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2024-10-27

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共11篇)(共11篇)

1.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篇一

公关谈判的握手礼仪

1.握手要全握

握手的基本握法是双手虎口相交,手掌相握。男女相握则有所不同,从男士角度要体谅到女性的矜持,轻轻握住女士的四指,不可太紧;从女士角度可以伸出四指轻轻与男士半握。但作为现代女性,尤其在职场,还是应热情大方地与男士全握。

2.握手要紧握

用力相握才能表达出热情来,但力度要掌握好,握得软绵无力,对方会觉得你在敷衍他;握得太重,让对方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你的热情,而是你的粗鲁。出生于社会底层的莫迪那钢铁般的一握,让王室背景长大的威廉王子难免会隐隐作痛,略显尴尬,从礼仪上讲,这是热情过度。

3.握手要有时

握手一般二、三秒钟即可。既不要像触电似的一握就松,让对方感觉你在走过场,也不要长久握住不放,显得热情过度,尤其是对女士更不要久握,以免带来尴尬。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有一次到基层拉票时握住一妙龄小姐的手久久不放,就被台湾舆论大加讥讽。

在外交场合,出于媒体拍照的特殊需要,政治人物握手的时间可长一些。20xx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历史性会晤,双方握手长达80多秒,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画面。

4.握手要微笑

职场有句话:“没有面带微笑,就不能说有完整的工作着装”,苏格兰也有句谚语:“微笑比电便宜,比灯灿烂”,只有面带微笑地握手,才能充分地表达出真挚的欢迎和热情。20xx年11月10日,主席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握手时一改往日的笑容,表情严肃,表达出对安培政府造成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不满,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5.握手要注视

微笑离不开注视的眼光。人们常说“真诚的微笑来自眼睛,而不是嘴角”,凡是和周握过手的人无一不被亲切、专注的目光所感染。由于文化背景和人种差异,西方人握手时习惯直视对方眼部,散发着真诚的目光,中国人习惯用虚光环视对方面部,流露出亲切的眼神。

6.握手要问候

握手是用肢体语表达致意,同时也要配合口语问候。比如见面时:“你好”、“欢迎你”;告别时:“多谢”、“再见”;对上级:“欢迎指导”;对客户:“欢迎光临”等。问候要简洁有礼,可以适当寒暄,但不要说个不停。

握手可以因人而握。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相见,双方可以用双手紧紧相握;面对长者伸出来的手,晚辈最好双手接握;看望病人,右手相握的同时可以用左手轻轻拍抚对方。

但不能态度有别。见了领导就点头哈腰地紧握,见了下属就伸出冰冷的手,判若两人。当年李登辉每次见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握手时身体几乎都弯到90度,坐沙发时也只坐三分之一部位,被台湾媒体笑称“坐三分之一的人”。

至于背着一只手去握,一只手插进口袋去握,拒绝对方伸出来的手,都是极其失礼的。

谁先握:握手的先后次序

双方会面,就有谁先伸手的礼仪次序,一般而言:

1.主客之间,主人应先伸手

客人到访,主人要主动伸手,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客人告辞时要先伸手,以表达离别之意。

当然,这不是一定之规。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沿舷梯下行离地面还有三四梯时,就远远地向等候的周恩来伸出了手,其迫不及待地与中国领导人见面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在表达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歉意。20xx年主席在京会见安倍晋三时,安倍早早地就先伸出了手,其向中国示好的心情不言而喻。

2.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手

面见上级,上级有意握手,你才能接握;上级到基层视察工作,作为东道主的基层领导就应趋前主动伸手表达欢迎。

上级与下级握手要体现出涵养和亲和。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讥讽某些“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凑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还要及早罢手,赶快撒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

下级与上级握手要掌握好分寸。媒体人龙在宇在“官场握手学”一文分析到:不会握手的下级,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知伸手不会停手,一类是该出手时不出手。下级与上级握手,切忌握住上级的手不停唠叨。尤其上级不再发问,只是一味点头微笑时,下级就应当知趣。

3.男女或长幼之间,由长辈、女士先伸手

西方习俗是女士优先,中国美德是尊老爱幼,体现在社交场合上是否握手,要依从长辈或女士。长辈、女士有意握手时,你才能相握;长辈、女士若无意握手,点头致意即可。如果是长辈与女士之间,在中国,长辈可以主动与女士握手;在西方,女士可以主动与年长者握手。但在工作场合,女士则要淡化自己的性别意识,该伸手时就伸手。

4.众人之间,依先尊后卑顺序

在社交场合,当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士相聚时,要按照先身份高者后身份低者、先长辈再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身边者后远处者等次序,依次相握。与众人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要握着对方的手却面向另外的人打着招呼。

2.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篇二

(一) 就业保障政策的概念。

就业保障政策是指政府对雇主使用劳动力的规制措施, 涉及不公平解雇的界定及惩罚、最短的提前通知期、解雇限制、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与工会代表的事先磋商等, 这些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保护, 就业保障政策还包括对劳动工作条件、女性劳动者休假的规定, 劳动者健康和安全保障, 最低工资保障等内容。

(二) 就业保障政策的效应。现有文献对就业保障政策的研究路径分为四条:

第一, 从企业出发, 研究EPL (Glazer&Kanniainen, 2002;Blanchard&Tirole, 2003;程延园, 2009) 。认为就业保障政策会减缓企业的解雇与雇佣, 企业会注重发展非人力资本。

第二, 从工人出发, 研究EPL (袁志刚, 1997;Nickell&Layard, 1999;Acemoglu, 2001;Pissarides, 2001;Zoega&Booth, 2003;杜松奇, 2009) 。

第三, 从市场出发, 研究EPL对产业调整、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Boeri, 2007) , 认为就业保障政策严格程度的不同影响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速度。

第四, 从政府出发, 研究政府改革就业保障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Saint-Paul, 2000) , 认为就业保障政策的严格程度取决于政府的“价值取向”, 政府如果注重经济发展, 那么就会放松对企业的管制, 就业保障政策严格程度就弱, 如果国家经济已达到一定水平, 那么政府就更侧重于平衡利益, 加强就业保障的管制。

(三) 我国的就业保障政策体系及其严格性测量。

中国的就业保障政策主要包括《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工会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民事诉讼法》、《就业促进法》、《最低工资规定》、《集体合同条例》等, 规定了劳动的权利, 包括就业、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体息的权利;结社的权利;民主管理的权利;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合同的期限等。法律明确了雇佣双方的平等地位, 规范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等。 (表1)

资料来源:程延园, 杨柳.《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

在此, 我们选用OECD就业保护严格性测量指标, 我国就业保障政策严格性高于经合组织国家, 综观我国的就业保障政策, 我国对于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比较高, 解雇赔偿金也较高, 所以经过计算, 我国就业保障政策严格性得分较高。

二、旧有集体谈判模型简述

集体谈判最早由英国学者韦布夫妇提出。国际劳工组织《促进集体谈判公约》第2条将集体谈判的定义为:集体谈判是适用于一名雇主、一些雇主或一个或数个雇主组织为一方, 一个或数个工人组织为另一方, 双方就一下目的所进行的所有谈判: (1) 确定工作条件和就业条件; (2) 调整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 (3) 调整雇主组织与工人组织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的法规文件中, 通常将集体谈判表述为“集体协商、平等协商”。

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集体谈判主要有三个模型:管理权模型、有效谈判模型管理权模型和有效谈判模型的综合。这三种模型都暗示集体谈判可以提高工资, 但对就业的影响说法不一, 管理权模型认为工会和集体谈判会降低就业, 有效谈判模型认为工会和集体谈判会增加就业, 综合模型则认为增高还是降低就业与雇主和工会的谈判方式和谈判能力有关。

三、就业保障政策对集体谈判的影响——基于博弈论视角

就业保障政策是政府有效管理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方法之一, 从已有各国的实践中证明, 政府介入劳资博弈是维护市场公平的客观需要。

(一) 政府介入劳动关系的博弈假设。

博弈中参与人博弈的目的是自己收益最大化。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劳动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 包括工资、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等。政府作为劳资关系博弈中的理性参与人, 同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不过政府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 根据国家发展重心的不同, 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改变。

(二) 利用博弈论解释劳动关系博弈。

政府作为劳动关系的规制者, 既可以作为博弈参与人的一方, 也可以将政府政策内化为对劳动关系博弈双方行为的影响。

模型假设:我们假定工会对其会员的工资水平和就业量的价值评价是相同的, 并且它能够对其会员的偏好进行加总, 设工会的效用函数为U (w, L) , 这里w是工资水平, L是就业水平, 这样我们就描出U2, U3这组无差异曲线———以工资和就业量为自变量的工会效用函数。

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 (w, L) =R (L) -Wl, I1, I2是企业的一组等利润曲线。等利润曲线是一条由一系列的工资率和雇用量组合点形成的轨迹, 较高的等利润曲线所代表的雇主利润水平较低。

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

在这个模型里, 工会决定工资, 企业决定就业水平。

在给定w情况下企业的就业需求L* (W) 。企业选择L* (W) 最大化利润函数: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R' (L) =w

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因为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上述条件意味着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D即L* (W) 是工资的递减函数。

那么, 工会的效用函数为: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

等式左边是工会的边际替代率, 等式右边是企业劳动需求曲线的斜率。那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 (W*, L* (W*) ) 。

如图1中b点所示, 点b是等利润曲线、无差异曲线, 劳动力需求曲线三线的交点, 但b点并不是有效率的, 如果双方经过谈判确定的合约要求他们停留在点d上, 这使得工资率 (Wd) 将会更低, 并且工会会员的就业量 (Ed) 将会更高。这时位于点d的工会的总效用更高, 因为它处在一个更高水平的无差异曲线U3上, 企业却并未遭受任何损失, 因为它位于等利润曲线I2上。 (图1)

同理, 点e与点b相比, 工会的总效用没有改变, 因为它还处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2上, 而企业的利润却得到了提升, 因为它由等利润曲线I2上的点移动到了等利润曲线I1上, 而I1代表着比I2更高的利润水平。所以, 当工会的等效用曲线和企业的等利润曲线相切时, 达到帕累托最优, 即:

这些点可以用图1中的阴影部分来表示, 这些点使得谈判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再在不损害对方福利的前提下改善自己的福利水平。曲线ed是代表这些点的一个完整轨迹, 曲线ed上的每一点都代表工会的无差异曲线和雇主的等利润曲线的一个交点。在这些点上, 雇主和工会都处在愿意用工资率来替代雇用量的边际上。曲线ed被称为合约曲线 (或效率合约轨迹) , 曲线上的各个点都会使工会和雇主的福利至少会在点b上一样好, 并且至少有一方的福利会比在点b更好。然而, 在曲线ed上的所有决策点处, 双方并不是无差异的。工会显然更为偏好接近d的点, 雇主更为偏好接近e的点。在此模型中, 实际解决方案最终确定在合约曲线的哪一个点上, 取决于双方谈判力量的大小。

政府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 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 最低工资立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对劳动者的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用品、休息休假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另一方面增加了劳动力的调整成本, 而且主要是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调整成本, 就业保障政策对企业解雇的具体情形给出了严格规定, 并规定了解雇赔偿金。就业保障政策加强了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 而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劳动关系的调整提供了基础。企业对于政府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的预期利润是降低的, 那么图4的雇主等利润曲线便会上移, 而且由于就业保障政策中主要规制的是雇主解雇行为, 解雇成本的增加会减缓企业劳动力的调整速度。这一方面当企业处于发展上升期时, 就业保障政策导致的成本增加会减缓企业劳动力投入的增长速度;而当经济环境恶化时, 就业保障政策也会减缓企业裁员的速度。根据相关学者研究, 在我国的就业保障政策框架下, 企业需要2.56年时间才能完成劳动力投入向新的均衡水平调整的50%。

雇主等利润曲线向上移的角度、位移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规模及类型。对于单个雇主来说, 就业保障政策的实施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那么内化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工资, 则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实际工资” (花费在每个员工身上的实际费用:用工成本) 会上涨。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的成本会大幅上升, 所以企业更偏向于培养现有员工, 增加其素质, 提高生产率, 慎重对新员工的雇用。对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则没有太大影响。那么, 雇主的等利润曲线会向上移, 并且会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

就业保障政策促使企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完备的劳动保护, 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时间,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给劳动者更稳定的劳动关系的预期。对于劳动者来说, 就业保障政策会增加效用, 所以工会的无差异曲线也是向上移动。对于在职员工来说, 他关注的是自身“实际工资”, 所以其无差异曲线同样会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那么, 根据作图, 效率合约曲线则会向左旋转。显然, 在就业保障政策的规制下, 雇主与员工的集体谈判区间会发生变化, 从图也可以看出, 员工“实际工资”会上涨, 而对就业会产生些微负面影响, 影响的大小就要看效率合约曲线的偏转角度的大小。

但对于工会来说, 其追求的不仅是在职员工的处境变好, 同样也要求企业在能力范围内员工雇用量最大化。在现有的就业保障政策下, 规制的多是关于在职员工的就业安全问题, 工会对于就业量的谈判力量要远远弱于对“实际工资”的谈判力度, 所以在就业保障政策下, 员工的“实际工资”会提升。企业用工会越来越正规化,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投入会加大, 但对就业量来说, 开始显现的只会是负面影响。但是就业保障政策所营造的劳动力市场氛围良好, 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正向发展, 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循环。规范的用工环境, 更多的培训投入会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那么如此发展, 企业扩大规模, 增加雇用量, 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还需要政府配合以对企业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来帮助企业适应、度过这个就业市场变化的过程。

对于效率合约曲线ed, 在就业保障政策的作用下, 工会的谈判能力增强, 那么, 最终达成合约的位置应该更偏向于点d。当前来看, 就业保障政策对工资产生了正面影响, 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最终随着就业保障政策规范了劳动力市场, 就业保障政策对工资、就业量的影响还需要看变化后的合约效率曲线的偏度和走向。

四、以《劳动合同法》为例, 论述我国就业保障政策对集体谈判结果的影响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2008年全年我国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达693, 465件, 比2007年增长98%, 2009年全年我国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达684, 379件, 是2007年的1.95倍。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集中于劳动报酬, 社会保险, 解除、变更、终止劳动合同方面, 有关集体争议的案件在2008年是21, 880件, 增长率为71%, 之后的几年均呈现下降趋势, 所涉及的劳动者当事人数也在2008年后下降。

新法实施后, 企业招聘态度更为谨慎, 因为招聘培训成本、薪酬福利成本、违法成本的增加, 企业更愿意直接减少招聘数量, 用劳务派遣、业务外包或非全日制用工方式来满足用工需求。2007年、2008年、2009年我国的登记失业人数是830万人、886万人、921万人, 失业率呈上升趋势。这也跟前述博弈论分析吻合, 就业保障政策初期的就业量是呈些微下降趋势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2008年平均工资为28, 898元、2009年平均工资为32, 244元, 扣除物价水平的影响, 增长率为12.37%, 《劳动合同法》在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可见,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劳动合同法》增强了劳动者的博弈能力, 《劳动合同法》通过政府公权的介入, 规范劳动合同制度。

随着就业保障立法的完善, 我国就业保障政策的严格性增强。就业保障政策中的最低工资标准、解雇规定和就业保护措施的强制规定提高了企业雇佣和解雇成本, 使企业在人员使用上更加谨慎, 减缓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对于劳动者来说, 就业保障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效用, 保障了工作条件与工作安全。总体来看, 就业保障政策的加强是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的, 对于就业量的影响现在还不是很显著, 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保障政策的反应是有一个“时滞”效应的, 对于就业量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有待进一步详细研究佐证。

3.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篇三

一、入园

晨间接待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和教师、家长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好机会。早晨幼儿入园一声“老师早!小朋友早!”融洽了师生关系,拉近了同伴的距离,也调动了幼儿的情绪。

幼儿:

1.主动向园长、老师、同伴问好:“××,早上好!(行鞠躬礼)”

2.及时地与家长道别:“××,再见!”

教师:

1.保健老师、班级老师亲切、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幼儿和家长,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小朋友,早上好!”来回应或主动打招呼,并伴有鞠躬礼。

2.教师以:“请与××说再见!”提醒幼儿与家长道别。

家长:

对孩子道别要及时回应:“宝宝,再见!”

行鞠躬礼

二、晨间活动

幼儿:

1.双手搬动椅子,轻轻地放好再坐上。

2.轻拿轻放玩具并能与同伴一起分享。

3.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相互合作中,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请”、“谢谢”、“一起玩可以吗?”、“借我用一下,行吗?”等。

教师:

参与幼儿的活动,对其邀请给予积极的回应。

三、早操活动

早操是晨间活动的一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礼仪儿歌《你好》、《礼貌用语》等编排到早操中,通过直观的动作进行礼仪行为的学习,幼儿对边做操边说礼仪儿歌非常感兴趣,且得到家长的认可和好评。

幼儿:

1.有序排队、取器械,互相谦让,情绪愉快地边听音乐边跟随老师做早操。

2.活动结束后向老师鞠躬表示感谢:“谢谢老师!”

3.回教室的路上热情地和家长、同伴、老师打招呼。

教师:

1.领操老师衣着整齐,精神抖擞,动作标准,热情参与活动,指导时轻声说话。

2.回应幼儿:“谢谢小朋友,你们表现很棒!”等。

3.主动与邻班幼儿、教师打招呼,面带微笑。

家长:

在一旁的家长,面带笑容,耐心、安静地观看,给予目光的交流。

四、盥洗与喝水

(一)盥洗

集体入厕、洗手、喝水时,应当先后有序,互相谦让。因而,课间盥洗和喝水时,是对幼儿进行交往礼仪教育的好机会。

幼儿:

1.按自己的性别去指定的地点,不乱看、乱走,排队有序入厕。

2.能独立上厕所,并能正确使用手纸。

3.学会正确地洗手(冲湿、摸洗手液、搓手、冲洗、甩手、擦干)。

4.便后洗手,自觉关好水龙头,节约用水。

教师:

1.对能力弱的幼儿耐心地指导、示范和护理,教会其正确的盥洗方法。

2.当幼儿大小便失禁时,及时照料,态度和蔼友善,多安慰引导,切不可训斥!“没关系,老师来帮你!”

洗手

(二)喝水

幼儿:

1.排队有序取杯,轻轻地开关柜门。

2.两只手端杯子,回到指定位置慢慢喝水,喝完后把杯子放回原处。

教师:

1.老师在指定地点取放杯子,多饮水,起到榜样作用。

2.耐心地告知幼儿饮水的好处,态度亲切。

五、教学活动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让其做事思路清楚,注意力更加集中,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

1.课前向老师问好(行鞠躬礼):“老师好!”

2.上课时,身体要坐端正,两眼要看前方,遵守活动规则。

3.有事举手,经允许后再发言,不要随意抢答。

4.专心倾听,不要随便打断老师和同伴的话。

5.学会商量,能尊重别人的意见。

6.老师(或请小朋友)发物品时,双手递接,并说:“谢谢!”

7.教学活动结束后,会向老师道谢:“谢谢老师!”

教师:

1.教态亲切自然,语气富有变化,动作轻柔。

2.耐心倾听幼儿的发言,给予适宜的回应和支持。

3.对幼儿的感谢,应该真诚回应:“不用谢!”

4.发放、拿取幼儿物品时要双手递接。

坐姿

双手递接物品

六、课间活动

课间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活动,自由选择材料,自由选择玩伴,所以课间活动对检验、了解、实施礼仪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

1.安静自主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大声喧哗,不能在活动室或走道内横冲直撞。

2.与同伴交流,友好相处,分享玩具,懂得谦让。

nlc202309080838

3.活动结束,将玩具整理好,并轻轻放到指定处。

教师:

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别谈话和引导。

七、区域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体验,加深印象,将礼仪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习得礼仪。

幼儿:

1.按区域要求进区,安静进行活动,不随意走动。

2.轻拿轻放游戏材料。

3.与同伴友好商量:“我和你一起玩好吗?”

4.分享玩具和图书,并且会说:“谢谢”、“没关系”、“不客气”等!

5.活动后能把材料物归原处。

教师:

1.尊重幼儿的选择。

2.主动遵守游戏规则,投入游戏之中。

八、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环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礼仪用语,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中的文明礼仪用语,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幼儿:

1.进出教室、上下楼梯一个跟一个,不大声喧哗,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

2.倾听老师的口令,在规定范围内活动,按正确方法玩体育器械。

3.学会谦让,不争吵,会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我们一起玩好吗?”

4.活动结束后,摆放好体育器械。

教师:

1.离开教室时及时关灯,做到勤俭节约。

2.指导并与幼儿一道收拾用具。

3.孩子间发生矛盾时要冷静,不粗鲁责备,简单评判。

4.在结束时让小朋友之间拥抱,说:“谢谢你陪我玩!”

让路

上下楼

九、午餐活动

幼儿的进餐习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对幼儿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在就餐前、餐中、餐后三个环节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

幼儿:

1.坚持饭前按照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注意节约用水。

2.有序取餐,双手端,不挑拣,向老师说:“谢谢老师”或“老师您辛苦了”!

3.一手扶碗、一手拿筷子或勺子地安静进餐,不能发出太大声音。

4.细嚼慢咽,不要囫囵吞枣,吃多少要多少食物,不随意浪费。当老师给自己递物品或添加食物时,及时地说:“谢谢。”

5.将残渣放入指定的地方,注意保持桌面、地面、碗内的干净与整洁,咽下最后一口饭后离开自己的桌子。

6.打喷嚏、咳嗽时,应背向餐桌,并用手或餐巾遮住口鼻。

7.吃完后,要自己送餐具并擦嘴漱口,擦净脸、手上的残渣;把餐具有序轻轻放到规定的地方,分类摆放。

8.餐后有序到户外散步,不奔跑,见到园内人员主动打招呼:“老师好!”,“叔叔,阿姨好!”

教师:

1.餐前组织安静的活动,如朗诵儿歌、讲故事、听音乐,语气亲切,营造温馨的就餐环境。

2.及时回应幼儿的感谢:“不客气!”“不用谢!”对没有道谢的幼儿进行提醒。

3.对体弱、吃饭慢的幼儿多一些耐心和照顾,不能让孩子吃冷饭,更不准倒饭。

4.观察幼儿餐巾的摆放与使用,对幼儿行为进行指导。

5.散步时引导幼儿见人要打招呼。

进餐

十、午睡活动

幼儿午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培养幼儿有顺序地穿脱衣服、鞋、袜,并叠好放好,安静入睡,不相互影响,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

1.进出午睡室做到轻声说话,不影响同伴,与老师、同伴说“午安!”

2.坚持穿拖鞋,把外衣等折好放在合适的位置。

3.安静入睡,有事举手示意老师。

4.保持正确睡姿——右侧卧,不蒙头睡觉。

5.起床后向老师问好:“老师下午好!”。

6.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整理床铺,不来回跑动。

7.会相互检查或照镜子整理仪表:翻好领子,上衣塞进裤子。

教师:

1.热心地协助幼儿做好午睡前的准备。

2.以音乐提醒幼儿起床,先向幼儿问好:“小朋友,下午好!”“你们今天睡得香吗?”

十一、离园活动

离园时,简单的一句“再见”让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习惯,这样简单和日复一日的问候,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行为礼仪的种子,终将结出文明的果实。

幼儿:

1.学着自己整理仪表,拿好自己的玩具、衣物,准备离园。

2.按老师的安排或自选活动,愉快等待家长来接。

3.见到家长打招呼:“××,下午好!”主动愉快与老师和同伴道别:“老师再见!××再见!”

4.不在幼儿园内踩草坪、摘花、随地乱吐乱扔、到处乱涂乱画、不说脏话、不打架、不骂人、不吃零食等。

教师:

1.仪表整齐,热情接待家长。

2.主动与家长打招呼:“××,下午好!”并及时交流幼儿在园情况。

3.拥抱一下孩子并告别。

家长:

1.拥抱孩子:“宝宝下午好!××来接你了!”

2.主动向老师问好:“老师,下午好!您辛苦了!”

3.引导幼儿向遇到的幼儿园工作人员道别,提醒孩子行鞠躬礼并说:“老师,您辛苦了!”

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能成为礼仪教育的机会。早上入园时,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关心今天不高兴、不开心的小朋友,“关爱”在这里升华;进餐时,“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了谦让是快乐的享受;讲故事、散步等活动,使孩子们体会到了相互帮助、关照爱护的情感;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学会了等待和轮流,文明和规则使孩子们懂得了自律是一种美德……就这样,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的行为也会悄然发生着变化!

4.商务谈判礼仪之谈判之初 篇四

谈判之初,谈判双方接触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言谈举止要尽可能创造出友好、轻松的良好谈判气氛。作自我介绍时要自然大方,不可露傲慢之意。被介绍到的人应起立一下微笑示意,可以礼貌地道:“幸会”、“请多关照”之类。询问对方要客气,如“请教尊姓大名”等。如有名片,要双手接递。介绍完毕,可选择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稍作寒暄,以沟通感情,创造温和气氛。谈判之初的姿态动作也对把握谈判气氛起着重大作用,应目光注视对方时,目光应停留于对方双眼至前额的三角区域正方,这样使对方感到被关注,觉得你诚恳严肃。手心冲上比冲下好,手势自然,不宜乱打手势,以免造成轻浮之感。切忌双臂在胸前交叉,那样显得十分傲慢无礼。谈判之初的重要任务是摸清对方的底细,因此要认真听对方谈话,细心观察对方举止表情,并适当给予回应,这样既可了解对方意图,又可表现出尊重与礼貌。

5.商务谈判的会议座位礼仪 篇五

商务谈判的会议座位礼仪

有谈判专家得出过这样的结论:“人们在房间里就座的位置不仅是地位的象征,而且会对探索如何进行意见交换产生策略上的影响,以至于谈判桌的形状和座次安排能代表谈判者所采取的某种特定的谈判方式。”可见如何安排谈判者的座次,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商务谈判座次礼仪的必要性:

商务谈判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双方互相了解,创造必备的谈判环境,合理的安排谈判的座次也是非常重要的。

圆桌谈判不分首次席位,则表达一种双方愿意合作的愿望,也便于彼此沟通;把客方放在主位,也可以表现出对谈判方的尊重。

长桌谈判彼此面对面而坐,有利于谈判双方和一方内部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同时也可以使同伴之间相互接近,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实力感以及团结感,不仅有利于团结力量,还可以提升己方的士气与信心。

实力相当的谈判双方,若座位安排有类似不对等或刻意被打压情形,会让弱势一方心生不平,平添谈判变量,甚至容易非理性产生某些敏感议题。

商务谈判桌座次礼仪

不同的入座排序,表达不同的意义。正式谈判的时候,有关各方在谈判现场具体入座的位次,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总体上讲,正式谈判排列方式分为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

1.双边谈判

双边谈判多采用长方形或者椭圆形的谈判桌;多边谈判多采用园中谈判。无论是长桌还是圆桌,都应该注意座位的朝向。习惯上,面对门口的座位最具有影响力。

谈判中,最好的入座方法就是提前双方职位的高低摆上名牌,谈判双方直接对号入座。

谈判桌座次的排列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横桌式

横桌式座次排列是谈判桌在谈判室内横放,客方人员面门而坐,主方人员背门而坐。

除双方主谈者居中就座外,各方的其他人士则应依其具体身份的高低,各自先右后左、自高而低地分别在己方一侧就座。

双方主谈者的右侧之位,在国内谈判中可坐副手,而在涉外谈判中则应由译员就座。

(2)竖桌式

竖桌式座次排列是谈判桌在谈判室内竖放。具体排位时以进门时的方向为准,右侧由客方人士就座,左侧则由主方人士就座。在其他方面,则与横桌式排座相仿。

双边谈判座次礼仪细节

双边谈判时位次排列细节注意:

①谈判桌准备:选择使用长桌或椭圆形桌子,宾主应分坐于桌子两侧。

②横放谈判桌:面对正门的一方为上,应属于客方;背对正门的一方为下,应属于主方。

③竖放谈判桌:应以进门的方向为准,右侧为上,属于客方;左侧为下,属于主方。

④主谈判座次:各方的主谈人员应在自己一方居中而坐。

2.多边谈判

多边谈判是由三方或三方以上人士所举行的`谈判。多边谈判的座次排列,主要也可分为两种形式。

(1)自由式

自由式座次排列,即各方人士在谈判时自由就座,而毋须事先正式安排座次。

(2)主席式

主席式座次排列,是指在谈判室内,面向正门设置一个主席位,由各方代表发言时使用。其他各方人士,则一律背对正门、面对主席之位分别就座。各方代表发言后,亦须下台就座。

签字座次礼仪

一般而言,举行签字仪式时,座次排列的具体方式共有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具体情况。

1.并列式

并列式排座是举行双边签字仪式时最常见的形式。

签字桌在室内面门横放。双方出席仪式的全体人员在签字桌之后并排排列,双方签字人员居中面门而坐,客方居右,主方居左。

2.相对式

相对式签字仪式的排座,与并列式签字仪式的排座基本相同。

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只是相对式排座将双边参加签字仪式的随员席移至签字人的对面。

3.主席式

主席式排座,主要适用于多边签字仪式。

签字桌仍须在室内横放,签字席设在桌后,面对正门,但只设一个,并且不固定其就座者。

举行仪式时,所有各方人员,包括签字人在内,皆应背对正门、面向签字席就座。签字时,各方签字人应以规定的先后顺序依次走上签字席就座签字,然后退回原位就座。

商务谈判座次礼仪总结

6.商务谈判中的沟通礼仪 篇六

A谁去谈

发包人的谈判人员一般包括公司业务领导、项目经理、合约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对人员除了要求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力强、对合同条件和法律法规标准熟悉外,还应做到:

1、谈判人员要有明确授权。在很多合同谈判、结算谈判都需要承包人主要领导出面才能最终定案,当企业规模尚小时确实可以由领导出面解决问题,但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领导分身乏术,便出现合同的条件差、竣工结算迟延的现象,公司规模虽然最大了,但效益却越来越差。究其原因,在于谈判人员对自己的谈判权限不清,对于己方要求和对方要求不敢做主、不敢表态、不愿意承担责任。谈判时出现我们自己的谈判人员不能根据谈判进程灵活应对,对谈判对方提出的要求不能当场承诺,对合同条件的取舍不敢定案,或者对谈判对手的不作为不敢施压,甚至出现项目部的谈判成果被公司抹杀的情况。所以从公司层面要对谈判人员明确授权、敢于放权,谈判人员也要对自己的权限范围有清晰认识,对于谈判中可能出现的争执要有预判。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有给予谈判人员明确的授权,谈判才可能有结果。

2、谈判人员要掌握谈判底线。对于复杂的事项,很难通过一两次谈判就解决问题,所以谈判人员需要把复杂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争取每一次谈判解决一个问题、固定一个事项。任何谈判都是求同存异的过程,谈判时应尽量争取每一次谈判都能达成几个共同点。因此,当剩下最复杂的几个问题后,就可以不问是非、各退一步、居中处理了。

3、在谈判人员的选择上,我们的谈判人员要至少和对方平级。这一方面是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我们在谈判时气势上不输于对方,这一点对于谈判的成功与否也至关重要。

B和谁谈

在谈判前,要广泛收集谈判对手的信息,详细了解对手的意图和打算,以便制定对策。

1、业主背景。谈判之前,谈判人员应该对业主背景进行细致的调查,由此对其行事风格做到心中有数。比如,欧美企业重视法制、港台重视利益和风险、本土企业重视感情要面子;传统开发商利润低风险小,新开发商风险预见不足、资金储备不够、政府资源较弱、容易停工窝工。

2、资产状况。主要应了解在建项目产权是否属于业主,业主及其主要股东是否还有其他重要资产。这些情况对衡量业主的履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运营状况。运营状况主要指业主以及业主的控股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以及业主及其控股公司是否处于正常运营中。

4、业主内部情况。谈判人员应事先了解业主的组织机构、权力机构和权力人。一般来讲,任何一个谈判团队中都有一个关键人物,关键人物指的是那些有实际决策权的人。谈判人员应该迅速锁定对方团队中的关键人物,尽力与之建立起信任关系,将谈判重点放到说服关键人物上。但是实际上,我们作为承包方去了解发包人信息,尤其是有价值的重要信息,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各种场合注意和善于发现对方的一些能够起到作用的人员,比如:对方的财务人员、对方无实际权力但有一定级别的领导,以及业主方所依赖的咨询机构等。承包人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了解发包人的重要信息。

5、业主方的法律纠纷。业主以及股东是否存在大量诉讼,是否存在未执行案件,对于以往项目是否存在总包合同纠纷等,也是谈判前施工单位需要重点调查的内容。

6、业主方谈判人员情况。要事先了解对方谈判人员的身份、地位、权限、性格、喜好、办事作风等,以便与对方建立良好关系,为谈判创造良好的气氛。

C谈什么

建设工程合同谈判涉及的内容颇多,作为合同谈判人员,对于谈判事项要考虑周全,不能顾此失彼;同时,又要抓住重点,避免因小失大。

那么,建设工程合同谈判包括哪些要点呢?具体来说,一般包括以下几项:第一,明确合同范围。即合同文件的构成,如招投标文件、合同条件、投标答疑函件、承诺书、黑白合同、补充协议等。第二,合同条件优化。包括履约担保、大节点付款、结算后付款迟延、缺陷责任期长短、保修金支付、放弃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禁止停工、限制停窝工损失索赔、政府审计是否作为最终结算价款、结算审核期长短等重点风险条款。

对于需要施工单位提供投融资或投融资担保的项目,还要进一步考虑:

1、项目收款风险能否排除。对于需要承包人融资垫资的项目,业主资信条件都不会太好,为了防范风险,一是要需求业主方提供担保,二是要尽快回收工程款,减少风险金额,三是要对业主进行控制,避免其挪用融资款、销售款,四是要设定足够的违约责任条款。

2、工程价款能否顺利结算。竣工结算不仅能够明确债权金额,而且也是付款的重要节点,所以在合同中应对可能出现的结算风险予以考虑,如合同涉及到政府审计等。谈判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中间结算条款、业主审核结算的时间条款及约定时间内未出具审核意见以何种比例支付结算条款等。

3、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开竣工。建设工程需要承发包双方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施工,因此需要对甲供材的进场时间、业主指定分包或另行发包项目的进场时间和工期节点、业主方提供施工图纸的时间节点、业主方要求设计变更的时间、业主方提供政府批文或其他审查意见的时间节点,都是需要进行详尽约定。这些时间节点都影响着实际的竣工时间。项目竣工,不仅意味着承包人完成施工任务,履行了主合同义务,而且是重要的付款节点,所以上述时间节点的约定以及因业主方原因造成停窝工的损失计算方式条款的约定将有利于控制工程款回收的风险。

4、合同价款能否达到预计盈利目标。谈判人员需要核查合同约定计价方式是否清晰,工程量清单是否存在漏项,甲供材、业主指定分包和业主另行发包项目范围是否清晰,对甲供材价款的结算方式约定是否清晰,总包服务费约定是否清晰,对变更合同价款的签证报送时间是否存在不合理约定,对施工方垫资款是否需要计算利息等情况。

5、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是否对等。

D怎么谈

1、谈判时间。抓住时机,适时谈判,就可以在对方有强烈、紧迫需要时“雪中送炭”,从而在合同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要求谈判人员要充分了解业主的开发计划、政府要求等时间节点,在业主急需开工、急需预售、急需交房、急需办证、急需贷款的情况下,给予业主一定压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谈判地点。谈判地点选择的总体原则是公平、互利,有利的谈判场所能增加己方的谈判力量和谈判地位。一般来说,主场谈判具有不少优势。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对方谈判,各方面都会感到比较习惯,谈判底气会比较足。在建设工程合同谈判中,业主一般会要求在业主所在地进行谈判,但是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邀请业主在我方办公所在地商谈,通过热情接待等方式增进彼此的感情。

7.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文化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影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 对于谈判者的思维、谈判的风格、谈判中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使谈判的整个进程和结果受到影响。在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特别是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 必须要掌握不同文化的差异和联系, 从而有效地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对谈判带来的影响, 最终实现预期的谈判目标。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特有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而且他们支配着人们工作、生活中的行为。同时, 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历史时期, 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模式。因为中西方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等, 致使中西方文化体现出了许多的差异。

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分析

( 一) 文化差异对谈判沟通过程的影响

1. 文化差异影响谈判的语言沟通

语言是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各国的公司、个人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 都必须首先要过语言关。例如: 中国的“白象”牌电池, 如果在谈判中简单地翻译成“White Elephant”, 就会令对方产生不良的联想。因为在英文中, “White Elephant”是动物名称的同时, 还有另外两个意向, 即: 一是对主人无用处, 但是对别人可能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重用的东西。这无疑会令对方产生某种误解。语言问题的解决很容易, 可以直接雇佣一名翻译就可以, 或者谈判双方同时用第三语言进行沟通即可。尽管在各种文化中, 谈判人员所使用的语言行为的相适性较高, 但是显而易见地仍旧存在着差异。例如: 日本商人的语言是最讲究礼貌的, 正面的承诺、保证和推荐采用得较多, 而很少出现命令、威胁或者警告性的语言, 他们在交流中很少使用“不”、“你”等字样, 但是经常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沉默; 巴西商人则经常说“不”和“你”, 在谈判中他们的语言风格显得较为放肆; 法国商人的谈判语言风格更为放肆, 经常使用威胁和警告的语言, 而且较为频繁地使用“不”和“你”。由此可见, 只有明白和理解上述差异, 才不至于误会日本人的沉默、巴西人的过度热心, 以及法国人的所谓的威胁言论, 从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

2. 文化差异影响谈判的非语言沟通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谈判者也会因为文化的差异, 而致使在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时呈现很大的差异, 更有甚者相同的动作语言传递的信息却是截然相反的。例如: 大部分国家表示赞成时采用点头的方式, 但是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人们表示肯定时则采用摇头的方式, 有时他们一边不停地摇头, 一边说着“You are right ! ”如果对此不了解, 必定会不明白对方的真正意图。由此可见, 不同的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运用, 会显著地影响谈判的效果。

3. 文化差异影响谈判者的沟通方式

不同的人群因为文化的差异, 而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不同的习惯与偏好。而谈判双方必须要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 但是由于沟通习惯和方式的不同, 常常会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谈判人员所在国家的文化修养高与低, 他们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谈判人员的文化修养高, 其在谈判中可能就会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己方的观点和诉求, 相反谈判人员如果文化修养较低, 他们可能表达方式就会过于直接, 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在谈判的过程中, 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者往往会出现分歧和误会, 因为常常是文化修养高的一方会觉得对方太过粗鲁、直接和无礼, 而文化修养低的一方则认为对方绕来绕去, 在谈判中缺乏诚意。

( 二) 文化差异对谈判风格的影响

所谓的谈判风格, 是指在谈判活动中谈判者主要表现出的作风和气度。在谈判的过程中, 谈判风格在谈判者的举止行为、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控制谈判进程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而且谈判者所体现出的谈判风格明显地具有文化的烙印。因为文化不仅对于谈判者的伦理道德规范具有决定作用, 而且对于谈判者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而导致谈判者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谈判风格。而在谈判的过程中, 谈判风格又直接地影响着谈判双方的交往方式和关系, 乃至于影响到谈判结果。

根据文化的差异性, 谈判风格可以被分为东方型和西方型两种。秉持东方型谈判风格的典型代表国家为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日本商人比较保守, 对于身份地位、初次合作以及商业信用非常重视, 并且在交易谈判中十分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 在谈判正式开始之前, 如果回忆一下双方过往的友谊, 将会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如果同日企初次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本方具有较高地位的企业负责人对日方地位相等的负责人进行拜访非常重要, 因为这样可以促进日企高度重视双方的贸易关系。在同日方进行谈判时, 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的地位官阶最好是能比日方高一级, 同样也会有助于顺利地进行谈判。这里还有一点必须注意, 在日本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较低, 大公司一般不允许妇女参与经营管理, 在一些重要场合日本人也不带女伴出席, 因此在正式的谈判中, 通常不适合安排女士参加, 否则日方可能会表示怀疑或者不满。韩国商人因其具有倔强的性格, 往往在谈判中固执己见, 不会轻易地做出让步。鉴于此, 需要掌握住谈判策略, 既要坚持据理力争, 又要注意把握分寸, 做到通情达理, 有时还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另外, 在谈判的过程中韩国商人很少直接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因此必须进行揣摩。为了准确掌握对方的意图, 韩国商人有时会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反复询问, 从而保证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成功地与韩方签订了合约, 不等于一劳永逸了, 他们可能会借口其他原因要求对方修改合约或者重开谈判。

而秉持西方型谈判风格的典型代表国家为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美国人常说生意归生意 ( Business is Business) , 其含义是做生意要坚持做到六亲不认, 也就是对事不对人。“金钱决定一切”“时间就是金钱”是美国人矢志不渝的信条。因此, 在商务活动中美国商人常常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电话约好时间地点, 按时赴约, 坐下来从不寒暄, 而是直奔主题, 他们往往以天数和小时来计算进度, 这会使对手倍感压力。美国商人在谈判时不喜欢代理人或顾问参与, 令人感觉他们本人就可以为公司拍板做决策, 他们往往期待坐下来就能立即把生意谈妥。此外, 美国商人对于经济效益极为注重, 往往追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 ( Bang for Buck) ; 而在商业活动中, 英国商人与其他国家商人相比更在意规矩, 也更加的保守。即使是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时代, 英国商人也无法接受通过电话谈商务。相反, 英国商人更喜欢充分做好事前准备, 在此基础上面对面进行商谈。他们一旦觉得某一细节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那么就绝对不会在合约上签字, 而是讲究一切按照规矩来做。因为英国人也很重视头衔、地位, 所以在商务活动中选择有地位的人参加是很重要的。同时, 在商务中工会和政治势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 具体的谈判过程中, 尽管可能谈判者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他们的谈判风格也大致趋同, 但是受到亚文化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谈判者即使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 其也可能具有大不相同的谈判风格。

( 三) 文化差异对伦理与法制的影响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往往习惯于避开法律, 从道德伦理方面思考问题, 而西方人则恰好相反, 他们更习惯于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中国或日本, 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始终是“伦理至上”的观念, 如果一旦有纠纷发生, 人们首先想的是怎么样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 正所谓“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此, 如果遇到问题, 人们习惯是通过“组织”和社会舆论的道德规范化作用来解决, 而不习惯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例如: 日本人不习惯律师参与谈判, 因为他们觉得带律师参加谈判, 就是为了考虑处理以后双方的纠纷, 而合作还未开始就考虑纠纷问题, 显然是没有合作诚意的。当双方在合同方面存在争议时, 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不会首先通过法律这一途径来解决, 而是更希望双方重新坐下来进行协商和沟通;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习惯于利用法律的手段来处置双方的纠纷, 而绝对不会依靠道德和良心。因此, 在进行商务谈判时,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 美国人都必须要带上律师, 他们每每遇到问题, 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要征求律师的意见。”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任何从事跨文化商务活动的人, 都应该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 双方都客观存在着文化的差异, 而文化差异的作用又受到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倾向的影响, 文化差异可以被夸大, 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 如果人们能够克服文化带来的障碍, 做到入乡随俗、知己知彼, 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那么必定会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互信, 从而营造一个双方都能适应的经济文化环境, 那么就可以促进国际商务谈判的成功, 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白玉.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5, (10) .

[2]赵银德.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2002, (10) .

[3]王洪耘.商务谈判[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雯祺.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

[5]王腾宁.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市场与管理, 2004, (4) .

8.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文化差异;谈判;影响;对策

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端。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外经贸企业在跨国谈判中寻求国际合作,部署着全球战略,但是,中西文化差异引发的迥异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却对谈判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一个合格的谈判者,应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把握对手的思维过程,研究对方的决策方式,提高适应性,掌握主动权。这样,才能在谈判中不辱使命,取得收益。

一、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的对立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我们可以将两者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跨文化谈判由于建立在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势必造成谈判双方思维方式的迥异。

1.和谐型文化思维方式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这种和谐观念,培养了国人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的文化品格。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中国文化重群体轻个体,强调纪律性和群体观。因此在谈判席上,中国人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而是迂回曲折陈述自己见解,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久合作。

2.抗争型文化思维方式

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企图做自然的主人。“和谐来自斗争”,“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在天人相分的二元思维模式支配下,一方面,西方人具有直面挑战,追求胜利的精神品质,他们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人更为崇尚个人自由和人格独立,强调个体生命和尊严,所以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偏向于个人主义。以美国人为例,谈判桌上,他们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对于争辩,他们情有独钟,语言更具对抗性,这些都是富于开拓精神、求胜欲望的欧洲移民后代的典型特征。另外,他们的谈判小组是一个松散的团体,谈判争执时,每个成员可以竞相发言,不像中方谈判团那样由首席代表一人发言,其他成员全力支持。

二、化解对立推进谈判的对策

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外国文化就一定比中国文化先进。和谐型文化造就了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服从集体、坚持原则;与此相反,抗争型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以个人为中心的本位主义,他们追求民主、注重细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观的说,中西文化各具特色,各有优劣。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利影响,努力寻求化解文化对立的有效办法,主动适应,扬长避短。

1.民主与集中

如何分配决策权以达到利己的谈判的目的是一件难事,决策权分配的差异是跨文化谈判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都会把民主与集中作一定的结合,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西方人追求个性独立,强调个人责任和集体权力,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中国人含蓄内敛,强调个人权力和集体责任,集中观念更加符合国人处事原则。

在涉外谈判中,表面看来西方代表团的决策者就是出面谈判的一至两人。实际上,在他们背后有一个完整的决策链,既有幕后决策机构,又有信息咨询团体,还有人数可观的智囊团,他们共同为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可以说西方人发挥了个人参与权的极致,把个体的智慧升华为集体的决策。相反,中方谈判团惯于众人谈判,“一把手”拍板,谈判中往往对不同看法保留意见,把“一把手”决策看成是集体意志的集中,这样,权威的思想就成了谈判的决议。试想,如果拍板的人是外行,其他成员又保留不同意见,那么谈判是注定要失败的。

因此,在涉外谈判中避免决策权的过分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简言之,就是要统筹兼顾民主与集中,牢牢把握集中的度,提高谈判的有效性。

2.细节与原则

中西方谈判策略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他们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西方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可能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入世关键一役的中美谈判是注重细节的成功典范。

因此,跨文化谈判中要善于把握细节,敏锐洞察对手的需求,力争从细节上寻求突破,赢得谈判主动。

总之,熟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国外经贸企业积极应对跨文化谈判中遇到的诸多复杂问题,寻求有效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优势,积极借鉴对方谈判技巧,提高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适应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 强:1992,《谈判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0.

[2]王洪耘,宋刚,1998,《商务谈判》[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3]赵伟君:2002,《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J].湘潭:湘潭大学学报.

9.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行为礼仪 篇九

在商务谈判中,行为礼仪包括见面时的行为礼仪和交谈时的行为礼仪。前者包括致意、握手、递接名片等,后者包括坐姿、手势、面部表情等。

1.见面时的行为礼仪

由于多数谈判者双方的交往还只是初级交往。谈判者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对对方进行深入了解。因此,得体的见面礼仪可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致意。致意是以动作来示意问候的礼节,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打招呼。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当长者或尊者来或是离开时,一般使用站立致意的方式。而在不适宜交谈的场合、与相识者在同一地点多次见面或者是与仅初次之交者,只需要点头示意即可。

(2)握手。握手是日常交往中的常见礼节,也是商务谈判中不可缺少的礼仪之一。谈判者双方,不需语言,双手一握,便可传递热情,拉近距离。握手需要先了解次序,一般来说,主人、年长者、职位高者以及女士先伸手,也就是说遵循尊者先伸手的原则。其次,握手还需要坚定有力,有力的握手除了可以表达热情、信任或感激之情外,还可以表明敢于承担风险和敢于负责任的风格。

(3)递接名片。谈判双方递名片是经常发生的动作,对于初识者,在经人介绍之后,应随即取出并双手捧交给对方;而在熟人之间,则可以在告辞时递交。递交名片时,应该面带微笑,动作要显出虔诚大方,自然从容。在接受他人的名片时,一定要用双手接受,并恭敬地表示感谢。接过之后,还要仔细地看一遍,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2.仪态礼仪

交谈是谈判过程的主要部分,在交谈期间保持各种行为连续一致的礼仪是一名合格的所必须做到的。

(1)坐姿。坐姿的基本要求是端正稳重、文雅自然。谈判者轻稳坐下后,应保持上体挺直,头部中正,两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或者椅子或沙发的扶手上。两腿自然弯曲,两脚平落地面。当然,男女之间由于文化风俗以及穿着服饰等的原因坐姿也不尽相同。

(2)手势。手势是人们在交谈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行为语言。手势礼仪对谈判的气氛可以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不同的手势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伸出并敞开双掌会给人以一致、诚恳的感觉,而谈话时掌心向上则表示谦虚、诚实不带有任何威胁性。有些手势会给人以不好的感觉比如食指伸出,其余手指紧握,呈指点状,这样的手势表示教训镇压等,有很强的威胁性。还有,双手紧握或不断玩弄手指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信心或拘谨,这些手势都是不恰当的,谈判者应该尽量避免。

{3)表情。在所有的行为语言中,人们的认识最接近的就是面部表情。老练的谈判者不会忽略对方面部任何一丝一毫的信息。从行为礼仪的角度分析,面部表情最佳的状态就是微笑。微笑,应该发自内心,自然坦诚。微笑来自于快乐也能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和创造快乐。作为一名商务谈判者,应该时时把微笑写在脸上。在微笑中,还要注重目光与目光的交流,真诚的目光与微笑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和感觉,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

3.谈判礼仪的运用

商务活动的过程,就是双方交谈的过程。任何成功的商务活动,都是双方交谈的结果。

要想交谈成功,就必须遵守交谈礼仪。首先是言语礼仪。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符号系统,商务语言要做到既恰当又礼貌。所谓恰当,就是根据活动需要,该明确时明确,该模糊时模糊。所谓礼貌,就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不讲粗话和侮辱人格的话;其次是非言语礼仪。非言语沟通是指不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意思的沟通。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所用的词语远不及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重要。据研究者估计,观众只能听懂整个信息的实际内容的10%,大约30%归功于一个讲话人声音的高音和次中音,60%的信息来源于非言语交流。一次轻松愉快的谈话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促进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交谈者注意使用对方能接受的语言或语种。适当的语速方便对方的理解,在这基础上就要选择适当的话题进行交谈,谈话内容要注意场合,在谈话时注意对方的表情,以便及时调整话题,调节气氛。在聆听对方谈话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应给予适当回应。

与客人共乘电梯的礼仪

(1)伴随客人或长辈来到电梯厅门前时:先按电梯呼梯按钮。轿厢到达厅门打开时: 若客人不止1人时,可先行进入电梯,一手按「开门」按钮,另一手按住电梯侧门,礼貌地说「请进」,请客人们或长辈们进入电梯轿厢。

(2)进入电梯后:按下客人或长辈要去的楼层按钮。

若电梯行进间有其它人员进入,可主动询问要去几楼,帮忙按下。

电梯内可视状况是否寒喧,例如没有其它人员时可略做寒喧,有外人或其它同事在时,可斟酌是否必要寒喧。

电梯内尽量侧身面对客人。

(3)到达目的楼层:一手按住「开门」按钮,另一手并做出请出的动作,可说:「到了,您先请!」。客人走出电梯后,自己立刻步出电梯,并热诚地引导行进的方向。电话礼仪

打电话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好时间。打电话时,如非重要事情,尽量避开受话人休息、用餐的时间,而且最好别在节假日打扰对方。

2、要掌握通话时间。打电话前,最好先想好要讲的内容,以便节约通话时间,不要现想现说,“煲电话粥”,通常一次通话不应长于3分钟,即所谓的“3分钟原则”。

3、要态度友好。通话时不要大喊大叫,震耳欲聋。

10.夫妻礼仪对孩子的影响 篇十

如果一个人对待伴侣傲慢无理,基本可以判断他的修养不够,公共场合都这样,他们私下相处的情况更不可想象。这样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可以走到今天的位置,但他的格局气量决定了他不会有特别大的发展,这样的人未必是坏人,也可以用,但不会重用;但如果这个人对待饭局里的其他人却殷勤谦逊,这种人绝对不用,这就不是修养素质问题了,这是表里不一的笑面虎,人品有极大问题。

也许仅凭一顿饭去判断人品太过偏颇,但其中折射出的原理却是可行的。同理,夫妻间是否相敬如宾、互相尊重等,也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对此,47岁的刘美红深有感触。她儿子去年是学校的理科状元,如今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刘美红说,她很注重家庭礼仪教育,比如父母要知“礼”守“礼”,对家庭成员充分尊敬。

曾有家长问她:“我们工作压力大,带着负面情绪回家,难免会失去礼貌,跟另一半动粗,怎么办?”刘美红引用了安徒生童话《老头子做事总是对的》来作答。童话里老太婆的口头禅是:“没错,我亲爱的老头子做事永远是对的。”当老头子用自家的高头大马,换回一袋烂苹果时,她仍称赞老头子做得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于丹也认为:“夫妻之间的礼仪,能够让孩子产生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对规则的认同。”无论多么生气,夫妻都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而应该私下沟通。

刘美红说:“书房是我们的‘情绪地洞’,也是孩子不能随便进去的清净之地。当我和老公感到烦躁时,都会跑进书房,看个电影、打个盹,等调整好心态,能控制情绪了,再以礼貌的姿态与家人相处。”

著名的教育实践家皇甫军伟在《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一书中指出:“优秀孩子的父母恪守礼仪,这种礼仪不是客套与虚伪,而是非常清晰地做事,大事、小事、原则、遠近、分寸,在孩子心里面像数字一样清晰。”

就像刘美红夫妻一样,他们虽然没有花太大精力在孩子的功课上,然而却在举案齐眉的生活中,将品格的种子培植于孩子内心。这样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好,也会在某方面异于常人,有深厚的修养。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礼仪专家、教育专家蒋佩蓉女士在《佩蓉教孩子学礼仪》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礼仪、礼节如果缺少心灵的参与则都是空谈……夫妻也要礼尚往来,这表现为‘妻子敬重丈夫,丈夫深爱妻子’。”她描述自己的配偶说:“我丈夫送给孩子最美好的礼物就是一直坚持爱我比爱孩子多,这为孩子未来的婚姻树立了好榜样。”

而刘美红与丈夫的尊重,也建立在统一战线上。一次,儿子因为小事冲刘美红吼了几句,她老公很严肃地批评了儿子:“你妈是我的老婆,也是你的长辈,你再对她凶,别怪我不客气!”儿子立马就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向爸妈道了歉。

11.礼仪对谈判内容的影响 篇十一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 往往是因为交际双方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在国际商务交流中, 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不同文化间进行沟通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 人们需要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系交友之本。礼貌包括仪容、举止、谈吐三个方面, 三者互有区别而又紧密相连。“面子”是礼貌原则中的一个重要而抽象的概念, 它不仅代表着尊严、荣誉和威望, 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面子”一词源于汉语, 被直译成英语“face”或“face work”, 可见“面子”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商务谈判中, 人们越来越关注“面子”带来的效果及影响。

一、“面子”及其重要性

(一) “面子”的定义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部分, 即“面子”和“脸”。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是第一位将“面子”这一概念介绍到西方的学者, 她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她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她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 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 也是凭借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 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仰赖外界环境”。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 个人能否获得尊严要看他是否能在社会中做出适当的行为。“丢面子”则是说话人由于没有做出适当行为而被听话人认为使其处于尴尬局面的状态。

总而言之, 我们要认识到两点:首先, 在中国文化中, 面子代表的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其次, 面子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情被看成是对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反映。在中西文化中, “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更多地强调“集体面子”, 这就要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统一。

(二) “面子”的重要性

在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 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互相给予的、互相协同的公共意象。”这一定义既强调了交际中双方所共享的关于彼此间关系的推想, 也强调面子的协同。交际者不仅在交际中需要对彼此的面子进行协同, 在交际发生之前, 就必须对彼此的面子进行推测。

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 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 无法为之下定义。它像荣誉, 但又不像荣誉。它不能用钱买, 却能给人实质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虚的, 男人为它奋斗, 许多女人为它而死。不给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 面子不服从道理, 却服从习惯, 面子比宪法还受人尊敬。现实中, 死要面子活受罪者有之, 为了面子不惜触犯刑律者有之。

二、“面子”及谈判的相关理论

(一) “面子”的相关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用“面子”来描述表达者或接受者想在互动中保持的自我形象。他认为面子是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 个人由于他人对其行为的肯定所获得的正面社会价值, 也是个人对于社会赞许的自我意象。

美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 (1987) 对Goffman的“面子”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们对“面子”的分析采取了简化论的方法, 把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简化为一些人性基本、普遍的需要。他们假定社会中所有有能力的成年人都有面子, 他们知道其他交际者也有面子,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想在公众面前为自己赢得个人形象。他们提出了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的概念。积极面子关联到个人的权利,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正常的、对别人支持和有所付出的交往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在交往时通常是同意对方的意见, 支持对方的观点, 与对方产生共识, 如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等。消极面子是面子独立的一面, 即消极面子强调交际者的个性方面, 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属群体或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 而且不强加于人, 也不受别人的强制。

Stella Ting-Toomey在Brown和Levinson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磋商理论。她认为面子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 说话人通过语言或行为获得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她根据积极面子需求和消极面子需求提出了四个面子策略:自我积极面子保护、他人积极面子保护、自我消极面子保护及他人消极面子保护。

Scollons认为面子是一个自身相悖的概念, 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一方面要参与到交际中并且显示出自己对对方立场的理解;另一方面, 人们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 并且需要对方尊重自己的立场。他们指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这两种状况会同时出现, 由此造成一种自身相悖的情境。他们对“参与交流”提出了策略:细心倾听、对对方的话题表现出兴趣、表现出与对方相同立场等。对于“保持独立”, Scollons也提出了策略:猜测对方所需及底限、提出与对方不同观点及对对方使用正式称呼等。

汉文化中的“面子”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Levison提出的积极面子, 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 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相比而言, 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 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还避免造成尴尬, 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二) 商务谈判的相关理论

“谈判” (negotiation) 一词源于拉丁文, 原意指商务谈判、磋商。今天, 这个词的意思是两方或多方会谈, 甚至更加广泛的范畴。

美国著名谈判专家Nirenberg指出, 谈判是指人们进行互换意见、改变关系和为达成共识而进行的谈话过程。谈判过程通常是由个体代表己方机构或组织进行的。谈判专家Wayne Barlow指出, 谈判是一种交换意见的技巧, 人们利用这种技巧使对方尽量接受自己的建议。谈判惟一的目的是使谈判者最大化地满足双方的需求。Barlow认为谈判的核心就是交换意见和劝说对方, 而仅仅提出己方观点是远远不够的, 谈判者更多的是需要掌握谈判技巧。一些中国谈判学家认为谈判是指交际双方为尽量满足己方需求和利益与对方进行交涉的过程。这种提议指出, 谈判是不同利益体之间为达到双方利益的切合点而进行的交流方式。

三、中美面子观在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一) 中美谈判者对面子的不同理解

中美对待面子的态度有很大不同, 这也是中美在文化沟通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的商务文化讲究在“面子”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效沟通。“面子”在沟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中国人而言, 人要处理两大关系, 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他们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人缘不好, 那么他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例如, 在中国, 上司都对犯错误的下属传达过一个概念:你给整个部门抹了黑。即便“抹黑”是个人过失, 也会被认为是集体的“丢面子”。丢了“面子”便很难再次在集体中树立形象。当遇到谈判对方导致自己“丢面子”时, 多数中国谈判人员会认为情景很尴尬, 继续谈下去只能是“硬着头皮”地谈, 而只有少数美国谈判人员会认为这很尴尬。

在美国商务文化中, “面子”很重要, 但不是必要的。美国人“面子”概念的内涵远远小于中国人对“面子”内涵的理解。事实上美国人更喜欢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面子”一词, 如形象、自尊、自重、名誉等。在商务谈判中, 美国人可以不顾及个人或他人的“面子”而进行有利于自己赢利的活动。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唇枪舌战, 剑拔弩张。但是在美国人眼中, 人是人, 事是事, 谈判场合剑拔弩张, 生意背后依旧可以做朋友。因为美国人是以任务取向, 商务谈判中以维护己方利益为目的, 这在中国人眼中颇有“不择手段”的作风, 与中国人“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总之, 美国人眼中的“面子”更以“自己”为中心, 以对己方有利为基本原则。

(二) 中美面子观差异的根源

面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而谈到文化必然涉及到价值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 忽略甚至排斥异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中国的价值观是由道家的以及儒家的自然价值观发展来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为“仁、义、礼、智、信”。“礼”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 既是社会伦理原则, 又是社会政治原则。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指出:面子、命运和恩典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 而面子比命运、恩典更有势力。可见“面子”对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人人都想维护自己的面子。

美国文化则受基督教影响很大。在《圣经》中, 没有人在世上可以成为上帝, 凌驾于别人头上, 而上帝认为所有人, 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需要他的救赎。这就造成了美国人潜意识中除了上帝之外, 人人平等的特点。美国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体特征与差异, 与禁锢思想和压制个性发展的封建观念相比确实是一大进步, 它促使美国人形成较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美国的等级制度与中国以及很多东方国家相比是较模糊的, 所以美国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凸显。在美国, 个人自我实现的意识根深蒂固, 人们强调自我行为和个人权利的实现与维护, 不喜欢对他人事务进行干涉, 也不允许别人侵犯个人隐私, 所以, 相对于中国“融合与集体”的面子策略, 美国文化更侧重于“独立与自我”的面子策略。

四、结论

事实证明对面子的不同理解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人思想中的面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灵活的概念, 而美国人头脑中的面子则与中国人有本质的不同。在礼貌原则上中西方有很明显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中的每一步都受到言语行为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 如果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和礼貌原则等特点, 就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因此, 我们应不断研究交往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面子交往, 以及言语行为等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 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贾玉新.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搅拌站副站长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美德诚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