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期末复习指导

2024-09-03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指导(精选4篇)

1.贵州省情期末复习指导 篇一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的期末复习习题答案

2010年12月18日 教务科

(一)填空题

1.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赤水河)。(P9)

2.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黄壤)。(P11)

3.横亘贵州中南部,成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岭的山脉是(苗岭)。(P3)

4.贵州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同时拥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系是:(沅江水系)。(P10)

5.有一个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贵州北部,成为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被称为“黔北第一险要”的川黔要隘是(娄山关)。(P3)

6.贵州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P4)

7.位于贵州东北部,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成员,是我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被称为“镇黔之宝”的山是(梵净山)。(P3)

8.贵州的平均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P6)

9.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的河流是(北盘江)。(P10)

10.贵州森林资源丰富,分布最多的地区是(黔东南)。(P15)

11.2006年贵州电力工业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为1366.18万千瓦,以(火电为主)为主。(P103)

12.保有储量26.7亿吨,居全国第2位,其富矿约占全国富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之冠的矿产是(磷矿)。(P19)

13.贵州名称的由来是开宝七年(974年)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使“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P23)

14.抗战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一些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商号、企业纷纷迁入,使贵州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学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其旧址在(湄潭)。(P153)

15.贵州从2006年开始,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那时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表述有误,参见P65)

16.“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发展农业)为重点。(P53)

17.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P32)

18.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P53)

19.辛亥革命爆发后,贵州人民在自治学社的组织领导下,于1911年11月4日在贵阳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P44)

20.隋唐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制度。(P35)

21.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听取了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的情况汇报,建立了省一级党的工作机构,当时由(林青)担任书记。(P46)

2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份。其中有(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P70)

23.在贵州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P30)

24.截止2005年,贵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了全省总面积的(55.5)%。(P80)

25.2006年贵州白酒制造业在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方面均居全国前(4)位。(P106)

26.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火电)为主。(P63)

27.2004年11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是(贵阳)市。(P194)

28.解放时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为一、二、三,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超过第一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排序变化为二、一、三是在(1992)年。(P88)

29.解放后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不断变化,体现了工业化加快的过程。按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贵州在(1999)年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P88)

30.贵州的邮政业建成了以(陆路)为主的现代邮政运输网络和物流系统。(P110)

31.目前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电气化干线)铁路为骨架,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9 个市(州、地)的格局。(P109)

32.2005年,贵州获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是(遵义)市。(P117)33.在贵州的交通运输结构中,客货发运量以(公路)运输最高。(P110)

34.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的东部与(张家界)风景区联接。(P114)

35.目前贵州基本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镇体系,已跻身于全国重点城市50强行的城市是(贵阳)市。(P117)

36.在黔西北最具特色的粮食作物是(荞麦)。(P92)

37.贵州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进行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工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的是(能源工业)。(P64)

38.贵州医药制造业是全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布局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贵阳)市区周围。(P108)

39.在贵州的交通运输结构中,客货周转量以(铁路)运输最高。(P110)

40.根据2003年排序,省会贵阳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34)位。(P117)

41.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艺体现了原始的(造型)艺术。(P140)

42.战国时期,贵州形成的以青铜、陶瓷为代表的独特文化是(夜郎文化)。(P146)

43.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是(尹珍)。(P123)

44.(2005)年,贵州大学正式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学校行列,结束了贵州无重点大学的历史。

45.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析》,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李端棻)。(P124)

46.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京剧)传入贵州。(P147)

47.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正式出版发行的机关报是(《新黔日报》)。(P148)

48.贵州曾经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孔雀奖”金奖的大型话剧是(《二月天》)。

(P151)

49.西汉初期,《尔雅注》的作者是(舍人)。(P146)

50.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P146-147)

51.2005年,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动了大型民族歌舞走进文化市场。

52.截止2005年,贵州共有(8)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表述不确切,详见P182)

5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54.环境保护是指为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措施。(P192)

55.1949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确定,担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是(苏振华)。(P164)

56.“十五”期间,贵州处于从基本解决温饱向实现总体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三农”)问题。(P188)

57.贵州省国家权力机关是指(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P175)

58.中共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P191)

59.197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周年献礼演出后,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一等奖的黔剧是(《奢香夫人》)。(P84)

60.积极参与贵州省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本级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地方组织是(政协)。(P187)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面上看,贵州最高地区是:(C)。(P2)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2.从面上看,贵州最低地区是:(B)。(P2)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3.从点上看,贵州的最高点是(A)。(P2)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4.从点上看,贵州最低点是:(D)。(P2)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5.贵州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A)。(P2)

A、大方、织金、普安一线

B、威宁、赫章、纳雍一线

C、沿河、思南、锦屏一线

D、荔波、平塘、罗甸一线

6.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D)(P5)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铜仁

7.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A)。(P5)

A、威宁

B、玉屏

C、赫章

D、铜仁

8.贵州最大的河流是(B)。(P8)

A、綦江

B、乌江

C、南盘江

D、清水江

9.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B)位。(P17)

A、5

B、6

C、7

D、8

10.贵州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按单位面积占有量计,每平方千米就有1069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全国排名第(C)位。(P17)

A、一

B、二

C、三

D、四

11.贵州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其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D)位。(P8)

A、6

B、7

C、8

D、9

12.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A)位。(P18)

A、五

B、六

C、七

D、八

1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其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D)%。(P2)

A、50

B、72.8

C、80

D、61.9

14.贵州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森林覆盖率达到(D)。(P15)

A、18.2%

B、28.8%

C、34.6

D、39.9%

15.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C)的独特天气。

(P6)

A、阴雨多、日照多

B、阴雨少、日照少

C、阴雨多、日照少

D、阴雨少、日照多

16.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保有储量达4.18亿吨。以(B)分布最多,占全省铝土矿储量的74%。(P19)

A、贵阳、清镇

B、清镇、修文

C、修文、遵义

D、贵阳、遵义

17.在贵州目前的自然保护区中,下列不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是(D)。(P22)

A、梵净山

B、雷公山

C、赤水桫椤

D、瑶人山

18.截止2006年1月1日,在贵州9个市(州、地)中,下列没有设立自治县的地方是(A)。

(P29)

A、贵阳市和六盘水市

B、遵义市和安顺市

C、毕节地区和铜仁地区

D、黔南自治州和黔东南自治州

19.2006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B)亿元,比1949年增长55.08倍。(P87)

A、1820.44

B、2267.43

C、3002.56

D、4452.11

20.改革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C)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87)

A、7

B、8

C、10

D、11

21.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D)。(40)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2.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A)开始。(P58)

A、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

C、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开展经济技术协作

D、利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旅游业

23.苗瑶、百越、氐羌几大族系先后进入贵州,与古老的濮人错杂而居,在经济、文化上进行广泛交流,使其成为贵州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是(D)。(P35)

A、唐朝

B、元朝

C、明代

D、魏晋南北朝时期

24.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从1930年开始,首先率领红七军进入贵州荔波、黎平县境内的是(C)。(P44)

A、贺龙、关向应

B、任弼时、肖克

C、邓小平、张云逸

D、毛泽东、王震

25.朝廷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在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是(D)。(P37)

A、提刑按察司

B、承宣布政使司

C、贵州布政使司

D、都指挥司

26.贵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下列的(C)。(P71)

A、安顺市

B、六盘水市

C、铜仁地区

D、黔东南州

27.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国家还帮助(A)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P72)

A、苗族、布依族、侗族

B、苗族、侗族、仡佬族

C、苗族、布依族、瑶族

D、侗族、彝族、水族

28.截止2006年1月1日,贵州共有(C)个自治县。(P29)A、9

B、10

C、11

D、12

29.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06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A)。(P91)

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B、种植业上升,林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C、种植业、畜牧业下降,林业、渔业上升

D、林业上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下降

30.贵州的公路建设,目前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以(A)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P109)

A、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

B、高速公路

C、一、二级公路

D、高等级公路

31.至2005年,根据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贵州以(D)占绝对优势。(P101)

A、知识密集型的重工业

B、深度加工型的轻工业

C、粗放开发型的轻工业

D、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

32.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已形成(B)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P104)

A、军品和机械制品

B、军品和民品

C、军品和电子产品

D、军品和光学制品

33.贵州在电信业方面,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以(A)传输为主的现代电信通信网络。

(P110)

A、光导纤维电缆

B、数字微波

C、卫星传输

D、无线电

34.贵州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A)元。(P90)

A、1984.62

B、2188.43

C、2540.55

D、3214.66

35.近年贵州工业中利税总额居全省第一位的是(B)。(P106)

A、酿酒工业

B、烟草工业

C、软饮料工业

D、特色食品工业

36.贵州在(C)年实现了自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P90)

A、1978

B、1992

C、1998

D、2002

37.贵州境内的金融业,不包括的是下列(D)(P114)

A、银行业

B、证券业

C、保险业

D、票据业

38.根据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当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例大于第三产业时,标志着贵州工业化步入中期的年份是(D)年。(P88)

A、1978

B、1992

C、1999

D、2005

39.贵州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被誉为“亚洲明星”的是(D)。(P104)

A、战斗机发电机

B、神舟五号航天飞船

C、无人驾驶飞机

D、歼教7型高级教练机

40.荣获国内油制辣椒产品唯一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下列是(C)。(P107)

A、老干爹香辣辣椒

B、凤辣子辣椒

C、老干妈风味辣椒

D、遵义朝天辣椒

41.曾经在贵州逗留期间担任贵州省立艺术馆第二任馆长的是(D)。(P148)

A、周素园

B、张百麟

C、黄齐生

D、马思聪

42.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B)。(P124)

A、阳明书院

B、沿河鸾塘书院

C、贵阳师范学院

D、经世学堂

43.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B),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P147 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屯堡文化

D、西南文化

44.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D)。(P147)A、《新黔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黔报》

45.下列分别属于贵州相应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A)。(P160)

A、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

B、布依族的抢花炮、摔跤

C、侗族的丢花包、板凳操

D、彝族的赛马、打手毽。

46.贵州历史上第一个由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于(D)成立。(P180)

A、1949年10月1日

B、1949年11月15日

C、1949年12月20日

D、1949年12月26日

47.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A)。(P171)

A、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C、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D、抓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

48.“十一五”时期是指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具体日期是(C)。(P65)

A、2000—2005年

B、2005—2009年

C、2006—2010年

D、2008—2012年

49.贵州省杂技团演出的(D)获第二届摩洛哥国际青少年杂技比赛最高奖“金K奖”。(P151)A、《转台顶技》

B、《梅颂》

C、《秋千顶技》

D、《双钻桶》

50.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是(D)。(P184-185)

A、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

B、九三学社贵州省委员会

C、中国民主促进会贵州省委员会

D、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

(三)多项选择题(在所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

1.研究和认识贵州省情需要我们用哪些正确的观点:(A C D)(P《概述》)

A、系统的、全面的观点

B、直接的观点

C、用辨证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2.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A B C D)(P7)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3.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A C)。(P18)

A、六盘水

B、安顺

C、毕节地区

D、铜仁地区

4.贵州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尤以(BC D)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P15)

A、植物

B、能源

C、矿产

D、旅游

5.贵州是中国下列矿产(B C)的三大产区之一。(P19)

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6.贵州列入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列有(B C D)。

(P17)

A、大熊猫

B、黔金丝猴

C、黑颈鹤

D、华南虎

7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A B C)。(P16-17)

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D、马尾松

8.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A B C D)。(P12-13)

A、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B、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C、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9.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下列有(A B D)。(P16)

A、珠子参

B、三尖杉

C、何首乌

D、冬虫夏草

10.目前贵州行政区划中的地级市包括下列(A B D)。(P29)

A、贵阳市

B、遵义市

C、赤水市

D、安顺市

11.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种文化类型的是(A B D)。(P32)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C、云南元谋人

D、贵州黔西观音洞

12.二十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A B C)。(P12)

A、青岩教案

B、遵义教案

C、开州教案

D、安庆教案

13.贵州清王朝统治时期,官府和地主勾结欺压百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先后爆发了(A D)。(P41)

A、乾嘉起义

B、顺康起义

C、康乾起义

D、咸同起义

14.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A B)。(P45、P113)

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C、息烽集中营旧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15.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A B D)。(P59)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C、计划生育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16.贵州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逐步开展的“三大改造”是(A B C)。(P51)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少数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17.下列民族中哪些属于贵州的世居民族?(B C D)。(P70)

A、黎族

B、瑶族

C、土族

D、满族

18.目前贵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下列:(A B C)(P80)

A、苗族

B、仫佬族

C、土家族

D、满族

19.贵州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主要有:(A B C D)。(P74-75)

A、举办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

B、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C、采取录、转、聘等倾斜政策,扩充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D、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三校一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20.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下列(A B)。(P71)

A、毕节地区各县

B、六盘水市各县

C、铜仁地区各县

D、安顺市各县

21.近年贵州种植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长高于粮食作物,(B D)成为大宗产品。(P91)

A、茶叶

B、油菜籽

C、花生

D、烤烟

22.贵州的医药制造业是全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今后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建立(A B C D)。(P108)

A、中药材原料生产体系

B、中药研究开发体系

C、现代中药制造体系

D、市场信息服务网络。

23.下列哪些是贵州的特色食品(A C)。(P107)

A、老干妈辣椒

B、宋大姐酸菜

C、牛头牌牛肉干

D、大白兔奶糖

24.下列关于贵州的旅游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C D)。(P114)

A、旅游景点以数量增加为主要发展方向。

B、只有原生态自然风光才是贵州的旅游特色。

C、增长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D、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发展。

25.贵州饮料制造业以(A B)为重点。(P106)

A、白酒制造业

B、制茶业

C、果汁制造业

D、汽水制造业

26.到2006年,贵州通过“两基”攻坚达标验收的4县(自治县)包括下列(A C D),使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提高到100%。(P64)

A、威宁

B、纳雍

C、赫章

D、望谟

27.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下列有(A C)。(P124)

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28.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A B C D)。(P125)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29.贵州文化的多元并存,主要受到以下文化的影响(A B C)。(P146)

A、中原文化

B、巴蜀文化

C、古越文化

D、闽南文化

30.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 B C)。(P153)

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

31.明代学者王阳明在贵州形成的“阳明文化”现象,以其悟出的(C D)学术思想为代表。(P147)

A、学而思

B、行其正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32.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A B D)。(P153)

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

C、青岩古镇

D、从江增冲鼓楼

33.遵义市杂技团曾经获得全国杂技大赛金奖的演出节目是:(C D)。(P151)A、《双钻桶》

B、《烛影摇红——女子造型》

C 《转台顶技》

D、《梅颂》

34.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A B C)。

(P180)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

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

D、各地、县的领导干部

3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以下含义:(A B C)。(P163)

A、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C、实现安定团结、政府廉洁、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D、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结构。

3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包括下列(A B C D)。(见目录)

A、实施扶贫开发战略。

B、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C、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D、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

37.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B C D)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P191)

A、死亡

B、失业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难

38.中共贵州地方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农村实施的“四个一”工程是指(A B C D)。(P169)

A、配强一个班子

B、选还一个支部书记

C、找到一条致富路子

D、制定一条管理和服务制度

39.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B C D)。(P177)

A、各地、州、市人民政府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4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 C D)。(P190)

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四)问答题

1、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什么特点?(P11“四”~P13“

(四)”黑体字)

2、请描述贵州的能源资源优势。(P17“二”)

3、请描述贵州自然风光资源的特点。(P20“四”~P20“

(五)”黑体字)

4、请描述贵州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P35)

5、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36“一”)

6、贵州的“三大教案”在全国有什么历史影响。(P42“青岩教案不仅是……先声”P43“三大教案”震惊……)

7、请说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P45“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贵州……重要作用”)

8、请结合实际说明“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P55“改变了……P56“未能充分发挥……”)

9、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9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三大战略”的具体含义。(P59~61)

10、结合实际描述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P62“经过六年……P64“

(六)”)

11、请说明贵州的民族构成状况。(P70“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37.8%)

12、请说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解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P81“2005年,……”~P83“

(四)”)

13、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P87“二”~P88“三”)

14、请描述解放后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P88“一

(一)”~P90“

(五)”)

15、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情况。(P95“四”~P96)

16、请描述贵州的工业结构特点。(P101“二(一)”~P102“

(四)”)

17、请描述贵州目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P109“一

(一)”~P110)

18、贵州的旅游具有什么特色?目前形成了哪些旅游线路?(P114“增长方式……旅游者欢迎”、P113“旅游线”P114“黔北……”)

20、请说明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特点。(P135“

(二)1”~P139“5”)

21、请说明贵州卫生和体育事业方面的发展现状。

(P155“一”~P157“四”、P159“一”~P161“二”)

22、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开展的主要工作有哪些。(P176“一”~ P180“四”)

23、请说明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P186“人民政协的职能……”P187“发挥了重大作用”)

24、请结合实际说明贵州在构建和谐贵州过程中的工作体现。(P188“一”~P195“四”)

2.贵州省情期末复习指导 篇二

2、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3、农业(夜郎时期的铁制农具),纺织业(秦汉时期的蜡染工艺),制陶业(汉代的制陶工艺)矿冶业(唐代的土法开采),酿造业(魏、晋时期烧酒蒸馏技术)。

4、贵州位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4`-2913`之间,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内陆山区;贵州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又自中部向北部、东部、南部三面倾斜。

5、贵州总面积是176167平方千米,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地、丘陵和盆地。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山间小盆地只占7.5%,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无三里平)

6、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贵州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3-6℃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2-26℃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

7、贵州河网密度较大。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纂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贵州还有丰富的地下河。

8、贵州的河流大都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同时又都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河段,对中、下游的泥沙含量有着决定性影响,所以河流两岸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

9、贵州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其次是石灰土,最少的是水稻土。

10、贵州植物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贵州植物种类繁多,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木和草丛。而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差异和过渡性,从而相互重叠,组合复杂。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贵州的林业、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自然资源,重点掌握能源、生物、矿产、自然风光四大资源的特点,突出这些资源在全国的地位。

12、水煤结合,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1)、水能资源,蕴藏量1874.5千瓦,居全国第6位。特点:分布均、造价低、发力高、区位优。又相对集中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赤水河四江一河上,其中乌江是中国著名的水能“富矿”,国家梯级开发的11个大中型水电站中贵州占9个。(2)、煤炭资源,2010年基础储量128.1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储量的总和,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种齐全,质量较好,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于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成为西南最大的炼焦煤基地。

13、组合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贵州已探明储量76种矿产中,有41种保有储量全国前10位。(1)、铝土矿,2010年基础储量居全国第3位。质量优良,分布集中于贵阳——清镇——修文——遵义沿线。(2)、磷矿,2010年基础储量居全国第3位,富矿储存量为华夏之冠。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于贵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地。(3)、重晶石,基础储量占全国1/3,达1.26亿吨,居全国第1位,质量优良,分布广泛。(4)金矿,2011年储量260.02吨,居全国第11位。是中国首先发现卡林型金矿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黔西南,被称为“中国金州”。

14、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2010年达40.5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树种丰富,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山地草场较为广泛,分布最多的是威宁、水城、望谟、黎平、盘县和罗甸;农作物品种繁多,许多成为名优土特产品;药用0

0

0

0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具有“黔地无闲草”的美称;野生经济植物数百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脂植物为主;珍稀植物资源地位突出,有74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涉危保护植物名录。

15、动物资源:除饲养的畜禽外,贵州有近千种野生动物资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鹤、黑鹤、黑颈鹤、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

16、贵州是古生物的王国。还是中国古人类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贵州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海百合、贵州龙等古生物化石群。考证认为在五六亿年前,贵州就是古生物的王国。后来科学家在对黔西县沙井乡观音洞的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考证中发现,那时的古人类距今约24万年,并且石器加工文化独特,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与北京周口店、山西西候度齐名,分别代表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后来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痕迹。

17、贵州夜郎国的强大到“土流并治”的实行。春秋时期在北盘江上游兴起的一支濮人部落称为夜郎国,势力不断扩大,其经济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西汉时期,汉武帝派使者唐蒙到夜郎,夜郎候多同问“汉孰与我大”,因而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汉帝以子孙世袭权利等优惠条件将夜郎纳入朝廷行政统一建制,设为牂牁郡,实行“土流并治”。同时移入大量人口,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巴蜀文明。

18、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迁。魏晋南北朝,贵州“牂牁大姓”统治,与朝廷关系时有变迁,战乱不断。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苗瑶、百越、氐羌几大族系进入贵州,在经济、文化上进行广泛交流。隋唐时期,仍实行“土流并治”,但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麼州,西部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19、宋元时期的“土”、“流”权利抗衡。宋代,基本沿袭唐代的统治方法,羁麼州大体不变,经制州大为缩减,藩国却大有发展,宋王朝对土著首领多有封赐。974年,彝族土著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现贵阳)归顺朝廷,土语“矩”与“贵”同音,宋太祖敕书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贵州名称始见文献。1119年朝廷为土著首领田佑恭加受“贵州防御使”衔,贵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区域也相应扩大。元朝虽加强中央集权,但也同时遍行土司制度。形成了“府州县与土司并存”的局面。

20、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一是建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朝廷为了加强西南统治,1382年在贵州设都指挥司(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年设布政使司(省级行政),使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第十三个行省。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司法)。至此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加强了中央统治权利。二是大规模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1、清朝的封建统治与疆域范围的定型。改土归流使贵州普遍采取府、厅、州、县的行政建制,官吏由朝廷委派,贵州进入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爆发了“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时对疆域作了较大调整。将四川统属的遵义府划入贵州,使贵州的土地面积增加了3万多平方千米;将毕节的永宁划归四川;将广西以北设为永丰州(后改为贞丰),与广西的荔波、湖南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面积基本确定。

22、鸦片战争时期的“反洋教”斗争。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贵州先后爆发了“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三大教案。“青岩教案”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在其影响下爆发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唤醒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觉悟。

23、军阀统治与中国工农红军的活动。从1912年到1935年,贵州处于军阀统治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先后有6支红军队伍在贵州活动长达6年时间,转战南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区、乡苏维埃政权。召开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贵州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地,挺近黔北,四渡赤水,南下息烽,威逼贵阳,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驰骋于贵州五分之四的地方,震撼了反动统治,播下革命火种。使贵州现在成为“红色旅游”的主要地区。

24、国民党统治与抗战时期的贵州。1935年4月,国民党取代军阀统治贵州,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处于低潮时期。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贵州各族人民再次陷入水火之中。抗日战争爆发,贵州成为大后方之一。随着黔桂、湘黔、川黔、滇黔4条公路与邻省连通,一些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商号、企业迁入,使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战时的繁荣。抗战结束,国民党统治中心东迁,外省厂商纷纷迁出,贵州经济也随之衰落。

25、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从人口的增长过程来看,1949——1959年,解放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较快,加上全国各地的人口进入贵州、支援建设,使人口从1416.4万人增加到1743.96万人。

26、明代,贵州大约99万人,到1949年,人口增长到1416.4万人,五百多年增加了一千三百多万人。2006年贵州总人口达到3000.3万人,五十多年人口增加了二千五百多万人,现在超过4000万人,说明解放后是贵州人口的快速增长期。

27、民族构成,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登记的总人口有3524.77万人,共有56个民族成分。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62.16%,少数民族占37.84%。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么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

28、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方面,贵州少数民族的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等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通晓汉语,而且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29、侗族文化,常有谚语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30、潜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贵州国民经济现状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2006年,贵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67.43亿元。从1997——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11.01倍、财政总收入增长30.60倍。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与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区相比,欠发达、欠开发仍然是现阶段贵州的基本省情。

31、在贵州生产总值中,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83.0:12.5:4.5,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一、二、三,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有了一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最为落后。到1992年,三次产业的比例是35.7:35.9:28.4,排序变化为二、一、三。1999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6:37.4:34.0,排序变化为二、三、一。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3:41.8:39.9,仍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20%以下,标志着贵州已经步入工业化中期。

32、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到2006年,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31.0%提高到2006年的100%。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33、贵州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即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贵州省情教学要求 篇三

第一章

论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特定的地理条件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

一、“天无三日晴”的气候特点对贵州发展的影响。掌握其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地无三里平”的地貌特点对贵州发展的特殊影响。掌握其有利和不利影响。

三、贵州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山区客观自然规律。这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实际掌握。

第二节

各族人民共同为贵州的开发做出了历史的贡献

这一节主要掌握贵州人民在农业、纺织业、制陶业、矿冶业、酿造业及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第三节

美好发展前景

一、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了解这部分内容。

二、“人无三分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掌握基本概况。

三、贫穷和落后仍然是贵州的主要矛盾。

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掌握贵州发展潜力。第二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掌握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优势。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掌握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和红水河的特征。

四、类型多样、肥力不高的土壤条件。掌握贵州的主要土壤类型和耕作条件的特点。

五、种类繁多、分布呈现过渡性的生态植被。了解贵州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

第二节

组合态势良好的自然资源

这一节中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四大资源属于本章重点掌握内容,需要全面掌握。

一、水煤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三、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四、独特优美、旅游价值极高的自然旅游资源。

第三节

行政区划

一、建省前的区划沿革。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了解本阶段行政区划的演变。

三、解放后的行政区划。掌握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及各市州地的区域特点。

第三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掌握“观音洞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二、古夜郎的兴起。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掌握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以及经制州、羁縻州和藩国的概念。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贵州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

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重点掌握贵州行省建立的意义。

二、屯田与贵州的开发。重点掌握屯田与贵州开发的关系。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掌握改土归流对贵州所产生的影响。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两次起义的概念。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掌握“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掌握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了解该部分内容。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了解该部分内容。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

第三节

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土地改革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掌握“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工作重点和成绩。

五、“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六、“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七、“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了解该部分内容。

八、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掌握怎样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九、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掌握进行了哪些经济体制改革。

十、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掌握贵州符合省情发展的路子是什么。

十一、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贵州9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 “三大战略”的基本含义。

十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掌握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所取得的的阶段性成果。

十三、第四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人口发展与多民族共同繁荣

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与多民族社会环境的形成。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当代人口发展与民族构成。掌握解放后贵州人口的增长情况;重点掌握当前贵州的民族构成。

第二节

贵州民族的主要特点

一、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掌握贵州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分布特点。

二、贵州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掌握贵州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状况,以及彝族、水族的文字特色。

三、贵州民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情况。了解该部分内容。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民族工作。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掌握目前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第五章

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掌握贵州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三、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并说明其协调的标志和意义。

四、主要特点。重点掌握贵州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不断发展

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重点掌握贵州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农业生产结构得到调整。掌握贵州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农、林、牧、渔业的发展概况。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掌握贵州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稳步推进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拓宽。重点掌握贵州工业发展的表现及工业结构的特点。掌握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及医药制造业的主要特色。掌握贵州拓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成效。

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掌握贵州城市建设概况及城镇化步伐。

三、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掌握贵州信息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第四节

服务业不断发展

一、服务业稳步发展。

了解贵州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二、现代服务业继续拓展。重点掌握贵州旅游特色和线路。掌握贵州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贵州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三、传统服务业适应能力更强。了解贵州商业和对外贸易业概况。第六章

蓬勃发展的社会事业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一、教育发展概况。掌握贵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物。掌握当代贵州教育发展阶段和特点。

二、基础教育。掌握贵州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

三、高等教育。掌握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四、职业教育。掌握贵州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概况。了解贵州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掌握贵州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二、社会科学发展概况。了解贵州社会科学发展进程。掌握当代贵州社会科学事业繁荣的表现。第三节

一、文化发展概况。重点掌握贵州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和突出文化现象。

二、文化发展成就。掌握当代贵州文化发展的成就。

第四节

卫生体育事业

一、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掌握贵州卫生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二、体育事业成绩显著。掌握贵州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贵州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建设

分别掌握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政权建设

掌握贵州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在以下几方面建设的工作概况。

一、地方立法工作。

二、人大监督工作。

三、人大代表作用的发挥和重大事项决定及重要人事任免工作。

四、地方政权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地方建设

一、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贵州省地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掌握贵州的民主党派组织和工商联以及他们作用的发挥。

二、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掌握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的职能作用。

第四节

构建和谐贵州

这是本章教学重点。要求结合实际重点掌握构建和谐贵州的主要工作体现。

一、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4.贵州省情填空题 篇四

贵州工业产值虽然全国排名较后,但许多行业却有突出之处: 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水平高,生产能力强,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其中航空、航天 工业规模全国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 能源 工业基础、三大 磷及磷化工业 基地之一,十大 有色金属 工业基地之一,有规模最大的 铝 厂、钛厂、钎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许多产品名列全国前茅。

●贵州气候属于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 8~200C 左右,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 铜仁,最高达 42.50C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0C。年降水量 900 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 西南部苗岭西段 南坡的晴隆、丹寨和 东北部武陵山的 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 赫章。

●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各具特色,贵阳市以 高新技术产业、航天航空工业、汽车、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电力、轻纺等为主,是 黔中 产业带的核心;遵义市以 航天工业、电力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医药等为主,是 名酒 之乡;六盘水市以 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 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 煤炭 生产基地;毕节地区以煤炭、电力、化工 有色金属、轻工、烟草等为主,是贵州工业发展 较快的 地

区。

●贵州在建立民族民主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目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到2003年,全省共有 3 个自治州、11 个自治县和 253 个民族乡,覆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55.5%。

●目前贵州共有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是 贵阳国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和 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包括 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 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以及白云、都匀、顶效、红果、钟山、凯里、大龙等经济

开发区。

●到2003年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 贵阳 枢纽为中心,六盘水 枢纽为次中心,以 电气化铁路 为骨架,连接周围 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 9 个市 州、地 的格局,在西南地区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贵州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了以 贵阳 为中心,以 高速公路、一级二级 公路、电气化 铁路为骨架,县乡公路、支线铁路、内河航运、民用航空相结合,连接渝、湘、桂、滇、川和全国各地,并辐射省内各地州市县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西南南下出海通道。

●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厂、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超

过 2400 亿吨,保有储量居全国 第五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 六盘水和毕节地区。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 高原山地,平均海拔 1000 米左右。境内地势 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 北、东、南 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 1500 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

●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东有 张家界风光 风景区、南有 桂林山水、西有 路南石林、北有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势头良

好。

●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 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 玉屏,平均海拔 541 米;最高处是赫章 韭菜坪,海拔 2901 米;最低处是 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

米。

●贵州省2003年末总人口为 3869.66 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05和1.75个千分点,实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逐年下降0.5个千分点以

上的要求。

●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 长江和珠江 两大流域。苗岭以北流域,包括 牛栏江、横江 水系,赤水河、綦江 水系,乌江 水系和 沅江 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 南盘江

水系、红水河 水海和 北盘江水系及都柳江水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到2003年,正在形成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

和 非公有资本 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

●贵州省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包括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18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 37.8%,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苗族。

●贵州的工业布局主要分布在 黔中 地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六盘水、都匀、凯里为次中心,沿 黔桂、湘黔、川黔、贵昆铁路干线展开,形成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 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贵州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

遇。

●贵州的化学工业主要布局在4个工业区,贵阳 以磷煤化工、橡胶、涂料工为为主; 安

顺 以重化工为主; 遵义 以化肥、精细化工为主; 黔南 以化学矿山开采、化肥工业为主。

● 教育 和 科学技术 事业发展缓慢,是贵州经济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类型。

●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分布以 黔东南 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 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 贵阳和六盘水。

●国际上一般将 65 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或老龄人口,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 10%,成为该国家进人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贵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03年,全省建立的自治州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 酿酒和特色食品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还形成了绝招绝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省情是一个省 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 等到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贵州随唐时期的“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 经制州[即正州],以南实行 羁縻州[即边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藩国。

●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 1874.5万千瓦,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算居全国 2.8%。

●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是农村全面推行以 包干到产 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

责任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经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

●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 二、一、三

向 二、三、一 的历史性转变。

●中共贵州省委把 党风廉政建设 和 反腐败斗争 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

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 航天、航

空 和 电子 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贵州水电主要分布在 乌江 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 南北盘江 等河流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 黔中、六盘水 和毕业地区。

●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

府管理 非公有制经济 的助手。

●“五个一工程”是指 一本好书、一片好文章、一部好电影、一出好戏剧、一部好电

视剧。

●在城乡规划方面,贵州坚持“ 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和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贵州的公路建设到2003年,基本形成以 贵阳 为中心,以 高速、一级 和 二级 公路为

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

●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

●贵州电力工业2001~2004年以 黔电送粤 为主,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水火并举,建设

了一批大型企业和输电线路。

●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 的浅内陆山区。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

总面积的 61.9%。

●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共设了 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7

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丘陵占 92.5%。在各类土壤中,黄

土壤 面积最大。

●贵州东与 湖南 交界,北与 四川 和 重庆 相连,西与 云南 接壤,南与 广西 毗邻。

●贵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 的原则,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

治国。

●贵州文化构成复杂,文化的 多元并存、共同发展,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把 生态建设 和为西作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1996年国务院确定 深圳、宁波、青岛、大连 4个计划单位列市对口帮扶贵州。

●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 性别构成 和 年龄构成。

●服务业可分为 流通部门 和 服务部门 两大部分,具有庞大的产业群体。

●到2003年,贵州原煤生产能力约 8500 万吨,居合国第 五 位。

●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 观音洞文化 为代表的。

●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依法办事。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东与()交界,北与()和()相连,西与()

接壤,南与()毗邻。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平均海拔()米左右。境内地势(),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米以下。

5、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西部有(乌蒙山),是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中部有(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6、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平均海拔()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平均海拔()米;最高处是(),海拔()米;最低处是(),海拔()米。

7、贵州气候属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最高达()ºC;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威宁,最低达()ºC。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和武陵山的(),雨量最少的是()。

8、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和()两大流域。苗岭以北流域,包括()水系、()水系、()水系和()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水系、()水系、()水系和()水系。

9、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在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

10、贵州森林资源丰富。分布以()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11、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全省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超过()亿吨,保有储量居全国()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

1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位。若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

算,则居全国()位。

13、贵州的史前文化以()为代表。

14、贵州随唐时期的“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以南实行()。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

15、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的八字方针,全面调

整国民经济。16、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和()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17、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5年12月31日共设了()个地级市、()个自治州、()个地区、和()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18、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构

成和()构成。

19、贵州省2005年末总人口为()万人,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有所下降。根据抽样调查,贵州()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最低。

20、国际上一般将()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龄人口,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成为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共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包括汉、苗、布依、()、土家、彝、()、()、白、回、()、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等18个民族。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

23、贵州在建立民族民主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目前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彝、()、()、回8个民族。截止2004年全省共有()个自治州、()个自治县和()个民族乡,覆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4、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

25、在贵州目前的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26、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自治县和()自治县;安顺市管辖的3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自治县和()自治县。

27、目前铜仁地区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自治县、()自治县、()自治县和()自治县。毕节地区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自治县。

28、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向()的历史性转变。

29、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是在农村全面推行以()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各具特色,贵阳市以()、()、汽车、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电力、轻纺等为主,是(黔

中)产业带的核心;遵义市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化工、烟草、医药等为主,是()之乡;六盘水市以()、电力、()、水泥等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生产基地;毕节地区以煤炭、()、()、有色金属、轻工、烟草等为主,是贵州工

业发展()地区。

31、目前贵州共有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是()和(),省级开发区包括()、()和()以及白云、都匀、顶效、红果、钟山、凯里、大龙等经济开发区。

3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正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

经济的格局。

33、贵州的工业布局主要在()地区,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次中心,沿()、湘黔、()、贵昆铁路干线展开,形成各具特色的6个工业区。

34、贵州工业总产值虽然在全国排名较后,但许多行业却有突出之处:()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工业规模全国最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三大()基地之一、十大()工业基地之一;有规模最大的()厂、钛厂、钎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许多产

品名列全国前茅。35、2005年,贵州原煤产量首次突破()吨。煤炭工业的分布,省属煤矿主要在()、()、()和()4个矿区,地县煤矿及乡

镇煤矿分布在所有产煤地。

36、贵州电力工业2001∽2005年以()为主,实施“西电东送”战略,水火并举,建设了一批大型企业和输电线路。

37、贵州水电主要分布在()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等河流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和毕节地区。

38、贵州的化学工业主要布局在4个工业区,()以磷煤化工、橡胶、涂料工业为主;()以重化工为主;()以化肥、精细化工为主;()以化学矿山开采、化肥工业为主。

39、贵州()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还形成了绝招绝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40、贵州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形成了以()为中心,以()、()公路、()铁路为骨架,县乡公路、支线铁路、内

河航运、民用航空相结合,连接渝、湘、桂、滇、川和全国各地,并辐射省内各地州市县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西南南下出海通道。

41、贵州的公路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以()为中心,以()、()和()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

42、目前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枢纽为中心、()枢纽为次中心,以()为骨架,连接周围()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个市(州、地)的格局,在西南地区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43、服务业可分为()和()两大部分,具

有庞大的产业群体。

44、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东有()风景区、南有()、西有()、北有(),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45、在城乡规划方面,贵州坚持“(),(),(),()”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和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46、贵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原则,小城

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7、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48、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

主的基础上,()。

49、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的助手。50、1996年国务院确定()、()、()、()

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贵州。

51、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52、中共贵州省委把()和()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53、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54、贵州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批“五个一工程”是指()、()、()、()、()。

55、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

本和切入点。

5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最终达到()的一项重大

上一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下一篇:广告文案测评