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论改革(精选6篇)
1.李克强论改革 篇一
李克强在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
把压力变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发展
张高丽出席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电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
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等领域的企业负责人,围绕经济运行和今后宏观政策发表了看法。大家认为,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矛盾困难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虽然今年以来增速比去年有所放缓,但全年仍会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等呈现不少亮点,成绩来之不易。李克强与大家就下一步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及应对下行压力和诸多挑战等,深入讨论交流。
李克强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要善于从纷繁多变的经济现象中把准运行的主脉、更要看清发展的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判断,基于经济增长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在发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用着眼长远的办法解决现实难题,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汇聚新的动能,更多把劲使在提质增效和民生改善上,推动科学发展、升级发展。
李克强强调,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打好发展“持久战”。发展不仅要保持合理的速度、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说到底就是要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根本的还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进一步措施,做实行政审批、市场壁垒和各种“路障”的“减法”,做好市场空间、创业天地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形成更多机遇,让13亿人民的聪明智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充分涌流、大展身手,不仅创造更多社会财富,而且使千千万万的人在公平规范竞争中实现人生价值。
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必须着眼提质增效,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打造升级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为它们“培土施肥”,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又要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进“老树发新芽”。着力提升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竞争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托举发展跃上新台阶。
李克强强调,我们最在乎的是发展背后的民生。持续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也是扩大需求、支撑发展的潜力所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一系列举措带来小微企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有力地带动了就业的增加。我们还要围绕促进收入正常增长、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研究推进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用改善民生的新成果,兑现发展为民的理念和承诺。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汪洋、马凯和国务委员王勇参加座谈会。
2.李克强论改革 篇二
一、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思想产生背景
纵观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连续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表示从2014 年起,全球经济增长的脚步开始放缓。同时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 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4%,新兴国家的增长率是4.6%,可以看出新兴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李克强指出,经济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这个“新常态”与以往的“旧常态”不同。首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原来的高速增长调节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农业、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其次,摒弃曾经的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通过合理分工,调整布局,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注重环境保护,走科学、可持续性、包容发展的道路。再次,要坚持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使之对长期经济增长起决定性影响。
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是其中重要一环,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状况。然而,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所造成社会就业压力、金融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需求;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下;金融征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备导致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这些都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李克强的金融体制改革思想是全球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产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二、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
1.经济社会“新常态”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正经历着“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进行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等措施,使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的平稳运行助推金融发展,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新一届政府进行金融改革迫在眉睫,体现了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互联网金融“撬动”金融垄断壁垒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2015 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曾两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并表述为“异军突起”,要求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由此看出,新一届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度是支持和鼓励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打破传统金融业的垄断格局,从而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如同一条搅水的“鲶鱼”,从外部给传统金融业乃至整个金融体制造成巨大冲击,利用其平等开放的特性,逐步实现金融的充分有效性与民主化,倒逼金融体制改革。
3.金融体制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金融体制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所包含的层次结构众多,涉及到的因素、变量也十分繁杂。金融体制改革包括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金融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农村金融改革、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完善金融监管等众多方面。这其中每一层次当中所涉及的内部元素更是数量庞大,相互之间都存在内在联系,而且每一层次结构都作为金融环境的一部分,相互之间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存在,是动态因素;而中国的金融环境又作为世界大金融环境的一部分,世界金融的发展态势必将影响到中国金融发展。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需考量多方因素之间的动态关联所带来的影响,难度系数极高。但本届政府依然有勇气、有信心把金融改革推行下去,体现了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和深化改革信念的坚定性。
4.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要防范金融风险,这是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李克强提出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加强证券化业务各环节的审慎监管,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在会议、演讲中强调,要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新一届政府也推出了存款保险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具体举措。金融风险的防范不仅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对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起到积极的稳定器作用,体现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化和应对策略的科学性。
三、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指导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具有历史继承性,是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继承发展的结果。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种种金融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体现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普遍性,才促使事物的完善发展。李克强的金融体制改革思想把马克思的理论联系到中国实际,勇于挑战复杂难题,坚定实行深化改革信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具有民族实践性,从全球经济视野出发,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实践。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指出,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所以,李克强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是把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历经“三期叠加”经济阶段的实际与理论的结合,是为适应中国特色国情而制定的改革方略。
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具有能动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金融方面与时俱进的伟大创新。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和金融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本质和规律,强调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李克强提出的金融“活水论”和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底线”思维等,不仅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创新,也是有助于正确处理好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明确加强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同时,李克强所提出的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体现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正是为解决中国经济、金融问题应运而生的,其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和前瞻性意义。
2.实践意义
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以“顶层设计”为主要特征,与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相比有质的飞跃,体现出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过程。顶层设计思想对金融体制深化改革既是重要的理论创新,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可以看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布局和坚定的信念。李克强总理所推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与路径依赖,使资金成为“一池活水”,促进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对助推中国实体经济良性运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有积极影响。
在国际方面,李克强金融体制改革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必将延缓国际经济下行趋势的蔓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建实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成立,不仅使中国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使中国成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制定者,为将来中国经济能够在国际领域中取得深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在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果断提出要坚决进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李克强作为负责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他的金融创新思想对中国金融改革影响至关重要。因此,主要结合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涵进行阐述,并结合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加以探析。
3.李克强论改革 篇三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5日)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系统总结了2011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在此,我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一问题,谈些认识。
一、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新形势下,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对于做好2012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控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增长率9.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4%。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新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远未结束,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西方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风险因素增多,经济低迷可能是一个长期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要国际组织都调低了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当然,美国等国也出现了一些复苏回暖的迹象,对此我们也要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较快,一些发达国
是一对矛盾。只要增长速度、不顾物价稳定,或只要物价稳定、不顾增长速度都相对容易,难的是二者兼顾。当前,国际上流动性过剩和市场预期低迷并存,国内货币存量也较大,给“两个保持”带来很大压力。
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结构调整,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有利于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等不合理需求,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制约因素;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经济增长由内外需、三次产业协调拉动和科技教育管理支撑的新格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要素潜力正在发挥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都要求我国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结构调整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总之,发展必须转型,转型也是发展,是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2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推进改革开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握
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我们调结构、转方式,很重要的就是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国,贸易依存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扩大出口遇到越来越多的摩擦、壁垒和障碍,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才能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其三,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内需潜力大,对经济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内需的一大源泉。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的看,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上有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并逐步实现均等化,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实际问题,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把在城镇已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要研究出台规范的市政建设投融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加强公共交通、污染防治、水电气热供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指出,房地产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要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巩固调控成果,积极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城镇化稳步向前推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又一源泉。要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尤其是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城镇化滞后。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引导要素合理集聚、企业集中布局、土地集约利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不能一刀切,要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控。对西部地区一些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开拓市场尤其是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并举”。无论是稳增长、控物价,还是扩内需、调结构、推进城镇化,都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严格保护耕地,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无论是从应对当前挑战的实际需要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的根本目的看,都必须把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放到扩大内需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率高,消费率低。按有关方面数据,2010年我国消费率为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我国消费潜力巨大,但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工作中,扩大投资的办法较多,扩大消费的办法较少,这种状况必须扭转。要完善鼓励居民合理消费的财税、信贷等政策,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尤其要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为此,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
0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要着眼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要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并以此带动贸易、技术、能源资源等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三、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拉动消费,又增加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5000美元,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民生领域巨大的内需潜力会持续加快释放。加大民生投入,本身就是结构调整,是转方式的应有之义。要适应群众的新期盼和形势的新要求,把民生工作放到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把重大民生工程摆在发展工程的优先序列,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做到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逐步扩大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既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的重大决策,具有惠民生、稳房价、扩内需、促发展的多重作用。过去一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
2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售价明显下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是深化医改新任务的起始之年,也是攻坚之年。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将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将集中暴露,工作难度还会加大。下一步,要认真总结医改的经验和做法,抓紧制定“十二五”期间深化医改规划,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要推进基本医保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在继续提高参保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政府补助标准和报销比例,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药物定价机制,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在大医院推行便民利民措施,优化诊疗流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公立医院发展新模式。同时,要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在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过程中,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部署,全面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为先,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定不移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4方向。与此同时,对水、天然气等产品的阶梯价格改革方案,也要抓紧研究。对居民基本需求范围内的价格,应合理控制,对非基本需求方面的价格,则应更多采取市场调节的手段。要继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采取这些改革举措,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价格改革,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打得太满从而使经济关系绷得过紧,这样才能为改革留出空间。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同时,要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一是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二是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三是合理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研究将部分高消耗、高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逐步扩大房产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环境保护税费改革等方案。四是继续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促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研究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还要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事项,国家只审批或核准政府投资项目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涉及整体布局和影响资源环境的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服务监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五、在稳中求进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仅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且要在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为此,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要合理划分“基本”与“非基本”的范围。我们所要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大致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个部分。从我国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7达17.6%;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8%,而我国目前还不到5%。如果与养老、保健、助残、家政等服务结合起来,潜力和空间更大。
加强社会建设,要重视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物价问题,直接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千家万户。要处理好推进价格改革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关系,在出台价格政策和改革方案时,要把各种因素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努力把握好时机和力度,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努力把影响控制在合理水平。又如煤电油气运供应问题,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常常处于“紧平衡”状况。要从保民生、促和谐的高度,加强部门和地区协调,优化组织调度,采取增加生产、实行需求侧管理、推进运输通道建设等措施,提高煤电油气运供应能力;同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使内需特别是消费潜力持续发挥。
4.李克强演讲范文 篇四
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以改革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The Chinese Economy: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致辞
Speech at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 201
3李克强
Li Keqiang
2013年9月11日September 2013
尊敬的克劳斯施瓦布主席先生和夫人,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Professor Klaus Schwab, Executive Chairman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d Mrs.Schwab,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Dear Friends,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诚挚欢迎!
Let me begin by extending,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earty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seventh Summer Davos Forum and a warm welcome to all the distinguished guests.7年前,达沃斯论坛从瑞士的高山之巅来到中国的渤海之滨,我当时正在辽宁工作,亲身参与了论坛的创办,至今历历在目。这些年来,论坛在大连和天津轮流举办,影响越来越大,我感到由衷高兴。本届论坛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题,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前瞻性。
Seven years ago, when the Davos Forum came from the high mountains in Switzerland to the shore of the Bohai Bay in China, I was working in Liaoning and was personally engaged in the launch of the Forum, and my memories of the event are still vivid today.I am truly happy that the Forum, which has been held in Dalian and Tianjin in rotation since then, is gaining greater influence, and I find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Forum, “Meeting the Innovation Imperative,” a forward-looking one that points the way to the future.从2008年9月至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整整五年。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仍错综复杂,发达经济体刚出现一些好转迹象,新兴经济体又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昨天,我和施瓦布先生一起与部分企业家代表进行了交流,大家对中国经济形势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十分关心。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经济有不少议论,担心会不会出现一些国家曾遇到的增长过早放缓问题,甚至出现“硬着陆”。我想告诉大家,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
Five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September 2008.Yet the world economy still faces a complex situation.Just as developed economies begin to show some signs of improvement, emerging economies are confronted with rather serious downward pressure.As we often say in China, “Hardly has one wave subsided when another wave rises.” Affected by a multiple of factors,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slowed down to
some extent.Yesterday, Professor Schwab and I had an exchange of views with some of the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They all showed a keen interest in the state and prospects of the Chinese economy.For some time now, there have been many commen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wondering whether it may slow down too early, like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or even encounter a hard landing.What I would like to say is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which is at a cruci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moving forward in a steady way and its fundamentals are sound.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9%下滑到7.7%,二季度又下行至7.5%,消费、投资以及外贸增速呈下行态势,中央财政收入出现多年来少有的负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证了经济平稳运行。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ent down from 7.9 percen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last year to 7.7 percent in the first quarter and 7.5 percent in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is year with a reduced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foreign trade.There was a registered negative growth i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venue, which has been rarely seen for many years.Confronted with downward pressures, we stayed committed to the overall policy of seeking steady economic progress.We took a host of innovative policies and measures with a holistic approach to pursue steady growth, conduct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and promote reform, which served to ensure a smooth economic performance.第一,兼顾当前和长远,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我们权衡利弊,认为这无助于解决深层次问题,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在财政政策方面,坚持不扩大赤字,而是调整支出结构,压缩行政开支,加快支出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结构调整、保障民生的支持,对小微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在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我们也沉着应对,不畏艰险,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管理好流动性,重点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们还通过加强监管和规范发展,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对大家都很关注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序规范和化解。可以有把握地说,总体是安全可控的。
First, keeping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stable with consideration given to both immediate and long-term needs.In the face of economic downturn, a short-term stimulus policy could be one way to drive up growth.But after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we concluded that such an option would not help address the underlying problems.Hence, we opted for keeping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stable, which we believe served both the immediate needs and long-term interests of the economy.With respect to fiscal policy, we introduced policy measures that kept deficit from expanding, readjusted the expenditure structure, cut down administrative
5.2014李克强博鳌演讲实录 篇五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在春和日丽的季节,和来自52个国家的朋友们会聚在中国美丽的海南岛,一起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鳌亚洲论坛已举办十二届,成为聚焦亚洲、放眼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水美鱼丰”,这是博鳌的特征,也是论坛硕果累累的象征。出席本届论坛的有亚洲和非洲多位政府首脑,也有众多的商界领袖和智库、传媒界的杰出人士,老友新朋汇聚一堂,大家都为亚洲与世界的发展大计而来。思想越辩越新,朋友也就会越交越真。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国际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影响全球与地区局势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多极化进程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发达经济体有好转趋势,新兴经济体又遇到新的挑战,不同国家经济走势分化,全球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实现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任重道远。
今天的亚洲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经济规模占世界的1/3,人口有40多亿,劳动力供给充足,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远未释放。同时,亚洲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高,地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还有7亿多人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亚洲各国既面临老问题,也有不少新烦恼。解决亚洲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发展改变世界,发展创造未来。发展仍然是亚洲国家的第一要务。
新形势下,亚洲保持发展势头需要源头活水,最重要的是发掘新的动力。本届年会以“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为主题,很有现实针对性,这对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深远意义。
在此,我愿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第一,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的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更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甚至是“二加二大于四”的乘数效应。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过去,发达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又增加了发展环境的复杂性,部分亚洲国家经济增速下滑、通胀上升,甚至出现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现象,国际上唱衰新兴经济体的声音再起。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亚洲国家要继续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实现互惠共存、互利共赢。
过去十多年,亚洲区域内贸易规模从1万亿美元扩大到3万亿美元,占区内各国贸易总量的比例从30%上升到50%,但如与欧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我们应齐心协力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提升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水平。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是对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RCEP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符合亚洲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传统实际,采取循序渐进方式,兼顾成员国不同发展水平,不排斥其他区域贸易安排。
中方愿与各方一道,积极推动谈判进程。与此同时,可考虑启动亚太自贸区(FTAAP)的可行性研究,以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利益最大化。
中国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持开放态度,只要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中方乐见其成。我们坚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主导地位,RCEP和TPP应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二者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希望RCEP在2015年能够达成协议。
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地区各国同心并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发挥亚洲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作用。
第二,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实现亚洲共同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经济融合。创造亚洲的美好未来,要靠各国的自身发展,更要靠地区的共同进步。
中国有句谚语,“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地区国家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系牢经济联系的纽带,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区各国应携起手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方愿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今年还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项目。
中方愿与域内外相关方抓紧磋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备事宜,争取早日正式成立。产业互接互补是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各国应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推动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网络和经济体系。
亚洲经济的命运取决于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各国要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大趋势,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彼此经验,促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本区域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机遇。第三,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地区动荡是祸,周边稳定是福。亚洲的进步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和平稳定是亚洲发展的基础保障。
60年前,中国、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充满了东方智慧,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我们要把和平共处的理念世代传承下去。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可成友邻。实现亚洲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凝聚共识,积极作为,共同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各国应推动安全对话与磋商,加强灾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这里我要强调,中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同时我们维护本国领土主权的意志也是坚定不移的,愿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主张也是明确的。对加强海上合作的积极行动,我们都会倾力支持;对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挑衅行为,我们会果断回应。
中国人历来讲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们重情义,不会亏待朋友;我们讲原则,坚定维护根本立场。
南海和平稳定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中方愿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框架下,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COC)磋商进程,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中国珍爱和平、渴望发展,愿与地区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平、繁荣和开放的亚洲。
女士们、先生们!
亚洲的发展关乎世界前景,中国的发展与亚洲息息相关。
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既然是左右,就表明有一个上下幅度,无论经济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当前,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回升,结构调整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中国经济开局平稳,总体良好。
但也要看到,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困难不可低估。这些问题,既是错综复杂国际大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国内经济深层次矛盾凸显和增长速度换挡期的客观反映。
凡事预则立。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既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宏观调控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根据形势变化合理把控调控的政策力度,适时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措施。
去年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累了新的调控经验。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的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是有条件的。中国经济体量大,外汇储备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回旋余地很大,市场空间广阔。尤其是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占全国60%以上,人均GDP则刚刚达到5000多美元,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带来的增长潜力巨大。已经出台和还将陆续推出的一系列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将对稳增长持续发挥作用。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中国经济稳增长是有基础的,今后一个时期不但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条件,而且具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本届年会主题是寻找新的动力,我们将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向改革要动力。市场中蕴藏着巨大的活力,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将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建设,形成有益经验,并复制与推广到其他地区。这有利于放宽市场准入,更好创造营商环境,鼓励公平竞争,建设法治经济,也会更多释放改革红利,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稳定市场预期。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可以促进改革。我们将着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譬如,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我们将在与国际市场更深度的融合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二是要向调结构要动力。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邮政电信等更多服务领域,用税收的杠杆来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更多运用社会资本,增加养老、健康、旅游、文体等生活性服务供给。
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从破解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入手,有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与运用市场手段相结合,将在今年更大规模改造各类棚户区。
我们将推动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陆路交通干线,培育新的经济支撑带。着力推进整个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们还将积极推动绿色工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开发,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此过程中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扩大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的规模,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促进我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
三是要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民生。中国13亿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也是“需求的富矿”。随着民生的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不断增强。我们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人民的收入,而就业是收入的来源,是民生之本,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创业的财税金融扶持和服务力度。
我们已把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小微企业范围的上限,由年应纳税所得额6万元较大幅度提高到10万元,并且还将对个体经营和企业吸纳就业进一步实行减免部分税收的政策,通过扩大就业创业来推动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我们将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消除群众后顾之忧。采取鼓励居民消费的综合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降低流通成本,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我们不仅要爬坡过坎,还要行稳致远,集亿万人民的勇气、智慧和力量,续写“中国故事”新的传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女士们,先生们!
6.李克强论改革 篇六
7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会议, 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的相关工作。
李克强指出, 推进东北经济发展, 要注重发挥东北自身优势。一要做强装备制造业, 抓住高铁、核电、特高压等重大项目建设契机, 促进技术、产品创新, 推动“东北装备”走向世界。二要推动东北走在全国农业现代化前列。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产品深加工, 加快粮食仓储建设, 实施深松整地、黑土地保护工程, 改善生态环境。三要面向东北亚加强开放平台建设, 推进互联互通, 以沿海经济带和沿边口岸带动开放。
李克强要求, 各部门要加强指导、做好服务, 东北各级干部要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努力攻坚克难, 推动经济企稳向好, 着力提质增效, 实现老工业基地在改造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