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2篇)
1.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一
工作上按照“工作便于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群众易于接受”原则,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大力破除群众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坐等求要的传统习俗,引导干群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愤图强,务实苦干,为农村全面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勇于实践,奋力拼搏,率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员。建设好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大学生“村官”理应承担起组织的信任与培养,义不容辞地率先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方整合资源,广泛对接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搭建发展平台,为本地区的大发展、快发展、协调发展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引项目。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为地区的长远发展搞好规划,找准基点,确立项目。
在村里的实际工作是写作员、管理员、记录员、讲解员、调解员、维修员、普查员、采购员…… 80%的村助理做的是“非实质性的”服务或文秘工作,但有20%的助理,比如黄腾宇,则以某种方式参与了村里的决策。
一、一、村是最基层的单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最终得通过村这一最基层组织来贯彻落实。村官是当地村民的带头人,村官的配置尤为重要,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也不一般,此次选聘村官:实行公开选聘、竞争择优,让整个选聘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组织选聘的大学生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本领。其目的就是把大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大学生当“村官”,从城里到农村,从学校到田间,从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到相对偏僻落后的小村,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虽然现在的条件比知青那个年代要好得多,但对于初出茅庐,优越感较强的大学生来说还是有个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尽快接触农村,贴近农民。作为基层组织,要根据大学生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制定和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妥善安排到村任职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是基础,“用得好”是关键。
大学生到了农村,虽说担任了一官半职,但首先要当好村民,要有吃苦的思想,在生活上要住得下,吃得惯,闷得住。在工作上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在农村这个新的领域
中虚心学习,领教,与当地农民融为一体,把农村当作自己施展才华的天地。把当村官看成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极好锻炼。
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这是个好事情,以为这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能够适应宽广径的工作。
在村里的实际工作是写作员、管理员、记录员、讲解员、调解员、维修员、普查员、采购员…… 80%的村助理做的是“非实质性的”服务或文秘工作,但有20%的助理,比如黄腾宇,则以某种方式参与了村里的决策。
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生力军。目前活跃在京郊的2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工作,被村民形象地称之为政策宣传员、决策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文化小教员、活动组织员。他们有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村里制定发展规划;有的利用自身特长,帮助村里推销产品;有的结合所学专业,在种植、养殖、果树栽培等方面进行试验和探索,帮助村民致富。毕业于法律系的大学生“村官”,还在村里举办普法培训班,创建法律工作室,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担任诉讼代理人,协助村集体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土地承包等合同纠纷。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有知识、肯动脑、求上进,他们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工作,对于尽快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积累基层经验,增长工作才干,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经过锻炼,从中选拔一些表现突出者充实村、乡干部队伍,对于调整村、乡干部队伍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在延庆县,现已有6名大学生“村官”被选入村党支部或村委会领导班子。
为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林州市委组织部结合“大学生村干部”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创新思路,积极引导,倾心关怀,使“大学生村干部”真正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谈及协助村里搞村貌建设,需要的是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例如装太阳能路灯,村民说了,这灯装我家门前,大半夜照得亮晃晃的,让人怎么睡觉?这就需要解释,需要跟村民很好的沟通,让他们理解、支持这项工作。
我一直认为,我们到农村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而是通过我们的到来,通过我们工作的方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好的影响,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方式和效率,甚至,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就是成功的。比如,可以教他们电脑网络知识,加快信息化进程,实现办公无纸话,不仅提高了速度,还可防止污染和浪费。甚至可以考虑构建网络办公体系,这在技术上不是问题,在条件上也行得通,毕竟现在北京的农村基本上都实现了网络“村村通”,这就可以避免为了一纸文字老往乡镇各个科室跑,既节约了办公成本,也提高了办公效率。如果这个难以实现,那可以教村干部发电子邮件,用QQ等工具传输文件。当然,诸如此类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成行的,需要的不仅是我们的智慧和热情,还需要各级领导的支持
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反 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要搞好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弄清楚,我国广大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国家对农村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以及农村管理体制与农村现实不适应等因素外,当前广大农村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得力的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缺少怎样领导农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们零陵区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解决,但是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普遍较弱。一些家庭往往由于家人患病、孩子上学或突发变故,等原因而导致返贫。为增加收入,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到一些经济发达一点的务工,看家守园的只剩下老弱病残。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富而有余。村官怎样组织和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是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这一个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农村缺乏优秀干部,农民呼唤好带头人
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注意到,凡是发展较快和先富起来的乡村,必然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特别是有一位好的带头!而这些被称为先进典型的优秀基层干部,大多数是创业后返乡以及了解外部信息较多的人。他们是建设新农村的领跑者。在当今的广大农村,发家能手和致富能人并不少,但既有智慧,又有领导能力并且又愿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人却不多。
近年来,为整体推进农村发展,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一些地区结合实际,连年派出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皆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选拔优秀村干部,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改善基层组织干部结构,国家采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举措,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制度。这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的干部队伍长期建设,对引导农民以科技文化改变落后现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
是,农村工作由于受当地各种条件的制约,对基层领导者来说,要打开局面不仅要熟悉各方面的情况,更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新农村建设急需大批经验丰富的好干部,广大农民呼唤改变落后面貌的带头人。
二、建设和谐有力的班子。
村班子和村干部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抓好了这项工作,就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班子建设有了新变化,新起色,村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群众观念、创新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村班子建设要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努力打造团结协调、群众公认、事业发展的和谐村班子。
要强化“一把手”工程建设。要抓好人才选拔、素质提升、教育培养三个环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的“领头雁”作用。要坚持党员、村民代表两支队伍一起抓。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整合资源,广开财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规范村干部的行为,激励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要重视村风、民风建设,树正气,保稳定,要多做聚民心、正民风、顺民意的工作,确保一方平安。
要牢固确立村级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发挥好村书记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要突出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发展,因地制宜,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为民办实事,使新农村建设实实在在地惠及到老百姓。广大村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提升自身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三、坚持增强党员党性观念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相结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新农村,首先需要解决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部分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和一些农民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开展“我为新农村建设、为零陵区发展做了什么”和“我带动了几位群众”等活动,在广大党员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上进心,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工作上来;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在增强自身党性观念的同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群众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轻商、多子多福、小富即安和等靠要落后观念,树立不进则退、无商不活、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 奔小康等新的观念,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四、坚持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与增强群众致富能力相结合。
穷,既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拔掉“穷根子”。为此,村官要坚持把提高农村党员综
合素质与增强农民致富能力相结合,千方百计地拓展农民致富渠道,创新农民致富手段。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促使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意识;二是选派一批上进心强、接受能力强的党员到经济发展快、农村工作搞得好的地区参观学习,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三是建立以党员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专业生产为基础、以共同致富为目的,统分结合、互惠合作的致富专业区,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平台,为农民致富拓宽渠道。
五、坚持提高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相结合。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强,就可以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力量。为了增强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凝聚力,零陵区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对不能政党发挥作用的支部进行整顿,对责任心不强或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通过交任务、压担子的办法,促使村支书、村支委切实担起服务群众、服务生产、服务大局的职责。要求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群众性组织的关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努力形成工作的合力。同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民意咨询制度,要求党支部对那些涉及长远发展的重大事情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通过印发征示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现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这些做法,不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也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六、村官如果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或理解为新村庄建设,或简单理解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或仅仅理解为扩大内需的手段,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有害的,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急需引起重视。第一,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一次短期运动,急于求成,大哄大嗡大跃进,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远性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培养生长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赋予其新时期新的内涵。它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还包括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和谐农村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革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短期的运动。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任务,是涉及面非常广的庞大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急于求成,大包大揽搞运动都是有害的。一定要从各地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具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防止个别地区、个别人把惠及亿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良心工程,变成新的强迫命令的“运动”、新的名实不符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为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处理好当前发展现状和长远建设目标的关系,绝不能急躁冒进搞运动。
二要正确处理好客观条件和建设目标的关系。所有的实践都应该从实际出发,新农村建设更要认真考虑各地财政承受力、群众参与能力等实际情况。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强调搞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标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新农村建设中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鼓励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把农村建设成为自己理想的家园,以此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二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3.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三
以创业服务农村,改善农村民生
政策惠村官,创业馈基层。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级集体收入较低,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是制约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大学生村官通过自主创业、引领创业来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是扫清这一障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宿迁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如市、县(区)财政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专项资金”和“创业专项奖励资金”,由市各银行与江苏省再担保公司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的担保贷款,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消除后顾之忧,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在政府的支持下,宿迁大学生村官凭借借款投入、分期还本、免除利息、贷款担保等优惠扶持政策创业,以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找到了服务农村民生的突破口。
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类型多样,既有信息网络科技公司,也有传统农产品种植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花木加工厂等,不乏突破当地传统产业的新颖创意。通过这些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将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增长了农民的见识,缩短了农村与城市的科技“鸿沟”,帮助农民从新型农业发展中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收当地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完成向市民的转化。
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不仅能创业,而且善创业。大力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发挥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农民与村官的理解信任,为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以知识支撑发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奉献自我是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刻内涵。大学生村官思路活、方法新、效率高,能为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推进注入新活力、添加新动力,为社会管理的蜕变、创新奠定深厚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宿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引导大学生村官服务百姓,做群众的贴心人。首先,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成为农村工作“百事通”。全县大学生村官通过走访农家田舍,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掌握有别于本地村“两委”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下情上达,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当好村级事务的“服务员”。大学生村官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百姓的利益摆在首位,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真真JEJE把诸如惠农惠民、新农合等政策宣传与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真心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用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擦亮农村社会管理名片。如通过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管理、征用及村民自治等各类法制讲座与法制宣传,为农村普法工作注入新活力;通过利用不涉及农村传统“熟人社会”利益纠纷的身份特点,积极化解农村干群矛盾;通过排查农村安全隐患、发现信访苗头、调和邻里矛盾、慰问帮扶困难群众,促进农村人际和谐。第三,当好人民群众“办事员”。加快村级台帐自动化、村级网站信息化、村务公开民主化、远程教育受众化等“四化”进程,并以此为依托,为能人大户提供最新种植、养殖技术,帮助联系各类销售渠道,与孤寡老人结对,帮助办理力所能及的实事,开办留守儿童课外辅导班,帮助补习功课,通过一系列好事实事,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据统计,宿迁自2007年通过考核方式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先后多达1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有益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特长和特殊身份,能够在农村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治违拆违、维护稳定等容易引发矛盾的工作中起到“调解员”和“缓冲带”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接受锻炼、提升能力、快速成为服务新时期农村建设骨干力量,也有利于农村基层社会的长久和谐稳定。
以实践引领新风,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是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外延。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黏合剂,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娱乐等作用,农民群众与城镇居民同样有精神追求。大学生村官文化层次高、专业性强、学习适应能力强,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宿迁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村官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优势和特长,弥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阵地缺乏、队伍力量弱化的不足。重点在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载体搭建、文化氛围营造等4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村官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全市大学生村官依托乡镇文化站、村居广播、远程教育平台、宿城先锋网等平台,紧贴基层实际,组织基层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村居文化,组织各类理论宣讲团、文艺演出队、文明社区评比活动等,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农村。主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担当管理员、讲解员,借助书屋阵地对村民进行现代农业、法律常识、文化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宣传文明生活方式,抵制封建迷信,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为,倡导了文明和谐新乡风,丰富了农村文化内容,也打造了农村文化的靓丽品牌。如王春明、苗圃等大学生村官创办了惠农网、乐农网等信息化为民服务平台,普及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了农户与市场的联系。单小琼、封其兵等大学生村官利用专业优势,整理发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相继打造了沐阳县周圈村古栗林、普善寺、泗洪县“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旅游品牌。
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文化建设和文明提升的“生力军”,只要给予足够的舞台,完全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乡土文化的挖掘者,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文化设施的管理者,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作者单位:臧雷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卫国,宿迁市委组织部)
4.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四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在于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文化建设。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文化生活而言,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缺乏。由于农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进而使不良的娱乐方式腐蚀农村,特别是麻将、扑克等赌博风的盛行,不仅导致农民惰性思想的产生,更是严重地影响了村风和家庭团结,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大学生村官以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突破口,进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扬自己优势的选项。
大学生村官作为高学历的群体,相对具有理论素养较深和知识面较广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当好先进文化传播者。要做好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工作,做好农村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让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贴近农村实际,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阐述科学知识。
大学生村官视野宽、信息灵,积极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并用活用好相关国家政策,努力改变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倡导健康积极的农村文化娱乐方式。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文化发展的组织建设,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学的新型农民,建设一支科技文化建设队伍,确保农村文化建设长效化。大学生村官普遍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利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这个平台,对村民进行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和后网络时代信息文化建设的培训,给农村带去新的观念、新的办法和新信息获取渠道,通过开展多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让农民掌握好现代信息交流技能,使之能通过因特网等信息平台,获取相关农业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化、知识化、信息化。
大学生村官群体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可以创新活动内容与方式,充分发掘和利用一些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善于发掘农村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使现代文化和当地的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观念,进而在精神层面上形成凝聚力,提高群众基层生活参与热情。
5.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五
何贵梅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乡镇人大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推动和促进建设发展的农村、民主的农村、社会和谐的农村。
一、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乡镇人大应该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依法行使职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1、围绕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搞好审议决策。
决策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乡镇人大做出决议决定要立足于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因此,乡镇人大行使决策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关注的重点。
一是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人大可以通过专题调查、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和特色,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愿望,了解中央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以便科学地进行审议决策。
二是围绕农业发展问题,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
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乡镇人大应该通过行使审议决策权,促进当地政府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其他服务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积极探索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
2、通过依法行使监督权,把好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关。一是把好农业政策落实关,确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和措施,特别是2004年中央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问题》的一号文件。乡镇人大应该充分认识中央关于“三农”问题一系列文件精神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关心农民的大事来抓。
二是把好农业法律法规实施关,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乡镇人大应该注重开展与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围绕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展检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如农民土地纠纷问题是中央实施农业发展战略后出现的热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乡镇人大开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就很有必要。通过检查,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有效遏制滥占农民耕地、基本农田和少批多占、未批先占、以地招商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征用农民土地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做到合法合理,较好地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促
进农业发展很有好处。近几年,景阳镇人大先后开展了《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等多部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通过这些检查,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收费逐渐规范了,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总而言之,农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民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了维护。
3、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乡镇人大应该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调动代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要善于引导农业第一线的代表做优化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带头人,做科技致富的典范,带领组织农民群众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二、充分发挥乡镇人大在推进村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推进村民自治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宪法第9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自治权利。”
在促进村民自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监督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另一方面是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协调运转。在换届选举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为此,乡镇人大一方面要加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维权意识,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知识,并懂得如何行使维护其合法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每次选举前,乡镇人大应当对换届选举加强指导,并在选举过程当中对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推选村民代表、提名确定候选人、投票选举五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对于选举中发生的违法行为应该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选出村民委员会后,乡镇人大要对加强监督,督促搞好村务公开工作,畅通村民维权渠道。对于少数村干部忽视村民利益、以权谋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行为,乡镇人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督促整改,该查处的要督促有关部门查处,对于村民严重不满的村干部,应当通过合法方式罢免该村民委员会成员。
三、充分发挥乡镇人大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1、认真办理代表关于“三农”问题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代表反映的关于“三农”问题的建议是农民群众的直接心声,乡镇人大应该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办理。这几年,景阳镇人大对于代表提出的关于“三农”问题的建议可以说是高度重视,代表对于“三农”方面问题的建议办理满意、基本满意率每年都达到了90%以上。
2、认真办理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
6.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六
(一)提升职工素质。在村级工会建设中,我们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村级工会的主要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职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国家法律法规,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使原来分散的农民转化为有组织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又以新的产业工人形象回到农村带动农民和农村文明素质的提高,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新的积极因素。
(二)维护合法权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村级工会处于职工维权的第一线,对职工的利益诉求和生产状况底子清、情况明。因此,我们要求村级工会要当好第一信息知情人,第一信息上报人,第一权益维护人,依法监督企业安全生产、民主管理、职工工资发放、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保障职工的经济权益、生命健康权益,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1)促进企业发展。村级工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要为企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2)维护社会稳定。农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是村民又是职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促进企业稳定,又促进农村稳定。因此,在村级工会建立之初,我们要求村级工会主席原则上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为农民工与当地党组织建立正常的沟通渠道,使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生产生活状况能及时反映到工会和党组织中来,当好桥梁和纽带,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加强村级工会规范化建设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工会要“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农民工团结在工会周围”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不断加强村级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积极吸纳农民工入会,竭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充分发挥村级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组织和服务农民工、构建和谐社会。
一、抓村级建会,帮农民工建家
(一)合力建会搭台子。为了保证村级建会工作顺利推进,我们抓住 “党建带工建”的有利条件,为村级建会搭建平台,形成了齐抓共管高位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做到了让外出农民工有“家”可归。
(二)健全组织配班子。全市村级所建工会,均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会主席,并注重发挥农民工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致力在农民工中发现、培养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
(三)发展会员壮队伍。村级工会采取“三结合”的办法发展农民工入会。一是村村结合,二是村企结合,三是内外结合。
二、抓建章立制,促村级工会运转有序
村工会必须做到“三规范”。一是组织规范。二是基础规范。做到“六有”,即有场所、有标志、有印章、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三是工作规范。提出建设“六好”村工会组织,即党政重视支持好、组织网络建设好、履行基本职责好、指导帮助基层好、服务职工群众好、围绕中心开展工作好。
三、抓依法履职,让村级工会有为
村工会以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着力点,把维护农民工利益和增强工会凝聚力作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突出村级工会的维权作用。村工会要成为农民工问题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监督人”,构筑了农民工维权的第一道关口。
(二)明确村级工会的服务职能。
(三)显现村级工会的社会效应。村工会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乡(镇)工会、村工会、企业工会的“小三级”组织网络,工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工会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外出务工入工会,有了困难找工会,依法维权靠工会、提高素质到工会”。
建立村级工会“联络员”制度。村级工会最大的弊端就是专职工会干部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镇在36个村建立了“村级工会联络员”制度,村联络员全部由村支书兼任,主要负责农民工会员的发展、管理和服务。
开展培训,服务职工。一是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开展安全生产培训,三是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
搞好维权,发挥作用。一是做好农民工劳动保护工作。二是帮助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解决劳资纠纷。三是做好帮扶,解决困难职工的后顾之忧。----以人为本,实力强会,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7.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有8亿多人口在农村, 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县级图书馆是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农民素质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但是多年来, 县级图书馆只是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开展业务, 思想僵化, 视野狭小, 面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越来越强烈的人们求知、求富、求新的愿望表现, 不认识、不研究、不应变, 使得图书馆工作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 久而久之, 县级图书馆工作效益就会被忽视, 其职能作用就会被淡化。因此, 县级图书馆只有转变服务理念, 调整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功能, 才能真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县级图书馆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安静的阅读环境使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休闲的首选之地。图书馆通过阅读书籍、网络信息传播, 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渗透到农民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以及通过加快发展改变农村面貌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热情。
二、县级图书馆要为新农村建设增强经济助力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要不断发展经济, 要让农民致富。县级图书馆服务工作要深入到基层农村当中去, 真正了解我们新时期农村工作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创新, 进而运用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 完成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传播和利用, 切实帮助农民开阔经营视角、拓宽致富门路、增强致富本领、解决农业难题, 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县级图书馆要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文化部在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十一五”期间实现“一乡一站, 一村一室, 一人一册”的目标, 以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逐步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 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把提高文化素质的工作转向农村。为此, 县级图书馆要根据本地农民的文化需要选购图书, 并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满足农民文化欣赏和娱乐消遣的基本需求, 丰富农村读者的精神生活,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如针对图书馆下班时间正是农民阅览高峰期的情况, 县级图书馆可以根据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周期来调整工作时间, 以适应农村读者的阅读规律;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讲座、送书下乡村等便民活动;以县图书馆为中心, 向其周围农村辐射, 在农村建立图书站或文化角。
需要注意的是, 要保证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有效性, 就必须加强图书馆建设, 使其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 而加强县级图书馆建设, 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首先, 县级图书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 基本上全靠县政府拨款, 县政府应加强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 保障其事业经费, 并支持其后继资金用于添置新书, 扩大图书馆馆藏, 推动馆藏及时更新换代, 避免出现“空壳化”趋势。其次, 县级图书馆之间要加强规划与协调, 增进彼此的联系和协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 现代农村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单一类型的图书馆显然无法满足农民对知识的需要。如何调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 把他们组织起来, 全面规划、安排,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是十分重要的。再次, 县级图书馆必须提高馆员的素质,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图书馆管理队伍。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高素质人才队伍,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此外, 也可以号召退休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到各乡镇指导和培训农民, 以充实县级图书馆工作队伍, 增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力量。
作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文化主体, 县级图书馆只有健康协调的发展, 才能实现广大农村社会整体文化的全面发展, 也才能实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要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云虹.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图书馆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现代情报, 2008.12
[2].谢丽娟等.中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比较研究.图书馆建设, 2009.2
8.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八
一、青海图书馆、文化站、图书室发展现状
至2007年底,青海全省共有省、州(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43家。从业人员382人,图书总藏量1143万册,2007年读者来馆阅览、借阅人次98万人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64个基层分中心和服务点的转星调整任务全部完成。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省、州(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知识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没能发挥出应有作用,值得深思。到2006年末,青海农村村级图书室、文化站拥有量每百村不足4个,图书室、文化站拥有量偏低,远低于全国的水平。经济最发达的西宁市,931个村中有62个图书室、文化站,但每百村拥有量为6.66个。落后偏僻地方图书室稀缺,或尚未建立,或名存实亡。
据资料显示,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书架上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而需剔除下架的就占30-60%。文化部有关领导曾经披露,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人均0.3册。2004年,青海省文化厅组织专家组对全省6州1地1市的7个州级图书馆、22个县级图书馆进行全面调查、评估。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图书馆已连续多年没有购置新书,藏书量几乎都不达标。西宁市图书馆已经连续14年没有购置新书,藏书只有10万多册。在州县,10年没有购书的图书馆有3个自治州和3县1市,10年以上没有购书的图书馆有5个县。全省7所地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远远达不到图书馆标准年入藏量,22所县级图书馆的新增图书藏量也未能达标。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图书馆,全馆所藏图书还不到4000册。 而离农牧民最近的乡镇文化站及农村图书室书籍加少,图书基本靠一些企事业单位捐助,不但数量有限,更主要的是农牧民急需的图书很少,浅显易懂的有关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书籍缺乏,绝大多数书籍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限。现有的图书室规模、图书拥有量、图书种类等离农牧民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图书馆、文化站、图书室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购书经费投入不够,难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2004年全国有730多个公共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总数的27%多;全国公共图书馆一年的购书经费,人均不足0.3元。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其经费投入绝对值更加少的可怜。?据青海省文化厅2004年调查,位于省会的西宁市图书馆每年2万元的购书经费仅够报刊征订之用,已经连续14年没有购置新书,各州县的图书馆就更不用说了。虽然青政[2002]86号文件规定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更谈不上发展乡镇文化站以及农村图书室,许多乡镇、村图书室缺乏图书,形同虚设。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馆、室规模难以满足农牧民需求。据统计资料,2001年底,全国还有144个县无图书馆,108个县图书馆无馆舍,159个县图书馆馆舍面积低于300平方米。有馆舍的图书馆中还有287个无坐席。县图书馆如此,乡镇图书馆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很多乡镇图书馆的馆舍非常陈旧,有一些馆舍破烂不堪,甚至是危房,夏天进水、冬天漏风。一般的图书资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堆废纸。还有一些图书馆馆舍有限,没有地方存放图书,书籍损坏严重。
三是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的意义认识不够,思想不解放,认识不到位。认为乡镇图书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图书馆搞不搞没关系,建设积极性不高。他们对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对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图书资料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缺乏预见。因而,使各乡镇图书馆的馆舍、设施经费得不到落实,一些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同时,多年来图书馆传统观念束缚着图书馆的发展,习惯于在计划轨道上运行,“重藏轻用”,在服务工作中单调死板、无特色、无重点、被动消极,图书馆的“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流于形式。
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欠佳,工作效率不高。既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又有图书馆经验的人员很少,满足不了农牧区读者的需求。有的对业务一窍不通,这个工作干不了,那个工作不适应。有的抱着铁饭碗心理,缺乏服务意识,尤其是对衣着不光鲜的农牧民群众爱理不理,有问不答,缺乏耐心。县级及以上图书馆对馆藏资料的归纳整理缺乏明确的指导,难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四是由于环境不同,发展不平衡。青海地域辽阔,全省各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文化教育事业基础也不相同,因此县乡村图书馆站室的建立与发展速度均有所差别,发展不平等,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图书室。
五是县乡村体制归属不同,造成乡镇文化站、农村图书室发展无力。由于一些原因,从上到下都认为乡镇图书馆是“民办”事业,应该由集体或农民群众自己来办,乡镇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办的图书馆。“以书养书”是其主要的生存之路,许多乡镇图书馆采取的这种“以书养书”的政策很难体现其公益性。正是乡镇图书馆体制不落实,定位不明确,人员经费场地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致使乡镇图书馆屡建屡散、时兴时衰。
六是由于乡镇图书馆没有独立建制,无明确的人员编制,无法解决管理员的后顾之忧,人员流动随意性大。再加上管理员工资待遇低,难以招揽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有志于图书馆事业的年轻人才,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对农牧区的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三、发展乡镇图书馆、提高图书室对新农村建设支持作用的几点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各级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乡镇和农村图书室事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图书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联系起来,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联系起来,并且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县乡领导的各种考核范围。增加对乡镇、农村图书室的投入,增加购书经费,并将之列入财政预算,从制度上给予保障。增加县图书馆的编制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信息需求。在农牧区机构改革中,认真考虑乡镇以及农村图书室的编制问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从农牧区的长远发展着想,科学合理地核定编制,不能把减少财政开支作为唯一的目的。图书管理人员要有勇气,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图书室的重要作用,以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气魄,以市场为导向,转变服务观念,转变服务对象,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为建设新农村出谋划策,献计献策。
二是培养农牧民群众文化意识,造就新一代农牧民。造成乡镇图书馆、农村图书室发展后续乏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农民文化意识观念陈旧和农民自身致富能力不足而造成的信心丧失。所以,必须提高农民抗贫困能力,重塑信心,让他们认识到正是文化的缺失才导致了贫困。通过增加新书的投入量,发挥知识的传递效能和实用性技术的普及,使农民尝到读书的甜头。
各级政府切实关心帮助解决经费问题。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辐射5—8公里乃至更远的地方,是乡镇图书馆建设的优选地,包括农村的读者往返也比较方便。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现有文化经济优惠政策,鼓励全社会支持乡镇图书馆建设,采用国家、省财政、县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采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方法,让公众都集一点,建设好、发展好乡镇图书馆。另外,各级政府加大对县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县图书馆在乡镇建立分馆(由乡镇政府提供场地书架等硬件设施,由县图书馆提供图书)也是一种办馆形式。
三是通过实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开发科技情报资源,发展信息产业。严把进人关,让热爱图书馆事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进入图书馆工作,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建立一套适宜现代农牧区需要的图书馆管理细则,建立一套农牧区读者随到随借的管理办法。
图书馆作为最完善、最丰富的人类知识宝库,拥有极大的情报信息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现行的管理模式,难以使馆藏文獻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更谈不上将其加工成信息产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目前应以县级图书馆为网络中心,发掘现有的文献资源,加速情报信息的传递,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积极挖掘、整理、出版、传播有利于农牧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使用价值的资料,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图书的深层次加工,通过情报信息交换,为新农村以及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文献情报信息、咨询等一系列服务。
四是鼓励发展个人图书室。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自办书屋,充分发挥农民自办书屋的作用,使之与乡镇图书馆共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和对科学认识的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个人藏书、订阅报刊等,吸引着周边群众前来学科技学文化,使众多农民“富了脑袋又鼓起了钱袋”,这为发展农村图书室提供了一条新路。个人图书室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予以补贴,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捐助。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引导个人图书馆向特色书屋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办出特色,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才能对农民有用、对农业生产有用、对农村文化建设有用。
新形势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的硬件之一就是农牧区图书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铺开,农村图书室发展条件也已逐步成熟,乡镇、农村图书馆室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吸引大批农牧区读者,也一定会为建设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9.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通电、通讯(程控电话、通路(公路、通有线电视到道路硬化、税费取消、合作医保等,使农民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最值得一提的是,顺应农村发展形势的以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等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而且充当了配置利用农村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荒坡地等的生力军,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供领导和有识之士参考。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它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它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里的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指的是村经济合作社。再根据《浙江省经济合作社组织条例》第四条规定:设立村经济合作社,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经济合作社社长为法定代表人。这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是村经济合作社,其法定代表人应是村经济合作社社长,而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也不是村委会主任。
从浙江浦江县农村的调查情况看,全县409个行政村中,有80%以上的行政村设有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有专职的,也有党支部书记兼的,也有村委会主任兼的(有的乡镇以党委或政府名义下文公布,但至今没有一个村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过村经济合作社。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全县409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都不健全,其法定代表人资格都未确立。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村党支
部唱主角呢?还是村委会唱主角?或是村经济合作社唱主角?调查发现,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领导村级工作。这样的村,支部书记能力较强,威信也高,集体经济的主导权也掌握在支部书记手中;二是以村委会主任为核心,领导除党务以外的村级工作,这样的村,支部往往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支部书记或年纪大、或能力低,经济权掌握在村委会主任手中;而没有一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是由专职的村经济合作社社长领导掌权的。一句话,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问题上,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三者关系及其职责在实际工作中含糊不清。正因为这样,自农村改革相当长时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处于一种既开放又自由,既无组织领导又无组织监管的状况。如发展高山蔬菜、服装加工﹑
茶叶加工、水晶加工等。
在农业由第一次飞跃(建立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第二次飞跃(顺应社会化、市场化、效益化的发展需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转向的过程中,在农民的市场意识越来越浓的背景下,农民们不靠村支部、村委会而自发组织并成立了专业协会、行业组织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申请注册组织机构、吸收同行的农民会员、统一质量标准、注册商标,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服务模式,使行内农民充分受益。于是这种形式的组织迅速向邻村邻乡扩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的农村组织形式。如浦江县壶江源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由最初的一个村发展到现在的四个乡镇三十余个村,涉及社员上千户。该组织有自己的商标、加工厂房、管理营销网络,从规划种植、管理、采收、销售等,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模
式,已真正成为引领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组织。还有葡萄协会、蜜梨协会、花卉苗木协会、水晶行业协会等。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浦江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源自上世纪末,从它迅速发展的情况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其发展的美好前景。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以浦江县壶江源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说明: 第一,运用了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给其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潜力。在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力逐年外出经商打工的情况下,如何经营好耕地,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留守农村农民的最大问题。浦江县杭坪镇寺坪村几户农民率先利用山区气候的有利因素,反季节种植高山蔬菜,结果当市场蔬菜进入供不应求的季节时,这些高山蔬菜就卖了好价钱。于是由几户发展成几十户,最终全村都种上了高山蔬菜。大量的高山蔬菜由各家各户经营入市,也出现了因品种、管理差异而导致质量、价格的差异,出现了因价格低卖菜难、菜贱伤农的问题,而且各家各户拉菜进城,运输成本又大。时任村支部书记的葛就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几经谋合,成立了壶江源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合作社成立之初,一些农户不愿入社,当看到合作社运营规范、遵守信用、收益明显后,都纷纷要求入社。不到四年时间,该合作社就扩大到相邻的四个乡镇、三十余个村庄,入社会员达到一千余人。近两年,该社还投资300余万元实现了土地整理、安装了高山蔬菜滴灌系统,保证了早涝保收;建立了高山蔬菜干、鲜加工生产线。这样,当市场价格低时,就加工成干菜,如土豆干片、四季豆干、葫芦干片、萝卜干片等;当市场价格高时,就组织鲜菜上市,从而保证了菜农的利益。目前,该社组织生产的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十几个品种,一年四季种菜不断,产品运销上海、杭州、金华、义乌等城市,成为带领山区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解决了留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门路,并使其增收,赢得了他们的无限支持和赞誉。山区农民靠山吃山,加上传统的耕作模式,只能维持他们的温饱,如遇天气、自然灾害等原因,连温饱都维持不了。因此农村改革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青壮年农民纷纷外出“淘金”,留守的农民要通过耕种过上小康生活更难,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合作社有组织、有规模的组织农民种植、生产和管理,使农民卸掉了卖农产品难的包袱,使留守山区的农民充分实现了就业,使农民实现了
保收增收的梦想,有些村庄在蔬菜采收季节还出现劳动力紧张的状况。如该社下属的大畈乡海红村,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200余亩山垅田山弯田因无人耕种几近荒芜,该社组织人员承租了这些耕地,每亩年租金就达200元,再雇用该村一些留守的劳动力为其耕作、管理、采收,每人每天30元,采收季节,大卡车开到该村运蔬菜,使该村农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据初步结算,前后一比,该村农民人均收入净增加200元
左右,导致邻近的几个村纷纷响应,要求入会。
第三,承担了乡村两级的部分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如前所述,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从规划管理到组织销售等,已承担了乡、村两级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部分责任,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角色,而政府只能是服务,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角色,从而走上了市场参与唱主角,政府提供服务的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道路。不仅如此,专业合作社还承担了政府在村庄整治、土地整理、合作医疗保险、培训农村劳动力、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因为由合作社出面做工作,农民的利益与合作社是连在一起的,就比政府出面做工作省心多了。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其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中,自身不断积累了经验和做法,而且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下,正不断被越来越多的社员接受和拥护,尽管合作社的生产是专业的,但由点到面,由此及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 的作用正在不断扩大和延伸。
三、新农村建设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基础的话,那么其上层建筑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是乡镇党委政府,甚至是县级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说县、乡、村三级组织应承担农村经济发展暨新农村建设的责任的
话,那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为跨村、跨乡镇的组织后,对乡、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就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具体工作及实践中,发生和面临的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特别是山区农村。
一是乡村两级组织的设置面临变革。在协调处理乡村组织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中,有的村两委、乡镇政府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干涉了我村我乡的内政。自己无能无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增效不说,跨村跨乡镇的农民经济组织将其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本乡、本村又加以干涉,特别表现在规模经营或承租土地、改变本村本乡传统的耕作模式等方面。而山区农村的党员干部大多外出经商务工,使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形同虚设,作为乡镇党委政府又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此,把支部建在村上、划村而治的形
式在山区农村已明显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是实行企业化管理和以人为本应成为农村工作的新理念。在农村,首先,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就是一个好的带头人,同样一个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就是这个组织所辖区域的带头人;其次,这个组织应是诚信、维护该组织成员的权益、以绩效考核为先的组织;第三,有一套长效管理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总之,将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农民奔小康这条主线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生命线,将复杂的农村工作置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应成为新的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首选,而泛政治化的、传统说教式的﹑计划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工作。
10.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十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大学生村官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及智力保障,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探析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和谐社会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了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政策,这一政策正是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重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已经有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这些重大决策及现实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几乎成为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当代的大学生学有所长,他们一方面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广大农村寻求到发挥自己才干和智慧的舞台。但是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通向农村的人才桥梁,在为农村输入管理型人才的同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奇缺的问题,这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而且对缓解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优化城乡人才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开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从2003年的212万猛增至559万,而实际需要就业大学生(即历年未就业人数累计)人数更达到703万,2009年高校计划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9万,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增大。不仅如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锐减。同时,在全国1.4亿外出农民工中有2000万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这一系列复杂因素胶合在一起,都将相互挤占经济发展所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有限就业机会和市场。“大学生村官”制度也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据2009年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60万个村委会,如按照平均每个村至少配置1名大学生计算,还有约50万大学生可实现就业,这将大大缓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具体实践
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3月23日,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将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旨在为农村提供高素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并由此缓解就业困难造成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风险。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的总数13万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现有60万个村委会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还有近50万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这无疑将是一个相当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仅将对农村基层工作及社会政治有重大影响,对于大学生下基层的国家战略、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都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某市2002年4月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7月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该市共有1289名“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使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9%,从而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偏旧、能力偏弱的缺陷。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该市超过58%的“大学生村官”有致富项目。在750名有致富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148人资产超过100万元,42人超过500万元,22人超过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810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个,年产值12.6亿元,带动9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民主意识强,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某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该市“大学生村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4个农村社工服务站,组织1300名社会义工为群众提供帮扶救济。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某市128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2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为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大学生村官”计划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目前,全国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20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60.4万个村委会。按照中央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全国将至少选配60多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办的项目也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
3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毋庸讳言,从全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一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政策措施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是择业者而不是志愿者待遇如何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受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编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编制也很难落实。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村级组织一名岗位特设的“合同工”,对于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前途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学生村官”是党委组织部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吃的是“皇粮”,有别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但他们又没有被纳入公务员体系,不同于在岗在编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法律地位极不明确,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大学生村官”地位尴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局限于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基本上成了村支书、村主任的“秘书”,工作范围和权力十分有限,甚至属于村级组织的“边缘人”,无缘决策层,没有话语权,在其位但难谋其政。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村官”名不副实,长期被“借调”在乡镇机关,农村“村官”变成了乡镇“干事”,难以对农村发展产生实际效果。
(四)“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储备与“三农”工作差距较大,学非所用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各异,很多专业和“三农”相去甚远,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农学类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仅有4%。“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不仅增加了他们融入农村的难度,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五)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缺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打算。
为了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主要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目的是通过曲线方式获得今后自身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录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高达83.2%,选择留任村干部的仅为10.1%。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等方面制定科学办法,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二)要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问题。要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设置专项编制,并上升为全国统一执行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障社会化。要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也应享有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的权益。“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应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相关费用要纳入财政范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一定的比例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北京市为2010年合同期满的3000名“大学生村官”定向提供300个基层公务员招考名额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三)要搭建平台,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多接触村里事务,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强应对村里事务的能力。要注重调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让他们独立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营造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拓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渠道。
(四)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要对拟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任前培训,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农村、融入农民。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
培养,将其知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还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专题集中培训,加大农村实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五)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程序,尽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成长于农村的大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熟悉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是他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来看,本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更能发挥作用,选拔本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应成为首选。实在不能做到本村任职的,也要尽可能选择近的村任职。这样做,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和“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
(六)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实现出口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并不是要把某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辈子拴在农村。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有人离开村官岗位寻求新的发展是正常现象。要从制度上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退出机制,有效缓解出口堵塞,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确保农村村级组织能够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参考文献
[1] 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的制度安排[J],中州学刊,2011,2
(1):10-12
[2] 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3-37
[3] 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40-50
[4] 河南新乡5000多名大学生角逐400个“村官”岗位.[5] 张键.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海.2010(5):1-8
[6] 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3-377
11.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十一
摘 要:本文阐述了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针对农村现状,以偃师图书馆为例,列举了为新农村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探讨了以文化共享工程为网络平台的服务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48-02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要让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农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应及时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服务于农村小康建设,植根于农村,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 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是有知识、爱读书学习的新型农民。而在贫困农村有这种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农民只占约20%,又缺少科学技术和致富信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一定的差距。而县级图书馆是基层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保存文献资料,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担负着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1.2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固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更有甚者农闲时家家都有麻将场,走遍全村看不见有看报看书的,还有好多无所事事,扎堆闲聊的,这就是一些农村的文化生活。因为,除了打麻将,他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更有偏远地区或山村,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脱贫。没有图书室(馆),没有电影院,没有有线电视,不少地方的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有的图书室没有资金进新书,常年就是老样本,造成尘土覆盖,没有翻动。农村存在的贫困、缺乏教育制约着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这必将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切都对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带来了挑战。
1.3 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需求服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为农民学习文化知识与科学种养殖提供了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积极主动的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针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收集相关信息,使信息知识与科学种养殖结合起来,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2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电子文献和数据库等,这些可以为那些渴望知识、渴望信息、渴望科学种田的农民提供丰富信息资源。解决农民看书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是县级图书馆应尽的职责,也是摆在图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2.1 主动上门服务,服务农村文化
县级图书馆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分析调查农村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民情风俗等情况的基础上,适时调整送书下乡工作的方向,经常性地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偃师市图书馆从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入手,广泛收集,充实藏书,组织人员深入农村一线,编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简明易懂和实用性强的各类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科技信息资料及法律法规、生活常识、市场信息方面的资料《致富信息》、《决策参考》等一年四期,达7000多份。并一月编一次《致富桥》、《信息窗口》板报,指导农民科技致富。这种做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2.2 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偃师市图书馆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考虑新农村建设特点,为种植户、养殖户等建立专业户文献信息服务档案,开展跟踪服务、课题服务。缑氏葡萄种植,苹果种植,大口乡大棚蔬菜,科学养蝎,科学养猪等专题服务经过长达两年的跟踪服务,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解决农民在种植、养殖中的难题,产值有了很大提高,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该课题项目连续获得了省文化厅两年一次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2.3 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的县级图书馆,应该把转变群众观念,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开展“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同时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讲座、文化补习班、报告会、演讲会等,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通过这些辅导和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多读书,读好书,使农村社会读书成为习惯,营造农村浓郁的学习环境和知识氛围。
2.4 做好辅导工作,提高“农家书屋”服务功能
今年,偃师市图书馆在做好全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同时,认真调查,结合实际,在偏远山区建立分馆,根据各地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指导乡、村图书室各类图书的选配工作。如偃师市馆近几年建立的光明分馆、府店分馆、大口分馆等“农家书屋”,已陆续配送各类图书资料2万多册,捐赠图书2千余册。同时向有关部门征集实用书刊,社会上捐赠书刊达1万余册,弥补乡镇、村图书资源的不足,使广大农民读者也和城区的读者一样享受到了图书馆的便利服务,使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县级图书馆是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基层图书馆,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阵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讲座和报告会等。偃师市图书馆就成功举办了以“欣赏教育”为主题的“为人父母不可不听”的报告会,200多家长聆听了这次报告。与偃师文联、作协联合举办的牡丹诗会诗歌朗诵比赛,用诗歌宣传偃师的人文文化;举办了“三人国画展”、“偃师书协书法作品展”等书画展览;举办的“集邮与历史文化”讲座,弘扬了历史文化,普及了集邮知识,受到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广大农民紧紧地吸引到图书馆来,引领他们学文化,爱科学,提升他们向着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迈进,进而营造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
偃师市图书馆除继续实行全年无休息、天天开放、全开架借阅外,还把“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节日,搬到乡下去,在农民的家门口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简化办证流程,以人性化服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图书馆,为农民学习文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喜爱。
3 文化共享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网络平台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建设要求充分体现“三贴近”原则,把着力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增加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偃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立以来,利用卫星接收设备下载文化信息资源,依托现有“文化信息资源库”,乡村为重点,农户及青少年为对象,提出“数字共享,平等阅读”,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在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县级支中心的基础上,通过馆办活动、办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措施加强对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共享工程。利用网络资源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信息量大、数据传输快捷方便的优势,下载适用于当地群众的政策法规、农业科技、文化体育、防疫保健、科普知识等信息资料,并将下载的资料刻录成VCD光盘,通过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服务网络传递给农民群众。
对于农村大部分农民而言,互联网络还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还不会利用检索工具查找特定内容的资料。而偃师市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向他们传授网络信息检索方法,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让他们树立信息意识,使农民能够使用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工具,快速查找各种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乡镇基层中心和村级服务点赠送70多台电脑及其网络设施,几乎村村有了设备,并帮助农民建立他们的局域网,为推进农村信息资源电子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持。并培训了一部分文化知识高的农民作为计算机管理员。定期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指导,逐步指导农民掌握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人类灵魂和智慧的守望者,不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更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邵显升.图书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J].图书馆,2007,(4).
[2] 廖腾芳.乡村社区图书馆构件模式探讨[J].图书馆杂志,2002,(4).
[3] 方卫平.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
12.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十二
当前, 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60%以上, 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总的来说, 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妇女的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 其素质不足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 能否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主体意识, 提高她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促进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 不仅关系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1 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1 传统的性别歧视及生产习惯的影响使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低下, 思想不开放。
性别歧视在当今农村还广为流行, 而且, 她们习惯于“男主外, 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沿用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然就业模式, 传统经验比知识更重要的想法在她们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加上繁重的家务劳动, 使得她们无暇顾及自身作为一名女性存在的价值, 缺乏女性独立自主意识。1.2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农村妇女就业技能与自主创业意识不足, 在高新技术面前无从下手, 适应不了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农村妇女特别是年龄较大的, 由于文化程度低, 没有特长, 产业化意识、市场意识、流动意识差, 就业技能少, 行动迟缓, 不敢尝试和运用高新技术, 在无新经济组织的组织和引导下, 无力挤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 常在等待观望中错失良机。1.3信息不对称、机制不健全制约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妇女在生产经营中缺乏信息和资金的扶持。农村妇女没有有效可靠的信息来源。致富信息主要来源于对身边已有成功经验的简单模仿。另外, 生产经营一旦缺乏周转资金, 都是靠亲戚朋友互相帮扶, 很少有金融部门可以贷款, 即使有, 手续也很繁琐。二是农村妇女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广度还不适应, 85%以上农村妇女认为“农业结构调整不外乎是少种粮食多种经济作物”, 造成农产品加工层次低, 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差。1.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特别是妇女干部少, 制约着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基层组织不健全、没有妇女干部的村就像一盘散沙, 民主化程度低, 不能为村民提供经济服务, 生产治安环境也无法保证, 造成妇女的集体观念差, 参与村级管理的主动性差, 妇女缺乏正规的渠道了解村务, 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度低, 据调查, 仅有15%的妇女表示能够自愿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 14%的妇女愿意参加村干部竞选。调查还发现, 农村妇女结婚前外出经营或打工者仅有18%, 结婚后更鲜有外出, 甚至有16%的妇女最远只到过乡镇或另外的集镇。
2 重视和提升农村妇女的价值, 充分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加强学习宣传, 培养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主体意识和新的价值观念。
【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06-30
充分发挥银行业作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10-14
新时期关于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11-05
大学生村官如何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发挥作用06-29
发挥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06-19
如何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06-25
充分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与创新中的作用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