篇二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

历时长达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通过强劲的投资以及持续的贸易顺差,我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投资效益的边际递减,国际环境复杂变幻,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必须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推动型的改变。步入新常态发展的中国适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战略和“一带一路”工程。李克强总理指出“要依托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突破以往沿东南沿海纵向发展模式的限制,巧借长江流域横向切入内陆,形成倒T型空间发展新格局是改革亮点之一。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仅将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投入生产要素,当今我国政府的经济发展思想更加强调了创新要素投入的重要意义,知识投入和知识资产是未来国家竞争力与经济新格局的重要因素。实现“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正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目标之一。

1 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法国经济学家Per-roux[1]首次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短期的经济数据增长并不能长期保持稳定,要实现稳定协调的长期发展,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引入新的增长点。从以往研究看,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丹尼森[2]通过测算资本和技术进步因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发现在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对经济的增长影响作用较大,而资本只起到很小的作用。Sefer Sener等[3]则研究了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全球竞争力策略以及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发现拥有科技创新型全球竞争策略的国家有着更持续的竞争力和长期增长力。国内学者陈柳等[4]通过对中国27个省份综合分析发现,本土创新能力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周路[5]对近20年我国各类发展数据进行整理研究,证明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可见,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确实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揭示,国内外学者还使用了计量方法及协同理论进行研究。Cabrer-Borras B等[6]利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对西班牙国家区域创新的研究发现,自我创新或邻近区域的创新都将对本区域的创新产生影响。国内研究中,赵丽洁[7]基于协同理论与创新理论,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数,对2006—2010年我国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杜晓明[8]采用自回归、协整、状态空间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论证了我国技术创新行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构建脉冲响应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技术创新行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曹裕等[9]也利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发现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均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作用逐步加强。

虽然国内外对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研究相对成熟,但对区域发展中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协调关系的研究几乎罕有。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翼,两者具有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带来资金、信息和环境等优势,吸引人才和技术的流入,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可能,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如图1);另一方面,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活力,而创新能力的枯竭则会提高经济增长的成本进而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者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形成高效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本文以我国新兴战略对象———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将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视为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多层次性的开放系统,开展省域尺度的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关系研究,探讨其协调发展规律与特征,并以此为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 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模型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是衡量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水平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按照科学性、层次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从创新能力的投入产出以及外部环境角度出发,从经济规模与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用数据来自2002—2014年我国有关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少量数据由于年代久远、统计标准变更等原因缺失,本文采用插值法或灰色预测法获得。

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在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时,采用熵值法为各指标权重赋值。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能够排除主观性影响,客观、可信,而且将决策过程数量化、层次化,易于比较分析[10]。具体步骤如下:

(1)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指标间的量纲和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应用,因此在确定权重前首先应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1)对于正向指标uij,为:

2)对于负向指标uij,为:

(2)j指标下第i个子系统比重的计算(pij),公式为:

(3)j指标熵值(ej)的计算,公式为:

(4)计算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对第j个指标,其值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就越大,熵值就越小。定义差异系数(gj)为:

(5)权重(wj)的计算,公式为:

故差异系数就为所求权重,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3 功效函数

设变量U1和U2分别是经济增长-创新能力系统序参量,uij(i=1,2;j=1,2,…,m)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归一化后的值,反映了各指标达到目标的满意程度。定义。式中,U1为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λij为各项指标权重,u*ij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归一化后的标准化数值,其归一化方法与上文一致。

2.4 耦合度模型

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关系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协调、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11]。根据物理学相关容量耦合概念及系数模型,得到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2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函数为[12]:

式中,C为耦合度值,。当C趋于0时,耦合度较小,系统间处于失谐状态,并将朝着无序发展;当C趋于1时,耦合度极大,系统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也将趋向于新的有序结构。U1和U2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综合序参量和创新能力综合序参量。

2.5 耦合协调度模型

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更好地判别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构建耦合协调度函数为[13]: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系统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了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间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和b为待定系数,考虑到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需要协同发展,因此令a=b=0.5。

根据2个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以及U1与U2间的关系,构建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增长与创新耦合发展评判指标和基本类型,如表2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将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计算权重,代入功效函数计算各省域2个子系统的功效值,累加得到和,再分别代入耦合度模式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C、T和D值,得到2001—2013年间11个省市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如表3所示。再将各省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值导入Arc GIS建立空间属性数据库,分别得出了6年来各省市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如图2),以及各地区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如图3)。

从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省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程度从类型II到类型VII跨越了6个等级,且在这13年间各省市都实现了协调程度的提升。从空间分布看(如图2),东部地区协调程度相对优于西部地区,且整个长江经济带明显呈现出梯度分布的特点:上海、浙江、江苏为第一梯度,中部4省以及川渝地区为第二梯度,云贵地区为第三梯度。因此,根据表2可知,将11个省市按照其耦合协调程度归类为6个等级进行分析。

(1)良好协调发展类。从近3年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它们都位于沿海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金融基础为其创新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同时它们也较为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对外引入技术、资本及人才的窗口,因此其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程度比较高。但是此三地又各有特点:上海为良好协调发展创新能力滞后型(IIA),这可能是由于上海的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经济外向性较高,同时上海所特有的金融中心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创新较少;江苏为良好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滞后型(IIB),这可能是由于江苏地区是沪宁杭工业基地的主场区,工业基础雄厚、创新力强,而创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因此江苏地区表现为创新能力强,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巨大的特点;浙江为良好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同步型(IIC),因此浙江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势头,浙江既拥有制造业丰富的义务小商品市场,又拥有金融创新闻名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些都是浙江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2)中级协调发展类。从近3年看,只有浙江在2011年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类,且表现为中级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同步型(IIIC)。2012年适逢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成立,“金改”属于金融业创新的一种,随即2012年浙江便进入良好协调发展型的行列,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可见一斑。

(3)初级协调发展类。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的有中部四省和川渝地区,这些地区的金融业均不发达,而工业主要以承接第一梯度转移为主。从类型上看,中部四省均呈现出同步型特征(IVC)。重庆为初步协调发展创新能力滞后性(IVA),这可能是由于“两江新区”的设立为重庆引入了巨额的资本,经济相对于创新快速增长;从空间演变(如图2)也能看出,2011年新区设立后,重庆迅速迈出了协调发展的步伐。四川为初步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滞后型(IVB),这可能是由于四川地区地处西部,虽然有诸多高等学府提供技术支撑,但不能满足创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的要求,因此经济增长不能与创新能力保持同步增长。

(4)勉强协调发展类。综合来看,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的有云南和贵州。云南和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边陲,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且多以少数民族聚集为主,但从耦合协调变化趋势(如图3)可以看出,两省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协调度将不断向好的趋势发展。

(5)濒临失调衰退类和轻度失调衰退类。这两类失调状况仅出现在21世纪初期,现阶段已经完全消失。由表3可以看出,两种衰退类均曾出现在西部地区,都与早年的经济政策、经济形势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

4 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旨在讨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同时借鉴容量耦合概念和框架构建功效函数进行测度,并从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定量及“纳含定性的定量”两个角度,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测度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系统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度度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我们发现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以上,2001—2013年几乎所有省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上升状态,且在2013年除云南省之外的其他10个省市均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型以上,各省市经济以及创新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在内的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协调度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两者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事实和现象。

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度的研究,为评价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程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决策参考,也为衡量我国经济成份中的“智力要素”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然而,本文重点讨论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问题,由于现实生活中影响子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诸如地理特征、政策制度、文化习俗等无法涵盖完全,且由于统计误差、数据缺失等原因,指标的获取和筛选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4.2 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赖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互动的体制结构、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政策,需要政府来引导,行业、企业、高校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配合,协同创新,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健康成长。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我国已逐步意识到制造业的发展在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制造业的强盛离不开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更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具有双向促进协调作用,将传统的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供给、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正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长江经济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提升,对我国整体实现工业化、巩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具有重要价值,以致形成我国新常态的经济增长点。

基于此,本文对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具体政策建议,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增长的创新驱动转型提供参考。

首先,转变理念和发展模式,着力形成经济增长-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据图1不难看出两者的耦合互促关系机理:经济增长会带来资金、原材料、信息与环境等优质资源的集聚,从而带来人才与技术的流入,构建优质创新环境,为创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增长必须着眼于质量与效益、迈向中高端,从理念到模式到管理的转变为创新奠定基础、树立标杆、明确导向和创造需求。同时,在微观层面上,创新技术有利于企业革新和产业升级,这体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机制、营销架构、产品研发和经营业态等方方面面,帮助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经济增长。这一良性循环系统将有助于经济持续长久健康的发展。

其次,利用制度优势与政策扶持,抓住创新机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制度是宏观经济的重要保障,政策是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迎合政策发展将有助于特色经济的构建。现阶段,依托《中国制造2025》方案,彻底规划制造业发展新格局是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引发整个产业的变革,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长江经济带要实现创新型新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合理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汇聚,优先发展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以政府为媒介,努力消除区域内合作障碍与技术人才流动等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努力形成完善的、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总之,长江经济带要利用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第三,营造创新环境,加强创新投入。鼓励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高创新试验品的商品化效率,实现创新产出最大化。校企合作是创新成果商品化的主要途径,政府应加以引导和推介,为校企合作提供更便捷的平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可通过“绿色通道”等形式为高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专项补贴,同时通过提供相应优惠政策促进创新成果尽快实现市场化和商品化。此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打击对创新市场的侵害行为,建立健康有序的信息、交易和监管平台。总之,经济增长必须同时注重”的积累质的提高,提高创新成果经济化的效率,并依托政府宏观管理创建的良好信息环境、交易环境和监管环境,为创新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建立多层次的绩效考核体系,推动绿色发展。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消耗,经济增长成绩卓越,但缺乏持久性且渐显乏力。地方政府必须保持长远发展目光,意识到资源消耗性经济的巨大代价和短期性,将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一体化发展,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同时,创新型经济也将为现今困扰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有效地解决途径。要实现以上目标,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办法督促地方政府引导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革新,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促使企业进行绿色研发、绿色制造、绿色生产,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创新能力经济增长同步型优质协调发展。

3.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篇三

第一,关于流域经济的属性与特点。“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地域性、综合性、系统性等),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具有整体关联性、区段差异性、网络层次性、开放协同性等特征。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第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长江流域经济的相关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对此也做过几次重要研究。这次又重提“长江经济带”,意义在哪里?《意见》讲得很明确,即“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做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是覆盖中国40%以上人口和GDP的200多万平方公里流域,这个流域的经济在未来要支撑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国家意图是很明显的。长江经济带是贯穿东中西部的经济带,从未来经济发展重点来看,要从过去的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而拉动内需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中西部,长江中上游地区蕴含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因此,长江经济带的谋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谋划对外开放格局来看,战略重点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对外开放战略,也与国内的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要把国内各个区域融入到“一带一路”,应该说都是有依据的。其中,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

第三,长江经济带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还是要实现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不仅是水运,而且包括公路、铁路、航空,这是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同时,流域各地区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各类经济主体的合作竞争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培育统一开放大市场,实施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生态环境方面也要形成联防、联控、联治的有效机制。

实现一体化发展,最核心的还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特别是大的经济区内部的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协调难度非常大,区域之间的合作,跨流域、跨省区的合作,如果没有上一级有权威的机构来协调,作用和效果就不明显,因此,需要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现在提出要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部级机构,这种体制怎么发挥作用,是不是有效,还有待观察。可以建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以及环境保护部华东、华南、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等机构的作用,协同推进长江防洪、航运、发电、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同时,区域协调机制,应该从区域治理的角度去认识,不仅是政府之间,在社会团体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民间都应该有一套系统的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这么长的经济带如何一体化发展,我觉得还是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抓手。《意见》里提了不少的经济区,我们还可以做一些跨省区的试验,比如长江中游提出“小三角”,咸宁、岳阳、九江希望打造一个“咸岳九试验区”,通过小范围的区域进行跨省市的合作。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需要有这样一些抓手来推进。

4.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篇四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发展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是覆盖中国 40%以上人口和 GDP 的 200 多万平方公里流域,这个流域的经济在未来要支撑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国家意图是很明显的。长江经济带是贯穿东中西部的经济带,未来经济拉动内需的主战场主要还是在中西部,长江中上游地区蕴含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因此,长江经济带的谋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国家谋划对外开放格局来看,战略重点是“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但是对外开放战略,也与国内的区域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要把国内各个区域融入到“一带一路”,应该说都是有依据的。其中,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长江经济带包括长江沿岸的 9 省 2 市,包括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中游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上游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

(一)经济发展

2013 年长江经济带 GDP 达到 259524.4 亿元,是 1992 年的26倍多。是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聚集地。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 以上。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与优越的开放条件,使金融、信息、电商、物流、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在全国占优势地位。

(二)城镇化

长江经济带集中了 1/3 的特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3/8 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形成的重要支撑。但 2013 年长江经济带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2.59%,低于全国 53.73% 的平均水平。长江经济带的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 43.77%,城镇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交通建设

从交通线路营业里程来看,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占全国总里程的比重从 1992 年的 39.81% 上升到 2012 年43.56%;内河航道在全国举足轻重,2012 年内河航道里程占全国的 71.17%;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仅占全国的 28.68%,与经济带的人口、经济、幅员面积很不匹配,铁路建设需要加快发展速度。

(四)污染治理

长江经济带工农业发达,不可避免会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废水、废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危害较大。废水污染物中铅、汞、镉、六价铬、总铬、砷占全国份额大,2012 年铅、汞、镉、六价铬排放均占全国的60%以上;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分别占全国的 34.68%、32.45% 和27.98%。

三、地区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统筹运用梯度、反梯度与地方化开发模式。

依据经济发展的梯度规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下游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中上游内陆低梯度地区发展。在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过程中,高势能产业应优先布局在沿海高梯度地区的面状区域和内陆低梯度地区的点状区域,低势能产业应优先布局在内陆低梯度地区的面状区域和沿海高梯度地区的点状区域。还应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地方积极性,利用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地方化的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区间产业合作和经济技术的交流,以推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体系。

长江经济带(沿长江)的城市布局在我国是比较密集的,已经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有中等的,如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等。还有一些城镇体系,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镇,构成现代化的城市网络。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不断引导人口有序集聚,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推动城镇化对区域交通基建、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等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打造一条以长江为依托的综合性交通走廊。首先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实现江河联运、江海联运,使整个长江的运输能够通江达海。其中有很多重大的工程要做,包括建设一些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实现水陆联运。但是长江航道的瓶颈——三峡大坝通行能力受到制约,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考虑和研究,将尽快解决。除了黄金水道以外,也包括铁路和公路(如沿江高铁、沪昆高铁和高速公路),还包括航空运输、机场建设。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条贯通东中西部的快捷高效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四)整合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带,要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绿色生态走廊”。总体上看,现在长江的水质相对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些局部的地区也受到了污染。长江流域集中了我国 45.94% 的淡水资源、36.6% 的森林资源和 35.07% 的耕地资源,拥有众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洪水调蓄区和农林产品提供区等多种生态功能区,生态优势十分突出。但同时,长江经济带是全国主要的环境负载与资源消耗区域之一,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受大规模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破坏和威胁也十分强烈。面对长江经济带显著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突出的生态环境恶化形势,需要区域、各省市县之间通过科学的山水林田统筹保护、合理的产业布局、可操作的地区间生态补偿制度设计实现生态资源优势的整合,以便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的联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2):26 - 32. [2]周少甫,亓寿伟,卢忠宝. 地区差异、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115 - 120.

[3]詹新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宏观经济波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141 -146.

[4]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 - 68.

5.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篇五

2021年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以“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构想,擘画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开启了中华民族母亲河新的发展航程。

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一系列行动举措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从长江头至长江尾,一幅“天更蓝、水更绿”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一个“经济优、人民富”的时代故事渐入佳境。长江经济带宛如巨龙顺势腾飞,正在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引擎。

5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实践。

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

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善。

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2015年的42.3%提高到2019年的46.5%,2020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6.6%。新兴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

二是综合运输大通道加速形成。

长江干支线高等级航道里程达上万公里,14个港口铁水联运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沿江高铁规划建设有序推进,一批枢纽机场项目加快实施。截至2020年11月,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比2015年分别新增9120公里、78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37万公里,比2015年新增1.55万公里。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功能也持续提升。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表示,5年来,20余项航道建设工程先后实施,2020年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达到1960吨,比2015年增长42%;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突破了30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程度更高。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8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此外,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强化顶层设计是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多元化投入、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等机制加快完善。

长江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工业园区、入河排污口、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整治专项行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同时,系统谋划“十四五”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争在重点行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等关键环节上形成突破。

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支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与此同时,国际疫情尚未平息,百年变局仍在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依旧突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必须在应对新发展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肩负新时代的重任,再创新的发展奇迹。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为指导,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使之成为一条绿色示范带;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动力变革、动力转换,坚决破除旧动能、低质量发展所依赖的旧观念、旧体制机制,建立汇聚创新性资源、吸引绿色精细化产业、激发科技创新的新观念、新体制机制,不断焕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改革开放,对内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企业、产业与区域的藩篱,加强经济带内创新资源的分工协作与整合,对外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6.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篇六

加强长江渔业资源保护促进沿江经济持续发展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比较完整的大流域性生态系统,是东亚特有的.淡水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它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某些特色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代表.

作 者:石斌 葛海祥 顾汉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226006刊 名:水产科技情报 PKU英文刊名:FISHERIES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330(6)分类号:F30关键词:

7.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研究 篇七

1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的基础条件

(1)具备优越的发展条件。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湖北长江经济带北靠河南,南接江西、湖南,东邻安徽,西依四川、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是中国水陆交通枢纽。铁路贯穿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入达,水运拥有武汉、宜昌、黄石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中心城市武汉距国内主要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香港、深圳等的直线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航空、铁路、公路运输均十分便利,成本低廉。二是矿产和水利资源丰富。拥有矿产资源百余种,其中磷矿、石膏、石灰石等十余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水力资源丰富,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三是人才和科研实力强劲。湖北长江经带人才资源丰富,教育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科学技术人才比较集中,其中武汉堪称中国第三大科教中心。四是劳动力成本低廉。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加之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0.831~0.92倍,劳动力成本低廉。

(2)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湖北沿江城市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好,历来是湖北全省经济的精华和优先发展地带。2008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67.5%和60.7%,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多年的重点建设已使沿江城市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沿江城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经济职能上也有明显的互补性和分工性。这些城市以长江为纽带,以武汉为中心,围绕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进行分工协作,有效地优化了湖北的经济结构。

(3)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湖北沿江城市近几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加大,客运、货运能力增强,邮政、电信、金融服务提升等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4)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一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给湖北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一方面中央的政策倾斜将使湖北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它将形成一种导向,创造一种氛围,推动各类要素向中部地区流动。二是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推动沿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沿江城市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沿江城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随着沿江城市政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湖北沿江经济带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2 影响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的不利因素

(1)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协调机制。规划滞后是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全省既缺乏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统一发展规划,也缺乏引导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沿江城市也几乎没有具体的实施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区域内开发无序、布点盲目、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湖北长江经济带推进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同时也影响到沿江城市的合理分工和整体合力的打造,造成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的局面,从而导致了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低效使用和巨大浪费。

(2)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湖北长江经济带显现出了武汉“一市独大”的发展格局,其他沿江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一是经济总量发展不平衡。武汉作为湖北的中心城市,2008年的GDP总量为396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4.95%,而其他6个主要沿江城市的GDP总量占全省GDP总量32.55%,与武汉经济总量相当,每个城市的经济总量与武汉都相差甚远。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武汉的产业结构已从“二、三、一”转化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其他沿江城市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二、三、一”的发展层次,且第一产业的比重普遍偏高,最高的黄冈竟占到31.74%。

(3)沿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按照产业协同发展要求,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有相适应的第三产业予以配套和支撑,而沿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普遍滞后。一是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不够快。第三产业以层次较低的餐饮、商贸零售等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创造的附加值低。而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咨询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不高。二是第三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传统第三产业中物流业占较大比例,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三是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大量低素质劳动力,而适应市场化、信息化需求的产业就业人数不足,制约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构升级。

(4)缺乏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产业支撑带动不够是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沿江城市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尚未完全形成。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内冶金、纺织、机械电子、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但真正能对全省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且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不多,产业链条短、产业聚集度不够,仍是打造冶金、纺织、机械电子产业集群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沿江地区建成全省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战略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对策

面对当前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和人才技术优势,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优化发展战略,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湖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编制协调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编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包括先进制造业规划、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现代服务业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等。在利用沿江城市原有产业基础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将各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是工业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协调,以实现区域产业要素的空间流动与优化组合以及产业的合理分工。规划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着眼于形成合力,力求协同配合,共同发展。

(2)确立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利用湖北长江经济带这个平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协调发展需要的综合开发体制和机制。作为产业集聚地的城市,彼此之间应该建立由政府推动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支柱产业配套、新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产业联动机制,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有效率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使沿江城市成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区域协作共同体。

(3)促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融合及产业布局一体化,是湖北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实现共赢的基础和前提。一是现代农业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荆州、黄冈、宜昌等市为重点,在加强国家和省级商品农产品基地建设、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长的前提下,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要加快资源开发,发展大农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贸工农一体化和公司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组织形式,依托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城市型、综合型、创汇型、开发型农业的要求合理布局,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沿江农业生产加工带。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宜昌、荆州、鄂州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环保产业,形成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汽车、钢铁、船舶、化工和纺织产业发展及布局一体化。要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发展汽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建设中国内地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以武汉、黄石、鄂州为依托,发展船舶工业,进一步打造沿江船舶产业带;要以武汉、宜昌、荆州为依托,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磷化工和轻纺工业,提升、再造石油化工、磷化工和轻纺工业基地。四是旅游业发展及布局一体化。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打造长江三峡、神农架、清江画廊等重点生态旅游景区和武当山、明显陵、襄樊古隆中、荆州古城、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等特色文化景区,开发三峡、三国、武当、神农、土家民俗系列特色商品和纪念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沿江旅游产业带。

(4)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企业是构成产业的细胞,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一是要积极培育和支持盈利和利税大户,通过集团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带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以大企业为依托,以产品为核心,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营、组织专业化协作等各种形式发展企业联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一批具有参与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三是要建设以骨干企业为主轴,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的同层竞争、跨层协作的企业战略网络体系。

(5)加强政府之间合作与服务。沿江城市政府应在遵循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尊重市场、依靠企业原则的基础上,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确保产品、要素、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能够遵循市场一体化的原则运行。

(6)发挥金融业的推动作用。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应当充分发挥金融业的支持保障和杠杆调节作用。一是搞好服务,制订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政策,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提供指引和参考。二是加强信用环境的整治和建设,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惩治力度。三是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银企双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湖北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态势,但区域内产业基础差异明显,产业发展不均衡,整体竞争优势不明显。文中在分析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优劣势后,提出了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带,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泓.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模式及机制创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9.

[2]钟新桥,范志雄.湖北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与调整战略研究[J].湖北工业学院学报,2009,6.

8.长江经济带:擎起绿色发展新未来 篇八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时代背景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经济带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理顺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意义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地区与地区、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综合效益,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全国统筹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原则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

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长江全流域生态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处理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等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不搞“政策洼地”,不搞“拉郎配”。

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统筹沿海内陆开放,扩大沿边开放。更好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着眼长远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快思维”,也要有“慢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统筹推进各地区各领域改革和发展。统筹好、引导好、发挥好沿江各地积极性,形成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

战略定位是科学有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地理三大阶梯,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我们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用好海陆东西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要有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增强系统思维,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规划引领,统筹各地改革发展、各项区际政策、各领域建设、各项资源要素,更好发挥上中下游地区“统”的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战略引领未来,实施决定成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地方省市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让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上一篇:活动承办申请报告下一篇:常见描写颜色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