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024-11-24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共10篇)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一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农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实用性和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进行。

四、传统村落特征分析与价值评价

对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对各种不利于传统资源保护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评估这些因素威胁传统村落的程度。

五、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基本要求

(一)明确保护对象

依据传统村落调查与特征分析结果,明确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对各类各项传统资源分类分级进行保护。

(二)划定保护区划

传统村落应整体进行保护,将村落及与其有重要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整体划为保护区加以保护;村域范围内的其他传统资源亦应划定相应的保护区;要针对不同范围的保护要求制订相应的保护管理规定。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与保护管理规定可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三)明确保护措施

明确村落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要求,提出景观和生态修复措施,以及整改办法。明确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保护要求,保护村落传统形态、公共空间和景观视廊等,并提出整治措施。保护传统建(构)筑物,参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传统建(构)筑物分类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场所与线路、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以及管理与扶持、研究与宣教等的规定与措施。

(四)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提出保障保护规划实施的各项建议。

(五)确定保护项目

明确5年内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和资金估算。提出远期实施的保护项目、整治改造项目以及各项目的分实施计划。

六、传统村落发展规划基本要求

(一)发展定位分析及建议

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提出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的建议。

(二)人居环境规划

改善居住条件,提出传统建筑在提升建筑安全、居住舒适性等方面的引导措施。完善道路交通,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的路网规划、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在不改变街道空间尺度和风貌的情况下,提出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措施,安排防灾设施。

七、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基本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传统村落档案。其中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规划说明书的具体要求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保护发展规划图纸要求如下:

(一)现状分析图

1.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标明村落现状总平面,村落内各类有形传统资源的位置、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场所与线路,村落各主要视觉控制点上的整体风貌等。

2.格局风貌和历史街巷现状图。

3.反映传统建筑年代、质量、风貌、高度等的现状图。

4.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现状图。

(二)保护规划图

5.村落保护区划总图。标绘保护范围及各类保护区和控制界线。

6.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标绘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的分类保护措施。其中其他建筑要根据对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进行细分。

(三)发展规划图

7.道路交通规划图。提出村落路网、交通组织及管理、停车设施规划、公交车站设置、可能的旅游线路组织等。

8.人居环境改善措施图。提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改善和提升的规划措施。

各项图纸比例一般用1/2000,也可用1/500或1/5000。地形图比例尺不足用时,应配合手绘图解进行标绘。

2.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二

传统村落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 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 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村落遗产的保护规划发展, 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文化价值五方面。

1) 历史价值。传统村落是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 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生活方式, 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的凝聚。对传统村落讲, 时间价值是最能衡定遗产稀缺性的指标。传统古村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残存下不少历史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真实地体现在传统村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从村庄的住宅、古堡、寺庙等遗存现状, 可以看到古代建筑的风貌,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察价值。

2) 艺术价值。许多古民居中的精致雕花、构架, 民族服饰以及传统的文化, 体现出一个古村落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村落集建筑构造、地域特色、传统民俗等于一体,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科学价值。一些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 有其藏传佛教积淀形成的宗教特色。同时, 村落格局的变化、民族信仰的传承, 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演变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基础。古庙、寺院、祭坛等古堡遗址, 与民居有机结合, 分区明确, 体现出其特有的科学合理性。

4) 旅游价值。古村落是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宝贵文物, 它记载了一个时代, 一段历史。认识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是保护发展古村落的重要途径。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优美的自然风景。话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许多古村落都建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里, 秉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秀丽的自然生态风景对游客是巨大的吸引, 发展古村落的观光旅游, 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有效保护古村落的生态环境;b.体验乡土文化。古村落是乡土文化的发源地, 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多年的群聚式生活,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形式、传统民俗和独特思想。与城市里的现代化比起来, 显得神秘而独特。在安静祥和的古村落里, 人们可以远离尘世的喧嚣, 体验有趣的农家生活, 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c.感受历史的变迁。古村落里有很多历史遗迹, 记录每个历史时期古人的生活方式。同时, 古建筑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及宅院高墙展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 通过研究他们对风水的了解和地理环境的考察, 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是很好的借鉴帮助。

5) 文化价值。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是传统古村落所继承并有效发挥的传统文化特征, 是人们创造自然、认识自然并将对自然独特的理解方式运用到村落建设中, 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 成为村落的典型特征。

2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逐步实施, 农村经济实现了逐年增长, 但是传统村落却在慢慢消逝。总结起来, 导致传统村落消逝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许多村落建设长期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状态, 导致村庄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问题。2) 传统建筑与传统生活方式不被接受。随着经济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小康生活, 对于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古建筑遭到破坏, 政府盲目拆迁, 建立楼房等新式建筑。许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渐渐被人遗弃。3) 城市化发展导致农村萧条。经济的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城里打工, 农村人口越来越少, 出现“空心村”现象。人力资源的缺失, 使农村经济更加贫困。一些宗祠都只是成为了旅游景点而失去了它往日的文化意义。这对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 是巨大的威胁。

3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原则

1)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规划保护包括村落肌理、空间布局结构、街巷道路尺度、绿化植被特征、文物与保护建筑等历史信息系统各要素的真实性;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 应建立在对本地传统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

2) 人文结合自然的整体性原则。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牵涉面很广, 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贯彻综合性的原则。保护内容既要包括实体对象, 还要包括非实体对象, 如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氛围。将传统街巷与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保护;完整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村落景观风貌, 以及与历史典故相关的重要历史场所;整体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保持传统村落景观风貌的自然环境背景。

3) 循环互动原则。为了使古村落保护具有持续的动力, 必须确保开发与利用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互动系统中。在利用中保护, 在保护中利用, 良性滚动, 从制度上保证循环互动的运行。有效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市场导向原则。总体来说, 村落的旅游开发是以旅游的供需关系和市场导向为核心, 必须面向市场, 研究市场, 拓展市场,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优势旅游资源, 通过策划、设计、加工、组合、包装成多元素、多功能的有卖点的旅游产品, 让传统村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村落之一的徽州民居, 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4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民间遗产,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消逝, 这是人类文明的消逝, 也是社会无法弥补的损失。除了悠久古朴的传统建筑, 壮丽灿烂的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古村落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因此,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具体策略, 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1) 传统建筑群是重点, 需要进行分类保护与更新。

传统建筑是古村落的核心, 是重点保护对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 根据村落现状, 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措施有:保护、改善、保留、整饬和拆除五种方式。

a.保护。主要针对重点保护的建筑, 比如庙宇、寺院、古堡等标志性建筑。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 重点修复等。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进行保护, 不得改变原有面貌, 即使要进行相应修缮, 也必须尽可能保持文物原貌。做到“修旧如故”, 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b.改善。针对传统风貌建筑, 多是村民自行建造, 历史文化元素较少的建筑。这些建筑时间较旧, 符合人文需求, 但色彩、材料、形式上与传统风貌明显不协调。由于它们对村民很重要, 可以根据空间布局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动和修缮。有受到损坏的, 要尽量做到原样修复, 必须根据现有的相关资料, 对原有建筑遗迹做深入的研究, 按照原有形式, 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原貌。c.保留。保护区内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新建建筑, 并且建筑质量佳。这类建筑需要采取保留措施。d.整饬。传统村落的建筑应该保持地方风格, 尽量保留地域特有的历史文化元。对于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对现已建成的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 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 要及时整饬。e.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 建筑质量极差的, 以及对传统风貌影响较大的建筑, 必须拆除重建。

2) 发展旅游业, 同时注重开发保护相结合。

不可否认, 发展旅游业是进行村落保护、发展村落经济的有效途径。开发旅游资源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古村落的传统文化, 而且可以带动古村落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 旅游业也是一把双刃剑,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 过度开发会给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人流的增加往往也会扰乱村落安静祥和的气氛。所以开发保护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时, 不能只在乎眼前利益。必须尊重当地风俗, 保护环境杜绝污染, 尽可能保持古村落原始的淳朴风格。

3) 关注当地村民, 保护村民传统生活方式。

村民是古村落的核心主体, 是村落保护中该优先考虑的。如果只机械地保护传统村落, 完全不管居住在其中的村民, 就会导致人流外失、人口降低, 形成“空心村”现象, 这样只会使古村落慢慢走向毁灭与消亡。村民是重要的人力资源, 通过他们所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才是有价值、可实施的。

4)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建立法治保护,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只有相应法规政策的管制和约束, 坚持依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 人们的保护意识才会慢慢建立起来;b.加强科学管理,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c.加大宣传力度。应该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活动。教育部门更有必要将非物质文化中体现民间特色的精华部分适当编入有关教材, 开展教育活动。对村落文化必须发扬光大, 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外地人理解喜爱。皖南民居作为中国名村, 就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例子。培养村民保护意识, 不得对村庄随意开发改建和污染;d.完善档案记录。古村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必须有详细的记载和介绍, 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全面的记录,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完好无缺地保存流传下来;e.借鉴他人经验。学习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 再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建设符合该村落的保护制度。

5结语

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论述 篇三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路径

中国有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在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时期,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少数在乡的知识分子,在广阔的农村里,创造了无数的传统村落,受其庇护,安居乐业,也同时见证其兴衰变迁。发展到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村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的传统村落或人为破坏,或自然消亡,自然、文化景观面临退化和异化的现状。传统村落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减少;二是加速衰亡;三是特色不断丧失。

所谓的传统村落,指的是不仅具有物质形态,还具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并且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社会以及经济价值的村落。

1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概述

通过对湖南省的村落分布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隆回县虎形山传统村落的位置在湖南湘西的南腹地上面,属于我国最大的花瑶聚集地。崇木凼村是在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在2014年被列入了湖南省传统村落的重要保护名单中。崇木凼村中的房屋基本上都是靠水而建,形成了一个三片聚集地。对于崇木凼村的土地来说,主要通过居住、耕地以及林地等方式来开发利用,充分保存了原本的土地形式。崇木凼村的总耕地面积大约有53.49公顷,村庄周围一些比较平缓的地方大部分都建成了梯田,一直延伸到中部的腹地中,而且具有比较分散的布局。[1]崇木凼村的水域面积大约有2.32公顷,以崇木凼村中的山泉、小溪以及池塘水为主。另外,崇木凼村主要以林地为主,面积大约达到有108.2公顷,该村落的森林覆盖率大约为60.15%。

崇木凼村的传统建筑大约有160多栋,比例大约在84%,基本上是单层或者是多层的传统建筑,是在适合当地气候的基础上建设的,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村民更青睐于楼房,在新建的楼房中,大约有5%与传统建筑的风格相似,其余的全部呈现为混搭形式。对于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来说,多层的建筑基本上为两层,能够在房屋的外面看见楼梯,而第二层通常作为架空层,主要是用来储物,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将其改造成房间。而村民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一层进行,并用来款待宾客。

2 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2.1 通过科学整治、合理开发来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对于湖南省崇木凼村的传统村落来说,要想实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旅游产业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在崇木凼村传统村落中开发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發展,还能提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要想实现崇木凼村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留崇木凼村中花瑶文化的真性情,对少数民族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等进行重点关注。在崇木凼村中开发旅游产业时,要充分研究崇木凼村的村落布局、文化精神以及旅游资源等,在开展旅游业的基础上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科学整治当地的村落,在满足当地居民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

崇木凼村在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时,还要充分注重对当地居民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还要加大传统村落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对传统村落的情感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建立乡土文化的传承体制;对于有利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实现的各种产业,一定要大力支持,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传统村落的面貌、风格以及布局等进行保留和优化,使其形成全新的自然环境;建立健全的安全设施,比如消防等,而且要保证水、电以及通信设施的完整,还要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实现传统村落的良好发展。

2.2 促进当地村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

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与当地村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基础上促进当地居民的增收,从而使村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去,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发展。一般来说,崇木凼村当地的村民都是瑶乡的原住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发展以及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3]要想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崇木凼村的居民必须要回归本土,一直从事劳动型的产业不利于崇木凼村传统村落的发展。因此,要在崇木凼村中开发旅游产业,培养大量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在当地的资源基础上发展旅游产业,防止当地劳动力资源的外流。另外,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问题,避免出现“将古迹当做景点,将遗产当做卖点”的思想,一定要确保当地居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平衡对传统村落的利用和保护,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当地居民和传统村落的共同发展。

3 结语

湖南省传统村落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民俗价值等。因此,一定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在对湖南省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时,一定要平衡好保护、发展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好传统文化、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景观的保护工作,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在确保当地居民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村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靖婷,柳肃.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研究——以湖南隆回崇木凼村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5(01): 40-46.

[2] 田慧.福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综述[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02):60-63.

[3] 王娜.新田县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6):80-83.

4.河南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篇四

来源:大太阳建筑网综合 | 0条评论 关键字: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华民族历史五千年,这五千年都在农耕文明里。村落是我们农耕生活遥远的源头与根据地,至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种地生活,生儿育女,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在历史上,当城市出现之后,精英文化随之诞生,可是最能体现民众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民间文化一直活生生存在于村落里。这种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

而承载这种文化的基础则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各种传统村落建筑,作为拥有7000年农耕文明史的国度,我国各地遍布着各具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大量地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是宝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福建省安县楼下村

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在中国的版图上日渐式微,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部分村落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村落生态不断恶化,失去原有风貌。按理说,旅游业的开发是人们认识古村落的最佳路径。倘若没有近些年的旅游业发展,这些古村落罕有人迹,鲜为人知。但是,对古村落来说,旅游业似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使古村落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我国的文物保护至今实施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有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上“重开发轻保护”的思维作祟,把古村落当做“摇钱树”,在这个过程中,使原生态风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村落的消失还不仅是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遭遇到泯灭,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非遗也随之灰飞烟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冯骥才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湖南省会同县高椅村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的消亡日益加剧,不少大学、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频频召开“古村落保护研讨会”和相关论坛,以谋求为这些古老家园安身于当代的良策;不少志愿者深入濒危的古村进行抢救性的考察和记录;一些地方政府在“古村落保护”上还做出可贵的尝试。比如山西晋中、江南六镇、江西婺源、皖南、冀北、桂北、闽西、黔东南以及云南和广东等地区。尽管有些尝试颇具创意,应被看好,但还只是地方个案性和个人自发性的努力,尚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困局。2012年有了重大转机。

2012年4月由国家四部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并把盘查家底列为工作之首要;表明了这一举国的文化举动所拥有的气魄、决心与科学的态度。这项工作推动得积极有力和富有成效。半年后,通过各省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的调研与审评工作初步完成,全国汇总的数字表明我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一万二千个。随即四部局成立了由建筑学、民俗学、规划学、艺术学、遗产学、人类学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县龙脊村

这次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名录的出炉,是在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经过公示确定下来的,冯骥才表示:这在文化上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事件;我深信它必将用黑体字记载于中国文化史上。

冯骥才认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要以保护助发展,以发展促保护,要实现古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推动古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促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活页”重焕新生。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

冯骥才还针对古村落保护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切实提高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

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古村落保护工作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制订规划,落实经费,组织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三是认真抓好古村落的保护规划,针对各个古村落的开发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发展目标,包括划定范围、确立标志、建好档案。四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不能过度破坏古村落的生态环境,要保持古村落的原汁原味。

五是设立专项基金,现在文物保护有专项基金,但古村落还没有。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对古村落保护进行资助,拓宽保护、开发古村落的资金渠道。

六是要寻找和发现村落文化中的生动性和传递性,我们要认知这种传递,走近这种传递,将故事记忆和记载下来,这是村落保护的重点,也是目前最濒危的文化存在。

福建省南靖县石桥村

冯骥才说,如今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进行整体保护。我们这样做,与我们数千年农耕历史是相衬的,也是必需的。它体现我国做为东方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尊,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志。中华文明是人类伟大的文化财富之一。我们保护中华文明,也是保护人类的历史创造与文明成果。当然,传统村落保护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它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骤的时代转型期间被甩落与扬弃,也不被惟利是图的市场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

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16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临沣寨(村)

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

平顶山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新乡市卫辉市狮豹头乡小店河村

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

漯河市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庙上村

南阳市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杏山村

南阳市内乡县乍曲乡吴垭村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

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

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丁李湾村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河南省(46个)

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洛阳市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

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石桥镇高皇庙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北张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李庄乡程庄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大营村

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白石坡村

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乡李老庄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北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东街村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

平顶山市郏县茨芭镇苏坟村

平顶山市郏县姚庄回族乡小张庄村

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

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任村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朝阳村

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乡漏子头村

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王家站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

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

鹤壁市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店村

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办事处北朱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焦作市修武县岸上乡东岭后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

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双庙村

焦作市沁阳市常平乡九渡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

三门峡市渑池县段村乡赵坡头村

三门峡市陕县西张村镇南沟村

三门峡市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三门峡市义马市东区办事处石佛村

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

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老城村

信阳市新县周河乡毛铺村楼上楼下村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张花店村何家冲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汪冲村四方洼

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郭店村四楼湾

5.湘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篇五

——以永州新田县龙家大院为例

郭启欣

摘 要:传统古村落是人类居住文化史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当前传统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聚落的特色风貌与文化特征面临着现代建筑形态同化的威胁。从永州新田县龙家大院的保护与利用实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应重点保护村落的整体形态; 恢复和提升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重点场所。应对村落资源进行整合和综合利用,并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关键词:龙家大院 传统村落 特色保护 合理开发

引 言

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是长期生活, 聚居, 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的,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所组成的空间单元。从历史成因上说,“乡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①每家所耕种的面积小, 所谓小农经营, 所以聚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过分远②需要水利的地方, 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③为了安全, 人多了容易保卫④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 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 成为相当大的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 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思想。

湘南地区指湖南南部,这里丘陵起伏,山峦连绵。在湘南地区居住着瑶、苗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域偏僻,地势险要,受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对湘南传统村落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将对保护和传承这里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产生积极的意义。

1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

作为乡土建筑的载体,湘南传统村落同时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

1.1 社会价值

在人类社会中,多民族、多种社会形态构成了社会生态的多样性。正如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也需要多元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从龙家大院传统聚落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其相对稳定、和谐的聚落空间结构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的空间得以保存和延续。正如1972 年11 月在巴黎召开的第17 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会议所提出的:“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亲密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传统村落以其几十年乃至上千年的时空尺度诠释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是任何“标本”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聚落所体现的生态精神及人文精神,正是现代城市及其环境所缺乏的一种精神基础。传统聚落以多样性的生活为背景,携带着大量的乡土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信息。原汁原味的聚落可以帮助我们寻根溯源,以作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的双重意义。

1.2 经济价值

陈志华先生说过:“乡土村落保护的经济目的目前只能从旅游中得出”。湘南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和由此带来的商业效应方面。

这种聚落原始、朴素而浓烈的民俗风情和特色鲜明的自然环境及建筑,成为了旅游开发不可多得的资源。并且,一些处于“深闺之中”的村落,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可以在地区及更大范围内产生间接利益,如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全方位开放等。通过旅游开发而产生的“投入保护—产出—再投入保护—再产出”良性循环模式在不少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国内的丽江、平遥、周庄及桂北龙脊十三寨的旅游资源开发都是成功的例子。

1.3 美学价值

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感受到的‘恰好’的快感。”审美是感官知觉产生联想、诉诸情感而达到理解的一种过程。审美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即:自然认知观、思维方式、美学意境。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崇尚以“善”为先,然后才是“真”,即审美被置于道德的法则之下强调统一性、有序性、和谐性。与西方重实体的美学观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重关系、亲自然,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湘南村落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均呈现出一种与“物象”相对的“意象”,强调“天、地、人”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以天道质人事”“以人事观天道”的哲学思想。因而聚落既有着对“世外桃源”般的意境追求,也有着诗画般的理想境界。每一个村落大到自然山水环境,中到聚落整体的空间环境,小到村内的建筑环境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一幢幢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在色彩、材料、造型、布局等方面相似,但细微之处却富于变化,其特征明显的形象,给人以和谐、生动、自然和优美的艺术感受。传统聚落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导致了传统聚落中社会观念、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的诸多改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聚落的再发展过程,使传统聚落的生存及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游人的涌入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村落的生活和生产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传统村落的存在基础和发展轨迹。因此,一直以来,对有关传统民居的经济价值的开发被认为是对民居发展产生影响的“双刃剑”。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同样面临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两个方面。

2.1 人口与环境问题

(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逐年增多,传统聚落的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一些改建、新建的房屋不断出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聚落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未能得到合理控制,人口容量未能得到有效疏解,导致聚落原有空间的模式发生熵变。

(2)人口膨胀引起的过度建设,导致了占用土地、破坏森林植被等问题,并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不适当选址、排污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工业和商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进而破坏了村落的整体生态环境。

2.2 整体风貌与文化特质产生变异

(1)一直以来,湘南村落中的民居维修、拆建多处于自由状态。有的村民热衷于建造新房而不屑于对旧宅进行修葺,老建筑便被废弃、闲置或挪用。有些新房不经规划便随意建在村外,与老村间既无保护隔离区,也无过渡区,结果产生了“新旧对立、新包围旧”的不和谐景观,使传统聚落的整体风貌难以延续。有的村落由于防火意识不强、措施不当,造成成片木结构民居建筑被烧毁,使村落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2)湘南居民聚族而居,一直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之中。如今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传媒发达,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随着村民的走出,外部世界观念的进入,几百年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文化新陈代谢不可避免。

在这一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居住理念、现代的室内装饰符号和装饰技术及舒适的生活设备有助于提升聚落文明。如采光面积的加大;空调机、洗衣机的使用。但另一方面,以钢筋水泥、瓷砖及现代营造技术建筑的新房可循环性差、亲自然性大为减弱;出于强调私密性、节约能源等目的,开敞、通透的空间趋于封闭;粉饰一新的装修无视历史材料真实的尺度和印记⋯⋯这些问题对聚落的整体风貌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导致村落传统文化的迷失。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

传统风貌与建筑文化是否必须以贫穷保守为代价,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是否一定会影响其价值。湘南村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3.1 保护和利用实例分析

近年来,湖南在传统民居与聚落的专业研究及保护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3 果。本文以新田龙家大院为例进一步说明。

3.1.1 龙家大院概况

龙家大院位于新田县枧头镇黑砠岭村,因全村为龙姓,故又称为龙家大院。龙家大院周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大院积淀了6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艺术雕刻巧妙,建筑格局独到,湘南古民居特色资源特别显著。

本次修建性详规旨在以新田县旅游总体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龙家大院各项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从而深层次解决该景点的旅游发展问题。本次修建性详规规划面积25.49公顷。

3.1.2现状特色分析

3.1.2.1大院环境

龙家大院坐西南朝东北,处于山冲之中。古村后高前低,左拥龙山,右抱和岭,于精巧中见大气。村前有一座大约三亩的荷塘,塘近圆形,塘水清冽,经年不干,为全村消防和洗衣之用;塘堤坝宽为两米,全用宽大精致的青石砌成,也为进村道路,塘的东北面有一青石砌就的半圆形三级洗衣码头。整个村在塘后作扇面展开,临塘一面可见护院墙、吊脚楼和两个巷口楼门,中间临水植芭蕉数株,蕉叶随风摇曵,在青砖黛瓦中极显风韵。

3.1.2.2传统民居(1)建筑形式

全大院建筑形式均为青砖黛瓦马头墙,砖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用白灰勾细线,墙脚用青石为基,大多为一层,飞檐马头墙都是一个形式的卷角。

图1:现状分析图

(2)院落结构

龙家大院有两条门,右为东门,为入村正门;左为北门,门较东门小。大院临水塘一面,有两道巷道门,四道门把大院分成三部分,古村落体量较小,其横向距离七八十米,纵向距离三四十米,院内小巷纵横。

(3)建筑年代

大院大多为明末时期的建筑,部分为民国初年所建,但建筑风格和形制十分统一,至今保存相当的完整。

3.1.2.3院落文化

一门一对联是龙家大院的文化特色,现存对联128幅。“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和“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是龙家大院两幅有名的对联,前幅是数百年来龙家大院居民生活写照,后一幅则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龙家大院作为东汉零陵太守后裔的居住地,有诗礼相传的家风,他们崇尚并坚守祖先“敦厚周慎,谦约节俭”的八德。

另一个能表现龙家大院深厚文化底蕴的是门额堂名和墙头彩绘。龙家大院的客厅和堂屋的门额上,多写上堂名,以示其不是普通百姓。有抒情的如“得趣庐”“舍和”。墙头彩绘更有特点,如日神月神彩绘,御收彩绘,福字彩绘,兵书宝剑彩绘,彩绘均以粉壁为底,上绘倒垂蝙蝠,下绘祥云,中间绘需要表现的日神月神等等,彩绘面积都在四平方米以上。还有一个能表现建筑工艺精湛的是角柱石石雕和窗花及绦环板木雕。角柱石又叫墙角石,是起房屋墙角保护作用的,在建筑上相当重要。龙家大院的角柱石上多有刻有喻意“万代平安”“福传万代”“福禄寿禧”“暗八仙”和“阴阳八卦”之类的呈祥图案的浅浮雕。

3.1.3现状存在的问题

3.1.3.1建筑有一定的落败程度。龙家大院中的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部分为民国初年所建。有的民居已经倒塌,只留下残垣断壁;龙氏祠堂、戏台早已毁坏,仅存留遗迹;学堂、药房、院门、哨门残缺不全。

3.1.3.2外围现代建筑景观不协调性,严重损害了龙家大院特有的景观格局,对龙家大院原有的结构形态造成破坏。

3.1.3.3龙家大院“西边花园,东边果园”的传统景观风貌已经荡然无存。无序建设和砍伐,对龙家大院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3.1.4保护和利用思路及原则

3.1.4.1通过规划设计,(1)保护——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弘扬龙家大院悠久深厚的历史 文化传统,展现其古朴庄重的建筑街巷景观。(2)发展——赋予活力,面向未来,在设计中不仅要保留现有的街巷、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层次的利用,保留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与历史文脉,并通过规划设计赋予其更开放的功能,从而为其注入活力。

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确定旅游主题等,合理的进行更新改造,体现院落特色,为龙家大院的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主题一:“百年大院”—— 龙家大院历史悠久,规划应充分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再现百年大院的历史风韵。

主题二:“太守遗风”—— 传承和延续龙氏世代相传的宗族遗风,彰显龙家大院居民的荣耀感与自豪感、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的自律性。

主题三:“世外桃源”——在保护龙家大院内民居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规划好龙家大院院内与周边的环境景观,使龙家大院“西边花园,东边果园”的传统景观风貌呈现在游客面前。

主题四:“美丽乡村”——以保护龙家大院及周围自然山水景观与特色风貌,体现龙家大院的选址格局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体现和谐古村落,展现美丽乡村。

3.1.4.2保护原则(1)整体性原则

坚持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整体性;对已破坏的古建筑在保留的遗址上进行修复,恢复传统的“西边花园,东边果园”的园林绿化布置,尽量使龙家大院愈合完整。

(2)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

龙家大院的规划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原则,龙家大院做为珍贵的古建筑群遗产失而不可复,保护、抢救是基础和前提。

(3)公共参与原则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对龙家大院居民的宣传教育;居民参与也应当贯穿龙家大院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切实调动居民的保护参与性,让传统风貌的保护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4)生态优先的原则

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不应该急功近利,应保持永续利用。

3.1.5规划总体布局

3.1.5.1和谐统一的总图关系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与龙家大院传统的布置格局相协调,顺应地势,顺应龙家大院原有的建筑肌理,依山傍水,合理规划,同时也希望能与现存建筑相协调,并最终达到与历 史文化相协调的目的,在总体布局上,我们设计的原点与依据是现状建筑和村庄肌理,新的建筑锲入后应能与之构成和谐统一的总图关系。

3.1.5.2院巷节奏

在设计中,我们以院为基本骨架,用小街小巷的方式将多幢建筑串联起来,并在关键节点处整合出一些空间,建筑以两层为主,规划试图通过新旧建筑的相辅相融来创造出传统街巷那种具有人性化的、亲切感的空间。将进村道路以东散点布置的与龙家大院传统建筑风貌不相融合的民居拆除,同时在龙家大院内原古民居遗址上修复建筑,将拆迁居民安置于此,这样既整治了龙家大院的建筑风貌,又愈合了龙家大院原有的形态格局。

3.1.5.3古韵新象 为了合理安排回迁的居民,在现存民居的南部与西部规划布置部分民居,在西部结合现状情况,形成具有一定高差的两条南北向街道;在南部,延续古村脉络,规划布置一条东西向主街。同时在龙氏祠堂旧址的基础上,规划布置龙氏大宗祠、戏台等,将龙家大院的建筑融合在一起。龙氏大宗祠、月塘以及最北侧的水塘即日塘形成龙家大院南北向景观主轴。龙家大院东西两侧的园林绿化继承传统的“西边花园,东边果园”的布置方式。在龙家大院古村入口处设置大型停车场,以方便外来旅游车辆的停靠,同时配置游客服务中心,为来参观的游客服务。

图2:鸟瞰图

3.2 启示

当前,民居和村落的保护对象,已经由原来的单体转变为了村落整体,保护方式已由原来的静态转变为动态。从龙家大院的保护与利用实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3.2.1遵重自然和历史文脉。

村落可以看成是将自然潜力进行“可视化作业”的结果。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均衡关系是村落得以延续的基础。这时的自然已经不是原生的自然,而是表象化了的自然、被加工过了的自然,即它已被历史 化了。今天残存下来的村落都依靠了相对朴素的技术来唤醒自然潜力,而近代的新型技术却给这些古村落带来了生存危机,这些危机并非来源于技术本身,而是来源于它的存在方式。因此,在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对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就应当以适应自然为首要原则。

3.2.2注重整体性。

村落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在一定基础上建造的部分集合(例如房屋的集合),并通过各种相似与相异的要素的比较被解释出来的。村落之所以能在保持了整体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变化,是因为各个部分存在着这种关联性。传统村落具有反映历史的代表性,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地方民俗风情。因此,对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就应当突破以往只注重建筑或局部节点的模式,而强调村落空间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即整体性保护。

3.2.3保持文化的真实性。

古村落可以看作是文化物资的载体,是民族风俗和文化的物化空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实的生活背景。古村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留下的独特民居建筑,还在于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真实的文化传统及转型,使古村落具有自我稳定的应变能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古村保护中不能只注重有形的民居建筑,还要重视无形的人文资源,应当以保护文化的真实性为原则,体现聚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到“风物结合,突出特色”。

3.2.4可持续发展。

6.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六

热点背景:

近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命题预测: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分析: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一直在路上,不容放松。

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增强、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即是对传统村落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传承载体的保护,有助于村落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当地居民的归属感、文化自信感、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将一些具有重大历史纪念价值的传统村落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这对于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建立了有效的保护机制,而且多种保护手段并举,使大批古建筑得到及时的修复及有效的保护,有效减缓了传统村落的消亡速度,保护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护理念出现偏差。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面子、轻里子,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主体不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资金来源单一。大部分保护工作单靠地方财政拨款,这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

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转变保护理念。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

第三、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

7.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七

关键词:龟山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

0 引言

目前, 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已联合公布了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共计2555个。其中, 2014年11月17日公布了第三批, 淮安市洪泽老子山龟山村位列其中, 成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地处淮河入洪泽湖口, 位置独特, 自然环境优美, 周边水资源丰富, 是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滨水绿岛。村落大致保留了历史格局和肌理, 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传统民居颇有地方特色, 且保护相对完好,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1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总体目标

龟山村作为一个亟待保护与发展的传统村落, 首先要明确自身的发展与今后保护和开发的总体目标, 从而为以后的强力保护和创新开发确定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1.1 综合要素的资源构建

打破单一资源视角来审视传统村落的现状, 转而以具有增殖性、辐射性和带动性的资本视角形成传统村落的资源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 传统村落实际上具有综合要素资源基础的发展能力, 必须将村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原住居民、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说、语言口音等都纳入资源考量, 形成以传统村落地方“文化资本”为内核的全要素资源基础。

1.2 功能空间的板块划分

依据龟山村自身的村庄空间脉络肌理, 结合龟山村未来发展的产品策划需要, 在审慎考虑已有建筑、文化资源等留存情况的基础之上, 确立龟山村未来保护与开发的功能空间板块分区, 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空间布局, 并为每一个空间板块确定相应的发展主题与功能定位, 确保整个龟山村的未来发展, 同时兼顾历史文化强保护与创新产业运作开发的双重需求, 从而可以更好的支撑、推动整个龟山村的健康发展。

1.3 细分定位的主题确立

为龟山村确立具有唯一性的定位主题, 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龟山村定位的两大核心要素, 明确提出“千年龟山里, 淮水第一村”的整体定位, 并围绕这个整体定位, 出具一系列相应细分定位, 从而可以再竞争激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之中形成自己的独有竞争力和主题定位。

1.4 大数据式的情况摸底

作为淮安市目前唯一的传统村落, 任何针对龟山村的保护与开发都必须将现状的详尽梳理和有效掌握作为前提基础, 因此, 针对龟山必须形成针对空间、建筑、居民、文化、遗产等多重现状要素的大数据掌握, 以三大专项数据库结合信息化网站管理系统为载体, 共同形成大数据式的龟山现状情况摸底。

1.5 创意项目的产品设计

形成覆盖全空间的龟山产品体系, 真正将保护与开发的理念与措施落实到执行环节。因此, 要立足龟山本身的历史、现状、文化、要素, 以唯一性、文创性、功能性、民本性、性价比性等为核心考虑要素, 为龟山村落打造数量庞大、等级有序、特点突出、落点明确的项目产品库, 进行针对策划。

1.6 强力保护的继承模式

形成对龟山村特定要素 (包括人、建筑、文物遗迹、民俗等) 形成特定的强保护村落保护思维, 通过特定要素的梳理、保护等级的分区、保护办法的解释、重点项目的策划四大核心步骤, 形成对龟山村传统村落的强力保护和明确落地, 真正将村落保护的工作落实到空间上, 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保护思维。

1.7 跨界产业的经营策略

依托龟山村本身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资源和已有优势, 将历史文化作为核心要素, 成为支撑龟山村一二三产联动的核心要素的动力, 尤其要强调三产跨界联动对于整个龟山村发展的重要性, 以“农旅联动、文旅联动、工旅联动”为三大核心着力点, 在传统村落的主题要素贯穿之下, 形成龟山村的村落产业发展创新策略。

1.8 惠民发展的导向创新

牢固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做到原住民、原建筑、原文化、原习俗、原生活的完整保留, 除了在保护阶段强调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相应习惯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必须将“富民福民”的民本经济发展导向放在首位, 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就业水平, 提升龟山居民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1.9 区域辐射的带动效应

龟山村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提升自身村落的发展水平与人民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龟山村作为淮安唯一的传统村落, 必然性的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极核, 在功能上、产业上、路径上、模式上都具备辐射带动老子山镇、洪泽县乃至淮安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成为整个苏北区域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上的重要样板。

1.1 0 探索路径的发展示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国际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 但在国内, 由于自身情况的特殊性, 目前的传统村落多半还停留在保护与开发相互分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一体化运作就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宣传、服务等各个流程的联动思考, 形成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龟山模式”。

2 龟山村保护与开发功能区划

根据龟山村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及生产与生活设施分布现状, 龟山村功能区划的可以分成核心文化区、乡村生活区、特色商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休闲区和滨湖美食区六大片区。

2.1 核心文化区

该片区三面临河, 拥有两个小岛, 现有淮渎庙遗址、御码头、石工墙、支祁井、古银杏等文化资源, 区域内现有39户民居, 历史文化价值和资源密度较高。片区内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 主要承担龟山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功能。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相连接, 注重历史文化的创意表达和产品设计的多层次体验, 以旅游体验带动文化传达。

2.2 乡村生活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东南部分, 目前是村民的居住集中区。片区内房屋密度较高, 一条大路穿过中间, 地势平坦, 东侧靠近水塘, 无文物古迹。考虑到保护原住民的居住环境, 这一部分为“控制建设区”, 基本保留村落的原始肌理和民居格局, 依然作为村民的集中安置区域, 同时赋予更多村落文化的产品, 成为龟山活态保护区。少部分民居将会拆除或改建, 为旅游开发所用。这个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古村落的文化, 使游客体验到古村落的生产和生活。

2.3 特色商业区

该片区是一块狭长的区域, 位于龟山村的中间部位, 地势西高东低, 起伏不大。这里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 房屋较少, 便于做商业开发。西侧靠着山脉, 东侧临近水域。片区的西南部分有一片竹林。特殊商业区的设计目的在于直观地展示龟山村当地特色的食品、物品, 满足游客购买纪念品、餐饮的需求。整个商业片区建筑的设计上与周围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展现出繁荣的景象。

2.4 综合服务区

该片区位于龟山村的村口位置, 只有三户人家和一个即将拆掉的船厂, 空地较多, 地势平稳。有一条与外界直接相连的主要道路, 交通方便。这里的环境是进入龟山村的第一印象。综合服务片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龟山村的入口处, 作为景区的入口, 承担着承前启后的功能, 是从外界到龟山村正式景区的一个过渡。同时, 综合服务片区能给游客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 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2.5 生态休闲区

该片区临淮河, 拥有龟山和五个湖泊, 生态环境较好。占地面积较大, 区域内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 可用空间较多。片区内以“慢行慢活、慢禅慢悟”为主题, 围绕慢生活和龟山佛教两大元素, 主要承担乡村生态旅游功能。拒绝大面积建筑, 实现绿化全覆盖。

2.6 滨湖美食区

该片区位于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之间, 西临淮河, 片区内有两湖两岛, 生态环境较好。现无任何建筑, 没有开发基础。作为配套服务区, 主要承担龟山村内各类餐饮功能, 以及满足来自核心文化区和生态休闲区的游憩需求, 注重满足多层次的就餐体验和消费需求。

3 结语

8.宁波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保护 篇八

摘 要: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些古村落因为多种原因慢慢破败甚至走向消亡。当前有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也意识到富有丰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村落的重要性。论文通过对宁波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文化的调查,分析宁波传统村落建筑形式语言的保护的现状,试图通过研究探讨,提炼出可被传承与创新的地域性内容,总结适合宁波地域性建筑的保护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宁波;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建筑

一、宁波传统村落现状和地域性特征

1.宁波传统村落的现状。生态环境是宁波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亦是多年来宁波传统村落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宁波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平衡被打破,此外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加入,建筑开始增加,绿化率不断减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受到外界影响,村民也迫切改变生活水平,随意搭建临时建筑,但由于没有合理正确的规划指导,导致村落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甚至连朴素的民风都受到了影响。

2012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同时进行了专家审定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2.宁波传统村落的地域性特征。位于浙东沿海的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在周朝就已经有“甬”之简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为历史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宁波遗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已经不多,在现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8个村落情况来看,这些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落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今还保留了较完整的历史文脉。这些村落普遍存在两大特征,一是村落整体性环境较为完整,它包括地名文化、建筑群落、桥梁道路设施、水脉、生态植被等,较具规模和历史原有风貌;二是留存了较多的地域性特色文化,比如民间风俗、宗祠、族谱等。

二、宁波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的保护方式

1.整体空间保护式。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并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生态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保护的理念,把村落整体空间列为保护范围,容纳其所包含的物质形态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要素,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形成博物馆化的保护空间,有助于改善村落中的文化资源的完整性,这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展示、保护和传承。

2.生活化文化场景延续式。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是改造式村落的共生性建设的关键,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要素,构成与村民日常生活和谐共存的物质生活环境和非物质文化发生的场所氛围,也就是生活化文化场景的延续。随着村落的发展,改造式村落的原始风貌有了较大的变动,村落中遗留下来的少量传统环境及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是村落改造建设的原始依据,对村落中建筑的改造以及少量的新建部分均要以此为原型,保持村落传统风貌特征,尊重当地风貌,彰显地方特色;对于村落选址布局、建筑院落空间等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应当理性地传承。

3.再现文化场景创造式。新建式村落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景观建造等方面采用全新的方式,设计创新的基础是以村落原来的风貌和文化特征,通过村落现存的自然环境以及村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引入村落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具有传统文化风味的村落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

鼓励村民积极引进本村的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非物质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还可根据需求构造乡村产业的支柱。

村落建筑在设计时可借鉴传统建筑特点,来体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涵义,所代表的特定习俗和传统,有效表达在新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赖凌瑶认为更新研究需要对古村落进行大量的现场调查,应该对居民内部生活延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需要提出延续街道街区的居住功能、进行居民保护以及延续居民的生活文化等面进行改造。在平面布局上参考传统建筑的区分方式,来配合村民的传统习俗和满足村民心理需求,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所需的空间进行布局。

三、宁波建筑环境文化的保护设计的原则和目标

1.村落建筑环境设计基本原则。传统村落建筑环境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符合载体,同时它又表现出环境形态的多样性。在传统村落建筑环境的保护设计时,需运用科学知识,秉持村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建筑的完整性、传统功能的连续性,使各种因素协调统一、有机融合。而在目前的古村落保护工作中,保护规划缺乏对古村落具体内容的控制与引导的深入研究。

我们应该注重整体协调,实现优化发展,传统村落本身就包涵了很多物质和非物质,需要多方面考虑,这条原则能协调好保护各方面的关系,也为日后村落的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方便。同时借鉴国外等历史文化遗产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设相关保护的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来建立真正的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涉及到古建筑的修善、村镇功能区划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态景观的修护等。传统村落遗产的保护是村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传统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下,也需要注重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能随波逐流,宁波传统村落的古文化特色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环节,它不仅阐述了某阶段时期村民的生活盛产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它本身的历史内涵和对未来的借鉴。

塑造傳统村落应以现有为基础,通过自然渐变的演进理念,结合传统中最具潜力的部分与景观的现实及后续发展,从而巧妙地将自然因素组织到村落环境之中,使之获得持续活力的价值和生命力。

2.村落建筑环境设计的目标。古村落的保护规划必须坚持整治的方式,严禁采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保护宁波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风貌特色及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些保护的基础上,也要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坚持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通过改善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增加必要的公共设施,提高村民的生活居住水平,同时也要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落实一切的保护内容。

四、结语

中国当下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正是面临着传承千年古文化的快速流逝期。村落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传统村落建设的真正目的,既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又形成具有家园感的建筑环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中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与其物质要素和与之相关的场所、文化等的保护和改造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中的永恒传承。对于村落传统建筑文化的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保持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康徤.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段村为例【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 2008.

[2]赖凌瑶.传统居住街区居民生活形态延续问题研究—以安庆大观亭历史地段和常熟李市古村落为例【D】. 南京:东南大学.2007.

9.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九

我村古文物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属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是现存已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位,必须进一步加强保护,希望每个村民都应有保护意识,积极尽义务参加保护行动。

经村民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如下:

1、在古文物建筑四周外围50米内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另外四周外2 0米为一般控制地带。

2、在古文物建筑院落内,不允许堆放柴草、杂物,易燃易爆物品,预防火灾发生。

3、不允许乱搭衣物、乱接电线影响村容村貌。

4、不准在保护范围内乱倒垃圾、粪便,对出现的脏物等垃圾一律清运集中村垃圾场处理。

5、不准在保护范围内栽植林木,开耕菜园,种植蔬菜,破坏原址。

6、禁止在保护范围内拆旧建新,乱搭乱建,改变原貌。

刘集村村民委员会 2011年4月26日

刘集村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

长:李金山(村支部书记)副组长:郭振坡(村副支书)成员:魏道祥(村委委员)

马群鹏(刘集村民)

黄保林(刘集村民)李明阳(刘集村民)薛书才(刘集村民)

10.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篇十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7个省级传统村落、98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积极开展项目申报、规划编制、资金争取,强化保护等相关工作,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尤溪县桂峰村、明溪县御帘村、大田县济阳村在2017年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

(一)加大了宣传力度。市政府通过组织举办摄影展、图片展,编辑出版《记得住乡愁-**98个古村落》等多种宣传方式,提高了市民对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知晓率。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通过拍摄畲族风情文化宣传片、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传承打黑狮等传统文化表演活动;

大田县引导相关村委会将保护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带动当地村民群众自觉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

(二)推动了前期工作。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共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11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33个。发改部门加强项目储备,3个传统村落项目列入“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库,3个历史文化名村列入省级预算内乡村旅游扶贫及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库。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争取上级资金投入,2016年至2018年,全市争取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补助资金1.6亿元。

(三)加强了保护管理。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意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管理暂行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督促各级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日常管理及具体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永安市注重文物安全,落实巡查和培训制度;

大田县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名录警示,对违反保护要求的行为进行制止并予以警告;

宁化县组建客家民间建筑工匠技艺协会,创办了客家民间建筑工匠手工技艺中心。

(四)融合了旅游开发。通过“旅游+”融合发展,全市列入乡村旅游“十镇百村”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有28个,列入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有25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3个。永安青水畲族乡、大田县济阳乡、尤溪县桂峰村、明溪县御帘村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宁化县挖掘客家文化元素,规划设计了东西南北四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旅游路线。大田县将保护工作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灵动济阳·马力小镇”、桃源“畲寨东坂”乡村民俗游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有些地方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对乡土传统文化拯救不及时,一些民俗文化得不到传承而濒临消亡。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保护职责不够明确,缺乏对保护工作的统一指导,各自为政,合力尚未形成。有些乡镇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有些村无专人负责管理,对保护工作缺乏应有重视。一些村民保护意识薄弱,个别村存在随意拆旧建新的情况,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的进士题名碑被随意丢弃在路边,任其日晒雨淋,极易损毁。

(二)规划编制工作滞后。根据《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自批准公布之日起,分别由县(市、区)政府和乡镇政府在一年内组织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规划,但大部分乡镇没有开展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全市省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仅有宁化县启动,其他县(市、区)还未实施。大田县有13个省级传统村落,仅有6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待批复,其余7个还未编制;

永安市有14个省级传统村落,均还在编制中。大部分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还未开展编制工作。

(三)资金保障不够到位。从市本级看,2016-2018年,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保护资金分别为60万元、178万元、60万元,尚未落实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要求。从县(市、区)看,均以财力有限为由,未将保护工作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来看,由于项目实施进展缓慢,保护资金使用效益不高。2017年中央、省上下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4875万元,财政部门指标结余为835万元,项目单位资金结余2783.07万元,合计3618.07万元,占2017年下达资金的74.22%。

(四)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我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古名居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极易引发火灾。古民居普遍存在用电线路不规范、私拉乱牵、线路老化、杂物乱堆乱放现象,缺少必要的安防设施,火灾、偷盗等安全隐患依然突出。如,2014年5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元区岩前镇忠山十八寨由于民房电线老化短路引发火灾,烧毁32幢民房;

2014年7月,中国传统村落--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永宁桥因祭祀用火管理不善发生火灾,造成桥上戏台部分被烧毁;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田县华兴镇杞溪村通驷桥的文物保护管理缺位,观音雕像多次被盗;

中国传统村落--宁化县泉上镇延祥村连片古建筑年久失修,不少已经倒塌。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对做好下一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一要深化思想认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保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总体目标,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范围,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与实施乡村战略统一起来。二要普及保护知识。要面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开展保护宣传活动,收集全市各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挖掘相关的史实和资料,展示历史文化魅力,让广大市民在了解和领略我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增强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感。同时,要组织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自觉性。三要制定村规民约。要引导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所在村将历史遗存保护、环境卫生整治等保护工作写入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激发村民参与保护的热情,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

(二)注重规划引领,推进规划编制。一要加快编制。市政府要督促相关县(市、区)、乡镇政府严格按照要求,及时编制完成相应的保护规划,特别是对于保护规划还未编制完成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要抓紧实施。要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相对集中的县(市、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启动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红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二要科学实施。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规划设计上要做好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的大文章,注重与镇村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注重新旧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活化原貌古韵。三要严格管控。要进一步重申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尽量减少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破坏。

(三)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利用。一要设立专项资金。要严格按照要求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县(市、区)和乡镇政府要牵头统筹保护规划编制经费,保障项目实施。对属村民私有产权的古民居,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调动房屋主人修缮古民居的积极性。二要有效整合资金。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及时拨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整合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资金,将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实行归口统筹管理,资金捆绑使用,严防重复建设等问题发生。三要培育旅游业态。要注重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发展文化休闲、民宿旅游等业态,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特色,通过股份和劳务分享收益,增加就业机会,充分照顾原住村民的利益。

上一篇: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调研报告下一篇:年毕业实习报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