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2024-07-10

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共19篇)

1.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一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2.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二

在开始学习前, 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习了地理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能有什么帮助?

自古以来, 天和地对人类而言就是那么的神秘。经过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探索, 已经给地理这一学科编制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学习体系来方便后人的学习了解。地理知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 如何辨别方向, 如何看懂地图, 遇到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问题, 也许会感觉这些不过是一些生活常识, 但是常识中也是蕴含着科学理念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心里清楚, 学好地理会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就需要老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 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多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时刻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可以学以致用的, 并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

二、制定学习计划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 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从时间上来看, 制定的学习计划是可以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不过从多年的教学观察中可以看出, 一份长期的学习计划学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的毅力不够坚定是一个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长期计划的本身就是存在弊端的, 长期计划这种形式就是比较死板, 不够灵活, 在制定的时候很难考虑到以后会遇到的新情况, 而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进步, 在每个学习阶段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我们的学习重点、难点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学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 没有看到大的变化, 往往就会放弃计划, , 甚至以后都不愿意再去制定学习计划。但是短期计划相比而言就灵活多变了。建议学生三到七天就可以制定一个计划。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进步。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 高一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偏理科的, 但是也要重视概念的学习, 要保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消化、理解并且吸收, 只有概念清楚了, 在判断推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准确无误。课下可以把那些自己平时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 再一一的进行对比, 找出差异, 比如:天体和天球;近日点和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时区和区时;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气旋和气团;天气和气候;寒潮和寒流;矿物、矿产和矿床;岩溶和熔岩;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和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和地址结构;国土和领土等等概念。不过, 也不提倡大家死记硬背, 概念学习也不是孤立的, 要在平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郭沫若老师也说过:“兴趣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只有当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发生兴趣时, 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然后才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学习地理知识, 这样学生的成绩也会很快就得到提高。当然, 作为教师, 我们要充分理由直观教学手段, 因为本身地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时空界限广阔而又遥远, 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学科知识, 如果只是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很难理解掌握的, 必须要有直观的教具, 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才能把所要教学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的时候, 播放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绕太阳进行公转, 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再配上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的解说词, 最后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 学生很容易就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 并且印象深刻, 学习也会学得兴趣十足, 知识点也掌握的十分牢固。

许多地理奇观也能诱发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往往只是由猎奇心理引起的, 总是会很短暂。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给学生解释出这些地理奇观的奥秘,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那学生短暂的兴趣引起的学习热情将会很快冷却。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将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其实地理就在身边, 往往学生习以为常的地理现象中就隐藏着深刻的地理知识。比如说, 为什么天总是蓝的;为什么午后两点的气温是一天当中最高的, 而不是正午十二点的时候;为什么瑞雪可以照丰年;为什么冰岛不“冰”;为什么吐鲁番的瓜果是最甜的;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轮廓会相互吻合;等一系列的现象。这些现象人们总觉得见怪不怪了, 觉得存在就是合理的, 但如果究其原因, 又有多少人能够解释得清楚其中的奥秘呢?这种情况下, 如果地理教师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完美的给同学们做个解释, 肯定可以让学生产生平凡中见奇特的心理效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让学生多思考, 老师也要避免总是平铺直叙地告诉学生答案, 试着有意识地去设置问题, 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 探究, 最终养成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习惯。

总而言之, 其实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实际情况, 多利用高科技硬件设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其实高中的地理科目是一个文理掺半的学科, 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本篇论文中, 将会谈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3.高中地理区域定位的方法总结 篇三

利用经纬线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定位方法。

根据经纬度及其变化规律来确定区域位置,常用的规律是:经度值向东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度。纬度值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利用这些经纬线对题目中的设定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我们可以选取下表中的10条经纬线判读,应熟悉的内容有:这些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主要海域及主要国家。

了解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学生还可以选取下表中的8条经纬线进行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

二、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可采取与周围地理事物相比较(方向、距离)的方法,确定其地理位置。中国的区域位置判读辅助点:1.四至点:最西端(73°E) 最东端(135°E) 最南端(4°N) 最北端(53°N) 2.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的经纬度。如知道北京(40°N,116°E)的位置,如果题中提到某地(45°N,125°E),可根据其在北京的东北方向判断其在东北平原。

三、利用轮廓定位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结合地图册将大陆轮廓、洲界、国界、省界等描一遍并熟记形状。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踢足球;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等。熟记下列陆地海岸线(海峡、运河、海湾)和岛屿海岸线(岛屿、群岛)的轮廓特点,也非常重要。

1.重要海峡(13个):直布罗陀海峡、白令海峡、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英吉利海峡、德雷克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巽他海峡

2.重要半岛(16个):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雷州半岛、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加利福尼亚半岛、南极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3.重要海湾(6个):几内亚湾、波斯湾、孟加拉湾、亚丁湾、比斯开湾、墨西哥湾

4.重要岛屿(12个):台湾岛、海南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大不列颠岛、冰岛、爱尔兰岛、格陵兰岛、纽芬兰岛、新西兰岛、火地岛、塔斯马尼亚岛

5.重要群岛(10个):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加纳利群岛、亚速尔群岛、极地群岛、西印度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

四、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等地理现象或事物定位

掌握下表中的河流、湖泊、交通线的形状和山脉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快速进行区域定位。

五、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

根据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来定位。

六、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

根据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

七、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比例尺大小确定区域范围大小;利用图中河流、山脉、等高线、沙漠、城市等图例、注记辅助判断定位。

八、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法

根据题干或问题中的区域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辅助判断定位。

由此可见,在进行区域定位的训练时,应该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粗后细、从大跨度到小跨度、先总体后局部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他们在头脑中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在复习时,要讲究方法:1.做好复习计划,不要急于求成。2.注意系统性。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去进行,通常的做法是方向从西向东,从北到南,从整体—局部—整体观察;内容上从自然到人文,侧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矿产、城市等方面观察,做到全面、周密、不遗漏、不重复。3.多比较。熟记特殊点、线,把不同的点、线、面进行对比,找出异同。4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

4.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四

地理试题所考查的主干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包括了基本原理性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地理素养的表现,也是对书本知识的再现。地理高考坚持以“理”为主,重视核心的地理知识,强调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和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能力考核目标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等,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在上述四项能力中,尤其获取信息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格外注意。

考试力图体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考试也非常关注这些方面。

在近年的文综高考中,第36题是地理学科内的综合题。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地理高考的要求。该题一般都有一幅地图,考查区域地图和其他图像图表的阅读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空间定位,考查区域

5.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篇五

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下面主要介绍高中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

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6.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六

374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375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376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377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78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系统。

379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380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意义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81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382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383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84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385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386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利用新能源

387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388 方向 ①上北法②指北法③经纬法 389 图例和注记 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39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391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392 疆域的四至点 漠河(53°N),曾母暗沙(4°N),帕米尔(73°E),乌苏里江(135°E)393 陆疆和陆上邻国 20000多千米。邻国15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锡不越老缅)

394 大陆海岸线 18000多千米。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

395 隔海相望的国家 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96 领海和内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琼州海峡。397 主要岛屿和半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398 三级行政区的划分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

399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省会及位置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400 中国人口数量 12.95亿(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13亿(2005年1月6日)401中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②人口增长快 402中华民族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403 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04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

405 四大高原 青藏(高寒)、内蒙古(平坦)、黄土(黄土)、云贵(崎岖)

406 四大盆地 塔里木(最大)、准噶尔(最北)、柴达木(最高)、四川盆地

407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08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 409 地形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交通③水力 410 我国的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区。

411 冬、夏季气温分布的总特点 ①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②南北温差小,全国普遍高温。

412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200mm、400mm、800mm、1600mm。

413 雨带的推移与降水的季节变化 5月(南岭)、6月(长江流域)、78月(华北、东北)、9月回撤。

414我国的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415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16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417 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旱灾、洪涝、寒潮、台风。

418 我国的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419 主要内流河 塔里木河

420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洪泽湖(苏)、巢湖(皖)

421 主要咸水湖 青海湖(青)、纳木错(藏)422 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 423 长江的源流概况 源头(唐古拉山)、上中下游划分(宜昌、湖口)

424 长江主要支流 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

7.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 篇七

1、把参与教学作为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缺少了必要的课堂活动,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很少,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 动手能力不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知识非常容易遗忘, 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应建立在参与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提倡参与教学。自新课程改革以来, 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独立的思想, 教师是处于辅助和引导角色, 从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可以知道,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 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多要素, 而各要素之间又相互穿插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差异性和地域性, 通过活动教学课程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接受地理知识, 发现地理问题, 共同探讨从而解决地理问题, 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 加深印象,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注重学生个性及综合素质培养

从学生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来看, 不是所有学生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和同一条道路来发展自身的心理性质的, 其中具有个体差异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展学生的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 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首先, 每个学生是个体性的具有独立性, 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 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生所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形式。其次, 教师撑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每一位学生, 根据其实际学习状况来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期,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高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以青春期, 好动是高中生的典型特征, 传统教学往往是学生的被动学习, 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对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以及对教师重复演示的所谓活动课并不感兴趣, 所以, 在教师的备课中, 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 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取被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积极自主的探索学习, 其是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设计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地理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发展, 都为地理教学改革在内容、方法与指导思想上提出了明确的依据。地理学科主要取材于地理科学, 地理教学又需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特别是当前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都应该在地理学科中有所体现。只有及时地、恰当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就, 才能确保地理学科的应有水平和先进性, 符合时代的需要。从地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地理学科的改革, 因而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任务与职能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今天我们的教学则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地理教学要适应这种变化, 要进行教学改革。这种教学任务的适应必须与职能的变化相适应,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地理学科, 要从本学科所处的地位和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出发, 积极稳妥地在教学指导思想、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这是从教学任务与职能的变化要求来说明地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 即从教育、教学的对象学生来看, 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增多, 信息来源迅速而宽广,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与手段正不断扩大, 他们的知识领域、能力结构、认识水平已不同于过去的任何年代。显然原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必须作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地理教学改革决不仅由于面临的形势而被动地适应, 从学科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从知识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从地理学科所担负的教育、教学任务, 都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 探索改革之路, 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 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因此, 只有“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 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 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 就班级授课制而言, 引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尊重科学, 从实际出发, 正确地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发掘潜能, 培养探索精神。还有自主性原则, 就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其次是全面性原则,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最后是开放性原则, 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 各段时间的学习指导教师也是开放的。

三、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借鉴国外经验,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 为我所用, 因为, 当前国外有许多教学理论和方法也提出许多的教学原则,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优良经验, 因此我们既不能墨守成规, 也不能全盘照搬, 应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各校具体情况对某些教学方法和原则应作具体分析, 这对我国的学生加强学习, 不断实验, 勇于创新是很必要的。另外就是要提高我国教师的素质, 不断完善他们的智能结构, 这也是地理教师搞好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 所以从改革的目标看, 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 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智能结构,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教学水平、扩大知识面, 才能搞好教学改革。

四、结语

8.关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篇八

【关 键 词】快乐课堂;生动;互动;主动;高效

高一地理新课标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通过“阅读”材料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说明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2. 通过“活动”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种类的选择,说明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 通过案例“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说明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条件。4. 通过读图思考“德国南部及其周围的城市体系”及“阅读”材料 “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和案例“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的“阅读”材料,说明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教学的重点是“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针对这节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上法。最近,在一次有关新课程(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我听了本校几位老师上的这堂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课堂呈现方式,相比较而言,老教师的课堂严谨、结构完整、教学目标明确;而新教师的课尽管结构较为松散,但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更主要的是,我在这堂课中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一次快乐的课堂体验。以下是我关于这节内容的听课实录及思考。

一、课堂实录

师:(新课引入)同学们都看过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吗?你们觉得这个小品主要说明了什么?

生:(完全被问题吸引,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踊跃举手回答)

生1: 说明了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生2: 说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生3: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

生4:说明了社会越来越进步了。

生5:说明城市越变越好了。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对,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说一说我们生活的城市呢?

生:(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还有些男生大声的喊出来)

城市越来越大了。城市越来越美了。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了。城市商场越来越密集了……

师:好,大家说的非常好,非常给力。让我们回到书本看看,城市为我们(昨天、今天、明天)的生活提供了那些服务,请大家齐读课文前言部分。

(以下内容采用师问生答的形式进行,提问过程照顾到教室后面的学生)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酒泉市是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城市?

生:酒泉市区人口不足20万,应该是小城市。

师:没错,那么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是如何划分的?

生1: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是城市的人口规模。

生2:城市等级从小到大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选取几个我们比较喜欢或向往或熟悉的城市,看看它们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功能有什么差异,首先我们要为这几个城市选出形象大使,有哪些同学自告奋勇来担任,同学们积极举手,有四位同学被请到黑板前,在已经画好的表格上标出四个城市的形象大使,并且完成填学生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比如坐过山车、吃肯德基、去水上乐园、发射火箭等等。

师:这个活动台上台下的同学配合的都非常好,同时感谢我们的几位形象大使。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活动分组讨论: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有何不同?讨论结束后完成以下填表任务:

学生完成填表活动。

师:在这个活动中,哪个小组表现最为出色?

生:七嘴八舌喊本小组,互不相让。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自己的小组是最优秀的,好吧,那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再PK一次,决定胜负。

师总结: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小城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师:活动结束请同学们放松一下,我们一起来读课本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边读边思考问题:哪些条件促进了上海城市等级的提升?提示:注意读课本(上海地理位置示意图),根据地图分析。

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学的知识分析一下案例2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请同学们边读教材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后,各组代表总结发言)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市,使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

师总结: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提供了条件。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同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其中,重点是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大家回去不妨以酒泉、兰州、北京为例好好理解一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

师:(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的1、2、3题。

本节课至此结束,尽管课堂结构稍显松散,活动过程中课堂有些混乱,教材深度的挖掘有些欠缺,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全班同学都积极投入,非常快乐,班里近70名学生都踊跃举手发言,没有打瞌睡、开小差、聊天和观察听课老师的学生。总之,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教师吸引了,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往常,我们所头痛的大班额中教学活动难以顺利进行、课堂互动无法如愿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无法调动起来等等问题好像在这节课中都得到了解决,由此我产生了以下思考。

二、听课后的思考

1. 生动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生动的课堂首先反映在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每节课走进教室之前,就应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有些老师一进入教室就开始批评学生,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吵闹;当教师以积极乐观的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情绪回应老师。生动的课堂还表现在教师的语言生动诙谐、贴近生活、融入时尚和流行,比如在本节课中,一开始教师的引入了采用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赵本山的小品,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此外,教师语言生动有趣,如在讲课中就随意说出“打酱油、给力、PK”等网络用语,当老师这样说的时候总能听到学生快乐的笑声作为回应。生动的课堂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以及上课时的灵活处理上,如本节课教材的处理并没有用课本中的例子,而是换取了学生熟悉的或生活的城市作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处理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

2. 互动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互动的课堂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师生平等的课堂、互动的课堂,能够关注学生的成长,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感受。互动的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而不拘一格,课堂可以在谈话、讨论、辩论、争论中体现互动。叶澜老师认为,“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课堂里的“留白”效果要比“满堂灌”和“满堂电灌”要好的多。课堂互动要避免局限于“师问生答”的模式,如果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而学生的回答仅限于“是”与“不是”,那么这种互动就徒有其表。互动的课堂要求教师对于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进行互动化处理,要注意讲课中的“故弄玄虚”,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本节课的互动设计——让同学们选出四位同学担任四个城市的形象大使,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在生生互动中学生获得了快乐的感受。

3. 主动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课堂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才能真正获取知识。罗杰斯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教会别人任何知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可以学会我们想学习的任何知识。只有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欲望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否则就是无效的教学。而我们课堂往往表现为在教师的压制下,学生昏昏欲睡、厌学、玩手机、听音乐等等。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一条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也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要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师要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进行充分准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这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调整,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朝着主动课堂推进。比如,本节课的课后活动设计就给学生预留了极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我探索的机会,教师能够较好地利用这样的时机放手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实现,就会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其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9.地理高中知识总结 篇九

一、空间定位

1.根据地理坐标定位

2.根据相对位置定位(参照重要的点和线:如城市、海陆位置,地理界线,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等降水量线、铁路线等)

3.根据区域轮廓、形状定位

4.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特征定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水文特征、动植物特征、土壤特征、自然带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定位的重要线索。从所处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自然带、地形单元、板块位置等判断。

5.根据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二、自然地理特征(从各组成要素及相互联系分析)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例如,中国处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用与中国有空间关系的大洲和大洋来说明中国的位置。

(1)绝对位置:用经纬网来确定。(进一步确定半球位置、高中低纬、天文五带位置)

(2)自然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周围陆、海、山、河等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海陆位置(如大陆东岸、西岸;临海、内陆,对交通和降水有影响)、所处的寒温热带、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自然带、地形单元、板块位置等。

(3)政治地理位置,指一国与邻国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关系。(与哪些国家相邻、相对位置关系、及其战略位置)

(4)经济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经济区位(苏南靠近长三角,接近市场,易受其辐射带动,比苏北发达)、交通位置(武汉成为交通枢纽与武汉位于中部地带的中心有关)

地理位置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地形的知识结构:

包括地形特征:海拔、地面起伏及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组合。

地形成因: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

特殊地貌、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地形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表述区域内某要素的特征:突出类型的比例构成和分布的空间结构。某区地形、气候、资源的特点描述都如此)

3.气候的知识结构:

气候要素:如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地区)、气压、风(盛行风、所处气压带和风带)、蒸发量的特点和分布。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名称

气候分布:分布规律和具体地区

气候特征:气候要素在时间上的不同组合,如夏季高温多雨;又分某类型、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气候资源:光照、热量、降水、风

气象灾害:台风、洪涝、干旱、寒潮、低温冷害、沙尘暴

气候评价:以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与否为标准

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4.河流(湖泊)的知识结构:

河流的性质:外流河、内流河、时令河

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河网密度、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特征(弯曲系数、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流经的地形区

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水位变化及汛期(长短、次数)、有无冰期(凌汛)、含沙量、落差、流速、水能

水利及开发利用:如水能:水能资源(流量+落差)、坝址、技术、资金;航运:大坝、船闸、港口

水害及治理(裁弯取直、疏浚河道)、河流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

湖泊的知识结构:类型(淡水湖或咸水湖)、成因、水文特征、流域概况、利用及治理。

5.自然植被、土壤的知识结构:

类型、特点、分布、成因、问题、措施、代表性品种。

6.自然带

7.海洋:海水的温度、盐度、洋流、与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8.自然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的特点(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开发利用条件

9.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三、人文地理特征

1.农业的知识结构:

农业部门及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产品(动、植物)及分布(重要的农业区)、区位条件、耕作制度(熟制)、耕地类型、生产特点(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主要问题及措施、发展方向。

2.工业的知识结构:

主要部门及结构、产品种类、工业分布(地带、基地、中心)、区位因素(包括城市内工业区的选择)、主要问题及措施、发展方向。

3.交通的知识结构: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线的分布及点的位置、区位条件、交通运输的意义、功能及作用,沿途资源及经济发展。

4.城市的知识结构: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分布、城市化、城市职能、对外联系方式、城市功能分区及结构。

5.人口、商业贸易、旅游、文化、国际组织等的相关特点

6.经济特征: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征可以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产品及在世界的地位和意义、生产分布、贸易特点、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等方面归纳。

四、评价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国土整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人口状况、生产基础对人类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针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和限制性因素,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不同地区在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10.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 篇十

(1)陆上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界线:

第二级阶梯——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盆地。海拔lOOO米~米。

界线:

第三级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海拔500米以下。

海上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弧形山脉:

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4.43米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具有重要意义的山脉:参见书本90页

5、地震、火山、泥石流

1.地震

a.位于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上,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b.我国主要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2.火山

a.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

b.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休眠火山。

c.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活火山,

3.泥石流

a.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疏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11.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教版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8-01

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对自然界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地理知识更加完善,对很多自然现象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可是,由于学生在初中时期每个人的地理基础知识不一样,导致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区别,兴趣迥异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操作模式不一样,也就是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实施相应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佳的方法,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一些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可依的。笔者在本文就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首先就要教会学生了解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规律。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如下:

1.理解性强。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初中地理的教学侧重知识点的记忆,而高中地理的教学侧重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有什么规律”、“这些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当碰到这些事情时该如何办?”等等。通俗地说,高中地理的教学侧重地理事物产生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然后人们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当然,高中地理对知识的理解是离不开对知识的记忆功能的。

2.以人为主线。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以人为本”这条主线,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都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应该紧扣这条主线。

3.学科跨度大。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两大类:自然地理和人类地理。而在高中其它学科中,也不外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大类。因此我们上地理课时,应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并且要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它学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学习时难度就不太大了。

二、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加强对地图学习的方法指导。地图教学有时比地理教材中的文本教学还重要。正如大多数所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在地理很多重要考试中,对地图考查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地图知识学习的方法指导。首先,要对地图有一定的识记能力,通过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形象特征来识记地图。例如,对于我国高原、盆地、平原、山地等地形特点来识记这些地理事物;第二,当对地理事物有了初步的识记印象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地理事物的特征自己动手绘制示意图来加深记忆。例如,日本地图就像一只蜈蚣,当学生明确日本地图轮廓特征之后,再把日本的地图描绘,就能加深对它的记忆印象;第三,教会学生分析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是提高运用地图能力最关键的教学步骤。我们务必让学生明白,在对地图进行分析时,要层层剖析,找出规律。例如,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的“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时,可作这样的分析: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说明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含蓄水源、保持水土作用。

2.加强对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理解方法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梳理、归类总结为主,着重于在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拓展运用。如通过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空间定位的方法。重视图文互换的应用,从图形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用图示简化文字材料,加强对地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强调归纳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规律性的方法和程序。把地理规律的应用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让学生具体区域不断运用地理规律的过程,熟练地解决问题,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

3.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高中地理知识虽然比较系统化,但是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对它进行多角度的整理,形成专项的知识框架。知识的整理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经过学生归纳、思考的一个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可能采用分类整理法、排列整理法、比较整理法及推理整理法等多种整理方法。但是教师切记,学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找出知识点的联系,不能一盘散沙,如果整理出来的知识毫无头绪,不但浪费时间,反而会起着反作用,使学生大脑中已用的知识点变得更模糊了。学生在整理知识时,只有开展积极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加工,才能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对《大气》章节的知识整理如下:

4.加强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前进行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新的知识点。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教学难点及重点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课堂中就能有所取舍,把精力放在教学重点及难点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概念是理解其它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全面的理解,那对其它知识点就更难以理解了。例如,在《农业的区位选择》此章节中,学生首先要理解的基本概念是“区位”:它是指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还是两者都有呢?学生如果对这个概念没有理解清楚,那么后面更深一层的知识就无法理解了。

2)强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仍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在此章节中,学生要明确:哪些区位因素是自然因素?哪些是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对当地的经济模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因为基本原理知识的理解比较难,如果学生在预习时对基本原理不能理解时,就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或者向教师请教,以真正理解这些基本原理,不使自己的学习造成遗憾。

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指导有方,并对学生加以引导,相信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是能找到一定规律的。

参考文献:

[1]杨君. 怎样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J]中学地理教参.2009(5)34-35

[2]孙成;肖晨.高中地理复习五大思考方法[J]南昌教育.2010(6)24-26

12.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十二

一、重“理”教学

“理”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各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然条件与生产的关系,各生产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配置等基本理论的初步知识等。反映在教材内容、知识结构上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内部的联系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联系,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坚持重“理”教学,能使学生正确地宏观把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坚持重理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反之,将“理”之外的内容讲得很生动,到头来也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坚持重“理”教学,在“讲”上下功夫。努力锤炼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文学性、趣味性,做到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把“理”讲得形象生动、清晰剔透,从个别到一般,从专题到综合。做到讲一个问题,突破一个问题,不要弄成“夹生饭”。在教学时间上,要根据需要对章节教时重新安排,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担心不能面面俱到。在讲述时,在深度及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效果出发,精心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及多媒体课件,精心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这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瞄准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集合在一起,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教学形象,变动为静,通过声音与颜色恰当地运用,可以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逼真动人的动画画面,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事物与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讲授《地球的公转》时,在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授课时只能通过使用教学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教材中插图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根本没有立体的感觉,学生无法充分展开空间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而通过利用地理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在屏幕上进行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的脑海里会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了,能真正达到概念深入人心。通过在地理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帮助我们构件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及对地理产生很高的兴趣,从而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多媒体课件必须从实际着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自身的特点,并且要服务于重点、帮助突破难点为前提,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结合,为了能尽快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三、课堂联系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地理知识,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现象来讲解地理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是学生所常见的,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地震火山等,这些看来很普通的事情,其实都包含着地理知识,学生却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些现象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将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真切感受地理知识的奥妙,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更强的学习动力来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碰到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要重“理”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日常生活和课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灵活的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过程,这样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卫华.高中地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13.《高中地理教师实习总结》 篇十三

见习学校:乐山市新桥中学

见习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7月2日 见习班级:高一(7)班

见习内容:高一地理教师兼班主任

时间飞逝,转瞬间,一年的见习就要结束,虽然自己已经在一所私立学校任教3年,但现在的新桥中学的任教令人难忘。见习中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使我再一次认识且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付出和奉献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刘校长说得很好“教师,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如果一旦决定做教师,就不要怕吃苦”。没错,教师是这个世界上一个非常神圣和光荣的职业,教书育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是每一个做老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尤其对于我国目前的发展,正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各种人才的特殊时期,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性的教育是每一个中学老师的责任。之所以我经常提到责任、义务和使命,因为我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在国家遭受外国列强的欺辱时、在国家遭遇某种自然灾害时,使我深刻感受到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在,我虽然没有太大的力量为国家做出什么特殊重要的贡献,那么我就会把这份爱国的力量和使命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争取把自己的工作业绩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为国家的发展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我能继续留在新桥中学,不管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基础以及家庭等情况如何,我都有信心把他们培养成人才,树立他们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给他们以学习前进的动力。即使等他们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或考入大学,我也同样不会放弃对他们个人发展的关心和帮助,直至看到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国家的人才,那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欣慰。

在这一年的见习中,在带教带班师傅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使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并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一)学习工作

作为新教师,听课、模仿其他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是新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就像一个小孩在不会走路时需要借助大人的力量一样,就像初学毛笔字需要临摹一样,只有学习模仿他人尤其是模仿学习优秀人士的长处,会使你迅速成长和提高。按照规定,每位新见习教师在一学期中至少听课25节,每节课都有详细的课堂记录和个人评价。我的听课是这样安排的,除了听取学校安排的公开课之外,我主动旁听本校中其他老师的课程,主要以旁听地理科组老师的课程为主。从旁听课中使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安排教学顺序,如何进行师生互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何调整自己教学的语速,如何合理安排45分钟的教学时间等等。

此外,通过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使我认识了很多老师,通过与这些老师的进一步交流,使我真正感受到他们身上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开朗、热情、有亲和力、奉献精神等,而这些正是一个老师所应该具备的。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吸引,发现自己的心灵已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了教师这一神圣而光荣的职业。

(二)教学实践工作

由于我这近一年的见习主要是以学习为主,所以教学实践课没有安排太多,我在这两学期上过两次公开课。通过上过的两次公开课,经过课后带教师曾老师及其他地理同仁的指正,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亟待改正。

首先,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在这两次课上,总是内容没有讲完就听见下课铃声响了。每次在备课的时候总想把尽量多的内容传授给我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一节课只有45分钟,也忽略了要让学生在45分钟内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后来我总结,主要是因为自己缺少授课经验,备课准备不充分,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讲课的节奏感没有把握到位,一堂课下来总有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且学生的收获也甚微。当然经验需要慢慢积累,以后的讲课和听课过程中,我都特别注重这个问题。

其次,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次课堂上,只顾多讲一些知识点,不知道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观察他们的回馈。高一的学生正是基础学习的过程,要有一个反复和强调的过程,做一定的课堂练习对学生学习地理很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对知识点掌握更牢靠。

通过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我收获颇丰。感觉自己在认认真真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

(三)班主任工作

在这一年当中,我做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包括班会,组织活动,监督学生们的自习课等。让我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也初步体验了如何管理一个班级。通过班主任工作,加深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刻。当然,作为一名见习班主任,虽然在见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但真的要去做班主任,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大不足。

首先,了解自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是不够。见习之初,我不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学生,总觉得,他们有问题会向我提出,没有人提出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没想过高中生自我意识很强,很多事情不愿意讲出来,而作为班主任不能被动的去解决问题。后来,我先和同学们见面、做自我介绍,向指导老师询问有关班级的情况,经常去看自习课,和学生多接触、多聊聊。为了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我采取主动,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之外,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打球,和他们一起就餐,和他们一起早读等等。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渐渐的被学生接纳了,并喜欢上了我这个教师,这使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安慰。

第二,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孩子。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上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教师这个职业也因此被人民大众严厉的批判。如今我有机会站在讲台上,为人师表,我没有办法去回避这个问题,我用这个观点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每个学生从走进这个教室起都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学生是丑陋的,没有哪个学生是不可救药的,也没有哪个学生就应该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些90后的孩子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三岁一个代沟,可能是自己的年龄和他们的代沟还不太深。我都尽量去了解他们,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要求,希望能更多的从心理上去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学校这块土地是纯净的。这里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播撒种子的土壤,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得到良好教育的地方。

14.高中地理工作总结 篇十四

在即将开始并不断走向深入的校本研修中,我们按照校本研修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教研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以学校课堂为基点,以新课改、素质教育为方向,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为指导,以21世纪技能培养为重点,将暑期课程评价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有机整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和课堂评价设计的突破方法,以满足我国新课改“教与学”的需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打造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各年级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全组教师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辅导方法,力求优化我校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地理模块教学和高三复习课的.质量和水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努力建设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地理教学模式。

二、研修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学期有一本学习笔记。同时要加强业务进修,个人主动关心国内外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结合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每周至少抽出2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专业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网上搜索等,汲取地理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成就。

2、重视高中地理常态教学情境中的研修环节,如说课、听课、观课、评课等,鼓励模式创新,促使研修成果为实践应用服务;努力把暑期研修所学知识充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实践。利用备课组、课题小组和教研组活动时间,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归纳,再不断地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很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3、通过校本研修转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

4、围绕“抽象式”地理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为主题的课题校本研修,探讨切实可行的地理模块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高中地理常态教学、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5、构建高效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情的分析和研究。

三、时间安排

时间段:20xx年9月3日20xx年11月22日

四、研修内容

(一)教研组集中研修

高质量组织每月一次的学科组教研活动和研修活动;以每周二的年级备课组活动和主题研修活动为契机,开展好业务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加强组内教学研究专题和个人所申报的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

(二)听课评课

主要以本校教师为听、评课对象,认真参加各备课组的随机听课和观课活动,并做到每听必评;积极组织校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相互听评课,相互学习。

(三)公开课

积极参加校、区、市各级组织开展的教学公开课活动,认真组织学校协作区的集体备课活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优化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四)撰写研修总结

根据个人研修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研修总结。以备课组为单位完成研修成果中的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及生成的资料数据等。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评选活动。

五、研修活动

根据研修内容的不同,选择几种呈现方式,下表列出了本次校本研修的总体计划:研修步骤研修活动123456小组听课与观课反思研讨会探讨如何将技能评价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公开课观摩研讨组织研修教师进行反思、经验交流。研修总结研修形式高二、高三备课组听评课集体讨论与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校庆展示课口头交流、QQ群交流总结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完成时间9月11、18日9月19日9月28日10月24日11月15日11月22日

六、保障措施

(1)如实记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活动记录表。

(2)抓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坚持集体备课活动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每周活动一到两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每次都安排好主讲老师。我们既要尊重老师工作的独创性与个性风格,又要强调合作探究,资源共享,老、中、青传帮带,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备考活动中做到“备课标考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统一进度,统一测试,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坚持听课、评课制度,追求高效课堂,开展课题研究和课例教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深化课程改革,追求高效课堂,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15.高中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探讨 篇十五

一、探讨新课堂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针对中小学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 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高一第一次地理评价测试前, 课堂上学生大胆地提出:老师, 考试了, 怎么还没有考试提纲啊?我当头一晕:哪有学生向老师索要考试提纲的?后来才发现, 他们“地理能力”全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结果。这一切, 让我陷入了深思, 我们的教学模式怎么了?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那节课我并没有责怪学生, 而是顺势把他们带入了另一话题:我的课堂, 我选择。在50多人的课堂里,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他们心中的课堂。“我想在天文台上课。”是啊, 咱怎么不充分利用学校的天文台呢?“我想到野外上课。”走出课堂就是大自然, 有多少地理知识蕴藏其中啊。“老师, 我想到电脑室上课, 那里有许多许多信息。”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老师, 上课时我可以讲这个问题。”是啊, 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

学生的课堂, 学生选择。而他们选择的也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合作。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需要交流, 教学更应该如此。单纯的教授只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 而课堂式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思想为基础, 以师生对话为背景构建的教学方式, 反映了从师生互动到学生之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而成功的课堂者, 并在课堂中一起学习的理念。

二、我的课堂, 我做主──课堂合作方式的实践

课堂合作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景。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然而主动是需要培养的。创设情景对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通过各种手段, 创设生动学习环境, 拉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教师可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时事热点等多种形式, 以活动为载体, 设疑激趣,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如《海岸带的开发》一课中, 导入新课时播放了Flash, 载入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和迷人的海岸图片──普吉岛、巴厘岛、西班牙阳光海岸等等, 让学生感受海岸风光的“3S”情怀──SUN (阳光) 、SAND (沙滩) 、SEA (海浪) 。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岸带开发的欲望, 让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

2、合作学习。

合作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 而不是科学研究。合作不是像科学家那样合作深层次、尖端的问题, 而是学生研究自身感兴趣的现象。合作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 它更是一种经历, 它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因此, 合作性学习主要有五个要素。明确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 运用各种手段, 精选案例评价, 激励。在《陆地组成部分》一节中, 学生分组对家乡中的地貌、植被、土壤、岩石、河流、沟谷等进行考察, 课堂上分组展示成果, 达到了主动合作、合作交流、共享资源的效果。

3、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课堂研讨活动,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如何提高珠海海岸旅游品位”这一问题中, 学生集思广益, 提出了创造旅游文化节、沙雕大比拼、海底婚礼等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运用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时刻注意留给学生独立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体验在实践中获取成功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为主体, 但教师始终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1)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 教师要促进合作活动的开展; (3) 教师要促进合作交流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4)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三、地理课堂, 我评价

合作式学习方式, 在学习经历了一次一次的合作活动后, 他们所获得的更重要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问题对事物进行科学合作的能力、一种严谨的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呢?为此, 我大胆实行了“地理课堂, 我评价”的评价模式, 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及自己的学习参与行为。学生可以用书面、口头形式对本次合作活动各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评价, 对未能如愿表现的小组或成员进行鼓励, 达到了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初探》.于海燕.

[2]《重视课堂上的合作、合作、竞争》.洪彩华.

[3]《主动、合作、合作》.孙榜.

[4]《主动、合作的合作学习概述》.马军.

16.高中地理的有效学习方法 篇十六

关键词:地理学习方法;对比分析地图数字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与之相适应的中学教材也层出不穷。就目前采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来说 ,新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倡导通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达到使具有多种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充分发展其潜力的教学目的。纵观现用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为必修一、必修二,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既包括自然地理,也介绍人文地理;高二为必修三;高三为选修,同时要復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面对这么多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肯定有不少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地理呢?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由此可见,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助推器”,能够使你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下面是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有效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知识联系,融会贯通法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好多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很欠缺,只会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效果。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例如,在高中地理上册“全球性大气环流”一节中,“海陆热力差异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的内容,就涉及到初中的海陆分布、印度、蒙古、西伯利亚、夏威夷等具体地方,及时复习熟悉这些地方,才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范围及其移动和影响等内容。

二、对比分析法

1、框图分析法。许多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要搞清楚这些联系,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对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理清思路,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其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方框图来表示。例如:

2、列表对比法。有些地理知识在概念、内涵、成因、特点等方面容易混淆,为了区别这些知识之间的不同、突出其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列表的方式,通过对比来了解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这样即可以区别不同,又可以简明扼要的的列出要点,不失为学习地理的一种好方法。例如表1:

三、数字记忆法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地理知识,用数字来记忆,既形象又快捷,只要你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总结和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我在教授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节内容时把整节内容概括为“367”三个数字,它分别代表三圈环流、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整节只用了三个数字就把重点和难点总结了出来,既减少了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头绪,又方便学生学习。再如,在学习地壳变动这一节内容是,可以这样总结:地壳变动中的“2”包括:(1)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2)岩浆活动可分为:侵入活动、喷出活动;(3)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喷出岩;(4)地壳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垂直运动;(5)地质构造分为:褶皱、断层;(6)褶皱按形态分为:背斜、向斜;(7)断层的组合形式为:地垒、地堑;(8)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四、图书对照法

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各种地图,常用的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等,借助这些地图,我们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图”“书”对照法,通过一边看书,一边读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转化成图上所反映的各种信息,最后达到离开课本,就能在图上读出所有内容的熟练程度。

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就会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然后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认真总结、善于观察、经常前后联系对比、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在思考问题是多用理科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2]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手册》.薛金星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8.

[3] 《地理课程论》.王民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8.

17.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篇十七

(1)全年多雨型:“热雨”——毫米;“温海”——700~1000毫米。

(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气候——300~1000毫米。

(3)夏季多雨型:“热草--﹤1500mm;“热季”--﹥1500mm;“亚季”—1000mm,“温季”—500~1000mm,“温大”--300mm。

(4)全年少雨型:“热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气候”——﹤250毫米。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带: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两侧,全球降水最多地带,对流雨为主;因为气温高,海面广,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以上升气流为主。

⑵副热带少雨带: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热带大陆西岸和内陆(也可说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气温高,使其蒸发旺盛,因而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区的沙漠地区。此地带的大陆东岸,受夏季风、台风等影响,降水丰富。

⑶温带多雨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较多,以锋面雨、气旋雨为主;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带控制,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⑷极地少雨带: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降水少。可以说是地球绝对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气温低,蒸发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湿润地带。

3、主要的气象灾害

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4、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臭氧)、酸雨(SO2、氮氧化物)

5、温室效应

(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4)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6、绿化的环境效益

(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2)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18.关于高中地理产业转移教案 篇十八

知识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

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景观图片、表格、文字等资源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

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探究式学习法,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通过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重点

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产业转移对城市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切实的例子,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产业转移的相关内容。在本书第四章还有一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这一节内容以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珠三角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为产业转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习能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对家乡产业转移的分析,得出相应的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地关注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提高小组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动性、有效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形式的设计上突出一个“动”。

(2)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设计,引入乡土地

理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来得出规律和结论。以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产生飞

跃。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启发式导学法、案例教学法

(1)感性到理性策略:在导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激发理性思考,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逐步提高,产生飞跃。

(2)学生主动性策略: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设疑激思—分角色扮演—合作解疑—探究发现—学生交流—师生归纳的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角色体验策略: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让学生在角色中获得知识,情感体验

和能力提高。本节课分为以下四组,并扮演一下四个不同角色。

[专家在线组] 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法指导

(1)知道学生运用新闻短片、图表、地理数据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

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激情导入

一、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 1、教师创设情境

是个值得庆贺的一年,它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今年,同样对于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同样是值得庆贺的一年,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家乡苏州工业园区成立15周年。在座的广大同学都是和园区一起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的家乡在这里取得了那些成绩?

【播放新闻短片】:园区15年发展成果。

过渡:园区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效管理、人民的辛勤劳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工业企业的积聚。这些工业企业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幻灯片】:园区外企(如:三星、诺基亚、松下等企业)

导入“产业转移” 学生集体

回答

? 通过播放家乡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为家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引出课题 2、? 分组安排:

[专家在线组] 剖析产业转移

[市场调研组]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招商投资组]实地考察,该出手时就出手!

[发展评估组]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学生角色体验,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当核心组成员 为了更好的探讨产业转移,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来获取知识,品尝获取知识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同时又加深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这两个重要知识的理解。 ? 过渡:产业转移就在我们身边,到底什么是产业转移呢? ? ? 新课教学

分组探究

角色体验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 1、【提问】 什么是产业转移? 学生阅读课本后,专家组派代表进行回答,剖析产业转移概念 了解产业转移含义 2、案例分析:三家外资企业投资区位比较

【展示幻灯片】 三家外资企业与投资接收地的地理位置

要求学生比较完之后填下表

内容

日资纺织厂

韩资汽车厂

港资服装厂

原料地

日本

加工地

中国北京

市场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教案精选范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第一课时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教案精选范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3.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

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工业地区,工业城市的分布

2.培养学生综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分析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我国工业发展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教学过程

【导入】工业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苏州的经济发展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那么苏州的经济到底有多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数据(投影展示)

转:通过同学们新闻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苏州的经济位列全国第五,单论工业更是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二,可以看出我们苏州的经济确实很强,其中,工业的贡献很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我国的工业。

【讲授】工业及其重要性

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工业?

(2)工业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我国的工业分布情况如何?

带着这几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100-103页。

2.教学引入:以汽车生产为例,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什么是工业。

请同学再举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的例子。liuxue86.com

3.小组讨论:请同学说出工业产品之间的联系,体会工业产品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结合图片,举例说明工业对各行业的重要作用。

教师讲述:目前,我国的工业概况,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的工业发展迅速,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展示图片:正在研制生产的国产大飞机C919,视频展示相关新闻视频,让同学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身边入手,贴近生活,学生思路易于打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

师: 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小试身手:

教师展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图》,学生分组探究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思考问题:(1)人均工业总产值最少和最多的省区分别是哪几个?

(2)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授】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引入: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兴工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高科技产品我们用的很多(主要包括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

猜一猜:展示几组高新技术的图片,分别请同学猜一猜是哪一类高新技术。

设计意图:通过竞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读图分析

(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回答:

1.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2.找出我国高新技术中心主要集中的三个地区。

(学生)读图回答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中城市。

19.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篇十九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某一研究专题, 并能主动地获得知识,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 助学生成才”, 其实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相比较, 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地理学科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一项学生自主学习和记忆知识的活动, 而且也是学生拓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活动, 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地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般方法

1. 加强目标优化整合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一致, 不但要重视预设目标, 而且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一,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自主探究, 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第二, 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目标和创新素质目标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某个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多节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统一实施教学, 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整合。

2.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 地理课堂不应当是单向的“独白式”课堂, 而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课堂。在地理课堂上, 应该多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性地发生一种“对话式”关系, 使师生在“对话”中发生知识与情感的碰撞, 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摆脱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或“以知识为中心”等旧观念的影响,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目标。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亲身实践, 并让学生从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情绪,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既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 做到“现学现用”。课堂上, 教师可运用鼓励表扬、小组竞赛、讨论交流等手段, 调控地理课堂气氛, 使地理课堂的氛围“活而不乱, 稳而不死, 学而不厌”, 让每一堂地理课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学习。

4. 制定实施探究计划

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在选准某一课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时, 教师要事先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 让他们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 包括探究目的、探究方法、探究时间与过程、成果形成与展示等方面, 并且要让每项任务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制订计划是前提, 实施计划是关键。这一阶段耗时最长, 可能是数周, 甚至几个月, 但这个阶段也是真正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最重要部分, 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 以探究小组为单位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此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 让学生相互合作。在课堂上,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只要在一起时能有效学习、有效合作, 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相互探讨, 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效果也好。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是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之, 在地理课堂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少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多一些讨论研究, 少一些枯燥练习;多一些动手实践, 少一些理论说教。通过各种方法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5) .

[2]陆良中.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J].试题与研究, 2010 (6) .

上一篇:给供应商的联络函下一篇:尼日利亚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