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2024-07-27

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共12篇)

1.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篇一

《观课议课》

今天我在网上观看了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梁老师讲的一节思品课《花草树木----我们的朋友》一课,也聆听了韩老师的评课。使我明白了观课议课能够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比听课评课有一定的优势。我们在观课和议课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思考。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由学生的活动中分析与教师教学方面的联系情况;思考如果自己是任课教师,由学生的活动,自己如何的处理教学;观察教学中学生的掌握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从观课内容反思自己的上课。

观课的内容,包括:(1)课堂中学生注意力水平的高潮时段与低潮时段;

(2)学生是否倾听;(3)课堂是否宁静,轻声细语;(4)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5)学生间和学生与教师间是否有了互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方面自己做的并不好。在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倾听,时而会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在某个班级上课时,学生并不能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给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很大的不足,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二、从观课的任务反思自己的得失

观课议课的任务之一是促进教师经验和反思。然而,在每次的观课议课之后,自己所暴露出的问题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在问题暴露出来后,进行改正,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却很少。我们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几年中的表现状况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在我的身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这正是对课堂教学反思、改进没有做好,不认真接受存在的问题,并改进之所带来的问题。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讲过公开课,无论是具有资深的老教师,还是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事先对这节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讲课的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如果有评课的要求,就会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或者给予高度的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这种情况下,上课的老师都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之后,就会心里暗暗下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上公开课了。而且结合我这些年的工作来谈,我也发现了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虽然他好像是可有可无的,但我认为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己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无论是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否则,将无法达到这节课最好的效果,听了今天的讲课和评课之后,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也一定要努力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做细。让我的思品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天堂,让学生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2.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篇二

一、正确把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内涵

观课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同时,通过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以研究为取向,鼓励授课教师大胆尝试探索,强调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对话,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研究者和行动者[1]。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来收集相关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自由的一种研修活动。这种方式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明确或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观课议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方法将不断改进,其效果也将不断提升。

二、合理设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

观课议课的方法流程有很多,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设计观课议课的流程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是否能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完善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前三了解———充分做好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准备

1. 了解观察主题

在教研活动开展前,我们会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提炼教学进程中需共同探讨并能全员参与的话题;有中心主题又可以进行分解,容易细化实践又可观可议的主题,确定为观察主题予以公布。既明确了观课任务,又提高了观课针对性。

2. 了解教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让观课者理解课堂教学思路与意图,有效地进行议课分析,在课堂教学展示前我们会让执教教师与观课者关于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简短的沟通说明,以便于观课者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思想。

(1)阐述教学背景,包括本课教材结构分析与重点难点、学生学情和学习状态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2)介绍教学预设,包括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以及要重点解决的课堂问题,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3)交流教学创新,主要分享本课异于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观课者带着固化的观念来观察课堂,并促使执教者放弃迎合观课者口味的习惯教法。

3. 了解班内学生

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但为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观课者应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学生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平常心、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在观课中才能收集到更加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课中三行动———无缝切换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视角

1. 行动之一:选择

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难点处理等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作为观课视角,以课程理念、理论素养、教学价值为支撑,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等5个100分制的观课量表。这些观课量表的价值意义大小取决于其信度与效度,这些观课量表的设计遵循了两个标准,即信度标准和效度标准。在测量学上,信度和效度只具有统计学意义。课堂观察的信度是指在同一观察点上,观察和测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普遍性。课堂观察的效度是指观察结果与观察的教学特性的符合程度。高效度是课堂观察的重要特性。课堂观察若无效度,无论具有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课堂观察必须首先评价其效度。

5个观课量表又分为基本观课量表和备用观课量表。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为基本观课量表。这两个观课量表虽然观课维度和观察点有所区别,但体现的都是“学为中心”,因此,使用时,观课教师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另外的“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为备用观课量表,根据教研活动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因版面限制,这里只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见表1,其他观课量表详见浙江教学月刊社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

2. 行动之二:记录

所谓“观”,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地观察课堂中每一个相关主题的教学场景。而记录作为呈现观课信息最直接的手段,成为观课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常态下,课堂记录主要有两种方式: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根据课堂观察量表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在此基础上,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作为定性记录,包括描述(从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活动、目标、感情等角度描述)、叙述(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录像、照片等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2]。

因此,为提升教学评价效果,我们要求观课教师有机结合两种记录办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参照观课量表中的参数指标记录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观有所察。

3. 行动之三:提炼

作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活动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观课教师需对观课信息进行总结梳理,另一方面,还需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观课信息,提炼切合主题的教学困惑和教学故事,思考解决困惑的对策以及教学改进的策略,为议课环节做好准备。

(三)课后三修正———大力提升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议课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部分。观课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是为了发现问题;而议课是教学评价的提升,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议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成败。为了确保议课的有效推进,我们修正了议课环节中的三大重心,大大提升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1. 修正议课立场

传统意义上的评课,评课者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主张“同在共行”。“同在”就是观课者要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共行”就是无论作为执教者还是议课者,不置身事外,都在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3]我们建议观课者在议课时多使用“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这样既尊重了执教者,又为所有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2. 修正议课对象

受传统的“以教评教”思想的影响,教师们不但在听课时只关注教师行为,在评课时也依然只聚焦在执教教师身上。对此,我们提出了“就事论事”原则,修正议课对象为课堂中的现象和事件,而不是执教者个人。我们要求教师们对提炼所得的课堂现象和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其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促进执教者反思和改进,但更多更重要的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帮助每一位参与者理解和改进教学。

3. 修正议课流程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满是彬彬有礼的“称颂者”和夸夸其谈的“仲裁者”,却鲜见掷地有声的“谏言者”,更遑论胸有成竹的“实践者”!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降低了吸引力,更是丧失了生命力。鉴于此,我们修正了简单对话式的议课流程,而改为:观课者描述观课困惑或教学疑难问题→执教者答疑,阐明意图和教学思考→观课者反馈看法→参与者共同分析教学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主持者总结教研成果,布置教学改进任务。这样的一个流程设计不但把教师观课议课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教学疑难问题上,而且由于最终讨论了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落实到教学一线的行为改进上,使得教研活动的教学评价达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一)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以学论教”的思想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引领下,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最大的差别在于听课评课是以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而观课议课却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关注的焦点。“到学生身边去”成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来观察、映射、反思和总结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二)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平等对话”的方式

平等对话是提升教学评价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消除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之间的主客之分,既能够在观课时转换角色,假设自己是执教教师来观察课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能够在议课时营造和谐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阐述问题、分享设计、出谋划策,才能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真正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才能使教研活动真正达到群策群力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改进教学”的目的

毋庸置疑,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效度。如果一个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大家只是和和稀泥,唱唱赞歌,走走过场,既未能发现课堂故事和问题,也未能提炼一线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更不能创设平台让大家分析讨论生成教研成果为改进教学行为服务的话,就缺失了存在的必要性。

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打破了“不想在同行面前暴露自身弱点,不愿工作时被他人指手画脚,不希望有人干涉自己教学”的“私下默契”的学校教研活动状态,它致力于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形成了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意识;转变了教师对常规教研活动的看法,形成了着力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了教师对校内培训的片面认识,形成了教学业务技能、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机制。观课议课更让教师真切感悟到了“观课即上课,议课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

摘要: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对教研活动的看法,对校本培训的狭隘认识。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江涛.让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成长[J].师资建设,2011(5):53.

[2]崔允漷,郑东辉.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1.

3.“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篇三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4.有效观课议课 篇四

专题一 理解观课议课

1、你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2、为什么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业附件下载

提交者:

侯杰(学员)[提交时间: 2010-10-18 23:56:37 ] 答题内容:

1、你理解“观课”与“听课”、“议课”与“评课”的不同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

(一)观课与听课的区别

听课与观课有所不同。在过去的听课中,听课教师往往习惯于坐在教室的后排,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学生发言是否积极,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在这里也有“观”的成分,但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看学生的表现也是为了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现在的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通过眼睛的观察,课堂的情景与故事、师生的精神与状态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教师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学生的活动和状态就成了观课的核心。把观课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景。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二)议课与评课的区别

评课与议课有所不同。一是目的不同:“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旨在甄别、鉴定;“议”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 1 体联系,采取行动改变其中的相应环节,旨在诊断、发展。二是角色定位不同:“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执教教师只能坐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没有说话和辩解的机会,不管“评”的怎样,只有无条件接受,稍一“辩护”就被扣上不虚心接受批评的“帽子”;“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地位是平等的,改变了执教者“被帮助者”的“被评”地位,有了辩护权,可以为自己的设计意图进行解释。专家、同事们不再当作“局外人”去挑毛病,超越了“谁说了算”的争论,而是敞开心扉,围绕课堂教学思考问题想办法,平等对话找出路。三是取向不同: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评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者重在指出执教者的优点和缺点,要么言辞尖锐,要么是老好好;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作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议课者要善于发现献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螺旋式前进。四是话语结构不同:评课是“总的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这节课的优点不说了,不足有„„”“我认为应该这样改进„„”;议课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要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我这样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三)“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则“议课”的方式更好,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可能会成为方向和趋势,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

可以说,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而在兼顾中又总会有自己的偏好。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和感情。

2、为什么要提倡对课的研究要少“评”多“议”?

答: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课是什么?它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可以理解一线教师对公开课、教研课的重视和费心,但赋予一节教研课过多的东西容易使做课教师背上过重的包袱。

观课议课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背议课中存有问题和不足的包袱。事实上,教师进步的动力在于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鉴定”和“评价”。对课进行鉴定并非没有价值,但它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只是对课分出等第的赛课,分出等第来,评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平常的教研活动并非为了分出等第,而是为了研究,为了改进。基于研究和改进的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议”。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佐藤学说:“在某种立场看是完满的实践,在另一种立场看来往往是全盘否定的。这样,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绝望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答:在了解平常如何组织和实施教研活动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说着这样的过程:教研组长提前发出通知,让大家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听课,听课结束后,首先是上课教师说课,接着是评课,评课时参与者各自发表一通意见,最后是教研组长叫某老师准备下一次上教研课,活动就结束了。

“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不知道。” “参与的教师进教室之前有自己的准备和期望吗?”“没有。”

“进入课堂有没有想过重点观察什么,并进行重点观察和研究?”“没有。” “那交流的时候说什么?”“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谁会那么认真?” „„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中的常态。我认为,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中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

观课议课的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需要一个“伟大事物”来凝聚,观课议课是参与者围绕这个“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提出主题,围绕主题的对话和交流,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是观课议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目标”。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因为缺乏共同的话题,讨论对话往往失去共同的基础,评课时,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头,难以引起深刻反思,难以实现听课评课目标。为此要让授课教师先做观课说明。

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二是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三是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在授课老师介绍相关情况时,观课老师可以询问,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但一般不主张用过多的不同意见干扰授课老师的设计和信心,特别是在授课老师试图教学创新的时候。

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答:走进教室观察课,老师上课的目的不是自己表演,而是为了引起和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如果学生学得好,这节课就是好课。你观察课的位置离学生这么远,你怎么知道学生学得好不好?你用什么标准评价老师上了一堂好课?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贯穿在教学工作的所有环节。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所以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答: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一)设身处地,同情理解

议课时,我要和授课老师交流,我在想:我该怎么看?又该怎么说?

一种方法是对她进行批评和帮助:你“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是评课,一种写句号的方法。另外一种是询问和讨论,用问号的方法。这里需要询问:“你为什么„„呢?”但议课的询问往往需要在问别人之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也就是说,询问之前就需要转换角度,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处境去理解授课教师。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去理解,如果把这个问题拿出来,我会怎么做。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认为,授课老师的行为选择其实也有相当合理的成分。再想一想我自己,我发现,我自己过去在上课时也常常遇到同样的问题,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处理好类似的问题。想明白这些,我就知道,授课教师的做法就不应该成为被责备的教学行为,而是变成了我们大家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组织议课活动的教师有责任消除这样的隔阂,并引导参与者理解授课教师。这种理解是同情性的理解,不仅理解要他们的环境和条件,而且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这种理解真实、真切地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体会议课者对他的尊重和接受。

(二)面向事实,共同探讨

观课议课强调直面问题,但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凭借主观判断,而是需要陈述现象,描述事实——“面向事实本身”,就事实讨论事实,就现象出发讨论问题,不以自己的偏见歪曲事件背后原因,不用外来的框框条条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这样才能使授课 4 者和观课者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思考和研讨相关问题。

议课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探明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在于发现未知的东西,要发现未知的东西,需要彼此心平气和,敞开心扉,互相启发,共同分享。

(三)抛弃成见,理解可能

要想议课达到深入的效果和生出新的东西来,就必须抛弃成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他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这样议课活动表现为一种提问、一种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

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

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答:当一个人的表达不被倾听或没有人倾听时,活着比死亡更难受;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

人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剥夺表达就是对参与者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蔑视,而提供表达则为他人是提供实现和实证的机会,是成就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倡观课议课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需要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

要传递关爱和理解,倾听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这样,议课中的倾听就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探询和发现。2009 年 3 月,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的陈红校长说过,参与观课议课活动让学校收获了很多课堂教学改进以外的副产品:老师们心态更加平和了,看问题学会了从多个视角去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了,讨论问题不那么尖刻了,在集体活动中变得落落大方了。因为观课议课本来就不只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它是促进学校和教师改变的一种文化建设。

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捷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的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恕”道,也就是“同在共行”。人本心理咨询理论的创立人卡尔•罗杰斯在他的晚年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形容我自己所发生的变化: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面对来访者我就会 5 急急地思索:我该怎么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现在,我面对着来访者,则会自然而然地关注于: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形成一种氛围,以使这个人可以借助于这种关系和氛围,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实现个人成长。”新手以帮助者和改变者的面貌出现,成熟的专家以自我反思和改变的促进者出现,这是判断新手和成熟的专家的一个标准。

有谁不渴望表现和实现自己呢?现在需要你先放弃自己的表现,把舞台让出来,先让他人表达,激发他、启发他,让他在自我发现中享受成功和快乐,从而赢得自尊和自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是立人,启发他而不是改造他,让对方享受成功的快乐和荣耀,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修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仁道,需要我们共同修炼。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答: 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说:“伦理学不能提供高于自由的原理,而仅仅是为每个人着想而去揭示对每个人有意义的真理。‘为每个人着想’意味着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且把有利于每个人的真理摆在每个人面前,如果有人不想要,那他就可以不要。”多样性是选择性的前提和基础,在多样性面前,谁来选择和决定呢?我们主张把选择的权利留给教师自己,而不主张替他人做主的。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假设:在条件可能的范围里,每一个人都愿意过一种更有意义的好生活,每一个教师都更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学得更有成效,对自己和对学生负责任的教师是愿意从中选择更值得过的更好的课堂教学生活的。这是一种理想而积极的教师观。

但如果参与者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比如参与者是新任教师,或者参与者本身有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强烈要求„„在这些情况下,议课就需要将揭示更多可能转向为提供相对更为完善的教学方案。

在多种可能性面前有没有相对更完善的方案呢?可以肯定地说,相对某一材料和学生情况,总是存在相对更完善的方法。我们认为,相对最佳的方法既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又是在现有实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改进的“最近可能区”,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可以在“最近可能区”里建议。

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议课策略,借鉴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老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是在建议时“看人说话”,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教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对新任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而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如果议课的建议集中在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最近可能区”建议即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另外,“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它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比如在农村,在缺乏信息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就可能遭到参与者白眼。在包班教学,工作时间压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花太多的时间都不现实。因此,在提出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任务——“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帮助教师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减下来——“做减法”。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答: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其次是有一颗爱学生之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有了慈心,我们就更容易发现问题。

慈心生出慧眼,慧眼是指用心教育学生,发现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面的新的认识,并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效果。

努力修炼慈心和慧眼,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观课议课可以促成专业引领。

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十分渴望得到专家的引领,或听专家的学术报告,或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充裕时间,教学经费紧张,没有外出机会等原因而无法成行,只能看专家的课堂实录,观看的名师录像课,只能学习专家的授课模式,学习名师的教改经验,而无法与专家、名师直接、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缺乏专家的“零距离”引领,效果是有限的。如果能够依托本土人力资源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着力打造一支能够有效进行专业引领的“土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头雁”作用,就能使大部分教学能力需要提升的教师或新任教师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通过“传、帮、带”,使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以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使专业引领落到实处。

(2)观课议课可以促进同伴互助。很多教师认为在同一个学校呆久了,大家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趋同现象,在过去的听评课中,你的意见我的意见都差不多,结果是大家觉得在浪费时间,没有什么意思。而现在的观课议课是在“专业引领”下的“同伴互助”。由于“土专家”的参与,使不同的观课议课对象有了不同的视觉、经验和信息,而多样的、丰富的视觉与信息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成人学习者,既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也需要用他人的资源来丰富自己。如果教师彼此真诚交流、平等对话、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在反复追问、逐渐明晰的过程中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分享集体智慧,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得到不断更新、重构和迁移,就能达到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的。(3)观课议课可以促使自我反思。

5.观课议课培训心得 篇五

单位:沁源县王陶中学

姓名:柴倩雯

任教学科:历史

很高兴自己能参加沁源县教育局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对于县里每次组织的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我总是把它当做自己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养分,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历史观课议课活动请到的是省城教研室的闫晓星专家和三十九中的骨干教师戴敏专家作指导,城关中学和太岳中学的骨干教师做了示范课。从两天半共十节示范课的观摩与学习之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同时通过学习对比,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了很多反思与总结。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甚至在教学工作中还略显青涩。我感觉每次培训过后,都像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对于历史教学,我一直存在一些困惑:怎样把枯燥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怎样才能用好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见识?用什么方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呢?通过这次观课议课的学习,对于这些困惑我有了新的认识。

1、备课要认真,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导学案,自主学习和深化拓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中找到兴趣点,喜欢历史。例如,城关中学的郝陶丽老师讲的八年级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在第一部分中,设置了三个问题:关东军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何以不足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东北人民和整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导学案中这些问题的设置体现出了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的特 点,学生的表现积极,教学效果非常好。

2、在历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用历史事实说话,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可以通过学生分析史料得出,也可以多出现一些图片材料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太岳中学中戴敏专家也给大家上了八年级的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她在推进这节课时,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影视资料,将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之后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很好理解,同时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闫晓星专家指出,在历史史料的寻找搜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史料的可信性以及与本课重难点突破的相关性,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并且有出处的史料才能用作教师的教学资料,要有重点的取舍吸收。

3、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和原点,在教学设计中要知道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哪些是可以在老师和课本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哪些是学生很难完成的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尽量达到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只有让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才是最难忘的,才是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知识。太岳中学的姚秀玲老师在讲九年级《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时,把教材中的材料和图片运用的很充分,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最后设问对比印度民族大起义和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拉美独立,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主次分明,很容易就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历史观点下形成认知。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每个孩子唱主角,给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 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发热,绽放自己的光彩。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在老师的设问过程中,我能听到孩子们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思想。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和培训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有没有给我的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没有给我的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表现自己。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其他老师对孩子的耐心与等待,让我明白了相信孩子,他就会给你一份惊喜的。

5、树立好课堂理念,课堂要精致,专家指出,好的课堂是清清楚楚一条线,每个知识点就像是线上的珠子一样,科科分明,井然有序。好的课堂是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目标明确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琐碎凌乱,怎样才能把这么多的知识点在45分钟之内教给初中的孩子们,这就需要老师树立好课堂理念,在课堂中,先在学生脑中勾画出今天学习的主线,就像糖葫芦中间的竹签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串果实,做成有自己特色的糖葫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渔。

6、在对课堂知识点的突破时,要注意横纵向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知识做很好的铺垫。例如,在赵东艳老师讲的九年级第17课《工业革命》中,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处理,必须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工业革命作为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对它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无产阶级和国际工人运动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都与之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在我平时的教 学中,要善于思考,多想想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

6.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篇六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罗家闸小学

方蕾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以课学教学研究的故事为引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观课议课的实践操作,以及观课议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实现教师发展。案例与讨论相结合写作形式,让你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观课议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要以眼前的教师为本,其中包括参与观摩的观课议课教师,更要包括做课献课的教师。以人为本要致力增进学生的福祉。观课议课致辞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要务人之本。人之本在于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人有思想的权利,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观课议课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积极主动的思想。要防止参与者对他人思想权利的剥夺和对他人思想过程的包办代替,也要防止权威思想对草根思想的禁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会场走向课堂,由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由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使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课堂教学。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掩卷思之,学校每一个学期举行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不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课教师条分缕析一一道出自己的观察,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令做课教师如坐针毡。看似效果突出的教研活动,实则在这种“高厉害”的重压下,课堂教学还是“涛声依旧”。陈老师在书中有力的鞭打了这种活动形式,他从形成共同愿景,降低利害关系,在合作中互爱三个层面作了阐述。“在观课议课中,做课教师成功了要学会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如果不成功就享受为观课议课提供议题作出了贡献的光荣感。”“要采用最近可能区建议,让教师“跳一跳,摘果子”。这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使议课者和授课者之间形成一种宽松、友好的氛围。这样的效率会更高些,效果会更有效些。教师也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成熟,发展,壮大。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幸福的教师能影响和促进学生幸福的校园和课堂生活。因此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不能不奋力成长和改变。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伦理责任。

教学改进是教师生活改善的过程。观课议课主张把课堂教学和教师生活联系起来,提倡参与在共同生活中改造生活。鼓励上课教师基于改进和发展的目的,以自爱和互爱的方式开放课堂教学,敞开自己的教室,对自己的教学生活保持开放,并放下包袱,在人与课之间保持合适距离,使课成为对话的平台,成为改善生活的平台。

7.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篇七

一、校长观课议课的误区

近年来, 在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课堂教学专项视导活动中,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一些校长走入了观课议课的误区:

1. 随心所欲式。

不能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很好地规划设计观课议课活动, 想起了就做, 忙起来不要, 经常无计划、无目的、无重点地观课, 收效甚微。

2. 推门袭击式。

课前从不预约, 随机推门观课, 教师心理准备不足, 课砸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 严重损害教师的自尊心。

3. 唱独角戏式。

不善于协同学校教学管理者、教研组长或学科骨干一同观课研究, 唱“独角戏”。评议课时以“我认为这节课上得不成功”等等结论一言定基调, 把结论封闭起来, 没有预留他人发言的空间, 也失去了评议课的真正价值。

4. 浅尝辄止式。

评议课未能借助“案例教学”的思想, 不能从所观课例发现课堂教学乃至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引领, 而是敷衍了事, 指导不细致、不到位, 没有试图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学管理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

二、校长观课议课的价值取向

1. 以人为本, 着眼于学校发展。

校长观课议课应该站在学校全局的角度, 通过“观察课堂”这个窗口, 透视学校全局, 着眼于学校的发展, 这是有别于教研员、学科教师的地方。教研员观课议课较为关注学科课程改革、学科教学骨干培养及学科质量方面的整体状态, 功能主要体现在“指导实践研究课改”上,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课改大面积提高质量”, 学科教师观课议课较为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大多基于“我要学、我要提升, 所以我去听”的考虑。而校长观课议课, 要关注教师个人成长, 关注教师具体的教学细节问题, 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 更要关注教师个体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教师成长的规律性问题, 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素质现状。对课堂问题的溯因也不应一味地从教师、学生或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等方面审视, 而要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本教研及管理机制和模式等学校管理诸多方面寻找原因, 为改进学校管理提供依据。

2. 心灵同构, 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管理文化。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互动。校长观课时, 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 必须思考“假如我来执教, 我该怎么设计、演绎”, 使自己不做旁观者, 而是置身其中。议课时, 要与教师坦率交流, 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 让教师在对课堂问题审视的过程中进行教育理念回归性思考, 共同寻求解决的策略, 使校长的教学影响力在和教师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迅速提升。

三、校长有效观课议课的策略

1. 要有充分的观课准备。

在观课议课之前, 校长必须做到“三读二研一反思”。“三读”, 即读文本和课标, 基本了解观课内容及它在本章节或本单元中的作用, 以及课标的具体要求和建议性的施教策略, 不至于漫无边际;读教师, 指了解教师的工作阅历、专业特长, 并结合其上课具体表现, 对他的发展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有初步感知;读学生, 就是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 理性思考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或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二研”, 即研究课堂上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 研究制约和阻碍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一反思”指反思学校校本教研与管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 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 措施是否扎实有效, 如何改进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 要致力发现课堂。

孔子说:“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也就是说, 要认识人和事物, 既要看他的作为, 了解他的思路, 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 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执教《失街亭》一课,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整节课从作者作品介绍、主要故事情节赏析以及达标测评等环节, 都用大屏幕一览无余的展现, 学生几乎没有品读课文, 也体悟不到古典文学名著的语言美、情节美、艺术美和价值美。笔者认为这节课教者教学设计舍本逐末, 其初衷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刀光剑影的古战争场面和马谡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的人物形象, 辅助学生鉴赏文学作品, 殊不知过多使用多媒体手段, 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赏析, 教学目标未达成,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要拿捏准观课议课的标尺。

有效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校长观课议课应坚持这个指导思想, 以“三看”标尺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评价。一看教师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作用发挥如何: (1)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准确合理, 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2) 能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灵活多样地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合作、探究; (3) 是否抓住了文本的重难点; (4) 对贴近实际的教学资源是否得到了利用; (5) 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 是否有激情。二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如何: (1) 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获取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4) 学生的学习效果, 包括发言、板书、作业时的表现等等; (5) 学生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6)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训练。三看教学中的细节: (1) 挖掘资源性的细节; (2) 学生学习过程性的细节; (3) 伸展问题性的细节。

4. 要把握好评议课的角色定位和原则。

8.观课议课活动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 观课 议课 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09-01

0

观课是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

说到观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观课,怎么观课。观课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呢?

观课一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是有“备”而听,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观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箩筐,却不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只做盲从者,而不做引路人。把观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有效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二是,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

事实上,观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了研究的方向,观课者才能够让自己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新教师而言,“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听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课,就要看她(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等。

议课通常是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作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并且以“改进和发展”为主要取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议”的过程就应当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平等交流的过程。

关于议课,包含内容太多了。但是对于教学中,随之而来的议课却往往只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草草了事;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这些现象在我们的议课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过。试想一想,这样议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观课议课是听课评课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是教学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平等和谐对待教师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观课议课,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意见:

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反映、考察教师的教。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

直面问题。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工作的困难所在。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平等对话。观课议课以参与者既平等又对立的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在对话中看到他人,并保障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方法的运用、策略的拓展,都可以通过观摩案例来获得,可以说是教师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效观课议课可以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的老师的确很忙,但是,再忙也不能忘了观课议课。学校的工作重点可能有侧重,但是,观课议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教师研究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课堂,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为了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让观课议课成为我们的教学风气!要提高观课和议课活动的质量,教师尽可能掌握其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做好校本教研,从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观课议课而言,我们还有太多的探索空间,它要求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最佳的姿态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教育改革的春天。

[ 参 考 文 献 ]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2006.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2007.广西人民出版社).

9.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九

观看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录像也有了较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也有了一些想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陈教授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录像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在录像中陈教授提出了“观课议课”这个有别于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式。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议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寄托的教育理想进行诠释、理解、讨论和对话。议课是写问号,评课是写句号,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前者更丰富深刻和有效。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

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陈教授认为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10.《怎样观课议课》有感精选 篇十

怎样提高课堂质量?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成长速度较慢,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很难被发现。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人人讲公开课”,但只是流于形式,评课更是如此,要么听完不评,要么只讲好话。其实每个老师的心里,都渴望听到同行、领导们有针对性、有建设性的评价,但现实是就算进行了评课,但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评价过于零散,效果不明显,对老师的教学起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我的听课评课能力也很差,对一节课不知道从哪里评,怎样评。起初选陈大伟教授的这本《怎样观课议课》的目的就是自己不会听评课,想在这方面有所提高。乍一看书名,心想:不就是听课评课么?还换个名词,观课议课。打开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种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它更能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什么是观课议课呢?

观课的“观”既要用耳朵,更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从对象上,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另外,在观课过程中,要从大处看,从关键问题看,不拘泥、纠缠于偶然、个别的现象,比如偶尔的口误、笔误。同时又必须充分占有信息、分析信息、理解信息,针对现象、解释现象。议课强调献课者与评课者彼此是平等的参与主体,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反对面面俱到,浅尝辄止,它要求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超越现象,深入对话,探讨更有效教学的多种可能。议课中的课堂是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的平台,教师主要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为了发展,主动争取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互相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11.《有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十一

陈大伟强调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了解学生为什么这么做,了解教师这样教,没有了解情况前不随便下结论。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12.学习《有效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十二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加强交流。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以学的方式、效果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4.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上一篇: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有感下一篇: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