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2024-11-04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共12篇)(共12篇)

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一

一、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说的简单点就是农户种出来的农产品供应给消费者,而农业品生产者就是农业供给的一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农产品消费者也就是消费的一侧。之所以改革就是因为农产品供给的一侧与消费一侧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而生产者还在按部就班的生产,没有发现市场的变化,进而造成某些产品的滞销和臃肿。

例如小麦,普通小麦过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但由于品质不高,价格较低。而优质小麦偏少,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如饼干厂、面包厂、方便面厂等,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小麦。从进口和出口的数量看,差不多是平衡的。所以,在小麦生产方面就应该减少普通小麦的面积和产量,而增加优质小麦的面积和产量。

再比如大豆,我国对非转基因的高蛋白食品大豆需求较旺盛,而农民却种植用来榨油的油豆,国外的价格低、出油率高,自然优势明显,所以我们在大豆生产方面就应该增加非转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

每年十一黄金周,很多中国游客到日本去旅游,抢购日本大米,而一斤大米售价高达200元!难道中国没有大米吗?中国的农民正在为大米卖不出去而发愁。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有效合理供给,尤其是防止产能过剩给生产者带来损失,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生产结构不合理的区域进行合理安排,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和本地优势。

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储存量增,这是由于最低保护价政策和收储政策相互交织而导致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没有正确运用这两个政策工具的结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农产品价格是引导生产、调节供求最直接、最管用的杠杆和信号,只有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才能解决农产品供求失衡的现状,提升农业竞争力。

还有就是我国长期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而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为产量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重用,但后果也过度消耗了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农业供给侧改革下,农民该从如何转变、如何经营?

1、以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

应市场需求,调优、调高、调精农业生产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向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上转变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的需求已经从原来的“量”转变到了现在的“质”上来,重点是抓好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传统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优质、绿色、品牌农产品的价格干扰,实现稳定收益。这样才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2、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将发挥重要作用,补贴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受到更多“关照”。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介土地托管方式,让分散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

3、降本增效是现阶段农民提高经营收益的基本手段

在农产品价格很难提升的背景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较于散户更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节本就是增效,就是增收。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当前重点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集成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油等适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在增加产量方面,要积极利用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成果,利用新技术提升产量和品质, 这也是现阶段农民最直接增加收益的手段。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农业市场的变革正在到来,农民应该充分认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积极适应这一必然趋势,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在未来现代农业发展中分享农业发展成果。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二

关键词:江苏,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难题,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同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16号文《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提出江苏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在此背景下,研究江苏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探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有利于江苏农业走出一条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江苏农业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生产出现连续十二年增产,从数量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但从结构上看,有些农产品还存在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优质粳米、小麦、大豆,国内供应不足,需要靠国外进口。有些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过高,不能满足居民对农产品品质在安全、绿色、营养、保健等方面的要求。

(二)农业资源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江苏耕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同时,耕地的质量也在不断退化,退化指数达到7.4,高居全国第二。全省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苏南地区主要出现水质性缺水,苏北地区主要出现水源性缺水。全省化肥、农药、农膜使用量在全国均居前列,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加上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工业污染、大气污染等,江苏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日趋恶化。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里从事二、三产业,使得农村剩下一些老人、儿童及部分妇女,农业劳动力出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据普查资料统计,江苏务农农民的平均年龄接近59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5%,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低素质劳动人群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几年江苏实施了农民培训工程,但参加培训的人员主要还是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社长,以及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农民接受技术培训的还是很少。

(四)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依然滞后

一是江苏的农田基本建设仍然较为落后。2014年江苏耕地总面积458.2万公顷,其中,一等高标准农田占34.9%,二等中产田占46.2%,三等低产田占18.9%,接近2/3的耕地还未达到高标准农田水平。二是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全跟上。农村基础道路不宽,机耕路不通畅,有些地方收割机和中型拖拉机无法开到田里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三是设施农业的硬件设施装备水平依然滞后。多数设施仍是普通简易型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对温湿度的调控能力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撑。江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依然薄弱。表现在:农技服务不能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与市场农业对接不紧密;信息服务不能全覆盖,传播渠道不够顺畅;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动物防疫及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强;农民需要社会提供联耕联种、粮食烘干等生产经营管理综合服务不到位。

(六)农业融资依然困难

发展规模农业或者设施农业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场库棚以及其他设施装备,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人工费用等,资金需求量大。各地金融机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主要还是参照一般农户的放贷方式,贷款额度以30万元以下为主,贷款期限以一年及以内为主,申请贷款金额超过10万元的,贷款申请人需提供相应的抵押品。农业项目的经营性设施以及土地流转合同等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未全面推开,部分经营主体融资依然困难。

二、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建立“育繁推一体化”机制。科技人员要直接对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传授优质栽培、土壤改良、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有效解决科技供求脱节问题,把新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以及质量安全检测上,使消费者吃到更安全、营养、绿色的食品。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的比例,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农村机耕路,增加仓储、烘干、场库棚等配套服务设施,设施农业要提高节能日光温室、大型连栋现代化自控温室等较为先进的设施装备的比例。通过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和好的基础设施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构建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

(二)促进农业纵深延伸,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从种子种苗到种养殖生产,再到农产品深度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业“接二连三”,延长农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利用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文化传承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功能内涵,实现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在广深推进方面,使农业与信息化、“互联网+”、智能化、社群化、个性化等新的发展形态对接,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计划,选出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返乡农民工、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其他有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对象,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业院校为基地、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培养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各类培训项目,培育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服务的规模化经营。

(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指导思想,构建惠及全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健全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实现“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全覆盖,努力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服务水平,做到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全覆盖。发展服务型合作组织,如农机服务合作社、植保服务组织等。探索成立村办农联社,为村民提供储藏、加工、购销、信用等生产经营综合服务。利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成立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市县可以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以帮助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和品牌营销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发展,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由生产环节向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延伸。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现代农业生态体系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要全面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等绿色循环农业。搞好生态修复,推广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质量。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安全评价、预警、治理、保护、合理利用和改善等多层次农业生态保障体系,推动农业走上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争取每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90%以上的农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95%的农业废弃物能被综合利用。

(六)建立多元资金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个人投入,金融加大支持”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在财政投入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现有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落到实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降低融资成本。在社会资金利用方面,稳妥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推进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34-138.

[2]朱菊萍,潘时常.江苏农业现代化现实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6,(4):3-5.

[3]吴曼.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7):52-57.

[4]刘红岩,朱守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探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6):14-15.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篇三

2016年11月12-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和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办。此次峰会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探讨如何着眼于农业科技和体制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开幕式上致辞。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张来明、隆国强、王一鸣,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分别主持了相关单元。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屈冬玉,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分别发表主题演讲。美国艾奥瓦州州长特里·布兰斯塔德、欧洲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总司长泽西·普莱瓦、澳大利亚副总理助理部长卢克·哈苏伊克、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常务副部长马丁·邓恩、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等外方嘉宾参会并发表演讲。

为期两天的峰会内容丰富,主题大会、闭门会议以及多个平行圆桌会议交错进行,与会嘉宾围绕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球农业产业新格局、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种业科技创新、“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互联网+”打造现代农业生态链、农业互联网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政府科学决策、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开幕式上,李伟致辞时指出,当前中国粮食市场上各种食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余欣荣表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供需结构失衡、要素配置失衡、种养结合失衡和产业布局失衡。

对此,韩俊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战略,改革农业政策,实现转型发展。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供求决定价格;要健全市场机制,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陈锡文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是主动适应全球竞争下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需要,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杜鹰认为,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要纠正价格政策和部分补贴政策出现扭曲市场的问题。这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头戏,如果关系理不顺,市场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农民的利益就得不到切实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就失去了根基。

在韩俊看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要积极借鉴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有益经验。

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表示,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粮食需求,世界各国在提供可持续和高营养的粮食供给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美两国可以通过推动发展新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性解决方案,合作开发和评估技术,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泽西·普莱瓦(Jerzy Plewa)也强调,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需达到1.7%,才能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随着环境和资源约束加大,需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强合作,确保粮食供应链有效运行,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公平的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条件。他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借鉴,包括减少扭曲市场的干预措施、直接收入支持、让供求决定价格、取消出口退税等市场化政策。政府所需要做的是促进公平竞争、改善价格透明度、提供监测信息等。

加快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屈冬玉在闭门会议上表示,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点,加强品种选育、品质提高、品牌培育,推动中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重点是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创建、法制化监管。

卢克·哈苏伊克(Luke Hartsuyker)建议,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需要推进农业领域的改革以释放创新的动力,包括降低关税、减少政府相关监管、改善商业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水平、引导政府和产业资金开展创新。

马文森(Vincent Martin)表示,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的发展,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以及创新水平。首先,给安全营养的食品生产给予更大的支持,整合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农业生产,投入更多资源监控食品安全,建立食品安全平台以及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其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大努力和投资;再次,实施制度性改革来促进更加可持续的粮食生产新模式的发展,比如“互联网+农业”、新型农业合作社等;最后,要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实行更有针对性的面向农村地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政策。

法国农业部顾问法布里斯·德雷福斯(Fabrice Dreyfus)则强调,农业领域改革需要一体化政策。比如法国农业创新相关机制,是基于农业联合会或协会进行合作,实现农民和协会之间的共同管理。创新不仅仅取决于研发能力,更要为农民提供职业训练和培训,真正改变农民的生产行为。农业现代化应寻求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解决方案,包括尽可能减少农药、化肥等相关投入,鼓励对环境更加友好的农业生产。

美国大豆协会会长魏谨思(Richard Wilkins)指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干扰贸易的政策,这将会对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积极影响。以转基因大豆为例,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情况,放缓批准生物技术、缺乏低水平混杂容忍、转基因改良产品零容忍等政策将使得中国很难继续获得所需要的大豆。

邦吉亚洲执行董事罗伯特·柯维略(Robert Coviello)补充说,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仍然脆弱,因此需要更好地满足粮食总需求,灵活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这就要求透明健全的全球贸易市场、务实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内政策以及各企业的协同合作。

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表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也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能力。

马丁·邓恩(Martyn Dunne)认为,提高农业供应链的管理效率,不仅能够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同时能够实现科学有效的监管,应对不断上升的消费需求。农业现代化必须对人进行投资,通过共同开发、教育和培训提高相关的技能、技术、市场营销能力。公私合营是最有效的投资方式。政府应尽量避免会导致农业低效率的市场干预,同时应对环境和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挑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农业部农机化司司长李伟国表示,中国农机化水平还处于中低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机化装备、技术、人才、政策、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和供给结构性矛盾。下一步提高农机化水平,一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优质农机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加强机艺融合,完善农机化技术体系;三是加强整体统筹和跨界合作,系统改善农机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四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社会化服务。

中国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方言则提出,目前通过高成本的补贴来拉动农业机械化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这种补贴从长期来看也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研究下一步调整补贴的办法,要鼓励农民用安全的机械,鼓励农业机械正常的更新换代。

“一带一路”与多边农业合作

中国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指出,中国下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有两个重点,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产能合作。中国积累了大量的优质产能需要走出去,其中农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门类。中国农业需要走出去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还应包括加工、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考虑粮食安全问题,在土地利用、贸易配额、惠农政策等方面提供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陆彪也表示,农业合作是当前国际合作的新亮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仍是重要的基础,且普遍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而中国在农业技术、物资、装备以及相关人才储备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沿线国家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链的诉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农业合作有利于形成全球农业合作新格局,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全球粮农制度。推进农业合作,第一是坚持科技先行,第二是打造亮点工程传播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第三是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私营部门等平台充分合作,第四是因国施策深化对外援助。

隆国强在圆桌讨论结束时总结说,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农业领域的合作。农业领域合作的环节非常丰富,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农机具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分销、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安全标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当前农业领域国际合作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对于立足国内还是通过国际合作保障粮食安全的认识不一致。所以提高对于农业合作的认识是推进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构建农产品食品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综合司司长孙梅君表示,食品安全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量安全,二是质量安全,三是营养安全。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可以分为生物性风险、物理性风险、化学性风险三类。

余斌主持圆桌讨论时表示,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因此确保食品安全,本质上要从生产上加强监管,而不是从事后检测发力。要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科学监管、科学检测,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监管氛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亟待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亟待深化协同机制,包括中央与地方的纵向协同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同。二是亟待解决标准问题,应把环境保护列为农业补贴的核心内容,提高农民使用高毒高价化学农药的成本。三是亟待构建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体系。

对此,孙梅君透露,下一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将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相关部门再制定不少于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二是加强标准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抽检标准。三是基础标准全覆盖,未来五年内将完成评估转化国际法典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工作。四是建设有效的追溯体系,加强过程监管。

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德福补充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应与国际接轨。一方面,中国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限量指标与国际食品发展委员会(CAC)标准保持基本一致、标准制定过程和方法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和国家规则的制定。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逐步与国际标准法典接轨,到202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包括农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中90%的标准与国际法典一致。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有力的措施保障。广德福续指,一要加快制定国际食品法典农兽药限量标准;二要加快制定已批准使用但尚未制定限量的农兽药限量标准;三要制定特色农产品农药和兽药残留标准;四要针对进口量较大的农产品制定标准;五要对已在其他国家登记使用但尚未在中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兽药进行分类,制定限量标准;六要根据农产品贸易需求,并按照CAC的限量标准制定规则,积极推动中国农兽药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互联网+”打造现代农业生态链

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将对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趋势产生重要影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何宇鹏在主持闭门圆桌会议时说,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四化同步”的短板,而“互联网+”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腾飞的机会和条件。

中国农业部市场经济与信息司司长唐珂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风险高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应利用“互联网+”掌控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

为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唐珂表示,中国农业部正在推进两大基础工程,一是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提升中国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二是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益农信息服务站,提供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培训服务。

认知科学、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将极大地促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董进介绍,IBM已经深入开展农业生产的数据科学应用,整合气象公司、卫星公司、精准播种公司和土壤分析公司,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精准农业。下一步,还会将认知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监控领域,更好地解决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追踪和检测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分享了互联网电商在贫困县的应用案例研究。她表示,互联网电商可以从三个方面帮助农民脱贫:从农户角度看,农户直接或间接通过互联网创业并受益;从贫困县角度看,农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重构、分享价值链增值;从全国范围看,互联网帮助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使农民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政府需要提供的是物流设施、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提到,对农业“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来讲,一要解决农产品供给失衡的问题,二要降低农业要素成本,提高中国农产品竞争能力。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认为,中国虽然在保障食物安全上取得巨大成就,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过去10多年食物进口增长降低了中国食物的自给率,但是也显著减缓了中国水土资源短缺的问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金书秦表示,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好时期,但农业的环境质量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继续完善农业环境保护领域的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投入。

中国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副处长杨军香提到,中国养殖业不断扩大,散养占据半壁江山,粪污则是散养的主要问题,对空气、水体、农田、土壤都有污染,需要加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农业部畜牧业司将继续紧抓标准化养殖、养殖污染治理和农牧结合还田工作不放松。

中国环保部水环境管理司农村处调研员孔源认为,畜牧业首先应解决污染问题,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从单纯提供肉蛋奶向生态服务型农业转变。农村环保不应长期依靠政府补贴,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户获益、企业盈利、政府省力。

4.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 篇四

提案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原副局长、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钟攸平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秋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严卫星

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等5位委员提案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以下简称新发地)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重点企业”,承担了2000多万北京常驻人口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2015年底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一。新发地直接和间接带动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增收,其产品流通进入二级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餐饮服务业,释放巨量的经济社会效应。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新发地在河北周边地区投资建设了200多万亩蔬果基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是短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推进,怎样修订相应政策,处理好政府与新发地的关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怎样更好地谋篇布局,在确保首都农产品可靠安全和稳定市场供应的同时,实现新发地的转型升级;怎样更好地发挥新发地的引领作用,更好地带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领域,为全国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新发地市场的转型升级”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其功能地位。政府明确新?l地是保障首都日常生活的“稳定器”,是应对首都不时之需的战略“储备库”,是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的“护城河”,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服务首都的功能定位和国家级农产品批发中心的标准,做好总体规划;对新发地现在使用的土地,尽快批准作出调整,明确市场用地、绿化用地、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升级的经验,解决发展面临的土地瓶颈;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按照功能划分明确,综合性、配套性、便捷性服务的布局,对新发地予以重新布局设计;对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的市场蔬菜综合交易大楼、水果交易大厅、大型冷库项目,以及汽车充电站、LNG-CNG加气站等,简化审批、加快建设。设立新发地价格指数,把新发地打造成为服务首都、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农产品集散平台、产品配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平台、网络信息平台,为全国大型农批市场转型升级树立样板和标杆。

第二,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对于新发地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及利用、产权保护、政府购买应急储备等予以更多政策性支持;对新发地为响应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将市场原有的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在河北高碑店等地投资建立的分市场给予经费补助;进一步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支持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果蔬运输车安装可视监控系统和GPS定位系统;食药监管部门进驻市场,改造市场农产品检测中心,使之达到权威食品检验机构(CMAF)的资质认定标准,对农产品实施入场安全检测,从源头把住食品安全关。

第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新发地在河北省扩大蔬果种植基地,更好地对接、增加天津港的海鲜进货和果品进口;积极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以邀约方式,有效组织、培养一大批上规模、有效应的农产品经销商、专业合作社和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品牌,统一规格、统一品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支持新发地市场扩大发展便民菜店、菜篮子直通车等农产品零售端,在首都主城区和近郊人口居住密集社区逐步实行农产品超市化,在确保食品安全和市场供应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新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办理并复文

一、关于提升新发地市场功能地位

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将新发地市场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列为骨干市场集群以及“三纵三横”骨干网络的重要节点,指导推动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体系协同发展。“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着力建设新发地市场与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双核”保障体系,先后批复新发地市场改扩建工程、仓储加工区项目(12万吨冷库及配套工程)等,正加快建设其蔬菜综合交易楼、12万吨冷链物流、果品综合交易楼等项目,将有力促进新发地市场布局优化、转型升级。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相关要求,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北京市等方面稳妥有序推进区域性批发市场等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积极推动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打造京外承接新发地市场过境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基地,促进北京新发地市场减量提质发展。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项目安排等方面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在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工作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推动新发地市场原有区域性集散和分拨中心的功能剥离,推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探索增加委托交易、现场拍卖等交易模式,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将新发地市场打造成为精细农产品集配中心、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心和大宗农产品价格形成发布中心,成为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样板和标杆。

二、关于给予特殊政策扶持

2000年以来,北京市共安排扶持资金约2.8亿元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2011年北京市财政出资、国管中心作为股权代持机构以1.73亿元受让新发地市场22%股权,目前北京市正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新发地市场建设。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和功能疏解,先后分别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万元、1100万元支持新发地市场蔬菜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建设、设备购置等,以及河北定兴、高碑店、涿州和山西大同等京外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功能外迁。商务部通过陆续开展“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等利民惠农工作,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支持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农业部和财政部也安排河北省农业初加工设施建设补助资金,扶持行唐、张北等34个县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增加果蔬贮藏保鲜能力和果蔬烘干能力。

下一步,北京市和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保障首都农产品供应的要求,继续加大对新发地市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新发地市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立区域性农产品监测结果互认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促进新发地市场转型升级发展。

三、关于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一)关于扩大新发地在河北省蔬果种植基地问题

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产地货源组织能力,预计到2020年,外埠分市场将由目前的11家增至15家,签约基地由目前的13.3万公顷提高到20万公顷。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蔬菜标准化生产,并向河北等蔬菜优势产区倾斜,2010―2015年,农业部安排河北蔬菜标准化生产资金1.74亿元,2016年安排4250万元支持河北园艺标准园建设,提高“菜篮子”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同时,积极支持新发地市场与河北等蔬果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和河北大青垡农产品合作社田头市场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

(二)关于推行以新发地品牌为龙头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问题

北京市加快推进新发地市场与京东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农产品网络平台,提高市场B2B、B2C交易能力及交易比例,推动其由大型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电商总部和服务北京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型。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农产品经销商、有条件的合作社逐步实现统一产品规格、统一产品品牌,逐步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支持举办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全国优质农产品(北京)展销周、北京农业嘉年华等重大农业会展,提升新发地等农产品品牌效应。

(三)关于解决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

5.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五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要由过去的数量优先转到质量数量并重上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由过去注重生产效益转到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上来,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能力。推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产品数量基本充足,而农产品质量却有待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消费需求安全程度高、质量好的要求,还存在高质量、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质量不高的农产品又供大于求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吃饱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吃得安全放心、健康营养。可见,推动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是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

1.1.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农业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农业发展中也面临着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食品添加剂等农用物资的过量及低效使用问题,农业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问题及工业生产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了土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生产逐步采取生态环保方式,是缓解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1.1.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一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成本较高,其中土地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物化投入成本均较高。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农产品价格也相应较高,而国际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大豆、玉米、棉花、糖料等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1]。说明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不高,亟待进一步提升。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成本、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1.4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我国部分地区农民还面临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谷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价格风险较突出。同时,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较注重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业结构,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

1.2 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方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涉及到土地、劳动力、技术及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须要减少高库存类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供给,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向农业中亟需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技术等短板领域。在诸多生产要素中,资金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资金的配置在一定能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财政与金融的.参与和支持。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直接关系到资金的流量与流向,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通过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可以在农业供给不同领域和环节针对性地配置资金,并通过资金的配置带动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农业生产要素投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需要的领域,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endprint

2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在充分认识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着眼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从而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2.1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

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支持农业重大基础科学、农业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突破生物育种、生态环保、智能农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在育种方面,不能再单纯地把高产作为育种的目标,要把追求优质、高产列为主要目标[2]。重点加强高效集约农业技术、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现代农产品储运技术的研发。其次,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力度。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实用技术及高效集约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产出增效[3]。大力推广农业生态技术,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應用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重点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来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等[4]。

2.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田水利设施、防汛抗旱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再次,支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4]。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促进信息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

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供安全高质量农产品的必要前提。各级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切实采取措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从源头上严防水土污染,并强化水、土、空气资源的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力度。一方面,支持探索实行耕地修养生息制度,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整治与修复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肥力下降明显的耕地[3] 。目前,我国在“种地要养地”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大量空白,需要对掠夺性使用土地的做法进行制约,将养地的重要政策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进行日常的检查评估[2]。另一方面,支持严格水资源管理,采取多项措施严禁污染农业用水,并有效治理已被不同程度污染的农业用水,确保农业用水的优良安全。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水平,开展全程清洁生产,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支持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5]。

2.4 优化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积极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改良耕地质量,并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提高农产品产量。各地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道路交通、生产条件等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加快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农村内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其次,促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大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消化粮食库存,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4]。最后,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采摘农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2.5 优化农用物资生产和供给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入推进农用物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6]。规范农用物资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转型发展,从源头上杜绝无机化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与供给。限制化肥生产企业生产无机化肥,引导其研发、生产生态环保,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其生产,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需要的差别性有机肥;切实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加大可降解薄膜的生产与推广,以减少白色污染的发生[2]。在养殖业饲料生产方面,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切实杜绝添加铜、锌、砷等重金属元素。

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7]。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良的农用物资,为提供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提供优质环保农用物资的基础上,还须加强农用物资的使用指导,使各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类农用物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

2.6 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

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核心,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是有效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普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段时间内都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每个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业经营者,都应该以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己任,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endprint

要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在种植业方面,在粮食主产区大力推进高效、环保、标准化农田建设,大力推进设施蔬菜园艺类农作物标准园建设。在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标准场建设。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标准化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工作,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让农业生产经营者看得懂、好使用,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生产能力以及质量安全意识[7]。

切实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和指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新农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新农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由于其所具有的生态农业理念及互联网思维等特征,使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因此,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农人”的发展。

2.7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

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六

农牧局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我局高度重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力以赴抓产业、建基地、强龙头、带园区、联农户、优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以市场导向,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情况

近来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着力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提质量,全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18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3.46亿元,同比增长13.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

(一)种养业结构优化。

在种植业方面,针对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不断下滑,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调整粮油菜等种植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及时下发到了各镇办,为指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2018年,全县已调减粮饲兼用玉米6万亩,替代种植效益较好的青贮玉米、水果玉米、氨基酸玉米和糯玉米4.3万亩。同时,制定印发了《一海县关于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豆类、荞麦、糜子等复种面积3.1万亩,新栽花椒84300多亩,种植中药材4.2万亩。制定了《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任务和技术规程,全县发展蔬菜24.4万亩,产量达到42.6万吨。与村有农业科技大学合作,在二房镇桑葚儿村建成了玉米高产宜机收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227亩,涉及多种栽培模式和优良品种,实现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以马栏、职田为主建设玉米高产示范基地22万亩,以肝村、膘手、八有地镇为主发展水果玉米71万亩,全县春播玉米119.2万亩。种植烤烟5500亩,涉及10村247户,发展10000亩以上种植大村3个、面积84180亩,100亩以上连片10处、面积3438亩。

在养殖业方面,针对前几年百万头生猪大县项目带来的养殖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我们从16年开始,引进了“温氏生猪养殖新模式”,实行“四统一保”合作养殖,推广了粪污干湿分离和规模高效养殖技术,不仅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解决了畜禽粪污污染问题,推动了全县畜牧业转型升级。目前,夺村12万头标准化种猪场已投产运营。温氏总部、饲料厂、13个养殖小区已启动建设,全县生猪养殖进入升级晋档、生态环保、效益优先的发展新阶段。全县生猪存栏441.5万头,大家畜存栏63.4万头,羊存栏190.2万只,鸡存栏229.5万只,獭兔存栏172.5万只。同时,蒙驴集团关中驴养殖基地建设、扩夺果业公司“入城先生”品牌建设势头良好,好天儿洼蛋鸡、极共肉羊等特色养殖业发展较快。

(二)农村改革持续探索深化。

一是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土地458万亩,发放证书55.7万份,目前正在进行后续扫尾工作。二是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678个行政村全部启动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其中,已完成清产核资村155个;

完成成员身份界定村139个,股权量化村14个;

成立村经济合作组织42个,正在筹备村经济合作组织67个。三是按照省市部署安排,有序开展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开展了2018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核查工作,预计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33289万元。四是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安排,制定印发了《无人机植保作业补贴实施方案》,起草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意见(讨论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完善。

2013年4月正式成立了一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下发了《关于一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调整的通知》,全县34个镇(社区)食品药品监管所加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运作模式,初步建立了镇(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完善了规章制度。目前,35个镇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落实人员编制510名,全县279个行政村也落实了村级监管员,初步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总投资3280万元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已于2017年11月21日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验收。项目的建成将对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日常监管方面,在蔬菜大棚基地、生猪养殖场、果业种植大户、果库对新鲜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等主要消费农产品开展监督抽检,2015年以来累计抽样10600个,其中种植业8600个,畜产品2000个,合格率为99%。在种养殖基地、果库、超市、农贸市场开展例行监测,累计抽样3210个,合格率为100%。目前全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5个、绿色食品31个、有机农产品42个、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1个。

(四)农业支柱产业果业提质增效。投资600万元,实施了一批果业项目,提升了果业发展能力。其中,投资100万元,实施了现代果业项目,建成高标准示范园666亩;

投资1020万元,实施23000亩滴水灌溉系统建设项目,正在进行进行招投标工作;

投资3030万元,建设储藏能力64×130吨的果品冷藏库群1座,并配套建设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生产流水线一条,目前正在建设之中;

投资1000万元,用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海苹果试验站建设,正在进行楼楼内装修和土地平整。严格落实矮化苗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群众建成高标准苹果密植示范园33109亩,共计兑付果业发展扶持资金732.3万元。大力推广“土专家”问诊服务模式,逐村指导贫困户抓好果园生产。特别是7月份遭受低温霜冻灾害之后,组织果业技术干部和“土专家”技术服务队,指导群众采取保护剩余花、强化授粉、加强肥水管理、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运用夏剪措施防止树势过旺等措施,做好灾后救助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截止目前,开展技术指导720次,服务贫困户6100多户。

(五)短平快“小众”产业快速发展。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引导群众发展豆类、紫苏、花卉苗木等小众产业。目前,种植花椒45300亩。在际厅、热土夺、睥萨尔瓦多等镇种植中药材11.2万亩,建成4800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基地66个,1050亩以上中药材产业基地58个。与宁夏三睥在主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共建一海中药材种植基地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对黄芩、黄芪、党参等6类中药材进行保低价收购。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与其它经济活动在投入产出、成本收益之间相比较,农业生产利润率偏低,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同时,大多数农产品易受市场冲击影响,价格不稳定,出现增产不增收等情况,影响了农民增收。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近年来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整体来看,我县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决定了农业基础工程实施难度大,效果不尽人意。加之近年来己建成的生产便道、灌溉管网等设施因缺乏资金保障和日常管护,破损较为严重。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济规模小,难以满足大型机械的作业要求,机械化生产水平不高。

三是农产品结构不平衡、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调控,中低端一般性产品生产量大,导致部分农产品有产无市,而高精端产品稀缺,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端化的消费需求,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全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认证少,品牌知名度不高,以苹果、玉米、小麦为主的多数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农业产销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县近年大力发展苹果、畜禽、蔬菜等种养殖业,具有一定产品产量,但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目前我县以苹果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依然主要依赖于外地客商上门收购,品牌认可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交易流通不顺畅,销售成本较高。五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稳定。一方面,全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能力不强,多数农业企业存在“靠政策、等技术”的现象,自身“产、学、研、用”链接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受缺乏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生产经营困难,存在亏损甚至退租的风险。

三、意见建议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围绕市场需求,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统筹并合理安排上级项目资金,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涉农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建设农机作业便道,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桃子品种升级换代为契机,利用水平矮化品种推广的有利形势,同步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推广滴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作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和劳务输转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招商引资,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仓储、交易等项目。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供销网点深度融合。鼓励物流快递行业中转站、收发网点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快递、物流成本,为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做好服务。同时,全面发力、多点开花,以点带面,打好“红色马栏绿色一海”这张旅游牌,让游客“没来时向往、来玩时愉悦、离开后回味”。凭借一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做优苹果品质,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有要红”桃子、桃子酒等系列产品打造成“一海游、北海游、三海游”的必尝、必带特色产品。依托一海县新农村建设己有的坚实基础,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精心打造成一批宜居宜业、可憩可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七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宁省的大原则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改善供给,科学增减,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生态友好,绿色发展。通过增强生产经营主体改善供给的责任意识和主导地位,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紧扣制约农业提质增效、品牌建设、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发挥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立足各地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发展资源匹配较好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减少过度消耗资源和化学品投入,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意见要求,要大力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积极引导调减非适宜区玉米种植面积,开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试点,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业,以优势农产品资源和“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为基础,加快产品创新升级,增加优质农产品加工品种供给,延长粮油、果蔬等产业链条。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功能,力争到2020年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地域特色鲜明、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高标准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8.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八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正在我国的涉农领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从实施层面,都在结合自身农业发展实际,稳步推进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河南小麦,全国著名。作为全国最大的冬小麦生产省份,河南在近年来的小麦种植与育种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在我国新的经济态势下,河南小麦的种植结构与面粉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近日,本刊记者就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小麦种植怎么调、面粉企业如何发展等问题,对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进行了专访。

记者:很多业内人士都说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最佳时机,您怎么看?

许为钢:我认同“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最佳时机”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中国城镇化在一直推进,因为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大量的农村人口都往城市里面去;二是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转变,社会福利系统也在不断地完善;三是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已经不是依靠土地进行农产品生产,农业生产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已经由过去的主业变成副业了。因此,对于农业生产中普遍拥有“一亩二分地”的农民来说,这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了,目前是土地流转的大好时机,农业发展要向大农经济、向规模化发展。所以说,目前是我国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好时机,它也决定着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式。

记者:请您举例说一下目前我国农业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许为钢:我在三年前曾给中央写过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要“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三权分立”现象(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即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这个现在已经名存实亡了,除非是集体留下来的地,一旦分下去的地,这个权已经不存在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是农民的,在土地流转中间,它还不能完全占有收益权。所以这个“三权分立”不是一个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如果农民认为土地不是自己的,就像房子不是自己的而是租的一样,他绝不会好好地装修。因此,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关键所在。

记者:河南作为我国小麦生产大省,您认为目前做得怎么样?

许为钢: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这无论是从国家规划层面讲,还是从河南小麦产量说,都是不争的事实。河南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始终很重视小麦的种植情况,支持小麦育种研发工作。另外,河南的农民很朴实、很勤劳,荒废的土地很少,他们有这种对土地的热爱、对民族和国家担当的精神,值得敬佩。因此,河南小麦的发展从具体政策的制定到实施,做得都很好。

记者:从农业产业发展角度而言,河南小麦种植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许为钢:从农业产业发展来说,我们目前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还很低,规模化生产水平也不高。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生产的三大特征,即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我们都做得不够,还要继续提升。我国现在土地流转的官方数字是30%多,河南的比例也不高。因此,河南小麦的种植一定要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因为只有实现规模化以后才会有专业化生产,只有进行了专业化的生产,才会进行标准化的生产,这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记者:河南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其优势是什么,不足在哪里?

许为钢:河南的小麦具有质量优势、贸易优势和加工优势。比如,我们有郑交所(郑州小麦交易所),强麦品种,郑州、濮阳等粮食批发市场,这是贸易优势。质量优势就是我们土地上生产的小麦品质是不错的,特别是近些年来,许多新培育出来的小麦品种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另外,我们还有加工优势,我们的面粉企业是全国最多的、量最大的。目前关键是怎么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足之处,一是小麦种植品种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因此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在调整后还要进行规模化生产;二是我们的面粉企业普遍面临着一个利润低、恶性竞争的问题,其原因实际上就是品牌优势还不够。李克强总理今年给永城的批示就是“麦强面弱”,这是对河南整体面粉产业的描述。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我们的品牌创起来。

记者:您认为河南的小麦种植要怎样进行结构性调整?

许为钢:河南的小麦种植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从纵向上来讲,就是种植小麦规模化,要解决多种小麦混杂在一起的做法,使小麦种植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另外,就是要推广优质小麦。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讲,就是在品种的使用上要注意节能高效,多使用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以此来减少农药的使用;另外,科研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水浇地上的节水品种和肥料高效利用品种,包括抗病品种的选育,这样结合生产上的推广利用,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做到环境友好。总之,无论是纵向的产业链条上的调整,还是横向上的品种、栽培技术的调整,都属于小麦种植结构性调整的范围。

记者:现在农业界有一种说法,就是继大豆、棉花等已经被国外进口产品主导的情况下,下一步我们的小麦也可能受到国外的冲击和影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许为钢:我的观察是这样的,关于大豆和棉花的事,一方面是国际上有竞争在里面,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承载量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这么多人口,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就目前状况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公司都想进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就像我国推销自己的优势产品一样,应该客观看待,它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化组织水平的综合博弈。但是,对于小麦而言,我可以保证20年内是不可能受到外国的冲击和影响的,他们不可能在我国来唱主角戏。我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的小麦产量在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小麦品种质量和育种研发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研究机构和团体,这支科研队伍不停地在创造新的品种、创新种植技术。相关数据可以证明,在过去的10年,我国的小麦单产平均提高了24%。比如现在平原地区的小麦,高产的每亩七八百公斤的比比皆是。

记者:听说您培育的“郑麦7698”小麦品种是个“全能型”,能简单谈一下吗?

9.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九

现将《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3日

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标准提升为引领,以品牌培育为路径,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需要。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10个价值超百亿的企业品牌;

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1.实施农业科技研发专项。创新种质资源利用,培育优质特色新品种;

创新农机装备技术,加强智能装备和技术研发;

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集中攻克农兽药残留速测等难题;

创新生态环境保育技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等技术研究;

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关键装备研究;

创新“互联网+农业技术”,开展精准农业信息、科技服务等技术研究。到2020年,培育主要农作物标志性品种20个,研发新型农机具20种、生态环境保育技术15项、食品加工新技术40项,建成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10个。(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农科院)

2.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建设“一区一带百园”科技农业创新高地。“一区”即在雄安新区建设农业创新基地,包括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和都市现代农业展示中心。“一带”即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农业创新基地辐射作用,加快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到2020年,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百园”即选择200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30家农业科技园区承接创新成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知识产权局、省商务厅、省编委办、省农科院,雄安新区管委会)

3.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到2020年,打造5家全国种业50强企业。重点支持研发“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生产,着力培育生物产业。支持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到2020年,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做强6个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编委办、省质监局)

4.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奶业振兴工程、现代林果基地工程,组装配套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建“1+N”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分享成果权益。实施贫困地区农技人员特聘计划,为贫困地区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精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气象局、省编委办、省农科院)

5.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完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领办、协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电商、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工程和环京津万名脱贫带头人培育工程,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二)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每年实施季节性休耕200万亩;

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到2020年,实现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5以上,种植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减少12%。着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肥料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到2020年,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6%,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水利厅)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粪污专业化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

3.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实施国土绿化工程,抓好燕山太行山、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等重点地区植树造林。开展退耕还湿、湿地植被恢复、生态补水,修复湿地生态。建设草原自然保护区,恢复草原植被。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湿地保护率达到4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

4.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多种功能、发展新兴业态,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0年,建成10个国家级种养结合循环示范县。(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着眼价值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1.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开展形象设计,厚植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00个以上。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产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主体,强化授权使用和品牌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2.实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增强企业品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名牌优质产品等。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0年,打造10个价值超百亿元的农产品企业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80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50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7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

3.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根据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申请“三品一标”。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支持地方特产、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后备箱经济”。到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3500个。(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坚持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构建品牌服务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发布品牌消费索引,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冀产农产品品牌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进入品牌目录和在中央媒体宣传的给予补贴,在省内主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品牌。严厉打击品牌盗用、套用、滥用等行为,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切实保护品牌形象。(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质量农业。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

鼓励企业制定较高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

支持市、县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到2020年,取得境外农产品商标注册、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或生产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300个;

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50项以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省商务厅)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建设一批“菜篮子”大县、特色林果示范县、畜牧业绿色示范县、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域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70%。(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加施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到2020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全覆盖抽检,年定量检测达到6万批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

督促生产主体落实自检制度,把好产品出厂(场)关。督促市场开办者严查农产品证明文件,对无证明文件的批批检测;

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立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用三年时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实施安排

(一)省级统筹安排。2018年1月底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牵头制定全省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和10大类25个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省有关部门在审批、监管、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配合。

(二)市级协调推动。2018年2月底前,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制定出台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推进方案;

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整合安排资金,推动项目落实;

督促所辖县(市、区)落实重点任务,定期督导检查。

(三)县级组织实施。2018年3月底前,各县(市、区)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全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选择1-2个特优农产品制定提质增效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创新工作机制,分组织实施,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特优农产品布局。依据全省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进一步调整特优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方面分品种深入研究,统筹推进。(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加工基地,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质监局)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供销社)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媒体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运用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传统宣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和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特优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冀产特优农产品的认可度。(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委宣传部)

(五)挖掘特优农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特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壮大休闲农业规模,突出区域特色和创意创新,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林业厅)

(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用地、用水、用电支持政策;

加强金融支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

加强省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河北保监局、省物价局)

(七)加强组织推动。建立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省农工办)。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为导向,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集中投入、轮动扶持。各市、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有关部门,各市、县政府)

10.焦点访谈农业供给侧改革 篇十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今天,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今年“一号文件”突出的政策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那么,为什么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2016年秋收的季节,黑龙江省种玉米的农户并没有丰收的喜悦。肇东市长富村村民范洪艳家的17亩土地今年收了26000斤玉米,但是这两万多斤玉米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她的心上。

范洪艳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子和化肥等加起来,她每斤玉米的成本是6毛钱左右,但是2016年的收购价却掉到了5毛多,这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到头来连本都收不回来。

2007年开始施行的玉米收储制度,以每斤7毛钱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玉米,并且收购价格逐年递增。玉米销路好就能在市场上卖高价,如果销路不好也能有这个收储制度托底,这大大刺激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2016年,全国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而与此同时,价格优势明显的进口玉米还在抢占着国内市场。国货入库、洋货入市,边进口边积压,生产量、存储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而与玉米恰恰相反的是大豆,种的太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16年我国的大豆产量约1300万吨,但是进口量却超过了8000多万吨。

需求旺盛的大豆没人种,而库存量不断创下新高的玉米却卖不掉。市场上缺乏有效的供给,这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才能推进呢?核心就是回归市场。以玉米为例,这次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玉米的收储制度进行了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所以,“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同时,“一号文件”还提出了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赵和贵是一家饭店的主厨,饭店的食材都由他负责挑选、进货。最近他的店里卖的最好的一道菜就是炒辣椒。

赵和贵选的辣椒来自江西省安义县的老庄主果蔬生产专业合作社。龚得胜种的辣椒之所以供不应求,是因为绿色食品、口感好而且价格不贵,这些都是迎合市场的主要因素。

2004年,在俄罗斯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龚得胜回到家乡,承包了当地1000多亩荒山,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当时,龚得胜把自己的所有积蓄加上和亲戚朋友借的钱都投入到辣椒种植上。刚开始,他种的辣椒产量低,市场销路也不好,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快用完了,刚刚起步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怎样才能找到后续资金成了龚得胜的心病。

龚得胜所说的财政惠农信贷通,是江西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生产经营资金的融资模式。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农工部牵头与银行合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1-3年期的贷款。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五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重点扶持对象,其中农民合作社最高授信额度300万元,龚得胜拿到的就是这笔钱。而这也是今年“一号文件”倡导的一个方向。

江西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之一,用于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够分、分不均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这种做法有效缓解了新型农业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而有了风险保证金兜底,银行贷款的风险则大大降低了。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方式转变,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有大篇幅的规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全程无缝对接,就说明了“三产融合” 的重要性。

每个周末,潍坊市民潘明惠都会为下周一家人的一日三餐早做打算。不用再像以前去挤菜市场采购,如今通过手机上一个叫“有机汇”的APP就能解决。这张订单通过网络,继续被传递到上游的生产部门。大棚里,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采摘,这些新鲜的有机蔬菜会被送到加工车间,经过挑选、处理、包装,交予物流,送到潘明惠家中。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整个过程不超过24小时。

看得见的流程在24小时之内,而看不见的品质则在24小时之外。为了这份看不见的品质,这家有机农业公司下了6年功夫。他们以农产品终端消费需求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加工、配送各环节都契合消费需求。

如今,这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近2亿元。原先的农民变身为企业的工人,年收入达到四万块钱,是之前的五到六倍。现代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全链条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民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增值服务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开辟农民增收创建了新的途径。这就是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调顺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促进农村农业的三产深度融合。

除此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的势头不逆转的情况下,下一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1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十一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必要性;任务

F1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从中长期视野进行宏观调控,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提供经济增长效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国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从三个方面来看,

从增长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处于较快增长期,2000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4.3%,而且那个时候我国的经济体量不像现在这么大,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可以很大程度带动我国的经济增长,现在世界经济在放缓对我们的带动力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过去世界经济加快发展带动我们的战略机遇就发生变化了,这是从增长来看。

从贸易或者从需求来看,过去全球市场一定程度上是靠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来支撑的,我国的经济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一种外向型的,很大一部分的产能是面向外需的,面向出口的,我们的供给总量和国内的市场以及用债务撑起来的世界市场,总体上是均衡的,但是现在发达国家纷纷在去债务,所以靠债务支撑的市场开始缩小了,致使我国一部分产能就变成了过剩产能,出口对我们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减弱了。所以说从过去依靠扩大出口来带动发展的这种战略机遇的内涵也发生变化了。

从投资来看,过去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提供供给、提供资源之间这种大分工,部分国家成了净消费国,部分国家成了净生产国。我国当时靠劳动力低成本这样一些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现在国际分工正在面临新的洗牌,一个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酝酿、正在加快。二是发达国家在推进再工业化。三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自身的工业化。我国在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发生了变化,要素成本在快速上升,能引进的经济技术差不多都引进了,但是依靠自身的创造力来创造新供给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从投资来看,过去我们依靠比较优势,依靠优惠政策,依靠引进外资来带动增长,这个发展的机遇也发生变化了。

“十二五”曾经提出扩大内需这样一个战略和政策,我们经济总体上保持了中高速的增长,GDP实现年均增长7.8%。但目前经济还在下行,工业品的价格在持续的下跌,企业效益下滑。扩大内需,扩大投资的效果开始递减了。综合分析主要原因不在需求侧了,而在供给侧。

(二)从国内看,我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现在外需减少了,有些产能过剩了,转向内需,当然是一个方向,但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有些甚至可能无法转向内需。

2.过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大家都看到,同一件产品出口的品质就高一些,卖给国内的品质就差一些,迫使很多中等收入群体出国买“中国制造”。

3.过去供给体系能适应排浪式消费,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总量上产能没有问题,但结构上存在着花色、品种、规格、安全性等满足不了消费需求,所以有些消费流向了国外。

4.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价格再怎么降,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再扩大投资、需求也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同时有些产业,达到了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峰值,也就是说,如果以全球消费量为我们自己的产能峰值的话,我们就不得不忍受更加严重的雾霾。

5.我國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一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比如说平板玻璃我们严重过剩了,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电视用的大平板等等我们还是不能生产。风电设备总体过剩了,但控制系统和不少零部件我们需要进口。

6.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有些方面的成本,不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表现出某种未富先贵的现象,国民收入还是中等收入,但生产经营成本却达到了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另一方面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头受压,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说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中央第一次提出时间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正式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之后,2016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12次会议进一步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5月16日,在第13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着重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当前的重点是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退出过剩行业,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去库存。核心是加强农民工市民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地降低商品房价格

---去杠杆。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降成本。坚持“减负”“解难”“放活”原则,用改革的方法为实体经济减负担、降成本。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税费减免政策,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已经出台的涉企政策,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等。

1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出路 篇十二

一年来, 各项改革深入稳步推进, 开局有力。

去库存: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减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要以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 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今年以来, 农业部突出抓好九大重点, 位列第一的就是以玉米为重点,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总的思路, 就是“一保、一减、一增、一稳”——保口粮、保谷物;减非优势区玉米;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稻麦口粮生产保持稳定, 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已调减200万公顷以上, 市场紧缺的大豆面积则增加了60万公顷以上。南方水网地区, 生猪存栏调减了1 600万头, 优质草食畜牧业稳健发展, 水产健康养殖面积比重超过35%。专用型、优质化农产品明显增加。

2016年是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第一年。秋粮正式上市后, 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始终在市、均衡收购”原则, 及时入市挂牌收购, 合理安排收购计划和节奏, 组织做好玉米轮入收购, 确保预定收购计划为“在市”收购提供支撑, 成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压舱石”。

国家粮食局数据表明,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部门协调落实鼓励加工转化、强化信贷支持、加强运力调度, 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 强化产销衔接, 积极开展为农服务。江苏、安徽等省对企业竞买国家政策性粮食予以适当补贴, 促进粮食销售腾仓。2016年累计销售各类政策性粮油593亿千克, 同比增加216%, 粮食库存从历史高点逐步回落。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 由市场来决定农业资源的配置, 这就要求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降成本:从农村产权着手推动改革

2016年年初, 时任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曾指出, 当前的农业结构性问题是粮食供求结构失衡, 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 背后现实之一就是我国平均农户承包土地仅半公顷左右, 农业经营规模的细小造成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 我国经营规模过小, 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而且影响食品加工和经营领域的质量监管。小规模农户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现代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刚刚起步, 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还很低。

农业生产成本高, 国内外价格倒挂, 有很多因素, 而劳动力、土地成本提高格外值得注意。因此, 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农村改革的主线。

目前, 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中已有33.3%发生流转, 2.3亿承包户中有6 600万户或多或少流转了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适应当前现实的制度安排。近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正是回应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变迁。

产权不清, 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也不敢流转土地, 确权后便可以放心流转, 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流入土地的新型主体也便于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如吉林延边州从2014年到目前共发放5 000多笔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累计13亿元。

承包地“三权分置”及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齐头并进, 还促进了农业人口进城落户, 加快了新市民转化进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都奔向同一个方向——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农业现代化。

补短板:让十三亿人吃得好吃得安全

前不久,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显示, 在2015年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排名中, 中国综合排名第42位。大大领先于中国在全球人均GDP排名中的位次。

但李伟仍然认为, 新形势下继续提升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以前老百姓最关切的是够不够吃, 但现在变成了吃得好不好、安不安全、放不放心, 也就意味着农业的供给体系必须要对这一新的需求做出反应。”

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化肥和农药利用率, 分别仅为35.2%和36.6%。农业生产的环境代价越来越大, 不仅使农产品竞争力不高、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也与安全、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南辕北辙。

从源头抓起, 包括产地环境建设、治理, 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的监管, 再到整个流通环节, 打造新的流通业态, 甚至品牌塑造, 把老百姓对安全农产品需求这一信号反馈到生产环节, 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这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年来, 各地一边补农业基本建设之短板,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一边补农业生态环境之短,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深化之年, 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部署, 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让所有人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安全, 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的主攻方向和最终目标。

上一篇:备品备件采购合同下一篇:忠诚于党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