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说课(精选7篇)
1.静脉输液说课 篇一
静脉输液考试试题
姓名:
1.静脉炎是由于(A)
A.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致热原
2.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 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3.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4.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A.输入药物不纯 B.药物含致敏物质 C.药液灭菌不彻底 D.药物刺激性强
5.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C)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6.一病人静脉点滴青霉素30分钟后,突然寒战,继之高热,体温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判断此病人可能出现了哪种情况(A)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D.空气栓塞 E.细菌污染反应
7发热反应是由于(A)
A.致热原 B.多次输血 C.输入异型血 D.输入速度过快、量过多E.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
8.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D)
A.半卧位 B.端坐位 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 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9.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A .0.2% B.0.3% C.0.4% D.0.5% E.0.6% 10.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2.静脉输液说课 篇二
1 静脉输液
1.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1.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静脉穿刺时,应该视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是否需要握紧拳头。当患者的静脉不能瞬间充盈但是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先将患者准备输液侧肢体下垂,再扎止血带,然后嘱患者放松肢体,不用握紧拳头,操作者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可用左手大拇指绷紧注射部位下面的皮肤,右手进行快速的穿刺,成功率较高,也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浅静脉输液方法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否顺利地给患者进行输液,关系到医护质量,甚至影响到医护患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以下问题:加药后输液瓶中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加药量;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微量空气进行静脉,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一次穿刺不成,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痛苦;拔针后滴血污染皮肤、被单等。
2.1 加药后输液瓶产生大量气泡
是日常加入产生泡沫药物较多见的问题,容易影响加药量,通过总结发现,抽取药液时应将针头全部浸入药液中,缓慢抽取减少气体吸入,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将液体瓶倾斜以使针头没入液体中,缓慢将药液直接注入液体,就不会产生大量气泡,从而保证药物的剂量。
2.2 加药针头堵塞或瓶塞微粒进入输液瓶也是临床输液中常见的问题
减少此类问题关键在配制瓶装粉剂时,不要将空针垂直穿入瓶塞,可使空针与瓶塞保持30度斜角,以针头顶部面积最小锐利的针尖部分顺瓶塞凹迅速穿过瓶塞,可明显减少针头堵塞率,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3 留置针静脉输液
3.1 合理选择血管
选择走向直且粗大的血管,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3.2 熟练掌握浅静脉穿刺技术
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30°角,直刺静脉血管。穿刺时见到回血后针芯回退0.5cm。如回退过多,软管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使软管粗糙易造成外渗。
3.3 穿刺成功后留置针的固定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可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3.4 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
将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2~3ml,缓慢推注1.5ml后边退边注入,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引起的堵塞现象。
3.5 封管后的留置针启用时的注意事项
3.浅谈静脉输液操作及静脉穿刺技巧 篇三
【关键词】 静脉 输 液 ;操作;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衡量 护理 技术操作的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 生命 线”!作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
1 准备工作 用物齐备,不可丢三落四,护士行举止要端庄方,语言亲切。面对复杂的静脉要有信心,以取得患者信任。患者准备要充分,清醒的病人应询问是否上厕所;询问病人愿意选择左手或右手、上肢或下肢进行穿刺样现出尊重患者的意愿,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
2 输液瓶的检查
无菌输液瓶的检查:硬包装即 玻璃 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拧,就是看瓶盖是否有松动;摇和倒转,看是否有絮状、沉淀物;照,是检查液体是否浑浊、变色、透明。那么软包装即 塑料 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挤,就是检查瓶体是否完整、有破裂、渗漏现象;其他的检查同玻璃瓶装[1]。
3 药物 的配制
3.1 正确抽取药物都用7~12号针头,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抽取药物,切勿用注射器的 乳头 直接抽取,以防 吸入 微粒。
3.2 避免药物泡沫的产生 如像 复方 丹 参 、参麦、 红花 、 银杏叶 等易产生泡沫的药物,抽取时,针头的斜面应全面浸入药液中,而且一直 保持 斜面向下,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左手将输液瓶倾斜、固定,倾斜度以能全部浸过针头斜面为宜,使药液直接进入瓶内液体,不会产生泡沫,从而保证药物的足量供给。另外,配制或抽取像丙 球蛋白 、 干扰素 等这样的易产生泡沫不易吸尽的药物时,可先注入少量的空气,再将针头斜面向下抽吸,就可以完全抽盡且没有泡沫。
3.3 加药时防止针头阻塞的办法 配制像 青霉素 、 奥美拉唑 、头孢类等小玻璃瓶的药物时,针头常被阻塞。我们可将针头斜面的背面以60°~80°接触瓶塞,以针头为支点用微力顺瓶塞凹进迅速穿过,这样防止阻塞的成功率可达98%左右,既提高了配药速度,又减少了瓶塞微粒污染。
4 沟通 在输液过程中,有几情形影响输液进程:一是病人过分紧张,输液侧肢体一点不敢动弹,以至肢体酸痛,影响舒适。二是过分大意,随意 摆动 肢体,造成液体渗漏,肿胀;三是上厕所时抬高输液肢体,回血堵塞针头。在操作前详细告诉病人如何保护穿刺部位的血管,并经常巡视随时进行指导。
5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 和 自信心 理,于是常用“我要是打不上,别人都打不上”这句话鼓励自己,事 实证 明很有效果。
(2)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普通静脉,一针见血并不难,但对于特殊的患者和静脉,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象 烦躁 好动、不合作的、 尿频 、 腹泻 等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 活动 不方便,除非迫不得已时选择足背或者小腿静脉,这些地方远离 关节 且对患者活动影响不大。可常规穿刺,针头固定好后,在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处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皮条,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针头,另外,输液皮条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一定的活动范围。
(3)正确 评估 静脉,对于 血管 条件非常差的患者,我们不要急于穿刺,先要认真评估血管,包括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 进针 ,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才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进针前比一 下针 体与血管的长度。
(4) 止血 带松紧度适宜,过松时,压力增大,进针 后血 液外溢,造成患者 情绪 紧张、害怕,过松时,血管不充盈,达不到穿刺效果,另外,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40~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
(5)不能拍打穿刺部位,尤其是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且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右手的 拇指 在穿刺的部位反复 揉搓 ,力度以患者不 感觉 疼 痛 为宜,这样效果很好。
(6)在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指静脉穿刺时不主张嘱患者握拳,因为握拳时,手 背肌 肉拉紧,导致血管扁平, 骨骼 隆突明显,也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穿刺时若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那么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突 出血 管外,造成外渗现象。握拳还可以使 皮肤 呈横向走向,加大进针阻力,不利于穿刺,加重患者的痛苦,穿刺者可以握住患者的四指或五指下压使掌关节和腕关节呈微弯曲状,或者穿刺者可以用左手将患者穿 刺手 背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进针角度以40°~45°最好,这样减少斜面和皮肤接触 面积 ,患者不感觉疼痛,进入皮肤后迅速下压针体以20°~15°进入血管。
(7)进针角度的选项,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是以20°~30°。据研究报道[2],一般病人可选择45°角左右进针,对老年人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 侧静脉 穿刺,可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易选择>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 大针 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针头斜面与皮肤接触的时间、 神经 血管分布、皮肤 结构 特点有关。据有关报道[3]:45°角进针成功率最高,60°角进针疼痛最小。
6 特殊患者的穿刺[4]
6.1 水(浮)肿患者 不 需要 扎止血带,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先抬高注射部位或肢体,用手向四周挤压穿刺部位,暂时驱散皮下 水分 ,使血管暴露后,立即 消毒 ,在穿刺上方直接穿刺。
6.2 末梢 循环 差、 脱水 、 营养不良 的患者 这类血管穿刺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不能反复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 分离 头皮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细心体会。
6.3 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 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定针柄。
6.4 肥胖者 皮下 脂肪 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这类血管最好由 经验 丰富的护士操作,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6.5 对于 血液粘滞度 增高的患者,比如严重 感染 、 败血症 、 慢性支气管炎 、 肺心病 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 血量 ,从而减 少血 栓阻塞针头的机会。
6.6 老年人血管暴露明显,但壁脆、弹性差、易滑动,针尖一触即破,极易发生淤斑。对静脉容易滑动的老年患者,国外学者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压住距进针处0.3~0.6cm的皮肤,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5],可减少血管周围淤斑和出血灶的发生[6]。
6.7 易见回血的 方法 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穿刺前将调节器调到紧贴莫非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放低输液瓶法,这两种方法成功率很高。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输液瓶的低位置,具有一定的虹吸 作用 ;高调输液器,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就很容易回血。
7 固定 7.1 “S”型固定法:第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覆盖 针眼 的无菌敷料,第三条将头皮针的软管呈“S”固定在穿刺部位的側边(改变了传统的将头皮针软管盘压在面两条胶布上)。当输液管被牵拉时,不会影响到针柄,避免牵拉针梗和针头而刺破血管。
7.2 针尖斜面朝 下法 :某些部位的血管,当固定好针柄后,针尖斜面容易紧贴血管壁影响滴速。传统的方法是在针柄下垫上少许棉球,但此方法很不 稳定 。若穿刺成功后,将针柄轻轻翻转180°,使针尖斜面朝下,再固定,即可解决。
8 拔针的时机和方法
8.1 时机 输液瓶液体流尽,莫非滴管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
8.2 方法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以减轻疼痛,将调节器移到 过滤 器上缘处夹管。常规拔针是棉棒压住针头,那么血管也会被压瘪,针头就像刀刃与血管壁垂直,当棉棒继续按压时,针尾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象刀刃损 伤血 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向外拔针时,切忌用棉棒按压针头部,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然后用柔软的棉球迅速在穿刺点处纵向按压,或者用对侧手的 鱼际 肌按压,这样增加按压面积。按压时间一般3~5min为宜, 凝血 功 能 差的要按压20min左右。不能边按、边揉、边看。
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信心,同时要加强自身的业务 学习 。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输液计划,输液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规范操作,注重各细节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华 .提高外周 浅静脉穿刺 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20(11):58-59.
[2] 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 感受性 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B):41.
[3] 马维润.改进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疗养 医学 ,2006,15(3):205-206.
[4] 王晶.浅谈几种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医学与护理,2008,(10).
[5] 李向真.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8,34(10):639.
4.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篇四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一、规范配液
1.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
2.治疗室液体配好后按序摆放,一目了然。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二、预防输液反应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配液前检查药品及液体有无过期,液体有无混浊及沉淀,瓶身有无裂痕及瓶口有无松动。3.严格消毒输液用具,定期更换。4.药物现配现用。
5.如出现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并保留所用输液器和药物,以各送检。
三、预防液体外渗
1.静脉穿刺时选择好穿刺针头及血管。
2.头皮针、套管针、中心静脉导管应牢固固定。3.对血管脆性大的更应加强固定。4.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
5.对皮肤弹性差或有水肿的病人,应与对侧肢体对比,如有液体外渗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四、规范输液速度 1.穿刺成功后根据输液药物的性质及病人的年龄、病情、心功能情况调节好输液速度。
2.更换液体时要注意调节速度。
3.加强巡视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不要自行调节滴速。
五、预防空气栓塞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是否排气成功,管内有无气泡。2.加强巡视,防止液体输空。
3换液时如液体输至墨菲氏滴管下方,一定要重新排气,防止只看上方,忽略下方。4.使用三通时要连接紧密。
5.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更换管路时要注意防止空气进入。
六、输液过程中,由静脉推注药物时,应先回抽再注药,防止空气进入血管。
七、病人活动时,指导勿将墨菲氏滴管过度倾斜或倒置。
5.静脉输液操作步骤 篇五
准备用物
自己准备用物,所有无菌用品都要按标准评估方法口述,例如:氯化钠溶液包装无破损,有效期是XX年XX月,瓶身无漏气,瓶口无破裂,无沉淀物、结晶、絮状物。输液单,瓶签在准备室写好。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X号参赛选手XXX,操作的项目是密闭式静脉输液,遵医嘱,我将为一位阑尾炎术后第二天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由于患者是手术的第二天肠蠕动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患者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首先进行评估(评估病人、环境)(拿输液架核对床尾卡进病房评估病人)
护: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XXX 护:是X病室X床的XXX吗? 患:是的。
护:您今天看起来起色好的多了,伤口还痛么?
患:伤口还有点痛,肚子很饿,可以吃东西吗?
护:您是术后第二天,肠胃功能尚未恢复,暂不能进食,遵医嘱将为您继续输入250mlNS和0.5gV-C以补充能量。让我看一下您手背的血管。
患:看这只吧,那只昨天扎过了。
护:您的血管很好,就扎这一根吧。
患:好的。今天要输几瓶呀?
护:今天就一瓶。您需不需要方便一下?
患:不用了。
护:由于病室光线较暗不方便操作,我给您拉开窗帘吧。
患:好的。
护:请您稍等,我去准备药物。等会儿过来为您输液。
用物以在准备室检查完毕,经评估病人恢复情况良好,意识清楚,能够配合。穿刺部位皮肤完好,血管直、滑、有弹性。用物齐全,无菌物品均在有效期之内,没有污染。环境清洁、整洁、明亮、宽敞。符合操作要求。
在治疗室:洗手(六步)→核对药物(无需口述)→撕开外包装→贴标签→起瓶盖→划痕→消毒(各两次)→抽吸药液、配药(抽吸干净、手法正确,注意细节)→核对药物签字“请老师帮忙核对”→剪开输液器扎进输液瓶内放好→治疗单上联放于治疗室(交与监考老师)
进入病房再次核对床尾卡。
护:XXX您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输液吧,如果在操作中有什么不舒服,请您及时告诉我。
排气(动作规范,美观,排到延长管的2/3,检查有无气泡)→扎止血带(“请您放心,我尽量为您一次穿成功”)→一次消毒皮肤→准备输液贴→二次消毒待干→第二次排气(不拔针帽,少量排液,再次检查有无气泡)→穿刺(请您握紧拳)→见回血三松(看滴管内液体点滴通畅)→固定(收拾治疗巾)→调节滴速
护:滴速为您调节好了,是60滴/分。患:60滴快不快?
护:是这样的XXX,滴速是根据您的体质、年龄龄、病情调节的。小儿年老体弱,有心肺疾患及输入特殊药物的滴速宜慢。您的体质很好,也没有心肺疾患,60滴是完全可以的。您还有什么不清楚的么?
患:没有了。
取出治疗巾和止血带,帮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护:XXX谢谢您的合作,请您保护好穿刺部位,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或液体不滴时,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会随时赶到的。
核对药物(输液瓶签和安剖)→核对床尾卡→打勾、写滴速、签字(挂于输液架上)→出病房
垃圾分类处理,口述手消 再一次进入病房:
取下输液条,核对床尾卡后放于治疗车上
护:XXX您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么?(患:没有。)这疼么?(按压手指)(患:不疼。)液体已经滴完了,我来为您拔针。(患:好的。)
口述手消→拔针(去除胶布正确,关紧调节器)→按压(护:请您竖着按,不要揉,多按一会。)→(箭针头两个,收拾输液管)→核对→进行健康教育。XXX谢谢您的配合,您的伤口恢复很好,今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可使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排气后就可以吃饭了,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饮食。请您好好休息,如有什么事,请按床旁呼叫器,我们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拿输液架出病房
按垃圾处理原则整理(要做),口述手消。报告老师操作完毕。
注意:文中斜体字为改动部分。
1、计时从第一次手消开始到最后口述手消结束,共14分钟。
2、查对一定要仔细。
3、用后的止血带放医用垃圾袋中,口述其是一次性使用。不是一次性的需放在一容器内,不浸泡,统一放供应室处理。
4、抽药一定抽干净,否则会被扣去4分。动作要规范。
6.小儿静脉输液的探讨 篇六
1 穿刺部位
1.1 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 分支甚多, 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 易于固定, 方便小儿肢体活动。故婴幼儿输液多采用头皮静脉, 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等[1]。
1.1.1 发际前正中的额静脉
皮下深度为1 mm~1.5 mm, 其下是筋膜和额骨, 额正中静脉不明显时, 可以用姆指在前额上方触摸, 便可发现有一个凹陷, 额静脉就位于凹陷内, 其血管直径比较大, 穿刺时突破感明显, 成功率比较高。在穿刺头皮静脉时, 尽量避开骨隆突处, 进针角度为5°~15°, 进入皮内后, 沿着拇指触摸的凹陷方向, 平行向前刺入即可成功。
1.1.2 颞浅静脉小分支
位于眼眶上方额角处, 皮下深度为0.5 mm~1.5 mm, 静脉周围组织较密集, 脂肪层较薄, 血管虽细小但表浅固定, 易穿刺成功。但穿刺时速度要缓慢, 见回血后勿需再进针, 以免穿破血管, 从而导致穿刺失败。
1.1.3 耳后静脉
耳上和耳后发际内的颞浅静脉, 位于真皮下的脂肪层上, 皮下深度为2 mm左右, 从外观来看, 血管浅且直径较粗, 但由于周围组织结构比较疏松, 血管下方有2 mm~3 mm的脂肪层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穿刺时不易掌握深浅度, 很容易在进针后造成错觉。故穿刺时一定要绷紧局部皮肤, 使血管固定, 正确地判断血管深浅度, 进针角度一般为15°~30°, 熟练掌握后穿刺成功率可进一步提高。
1.2 小儿四肢静脉
小儿在采用四肢静脉穿刺时, 首先要固定好四肢, 用力不可过大, 防止造成损伤, 并给患儿取舒适体位, 才能使液体点滴通畅。一般情况下常选用足脊静脉、大隐静脉、手背静脉、手腕静脉, 同时应避开静脉瓣。
2 穿刺方法
2.1 指尖留痕法
对于临床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 血管位置一般较深, 通常情况下, 用食指指尖轻轻触摸, 便可摸到条索状柔软且富有弹性的血管, 用指尖沿血管走向划一条印痕作为标记, 常规消毒后, 沿该印痕进行穿刺。在穿刺过程中, 必须根据血管的深浅度调整进针角度, 方可穿刺成功。
2.2 按压触摸法
用食指在前额轻轻按压触摸, 便可摸到一条凹陷, 在凹陷处轻轻作一标记, 在顺凹陷上下移动触摸, 便可摸到一条富有弹性血管。在确定血管方向后, 常规消毒, 将针头刺入皮下, 沿静脉走行方向徐徐刺入, 当阻力减小、有落空感, 同时又有回血出现, 即穿刺成功。
2.3 双手挤捏法
对于2岁以下比较肥胖的小儿, 在前额触摸不到额静脉的凹陷处, 可将双手食指分别在额静脉位置两旁约2 cm~3 cm处集中向内轻轻挤捏, 则会出现条索状隆起, 这就是血管所在的位置, 再用食指触摸, 顺隆起位置刺入, 便可穿刺成功。缺少临床经验的新护士, 此种穿刺方法不宜采用。
2.4 横摸法
小儿选用手背血管输液时, 若血管不太明显, 系紧止血带, 按血管的解剖位置顺血管方向横摸, 用拇指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慢慢横摸, 可摸到一条富有弹性的血管, 一般情况下, 右手比左手血管较明显 (一般人右手活动度多) , 即可穿刺成功。
2.5 双止血带的应用
适用于足背静脉, 在小儿踝上2 cm处先扎一根止血带, 稍待片刻后, 在掌指关节处再扎一根止血带, 常规消毒, 穿刺见回血后, 先去除踝关节止血带, 再去除掌指关节处止血带。双止血带法起到双重阻断静脉回流的作用, 使局部血流量相对集中, 血管充盈度增加, 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2]。
2.6 调整调节器位置
穿刺前输液调节器置于紧贴墨菲滴管下, 同时将输液瓶放置于操作点同高度, 有利于回血[3]。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 液体瓶的位置降低, 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于高位, 输液管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 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 血液很容易回到输液管内, 避免了头皮针进入血管后无回血, 回退针时有回血的现象[4]。
2.7 负压进针法
在临床工作中, 确定输液是否成功, 只能靠有无回血或突破感来判定。但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 由于小儿的血管比较细, 且血管管壁较薄, 分布的又比较表浅, 紧贴于皮下, 有时进针后突破感不太明显, 尤其是新生儿、早产儿进针后回血慢, 几乎又感觉不到突破感, 往往因看不到回血而盲目进针, 从而导致穿刺失败。故为了能够加快回血速度, 及时准确地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应进行负压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后, 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关闭调节器, 将输液管下端距终端滤器5 cm~10 cm处折叠, 由右手握紧, 挤去前端液体0.1~0.2 m L, 左手固定静脉, 右手持针柄将针头刺入皮肤后, 松开折叠的输液器, 使其在负压状态下针头缓慢刺入血管, 回血后再进入少许, 打开调节器, 固定针头。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成功率[5]。
3 其他
心理素质差。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大, 多来自于家长的不信任, 心理压力太大, 加上输液时小儿的不配合, 也会造成穿刺失败。故在治疗过程中, 应多与家属沟通、交流, 减轻自己的紧张心理, 增强他们的信任度。若情绪出现波动、苦闷、烦恼, 心情不适时, 要自我调节, 适当放松, 暂时更换一种工作方式, 以保持心理平稳。同时, 应培养护理人员大胆、勇敢的品质, 操作时力求发挥自己的能力, 掌握有利因素,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提高自信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考核, 逐渐提高护士应激能力, 克服紧张心理。总之, 心理活动会影响护士的操作技术, 但学会克制、放松的方法, 就能消除紧张心理, 达到最佳状态, 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玲.儿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
[2]曹玥, 张苗苗.小儿静脉穿刺采血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09, 7 (12) :3232.
[3]丁丽.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5, 24 (8) :442.
[4]高友娟.小儿头皮式套管针不同穿刺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8, 22 (4A) :915.
7.静脉输液说课 篇七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式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输液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进行直刺血管静脉穿刺和经皮下斜刺血管,比较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和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种不同方式静脉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程度有显著性差异(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论两种方式均能达到治疗效果,但直接针刺血管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能减轻静脉穿刺的疼痛,可用于临床。
【关键词】静脉穿刺直刺斜刺临床效果比较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56-01
静脉输液作为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常规技术操作,在减轻病人痛苦和提高病人满意度时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也变得非常重要。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除了穿刺角度、静脉充盈度、血管弹性、操作技巧、心理和环境因素,不同进针方式也是影响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2012年3月—6月我科根据穿刺静脉的解剖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对比,旨在探索一种静脉穿刺减少疼痛的方法,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比较和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6月我科住院拟行静脉穿刺输液的患者210例,男性130例,女性70例,年龄16—53岁,均选7号输液穿刺针头穿刺。纳入标准:神志清楚,语言表达和感觉正常,能积极配合,近一周内未接受过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分为单日输液和双日输液。单日采用斜刺血管静脉穿刺方法(对照组),双日采用直刺血管静脉穿刺方法(实验组)。操作者由课题组2名操作熟练的护士担任,其中一人负责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静脉穿刺,另一人负责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穿刺情况,并做好记录。
1.2方法
210例患者均采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进行自身对照。对照组采用斜刺血管静脉输液方法,即7号静脉输液穿刺针头经皮肤再刺入血管,之后按照基础护理教课书进行。实验组采用从直接穿刺静脉血管的方式,之后按照基础护理教课书进行。
1.3判断标准
1.3.1疼痛程度疼痛指标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分轻度,中度,中度。轻度疼痛:穿刺是面部表情无改变,穿刺结束后局部无疼痛感;中度疼痛:患者面部表情轻微改变,穿刺结束后局部有刺痛感;重度疼痛:穿刺时面部表情紧张、皱眉、缩手甚至呻吟,穿刺结束后局部疼痛剧烈。按上述疼痛表现,对输液穿刺后的疼痛作出评估。
1.3.2一次穿刺成功评定回血良好,静脉滴注順畅,穿刺局部无液体外渗为成功,反之为失败。
1。.4统计学方法
2.1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187例,穿刺成功率为93.5%;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178例,穿刺成功率为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在提倡“优质服务”的今天,人们对医疗和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医疗行业的医师和护士,都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医疗的技术和手段,以期能更大程度的减轻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静脉输液对病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而这种治疗手段属于有创治疗,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感和疼痛感,接受静脉穿刺的患者在心理上存在紧张、恐惧,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主要选择的是16~53岁之间,这一部分人员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对疼痛都能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表现,对象不具有特殊性。。
静脉穿刺实际上共有两个针眼,一个是皮肤的针眼,一个是穿破血管壁的针眼。实验组采用直刺血管的静脉穿刺技术,采用角了几何学中的垂直距离小于斜面距离的原理,也就是缩短两个针眼之间的距离,距离缩短了,按同样的进针速度的话,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那么病人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降低了,从而减轻了疼痛。按同样的进针速度的话,针尖穿过两个眼的时间差就减小了,那么病人疼痛感觉的分辨率就降低了,从而减轻了疼痛。而采用经皮下再斜刺血管,这种方式增加了两个穿刺针眼的距离,病人的痛觉更加明显。另外,研究中还发现,采用直接穿刺血管静脉输液技术,在液体输入完毕之后,病人能更准确和正确的按住出血点,止血效果更好,后遗症也相应的减少。而采用斜刺血管的静脉输液技术,在输入液体完毕后,由于是静脉穿刺针头刺进皮肤之后再刺血管,因而进针位置和穿刺血管的位置发生一定的偏离,拔针之后,很多病人只知道按住皮肤针眼的位置,并没有按住真正的出血点,往往会造成一些皮下血肿,瘀青等,不利于第二天的输液治疗。试验证明,直刺血管静脉穿刺术,能更好的减轻病人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优于经皮下斜刺静脉输液穿刺术,可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崔同云.介绍一种静脉穿刺拔针的方法.临床护理杂志,2006,5(3):55.
[2]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7(06)
【静脉输液说课】推荐阅读:
静脉输液的技巧09-03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步骤06-19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概况06-25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08-17
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09-29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10-10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10-24
静脉输液与输血的安全06-28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11-07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规定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