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2024-09-19

教育教学研究总结(精选15篇)

1.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一

五年来,在研究生处领导下,在全院教职员工努力下,我院研究生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优异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研究生招生

五年来,我院根据学校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先后举办五次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学院成立了由张茂松教授任组长,成员包括王利军教授、叶建新副教授、任宝玉等教授组成的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资格审核、英语笔试、英语面试(口语、听力)、专业课笔试、专业面试等,结合初试成绩,各学科组综合考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和学研能力等,按学科专业从高分到低分排列。五年来,劳动经济学专业共录取12人,公共经济与管理专业共录取7人,公共管理硕士(MPA)录取41人。同时,学院还成立了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编制领导小组,由叶建新副院长任组长。领导小组重点对简章中的院系介绍进行了规范和简化,对劳动经济学专业、公共经济与管理专业、公共管理(MPA)提炼了方向,对每个方向的指导教师进行了科学合理分配,明确了初试考试科目及复试考查内容。

二、研究生培养

(一)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

五年来,公共管理学院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不同类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加强分类培养的系统设计。学院多次组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个。

(二)加强对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 学院十分重视加强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先后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了多次随机抽查,多次对五年来六十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多次开展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强整改。实施论文盲审制度,五年来共外送盲审论文六十本。继续实施学术报告会制度,将学术报告纳入培养环节,已成为加强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载体。实施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会公开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五年来,公共管理学院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了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指导能力。完成了硕士及外聘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完善了硕士生导师工作业绩评价机制,实施了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分配办法,促进了生源结构的优化。改进了硕士生导师的学历结构,进行了新聘硕士生导师集中培训。

三、研究生日常管理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专题教育活动

五年来,我院共组织三十余次研究生专题教育活动,分别由张茂松教授、任宝玉教授、叶建新副教授等教授领讲,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历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解读”、“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小现象大道理与政治学理论简析”、“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内容展开,各位领讲导师非常注重对研究生思想观念的引导,积极贯彻育人的正确导向。全方位、多角度给研究生灌输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引导研究生正确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加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二)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全国MPA教指委的要求,五年来我校MPA学员多次参与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奖赛。三个年级共组建5支队伍,2015级由徐贵宏老师带队,5名学员全部参与针对政府危机公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016级共组建2支队伍,分别就幼儿园“虐童”事件以及郑州史上最强“抢人”政策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2017级学员分别就农村精准扶贫和共享经济两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组队调研。

(三)加强研究生管理工作制度建设

我院根据研究生管理工作实际,对各种文件进行了归档,形成了四个档案库,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内容,分别是:招生管理档案库、日常文件档案库、研究生培养档案库、日常管理档案库。通过档案库建设,进一步梳理了研究生工作的类别,年度事务和日常事务,常规工作和特殊工作、典型工作和常态工作,以上四个档案库的建设均有研究生秘书具体负责,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规定,制定并出台了我院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细则和补充规定,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执行和贯彻了相关规定。

我院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五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存在改进的地方: 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从开题报告开始,各位导师要层层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论文外审继续找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评审,学位论文答辩请知名大学硕导、博导担任主席;要详细规定三年时间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和任课教师情况,除自己学院的老师上课外,还将选派全校优秀师资充实到任课教师队伍中来;要进一步明确学科点学术带头人的统领作用,由学院统一协调,学术带头人负总责,研究生秘书进行辅助,带领本学科点积极与研究生处进行沟通,加强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

2进一步加强兄弟院校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我省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开办时间相对比较长,水平高,但由于各种原因,校际间相互交流较少,向他们学习成功经验的次数不多,经验借鉴不足。

2.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二

一、武汉轻工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的三同三不同

(一) 三个相同。

1. 使命相同。

虽然杨福家教授指出, 大学的使命要有差别性、特殊性, 但无论是世界名校, 还是各类一般性的院校, 其使命都万变不离培养人才。耶鲁大学在创立时确立的建校使命是“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 培育出了3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加州理工学院定立的使命是“扩充人类知识与造福社会”。上述两所学校对于使命的表述不同, 但其核心都是培养人才。武汉轻工大学与万里学院均属于高等学校, 使命完全相同。同时, 学校与万里学院的绝大多数专业的培养目标均确定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而使命也基本一致。

2. 时代背景相同。

进入21世纪后, 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突飞猛进, 它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交往和思维方式, 创新既是时代的主题, 又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的推动靠人才, 人才的基础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2006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突出了教育创新精神的重要地位。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文化创新”。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再次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 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足见当今时代鲜明和浓厚的创新主题。这一创新的时代背景是武汉轻工大学与万里学院共同面对的。

3. 办学层次大体相同。

武汉轻工大学与万里学院的办学层次主体均为本科生, 同时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虽然万里学院获批硕士点的时间较武汉轻工大学晚得多, 但万里学院是首批获批培养专业硕士的民办高校, 足见其基础不薄。

(二) 三个不同。

1. 办学模式不同。

在办学模式上, 武汉轻工大学属于公办, 有一部分办学经费来源于政府。万里学院属于国有民办, 资金完全靠自筹。经费来源的差别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人员的任用、教学科研活动的安排等, 尤其是组织效益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

2. 生源经济基础不同。

万里学院的学费是武汉轻工大学的3倍多。事实上, 全国来看, 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其家庭兴办了家族企业, 或拥有某公司的价值不菲的股份, 这些家庭能承担比较高昂的学费, 也希望孩子在高校享受到比较优越的环境、设施与人文服务。这一区别也使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在强调以学生为本上更具有压力和动力。

3. 学生考研的意愿不同。

与民办高校生源的经济基础绝大多数比较优越有关,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的考研率很低, 万里学院的老师告诉我们, 对于有些成绩好的, 老师鼓励他们考研, 他们都不愿意考, 因为“父母等我回去管理公司呢”。武汉轻工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 家里倾注了全部的希望, 但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 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将来能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而选择考研。

二、浙江万里学院教改成功的“两个注重”

(一) 注重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能鼓舞和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动机, 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7场报告中, 所有的老师都提到了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学生有兴趣了, 就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 而会把学习当作享受。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传感原理》任课老师找来了大家日常接触相当多的手机、电脑、电灯开关等, 提供给学生不能正常使用的传感器让学生动手找原因并修理好,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出来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 注重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一方面体现在学分和学时的分布上。万里学院很多课程限定了理论学时, 如《税法》课程80学时, 限定理论学时68学时。另外还有税收实务模拟实验课16学时。实验、实践环节课占总学时的29%。注重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税法》课程中, 老师没有讲税收理论, 而是先讲难点章节———增值税, 然后布置6个不同的案例给学生分组完成后上台讲解。其他的税种采取学生自学, 然后分组完成案例并讨论。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了, 让学生感觉在处理实践问题并在分享解答出实践问题后的喜悦中学到了知识。

三、浙江万里学院教改成功的“三个真正”

(一) 考核方式真正变了。

在2006年开始改革时, 期末考核的方式和平时与期末的比重由任课老师自行决定, 很多任课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学习动性, 把至少一半的考核放在了平时, 包括搜集资料、参与讨论等方面, 由教师打分、组与组互评、组长对组员打分等环节构成。以《抽样调查》课程为例, 平时的考核内容包括过程监控的四个模块:各阶段分工及完成情况纪要、讨论课纪要、实验操作、课程论文。整门课程的闭卷测试仅占15%且针对某个专题, 范围很窄。

(二) 教师真正受益了。

1. 学生提供的信息让教师扩展了视界。

学生富有活力、思维灵活、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捕捉新事物的能力强, 而且学生涉猎知识的能力也很强, 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 学生搜集的信息很广泛, 且学生对信息资料的评价很新颖, 这节省了老师在茫茫网络中搜集信息的时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提供的多方面的信息能扩展教师的视界。

2. 能争取到更多的横向课题。

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前, 万里学院的老师获得横向课题的机会很少。改革铺开后, 很多课程要求学生做实地调研并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部分, 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 另一方面也让宁波及周边地区感受到了万里学院推行的教学改革。最终学生在锻炼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企业、科研机构等也愿意与万里学院的老师合作, 万里学院老师获得的横向课题明显增多。

3. 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动力做研究。

在改革初期, 老师需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案例, 设计问卷, 广览知识解惑答疑, 但进行了一学期最多两个学期的改革后, 老师的经验积累起来了, 就可以循“章”办事了。这里的“章”指的是改革搭建下来的框架, 老师以后只需要考虑内容的更新和查缺补漏了, 而内容的更新和查缺补漏正好可以作为科研的酝酿。

(三) 就业率真正提高了。

实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后, 万里学院得到了教育系统、团委系统的多项奖励和资助。近三年万里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2.88%、95.81%、96.98%, 远远高出了浙江省的平均水平。

摘要:2006年开始, 浙江万里学院开始了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七年来, 改革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社会、教育系统、学生和教师均从改革中受益。本文从武汉轻工大学与万里学院的三同三不同、万里学院教改成功的“两个注重”和“三个真正”三方面来分析浙江万里学院教改的成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金色年华 (下) , 2011, 1

[2].唐铁军, 王平祥, 徐跃进.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2

[3].钱国英.研究性实验的内容设计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1

[4].戴天柱, 郑侠.对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认识与探索———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验[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1

3.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三

一、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当踏进赤马小学的校园时,你会发现:校园的走廊里、教室里、墙壁上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校园的宣传栏,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每间教室都有学生的书画作业展,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言述着学生的自信和喜悦。为了给学生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图书角,藏书量达到人均5本以上,学校图书室藏书达两万多册。学校还设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其中的书籍大部分由学生捐赠,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爱读书的学生。“好书与你分享”每个学期开展一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藏书捐赠到阅览室,现在学校的阅览室成了学生和老师们最“抢手”的地方。学校电脑室的42台电脑全部接通因特网,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每一个宣传版面,每一个舞台,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学生在静态的校园文化中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精神;让学生真正与文化结缘,时时刻刻能呼吸到文化的空气,得到审美的启迪。

振兴阅读,教师先行,围绕教师阅读行动,学校启动实施了“一十百千万”工程,即:规定每位教师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阅览十种教育期刊,钻研百篇经验文章,撰写千字学习心得,做好万字学习笔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科研队伍。同时,我们还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校园,如:师生同台进行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活动、报刊剪摘活动等,激发学生浓浓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

二、争取家长支持,开展亲子阅读

学校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栖息的港湾,家庭、学校是孩子一生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阵地。家校携手,将“亲子阅读”进行到底!

首先,举办了“亲子阅读,书香伴我成长”摄影比赛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家长了解孩子阅读的重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活动共有108组家庭参与,经过评审组严格、客观的评选,共有36组家庭获得“书香伴我成长——亲子阅读摄影比赛”优秀家庭奖。颁奖仪式现场举行了气氛热烈的亲子阅读分享会,罗贤能校长作了“建设书香校园,创建阅读特色品牌学校”的讲话,课题负责人周霞辉老师就亲子阅读对家长提出建议,利用亲子阅读向孩子传递正能量,并邀请了此次活动的获奖家庭代表上台分享其亲子阅读美照背后的温馨故事。同时,为了打造亲子阅读的氛围与声势,我们向浏阳教育信息网以及浏阳日报撰稿,亲子阅读简讯后来在浏阳日报成长周刊上刊载,目的是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其次,为了解亲子阅读的现状,我们还进行了亲子阅读问卷调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班级学生“亲子阅读”的情况以及家长的观念。

为了帮助家长坚持亲子阅读,我们学校还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们将阅读进行到底!如亲子同台诵读经典比赛、我爱阅读亲子手抄报比赛等,让赤马小学的所有学生、家长、老师都爱上阅读,打造一种读书精神,让教育充盈书香,让书香浸润心灵!

三、反思与展望

两年多来,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改善了学生的阅读现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我校80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比赛,如:浏阳市读书征文比赛、浏阳市课本剧比赛、长沙市创新作文竞赛、全国书信比赛中屡次斩获奖项,同时喻佳佳等十多名学生的作文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了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充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参与实验课题的老师有三十多篇相关论文获浏阳市、长沙市乃至全国奖项荣誉证书,周霞辉、陆自豪老师的作文导写案例被选入作文导写教程;课题组的老师共执教了二十多节研究课,李霞老师执教了北区开放日教学课,道雪蓉等十多位老师在浏阳市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陆自豪老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罗贤能等三位老师被评为“浏阳市骨干教师”,一支阅读型、学习型、研讨型的教师团队已经初步形成。

我们深知,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途径的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是刚刚起步。纵观学校现状,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年龄老化,部分教师的理论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阅读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快乐地读书”的目标。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努力改进的方面。

参考文献:

王兵.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学参考,2002(6).

4.双有效教学研究总结 篇四

(2010——2011第一学期)

我校在2009年9月参与“双有效教学”课题研究任务,经过三个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校在这过去的一学期中按照课题实验方案,不仅已经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而且积极有序地进了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加强学习总结,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1、加强理论学习

学校继续强化《有效教学》、《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经典解读》等课题研究资料的学习。学校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武安市“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集中学习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有效教学》这本资料,要求教师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做到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实施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有效教学》这本资料,并写出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学校将这些学习体会或读书笔记集结成册,积累了课题研究资料。

2、加强理论对实际的指导

全校教师尤其是课题组核心成员,积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40分钟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三项工程”即抓好“纪律工程、效率工程、脱教工程”。学校组织部分课题组核心成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撰写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论文,课题组将以上资料集结成册,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二、加强有效教学,发挥课题研究实践功能

1、加强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和期中教学常规总结

学校在期中考试后,对每个班的考试成绩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较,与上学期的考试成绩的比较,与入学时的起始成绩的比较,与其他

学科考试成绩的比较等等。并在教师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自己半学期以来采取有效教学的得与失。学校还对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教师们在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测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更加高效地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依据。

2、加强有效课堂教学

学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和挖掘人才。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人一节公开课,并及时讨论、反思。旨在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实践、反思、研究、提高的策略和措施。每位教师都精心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有效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学校还采取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采取了问卷调查法。关于有效课堂研究,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就有效课堂研究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形成自己的经验体会;然后学校就有效课堂研究举行了研讨会,会上广大教师竞相发言,就有效课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形式活泼的讨论;不仅交流了经验,而且形成了共识,为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献计献策,有效推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加强骨干示范,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

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骨干教师任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组织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性计划,及时总结研究经验,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课题研究的顺利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抓好一支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做好课题领头示范工作,首先从青年骨干教师抓起,着力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对全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示范作用。

为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一起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去。校领导经常听取课题小组的汇报,及时为课题研究工作出谋化策,指导课题研究工作;课题小组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帮助制定子课题,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教导处则重点指导骨干教师的备课和上

课,把新的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题研究的作用。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分工明确,同时又密切协作,为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学校还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紧密联系起来,将“有效教学”研究作为学校2010年寒假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开始由骨干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良好局面。

5.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 篇五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总结。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一些专业的知识我们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总结其中的好处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总结,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范文2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新型太阳能电力车的设计与制作”我在小组中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确立研究方向。

我们小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各自努力完成自己所分配的任务。我分配到的任务是确定研究方向,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我像张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自己的努力和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有了头绪,我开始对附近各个太阳能电力车商店进行了采访、调查,还对汽车司机和街道行人进行了询问,从中获得了很多信息,我对得到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在我访问的人中有50%的人不太了解太阳能电力车。对车的动力,操作系统,稳定性等存在着质疑,还不敢购买使用。20%的人正在使用太阳能电力车,他们对车总体还比较满意,觉得很环保。但是对总体性能和动力还是不是很满意,需要加以改进。还有30%的人不知道太阳能电力车。

我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确定了我们需要设计与制作的新型新型太阳能电力车的努力方向。我们还需在车的动力、持续行驶时间和操作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各自克服种种的困难,及时的纠正了一些实践上的错误,相互帮助,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将其理论与实际结合,面对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差异,我们能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看问题,终于突破种种难关,将其理论性转化成实践性,我与小组成员积极配合,通过我的努力从各种途径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然后交给吕函英,又帮助吕函英成功的制定了新型太阳能电力车的研究方案。

新型太阳能电力车以太阳能为主要能量来源,通过贴附在车顶的光伏阵列对动力电池充电,驱动直流电机推动助力车前行。在阴雨天气或晚间停放时也可通过家用市电充电。并联充电串联放电系统,有利于提高电池组的均匀性,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容量;太阳能跟踪系统的设计制作,能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功率;车架和车身优化设计,使整车小型化、轻量化。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整车的能量利用率,增加续驶里程,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关于太阳能的利用、电力车的设计与制作、太阳能电力车的的车身结构、人们对节能的态度和认识等等。太阳能是现在及以后都将大规模使用的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把它与电力车结合起来,成为可以不用消耗燃油和充电提供动力。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浪费。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团体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团体只要成员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想取得成功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这次在组长明确分工后,小组成员都毫不懈怠,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后,还主动帮助别的成员,正是因为我们的团体精神,才使得这次研究性学习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也让我认识到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首先是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其次是使用能源时排放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最后还有使用后废物的处理问题。我觉得使用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今后的必然趋势。

做完这次关于太阳能电力车的设计与制作的研究性学习过后,让我认识到当今能源消耗需求量很大,而使用的大多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不提倡节能的话在不久的将来能源将开采用完,人类将面临能源危机。将会有更多人使用节能产品,利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再生的能源来替代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能源,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爱护地球环境这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范文3

我们这次研究的内容是《垃圾资源化》,以下是我们研究题目的具体内容:

1、垃圾处理的方法。

2、垃圾如何分类、回收。

3、个别垃圾个别处理,研究一个课题。

首先应该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从生活入手,配合现在国际环保的要求,我们选择了这次的主题。与此同时,虽然是第二次研究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制定实验方案。在制定实验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身为组长要有掌控能力,由于我不很得心应手研究便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一拖再拖。所以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事先制定出一份详尽的时间表,然后应该严格按照时间表来执行。

只有在这样详细的规划下,我们才能按时完成任务。虽然我们的报告成功完成,但由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一些详细的工作没有完成的很好。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也得到了许多收获与财富。首先便是知道了“规划”的重要性。世间万物皆有规律,而计划就是一个能时刻跟随规律,调整规律的时间表。只有在严格的规划下,才能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和项目。

第二就是明白了“责任”。

身为研学的组长,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而不是浪费在个人享乐上,这就是责任的意义。同时还要确立责任意识,只有当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处于领导地位,这样他所带领的小组才能在纷繁混乱的环境中有一片立足之地,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便是“效率”。

没有效率,就如同浪费时间。有的人能在学校便把作业都作完,而有的人第二天背着未完成的作业一起赶到学校,这就是差距。而这差距就在效率。有了效率,就相当于有了三头六臂,一个人可以处理好多事情。而专心就是效率的保证,只有当自己处于一个专心的状态,会感觉时间像是停滞了一般,“效率”也就“不请自来”了。

第四,享受“不享受”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爱好,但各位同学中极少当成爱好的。当然,我也并不把研究性学习当成一个爱好,因为研学,也是学!但是,如果我们转变自己的看法,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学习和自己一切不喜欢干的事,就一定会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入点。有了兴趣,什么都好说。

第五,将压力变为动力。

整整一个学期,研学给我带来最大的感觉,便是那巨大的压力。当看着周围的同学们相继完成了实验,写完了报告,我们组的试验还只停留在纸上,我充满了压力与危机感。也正是这样的危机感,为我加速,促使我按时完成了任务。而有些人,遇到压力瞬间就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自乱阵脚。我们应该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总有完成的时候。当有了这种压力的时候,我们的动力和潜能才会被真正地激发出来。

第六,团队精神,每一个团队都应该要有团队精神。

“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而一把筷子却很结实”——这便是小学时候老师给我们解释“团队精神”时所举的例子。没错,之所以大多教育都是以班级为单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团队精神和能力。在被划分成研学小组的同时,这种精神便更加的到了锻炼。如果是以班级为单位,僧多粥少,不是每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往往被班级中少数几个“积极分子”所掌握,锻炼的机会总是在他们身上。而因为有了研学小组,每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近似均等,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团队精神的平台。有了团队精神,当我们在社会上加入某些团体后,我们要有在团队中协调等能力,充分发挥出每个人的创造性,同时将能力最大化,也就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但能力能发挥出来,同时还有可能超常发挥。

第七,听指挥。

6.研究生教学实践总结报告 篇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古语是本次教学实践中最大的体会,教学实践的经历能够给予长期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研究生们提供接触教学,了解教学的机会,并且还能够初步的熟悉与了解本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为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提供检查的机会,更好的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指导与铺垫。经历短暂的一个月教学实践,使我感慨颇多,它不仅教会了我更多以前作为学生学不到的的知识,还让我在专业知识学习这一块上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较好结合,这种教学实践学习模式能够使我在把握知识上做到吸收快和理解更形象深刻。本次实践总结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短暂的教学实践经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有着很大帮助,同时也是对我两年多研究生学习的一种检验,对我走向社会也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和过渡的作用。对于像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教学实践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很多知识、道理。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实践过程中,虚心向他人求教,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我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与提高,养成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是我在此过程中最好的认识。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让我深刻了解到,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如何与团体保持良好的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争取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了解他们的内心和要求,进一步的改进自己,让我们学到了在人与人交往中重要的东西,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会交流和沟通。通过教学实践可以更好的检验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让我们学会了怎么将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别人,同时让我们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更直接的找到问题所在,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专业上的学习。亲身亲为的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我们有了紧迫感与危机感,增强了竞争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7.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七

本次会议既是对海淀区十年课改资源建设历程的一次回顾和反思, 也是今后加强课改资源使用工作的一次动员, 也是“微教学”研究项目的启动。会上, 领导、专家的报告不仅总结了海淀区课改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思路, 介绍了北京市和海淀区三套课改教学资源系统的特点, 同时介绍了利用课堂录像开展“微教学”项目的研究目的、视角选择、具体方法和研究成果。

会上播放了海淀区教科所和北师大教育学部合作研究的《课改新教学精彩片段》, 展示了9节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录像课片段, 并配有专家点评, 分析这些片段的亮点所在。

张彦祥副主任指出,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 谁拥有好的资源、谁能够有效利用信息, 谁就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 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当前, “微课程”、“微学习”正在影响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海淀区的课改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就是在不断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8.关于应对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篇八

关键词:应对;研究现状;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61-02

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1984)模型,应对是指付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用来管理个体内部和外部的紧张状态。根据这种观点,应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对的研究在最近十几年成为热门课题,心理学和医学等领域对应对的研究开始重视,体现在我国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不同人群应对方式的特点、应对的效能、应对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应对的干预研究等。被试涉及大学生、中学生、教师、军人、医护人员、病患、下岗工人等多种群体。

一、应对的研究现状

关于应对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取问卷法,对应对与心理健康、个性特征、情境因素等的关系进行研究。

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是应对领域最常见的研究。目前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应对方式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应对能够缓冲外界压力对心理造成的威胁,维护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是影响个体应对方式的重要主观因素,如有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对应对的影响力要大于社会支持[1]。个体的应对方式也会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压力事件的具体情境等都会影响到应对方式的使用和应对效果。在Lzarus的理论中,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会对应对产生影响,并且注重认知评估的作用。因此,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在应对的研究中都不应该被忽略。

二、应对的干预研究

应对的干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这也与团体心理训练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普及和发展密切相关。理论的研究很重要,实际的应用亦很重要。开展应对干预研究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尤其在当代社会。已见有探讨压力管理训练、身体锻炼等方式对教师、大中小学生的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均会对被试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应着重于开发专门的关于应对方式的心理训练方案,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手段和内容才能够最有效,干预手段和内容应该根据什么制定,干预的效果是否会受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等。

三、应对的研究方法

(一)传统方法

目前应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测量法。常用的应对问卷,如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量表;Carver(1989)等人编制的COPE问卷,并有学者对COPE量表进行了初步修订等。向晓蜜等人专门作了《基于不同研究取向的应对问卷述评》,对应对的问卷作了整体回顾并提出了应对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对应对测量工具提出的新要求[2]。问卷的产生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应对的相关研究,但批评也越来越多。信度、效度、被试的诚实度、回忆的准确性等都是被质疑的因素。且大多数关于应对的研究仅是一次评定被试的应对方式,不能反映一个人应对方式的变化。

(二)生态学方法

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于应对与背景的关系研究比较少见。有学者指出,虽然目前关于心理应激和应对的研究数量巨大,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成果,但正如本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R.S.Lazarus(1999)所言,应对领域的研究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不相匹配的[3]。这提示我们应对的研究必须有所突破,应对的生态学取向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生态学研究取向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研究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应对方式,具有很高的生态学效度,即真实性。人是处在真实的生活状态下的,而不是生活在实验室中,因此,对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研究有助于把握人们的真实心理状态。

基于生态学取向的应对研究,要求有相应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即生态瞬时评估方法(EMA)。EMA是一种跨时间的跟踪研究,克服了问卷的种种缺点,它的主要特点包括:能够进行实时瞬时评估,能够收集现实世界数据,能够进行反复评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EMA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中个体行为和经验的变化以及环境的重要性。背景环境不仅仅影响个体的情绪、需要、躯体疼痛等因素,同时也影响通常具有稳定特质的因素如外向性、自尊、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等。EMA研究表明,行为比我们通常设想的更具动态性并且更容易被所处的环境影响。EMA方法的使用会加强我们对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的理解。采用此方法时也涉及使用问卷,由于涉及多次重复测量,因此,问卷一定要简洁明了有效。

动态系统研究法亦是生态效度很高的一种研究范式,动态系统范式与其他范式的区别在于它独特真实的任务情境。例如,在人际交互任务中,人们对人际交往的实际过程进行模拟。且被试所要解决的任务是随着被试的行动而随时变化的,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目标、任务情境、被试的行为等因素都是处于一个动态的有规则的整体之内。在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此类方法。如有研究者在探讨内隐学习时采用此种研究范式[4]。目前还未见到采用动态系统研究法来研究应对方式,但动态系统理论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用于应对的研究是可行的。应对包括认知评估过程和行为过程,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情绪状态及外界情境特征、文化背景等都密切相关,而动态系统方法可以把这些因素都包含进去,关键是如何设计好任务情境。我们也需要一个综合的模型来指导应对的研究。

四、应对的研究展望

(一)与认知的相关研究

前面已述,应对的过程理论包括认知评估过程和行为过程。有学者亦认为应对的研究还应包括应对的认知思维研究取向和应对能力研究取向,其中应对认知思维研究取向主要从应对过程研究取向中分化出来。因此,在研究应对时不能忽视人的认知因素。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风格、归因方式等认知因素会不会对应对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怎样的,与其他因素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在应对研究时经常被考虑到的常常是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人格、自尊等因素,有关认知与应对的关系研究比较少见。Epstein和Meier(1989)编制了CTI量表(Constructive

Thinking Inventory),用以测量积极和消极的思维模式对应对当前压力事件的影响。CTI包括3种积极思维类型和4种消极思维类型。

(二)生态学方法的应用

方法的采用要符合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很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因为人的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心理不是静止不动而是时刻变化的,因此,葛鲁嘉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心理生活”[5]。使用何种研究方法要看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既然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而是整体的(与环境)、生成的、变化的,那么在作具体研究时就要考虑到心理的这种特点,生态学方法强调的正是人与环境的共生和交互作用。前面提到的生态瞬时评估法和动态系统研究法都是高生态效度的研究方法。有研究采用纵向、个体内设计方法,对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动过程进行研究[6]。

(三)內隐应对的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无意识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防御机制理论并认为这是一种 “自我”无意识的保护机制,能够使“自我”健康发展,协调自我和其他人格结构及外界环境的关系,维护心理安宁。但是防御机制刻板的、僵化的使用则会造成心理障碍。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忽视对防御机制的研究,在应对的研究中,妨碍人们对防御现象进行科学探讨的一个最大障碍是没有简便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地测评它们[7]。因此,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四)情绪影响应对的研究

关于情绪与应对的研究并不少见,但主要见于验证应对方式对负性情绪产生的调节作用,应对方式是外界应激因素与负性情绪和心理健康的中介调节变量。关于情绪对应对方式的使用有何种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探讨。有关情绪与认知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条件下个体更多采用自动加工策略,消极情绪条件下个体更多采用控制加工策略,且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之间的转换机制是内隐的;在判断任务中,无论进行自动加工还是控制加工,情绪启动效应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内隐启动效应[8]。这就是说情绪状态对认知过程是有影响的,且这种影响是内隐的。这给我们一个启示,情绪状态对采取何种应对方式是否有影响?这种影响机制是不是内隐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邵华,刘晓明,赵金波.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

对策略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1).

[2]向晓蜜,张进辅,韩菁菁.基于不同研究取向的应对问卷

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6).

[3][7]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心理

学报,2002,(6).

[4]聂晶.内隐学习的动态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2005.

[5]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

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5,(5).

[6]胡志,冯亚平.不同条件下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变

动过程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6,(1).

[8]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上

9.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总结 篇九

天地外校:童菊英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潮流和趋势,是区别于个别化教育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它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后的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深层的理念变革,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究竟它能让我们的英语教学有何突破性进展呢?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以往的英语教学都是以50-60人为主的大班化教育,而大班的课堂教学是塔式发射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大多为面对教师依次而坐。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的双向交流,且教学方法覆盖面广、反馈面窄。所以大班教学中只有灵敏度高的学生在反馈这种信号,大多数学生只是“听众”,没有发言机会,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肯定,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要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实现真正地英语交流,小班化的英语教学势在必行。在多年的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小班化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好处。它们表现在:

一、师生关系更和谐民主

英语学习是一个艰辛努力的过程,因此更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情感氛围去支撑。而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氛围大都源于英语教师的调动以及学习过程的追求。实践证明,弱,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双边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体合作精神,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间的双向交往”模式,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又能缩短师生、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际。

二、因材施教更细致入微

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实现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个前提------在班级人数适度的情况下进行。小班学生数量的减少要求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情况,更加关注教育细节的设计和教育环境的布置。小班化教育精致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在教育环境的优化方面、教学硬环境的布置上,注重情感的渲染,力求实现“个性化、情感化、知识化”三者的统一。在个性化环境设置上,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化环境设置上,要为学生营造大家庭的温馨氛围;在知识化环境设置上,让每堵墙每扇窗都能说话,进一步延伸教育时空。且创设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软环境,以诚挚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的语言鼓舞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开口说英语,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能不受任何限制自由发展。实行小班化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同学之间情感融洽,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享受更多的个别化的指导,从而英语教学质量将明显提高。

三、创新教育更深入丰富

10.教育研究中心工作总结 篇十

孩子们在小魔方这个大家庭中不断进步。很多次的欣喜若狂,尽管有时候失望过,多亏身边老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多次的学习和专家讲座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帮助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们。有的孩子毕业了走进了幼儿园,普通学校。小魔方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段旅程,在此也希望你们以后的道路一帆风顺,自身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与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期待着分享你们更多的乐趣和进步!

在世界自闭症日,我们走向街头,向大家宣传自闭症方面的知识,提高大家对这些孩子们的认识,减少歧视。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为孩子们献上节日的礼物,比如:端午节孩子的礼物是粽子、皮蛋等等。儿童节举办“六一儿童手工作品展”等等。让孩子们渐渐懂得每一个节日的意义。我觉得这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社会常识和以后融入社会都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师节,我也收到了孩子们对我的祝福,听着孩子们努力、大声的`对我说着教师节快乐的时候,我禁不住热泪盈眶。你们的一声爸爸妈妈,让你们的父母们潸然泪下。那个时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家长们的感受和心情。我们都一样,希望你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个月给孩子制定学习计划,然后把孩子的目标融入每一天中,随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每到月底,老师们一起分析每个孩子的情况,下阶段训练重点。对训练中的难题一起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起说说自己带的孩子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和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样老师们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解。在面对每一个孩子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

中心对每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介入生活化训练内容。比如:饭前每一个孩子先排队洗手,然后找到自己的小毛巾擦手。回到餐厅,搬凳子坐好,听到叫自己的名字起身去拿碗筷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在生活中细分出来。逐渐的辅助孩子完成到慢慢过度到孩子自己完成。

在这一年当中,我也有不足的地方。平常没有人督促的时候没有主动去学习,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在下一年当中提高。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只有我们提高了,我们的孩子才会有更多的进步。多参加社会上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研究的总结之作 篇十一

一、科学性

该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先秦至清代各个时期的食盐产地进行了辨析、考证,确认其为食盐产地。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究竟有多少食盐产地,有哪些食盐产地?史籍没有现成的记载,需要深入研究。有些食盐产地比较明确,直接列举即可;有些食盐产地不明确,需要辨析、考证。这些不明确的食盐产地,有些前人已经找出来了,有些还没有找出来。除了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作者还找出了很多食盐产地。第二,对先秦至清代的食盐产地分别进行了探讨,以盐种为经,以行政区划为纬,将先秦至清代的食盐产地全部列举出来,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绘制了有关表格和食盐产地分布图,完成了对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的计量研究和图表制作,符合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规范和要求。第三,对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和历史启示进行了探讨,拓展了研究深度,提高了这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第四,将古代食盐产地注出今地名,对有关历史地名进行了考证,为编写历史地名辞典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有利于地名学的发展。总之,该书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是一部典型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历史经济地理专著。

二、完整性

该书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就时间范围来说,探讨了先秦至清末的食盐产地;就地域范围来说,涉及各个时期全国范围之内的食盐产地;就盐种范围来说,包括了海盐、池盐、井盐、土盐、石盐五个盐种的产地。第二,系统。该书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食盐产地分门别类地进行了研究,既对每个时期每个盐种产地进行了统计、分析,又对每个时期全国食盐产地总数进行了统计、分析,还对各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第三,深入。从微观方面来说,该书通过辨析、考证,将先秦至清代各个时期的食盐产地都找出来了,注出了今地名,对历史地名进行了考证,然后以盐种为经、以行政区划为纬,将各盐种产地列举出来,再进行统计和分析。就食盐产地统计而言,该书已经精确到了多少个产盐县、多少个盐场、多少个盐池、多少口盐井、多少产盐地点。从宏观方面来说,该书不仅探讨了各个时期食盐产地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概之,该书涉及中国古代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完整的历史手工业地理研究类通史著作。

三、总结性

该书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研究作了一个总结。70年代以前,有关著作一般仅仅根据正史《食货志》《地理志》列举食盐产地,谈不上研究。80年代末才出现系统研究某个朝代食盐产地的专题论文,如陈衍德《唐代盐业生产的发展》(《盐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吉成名《唐代盐产地的研究》(《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等。90年代以后,研究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的论著渐渐多了起来,既有研究某个朝代食盐产地的,也有研究某个地区食盐产地的;既有专题论文,也有专著。不过,相关成果最多的学者还是吉成名教授。他对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例如,吴海波、曾凡英著《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巴蜀书社2010年10月出版)就有过介绍和评论(见该书第171—172页、第205页)。他对每个时期的食盐产地都进行了专题研究,发表了专题论文。截止2013年上半年,他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并且出版了博士学位论文《宋代食盐产地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6月出版)。该书就是在这些论著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既有补充,也有修订,是作者长期研究、反复修改的结果。当然,该书也吸收了其他学者的成果,并且注明了出处。因此,该书不仅对作者本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而且对学术界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是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如上所述,该书是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研究的总结之作,集中反映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的成果,代表了中国古代食盐产地研究的最新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不仅是编写《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史》《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的重要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当前地质矿产部门寻找盐业资源,文物管理部门保护盐文化遗产,以及盐业生产部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盐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深信,该书的出版将对历史经济地理、经济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2.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十二

【本刊讯】《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阶段总结与研讨会于2013年7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课题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国家资源中心及北京市9个区 (县) 的教委、信息中心、课题实验校的领导、教师共计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对自2012年底课题启动以来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总结, 听取了与会领导、专家及课题学校对课题开展的建议, 并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重点及研究计划进行了交流。

研讨会认为, 智能终端教育教学应用在北京的开展已走过了接触阶段, 在渗透到主课堂、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显现出积极的变化, 个别学校已经进展到常态化教学应用的程度。课题下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关注两个基本问题, 即如何理性、科学地推进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的“常态化”应用, 如何有效评价平板电脑类智能终端融入教育教学后的效果。为此, 课题推进模式上将有所改变, 一方面仍然推动个体学校在融合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实践工作, 在课程规划、学科教学整体推动等方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将以区域整体联动促进平板类智能终端有效教学应用。依据北京地区实际情况, 课题拟以北京市朝阳区为整体推动试点区域。

下学期, 总课题组将积极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一方面更有效地实施“以学科教学信息化专家”引领的培训模式, 将课题现阶段积累的成果以培训方式有效辐射到更多的学校、教师群体;另一方面, 在区域、学校层面上, 以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评估为导向, 在有条件的学校、学科开展实验研究。

13.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十三

通过分析,了解女生对待足球课的现状,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通过我们体育教师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协调使各方面得到支持。鉴于以上特点并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女生足球课的内容要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她们对足球课的兴趣。

通过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诱导,从而使女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学习锻炼中,提高她们上课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做到男女平衡发展。

一、我们自己要重视自己的工作,自己瞧得起自己,上课不能马虎,不上无教案的课,训练负责。以自身的良好品行获得他人的支持与配合,获得学生的尊重。

二、争取领导的支持与宣传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我们应在理论课中下功夫来提高她们上实践课的积极性。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她们对足球课的再认识。

四、关健还是要在实践课中多下功夫,女生已经对各类教材的掌握已基本定型。如果练习课内容单一重复以前练习内容而不加任何趣味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练习的积极性。

五、经常参加比赛,增加对足球的兴趣。

六、提高社会和家庭对足球的重视。

七、了解女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科学教学。

八、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女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

1、多用激励的语言。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

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切忌居高临下,以威压人,感情投入厚此薄彼,这样会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好处。特别是高中女生,她们感情细腻丰富,又羞涩,对教师即渴望又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在和女生交往中要做严师,更要做益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真挚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

3、参与到学生中练习。女同学和男同学不同,男同学一个篮球,或足球就可以玩得满头是汗,而女同学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4、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十、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提高上足球课的实效性。

14.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篇十四

时光飞逝,农村小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已伴随我们走过了一年的光阴,在这一年里,我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转变,收获非常大。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农村小学生,他们基础薄弱,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所以,在部分孩子的学习时间都集中在了学校里,是指望不上家长半分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肩上的担子是很重的,如何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堂40分钟学有所获,成了我们研究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先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课堂存在着课堂教学费时、低效,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等弊端。而这一弊端的根源就是对教材研究不深,课前准备草率,对阶段性目标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是,课堂形式浮华,少有学生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通过研究总结,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要从我们教师自身着手,从备课这一关开始,我们现在的备课再不是为上课而备课,而是为学生学习而备课,研究教材要联系课程标准,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为集体探究,教案由原来的流程性的框架设计变成了富有指导性的导学教案,同时也丰富了教研形式和内容,形成了教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氛围,针对课堂细节认真反思,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备课活动,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积极展示,在胆质疑,认真反思,充分交流,教师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课堂实践活动增加,课堂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课堂显得和谐高效。

15.小学科学有效总结的策略研究 篇十五

师:同学们,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3分钟后, 汇报。

生1:地球公转。

生2:地球倾斜。

生3:太阳的直射和斜射。

师:好的。古人很早就对四季有所研究, 打开书本说说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打开书本, 简单讨论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夏季短, 冬季长……

师:古人的发现是真的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

生:椭圆形。

经过简单的谈论, 教师安排开始实验……

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实验, 其余小组分组进行并教师忙于讲台与学生小组之间巡回指导, 忙的不亦乐乎……

长达30分钟的实验……

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实验我们验证了什么?

生: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生: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下课!

这是一堂发生在笔者身边的科学课, 教师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整堂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并没有任何有效的小结与总结, 每一个活动都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学生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实验活动,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 科学素养的提升也非常有限。

【理论基础】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课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 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儿童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习主要通过交互来实现。

作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教师, 在课堂上如何实现有效的交互活动, 促使学生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 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有效总结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有效总结的作用

1. 有效总结是科学有效学习的“保险箱”。

科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主, 与其他学科教学形式存在极大的区别, 学生往往高高兴兴上课, 稀里糊涂下课, 对于一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 作为小学生来说无法领会和掌握, 因此教师恰到好处的小结与总结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系统知识、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保障。

课例一:《杠杆的科学》

师:请2名学生玩游戏。谁会赢?

生:××会赢因为他是我们班力气最大的同学, ××是我们班力气最小的。

进行“大力士”比拼, 发现反而力气小的同学赢了。

师:为什么我们的猜测错了呢?

生:老师不公平, 因为距离不同。××很费力, ××很省力的。

师:刚才游戏中的道具科学上我们称之为“杠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要研究杠杆, 必须认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 并围绕着运动的点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点叫阻力点。

“杠杆”“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对于学生来说一些陌生的科学名词, 但是对于《杠杆的科学》教学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科学概念, 教师结合有趣的小游戏适时地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表象, 形象而轻松地掌握枯燥的科学概念。很好地处理了课堂的知识重点。

课例二:《谁选择了他们》

场景一:两只墨绿色的青蛙在墨绿色的背景前快乐地跳舞, 一起跳到幕布后面;【改变幕布颜色:黄绿色】两只墨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师:如果你是一条蛇, 你会最先吃掉哪只青蛙?

(扮演蛇的同学抓住了墨绿色的青蛙)

师:为什么?

生:墨绿色的青蛙在黄绿色的环境里最显眼。

场景二:幕布后出现另一只黄绿色青蛙, 两只黄绿色青蛙共同跳入幕布;【改变幕布颜色:黄色】两只黄绿色青蛙带领4只不同颜色青蛙出场。

天敌再次出动。

场景三:最后剩下的是与环境颜色接近的黄色的青蛙。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和青蛙体色演变图, 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1:绿色环境中绿青蛙容易生存, 黄色的环境中黄青蛙容易生存。

生2: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师:青蛙在繁衍过程中, 会有一些微小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板书:变异) 这种变异能让青蛙更适应环境, 就会传给下一代, 生物学上我们称之为遗传 (板书:遗传) 。

“遗传和变异”是一组生物学名词, 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是作为小学科学教学如果将遗传和变异的规范概念灌输给学生, 将会适得其反。教师采用了形象的表演让学生明白, 在繁衍的过程中, 动物的体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 将适应环境的因素遗传给下一代, 称为遗传。不适应环境的因素在自然的选择中逐渐被淘汰, 而这些微小的变化就称为变异。通过形象的表演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组科学概念。

课例三:《谁选择了他们》

环节一:恐龙与魔鬼蛙的对比引入

环节二:青蛙的去与留 (略)

环节三:怎样体形的动物保温效果好实验探究 (略)

课堂总结: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改变自身的结构、习性来适应环境。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 维护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因为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通过组织有趣的表演再现了蛙类体色的演变与周围环境颜色的关系, 利用科学的对比模拟实验有效地验证了体形与保温效果的关系。但是一节形式多样的科学课堂, 带给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大量的、零碎的科学信息, 这些信息是不稳定的, 不牢固的, 特别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需要一个及时有效的梳理, 因此有效的总结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引领学生透过游戏、实验的现象看本质, 找到本科的精华所在, 那就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科学法则。

2. 有效总结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润滑剂”, 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引爆器”。

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支撑。如果科学课堂仅仅是单纯一个接一个的独立的活动组成, 会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因此简洁而精辟的课堂总结是课堂的润滑剂, 不仅将课堂环节有效地衔接, 而且使学生将对之前的活动热情和情感更好地延续到下一个探究活动当中去。更有甚者可以将课堂的气氛推到最高点。

课例四:《谁选择了他们》

活动:青蛙体色演变表演

师:环境的变化影响了生物的生存, 而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 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和其它生物都是利用遗传和变异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师: (出示极地照片) 这是什么环境?

生1:寒冷的北极。

生2:面目的白色。

生:在这个环境中的动物应该用什么体色来适应环境?

讨论开展探究实验……

环境的变化与动物生存存在密切的关系, 对青蛙的去与留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和归纳, 一张冰天雪地的图片以及不同体形的动物却将话题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体形与保温效果之间的对比实验中去。而强烈的反差不仅缓解了学生课堂的思维疲劳, 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激情。学生有了之前的知识铺垫, 思路也完全打开课堂顿时活跃了许多。

3. 有效总结是科学活动得以延伸的“催化剂”。

课例五:《昼夜交替》

课堂结束环节:

师:今天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尽管许多同学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 但是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却发现其中的**等解释都是合理的。看来, 我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要作出更加科学的解释, 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 需要有更多的证据。我们将在以后的科学课中进一步加以研究。

课例六:《抵抗弯曲》

课堂结束语:

师: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屋顶、高架桥等生活入手, 讨论发现影响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今天通过对比的方法控制材料厚度的因素, 反复实验后发现材料的厚度增加, 它的抗弯曲能力就会显著增强。那么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其他因素, 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一进行研究也可以在课外小组进行。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堂课经历的“观察—假设—模拟—解释—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更深切的理解。

二、有效总结的原则

1. 科学、准确。

课堂总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组织与表述, 它与课堂一般提问和互动不同, 它要求教师的语言更严密、更科学、更准确, 能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良好的疏通与概括的作用。

2. 精辟。

课堂总结要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 并言简意赅。课堂小结作为学生知识梳理和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期末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他所占的“戏份”却并不多, 因此精辟的语言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 承前启后。

课堂小结根据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堂, 不同的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应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堂总结达到不同的效果。

三、有效总结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课堂总结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 教师在遵循客观的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与不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小结和课堂总结。

1. 归纳总结、承前启后式。

归纳总结式是指教师在小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 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将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经过“信息编码”而定格。如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 经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模拟环形山在形成过程中陨石的特点以及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提问: (1)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陨石撞击说”吗?学生通过思考回顾, 将再一次重现大小、轻重不同但都近似圆形的陨石以不同的速度、角度撞击月面从而形成大小不同、深浅不一、层层叠叠、大换套小环、但都近似圆形的环形山。 (2) 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从不同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就问到:撞击月面后的陨石去了哪里?教师适时地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进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小结都需要承前并启后, 需要根据具体课题的类型来确定。

2. 图表式。

(1) 学生表格式。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伴随着探究实验记录表的使用,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形成具有个性的小组成果进行小结。如:

表格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方法, 实验反复验证的科学性以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解读表格信息的同时, 也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板书式。利用结构性板书很好地反映了整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以及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昼夜交替》一课,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形成结构性板书如下:

教师利用这样的板书带领学生回顾课堂40分钟的“行程”, 让模拟实验的一般步骤与环节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中重现。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掌握。

3. 活动式小结。

(1) 科学游戏活动小结。科学知识的学习来自生活, 更需要运用生活中去。如杠杆省力广泛运用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当中, 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最后的课堂小结可以做到首尾呼应, 利用“大力士”比拼游戏引入, 仍然利用解密力气小的同学轻松赢过力气最大同学的原因就是力点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并适时提出如果给你足够长的撬棍和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 你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吗?虽然这个游戏并不能真正完成, 但是通过五年级学生的思维讨论, 完全可以推测和讨论出相应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杠杆省力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 知识竞赛活动小结。同样是《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小结,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距离是杠杆省力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工具图片让学生进行抢答的形式,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的训练。

4. 交流式小结。

科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和探究活动。同时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因此课堂小结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任何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后的小组交流与集体交流时间教师都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自评与互评活动。如三年级《磁铁》单元第一课, 为了养成良好小组合作习惯和探究规范, 教师在实验之前就可以提出关注同伴的要求, 实验时候进行交流和小结, 不仅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规范, 而且逐步形成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素养。

5. 科学故事式小结。

科学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一个故事背后具有丰富的任务结构, 历史背景等等。如教学《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 学生利用大量的生活经验证明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并且利用摆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借鉴验证傅科摆所形成的夹角证明地球在自转的事实。教师可以利用傅科的资料让学生了解, 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知,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爱之情, 对傅科这些富有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产生热爱的情感, 并给孩子心中埋下科学的小火种。

课堂小结同课堂其他环节一样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小结做得好, 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内容, 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梳理、能力得以强化、学习方法得以归纳、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而且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的空间, 激发他们课后探究、学习的兴趣, 从而形成影响终身的良好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燕境.教育学新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藩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上一篇: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下一篇:政治业务学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