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教案

2024-09-03

《城市雕塑》教案(精选10篇)

1.《城市雕塑》教案 篇一

《城市雕塑》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

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教材所提供的作品,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并引发学生对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

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在城市雕塑艺术欣赏方面的基本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看过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吗?〈阳光快车道〉里有个小栏目叫做〈阳光苗苗〉,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期:男主持人对一个刚满三岁的苗苗说;“宝贝,给大家来一个酷一点的动作!”同学们想一下,在一个刚满三岁的孩子的眼中,什么动作最“酷”?(停顿,引起想象)——只见他弯腰屈膝,右手拖着下颌,嘴咬着自己的小胖手,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请一位男同学上来做老师所描述的语句,教师附加动作,表情丰富,语言有起伏)——非常经典的动作!这时主持人说;“哇,真的好酷,是思想者!”

展示罗丹的作品“思想者”图片

同学们看,这就是“思想者”,果然很“酷”。这是罗丹的雕塑作品。教师:请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哪里存在着雕塑?以及它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

教师;是的。城市雕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往往是先通过形体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当从远处看一尊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接触的是它那并不清晰的“影象”,也就是它那外在的形体。这一“影象”给人的感觉,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都是非常之美的。

2、新课讲解(1)欣赏教材第2~3页上的范例,提出问题:你对所提供的城市雕塑图片哪张最感兴趣?为什么?(可从功能、风格造型、色彩、材料及人文内涵上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

(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设计出既富有艺术感染力又和建筑、环境相和谐的城市雕塑作品?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作为环境文化的主题,你希望看到怎样的城市雕塑作品?

(3)教师小结。让学生对城市雕塑设计有一个初步印象。并对书2--4页图片归纳总结。《立方体柱》:用不同长短的圆柱体相互连结成一个不规则的立方体,寓意着社会中人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巧妙的圆形底座衬托出整座雕塑的内在张力,起到了和谐环境的作用。

《火烈鸟》:位于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几块形状不同的大型红色钢板构成一个抽象的火烈鸟意象结构,整个造型具有强烈的建筑效果,强烈的红色与深色背景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力》:有3三个不同的跑步姿态组合而成,从每个角度看都会使人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和运动感。人体经过概括及装饰处理后,更体现出一种流畅与力量的美。

《帆》:这座海上公园的雕塑气势磅礴,造型看上去既像破浪前进的帆船,充分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4)师生讨论:如果让我们设计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造型?什么样的色彩?达到什么功能?如何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教案纸雕塑 篇二

案(详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长阳职教中心旅游专业部 刘小玉

1.让学生初步了解纸雕塑的方法并用纸作为基本材料塑造物体。2.学生感受纸材的质感,认识造型、体块、色彩等纸雕塑因素。尝试以不同的方法来塑造物体,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的艺术概括力、创造力及学生的环保意识。

4、通过欣赏纸雕塑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曾强现代艺术观念。

二.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了解纸雕塑的特点,掌握纸雕塑的制作方法,学会利用各种纸材制作塑造作品。

难点:如何利用纸材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使作品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训练辅导法

五、教学准备:各种纸材、胶水、剪刀、颜料等其它辅助材料

六、教学过程:

1、欣赏城市雕塑作品引入课题。

2、什么是雕塑?雕塑的材料有哪些?

雕塑指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3、什么是纸雕塑?

用纸材雕塑的作品就叫纸雕塑。这是造型艺术中较新的品种。纸雕塑由于用材简便,制作容易,材料随处可得而且有独特的表现力,作品不但具有纸的韵味,还有剪刻的刀味。因此较受人们的喜爱。

2、欣赏各种纸雕塑作品、分析纸雕塑的特点。(课件展示)纸雕塑特点:用材简便,制作容易,造型概括,装饰感强。

3、纸雕塑的种类和表现形式:(课件展示)①种类:浮雕、圆雕 ②表现形式:具象、抽象 4.纸浮雕基本技法:(演示)①、折 ②、卷 ③、切刻 ④、粘接 ⑤、其它技法:揉搓、挤压等

5、纸雕塑的构成方法:(课件展示)①、几何形体组合法 ②、四肢动物法 ③、剪折法

6、讨论:在造型中如何表对对象的特征?

小结:纸雕塑应简练、概括地体现物体的形象特征。(简介鸟类和四肢动物的形体概括法)

7、欣赏探究:

课件展示纸雕塑作品,欣赏、认识、理解纸雕塑的构成方法、构思、技巧及制作方法。

8、作业训练

每个学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一件纸雕塑作品。

作品要求:造型简练、概括、新颖、夸张,构思独特、制作精美。9.、课堂小结

3.雕塑教案 篇三

主讲:张 涛

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

2011年春季期

雕塑选修教案

教学大纲:名称、编写者:

《雕塑》课程教学大纲 湖北民族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 教材: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雕塑》 陈刚 编著2008年3月 第二次印刷 西南师大出版社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雕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一下目的:

1、了解雕塑的概念、发展史与表现形式。

2、掌握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和雕塑基本技法的应用。

3、熟悉雕塑的创作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措施:

1、本课程属专业技法课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讲授、示范、课堂辅导、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外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兴趣、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主要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幻灯、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3、题式教学,作品组织专业习作展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课内讲授法、图片资料展示法、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比较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辅助、演示示范、教学实验。教学重点:

雕塑概述,雕塑的制作过程。教学难点:

雕塑的造型。课内学时:36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章 雕塑概述

一、泥塑的主要的理论

1、泥塑的工具与材料 泥塑工具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泥塑的关键问题之一。这里着重讲角色泥塑所用的工具,因为我们学习泥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动画角色的造型。①工作室: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②工具:

a、木槌、木棒:这两件工具是在泥塑造型第一步上大泥时使用。特别是在尺寸较大的泥塑塑造过程中使用较多。木槌是用来拍实泥块的,使用的同时,它还可以利用木棒的平面在拍泥塑造型大形时,拍打出大形体块、面向和基本形体结构。这些工具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是根据泥塑的尺寸而定。木棒的四个面中,可以把其中两个面加工平滑,另外两面保持粗糙,以便根据不同的表面需要而做出多种表面肌理效果。

b、泥塑刀:泥塑刀多种多样,材质也各不相同。它们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也有用合成塑做到,木质泥塑刀使用和方便携带、手感好,不易沾泥,可塑造多种多样表现效果;且木质刀压过的泥塑表面具有弹性,不死、不腻。木质刀一般选用木质细腻、材质坚硬,具有韧性的木材制作,常见的有黄杨木和竹刀。金属刀常见的有不锈钢刀和铜刀。泥塑刀类别主要分:大号刀、中号刀、小号刀、刮泥刀、柳叶刀、圆头尖刀等。

c、泥塑转台:泥塑转台包括三部分:泥塑架、平面压力轴承和台面。③材料:

a、主料:泥塑最常用且最廉价的主材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强,改动方便,保存难度小,温度适应范围大等优点。从小泥塑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但不是所有的泥都适合做泥塑。它必须黏性强、质地细的泥土。目前我国常用的你有:黄泥土、青灰土、红色泥、陶土等。

b、辅材:泥塑辅材较多,它们主要都是用来加强泥塑的强度,这些材料有木质(木方、木块、木板等)、金属(钢筋、角铁、铁丝等)、综合材料(棕绳、棕丝、塑料薄等)等。

2、角色泥塑内部骨架:

a、角色头像泥塑架子:角色头像泥塑架子有两种:一种是60cm左右的木方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块在台面中心位置卡死钉牢即可。另一种是用角铁或水管做约60cm左右长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铁连接,并钻孔。以便用铁钉在台面的中心固定位置。

b、角色全身人体泥塑架子:由于角色全身造型的动态更为复杂,所以一根直的芯棒已经无法扎出动态复杂的形体了。角色人体架子根据其角色设计稿决定其尺寸(一般不小于20cm,不大于50cm)。

人体架子由三部分组成:底部T形结构主要起巩固连接作用;中部是支撑部位,主要从泥塑的背部插入起到承重作用;上不是“”形部分,这部分的两端有孔,前端的可以插入三组铁丝,分别作为头、手、腿的内骨架造型;下部孔与中部孔连接,可调整泥塑的高度。

3、泥塑应注意的问题

a、泥塑的观察方法:泥塑观察方法不同于绘画固定视点,泥塑观察应多角度观察,由大到小,制作过程中应多转动泥塑转台。切忌一个角度长时间不变。

b、泥塑重心的把握:泥塑重心是泥塑制作过程中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握好重心,尤其是内部架子的重心,否则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坍塌。

c、泥塑形体的把握及其塑造:泥塑制作过程中要对造型形体做到充分的把握,并在塑造过程中力求体量感的表现。

第二章 雕塑的制作

一、准备材料

1、制作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泥巴:我院泥塑课程所使用的泥巴为陶泥,需同学砸碎后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揉泥,至软硬适中,即不易沾手,又易于捏塑。

3、泥塑工具:木棒、中号泥塑刀、小号泥塑刀、刮泥刀、铁丝、塑料薄膜等。

二、制作泥稿

1、搭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上大泥:上大泥首先要求在相应的位置加一定体量的泥,把它用大木棒拍紧密,做出各部分的基本形,如头的卵形、颈的柱形、肩的方形、胸的倒梯形、梯形的盆骨、四肢的柱形、基座的方体或其他形体。然后以基座台边的一边为基准面,确定基座的正面,塑出胸体的正面、头部的正面,并塑出或标出它们各自的长、宽、高尺寸以及相互间的比例。再根据动态需要,做出头、胸、盆骨的仰俯、偏倒、扭转关系。同时还应该注意整个泥塑的重心问题。

重点注意头、胸、盆的三大关系。一般来说盆腔的正面动态由腿决定,重心在哪一条腿,则哪一边髂脊高,盆腔向放松腿倾斜。而胸腔一般与盆腔运动关系相反,胸、盆腔侧面动态由脊柱的基本形决定。一般来说胸腔为上仰,盆腔成下俯,头的关系由角色设计稿的形象设计决定。正面解决各部的偏倒关系,侧面解决各部的仰俯关系。另外再加上各部旋转关系。

整个泥塑拍紧压实后,再严格地检查耻骨、大转子、膝、踝关节、臀线、髂脊、胸角、颈窝、头顶的尺寸是否准确,再检查盆骨、肩、胸廓宽是否准确,并进行反复核对。应向设计稿设计尺寸靠近。最后强调基本型,头型、脸型、颈的长短粗细,胸的长宽厚薄,盆骨的大小与形状等等。

做完这些工作后还要检查有无掉泥、垮泥等现象;检查有无露架现象。如有则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没有问题,用棕绳把泥稿缠绕一次,加强内部结构,以便深入。

3、塑大形:塑大形应先检查尺寸,看是否有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及时调整。这种调整往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尺寸错了,很多尺寸都应相应变动,往往要调整动态和重心。用线锥反复校队泥塑的重心,当明确对象的重心后,其他的形体一定要与这一重心和动态相协调、符合。重心脚在受力情况下,从正面通常向外弯;从侧面看则向后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理解、而少多手,看准再动手;二要用变化、发展、运动的观点来观察和塑造对象;三是要时时强调基本型。在头脑中明确基本型的概念,才能有步骤地深入。基本型是指形体的主要骨点所概括出的几何形体。这些几何形体把运动和变化中的形体静止和固定下来了。也唯有这些固定和静止下来的几何形体,才能让泥塑得以深入塑造和表现。

为调整泥塑动态基本型和体量关系,就需要把手的骨架动态弯好,加上大泥,并塑出基本型。然后是进一步地深入塑造对象,塑出大的对称和解剖结构。首先是内在的骨骼解剖;看看各个关节是否贯穿,有无由于肌肉的覆盖导致骨头变弯曲或被打断的感觉,应记住,无论对象怎么运动,骨骼长短,粗细是不变的,注意检查是否动态过大而违背了的自然结构,显于表皮的骨点。肌肉的起止、穿插、挤压、拉扯和肌肉的走向。应注意骨头的方硬,转折要明确;肌肉圆软,转折要模糊。

最后归纳整理,让局部的形和解剖从整体的形和解剖,体量上进一步靠拢设计稿。

4、进入细部刻画

校正比例尺寸,加足体量,然后多角度调整动态和重心。细节的深入。入手的刻画,应把手掌和手指理解正方体。要注意每个手指的方向性、面向的相互转换、体的翻转。骨节与肉的关系,以及由于用力和动作的不同而产生的拉扯变形。另外,骨节要方一些。

对脚的刻画,要注意对脚跟、脚弓、脚掌的体的理解;注意脚趾的小体积的变化、面向的变化、体的翻转,注意骨与肉软硬的变化,与手同样会形成挤压、拉扯、变形等等。

解剖关系要进一步准确。解剖关系由大入小,关节部位的结构应强调做出骨点的方、硬,且转折要明确。骨肉由大骨到小骨,起止要清晰,相互穿插覆盖要明确,甚至要注意肌肉的厚薄、弹性、受力紧张、非受力松弛、等情况。

节奏的安排,疏密松紧的调整要恰当准确。表面形体肌理的塑造方面,光滑的、粗糙的、规则的、非规则、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等等要细心地体会。

同时要追求造型的特征和气质,以及作者的个性与个人感受。

有很多人不敢深入或无法深入,感觉越调整问题越多,无处下手。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整,这时,你可以按照步骤,像照片显影一样,一次一次的加深,但每一次都是从整体入手,使彼此牵制而不使某一处走快或过多,把每一步作品的完整性放到重要的地位。你也可以从一个你有感觉或感兴趣的细节开始做起,使作品从这点扩展开去,从而越做越多,达到“做加法”的目的。注意,每深入一步,就要时时回头照顾整体,以防破坏整体的形体关系。

5、调整完成

在经过深入处理的“做加法”后的泥塑,有时给人感觉破碎而不结实、不饱满,或使人感觉到处紧张,不轻松。这时就应整体调整,把过于紧张的地方放松,过于破碎的地方统一,不饱满的体量加足,不结实的地方尽量少去破坏它的表面,消除表面的阴影就行了。

从整体上对点、线、面和形体布局。一般来说关节、骨点、细节是点;形体的外轮廓、形体的转折线、四肢都是粗细、急缓、长短不同的线;而像盆腔和盆骨这些大块明确的就是面和有量感的形体。这些点、线、面、形体所产生的一种节奏和对比,使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节奏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动态所产生的节奏和形态的开合、松紧。其次是疏密安排,以及点、线、面、形体的对比,同时体量和体量之间也存在一种大小、强弱的节奏。再加上运动使这些体量的平衡感被打破,从而加剧了这种对比的节奏感。

虚实的对比。有的地方“轻描淡写”,有的地方“浓墨重彩”。一般说来,虚的地方体感减弱,转折简单,基本无细节,多处于阴面;而实得地方则体感较弱,细节多,面向变化丰富,转折明确、较硬。

对于角色造型特征的整体感受调整,以及作者对形体的最后调整处理,不光是指表面形体处理,同时也包括内在形体处理。比如说调整夸张的动态、简化而概括的形体、拉长的形体、局部体量加大等等一些作者比较主观的东西。

第三章 雕塑的后期制作

一、泥塑摸具的翻制

泥塑完成后,还需翻制成其他材料以便保存,最简单、常见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钢(包括聚脂树脂和还氧树脂等)。这里主要讲石膏材料的翻转。

翻模分为两种:一种“废模”,即一次性模,只能用一次的模具。一种是“活模”,也叫块模,他可以用很多次,但模块较多,工艺难度大。主要学习一次性模的翻制。

1、分块划线:

即分模,其原则一为“少”而方便,这样是为了减少模具的错位,但如果太少则挖泥和灌浆不太方便。二是要避阴就阳,多在阳面开模而不在阴面开模,以防卡住。三是“避重就轻”,即避开主要的画,在较次要和单纯的面上开模,这样,即使有错位的形象也容易修复。

插片:插片的目的是为了隔断石膏,以便开模。插片是由金属片或胶片剪成的,它的大小可根据开模厚度来决定。根据画好的线插入,插片形成的夹口应“契”形,这样开启才容易,不易被卡住。

喷脱模剂:脱模剂是用肥皂水制成的,洗衣粉也可以,目的是为了隔离石膏和泥土。在泥塑稿表面均匀的喷洒

一、两次,干后即可。

2、调制石膏:

石膏浆由水和熟石膏粉调制而成。比例无精确标准,可根据自己习惯配制。一般水多则硬度差,且凝固慢;反之水少则石膏硬度好,凝固快。

为了区分内、外模,可以在外模石膏调制时加入颜色。一般多用粉质颜料。把调制好的石膏浆从上至下慢慢浇在泥塑稿上,注意阴面和阳面一定要浇到,尤其是底部,否则会出现气泡。

3、加固:注意掌握石膏的厚度。特别是石膏的高点和低点的厚度应该相差不多,一般厚度为2cm左右。然后,再用棕丝浇上石膏浆,加固在模口或一些薄的地方。

4、开模:开模时,待石膏浆凝固以后,便可用扁平铲刀沿分模线铲开。找到插片,然后用钳子取出插片。取时可以左右摇动,使模块松动,再用刀插入缝口,慢慢撬开模块。待全部木块取下后,再把泥挖出,注意挖泥时不要伤到模内部表面或被骨架卡住。

清模:清模时,把模具平放,仔细清理模具内部,特别是细节部分,一定要把泥取干净。可用自来水清洗,用刷子刷干净。

刷脱模剂:用地板蜡或汽车蜡做脱模剂,效果好。

5、浇内模: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外模全部合好后灌入石膏浆,然后左右摇晃使石膏凝固于外模壁上,直至一定厚度,再打去外模,得到石膏内模。这种方法简便,但浪费石膏且不容易控制内模厚度,内部厚薄不均,操作笨重。另一种方法是先不合模,先在每块外模上浇一定厚度的石膏,模口外部可稍薄,由于不合模,所以操作方便且便于控制厚薄。待凝固后,用刀修出模口以便合一块模,注意对准记号后,用综丝浸入准备好的石膏浆中,从内粘在模口处,并沿内模口粘一圈,待干后模口已被粘牢,再依次一块一块地合模。注意每合一块模时应调一些石膏浆,倒在模口缝隙处,以便渗入合好缝口。如果担心强度,可多粘一些综丝或木棒粘结在内部以加强强度。

6、打去外模:等石膏内模干后,即可用平口铲刀打去外模。打模时要求从上至下,从模口向内,从模口向两边,从高点到低点。注意外模与内模的颜色区分,有颜色的外模,白色的是内模。

二、各种肌理效果的制作

1、水泥翻制:水泥翻制的方式基本跟石膏翻制过程相同,但水泥凝固较慢,不适合小型泥塑的翻制。

2、玻璃钢的翻制:玻璃钢的翻制是用聚酯树脂或还氧树脂贴玻璃纤维而成。优点是坚固,易于保存,质地细腻。

3、陶瓷作品:陶瓷是将以成型的泥塑内部掏空,通过烧制而成的作品。

4、丙烯颜料的色彩表现:表面效果处理所用的颜料有油漆、油画颜料、丙烯颜料、水粉颜料以及水粉颜料等。一般最为常用的是丙烯颜料,丙烯颜料的优点在于易于调色、纯度高、附着里强、干的块、不易变色等等。

5、釉色的色彩表现:釉色表现得方法是在烧制前,在泥塑的表面施釉,通过烧制而成。

作业量:

1、雕塑稿1-3副,其中一幅需有个角度的展开图。

2、雕塑1件。

要求:形象完整,设计新颖,造型准确,具有一定创新性。参考书目:

[1]《雕塑》 陈刚 编著2008年3月 第二次印刷 西南师大出版社

4.《城市美容师》教案 篇四

1、采访、讨论,感知发现城市美容师的工作特点。

2、愿意将自己的想法积极地表达出来。

3、爱惜自己生活的环境,能初步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

活动准备

视频、PPT、联系好的环保工人以及他的装备、音乐伴奏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客人,自然导入

小朋友,看,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是谁呀?

对了,他是一位环保工人,打个招呼吧!我们的马路、街道,那么的干净、整洁,全靠他们了。

评析:邀请孩子熟悉又不熟悉的环保工人进入课堂,与他们近距离接触,感知他们的苦与乐。我们的活动有时候会因为这些“特别嘉宾”的进入而更显活力。

二、采访叔叔,了解工作

1、叔叔来到我们身边,现在,你们都是小记者,有什么问题,你来问问这位叔叔。

问题设置预设:

(1)你扫的垃圾臭不臭啊?(当然臭了,你们经过垃圾箱时,是不是都捂着鼻子啊?那我每天都要把这些扫干净。)

(2)你天天扫马路,累不累啊?(很累很累,每天下班,我的手和脚都是又酸又累。)

(3)你除了扫马路,还做什么呀?(还要清理垃圾箱,还有好多人在墙上乱贴小广告,多难看啊,我们要及时清理掉。)

(4)你天天几点钟起床上班啊?(我们要在你们的爸爸妈妈上班之前,把马路打扫干净,垃圾箱清理掉,所以,你们都在睡觉的时候,4点钟,天还没亮呢,我们就已经在工作了。)

老师小结:看来,环保工人的工作不但辛苦,有时还有点危险,因为,他们就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工作。每天,他们面对的都是又脏又臭的垃圾,他们要早早起床,工作就在有灰尘、有噪音、有好多车的马路上,多辛苦啊。但是,没有环保工人的劳动,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没有这么整洁了。

评析:此环节深受幼儿喜欢,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常常让我们成人大吃一惊,确实来自他们的视觉,他们的疑问,特别是生活。环卫工人叔叔的回答很有趣,展示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感叹连连。

三、讨论交流,尊重劳动

你觉得环保工人的工作重要吗?可是这里有一段视频,你看看……

你看到什么了?他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叔叔,你觉得我们小朋友说得对吗?(你们说得真好,如果你们都这样做,那我的工作就轻松多了。)

小结:对了,孩子们,我们不光要保护环境,还要尊重环保工人,尊重他们的劳动哦!

评析:视频提供内容选取于生活中的典型,孩子们对画面很熟悉。互动交流特别热烈。情感激发,迁移反思,孩子们在看看、说说、互动中自然而然内化了一些正能量行为。

四、观看PPT,价值判断

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片,你们来看一看,这些人做得对不对?(5幅图:乱扔垃圾、吐痰、开车时扔东西、捡垃圾……)

评析:价值判断,进一步推动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判断对错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照自己的行为、评价他人的行为。

五、表达心声,结束活动

环保工人的工作这么辛苦,这么重要,小朋友,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来送个礼物给叔叔,唱首歌给阿姨听好吗?

小结:环保工人就是我们的城市美容师,有了他们,我们的城市才能更美丽,孩子们,让我们都来做城市美容师,让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吧!

5.城市公共艺术教案 篇五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与程序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公共空间秩序是由政府实施管理的,因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公共艺术,或政府认可,或政府组织开展,无不在政府作用范围之内。积极的政府责任的履行,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城市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政府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承担着前瞻统筹、资源调动、主导协调和制度创新四个主要的责任。并认为政府决策者的文化素养极为重要。

1、前瞻性统筹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政府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用“艺术环境”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把城市规划、景观工程、建筑、雕塑、广告等都看做是公共艺术,重视用艺术的标准来要求其品质。因此,要为市民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尽量减少视觉污染,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从培育城市文化的长远目标出发,统筹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部分的物质性要素建设。物质性要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它作为公共艺术时,就产生了人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得到美的享受,可以使市民愉悦心情,增强安全感。同时,优秀的公共艺术,都有合理的尺度,空间、体量、色彩等,这种有很好尺度感的环境,对陶冶人的情操,培育公共秩序,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塑造城市形象的视角出发,审视公共艺术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的作用。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创造出一个城市强烈的地域感和可认知感,培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甚至可以培育新兴产业。

2、积极性调动

营造宽松开放的公共艺术创作环境和创新氛围,激励各方各类人才的创作热情。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政府应倡导一种开放的社会氛围,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大胆创新,允许不同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以满足公共审美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政府又往往是公共艺术品的最大“买主”,要当开明人,起导向作用,从而为设计师、艺术家提供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专家论证与政府决策有机结合。要注意防止三种倾向:一是政府武断决定,特别是决策者不尊重艺术,凭个人审美意愿来决定方案,或在实施过程中擅自指点修改。二是不正确运用公共意见。艺术如果仅仅依据简单多数来判断,那恐怕不叫艺术。三是专家的社会责任落不到实处。专家的任何意见,都不需要追究责任,最多只是舆论批评而已。政府、专家、公众三方的作用机制如何建立,三方积极性如何调动,确实是个现实的课题。

3、主导性协调

公共艺术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协调。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商业与艺术的矛盾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拆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进行城市开发;有的因政府部门妥协,开发商擅自改变规划,将原来艺术的、人性的空间改得面目全非。不能因为商业利益而放弃对公共艺术的追求,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新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设计规范的矛盾协调。现在的城市千城一面,新建的建筑似曾相识,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引入新的设计理念。但这时往往容易与国家法定规范相矛盾。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定国家设计规范时无法解决的很多技术问题现在都已迎刃而解,新的设计理念变成现实已成为可能。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着手研究规范的修编问题,另一方面,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政府应进行有效协调。

4、制度性创新

改革设计业务取费制度,一方面作为政府制定的导向性取费标准,应增加方案创意阶段的取费比例,以鼓励公共艺术性创造。另一方面可以放开,由市场来决定取费。建立对公共艺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的等级奖励评定,应增加艺术成分。

建立反馈式对话机制。政府和建筑师、艺术家之间要加强联系沟通。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和实施者,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公众的意见要及时反馈给公共艺术的原创者(如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等)。要建立策划人制度,在对话机制中发挥作用。

经常组织艺术家、批评家及广大民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开展一些批评活动,可以政府组织,也可以由专业性行业组织开展,以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材料要素

材料是公共艺术的基础,离开材料公共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实现。在公共表达中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在公共艺术表达中非常重要,物质材料不仅决定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机理 心理效应,还直接影响造型的强度,加工工艺和方法。间接限制了公共艺术设计构思。所以了解材料是公共艺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材料可分为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两大类。

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材料称自然材料,自然材料具有原始的质朴感,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心理感受。如:土、木、石等等。

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在室内公共艺术中使用比较广泛。它具有温和、松软、轻快的心理属性,但易出现变形、干裂、燃烧、蛀虫等现象。在室外公共艺术中使用年限比较短。

石料总体上给人沉重冰冷剑英感。如果石材的加工手段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在公共艺术中使用的比较广泛。

土料具有可塑造型好,干燥后有一定比较强度。但容易碎,怕水、难保存。所以在公共艺术中使用通常要烧成陶瓷。通过人为的因素合成制造的材料称人工材料

人工材料得出现体现了人类发展历史的科技技术。在公共艺术中常用的人工材料由金属、玻璃、塑料等

塑料材料熟料是典型的现代工业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合成树脂。塑料具有造型丰富成型快,造价底、户外时间短、在公共艺术中、使用也比较广泛。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是人类从矿物中冶炼出的物质,具有很强延展性。金属材料在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公共艺术的新宠。C、玻璃材料

玻璃的发现与加工是很大。现在玻璃材料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它透光性能好具有隔音防火防盗功能,是现代建筑中不可缺的材料。D、综合材料

公共艺术的材料在设计应用中是多元文化的总和,了解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体现公共艺术中不同材料的肌理和质感丰富设计语言。

三、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

3.1城市公共艺术的地域文脉特性

1)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独特的看法,都是以个人的文化架构为基础的。不同的社会、国家和文化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审美情趣,架构了不同的文化特性的公共艺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可以产生大规模的城市公共艺术。欧洲基督教文化下的公共艺术、穆斯林、佛教、以及我国儒、道文化下产生的公共艺术,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所反映出的具体形态也各有不同。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具有积淀和体现历史文化的特征。城市的空间发展与历史的文化变迁密切相关,并产生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作为艺术创作的大文化背景,放弃了其地域的文脉特性,就放弃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灵魂。可以说城市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符号、肌理。

2)城市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色彩也有相当的关系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民族,由于宗教、文化、政治、风俗等的不同,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的差别,从色彩上除了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外,还能感受到地区的不同。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做为其艺术性的一面,必须要考量色彩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就中国而言,汉族一般喜欢红、黄、绿色。红色表示幸福和喜庆,多用于喜事;黄色具有神圣、权势、光明、伟大的含义,多为帝王所 用;绿色象征繁荣和青春;黑白色多用于丧事。其它民族喜用的颜色 是:蒙古族一般喜爱桔黄色、蓝色、绿色、紫红色;回族喜欢黑、白、蓝、红、绿等色,白用于丧事;藏族喜爱黑、红、桔黄、紫、深褐等

色,忌讳淡黄、绿色,以白色为贵;维吾尔族喜爱红、绿、粉红、玫瑰红、紫红、青、白色,忌讳黄色:苗族喜爱青、深蓝、墨绿、黑、褐等色,忌讳黄、白、朱红色;朝鲜族喜欢白、粉红、粉绿、淡黄等色;壮族喜爱天蓝色:彝族喜欢红、黄、蓝、黑色:满族喜爱黄、紫、红、蓝色,忌讳白色;傣族喜爱白、棕色;黎族喜爱红、褐、深蓝、黑色等。

世界上几个主要民族传统喜爱的色彩是: 中华民族——红、黄、青、白; 印度民族——红、黑、黄、金; 斯拉夫民族——红、褐:

拉丁民族——澄、黄、红、黑、灰; 日耳曼民族——青绿、青、红、白; 非洲民族——红、黄、青。

3.2公共艺术与城市背景

1)传统性——对传统风貌的传承

我们将城市看作是时刻进行新陈代谢的、有生命的机体,将空间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内生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

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传统城镇基础上发展而来,从城市的空间结构(spat讨structure)和城市肌理(texture)中可以寻找到城市空间发展的文脉(context)和历史发展的轨迹。对一些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段,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空间要素,如广场、街道和历史性建筑等应采取整体特征与风貌保护,使城市公共艺术与原有空间在同一地区共生为一体,不破坏原有的整体结构,这是对显形历史遗产的直接发扬与延续

2)地域性——对地域文化的保护

地域文化的沉淀是用岁月写成的,在它沧桑的印迹里饱含着信息,它们对今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城市公共艺术要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市民情感的寄托、城市色彩丰富的符号、人们智慧启迪的的窗口。

对于很多凝结在城市空间中的历史与环境——地域文化的载体而言,需要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对它们以尊重、保护,即注意文化环境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协调。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要能丰富环境,符合区域内的环境风格;

其次, 城市公共艺术要反映一些重大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 城市公共艺术要与周边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3)现代性——文化发展的观念

城市的文化特色除形成于历史发展的积累和积淀外,还有其更主动的一面,这就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

齐康教授曾指出:“城市文化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理者、规划者和设计者素质的综合反映。”则这其中也包括使用者的参与与设计。这些素质的综合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它不但受传统的文化、各地的乡土风俗和传统习惯的影响,而且应承受当代新的科技、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

我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城市文化特色的更新与创新也是城市空间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文化更应是以多元化为特征。文化的特色不是可以通过复制、变形、组合等方式来套用一些漂亮的形式产生的,也不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传统符号延续或环境的协调而解决的,城市(或地段)的文化特色应是在当时、当地环境中生长延伸的结果。”

3.3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的关系

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区域无论从功能上、文化背景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区域的功能比起建筑来说要复杂一些,涉及的面更为广,更为多样和微妙。尽管如此,人们总还是赋予它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用途,即大多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主题性。城市区域的不同从而带来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区域性差异。·纪念性空间

稍有一些历史的城市,总有一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纪念发生在这个城市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纪念性的城市空间要么位于事件发生的遗址,要么是人物的故居,要么是经过选择的城市的某一地段。在这些地方,一般要修建一些纪念性的建筑。

这些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也必然带有一定的纪念性,比如南昌八一广场的八一建军纪念碑,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设计,缓慢的斜坡,忧郁的花岗岩,与远方华盛顿政府建筑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言尤未尽的纪念性意境。这些都是纪念性的公共艺术与纪念性城市区域的完美组合。有时原址的建筑历史环境已遭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那么可以通过建筑手段或公共艺术的手段作一些画龙点睛式的提示,赋予城市空间历史的意蕴。从大多的实例看,往往是建筑、环境、公共艺术三者的共同表现。

·标志性空间

标志性城市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性质,是体现城市性质的建筑集中的地方。比如上海的外滩,银行、证券、保险、海关、公司、商场、饭店之类的建筑林立,体现着上海在中国的金融中心和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些标志性空间里有的是以某个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为标志,有的是以城市公共艺术品为标志,天安门广场四周是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以及即将建设的国家大歌剧院,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性质。·传统空间

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一样,城市不能没有历史的积淀。城市中传统街区的空间如同活的化石,告诉人们遥远的过去,绵延着割不断的怀旧情愫,缠绵着解不开的历史情结,给城市以深沉厚重之感,弥足珍贵。一些新生的城市往往缺乏这种传统的空间而显得苍白。传统空间中的民俗生活和气息是最吸引人的,远来的客人尤其对此感兴趣,是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

在这些地方的建筑,以地方小吃和手工艺品制作、门面店铺、居住等性质为宜,避免现代化的生产性建筑。南京夫子庙与上海老城隍庙给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带来了丰富和多样的空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的游人,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就是依唐朝时修建的大雁塔以及慈恩寺为背景修建的,具有明显的历史传统性,属于典型的传统性空间。而在这些空间诞生了许多带有传统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它与传统建筑、历史遗迹,景观环境共同再现了当时繁荣大唐文化。

·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里的建筑功能当然以商业为主,但有两种情况可供选择。一种是专业性,即同一性质的商业建筑集中在一起,形成专业市场,如服装市场、电子市场、文化用品市场等,这类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增强辐射力。一些颇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市场,如义乌的钮扣市场影响遍及全国。再一种是功能的相互配套,即综合性,使人能在一个地方一次性享受多种服务。在这些商业空间中也需要一些标志性、商业性、现代化的城市公共艺术,更好的营造商业区域的商业气氛,这一区域的城市公共艺术要以现代化为主,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可以以不同的商业性质而有所不同。

·市民空间

市民空间的类型丰富,层次多,对应着人们的各种活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民空间对应的侧重点有——定的区别,这里公共艺术的设置也应有一定的区别。

市民空间要突出体现休闲性,可以安排具有文化性、娱乐性的公共艺术。在大型的市民空间里,如休闲广场,就需要设计有参与性、体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增加广场的可读性。

·

风景空间

风景空间多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旅游、休闲地带,在考量艺术品与附属建筑——旅馆、饭店、商店等的关系时,更要注意和自然风景相协调。与河流、湖泊、海岸、港湾、山脉、高地、森林、植被等特殊地形、地貌结合,形成独特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的新发展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片区、街区应朝混合型用地的方向发展。一些小型的商业设施,如酒吧、超市等与居住区的结合,通过这些设施即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城市的生命力和活力。未来的城市中存在单一性质用地的街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充分考量所在区域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四、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况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进程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更为科学化的深入分析为基础平台的。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具有了内在精神与视觉的性格指向,最终要由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形成能体现这种公共区域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或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约定因素的精神产品而逐渐形成、完善、发展起来的。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体现着公共领域的精神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区域的市政性质,环境的视觉结构都有着根本的联系,它实质上都是精神生活的焦点,是市民性格的视觉显现,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时代精神的活化石,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学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中许多相互共融的边缘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能使环境和人产生一定的人文内涵,使两者的性质均得到升华。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补互动关系,重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可以使环艺设计人才认识到公共艺术品较强的艺术形式与建筑空间相配合,能在不破坏建筑空间构成的体积感和建筑造型本身的立体构成秩序感时,保持建筑形象的完整性。实现空间不压抑,大空间不空荡、平淡,更能使人的视野在空间中具有连续性、观赏有时间性,通过人的视感和行动,在人的心理上,感官上对环境空间及功能起到心理上的调节和更深层地认识,改变人对实体空间的认识和增进实体环境空间的艺术性、人文性。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有机结合的,两者的有机结合给环境艺术设计这大的平台,增添了非常丰富的色彩和语言,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成员。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就要加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材的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完整、先进的现代化教材,才能培养在意识,技术均全面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崭新的面貌为环境与建筑内外空间的布局处理创构一种有生命力的,有主体的积极参与的内外空间,使其围绕在人们的生活周围,帮助社会公众对环境进行文化性的再认识。

该教材是以在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环境空间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互补关系、重视公共艺术设计的地位和作用为宗旨。在编写的过程中将以研究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作用,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主要内容,辅以多媒体的现代化教材课件,最终让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艺术及其特点、规律和风格,并能将公共艺术合理有效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其得以升华为目的。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进程及基本概念

“公共”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过专门的研究,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在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17世纪末,法语中的“publicite”一词借用到英语里,又出现了“公共性”这个词;在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词。

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的,“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没有公共领域这一说的。

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这是人的基本权力。这一点也是18世纪才出现的事。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种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 “思想和意见的自由交流是最可宝贵的人权之一。人人享有言论自由、写作自由和出版自由,但要对滥用法律所规定的这种自由承担责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切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伯克)对于人的基本权利的肯定,成为几乎是每一个现代国家制定宪法时候的基础,不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怎样的,至少在口头上,都要表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和保护。

综合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方社会学概念的公共性和公共领域,至少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

3、它是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既然“公共”这个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那么“公共艺术”这个慨念同样也不是从来就有的。

近几年,“公共艺术”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人们往往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公共场所的艺术。例如,台湾目前比较流行的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就是如此,“公共艺术是指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工艺等各种手段和技法。除此之外,人们甚至把只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如表演、歌舞等都包括在公共艺术之内。

可见,目前在中国人们现在对公共艺术偏重于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一般是广义的使用公共艺术的概念,自然,凡是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都无一例外被看作是公共艺术。尽管这种说法约定俗成,但是它带来的问题是,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被忽略了。事实上,有些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之所以是公共艺术,因为它具备公共性,有些则不能看作是公共艺术,如果不加区别,笼统地冠以公共艺术的名称,作为一个概念,是不严格的。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同时,公共艺术还有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公共性,这一条恰好被广义的公共艺术忽略了。

本文使用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在我们看来,用“公共艺术”这个词不是因为它说起来好听;或者是一个挺新鲜、别致的说法;也不是因为这个词可以与环境艺术、景观艺术和城市雕塑通用,是这些概念的另一种表述;我们认为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新的取向。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

对公共艺术广义的理解实际是将公共艺术看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实际上,公共艺术有自己质的规定,它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严恪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西方文化发展的背景,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内容里还要作专门的分析。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相比,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文化情景,它要解决的是新的历史、社会、文化问题。如果我们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公共艺术的重要人物克莱斯·奥登伯格的作品,就比较容易看清作为当代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克莱斯·奥登伯格(1929年出生)被认为是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干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由于父亲是·名外交官,他早年曾经在纽约和奥斯陆等地生活,后来,全家移民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奥登伯格定居纽约,投入到新的艺术创新运动中。奥登伯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分别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过文学和艺术。在艺术上,他刚刚出道的时候,正值美国后现代主义艺术风起云涌,而曾经名动一时,属于现代主义艺术范畴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潮流受到了这种新艺术的挑战,这个时候,奥登伯格表现出对于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兴趣。奥登伯格在艺术上第一个成名之举是1961年l2月开办了一家特别的“商店”,这是一家真实的商店,但店里的柜台和货架上出售的却是一些用着色石膏复制的食物和长袜、衬衫等其它家庭生活用品。这个商店一共开办了两个星期。后来他做了一些大型户外“食品雕塑”,如《大型冰淇淋蛋卷(1962年)等就与他“商店”的物品有密切的关系。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奥登伯格开始创作放置在户外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风靡了整个欧美。放置在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这件作品(见图3)是一辆巨大的自行车,一半埋在土中,在这个雕塑边游玩的小孩根本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是个游戏的器具而已,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过去,大型的户外雕塑一般和庄严、肃穆,纪念性、永恒性联系在一起,奥登伯格的雕塑恰好是对这种传统观念的挑战,对此,他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反纪念碑”的雕塑,尽管这些雕塑大多并没有真正能够得以实施,但表明了他的雕塑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特点。例如,他设计了既模仿华盛顿纪念碑,又调侃华盛顿纪念碑的一把大剪刀,他解释说: “显而易见,这把剪刀在形态上是模仿华盛顿纪念碑的,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饶有趣味的差异,如金属和石质的区别,现代的粗鄙和古意之盎然的不同,变动和未定的对立”。他还做了其它一些反纪念碑的方案:为纽约时报广场做了一个庞大的剥了皮的香蕉;为纽约的下东部做了一个巨大的熨衣板;为中心公园作了一个庞然大物——特迪熊。奥登伯格的这一系列被成为波普艺术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过去让普通民众觉得高不可攀的雕塑走下了圣坛,降解为一种快乐的平民化的物品,给公众带来了快乐,也给艺术带来了变化。

让老百姓身边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这种从极小到极大的变化,本身不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比较古典的户外雕塑经典之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是神圣、庄严和纪念性的典型。大卫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古代犹太人的国王,当他还在少年牧羊时代,就英勇无比,打败了非利士族巨人哥利亚,受到了人民的爱戴,米开朗基罗的 大卫》选择的就是这次战斗前的一个瞬间。大卫高5.5米,体格健美,左手举到肩膀,紧握肩上的投石机弦,右手有力地下垂,似乎拿了一块石头,头猛烈地扭向左面,紧锁双眉,嘴唇紧闭,怒目注视前方。大卫的姿势既稳定又有动感,似乎蕴藏了无穷无尽的力量。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丝毫不掩饰他对人物的理想化的处理,他说: “几千年之后,有谁会去管他们本人的面貌是怎样的”。大卫站立在一个高高的基唐上,这是一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的理想主义的纪念碑,它是人性刚刚苏醒时代的精神需要。他塑造大卫反映了这时代需要建立关于人的自信心,公众需要仰视“大写的人”这种精神需要。

现代主义雕塑是对古典艺术的超越,但是,在许多方面仍然有— 脉相承之处,以亨利-摩尔为例。他的雕塑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艺术。亨利·摩尔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相比,他雕塑的语言方式变了,放置地点变了,但是与公众的关系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如果按照对于公共艺术的广义的理解,人们一般可能会把亨利·摩尔的雕塑看作是公共艺术,但严格说来,他作品还是一种相当个人化创作,在这一点上,他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有区别的只是在个人语言方式上的不同。亨利·摩尔的作品放在一个“现代主义 的环境中,特别是放在现代建筑周围,放在一个漂亮的大草坪上,是非常出色的,但这种效果是视觉的,是审美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它们缺乏我们所说的“公共性”。亨利·摩尔的作品是艺术家个人与环境的一种对话,由于这种对话,作品与环境达到了一种相当的默契,也使得来到这个环境中的其他人们也获得了感染。问题是,就像任何作品都可能感染观众而不能将凡是能让观众感动的任何作品都看作公共艺术一样,亨利·摩尔的作品还是看作环境雕塑比较好。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

公共艺术近年在中国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由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就为一些城市与社区在公共空间里放置大量的艺术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伴随着人民文化教育水平与民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一个公民(市民)化的社会在一些发达地区正日益形成,这也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希望对如何在公共空间里放置艺术品拥有发言权。

从本质上看,所谓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得以提出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完全可以说,它实际上提出了应该由公众来掌握空间支配权的问题。这是对既往历史的一种颠覆。因此,公共艺术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社会学与文化学的概念,而非纯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形态,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它也可以是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公共艺术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四、公共艺术概念扩展

其实,所谓公共性也并不是一个虚幻的文化指标,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它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地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

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综上所述,我倾向于认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公共艺术决不是单一化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人或数人与大众合作交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努力在个人的创意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基点,进而创造出既有艺术性又有公共性的艺术品。当然,创作公共艺术,还会涉及如何融入特定环境、历史与习俗等问题。

6.中国现代雕塑教案 篇六

课型:高中美术欣赏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现代雕塑作品,使学生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认识到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雕塑的类型及其各种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雕塑艺术对美化环境,增强审美感受的重要意义。

3、认识到中国现代雕塑类型发展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教学重难点:

1、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了解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艺术特点。

2、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区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多元类型。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自我介绍

(二)导入新课: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堂美术欣赏课。美术课最直观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对美的欣赏感受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柔和的音乐中进入视觉的盛宴,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今天要谈到什么呢?(演示图片)

(三)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中国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1、(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的含义

A、提问:既然是说现代,那大家知道中国的“现代”是以哪一年为起点的吗?(新中国成立在哪一年?)

B、回答:

2、讲述现代雕塑发展的三个阶段

Ⅰ、了解1949年至今的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

Ⅱ、划分出现代雕塑的三个阶段并介绍其艺术特点: 1949年——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至今

Ⅲ、演示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作介绍,引出城市环境雕塑和架上雕塑的概念 第二部分:中国现代雕塑的不同类型

1、讨论: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雕塑呢?从功能上来讲,它们属于什么类型呢?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雕塑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以图片为开端,展示不同类型的雕塑作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从理论上区分五种

不同类型的雕塑:

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

通过欣赏,使学生明白现代雕塑发展的多元化方向

3、小测试:区分雕塑的不同类型

7.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教案 篇七

第1节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

我省的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省委、省政府为树立河南形象,提高城市品位,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中原崛起而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河南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主题工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全省上下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广泛深入开展了以文明城市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集中展示了我省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新的形势、新的阶段赋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新的内容和标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评判一个地区的发达程度?除经济指标等诸多因素外,城市的文明建设也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因此,做为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龙头”工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政治、文化、科技、卫生、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就是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风尚和秩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实现精神文明,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风尚,需要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它提供保障。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更高的要求。过去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同时也需要从新情况出发,用改革的精神和方法不断探索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则正是新时期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它不仅在内容上包容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在发展要求上,也与这些目标相适应。可以说,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它通过同国家的方针政策、城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局相适应,不断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从而为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政治保障,而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和促进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通过文明城市建设这个有效载体,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规范市民的行为,创造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还可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市的道路交通、市容市貌、园林绿化、供水排水、通信传递等设施建设,使市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通过一系列的文明素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市民不断提高了思想政治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现代城市意识,为塑造现代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文明城市的创建也极大带动了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促进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蓬勃兴起。

二、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8.我们的城市大班教案 篇八

1、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习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的组合绘画。

3、能够比较合理的安排画面,使其看起来有序,层次丰富。

活动准备:

操作卡十六绘画纸彩色铅笔提前让幼儿观察周围的大楼

活动过程:

1、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引入话题:现在我们的城市正在搞建设,你们看到了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了,大楼房也越来越多了,那么老师请小朋友来讲一讲你们看到的有什么样子的楼房呢?

2、请小朋友来讲一讲自己看到的城市形象,要求描述得比较准确。

3、出示操作卡,请幼儿看一看这张画的画面上有些什么东西,看起来的感觉怎么样,和我们看到的城市有些什么不一样?(楼房太少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4、请幼儿在操作卡上添画,可以画自己见过的,没见过的,或者是自己想象中的楼房都可以,但是要求要画面安排合理。比如有的楼房被前面的房子遮住了,有的旁边有绿化带……

9.《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识》教案 篇九

王寿小学 陈金安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知识,懂得创建文明城市的 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2、知道作为一名市民,应该怎样做。

3、从自身做起,促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4、通过活动积极宣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 对新乡的热爱。教学重点:

1、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2、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3、全国文明城市对公共场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应如何做?

5、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小学生应如何做?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什

么事情都得讲个规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 则》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它教育我们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今我们新乡 市正在力争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识。(出示课件,展示美丽的新乡)

一、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

师:同学们,我们新乡美吗?(美)我们新乡城市很美,但我们的人更美。你知道什么是全国文明城市吗?

全国文明城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全国文明城市”由中央文明委命名,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评选表彰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截止去年已评选表彰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共有84个城市获得此荣誉称号。

二、为什么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有丰润价值内涵和人文精神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在创建的过程中城市有了努力目标、有了建设方向,可以使城市更有文化、更有品味、更有道德;可以为民办好事、做实事,有助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从而造福广大市民群众。

三、全国文明城市对公共场所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对市容市貌有哪些要求? ⑴规划合理,公共建筑、雕塑、广告牌、垃圾桶等造型美观实用,与居住环境相和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⑵街道整洁卫生,无乱张贴(包括牛皮癣)现象;⑶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气氛祥和。

2、对市民在公共场所道德方面有哪些要求? ⑴公共场所无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⑵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并有明显的禁烟标识;⑶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场等场所安静、文明,无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闹现象。

3、市民应具备哪些交通意识? ⑴车辆、行人各行其道;

⑵机动车让行斑马线,车辆、行人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⑶自觉保持交通畅通、不人为造成交通阻塞;⑷车辆、行人服从交警指挥;⑸在交通站点遵守秩序,排队侯车,依次上下车。⑹禁止酒后驾车。

4、建立公共场所人际互助关系有哪些要求? ⑴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⑵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回答陌生人的问讯;⑶公共场所主动帮助老、残、弱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5、对窗口服务行业有哪些要求、有哪些行业? 对窗口行业进行实地考察、随机暗访,内容包括:是否公开服务标准和程序,是否文明规范,投诉机制是否便捷有效等。行业包括:燃气、供热、自来水、供电、公交、出租汽车、铁路、长途汽车客运站、民航机场、环卫、风景园林、物业服务、邮政、电信、银行、医疗、宾馆、旅行社、商业零售、工商、税务、110、派出所、交警等,其中医疗和商业是必查行业。

四、市民应遵守的公共场所道德行为有哪些?

1.公共场所不乱扔杂物、随地吐痰、损坏花草树木、吵架、斗殴等不文明行为;

2.在设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3.在影剧院、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会场等场所不大声喧哗、污言秽语、嬉戏吵闹,保持安静、良好的秩序。

五、市民应具备哪些交通意识? 1.车辆、行人各行其道;

2.车辆、行人不乱闯红灯、不乱穿马路; 3.交通畅通,不人为造成严重交通阻塞; 4.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

六、“市民遵守交通规则”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测评? 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测评:

1.主干道机动车守法率>98%; 2.主干道非机动车守法率>85%; 3.主干道行人守法率>80%; 4.主干道违章停车率≤2辆/5公里;

5.城市快速路机动车无占用应急车道行驶现象。

七、在对公共设施维护方面,市民应该怎样做?

要爱护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座椅、雕塑、窨井等公共设施,不能人为弄脏、损坏。

八、市民应该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助关系?

1.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主动让座; 2.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耐心热情地回答陌生人的询问; 3.家庭关系和睦、单位劳动关系和谐、社区人际关系融洽; 4.孤、老、残、弱者得到志愿服务。

九、在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应避免哪些不文明行为? 1.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张贴、吸烟; 2.破坏城市公共设施、损坏花草树木;乱倒乱排污水; 3.违章搭建、乱拉乱挂;建筑工地、生产经营场所噪音扰民; 4.占用和侵占城市道路乱摆卖; 5.乱设广告牌和单位铭牌;

6.宠物扰民或任由宠物随地大小便现象等。

十、在公共秩序方面,应避免哪些不文明行为?

1.不遵守交通秩序,车辆乱停放、闯红灯、不礼让在斑马线上通行的行人,行人乱穿马路、翻越护栏,摩托车、出租车随意调头,机动车随意进入河源文化广场、沿江步行道、绿地等;

2.不遵守市场秩序,违规违章占道经营、乱摆卖,销售一些不卫生食品、不健康书籍和玩具,一些行业存在的宰客现象等; 3.不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在公共场所吵架、斗殴,办事不自觉排队随意插队,出租车、摩托车争抢客源现象等。

十一、在公共服务方面,应避免哪些不文明行为?

1.服务态度(包括语言、举止、穿着、行为等)不文明; 2.网吧管理不规范如非实名制上网、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超时经营、消防安全措施缺失等。

十二、文明礼貌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待人谦恭和气,谈吐文明有礼,举止端庄大方等方面。

十三、如何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公民? 1.语言美,心灵美;2.谦虚礼让,虚心进取;3.谈吐文雅,自然大方;4.衣着得体,举止端庄;5.作客文雅,遵纪守时;6.讲究卫生,注重健康;7.文明通话,提高修养;8.公共场所,文明礼貌。

十四、常用的“十字”文明用语是什么? 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

师:创建文明城市,我班在行动,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1、文明学习。做到不旷课,不迟到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不睡觉或吃零食;在教室里杜绝大声喧哗、吃东西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诚信考试,不作弊。

2、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3、争创文明班级。维持教室良好的学习环境。

4、以校为家,爱护公共设施,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不损坏公物,拒绝课桌文化,发现损坏的公物及时与维修人员联系。

5、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树立崇高理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6、养成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作风,养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品质,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7、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作一名自强自立自主的学生,作一名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小结:

10.野猫的城市教案 篇十

《纲要》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照片在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拍照和欣赏照片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孩子自己的照片直接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是他熟悉的、亲身经历的,适合于幼儿的讲述活动。但是这种讲述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记忆的简单再现,往往需要孩子将看到的信息重新组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用现在的知识经验去创造性地讲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利用照片发展孩子详细地、有条理地、完整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能力,启发他们通过敏锐的观察,捕捉静态的视图传递的动态信息并能较好地运用语言描述,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另外,摄影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引导幼儿讲述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受照片本身所蕴涵的价值,恰当地融入艺术和社会领域的内容,对孩子来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活动目标:

1、能运用连贯、完整、富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语言讲述照片的内容。

2、感受照片所表现内容的多样性。

3、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的照片:示范讲述的照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三张有益于幼儿经验拓展的照片:智慧树剧照、全家福照片、刘翔比赛的照片。

2、幼儿准备自己的照片2--3张,课前请家长和孩子共同交流、回忆有关照片的内容。

3、为了提高幼儿讲述的兴趣,布置照片展览会,为幼儿创设了想讲、愿意讲的环境氛围,这可以使幼儿在有声有色的讲述过程中身临其境,受到感染与教育。

4、自制一本相册。

5、实物展示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组织幼儿参观照片,相互交流照片的内容。

1、提出参观的要求:“参观的时候,请你找一找哪张照片是你的,和好朋友讲一讲你的照片上有谁?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2、幼儿参观,同伴间互相讲述,教师了解幼儿讲述的大致情况,给予个别幼儿恰当的指导。

(二)教师示范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1、教师示范讲述:我的照片的故事。

老师:“这是我和我的孩子在泰山旅游时拍的一张照片。放假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来到了泰山,泰山是一座很高的山,我们沿着台阶向上爬,一路上看到了高高的树、绿绿的草和五颜六色的花,最有趣的是山上的石头,有的像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大象,真是好玩极了!我们爬了好长时间,终于爬到山顶了。我们高兴地说:‘我们爬到山顶了,我们胜利了!’”

2、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讲述的要点以及讲述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1)“我的故事里有谁?”

(2)“我和我的孩子在什么时候去了什么地方?”

(3)“我们看到里什么?说了什么?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教师启发、引导幼儿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各类照片,感受照片所表现的不同内容,体验大胆讲述、与人交流的快乐。

1、个别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

老师:“谁愿意去选一张自己的照片,将照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幼儿一:“这是我在奶奶家拍的一张照片。秋天到了,奶奶家里收获了许多花生,我和爸爸帮奶奶晒花生,奶奶要剥花生给我吃,我说:‘奶奶,我帮你剥。’我剥不动就用牙齿去咬,爸爸就用照相机咔嚓一下把我用牙齿咬花生的样子给照下来了。”

幼儿二:“这是我过五岁生日时我妈妈带我到小天使影楼拍的一张照片,我特别喜欢奥特曼,就拉着妈妈跟奥特曼一起拍照片留作纪念,我大声喊‘打败怪兽’妈妈祝我生日快乐!后来,妈妈就去深圳打工了,我很想妈妈……”

孩子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照片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有趣、完整。

2、讲述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拍的照片的故事。(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他们在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拍摄的照片,如:春游、运动会、六一团体操表演等,孩子们都能快乐地、用完整、连贯的的语言讲述,而且讲述内容生动、有趣,是孩子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情景。)

3、经验迁移,讲述他人照片的故事。

(1)少儿频道智慧树节目的剧照。

(2)全家福照片。(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快乐、幸福!拍张全家福作为留念……)

(3)刘翔比赛的照片。(刘翔哥哥在参加跨栏比赛,他跑步的速度非常快,像飞一样,获得了世界冠军……)

4、自选照片,再次与同伴与交流、分享照片的故事。

(四)分类整理,制作班级相册,共享照片的故事。

1、引导幼儿为照片归类、整理。

“每一张照片不仅可以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还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件事情,每一张照片都很珍贵,我们应该将它保存好。”请幼儿按照片拍摄的地点归类、整理。

2、制作班级相册,分享活动的快乐。

这些照片装在一起,给它加个封面就做成一本相册了,这是我们的班级相册,我们还会有更多的照片存放在里面,我们还要继续讲照片的故事。

(五)活动延伸:继续收集照片,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讲述。

活动反思: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