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2024-08-04

初三历史工作计划(共18篇)

1.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一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班级:  教者: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从上学期末的调研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偏低。近期与科代表、学习委员座谈,发现这些学生对历史的学科兴趣较差,对初一、初二的历史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好新学的知识、又能将以前所落下的知识弥补上来,这都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另外,初三的学生从道德的养成上来讲,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的形成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内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一个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完成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针对初三学生时间较为紧张,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很强,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既要简明扼要,抓住重点,以节约时间;又要细致入微,交待清楚,尽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来照顾到学生“先天”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什么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只有采取重点详讲,一般的知识点讲的方法。抓重点,带一般的知识点,从知识结构上选取里程碑式的事件,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惜花费时间。 今年中考培训时,教育科学研究办公室的历史教研员傅蜜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切口,大手术”的观点,即从一个事件入手,注重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发扬知识,并由点及面,最终使所学知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方法更适合应用于这些基础薄弱、时间紧张的初三学生。所以在本学期,从教学上来说,就本着这一原则,这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探索与尝试,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有利的时机。 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在校寄宿,学习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知识都能有较充足的时间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机械记忆能力的增强,限制了知识了理解与灵活的运用,这也是本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即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只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的贯彻这一原则,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上来看,本届学生属于课程改革的年级,使用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上,更加侧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但由于新教材还处于尝试阶段,所以课程节与节之间有时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本教材需要改进之处。 针对课本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收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最有效、最简单的方式讲清楚历史事件的信息。在讲解与复习和过程中,要抓住事件的主线索,理清脉络,使教材变得进然有序、有章有法、有迹可寻,使学生在学习教材时的难度减小。 世界历史由于是发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事件,学生在学起来可能有些生涩,不易产生兴趣,也不便于理解记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出与中国历史相类似的事件,进行对比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学期的工作重点: 一、从知识与技能上来说,使学生掌握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在学习和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独立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疯狂的掠夺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是造成今天这些地区贫穷落后的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对外侵略和扩张。 2、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当今人类所拥有的辉煌灿烂的文明,是世界各国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方面要珍惜人类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创新和突破。 4、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发展潮流。 5、学习历史是使我们从中总结出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前进的历程,顺应形势、把握潮流,做时代的弄潮儿。 6、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并能够正确的认识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第一周 史前期的人类;亚非文明古国 2   第二周 欧洲文明起源;中古亚非文明 2   第三周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世界三大宗教 2   第四周 古代科技与文化;复习世界古代史 2   第五周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2   第六周 国庆节放假 2   第七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   第八周 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2   第九周 复习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2   第十周 期中测试及讲评 2   第十一周 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掠夺;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2   第十二周 历史知识抢答赛;俄国农奴制改革 2   第十三周 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 2   第十四周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 2   第十六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的新纪元 2   第十七周 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历史人物名言收集活动 2   第十八周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2   第十九周 著名的科学家和启蒙思想家;文学和艺术 2   第二十周 复习全册 2   第二十一周 复习练习2   第二十二周 期末考试 2    

 

2.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二

布鲁纳认为:“知识结构是使经验简约化、使经验相互关联起来所发现的构成概念, 是赋予散乱的观察结果以条理性所构想的概念。”知识综合的基础, 应当在知识本身的领域中去寻求。在知识教育中, 应将知识的结构与学习过程关联起来。因此,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 要将各部分的历史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 构成相互完整的知识结构, 使感知、理解、记忆历史变成有章可循, 并且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能力。那么, 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让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画”好以下几张图: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体系图

体系图往往用于表现一个大主题的知识内容, 可以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知识树就是用树形结构来表述一门学科知识的结构和知识梳理的一种方法。历史学科知识树一般有两种设计方式, 一种是以时序性为主干的知识树, 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设计;一种是以事件的逻辑关系为主干的知识树, 通过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如下图:

在义务教育阶段, 历史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内容, 中国近代史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涉及到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主题, 由于在时序性上比较欠缺, 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通过知识树对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让学生围绕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 中国人民的抗争, 中国人民的探索三条线索展开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整体认识。

二、“欸乃一声山水绿”: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由东尼·巴赞所创, 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近年来, 在中考的命题中, 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因而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历史复习教学中, 更新史学观念, 引入了多元史观。“近代化史观”认为, 近代化 (现代化) 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因此,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的思维体系:

上图就是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整合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引导学生思维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来理解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过程及特点, 同时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化历程的对比, 加深对近代化历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穿针引线零成整”:知识线索图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可循的规律性、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复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找出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贯穿起来, 从而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近代史上, 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所代表的利益及主张各不相同, 这是双方对抗的主要原因;而在特定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的历史条件下, 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反帝任务, 两党走到一起, 这是合作的原因。这些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现出来:

上图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主线, 抓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变化, 运用线条和箭头, 把国共关系的结构, 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 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整理。学生在理清历史事件间的逻辑联系中自己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提纲挈领条理清”:知识内容图

知识内容图主要侧重的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整理和把握。主要是运用简洁的词句, 列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提纲或内容提要。特点是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 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如下图:

上图通过“革命原因”“革命过程”“革命结果”“革命性质”“革命意义”等几个要点使学生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认识, 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分析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立体线轴定时序”:时间图

历史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 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历史发展的过程, 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和规律。正确而清楚地讲好年代, 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实际的复习中, 很多学生认为最难记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掌握记忆历史时间的方法。比如, 制作大事年表、朝代顺序表、历史分期表、朝代尺等。笔者这里要推荐的是时间轴的制作。时间轴是依据时间顺序, 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 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 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间轴可以运用于不同领域, 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过去的事物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如下图:

此图通过简单的立体建构, 使学生记住了从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到秦汉的建立这段时间。通过数轴的高低变化, 体现人类社会由古向今演变的过程, 下面的大括号说明社会形态, 和世界史的资本主义的概念相呼应, 周分西周和东周, 通过纵轴的横向高低变化体现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此外, 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示时间轴会更加立体、更加直观, 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历史时间的记忆。

赞可夫说过:“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 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通过“画图”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造性,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理解历史知识, 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浅谈初三历史复习备考 篇三

一、以纲为本,制定复习计划

1.遵循“大纲”及“考纲”要求

深挖教材,弄清学习目标,内容及要求。上课时叫给学生主动复习, 并提出问题,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将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在全班共同讨论,并达成共识。

2.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1)初三复习内容庞杂,时间又紧,教师要为学生合理的从整体上把握复习时间,另外在复习层次上要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上加以考虑,并有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

(2) 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并采用集体备

课。

二、抓住教材主线,紧扣复习中心

1.以历史时序性中考历史分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其中,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属于民主革命时期,也可分为鸦片战争到五四爱国运动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中华民族探索史与抗争史;五四运动到1949年以前新中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它又分为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分过度时期,十年探索 十年内乱,改革开放时期。世界历史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一战,二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东西方世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三次科技革命等等。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讲清楚,让学生自己了解,掌握其中重大历史事件,及这些时间产生的重点影响,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学习历史,拥抱现实,展望未来。

2.有意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冲破教材的束缚及时间的限定,让思维驰骋在历史的空间,古;今,中外交织一体,立体思考问题由点到面,构成知识线,线构成知识体 。在交织中体味学习乐趣。

三、强化考评训练,提高知识技能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练习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训练,学生才能熟练技巧,同时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在矫正实现师生学习的目标,有利于教师精讲,有针对性,学生是否达标心中有数,知道今后用力的方向,新目标,新主题 新内容如何生成。教师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周密而慎重,选择题型要有代表性,阶段性,综合性,实用性,尽量避免题海战术。

我在几年的初三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顺便简要介绍如下:

首先: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 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再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

其次: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

最后: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4.初三历史补习计划 篇四

5课时

二:授课内容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的诞生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标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适量拓宽知识面教学,力求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全面推进。

2、依据教材编排体系,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识记题人

人过关,理解题有新的突破,为促使学生解题方式向中考模式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本期教学,完成三课所有基本知识点的落实。拟编一次系统测试,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进度与课时

时间内容课时

7.12—14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2

7.15—1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7.17—18美国的诞生1

7.19—20系统测试1

5.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篇五

政史地组:

郑磊

初三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此在这一重要阶段的学习是促使他们实现美好前程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加之初三的课程是非常的繁重和历史教学面临着学时减少和课程量大的压力,初三的历史既要讲述学生没有熟悉的世界史又要复习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容量是相当的大。为此一定要有一种将课改进行进行下去的决心,结合初三学生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我积极的投入到历史的知识的海洋中去,去进行学习、记忆和探索。去促使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只有把课堂让给学生才能真正的解放自己,才能把课堂让给学生。才能实现我校“人格健全、终身发展”的目标。教材分析:

初三历史在中考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所要学的是初三历史的上下两册,压力是相当大的,加上课程的缩减,稍微不注意就会做成夹生饭,初三学生对于世界历史有的还是很熟悉的,比如是人类的形成,金字塔的历史。但大部分应该是很陌生的,比如说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南美独立革命运、世界经济的发展。学起来压力要比中国历史大些,为此一定要积极的把课备好、备精、备全、备充分。只有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并结合课堂的要求,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合理、重点一定要突出、难点一定要引导好、总体一定要在自己的计划之中。总体要把握好,争取做到让学生学的好,学的快,学的精。初三的历史学习是在为学生的良好的世界观服务的,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历史观和明辩历史是非的能力,并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自己初步的历史评价。但是历史又是中考的科目,还要为学生的中考服务的,为此还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历史的记忆方法,对历史大事要学会评价,结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在初三这一阶段一定要积极的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一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记忆方法,让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做到学而不忘、学而不乱。初三历史的学习是要复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做到让学生在两者之间能够积极的遨游。争取让学生在中考中历史不丢分,不拖腿。

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第一学期的熟悉,对他们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已经很熟悉了,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各班的特点做到灵活的教学。初三学生应该说大部分摆脱了初二的浮躁和冲动,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了定位,对于未来都有了自己的精彩设计,在学习中肯定会有良好的表现和起色,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正处于向成年人过渡阶段,身体和生理各项机制还处于一种过渡阶段,学习的耐力和韧性还是需要老师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作好为人师表,争取为学生做好表率,让他们有学习的榜样,再说他们的家庭条件都是很优秀的,学习缺乏动力和活力,为此他们的学习都是要靠老师的独具特色且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的亮点和绝招来激发他们历史的学习,这就好比他们每天都吃的是山珍美味,现在我们给他一些山间小味,他们也许会食欲大振,促使他们向前进,并且在初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改革,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点,把握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灌输,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认真完成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够作到自我学习、自我检测、自我总结、自我考查、自我探究。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历史的课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游刃有余,进而提高自己的成绩,课堂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在课堂中解放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应大力的贯彻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和学生的大脑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运动”。能够紧紧的和课该的脚步紧紧相随。提高自己的课堂掌握能力。优秀生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其实历史的学习所谓的优秀生和学困生都是相对的,我认为还是我没有做好,比如说初二二班的李乐虽然总体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我发现有一次我在提问她问题的时候她表现的很不错,我就大力的表扬了她,没有想到她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了,所以我认为有些时候还是要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学生的亮点的,只要找肯定会找到的。对于优秀生一定要给他们布置好有针对性的练习,让他们能够吃好、吃饱,对于一些历史的知识重点和要点一定要求他们掌握和熟记。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一些处于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学生,一定要让他们把成绩提高到第一梯队中去,要特别注意对第二梯队学生的管理力度,争取让他们在这段黄金时光能够全身心的学习。

我相信我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会把自己的课堂变成高效、和谐、全面、紧凑的精彩课堂。让我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积极的投入进去,并且会有全面的提高。

6.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篇六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级部共有4个班,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两部分,从三四百年前人类的出现到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

四、学期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古近代史的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4、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学习,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进度及单元课时安排

总课时46节,

六、教学措施

1、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3、继续深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写好利用好教学反思。

7.对初三历史复习效率的浅识 篇七

基于自主学习的观念, 我认为有效率的复习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让学生找准努力的方向, 并明确能够达到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复习往往出现这种状况:教师有计划, 学生无计划, 学生单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 学生对教师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事实上学生是复习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生复习的辅助者、指导者。只有当学生明晰自己复习应该达到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时, 他才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并为此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2. 设计科学性的复习计划和挑战性的问题, 促使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

所谓科学性, 首先指复习计划要从学生特点出发, 要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复习起点过高, 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畏惧感;如果复习起点过低, 只是按照考点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那么这样的复习课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而学生就会因此厌倦, 并使学生产生轻视心理, 从而抑制了对历史知识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在每节课上, 教师应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的层次。复习要讲究方法, “夯实基础”是必要的, 让学生乐于记忆, 能够把基础知识完美的运用到问题中去。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从现实角度去理解抽象的历史。

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古鉴今”。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让历史“活起来”。保证历史复习课是“鲜活”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 使学生能够在更高水平上理解问题。例如现在朝、韩军演及美、中、俄各国态度, 涉及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问题, 如此有很多例子。教师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去引导学生思考历史, 如用“文革”时期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和“欢庆打倒四人帮”两幅图片进行对比, 启发学生寻找历史的结论。

4. 适时对照学习结果与所定的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

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评价自己的学习, 以提高自己。教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习题, 明确告诉他应当达到的程度,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 从而在不足中调整, 实现自我提高。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寻找与自身学识及能力相当的或略高的同学作为挑战的目标, 使学生在与同学的对比中认识自己并相互激励,

2011年陕西省高考英语试题分析———稳中求变

胡治强

(陕西省杨陵区杨陵中学, 陕西杨凌示范区7121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1陕西省高考英语试题的特点以及和去年难度的比较关键词:陕西;英语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陕西省英语试卷符合高考命题的规律:稳中求变。继续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稳过度”的命题思路。今年是陕西省新课标高考第二年, 相对于2010年,

这是一个提高学习成绩的好方法。

5. 使学生对每个复习主题都有一个框架概念, 形成整体认识。

所谓的“整体认识”包括复习主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复习主题本身的知识结构, 复习所需的课时等。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缜密的思考和计划, 然后拿出来和学生共同讨论, 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怎样做才能达到有效率的复习

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使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1. 紧扣考试大纲, 有针对性地复习。

考试大纲是老师和学生进行复习的行动指南。因此, 在复习时教师必须认真阅读考试大纲, 并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 然后紧扣大纲, 逐一进行复习。中考历史所考查的内容繁多, 如果不加分辨地细致复习, 那么复习时间无法保证, 而且很多东西对中考来说是做了无用功。因此, 复习时不可漫无目的地撒网, 必须针对考试大纲, 围绕三维目标进行复习, 以确保复习的有效性。

2. 构建知识框架、理清线索。

每一门课程的知识都有一个大框架, 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干, 历史知识同样是一个整体, 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树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系, 把大量的看似孤立的历史史实纳入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中, 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果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零星、杂乱无章的, 那么, 书本知识就会是僵死的、呆滞的, 起不到任何作用。

3.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复习方法不能“以一敌百”。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看, 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 分层对待。从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上看, 教师要适时调整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在临近中考的阶段, 回归教材是2011年陕西高考英语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今年大纲词汇2950个, 较去年增加150个, 二是语音知识题型有所变化。今年的题目要求是:每题给出一个关于语音的

必要的。由于此时的学生认知处于饱和状态, 长时间的复习使他们疲惫而缺乏激情。基于此, 教师可将重要知识点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展现出来, 配以相应的文字解说, 并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图片、将不同图片重新组合并设计问题, 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4. 针对中考题型和出题方向、出题模式, 进行有效训练, 提高应考能力。

可以让学生多做中考相应的题型, 让学生了解出题方向和出题模式,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从去年开始, 苏州市中考试卷材料解析题的新方向就是从材料中找答案, 而不是以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这样学生的解题技巧和应考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5. 多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 利用课堂拓展思维空间。

把历史答案比喻为金子, 那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手段就是“点石成金”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演绎出高层次的思维过程, 这比掌握知识来得更为重要。比如对于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这个问题, 简单要求学生背下来是一种原始、粗糙的解决方法, 课堂上如果能够联系政治概念,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 用理论解释史实, 用史实验证理论, 那很多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当学习任务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时, 学生会自发地表现出主动性和积极性, 复习的兴致也就提高了。

6. 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的信心。

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喜欢哪一门学科。初三学生已经具有成熟完备的人格, 让学生亲近你、信赖你, 首先要做到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 多用鼓励代替批评, 多用奖励代替惩罚, 学生会回馈给你很多惊喜。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 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 学会及时思考和反思, 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策略, 就会是有效率的复习, 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会提高。

摘要:本文所要阐明的问题是如何对初三的历史进行有效复习。首先说明什么是有效率的复习, 然后结合实际分点论述怎样做到有效率的复习。

8.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历史地图;初三历史教学;重要性

历史教学强调论从史出,笔者认为这里的“史”主要包括文字材料、图片、地图和视频等史料,然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被忽视。南宋郑樵曾在《通志·图谱略》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而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由此可见,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尤其是世界历史,若没有地图,只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恐怕很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为依据,谈谈历史地图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教材的编写和考试命题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将诸多史学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写和学科考查中来。何谓史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角度,主要包括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阶级史观)、唯物史观等,无论哪种史观,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史观的培养。那么,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主要内容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学习更应该贯穿全球史观的培养。所谓全球史观,即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世界史的学习必须让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整个世界中思考,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将欧洲、美洲或者西方与东方割裂开来。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世界的范围太大,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很模糊,不要谈全球史观的培养,就连基本的史实掌握起来都不容易。如果教师只根据教材文字进行讲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习世界史,历史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史料。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探险者的梦想》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除了要记住几个重要的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等,更重要的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虽是由欧洲人主导的,对于欧洲的意义重大,但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以外的世界被发现,亚洲、非洲还有美洲新大陆开始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对于今天世界来说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没有新航路的开辟,就没有今天的全球化。学生要理解这一点,仅靠书本对航海家探险文字的描述是不够的,毕竟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欠缺。此时,书本第9页的地图却能很直观地展现该事件。学生通过看图、读图,加上教师的指引,就会较容易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世界的意义。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改变人类社会的蒸汽革命》,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学生通过文字可以获知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但是对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书本只是着重介绍了对英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并未说明。工业革命是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它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和加剧了殖民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要理解这一点可借助《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图中以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将亚非拉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幅地图进行讲解,就更加直观易懂,学生也就学会从世界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

总之,有了历史地图的辅助,学生在世界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中考察的习惯,探究不同历史事件之间、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世界史的认识趋向于整体化、全球化,为高中更为系统化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

美国历史学家诺维茨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笔者认为,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的头脑,而是分析理解历史的头脑,只有真正理解了才不会健忘。那么要做到真正理解,就离不开教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历史教材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相较于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弊端,北师大初中历史教材力求做到“简、易、活、新”,减少了文字的冗长,增加了地图和图片的点缀,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丰富了内容。文字少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了,如何做到活用教材、深挖教材资源,是值得每位教师和学生思考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地图就是很好的资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思考,那么获得的知识将更加丰富。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为例,在分析归纳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文字仅总结出了华盛顿的正确领导、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等原因。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查看书本第22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还可以归纳出另外一點原因:法国军队的援助这一外部因素,这样归纳总结的原因才更加全面。又如,九年级上册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这一课,在讲到“解放者”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争取独立时,提问“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是哪个国家?书本文字上并没有答案,而在书本56页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形势图》上,学生若能认真看图、读图,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海地。由此可以看出,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运用。学生在看图、读图的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并能从各个侧面很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轨迹。

三、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顺应佛山市中考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些都说明了学习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地图作为很好的学习工具和史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位前苏联教学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这意思不仅是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待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不仅能将抽象的事件具体化,而且自身的思维和能力也能得到提升。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为例,书本100页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不仅形象地展示了一战前的世界形势,而且为一战德国战败原因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读图探究,便可以发现德国战败跟它所处的位置有关,它夹在法国与俄国中间,战争中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容易战败。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第7课《疯狂的战车》这课,书本37页的《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反映出德国进攻路线,也从侧面反映出英法坐视波兰灭亡,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就是希望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利用德国进攻波兰的邻居苏联。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种读图明史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能够顺应当下佛山市中考改革的潮流。从2016年开始,佛山市中考不再单独命题,改由广东省统一命题考试,所以,初三历史教学要围绕《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展开。《考纲》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运用,其中包括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以近三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题为例,2013年共有2道题利用地图考查,其中选择题第8题,根据给出的地图,考生选择出与之对应的《南京条约》的内容;材料题27题的材料四中展示出《北约与华约所控制区域图》,让考生概括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2014年选择题21题,给出四幅不同时期世界形势示意图,让考生选择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形势图。2015年选择题第14题,展示了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考查学生对这次战役意义的掌握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对地图的考查已经成为广东省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形式了,对于平常的历史教学也是一种启示。考试在不断改革,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既然历史地图如此重要,那就更要培养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利用好地图不仅仅是考试的需求,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历史包含时间和空间两个基本因素,文字幫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而地图则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概念。

教学实践证明:历史地图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的特点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史料,也是历史知识在空间上的延续,比文字更容易被接受。利用好历史地图,不仅能丰富课堂,更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时空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图文并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感知历史,并实现史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此外,这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将怀顺.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思考[J].黑沙教育,2010(08):33

[2]卡尔曹夫.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4.

9.初三历史总复习计划 篇九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本,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所谓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近几年的历史中考试卷来看,试卷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可见,基础题所占比例比较大,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主干知识,大部分知识点来源于课本。而中考复习期间经常有的一些提纲式的复习资料,显然不可能把书本内容都包罗进去,特别是课本上的一些图片和名言名句。因此,复习的第一阶段还是以课本为主,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还是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用好课木,打牢基础,在中考时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同学以为开卷考可以翻书,看书时不注意适当的记忆,这种方法是不可当的。历史的中考考试时间只有60分钟,如果题题查,页页翻,那时间明显是不够的。因此,理解基础上的适当记忆是很重要的。

那么在复习中,怎样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呢?我觉得教师要做的是深刻领会考纲内容,把不属于考试范围的排除在外,少做无用功。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并要善于读书。这里要注意的是,知识点背了不等于你掌握它,而是要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所以,在要求学生读书时还得教会学生掌握技巧,不能仅仅就是浏览一遍,平时看书要精细,知识掌握要准确。具体方法是先读目录,分清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涉及到哪一时期历史事件?每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些课文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课文中有哪些历史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此外,还要重视每本书最后面的大事年表,注重从大事年表中寻找历史规律,并要做到中外结合。只有科学地把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才能捉住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在复习期间,如果能认真地阅读课本,利用课本来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会起到极好的功效。

第二阶段:题型训练,熟悉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学科考试采用开卷的形式,既转变了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体现了中考历史学科改革的核心是逐渐转向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因此,试题既依据课程标准和《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进行命题,又会体现出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加强试题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很多学生会觉得“开卷考试要比闭卷难。”因此,在中考复习中还要特别重视解题能力的提高,我们应指导学生重视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技巧,从中探索出一定的解题规律,以便考出更好的成绩。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包括选择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选择题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覆盖面广,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几乎所有层次的思维能力及思想品质,所占分值比重大。从近年的试卷来看,选择题的难度值低,分值占40%,避免这部分的失分将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解题时,须要求学生读懂题意,抓住“题干”和题中的关键字,理清题目考查的是哪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题,如运用直选法、排除法、分析法进行选择极为有效。在选择题题型复习时,须让学生注意课本中的插图

辨析题是最迫切需要攻克丢分的误区,这部分题目在于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性把握的程度。课改后近两年中考中,辨析题的失分较为严重。在辨析题解答中,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把“错误”与“理由”混合纠缠在一起,影响了得分;也有的同学没能分清辨析题与改错题的区别,直接改错,从而失分。因此,要多设计此类型习题来强化练习,把不准确的、容易混淆的、似是而非的历史概念提供给学生练习。在练习中须规范学生的答题模式,强调辨析题与改错题的不同:理由并不完全等同于改错,要求我们说明的是“为什么错”而不是“应改为什么”,“一件事如果不是在这里或这时发生的,那应该在哪里或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而不是单纯答出“当时还没有”或“当时还没发生”。

材料解析题主要侧重于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处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和思维能力等。中考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结合了时事热点,且多来源于课本,因此复习时要注意课内材料,特别是课本上那些有极强时代性的名言、名句,认真分析这些名言、名句,对帮助理清解题思路、解题过程都有一定的作用。解题时须要求学生先读懂材料,读懂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读懂不同材料的差别或不同观点,并学会进行比较。读懂发问也很重要:如“依据材料”,就说明答案基本上在题目中可以直接找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则要求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此外,还应要求学生注意看分答题,坚持问什么答什么,语言简洁准确,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回答。

10.初三历史上教学计划 篇十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世界历史上、下两册。

二、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世界历史上、下两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不好动、不好讲、比较死板。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今年历史结业考试要成功的担子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课堂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辅助性教学。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初三这学期的历史内容是世界史,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一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六、教学进度:

11.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简化概括法;初三历史;复习

一、简化概括法的主要优点

1.可将庞杂的知识点简化,减少学生的记忆量,使学生识记起来更容易,而且记得更牢。如识记清朝皇帝的在位顺序时可以这样做:努尔哈赤皇太极、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绪宣统。

2.可减轻学生复习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小、思维能力不足、社会阅历浅、知识积累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可让学生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概括、浓缩的办法,将知识简化概括后再去记,这样学生也感到轻轻松松。

3.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理解、思考、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而且对自己动脑思考和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会记得更牢。

二、简化概括法的使用方法

我在自己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抽取要点,抓关键词。即正确选用课本中的关键字、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精练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知识要点。

2.以时间为序来简化概括,组织知识。记忆年代是令许多同学头疼的,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它变得易记而难忘,对此,我认为这些方法很好:(1)编大事年表。(2)比较记忆法。(3)归纳同一个年代发生的大事。(4)周年类。

3.按照有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分块概括整合。如,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三次革命中颁布的文献分别是:《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

4.编歌谣、顺口溜,简化知识点。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初中学生,因为初中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还比较欠缺,侧重于机械记忆,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歌诀,记忆时生动轻松、朗朗上口,久久难忘。

5.谐音记忆配合法,简化概括历史知识。如,九年级历史中“亚洲四小龙”: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新加坡,韩国。可这样识记:看到香港回归,想到台湾还未解放,非常的“心寒”(新加坡、韩国)。

当然,再好再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是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能不能借助这一条件取得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却是勤奋。所以,让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吧!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体会与学习方法能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师生朋友们带来收获!

12.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篇十二

一、“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全球史观 (整体史观) 是二战后在欧美兴起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视角, 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 完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此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也就是所谓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二、初三复习渗入全球史观的必要性

1. 它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要求。

全球史观在初中教材编写及新课标中都有体现。如教材这样表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 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初中新课标中也用全球史观来阐释世界近代化等问题。由此, 用全球史观解释具体历史现象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必然。

2. 它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内容、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 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引领学生树立整体史观, 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 考查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史事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 对历史知识要有全面、整体、深刻的了解。

三、全球史观在初三复习中的运用策略

【案例1】复习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的历史。

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将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的过程归纳为纵向的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 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横向的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基本方面。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展的历史则正好反映了全球史观所主张的两个基本面。我们在复习这一主题时, 可作如下整合:

通过梳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展的轨迹, 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 同时也清晰地感知世界历史在横向上的联系、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日益加强,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和特征就清楚地呈现出来。

【案例2】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复习。

在复习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这一主题时, 学生必然有这样的思索:“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能侵略中国?”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综合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以英国为代表) 进行对比。

四、几点建议

1. 全球史观的渗入要适度。

由于初中并不要求进行史观教学, 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全球史观的引入及运用应避免过深、过难, 能让学生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全球视野下宏观考察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历史联系与影响即可。

2. 运用全球史观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

在初三复习过程中, 应树立“大历史”观念, 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站在世界的角度, 考察中国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等, 避免过去那种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而造成的顾此失彼、不能融会贯通的现象, 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3. 全球史观与其他史观在教学中要有机结合。

除全球史观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它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结合, 实现有效复习。

总之, 在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下, 初中历史教学融入全球史观已是大势所趋。在初三复习中, 我们在宏观上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在微观上用全球史观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件, 挖掘历史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教会学生用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客观全面地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掌握,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真正实现高效复习、科学备考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全球史观日渐重要。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 应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球史观科学备考, 从宏观上探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 从微观上挖掘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以全球化的眼光、全人类的视野, 审视古今中外历史事物, 客观全面认识、解读和评价它们,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3.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三

海南华侨中学许亚鹏

本学期我担任初三级18、19、20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把以后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特将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好计划,备好课,备好学生,上好课。

针对目前初三学生在校学习状况,要完成新授课程并复习好迎接中考,必须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时的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使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是事实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兴趣性,但

对部分学生来说,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一味的记忆易失去兴趣。因此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作为教初三历史课的老师,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关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我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注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差生的培养。做到面向全体,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并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不能只做一个教书匠,教学与教科研相联系。尤其是现在正处于课堂改革浪潮中,教学工作中积极撰写教学体会,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本学期,参加了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独立编写了《中考历史海南开卷考试一本通》。

14.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四

回顾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能严守师德,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一、自我严格要求:作为毕业班的历史课任教师,我明白自己担负的重任及教学任务,故在课前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习题;为了提高每节课教学质量,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难点外,还采用其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45分钟教学质量;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注重整理资料,搜集选择、组合中考模拟试题。在第三轮复习中,我多方面搜集整合资料,为开卷考试做了充分准备;并结合各省近年的中考试题和各种练习册中习题精选组合了10套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了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应试的效率和技能。

二、培养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要学好历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趣事与历史奇闻,让他们开始接触历史,也开始喜欢历史,并主动要求当学习历史的主人。接下来,在每上一节新课前,都会有每天一故事,让学生轮流带来一个故事,走出讲台,向全班同学讲述。因此,学生首先成为课堂上讲的主人,并且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每讲授每一新课时,都让学生事先预习,讨论决定采用哪种活动方式展开学习。学生根据每课内容的特点决定上课方式。如在民族政权分立一课中,典故较多,就采用讲故事比赛的形式。

三、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

15.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十五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开卷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课本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考试取胜的法宝是“书”, 关键是“抄”, 于是觉得只要知道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导致考试时一页一页地翻书, 一道题一道题去对, 只要找到似曾相识的就照搬照抄, 其结果必然导致要么答题时间不够, 要么是所抄的答案与试题“貌合神离”, 甚至答非所问。

(二)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复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认为:“上课不用学, 下课不用记, 考前抄笔记, 考场抄答案, 包准没问题”;不需要全面复习, 否则是浪费时间。实践已经证明,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开卷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 题型是灵活的, 答案是开放性的。

(三)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练习的关系

开卷考试后, 不少学生在做练习题时, 只是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页码标注在题后, 而不注意能力的提高, 结果在考试时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取舍。

(四) 没有处理好开卷考试与社会时政生活的关系

学生平时不关心社会时政, 老师讲时又觉得无所谓, 当看到与时政相联系的较为灵活的材料题时, 不会分析, 不会把学过的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 答题不知所云。

二、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方法与策略

(一) 引导学生思想上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既要摒弃那种“翻书就找得到答案”的错误想法, 又要摒弃“开卷考试, 历史学习不重要了”的错误思想。其实, 经历过开卷考试的师生都有一种共识:开卷考试比闭卷考试要求更高, 高在对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重视度和熟练度上。

(二) 引领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

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课标要求, 在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的方法。

(三) 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1. 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在复习中, 要避免学生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割裂开来。如, 在讲巴黎和会上《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时,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 有机地将中外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复习时都应有将中外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2. 注重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的联系。

龚奇柱专家主编的《重庆历史》上、下册, 这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在复习中注重重庆史与中国史的联系。如, 在讲辛亥革命时, 要联系重庆的著名资产阶级宣传家、革命家邹容等史实。

3. 注重历史与现实热点相联系。

让历史教学紧扣现实热点, 做到学以致用, 利用重大纪念活动, 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如每年的六月五日, 告诉学生:重庆会拉响警笛声, 以告诫人们勿忘日本帝国主义在1941的“大轰炸”等。

(四) 重视学生读图、识图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如, 在学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 引导学生认识三幅图:1、雅尔塔会议“三巨头”;2、苏军占领柏林;3、日本投降仪式。要求从中提取的信息是:反映的事件、时间及影响等。

(五) 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当学生学过之后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这是留给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思考。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去感悟历史, 得到积极有益的启示和认识。

“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 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学生与自己的以前比, 说说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收获, 还存在什么缺陷等。因此, 关注学生的成长始终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着眼点。”“培养学生的借鉴反省意识, 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六) 强化训练

教师在复习中务必要加强学生对各种典型例题的训练, 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 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训练时,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 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 在规范中有自由, 一致中有特色, 统一中含个性。

开卷考试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脑海中有课改意识;心中有课程标准;眼中有全体学生;手中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生成;只有落实好这些, 才能引导学生把课本的知识结构体系融会贯通在心中, 轻松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才能在开卷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16.初三历史工作计划 篇十六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是从古至今都在强调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必然不能忘记历史,历史见证过去所犯下的错误,因此不断在历史中进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21世纪,学生是建设中国的新生力量,对于历史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像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却永远不能遗忘,其中所含的种种过程,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遥远的,无法感同身受的,通过历史学习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这一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初中生特别是初三学生要具备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事迹的概述能力,能够对历史观点进行分析等,因此,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扩充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初三历史课堂必须实现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开放性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按照固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以知识传输为核心,忽略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初三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要以多元化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学生在開放性的目标下进行更好的学习。

二、教学模式开放性

传统的初三历史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再加上课后作业予以巩固,导致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为了使初三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将小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教学中,通过小组学习模式,把五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培养合作能力,有利于对日后进入工作岗位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开放性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就以书中固定的知识为主进行讲解,要知道历史文化是源远流长,就我国而言有五千年的历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历史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做到不拘泥于教材,要协调好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联系下对现有历史教材做出适当的增减。

初三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在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蒋筱薇.中学历史开放性教学探索与实践[D].河南大学,2013.

17.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七

一、教学方面,做到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大纲,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反思不足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上还是自己讲得过多,放手让孩子们发挥的空间少了些,今后在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上面还应有进一步的努力和突破;

2、初三历史任务重、时间紧,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构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需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作为历史教师,职责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备战中考,更应在授课时传递给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文化和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历史看似说着过去,但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又无不给现在以启示,像是诉说着未来。因此在课上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给学生以生活的启示;

4、在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相处中,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对学生讲大道理、老生常谈对于新时代的孩子来说,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例如如何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给学生讲一则动人的故事或事例,或者一条感人的新闻,这样做往往会收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自身成长方面,勤奋不足,懒惰有余。要向身边优秀的同事多学习才是。

18.初三历史中考复习计划 篇十八

1、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能力欠缺,对于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2、大部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材料分析这个环节上,学生对于书写文字的组织非常混乱,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的现象屡屡有之。

3、学生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

4、学生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计划达到的目标:

1、以知识结构为复习的线索,引导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帮助下,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符合自己复习特点的知识网络。

2、强调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能力提高为理念,在复习中着重要求学生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思维,程度体现中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3、在平时的复习中,强调以练习促质量、以探讨促思维,更多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复习效果,及时对复习的阶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4、以考试标准为准,课堂复习和练习尽量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

复习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为全面迎接201x年中考,打好201x年中考攻坚战,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年2月——4月份月底):“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历史考试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20--年5月份):专题复习,经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因此在复习的第二阶段,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比较对照,形成知识网。

第三阶段(20--年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查漏补缺、热点讲解、模拟测试,每一周一次强化训练,根据多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根据《株洲中考历史考试标准》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pos机培训下一篇:物流公司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