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025-01-14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共17篇)(共17篇)

1.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一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物理学史不仅体现了物理学家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宝贵理论成果,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实际,补充和传授相关的物理学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能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伽俐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他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促进了学生思维批判性这种智力因素的发展。像这些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无处不启迪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灵感。

2.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二

一、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物理新课程中增设了许多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 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时空。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 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个结论。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各种能力, 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 发现新问题, 学习新知识, 探究新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 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 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 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 得出结果。

1.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

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 如根椐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小制作活动或对某物理知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等;也可以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多学科的综合应用, 如环保方面的问题、能源方面的问题等;也可以是物理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如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2.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形式

可以是全班选择同一个题目进行研究, 例如, 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的活动, 也可以是由教师创设几个不同的课题后, 由学生自主选定研究的课题, 或由学生另选择研究课题交给老师审批后确定研究课题等方式, 进行全班并进式的研究多个问题的同步研究活动。在此应注意选择研究的题目不易过大, 应使学生易于操作, 针对性较强。

3.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

可以小组 (最好两人一组) 活动的分散方式进行, 例如, 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这样较机动灵活;也可以全班参与的形式进行, 如参观、社会调查等, 这样可以较好地开展工作。每个物理“探究活动”的课题及所需要的时间、地点等会有所不同, 可以采用长短结合、课上课下结合的方式, 轮流穿插进行。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可以培养一批积极性和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帮助教师工作。

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及方向是不同的,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应给学生一些宽松的、能发挥出个性特点的不同的要求,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更多的情境, 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物理“探究活动”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不能搞万人读一本书的做法, 应根椐自己的具体情况, 挖掘出好的题材, 使学生在物理“探究活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 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二、从学生实验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 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 因而, 从加强学生实验着手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学生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重要实施方法

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 带学生到湖边看倒影。他们看到在平静的湖水边, 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 即光线平行射入湖面, 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 形成镜面反射。这时让一个学生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 激起一阵微波, 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 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他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 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 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且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 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讲分子的热运动时, 分别给相邻座位的两个学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让他们同时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 过一会儿, 就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 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 扩散缓慢, 几乎没有动静。实验表明, 温度越高,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 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实验中, 通过自己动手做做, 自己再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能透过具体的物理现象, 理解并总结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规律, 从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为创新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实验能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 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讲阿基米德原理时, 先给学生讲讲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 然后每人发给一个盛水的烧杯, 一块小方木, 一枚大头针, 让学生自己体会F浮=ρ液gV排的实际意义。用大头针的尖端向下压木块, 会感到用力越大, 木块浸没于水中的体积越大, 直到全部浸没为止。也就是说, 在木块没有完全浸没之前, 排开水的体积越大, 水对木块向上的浮力也越大。后来, 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下我明白了, 一块铁板会沉入水底, 而用铁板制成的船却可以载人过江的道理了。”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身体会, 自己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 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 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 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 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 验证物理定律, 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通过设计物理实验, 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 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 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 组织他们观察现象, 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2.重视课外实验,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外实验 (包括小制作) , 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 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 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 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 要让学生经受挫折,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改进实验,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从而获得成功, 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学科、新思维的原动力, 而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物理学是迄今为止发展得最为完善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具有结构严谨、理论深奥、方法奇特等特征。物理学始终站在科学前沿, 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极大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应用多媒体培养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 有声有色的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 通俗易懂的解说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 展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 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果说人的创造意识需要一定的教育环境启发、唤醒, 人的创造思维需要在某些特殊的实践活动中训练、提高, 那么物理教学无疑是实现两者完美结合的最好的实践活动。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 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摘要: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造思维 创新精神 教育核心 探索实践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需要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现代型的人才。

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过多地注意把获得的经验,归纳的类型传授给学生。当然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捷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了“验方”,然而,如果课堂上不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陷入只有机诫的记忆和被动的模仿,思维就会固定在教师设下的框框内,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进行创造发明的高级心里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所以我们教师日常教学不能不把创造性能力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来。

如何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培养创造性能力培养?创设求异情境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条件,所谓求异情境,是指创造一种使学生们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的条件下,设置一些具有多种答案一题多解等问题,能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使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刻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在积极探索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一种学习情境。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首先对数学感兴趣。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内容在未来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由责任感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自己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或由老师设计疑问,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问题、并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变被动为主动的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考,培养小组共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这样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来,大胆发言,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知识讨论的更加全面深刻,从而克服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不敢提问题的传统习惯,也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二、引导学生掌握概念间知识联系培养创造性思维

每一门学科都有确定的知识范畴,它们要阐明的内容并不是毫不相关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数学的每一节都有新概念,教师除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概念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概念间内在联系,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联想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点之间是有关联的,知识点也只有与其它知识关联过程中,才能被理解,被应用。学生在揭示问题的关联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培养。

例如:讲二次函数时,除引导学生画图象,求对称轴,顶点坐标外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联系,不是由老师直接讲给学生,而是提出问题设置问题(1)从代数形式看二次函数y=ax2+bx+c (a>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 ax2+bx+c<0

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回答:函数Y=0就是一元二次方程;Y≠0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2)图象上看,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解集在函数图象什么位置上?学生争先发表自己的想法,得出结论;方程的根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图象与X轴的交点间部分(或交点之外部分);(3)二次函数图象的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几种情形?相应的二次不等式解集情形?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形?学生回答:

(4)影响二次方程根源是什么?学生回答:判别式Δ=b2-4ac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广泛思维中认识到了二次三项式:ax2+bx+c的“源” 通过直角坐标的场所,经过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通过四个导学点设计的情境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调动思维,使学生想学爱学,自觉主动地学,使学生在思维中学会了二次函数,在应用二次式问题时,能发挥它们的关联作用,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方法,而且要在旧经验老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想、联想、大胆创新,跳出思维定势。因为过分强调一种方法难免使思路单一思维单板,适当运用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则能有效地惯通知识,开拓思路,培养能力。在学习中,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寻求最佳解题方法的习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证明:cos2A=(1-tg2A)/(1+tg2A)经启发后学生发明了许多新方法

方法一:左边= cos2A= (cos2A- sin2A )/ (cos2A+sin2A)=(1-tg2A)/(1+ tg2A)=右边

方法二:左边= cos2A=2cos2A-1=(2/sec2A)-1=(2/1+ tg2A)-1

=(2-1-tg2A)/(1+ tg2A)=右边

方法三:右邊=(1-tg2A)/(2 tgA)/(1+tg2A)/(2 tgA)=(1/ tg2A)/ (sec2A /2 tgA)= (1/ tg2A)/1/(2 cos2A tg A)= (1/ tg2A)/(1/ sin2A) = cos2A=左边

方法四:右边=(1-tg2A) / (sec2A)= (1-tg2A) cos2A=(cos2A- sin2A )= cos2A=左边

仅一题再现了数学中常用变形及十几个知识点间的相互转化起到以一带十,事半功倍的作用,加强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长期坚持寻找多种解题方法的训练,必然会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能得到很好培养。使课堂上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四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一、前言

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不能单单以考试为目的,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教学中没有体现出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四、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开放式教学,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易于产生激情、兴趣和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确立学生主体观,树立民主教育观,坚持语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竞争、互助的学习氛围。使课堂上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学生求知的兴趣,有幽默的语言,有新鲜的教法,有有趣的话题,浓郁的情趣,引人深思的问题。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整堂课成为“自治主体式”的创造教育,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2.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

3.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丰富多彩的,教材上有许多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题材的文章,我们要善于抓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与想象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真正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学以致用,真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就是要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初中来说,可以开展创作座右铭、格言征集、校园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校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行,也适合初中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让学生真正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能力成为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

5.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五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更加提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指打破思维定式的做题思路,有自己独特见解。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0-01

小学语文培养的不仅仅是针对我国语言文化基础进行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语言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意义进行的教育。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阶段,而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学好小学语文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涯意义非凡。本文通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希望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提问

小学生总有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一切未知事物的热情。对于小学生的这种特质,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切不可用拒绝采纳以及倾听的方法将小孩的这种特质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提问。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节课的时候,文中的雨来和一般小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小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对雨来进行分析的同时,反省自己。比如“小英雄雨来在和日本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为什么可以取胜,他有哪些优点”“如果你是小英雄雨来,你会怎么做?既可以把鬼子引到雷区,自己又可以安全逃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雨来为什么喜欢和老师作对”。小学生一般喜欢动脑筋,会提出一些奇思妙想,而且,他们天真无邪,思想简单,只要老师加以鼓励,学生就一定会将自己的想法都大胆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养成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观察能力的获得作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观察能力包括对人进行观察以及对物进行观察,为了培养小学生观察人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动大家做游戏。每个人写一张字条,字条上可以隐含三条关于自己的信息,然后集中收起来,老师把字条读出来之后,让其他同学猜这是谁写的。这个游戏中除了考验大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还考察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一般被读到的同学面部表情身体行为等都会有不正常的表现,就看谁观察得更加细致入微了。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一些新型的物品或者植物等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的特征,然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用一段话写出来,描述越详细越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想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应该已经存在,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后要求,“对课本中的画面用一段话来描述”,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根据一个图片来想象当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他们的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除了这种方法,教师也可以经常布置学生这样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用四个词“自行车,漫不经心,秋高气爽,浪花”来连成一段话。将这样看似毫不相关的几个词语放到一个情境中,组合成一段流畅的话,本身就考验人的想象力,小学生又正处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有裨益。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个生物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述了一种新型的病理,包括它的组织,结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等,老师讲得滔滔不绝,不亦乐乎,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然后下节课的时候老师做了一个知识小测验。老师自己出的一份关于上节课内容的题,全班大部分人都感觉题很简单,自己掌握得不错,答得也挺好。可是令全班惊讶的是,最后所有人都得了零分。老师很严肃地告诉全班人,他所讲的这种病理压根就不存在,都是他捏造出来的,所以大家都是零分。通过这个故事,老师希望教会学生一个道理,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勇于提出质疑。作为学生我们也要勇于提出质疑,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带着我们的疑问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热情

所谓创造是指产生原来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想法,创造型思维必须是学生自发主动的,基于自己的智慧和兴趣所产生,而不是迫于老师的压力,不得不做。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做出一副特别严厉的样子,甚至让学生感到害怕,不敢不听课,不敢不完成作业,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学生稍有不慎,就会被批的一无是处,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像朋友以及长辈之间的那种亲近。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是严肃压抑沉闷的,学生不可能畅所欲言,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生怕遭受到严厉批评,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热情洋溢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捷径。而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为其创造思考的氛围,学生自己也要用心探索,总结规律。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勇ァ?

参考文献:

6.用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篇六

用创新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的确,教育创新着眼于人,不是庸人,而是你超越前人的人,敢于批判前人的人.数学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如何在数学中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我从三个方面来谈我的看法(一)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充分调动积极性.(二)体现数学思想,培养创新意识(三)重视思维过程

作 者:刘波 作者单位:商丘市粱园区双八镇第一中学,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8)分类号:G623.5关键词:创新 鼓励 思维

7.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学科, 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规律所构成的物理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 运用发现法、启发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

例如, 在讲述大气压存在这一事实时,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看到”大气压的存在, 可采用这样一个实验。先将一个剥去外壳的熟鸡蛋, 置于轻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不动, 接着拿去鸡蛋, 将酒精棉花点燃后投入瓶内, 燃烧片刻, 使瓶内空气稀薄, 再将那只鸡蛋置于瓶口上, 可观察到鸡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对这种意想不到的现象, 不仅能使他们看到“大气压”的存在, 而且能够激发起他们探索其中奥妙的积极性和丰富想象力, 开发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构思、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 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又能开发他们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呢?必须依靠教师课前的创造劳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 创造性地组织教材, 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 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诱发学生探索, 使学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 获取、发现新的知识,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例如, 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 如果直接运用托里拆到利实验获得结论, 虽然能测得大气压值, 并能理解测量过程及原理, 但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 学生只能盲目的接受, 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索式教学, 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1) 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 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 (连通器原理) 。 (2) 把玻璃管中安上一活塞, 向上拉动活塞, 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 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 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 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 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面上升时, 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 设想一下, 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 从而精确地测量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参与科学探索、发现,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灵感, 掌握教材, 而且, 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创设物理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的获得, 智能的提高, 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 启迪思维, 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激发的。因此,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 要善于质疑问题。

例如, “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导入教学。教师首先出示一张画在吹塑纸上的图画, 花盆里只有一株花枝, 但没有绿叶和红花。用薄纸剪剪成花和叶子, 问学生能不能不能不用胶水把花和叶子贴上。待学生思考得不出可行的办法后, 教师拿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 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 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

这一独具匠心的引入, 将无法观察的电荷和摩擦起电过程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化抽象为形象。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 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尝试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创造的灵感很可能由此产生。

2. 善于抓住契机, 问到“点”上。

教师对问题抓得准, 问得得当, 才能击中问题要害, 引发思维。教师所提问题应围绕教学中知识的重点、难点, 且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 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 在“惯性”的教学中, 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起跳后, 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 学生则会感到索然无味, 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使的火车车尾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 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 其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

3. 联系教学实际, 启发学生大胆猜想。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上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根据已有的知识, 凭借想象力对问题答案作合理推测。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应先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猜想因素, 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例如,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出伽利略的理想斜面上, 一个光滑小球下滚时将无限加速, 上升时将减速, 最后停下来。当在一个平面上既无加速原因, 也无减速原因时, 给小球一个初速度, 小球将如何滚动?在教师引导下, 凭脑中的“理想化实验”学生猜想出结论:小球将以初速度滚动下去。

4. 巩固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总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创新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地训练和发展, 当然, 这类题目绝对不是靠简单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和套用物理公式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从创新的角度, 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

例如, 一同学要把悬挂在天花板上的两根细绳系在一起, 但这两根细绳相距很远, 他无法同时把它们抓住;房间里只有一把椅子和一把钳子, 那么该怎么办呢?能否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钳子可以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思考, 也许会想到利用单摆的知识;把钳子系在一根绳子的下端, 使其摆动, 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站到二者的中间, 待第一根绳子摆过来时把它抓住, 这样就可以把二者系在一块了。这样既巩固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和的创造性思维。

(二) 创设实验情境

1. 改进实验方法, 探寻新的途径, 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若教师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他方法的机会和条件, 有意引导学生探索, 对求不同方法,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现探索出新的途径及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定能使学生开阔, 创新意识增强。

2. 创造学习场景,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在教室里布置实验装置, 创造些学习环境, 气氛,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中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在“阻尼振荡”这节课的教学中。在教室前面挂个铁球, 上课时教师把铁球拉过来, 从鼻尖处释放, 当球摆出去又荡回来时, 教师还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 学生以为球会撞到教师的鼻子上去, 然而球在鼻尖前一点点的地方停了停, 又摆出去了。球可能撞到鼻子吗?阻尼振荡的讨论拉开了序幕。

(三) 创设议论情境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 彼此交流、启发, 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这样更容易突破重点、难点,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扎实。创设议论情境, 学生能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拓宽思路, 引发灵感, 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 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 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例如, 在“曲线运动”一节的讲解时, 可以用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讨论。

受共点力作用保持平衡状态的物体, 在撤销一个力而其他力保持不变时, 讨论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这个问题并不复杂, 但如果不分析透彻而急于下结论, 则很容易错漏其中某种情况。但若通过讨论与交流, 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使问题得以完美。

四、加强问题的变式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的训练, 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 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求“多”, 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例如, 质量为M的小车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o做无摩擦的直线运动, 在小车顶的前端放上一个质量为m, 且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若物体与车的摩擦系数为u, 为了使物体不至于从车上滑下去, 问车顶至少多长?这道题可用多种方法来求解, 运用动能定理求解, 以车为参照系求解, 用图像法求解。一题多解, 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通过多方位,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8.作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八

一、先说后写,挖掘题材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写作,这种方法易限制学生的思路,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完全窒息了学生的想象力,独创力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写出的文章常常囿于老师的提示,“千部一腔 ,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新意。采用先说后写方法,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后落笔成篇。如以“我的理想”为题作文时,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自談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想当空军”,有的说“想做一名教师”,还有的说“想做一名环境保护者”真是想法各异。通过这些,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接着,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把一个或几个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整的叙述下来,由师生共同评议、订正,然后落笔成文。这时学生写起来便文笔流畅、感情充沛了。避免了平时那种“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的惨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的作文在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落实,立意新颖,个性鲜明。

二、只定主题,不定题目

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自命题目,写不同的内容、不同形式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题目,文章的眼睛。如何给文章加题目,很有学问,可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如以“我为班级添光彩”为主题写文,提醒学生这句话仅仅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并不是题目,只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写,可自定题目、内容和形式。结果,大家写出了“快乐时光”“1500米跑道上”等等,文章的形式有诗歌、散文、记叙文,即紧扣了主题,有各有感人的闪光点。再如要求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展变化,取得了伟大成就为主题写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可从大的方面写,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写,还可以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写。这种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展想象作文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再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看图想象作文。用电脑图片组合成一幅画面或出示一幅新颖奇特的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自由畅想,大胆的以想象来补充生活中真实的不足,但必须虚构得合理,让别人看不出破绽,想象不宜胡编乱造,荒诞不经,应以生活为基础,尽量接近生活,只要效果不错,一切手段都是可以试一试的。

2续写作文。教师设计一个故事,交代开头、经过,让学生续订结尾,同一个故事,学生能写出若干耐人寻味的结尾。也可以交代开头结尾,让学生编写经过。如“东郭先生再遇饿狼”还可以让学生

续写课文等等。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驰骋想象,结局各异。并使学生兴致盎然,思维活跃,达到显著的效果。

3联想作文。面对这座城市日渐污染的环境,写一写我的“绿色环保汽车”、“多功能停车位”;以及让他写一写“假如我是市长”等等。这类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促进了学生管理方面的才能,强化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令人耳目一新。

四、形式活泼的读书笔记和手抄小报

9.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九

文/代保卫

摘 要:历史教学不只是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观察力;想象力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去创造,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并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如在教学“红军的长征”有关内容时,可放映《四渡赤水》《闪闪的红星》等电影中的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创造力的开端,更是客观外界信息转化为个体经验的唯一途径,它是创造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途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热、社会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进行观察。如带学生去参观杨靖宇纪念馆,展品中有当年杨靖宇抗日战争用过的武器、衣物等,在这些遗物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当年杨靖宇带领抗日战士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顽强地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从而看到杨靖宇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观察力是多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就不可能有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因此,想象力对各行各业的人都很重要,但想象力对历史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历史是过去的陈迹,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事实具有活力。

历史的想象,贵在真实。因此,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做到:(1)利用各种文物,如古代遗物、衣冠器皿、生产工具、建筑美术等;(2)利用历史图表、模型、电影等;(3)利用乡土教材、历史博物馆展品等。有了这些直观材料,再加上教师语言的描绘,学生脑子里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再进行想象,就能使早已消失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画面再现出来。因此,历史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诸因素的核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它。在历史教学中,要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全靠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师可在评论、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训练中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阐明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总结历史的教训中,借古鉴今中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精神是学生在其亲自参加的创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创造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志向、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创造活动,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都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受书本知识的束缚,鼓励学生敢于介绍不同的观点,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新观点,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以此树立学生创造的信心,开阔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多做努力,以此来活跃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萌发他们创造的灵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0.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

不少老师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绘画中 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因此,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抄课本上的吧”。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让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发展下去,只会使学生变成墨守成规,将来离开书本,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将一事无成的人。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装饰画中画树,他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的情感。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在写生中引导学生观察的是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方式,减去不入画的部分,补充一部分,使构图完美,意境更充实。要求学生用夸张变形手法表现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据主观感受,表现情趣,加强艺术感染力,这样的效果是,全班几十人的作业,一人一模样,共性中有个性。看学生的写生作业:有的是一棵大树下的一间小屋,有的是一笔一划的勾房瓦,有的屋前一条小路,引起人的遐想。写生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经过艺术概括,去粗取精,创造出的是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看过优秀桥的建筑的照片基础上,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动手,许多同学把对未来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好多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立意的思考,升华了主题思想,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难能可贵的创造思维

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溜,有独到之处,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

三、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

除此,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11.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物理;创造;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1-026-02收稿日期:2011-09-21

物理学的现代进展,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审视物理教学改革,使我们站在物理学现代前沿思考物理教学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使我们以物理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反思传统的物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使物理教师站在物理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学物理的概念、规律、理论。真正使中学物理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物理学的进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体现现代物理学的精神、现代科学的精神。

一、借教学中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那种“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中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引起教育界高度的重视。教师们也都在努力地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快地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如“3015”工程、“洋思”模式、“导学自读”模式等。而学生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强烈的内心动机。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物理学习中的“创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自身去发现规律,试图去创造、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实际,采取最优化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从被动学习发展到爱学习、会学习,我要学习。这也是学生形成内在动机的主要途径。精彩的演示和实验、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美如画的板书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发生兴趣,从而培养创造思维。

例如,在“焦耳定律”“电流的热效应”教学中,当学生知道电能是可以转化为内能的规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内能是否可以转变成电能呢?在学习电动机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能不能制造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机器?”在学完“电流的磁场”后,让学生明确,电可以转化为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转化为电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是很难自己得出答案,除非有超前的学习和课外科技阅读,一般只能望尘莫及。物理教学中还有许多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例如:如何提起比你的力气大十倍的重物?在没有车子的情况下,如何移动几吨重的石块?这些问题属于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创造问题。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形成悬念,唤起创造。随着教学深入,有的学生创造性的答卷被检验是正确时,那他们将得到一次创造的快慰。对思考不正确的学生,也得到一次鞭策和激励。这样一来,学生很兴奋地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更爱创造。

二、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一)呈现资料和确认概念

在向学生呈现的学习资料中每一个例子都是“弹力”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其中有弹簧、相互挤压的物体、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单摆等例子。这些例子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向学生呈现,呈现在例子上同时标上“是”或“否”的标记。教师告诉学生,所有正例都与将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学生的任务是根据这个新概念提出假设,并提出它的本质属性。教师或学生对每个例子的属性逐一记录,要求学生对这些例子的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在学生对这些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弹力”的基本属性,给它下个定义。

(二)验证获得的概念

为了验证学生对“弹力”所下定义的正确性,教师在该阶段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些未加“是”或“否”标志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定义给例子加标记。教师对学生加标记的例子的正确与否给予确定,这样可以验证学生所下的定义的正确性。提出弹力的概念名称,并重新阐述它的定义,明确其本质属性。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定义再提出一些“是”与“否”的弹力例子。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等。

(三)培养分析思维策略

该阶段主要分析学生获得物理概念所采用的思维策略,其途径是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学生采取的思维策略是各异的,有的可能采用了整体策略,有的可能采用了部分策略。让学生讨论概念的假设和属性的作用,通过讨论可以看出他们的假设类型。他们是否注重属性或概念,一次侧重于一个还是各个属性概念。

分析学生弹力概念的思维策略,可以弄清楚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若不理解,其原因何在。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学生对自己所有策略的回忆、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找到一种最佳的思维策略。实践证明,该模式比较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中学生对需要传授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有较多的经验性理解。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总量急剧增加的新时代,正面临着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理所当然将成为新时代的主宰。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公式可循,它要求教师匠心独具,既要知常,又要晓变,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欲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功,必须按新课程要求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探索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完蒸发这一节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家里买的蔬菜、水果要怎样做才能使保鲜时间长些?”学生们有的说放冰箱里,有的说放在潮湿的地方、有的说用塑料袋包起来等等。最后归纳出要使蔬菜水果保鲜时间长就是要防止水分蒸发,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求水分蒸发快慢的条件。这样的教学减少了学生们胆怯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构建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努力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2.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一、运用多手段、多渠道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 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因此,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工程, 不可等闲视之。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时, 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的事。因此有了兴趣, 学生会主动思考、寻求答案, 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有很多, 目标激励、奖罚激励等。所谓的目标激励就是通过设置和树立理想和目标, 激发学生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我时常教育学生要立长志, 并不断地激励他们, 如何保持高昂的心态去学习、生活, 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所谓的奖罚激励就是一定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表扬或给予否定。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教材的材料的运用上要我力求做到“新”“奇”“趣”“实”四个字。所谓“新”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的时事、热点等材料, 因之具体有时效性, 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奇”即表面看起来标新立异却紧扣教学内容的材料, 如诗歌、漫画、故事、动画等, 因形式奇特易激起学生的关注。“趣”是指运用的材料富于趣味, 让人闻之发笑而思之有味。“实”则是指从实际生活中, 尤其是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说起, 由于贴近社会生活, 也易引起兴趣。并且利用多个数学设施, 如幻灯机、图片、报纸、计算机等可以把丰富的教学材料融入一炉, 从而集“新”“奇”“趣”“实”为一体,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讲授“善于调节情绪”中“情绪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课内容时, 我展示了几幅图片: (1) 长江两岸的景物画面; (2) 李白第一次过长江时, 在流放途中的愁苦、悲伤的画面; (3) 李白第二次过长江时, 被放又重获自由, 在返回江陵时, 悲喜交加、心情舒畅的画面。生动活泼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这节知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活跃。由此我启发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对不同的论点展开讨论, 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取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这都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教材重、难点多设疑点, 巧设发问,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学贵知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有利时机, 对重点、难点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可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在介绍交朋友要慎重这课时, 它既是本课的重点, 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突破难点, 先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例, 提出疑问。青少年交什么朋友都可以吗?我们都不加任何选择吗?无论何种朋友对我们都有益处吗?一环紧扣一环发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以及所见、所闻进行讨论, 学生对于这种环环相联的发问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三五成群进行分析, 最终使他们弄明白“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所体现的道理。

另外,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还应该在课堂教学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课下看一些涉及课本知识的故事, 在课堂中讲自己所看的故事, 充分发挥他们自由的空间;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许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兴趣很高, 一下子消除了厌倦的情绪, 纷纷举手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增长了知识, 而且活跃了课堂上那种沉闷、紧张的气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最终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积极主动地营造主动、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 构筑创造性思维的外部环境

经实践发现, 过于严肃的课堂氛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紧迫感和紧张感, 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因概念、理论在知识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 教师又多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善于概括、推理, 这样容易形成严肃的课堂氛围, 往往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因此,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其次, 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艺术, 避免在课堂上说话语无伦次, 颠三倒四, 或语言单调, 干燥乏味, 或重复啰嗦, 缺乏中心, 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第三, 教师要善于疏通引导, 把“因其势而利其导之”的方法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 让学生畅所欲言, 广开思路、集思广益。第四, 综合发挥多种职能艺术, 如适当运用幽默、语言、故事、漫画等引起学生的娱乐天性,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在愉快的环境中起到了教与乐相结合,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第五, 教师应和颜悦色, 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第六, 允许学生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畅所欲言。对于那些敢于提问、发表见解的学生多加赞赏。总之, 培养学生兴趣, 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不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者自由的教, 学者自由的学。这样就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气候”和“土壤”。

四、发挥学科优势, 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

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学科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它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作为政治课教师必须找到一种很好的“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 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思路就是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对于新问题、新情况能够迅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因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 我将会不断地渗透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且让学生逐步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政治课教材中就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 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我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巧设疑问、展示图片、学生讨论、讲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实践证明,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作为主导进行教学, 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求知;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才不知不觉学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3.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创造性精神和创造学内涵的教育。创新教育的最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它是一切“教”与“学”所结出的最好的果实。本文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现状,开创性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前言

胡总书记在6月两院院士会议上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创造性思维意识和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学,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他们身心发展和世界观形成的基础时期,小学阶段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前页,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发明新发现,新理念新思想,新学说和新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3.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3.1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第一、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二、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合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第三、发展学生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指的是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当学生们的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要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出来。第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因素。流畅性是指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第五、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学生好奇心最强,好奇心会促使学生去问为什么,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永不枯竭。

3.2 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嗜好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是这样,他在每一页里,都有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爱好读书者,他会在书本里获得兴趣,有了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他更自觉的学习,形成了“乐学——兴趣——乐学”的良性循环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要生动有趣,要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此外教师还必须用爱心去感染学生,使每位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状态。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采用“强迫性”教育对待学生,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新知识,把新学的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获得新启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3 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师生双方的互动关系,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互动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首先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要有良好的情绪。教师的良好情绪主要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的高度热爱。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最好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会把学习看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惟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一方面要注重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样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

3.4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具有意志力

自信是有成就的人所具备的第一心理素质,意志力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难度、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其次要采用激励性教学评价,不断鼓励和表扬一些身体素质较落的学生,让学生们逐渐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第三、引导学生将体育课上顽强精神用于其它的学习中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心理基础。

3.5 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给学生更多创新机会

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练习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这些大大限制了学生创能力发挥,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体育课中,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例如在刚开始的广播体操学习中,在教授完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以后,让学生明白广播体操除了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深入了解广播体操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的排编方法。又如教五六年级学生练习投篮时,由于小学生手臂力量不够,动作不协调,球性不熟,造成命中率不高,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如果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并向他们提出“投出的球只要碰到篮筐或篮板中的黑色瞄准区域”都算好球,这样学生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练习就能真正地投中好球,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很自然的大大提高。

3.6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创新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团队力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创新的精神是尤为重要。体育课是培养学生这种精神的重要途经之一,在教学中,可运用合作性的教学目标来激励学生相互鼓励,群策群力;注意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各群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寻求对策,并付诸运动实践。如在教授具体动作技巧时,教师先做一套规定的技巧组合动作,然后再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讨论协作后做出不同于规定动作的技巧造型。学生讨论若能很认真,组成的造型也很会奇特,富有创造性,课堂气氛也会因此更加活跃。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跳跃出教师的设想时,教师应予以肯定与鼓励,哪怕是一点点创造性的火花。创造性的火花是靠激发和培养的,因此要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手脚勇于实践。教师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设想,防止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创新能力产生抑制。在体育教学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学生提供同等的锻炼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习力、观察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等,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丰富知识,善于发现,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结束语

14.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四

西乡县第五中学 周小丽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

[正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解决的难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分析,综合形成新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过程。传统体育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围着老师转,离开老师啥也不会干”,他们思维表现更多的是记忆显现性思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僵化,缺乏创造力,已不能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从生理基础入手,发挥体育优势,开发学生右脑潜力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目前的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体育的最

22、自编自导教学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掌握一定的动作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分小组或个人自行创编,积极鼓励学生为大家演示。及时进行表扬,并指出他们的独创性和新颖性。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自主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的创新不管怎样描述它,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在的、常规的活动结果,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的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样的、多样性的。因此,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敢想——敢做——会做”这一主线,按照“台阶式”一步一步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体育教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

15.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培养策略

创造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 目前化学教学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创造意识和求异思维相结合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求异思维。

1.注重培养创造意识。教师要克服偏见,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为了打破对“创造”的神秘感,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通过介绍一些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思维品质。同时, 要注重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做渗析实验时, 我曾组织学生寻找半透膜, 有些学生找来鸡食袋、鱼鳔等, 实验效果很好。在学生看来, 这就是自己的“创造”,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和勇气, 激发他们创造的激情。

2.注重激发求异思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不断激发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 营造“道理越辩越明”的氛围, 注重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

例如, 向10mL 0.2mol/L硝酸银溶液中滴加等物质的量的碱金属盐, 完全反应后, 过滤、干燥得卤化物沉淀的质量为0.052g, 则该卤化物沉淀究竟是什么?

常规思维:沉淀物是一种卤化银, 根据沉淀质量可知任一种卤化银都不符合题意。

创造性思维:沉淀物是一种卤化物。再根据等物质的量反应算出该卤化物沉淀的摩尔质量, 最后推知此沉淀物应该是LiF。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善于多方位思考、多因素分析、多角度探讨, 鼓励他们多提问题, 特别是一些思考性强的问题。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时随处都可能产生。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一切化学理论的产生都来源于实验。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可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多给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实验尤其是一些探究性实验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 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1.注重实验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性实验不同于验证性实验, 事先往往不知道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惑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因此, 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复习镁与水反应的实验。 (1) 打磨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滴加蒸馏水 (含酚酞) , 开始镁条表面产生极少量的气泡, 片刻镁条表面及附近溶液显淡红色, 一段时间后气泡几乎消失。该实验说明:常温下镁与水能微弱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2) 向上面的溶液中加入醋酸铵晶体, 搅拌, 镁条表面小气泡又增多了。思考:为什么加CH3COONH4后, 气泡明显且增多?因为Mg (OH) 2存在溶解、电离平衡, 加入CH3COONH4会促进Mg (OH) 2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镁条表面产生氢气。

实验过程中,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产生原因的分析与思考,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实验本质, 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 创造性思维也因此获得提升。

2.注重实验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参与了计划制订、实验设计、操作与观察、数据记录与处理、评价与交流, 有效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一次得到发展。

例如, 实验室中没有启普发生器, 请选择合适的仪器设计一个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简易气体发生装置。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球形干燥管代替球形漏斗, 烧杯代替容器, 再与单孔塞、导气管等组装成简易启普发生器。学生设计实验很少能一步到位, 有时甚至会失败, 教师应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反复修正, 合理“扬弃”, 不断优化, 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提升。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展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在实验中思考, 在实验中创新。教师可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兴趣爱好、想象能力等设计活动内容, 内容要求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如举行科学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 改进实验设计,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废弃物再利用, 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 等等。

16.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篇十六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问题,能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用什么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可能会转化成什么图形?(3)老师这儿有一块梯形纸板,要求它的面积,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答吗?

显然,这几个问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自己操作,独立思考;有的学生三五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大胆探索,学生的转化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下底作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向下底的一个端点连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两腰中点将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后,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通过梯形一个顶点和对边腰的中点将梯形剪开,旋转、平移拼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创设探索情境。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用“再创造”的眼光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大胆探索,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7为例)时,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如下的“再创造”过程:

(1)让学生经历例题的“再创造”。

①出示“2”、“3”、“7”、“-”、“=”等卡片。

②你能用上面的卡片摆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吗?

③展示学生摆出的算式。

④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引出例题:23-7。

(2)让学生经历口算方法的“再创造”。

①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同学可用小棒摆一摆。

②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想一想,你在小组交流时,怎样说才能使别人听懂你的方法?

③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算法1:从23里一个一个地减,一直减7次,得16。

算法2:把23分成13和10,13-7=6,10+6=16。

算法3:把23分成20和3,20-7=13,13+3=16。

算法4:把7分成3和4,23-3=20,20-4=16。

算法5:把23分成13和10,10-7=3,13+3=16。

算法6:把23分成20和3,7-3=4,20-4=16。

……

④讨论: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些?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让学生利用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参与口算技能的简单应用,体验学习口算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数学探索活动,找到自己认为的最优算法,体验了自我创造的愉快情感,学生的学习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二、引导联想,拓宽思维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时空的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思维。

1.类比联想。

类比思维是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与它类似的、熟悉的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思维与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为学校买体育用品,他所带的钱正好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如果王老师买了8个篮球,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还可以买几个足球?”按一般思路求解,既不知价钱,又不知总钱数,学生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教师可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到工程问题,把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理解为“甲、乙两人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2天和18天”。那么,就得到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做需12天,乙做需18天。现在甲先做8天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能完成?”由此得到原题的解答方法:(1-1/12×8)÷1/18=6(个)。这样联想,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而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向联想。

多向联想是根据问题中的条件,从不同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通过多向联想,把已学的有关知识沟通起来,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教学应用题:“某厂有工人126人,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男工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根据“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展开联想:(1)男工人数占5份,女工人数占4份;(2)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5/4;(3)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4)男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5/9;(5)女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4/9;(6)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5;(7)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由此可得到按比例分配、归一、和倍及分数等问题来解的多种解法,并能很快地找到最简单的解法:126×5/9=70(人)。这样,既优化了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多向联想的兴趣,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得到了培养。

三、开放训练,发散思维

任何发现、发明和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没有“发散”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进行开放题型的训练。通过开放训练,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1.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当的习题,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或条件相同问题不断变化,或问题相同条件不断变化,增加发散成分。在一题多变中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结构和原理,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达到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与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水果店运来一批苹果和梨,已知运来苹果720千克,运来的梨相当于苹果的3/5,运来的梨多少千克?”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发问,问题可变为:(1)运来的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2)运来的苹果和梨共多少千克?(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几分之几?(4)运来的梨占总数的几分之几?(5)运来的苹果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同样,在问题不变的情况下,条件“运来的梨相当于苹果的3/5”也可变为:(1)运来的梨比苹果少2/5;(2)运来的苹果是梨的5/3倍;(3)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3;(4)运来的苹果占总数的5/8;(5)运来的梨占总数的3/8……

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这样,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能强化新知,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2.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教学中,适当增加一题多解的习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激发灵感,开启创造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与数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读题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得出许多种不同的解法。如下:

(1)2400÷(2400×40%÷3);

(2)设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x天。

2400×40%/3=2400/x

(3)3×(1÷40%);

(4)1÷(40%÷3);

(5)3÷40%。

以上解法中,第(1)、第(2)种是用算术、方程和比例知识解答,属于常规思维;而解法(3)、(4)、(5)则摆脱了思维定势的影响,简缩了思维过程,把倍比、归一等问题进行重新整合,显得既简便又奇特、新颖。这样,既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充分锻炼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并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美妙与情趣,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

17.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七

从思维的方式和成份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运用,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辨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动、成长着创造性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

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以音乐欣赏为载体,贯穿灵活多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达到提高思想素质,训练头脑,发展身心的目的?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该实现以下几点: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

在高职音乐艺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探究模式教学,让学生保持思考的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同时提供一系列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音乐作品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为了让音乐作品能够感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精心选择优美、通俗易懂的音乐去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老师应先引导学生细致地聆听作品,让学生听后作形象的分析和描述。学生在描述前应勤于思索,做到有感而发,继而进行探究。

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除了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之外,还要体会到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及品格。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外,就可以选择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管弦乐曲与合唱曲进行引导。他们的作曲风格和创作思想是属于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乐曲所提示的内容对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极其有利。特别对于巴赫的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索。巴赫的赋格音乐有着数学般的严谨,他把人的复杂情感集中在同一时空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在聆听《G小调赋格》时,教师应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受、去想像、去创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两个作品,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从音乐家心理方面去分析作品。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认识历史等方面进行交流、碰撞,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积极展开思考,进行探索,从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表明:他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极大兴趣。他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像和创新的习惯,势必推动他形成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起其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从最简单开始。其次,要循序渐进,注意减轻学生对技术方面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音乐的创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大胆进行音乐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演唱或演奏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大胆参与实践的时候,他们的想像和创造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教师在开展音乐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柔缓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分为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可根据标题展开联想,在对旋律基本熟悉后,学生可尝试创作歌词,通过给乐曲填词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根据这种教学的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调对学生音乐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所著《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重要论断。如广播扩音系统相当于耳朵的延伸;摄影相当于视觉的延伸;影视相当于视听觉的延伸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已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音乐信息传播系统包括幻灯、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具有声、色、光、图为一体的独有特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深受师生的青睐。合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视听结合,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审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些音乐是没有情节内容和意义的,往往给人曲高和寡、晦涩难解的感觉。教师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媒体创设音乐作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视觉可及的画面,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创设场景。

歌剧《卡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的伟大作品,剧情发生在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卡门》的序曲是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被人们称为“斗牛士进行曲”。另一段卡门挑逗霍塞时所唱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表现了卡门奔放豪的性格和富于魅力的形象,欣赏这两段音乐如果只有声音而无图像的话,学生想理解作品的内涵是不容易的,还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作品中的故事和背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音画的完美结合,学生就可以通过画面来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并容易超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

良好的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21世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幼儿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跑腿公司广告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