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2024-09-26

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共12篇)(共12篇)

1.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一

2012年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宜居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两申”),按照区委、区政府“四创两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两申”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切实开展“两申”工作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要求,将两申工作纳入我局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两申”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及上报等事务,并且制定了一套周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申”工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对班子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为全局“两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扎实开展“两申”工作

(一)积极部署,广泛动员。将“两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细、抓实。及时召“两申”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区“四创两申”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对我局“两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整合我局宣传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门户信息公开网、“法律六进”活动、基层司法所法制宣传活动等平台,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两申”活动,使“两申”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三)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宣传,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手段,坚持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强化拓展权益保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保障身体健康安全。一是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平台。通过在企业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基地,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全面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质。二是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形式。会同综治、人社等部门利用节假日,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地、工地、招工中介、车站等场所,发放法治文化资料,赠送法律服务便民卡、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服务卡等,并不定期举办广场法律咨询。三是注重宣传途径,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社区和城乡结合地作为经常性的宣传地点,更好地方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接受法律援助服务。

(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依托各级调解组织,加强与综治、公安、人社等部门的互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事件集体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及时介入,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二是注重资源整合,拓宽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网络的“覆盖率”。建立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街道司法所、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三级工作网络格局,紧密联系区总工会、人社局等部门,在各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联络点,更加方便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维权。另外,依托区总工会职工维权中心法律援助站,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同时在区司法局门户网站上开设“148”法律服务网上咨询板块,方便外来务工人员网上咨询。三是注重程序规范,提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有效率”。首先是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对来访咨询外来务工人员优先接待,符合条件的即时受理、即时审批、即时指派。其次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对涉及外来务工人员追讨工资、工伤事故赔偿纠纷的法律援助申请不再审查申请人的经济条件。再次是在援助方式上,针对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法律援助。

1、法律咨询,对那些不知道如何向老板索要工资的外来务工人员,指导他们如何用法律手段索要工资,如查清楚用人单位的主体名称,索要欠条,保存证据等;

2、对那些已有相关证据的外来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3、对那些证据较清楚的,可以代写文书,代理进行非诉讼调解;

4、对那些需要进行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的外来务工人员,则及时为他们办理法律援助手续,指派律师代理其进行仲裁和诉讼;

5、根据案情需要采取代书、诉讼指引、非诉讼调解等多种服务方式,注重发挥法律服务人员的调解功能,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欠薪单位,尽量争取调解结案,降低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成本;

6、建立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上报制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矛盾激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及时介入,并尽快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2.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二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作用日益加强,宏观调控体制不断完善。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电信企业面临的内外经济环境

朗讯、SK等世界电信巨头为了迎合未来企业竞争的需要,纷纷对各自企业做了结构的战略型大调整。不断开放的电信市场,越来越低的进入壁垒,为世界电信巨头入驻我国的市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面对各大巨头的挑战,中国电信企业为了自己长足的发展,需要完善自身体制,提高自身竞争力。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和《全球基础电信协议》,我国将要进一步开放电信的国内市场,同时电信的国外市场将会进一步得到扩展,这种形势将影响电信企业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守国内经济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循国际税法的相关要求。如今,开放的利率和宽松的外汇管制,使得金融自由化变成一种潮流,大量的外资和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市场,企业的金融风险增加,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也变成电信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国内,电信与VOIP、互联网和广电的竞争也愈演愈烈,3G、4G的发展使竞争逐渐趋向白热化状态。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电信,不但在满足社会各层面通讯需求方面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由于电信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用于更新技术设备的资金也供不应求。20世纪以来,国家就电信业资金困难的现状做过几次调整,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了总体电信资费的水平,但并未能彻底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电信企业的资金收拢效益仍处于微弱的水平。移动通信的抽离和电信一体化市管县方式财务核算的实施,致使电信企业的负债率高额攀升。在市场拓展层面,由于多媒体业务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失调,所以收益不明显;在人力资源层面,电信企业在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下,公司员工严重缺乏竞争意识、经营意识、自主管理意识,在资金运营和财务管理上极不重视。电信企业应加强金融知识的了解,有意识的培养相关方面的管理人才。

二、在财务管理上电信企业存在的弊端

(一)电信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快,周转期短,但回收资金的任务较重

电信企业根据业务的不同所给予的时间限期也不同,主要采用的是短期收费的业务形式。例如:固定电话,主要采取按月缴费形式;拨号上网的用户收取的网络费用,主要采取的是按小时收费的形式。在这些业务形式下,资金可以实现短期回笼,但是电信企业广泛的业务,使得资金回收任务相当繁重。电信设立了许多营业点以及缴费点,但其存在很多的中间环节,所以对项目管理,市场解析,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电信企业复杂的财务关系

电信企业的财务治理主要包括两大类机制:一是内部财务管理机制,主要是董事会、经理层等各管理层及其相关人员间的财务关系和与之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二是外部财务管理机制,中介机构等外部因素对企业的调查与监督,以及由此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计报告。如兼并、强强联合等都涉及到外部财务管理。

(三)企业的投入较大

电信企业应该摒弃以前计划经济下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强对企业成本的合理管理,逐渐建立以利润扩张为核心大的发展模式。由于电信技术归于高科技,更新速度快,发展迅速,所以电信企业在人员和装备上的投资相当大。过去电信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较低,而如今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加大企业对科研的投入,提升科研人员的薪资。巨额的投入和微薄的收益矛盾是当今电信企业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

(四)电信运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需要与时俱进

电信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相关的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极其贫乏,对新时期的企业制度也不了解,这些人为因素也制约了电信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创新。

三、现代电信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运行进行决策、计划和使用的综合性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大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在财务管理方面都做了创新。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可供电信企业参考。

(一)适应入世后资本市场的需求

我国的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电信企业都已成功入世。广阔、充足的资本市场为电信企业的革新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严格的监管程序,要求电信企业建立相应的现代财务管理结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精细化的财务管理

包括两个方面:精细化的财务内容以及精细化的财务手段。在财务内容上应用全面型代替分析型;在财务手段上应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察企业的运作,整合销售等层面的财务数据,形成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库。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要做到精益求精,对每个生产领域都要监督管理到,真正做到财务管理的无死角。

(三)可执行性

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创新方面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操作可行性,最终导致失败,所以电信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要立足实践,要考虑到人员操作方面的可执行性。

四、宏观经济环境和体制下的电信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

(一)提升市场分析的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电信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要想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就要求财务人员实时的对企业的市场前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规划,对企业的融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估预测,为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做出预算和准备。

(二)效仿英美国家设立审计委员会

企业中审计委员会的独立设立,可以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监督,有效的保护了企业的利益。例如:英国上市公司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履行的职责包括:审核外部审计的范围和结果,审核外部审计的成本效益,审核外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审核外部审计人员提供的非审计业务的相关事项;审核公司的临时财务信息和财务报告,审核公司的内部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功能,审核公司董事会得到内部控制声明,在董事会的要求下参加公司重大问题的讨论等等。我国的电信企业也应该像其他国家的上市企业一样设立负责监管的审计委员会,促进电信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新环境下,电信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他们学习现代财管知识和金融管理知识,提高他们遵循市场规律,提高资本运作的能力,确保电信企业健康、平稳、可持续的发展。

(四)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会计电算化是现在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运用的管理手段,但其无法实现财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享。因此,各大企业应将互联网和财务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财务核算、分析、监察等方面与市场分析、资源的共享。

(五)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应调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

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司员工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关规定,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财务管理;其次,要提高管理的水平,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合理的理财,协调好企业的收支平衡。

已经处于前沿的发展行业的电信业,需要一些新的理念和思路的出现。创新和完善电信运营商的财管模式,有利于推进电信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与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增强其在内外部复杂的环境中所遇到的风险。

摘要:在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下,电信企业的运营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由于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各大运营商之间的商战愈演愈烈,他们纷纷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自己在同行中的竞争力。电信企业的财务管理被视为各大运营商管理创新的关键,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先对目前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体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电信企业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面对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经济体制,电信企业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曾相.中国经济并未遇十字路口[J].现代工商;2011年12期

[2]郑华.浅析电信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3.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三

一、计划经济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

1.计划经济下的办学体制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多种办学体制。当时,人民政府全部接管了国民党统治区的高等学校共205所,其中公立高校124所,私立高校60所,教会学校21所,属多种办学体制共存。党和政府对这些高校实行“维持原有学校,逐步加以必要的与可能的改良”方针,采取先接管、接收和接办,然后逐步改造的方法。1950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私立高等学校要健全董事会,重新申请立案,加强了对私立高等学校的管理。1951年,国家收回了21所教会学校的教育主权,其中12所改为公办,9所改为由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政府给予经济补贴,1952年,我国学习苏联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并按院系调整的总体规划,将私立高校调整到相应的公办学校。至1952年底,我国私立高校全部被取消了。

从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都是公办的,全部由政府直接投资,大致有四种体制:一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由财政部拨款,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二是中央有关部委举办的高等学校,由财政部拨款、部委补贴一部分办学经费,如铁道部举办的上海铁道学院、机械部举办的上海机械学院、外贸部举办的上海外贸学院等;三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主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由省级财政拨款,如北京市政府举办的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学院,上海市政府举办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也有省属市举办的高校,如南京市举办的晓庄学院、临沂市举办的临沂师范学院等;四是由行业或企业举办的高校,如原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由上海市轻工业局举办,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由上海市冶金局举办,上海石化专科学校由石化总公司举办,办学经费由举办方筹措。这种办学体制,是适应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因为计划经济是条块分割的经济,只有自己办大学,中央各部委才能培养所需人才。各地区同样如此,为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办地方性大学。由于全部是国有化、公有制的高校,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或行业(企业)负担,而国家和各地区财力都有限,因此,那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得比较缓慢。直至1965年,我国普通高校仅有434所,在校生67.4万人,毛入学率为2%。因“文革”的破坏,1977年,普通高校下降到404所,在校生62.5万人,毛入学率不到1%。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只能发展公办高校,不可能象其他国家一样通过发展私立大学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在1956年以前就完成了城市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私营经济全部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1958年,农村又实现了人民公社 1

化,即农村也消灭了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因此,在全国生产资料公有化的体制下,不可能再产生私立学校、民办学校。

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由国家统管,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需求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建国不久,高等学校由国家统管,便于集中力量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便于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如1952年到1953年的院系调整,学习了苏联经验,改革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因为都是公有制高校,院系调整进行得比较顺利。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科教育和师范教育,开设了一些国家急需的新专业,如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控制、无线电电子等;吸收了苏联学校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实验和实习、重视教学法等经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从1953年至1956年,我国普通高校由183所发展到229所,在校生人数从21.2万人发展到44.12万人。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效果,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如高校专业分得过细,过于单一,把一些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变成了专门学院;在管理方面,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强调高度集中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行“大一统”的管理和培养模式: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管理;忽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利于拔尖人才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2.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1950年7月28日,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全国高等学校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统一领导为原则”。1953年10月11日,政务院又颁布《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部必须与中央人民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有步骤地对全国各高等学校实行统一与集中的领导,规定: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工科高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单科性高等工科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医学院、农业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财经学院、政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可以委托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也可委托所在大区或省市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仿照苏联的一长制,即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的职责是:代表学校,领导全校(院)一切教学、研究及行政事宜,领导全校(院)教师、学生、职工、工警的政治学习,任命教师、职员、工警,批准校务委员会的决议。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后有所变动。1958年4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强调了地方党委对高校的领导作用,大部分高校下放到省、市、自治区领导,将过去以“条条领导”为主改变为以“块块领导”为主,仅少数高校由中央部委直接领导,形成了对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地

方两级领导管理、分工负责,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省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变迁,目的在于进一步管住高等学校,强化了高度集权的统一管理体制,学校一切都得听命于政府主管部门,没有自主权。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方面,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取消了学习苏联“一长制”而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所有高校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1958年的“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很大损失。于是,1961年至1965年,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中央制定了《高校六十条》,在内部领导体制上,提升了校长的作用。“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高校党委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高等学校的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经常工作。”但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管理权还是控制在政府主管部门手中,学校自主权很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在“左”的思想主导下,高等学校领导权被错误地认为已不在无产阶级手里,学校的党组织执行了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于是“踢开党委闹革命”。前两年由造反派、红卫兵掌权,后来由军宣队、工宣队掌权,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恢复高校党委和行政的职能。

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因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力空前提高。农村改革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经济的大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各类人才和科研成果,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需要享受良好的教育,要求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高等学校深造,也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农村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颁布《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搞活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强劲发展,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严重不适应,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外部动因。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因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高等教育体制,许多方面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国有化的办学体制。所有学校实行公有制,全部归国家所有,全部依靠国家投资。高等教育的运行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并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对学校是“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一切按政府部门的计划、指令办事。学校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办事效率不高,办学效益不高。

二是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实行的一直是国家集中计划、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的体制,可分为四种类型。如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我国普通高校有598所,其中教育部直属38所,其他部委属217所,省级地方政府及其业务部门办的347所。大学成为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仅为某一部门培养人才,导致大学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封闭。部门办学,还导致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学校的行业性、单科性过强,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学校的潜力无法发挥出来。

三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就是集权经济,一切权力集中在政府手里,政府成了“全能政府”,政府对学校“一包二统”,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选定、经费使用,到招生、毕业生分配、教师编制及其工资待遇等都是政府决定的,学校只能听命于上级指令、红头文件,不可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很少考虑如何挖掘自身潜力,主动为社会服务;也很少考虑如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四是单一的投资体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上大学不要缴学费。全国大、中、小学的办学经费全部来自政府拨款,导致全国各类学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挤占了义务教育经费。中国高等教育完全处于“供给型”、“包办型”状况,没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利用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办学,没有让非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的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述弊端如果不克服,高等教育就不可能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3.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功能的驱动力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神权高于一切,大学成了神权的附庸,是经院式的教育。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大学冲破了反动、愚昧的神权统治。18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兴起,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开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19世纪初增加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功能,20世纪初增加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其功能有所不同,但一般是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加上政治上受“左”的思想路线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实行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高度集权制,统包统管制,在政治上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封闭向开

4.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四

作 者: 王 蕊

系(部): 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专业班级: 社区管理与服务G071班 学号 2007182117 题 目: 谈中国城市社区内部体制改革

指导者: 刘京晶(姓 名)(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者:(姓 名)(专业技术职务)

2010年 06月11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一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社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80年代中期开始,社区的概念重新在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中被得到运用。城市社区体制改革指明要按着自治的道路发展,将城市社区的管理权回归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的基层建立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使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实际上,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是在初始条件的限制下渐进地展开的,基本的事实是,政府对社区的宏观管理不到位,以及社区居委会过多的行政事务与社区自治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的缓解,长期以来居委会人员“街聘民选”或“民选街聘”的模式在新的实践中,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无法自圆其说,实际运行中的弊端也已逐渐显露。这些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从体制入手,通过进一步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建立起一个符合社区实际和民主自治需要的现实的制度安排,让社区找到位置,准确站位,这是当前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2、城市社区体制建设的内容概述

社区体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区建设逐渐开展起来,到现在已经形成为了一股潮流。一开始,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扩展到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等全方位的社区事业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社区党建、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干部队伍的建设即社区内部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此外,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 居委会体制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改革居委会体制,建立新型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是社会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

3、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城市社区现行的管理体制基本还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过去几年,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是基本特征没有变化:由于选聘合一,居委会干部能进不能出,没有竞争,也没有淘汰;社区居委会与生俱来的自治性质在现实中异化成了街道

3.4、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

社区工作人员配置不足、素质不高也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社区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较多的社区,需要管理上万人,工作负荷太大,管理和服务均跟不上。此外,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如年龄偏大,学历、能力和工作效率偏低的情况,很难适应社区发展的要求。

城市社区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发展现代化公民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完善中心城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四是改善民生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

4、社区建设改革典型案例及分析

案例:

深圳市委市政府今年明确了20个重大调研课题,其中《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作用的问题》被列为市委书记亲自负责的第一号调研课题,力求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完善社区立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社区是城市的基础,社区如何做到改革管理到位?怎么样做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这些方面深圳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要点:

1、党建

——明确了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工作站站长95%以上,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85%以上;建立健全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社区的重大事项。

——让党员上网过组织生活:推广“共产党员IC卡”应用,探索网上过组织生活的方式,要求有条件的党组织开党建网站,设“建议箱”、“党员谈心室”等信息平台。

——推广“楼宇建党”、“片区建党”:在党员聚集的写字楼、商业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两新”组织有党员,100人以上的——发挥义工作用:全市建立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义工服务网络。目前义工组织已有1个市级、8个区级、55个志愿者服务中心、280个社区志愿者服务站、310多支志愿者服务队、153个志愿者服务基地,志愿者团体会员达330多个。

——推行“项目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把不同内容的公益性、福利性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项目化,经过论证,向政府申请专项经费资助,政府在评估和考核后出资购买。

——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开展对老人、儿童、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一帮一”服务,成立区扶贫基金,开发再就业岗位,推行“十三项工程进社区”,服务内容达30多项。

5、城市体制改革的措施研究

一是创建社区党员身份教育机制。加强社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社区党员要明确自己的党员身份,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责任。要通过教育,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并颁发党员证、挂党员身份牌等活动和形式,不断增强社区党员尤其是流动党员的身份意识,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树立社区党员观念和党员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形成学习、思考、工作和提高的良性循环,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等方面始终保持先进性。与此同时要注重完善社区党员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机制,通过党员的自觉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以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从而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二是社区干部制度改革。要拓宽街道、居委会干部来源渠道,尤其是居委会干部,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从现职干部、大中专毕业生、下岗职工、待业青年中挑选优秀人才,充实到居委会干部队伍,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尽可能的妥善解决居委会干部的待遇问题。壮大社区工作社队伍,需要在全社会广泛推行志愿者服务活动。把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居委会干部,经过培训和资格认证,转为社区工作者,这也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种做法。

三是社区服务与社区保障制度改革。社区服务要考虑民办公助、工办民营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的各种资源。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实体化

致谢

在此对所有教授和培养、关心我的老师们致以我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让我懂得更多,收获更多,成长更多。更要感谢对我完成这篇论文予以很多帮助的指导老师,也是关心我们最多的刘老师,对我的细心指导,感谢老师们的一如既往。

参考文献:

1、吴铎:《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2、社区概论,主编蔡禾,高等教育出版社

3、老年社会工作,范明林、张钟汝编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4、王振海王存慧:《新视角下的政治——关于社区政治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社区工作概论,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五

建设部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指出, “对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安设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并按表计量收费, 1998年通过试点取得成效, 2000在重点城市推开, 2010年基本完成。”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推动了计量供热事业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和单位针对计量供热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但是从各地的实践结果来看, 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对既有建筑供热系统进行计量供热改造时, 应对建筑围护结构同步进行保温改造, 有许多地方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巨大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1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资源效益

我国需要提供集中采暖的地域广大, 住宅规模较大且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的采暖用能巨大, 采暖能耗约占全国商品能源总消耗的9.6%。根据相关报道, 我国的供暖耗煤量指标是气候条件相近国家的2-3[2]倍。住宅建筑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逐步下降:90年以前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70-80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21-24 (kg/m2.a) ;90年代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60-70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16-21 (kg/m2.a) ;2000年以后平均采暖设计热指标为45 (W/m2) , 折合标准煤耗量为11.8 (kg/m2.a)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 我国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具有很大的潜在资源效益。

2 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环境效益

根据国家目前的能源政策, 我国的采暖能源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 建筑采暖的高能耗不断加剧着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在三北地区, 保温及气密性较差的旧有住宅存量高达数亿平方米, 并且有相当部分的建造年代并不久远, 不可能在短期内拆除重建, 只有采取保温节能改造措施方可解决。如果通过适当的保温和气密性改造, 预计标准煤耗量指标能下降7-10 (kg/m2a) , 每年可节煤40-60万吨, 折合工业用煤51-74万吨 (煤质:含硫小于0.5%, 灰分小于10%, 低位发热量5700kal/kg) , 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0吨以上。由此可见, 通过提倡建筑围护结构保温, 将有效减少采暖燃煤量,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有助于计量供热的推广

目前, 在没有实行计量供热和按热量收费的城市, 通常按供热面积收费, 供热公司的经济收益在理论上是有保障的, 一旦按热量收费后, 供热公司的经济收益将变得不确定, 因此, 大部分供热公司对按热量收费存在顾虑。但是由于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改造, 单位面积供热负荷降低, 将带来实际供热规模的扩大, 使供热成本下降14%-19%, 这将非常有利于计量供热的推广。

综上, 对既有采暖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具有明显的资源与环境效益, 在供热体制改革推行计量供热的同时, 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和可行的操作机制推行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雨辰.国外计量供热的发展及有关收费政策的规定《供热制冷》2003.10.

[2]温丽.对推进我国供热系统的看法和建议《暖通空调》1998.1.

6.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六

当今的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国,饱受文革之苦的中国人(尤其以年轻人居多)突然接触到了许多国外的新鲜事物,并能在感觉到新奇的同时很快的以一种新的思想去理解,而原有的所谓传统的概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淡化了。变得好似中国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一般。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前的市井胡同如今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已经成为了西方品牌的天下,港台和西方流行音乐由于紧跟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一个个西方油画展让更多的人熟识了拉斐尔达芬奇凡高达利,英超意甲NBA逐渐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更多的孩子们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经济在飞速发展,GDP已然跃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相继成功举办,中国在世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made in china”的产品走入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老外来到中国,来了解这个古老而现代的国家,了解她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越来越多,但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却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失,曾经让所有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琴、棋、书、画,现在知之者甚少!还有多少人会写毛笔字?还有多少人会画水墨画?还有多少人会抚琴?又有多少人会下棋?答案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发展状况如何呢?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情况不容乐观。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适应了各种快餐文化,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去接触那些费时费力且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冷漠。

中国一年有“三节”,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那我们现在来看看中国这三大传统佳节的现状吧!

先说说这个春节,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莫过于春节,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大日子,不管身处何地的人,春节都会回家,不是在家里,那就一定是在回家的路上。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过年越来越木有年味了,现在过年无非就是大家在一起吃个年夜饭,而且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不自己做,都到外面酒店去吃,图个方便,吃完以后擦擦嘴巴走人,各回各家,回家之后打牌大打牌,打麻将的打麻将,看电视的看电视,困了累了就睡了,这个年就算过完了。那传统的年应该是怎样过的呢?我想,年夜饭一定是在自己家做的,是,是有点麻烦,但是我们过的就是这样一个气氛,全家齐心协力的气氛,拣菜的拣菜,炒菜的炒菜,摆碗筷的摆碗筷,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完一起收拾,然后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旧社会的时候是烤火到天亮,俗称“守岁”。

说完春节,现在我想重点说说端午节,说到端午,大家首先会想到粽子和龙舟,但是我想问问各位:你会宝粽子么?你有多久没看过龙舟了?我自己先回答:我不会包粽子,我已经至少15年没看过龙舟了!我相信这不是我这极个别的现象,而是80后的普遍现象,现在会包粽子的一般都是我们的长辈,像我们这一代人会包粽子的少之又少,试想,若干年之后,我们的长辈百年之后,我们的下一代还能吃到粽子么?或许到那时候是吃不到了,我们只能给他讲关于粽子的故事吧:“以前,我们过端午节要吃一种叫粽子的食物,是用粽叶包扎糯米而成,有棱有角,里面可以依自己的口味放各种馅,有放肉的,有放豆子的,还有各种水果味的„„”,最后我们还会告诉他们:“孩子,现在这种手艺已经失传了,不然你就可以吃上了”。我亲爱的同志们,看到这,你们有什么感想?我可不是在杞人忧天,我的这些担心和忧虑是完全有必要的!

接着在来说说龙舟,看龙舟这原本是一些端午节的一些传统活动,然而,我们的现状是,我们已经几乎不划龙舟了。前几年政府倒是在象湖如火如荼的办过几届龙舟赛,但是规模一届不如一届,到现在已经完全停办了。我看到网上有当妈妈的网友提问,问哪里有龙舟看?想带宝宝看龙舟来着。可是答案却是没的看,我感到很痛心,感到很悲哀!感到很无奈!更可怕的是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农村,如果说城市是因为诸多因素制约了龙舟赛的话,还还勉强说的出去。但是作为传统习俗保留得还算比较完整的农村,这种端午节不划龙舟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多。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温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必须一点点来,路要慢慢走,饭要一点点吃。最重要的是,要先恢复起一种文化自信,并且要培育起新一代人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建立起一种文化理想,文化的复兴才有希望。对此,我是有信心的,因为中国曾经是以文立国的,中国士人也是以文立世的,文化而化人,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可见,文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之一,这个梦想,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断绝的。即便现在讲和谐社会,我想,最高的和谐,也应是一种文化和谐,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算触到了根本——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 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多元共存的社会现实,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撇开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而去妄论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只有从传统文化的上述现状和定位出发,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并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才能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使传统文化走出困境。

保持文化认同时不断有“旧邦新命”的发展。具体地说,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琛的明珠。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风风雨雨走过几千年,无时不在变化着.虽然它到了19世纪已经变得苍白无力,但它还有一些优秀之处,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化,片面化,一方面要积极吸收西方的优秀成果,同时还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批判与吸取中不断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文化古籍里,有一部分内容,确实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对于不同的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也有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所以有些内容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不能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只能有分析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

四、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趋势的措施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 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 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 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2.保护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又要保护其物质载体,还要重构其价值体系。

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要想保护好传统文化就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7.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七

第五中学

马艳

教材分析:

毛笔是书写汉字的重要工具,毛笔的产生和使用促进了汉字书写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一支得心应手的毛笔是写好字的必备条件,因而毛笔在文房用具中居于首位。此课介绍中国的笔和字,丰富学生的书法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和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辨别书法的主要书体。

2.通过临摹体会毛笔的独特属性,在习字中体验用笔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书法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目标:

欣赏经典的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形式美感,并与同学交流。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书法课本.水写练字布.毛笔.清水。以备上课之需。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握毛笔,让学生辨认并说出毛笔的作用,以此导入本课。出示多媒体本节课标题《中国的毛笔和书法》。展示书画作品和书法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本届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学习书法

受益无穷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4、书法能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

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书法的好处,能喜欢上书法,能主动自觉的学习并练习好书法。三.认识毛笔:

毛笔的构成:笔头、笔杆两部分

笔头由:笔锋、笔腰和笔根三部分构成 笔豪一般分:硬豪、软毫和兼毫

总结:使用软硬不同的笔豪和不同的运笔方法,会产生变化丰富的笔墨效果。

特别注意:大笔写大字,小笔写小字 四.执笔方法:

总结了毛笔执笔的五字口决:“擫(ye按)、押(压)钩、格(顶)、抵(托)”。据说这个口决是由王羲之传下来的。

擫(ye按)——用拇指指节首端紧贴笔管内侧,由左向右用力。

押(压)——用食指指节末端斜巾笔管外侧,由右向左用力。

钩——用中指紧钩笔管外侧,由外向仙用力。

格(顶)——用无名指指甲根部紧顶笔管内侧,由内向外用力。

抵(托)——用小指自然靠拢无名指,起辅助作用。五.书写姿势

写字的姿势又称身法,是书写的一个基本备件,古今书家对此都十分重视。写字姿势不正确,会影响练字效果,必须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

如果书写大小在10厘米以内的字或篇幅较小的行草书,可采用“坐势”。

坐势的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六.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1.欣赏经典的书法作品,感受中国书法的形式美感。

2.提高学生对书法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七.书写练习

1.以“永”字为例,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横、竖、撇、捺、钩、折、点与挑。

2.楷书中每一个笔画都包含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具体要求: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

3.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小结:

“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的提高需要我们刻苦.耐心的坚持练习,愿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喜欢上书法,写出一手好字来。教学反思:

8.浅谈中国侦查体制之重构 篇八

一、侦查理念简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那么侦查理念是侦查体制改革与创新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并且侦查理念对侦查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意义。

今天, 人们普遍认为理念主要是指一种完美的或指导性的观念形态。所谓理念, 事实上是把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而得的普遍概念加以绝对化, 并把它说成是事物的原型。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总和构成理念世界。理念就是理性化的想法, 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它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 是事物内性的外在表征。而侦查的理念是每一位侦查人员在自己世界观、价值观对刑事诉讼制度和实体制度的一个综合性、原则性的理性感知, 打击和保护并重, 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期实现侦查的价值。

侦查体制改革与创新基本理念, 是必须遵循和深刻思考和反思的:1、程序办案的侦查理念;2、平等、独立侦查的侦查观念;3、模式化, 模式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 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4、确立现代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 包括司法的独立、中立、民主、公正、公开、效率、廉洁、职业化、终局性以及程序正义、无罪推定、人权保障等诸多内容。

综上所述, 我以为, 侦查体制改革必须实现程序与实体的一个相对合理与适合具体情况的一个平衡。

二、侦查体制概述

理念是先导, 那么体制是运行的保证。那么如何构建侦查体制, 是侦查道路选择的重要依据。

所谓侦查体制, 是关于侦查权配置、操作、防控犯罪、监督等一些列制度组成的程式, 以保证侦查权不被滥用, 使侦查权的行使合法、合情、合理并保证侦查破案的顺利进行和高效运作。国外关于侦查体制的分类大体上有以下四种:1、单轨式与双轨式。2、复合式与并列式。3、集中式与分散式。4、一步式与两步式。我国的侦查体制是在借鉴解放前革命根据地侦查体制和前苏联的司法经验的基础建立起来的, 主要是指公安机关、国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侦查体制。目前, 我国侦查理论界和实务界, 关于侦查体制模式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一) 侦查一体化

我国当前通用的刑事侦查模式。刑事案件侦查职能与预审职能合并, 由刑事侦查部门统一行使并承担责任的刑事侦查工作体制。

(二) 侦检一体化

陈卫东先生提出了侦检一体化的制度模式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完全作为一种依附于检察权的司法权力突出强调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对侦查机关取证行为的领导、指挥和监督。

(三) 审诉一体化

当前有一些学者提出审诉一体化的构想实行“双重领导、单向监督”体制。公安机关原有的预审部门与检察机关的起诉部门合署办公, 两班人马在公安机关体制下共同组建成一个独立的办案机构。以上三种模式, 侦查当前通用的模式, 比较而言审诉一体化是一种较为容易实现的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却不能彻底解决当前刑侦制度存在的弊端。

三、我国现行侦查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现行侦查模式存在的问题

建立在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侦查工作的规定过于疏漏的基础上的, 必然存在诸如公正和效益失衡、自由裁量权过大等许多不足和缺陷。

1.我国现行刑事侦查体制警检关系不顺、侦查监督不利、诉讼效率不高等问题。

2.现行的侦查体制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弊端。强制措施的运用存在了问题和弊端, 刑讯逼供有所抬头,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3.办案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或不到位, 办案经费利用不规范。

4.侦查队伍的普遍素质不够高和破案能力有待加强,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 建立一个高效的培训机制对侦查破案显得尤为重要。

5.由于警力和任务不相适应, 办案力量无法保障, 导致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限人为延长。

6.侦查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我国侦查的协助性比较差。

(二) 侦查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侦查权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 又由它自己决定逮捕和自行决定是否起诉, 形成由检察机关一竿子插到底而不受外部监督制约的特殊体制, 违反分权制衡的诉讼原理。二是中纪委肩负反腐败的重任。关于侦查权行使中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侦查权行使中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是重打击、轻保, 怕漏不怕错, 过分依赖口供而欠缺法制意识和证据意识, 刑逼供屡禁不止。

在侦审合一后, 在实践中, 侦审合一体制弊端凸显。根据公安部的有关规定, 我国刑侦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废派出所的侦查权, 立刑警责任区的刑警中队, 全面负责案件的侦查工作。因此必然产生如下问题:第一, 与以往简单刑事案件侦查的派出所相比, 刑警中队管辖范围明显增大, 必然会导致在农村, 特别是在山区, 被害人和其他知情人报案及公安机关取证路途太远, 给刑事案件的报案和立案侦查带来困难;第二, 与以前较重大刑事案件由侦查的公安局、公安分局负责来比, 刑警中队警力不足, 难以根据案件的特点成立专门化侦查组织。然而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利于侦查质量和侦查专业化的提高。由此可见, 我国在构建侦查体制的时候, 对各地区情况似乎不能统筹兼顾。

四、侦查体制的重构

在我国现阶段, 合理的侦查体制该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国情、地域差异、案件特征等因素来设置侦查体制, 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适合自己的侦查体制。一般说来, 对案情比较简单, 证据比较明显的案件可采用一步式侦查, 以节约侦查成本, 提高诉讼效率。除此, 一般都采用二步式侦查, 以提高侦查的精确化, 强化犯罪防控能力。必需强调的是, 此处的二步式侦查不是恢复原来的侦审分离的作法。

那么采取哪种侦查模式, 笔者认为应到构建除那三种以外的新型模式。

(一) 改革原因

1.现行侦查体制存在不少问题。

2.深化侦查组织制度改革的需要警力配置和调度问题。

3.管理体制问题、侦查模式问题、价值取向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应当被清除。公正效率的关系问题、具体操作制度:比如强制措施面对行政干预, 侦查机关及侦查人员应该怎样应对的问题、宪政是否应当介入的问题、修复性司法理念是否应当引入的问题、司法审查制度引入的问题、沉默权制度及相关问题、侦查监督制约机制问题:检察监督侦查的内容、形式等各方面法律都无明确规定完善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

(二) 体制改革涉及的内容

国家机关的干预时关系的处理、警察是否可以出庭做证人、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相结合、沉默权机制的引入问题、检方的提前介入的程度、侦查监督制约机制、司法审查、程序和实体的地位性转化问题、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经费保障系列问题、侦查权的配置和机构设置、恢复性司法制度引入相关问题、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侦查模式创新、口供与其他证据的证明能力和关系问题等。在改革的理念、主体、目标、体制、模式、方法等多向度上进行审慎判断和深刻反思。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 对照司法改革的价值目标, 当前, 尤其要注重和强化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方法、综合研究方法和局部试点方法的运用。

(三) 改革中的具体措施

1.侦查改革理论先行。加强和完善侦查理论系统建设, 建立理论学习和教育考核机。

2.树立平等独立和程序办案的观念, 加强队伍理念教育。

3.优化侦查权配置或重置, 分化制约权力, 以达到减少权力滥用。

4.加强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深化执法监督机制建设, 有效杜绝和减少执法突出问题发生。

5.适时跟进情势步伐打击犯罪的新机制。

6.加强人文关怀, 建立人权保障机制。

7.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侦查人员的素质和办案水平。

8.完善公安经费保障, 解决制约公安事业发展的保障性问题。

9.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和攻坚能力。

10.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不断提高执法公信力。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我国侦查体制的去向, 应当要考虑两个问题侦查权配置和运作模式。我国现行的侦查体制应当改革, 纪委参与侦查和行政机关统一行使的侦查体制。构想:将检察机关的反贪部门及渎职、侵权部门与监察部门合并, 同时联合纪委, 组建国家廉政机关, 专门负责所有贪污腐败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作。这项改革特点:一是行政机关 (具体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 统一行使侦查权, 案件管辖范围更明确, 更有利于犯罪防控。二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廉政机关的侦查活动进行事后监督, 从而贯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反腐败原则。三、廉政机关应构建垂直管理体制并受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 以提高廉政机关的地位和权威, 保证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犯罪手段也趋于智能化, 高科技化。因而, 侦查打击犯罪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打击犯罪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试寻侦查体制道路, 试图为侦查体制的建设献一点绵薄之力。笔者认为, 如何选择侦查道路, 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侦查理念及价值取向、模式及体制、实践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和考虑的。

关键词:侦查理念,侦查实践,侦查体制,侦查权配置

参考文献

[1]何家弘.外国犯罪侦查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2]陈卫东.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3]刘金波.浅谈侦查体制改革[J].侦查, 2002, (1) .

[4]柳晓川.公安学基础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

[5]郝宏奎.侦查和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A].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9.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九

关键词:经济货币政策房价中日关系南海问题

一、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依然严重

我们知道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股市在2005年以后也一度暴涨,我国经济的泡沫化成分正在集聚。经过持续调控,2008年3月份以后我国房价涨幅开始下降,但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调控政策,抵消了前期紧缩性政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价格再度出现非理性暴涨局面,商品房和住宅空置面积也同比大幅度增加,房地产价格泡沫化程度再度加重。近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抑制措施尚未遏止房价的泡沫化趋势。如果调控不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化。

(二)就业形势严峻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报道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大学生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当年未就业的大学生增加到150万人。2012年大学生实际签约不到40%。

三、面对以上主要问题,我们采取的对策有:

第一,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逐步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加快制定面向长远的国土资源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规划。协调好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关系,保持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增长,改革和完善土地供给方式,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抑制地价过快上涨。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提高房地产开发项目自有资金比率,抑制房地产投资需求。加快城市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造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第二,认真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的缩小,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社会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天地,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社会发展和现代经济建设的挑选。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注重自己知识、能力和技能的提高等等。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二、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目前来说,我国政府正处于过渡阶段。期间领导者反应较为平稳。所以国内体制比较平稳。

但是真正来说我国政治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周边邻国与我国关系最近陷入了僵局。

(一)中日关系

例如前阵子日本对我国的小动作以及两国之间的口水仗打得是不亦乐乎,特别是在钓鱼岛附近的明争暗斗更是让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政冷经热”是对当前的中日关系的最好概括.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 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对于其解决方法也很容易,大体来说就是致力于亚洲的整合。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 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 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二)南海问题 最近南海问题也是国内乃至国际的热门话题。“南海问题”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围绕南沙群岛的岛屿和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划分而引起的国家间的主权争端,包括领土和海洋划界所有权两个内容。近年来,南海争端逐步国际化,南海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我国在南海的合法权益遭破坏。在大国插手干预与群国集体发难的同时,南海问题产生矛盾频率和爆发冲突的概率越来越大,昭示着南海问题有不断升级的趋势。如今,南海周边各国对南海问题之争愈演愈烈。越南继在我国渔民传统作业海域抓扣我国渔民之后,于 6 月 13 日举行专门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其野心和动机已昭然若揭,而且这些都已经严重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美联社就此评论称,越南此举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回应”中国,因为中国此前要求越南停止在该海域的所有石油勘探活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根据这一精神,中国已同一些邻国通过双边协商和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这一立场同样适用于南沙群岛。对于我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围绕南沙问题的争端,我国政府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政策,主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新思路。针对现在南海的现状,中国提出南海问题 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提出来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首先要有能力去保护。目前看来,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和对策没有错,没有失效,没有走到死胡同,以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南海争端符合中国最大的国家利益、符合东南亚国家最大区域利益、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总之,南海作为我国国土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其在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允许我们随意忽略,对于南海的主权的维护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10.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十

地资14.2 姚鹏 20141541039

一、“十二五”中国工业的发展

1.重化工业进一步深化。重化工业化特征日益明显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突出表现就是重化工业的总量和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增长。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38.6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5%,较“十五”末增加2.9个百分点。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我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搭建了基础平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行业突然投资过度、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加大、就业压力加重等许多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问题。因此,平衡处理重化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迈进,在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城市化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预计重化工业化步伐还将加快,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然可能继续上升。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持续推进,预计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增加速度将有所放缓,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十二五”时期,我国重化工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将是转变发展方式,集中表现为深化发展。

2.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速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整、优化和提高,并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是发展数字化、精密化、集成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适用技术,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快向柔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集群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要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若干行业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程度高、核心企业带动作用强、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3.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际金融危机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全面提速。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对于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的影响日益深刻。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中国不可能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然是将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常而言,根据人们对工业化理解的狭义、中义和广义之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也可以从三个层面予以界定,即从工业行业层面理解为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从产业层面理解为信息化与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从经济社会层面理解为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融合。

二、“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成就

1.产业层次结构: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并举。“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方向将是淘汰落后与发展先进相结合,即一方面要加快对传统产业中的过剩和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并通过技术改造等优化这些产业,另一方面则要加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高技术行业。

2.产业组织结构兼并重组和企业差异化发展。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正确处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积极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3.产业技术结构: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提速。“十二五”时期我国着重从技术改造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两个方面提升工业的技术水平,使我国经济发展能实现由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

4.产业布局结构:集聚化发展和差别化调控。在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中,加强了现代化港口及港口群建设、布局临港工业、错落发展城市群成为核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肯定港口、产业、城市位“三位一体”互动发展的布局,意味着我国开始按照现代临海型经济观对沿海国土进行再开发,重构沿海经济地理,推动沿海区域开发开放迈出新步伐。

参考文献: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2006:《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

11.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十一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

概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大

再生产来获得,资源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中国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受冲击较为严重、经营状况不佳的,正是那些技术和管理水平粗放、低端、落后的行业

和企业。面对金融危机,企业要确保资金链畅通、找准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切入点和地方经

济发展的结合点,就必须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主要产业的主导作用、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不同类型区域产业的发展因素、格局、模式,以及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还必须关注经济的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关系、重视规划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调控作用。

《中国产业发展和规划研究报告》是中国政策的方向性项目,以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研

究为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在各类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的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构成,具有较

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特色,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产业发展和规划最系统最全

面的研究报告。

本报告包括八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第二部分是金融危机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第三部分总论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以及未来产业空间发展的趋势、各地区产业空间集聚形态和发展方向。第四部分重点归纳和

总结了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各种传统和最新理论,以及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常用分析方法。第五

部分是研究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问题。第六部分是大区域产业发

展与规划布局。第七部分是地区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第八部分是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政策。

本报告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参考教材,也是企业家决策发展方向和投资策略的指导工具,对指导国家和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篇 中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

第一章 中国产业结构与金融危机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结构失衡与金融危机

第三节 中国产业集群缺陷与金融危机

第二篇 金融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二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二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三篇 中国产业发展与规划总论

第三章 中国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研究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行业规划的理念和核心

第四节 产业发展与行业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 行业规划与产业链、产业集群规划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产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产业发展态势

第二节 四大产业集聚带发展导向

第三节 三大产业引领去发展导向

第四节 三大产业先导区发展导向

第五节 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第六节 其他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第四篇 研究基础

第五章 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因素对产业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新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 特定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五节 各种因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第六章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第一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研究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七章 产业分工研究

第一节 产业分工的内涵和性质

第二节 主要产业分工研究

第三节 新兴古典分工研究及新近研究进展

第四节 产业分工研究评述

第八章 产业区位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市场的空间竞争

第四节 服务业区位

第五节 住宅区位论

第九章 产业集群研究

第一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研究基础

第三节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

第十章 产业空间结构研究

第一节 产业空间结构内涵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十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研究

第一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因子分析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不同职能的区位选择

第四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区位选择对东道国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产业基本面分析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产业集中和集聚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 产业规划模型

第五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方法

第六节 产业集群辩识

第五篇 重点行业发展与布局

第十三章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钢铁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化特点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态势 第十四章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化

第二节 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现状

第三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

第四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机制及发展趋势

第十五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时间变化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六章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

第一节 房地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房地产也及住房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第六篇 大区域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十七章 京津冀产业发展和空间引导

第一节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区域的确定与划分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引导

第十八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空间调整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产业空间调整

第十九章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产业空间调整

第二十章 东北地区产业振兴与空间发展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

第三节 工业发展重点

第四节 农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

第六节 产业空间组织

第二十一章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现状评价与分析

第二节 日韩相邻地区产业的发展和启示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四节 空间发展和引导

第五节 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十二章 西部大开发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状况评价及分析

第二节 特色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四节 空间发展和引导

第七篇 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二十三章 长吉平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三节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第二十四章 银川市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判断

第二节 核心产业的选择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与规划导向 第二十五章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与规划

第一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整体评价

第二节 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烟台市制造业空间组织与引导

第八篇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政策

第二十六章 产业发展政策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相关政策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三节 石化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二十七章 区域产业政策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重点

12.谈中国足球的体制和环境范文 篇十二

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现组织开展2013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工作。请各部门成立评价小组,小组由部门负责人、环境管理人员等组成,对本部门2013《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清单》(环境类)中所列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性评价,形成《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见附件)。评价记录中“执行情况/管理现状”一栏要做具体描述,“评价结论”一栏填写“符合”、“基本符合”或“不符合”,对评价不符合的要制定措施进行整改。《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由评价小组成员签字后各部门留存。电子版于2014年3月31日前发至技术装备处李洪军邮箱。

2014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已结束,形成了全厂《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见附件),请各部门依据以上两个清单编辑形成本部门的《环境因素清单及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及控制措施表》,由本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留存。该项工作3月24日前完成。

上一篇:考察制度下一篇:仓储课程实习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